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白石作品欣赏,齐白石作品群虾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11 14:53:11 浏览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齐白石墨虾作品赏析

齐白石墨虾作品赏析:
《墨虾》是中国齐白石的作品。这幅画中的虾灵动而呈半透明质感,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情态各异,惹人喜爱。虾的眼睛也由原来的小黑点变成横点儿,这样更好的表现了虾的神情。
齐白石的《墨虾》是黄达聪先生珍藏之佳品。作为齐白石成熟期的水族作品,此作未写水纹也没有画水草烘托墨虾陪衬,齐白石仅以娴熟的笔墨技法,结合独创的濡墨蘸水,便从容写出虾的结构、动态和透明的质感。齐白石将青虾长钳造型的美和白虾躯体透明的美以“接木移花手段”(白石印文)融合一体,创构出“白石虾”,在虾头之上,趁淡墨未干之际,点浓墨少许,使其周围形成自然晕染,墨色浓淡相间;再用淡墨掷笔,绘成躯体,浸润之色,更显虾体通透晶莹之感。
画作鉴赏
此画作颇具特色,画面单绘虾六只,其余背景尽数省略。虾的数目虽多,却穿插有致。齐白石的《墨虾》,丝毫不显杂乱,显出其构图的高明之处。作者利用水墨的浓淡变化,不仅使画面具有丰富的层次感,也生动地再现了每只虾的结构,及其各异的姿态,精准而不繁琐。体现出了作者对于生活认真细致的观察和体验,及其运用笔墨的技巧和能力。此图虽然没有任何背景陪衬,却仍能令观者感受到群虾在水中畅游的怡然自得之情,其旺盛的生命力跃然纸上。画面右侧作者自题“中东先生雅属,壬午秋九月,白石作”。下钤一朱文方印“齐大”。

齐白石的十大名画

齐白石的十大名画是:《山水十二条屏》《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咫尺天涯—山水册》 《“叶隐闻声”花卉工笔草虫册》《可惜无声》《芭蕉书屋图》 《福祚繁华》 《高立千年》《祖国颂》《花卉四屏》 。
1、《山水十二条屏》
《山水十二条屏》,齐白石风格转型期里代表性的山水作品。在十二条屏中,可以见到齐白石笔下的美好家园情景——长天照日、桂林山水、浮萍山影、小桥流水,是中国人世代相守的、文人内心里无限向往的精神家园。
2、《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
齐白石首席杰作《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为历年公私所见齐白石绘画及书法尺寸最大的一幅,所匹配的篆书“人生长寿,天下太平”对联。画面气势宏伟,有松柏围英之喻。与之匹配的篆书四言联浑厚自然、端庄大气,浑厚自然、端庄大气,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和平发展的美好祈望,对人间幸福、天下太平的美好祝愿。
3、《咫尺天涯—山水册》
《咫尺天涯—山水册》这件山水册作于1931年,当时齐白石正值69岁,册页的题材大体源于白石老人的远游印象和家乡记忆。齐白石在《朝阳》一页的题跋中说:“此册廿又四开”,但如今见到的是十二开,另一半不知落在何处。
4、《“叶隐闻声”花卉工笔草虫册》
齐白石的《“叶隐闻声”花卉工笔草虫册》是继2009年《可惜无声·花鸟工虫册》后面世的又一件齐白石绘画生涯中极为精彩,也数量最多的一件顶级册页。其中的两开在1955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纪录片《画家齐白石》中即已出现。1959年胡佩衡著《齐白石画法与欣赏》中也已著录,此后几十年经多次出版。
5、《可惜无声》
花鸟工虫册十三开册页的《可惜无声》是1942年齐白石艺术成熟期的巅峰之作。据悉,白石老人对此册钟爱有加,亲笔为其题名为《可惜无声》,意指画中草虫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其形态逼真无以复加,实不输于真实世界的草虫,只可惜无声。每幅皆有故事,虽然都是大自然中普通的花鸟草虫,但是齐白石赋予它们一种永恒的美感。
6、《芭蕉书屋图》
《芭蕉书屋图》又称《安南道上》,画上题:“芒鞋难忘安南道,为爱芭蕉非学书。山岭犹疑识过客,半春人在画中居。余曾游安南,由东兴过铁桥,道旁有蕉数万株绕其屋。已收入借山图矣。齐璜并题记。”钤朱文“木人”,白文“白石翁”“老夫也在皮毛类”印,另有朱文“辛家曾藏”印。
7、《福祚繁华》
《福祚繁华》是齐白石1920年为胡鄂公所作,白石老人为挚友所作的画,都极其用心。《福祚繁华》花团锦簇布满整个画面,以示作者诚心之意。《福祚繁华》是古董巨擘张宗宪支持嘉德25周年拍卖所拿出的4件拍品之一,该画被齐白石自题为“余生平所作之画最稠密,以此四幅为最”。
8、《高立千年》
《高立千年》高近3米,不仅为齐白石罕见巨制,近年来在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上都非常少见。画作绘有一只雄鹰静立在奇绝孤高的松树上,笔力苍劲雄健,洋溢着拙厚朴茂的生命气息。是齐白石于1946年在客居南京时为国民党高级将领张慎所绘,画面为“松上立鹰”,寓意挺立长久,又含有对英雄独立的赞誉。
9、《祖国颂》
《祖国颂》是齐白石1954年所作,除了这张《祖国颂》以外,齐白石还画过构图、内容非常相似的《松鹤图》。画面有太阳、青松、仙鹤与水面四种元素,每个元素的处理都相当充分,彼此关系安排十分到位,此幅作品是齐白石大写意花鸟画中的一幅力作,也是齐白石晚年重要的作品之一。
10、《花卉四屏》
《花卉四屏》,是齐白石衰年变法之后的得意之作。画作四屏纵135厘米,横33厘米。齐白石以书入画,用大写意赋彩法生动地描绘了红梅、荷花、玉兰及牡丹四时花卉,具有高的社会观赏价值。牡丹一屏中,用淡墨勾勒叶片轮廓,以石青石绿涂染,最后以墨笔勾画出叶脉。
玉兰一屏利用画纸底色,以留空的方法达到色彩之白。红梅一屏中,齐白石以篆籀之法写成了梅花苍劲有力的枝干,显示了作者非凡的笔力。

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赏析

齐白石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笔墨表现出来。画面上没有蛙,而有如闻蛙声之感,这是绝妙之至的构思。
在四尺长的立轴上,用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蝌蚪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人们见到摇头摆尾活灵活现的蝌蚪游荡在溪水的源头,自然会想到蛙和蛙的叫声。
可以从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蛙妈妈还在大声鸣叫,似乎那蛙声随着水声由远而近。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真是画中有画,画外还有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声情并茂,惜墨如金,使人产生无尽联想!
拓展
该画不是直接去描写那些鼓腮鸣叫的青蛙,在对‘远山’、‘山涧’、‘急流’、‘蝌蚪’的处理上,齐白石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驾驭得游刃有余。由于齐白石对‘时’、‘空’领域的熟练掌握,才在画面上表现那样胜似闲庭信步。”在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中,诗情画意榫凿相吻,水乳交融,充满了浓郁的艺术魅力。
1951年夏天,老舍到齐白石家做客,老舍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一首诗《次实君溪边步月韵》,有意从诗中选取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请齐白石用画去表现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齐白石经过几天的认真思考,根据老舍写给齐白石的信件内容(蛙声十里出山泉,蝌斗四五,随水摇曳,无蛙而蛙声可想矣。)的“出山泉”三字得到了启示,就在“泉”上作文章。齐白石凭借几十年的艺术修养,对艺术的真知灼见,经过深思熟虑,画成了《蛙声十里出山泉》
参考
百度百科-蛙声十里出山泉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老人的一幅重要作品。仅这幅画的创作就非同一般。它是一个文学家和一个书画家在艺术领域对高层次艺术理论的共同探讨。一次,老舍先生到齐白石先生家做客,他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一首诗,有意从诗中选取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想请齐白石先生用画去表现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到艺术上一个深层话题,亦是一个难题。齐白石了解后,据说经过几天的认真思考。可见白石老人已经领悟这不是一般的课题,而是让他去触及艺术领域中的更深层课题,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而对这样的考验,白石老人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艺术的真知灼见,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完成了任务,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酣畅的笔墨表现出来。当老舍先生打开齐白石的画看完之后,高兴得拍案叫绝。只见老人用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它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人们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它们还在大声鸣叫。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
此图是白石老人九十一岁时为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诗句是由老舍指定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这的确是个难题。在我国美术史上,汉代画家刘褒曾画过《云汉图》,人见之觉得很热;又作《北风图》,人见之凉爽生寒。他转炎凉于笔底的功夫,给欣赏者呈现了一个鲜明可感的艺术境界,而观者的感受是由形象引起的联觉。
齐白石创作的《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面上没有蛙,而观众有如闻蛙声之感,这是绝妙之至的构思。蛙声如何画?据说老人想了很长时间,后来从诗句规定的“出山泉”三字得到了启示,就在“泉”上作文章。老人没有画蛙,而是在那四尺长的立轴上,画两山峡谷间泉水汩汩地自远处来,几只活泼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欢快地游动着。人们见到摇头摆尾活灵活现、似顽皮小儿的蝌蚪离开了水的源头,告别了它们的妈妈(或去寻找它们的妈妈),自然会想到蛙和蛙的叫声,似乎那蛙声随着水声由远而近……真是画中有画,画外还有画,能使人产生多少联想啊!
诗情画意是中国画的优良传统,我们的前贤曾经运用这种手法取得了高度的成就。诗情画意不是轻易可得到的,它要求画家有丰富的想象力,有多方面的生活经验和艺术实践经验。齐白石若没有童年的乡村生括,对青蛙、蝌蚪、蜻蜒、螃蟹、鱼虾等有仔细深入的观察,是很难画出这生动的画来,以文人画的笔墨,表现充满劳动者的情绪,这正是白石老人的伟大之处。
着幅画充分的展现了齐白石老人的艺术才情,这幅画我看过。上面确实没画青蛙,只画几只蝌蚪逆水而游动,旁边是山石。据说这是老舍出题,有好多画家参与,最后公认齐白石的最好。为什么呢?
原来,欣赏艺术作品(包括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都离不开鉴赏者的生活经验,,人们依据做平所寄托的意象,也就是画面的形象,唤起生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像,从中就会感受到一种艺术美,将画面还原成生活现实。
具体来说,由画面上那几只蝌蚪,我们想到,蝌蚪是青蛙的卵变成的,自然就想起青蛙;青蛙在交配前,都有一段谈情说爱的日子,他们不停鸣叫,,这就是“听取蛙声一片”。所以说,没有青蛙就没有蝌蚪,换句话说,有蝌蚪必定有青蛙。
再看画面上的蝌蚪,它们逆水而游,并非顺水而下,这意味着,这里是它们的故乡,这里有它们的爸爸妈妈,它们不能离开这里。那它们的父母又在何处呢?也许,它们正躲在旁边的大石底下,饶有兴趣的看着自己的子女在嬉戏呢。只不过,画面上没画出它们罢了。
你看,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不调动联想和想像,是不会从中听到蛙声的。
齐白石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笔墨表现出来。画面上没有蛙,而有如闻蛙声之感,这是绝妙之至的构思。在四尺长的立轴上,用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蝌蚪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
人们见到摇头摆尾活灵活现的蝌蚪游荡在溪水的源头,自然会想到蛙和蛙的叫声。可以从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蛙妈妈还在大声鸣叫,似乎那蛙声随着水声由远而近。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真是画中有画,画外还有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声情并茂,惜墨如金,使人产生无尽联想!
该画不是直接去描写那些鼓腮鸣叫的青蛙,在对‘远山’、‘山涧’、‘急流’、‘蝌蚪’的处理上,齐白石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驾驭得游刃有余。由于齐白石对‘时’、‘空’领域的熟练掌握,才在画面上表现那样胜似闲庭信步。”在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中,诗情画意榫凿相吻,水乳交融,充满了浓郁的艺术魅力
齐白石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笔墨表现出来。画面上没有蛙,而有如闻蛙声之感,这是绝妙之至的构思。在四尺长的立轴上,用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蝌蚪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
人们见到摇头摆尾活灵活现的蝌蚪游荡在溪水的源头,自然会想到蛙和蛙的叫声。可以从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蛙妈妈还在大声鸣叫,似乎那蛙声随着水声由远而近。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真是画中有画,画外还有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声情并茂,惜墨如金,使人产生无尽联想!
该画不是直接去描写那些鼓腮鸣叫的青蛙,在对‘远山’、‘山涧’、‘急流’、‘蝌蚪’的处理上,齐白石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驾驭得游刃有余。由于齐白石对‘时’、‘空’领域的熟练掌握,才在画面上表现那样胜似闲庭信步。”在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中,诗情画意榫凿相吻,水乳交融,充满了浓郁的艺术魅力。
拓展资料: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的一幅重要作品,仅这幅画的创作就非同一般。它是一个文学家和一个书画家在艺术领域对高层次艺术理论的共同探讨。
齐白石用高超的技法展现了一幅精彩绝伦的视觉与听觉双重享受的画作。
《蛙声十里出山泉》并没有蛙,只有蝌蚪,让人联想到蝌蚪长成青蛙的样子。这幅画从简单的二维空间跨越到了四维空间,蝌蚪长成青蛙,是质的变化,齐白石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境界。
1951年夏天,老舍到齐白石家做客,老舍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一首诗《次实君溪边步月韵》,有意从诗中选取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请齐白石用画去表现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
齐白石经过几天的认真思考,根据老舍写给齐白石的信件内容(蛙声十里出山泉,蝌斗四五,随水摇曳,无蛙而蛙声可想矣。)的“出山泉”三字得到了启示,就在“泉”上作文章。齐白石凭借几十年的艺术修养,对艺术的真知灼见,经过深思熟虑,画成了《蛙声十里出山泉》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祖籍安徽宿州砀山,生于湖南长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
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饿叟、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
是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五十七岁后定居北京。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笔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所作鱼虾虫蟹,天趣横生。
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代表作有《蛙声十里出山泉》《墨虾》等。著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述》等。
齐白石旧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劈才胡同内跨车胡同13号,东邻南锣鼓巷。据传此宅为清代中晚期内务府一总管大臣的宅子,后分割出售。新中国成立后由文化部购买,作为齐白石的住所。“文革”期间,纪念馆被撤消,改为北京画院。现为北京画院《中国画》编辑部和北京美术家协会所在地。
该宅院建于清代中晚期,13号院仅为原宅院的一部分,是较完整的单体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一间(不是原来的大门),倒座房两间。院内南、北、东、西各有三间房屋,均为硬山顶合瓦过垄脊屋面,前出廊子。廊步明间有雀替,尽间上有倒挂楣子,下有坐凳栏杆。房子之间由转角廊相连。北房带东西耳房各三间,南房西接顺山倒座房三间。
各房墀头处均有精美的砖雕图案,各廊间的走马板处有书法篆刻砖雕,北房明间木隔扇上有木刻楹联。西耳房南侧西墙上装饰一砖刻“紫气东来”四字。此院的砖、木雕饰具有较大价值,1986年1月21日,北京市东城区将齐白石旧居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齐白石国画艺术赏析 齐白石绘画艺术赏析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清同治三年癸亥冬月廿二)出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1957年9月16日病逝于北京,终年九十三岁。齐白石,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齐白石是20世纪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之一,开创了花鸟画画坛之新风,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享誉全球的杰出画家。
  2011年6月3日至7月18日,山西博物院和辽宁省博物馆举办的《田园?匠心?诗趣――齐白石书画精品选》在山西博物院展出,所展皆为白石老人的艺术珍品。今挑选数幅,供读者观赏。
  
  齐白石青年时期的作品及艺术风格
  
  齐白石11岁时,曾拜师叔祖父学习木工,后学做雕花木工,20岁已成雕花名手,兼习画。25岁时,拜胡沁园、陈少蕃为师学诗画,这个时期正是白石老人学画的基础时期,受先生所教工笔花鸟草虫,并观摩了大量的古代书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启发。“见古人之所长摹而肖之”,白石老人从《芥子园画传》入手,临摹了大量画作,基本习得山水、花鸟、人物的技法,为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青年时期的白石老人的画作稍显青涩,还不够生动。人物画得最为形象,齐白石所画人物较少,所作仕女图精美典雅,有“齐美人”之称。此次展览便有一副《黛玉葬花图》(图一),纸本,纵102.9厘米,横26.9厘米,白石老人于1900年所作。款识为“庚子三月,齐璜”。钤印为“臣璜之印”白文方印。齐白石,名璜,因此称齐璜。此图是白石老人早年的作品,黛玉右手拿扫帚,左肩背锄,衣着朴素,飘逸灵动,面容清秀,举手投足间传神地表达了人物形象。白石老人晚年曾评论自己30岁左右的人物画:“老实说,我那时画的美人,论笔法,并不十分高明,不过乡里人光知道表面好看,家乡又没有比我画得好的人,我就算独步一时了。” [1]
  从这个时期作品来看,白石老人受工细着色画派的影响较深,用笔仍处于临摹古人的阶段,技法尚未达到创造性地应用。譬如《三公百寿图》(图二),纸本,纵90.6厘米,横176.9厘米,为1896年所作。款识为“三公百寿图。沁园夫子大人五秩之度,受业齐璜”。钤印为“齐璜”白文方印、“频生”朱文方印、“愿花长好月长圆人长寿”白文方印。白石老人三十岁以前画鸡,虽然笔墨差,但已经生动传神,能掌握鸡自身的特点,表达不同的趣味。其熟练的技法来自于老人观察和研究鸡的时间比画鸡的时间多,因此十分传神。此图是白石老人为50岁的沁园夫子所作,三公即为三只公鸡,画面左边的公鸡表现得健壮有力,鸡尾几笔显得非常清爽,鸡毛非常自然流畅。右边的松柏和树下的灵芝代表长寿,寓意长寿吉祥的意思。此图画面宏大,与松树的雄壮有很大关系,白石老人笔下的松柏显得苍劲有力,枝干粗壮挺拔,树梢松针密密重重,繁而不乱,非常见功夫。
  所展《梅花天竹白头翁图》(图三),纸本,纵91厘米,横39.6厘米,为1893年所作。亦为白石老人青年时期的作品。白石老人作画,追求所画对象的精神,并求构图的新颖,仔细揣摩物体的质感,以还原其真实的形态。画中的白梅,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花开正时,清润秀逸,超凡脱俗,以黄色突出花蕊,更显高雅之态。天竹并不是白石老人常画之物,画中也只是作为陪衬,叶子用墨色突出茎干,天竹豆画得很圆整,颗颗饱满,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天竹下方辅以大石,以使画面饱满,显得充实,富有层次,避免了头重脚轻之感。画面中的双鸟白头翁,生动传神,充满欢快雀跃之感。花卉中点缀飞禽,飞禽栩栩如生,羽毛丰满轻盈,眼睛生动传神。
  
  齐白石中年时期的作品及艺术风格
  
  白石老人40岁之后,能画能印,他的名声传遍湘潭。此时,白石老人的绘画技艺大增,已经逐渐摆脱了古法的束缚,虚心学习今人的绘画技法。所展出的《赐桃图》(图四)便是白石老人于光绪丙午年(1906年)为晋卿老伯祝寿所作。齐白石的祝寿画,以桃为最多。他爱画桃,求画者也喜欢请他画桃。《赐桃图》中,云雾缭绕,旁边有侍女执扇、西王母怀抱一只巨桃祝寿而来。白石老人画桃时,喜欢把桃的比例加以夸张,这种夸张手法是从民间艺术借鉴而来,这也是成就其艺术的一大根源。文人艺术与民间艺术天衣无缝的融会,在一个桃子形象中也有突出的体现。用没骨法,直接用洋红和藤黄点画,是白石老人画桃的主要特点。唱“主角”的洋红,在白石老人手中不是涂上去而是画上去的,有笔意笔痕,有骨有肉,有重轻和浓淡的变化。人物塑造上,也体现了俊秀飘逸的特点,有一种道骨仙风之感,较以前更加凝重老练。
  白石老人于1919年55岁之时赴北京,住法源寺,卖画治印为活。这一时期的齐白石在京无名气,求画者不多,自慨之余,决心变法,立志独创画派,也就是后来自称的“衰年变法”。此时也是齐白石艺术创作的转型期,白石老人经当代名家陈师曾的劝告,改学吴昌硕开创的大写意花卉一派。所展《雄鸡老少年图》(图五)纵106.5厘米,横35.2厘米,正是白石老人于1919年所作,款识为“己未秋七月,余喜画老少年布以大鸡,可谓秋声也。昔孟丽堂画牡丹布鸡,谓为春声。白石”。植物老少年,又名雁来红、老来红,是白石老人非常喜欢绘制的,也画得十分精彩的题材。白石老人笔下的老少年似乎都很显祥瑞、很具朝气,片片红叶,以墨色表现茎骨,十分挺拔,似在风中摇曳。画面前方的大鸡为柴鸡,腿上无毛,身体雄壮矫健,非常灵敏,红色的鸡冠与老少年的红叶相得益彰,更为出彩。
  白石老人画竹与众不同,先画竹叶,然后画竹竿和枝,这样画面的布局较有气势,不会显得呆板。此次所展《墨竹图》(图六),竹叶生动有趣,近处以浓墨着色,远处施以浅墨,浓淡之间,拉伸了画面的纵深远近感,富有层次。竹叶皆为三分,随风势偏往一方,竹枝婆娑,随风摇曳,气韵生动。螃蟹是白石老人除虾之外最为精湛的物象。白石老人能用简练的笔墨画出蟹的外形和精神,《芙蓉螃蟹图》(图七)便是一副佳作。
  
  齐白石晚年时期的作品及艺术风格
  
  白石老人在七十岁之后,他的手法更精进了,常用极简练的色墨,鲜明的色彩,对比描绘各种事物,给人以明快、健康、磅礴的感觉[2]。白石老人曾说:“予之画稍可观者,在七十岁先后。”八十岁之后的白石老人迎来新中国成立后新的发展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所展《松柏苍鹰图》(图八),纸本,纵330.6厘米,横71.5厘米,1944年所作,为白石老人的晚年作品。款识为“稳立长荣。昔人有云:如松柏之荣。八十四岁白石,璜。甲申,京华。”钤印为“白石”朱文方印,“白石草衣”白文方印,“悔乌堂”朱文长方印。白石老人善于画鹰,他能表现出鹰嘴坚硬和鹰爪锐利的特点。眼睛是画鸟兽最难的,但他画出了鹰眼的敏锐感。白石老人所作鹰的翅膀苍劲有力,把鹰腹部用灰白色的焦墨画出,表现了鹰的雄伟力量[3]。白石老人笔下的松柏,也有着非凡的气概,松干苍劲粗壮,松针密密重重,整体画面宏伟大气。
  白石老人于五十岁之后才正式创作荷花题材的作品,这幅《荷花图》(图九)肆意挥洒,随意泼墨,两只莲蓬、一枝残荷、两只游鱼,一派秋日荷塘胜景,趣味十足。枯黄的荷叶就在这干湿浓淡之间衬托荷花,大荷叶以简练的笔法,干净利落的笔势,一气呵成,大气十足。又施以焦墨画荷枝,画面下方又以浓墨水草作为陪衬,画面生动,充满情趣。
  齐白石80岁之后,画虾技术颇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齐白石画虾最多,见有数百幅之多。定居北京后的齐白石开始研习画虾技艺。白石老人每天都要观看虾游动时的各种姿态,准确把握虾的造型特点,画虾的技艺也有了质的飞跃,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准确的体态,透明的躯干,水中游浮的动势,神态逼真,栩栩如生。他在晚年时自己总结画虾的特点说:“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逼真,再变色分深淡,此三变也。” 此次所展出的《墨虾图》(图十)为纸本,纵102.5厘米,横34.5厘米。款识为“鱼虾负我短剑,白石老人为鱼虾所?。”钤印为“齐大”朱文方印,“倦也欲瞑君且去”白文方印。白石老人的绘画俗称有鸡、虾、蟹三绝,三绝中又以画虾最为神妙。白石老人青年就开始画虾,经过40年的不断临摹写生与创作,70岁之后,掌握了虾的特征,画虾技术精湛,令人叹为观止。白石老人笔下的虾是活的有生命力的虾。图中,白石老人以虾的颜色深浅来表现远近的关系,显得有层次感。每只虾的形态不一,通过笔墨的变化,使得虾有了透明的质感,气韵生动,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效果。
  通过这次齐白石书画精品展,展示了白石老人在国画艺术上的高深造诣。无论山水、人物或花鸟方面的技艺皆精湛,不仅有高度的艺术性,更具创造性,对近现代的国画艺术有着重大的影响,为中国画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方向。
  
  注释:
  [1]齐白石、张次溪.白石老人自述[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
  [2] [3]胡佩衡.齐白石画法与欣赏[M].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收藏小百科
  瓷器存放久了,免不了要对它进行清洗,但瓷器娇贵易毁,在清洗时应慎之又慎。在开始清洗之前,一定要把瓷器放在不易碰撞的地方,最好用塑料盆清洗,不要用瓷盆和金属盆,以免碰伤瓷器。清洗时最好选用蒸馏水或者纯净水。如果瓷器上有许多油污,可以用洗洁精清洗。对于沉着年代较长的污垢,可以先用84消毒液浸泡,然后用干净的水清洗。对于一些碳酸钙、镁盐等锈碱,可以用棉球蘸酸液进行擦拭,不易擦掉的可以先用棉片蘸酸液覆盖5分钟之后再擦拭,但一定注意不要伤到瓷釉。还有一些污迹可以用毛笔或棉球蘸丙酮和乙醇进行清洗。

齐白石作品虾赏析

齐白石的虾,栩栩如生,情趣盎然。懂得笔墨也善于操纵笔墨的齐白石,他在下笔画虾时,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笔痕表现虾的结构和质感,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笔法描绘虾须和长臂钳,使纯墨色的结构里也有着丰富的意味,有着高妙的技巧。 ( 白石翁画虾,乃河虾与对虾二者惬意的“合象”。——李苦禅) (虾的精神状态,虾的有弹力的透明体,虾在水中浮游的动势。把艺术造型的“形”“质”“动”三个要素完满的表现出来,这样丰富的内容,齐白石先生用的是及简练的笔墨,不能多一笔,也不能少一笔,一笔一笔可以数得出来。——叶浅予)
齐白石经过数十年的艺术探索,能够把握对象活的形貌、质量感、运动方式、环境关系及个性特征,否则画得再似,也形同死物。他画虾就是通过毕生的观察,力求深入表现它们的形神特征。
齐白石从小生活在水塘边,常钓虾玩;青年时开始画虾;约40岁后临摹过徐渭、李复堂等明清画家画的虾;63岁时他画虾已很相似,但还不够“活”,便在碗里养了几只长臂虾,置于画案,每日观察,画虾之法亦因之而变,他的虾也成为他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
白石画虾已入化境,在简括的笔墨中表现了游弋水中的群虾。粗壮、浓厚的茨菇,与群虾的透明、轻灵纤细形成对比,体现出晚年的齐白石画艺的成熟。
齐老师表现虾的形态,活泼、灵敏、机警,有生命力。是因为掌握了虾的特征,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寥寥几笔,用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左右二笔淡墨,于是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硬壳透明,由深到浅。而虾的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形成了虾腰节奏的由粗渐细。
齐老用笔的变化,使虾的腰部呈现各种异态,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游荡的。也有弯腰爬行的。虾的尾部也是寥寥几笔,既有弹力,又有透明感。虾的一对前爪,由细而粗,数节之间直到两螯,形似钳子,有开有合。虾的触须用数条淡墨线画出。
取舍:对水中的虾,为表现出那种透视感,齐老的线条有虚有实,简略得宜,似柔实刚,似断实连,直中有曲,乱小有序,纸上之虾似在水中嬉戏游动,触须也像似动非动。
齐白石的虾,栩栩如生,情趣盎然。懂得笔墨也善于操纵笔墨的齐白石,他在下笔画虾时,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笔痕表现虾的结构和质感,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笔法描绘虾须和长臂钳,使纯墨色的结构里也有着丰富的意味,有着高妙的技巧。 ( 白石翁画虾,乃河虾与对虾二者惬意的“合象”。——李苦禅) (虾的精神状态,虾的有弹力的透明体,虾在水中浮游的动势。把艺术造型的“形”“质”“动”三个要素完满的表现出来,这样丰富的内容,齐白石先生用的是及简练的笔墨,不能多一笔,也不能少一笔,一笔一笔可以数得出来。——叶浅予)
齐白石经过数十年的艺术探索,能够把握对象活的形貌、质量感、运动方式、环境关系及个性特征,否则画得再似,也形同死物。他画虾就是通过毕生的观察,力求深入表现它们的形神特征。
齐白石从小生活在水塘边,常钓虾玩;青年时开始画虾;约40岁后临摹过徐渭、李复堂等明清画家画的虾;63岁时他画虾已很相似,但还不够“活”,便在碗里养了几只长臂虾,置于画案,每日观察,画虾之法亦因之而变,他的虾也成为他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
白石画虾已入化境,在简括的笔墨中表现了游弋水中的群虾。粗壮、浓厚的茨菇,与群虾的透明、轻灵纤细形成对比,体现出晚年的齐白石画艺的成熟。
齐老师表现虾的形态,活泼、灵敏、机警,有生命力。是因为掌握了虾的特征,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寥寥几笔,用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左右二笔淡墨,于是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硬壳透明,由深到浅。而虾的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形成了虾腰节奏的由粗渐细。
齐老用笔的变化,使虾的腰部呈现各种异态,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游荡的。也有弯腰爬行的。虾的尾部也是寥寥几笔,既有弹力,又有透明感。虾的一对前爪,由细而粗,数节之间直到两螯,形似钳子,有开有合。虾的触须用数条淡墨线画出。
取舍:对水中的虾,为表现出那种透视感,齐老的线条有虚有实,简略得宜,似柔实刚,似断实连,直中有曲,乱小有序,纸上之虾似在水中嬉戏游动,触须也像似动非动。
齐白石经过数十年的艺术探索,深知画家必须能够把握对象活的形貌、质量感、运动方式、环境关系及个性特征,否则画得再似,也形同死物。他画虾就是通过毕生的观察,力求深入表现它们的形神特征。齐白石从小生活在水塘边,常钓虾玩;青年时开始画虾;约40岁后临摹过徐渭、李复堂等明清画家画的虾;63岁时他画虾已很相似,但还不够“活”,便在碗里养了几只长臂虾,置于画案,每日观察,画虾之法亦因之而变,他的虾也成为他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
白石89岁时,作品画虾已入化境,在简括的笔墨中表现了游弋水中的群虾。粗壮、浓厚的茨菇,与群虾的透明、轻灵纤细形成对比,体现出晚年的齐白石画艺的成熟。
此图表现虾的形态,活泼、灵敏、机警,有生命力。因为掌握了虾的特征,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就以画面上的虾为例:虾头上的三笔,有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
左右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左右二笔淡墨,于是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硬壳透明,由深到浅。而虾的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形成了虾腰节奏的由粗渐细。
用笔的变化,使虾的腰部呈现各种异态,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游荡的。也有弯腰爬行的。虾的尾部也是三笔,既有弹力,又有透明感。虾的一对前爪,由细而粗,数节之间直到两螯,形似钳子,有开有合。虾的触须用数条淡墨线画出。
看似容易,实则极难:画得活,则虾之生命自出;画僵了,也就失去了生命。虾须的线条似柔实刚,似断实连,直中有曲,乱小有序,纸上之虾似在水中嬉戏游动,触须也像似动非动
齐白石画虾主要有以下特征:一,简练概括,超越生活。齐白石画虾经过了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为了追求简洁的效果,他曾一度将虾身由六节缩为五节,虾的挠足也大大减少,真正达到了“以少胜多”的神效。二,墨法高超,晶莹剔透。齐白石自创的“以水兑墨,墨中点水”的方法,使他画的虾给人一种通体透明、晶莹逼真之感,令人称叹。三,局部夸张,适度变形。为了突出虾的动感,对虾须、虾钳进行适度夸张放大,超长的虾须与虾钳明显增强了虾的灵动与动势。四,聚散有法,布局讲究。画虾之难在于如何巧妙地处理肢体的穿插、叠加和呼应,齐白石在这一点上有精深的研究,疏密安排恰当,拥而不挤,密而不乱。为了突出画外之意,每有“半虾”之处理,大有画外之音。五,以书入画,绵中带刚。尽管在画虾中以墨法表现为主,不见了白石老人在其它花鸟画中常见的高超的“飞白”表现,但非凡的书法功力使他画的虾处处软中含硬,润中有刚。六,活灵活现,生动传神。齐白石画虾的最大特点是一个“活”字,他画的虾个个都跃然纸上,活力四射。
齐白石经过数十年的艺术探索,深知画家必须能够把握对象活的形貌、质量感、运动方式、环境关系及个性特征,否则画得再似,也形同死物。他画虾就是通过毕生的观察,力求深入表现它们的形神特征。齐白石从小生活在水塘边,常钓虾玩;青年时开始画虾;约40岁后临摹过徐渭、李复堂等明清画家画的虾;63岁时他画虾已很相似,但还不够“活”,便在碗里养了几只长臂虾,置于画案,每日观察,画虾之法亦因之而变,他的虾也成为他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
白石89岁时,作品画虾已入化境,在简括的笔墨中表现了游弋水中的群虾。粗壮、浓厚的茨菇,与群虾的透明、轻灵纤细形成对比,体现出晚年的齐白石画艺的成熟。
此图表现虾的形态,活泼、灵敏、机警,有生命力。因为掌握了虾的特征,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就以画面上的虾为例:虾头上的三笔,有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
左右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左右二笔淡墨,于是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硬壳透明,由深到浅。而虾的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形成了虾腰节奏的由粗渐细。
用笔的变化,使虾的腰部呈现各种异态,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游荡的。也有弯腰爬行的。虾的尾部也是三笔,既有弹力,又有透明感。虾的一对前爪,由细而粗,数节之间直到两螯,形似钳子,有开有合。虾的触须用数条淡墨线画出。
看似容易,实则极难:画得活,则虾之生命自出;画僵了,也就失去了生命。虾须的线条似柔实刚,似断实连,直中有曲,乱小有序,纸上之虾似在水中嬉戏游动,触须也像似动非动
齐白石画虾可说是画坛一绝,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神韵充盈,用淡墨掷笔,绘成躯体,浸润之色,更显虾体晶莹剔透之感。以浓墨竖点为睛,横写为脑,落墨成金,笔笔传神。细笔写须、爪、大螯,刚柔并济、凝练传神,显示了画家高妙的书法功力。画家写虾,来自生活,却超越生活,大胆概括简化,更得传神妙笔。
齐白石画虾表现出了虾的形态,活泼、灵敏、机警,有生命力。是因为齐白石掌握了虾的特征,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寥寥几笔,用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
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左右二笔淡墨,于是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硬壳透明,由深到浅。而虾的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形成了虾腰节奏的由粗渐细。
扩展资料:
齐白石从小生活在水塘边,常钓虾玩;青年时开始画虾;40岁后临摹过徐渭、李复堂等明清画家画的虾;63岁时齐白石画虾已很相似,但还不够“活”,便在碗里养了几只长臂虾,置于画案,每日观察,画虾之法也因此而变,虾成为齐白石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
齐白石用笔的变化,使虾的腰部呈现各种异态,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游荡的。也有弯腰爬行的。虾的尾部也是寥寥几笔,既有弹力,又有透明感。虾的一对前爪,由细而粗,数节之间直到两螯,形似钳子,有开有合。虾的触须用数条淡墨线画出。
取舍:对水中的虾,为表现出那种透视感,齐白石的线条有虚有实,简略得宜,似柔实刚,似断实连,直中有曲,乱小有序,纸上之虾似在水中嬉戏游动,触须也像似动非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齐白石虾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虾

如何欣赏齐白石的画作

张老师解读齐白石书画系列。
葡萄难满架,空处补丝瓜
——齐白石题画赏析文_施焕焕欣赏齐白石的画作,观者往往会有这样一个印象:齐白石的画如此高深又如此通俗,既有传统文人画的雅致又有来自民间的朴素味道,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不管欣赏者的文化层次还是兴趣爱好有多大差异,总可以在他的画中找到共鸣,这就是贯穿在作品里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齐白石的作品洋溢着朴素的情操、乐观的气概。他通过对生活的捕捉,能把俗升华为雅,特别是题画的点缀,使得他的画有非比寻常的纵深感和丰富感。
醇厚的民间意识
齐白石出身于农民家庭,12岁学木匠,成为家乡的雕花名手,这期间也在刻苦学画。到了27岁,他的艺术天才为当地的文人所重视,帮助他拜师,于是和当地一些文人有了往来,因而有机会接触古今山水名作。历史上山水画家对待山水的态度,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凡天下山水都是造物为文人雅士所设,不能为凡夫俗子所赏,山水画家必须涤尽人间烟火气,他们的作品愈是飘逸超脱,其品类愈高;另一类认为山水虽为造物所设,但离不开人间享用,要可观、可游、可居,才算好山水。后者比较接近人情;可是他们认为可观、可游、可居的山水,不一定是凡夫俗子可观、可进、可居的地方。
齐白石在生活上和士大夫文人有了广泛的接触,但仍始终保持了劳动人民的淳朴品质,并且一改文人画只能以梅兰竹菊入画的藩篱,凡日常生活场景皆可入画:“满园蔬菜绕门青”,“家家田舍识蔬香”,最有趣的是这一首:
删除草木打虚花,却笑平生为口嗟。
新种葡萄难满架,复将空处补丝瓜。
这些看来平常的事物到了他手底似乎都可以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他的作品表现出了民间气派和民族传统的高度统一,画中总是响彻着一种世俗的、生意盎然的愉悦情调,满眼天趣之中透露着对劳动生活的挚爱和信赖,俗中寓雅,雅中见俗。
浓浓的思乡情怀
1917年,为避家乡兵匪之乱,齐白石离开家乡,只身赴京;后又因张勋复辟之乱随郭葆生避居天津租界数日,回京后的齐白石以卖画、刻印为生。像许多文人一样,齐白石刚开始“北漂”时,就抑制不住思乡之情,写下了《燕京果盛有怀小园》:“家园尚剩种花地,梨橘葡萄四角多。安得赶山鞭在手,一家草木过黄河。”他画小鸡与葫芦所题写的“昨夜梦还家山所见”更是寄托了对家乡的无限思念。感时怀乡,念及家中亲人,愁思百结,手中的画笔成了他宣泄情感的主要工具了。第二年,他在画《石榴》时题:
几句话,语浅情浓,饶有诗意。
齐白石以文人特有的方式,通过题跋记述了过去的一些往事,将情感延伸到了画外。在他的晚年这种乡愁则表现得更为突出,通过书画题跋表述对故乡、亲人的忆念及愈老弥深的赤子之情,作为“寻常百姓人家”的“杏子坞老民”,齐白石时时忆念或歌咏自己中年在家乡半劳动半文艺的生活。如题《竹院围棋图》 :
阖辟纵横万竹间,且消日月两转闲。
笑侬尤胜林和靖,除却能棋粪可担。
对自己既能下棋又能担粪的生活追怀不已。“担粪”这样的事,很难出于文人雅士之口,在齐白石这位民间匠人出身的大画家笔下,却充满生活情趣。
齐白石60岁时仍怀着赤子之心回忆童年生活:
儿戏追思常砍竹,星塘屋后路高低。
而今老子年六十,恍惚昨朝作马骑。 (题《画竹》)
92岁画牧牛图,还忆起自己幼时“身系一铃,祖母闻铃声,遂不复倚门矣”,且题诗云:
祖母闻铃心始欢,也曾总角牧牛还。
儿孙照样耕春雨,老对犁锄汗满颜。
儿时所用的工具,成了画家寄托思乡之情的绝好题材。
在众多的蔬果题材作品中,白菜、冬笋是他的最爱。“白菜之佳无过北地,菌野之美唯有南方”。所以,他在画《白菜冬笋》时题:
曾文正公云:鸡鸭汤煮萝卜白菜,远胜满汉宴席二十四味。余谓文正公此语犹有富贵气。不若冬笋炒白菜,不借他味,满汉宴席真不如也。
更有甚者,他还在《白菜蘑菇》上题:“南方之菌远胜蘑菇,惜不能还家共老妇喜食也。”齐白石爱画蔬果,但有了这些文字的蔬果,其意义已经超越了绘画本身的内容和形式,展现的是浓得化不开的思乡情怀。

齐白石作品群虾

  一代艺术大师齐白石所画的虾是非常有名的。他笔下的虾,活泼生动,就像正在水中游动着一样,一节节的虾身透明而富有弹性,长长的虾须和两只虾螯也好像在不停地摆动着。而且,有的人可能还不知道,这一只只活灵活现的水墨虾,在齐白石的笔下不到一分钟便能画一只。后来有不少人学齐白石画虾,但这份功力都是望尘莫及。与齐白石有过交往的吕宜园所撰写的《看齐白石作画》一文就详细地写到了齐白石画虾的情景。
  吕宜园自幼喜爱书画。上大学时,他对齐白石就非常仰慕。上世纪40年代中期,吕宜园住在北京石驸马大街,距离齐白石所住的跨车胡同很近。有一天,吕宜园随齐白石的同乡应邀到齐宅小酌,受到了主人的热情接待。他们到达之后不久,院子北面的屋子里就准备好了酒席。屋中的地上还摆满了画,墨色淋漓,并没有干透,正在那里晾着。这是吕宜园第一次欣赏齐白石的作品,而且一下子就能看见这么多,真是大饱眼福。
  吃完饭,吕宜园开口向齐白石讨要一张画,老人很爽快地答应了。随后,齐白石凝神定气,濡染大笔,饱蘸西洋红,先画了两个大桃子,再换笔蘸墨,很快画好了桃枝。吕宜园仔细观瞧,只见桃大如斗,鲜艳圆润,非常饱满地悬挂于枝头,顿时大喜过望,连连感谢齐白石慷慨赠画,还略带遗憾地说道:“久闻齐先生画虾精妙,可惜我没见过,殊为遗憾,只是今天先生太累了,我不敢再麻烦了。”听吕宜园说完,齐白石也不答话,又拿出一张纸,抄起大笔,先在调色盘中把墨调匀,再从小水盂中舀出一勺清水滴入笔头和根部――他要演示虾的画法。齐白石让笔尖向左,笔头与桌面大概呈40度角,用力一按,因根部被那一滴水给冲淡,所以纸上便现出了一个极淡的圆点,他又随手在圆点的右下角补了一笔,一半压住前一笔,一半露在外面,斜入虾的头部,并在两侧各点了一下;画完这些,他握着笔,一节套一节,以向上隆起的形状画了六节作为虾的身子,再趁势向前一拉,又侧着笔上下两抹,就画好了虾尾,接着添上足和螯,然后用更浓的墨画上虾眼,又在背部点了一下。至此,虾的主体就画完了。齐白石换成小笔,开始画虾须。眼见他只是简简单单地从虾头的前部向后撇了几条长须,一个大虾就画好了,前后所耗费的时间真的还不到一分钟。
  后来有一次,吕宜园又去跨车胡同拜访齐白石,把自己从那个弟子那里听到的话告诉了老人,正在画虾的齐白石当即把纸一翻,在纸的另一面画了一只头朝左的虾,再翻过来,虾头就朝右了。两人相视而笑,而齐白石的敏捷思维和幽默也给吕宜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有《百草诗草》《白石印草》《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作品集》等传世
齐白石一生绘画题材广泛,包罗万象,尤以画虾最负盛名,广为人知。齐白石虽一生热衷沉浸于大写意花鸟画,但格外强调写生的重要性。他在《自传》中说:“画画要画人家看过的东西。”我们看他的画,多题有“半生写生”四字,表明了他对绘画写生的高度重视。然这种中国画的“写生”有别于西画的“写生”,是一种对绘画对象形的高度概括与提炼。为了画虾,他特意在家中案头养虾,详细观察虾的习性与动态。正由于他对虾的熟悉和了解,所以他画的虾十分传神。
现藏于中国美术馆的《群虾》,是齐白石上世纪40年代中期画虾成熟期的一件精品。该图共绘姿态各异的虾九只,笔墨精良,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齐白石画虾主要有以下特征:一,简练概括,超越生活。齐白石画虾经过了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为了追求简洁的效果,他曾一度将虾身由六节缩为五节,虾的挠足也大大减少,真正达到了“以少胜多”的神效。二,墨法高超,晶莹剔透。齐白石自创的“以水兑墨,墨中点水”的方法,使他画的虾给人一种通体透明、晶莹逼真之感,令人称叹。三,局部夸张,适度变形。为了突出虾的动感,对虾须、虾钳进行适度夸张放大,超长的虾须与虾钳明显增强了虾的灵动与动势。四,聚散有法,布局讲究。画虾之难在于如何巧妙地处理肢体的穿插、叠加和呼应,齐白石在这一点上有精深的研究,疏密安排恰当,拥而不挤,密而不乱。为了突出画外之意,每有“半虾”之处理,大有画外之音。五,以书入画,绵中带刚。尽管在画虾中以墨法表现为主,不见了白石老人在其它花鸟画中常见的高超的“飞白”表现,但非凡的书法功力使他画的虾处处软中含硬,润中有刚。六,活灵活现,生动传神。齐白石画虾的最大特点是一个“活”字,他画的虾个个都跃然纸上,活力四射。 牟建平

画虾名家国画作品

齐白石作品欣赏
提到画虾的著名画家,相信齐白石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虾是齐白石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可谓是从小就和虾“打交道”他小的时候就经常在水塘边钓虾,到青年的时候,开始自己尝试着画虾,中年时临摹过李复堂等的关于虾的作品;之后,齐白石虽然画虾越来越像,但总是少点鲜活劲儿。
于是他就开始自己养虾,并每天观察,从中悟出了新的画虾之法,这也使得他画的虾富有生命力,“活”了起来,齐白石画虾,有着他自己独特的取舍之法,对于水中的虾,他繁杂与简略使用得当,虽几笔勾勒,但不失重点,更不失神态,可谓一绝。

自行鉴赏齐白石的《青蛙》,这幅作品最有趣的地方在哪?

回答:
画的下部有三只正在鸣叫的大青蛙;上部是一只被芦草缠住脚的小青蛙,正在挣扎求助。画家借助这充满戏剧性的画面,生动地表达出一种浓郁的自然意趣
他笔下的青蛙,就像是终日玩耍淘气的孩子,自由自在, 活泼可爱。事实上,不管是文人画兴起之前还是兴起之后,青蛙这种家喻户晓的物象似乎都不太为历代的艺术家关注,即使是以写生状物之精绝闻名的两宋也是如此,因此自然极少有机会进入中国传统的绘画题材库中而成为具有某种独特寄意的审美对象。
拓展:
齐白石天赋聪颖, 又勤奋刻苦, 他幼时涂鸦,就喜欢表现周围熟悉的环境, 十多年的雕花艺匠经历, 画像经历, 数以千万计的写生、临摹和默画, 培养了他对人物特别是乡村自然物像惊人的洞察力和记忆力。
齐白石能在中国艺术史上成为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是他的艺术题材选择对传统绘画的颠覆性,这显然与他下层农民的出身息息相关。诸多只有下层平民才耳熟能详的物象,从来都不能登传统绘画大雅之堂的,都被齐白石一一摄入画中,并赋予其一种新鲜和泼辣的审美价值,如农民日常生活中常用常见的笊篱、柴耙、稻草垛等等,而鱼、虾、蟹、蛙, 在齐白石作品中出现最多。

齐白石蝉作品为何能拍出天价?齐白石的蝉画赏析

齐白石是我国近现代的绘画大师,如今齐白石随便一幅作品几乎都是天价。齐白石早年以木工为生,画作擅长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等题材,作品意境醇厚,造型生动,特别是一些动物画作天趣横生。哪怕是不会欣赏画作的人,也都会被齐大师的作品所吸引。这次就为大家讲讲齐白石的蝉画究竟有何独特之处,竟也能拍出天价。一只简单的蝉,其实蕴藏了很多令人惊讶的细节,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蝉,在传统文化里拥有非同一般的含义,唐代文人虞世南曾以诗赞曰:“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以咏蝉来表达自我的高尚情操,这在文学作品里显不胜数。蝉之所以有此功能,得益于其“金蝉脱壳”的物种特性:先在地下蛰伏三年,以污泥浊水为食,而一旦脱壳,则飞跃枝头之上,只饮清风雨露。蜕于浊秽,便可浮游尘埃之外,这正是文人气节的至佳体现。所谓花中莲、虫里蝉,皆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代表,所以千百年来,此二者始终屹立于道德殿堂的最高处,直到晚清民国仍被文人士子争相追捧,国画大师齐白石便是其中最为热忱的一位。
自小画笔不辍的齐白石具备艺术家的所有优秀特质,他的画作笔墨雄浑,色彩浓郁,且造型生动,意境深远,花鸟、虫鱼、山水皆是一绝。作为传统文化的秉承者,齐白石自然对蝉有着过分的喜爱,他曾画下多幅蝉意图,但其中最令世人惊艳的还是这一只。不要以为蝉是黑色的,其实蝉身上有多种颜色,但和其《墨虾》一样,齐白石不以色彩取胜,而以细节传神,看似平淡朴素,实则暗藏玄机,在艺术品拍卖会上更是拍出了8亿的天价。不明所以的人无不惊愕,就这样一只素知了,真的价值过亿吗?小解认为,这只《蝉》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点,以假乱真。虫鱼花鸟讲究形神兼备,一笔一划需仔细雕琢,但齐白石的创作手法与其他画家不同,他的笔风更显随性和自然。徐悲鸿的马,李可染的牛,皆是如此,虽然掺加进了艺术想象,但从中仍能感受到画物的生命和灵魂,只不过齐白石更胜一筹,他不仅将蝉写意,更将蝉写活了。
齐白石作画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站在地平线上欣赏世界,很接地气。蝉这种生活中常见的昆虫,画起来不难,也十分不易,因为越小的东西越是难以刻画其神,齐白石利用朴实的笔调,将一滩墨色装点成了一只蝉,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异常真实,足见其高超的创作水准。

第二点,薄如蝉翼。专家建议,最好在放大镜下一探究竟。蝉的生命力,就体现在那一层透明的蝉翼之上,所以若想画好一只蝉,蝉翼的细节必须处理妥当,齐白石做到了。放大镜下,细小爪子的触须分叉,头部触角的真实刻画,自都不必多言,我们重点来看两扇互相重叠却又层次分明的蝉翼。
虽然左翼覆盖在右翼之上,但右翼翅上的黑色条纹脉络却十分清晰,并且与左翼的脉络有颜色深浅之分,显现出了上下层次关系;蝉翼上微微映着一层薄薄的光泽,不是阳光下的那种反射,而是自然光打在光滑蝉翼上的那种感觉,令人恍然如梦,差点以为这是一只即将起飞的真蝉!这一点为以假乱真的效果贡献颇大。

第三点,功底深厚。我们对蝉并不陌生,但相信没有多少人认真观察过蝉,齐白石不仅拥有超强的绘画技巧,更具备出色的洞察能力,每一幅虫草都是长时间观察的结果,没有这种躬身实践的精神,齐白石不会如此厉害。这得益于他多年艺术创作的积累,也是作为一位艺术家的深厚功底使然,既可以大刀阔斧,也可以精工细刻,将写意与写实完美结合,给人一种别开生面之感。
当然,《蝉》的拍卖天价,与齐白石的名气有很大关系,名人效应是艺术品行业最成功的最能让人接受的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