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同治回乱的六个关键问题
- 2、同治回 乱 汉人死了多少
- 3、陕西清末回族起义的起因与结果
- 4、清穆宗同治经历了哪些事件?同治在位期间对清朝有什么功绩?
- 5、当年同治回乱陕甘二省人口损失惨重,尤其是甘肃人口比陕西,甘肃陕西人口都是从哪补充的?
- 6、清末发生在陕甘的回民起义详细历史吗?
- 7、有哪些关于同治回乱的书
- 8、与太平天国时期的捻、回反抗指的是什么
- 9、同治,回,乱,为什么现在变成了“回民起义”?
- 10、左宗棠还参加过近代什么重要历史运动
同治回乱的六个关键问题
同治回乱名称由来
同治年间爆发的陕甘回民叛乱又称“同治陕甘回变、同治回乱、陕甘回变、陕甘回乱、等。
是1862至1873年间,发生在陕西、甘肃(此时的甘肃省包括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西宁市和海东市)两省的回民叛乱。
清朝政府将这场大灾难命名为“陕甘回乱”。
影响
这场动乱极大地改变了陕甘两省的民族分布。在战争中,回汉两族在陕西、甘肃两省互相仇杀。
关键问题
战乱初期,回民在伊斯兰宗教领袖的带领下,趁晚清局势动荡,企图在中国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
引发这场惨绝人寰的大灾难的原因很复杂,但也不外乎利益冲突,主要是“地畔相争”。
在中国古代的农村社会很正常,兄弟之间都会有争产之争,同治年间广东出现过土客之间的仇杀。汉民和回民利益之争,因为杂有宗教的因素,便产生了更大的破坏力。
诱发回汉之争的某个事件只是导火索,回汉之间的猜疑、不信任是动乱基础。
同治回 乱 汉人死了多少
大概是一千多万,
左宗棠 和多隆阿部队和以汉人湘军为主的清朝军队镇压。
对西北地区造成巨大破坏,汉族人口损失高达2000万。
动乱平定后,一部分回民逃入中亚,形成了现在的东干族。
7万多
陕西清末回族起义的起因与结果
在这很多东西发不出来,您去查查同治回乱。多看几个地方就大概清楚了,说是起义确实说不通,都要去掘黄帝陵了,还说是起义,有这样的起义吗?
同治以前,关中地区频繁发生的摩擦和冲突,大都以程序化的处理结果收尾,和日常邻里纠纷以及诉及官府的普通的刑名狱讼没有多大区别,官民视为固然者久矣。即使在面对那些不断发生的械斗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大规模的流血冲突时,各方面的态度仍是如此。当时的人们,无论回民还是汉人,无论官绅还是士民,可能谁也不会想到,民间的各种不满、焦躁以及歇斯底里的冲动恰恰就是在这种司空见惯频繁发生的小冲突中,在民众的不经意中,日积月累,逐渐聚集成一股可怕的力量。
同治元年初,回、汉间在华州圣山【10】因购买竹竿发生械斗,此事旧史视为同治回变之开端。据陕西巡抚瑛荣奏称:“此次汉回起衅由于华州境内回民购买竹杆,汉民增价居奇,互相争闹,遂致伤毙回民,当时经人劝散,不意是夜汉民暗赴回村烧毁房屋,于是回民纠众报复,汉民齐团相斗,渭南大荔一带,闻风而起。”【11】圣山砍竹事件发生后,各方的反应及事件的后续发展,错综复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与此前频繁发生的冲突摩擦相似的事件,是如何一步步脱离原有的发展轨道,逐渐走向激化的。
械斗发生之后,逃归渭南的回勇首先采取的是“赴州控诉”,即试图通过官方的渠道来讨回公道,但结果显然并不令人满意。事发地华州知州濮尧以回民越界砍竹,其错在先为由,“将砍竹者痛惩之”。随后,受害回勇又诉至户籍所在地的渭南县府,孰料渭南“邑令曹士鹤不准理,反以荷校辱之,由是回情怨沸”[3](P216)。至此,回民企图通过官府来解决问题的尝试彻底失败.此后,汉民李发元、回民马利出而议和,乡村内部业已形成的解决类似冲突的机制开始运作。不意正在双方沟通之时,渭南团长张映兰及州属团长白祥生等人借口缉拿回民间谍,又诛杀回民17人,此事令回民“恶感愈深,而沿渭各村回族纷纷挈家北渡矣”。事情发展至此,虽仍没有完全脱离之前回、汉冲突摩擦处理的一般轨道。但和以往相比,一些导致或标明事态逐渐恶化的苗头或表象开始出现了。
第一,谣言开始产生,并快速渗透人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民间的恐慌情绪亦随之产生,并逐渐漫延开来。刘东野《壬戌华州回变记》载,受害回勇向华州官府鸣冤报屈,知州濮尧曾公开堂谕“向后回伤汉民一以十抵,汉伤回民十以一抵”。人清以来,低层诉讼中,向来地方官偏袒汉民,抑压回民,确是事实,但华州为回民聚居之区,其数量庞大,人口众多,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作为华州知州的濮尧不会不知晓其中的利害关系。在处理涉回讼诉时,其中的轻重缓急、利弊得失,至少应该有所拿捏。因此,当堂谕称等此类狂悖不羁之词,似乎过于夸张,其中演义的成分颇多。李启讷《忧愤疾书》记载:“渭南回民在华州斫买竹杆,汉人打伤回人,而官长不为伸理,且为汉人作主,有‘打死回民,不必经官’之谣。当此之时,回民亦俯首帖耳,不为少动。”[13]以上对比,可以发现,刘、李两人虽然对圣山砍竹同一事件的描述存在明显差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导致事态走向恶化的谣言产生了,“向后回伤汉民一以十抵,汉伤回民十以一抵”与“打死回民,不必经官”的谣言如出一辙。
第二,汉人乡团开始编织借口,肆意缉杀回人。乡村社会中,佛教今生来世的观念根深蒂固,人们敬畏鬼神和生死。因此,剥夺一个人的生命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除必须要符合既有的律文制度之外,还要有一系列格式化的程序。乡团开始随意取人性命,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谣言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乡团的行为则直接导致了事态的恶化。李启讷指出“团练之设,名曰弭乱。推原其由,善良者畏事,绝不与闻;刁猾者喜事,争先恐后。迨至充为团练头目,吓诈乡邻,借端索求。又有无赖游子,每日支得口粮,百十为群,抢劫成风,此风一炽,天下多事矣。如今关中回、汉相杀,虽属回民滋事,实由汉人有以激之也”。乡团恶习,由此可见一斑。乡团的这一举动使事态的发展开始偏离了原来解决冲突和摩擦的正常轨道,双方试图通过和谈协商解决问题的途径被切断,彼此之间对立和互不信任的情绪逐渐加剧,事态开始滑人恶化的深渊。乡团随意掳杀回民的情况表明,地方官府已经无法完全禁止或约束这种非法行为,乡村原有的运行体系和统治秩序已经开始趋于崩溃。
接下来的数日间,事态的发展一波三折.四月十八日黎明,“闻有枪声,顷刻间各团响应,集白泉铺者近万人,搜回谍诛之”。四月二十一日,太平军至堠子镇【12】,双方停战和议。一闻有警,顷刻间万人云集,搜有回民,不问就里,即以间谍诛之,这表明,华州一带,原来回、汉杂错居住的格局此时可能已经荡然无存,彼此之间已经完全切割开采。太乎军人陕,则使原来简单的回、汉冲突,变成了回、乡团、官府及太平军四股力量交织在一起的局面,事情变得愈加复杂。其间有过短暂的转机,在太平军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回、汉双方一度罢兵和谈。但局势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对于太平军人陕,清廷表现出了极大的恐慌,多次谕令对回民“密为防范,毋令反侧”。官方的态度给了乡团一个最好的口实,回民密谋与太平军勾结,就成了乡团大规模屠杀回民的最好借口。
四月十九日,“捻匪窜至渭南赤水镇,华阴乡团亦集华州,询及回、汉斫竹打架之事,而团练中有无赖者,忽起抢劫回民之念,然难以为辞。遂言回民将作捻匪内应,必先除去内患,然后再堵贼匪。二华团众即寻至华州之秦家村。……声言‘回民造反,先行剿洗’……登时将秦家村放火烧毁,任意抢劫”【13】。
火烧秦家滩之后,汉人乡团恐回民之鸣于官而治其罪也,于是开始传帖灭回,上书“陕西不留回民,天意灭回,必将回民戮除净尽,回房烧毁不留。各处见传单后助粮助兵,有不从者,仍以烧房杀戮为令”[13]。据《秦难见闻记》载:“先是渭南刀匪冯元佐与本县赵姓及大荔李姓共相唱合,潜行传帖,声言奉旨洗杀回民,愚民不知从而信之。于是自潼关以西,凡往来回民非铡即杀,无得免者。”[14]郑士范《旧雨集》对此事亦有记载:“自渭南回变,有练总冯元佐者,飞布‘见回不留’之语,以故渭南回子贩土货者,道凤翔留不敢归。”回民之中亦盛传“二州县民传帖约于三日内齐发,将尽歼我族类”,并且据说在捕获的汉人身上果真搜到了类似传帖,谣言由此再起,彼此对立情绪更加严重。
飞帖灭回外,民间又有渭南县赵老五“二天平川、五天搜山”之谣。赵老五是渭南县孝义镇大财头,赵老五给他爸贺寿,请禹王三村人看戏,不料回、汉为了看戏打架,涉讼到官。赵老矗买通西安府的汉宫19人,他们在西安联盟,要“三天平川,五天搜山”,在5日之内洗尽陕西的回回,然后在金胜寺摆太平宴[2](P200)。除此之外,民间还有“一百二十个汉人灭一个回回”之谣。大体是说丁忧在家的张芾密谋与渭南孝义镇赵老五屠杀陕西回回,张母曾加劝阻,张芾不听,以菜籽做比喻讲,汉多回少乙一百二十个汉人杀一个回回,怕啥【14】!谣言四起,正是灾难来临之前普通民众在这种令人窒息的紧张空气面前心灵极度恐慌和扭曲的表现。
从圣山砍竹以来的整个事件发展进程中,秦家滩及其附近回民都与此没有任何牵涉,乡团借口回民造反,先行剿洗,屠杀无辜回民,此事成为整个事件的转折点。自此以后,牵涉其中者,不问是非,仅断汉、回,两个族群被完全割裂开来,并站到彼此的对立面上,贪欲、恐慌的情绪伴随着歇斯底里式破坏的快感,与漫天的谣言交织在一起,迅速蔓延开来。民谚有“事由先赶秦家起,火烧秦川八百里”[2](P420)。狡黠之徒摩拳擦掌,挥刀相向,而善良小民则夜不更衣,几成惊弓之鸟,随时准备引颈就戮。如当时周板的秦家、湾湾的洪家、车村的吴家,三家人恶得很,外人很难惹他。俗语有“宁挨官家一刀,不与三家人结交”为证,三家人既然好事难惹,所以事态就一天一天扩大了。各村汉户旧有宿仇者亦趁机相报,如龙泉村的王、赵二户素有怨隙,相互杀伤[2](P37)。局势完全失控,谣言所到之处,屠杀随即开始。
居于城关之回民最先遭到屠杀,究其原因,主要是城关之处回民人口大都较少,力量比较弱小。另外,城关地带围墙四隔,回民躲无可躲,藏无可藏。及至六月初旬,清廷派胜保领兵人陕,关中又有“调集官军,先洗回匪,后洗汉人”之谣。故汉人乡团,纷纷散去,然至此事已不可为矣。
清穆宗同治经历了哪些事件?同治在位期间对清朝有什么功绩?
同治皇帝简介:
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1856年3月23日-1875年1月12日),清朝第十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于北京紫禁城储秀宫,为清文宗咸丰帝长子,生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1861年—1875年在位,在位13年。
同治帝在位期间,清政府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剿灭了西、东捻的作乱。并且先后平定陕西、甘肃的回变,同时兴办洋务新政,史称“同治中兴”。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亲政,同治十三年(1875年)一月十二日崩于皇宫养心殿,终年19岁。庙号穆宗。谥号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葬于河北省遵化清东陵之惠陵。
同治生平经历介绍:
咸丰十一年(1861年)八月二十一日,咸丰帝病危,召御前大臣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代写珠谕,立载淳为皇太子,并命上述大臣赞襄政务。载淳生母那拉氏和钮祜禄氏尊为皇太后。第二天咸丰帝去世,6岁的载淳即位,年号祺祥。
咸丰死后慈禧太后勾结奕欣发动北京政变,捕杀肃顺、端华和载垣,斥革其他五人,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改年号为同治。同治帝在位13年,前12年是在两宫太后垂帘的情况下虚坐龙椅的傀儡皇帝,最后只亲政了一年。同治帝即位之初,清政府利用湘军并借列强之师助剿太平军,同治三年(1864)将太平天国运动镇压了下去。接着李鸿章率淮军于同治七年将捻军也镇压了下去。
19世纪60年代开始,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办起了洋务,以建立新式军备为中心,并创办了一些为它服务的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洋务运动与镇压太平天国为清朝赢来了“中兴”。然而同治帝与这一切毫无关系。同治幼年,政事由两太后管理,同治帝只是读书。朝廷对同治帝的读书十分重视,派礼部尚书祁寯(jùn)藻、管理工部事务前大学士翁心存、工部尚书倭仁、翰林院编修李鸿均、编修李鸿藻教授汉文,礼部尚书倭拾珲部、左侍郎伊精阿臣、兵部尚书爱仁均教授满文。
辛酉政变
同治继承皇位后,在位的13年间,主要发生了四件大事:第一件是即位当慈禧太后年发生的辛酉政变;第二件是清军攻占南京,太平天国失败。大家对此很熟悉,就不讲了;第三件是同治新政;第四件是重修圆明园。下面讲辛酉政变。在上文提到,咸丰皇帝的第三错,是临终前错定了顾命大臣。它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引发了“辛酉政变”。
当时,朝廷主要分为三股政治势力:其一是顾命大臣势力,其二是帝胤势力,其三是帝后势力。三股政治势力的核心是同治皇帝,哪股政治势力能够同帝后势力相结合,它就会增加胜利的可能性。当时朝廷大臣实际上分为两部分:一半在承德,另一半在北京。即:前者是以肃顺为首的“承德集团”,后者是以亦欣为首的“北京集团”。
在北京的大臣,又发生了分化,一部分倾向于顾命大臣,大部分则倾向于帝胤和帝后势力。从而出现错综复杂的局面。“承德集团”随驾,主要人物有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端华、景寿、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文祥,满洲正红旗人,道光进士,军机大臣。英法联军逼京师,咸丰帝决定巡幸热河。文祥“以动摇人心,有关大局,且塞外无险可扼,力持不可”,而被留守京师。军机大臣中独其一人被排除在赞襄政务大臣之外。
新政政策
同治朝遇上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国内处于“太平天国”与“义和团”两同治帝次重大社会动荡之间,在国际处于英法联军与八国联军两次入侵之间,如同处在两次大风暴中间的缓冲期。同治之前的道光、咸丰,之后的光绪、宣统,都没有这样的有利条件。这就给同治朝实行新政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日本明治维新也正在此时。
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议政王奕主持政务,互相配合,推行新政。在奕集团的主持下,新政的主要措施是:成立总理衙门、设立同文馆、办新式学校、派人出洋、办厂开矿、修筑铁路等,实行学习西方近代化举措,开始走向开放、进步。
培养洋务人才
开办外国语学校、实业学堂、近代军事学校、派遣留学生等。同治朝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4张)式学校最早者是京师同文馆。从京师八旗子弟中选出10名学生,教员则由英国教士包尔腾担任。同文馆除了聘请洋人教授外语,还请徐树琳教授儒家经典。
同治朝开设的新式学校,还有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机械学堂、福州船政局附设的船政学堂等。福州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是同治五年(1866年)由左宗棠主持福州船政局时附设。这所学校是近代较早开设的一所以学习自然科学为主的新式学校,同时又有军事学校的性质,以培养海军和造船人才为目的之一。
派留学生出国
同治十一年(1872年),首批30名“幼童”奔赴美国留学,史称“幼童出洋”。同治年间留学之风兴起,与容闳(hóng)分不开。容闳(1828~1912年),广东香山(今中山)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入澳门马礼逊教会学堂读书,家长想让他学成后做买办。后该校教员、美国人布朗回美国时,容闳随他去了美国,成为近代早期留学生之一。
容闳提出并把他们分别安排在美国平民家庭中生活。美国的教师、医生、绅士们纷纷把中国幼童领到自己家中,每个家庭对幼童都关怀备至,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吃住条件,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他们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但是留学生,清政府派往美国监督留学的官员陈兰彬等,以留学生学运动、学跳舞,不穿长袍马褂而穿西服,不行跪拜留学生礼而行握手礼,甚至于有的学生剪了辫子等,认为“他们纵能学成归国,非特无益于国家,亦且有害于社会”,向清廷建议将留美学生撤回。他们在美国虽未完成计划的学业,但都受到西方的教育。这些留学归国的青年,后来逐步成为中国政界、军界、学界、工商界等方面的知名人物和科技骨干,为中国近代建设做出了贡献。
据不完全统计:从事行政和外交者24人,其中成为领事、代办者12人,外交次长、公使2人,成为总长者1人,内阁总理1人;加入海军者20人,其中成为海军将领者14人;从事教育者5人,其中成为大学校长者2人;从事实业者30人,其中成为工矿负责人者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等。
同治皇帝是怎么死的?
同治十三年(1875年)一月十二日,同治帝病逝,终年19岁,其寿命是清朝十二帝中最短的。同治帝的死因有不同说法:
一、梅毒说。这是民间说法。同治帝喜欢皇后阿鲁特氏。而慈禧太后要同治帝多接近慧妃。同治帝不高兴,常独处乾清宫。苦闷的他,由王庆祺导淫,与载澄微行,在宫外寻花问柳,引起性病。慈禧太后误作天花来治,最后病死,这种说法证据不足。二、天花说。这是官方说法。根据相关史料,时人笔记记载,多数史学家认同同治帝死于天花。
当年同治回乱陕甘二省人口损失惨重,尤其是甘肃人口比陕西,甘肃陕西人口都是从哪补充的?
没怎么补充,就回乱过后772万到今天130年,陕西人口在3900万人,1935年都统计在989万人了,之后每年的生长比例依次提高,特别解放后,五六十年代每家生六七个孩子,比例不就上来了吗,
河南人去的。一是因为陕西人少了之后,人口压力小,河南又是人口大省,去了陕西能养活自己,吃得饱。二是河南黄河经常决口,闹饥荒(特别是1942年的),到陕西日子还好过些。所以回乱之后,大多都是河南这些人口多的省人迁过去补充的。
第一阶段。关中驻军外调抗捻,守备薄弱。以琐事为由(一为买竹说,二为“秦不留回”说。),当地回民迅速组织了十八个大营30万大军,开始对关中地区汉人进行无差别屠杀,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组织薄弱,导致农村汉人基本被杀光,几个月之间,渭水两岸五百万汉人被杀,光汉人县长就死了二十几个,只有身在县城和逃到山中的人幸存下来。(详情可见关中地区各县县志。)回民武装甚至一度围城西安一年多。与此同时,甘肃境内,极端宗教思想出现,“新教”教徒,趁着清廷式微,在宗教投机领袖带领下,很快在甘肃全境展开叛
几个结果
1 陕甘人口锐减。战前陕西人口1394万,甘肃人口1945万,战后陕西剩772万,甘肃剩495万。经此一役,陕甘精英阶层损失殆尽,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损失难以估量,从此走上衰落之路。这里的甘肃包括现在的甘肃,宁夏和青海东部。
2 阻挡了西进新疆的通道,直接导致阿古柏成功占领新疆大片领土十几年。白彦虎叛逃第一站就是投靠阿古柏。最终,跟随白彦虎叛逃的2000回民到达中亚,形成了今天的东干族。
3 自此,陕西境内除了西安城以外,再无回民。西安城中回民因为当年一位明智阿訇的领导下没有参与叛乱而幸存,逐渐形成今天的回民街。甘肃境内剩余回民大部分被安置在荒凉之所。
4 投降的马占鳖部换来了左大人的网开一面,从此马氏开始控制西北地区,成就了近一个世纪的马氏军阀,青马、宁马、甘马都是这一部的后裔。
时至今日,由于刻意回避,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这件事情,更有一些人,竟然以为杀人恶魔白彦虎是民族英雄,每当看到这种情境,难免让人心痛。讲出这段历史,无意引出新的民族矛盾,只是为了告诉大家,有些事情不应该被忘记,也绝不能被忘记。
清末发生在陕甘的回民起义详细历史吗?
陕甘回民起义,又称同治陕甘回变,是发生在中国19世纪清朝同治年间的一场战争和动乱。这是一个由回族和其他穆斯林民族在1862年和1877年之间发起的一场与汉族之间的仇杀,它维持了十年多,波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地区,最后被多隆阿部队和以汉人湘军为主的清朝军队镇压。战乱对西北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损失人口2000多万。
**是的**清末发生在陕甘的回民起义相关的历史信息如下:
1. 甘肃回民叛乱军在金积堡、河州、西宁、肃州等地建立了四个反清基地。
2. 1866年,左宗棠接任陕甘总督,深知回民军和捻军联合后更加难以对付。
3. 1868年11月,左宗棠参加镇压西捻军以后回到西安,陕西大局已定。
4. 同治八年(1869)二月,左宗棠移军乾州,诱逼陕境回回入甘,以集中兵力,专心来对付甘肃方面。
5. 同治十一年(1872),左宗棠派徐占彪进军肃州,清军攻了18个月,肃州仍未攻下。
自己去维基百科看看《同治回乱》,里面很详细,本来想发你链接的,但这个网站经常无法访问,你自己可以去看看,只是内容不和谐。
同治元年的陕西。一些回民首领发动了“传帖杀人”。想要借太平天国陕西清军调走之际杀光陕西汉人。在黄河以西建立一个纯粹的***国家。起事前。他们秘请铁匠打制刀具。杀掉铁匠以防泄秘。然后尽购街上的竹竿以充刀杆。临潼知县得知情况后。紧急关城才保住了一些人。而渭河两岸的全县村庄。30万汉人全被杀光。当时西安城里的陕西巡抚提出的政策是安抚回民。对城里回民未杀一人;紧闭城门以防城外回民进城杀人。也阻城内回民出城杀人。再派陕西团练使张芾前去安抚。想不到回民起事的大首领任武。杀了张芾。另一位首领白彦虎杀人最凶。立志掘掉黄帝陵。结果董福祥击退。穆斯林30万人号称“陕回十八营”。几个月内在关中平原杀人五百万。一年时间关中个县长被回民杀害。只有一些县城内和逃入骊山的人口幸免。
…………………………………………………………………………………………
有哪些关于同治回乱的书
《清朝乱象》。本书以光绪一朝为主体,以同治、咸丰与道光三朝为辅线,描述了晚清的腐败细节,进而生动地勾画了晚清政治生态。主要有诡谲篇、残局篇、疯魔篇、隐匿篇、丧亡篇、话外篇,都反映了清朝的腐败。綦彦臣,河北泊头市人,1964年10月生。自由撰稿人,有著作多种,2007年初入选《2006年百名华人公共知识分子名单》。通俗历史著作主要有:《中国人的历史误读》《烫手的江山——闲话五代十国》《宿醉的王朝:1860-1889晚清三十年》。
与太平天国时期的捻、回反抗指的是什么
捻军起义,同治回乱
捻
捻军是太平天国时期北方的农民起义军。1853年(咸丰三年),捻子在太平天国影响下发动大规模起义。起义后的“捻”,史学界称捻军。
源于捻子(一称捻党),捻子是民间的一个秘密组织,有说产生于清康熙年间,有说出现于明朝末年,成员主要为农民和手工业者,早期活动于皖北淝水和涡河流域。嘉庆末年,捻子集团日多,小捻子数人、数十人,大捻子一二百人不等。经常在安徽亳州、阜阳、河南三河尖、江苏、山东间护送私盐,并与清政府发生武装冲突,后甚而起义攻城。
回
陕甘回民叛乱又称“同治陕甘回变、同治回乱、陕甘回变、陕甘回乱、回回乱”等,是1862至1873年间,发生在陕西、甘肃(此时的甘肃省包括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西宁市和海东市)两省的回#民暴#乱。“回民”是指信仰伊斯兰教的民众,即穆斯林,建国后绝大部分被划定为回族。
在战争中,回汉两族在陕西、甘肃两省互相仇杀。战乱初期,回民在伊@斯@兰宗@教@领袖的带领下,趁晚清局势动荡,企图在中国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
陕西人口在战乱中损失达622万,甘肃(此时的甘肃省包括今甘肃省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东部大部分地区)人口损失达1355.5万,陕甘合计约2000万,其中汉族损失人口约1500万,回民损失人口约400万。
同治,回,乱,为什么现在变成了“回民起义”?
就是暴乱,汉损失千万,回损失百万,要没左宗棠,镇压不住,差点灭了回的根
五胡乱华,现在历史书上叫作“五胡南迁”。
因为民族大团结,不能用乱这种词
左宗棠还参加过近代什么重要历史运动
领导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变和收复新疆维护中国统一
19世纪60到90年代的洋务运动。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祝你学习愉快!
在初中历史中:
1.左宗棠于1875年收复了新疆,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振奋了民族精神;痛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有利于新疆地区的开发和建设。
2.左宗棠参与了洋务运动且在前期“自强”为口号创办的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中,是他创办了福州船政局。
我学的似乎就这些了正好复习一遍。
作为湘军内一个派系的首领率领楚军参与剿灭长毛,作为中兴名臣也是洋务运动的重要领袖之一。
洋务运动,创办了马尾船政局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变和收复新疆维护中国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
姓名: 左宗棠
别名: 季高、朴存、湘上农人、今亮
国籍: 中国(清朝)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湖南湘阴县
出生日期: 1812年11月10日
逝世日期: 1885年9月5日
职业: 军事家、政治家
主要成就: 参与平定太平天国、捻军
创办兰州制造局、甘肃织呢总局
剿灭陕甘回乱
攻灭阿古柏政权,收复新疆
代表作品: 《左文襄公全集》
爵位: 一等恪靖伯→二等恪靖侯
谥号: 文襄
葬处: 长沙石门乡相竹村
目录
人物简介
生平介绍
重要事迹
人物轶事
个人影响
人物评价
长沙墓冢
展开
人物简介
生平介绍
重要事迹
人物轶事
个人影响
人物评价
长沙墓冢
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左宗棠(2张)
左宗棠,字季高,号湘上农人。谥号文襄,湖南湘阴人。左宗棠早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1]年少时曾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来成为著名湘军代表人物,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后破格敕赐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经历并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开展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回乱,收复新疆等重大历史事件。
编辑本段生平介绍
少负大志
左宗棠生性颖悟,
相关诗词
少负大志。5岁时,他随父到省城长沙读书。1827年(道光七年)应长沙府试,取中第二名。他不仅攻读儒家经典,更多地则是经世致用之学,对那些涉及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名著视为至宝,对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起了很大的作用。[2]
科场失意
1830年,左宗棠进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次年又入湖南巡抚吴荣光在长沙设立的湘水校经堂。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在这年的考试中,7次名列第一。1832年,他参加在省城长沙举行的乡试,因“搜遗”中第,但此后的6年中,3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2]
另寻仕途
科场失意,使左宗棠不能沿着“正途”进入社会上层,进而实现他的志向。
书法作品(6张)
但左宗棠的志向和才干,得到了当时许多名流显宦的赏识和推重。早在1830年,仅18岁的左宗棠拜访长沙的著名务实派官员和经世致用学者贺长龄时,贺氏即“以国士见待”。其弟贺熙龄则是左宗棠在城南书院读书时的老师,对自己的这位弟子,贺氏非常喜爱,称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后来师生还结成了儿女亲家。赫赫有名的封疆大吏陶澍也以一代名臣之尊主动提议将他唯一的儿子与左宗棠的长女定婚。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名满天下的林则徐对左宗棠十分器重,两人曾在长沙彻夜长谈,对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特别是关于西北军政的见解不谋而合。林则徐认定将来“西定新疆”,舍左君莫属,特地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宝贵资料全部交付给左宗棠。后来,林则徐还多次与人谈起这次会见,极口称赞左宗棠是“非凡之才”、“绝世奇才”,临终前还命次子代写遗书,一再推荐左宗棠人才难得。
成就功名
自尊心极强的左宗棠三试不第,本打算“长为农夫没世”,但以他从小所受的儒家文化教育,满腹的“经世致用”学问以及他刚正清高的性格和他最敬重的伟人林则徐对他的重托,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危急存亡之际,左宗棠是不可能长期退隐深山,不闻世事的。
左宗棠湘阴的故居(5张)
1852年(咸丰二年),当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省城危急之际,左宗棠终于经不住老朋友郭嵩焘等人的劝勉,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投入到了保卫大清江山的阵营。左宗棠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缒城而入,张亮基大喜过望,将全部军事悉数托付给左宗棠。左宗棠“昼夜调军食,治文书”、“区画守具”,各种建议都被采纳,并立即付诸实施,终于使太平军围攻长沙3月不下,撤围北去。左宗棠一生的功名也就从此开始。1854年3月,左宗棠又应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第二次入佐湖南巡抚幕府,长达6年之久。其时,清王朝在湖南的统治已岌岌可危,太平军驰骋湘北,长沙周围城池多被占领,而湘东、湘南、湘西广大贫苦农民,连连举事,此伏彼起。左宗棠焦思竭虑,日夜策划,辅佐骆秉章“内清四境”、“外援五省”,苦力支撑大局。同时,革除弊政,开源节流,稳定货币,大力筹措军购:军械、船只。骆秉章对他言听计从,“所行文书画诺,概不检校。”由于左宗棠的悉心辅佐和筹划,不但湖南军政形势转危为安,出省作战连连奏捷,其它各项工作也取得显著成效。
为官政绩
左宗棠出佐湘幕,初露峥嵘,引起朝野关注,时人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语,一些高官显贵在皇帝面前竞相举荐,咸丰皇帝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也因此而引起了一些人的忌恨和诽谤,特别是湖南永州镇总兵樊燮的构陷,险些使左宗棠性命不保,幸得好友胡林翼、郭嵩焘等
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
人的仗义执言,潘祖荫、肃顺等大臣的披沥上陈,才使一场轩然大波得以平息。
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举,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由好友胡林翼保荐,先后入湖南巡抚张亮基、骆秉章幕下,为抵抗太平军多所筹划。1856年,因接济曾国藩部军饷以夺取被太平军所占武昌之功,命以兵部郎中用。1860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随同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曾在湖南招募5000人,组成“楚军”,赴江西、安徽与太平军作战。1861年太平军攻克杭州后,由曾国藩疏荐任浙江巡抚,督办军务。同治元年(1862年),组成中法混合军,称“常捷军”,并扩充中英混合军,先后攻陷金华、绍兴等地,升闽浙总督。1864年3月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论功,封一等恪靖伯。旋奉命率军入江西、福建追击太平军李世贤、汪海洋部,至1866年2月攻灭于广东嘉应州(今梅县)。镇压太平天国后,倡议减兵并饷,加给练兵。1866年上疏奏请设局监造轮船,获准试行,即于福州马尾择址办船厂,派员出国购买机器、船槽,并创办求是堂艺局(亦称船政学堂),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
福州船政遗址(15张)
时逢西北事起,旋改任陕甘总督,推荐原江西巡抚沈葆桢任总理船政大臣。一年后,福州船政局(亦称马尾船政局)正式开工,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1867年,奉命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率军入陕西攻剿西捻军和西北反清回民军,镇压了陕甘回民暴乱。陕甘任间,继续从事洋务,创办兰州制造局(亦称甘肃制造局)、甘肃织呢总局(亦称兰州机器织呢局),后者为中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
1864年6月,新疆库车爆发农民起义,建立热西丁政权;7月,和田建立帕夏政权;10月,伊犁建立苏丹政权;1865年1月,浩罕国(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浩罕市一带)军官阿古柏入侵新疆;3月,乌鲁木齐建立清真王政权;1871年7月,沙俄武装强占伊犁;1874年,日本国入侵台湾。在这种 局势下,清廷内部爆发“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等认为两者“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左宗棠力表异议,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招致英、俄渗透。同年5
左宗棠收复新疆示意图
月,左宗棠以64岁的高龄,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次年4月,左宗棠坐镇甘肃酒泉,收复新疆战役打响。1876年,指挥多路清军讨伐阿古柏,次年1月占和阗(今和田),收复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阿古柏在绝望中服毒自杀。左宗棠随即上疏建议新疆改设行省,以收长治久安之效。1879年中俄伊犁交涉时,抨击崇厚一任俄国要求,轻率定议约章,丧权失地,主张“先之以议论”,“决之于战阵”。1880年春,在新疆部署兵事,出肃州抵哈密坐镇,命令三路大军并进,彻底击溃了阿古柏残余势力,收复大片国土。1881年初,中俄《伊犁条约》签定,中国收回了伊犁和特克斯河上游两岸领土(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和北面的斋桑湖以东地区却被沙俄强行割去)。左宗棠应诏至北京任军机大臣兼在总理衙门行走,管理兵部事务。左宗棠在新疆期间,为保证军粮供给,发展地方经济,曾大力兴办屯垦
左宗棠墓
业,其功绩遗泽至今。
1881年夏,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84年6月,奉召入京,再任军机大臣。时值中法战争,法国舰队在福州马尾发动突然袭击,福建水师全军覆灭,左宗棠奉命督办福建军务。11月抵福州后,积极布防,并组成“恪靖援台军”东渡台湾。1885年病故于福州。著有《楚军营制》(附条规),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
编辑本段重要事迹
操办洋务
1860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左宗棠奉诏以四品京堂衔候补,随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
同治元年(1862年),左宗棠组建中法混合军,称“常捷军”,并扩充中英混合军,先后攻陷金华、绍兴等地,升闽浙总督。
1864年3月,左宗棠攻陷杭州,控制浙江全境,被封为一等恪靖伯。
随即,左宗棠奉命率军入江西、福建追击太平军李世贤、汪海洋部,至1866年2月将二人歼灭于广东嘉应州(今广东梅县)。
1866年,左宗棠上疏奏请设局监造轮船,获准试行,即于福州马尾择址办船厂,派员出国购买机器、船槽,并创办求是堂艺局(亦称船政学堂),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
1867年,左宗棠奉命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率军入陕西围剿西捻军和西北反清回民军。
陕甘任间,左宗棠继续从事洋务,创办兰州制造局(即甘肃制造局)、甘肃织呢总局(即兰州机器织呢局),后者为中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
结交胡雪岩
胡雪岩购丝的钱有三分之二取自钱庄储户的存款,自己的储户大都是衙门中的官吏,大到浙江抚台,小到县衙门的师爷,这些人都不是等闲之辈,一旦被他们知道事情真相,自己怕是连个全尸也收不成呀。怎么办?这六千万两可不是小数目,一时上那去搞呀。胡雪岩绞尽脑汁,猛地给他想起一个人来。谁?当朝大臣左宗棠!
胡雪岩胸有成竹地说:“我想开一爿药材店,人家有个头痛脑热都要来寻我。店名我也取好了,就叫‘胡庆余堂’。一来,庆祝这次大难不死,赖账有余,二来,也使我今后永远记住这次的教训。”“好!好!”左宗棠听后赞不绝口。
从此,城隍山脚下的大井巷附近,新开设了一家“胡庆余堂”药店,随着胡雪岩的苦心经营,这“胡庆余堂”的名声越传越远,越传越响……
中法战争
左宗棠因湘、淮派系之争,以及对陆防海防政策之歧见,与李鸿章素来不睦,甚至势同水火。在是否收复新疆的问题上,两人意见就完全相反。1884年6月,左宗棠入京任军机大臣。时值中法战争,法军孤拔于8月在马尾海战全歼驻扎福建马尾的南洋水师,战局对中国不利。9月,左宗棠奉旨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闽海军务,挽救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