×

秦半两和五铢钱的区别,古代的半两和五株那个面值大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11 06:23:42 浏览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秦朝货币与五铢钱的区别

五铢钱始铸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钱重五铢,上有“五铢”二篆字,故名。钱文“五铢”二字,分列方孔左右,通常是右“五”左“铢”。它的标准重量为4克,钱径2.5厘米,厚0.12厘米。它继承了秦半两钱的形制,确立了圆形方形。
秦朝是“秦半两”和五铢钱,首先当然是重量不同。
其次是上面的文字不同,秦半两上是“半两”二字,五铢钱上是“五铢”二字。
最后秦朝货币不仅仅是秦半两,因为秦半两在关东地区几乎没有考古发掘,所以认为原来六国的地方,用的还是原来的货币。秦朝立国太短,货币没有完全统一

秦半两和汉五铢钱钱的不同之处

A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钱币的形状不一,如铲币、刀币、环钱等,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方孔圆钱最早出现于战国,但制造简单,有孔便于穿挂。在战国的方孔圆钱中,属于燕的有明四、明化、一化三种,制作粗率,有的面文不齐;属于齐的仅存一字或化字;属于东周、三晋地区的有共、垣、济阴、离石、东周等字,属于秦的是半两钱,一般每枚重3~10克不等,甚至更重的。秦统一后,以黄金为上币,方孔圆形的半两钱为下币,从此方孔圆钱在中国保留了两千多年。这种形制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同时便于携带穿挂。半两钱沿用于秦汉,其特征是:先秦半两,文字微带隐起,笔划有方折、圆折,重4克左右;秦半两,重8克(秦制半两=8克),这种重8克的半两钱极大多数铸于秦始皇时代;汉半两,汉初由于私铸之风甚盛,半两钱越铸越小,有的小到直径不到”一厘米,重不到一克,一捱即碎。汉文帝时半两钱重4铣(汉制1斤=16两,1两=24铢,半两=12铢),又称4铢钱,有的带有地名,如临苗四朱,宜阳四朱、东阿四朱、容邑四朱、下蔡四半等。其特点是字面平整,不带隐起,笔划方折,是西汉第一种货币。其版别有五种:常见类,钱身上无特殊标记,两字的中竖和上横不连,称有颈半两;有郭类,较多的有外郭,内外郭都有的较少,传形类,半两字形左右倒置;标识类,钱面背有各种划痕、星或凸起,佩钱类,穿孔呈菱形,为随佩挂之钱。存世半两钱一般伪钱极少。因错范戏制出现少数“半半”、“两两”钱。后人或有伪铸,应注意鉴别。
B
汉武帝元狩五年
诏令各郡国铸行五铢钱,称为郡国五铢,又叫元狩五铢。钱文为“五铢”,小篆书,光背,正面有轮无郭,背面则轮郭俱备。钱直径2.5厘米左右,重约3.5-4克。“五”字交笔斜直或有弯曲;“铢”字的“朱”头呈方折型,“金”字头较小,仿佛如一箭镞。少数钱上有一横划。其材料改用紫铜,因而有紫绀钱之称。但各地技术水平不同,铜矿的成分有差别,官吏了解命令的程度与奉行的态度很难一致,所以铸出的钱差别很大,有的与旧汉半两一样,背平无轮郭,有的穿孔大,肉薄,也有肉厚的。一般地说,都具有偷工减料不够五铢重的现象,而且越铸越轻,越晚越粗劣,有重蹈半两、三铢钱覆辙的现象。政府改铸五铢钱,主要目的是树立信誉,稳定金融,使私铸者无利可图,自行放弃犯法的勾当,以彻底解决私铸问题。各郡国官吏,因旧的习惯难改,依旧上下联手,以谋中饱私囊。汉武帝采纳了公卿们的建议,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统一货币发行,从而防止了另一次恶币的泛滥。
之后
汉武帝收回铸币权以后,由汉武帝中央政府统一铸钱。三官五铢就是这个时候铸造的。该钱制作精美,边郭工整,重量准确,钱文秀丽,为钱中楷模。三官指钟官、辨铜、均输(技巧),统指政府铸钱的机构。中央为推广均输法,新设水衙都尉一官,在长安上林苑办公。上林苑是政府铸钱的机构,是汉初在原秦代旧苑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有离宫70所,周围面积达300余里,包括现今的西安、周至和户县。
谢谢

半两钱,通宝钱、五铢钱的联系与区别?

半两钱,秦代货币。铜铸,圆形方孔,钱经一般为2.5-2.77厘米,重
12
铢(我国古代规定
1
两为
24铢)2.5-3.35克,个别有外郭,被平素,面文“半两”二字,分列方好(即方孔)左右,通常是右“半”左“两”。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规定以外圆内方的半两钱为全国通行的货币,这是我国最早的统一货币。

五铢钱是一种中国古铜币,钱重五铢,上有“五铢”二字,故名。初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东汉、蜀汉、魏、晋、南齐、梁、陈、北魏和隋都有铸造,重量形制大小不一。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止。但旧五铢仍然在民间流通。五铢是中国历史上数量最多、流通时间最久的钱币。

中国的货币,自秦始皇灭六国之后才真正得到统一,象征着“天圆地方”圆形方孔的“秦半两”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是中国货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自此之后,钱币成为古代中国货币的基本形式,以重量为钱币名称的铢两钱币(如秦半两钱、汉三铢钱,五铢钱等),通行后世,流传了700多年,直至唐武德四年开元通宝的发行。

开元通宝钱始铸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铢钱。武德四年(621)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开元通宝的铸造,开创了我国货币史上的一个新纪元,从而结束了钱币以重量为钱文的历史,开始向抽象化、符号化转轨。这是继秦始皇统一中国货币后又一次重大货币改革。“钱”,从此成为重量单位,十钱一两的进位制由此诞生了。

开元通宝并不是年号钱,“开元”,指开创新的纪元,更有大唐开国建国之意,“通宝”则指在统一之国度内的通用宝货。币面“开元通宝”四字,出自初唐大书法家欧阳洵的手笔,可上下右左序读作“开元通宝”,也可自上及右回环读作“开通元宝”。

唐开元通宝的铸行,结束了中国自秦汉以来以重量铢两定名的钱币体系,开创了以“文”为单位的宝文铜铸币体系之先河。从此,中国衡法一改唐以前以铢为单位计算(二十四铢为一两)的二十四进位法,开始实行以两、钱、分、厘计算的十进位法(一钱为3.73克),即一枚开元通宝的重量为一钱,十钱等于一两。开元通宝作为唐代的主要流通货币,这种创新的钱币形制,实践证明完全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因而具有长久生命力,成为唐代以后一千多年中国铜铸货币的固定模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各朝代均延用其制,直到民国初期的“民国通宝”这枚关门币终止。

古代的半两和五株那个面值大

汉朝时半两等于12株,所以半两面值大。
半两面值大
《史记平准书索隐》引《古今注》: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今见秦半两钱大小轻重不一,钱径一般3.2-3.4厘米,重8克左右。
汉武帝元狩五年,诏令各郡国铸行五铢钱,称为郡国五铢,又叫元狩五铢。钱文为“五铢”,小篆书,光背,正面有轮无郭,背面则轮郭俱备。钱直径2.5厘米左右,重约3.5-4克。
大个半两8枚送2枚五株,
半两面值大
半两  秦及汉初铜币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止战国时各国形制轻重不同的货币,实行币制统一,改币制为二等:黄金为上币,以镒(有十六两、二十两、二十四两三说)为单位,供巨额支付,如帝王赏赐、贵族间馈赠等之用;圆形方孔的铜币为下币,承统一前秦的币制,文曰“半两”(重十二铢),供日常交易用,禁民私铸。秦汉一两合今约十六克,半两约八克。但传世秦半两钱轻重差异很大,轻的六克多,重的在二十克以上,介乎其中的则重十几克,成色也很不一律。司马迁说秦“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
汉武帝元狩五年,诏令各郡国铸行五铢钱,称为郡国五铢,又叫元狩五铢。钱文为“五铢”,小篆书,光背,正面有轮无郭,背面则轮郭俱备。钱直径2.5厘米左右,重约3.5-4克。“五”字交笔斜直或有弯曲;“铢”字的“朱”头呈方折型,“金”字头较小,仿佛如一箭镞。少数钱上有一横划。其材料改用紫铜,因而有紫绀钱之称。但各地技术水平不同,铜矿的成分有差别,官吏了解命令的程度与奉行的态度很难一致,所以铸出的钱差别很大,有的与旧汉半两一样,背平无轮郭,有的穿孔大,肉薄,也有肉厚的。一般地说,都具有偷工减料不够五铢重的现象,而且越铸越轻,越晚越粗劣,有重蹈半两、三铢钱覆辙的现象。政府改铸五铢钱,主要目的是树立信誉,稳定金融,使私铸者无利可图,自行放弃犯法的勾当,以彻底解决私铸问题。各郡国官吏,因旧的习惯难改,依旧上下联手,以谋中饱私囊。汉武帝采纳了公卿们的建议,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统一货币发行,从而防止了另一次恶币的泛滥。

五铢钱和圆形方孔半两钱的区别

发行时间区别、重量区别等。1、发行时间区别:五铢钱是汉武帝时开始使用的一种货币,发行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8年左右,到唐高祖时废止。圆形方孔半两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的一种货币,发行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1年左右。2、重量区别:五铢钱的重量是五铢,每个铢的重量相对较轻。圆形方孔半两钱的重量有五两。

秦代的五株钱和半两钱哪个值钱?

秦代没有五铢钱,五铢钱是西汉时期铸行的,西汉早期用汉半两。秦半两和五铢钱有较多的版别,价格不一,古代半两等于十二铢,秦半两流通时间没有五铢时间长,存世量较五铢少,所以秦半两价高。

古代流通极广的秦两半、五铢钱、开元通宝等货币,它们都有什么作用?

“秦两半”准确的叫法应该叫“秦半两”。秦制实行二十四进制,24锱为一铢,24铢为一两,一两约为15.6克,因此“秦两半”铜钱每枚重12铢,约和现代8克。“秦两半”铜钱推广的意义还在于,它为后世制钱定下范本,两千年之后的清代,铜钱的形状依然是圆形方孔。
古代的钱财都是用铜板计算的,所以他就把这些民间的钱拢到中央政府里头
就是一种交换货币呗,很多地方也是比较接受的,所以价值也是很大的,
秦两半、五铢钱、开元通宝都属于货币,是古代不同朝代流行的,各个时期用的材料不一样,面值也是不一样的,但是作用和现在的人民币作用是一样的,是用来买东西付款用的,只不过叫法不一样,这种钱币的发展,对当时的经济和农业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秦始皇当年灭了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统一,尤其是经济方面更是非常的明显,很多货币都统一制造。而秦两半就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在当时是叫秦半两的,他和现在的8克是一样重的,在流行了很多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这个秦半两他的面值太大,不利于商贩之间的小面值的交易。
五铢钱在这个时候就出现的,为了稳定市场上的货币紊乱,官府就下达命令,只准国家统一制造,不让民间私自打造,这种举动,让五铢钱在商贩民间得到了很快的流通,也完全让国家垄断了这个货币的发行权,为当时朝廷积累了很多的财富,也是来钱最快的方法。
到了唐代以后,唐玄宗曾以开元为年号,来制造钱币,开元通宝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但是开元通宝并不是年号钱,年号钱是到宋朝以后才开始发行的,开元通宝的出现,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改为纯粹的货币符号,他以十钱为一两计算,与现在的斤和量就差不多了,开元通宝是当时发行时间最长的货币,为历史的发展,加快了速度。

秦统一全国后统一货币的名称为半两钱五铢钱刀币布币

统一的货币叫半两钱。半两钱形制为圆形方孔,重12铢(中国古代规定1两为24铢),有钱文曰“半两”。“半两”二字分列方好(即方孔)左右,通常是右“半”左“两”。
一、半两是计量货币,一枚半两为十二珠,一珠为现代的065克,半两合7、8克。
二、半两钱大家都习惯称为秦半两,这是一个笼统且膜糊的叫法,半两钱总体上有三种情况。
1、是战国时期的秦国(先秦)铸造半两。外圆内方,无内外郭,篆书“半两”二字,钱文高挺,文字端庄刚健,重半两,铢两钱制,半两即12珠(1两为24铢)。
2、是大秦帝国王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六国货币,结束了贝币、布币、刀币、圜钱混用局面,统一货币铸造的秦"半两"为全国通用的法定货币,形制原始粗放,厚实不圆,字体酒脱,有长人两和短人两,是李斯所书。
3、秦灭后,刘邦建立汉朝,西汉时期对大部份前朝制度一直延用,"半两"钱到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半两才被废止,开始制造五铢钱。汉半两字体规整端庄,旦是量少体薄,秀气精致,平整成圆。

秦朝和汉武帝时期都统一了货币,它们有什么区别

秦始皇统一是中国货币的第一次统一 结束了春秋战国货币混乱的现象 是成功的 汉武帝为了补充国库 发行五铢钱 最后以失败结局
秦朝半两钱重量是六铢 铜量很足 很好的稳定了当时的社会经济 秦末汉出 民生凋敝 半两钱的铸造不再足量 有三铢 有四铢 经济混乱 直到汉武帝 从新铸造五铢的铜币 上书五铢两个字 就叫五铢钱
秦是统一圆形方孔铜钱 而汉武帝是五铢钱
秦始皇是同一了七国的货币,之前各国有各自的货币,统一之后都使用外圆内方的半两钱;但汉武帝统一的不是货币,而是货币铸造权,是将全国的货币铸造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