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半两与汉半两的特征与区别,秦半两和汉半两怎么区分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27 11:35:34 浏览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这是秦半两还是汉半两 求各位专家断代并鉴定真假 谢谢大家了(古玩鉴定)

汉的五铢半两
看似秦半两,但真的太残旧了,价值未必会太高,
秦半两
汉半两
简单说,两者的分别:1、秦半两造型粗放原始,汉半两造型秀气精致。
2、秦半两厚实不圆,汉半两平整成圆。
秦半两标准程度不高,钱肉或厚或薄,或大或小(曰半两,即十二铢,相当於现在的7.8克左右;一般的径在25——28mm,重5克左右),总体上讲,要比汉半两为厚实,边缘铸口茬多不磨鑢,钱体欠圆,穿不方者亦属常见,是比较粗糙的钱币。
3、秦半两字体洒脱,汉半两字体规正。
秦半两书体用小篆,笔划宽长,方中有圆,文字较高挺;「半」字下横与「两」字上横较短,「两」字除「长人两」外,更多的是「短人两」。後期形小穿广的秦半两中,还出现「连山两」。秦半两书体传说是由著名的秦国丞相李斯题写的。史称「重如其文」,是因为每一枚「秦半两」的实际重量正好是当时秦朝衡制中的半两,所以称做「半两钱」。

半两钱该如何来区分它是秦半两还是汉半两,它有哪些特征?

秦汉半两: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废除六国货币,统一铸圆形方孔半两钱,重十二铢,奠定了铜铸币的基础, 圆形方孔钱直至清末才被无孔园钱代替,秦时半两钱数量很多,但与汉代半两钱较难区分.西汉初,刘邦允许民间私自铸钱,致使半两钱泛滥,小且轻.如榆树之荚,故称榆荚,至公元前186年,方禁止,高后时行八铢钱,既钱重八铢,文曰半两,文帝时再次允许民间私自铸钱,但已有称钱衡对钱币制作质量加以控制, 此时钱重四铢,钱文仍是半两.
最简单的 秦的字体大篆 奔放 不规整,半字的竖短两字的横短,文字高凸;
汉为小篆 整齐 一般在3克左右,文字较为低平,书写规整.祝你好运!

如何区别汉半两和秦半两?

秦半两字体深竣 汉八铢半两字迹比较平
秦半两大,厚;
汉四铢半两小很多。
字体,大小,型制。
32MM的是战国晚期厚重型秦半两,汉半两直径一般为27MM,另有吕后榆荚钱,小而轻薄。一般来说28MM以上均为秦半两。

先秦,秦,汉半两有哪些区别

一、秦朝钱币特征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结束了那些形形色色的战国货币的流行。规定除黄金和铜外,其他财物如珠、玉、贝、银等都不能作货币。秦时制造半两钱。这是铸币有各地方政府进行,所以现在所见的半两钱枚枚不同。秦半两采用方孔圆钱的形式。之后中国的货币形态就固定下来了,两千多年都是方孔圆钱。方孔代表地方,外圆代表天圆。因此方孔圆钱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秦半两和以前的铸币一样,是用泥范铸的,一范只铸造一镒,所以铸出的钱,枚枚不同,轻重也相差较大。
先秦半两,亦称战国半两,为秦统一六国之前的秦国主要流通货币,据“青川七钱”(青川M50年代下限为秦昭襄王元年)推测其始铸年代约为公元前336年,秦惠文君二年,“初行钱”。由此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为止,此种秦国货币流通了至少115年,期间出现了各种不同工艺所铸的半两钱,主要有分流直铸式、直流分铸式、异型范、合范等。
二、汉朝钱币特征
汉承秦制,只是这时黄金只作为宝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在日常交流中专用铜钱,铜钱的地位也就愈发重要了。
西汉的铜钱仍然是用其重量来命名的,不过这种名称已渐渐的开始和其重量分开了。如秦半两原重半两,重量和名称相符,汉时有所改变。这时的铜钱仍是由地方铸造,重量与名称往往不符。
据史书记载西汉的铜钱有八种,其实有些钱只是使用的时间不同,名称不同。实际上可归纳为三种钱:半两、三铢、五铢。
汉半两的重量是千变万化的,有些半两钱,身小肉厚,文字也没有规则,大家认为这类半两是汉初半两。汉初半两钱是比较大样的,而且肉薄,文字也扁平。三铢钱只用了几年,数量不多。五铢钱的种类就多了。普通五铢钱的正面和背面都由外廓,这是和以前的钱币有所不同的。五铢钱中也发现有少量是光背的,这是最早的五铢即元狩五铢。武帝以后的五铢钱只有宣帝五铢可以辨认。它的特别就是五字相交的两画向内收,外廓比较宽,而且往往有其他记号,比如内廓上面一划,或下面有半星等。

半两钱该如何来区分它是秦半两还是汉半两,它有哪些特征?

秦汉半两: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废除六国货币,统一铸圆形方孔半两钱,重十二铢,奠定了铜铸币的基础, 圆形方孔钱直至清末才被无孔园钱代替,秦时半两钱数量很多,但与汉代半两钱较难区分.西汉初,刘邦允许民间私自铸钱,致使半两钱泛滥,小且轻.如榆树之荚,故称榆荚,至公元前186年,方禁止,高后时行八铢钱,既钱重八铢,文曰半两,文帝时再次允许民间私自铸钱,但已有称钱衡对钱币制作质量加以控制, 此时钱重四铢,钱文仍是半两.
最简单的 秦的字体大篆 奔放 不规整,半字的竖短两字的横短,文字高凸;
汉为小篆 整齐 一般在3克左右,文字较为低平,书写规整。祝你好运!

秦半两和汉半两怎么区分

秦半两直径3公分左右,重约8克左右,文字突起。汉早期半两有八铢半两轻薄,四铢半两,直径小,两字中间有些是短横。

秦朝的货币与汉朝的货币有什么共同特点

汉承秦制铸造半两
汉朝建立以后,因为刚刚经过严重的战争创伤,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百业凋敝,民生艰难。百姓生活困苦,购买力低下,社会能供应的生产、生活物资也不丰富。在这种情况下,秦半两币值过重,流通不便,不利于国民经济恢复的弊端就显现了出来。
汉高祖认为秦钱太重,于是允许获得政府授权的民间人士铸造轻小的货币,被称为荚钱。荚钱面值较轻,因而流通顺畅,特别适合于在特殊困难时期普遍贫困的平民使用。然而由于铸币权下放到私人手里,没有形成统一严格的管理,导致各地所铸货币形制各异,没有统一的标准。再加上前朝流弊犹存,各种不同样式、轻重的钱币同时在市场上流通,令百姓不知所从,货币的信用度很差。
还有一部分人借铸币牟利,在造币过程中掺假,随心所欲地偷换铸币原材料,任意减重,大量滥造,更加重了恶钱的泛滥,加重了百姓对货币的不信任感。
当时,长安城中一部分不法商人为了发国难财而囤积居奇,肆意哄抬物价,再加上恶钱泛滥所造成的货币贬值,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据《汉书》记载:“物痛腾跃,米至石万钱,马至匹百金”。一石米的价格竟与一斤黄金等价,而一匹马则要百金,也就是一百万钱,可见通货膨胀率有多高。汉初颁行荚钱,固然是为了方便在战乱中丧失财产的百姓自救,另一个现实的原因则是由于汉朝开国时的六十二郡中,直接掌握在朝廷手里的只有区区十五郡,其余全部分给异姓或同姓诸侯王作为封国。直接掌控在汉朝廷的这区区十五个郡,真正富有铜矿的地区很少,反而是南方的吴、楚之地铜山盛布。中央政府要铸钱又缺少铜料,于是只好以“秦钱重难行”作为财政困难、原料不足的遮羞布,一面大量回收旧币,销毁化为铸币的铜材;一面铸造耗用铜材量较少的轻钱。当时的轻钱仍然被称为半两,但较之标准半两、甚至秦二世时的减重半两钱,重量已大大减轻。一般认为,汉初官铸的半两钱,钱重只有三铢左右,仅及标准半两钱重的四分之一。民间私铸之钱,制作更为粗劣,钱重与官铸钱也有差异。即使如此,中央所铸的轻钱仍不敷所用,于是,汉高祖又允许民间自铸荚钱,以发掘民间潜力,借助市场的力量自行增加货币供应量。中央政府的这一举措仅是应急之举,虽然可解一时的燃眉之急,但也会助长了民间盗铸钱币的歪风,终究不是长久的解决办法。果然在吕后二年,即公元前186年,汉朝政府终于忍无可忍,不得不出手整顿混乱不堪的货币市场。2.汉承秦制铸造金币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黄金正式宣布为法定货币。如果说秦朝由于二世而亡,因而出土的黄金货币很少,那么到了汉代,黄金货币出土的数量与范围就相当可观了。根据20世纪以来载诸报刊的考古出土资料进行初步统计,汉代的黄金货币出土的报道共有26处,遍及14个省市。汉代黄金货币流通范围,已远远超出战国时期楚国的领域并且遍及全国。汉代的黄金货币与楚国的爰金有所不同。西汉的黄金货币大多是饼块形状,大小不等。1968年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土金饼40块,呈不规则圆饼形,中心内凹,背面粗糙。经鉴定,含金量为97%,每块大小、重量、厚度不等,共计719.4克,平均每块有17.99克.在满城2号坟墓出土的29块金饼中,黄金含量为95%的,共计438.15克,平均每块只有15.11克,比满城1号墓出土的金饼每块少2.88克。值得注意的是,满城2号墓出土的不规则饼状,周缘留有切割的痕迹,有的还经过锤打。很显然,这种饼块状的黄金货币,根据交易的需要,可以任意切割,仍处在比较原始的称量货币阶段。河北满城汉墓,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墓,当为汉初的黄金货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汉初法令规定,黄金以斤为计算单位,但河北满城出土的黄金货币都在一两左右,这可能与汉初经济凋敝,黄金货币流通量较小有关。到汉武帝时,黄金货币有了较大变化,那就是对马蹄金与麟趾金的铸造。到了汉武帝太始二年时,黄金货币有了比较固定的形制。秦始皇统一货币时明确规定:“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而黄金则为“上币”。 汉代政府仍然像秦朝那样规定黄金是法定货币,黄金货币使用的地域几乎遍及全国,这已为考古资料所证实。河南扶沟县、西安汉上林苑、江苏盱眙南窑庄、辽宁新金县等地出土的黄金货币,都有“上”字。很显然,这个“上”字可能与汉代称黄金货币为“上币”有关。为什么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却有这一相同的刻记出现?答案只有一个:这些“上币”是由中央政府或郡国统一铸行,然后分散到全国各地去的。根据以上汉代黄金货币出土的情况来看,考古学者初步得出如下一些结论:汉代的黄金价值与秦代相同;汉代的黄金货币是法定的“上币”,流通地域较广,但每次出土量很少;黄金货币以饼块状为主,每块除一两型小金饼外,大致都在一斤左右;有些饼块状黄金货币底部刻有各种记号,有的刻有斤、两、铢的重量;黄金货币根据交易需要,可以任意剪凿,分散使用。从以上结论中可以看出,汉代铸造的黄金货币仍处在比较原始的称量货币阶段。3.汉承秦制铸造五铢钱
五铢钱最开始铸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钱重五铢,上有“五铢”两个篆字,因此而得名。五铢钱继承了秦半两钱的形制,确立了圆形方孔,内外有郭,并发展成为轻重大小适度的铜质钱币。自汉武帝元狩五年至西汉末年,币制不复改变。五铢钱流通七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铸造数量最多,流通时间最久的钱币。
好像现在都不能买好吃的了。
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钱币的形状不一,如铲币、刀币、环钱等,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秦朝灭亡后,五铢钱西汉初期仍使用秦制半两钱,由于允许民间私铸,钱制较乱,以致出现重仅一克的荚钱。民间还出现剪边半两,也就是一些投机商将秦制的半两,用剪刀剪下一圈,七到八个半两,就可剪下一个半两的青铜,用剪下的铜再铸半两,这样以来,导致货币失衡,给当时的经济造成一度的混乱,以至于后世出现剪边半两很多,吕后发现问题后,积极主张币制改革,并且亲自参与了钱币的设计,为了防止剪边,在方孔圆钱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围边,定五铢为计重单位,汉五铢从此诞生
五铢是一种中国古铜币,钱重五铢,上有“五铢”二字,故名。初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东汉、蜀汉、魏、晋、南齐、梁、陈、北魏和隋都有铸造,重量形制大小不一。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止。但旧五铢仍然在民间流通。五铢是中国历史上数量最多、流通时间最久的钱币。

关于秦半两和汉八铢半两的区别

秦半两和汉半两在文字,重量,尺寸上都有区别。汉半两分四铢半两和八铢半两,尺寸和重量都比秦半两稍逊一筹。

古钱币半两钱。有个有多少版别?

版别非常丰富,包含,战国半两(文字大篆),秦代半两(小篆),汉半两(小篆)
战国半两价格最高。
版别非常丰富,包含,战国半两(文字大篆),秦代半两(小篆),汉半两(小篆)
战国半两价格最高。
半两的价值看重量决定,10克以上的,价值都能过百元。
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战国秦半两,秦朝半两,汉半两。其中汉半两又分为很多种,主要有八铢半两,五分钱,四铢半两等。最小的一种形似榆钱,成为榆夹半两。
半两钱。有秦半两、汉半两荚钱、等半两版别.
他的价值能有多少?问题补充:我的着个钱是大的是真笔字的只有一面有字秦半两版别较多,直径重量是衡量半两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就直径而言在3cm以下
先分个大类:先秦半两;秦半两;汉半两
在分个小类:上面说的三种都分为早中后期三个时期所铸,都分大小两种
其中先秦半两就是指战国半两,用的大篆(其实和小篆区别不大,主要就是文字较粗犷)早起的厚重多,中后两个时期开始出现7克左右的了(具体多少也忘记了。。。)
秦半两,早中后三个时期差别不大,无非就是钱币较先秦半两规整,字体统一,重量各个时期也不相同,大型有的重20多克,小的5~7克
汉半两,品种更多,有六铢半两,四铢半两,邓通半两等各个诸侯郡国也都铸有不同的半两,最轻的不到1克,称“榆荚半两”
链接是邓通半两的百科介绍,你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