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币

嘉靖通宝重轮,后边带通宝的古币都有哪些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11 08:17:52 浏览1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嘉靖通宝的重量和铸造工艺是如何的?

嘉靖通宝初定每文钱重1.2钱,千钱重7.8斤。至1584年时,改为每钱重1.25钱,千钱重8斤。此外嘉靖通宝钱开始采用黄铜铸钱,同时为防止私铸,还提高了铸钱工艺,铸造出火漆、镟边、金背等钱。

嘉靖通宝在哪里

全国范围均有分布,最大的那个在云南会泽。
在明代
明朝世宗朱厚熜,嘉靖年间铸造。“嘉靖通宝”是方孔圆钱,直径57.8厘米,穿径10.24厘米,有内外廓,外廓宽3.5厘米,厚3.7厘米,内廓宽窄不等,在3.4至2.4厘米之间,内厚1.12厘米,重41.5公斤,钱面铸“嘉靖通宝”四个字,每字见方17×18厘米,字体魏碑,文对读,背光。
据史书记载,明“嘉靖”年间,“洪武”“永乐”“宣德”“弘治”“嘉靖”等明时所铸之新旧钱币,同时于市面流通,因其比值不同、重量不一;且纳税只收嘉靖钱币,以致民间私铸钱币与官币抗衡,造成金融秩序混乱,铜价飙升。又因此故京局铸钱“得不偿失”,使国家财政一时处于困难境地。
为此,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皇帝下诏:“云南地僻事简,即山鼓铸为便。宜敕云南抚臣每年扣留盐课银二万两为铸本,岁铸嘉靖通宝,铸三千三百一十二万文,令参政一员专理”(见《明实录》)。
诏文的意思是,云南是偏僻荒凉的地方,交通很不方便,办事应从简要直截了当,在产铜的矿山就地设炉铸币最合适。命云南巡视监察官,每年从盐税银中提取20000两作铸钱成本,铸造出3312万文嘉靖通宝,从下文之年起成为定例,设铜政参政官专管铜政与铸币。
遵照皇帝诏令,云南于嘉靖三十四年起铸造嘉靖通宝,东川属云南监管,当然也是从皇帝下诏之年起设炉铸币,这都是不争的事实。但究竟是那个厂率先设炉铸币却无明确答案,经查阅有关资料并考证,东川铜矿汤丹厂最有可能率先铸币,有三点根据(理由):其一,汤丹海拔高度2,252.4米,四面群山连绵,蕴藏有丰富的铜、铅、锌、铁等多种金属矿产资源,以产铜著称,因此汤丹厂具备“即山鼓铸”的基本条件;其二,据吴其氵睿著《滇南矿厂图略》记载,汤丹厂是明时开采起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试验室标本年代测定,汤丹老街古铜烧碴堆积层中的木炭距今460±65年,表明汤丹老街古铜冶炼也始于明代。而一旦最终确认出土于汤丹老街冶铜遗址的四枚汉“五铢”钱为当地铸造;于汤丹老明槽采铜遗址发现的用“火烧水泼”法开采而形成的“爆火硐”属青铜时期早期产物,则汤丹厂的历史更加久远。故民间通常称汤丹厂为老厂,其拥有的冶炼设施与技术人才无疑为“即山鼓铸”创造了条件;其三,自东汉初期至明嘉靖初的1,500年间,在东川百里矿山逐步形成以汤丹为中心的汤丹至昆明、汤丹至会泽、汤丹至寻甸、汤丹至巧家四条铜运古道。显而易见汤丹厂的交通条件优于其他各厂,理所当然是“即山鼓铸”首选之厂。
为纪念“即山鼓铸”,铸造“嘉靖通宝”这一非凡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汤丹厂于启炉铸币之始首铸一枚纪念币,这就是被誉为“钱王”的明“嘉靖通宝”大铜币。该币为方孔圆钱,直径58厘米,厚3·7厘米,重41.5公斤。穿径10·24厘米,有内外廓,外廓宽3·5厘米,内廓宽度不一,在2·4厘米~3·4厘米之间。钱面铸“嘉靖通宝”四字,每字见方17厘米×18厘米。文对读,魏碑书体,古朴凝重。经取样分析,含铜90.81%,含铁3%,含铅0.584%,含锌0.532%,还含少量银。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金属古钱币,2002年已由昔日东川府所在地会泽县申报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
“嘉靖通宝”大铜币问世后应该是供奉于汤丹厂。乾隆五年(1740年)清廷在东川设保东局统管东川铸钱,才将“嘉靖通宝”大铜钱从汤丹厂迁至会泽城内新局保管,后又辗转至会泽铅锌矿保存至今。

嘉靖通宝背三銭小平背重几克

嘉靖通宝背三銭小平背重3--4.5克。
嘉靖通宝是中国明代钱币之一,明嘉靖(1522年-1566年)年间铸造。
“嘉靖通宝”是方孔圆钱,直径一般为2.5cm左右。
嘉靖通宝的“靖”字有斜立、正立之分。
嘉靖朝所铸嘉靖通宝存在铜色偏白现象,即所谓“白铜钱"。
经专家鉴定属纪念性质,当为明代嘉靖时期东川府开始铸钱时,为纪念开炉而铸。
该币对研究会泽造币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嘉靖通宝是哪里铸造的?

嘉靖通宝是中国明代钱币之一,明嘉靖(1522年-1566年)年间铸造。“嘉靖通宝”是方孔圆钱,直径一般为2.5cm左右,嘉靖通宝的“靖”字有斜立、正立之分。嘉靖朝所铸嘉靖通宝存在铜色偏白现象,即所谓“白铜钱"。 弘治十八年(1505年),改定钱重为每文一钱二分,铸钱成色为每用铜一斤加好锡一、二两。但改制之时孝宗已崩,武宗已继位,次年即改元正德;故依制所铸的弘治通宝钱不多,但按一定比例加锡铸钱,却成为嘉靖朝和万历朝鼓铸铜钱的方法。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发现过一枚较大型“嘉靖通宝”,该钱直径57.8毫米,穿径10.24毫米,有内外廓,外廓宽3.5毫米,厚3.7毫米,内廓宽窄不等,在3.4至2.4毫米之间,内厚1.12毫米,重41.5克,钱面铸“嘉靖通宝”四个字,每字见方17×18毫米,字体魏碑,文对读,背光。经专家鉴定属纪念性质,当为明代嘉靖时期东川府开始铸钱时,为纪念开炉而铸,该币对研究会泽造币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明朝世宗朱厚熜,嘉靖年间铸造。“嘉靖通宝”是方孔圆钱,直径57.8毫米,穿径10.24毫米,有内外廓,外廓宽3.5毫米,厚3.7毫米,内廓宽窄不等,在3.4至2.4毫米之间,内厚1.12毫米,重41.5克,钱面铸“嘉靖通宝”四个字,每字见方17×18毫米,字体魏碑,文对读,背光。该币经会泽铅锌矿质量检验科1990年6月27日取样分析化验,该钱含铜90.18%,铝0.584%,锌0.532%,铁3%,银每吨含640克。经专家鉴定属纪念性质,当为明代嘉靖时期东川府开始铸钱时,为纪念开炉而铸,该币对研究会泽造币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嘉靖通宝的价值分析

嘉靖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10元 世宗嘉靖七年铸。仿洪武钱制,分为五等,小平径2.5厘米,重3--4.5克,折二径2.8厘米,折三径3.3厘米,折五径3.9厘米,当十径4.5厘米,重24克以下。钱文楷书直读,除光背者记重有:二钱,三钱,五钱。记值有:一两。存世平钱较丰。 嘉靖通宝楷书折二背“二钱” 650000元嘉靖通宝楷书折三背“三钱” 500000元嘉靖通宝楷书折五背“五钱” 500000元嘉靖通宝楷书折十背“十一两” 500000元嘉靖通宝楷书折十雕母背“十一两” 2500000定价嘉靖通宝楷书折五十光背 2000000元嘉靖通宝楷书折十大观改范 250000元嘉靖通宝楷书折二十光背 600000元

中国历史上所有的钱币名称及面值

这个问题太大了,只能简单说说,除了明清之外,其它都不全,只是一些比较出名或珍贵的。
没办法,能力有限:( 所谓极品就是存世仅1、2枚者,兄弟我只看过图片,呵呵^_^
古代货币形制十分复杂,仅用作货币的的币材就不下几十种,如铜、铅、铁、金、银、玉、龟、贝、牲畜、皮革、谷帛、纸张等。
但沿袭几千年的基本形态是方孔圆形铜钱,其标准式样是西汉元狩五铢、上林三官钱及唐初开元通宝,轻重适中,重约4克,肉好皆有周郭。
此外也有圆形圆孔、圆形无孔、铲形、刀形、长方形(钱牌)、不规则椭圆形等形式。

同一钱形,又有大小、轻重、成分、质料、版别、钱面文字、钱背符号、有郭或无郭、重轮、重好、四出、决文、传形等区别,有合背、合面、剪边、磨边、对读、旋读、复文等不同情况,按钱币性质分,又有记重钱、记值钱、年号钱、国号钱、记号钱、纪年钱、镇库钱、纪数钱、厌胜钱、庙宇钱、撒帐钱、罗汉钱、对钱、母钱、祖钱、开炉钱、样钱等,这些情况又时有两种以上并存现象,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至于钱币鉴定和文物考古方面所定的专门分类,那就更多了。
铜钱最普通的形制是小平钱,即一文小钱,又称平钱,它是使用铜钱时代的最小货币单位,其直径约2.4—2.5厘米,重约3—4克,又有折二、折三、折五、当十、当二十、当三十、当四十、当五十甚至当百、当千大钱。
先秦钱币· 贝币 · 刀币 · 齐刀 · 赵刀
· 郢爰 · 圜钱 · 尖足布 · 空首布
· 圆足布 · 方足布和釿布
秦朝 秦半两
两汉时期 · 西汉半两 · 两汉五珠 · 王莽钱币
南北朝 五铢钱 太货六铢 太和五铢 (永平)五铢 永安五铢 北周三品:布泉 五行大布 永通万国 这三种钱币被誉为六朝钱币之冠
隋唐五代十国 周元通宝 大齐通宝(极品) 保大元宝 永通泉货 开元通宝 唐国通宝 大唐通宝 等
两宋 淳化元宝(真、行、草三种书体) 大观通宝 皇宋通宝 崇宁元宝 崇宁通宝 崇宁重宝 至道元宝(行、草) 绍圣元宝(对钱) 等
金 泰和重宝 泰和通宝 等
伪齐政权 阜昌元宝小平钱 阜昌通宝折二钱 阜昌重宝折三钱 等
元朝 中统元宝交钞 至元通行宝钞 大朝通宝 中统元宝 至元通宝 元贞通宝小平钱 元贞元宝折二钱 至大通宝 大元通宝 等
明朝 中期以后,白银成为了主要货币,形成以白银为主,以铜钱为铺的货币流通制度。
明清两朝才把官制铜钱称为“制钱” 大明通行宝钞 洪武通宝 大中通宝 永乐通宝 永乐通宝折三钱(极品) 宣德通宝 弘治通宝 弘治通宝大钱(极品) 嘉靖通宝 隆庆通宝 万历通宝 万历通宝大钱(极品) 泰昌通宝 天启通宝 崇祯通宝
李自成 永昌通宝
张献忠 大顺通宝 西王赏功
南明时期 弘光通宝 大明通宝 隆武通宝 永历通宝
清朝 天命通宝 天命汗钱 天聪汗钱 顺冶通宝 康熙通宝 雍正通宝 乾隆通宝 嘉庆通宝 道光通宝 咸丰通宝 咸丰重宝 祺祥通宝 祺祥重宝 同治通宝 光绪元宝 元绪重宝 光绪通宝 戊子钱 宣统通宝

我奶奶那里有乾隆.康熙.光绪.顺治.道光.咸丰.嘉靖通宝请问:有没有收藏价值.市场价多少

按说你这几枚钱,数明朝年间的嘉靖通宝相对比较少,折三钱市值在5000--6000元之间。折一钱市值一二十元左右,折五;折十都在几千元以上,有一枚大型重轮钱价值应在20000元左右。
这东西最好自己保存着,卖不了多少钱,还是将来留着给孩讲故事吧!台
都很常见 不值钱
如果能收集到一整套的话那你就赚大法了..
还是留着吧 现在很多人都收藏 没什么价值
当然有收藏价值啦,可以参考一下价格!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户” 18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一” 1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户” 8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工” 1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工” 2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同” 1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浙” 6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福” 8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阳” 7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左“延” 4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延” 25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延” 45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南” 50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宣”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宣” 15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宁”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昌” 6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东”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右“荆” 8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上“荆” 2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河” 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同一厘” 6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东”上下“一厘” 130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东一厘”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福一厘” 6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户一厘”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工一厘” 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江一厘” 2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原一厘” 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宣一厘” 2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蓟一厘” 50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浙一厘”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河一厘”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昌一厘”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阳一厘” 15元
顺治通宝楷书小平背十二种监局 4元
顺治通宝楷书大样背上“福” 500元
顺治通宝楷书折二背宝泉局 5000元
顺治通宝楷书折二雕母背“原” 20000元
顺治通宝楷书折十背“十一两” 5000元
康熙通宝楷书小平罗汉钱 50元。.
雍正通宝楷书小平宝泉局雕母 15000元
雍正通宝楷书小平多局监造普品 3元
雍正通宝楷书小平背宝安局 10元
雍正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晋局 10元
雍正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济局 10元
雍正通宝楷书小平背宝川局 80元
雍正通宝楷书小平背宝南局 180元
雍正通宝楷书折二背宝黔局 2000元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多局监造普品 1元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背上“福” 250元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背右“福” 220元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背阿克苏局 5元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泉局雕母 4500元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合背 150元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背宝陕局雕母 8000元
乾隆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泉局母钱 1500元
乾隆通宝楷书折十背宝巩局 5000元
乾隆通宝楷书特大型背宝泉局 3800元
嘉庆通宝楷书折二背宝泉局 10元
嘉庆通宝楷书小平背“桂” 500元
嘉庆通宝楷书折二背“桂” 10000元
嘉庆通宝楷书折二背宝直局 400元
嘉庆通宝楷书折二背宝苏局宽缘 100元
嘉庆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泉局雕母 5000元
嘉庆通宝楷书折二背宝源局雕母 6000元
嘉庆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源局雕母 6000元
嘉庆通宝楷书折十背宝川局 3500元
道光通宝楷书折二背宝泉局 10元
道光通宝楷书小平背“十八年” 20元
道光通宝楷书小平背阿克苏局精铸 500元
道光通宝楷书折三背阿克苏局 1000元
道光通宝楷书小平背宝苏局雕母 8000元
道光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泉局雕母 5000元
道光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源局雕母 4500元
咸丰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泉局铁母 2000元
咸丰通宝楷书小平背宝泉局雕母 4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二背宝泉局“当五”戴书 6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大样背“伍文” 3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背“拾文” 8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背“拾文” 28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十铁线珍宝背“当十” 2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雕母 5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十背宝泉局 35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十背星月“当五十” 5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二十背宝泉“当百” 3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二十背宝泉“当百”星月 8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五十背宝泉“当百”雕母 1000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五十背宝泉局“当五百” 500元
咸丰元宝楷书特大型背宝泉局“当千” 900元
咸丰重宝楷书小平背宝源局“当五” 2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二背宝源局“当五” 5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背宝源局“当十” 5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二十背宝源局“当百” 40元
咸丰元宝楷书大型背宝源局“当五百” 500元
咸丰元宝楷书大型背宝源局“当千” 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背宝源局“当十” 1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十背宝直局“当五十” 6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二十背宝直局“当百” 80元
咸丰重宝楷书小平背宝蓟局“当五” 6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小平背宝蓟局“当十” 8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背宝蓟局“当十” 7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十背宝蓟局“当五十” 28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二十背宝蓟局“当百” 1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背宝济局“当十” 1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十背宝济局“当五十” 150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五十背宝济局“当百” 1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二背宝德局“当十” 4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背宝德局“五十” 25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二十背宝德局“当五十” 20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二十背宝德局“当百” 25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背宝陕局“当十” 1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十背“陕十” 220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五十背宝陕局“五百” 3000元
咸丰元宝楷书特大型背宝陕局“当千” 3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背宝巩局“当十” 8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二十背宝巩局“五十” 35元
咸丰重宝楷书大型背宝巩局“当百” 5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五十背宝巩局“五百” 300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五十背宝巩局“当千” 300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二十背宝河局“当五百” 4200元
咸丰元宝楷书折五十背宝河局“当千” 5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背宝浙局“当三十” 2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二背宝浙局“当二十” 18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十背宝浙局“当四十” 3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十大型背宝浙局“五十” 3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二十背宝浙局当头“百” 20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背“浙当十” 5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十背“浙四十” 5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十背“五十” 2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特大型背“浙当百” 7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十背“当头十” 3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十大清背宝福局“一十” 25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二十背“二十” 1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十背宝桂局“五十” 8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十背宝昌局“五十” 25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十背宝安局“当五十” 28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十背宝云局“当五十” 3500元
咸丰重宝楷书小平背宝迪局“当八” 10元
咸丰重宝楷书小平背宝迪局“当十” 5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十背宝迪局“当五十” 500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二十背宝伊局“当五十” 240元
咸丰重宝楷书折五十背宝伊局“当四” 280元
嘉靖通宝楷书小平光背 10元
嘉靖通宝楷书折二背“二钱” 6500元
嘉靖通宝楷书折三背“三钱” 5000元
嘉靖通宝楷书折五背“五钱” 5000元
嘉靖通宝楷书折十背“十一两” 5000元
嘉靖通宝楷书折十雕母背“十一两” 无定价
嘉靖通宝楷书折五十光背 20000元
嘉靖通宝楷书折十大观改范 2500元
嘉靖通宝楷书折二十光背 6000元

看中华货币四千年展览,一览中国古代钱币发展历史

公元前
3000-1122:贝壳从装饰品发展成支付手段。

1500-1122:开始铸造铜贝。

1154-1122:传说殷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

1122:传说周武王克商,散鹿台之钱。

800-700:早期空首布产生。

700-600(小亚细亚和希腊铸造金银币,这是西方铸币之始。)

613-591:传说楚庄王改小钱为大钱,孙叔 谏止。

524:传说周景王铸大钱。

521:(波斯金银币。)

480:战国开始。

403:晋分裂为韩、赵、魏三国。

386:田和称齐公,齐造邦刀或铸於此时。

361:魏迁都大梁,当币的铸造当在此以后。

336:秦惠文王行钱。(马其顿的亚历山大铸金币。)

290-200:(罗马铸重阿斯铜币。)

284-279:燕军攻占齐国七十余城,齐明刀应铸于此时。

278:楚迁都陈。

248:(安息铸银铜币。)

241-223:楚迁都寿春,铸 等金币。

221:秦始皇统一全国币制,推行半两,黄金以镒为单位。

204:西汉政权建立,半两开始减重,黄金以斤为单位。许民铸钱。

190:(罗马铸德纳留斯银币。)

186:半两减为八铢。楚民铸钱(?)。

182:半两减为二铢四 ,称五分钱。

175:铸四铢半两。又许民铸钱。

144:定铸钱伪黄金 市律。

140:汉武帝铸三铢。

136:废三铢,复行半两。三朱、四朱方形和圆形小钱当铸於此时。

119:发行白金和皮币。

118:铸五铢。

117:废白金。

115:行赤侧五铢,一当五。

114:颁布告缗令。

113:废赤侧五铢当五制,集中全国铸币权於上林三官。

95:铸麟趾金。

公元
7:王莽第一次改革币制:铸错刀、值逗痛笕

9:王莽第二次改革币制:废刀币、专用大小泉。

10:王莽第三次改革币制:袷祷醣抑啤

14:王莽第一次改革币制:铸货泉和货布。调整金银价格。

24:刘玄(淮阳王)铸五铢。

30:公孙述铸铁钱。

40:东汉光武帝恢复五铢。

184:黄巾军起事。

186: 帝铸四出五铢。

190-193:董卓铸小钱。

208:曹操为丞相,恢复五铢。

214:刘备在益州铸直百五铢。

221:曹丕废五铢,用壳帛。

227:曹魏瑞复五铢。(波斯 珊王朝铸金银币。)

236:孙权在江东铸大泉五百。

238:孙权铸大泉当千。

246:孙权收回大泉。

312:(君士坦丁改革罗马帝国币制。)

313:张轨在河西恢复五铢。

319:石勒铸汉丰货。

324:沈充被杀,沈郎五铢当铸於此以前。

338:李寿铸汉兴。

376:太元货泉或铸於此时。

430:刘宋铸四铢。

447:刘宋制大钱当两。

448:取消大钱当两制。

454:刘宋铸孝建四铢。

465:刘宋铸永光和景和。

490:萧齐在四川铸钱。

491-518:(拜占廷铸币开始。)

495:北魏铸太和五铢。

502:萧梁铸五铢和公式女钱。

510:北魏铸五铢。

524:萧梁铸铁五铢。

529:北魏铸永安五铢。

540:西魏改铸。

543:东魏改铸永安五铢。

546:西魏第二次改铸。

552:萧梁铸当十钱。

553:北齐铸常平五铢。

557:萧梁铸四柱钱,一当二十。

561:北周铸布泉,河西诸郡用西域金银币。

562:陈铸五铢。

574:北周铸五行大布。

579:陈铸太货六铢。北周铸永通万国。

589:隋铸五铢。

590:许杨广在扬州铸钱(白钱?)。

598:许杨谅在井州铸钱。杨广又在鄂州铸钱。杨秀在益州铸钱。

621:唐高祖废五铢,铸开元通宝。

666:铸乾封泉宝当十钱。

667:铸乾封钱,复用开元钱。

695:(阿拉伯正式制定币制。)

708:(日本铸和铜开 。)

732:令市面通用绫罗绢布杂货。

750:安禄山在上谷铸钱。

755-768:(法国铸德涅银币,为欧洲中世纪铸币之始。)

758:铸乾元重宝当十钱。

759:铸重轮乾元重宝当五十钱。史思明在洛阳铸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当百钱。

762:大小乾元钱和开元钱平价流通。

766-779:大历元宝铸於此时。

780:行两税法。

780-783:建中通宝铸於此时。

796:令市井交易以绫罗娟布杂货与钱兼用。

817:禁止蓄钱。

845:唐武宗废全国佛寺铜像铸会昌开元。

870:桂阳监铸咸通玄宝。

907:后梁铸开平通宝。

911:楚马殷铸天荣府宝。前蜀王建铸永平元宝。

916:王建铸通正元宝。闽王 知铸开元通宝钱铅钱。

917:王建铸光天元宝。大越刘r(即刘 )铸乾亨重宝。

918:王建铸光天元宝。南汉刘r铸乾亨重宝铅钱。

919:蜀后主铸乾德元宝。

922:契丹铸赞通宝。闽王 知铸开元通宝大铁钱。

924:闽王延羲铸永隆通宝大铁钱。

925:蜀后主铸成咸康元宝。契丹铸天显通宝。楚马殷铸铅钱。

926:后唐铸天成元宝,马殷铸乾封泉宝大铁钱,市肆以契券指 交易。

938:后晋许民间铸天福元宝。后蜀铸广政通钱。

942:闽王延羲铸永隆通宝。

944:福建殷王延政在建州铸天德通宝大铁钱。

948:后汉铸汉元通宝。

951:辽铸应历通宝。

955:后周世宗毁全国佛寺铜像铸周元通宝。

959:南唐铸永通泉货当十钱。又铸唐国通宝和大唐通宝。

961:宋太祖铸宋元通宝。

962:后蜀行广政通宝铁钱。

964:南唐后主发行铁钱。

968:辽铸保宁通宝。

970:(越南丁部领铸太平兴宝。)

971:北宋定仿造黄金罪。

976:铸太平通宝。

980:白银取得纳税的资格。

983:契丹铸统和通宝。

990:铸淳化通宝。

994:李顺在成都铸应运元宝和通宝铜铁钱。

995:成都商民私以交子为市。铸至道通宝。

996:(朝鲜铸乾元重宝铁钱和铜钱。)

998:铸咸平通宝。

1004:铸景德通宝。

1008:铸祥符通宝。

1017:铸天禧通宝。

1023:设置益州交子务。铸天}元宝。

1024:政府在益州发行第一界官交子,自一贯到十贯。

1032:契丹铸重熙通宝。

1034:铸景v通宝。

1039:交子改分五贯和十贯两种。铸皇宋通宝。

1041:因西夏战争铸当十铁钱。

1045:铸庆历重宝当十铜铁钱。

1053:西夏铸福}钱。

1054:铸至和元宝小钱和至和重宝折二、折三钱。

1055:契丹铸清宁通宝。

1056:铸嘉v元宝和通宝。

1064:铸治平元宝。

1066:辽铸咸雍通宝。

1068:交子改分一贯和五百文两种。铸熙宁元宝。

1069:置潞州交子务,交子行於河东路。

1070: 潞州交子务。

1071:交子行於陕西。铸熙宁重宝当十钱。

1072:交子两界流通。

1073:改当十钱为折二,这是折二铁通行之始。

1074:辽铸大康元宝和通宝。

1076: 陕西交子。西夏铸大安钱。

1078:铸元丰通宝。

1083:辽铸大安元宝。

1092:辽铸寿昌元宝。

1093:铸元v通宝。

1094:铸绍}元宝和通宝。

1098:铸元符通宝。

1101:铸}宋通宝。辽铸乾统元宝。

1102:陕西复行交子。西夏铸贞观钱。

1103:蔡京铸崇宁重宝当五和当十钱。

1104:京西路行交子。

1105:外路改交子为钱引。通行区域扩大到京广、京西、淮南、京师等地。发行额增至天}原额的二十倍。铸 锡钱。

1107:四川交子务改为钱引务。铸大观通宝,自小平到当十。

1109:四川发行外引,旧交子作废。

1110:辽铸天庆元宝。

1111:废当十钱。铸政和通宝。

1118:铸重和通宝。

1119:铸宜和元宝和通宝。

1120:西夏铸元德通宝和元宝。

1126:铸靖康通宝和元宝。

1127:南宋铸建炎通宝。

1131:铸绍兴通宝和元宝。刘豫铸阜昌钱。

1137吴d在河池发行银会子,这是中国最早的银本位制。

1149:西夏铸天盛元宝。

1151:金人发行交钞。

1157:金人铸正隆通宝。

1160:东南会子由户部发行。

1163:湖北发行直便会子。与元府发行铁钱会子。

1165:铸乾道元宝折二钱。

1166:两淮用交子。

1168:改革会子的发行制度,以千万贯为限额。

1171:西夏铸乾v钱。

1173:金设公典,称流泉。

1174:铸淳熙元宝。

1178:金铸大定通宝。

1180:钱背加铸年份。(英国铸银便士。)

1188:金添设流泉务二十八所。

1189:金取消纸币的分界制,交钞永远通行。

1190:铸绍熙元宝。

1194:西夏铸天庆钱。

1195:铸庆元通宝。

1197:金铸承安宝货银锭。

1201:铸嘉泰通宝。金铸泰和通宝和重宝。

1205:铸开禧通宝。

1208:铸嘉定通宝。

1210:西夏

1210:西夏铸皇建元宝。

1211:西夏铸光定元宝。

1215:金改发贞右宝券。

1217:金改发贞右通宝。

1222:金改发兴定宝泉。

1223:金发行元光珍货。

1225:铸大宋元宝。

1227:蒙古统治区内何宝实在博州印置会子。

1228:铸绍定通宝。

1233:金在蔡州发行天兴宝会,数月后为蒙古人所灭。

1234:铸端平元宝。

1236:窝阔台发行交钞。

1237:铸嘉熙通宝和重宝。

1240:蒙古统治区内刘肃在刑州发行楮币。

1241:铸淳右元宝。四川多面手淳右通宝当百钱。

1247:会子永远通行。

1249:川引以十年为一界。

1251:北方各地纸币互不通用,蒙哥定银钞相权法。

1252:(佛洛伦斯铸洛林金币。)

1253:铸皇宋元宝。

1259:铸开庆通宝。

1260:铸景定元宝。蒙古人发行中统钞,收回北方各地杂钞。

1264:贾似道发行金银铜钱关子。十七界会子作废。

1265:铸咸淳元宝。

1266:(法国路易第九仿阿拉伯的迪尔亨姆铸格罗银币。)

1276:蒙古人统治江南,用中统钞收兑南宋纸币。伯颜铸银元宝。

1285:卢世荣提出整治钞法计划。铸至元通宝。(威尼斯铸杜卡特金币。)

1287:元世祖发行至元钞。

1292:设公典广惠库,资本钞五千锭。

1294:(波斯伊尔汗国仿行中国钞法。)

1295:铸元贞通宝和元宝,(日本行钞。)

1297:铸大德通宝。

1309:元武宗实行币制改革,发行至大银钞,并铸大元通宝和至大通宝。

1311:仁宗收回至大银钞,废至大钱。

1350:币制改革,发行至正交钞,铸至正通宝。

1353:张士诚铸天右通宝。

1355:韩林儿铸龙凤通宝。

1358:徐寿辉铸天启通宝。

1359:徐寿辉铸天定通宝。

1360:陈友谅铸大义通宝。

1361:朱元璋铸大中通宝。

1368明太祖铸洪武通宝,颁布洪武通宝钱制。

1375:发行大明宝钞。停止宝源局铸钱。

1376:停止各省铸钱。

1377:恢复各省铸钱。

1389:恢复宝源局铸钱。

1393:再停止各省铸钱。

1394:禁用铜钱。

1397:再停宝源局铸钱。禁用金银。

1399:恢复铸钱,改定钱制,

1400:再改钱制。

1408:铸永荣通宝。

1411:金银解禁。

1425:再禁金银。

1433:铸宣德通宝。

1436:放松用银禁令。

1448:禁用铜钱。

1457:(琉球铸大世通宝。)

1460:恢复铜钱流通。

1465:令商税课程钱钞各半兼收。

1503:铸弘治通宝。

1518:(日耳曼帝国铸塔勒大银圆。)

1527:铸嘉靖通宝。

1557:葡萄牙人侵入澳门。

1570:铸隆庆通宝。西班牙人侵入吕宋,开本洋流入中国之路。

1576:铸万历通宝。

1596:采矿热潮开始。

1616:满人铸天命钱。

1621:铸泰昌通宝和天启通宝大小钱。王象乾请铸三等大钱。

1625:(日本开铸宽永通宝。)

1627:满人铸天聪钱。

1628:铸崇祯通宝。

1637:英国东印度公司船初来中国。

1643:铸崇祯当十钱。蒋臣提行钞计划。

1644:清世祖在北京铸顺治通宝。福王在南京铸统光通宝。李自成在西安铸永昌通宝。张献忠在成都铸大顺通宝。

1645:顺治钱增重为一钱二分。

1646:鲁王在绍兴铸大明通宝。

1647:永明王在肇庆铸永历通宝。

1649:孙可望在云南铸兴朝通宝。

1651:发行钞贯。顺治钱增重为一钱二分五。日本铸永历通宝助郑成功。

1653:铸一厘钱。

1657:顺治钱增重为一钱四分。

1662:铸康熙通宝。

1663:(英国铸 尼金币。)

1674:吴三桂铸铸利用通宝。耿精忠在福建浙江铸裕民通宝。

1678:吴三桂铸昭武通宝。吴世番铸洪化通宝。

1684:康熙钱减重为一钱。

1702:康熙钱又增为一钱四分。另铸七分重的小钱。

1706:日本实行货币减重,宽永钱开始流入中国。

1720:广州商人组织公行,外国银元大量流入。

1723:铸雍正通宝。

1731:北京设立官钱局。

1733:雍正钱减重为一钱二分。

1736:铸乾隆通宝。

1737:北京开设官钱局十所,以平钱价。

1743:禁用光中景兴等外国钱。

1745:停闭官钱局。

1759:新疆开铸普尔红钱。

1793:西藏设宝藏局,铸乾隆宝藏银币。

1794:(美国开铸银元。)

1796:铸嘉庆通宝。

1814:广东设立粤海关官银号。

1816:(英国采行金本位制。)

1821:铸道光通宝。

1828:新疆铸造当五和当十红钱。

1830:奏定关於处理歇业钱铺办法新章程。

1832:(墨西哥开铸鹰洋。欧文发行劳动券。)

1837—1838:台湾铸寿星银饼。

1848:英商丽如银行在广州设分行。

1851:铸咸丰通宝。

1852:咸丰钱减为一钱。

1853:因太平天国革命北京发生挤兑风潮。铸咸丰当十钱。北京设立官银钱号三家。令各省设立官钱局。发行户部官票和咸丰宝钞。太平天国政府在南京等地铸太平天国圣宝。

1854:正月铸当百、当五百、当千大钱,后用宝钞收回大钱。英国的有利银行和汇丰银行在上海设分行。

1855:铸铁钱和铅钱。

1856:上海几家银号用钢模铸咸丰银饼。小刀会在上海铸太平通宝日月钱。

1857:北京商人罢市,拒用大铁钱。宝苏局用钢模铸咸丰通宝银钱。英国麦加利银行在上海设分行。

1862:官票停止流通。铸同治通宝。

1864:汇丰银行成立。拉锡丁在新疆库车铸回文钱。

1866:香港铸造银元。

1870:(日本铸造龙洋。)

1873:(美国铸造贸易银元。)

1875:铸光绪通宝。

1882:吉林试铸厂平银币,为中国机器铸币之始。

1885:福建用机器铸钱。

1887:广东铸龙洋。

1889:广东造机器钱。

1890:广东铸造银角。

1893:湖北设立银元局。

1895:华俄道腾银行成立,发行钞票和银元宝。英国在远东发行枚洋。

1897:中国通商银行成立,发行钞票。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在上海等地设分行。

1900:广东铸当十铜元。

1901:规定银元每枚重库平七钱二分。

1904:湖北铸造一两重大清银币。

1905:户部在天津设立银钱总厂。大清户部银行成立。

1906:大清户部银行发行兑换券。天津造币厂试铸一两重大清金币。

1907:新疆机器局铸响金。交通银行成立。当局向各省督抚徵询银币单位的意见。

1908:大清户部银行改名大清银行,颁行《大清银行则例》。

1909:铸宣统通宝。设立币制调查局。

1910:颁布《币制则例》,采用银本位制,制定《造币厂章程》,铸造大清银币。

1895:华俄道腾银行成立,发行钞票和银元宝。英国在远东发行枚洋。

1897:中国通商银行成立,发行钞票。日本的横滨正金银行在上海等地设分行。

1900:广东铸当十铜元。

1901:规定银元每枚重库平七钱二分。

1904:湖北铸造一两重大清银币。

1905:户部在天津设立银钱总厂。大清户部银行成立。

1906:大清户部银行发行兑换券。天津造币厂试铸一两重大清金币。

1907:新疆机器局铸响金。交通银行成立。当局向各省督抚徵询银币单位的意见。

1908:大清户部银行改名大清银行,颁行《大清银行则例》。

1909:铸宣统通宝。设立币制调查局。

1910:颁布《币制则例》,采用银本位制,制定《造币厂章程》,铸造大清银币。

天元通宝...崇宁通宝...嘉靖通宝...康熙通宝...乾隆通宝...光绪通宝

看你的描述 基本都是普通的,无太大价值。有没有大点的,用手机什么的照个图片,发出来才好评价,我对古钱币有一定了解,如果要我帮忙加QQ33621268。
天元通宝是晚清天地会会钱,铸于浙江地区。天地会是清代民间的秘密社会组织,以反清复明为宗旨,起事于康熙甲寅福建漳州,后发展至广东,并由南向北蔓延,遍及大江南北,被清政府视为心腹之患而严加捕杀,但终究未能如愿以偿,直到辛亥革命时期,仍有天地会活动的踪迹。天地会在发展过程中,浙江的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天地会文件中就有“五房李开花在浙江”之说。
天地会钱币多为浙江地区天地会组织所铸,计有太平通宝、开元通宝、天朝通宝、皇帝通宝、天元通宝等。这些钱币背面有的有“文”、“武”、“永”、“圣”、“浙”字样,字在穿上为会首之物,字在穿右为会员之物,系作为会钱而非行用品,存世较罕,属于珍稀钱币之列
崇宁通宝楷书小平大字 200元 崇宁重宝背藏文四字译读为穿上:地,穿左,水,穿右;火穿下,风,其意蕴含着两层意思:(一)祝愿地水火风彼此相全,众生康泰安居乐业,(二)把个人的祝愿引伸到国家社会范围,祈祷民族团结亲睦共处,,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同进并寓有警戒的涵义;否则,将招致灾难临头,祸患无尽。
崇宁通宝楷书小平瘦金体 150元
崇宁通宝楷书小平抽示 160元
崇宁通宝楷书小平阔示 600元
崇宁通宝楷书小平折十书体 2500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二私铸 15元
崇宁通宝楷书小平普品 2.5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短尾异“崇” 30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错范重文 100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隔轮 80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广穿 20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背四决 50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合背 200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铁范铜 1400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三铁母 2200元
崇宁通宝楷书折五大字 1800元
崇宁重宝隶书折五异重 50元
崇宁重宝隶书折五高足贝 100元
崇宁重宝隶书折五背月 100元
崇宁重宝隶书折五背星 1500元
崇宁重宝隶书折五背“十” 1500元
崇宁重宝隶书折五精铸细缘 10元
崇宁重宝隶书折五普品 1.5元
崇宁元宝楷书小平银质小字 无定价
崇宁元宝隶书小平银质 30000元
崇宁元宝楷书小平银质大字 50000元
宗宁元宝隶书折二铁母 20000元

后边带通宝的古币都有哪些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自唐开元至清朝末期基本每个朝代都铸有通宝钱。
  确实不好归纳,给出总表,楼主自己归纳一下吧。
  秦
  (前221~206) 始皇帝(瀛政) BC221~BC210 秦半两(重十二铢)
  二世皇帝(瀛胡亥) BC210~BC207
  三世皇帝(瀛子婴) BC207~206
  前汉
  (前221~23) 高祖(刘邦) BC206~BC195 三铢半两?楡荚半两
  恵帝(刘盈) BC195~BC188
  少帝恭(刘恭) (摂政) BC188~BC184 八铢半两
  少帝弘(刘弘) (摂政) BC184~BC180
  文帝(刘恒) BC180~BC157
  景帝(刘启) BC157~BC141
  武帝(刘彻) BC141~BC87 三铢半两?群国五铢
  赤侧五铢?上林三官五铢
  昭帝(刘弗陵) BC87~BC74
  廃帝(刘弗贺)昌邑王 BC74
  宣帝(刘询) BC74~BC49 宣帝五铢
  元帝(刘奭) BC49~BC33 四出五铢
  成帝(刘骜) BC33~BC7
  哀帝(刘欣) BC7~AD1
  平帝(刘カン) AD1~AD6
  孺子婴(刘婴) AD6~AD9
  新
  (8~23) 王莽(莽 巨君) AD8~AD23 契刀五百?货布?大泉五十?布泉
  小泉直一?大布黄千
  国宝金匮直万?一刀平五千?六泉
  后汉
  (25~220) 光武帝(刘秀) 23~57 更始五铢?铁五铢?铁半两
  明帝(刘荘) 57~75
  章帝(刘烜) 75~88
  和帝(刘肇) 88~105
  殇帝(刘隆) 105~106
  安帝(刘佑) 106~125
  少帝(刘懿) 125
  顺帝(刘保) 125~144
  冲帝(刘炳) 144~145
  质帝(刘缵) 145~146
  桓帝(刘志) 146~167
  霊帝(刘宏) 167~189 四出五铢?四决五铢
  廃帝(刘弁) 189
  献帝(刘协) 189~220 董卓五铢?剪环五铢?延环五铢
  三国
  魏
  (220~265) 文帝(曹丕) 220~226 小五铢?直百五铢
  明帝(曹睿) 227~239
  斉王(曹芳) 240~254
  高贵郷公(曹髦) 254~260
  元帝(曹奂) 260~265
  三国
  呉
  (222~280) 大帝(孙権) 222~252 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当二千
  大泉当五千
  会稽王(孙亮) 252~258
  景帝(孙休) 258~264
  末帝(孙晧) 264~280
  三国
  蜀(汉)
  (221~363) 昭烈帝(刘备) 221~223 蜀五铢?铁直百五金? 直百钱
  小直百? 太平百金 定平一百
  后主(刘禅) 223~263
  西晋?东晋?五胡十六国 (304~439)
  西晋
  (265~316) 武帝(司马炎) 265~290 小五铢
  恵帝(司马衷) 290~306
  懐帝(司马炽) 306~313
  愍帝(司马ギョウ) 313~316
  东晋
  (317~420) 元帝(司马睿) 317~322 豊货钱
  明帝(司马绍) 322~325 沈充五铢
  成帝(司马衍) 325~342
  康帝(司马岳) 342~344
  穆帝(司马タン) 344~361
  哀帝(司马丕) 361~365
  海西公(司马奕) 365~370
  简文帝(司马昱) 370~372
  孝武帝(司马曜) 372~396
  安帝(司马徳宗) 396~418
  恭帝(司马徳文) 418~420
  南北朝 (420~581)
  南朝
  宋
  (420~479) 武帝(刘裕) 420~422
  営阳帝(刘义符) 422~424
  文帝(刘义隆) 424~453
  孝武帝(刘骏) 453~464 孝建四铢
  明帝(刘彧) 464~472 永光二铢?景和二铢?孝建二铢
  后廃帝 苍梧王(刘昱) 472~477
  顺帝(刘准) 477~479
  南朝
  斉
  (479~502) 高帝(萧道成) 479~482
  武帝(萧サク) 482~493 斉五铢
  明帝(萧鸾) 493~498
  东昏侯(萧宝巻) 498~501
  和帝(萧宝融) 501~502
  南朝
  梁
  (502~557) 武帝(萧衍) 502~549 梁五铢?五铢女钱?铁五铢?
  大统五铢
  简文帝(萧纲) 549~551
  予章王(萧栋) 551
  元帝(萧绎) 552~554 四柱五铢
  敬帝(萧方智) 555~557
  南朝
  陈
  (557~589) 武帝(陈覇先) 557~559
  文帝(陈蒨) 560~566 陈五铢
  廃帝 临海王(陈伯宗) 567~568
  宣帝(陈顼) 569~582 太货六铢
  后主(陈叔宝) 583~589
  北朝
  北魏
  (386~534) 道武帝(拓跋珪) 386~409
  明元帝(拓跋嗣) 409~423
  太武帝(拓跋焘) 423~452 太和五铢(北魏)495年
  文成帝(拓跋浚) 452~465
  献文帝(拓跋弘) 465~471
  孝文帝(元宏) 471~499
  宣武帝(元恪) 499~515
  孝明帝(元诩) 515~527
  孝荘帝(元子攸) 527~530 永安五铢(北魏)529年
  东海王(元晔) 530
  前廃帝(元恭) 531
  后廃帝(元朗) 531~532
  孝武帝(元修) 532~534
  北朝
  东魏
  (534~550) 孝静帝(元善见) 534~550
  北朝
  西魏
  (535~557) 文帝(元宝炬) 535~551 大统五铢(西魏)540年
  廃帝(元钦) 551~554
  恭帝(元廓) 554~557
  北朝
  北斉
  (550~577) 文宣帝(高洋) 549~559 常平五铢(齐)553年
  廃帝(高殷) 559~560
  孝昭帝(高演) 560~561
  武成帝(高湛) 561~564
  后主(高纬) 564~577
  安徳王(高延宗) 577
  幼主(高恒) 577
  北朝
  北周
  (557~581) 孝闵帝(宇文覚) 557 五行大布(北周)547年
  明帝(宇文毓) 557~560
  武帝(宇文邕) 560~578 布泉(北周)561年
  宣帝(宇文赟) 578~579
  静帝(宇文衍) 579~581 永通万国(北周)579年
  隋
  (581~618) 文帝(杨坚) 581~604 置样五铢?白钱五铢
  炀帝(杨広) 604~617
  恭帝(扬侑) 617~618
  恭帝(扬侗) 618~619
  唐
  (618~907) 高祖(李渊) 618~626 开元通宝
  太宗(李世民) 626~649
  高宗(李治) 649~683 干封泉宝
  中宗(李顕) 684
  705~710
  睿宗(李旦) 684~690
  710~712
  则天武后 690~705
  玄宗(李隆基) 712~756 干元重宝
  粛宗(李亨) 756~762 重轮干元重宝 (反徒钱)得壹元宝顺天元宝
  代宗(李豫) 762~779
  徳宗(李?) 779~805
  顺宗(李诵) 805 私铸钱 大歴通宝?建中通宝
  宪宗(李纯) 805~820
  穆宗(李恒) 820~824
  敬宗(李湛) 824~827
  文宗(李昂) 827~840
  武宗(李炎) 840~846 会昌开元22局 昌、京、洛、益、蓝、荆、襄、越、宣、克、洪、润、潭、鄂、平、兴、梁、广、梓、福、丹、桂
  宣宗(李忱) 846~859
  懿宗(李f3c;) 859~873
  僖宗(李俨) 873~888 大齐通宝(反徒钱)
  昭宗(李杰) 888~904
  哀宗(李祝) 904~907
  五代?十国
  后梁
  (907~923) 太祖(朱全忠) 907~910 开平元宝大钱
  末帝(朱友贞) 911~923
  五代?十国
  后唐
  (923~936) 荘宗(李存勖) 923~926 干德元宝
  明宗(李嗣源) 926~934 天成元宝
  廃帝(李従厚) 934~935 清泰元宝
  五代?十国
  后晋
  (936~946) 高祖(石敬塘) 936~944 天福元宝
  出帝(石重贵) 944~947
  五代?十国
  后汉
  (947~950) 高祖(刘知远) 947~948 汉元通宝
  隠帝(刘承佑) 948~951
  五代?十国
  后周
  (951~960) 太祖(郭威) 951~954 周元通宝
  世宗(柴栄) 954~960
  北宋
  (960~1127) 太祖(赵匡胤) 960~976 宋元通宝
  太宗(赵匡义) 976-997 太平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
  (反徒钱)应运元宝
  真宗(赵恒) 998~1022 咸平元宝
  仁宗(赵祯) 1022~1063 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硝元宝
  皇宋通宝?康定元宝?
  庆歴重宝?至和元宝?至和重宝
  至和通宝?嘉佑元宝?
  嘉佑通宝
  英宗(赵曙) 1064~1067 治平远宝?治平通宝
  神宗(赵顼) 1068~1085 熙宁元宝?熙宁重宝?熙宁通宝
  元豊通宝?元硝通宝
  绍圣元宝?绍圣通宝
  哲宗(赵煦) 1086~1101 元符元宝?元符通宝
  徽宗(赵佶) 1101~1125 圣宋元宝?崇宁通宝?崇宁元宝
  崇宁重宝?大观通宝
  政和通宝?政和重宝?重和通宝
  宣和通宝?宣和元宝
  钦宗(赵桓) 1126~? 靖康元宝?靖康通宝
  南宋
  (1127~1279) 高宗(赵构) 1127~1162 建炎通宝?建炎元宝?建炎重宝
  绍兴元宝?绍兴通宝
  孝宗(赵シン) 1163~1190 隆兴元宝?干道元宝?淳熙元宝
  淳熙通宝
  光宗(赵敦) 1190~1194 绍熙元宝?绍熙通宝
  宁宗(赵扩) 1195~1224 庆元通宝?庆元元宝?嘉泰通宝
  嘉泰元宝?开禧通宝、
  开禧元宝?嘉定通宝?嘉定元宝
  理宗(赵イン) 1225~1264 大宋元宝?大宋通宝?圣宋重宝
  宝庆完宝?绍定通宝
  端平元宝?端平通宝?端平重宝
  嘉熙通宝?嘉熙重宝
  淳硝元宝?淳硝通宝?皇宋元宝
  开庆通宝?景定元宝
  度宗(赵キ) 1265~1274 咸淳元宝
  恭宗(赵ケン) 1275
  端宗(赵シ) 1276~1278
  帝丙(赵ヘイ) 1279
  辽
  (907~1125) 太祖(耶律阿保机) 907~926 通行泉货?开丹元宝?丹巡贴宝
  百贴元宝?大泉五铢?千秋万歳
  太宗(耶律徳光) 926~947 天赞通宝?天显通宝?应歴通宝
  保宁通宝?统和通宝?重熙通宝
  世宗(耶律阮) 947~951 清宁通宝?咸雍通宝?大康通宝
  干统元宝?天庆元宝
  穆宗(耶律璟) 951~969
  景宗(耶律贤) 969~982
  圣宗(耶律隆绪) 982~1031
  兴宗(耶律宗真) 1031~1054
  道宗(耶律洪基) 1054~1101
  天祚帝(耶律延禧) 1101~1125
  西夏
  (1038~1227) 景宗(李元昊) 1032~1048 西夏文圣福宝钱?西夏文大安钱宝西夏文贞观宝元?
  毅宗(李谅祚) 1048~1067 西夏文干佑宝钱?西夏文天庆宝钱元德通宝?元德重宝
  恵宗(李秉常) 1067~1086
  崇宗(李干顺) 1086~1139
  仁宗(李仁孝) 1139~1193
  桓宗(李纯佑) 1193~1206
  襄宗(李安全) 1206~1211 天盛元宝?干佑元宝?天庆元宝
  皇建元宝?光定元宝
  神宗(李顺?a;) 1211~1223
  献宗(李徳旺) 1223~1226
  南平王 1226~1227
  金
  (1115~1234) 太祖(完颜阿骨打) 1115~1123 正隆通宝?大定通宝?泰和重宝
  贞佑通宝?阜昌元宝?
  太宗(完颜呉乞买) 1123~1135 阜昌通宝?阜昌重宝
  熙宗(完颜合剌) 1135~1149
  海陵王(完颜迪古) 1149~1161
  世宗(完颜乌禄) 1161~1189
  章宗(完颜麻达葛) 1189~1208
  卫王(完颜永済) 1208~1213
  宣宗(完颜吾睹补) 1213~1223
  哀宗(完颜宁甲速) 1223~1233
  末帝 承麟 1233~1234
  元
  (1279~1368) 世祖 フビライ 1279~1294 中统元宝?大朝通宝?至元通宝
  成宗 ティムール 1294~1307 元贞通宝?大德通宝
  武宗 ハイシャン 1308~1311 至大通宝
  仁宗 アユルバリバトラ 1311~1320 皇庆元宝?皇庆通宝?延佑元宝
  英宗 シデバラ 1321~1323 至治元宝?至治通宝
  泰定帝 エスン?ティムール 1323~1328
  天顺帝 アスキバ 1328
  明宗 クシャラ 1328~1329
  文宗 トゥク?ティムール 1329~1332
  宁宗 イリンチパ 1332
  顺帝 トゴン?ティムール 1333~1368 元统元宝 ((反徒钱)天硝通宝
  龙凤通宝?天启通宝?
  天定通宝?大义通宝
  明
  (1368~1644) 太祖 洪武帝(朱元璋) 1368~1398 大小通宝?大中通宝(省局钱)
  洪武通宝
  恵帝 建文帝(朱允炆) 1399~1402
  成祖 永楽帝(朱棣) 1403~1424 永乐通宝
  仁宗 洪煕帝(朱高炽) 1425
  宣宗 宣徳帝(朱瞻基) 1426~1435 宣德通宝
  英宗 正统帝(朱祁镇) 1436~1449
  景宗 景泰帝(朱祁钰) 1450~1457
  天顺帝 (正统帝) 1457~1464
  宪宗 成化帝(朱见深) 1465~1487
  考宗 弘治帝(朱佑瞠) 1488~1505 弘治通宝
  武宗 正徳帝(朱厚照) 1506~1521
  世宗 嘉靖帝(朱厚璁) 1522~1567 嘉靖通宝?正德通宝
  穆宗 隆庆帝(朱载垕) 1567~1572 隆庆通宝
  神宗 万历帝(朱翊钧) 1573~1620 万历通宝
  光宗 泰昌帝(朱常洛) 1620 泰昌通宝
  熹宗 天启帝(朱由校) 1621~1627 天启通宝
  毅宗 崇祯帝(朱由检) 1628~1644 崇祯通宝 (三蕃钱)永昌通宝
  大顺通宝?兴朝通宝
  安宗 (朱由崧) 1644~1645
  永明王(朱由椰) 1646~1662
  清
  (1644~1911) 太祖 努尔哈赤 1616~1626 天命汗钱?天命通宝(清)1616年
  太宗 皇太极 1626~1643 天聪汗钱(清)1627年
  世祖 顺治帝(爱新覚罗皇福临) 1644~1661 顺治通宝
  圣祖 康煕帝(爱新覚罗玄烨) 1661~1722 康熙通宝
  世宗 雍正帝(爱新覚罗胤禛) 1723~1735 雍正通宝
  高宗 乾隆帝(爱新覚罗弘历) 1736~1795 乾隆通宝
  仁宗 嘉庆帝(爱新覚罗颙琰) 1796~1820 嘉庆通宝
  宣宗 道光帝(爱新覚罗旻宁) 1821~1850 道光通宝
  文宗 咸豊帝(爱新覚罗奕詝) 1851~1861 咸丰通宝
  穆宗 同治帝(爱新覚罗载淳) 1862~1874 同治通宝
  徳宗 光绪帝(爱新覚罗载湉) 1875~1908 光绪重宝
  宣统帝(爱新覚罗溥仪) 1909~1911 宣统通宝 太平天国
  中华民国 (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

少长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