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中国古代每个朝代对应什么样的字体 还有货币?
- 2、中国古钱币都长什么样子?
- 3、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与演变
- 4、中国钱币发展史
- 5、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历程
- 6、中国钱币历史发展顺序是什么样的?
- 7、钱币的由来与演变过程【钱币的由来】
- 8、古代钱币演变简史—我们日常所用的钱,看完你就知道是怎么来的
- 9、中国货币发展史
中国古代每个朝代对应什么样的字体 还有货币?
贝类货币 天然海贝 公元前21世纪--前2世纪,主要使用于中原地区,后逐步被金属货币取代,单位为“朋”,每拾枚币为“一朋”。在先秦时期贝同时具有币和饰的双重作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直到明末清初还使用贝作为货币,称为“ba (左右结构,左为‘贝’,右为‘巴’)”。 公元前11世纪,产于海滨,因其坚固美观,便携带,又能计数,而逐步演变为实物货币。 天然海贝 公元618-1368年 ,产于海滨,因其坚固美观,便携带,又能计数,而逐步演变为实物货币。 人工贝类(石贝) 公元前16世纪--前2世纪商周时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货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为弥补自然货币流通不足而仿制的玉贝、骨贝、陶贝、石贝等,被统称为人工贝类货币。它们形态大抵仿照自然海贝,其交换价值,约等于或稍低于天然货贝。 人工贝类(骨贝) 公元前16世纪--前2世纪 人工贝类(玉贝) 公元前16世纪--前2世纪 人工贝类(陶贝) 公元前16世纪--前2世纪 铜贝 公元前11世纪 包金贝 公元前11世纪,商代中晚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掌握了冶炼技术,于是便出现了金属贝类货币。形仿天然海贝。有金贝、银贝、铜贝等。用青铜浇铸的无文铜贝,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金属铸币。 先秦货币
平肩弧足空首布 成色年代:春秋早中期 形制特征:平肩、裆部呈弧形,銎(音穷)长,有穿孔,銎内一般留有寒。面文铸有干支、数目、天象、地名、事物、阴阳五行、方位、吉语等。币材多为青铜。 尖足平首布 成色年代:春秋早期。战国赵铸币。耸肩、方裆或弧裆、尖足。以一jin(左右结构,左为‘金’,右为‘斤’)、半jin(同前)二等纪值分别称为“平首尖足大布”,“平首尖足小布”。面文为城名,部分小布面文有“半”字。背文一般为数字。体轻薄。币质为青铜。
三孔布 成色年代:战国后期 战国后期钱币。按背文分大小两式。圆首、圆肩、圆裆、圆足,首及两足各有一圆形穿孔。面文多为地名,背文有纪重和纪值文字。大者背文“一两”,小者背文“十二铢”(半两)。 锐锋刀 成色年代:春秋晚期 。又称针首刀。是尖首刀的一种特别形式,首部尖细如针,钱文多为抽象符号。 截首刀 成色年代:战国早期。以尖首刀截首而成,基本与尖首刀相同。 直刀 成色年代:春秋战国之交。战国中晚期中山国、赵国铸币,也称圆首刀或平首刀。刀身直或略带弧形、圆首,柄面多有二直线,体型轻薄,其中“yan(内外结构,外为‘门’,内为‘言’)阳”(今陕榆)小直刀尤为薄。除“甘丹”“白人”“成帛”有背文,其余背多平素。 圆孔圜钱 成色年代:战国中晚期。战国中晚期铸币,外圆、孔圆、背平素,面背间有拔模斜度,因此背径大于面径,背孔小于面孔,边缘常残留火口。多数面背无廓,少数品类正面有廓。大篆文,行粗放。青铜质。主要流通于秦、赵、魏故地。 方孔圜钱 成色年代:战国后期。战国后期秦、齐、燕等国铸币。外圆孔方,或有廓或无廓,为后世方孔圆钱之祖。含有“半两”、“两甾”、“文信”、“长安”、“yi(左右结构,左为‘贝’,右为‘益’)化、yi(同前)四化、yi(同前)六化”、“一刀、郾刀、郾四”等品类。 秦汉货币 秦半两
成色年代:公元前336--221年。秦灭六国后,以秦币为全国货币,秦半两成为与上币黄金对称的下币,铸行全国。秦半两与前述先秦半两相比,其面文高而狭长,略呈弧形。外形是外圆孔方,面背无廓,形制与钱文精整。 两汉货币 榆荚半两 成色年代:西汉早期 。因形如榆荚,称为“荚钱”。“荚钱”一般甚为轻薄,轻重不一。 三铢 成色年代:建元元年 武帝建元元年铸行,建元五年行止。三铢钱面有外廓,重如其文,背平素。三铢是古代货币史上第一枚以“铢”命名的方孔圆钱。 武帝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铸,含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面文有穿上半星、穿上横廓,四决文等不同形式。轮廓深峻、文字精美。武帝五铢开创了七百三十九年铸行“五铢”钱的历史,成为中国古代“铢两制”铸币的主流。 一刀平五千 成色年代:公元7年 。即“错刀”,又称“金错刀”。王莽居慑二年(公元7年)铸。“其环如钱,其身如刀”,环面“一刀”直读,阴文错金,刀面“平五千”三字为阳文,篆书。以一当五千五铢。“一刀平五千”铸制精美,为历代“收藏家”所重。 栔刀五百 成色年代:公元7年。王莽居慑二年(公元7年)铸。“环如大钱,身形如刀”,环面铸阳文“栔刀”二字,刀面铸阳文“五百”,篆书。“栔”能通“契 ”。以一当五百五铢。“栔刀五百”刀廓深峻,铸文精美。 东汉前期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40年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采纳马援建议开始大铸行。面文特征是“金”字头较大,“五”字交笔更弯曲,“朱”字头圆折,竖画两头较细。铸造较为规整。 剪边五铢 成色年代:东汉晚期又称“錾边”五铢或“剪轮”五铢,指边廓连同部分钱肉均被剪去或錾切的五铢钱。无外廓,“五铢”二字残留偏旁。 董卓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190年。东汉末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所铸。无内外廓,“五铢”二字夷漫不全,很难辩认,世讥称之为“无文”。该钱堪称我国货币史上最劣质轻贱之小钱。 三国两晋货币 直百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214年 汉献帝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入蜀后铸于成都。初铸钱大而厚重,后铸逐渐减重,最轻薄者,不足0.8克。面文篆书“直百五铢”,即价值“一百枚五铢钱”。常背铸或背刻阴文和文饰,也有背铸阳文,如“为”字或四出文。 蜀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214-263年。刘备入蜀后铸,时约公元214-263年。形体小于两汉五铢,较厚,面背均有外廓,笔画较肥,铜质晦暗。 定平一百 成色年代:三国时期 。史记未载,据考证列为蜀汉钱较宜。“定平一百”钱体薄小,钱文篆书而夷漫不清。形制略同于直百 魏五铢 成色年代:三国时期。魏文帝,明帝皆铸有五铢,新钱形仿汉制五铢,故称“魏五铢”。魏五铢轮廓清晰,钱形厚重,边廓压金。 大泉当千 成色年代:公元239-246年。三国吴钱,孙权赤乌元年至九年(公元238-246年)所铸大钱。篆书“大泉当千”四字旋读,一当五铢一千。是继王莽后最大的虚值钱。另有大泉二千、大泉五千,传世较少。 凉造新泉 成色年代:公元317--376年。前凉张氏王朝(公元317--376年)所铸,是以国号为名的第一例方孔圆钱。篆书,有对读,直读二式,钱文字体也有分别,形体可分为轻小、厚重两式。 沈充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318-321年。东晋孝元帝太兴年间(公元318-321年),吴兴沈充所铸大孔小钱。钱文作“五朱”、“五金”,外廓隐约,钱体轻小,似为东汉“剪轮”钱式的仿铸品。 丰货 成色年代:公元319年 。西晋十六国后赵石勒元年(公元319年)所铸,面文为“丰货”,有篆、隶两体,均横读,篆书钱面有好廓,隶书钱面无好廓。钱背皆有内、外廓。 汉兴 成色年代:公元338-343年。成汉昭文帝李寿汉兴年间(公元338-343年)铸行,是我国钱币史上最早的年号钱。钱文有隶书、篆书,直读、横读之分,制作精美,字浅肉薄,传世数量不多,尤以横读者为罕。 南北朝货币
孝建四铢 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孝建年间(公元454-456年)铸行。面文“孝建”为柳叶篆,背文“四铢”隶带篆意。同于宋文帝“四铢”,面背文均横读。孝建四铢制作粗劣,边廓平夷,文字不清。“民间盗铸者云起”,其后省“四铢”而专留“孝建”面文,更趋薄小,品类甚杂,大小悬殊。 永光 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永光元年(公元465年)铸行,形制相似于文帝孝建四铢,内外有廓,面文“永光”二字篆书,横读,重二铢。因铸行数月即改元铸行“景和”,存世极罕。 景和 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景和元年(公元465年)铸行。面文“景和”二字,篆书,横书穿孔两侧,笔画清楚。该钱由官府颁布准式,交民间依式样鼓铸,再交官验收通行,严禁盗铸剪边。因此文字轮廓较永光精整。废帝改元后三月遇害,故景和存世极稀罕。 公式女钱 南朝梁武帝萧衍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铸行,“公式女钱”实为无外廓而仅有内郭的“五铢”小钱。因其轻小薄弱,又称“女钱”与“男钱”(大钱)对称。约在二铢,三铢之间。 梁铁五铢 南朝梁武帝萧衍普通四年(公元523年)铸行。铁“五铢”形体略小,背纹四出,是我国首次大批量铸造的铁钱。 太货六铢 南朝陈宣帝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所铸的六铢钱,面文“太货六铢”,玉筋箸篆体匀称健美,舒展有力,面、背内外廓精整挺拔,制作精良。 永通万国 北周静帝宇文阐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始铸。面文“永通万国”,玉筋篆,“永通”意为永远通行,“万国”示天下万国可用。字廓深峻,形体厚重,钱文和铸工均臻妙境,堪称“北周三品”之首。 五行大布 北周武帝文邑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以一当十,与布泉、五铢并行。面文“五行大布”,玉筋篆,钱文及制作均极为精美,为著名的“北周三品”之一。 常平五铢 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四年(公元550年)铸行。制作精好,钱文优美,“常平五铢”四字玉筋篆直读,构架匀称,笔画圆润,“平”字上横与面穿下廓合一。属设计和铸造都极为考究的泉品。 隋唐货币 隋五铢 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铸,又叫“开皇五铢”,或称“置样五铢”。钱文“五铢”二字篆书,笔画精整,边缘较宽,面无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竖纹,钱背肉好均有廓。隋五铢是我国“铢两钱制”的终结。 开元通宝 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五铢而改铸“开元通宝”钱,通宝钱系代替五铢钱系后沿用近1300年,为秦汉钱制以来,中国古钱史上的又一巨大成果。主要有几个方面“1.首创钱、两十进位衡制。2.开创了钱文以八分隶书、楷书甚至草书的时代,一改以前的大篆、小篆形式。3.不再以重量名钱,改为“宝”或“通宝”、“元宝”。开元通宝钱文是大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及书,直读“开元通宝”或旋读“开通元宝”,钱文书体为著名的八分书,钱径八分,重二铢四lei(上下结构,上为品字形三个田字,下边为系字) ,每十文重一两,每文重一钱。早期开元通宝轮廓深峻,文字精美。“元”字第二横左挑,稍后所铸、背有月纹;中期“元”字左、右挑或双挑,“宝”字较小,背常有月纹、星纹或星月纹;后期边廓较宽,铸工粗劣,大小不一并常有错范。 乾封泉宝 唐高宗李治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铸行。以一当开元通宝十,形制精整,边廓完好,钱文四字旋读,因铸行时间短暂而存世较少,是古钱史上首例以“泉宝”命名的钱品,也是首例以年号命名的“宝钱”。 乾元重宝 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始铸。以一当开元通宝十,乾元重宝,四字隶书直读,初铸轮廓深峻,后期较为轻小。宝应元年后所铸小钱,背有星、月、祥云、瑞纹,其中白铜母钱为迄今所见最早的铜质母钱。 得壹元宝 唐肃宗李亨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史思明铸于洛阳,以一当开元通宝百,铜色暗红,制作工整,隶书“得壹元宝”四字旋读,拙朴明晰,背多有月纹,或星纹和祥云,因铸期短,较为稀少,故有“顺天易得,得壹难求”之说。 大历元宝 唐代宗李豫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西北地区地方铸币,制作粗陋,铜色昏浊,隶书“大历元宝”四字旋读,书体朴实有力,有大小两种样式。 建中通宝 唐德宗李适建中年间(公元780--788年)西北地区地方铸币,钱体薄小,文字晦漫,铸工草率。“建中通宝”四字隶书旋读。有大小两式。 会昌开元通宝 唐武宗李炎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废各地铜佛钟磬等作为币材铸钱。各州铸钱背铭以州名,后铸“昌”字以记年号,今所见计有23种之多。该钱铸工粗率,文字晦漫,面文承袭欧阳询旧制。 咸通玄宝 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桂阳监铸,钱文四字隶书而含魏碑风骨,直读,章法匀称有力,因铸而未行,故传世绝少,是为古泉珍品之一。 五代十国货币 开平通宝、开平元宝 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年间(公元907-910年)铸行,形仿开元,制作粗糙,通宝背廓平浅,元宝轮廓精整。钱文四字隶书旋读。存世甚罕。 汉元通宝 五代后汉隐帝刘承祐元年(公元947-950年)铸行。制作精良,边廓完好,钱文四字隶书直读,钱背多有星、月纹。 通正元宝 十国前蜀高祖王建通正元年(公元916年)铸。钱文及体制均仿开元钱,然制作粗率。背有星、月纹。 天汉元宝 十国前蜀高祖王建天汉元年(公元917年)铸。形制较工整,内外廓稍平,钱文四字隶书旋读,文字端正,为王建五钱中最清秀者。 光天元宝 十国前蜀高祖王建光天元年(公元918年)铸。此钱制作粗劣,钱文草率,钱文“光”字作行书,其余三字为隶书,背有月纹,另有铁钱,罕见。 咸康元宝 十国前蜀王衍咸康元年(公元925年)铸。制作粗疏,钱文不整,八分书兼行书。背常见仰月、星纹等。 乾封泉宝 十国楚王马殷铸。钱文四字隶带楷意旋读,背多有文,铜铁兼有。 唐国通宝 十国南唐元宗李璟显德六年(公元959年)铸。钱文有篆、隶、楷三体,篆书与楷书配成一对,为“对钱”之祖。一当开元二,另有篆书当五或当十大钱。背穿上或有星纹。铸造甚精。 永隆通宝 十国闽王延羲永隆元年(公元939年)铸。钱文四字书体,在行、隶之间。材质或铜、或铁、或铅,铜质少见,铅质甚罕。 宋辽金夏货币 宋元通宝 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始铸,为宋开国钱。钱文仿八分书,形制仿唐开元。有铜、铁两种,背有星、月纹等,铁钱十当铜钱一。 嘉祐元宝 宋仁宗嘉祐年间(公元1056-1063年)铸行。钱文楷、篆二体,旋读、光背。为小平对钱,制作稍逊,大小厚薄不等,配对欠佳。 靖康元宝 宋钦宗赵桓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铸行。钱文为篆、隶二体,旋读,有小平、折二、折三对钱。此钱量少难觅,尤以小平显为珍贵。 绍兴元宝 宋高宗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铸行。钱文楷、篆二体,旋读,多为光背,对钱;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因“绍兴”年号行32年,故铸钱量多品杂,但小平钱奇少。 庆元通宝 宋宁宗赵扩庆元年间(公元1195-1200年)铸行。钱文楷书,旋读。有小平、折二、折三纪年钱。背文“元”至“七”纪年;“川”、“利”等纪地;“同”、“春”等纪监;“┴”纪值,“西一”纪炉,“五五”等纪范。 开庆通宝 宋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铸。钱文楷书直读,有小平、折二两种。背文纪年字“元”。 贞祐通宝 金宣宗完颜询贞祐年间(1213-1217年)铸。钱文楷收直读,有平钱、折二、折五三种。 光背无文。 泰和重宝 金章宗完颜璟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铸。钱文篆书直读,有当十大、小两式。钱文是文学、书法大家党怀英手书,字体清纯典雅。 天庆宝钱 西夏桓宗赵纯祐天庆年间(公元1194-1205年)铸行,钱文为西夏文,平钱。制作精整,边廓坚挺,文字清晰,笔画匀称。 元代货币 大朝通宝 蒙古汗国在改称元以前称大朝时(公元1227年)铸。钱文楷书直读,光背无文。 中统元宝 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年间(公元1260-1264年)铸行。钱文楷、篆二体,直或旋读。背可见星纹,平钱。 至元通宝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廿二至三十一年(公元1285-1294年)铸行。钱文有汉文、蒙文两种版式。汉文楷书直读,有小平、折二、折三等,均光背无文。 元贞通宝 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年间(公元1295-1297年)铸行。钱文有汉文、蒙文两种版式,汉文楷书,直读,有小平、折二两等,蒙文钱为折三型。光背无文,制作清陋,文字不清。 大德通宝 元成宗大德年间(公元1297-1307年)铸行。钱文有汉文、蒙文两种版式。汉文楷书、直读,有平钱、折二、折三等。蒙文为折三型。光背无文。 至大通宝 元武宗至大三至四年(公元1310-1311年)铸行。钱文楷书直读,有平钱、折二、折三等,边廓峻深,光背无文。 延祐元宝 元仁宗延祐年间(公元1314-1320年)铸行的汉文小钱,钱文楷书,极不规整,直读,光背无文。制作粗陋,文字拙劣。 泰定通宝 元泰定帝泰定年间(公元1324-1327年)铸行汉文小钱。铸 文楷书直读,有大、小二种,大钱铸制精工,边廓完整,面文清晰。光背无文。 大义通宝 元末起义将领陈友谅汉政权大义年间(公元1360-1361年)铸。钱文楷书直读,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光背无文。 明代货币 洪武通宝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铸行。钱文楷书,直读,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五等。背文记值,记重,记地等多种形式。 永乐通宝
明成祖朱棣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铸行。钱文楷书直读,仅见小平钱。制作精良,边廓规整,笔画秀丽,光背无文。 嘉靖通宝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铸行。钱文楷收仿瘦金体直读,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十五等。此钱制作混杂,笔画多变,大小不一。背文记重或无文。 万历通宝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铸行。钱文楷书直读,有小平、折三等。背文有“工”、“户”、“公”、“厘”、“正”等字或星、月纹。 天启通宝 明嘉宗朱由校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铸行。钱文楷书直读,有小平、折二、当十三等,背文记值,记局,记地,记事由或有星、月纹。大小名异,品种较多。 崇祯通宝 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铸行。钱文楷书直读,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四等。名等钱大小不一,文字多变,精粗互见,是明代形制最杂,品种最多我末代货币。背文有星、月圈、圈内星、奔马等纹或记地、记值、记事由等数项。 崇祯通宝 大顺通宝 明末起义军张献忠大西大顺年间(公元1644-1646年)铸。钱文楷书直读,平钱,背文“户”、“工”、“用”等字,此钱边廓匀阔,文字工整。 宣德通宝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铸行。钱文楷书直读,仅见小平钱。制作粗率,光背无文。 洪化通宝 明末吴世璠周洪化年间(公元1678-1681年)铸行。钱文楷书直读,平钱、有大、小两种版式,小钱多见光背文,大钱背文可见“工”、“户”字。 清代货币 顺治通宝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1年)铸行。钱文楷书、直读,有小平、折、折十数等,背有汉文记局,新满文记局或满汉文记局。 康熙通宝 清圣祖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铸。钱文楷书直读。有小、折十大钱两种。按背文可分满文钱,满汉文钱。 雍正通宝 清正宗雍正年间(公元1923-1735年)铸。钱文楷书直读,平钱、背穿左为满文“宝”字,穿右记局满文记20字。雍正钱形态工整,规格统一,可见雍正钱法之严谨。 乾隆通宝 清高宗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铸。钱文楷书直读,平钱,背文穿左满文“宝”字,穿右铸各局名。 嘉庆通宝 清仁宗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铸。钱文楷书直读。平钱,背文穿左满文“宝”字,穿右记局名19字。少数可见星月纹及记地或吉祥汉字。 道光通宝 清宣宗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铸。钱文楷书,直读。背多满文记局、或有星、月纹及记地记年记值汉字。 咸丰通宝 清文宗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铸,钱文宋、楷、隶三体,直读,平钱。背文为满文各宝局名。此钱制作简陋,形制混杂,粗者多而精者罕。 同治重宝 清穆宗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铸。钱文楷书直读,有平钱、当四、当五、当十四等,背文穿左右满文记局,穿上下汉文记值。 光绪通宝 清德宗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铸。钱文楷书或楷兼隶,楷兼宋三体,有平钱、当五、当十等。背文满、回文记局、记年、记吉语,记批次等多种形式。光绪钱是中国造币史上首次引进西洋机制造币方法铸造的第一批中国样式(外圆孔方)的行用钱。 晚清纸币 清代晚期,交通畅达,商业繁荣,民间资本活跃。除官钱局发行钱票投入流通外,民间各大钱庄和商号也纷纷发行钞票,当时称之为“花票”,票贴四周印有人物故事图案,其内容取材于历史典故和古典小说,如《红楼梦》《西厢记》、竹林七贤、八仙过海等。运用传统的表现手法,在同一画幅内,按“之”字形排列,或者在四周边框内自上而下、自右至左排列,串联成一组连环画。四周边框的图案,均为象征吉祥的花草,如梅、兰、菊、荷花、水仙、牡丹、松柏,以及云纹、金钱纹、几何纹等,线条流畅、舒展,完全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装饰风格。庄票正面四周的边框内印有用正楷抄录的古文名篇,其中多数取材于清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如陶渊明《桃花源记》、王羲之《兰亭集序》、魏征《谏太宗十思疏》、韩愈《师说》、苏洵《辩奸论》、苏轼《前赤壁赋》等等,内容由各出票店号自行选定。 湖南有一种比较典型具有代表性的,外埠则称之为“常德花票”。花票流向社会后,影响极其深远。它像一般银钱一样成为流通媒介,具有了一定的货币功能。发行花票的各钱庄和商号资本充足,不怕挤兑,很快得到社会的接受和认可。花票的发行,为繁荣地区的经济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花票的流通时间不长,随着1911年辛亥革命和清政府倒台,花票很快退出了流通领域。
夏朝,商朝,周朝主要使用的文字是甲骨文、金文(篆字)。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发展自己的书写方式 。到了秦朝,文字书写方式才得到统一,以小篆作为通用的字体,并陆续创造出隶书,用于对小篆的简化书写。
汉朝以隶书为主,西汉前期是秦隶 篆书为主,西汉中期隶书脱离篆书完全成。东汉以隶书为主,东汉也出现了楷书 行书,以后各朝代沿用。
(三国)曹魏时,钟繇创立真书(楷书)。至此汉字的演化已臻完善。不仅如此,而且自东汉末年起,汉字的书写已成一种专门的艺术即书法。
(楷书:又名正书、真书。因是字体的楷模所以叫楷书,标准,正规又叫正楷。西汉开始萌芽,经过东汉,唐朝兴盛。一千多年来唐楷一直做为汉字的标准字体。特点:形体方正,笔划平直,规矩严谨,丰满秀丽。
行书:产生于汉末,介于真书和草书之间的种字体,兼有楷书字形易识,又兼草书书写快捷之长,所以至今与楷书一样成为常用字体。)
宋朝在此基础上增加、使用 宋体字。
清朝再增加、使用黑体,以后还有圆黑体
其中辽兼用契丹文(大字。小字)。西夏用西夏文。金兼用女真文。清朝兼用满文。其余朝代都用汉字
商朝:甲骨文
商周:金文
秦朝:大篆、小篆
汉代:草书、行书、隶书
唐朝:楷书
1、商朝:甲骨文
2、商周:金文
3、秦朝:大篆、小篆
4、汉代:草书、行书、隶书
5、唐朝:楷书
6、宋朝在此基础上添加、运用宋体字。
7、蒙元用汉字,蒙古文字,八思八文。
8、辽代用汉字,契丹字。
9、金代用汉字,女真字。
10、西夏用汉字和党项字。
11、清朝用汉,满,蒙,藏四族文字。
一、贝币
是我国最早的一种货币二、先秦铜币
布币、刀币、圆钱
三、秦汉铜币
秦、汉半两、两汉五铢、新莽钱币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的货币
王铢钱
五、唐、五代铜币
开元通宝、年号钱、五代十国钱币
六、两宋铜钱
北宋铜钱、南宋铅钱
七、辽、西夏、金、元铜币
辽代铜钱、西夏铜钱、金代铜钱、元朝和元末农民起义铜钱。
八、明、清铜钱
明、南明和明末农民起义军铜币,清、三藩、太平天国铜钱。铜元
九、铅钱、铁钱
十、金、银和金、银币
黄金和金币、白银和银币
十一、纸币
北宋交子和南宋会子,金、元纸币,明、清纸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货币
中国古钱币都长什么样子?
嘿嘿,样子蛮多的,最初贝币,到后来铲形币和刀币,以及大小型鬼脸钱,以及上下连体的四布当斤钱,还有圜钱(圆形圆形圆孔),自秦后基本确定圆形方孔,但仍有很多特例,汉时但的方孔圆形四铢,以及契刀和金错刀、国宝金匮直万上圆下方,还有很多别的形状古钱珍品。
中国古钱币有很多种样子,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1. 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贝壳、石斧等实物货币。2. 商代的贝币,是使用殷商时期贝壳货币流通。3. 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用铁器当币,通常是刀子形状。4. 秦朝的铜钱,形状为圆形,中间有方孔。5. 隋唐时期的双旗钱,有两面红旗交叉,形状像十字架。6. 北宋的铁钱,用铁质铸币,市面上流通时间也很长。7. 元朝的剪形钱,形状如剪,以更方便使用。8. 清朝的破券钱,是民间商号的兑换券,形状不规则,类似于破布。
嘿嘿,样子蛮多的,最初贝币,到后来铲形币和刀币,以及大小型鬼脸钱,以及上下连体的四布当斤钱,还有圜钱(圆形圆形圆孔),自秦后基本确定圆形方孔,但仍有很多特例,汉时但的方孔圆形四铢,以及契刀和金错刀、国宝金匮直万上圆下方,还有很多别的形状古钱珍品。
方孔 纸币 铲币 刀币 铜元 银元 金条 金银元宝 碎银形状不等 材质有:贝壳,玉,金。银。铜(青铜,红铜,紫铜,白铜,黄铜,)。铁。铝。镍。陶(伪满政权)。纸,布帛······
古钱币的渊源与由来: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以牲畜、兽皮类来实现货币职能,而农业民族以五谷、布帛、农具、陶器、海贝,珠玉等充当最早实物货币。据考古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如半坡出土大量陶罐作为殉葬物;大汶口文化殉葬大量猪头和下颚骨,表明猪和陶器在原始社会后期曾起过货币财富的职能。但众所周知,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
1、汉武帝首创“五铢钱”。
汉武帝即位后,“外事四夷,内兴功利”急需开辟财源。同时郡国自由铸钱,造成币制混乱,物价上涨,威胁中央财政。于是汉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上林三官”即钟官(掌铸钱)、辨铜(掌原料)、均输(掌制范),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也称上林钱和三官钱。五铢钱质量高,改变了货币混乱现象,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从汉武帝起历西汉,新莽,东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铢长期为历朝法定货币。因五铁钱轻重合宜,中国以“五铢”为主要形制的方孔圆钱还影响日本、安南、朝鲜等国。而泰国现在的货币单位仍称“铢”与此不无关系。
2、新莽币制大乱与铸钱精品问世。
西汉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滥发货币。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后为解决经济危机而铸行的一种大钱。“泉”是“钱”字的借用。王莽相信 纬学说,在他夺取刘姓天下后,为讳忌“刘”字,刘字由卯、金、刀三字组成,故钱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汉五铢钱重量的二个半,却要当五十个五铢钱用。意味着每发行一枚大钱就要从百姓手中夺走四十七个半五铢钱财富,这必然引起人民不满,于是民间仍用五铢钱交易。为此王莽以重刑酷法规定:凡敢私藏五铢钱者将作为犯人充军戍边。由币制混乱可见王莽统治不得人心,必垮无疑。此外还有一种大钱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钱当五千个五铢钱。如此大额钱币必有人冒死伪造。为防盗铸私钱,除颁行刑法重治外,另创造了一种新币形,即把古代刀币和圆钱结合,创造出世界上第一枚双色金属钱币。为防假私铸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币“做工精绝”,这一扭曲风情也令后人千年叹息。
1、唐高祖首创“宝文”“年号钱”
唐代是一个经济文化都发达的强盛朝代。据考唐高祖武德年间621年铸行“开元通宝”钱,结束了秦汉以来以重量铢两定名的钱币体系,而开创了唐宋以后以“文”为单位的年号,宝文体系铜铸币。“开元”有创始,首创之意,“通宝”即流通的宝货。其在重量单位上有大突破,古代衡法二十四铢为一两。“开元通宝”开创十进位制,每枚重二铢四 为一文钱,积十文钱重一两,即十钱一两“以钱代铢”。开元通宝在唐代铸行二百多年而使币制长期稳定。唐以“文”计数,以钱两为重量单位的宝文钱体系沿袭到清朝历时千年。另相传唐高祖铸行的“开元通宝”由初唐书法大家欧阳间所书的增文采,被誉书法币。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为对付财政困难、铸造大钱,称“乾元重宝”。这是最早称“重宝”的钱,一文重宝当开元钱十文,引起通货贬值,物价飞涨,盗铸严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废佛,取佛铜大量铸“会昌开元”钱,使延续了半个世纪的通货紧缩现象才有所缓和。“乾元”,“会昌”均为纪年。
五代十国是军阀割据混战分裂时期,由于政权林立,货币五花八门,是一个货币混乱时期。币材除铜外还有锡、铁等。大额钱币当十当百,甚至当千当万流行。钱制的混乱复杂反映出割据战乱带来的经济恶化。
综上所述,铜铸币方孔圆钱从铢两体系转变为年号,宝文体系为货币发展一大转折时期。
(四)两宋到明清除铜铸币外,还产生了纸币与银本体系为货币发展的又一转折时期。
1、两宋“年号钱”、“御书币”与“纸币”
两宋的铜铸币以采用年号为显著特点。据考证年号首创于汉武帝,而“年号钱”始于十六国时四川成都李寿的“汉兴钱”。最后一枚年号钱为袁世凯复辟帝制铸行的“洪宪元年,当十铜元。”此钱随袁世凯垮台,存在不到四个月。“年号钱”因铸有年号,标明铸造时间,使人在考证古币年代时可一目了然,这在钱币形式发展上是一个进步。历朝年号钱中宋、明、清三朝的钱币最容易收集。
另外,历代书法中要数宋朝见著。相传宋神宗元丰年间所铸元丰钱有篆、隶、楷、草四种书体,其中苏东坡手笔的隶书钱文沉着、豪迈,被称“东坡元丰”。宋哲宗年间司马光和苏东坡用篆、行两种书法写过对文钱“元裕通宝“。使宋朝流行书币币对文钱。擅长书法的皇帝耐不住寂寞,也往往在钱文上一展身手。由皇帝书写的“御书钱”,据考证第一人为宋太宗赵炅,而历代皇帝中书法成就最高为宋徽宗赵佶。他治国安邦无能,“靖康之耻”与儿子钦宗一起被掳为金兵俘虏。但对琴棋书画情有独钟,尤其是书法“瘦金体”铁画银钩,别具一功。宋朝书法币见著与皇帝身体力行推崇不无关系,尤其是年号御书钱流行。此钱文风到明朝有变。明代中叶开始钱文都出自匠人之手,字体呆板,不讲布局结构,谈不到书法艺术了。
两宋时期铸币铜铁钱并行,因铜器比铜币值钱,有毁钱铸器现象,少见铜钱而出现铁钱。另外随经济重心南移,货币流通扩大,两宋产生的纸币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这纸币是一种象征性货币,它是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与造纸和印刷技术的进步也有关。北宋的纸币主要有交子,南宋有会子、关子。交子、会子都是当时对票据、证券、况换券类的俗称。而币值是否稳定成为经济财政局势的晴雨表。
辽、宋、西夏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与汉族交往中受中原经济文化影响,除了使用唐宋所铸铜币外,也发行过民族文字与汉文类铜铸币。
2、元代币制以纸币为主
元代曾铸行过少量铜钱,但货币主要流通纸币。这在中国古代是较突出的。元代的纸币称为钞。原钞本不许挪用,纸钞发行量有严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败,皇室奢侈,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政府只好靠滥发纸币来弥补,引起物价飞涨。加上黄河改道泛滥,天灾人祸,故称“开河变钞祸根源”,可见滥发纸币与元朝灭亡很有关系。
3、明朝由纸币政策转 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体系。
发行纸币在货币史上虽是一个进步,但历代统治者无不利用它来剥削,掠夺人民而使纸币纸策崩溃。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纸币政策,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并用。但大明宝钞不定发行限额,也没准备金,很快就导致通货膨胀,故明中叶嘉靖年后,宝钞已不能通行,民间主要用白银和铜钱。如明朝“班匠”以银代役、雇工工资,富豪积家产等都主要用银量了。银量被铸为一定标准的银锭从元朝开始,从元朝至元年间开始,银锭自名“元宝”,这是中国称银锭为“元宝”的开始。同时民间流行铜制钱,质材由青铜转黄铜,铸行以年号为号的通宝钱。
4、清朝铜钱,纸币和机制币
清代铜钱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铸行小平钱。清代铜钱中以咸丰钱最为复杂,钱文有通宝、重宝和元宝之分,面值不同,钱局不同。清朝民间商务大数用银,小钱用钱,钱、银并行。
清初一百年以银锭为主币,征税一两以上必须收银,清朝各州县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田赋,完粮必须是足银。因中央不铸造统一流通银两,民间使用的银子未必是足银,各地银锭形式、成色、平码不同,因此每逢纳税前由银匠和银铺将民间散银熔铸成足银上当。一些银匠勾结吏役趁机在银两成色,分量上苛剥百姓,造成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
清朝后期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明朝中叶起,在对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用他们的银元购买中国丝、茶、瓷器等,使各种外国银元开始在中国流行。到清道光年间,从签不平等《南京条约》开始,赔款用的银元都是“洋钱”,当时中国本国还没银元。库存洋钱不足抵销数目剧增的对外赔款,于是迫使清末政府开始自己铸造银元。中国最早的机制洋式银元为光绪年间的“光绪元宝”,俗称“龙洋”,因银元背面一般铸有龙纹而得名。同时出现机制铜元,又称“铜板”。机制银币和铜元的出现对中国传统的银两货币和方孔圆形为主的铜钱制是一种巨大冲击。
清代发行的纸币品种复杂,有官钞和私钞之分,官钞即由官府金融机构发行,私钞由民间金融机构发行,纸钞又可分铜钱票(可兑换方孔铜钱)、铜元票(可兑换铜元)、银两票(可兑换白银)、银元票(可兑换银元)四种。发行纸币开始有库银准备金、钞本来凭证。
综上所述,从两宋到明清,纸币产生与流通,白银货币地位日益提高和明清开始确立银本位制的纸币制度,晚清机制币体系出现,为中国货币史发展的第二阶段后期情况。
以上所列为流通钱币史,钱币界还有众多非流通性货币,如压邪用的压胜钱,祷福避邪的镇墓钱和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杰出人物的纪念币之类此不一一列举了。这些钱币俗称“花钱”,在货币流通上无足轻重,但对民俗研究却可提供珍贵史料。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钱币发展史
钱币的历史
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不仅如此,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闲,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世界上最早的低币“交子”出现在宋代,但是“交子”的实物和钞版均已遗失。目前国内现已发现年代最早的“金代铜钞版”已为金泉钱币博物馆收藏。
最早的钱币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开始出现了形态各异的古钱,其形状大多模仿当时的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
中国钱币学会会员 西安金泉钱币博物馆 戎畋松:像楚国,它是从贝币发展成文字贝,这种文字贝被俗称为鬼脸钱,蚁鼻钱。中原地区,农业区它从劳动工具农具铲演变出来这个布币,沿海跟北部地区,渔猎地区又根据它的渔猎工具--刀削,演变出来刀币。
这品钱叫武阳三孔布,为什么叫三孔布呢,因为它上面有三个小孔。你看到没有,这上面有三个小孔,这个地名呢是叫武阳,背后叫一两,三孔布它有两种等级,一个是十二铢的,一个是一两的。
春秋战国时期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为巩固封建统治和发展封建经济,统一了钱币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外圆内方的半两钱,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币制改革。这种铜币它避免了以往钱文复杂难辨,大小各异,轻重不一,币值不明等弊病,制定了适应需要的重量和形制。半两钱作为我国钱币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这种外圆内方的钱币在形制上从此固定下来,并为历代沿袭,直至清末。
开元通宝钱币的问世标志着中国钱币自秦始皇统一货币后的第二次钱币革命,它持续流行了一千三百年。
秦始皇兼并六国
汉代商业活动繁荣,钱币制度也有了重大改革。汉武帝元狩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18年开始铸造五铢钱,该钱轻重适宜,其大小,形制一直到隋代还继续沿用。
中国钱币学会会员 西安金泉钱币博物馆 戎畋松:从唐高祖武德四年开始,这个公元六百二十一年,开始铸开元通宝钱,就是废掉了铢两制。那么开元通宝的历史意义是很大的,它一是废了铢两制货币体系,开始出现宝文钱,宝文钱的出现是有一种信用货币的概念。
汉代——隋代
到了宋代,铜,铁钱并用,铸钱数量相当可观,十几位皇帝共有四五十种年号钱。南宋淳熙七年铸行的淳熙通宝,钱背上有“柒”字纪年,至淳熙九年后改成小写,这就是所谓的纪年钱。这种钱币纪年制度一直沿用到宋末,是宋钱的一大特征,比欧洲钱币纪年要早三百多年。
在我国元朝和明朝时期主要推行纸币,铜钱铸造较少。
宋 -- 元 -- 明
明中叶以后,白银成了主要货币,铜钱仅用于小额支付,但它仍然是政府发行的重点。清光绪年间,两广总督张之洞吸收了西方铸币的先进技术,向英国购置了造币机器,在广州筹建造币厂,率先开创机器制币,实施了中国钱币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先进的制币技术,在光绪后期取得了成功。从此,机制币全面进入我国的货币领域。
我国各个时期的古钱币经历了风风雨雨四千年历史的考验,源远流长,琳琅满目,其形状各异,品种众多,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钱币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历史发展的缩影。中国古钱币在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钱币文化体系,因此它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发现,古钱币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收藏。
钱币既是商品交换的手段,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是特殊的商品又是精美的艺术品,也是各国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状况的反映。以中国钱币为例,由几千年前贝币,布币发展到今天的印刷精美,仿伪技术先进的纸币,再到“一卡走天下”的电子货币……货币的变化浓缩了几千年的历史进程。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历程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六次重大的演变:
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
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从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铲币、刀币、环钱、楚币(爰金、蚁鼻钱)。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刘邦建汉后,允民私铸钱币。豪绅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文帝时“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四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五、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北宋时,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六、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
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已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后来,广东开始用机器制造无孔当十铜元。因制造者获利丰厚,各省纷纷仿效。
清末机制货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林演变。
从此,不但铸造货币的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圆形方孔钱寿终正寝
中国钱币历史发展顺序是什么样的?
中国历史钱币顺序图如下:
1、贝币。贝币是中国历史上使用的货币,天然贝币是世界上最早的货币,以“朋”为计量单位,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
2、秦半两。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3、开元通宝。开元通宝为唐代货币。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唐初沿用隋五铢,轻小淆杂。
4、宋元通宝。宋元通宝钱文仿八分书,形制仿唐开元,有铜、铁两种,背有星、月纹等,铁钱十当铜钱一。
5、雍正通宝。雍正通宝是清代钱币,用黄铜铸造,做工精良,雍正通宝现为五帝钱的一部分,五行属土,有辟邪的功效。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极为重大的演变: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中国从春秋时期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到战国时期已确立布币,刀货,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以后又经历了秦、唐、汉、魏晋南北朝,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重大演变圆形方孔
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贝是中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都与“贝”有关。随着商品交 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币的出现,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从商朝铜币出现后到战国时期,中国的货币形状很多。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以赵国的铲币、齐国的刀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楚国的蚁鼻钱较著名。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〇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货币的统一,结束了中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于是“盗铸如云而起”。这既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交子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5、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随着交换的发达,货币流通额增加,北宋太宗时,年铸币八十万贯,以后逐渐增加。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交子”的出现,是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钱币的由来与演变过程【钱币的由来】
中华古玩网
早期货币
在夏、商以前的原始社会中,人们主要以狩猎和原始采摘为生。一天的劳动所得勉强维持劳动者及其家族的温饱,没有剩余的东西供交换。生产力的发展,使不少氏族有了剩余产品去交换,人们当时用牲畜、器皿进行交易。
夏商时期,因为海贝是古人喜欢的一种装饰品,具有携带方便,坚固耐用,有天生的自然单位等特点,人们便多采用海贝作为等价物,于是交换的媒介固定在海贝上,诞生了中国最原始的货币。凡是与钱财有关的汉字,往往包含“贝”。说明在汉字最初形成时,人们在观念上已把“贝”与钱财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货币的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的频繁,催动着货币流通与货币制度的变革与进步。因地域经济的差别,不同地区使用的货币形式各不相同。战国晚期,货币统一的趋势愈益明显。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天下,废除六国纷乱的货币体系,以黄金为上币,铜质方孔圆钱“半两”为下币,统一了货币。这种方孔圆形的铜钱,作为中国古代主要的货币形式,一直沿用到清末民国初年。
纸币的历史
纸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当交换发展到某个阶段时,必然会产生纸币。从发展历程上看,我国纸币具有久远性和独立性的特点,是世界最早发行纸币的国家之一。最早可追溯到北宋时期成都交子铺发行的交子,其后发展历经南宋、金、元、明、清。
古代钱币演变简史—我们日常所用的钱,看完你就知道是怎么来的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出现了货币。中国的货币在形成和发展中,经历了五次重大演变: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 金属铸币四大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进入金属铸币阶段,形成了布币,刀币,蚁鼻钱,环钱四大体系。随着历史的发展,货币形态逐渐统一,直至今天演变成我们使用的人民币。 一、货币的产生 货币就其本质而言,是所有者之间关于交换权的契约,不同形式的货币在本质上统一的。货币可分为实物货币和形式货币,实物货币本身是一种特殊商品,包含实物本体的价值,如牛、羊,黄金白银等;而形式货币的价值是契约约定的,它本身并无经济价值,只有契约价值。 货币通俗来说就是一般等价物。它代表商品的价值,体现社会劳动,可以交换或者购买其他一切商品。它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是它的基本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货币的形式也在发展,目前出现的电子货币就是货币发展史上的最新产物。 贝币 在社会发展初期,人与人之间出现了实物交换。但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常会出现许多困难,不同的物品有着不同的价值,很难做出等价交换,迫切需要一个一般等价物,货币从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曾经贝壳,龟壳、布帛、可可豆等物品都在不同时代充当过货币。后来的贵重金属长期充当过货币的角色。 二、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所有者之间关于交换权的契约,货币只有形式上的不同,本质上是一致的。 根据货币的商品价值可分为实物货币和形式货币,但实物货币的购买力也会受到自身商品价值的影响,通常实物货币的商品价值小于其作为货币的契约价值。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发产物,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商品所有者以货币作为媒介进行交换,也就是说货币的本质也是一种商品。 金银元宝 在所有货币中,金银货币意味着「 ”实际拥有”,而法币则代表「 ”欠条+许诺”。二者的价值「 ”含金量”有着本质区别。中国的人民币介于二者之间。尽管人民币也存在着「 ”债务化货币”的成分,但就其主体而言,仍然是体现过去已经完成的产品与服务的度量。人民币的发行并非像美元一样必须以国债作抵押,由私有中央银行发行货币,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民币的属性更接近金银货币。同时,由于人民币没有金银作为支撑,它又有法币的基本属性,必须依靠 *** 的强制力才能保证货币价值。 货币是一种固化的物质文明符号,是一种物质文明形象,是一种物质文明要素。与语言、价值观、种族、宗教等构成了我们这个星球的文明世界。 三、货币的种类 1、原始货币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物物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一头羊换两把石斧.但是有时候受到用于交换的物资种类的限制,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为交换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物品.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石头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过。 等价交换 2、金属货币 经过长年的自然淘汰,在绝大多数社会里,作为货币使用的物品逐渐被金属所取代.使用金属货币的好处是它的制造需要人工,无法从自然界大量获取,同时还易储存。数量稀少的金、银和冶炼困难的铜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金属.某些国家和地区使用过铁质货币。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逐渐建立了更加复杂而先进的货币制度。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的人们铸造重量、成色统一的硬币。这样,在使用货币的时候,既不需要秤量重量,也不需要测试成色,无疑方便得多.这些硬币上面带有国王或皇帝的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案,以免伪造。 罗马金币 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是商朝的铜贝。当时相当发达的青铜冶炼业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交易活动的增加。当时流通的贝币在商品交易中越来越不便,青铜币应运而生。但由于技术上的不足,青铜币制作粗糙,设计简单,形状不固定,没有使用单位,在市场上也未达到广泛使用的程度.今天我们一般将其称为铜贝。铜贝不仅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货币。 3、纸币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额交易越来越多,金属货币使用的不便越加明显。中于是作为金属货币的象征符号的纸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宋朝年间于中国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直至演变成今天的纸币。 纸币 4、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与传统货币相比,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不需要制作材料,成本费用几乎为零。数字货币使用是电子记账方式,不再需要货币清算,几乎消灭实体货币交易中的繁琐环节。 远程交易或转账汇款中,数字货币交易不再需要第三方中介机构,即可实现实时到账功能;能实现与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基础上实现各类现代化技术的无缝对接,从而能够提升金融服务的层面及覆盖面,也进一步提升服务及工作效率。 数字货币 现有的纸币或者金银没有身份识别功能,无法确认货币所有者的身份,数字货币可以做到随时记录使用者的账号、交易记录等信息。所以在支付领域,电子货币淘汰纸币是必然的趋势。 四、中国货币的演化 中国使用货币已有四千年历史,是世界上使用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 1、 最早的货币:天然贝壳、龟壳等; 2、 金属货币:铜贝与布币; 3、 春秋时期的货币:空首布、齐六字刀、楚蚁鼻钱、秦圜钱。 4、秦统一度量衡后的圜钱 5、西汉时期的三铢钱、四铢钱、五铢钱、皮币、白金币 。 6、 东汉时期的铁钱、五铢钱、错刀、契刀、大泉、小泉。 7、三国两晋的货币:蜀汉(直百钱);吴(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刘宋(四铢钱);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等等; 8、隋五铢钱; 9唐开元通宝钱; (从隋唐开始,白银开始进入流通领域,与钱币一起担任等价交换物) 10、两宋通宝、重宝、元宝; 10-1 交子(最早的纸币,只能在四川使用) 10-2 钱引:不用作货币,只用来兑换 10-3 会子:南宋发行,与钱引相似 11.元统钞(元代在制度上严禁白银流通,故发行统钞) 12、明清 - 圆形方孔通宝、银锭、元宝、银元。· 13、民国 - 银元、法币 14 、现代 - 人民币 我国古代钱币演变简图 有时因为特殊原因,同一个国家内的不同自治体可能也会发行不同版本的货币。 由于历史因素,我国有三种不同的法定货币,大陆地区使用人民币,香港法定货币是港元,澳门则是澳门元。中国台湾地区使用新台币。 五、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五个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由于货币属于商品,因此他同所有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当处在不同形式的价值运动中的时候,货币所表现出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另外三种职能则是在两者的基础上形成的派生职能。 储存 价值尺度是货币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即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它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长短。在这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无法用劳动时间来直接表现,而只能通过作为价值代表的货币来简介表现。 可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实际上是充当商品价值的外在价值尺度。而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就是商品的价格。换句话说,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之所以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也具有价值,从而可以用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职能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为了衡量各种商品的大小,货币自身必须先确定一个计量单位,即在技术上把一定重量的金或银确定为一个货币单位,如斤、两、钱、分等。这种包含一定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就叫做价格标准。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货币计量单位,从而有不同的价格标准。如在我国历史上,「 ”两”、「 ”铢”、「 ”文”成为主要的货币单位,即价格标准。而在英国,货币单位则主要是「 ”镑”。 价格标准不是货币的一个独立职能,而是从价值尺度职能派生出来的一种技术规定。虽然货币的价值尺度的职能要借助价格标准来实现,但二者是不同的范畴。区别在于:作为价值尺度,货币是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劳动的化身,而价格标准则是货币的计量单位。 六、货币的作用 (1)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货币政策可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达到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面的调节,使经济达到均衡。当总需求膨胀导致供求失衡时,可通过控制货币量达到对总需求的抑制;当总需求不足时,可通过增加币供应量,提高社会总需求,使经济继续发展。同时,货币供给的增加有利于贷款利率的降低,可减少投资成本, *** 投资增长和生产扩大,从而增加社会总供给;反之,货币供给的减少将促使贷款利率上升,从而抑制社会总供给的增加。 调控 (2)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总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 无论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多么复杂,从总量上看,都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社会在不变价格下所能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提高利率可使现有货币购买力推迟,减少即期社会需求,同时也使银行贷款需求减少;降低利率的作用则相反。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3)调节国民收入中消费与储蓄的比例 货币政策通过对利率的调节能够影响人们的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低利率鼓励消费,高利率则有利于吸收储蓄。 吸储 (4)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储蓄是投资的来源,但储蓄不能自动转化为投资,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依赖于一定的市场条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利率的变化影响投资成本和投资的边际效率,提高储蓄转化的比重,并通过金融市场有效运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讲完了货币的发展史,下面我们讲两个关于钱币的有趣的故事。 自从出现货币以来,世界上出现了很多稀奇古怪的钱币。东太平洋群岛上的居民曾把一种巨大石头当成货币,这种石头有的重达3吨,无法想像用它来交易时的情景。所罗门群岛的国旗、国徽上有他们钱币的图案,居然是猪牙齿! 猪牙齿 汉武帝元狩四年,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奇怪的钱币。这种钱币是将白鹿皮硝好后切成一尺见方的小块,画上彩绘,形成了价值高昂的「 ”白鹿币”。一块「 ”白鹿币”等价40万钱,能买到100多亩最好的农田。 汉白鹿币 由于面额太大,根本无法在市场流通,汉武帝便「 ”强买强卖”, 他先把白鹿币按40万文一张的价格卖给诸侯,再规定规定诸侯朝觐必须进贡白鹿币,也就是再让这些诸侯把白鹿币原物奉还,相当于白讹人家一笔。幸好这种做法没有持续多久,不然诸侯们非得破产不可。 说了这么多,亲们,你们了解了钱币的知识了吗?
中国货币发展史
答:中国货币的发展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最早的货币是实物货币,任何实物都可作为货币使用,多为以物易物,贝币是公认且广泛使用的一类货币。到了战国,各个国家都推出了不同的货币体系,刀币、布币,环钱等相继出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原有的各国货币,实现了货币的统一。在汉武帝时期,推出了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五铢钱,一直沿用至唐朝才改为开元通宝钱。此后,又出现了铜铁钱与现在仍然广泛使用的纸币,到了清朝,开始使用银为主要货币。
古代货币:古代货币的起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中国使用货币的历史非常悠久,传说在四五千年以前甚至更早货币就兴起了。
古代货币的发展:最早的货币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起源于商朝的贝币。随着商品交换的扩大,贝币的流通数量日益庞大。由于天然贝来源有限,不敷应用,于是便出现了仿制贝。最初的仿制贝是石贝、骨贝、陶贝,以后便发展到用铜来制造,这就是铜贝。
统一货币: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接着实行了一系列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的措施,统一货币就是其中之一。
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意义:1、货币的统一是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促进封建国家统一的重要措施。
2、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物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
3、秦始皇对货币的规定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货币立法,半两钱对以后历代钱币的形式有深远影响。
4、半两钱以重量为名称,又是中国量名钱的开端。
钱币改革:公元621年(武德四年),唐高祖对钱币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废除五铢钱,铸通宝钱。通宝钱仿五铢钱,每枚重2铢4纍,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成色以铜为主,掺以锡和白镴,钱面铸“开元通宝”4字,钱文用隶书。
纸币的产生和发展纸币产生和发展的原因,纸币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经济方面的:
第一,宋代商业发达,要求有大量轻便的货币,铜铁钱都因区域限制而不敷应用,且笨重不便,极大地阻碍了地区间商品交易的发展。
第二,造纸业和印刷业的发达,为纸币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
第三,宋王朝为防北方辽、夏、金人的威胁和侵略,被迫养重兵以为备,军费开支庞大,财政非常困难,依靠发行纸币以称补开支,也促进纸币的进一步发展。
货币兑换:兑换是金、银、钱之间的兑换。唐朝的币制是钱帛本位制,金主要充作保值手段,白银已开始作为货币流通。因此,金、银、钱就有相互兑换的需要,兑换业务便由此产生。
钱庄的兴起:明代,由于金、银、钱、纸币兑换的需要,于是便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钱币兑换的人,以此为业,开起钱铺来,这就是最早的钱庄。
票号的产生:票号是清代重要的信用机构,初始以汇兑为主,又为山西人首创,所以又有票庄、山西票庄、山西票号等称谓。
拓展资料我国货币发展史上的六次演变
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四、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五、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六、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
参考资料:中国货币史-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