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清吴石仙四季山水图的作品介绍
- 2、清末民国书画家净尘法师简介
- 3、中国历史画家简介
- 4、大红袍茶的知识介绍
- 5、清代山水画家王文夔
- 6、哪位童鞋能告诉我有关花的书法作品及美术作品的由来和简介啊!!!!多一点,要简单明了,我不甚感激……
- 7、郑思肖是哪个朝代?
清吴石仙四季山水图的作品介绍
【名称】清吴石仙四季山水图【文物现状】私人收藏【简介】设色,纸本,四条屏,尺幅:108×22厘米×4 1、春溪新绿。丙申(1896年)秋日。钤印:石仙2、仿米襄阳笔法。丙申(1896年)秋日,泼墨道人石仙。钤印:吴庆云印3、秋溪垂钓。拟石田老人笔法。丙申(1896年)秋七月,紫金山人石仙。钤印:石仙4、仿李营邱笔法。丙申(1896年)秋日,兰亭五兄大人雅正,白下吴石仙。钤印:石仙
清末民国书画家净尘法师简介
鲁道兴,生卒年月不详,字白云,法号净尘法师。明末清初兴安州(今陕西安康)秦郊镇鲁家营人。
查无此人
近代书画家一览表
马叙伦(1885-1970) 浙江余 杭人.曾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历任教育部部长、民进中央主席等职.
马公愚(1890-1968) ) 浙江温州人.生前为上海中国画院理事,西泠印社 社员.
马晋(1899-1970) 北京人.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誉奖状.中国美协会 员,北京画院画师.
毛国伦(1944- ) 中国美协会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
慕凌飞(1913-) 山东黄县人.拜张善孖、张大千为 师,擅山水、花鸟、人物,中国美协会员.
梅墨生(1960-) 生于河北.中国美协会员.中央美术学院教师.
梅兰芳(1894-1961)江苏泰州人,著名戏曲表演大师,雅爱丹青,擅人物、花卉。
N倪元璐(1593-1644) 浙江 上虞人.天启进士.宫至礼部尚书,工行草,擅山水.
倪田 (1855-1919) 江苏扬州人,擅山水、人物、花卉、禽兽、尤工马.
聂鸥(1948-) 辽宁人. 中国美协会员.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北京市美协理事.
O欧阳中石(1928- ) 山东泰安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师范学院教授.
溥佐(1918- ) 北京人.1952年加入中国画研究会.现为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
溥佺(1913-) 北京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北京市文联理事.北京画院画师.
溥儒(1896-1963)北京人.为恭亲王之孙,工书善画,与张大千并称“南张北溥”.
溥伒(1893-1966) 北京人.任辅仁大学美术专修班导师兼主任,后任北京市美协副主席等职.
蒲华(1832-1911)浙江嘉兴人.其山水、墨竹,笔力雄健,气势磅礴.书法有奇崛之气.
溥杰(1907-)北京人.溥仪胞弟.生前为中国书协名誉理事.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潘振镛 ( 1852-1921) 浙江嘉兴人.现代书画家,擅山水仕女.
潘絜兹(1915-) 浙江武义人.现为中国美协理事,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长.
潘天寿(1897-1971)浙江海宁人.曾任中国美协副主席、浙江美院院长.
启功(1912-)北京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协名誉主席.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生前任北京艺专教授,中国美协主席,全国人大代表.
齐良迟(1921-)湖南湘潭人,齐白石第四子,现为北京东方画研究社副社长。
齐良已北京人.齐白石第五子, 著名画家. 擅花卉草虫.
钱振锽(1875-1944) 江苏人.近代书画家, 谢稚柳曾师之.
钱瘦铁(1897-1967) 江苏无锡人.生前为中国美协会员,上海画院画师,擅 山水.
钱松嵒(1899-1985)江苏宜兴人.曾任中国美协常务理事,江苏省国画院院长.
钱杜(1763-1844)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嘉庆五年举人,人物、仕女、花卉、山水,无所不精.
秦仲文 (1896-1974) 河北遵化人.生前为中国美协会员,曾任国立艺专教授,北京画院画师.
秦岭云(!914-)河南汲县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秦剑铭(1942-)江苏武进人,当代画家,擅山水,中国美协会员,江苏省国画院艺委会副主任.
钱行健 (1935-)江苏无锡人,上海外国语学院艺术教研室主任.
饶宗颐(1917- )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荣誉教授,当代著名书画家.
任颐(1840-1896)字伯年,浙江绍兴人。为“海上画派”的代表人物,擅山水、肖像、花卉 、翎毛。
任堇 (1881-1936) 浙江绍 兴 人.伯年子,清光绪至民国间书画家.
任熊 (1820-1856) 浙江萧山人.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与弟薰、弟子任颐,合称“任氏三杰”.
任预 (1853-1901) 浙江萧山人.任熊子.山水、人物、花鸟兼善.
任政(1916-)浙江黄人上海文史馆馆员,中国书协会员,上海分会常务理事。
沙孟海 (1900-1992) 浙江鄞县人.历任中国书协副主席,浙江美院教授,西泠印社社长.
沈子丞 (1904-1996) 浙江嘉兴人.生前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文史馆馆员.
沈心海(1855-1941)上海人.宣统元年与钱慧安、吴昌硕等创办上海豫园书画会,任会长.擅人物。
沈曾植(1850-1922)浙江吴兴人.学识渊博,官至布政使.书法自成一家,近人誉为一代宗师.
沈尹默(1883-1971)浙江湖州人.曾任中央文史馆馆长、上海文联副主席.
宋文治(1919- ) 江苏太仓人.历任中国美协理事、江苏美协副主席、南京大学教授.
宋吟可(1902-?) 江苏南京人。贵州大学艺术系教授,贵州书画院院长,中国美协理事.
孙其峰 (1920-)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美术学院顾问.
孙雪泥(1889-1965)中国美协上海分会理事.上海画院画师.
孙克刚(1923- ) 中国美协理事,天津画院画师.
申石伽(1906- ) 浙江杭州人.擅画竹、山水,亦工书法,善诗文.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
石鲁(1919-1982)四川仁寿人.历任中国画研究院委员、陕西美协主席、陕西画院名誉院长。
石虎(1942)河北徐水人.人物造形奇特,中国美术家协会 会员.
石齐(1939-)福建福清人.中国美协会员,北京画院人物画室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
舒春光 (1941-) 甘肃康乐人.新疆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协会员,新疆丝路书画院院长.
施大畏(1950-) 浙江吴兴人.中国美协理事,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史国良(1956-)北京画院国家一级画师,中国美协会员.中央美院、首都师大客座教授.
邵宇(1919-1993)辽宁丹东人。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中国美协常务理事,文化部艺术委员会委员。
沈鹏(1931-)江苏江阴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 [color=red]T[/color]
唐云(1910-1993 ) 浙江杭州人. 生前为中国美协理事,西泠印社理事,上海画院名誉院长.
唐勇力(1951-)河北唐山人,现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美院副教授。
陶一清(1914-1986) 上海人.生前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陶冷月(1895-1985)江苏苏州人.先后在暨南大学、河南大学、四川大学任教授.尤擅月夜景色.
田世光(1916- ) 北京人.中国美协会员,历任中央工艺美院教授,中国画研究院院委.
田登五(1897-1973)河北宁晋人.曾从齐白石学画,西安美协会员.
田黎明(1955-)安徽合肥人,当代著名画家,中国美协会员,中央美院国画系主任.
谭泽闓(1889-1969) 湖南茶陵人.现代书法家.
谭延闓(1800-1930)湖南茶陵人,清光绪进士.历任湖南督军兼省长、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
童大年(1874-1955) 上海崇明人.当代著名书画家,西泠印社社员,工书擅画,喜篆刻
王震(1867-1938)浙江吴兴人.现代书画名家,擅人物、花鸟、走兽、山水 .曾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王雪涛(1903-1982).河北成安人.生前为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协北京分会副主席。
王个簃(1896-1988)江苏海门人.历任上海画院名誉院长、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美协理事。
王澄(1945- )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当代书法家.
王蘧常(1900-1989)浙江嘉兴人,生前为中国书协会员。上海复旦大学教授。
王云(1888-1938) 江西丰城人.曾任教于北平艺专.近代画家.擅肖像.花鸟.鱼虫.
王明明(1952-) 山东篷莱人.曾就教于吴作人.周思聪等,现任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美协理事.
王西京(1946-)陕西西安人,现为中国美协会员,西安美协主席,西安中国画院院长.
王为政(1944-) 江苏丰县人.中国美协会员,现为北京画院教授,一级美术师.
王文治(1730-1802)江苏镇江人.乾隆进士,官翰林院侍读.工书法,与翁方纲、刘墉、梁同书齐名.
王师子(1885-1950)江苏句容人.历任上海美专、中国艺专、新华艺专等校国画教授.
王原祁(1642-1715)江苏太仓人.康熙九年进士.擅画山水,与王时敏、王鉴、王翬合称“四王”。
王翬(1632-1717)江苏省常熟人.“四王”之一,
汪慎生(1896-1972)安徽歙县人.北京中国画院画师,擅小写意花鸟.中国美协会员.
王福厂(1880-1960) 浙江杭州人.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汪琨 (1877-1946) 江西婺源人.山水宗王翚,又工花卉.
汪溶(1896-1972)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画院画师.
汪亚尘(1894-1983) 浙江杭州人.曾任上海美术学校教授,上海美专教务长,中国画会常务理事等.
汪吉麟(1871-?) 江苏丹阳人.著名画梅名家.
吴石仙(?-1916) 江苏南京人 .工山水.人物.
吴滔(1840-1895)浙江石门人.能诗,工书,善画山水,兼能花卉,为光绪间名家.
吴琴木(1894-1953) 上海人.工山水.人物.花卉.号冷枫居士.
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诗、书、画、篆刻皆精.生前为西泠印社社长.
吴待秋(1878-1949)浙江桐乡人.擅山水,与吴湖帆、吴子深、冯超然、被誉为三吴一冯.
吴徵(1878-1949)浙江桐乡人,十八岁中秀才,二十九岁聘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美术部长.
吴静初(1948-) 安徽歙县人.杭州画院画师.作品入选全国八届美展.
余任天 (1908-1984) 浙江诸暨人.生前为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
吴湖帆(1894-1968)江苏苏州人.曾为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任教于无锡美专.
吴光宇 (1908-1970)北京人,生前为北京画院画师,任教于北平 艺专,工人物仕女.
吴镜汀
吴茀之 (1900-1977) 浙江浦江人.生前为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常务理事.
吴作人 (1908-1997)原籍安徽生于江苏苏州,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名誉院长
吴山明
吴观岱(1862-1929)江苏无锡人.曾为光绪绘画,工书善画,山水人物兼妙,尤擅画梅.
吴佩孚 (1873-1939)北洋军阀首领,山东蓬莱人,近代书画家,工书,擅墨.
吴青霞(1910-)江苏常州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一级教授,中国美协会员。
吴友如(?-1893)江苏吴县人.工人物、肖像,以卖画为生,一度应征至北京为宫廷作画。
吴大澄(1835-1902)江苏吴县人.同治七年进士,官至湖南巡抚.善画山水、花卉,精于篆书.
吴让之(1799-1870)江苏仪征人.为包世臣弟子,工四体书,也擅花卉。
韦江凡(1922-)陕西澄城人,师承徐悲鸿,现为中国美协会员.北京画院画家,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会员.
魏紫熙(1915)江南遂平人.曾任中国美协理事,江苏国画院一级美术师.
伍霖生 (1923-)浙江瑞安人,中国美协会员,江苏国画院画师.
武中奇(1927-)山东长清人,当代书法家,中国书协江苏分会主席.
王文芳(1938-)山东招远人,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
徐乐乐(1955- ) 江苏南京人.现为江苏省国画院二级美术师.作品获七届全国美展金奖.
徐操(1898-1961) 字燕孙,北深县人。生前为中国美协理事,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画院副院长。
徐石雪(1880-1957) 江苏常州人.现代书画家.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曾任北平艺专校长,中央美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
徐希 (1940- ) 浙江绍兴人.中国美协会员,旅美画家.
徐启雄 (1934-) 浙江温州人.中国美协会员.浙江画院一级美术师.
徐宗浩 (1880-1957) 江苏常州人.中国画学研究会副会长.
徐邦达 (1911-) 浙江海宁人.长于书画鉴定,兼擅山水画、书法.现任中央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理事.
许麟庐(1916-)山东蓬莱人.齐白石弟子.为文化部中国画创组成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许徵白(1877-)江苏江都人.曾任美专教授多年.
熊伯齐(1944- ) 北京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西泠印社社员.
熊松泉(1884-1961) 江苏南京人.擅画山水、花鸟、人物,尤精走兽.晚年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萧平(1942-)祖籍江苏扬州.书画兼长.现为南京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
萧淑芳(1911-)广东中山人,中国美协会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肖俊贤(1865-1949)河南衡阳人.曾任教于北平艺专.
肖谦中(1883-1944) 安徽怀宁人.学原济. 龚贤.梅清. 曾任北京美术专科学校教授.
肖海春(1944- ) 江西丰城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谢之光(1900-1976) 生前为中国美协会员,上海画院画师.
谢稚柳(1910-1997)江苏武进人.历任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
谢公展(1875-1930)江苏镇江人,近代海派著名画家,擅花鸟虫鱼。
杨延文(1939- )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
杨岘(1819-1896) 浙江湖州人咸丰举人.清代书法家.
杨之光(1930-)广西揭西人.现为广州美院副院长,中国美协理事.
杨守敬(1839-1914) 湖北宜都人.同治举人,清末著名书法家.
杨正新(1942-) 上海宝山人.现为中国美协会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亚明(1924-) 安徽合肥人.历任江苏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美协常务理事.现为江苏美协名誉主席. 晏济元 (1901-) 四川内江人.现为中国美协会员,重庆美术家协会 副主席,重庆国画院顾问.
颜梅华 (1927- ) 江苏苏州人.中国美协会员,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画师, 海上著名画家.
颜伯龙(1898-1954) 居北京.擅工笔花卉翎毛,笔意韵秀.曾任教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
余任天(1908-1984) 生前为中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
俞建华 山东济南人.历任华东艺专、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擅画山水,亦工花卉,尤长于美术史论.
俞致贞(1915-) 北京人.从事 美术教育工作,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袁晓岑(1915-) 贵州普宝人.云南艺术学院教授,云南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协理事,云南美协主席.
袁松年(1895-1966) 广东番禺人.擅画山水,层次分明,别具一格.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于志学(1935-) 黑龙江人.现为中国美协会员,黑龙江分会副主席,黑龙江中国画研究会会长.
于非庵(1888-1959)生于北京.清末贡生.任北京画院副院长,早年师从齐白石,擅瘦金书.
于右任(1878-1964) 陕西泾阳人.光绪举人.诗人.书法家.历任 国民政府监察院长、行政院长. 伊立勲 (1856-1941) 福建宁化人.清末明初书法家.
姚元之(1773-1852) 安徽桐城人. 嘉庆进士,官至左都御史,清代书画家.
姚华(1876-1930)贵州贵阳人.光绪进士,精诗文词曲、碑版古器,尤工书法.
叶恭绰(1881-1968) 广东番禺人.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馆馆长、北京中国画院院长等职.
叶浅予(1907-1995) 浙江桐庐人.曾任中央美院国画系主任,中国美协副主席.
郁文华 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应野平(1910-1990) 浙江宁海人.曾任上海大学美术系教授、美协上海分会常务理事.
叶毓中(1941-)四川德阳人,现任中央美院副院长,中国美协会员,<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
周昌谷(1929-1986) 浙江乐清人 .生前为中国美协理事,浙江美术学院教授.
周思聪(1939-1997)河北宁河人.师事蒋兆和、叶浅予、李可染等。曾任中国美协副主席。 周元亮(1904-)北京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
周怀民(1907-1996)江苏无锡人.善画葡萄.生前为北京画院一级画师,中国美协会员。
郑簠 (1622-1694) 江苏南京人.清初著名书法家.
郑孝胥(1860-1938)光绪解元,宣统时任湖南布政使, 福建闽侯人,近代著名学者.书画家.
郑午昌(1894-1952)浙江嵊县人.曾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杭州美专等校教授 。
郑慕康(1901-1981) 广东潮阳人,曾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生前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郑乃珖(1912-)福建福州人。历任中国美协福建分会副主席,福州画院院长。
曾先国(1956- )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淄博书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
曾熙(1858-1930)湖南衡阳人.癸卯恩科进士.书法得夏承碑及张黑女神碑精髓,与李瑞清齐名。
朱屺瞻(1892-1996) 江苏太仓人.生前为中国美协顾问,上海画院画师,上海大艺术系教授. 章梫(1861-1949)光绪进士.近代书法家.
朱新建(1953- ) 江苏大丰人.南京艺术学院讲师,中国美协会员,1984年获全国美展银质奖.
朱峤(1703- ?) 上海人.清代画家,擅山水.人物.花鸟等.
朱颖人(1930-)江苏常熟人,浙江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省画院画师,中国美协会员.
朱关田(1944-)浙江绍兴人,现为中国书协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 浙江书协主席.
张步(1934-)河北丰润人.现为河山画会会长,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美协会员 。
张广(1941-)河北人.擅长人物、动物,现为中国美协会员,.东方美术交流会常务理事。
张书旂(1900-1957)浙江浦江人,曾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工花卉、翎毛.
张登堂(1944-)山东人.现为济南画院院长,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张大千 (1899-1983) 四川内江人.1936年受聘为中央大学美术系教授.与齐白石并称“南张北齐”.
张善孖(1882-1940) 四川内江人.善画走兽、山水、花卉,尤以画虎著称.上海美专教授.
张大壮 (1904-1980) 浙江杭州人.生前为中国美协会员,上海中国画院院师.
张聿光 (1885-1968) 浙江绍兴人.曾任上海图画美术学校校长,上海美协理事,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张仁芝(1935-) 天津蓟县人.现为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北京画院山水画创作室主任.
张廷济(1768-1835) 浙江嘉兴人.清代金石学家、书法家.
张照(1691-1745)华亭人.书风圆健雄浑,常为乾隆代笔。
张辛稼(1909-)江苏苏州人.江苏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张立辰 (1939-) 江苏沛县人,现为中国美协会员,北京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曾任中央美院国画系主任
章太炎(1869-1936)浙江余杭人.曾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博通经史,为近代国学大师。 赵朴初(1907-2000)安徽太和人.历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书协主席,西泠印社社长.
赵云壑(1874-1955) 江苏苏州人,受业于吴昌硕,人称“缶庐第二“,建国后聘于苏州史馆馆员. 赵叔孺(1874-1945)浙江鄞县人.擅长书画及篆刻.时与吴昌硕并称.
赵望云(1906-1977)河北束鹿人.历任中国美协常务理事,美协西安分会第一任主席.
赵之谦(1829-1884)浙江绍兴人.咸丰时举人.能以北碑写行书,为其一绝.作花卉木石独具特色.
诸乐三(1902-1984)浙江安吉人.拜吴昌硕为师,生前为浙江美院教授,美协浙江分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
宗其香 (1917-)江苏南京人,现为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画研究会会员。
邹雅(1916-1974)江苏无锡人,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副社长,北京画院院长.
周慧珺 (1939-)浙江镇海人,现为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上海分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社员。
周元亮(1904-)北京市人,中国美协会员,北京画院一级美术师,中国画研究会顾问.
张道兴(1935-)河北沧县,中国美协\\书协理事,海军政治部艺术创作室主任.
张世简(1926-)浙江浦江人,中国美协会员,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
中国历史画家简介
中国古代画家太多拉!
◎ 隋唐五代
董 源 戴 嵩 王 维 韦 偃 吴道子 阎立本
展子虔 张 萱 周 仿 戴 峄 韩 晃 李 升
李思训 李昭道 李 真 卢楞伽 孙 位 韩 干
董 源 王齐翰 卫 贤 徐 熙 赵 干 周文矩
顾闳中 关 仝 贯 休 黄 荃 荆 浩 阮 郜
石 恪
◎ 宋代时期
陈居中 胡 瑰 黄居采 惠 崇 贾师古 李安忠
李 成 李 迪 李公麟 李 嵩 李 唐 李赞华
梁师闵 林 椿 刘松年 马和之 马 麟 马 远
米友仁 苏汉臣 苏 轼 法 常 王居正 王 凝
王 诜 王希孟 文 同
武宗元 夏 永 夏 圭
范 宽 萧 照 许道宁 许 迪 徐禹功 阎次平
阎次于 燕 萧 燕文贵 杨无咎 冯大友 张择端
赵伯驹 赵伯肃 赵 昌 赵大亨 赵 芾 赵 佶
赵 葵 赵令穰 龚 开 赵孟坚 梁 楷 赵士雷
郑思肖 朱 锐 郭 熙 郭忠恕
◎ 元代时期
曹知白 李容瑾 李士行 陆 广 罗稚川 马 琬
倪 瓒 钱 选 任仁发 盛 懋 孙君泽 陈 琳
唐 棣 王 蒙 王 冕 王 绎 王 渊 王振鹏
吴 镇 颜 辉 杨维桢 姚廷美 张舜咨 张 渥
赵孟俯 赵 雍 赵 原 朱德润 高克恭 顾 安
管道升 黄公望 柯九思 李 衍
◎ 明代时期
边景昭 杜 堇 杜 椋 顾正谊 蓝 瑛 李 在
林 良 刘 珏 吕 纪 陆 治 倪元璐 陈道复
钱 毂 仇 英 邵 弥 沈士充 沈 周 盛茂烨
宋懋晋 宋 旭 孙克弘 孙 隆 陈洪绶 唐 寅
王 谔 王 绂 王谷祥 王 履 文伯仁 文 嘉
文徵明 吴 彬 吴 伟 陈继儒 夏 昶 谢时臣
张 路 赵 左 曾 鲸 周 臣 周文靖 程嘉燧
周之冕 崔子忠 戴 进 丁云鹏 董其昌
◎ 清代时期
高其佩 高 翔 龚 贤 弘 仁 华 岩 黄 鼎
黄 慎 蒋廷锡 焦秉贞 程 邃 金 农 金廷标
居 巢 髡 残 郎世宁 冷 枚 李方膺 李 鳟
罗 牧 程正揆 罗 聘 马元驭 梅 清 闵 贞
蒲 华 钱 杜 任 熊 任 薰 任 颐 沈 铨
戴 熙 石 涛 汤贻汾 丁观鹏 王 铎 王 辉
王 鉴 王时敏 汪士慎 王 武 王原祁 樊 圻
吴昌硕 吴 宏 吴 历 吴石仙 奚 冈 谢 荪
虚 谷 杨 晋 叶 欣 禹之鼎 费丹旭 袁 江
袁 耀 恽寿平 查士标 张 吟 张宗苍 赵之谦
郑 燮 邹一桂 邹 吉 改 琦 朱 耷 高 岑
高凤翰
◎ 当代画家
王迎春 王培东 王成喜 王明明
王文芳 王同仁 杜希贤 常保立
踪岩夫 郭石夫 刘国富 舒建新
徐冬冬 刘春华 杨力舟 赵 鹏
谢志高 李晓军 龚文桢 王莲芬
杨 林 毛水仙 孙晓斌 贺成才
苗再新 贾克德 夏映志 赵秋萍
吴道子。
吴道子是河南阳翟(今河南省禹城)人,大约生于唐高宗朝(约685年左右),卒于肃宗朝(约758年左右)。少孤,相传曾学书于张旭、贺知章,未成,乃改习绘画。曾在韦嗣立幕中当大吏,做过兖州暇丘(今山东兖州)县尉。漫游洛阳时,玄宗闻其名,任以内教博士官,并官至宁王府友,改名道玄,在宫廷作画。吴道子活动的时代,正是唐代国势强盛,经济繁,文化艺术飞跃发展的时代。唐代的东西两京——洛阳和长安,更是全国文化中心。画家们上承阎立本、尉迟乙僧,如群星璀璨。《历代名画记》说:“圣唐至今二百三十年,奇艺者骈罗,耳目相接,开元天宝,其人最多。”如吴道子、王维、张璪、李思训、曹霸、陈闳、杨庭光、卢楞枷、项容、梁令瓒、张萱、杨惠之、韦无黍,皇甫轸等人,都是当时的大画家。这么多的名家和数以千计的民间画工,争强斗胜,群芳汇集,各显神通,绘画之盛,蔚为大观。
吴道子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以杰出的天才,迅速成长起来。吴道子的出现,是中国人物画史上的光辉一页。他吸收民间和外来画风,确立了新的民族风格,即世人所称的“吴家祥”。就人物画来说,“吴装”画体以新的民族风格,照耀于画坛之上。“诗圣”杜甫称他为“画圣”。宋代苏东坡说:“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愈),书至颜鲁公(真卿),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亦尊吴道子为“百代画圣”。在历代从事油漆彩绘与塑作专业的工匠行会中均奉吴道子为祖师。由此可见,他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他曾在长安、洛阳寺观中作佛教壁画四百余堵,情状各不相同;落笔或自臂起,或从足先,都能不失尺度。写佛像圆光,屋宇柱梁或弯弓挺刃,不用圆规矩尺,一笔挥就。
吴道子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其山水画有变革之功,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潇洒秀逸,当时人将他和南北朝时代著名画家曹仲达相提并论,称他们为“曹衣出水,吴带当风”,因为曹仲达画中的人物,衣服常紧裹在躯体上;而吴道子笔下的人物,大袖飘飘,线条流畅。
吴道子在历史记载中名声很大,但因为他大量的创作是壁画,所以很少有传世作品保留下来,无真迹传世,传至今日的《送子天王图》可能为宋代摹本,但已经可以窥见吴道子笔法的精髓。另外还流传有《宝积宾伽罗佛像》、《道子墨宝》等摹本,敦煌石窟第103窟的维摩经变图,亦被认为是他的画风。徐悲鸿曾经获得一幅残卷,经他和张大千鉴定,认为是吴道子真迹,可能是一幅壁画的草图,暂根据画中人物取名为《八十七神仙图》,此幅画气势磅礴,人物闲适秀丽,是中国古代画的精品。
大红袍茶的知识介绍
大红袍茶的知识介绍
大红袍茶的知识介绍,在茶界,有一种茶,名字中带有中国古典气息,却被误分了茶类,那便是“大红袍”,因为这个“红”字,让它被一度的误认成是红茶,下面就来看看大红袍茶的知识介绍。
大红袍茶的知识介绍1 大红袍,字面解释是大赤色的衣袍。一样平常用作赤色植物的比喻以及代称,最闻名的是茶叶大红袍,产于福建武夷山,属武夷岩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大红袍是乌龙茶类中的一种,在中国茶叶分类里有红茶,绿茶,青茶之分。青茶的代表种别是乌龙茶,而乌龙茶有武夷岩茶以及安溪铁观音之别,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扛鼎之品。 生长在武夷山脉的茶叶独领山川灵气,山间岩缝以及沟壕的尤其土质赋与大红袍一种坚固,醇厚的品格,传统的烘焙方法更增加了大红袍茶类特有的与木有关的碳香以及火香。
大红袍属于半发酵茶,以及铁观音茶同样是半发酵茶叶。大红袍生长在九龙窠内的一座陡峭的岩壁上。茶树所处的绝壁上,有一条狭长的岩罅,岩顶常年有泉水自罅滴落。泉水中附有苔藓之类的有机物,于是泥土较它处滋润肥饶。
茶树两旁岩壁挺立,日照短,气温变革不大,再加之平常茶农经心办理,采制加工时,肯定要调技能最佳的茶师来主持,利用的也是特制的用具,于是大红袍的成茶拥有独到的'品格以及特别的药效。从元明以来为历代皇室贡品。
大红袍的品格特性是: 形状条索紧结,光彩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豁亮,叶片红绿相间,典范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大红袍品格最凸起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长期,“岩韵”显着。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大红袍”茶,必需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气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韵味。
武夷大红袍,因初春茶芽萌生时,眺望通树艳红似火,若红袍披树。传说中在明代年间一个赶考举人途经武夷时,骤然发病,腹痛难忍,其时有位来自天心岩天心寺的和尚掏出采自寺旁岩石上生长的茶泡给他喝,病痛即止,不药而愈,举人厥后考取了状元,为了报答僧人,特地前来拜谢,并将身穿的状元袍披在那株茶树上,该茶于是得名“大红袍”。
大红袍茶的知识介绍2 大红袍,产于福建武夷山,属乌龙茶,品质优异。中国特种名茶。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
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
级别区分
项目:高档 中档 低档
外形:紧结、壮实、稍扭曲,带宝色或油润 紧结、壮实,稍带宝色或油润 紧结、较壮实,油润、红点明显
汤色:清澈、艳丽、呈深橙黄色 较清澈、艳丽、呈深橙黄色 金黄清澈、明亮
香气:锐、浓长或幽、清远 浓长或幽、清远 幽长
滋味:岩韵明显、醇厚、固味甘爽、杯底有香气 岩韵显、醇厚、回甘快、杯底有余香 岩韵显、醇厚、回甘快、杯底有余香
叶底:软亮匀齐、红边或带朱砂色 较软亮匀齐、红边或带朱砂色 较软亮、较匀齐、红边较显
购买误区
1、大红袍茶是皇帝御封的
在目前史料以及地方志中,没有任何关于皇帝御封大红袍茶的记载。据武夷山老茶人们所忆,大红袍的前名是“奇丹”,而在白纸黑字的史料中,也没有任何关于奇丹的记载。唯一可以证明大红袍名称由来的,是九龙窠的摩崖石刻“大红袍,民国三十二年吴石仙题”。吴是民国初崇安县长。至于将吴所题字搬上摩崖,据传是天心寺僧所为。而民国32年是公元1943年,其时还有什么皇帝呢?
2、大红袍茶仅九龙窠有一棵
根据武夷山赵大炎先生《漫话武夷茶文化》一书所引“蒋叔南游记”所载,除了九龙窠外,还有天游岩,珠帘洞两处有此茶。而据姚月明先生回忆,“当代茶圣”吴觉农四十年代在武夷山进行过茶种调查,在北斗岩也发现过大红袍茶。可见,历史上绝不止九龙窠一处有大红袍茶。
而在今天,经过武夷山新老茶人们的努力,运用无性繁殖方式,已成功地发展了数百亩大红袍茶,这些茶树虽然是母树后代,却具有与母树同样的性状特征。
从植物学理论来说,只要具备与母本同样的性状特征,不管是二代,三代,甚至十代二十代,都与母本具有同样的品种意义。因此,所有的从母本繁殖的大红袍茶,都是真的大红袍茶。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大红袍茶的种植面积还将进一步扩大。
3、大红袍茶一代不如一代
这毫无科学依据。在利用母本大红袍茶树进行无性繁殖的实践中,确实出现一部分后代发生性状变异的现象。如果是保持母本性状特征的,不存在不如母本的问题。如果是变异的后代,只能说是性状变化了,既有可能在品质上不如母本(一般来说这种后代很快就会被淘汰),但也有可能变异的更好,从而产生新的优良品种。
而从大红袍产品来说,是否制出优质成品茶,茶树品种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产品质量还受到生长环境,季节气候,制作工艺等等诸因素的影响。实际上,许多利用后代大红袍茶树为原料制作的成品茶,在质量上完全可以与母本制作的成品茶比美。
4、街上售卖的全是假茶
这种认识,主要是不了解作为茶树品种的大红袍与作为茶叶产品的大红袍之间的区别。九龙窠大红袍茶产品很少,一年仅几两,市场上根本不可能见到。而现在市场上能见到的大红袍,一部分是以后代(又称纯种)大红袍制作的产品,大部分是一种冠以大红袍名称的茶叶产品,仰或说是商品茶。
这类商品茶一般是采用多种优质岩茶原料拼配而成的。尽管各种大红袍商品茶的品质,参差不齐,但只要是经过注册和检验的,都是合法的真产品。
清代山水画家王文夔
清末民初著名海派山水画家吴石仙的弟子,画风袭其师,略有变化,书法也不错安徽人
王文夔:清末民初著名海派山水画家吴石仙的弟子,画风袭其师,略有变
哪位童鞋能告诉我有关花的书法作品及美术作品的由来和简介啊!!!!多一点,要简单明了,我不甚感激……
有关花的部分民间故事:
1、花神之并蒂莲:
传说很早以前有这么个村庄,村中有一口大水塘,塘里年年长满荷花,人们都叫它荷花塘。这塘东住着一个姓洪的员外,家里很有钱,可四十多岁了,还没有儿女。这一年,员外妻子怀了孕,洪员外日夜烧香敬神,求菩萨保佑他生个儿子,可是生下来的却是一个女孩。洪员外闷闷不乐。他妻子为了安慰员外,便和员外商量,把这个女孩当儿子来养,对外人就说生了个男孩子,并给孩子取名叫“赛郎”。后来赛郎慢慢长大了,装束打扮就一直象男孩子一样。十二岁时,洪员外在荷花塘前面立了个书馆,请塾师教赛郎读书。外面人都以为赛郎是男孩子。再说这塘西住着一户姓白的人家,老夫妻俩生活还过得去,就是没有儿子。他老婆曾生过三个儿子,都没活过周岁便死了。为这事老白曾经几次找人算过命,都说他俩是“命里无儿”。这一年,他妻子又有了孕。老白心想:生女儿还能活,若生下个男孩来怕又保不住。他妻子想了个办法:“若生下儿子,只把他当女儿养,就不会再死了。”后来,真的又生了个儿子,夫妻俩便给这孩子戴了耳环,取名叫“贞娘”。贞娘长到十三岁,穿戴打扮起来比女孩子还标致。老夫妻疼儿子,想尽办法要供贞娘读书,听说东村洪员外家立了书馆,便求人说情,每月供先生二斗米,把贞娘送去读书。外面人都以为贞娘是女孩子。贞娘到了学堂,和十几个孩子在一起很合得来,特别和赛郎更要好,每天上学在一个书桌上读书,下学时两个人要在荷花塘边玩一阵子才分手回家。同学们看他俩那样亲近,有一天趁老师不在,就闹着玩,要赛郎、贞娘拜花堂,直到老师回来了,才跑回桌去读书。谁也不知道赛郎是女,贞娘是男;赛郎也以为贞娘真的是女孩,贞娘也以为赛郎真的是男孩。一晃三年,赛郎和贞娘的年龄都大了,在一起读书、玩耍也越来越亲近。老师看不过去了,劝他俩以后不要再手拉手地跑出去玩,免得人家说闲话。他两个表面上都答应了,心里却不愿听。贞娘想:先生不知我和赛郎两个都是男子,两个男子在一起有什么关系?赛郎也想:先生不知我和贞娘都是女子,别人笑怕什么!洪员外虽说常见他俩在一起玩,心里反觉得女儿和贞娘在一起倒好,免得她和男同学在一起惹事生非。老白夫妻当然也是同样的心思。这时候赛郎已十五岁了,贞娘是十六岁,两个人时常想起刚入学时玩拜花堂的事来。赛郎心想:贞娘这个人又聪明又和气,才学又好,将来谁要娶她做老婆,真是幸福。贞娘也这样想:自己若真是女子,一定要嫁给赛郎。转眼又过了三年,学生们都要分手了。赛郎对贞娘说:“学业期满,从今以后你、我恐怕不能常见面了。”说着流下泪来。贞娘说:“赛郎弟弟,不要难过,我家离你那儿不远,可以经常来往。”可赛郎心里晓得:自己年纪大了,从今后就要被父母关到绣房里不能出门了;再说自己和贞娘都要嫁人,谁晓得嫁到哪里去呢?好对贞娘说:“我俩结拜做姊妹吧!”贞娘想:两个男子拜姊妹,岂不笑话?连连摇手:“不、不、不,还是结拜做兄弟吧!”争了半天,最后都说:“算了,就是结拜好了!”就这样,两个人糊糊涂涂地在荷花塘边结拜了。赛郎回家后便换了女装,整天呆在绣房里,时常想念贞娘。贞娘在家,也总想着赛郎。贞娘的爹老白得病死了,母亲就让贞娘摘掉耳环,换上男装,要他给老白穿孝打灵幡,送老白入土。直到这时,全村人才晓得贞娘原来是男的。消息传到洪员外家里,赛郎听了又惊又喜。惊的是,同窗多年竟不晓得他是男子;喜的是,遇见了贞娘这样可亲的人。可是洪员外听了这个消息竟大发脾气,叫人把贞娘的母亲喊来,当面骂了她一顿:“你家养了儿子,谁还会抢了你的?为什么男扮女装送到我家书馆来读书?整天与赛郎在一起,败坏了我家门风!”贞娘的母亲听得糊涂了:“我家贞娘与赛郎在一起,有什么败坏门风的哪?”员外老婆在旁一说,她才晓得赛马郎原来是个女的,也免不了吃了一惊。又一想:洪家真是不讲道理。便也气愤地说:“你家女孩子可以扮男装去读书,为什么我家男孩子就不能扮女装去读书呢?”洪员外无言可答,命人把贞娘的母亲赶出了大门。贞娘听母亲说赛郎是女子,高兴极了,立志要娶她。母亲晓得洪家不会答应,不肯找媒人。于是贞娘整天闷闷不乐。过了几天,忽然洪家丫环送来一封信,打开一看,是赛郎写来的。信上说她被父母关在绣房里,如何想念贞娘;又说她知道了贞娘是男的,心里如何高兴。贞娘看了信,知道赛郎待他有心有意,高兴得不得了,忙写了封回信,叫丫环带回去。从此后,两个人便你来我往地通起信来。一天晚上,贞娘又要母亲托媒去提亲,母亲心疼儿子,答应试试。没想到媒人未进洪家大门就被赶了出来。媒人对贞娘说:“死了心吧!员外说了,一则嫌你家穷,养不起他女儿,二则你俩原是同学,如今嫁给你就是‘无私有弊’,玷辱了人家的好门风。”贞娘见事情不能成功,忧愁成病;他母亲急得在一旁日夜啼哭。再说赛郎听得白家托媒提亲被父母回绝一事,也急得闹起病来。洪员外为了让女儿死了这条心,偷着叫人把白家母子赶出村去。赛郎听到此消息,气得索性连饭也不吃了,从此病情一天重似一天。再说贞娘母子被洪家赶出村,搬到四十里外的城里去住。过了不久,贞娘的病稍好些了,谁知母亲又病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贞娘只好靠每日做些小生意维持生活。过了几个月,母亲死了,贞娘安葬了母亲,决心回村去找赛郎。他把家里破烂东西卖掉,办了一些花线等货物,打成包袱,扮成“卖货郎”,回到村中,住在破庙里。 一天,他摇着手中的拨郎鼓,偷偷地绕到洪家后园门前。赛郎的丫环听到鼓声出来买花线,一见是贞娘,惊喜万分,急忙跑进去告诉赛郎。赛郎随即写了封信,让丫环交给贞娘,叫他快些离开这里。贞娘跑回庙里,打开信一看,原来赛郎约他今夜三更在荷花塘相会。贞娘高兴啊,眼睁睁地盼着天黑。三更时分,荷花塘边,赛郎和贞娘一见面就抱头大哭起来。哭症哭着,赛郎对贞娘说:“爹爹心狠,我俩今生难成夫妻。望你保重身体,不要再挂记我了。”说完就往水里跳。贞娘一步上前拖住她,哭着说:“我俩生不能在一起,情愿死在一起。”说完,抱起赛郎一同跳入水中。丫环等到鸡叫还不见赛郎回来,知道还了事,也不敢声张。第二天,洪家上下各处寻找,找到荷花塘边,见有赛郎的一只绣鞋,知是跳了水。洪员外急忙命人打捞上来,只见贞娘、赛郎两个人紧抱在一起,几个人用力拉也拉不开,洪员外便命人将他俩埋在荷花塘边。当晚只听得响雷打闪,下了一夜大雨。等到天明,只见荷花塘水一直涨到赛郎、贞娘坟前,将坟围了起来;坟上长着的荷花,花茎比人的大拇指还粗,顶上开了两朵花,一红一白紧紧地靠在一起,人们便叫它“并贴莲”,以后便叫成了“并蒂莲”。
2、花神之牡丹花:
牡丹因其雍容华贵,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我国的国花。相传在很早以前,洛阳邙山脚下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的夫妻,丈夫上山挖药砍柴,妻子在家纺纱织布,日子过得很快活。四十那年,他们生了一个孩子,两人爱如至宝,取名叫英哥。英哥九岁时,他爹死了,后来,他妈又得了个很奇怪的病,每天夜晚发热,白天发冷,面黄饥瘦,四肢无力。为了治好妈妈的病,英哥到处请医生看病抓药,可是跑遍了周围九乡十八镇,还是没把病治好。后来,英哥自己也累病了,他妈说啥也不让他再去请医生了。这一天,英哥听别人说,邙山顶上有个仙人台,台旁长有灵芝草,谁要是吃了,能起死回生除百病。英哥就瞒着他妈,偷偷地向山里走去。他走啊走啊,不知翻了多少山,路越走越陡,有些地方得脚蹬手攀地向上爬。当他快爬上山顶时,头也晕,心也跳,肚子饿得咕咕叫;脚一抖,手一软,“骨碌碌”从上面摔下来,昏了过去。 醒来的时候,英哥见身边坐着一个白胡子老头,笑眯眯地看着自己。他赶紧爬起来,问那老头哪里有灵芝草。那老头问他要灵芝草干啥,他说:“俺妈得了一个奇怪的病,俺要找灵芝草给他治病。”那老头听了,摇摇头,说:“灵芝草也治不好你妈的病。”英哥一听,伤心地大哭起来。那老头点点头,从身边摸出一根碗口粗的大铁棍,递给他说:“你把它磨成一块一分厚,一寸长工的小铁片,到那时我就有办法。”英哥接过铁棍,二话没说就走了。他在小溪边不分白天黑夜地磨起来。磨呀磨呀,胳膊累肿了,手也磨烂了,一滴一滴的血不信地滴到铁棍上。谁知那血一滴到铁棍上,铁面无私棍就缩小一点。滴着滴着,那铁棍突然“啪”一声裂开了,从里面跳出一把金光闪闪的小钥匙。英哥慌忙拾起来,正要去找那老头,不料一转身,发现老头就站在自己身后。老头笑嘻嘻地说:“好孩子,真有决心!好了,好了,你可以去了。那天上有个瑶池,瑶池里有个王母娘娘,在王母娘娘的花园里,有一间小房子,那是王母娘娘的炼丹房。你只要进去拿到一粒仙丹,就能治好你妈的病。”英哥问:“天那么高,我咋去呢?”老头说:“这好办。”说着,从腰间摸出一只小葫芦,从里边倒出一颗红药丸,递给英哥,说:“你把它吞下去。”英哥吞下那颗药丸,顿时觉得体轻似燕,飘飘欲飞。他向老头拜了三拜,然后身子一纵,冲天而去。不一会,英哥只见一大片亭台楼阁在五彩云中时隐时现,阵阵仙乐随风飘来,近前看时,门额上写着“瑶池”两个金字。英哥按照白胡子老头说的,左拐右弯来到王母娘娘的花园。只见花园里面奇花簇簇,异草铺地,一座小房子金光四射,房门上写着“丹房”二字,一人比头还大的石锁锁在门上。英哥欢喜异常,急忙掏出钥匙,朝石锁孔里一拧,那石锁“哗啦”一声自动落了,房门也跟着不推自开。英哥进得门去,见桌上放着很多长脖子细瓷瓶,瓶里装满了仙丹。他想:凡间有很多人,我应该多带些回去,送给他们一点,如果他们以后得这种病,也能治好。想着就脱下身上的布衫,狠命包起来。就在这时,只听“镗镗镗“一阵锣响,英哥情知不妙,背起衣兜就跑。原来,王母娘娘听到丹房有动静,带人直奔这里而来。英哥来到南天门后,见王母娘娘带阒人仍紧追不放,心里想:背得多了跑不快,还是把这东西扔到人间去,不管谁拣着,都能治病。看看快到邙山了,后面王母娘娘已经追了上来,衣兜一抖,尽数倒了下去,想到只要妈妈拣着一粒,就能治好莱坞病,心也宽了。王母娘娘见英哥把仙丹全部撒到人间,勃然大怒,举剑朝英哥头上砍去。不料那剑却被拂尘挡住了,原来是那位白胡子老头来了。王母娘娘气得双脚直蹦:“好哇!又是你这个老头,你还我的仙丹!”老头哈哈一笑,说:“圣母息怒,只因天下百姓有灾难,玉帝让老朽拯救,老朽才命英哥来借你仙丹一用。”王母娘娘听说玉帝有令,只好作罢,悻悻回天廷去了。原来这老头是南极仙翁。南极仙翁对英哥说:“你撒下去的仙丹已入土化作棵棵仙花,你把仙花的根皮剥下来煎成汤,你妈一喝就好了。”英哥回到家里,见母亲昏倒在门口,急得手足无措,忽然想起南极仙翁的话,慌忙到外边去找,只见房前屋后,溪边路旁,长满了很多没有见过的鲜花,那花千姿百态,鲜艳无比。英哥知道这是仙丹所化,急忙挖了一把,取其根皮,煎汤让他妈喝。他妈喝下去果然灵验,毛病很快就好了。当时有很多人也害这种病,英哥也让他们喝,他们的病也很快都好了。因为这花是王母娘娘的仙丹所化,人们就叫它“母丹”。母丹因有仙丹灵气,开的花异常美丽,香气四溢,成为名贵花草,世上都称它“天香国色”。后来,人们又发现这花分为睢雌、雄两种,雌的称“牝”,雄的称“牡”。雌的慢慢演变成了芍药;雄的,人们又给他改名叫“牡丹”。至今,人们还称牡丹和芍药是姊妹花。
3、花神之菊花:
中国是最早种植菊花的国家。早在基督教诞生前五百年,孔夫子已描述过黄菊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菊花一直被看作成熟而又寓意深广之花。关于菊花,在日本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古时候,从中国驶出一条大船,载了十二个贵族童男童女,为寻找长生不老药面远航海外。作为交换,他们携带最为贵重的物品—金菊花。后来大船遭遇了风暴,被冲到一个无人的荒岛,被迫在那里住下 ,繁衍子孙,并在岛上种下了金菊花。之后那里的人们就自称“日本帝国”。日本国旗上被大家误认作太阳的图案实际是一朵金色的菊花。而且日本天皇的象征符号也是一朵十六瓣菊花。
4、花神之玉簪花:
相传王母娘娘对女儿的管教非常严,小女儿性格刚烈,自小喜欢自由,向往人世间无拘无束的生活。一次,她趁赴瑶池为幕后祝寿之机,她想乘机下凡到人间走一遭。不想王母娘娘早就看透她的心事,使她不得脱身。她便将头上的白玉簪子拔下,对它说:“你代我到人间去吧。”一年后,在玉簪落下的地方长出了象玉簪一样的花,散发出清淡幽雅的香味。人们喜欢它花形的脱俗,称它为“江南第一花”。宋朝诗人黄庭坚有诗道:“宴罢瑶池阿母家,嫩惊飞上紫云车。玉簪落地无人拾,化作江南第一花。”
5、花神之山茶花:
山茶顶风冒雪,不怕环境的恶劣,能在严寒冬天久开不败,战斗的人民都赞扬它是胜利花。山茶被称为胜利花,还有另一传说:明末代皇帝崇祯手下的总兵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缢死煤山。吴三桂投降清军,并引进清军,镇压农民起义军,充当先锋,杀死明桂王,清封他为平西王,守云南。吴三桂在云南,横行霸道,在五华山建宫殿,造阿香园,传旨云南各地献奇花异草。陆凉县境内普济寺有一株茶花,高二丈余,花呈九蕊十八瓣,浓香四溢,为天下珍品,陆凉县令见到旨谕,使到普济寺,迫令寺旁居民挖茶树。村民不服,直到天黑。无人动手下锹。这天夜里,村中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看见一位美丽姑娘走来,手里拿着一枝盛开的茶花,对老人说:“村民爱找,培育我,我的花只向乡亲们开放,吴三桂别想看到我一眼。你们留我留不住,执意抗命会使百姓吃苦。还是让那县令送我去吧,我自有办法对付他们,定能胜利归来。”老人伸手去握姑娘的手,一惊醒来,原来是一个梦。第二天老人将梦情告诉村民,大家认为是茶花仙子托梦,就照她的意见办吧!县令亲自押送村民将茶树送到吴三桂的阿香园,谁知茶树刚放下,巳便听“哗”的一声,茶树叶子全部脱光。吴三桂大怒,责怪县令一路保护不周。谋臣进言:“一路日晒,常有此情况,栽下去仍然可活的。”到了春天,茶树长了一身叶,就是不开花。吴三桂向茶树抽了一鞭,留下一道伤痕。第二年春天,吴三桂带众姬妾,到阿香园赏花,见茶花只有几朵瘦小的花,吴三桂愤愤地说:“这是什么举世名花!”举鞭又抽去,茶树干上留下第二道伤痕。第三个春天,吴三桂见园中一片凋零,什么花也不开,茶树上蹲着一只乌鸦,向他直叫。吴三桂怒火直冒,挥鞭又向茶树抽去,第二道伤痕上渗出鲜血。吴三桂下令把花匠抓起来办罪。茶花仙子为搭救花匠,不顾自已伤痛,来到吴三桂梦中唱道:三桂三桂,休得沉醉; 不怨花王,怨你昏愦。 我本民女,不求富贵, 只想回乡,度我穷岁。 吴三桂举起宝剑,向茶花仙子砍去。"咔嚓"一声,宝剑劈在九龙椅上,砍下一颗血淋淋的龙头。茶花仙子冷笑一声,又唱道: 灵魂贱卑,声名很臭。 卖主求荣,狐群狗类! 枉筑宫苑,血染王位。 天怒人怨,必降祸祟。 吴三桂听罢,吓得一身冷汗,便找来一个圆梦的谋臣,询问吉凶。谋臣说:“古人有言,福为祸所依,祸为福所伏。茶树贱种,入宫为祸,出宫为福。不如贬回原籍,脱祸为福。”吴三桂认为有理,便把茶树送回陆凉。茶树回乡,村里男女老少都出来迎接。大家摸着树干鞭痕,悲喜交集,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这夜,村民们做了一个大家相同的梦:茶花仙子对大家说:“与敌人作斗争,要耐心、要韧桂,我虽伤痕累累,但我终于回来了,我是胜利者。”从此,在云南都称山茶花为胜利花,山茶花开,总是显示了人们战斗胜利的喜悦。
6、花神之水仙花:
中国水仙花属石葱科、水仙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生得颇象洋葱、大蒜、故六朝时称“雅蒜”、宋 代称“天葱”。之后,人们还给她取了不少巧妙、美丽的名字,如金盏、银台、俪兰、雅客、女星等等。这里有着许多关于水仙花优美动人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据说,宋朝时,有一闽籍的京官告老回乡,当他乘船南返,将要回到家乡漳州时,见河畔长有一种水本植物,并开着芳香的小白花,便叫人采集一些,带回培植。据《蔡坂乡张氏谱记》载;明朝景泰年间, 他们的祖宗张光惠在京都做学官,一年冬天请假回乡,船过江西吉水,发现近岸水上,有叶色翠绿、花朵黄白、清香扑鼻的野花,于是拾回蔡板栽培育成新卉传下。传说崇明水仙来自福建。那是唐朝则天女皇要百花同时开放于她的御花园,天上司花神不敢违旨,福 建的水仙花六姐妹当然也不例外,被迫西上长安。小妹妹不愿独为女皇一人开花,只行经长江口,见江心有块净土,就悄悄溜下在崇明岛。所以,福建水仙五朵花一株开,崇明水仙一朵怒放。希腊神话传说,水仙原是个美男子,他不爱任何一个少女,而有一次,他在一山泉饮水,见到水中自己的影子时,便对自己发生了爱情。当他扑向水中拥抱自己影子时,灵魂便与肉体分离,化为一株漂亮的水仙……水仙花早在宋朝就已受人注意和喜爱。《漳州府志》记载:明初郑和出使南洋时,漳州水仙花已被当作名花而远运外洋了。“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水仙花通常是在精致的浅盆中栽培,然而,它对生活也挺简单朴素,适当的阳光和温度,只凭一勺清水,几粒石子也就能生根发芽。寒冬时节,百 花凋零,而水仙花却叶花俱在,胜过松、竹、梅,仪态超俗,故历代无数文人墨客都为水仙花题诗作画,呈献了不少幽美的篇章。水仙花主要有两个品种:一是单瓣,花冠色青白,花萼黄色,中间有金色的冠,形如盏状,花味清香 ,所以叫“玉台金盏”,花期约半个月;另一种是重瓣,花瓣十余片卷成一簇,花冠下端轻黄而上端淡白 ,没有明显的付冠,名为“百叶水仙”或称“玉玲珑”,花期约二十天左右。水仙花分布的范围极小,只 在漳州八大胜地之一的园山东麓一带,因它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园山挡住了烈日,园山在斜影所及的地方日照较短,为水仙花栽培创造了有利格条件。当地有歌云:“园山十八面,面面出王侯,一面不封侯, 出了水仙头。”
14玫瑰花:初恋。玫瑰的总体象征是美,爱,恋。白花表示恋情,诚心相爱;红花则是贞洁,艳丽的意思;黄花则表示嫉妒不贞,所以送花时应对不同的花色含义区别清楚,十五世纪英国发生了一场长达三十多年的战争玫瑰是英国的国花,当时互相敌对的王族约克家族和兰加斯特家族为了争夺王位彼此攻杀,兰加斯特家族以红玫瑰为徽章,约克家族则以白玫瑰为标志。因此这场长期的流血战争在历史上被叫做“玫瑰战争”。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美术史上逐渐崛起一个被称为海派或海上画派的画家集群。它以上海为活动中心,吸纳并且引领着江、浙、皖乃至更大地区的艺术力量,其画家阵容之浩大,绘画风格之纷繁,以及得时代变革风气之先的显赫声势和深远影响,均超过了此前的所有地方画派。然而,倘若用严格的流派概念去梳理这一艺术景观,则会出现令人困惑的问题,那就是:它既非惯常意义上的绘画流派,更非地域性质所能界定,而是在较大程度上呈现出模糊、多元、变动不居的特点,从而导致人们对海派概念的使用和评价莫衷一是。
执著于单一的立场和固定的视角,是难以领略海派绘画的丰富内涵的。从本体论和社会学相连锁的研究方法出发,对其所依托的历史渊薮、文化情境、主体特性,以及由之生发的观念形态、社会效应、价值意义,作一概略的多方位巡视,也许有助于我们寻找相对有效的切入点。
海派绘画的发生和发展,与上海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作为鸦片战争后输入境外资本和舶来西方文明的远东第一重镇,上海不仅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营造着中外移民杂处的多元化情境,而且与中国传统城市形态相区别,并以其处于南北冲要和中国经济最发达的江浙区域的地理优势,营造着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社会宽容度和人文涵泳量,为滋养文化艺术提供了人才、物质和精神观念上的优裕条件。从张鸣珂《寒松阁谈艺琐录》所记载的“以砚田为生者,亦皆于于而来,侨居卖画”,到杨逸《海上墨林》所收晚清书画家中外省籍画家的庞大数量,不难发现,众多画家橐笔海上,尽管有着各不相同的具体原因,但经济因素作为入沪的先决条件及其安身立命的现实基础,或者说,正在兴起中的近代工商业都市文化对他们的吸引,则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与扬州八怪所依托的传统商贾文化不同,构筑上海艺术品消费机制的主体力量,已经从亦儒亦商的新入世哲学承当者,转变为资本主义文化形态下的海派商人以及具有商人性格的海派市民。前者那种沾溉着古代乡绅文化和“养士”风气的遗泽,表现为画家与其最大主顾同时也是监护人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或者礼尚往来传统的存在方式,逐渐为以绘画为社会职业的按劳取酬方式,亦即生产者与消费者两大阶层的并列关系所取代。维护艺术市场的中间环节,除了职业掮客和专门店铺,还有由美术社团、润格制度、商业资本以及新兴的视觉传媒、公共空间所构成的庞大运作网络。这一切,使得海派画家既区别于历史上的画师艺匠,也不同于传统商业都会中具有职业化倾向的吴门画家或扬州八怪,而成为现代社会分工意义上的自由职业者。画家们赖以生存并在艺术上自我实现的契机,由此发生了重大变化。
早期上海画坛流行的是吴门画风,以苏州周边地区的画家为主体,但从咸丰开始,来自嘉兴、湖州、萧山、绍兴等地的浙籍画家渐增,进入同治以后,就几乎成为清一色的浙籍画家及其画风的天下了。被视为海派代表画家的赵之谦、张熊、朱熊、任熊、任薰、任伯年、钱慧安、虚谷、蒲华、吴昌硕、王震等等,除了钱慧安、虚谷分别为上海籍和安徽籍以外,无不来自浙江。海派中影响最大的两位画家一任伯年和吴昌硕,无不一边按照民间习用的谐音取意等通俗手法,创作着一幅又一幅的《玉堂富贵>、《无量寿佛》、《紫绶金章》,在强化艳丽色彩和写实造型的审美意蕴中挖掘世俗化的活力,另一边又遵循着个性自由和人文关怀的精神情感倾向,在《苏武牧羊》、《关河一望萧索》、《饥看天图》、《拒霜魄力》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入画写意传统中抒发性灵。这种既涤荡着文入画的清高超脱之气,也融合了文入画表现因素,同时还在不同程度上发扬民间艺术传统和西方绘画技法,并且将主体精神与消费需求统一在改良变革思想上的艺术倾向,使海派绘画获得了应时顺势的发展基点。从“三熊”、“四任”到虚谷、吴昌硕,或者说,从以兼工带写的花鸟画和人物画为标志的第一期海派典型,到大写意花鸟画逐渐压倒人物画的第二期海派典型,虽然主体特征和环境条件有所不同,比如在吴昌硕的成功中,就寓含着金石书法之助、现代展览之需以及来自日本的艺术接受群等多种因素,但是上述发展基点则别无二致。
第二期海派绘画的大写意风崛起,正值20世纪初政治鼎革之际。随着皇权的终结,新一轮文人耆宿充实沪上,原先秘藏宫禁的文物书画公诸世人,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又在推动新兴美术院校和外来绘画形式迅猛发展的同时,促使民族主义思潮在中国画领域高涨起来,诸如此类以不同方式浸润改造着海派绘画文化品质的历史际遇,极大地影响了此后中国画坛的新格局。
自从西方文化中的“艺术”概念通过新式美术教育的途径融人中国人的思维以来,率先得到体认的是金石写意一派。尽管其所内含的文人画情结遭到社会革命理论的批判,但在强调主观色彩和精神表现的西方现代艺术的启示下,文人写意画的美学原则被切换成了民族艺术风格的表征,而作为学院教育中中国画的主要形式资源。黄宾虹、陈师曾、潘天寿、刘海粟、傅抱石以及稍晚一些发挥其影响的李可染等等,都是这一思维框架下的活跃人物。不过,艺术概念的普及与深化,也同时生发着更大的涵盖力。工笔、写意、文人自娱、职业售画,以及课徒、办学院、开面展、出刊物、营建艺术团体,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的新旧事物,都有可能在艺术和艺术家的名义下找到自己的位置。对于中国画艺术特性的体认和发展方向的选择,由此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一度沉寂的山水画,一方面沿着“四王”遗轨,推出了冯超然、吴待秋、吴子深之类的儒雅风格,一方面乘借“四僧”热和金石写意派大炽的时势,激扬起黄宾虹、钱瘦铁、贺天健之类的写意情致,而在两者并行或融合的碰撞声中,晋唐宋元这个文人画主宰画坛之前的更富于造型性的传统,又跳入了人们的眼帘,张大干、吴湖帆、谢稚柳的新古典主义山水画,随之脱颖而出。那些放眼东西洋异域传统的新生代画家,迈出了中西合璧的更大步伐。关良、林风眠、丁衍庸等人的创新成果,比起吴石仙等前辈来,富于愈加鲜明的艺术本体张力。丰子恺、叶浅予、谢之光等人处于边缘状态的新画种,比起吴友如的点石斋画风来,也更显得文采斐然。外来的新兴的艺术样式和氛围,传统的创作、鉴藏和经营圈子,使不同的艺术取向既可以交流互动又能各不相妨地行使其主客观效能,是海派绘画进入第三期的表征。它将第一、第二期海派侧重于古今之变的纵向视角,及其更多地表现为传统文人审美情趣与新兴市民审美情趣之移替的发展态势,导向了侧重于中西之争的横向视角,以及在世界性背景和民族危机感下对中国画走向的多种自觉选择。随着海派影响力的曰益扩大,晚清时以“四任”或钱慧安派为海派的狭义指称,以及像张祖翼那样斥之为“皆恶劣不可暂注目”的保守主义偏见,逐渐为包容更多海上画家并且侧重于褒扬新变的观点所压倒。
追索海派绘画的流变关系,会遭遇到一个复杂问题,即海派作为“所指”的具体范围,具有很大的游移性、模糊性。通常被人们视为海派重要代表的某些画家,其实并不寄寓上海,抑或在其艺术的成熟期移居外埠,成为该地区的代表画家。前者的典型例子是赵之谦,后者的例子则有黄宾虹、张大干等等。海纳百川的巨大涵量和永不止息的流动性,不仅构成了海派绘画无固定模式、无统一风格、无独尊宗主的基本特色,而且作为画家、画作、画事的最大集散地,与许多地区发生着“互市”关系。正因为如此,支撑起20世纪中国画坛新局面的各地著名画家中,有很大一部分与海派结下了不解之缘。
有关花的部分民间故事:
1、花神之并蒂莲:
传说很早以前有这么个村庄,村中有一口大水塘,塘里年年长满荷花,人们都叫它荷花塘。这塘东住着一个姓洪的员外,家里很有钱,可四十多岁了,还没有儿女。这一年,员外妻子怀了孕,洪员外日夜烧香敬神,求菩萨保佑他生个儿子,可是生下来的却是一个女孩。洪员外闷闷不乐。他妻子为了安慰员外,便和员外商量,把这个女孩当儿子来养,对外人就说生了个男孩子,并给孩子取名叫“赛郎”。后来赛郎慢慢长大了,装束打扮就一直象男孩子一样。十二岁时,洪员外在荷花塘前面立了个书馆,请塾师教赛郎读书。外面人都以为赛郎是男孩子。再说这塘西住着一户姓白的人家,老夫妻俩生活还过得去,就是没有儿子。他老婆曾生过三个儿子,都没活过周岁便死了。为这事老白曾经几次找人算过命,都说他俩是“命里无儿”。这一年,他妻子又有了孕。老白心想:生女儿还能活,若生下个男孩来怕又保不住。他妻子想了个办法:“若生下儿子,只把他当女儿养,就不会再死了。”后来,真的又生了个儿子,夫妻俩便给这孩子戴了耳环,取名叫“贞娘”。贞娘长到十三岁,穿戴打扮起来比女孩子还标致。老夫妻疼儿子,想尽办法要供贞娘读书,听说东村洪员外家立了书馆,便求人说情,每月供先生二斗米,把贞娘送去读书。外面人都以为贞娘是女孩子。贞娘到了学堂,和十几个孩子在一起很合得来,特别和赛郎更要好,每天上学在一个书桌上读书,下学时两个人要在荷花塘边玩一阵子才分手回家。同学们看他俩那样亲近,有一天趁老师不在,就闹着玩,要赛郎、贞娘拜花堂,直到老师回来了,才跑回桌去读书。谁也不知道赛郎是女,贞娘是男;赛郎也以为贞娘真的是女孩,贞娘也以为赛郎真的是男孩。一晃三年,赛郎和贞娘的年龄都大了,在一起读书、玩耍也越来越亲近。老师看不过去了,劝他俩以后不要再手拉手地跑出去玩,免得人家说闲话。他两个表面上都答应了,心里却不愿听。贞娘想:先生不知我和赛郎两个都是男子,两个男子在一起有什么关系?赛郎也想:先生不知我和贞娘都是女子,别人笑怕什么!洪员外虽说常见他俩在一起玩,心里反觉得女儿和贞娘在一起倒好,免得她和男同学在一起惹事生非。老白夫妻当然也是同样的心思。这时候赛郎已十五岁了,贞娘是十六岁,两个人时常想起刚入学时玩拜花堂的事来。赛郎心想:贞娘这个人又聪明又和气,才学又好,将来谁要娶她做老婆,真是幸福。贞娘也这样想:自己若真是女子,一定要嫁给赛郎。转眼又过了三年,学生们都要分手了。赛郎对贞娘说:“学业期满,从今以后你、我恐怕不能常见面了。”说着流下泪来。贞娘说:“赛郎弟弟,不要难过,我家离你那儿不远,可以经常来往。”可赛郎心里晓得:自己年纪大了,从今后就要被父母关到绣房里不能出门了;再说自己和贞娘都要嫁人,谁晓得嫁到哪里去呢?好对贞娘说:“我俩结拜做姊妹吧!”贞娘想:两个男子拜姊妹,岂不笑话?连连摇手:“不、不、不,还是结拜做兄弟吧!”争了半天,最后都说:“算了,就是结拜好了!”就这样,两个人糊糊涂涂地在荷花塘边结拜了。赛郎回家后便换了女装,整天呆在绣房里,时常想念贞娘。贞娘在家,也总想着赛郎。贞娘的爹老白得病死了,母亲就让贞娘摘掉耳环,换上男装,要他给老白穿孝打灵幡,送老白入土。直到这时,全村人才晓得贞娘原来是男的。消息传到洪员外家里,赛郎听了又惊又喜。惊的是,同窗多年竟不晓得他是男子;喜的是,遇见了贞娘这样可亲的人。可是洪员外听了这个消息竟大发脾气,叫人把贞娘的母亲喊来,当面骂了她一顿:“你家养了儿子,谁还会抢了你的?为什么男扮女装送到我家书馆来读书?整天与赛郎在一起,败坏了我家门风!”贞娘的母亲听得糊涂了:“我家贞娘与赛郎在一起,有什么败坏门风的哪?”员外老婆在旁一说,她才晓得赛马郎原来是个女的,也免不了吃了一惊。又一想:洪家真是不讲道理。便也气愤地说:“你家女孩子可以扮男装去读书,为什么我家男孩子就不能扮女装去读书呢?”洪员外无言可答,命人把贞娘的母亲赶出了大门。贞娘听母亲说赛郎是女子,高兴极了,立志要娶她。母亲晓得洪家不会答应,不肯找媒人。于是贞娘整天闷闷不乐。过了几天,忽然洪家丫环送来一封信,打开一看,是赛郎写来的。信上说她被父母关在绣房里,如何想念贞娘;又说她知道了贞娘是男的,心里如何高兴。贞娘看了信,知道赛郎待他有心有意,高兴得不得了,忙写了封回信,叫丫环带回去。从此后,两个人便你来我往地通起信来。一天晚上,贞娘又要母亲托媒去提亲,母亲心疼儿子,答应试试。没想到媒人未进洪家大门就被赶了出来。媒人对贞娘说:“死了心吧!员外说了,一则嫌你家穷,养不起他女儿,二则你俩原是同学,如今嫁给你就是‘无私有弊’,玷辱了人家的好门风。”贞娘见事情不能成功,忧愁成病;他母亲急得在一旁日夜啼哭。再说赛郎听得白家托媒提亲被父母回绝一事,也急得闹起病来。洪员外为了让女儿死了这条心,偷着叫人把白家母子赶出村去。赛郎听到此消息,气得索性连饭也不吃了,从此病情一天重似一天。再说贞娘母子被洪家赶出村,搬到四十里外的城里去住。过了不久,贞娘的病稍好些了,谁知母亲又病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贞娘只好靠每日做些小生意维持生活。过了几个月,母亲死了,贞娘安葬了母亲,决心回村去找赛郎。他把家里破烂东西卖掉,办了一些花线等货物,打成包袱,扮成“卖货郎”,回到村中,住在破庙里。 一天,他摇着手中的拨郎鼓,偷偷地绕到洪家后园门前。赛郎的丫环听到鼓声出来买花线,一见是贞娘,惊喜万分,急忙跑进去告诉赛郎。赛郎随即写了封信,让丫环交给贞娘,叫他快些离开这里。贞娘跑回庙里,打开信一看,原来赛郎约他今夜三更在荷花塘相会。贞娘高兴啊,眼睁睁地盼着天黑。三更时分,荷花塘边,赛郎和贞娘一见面就抱头大哭起来。哭症哭着,赛郎对贞娘说:“爹爹心狠,我俩今生难成夫妻。望你保重身体,不要再挂记我了。”说完就往水里跳。贞娘一步上前拖住她,哭着说:“我俩生不能在一起,情愿死在一起。”说完,抱起赛郎一同跳入水中。丫环等到鸡叫还不见赛郎回来,知道还了事,也不敢声张。第二天,洪家上下各处寻找,找到荷花塘边,见有赛郎的一只绣鞋,知是跳了水。洪员外急忙命人打捞上来,只见贞娘、赛郎两个人紧抱在一起,几个人用力拉也拉不开,洪员外便命人将他俩埋在荷花塘边。当晚只听得响雷打闪,下了一夜大雨。等到天明,只见荷花塘水一直涨到赛郎、贞娘坟前,将坟围了起来;坟上长着的荷花,花茎比人的大拇指还粗,顶上开了两朵花,一红一白紧紧地靠在一起,人们便叫它“并贴莲”,以后便叫成了“并蒂莲”。
2、花神之牡丹花:
牡丹因其雍容华贵,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我国的国花。相传在很早以前,洛阳邙山脚下住着一对勤劳善良的夫妻,丈夫上山挖药砍柴,妻子在家纺纱织布,日子过得很快活。四十那年,他们生了一个孩子,两人爱如至宝,取名叫英哥。英哥九岁时,他爹死了,后来,他妈又得了个很奇怪的病,每天夜晚发热,白天发冷,面黄饥瘦,四肢无力。为了治好妈妈的病,英哥到处请医生看病抓药,可是跑遍了周围九乡十八镇,还是没把病治好。后来,英哥自己也累病了,他妈说啥也不让他再去请医生了。这一天,英哥听别人说,邙山顶上有个仙人台,台旁长有灵芝草,谁要是吃了,能起死回生除百病。英哥就瞒着他妈,偷偷地向山里走去。他走啊走啊,不知翻了多少山,路越走越陡,有些地方得脚蹬手攀地向上爬。当他快爬上山顶时,头也晕,心也跳,肚子饿得咕咕叫;脚一抖,手一软,“骨碌碌”从上面摔下来,昏了过去。 醒来的时候,英哥见身边坐着一个白胡子老头,笑眯眯地看着自己。他赶紧爬起来,问那老头哪里有灵芝草。那老头问他要灵芝草干啥,他说:“俺妈得了一个奇怪的病,俺要找灵芝草给他治病。”那老头听了,摇摇头,说:“灵芝草也治不好你妈的病。”英哥一听,伤心地大哭起来。那老头点点头,从身边摸出一根碗口粗的大铁棍,递给他说:“你把它磨成一块一分厚,一寸长工的小铁片,到那时我就有办法。”英哥接过铁棍,二话没说就走了。他在小溪边不分白天黑夜地磨起来。磨呀磨呀,胳膊累肿了,手也磨烂了,一滴一滴的血不信地滴到铁棍上。谁知那血一滴到铁棍上,铁面无私棍就缩小一点。滴着滴着,那铁棍突然“啪”一声裂开了,从里面跳出一把金光闪闪的小钥匙。英哥慌忙拾起来,正要去找那老头,不料一转身,发现老头就站在自己身后。老头笑嘻嘻地说:“好孩子,真有决心!好了,好了,你可以去了。那天上有个瑶池,瑶池里有个王母娘娘,在王母娘娘的花园里,有一间小房子,那是王母娘娘的炼丹房。你只要进去拿到一粒仙丹,就能治好你妈的病。”英哥问:“天那么高,我咋去呢?”老头说:“这好办。”说着,从腰间摸出一只小葫芦,从里边倒出一颗红药丸,递给英哥,说:“你把它吞下去。”英哥吞下那颗药丸,顿时觉得体轻似燕,飘飘欲飞。他向老头拜了三拜,然后身子一纵,冲天而去。不一会,英哥只见一大片亭台楼阁在五彩云中时隐时现,阵阵仙乐随风飘来,近前看时,门额上写着“瑶池”两个金字。英哥按照白胡子老头说的,左拐右弯来到王母娘娘的花园。只见花园里面奇花簇簇,异草铺地,一座小房子金光四射,房门上写着“丹房”二字,一人比头还大的石锁锁在门上。英哥欢喜异常,急忙掏出钥匙,朝石锁孔里一拧,那石锁“哗啦”一声自动落了,房门也跟着不推自开。英哥进得门去,见桌上放着很多长脖子细瓷瓶,瓶里装满了仙丹。他想:凡间有很多人,我应该多带些回去,送给他们一点,如果他们以后得这种病,也能治好。想着就脱下身上的布衫,狠命包起来。就在这时,只听“镗镗镗“一阵锣响,英哥情知不妙,背起衣兜就跑。原来,王母娘娘听到丹房有动静,带人直奔这里而来。英哥来到南天门后,见王母娘娘带阒人仍紧追不放,心里想:背得多了跑不快,还是把这东西扔到人间去,不管谁拣着,都能治病。看看快到邙山了,后面王母娘娘已经追了上来,衣兜一抖,尽数倒了下去,想到只要妈妈拣着一粒,就能治好莱坞病,心也宽了。王母娘娘见英哥把仙丹全部撒到人间,勃然大怒,举剑朝英哥头上砍去。不料那剑却被拂尘挡住了,原来是那位白胡子老头来了。王母娘娘气得双脚直蹦:“好哇!又是你这个老头,你还我的仙丹!”老头哈哈一笑,说:“圣母息怒,只因天下百姓有灾难,玉帝让老朽拯救,老朽才命英哥来借你仙丹一用。”王母娘娘听说玉帝有令,只好作罢,悻悻回天廷去了。原来这老头是南极仙翁。南极仙翁对英哥说:“你撒下去的仙丹已入土化作棵棵仙花,你把仙花的根皮剥下来煎成汤,你妈一喝就好了。”英哥回到家里,见母亲昏倒在门口,急得手足无措,忽然想起南极仙翁的话,慌忙到外边去找,只见房前屋后,溪边路旁,长满了很多没有见过的鲜花,那花千姿百态,鲜艳无比。英哥知道这是仙丹所化,急忙挖了一把,取其根皮,煎汤让他妈喝。他妈喝下去果然灵验,毛病很快就好了。当时有很多人也害这种病,英哥也让他们喝,他们的病也很快都好了。因为这花是王母娘娘的仙丹所化,人们就叫它“母丹”。母丹因有仙丹灵气,开的花异常美丽,香气四溢,成为名贵花草,世上都称它“天香国色”。后来,人们又发现这花分为睢雌、雄两种,雌的称“牝”,雄的称“牡”。雌的慢慢演变成了芍药;雄的,人们又给他改名叫“牡丹”。至今,人们还称牡丹和芍药是姊妹花。
3、花神之菊花:
中国是最早种植菊花的国家。早在基督教诞生前五百年,孔夫子已描述过黄菊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菊花一直被看作成熟而又寓意深广之花。关于菊花,在日本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传说。古时候,从中国驶出一条大船,载了十二个贵族童男童女,为寻找长生不老药面远航海外。作为交换,他们携带最为贵重的物品—金菊花。后来大船遭遇了风暴,被冲到一个无人的荒岛,被迫在那里住下 ,繁衍子孙,并在岛上种下了金菊花。之后那里的人们就自称“日本帝国”。日本国旗上被大家误认作太阳的图案实际是一朵金色的菊花。而且日本天皇的象征符号也是一朵十六瓣菊花。
4、花神之玉簪花:
相传王母娘娘对女儿的管教非常严,小女儿性格刚烈,自小喜欢自由,向往人世间无拘无束的生活。一次,她趁赴瑶池为幕后祝寿之机,她想乘机下凡到人间走一遭。不想王母娘娘早就看透她的心事,使她不得脱身。她便将头上的白玉簪子拔下,对它说:“你代我到人间去吧。”一年后,在玉簪落下的地方长出了象玉簪一样的花,散发出清淡幽雅的香味。人们喜欢它花形的脱俗,称它为“江南第一花”。宋朝诗人黄庭坚有诗道:“宴罢瑶池阿母家,嫩惊飞上紫云车。玉簪落地无人拾,化作江南第一花。”
5、花神之山茶花:
山茶顶风冒雪,不怕环境的恶劣,能在严寒冬天久开不败,战斗的人民都赞扬它是胜利花。山茶被称为胜利花,还有另一传说:明末代皇帝崇祯手下的总兵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缢死煤山。吴三桂投降清军,并引进清军,镇压农民起义军,充当先锋,杀死明桂王,清封他为平西王,守云南。吴三桂在云南,横行霸道,在五华山建宫殿,造阿香园,传旨云南各地献奇花异草。陆凉县境内普济寺有一株茶花,高二丈余,花呈九蕊十八瓣,浓香四溢,为天下珍品,陆凉县令见到旨谕,使到普济寺,迫令寺旁居民挖茶树。村民不服,直到天黑。无人动手下锹。这天夜里,村中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看见一位美丽姑娘走来,手里拿着一枝盛开的茶花,对老人说:“村民爱找,培育我,我的花只向乡亲们开放,吴三桂别想看到我一眼。你们留我留不住,执意抗命会使百姓吃苦。还是让那县令送我去吧,我自有办法对付他们,定能胜利归来。”老人伸手去握姑娘的手,一惊醒来,原来是一个梦。第二天老人将梦情告诉村民,大家认为是茶花仙子托梦,就照她的意见办吧!县令亲自押送村民将茶树送到吴三桂的阿香园,谁知茶树刚放下,巳便听“哗”的一声,茶树叶子全部脱光。吴三桂大怒,责怪县令一路保护不周。谋臣进言:“一路日晒,常有此情况,栽下去仍然可活的。”到了春天,茶树长了一身叶,就是不开花。吴三桂向茶树抽了一鞭,留下一道伤痕。第二年春天,吴三桂带众姬妾,到阿香园赏花,见茶花只有几朵瘦小的花,吴三桂愤愤地说:“这是什么举世名花!”举鞭又抽去,茶树干上留下第二道伤痕。第三个春天,吴三桂见园中一片凋零,什么花也不开,茶树上蹲着一只乌鸦,向他直叫。吴三桂怒火直冒,挥鞭又向茶树抽去,第二道伤痕上渗出鲜血。吴三桂下令把花匠抓起来办罪。茶花仙子为搭救花匠,不顾自已伤痛,来到吴三桂梦中唱道:三桂三桂,休得沉醉; 不怨花王,怨你昏愦。 我本民女,不求富贵, 只想回乡,度我穷岁。 吴三桂举起宝剑,向茶花仙子砍去。"咔嚓"一声,宝剑劈在九龙椅上,砍下一颗血淋淋的龙头。茶花仙子冷笑一声,又唱道: 灵魂贱卑,声名很臭。 卖主求荣,狐群狗类! 枉筑宫苑,血染王位。 天怒人怨,必降祸祟。 吴三桂听罢,吓得一身冷汗,便找来一个圆梦的谋臣,询问吉凶。谋臣说:“古人有言,福为祸所依,祸为福所伏。茶树贱种,入宫为祸,出宫为福。不如贬回原籍,脱祸为福。”吴三桂认为有理,便把茶树送回陆凉。茶树回乡,村里男女老少都出来迎接。大家摸着树干鞭痕,悲喜交集,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这夜,村民们做了一个大家相同的梦:茶花仙子对大家说:“与敌人作斗争,要耐心、要韧桂,我虽伤痕累累,但我终于回来了,我是胜利者。”从此,在云南都称山茶花为胜利花,山茶花开,总是显示了人们战斗胜利的喜悦。
6、花神之水仙花:
中国水仙花属石葱科、水仙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鳞茎生得颇象洋葱、大蒜、故六朝时称“雅蒜”、宋 代称“天葱”。之后,人们还给她取了不少巧妙、美丽的名字,如金盏、银台、俪兰、雅客、女星等等。这里有着许多关于水仙花优美动人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据说,宋朝时,有一闽籍的京官告老回乡,当他乘船南返,将要回到家乡漳州时,见河畔长有一种水本植物,并开着芳香的小白花,便叫人采集一些,带回培植。据《蔡坂乡张氏谱记》载;明朝景泰年间, 他们的祖宗张光惠在京都做学官,一年冬天请假回乡,船过江西吉水,发现近岸水上,有叶色翠绿、花朵黄白、清香扑鼻的野花,于是拾回蔡板栽培育成新卉传下。传说崇明水仙来自福建。那是唐朝则天女皇要百花同时开放于她的御花园,天上司花神不敢违旨,福 建的水仙花六姐妹当然也不例外,被迫西上长安。小妹妹不愿独为女皇一人开花,只行经长江口,见江心有块净土,就悄悄溜下在崇明岛。所以,福建水仙五朵花一株开,崇明水仙一朵怒放。希腊神话传说,水仙原是个美男子,他不爱任何一个少女,而有一次,他在一山泉饮水,见到水中自己的影子时,便对自己发生了爱情。当他扑向水中拥抱自己影子时,灵魂便与肉体分离,化为一株漂亮的水仙……水仙花早在宋朝就已受人注意和喜爱。《漳州府志》记载:明初郑和出使南洋时,漳州水仙花已被当作名花而远运外洋了。“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水仙花通常是在精致的浅盆中栽培,然而,它对生活也挺简单朴素,适当的阳光和温度,只凭一勺清水,几粒石子也就能生根发芽。寒冬时节,百 花凋零,而水仙花却叶花俱在,胜过松、竹、梅,仪态超俗,故历代无数文人墨客都为水仙花题诗作画,呈献了不少幽美的篇章。水仙花主要有两个品种:一是单瓣,花冠色青白,花萼黄色,中间有金色的冠,形如盏状,花味清香 ,所以叫“玉台金盏”,花期约半个月;另一种是重瓣,花瓣十余片卷成一簇,花冠下端轻黄而上端淡白 ,没有明显的付冠,名为“百叶水仙”或称“玉玲珑”,花期约二十天左右。水仙花分布的范围极小,只 在漳州八大胜地之一的园山东麓一带,因它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园山挡住了烈日,园山在斜影所及的地方日照较短,为水仙花栽培创造了有利格条件。当地有歌云:“园山十八面,面面出王侯,一面不封侯, 出了水仙头。”
14玫瑰花:初恋。玫瑰的总体象征是美,爱,恋。白花表示恋情,诚心相爱;红花则是贞洁,艳丽的意思;黄花则表示嫉妒不贞,所以送花时应对不同的花色含义区别清楚,十五世纪英国发生了一场长达三十多年的战争玫瑰是英国的国花,当时互相敌对的王族约克家族和兰加斯特家族为了争夺王位彼此攻杀,兰加斯特家族以红玫瑰为徽章,约克家族则以白玫瑰为标志。因此这场长期的流血战争在历史上被叫做“玫瑰战争”。
郑思肖是哪个朝代?
白居易,王维,马致远,高适,郑思肖分别是哪个朝代的
白居易,王维,高适都是唐朝诗人
郑思肖,宋朝
马致远,元朝
诗集《心史》是哪个时期哪位作家的诗集
宋《心史》是南宋遗民,诗人,书画家郑思肖(字所南,1241,南宋淳佑元年--
1318,元延佑五年)的诗集,共收集诗二百五十首.在他的诗里,郑思肖站在普通
一介儒生的立场上,对国破家亡表达了他沉痛的悲愤,他愤怒地谴责了蒙古入侵者
在江南的暴行,表达了永远不和异族统治者合作的高风亮节.诗的自序和一些自注
里,郑思肖揭露了元统治者对江南汉族人民的残酷民族压迫,大家知道,现存的有
关南宋末到元初一段历史的记载里,我们几乎看不见元朝对江南统治的具体记载,
郑思肖在南宋亡后的所见所闻是十分宝贵的.
《心史》是一部带有神奇色彩的书,它是郑思肖秘密写就的,是书完成以后,被他
以铁盒封函,书外封纸曰:
大宋世界无穷无极
大宋铁函经
德佑九年佛生日封
此书出日一切皆吉
内书:大宋孤臣郑思肖百拜封
德佑九年为1283年,时宋已亡四年.郑思肖封好铁函后,将其深埋在苏州承天寺院
内井中,经过三百五十多年岁月,明末崇祯十一年(1638年)因为寺僧偶然疏浚井
而又重见天日,在明亡以前的六年间,该书稿被多次刊印.
清初和中期一些学者质疑这本书的真实性,认为这本书是伪书,但近人多认为清学
者的看法是错误的,特别是北大著名历史学家余嘉锡力驳清人之非,认为《心史》
确凿可信.不才最近以来连续读心史及郑所南先生的《久久书》三遍,益信是书字
字血泪,真实可鉴,而清人所诬明也.
古代喜爱兰花的诗人大多都在哪个朝代?
唐宋吧
兰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以其独特的花姿叶艺而饮誉古今中外。人们喜爱素淡、雅致、清幽、洁净的风格,推崇忠贞、廉洁、质朴、坚韧的情操,而兰花正是这种风格和情操的完美结合。我国最早在《诗经》中就有“涛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的兰花赞美诗,使兰花成为“吉祥友善”的象征。古往今来孔子、屈原、李世民、李白、苏轼、李清照、郑板桥、鲁迅、朱德、陈毅、张学良等众多的文人墨客咏兰、画兰、写兰、诗兰,兰花已成为人们用来修身养性、寄情寓志、标明心迹、铸塑人格的象征,升华为意蕴深远的兰文化。《孔子家语》中“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夫兰当为王者香草。”赞誉了兰花高贵品质。张学良将军曾有“花中真君子,风姿奇高雅”的赞美诗句。朱德元帅早就有殷切寄语“如果兰花进入寻常百姓家,这时的文明就更可观了。”兰花风姿素雅,叶片刚劲,花朵似蝶舞、赛飞燕,花形活泼潇洒,幽香四溢,素有"天下第一香","花中君子"美称,成了历代文人墨客题吟描绘对象。他们爱兰养兰,或吟之以诗,或绘之以画,为我们留下了不少趣闻轶事。名人总为兰花狂,历来被文人墨客所称颂。孔子是最早喜爱兰花的名人,《乐府诗集》载:“孔于自卫返鲁,隐谷之中,见香兰独茂,喟然叹日:'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乃止车援琴,作《漪兰妇》一曲”。《孔于家语》赞美了兰的品格:“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并进一步移用到处世之道上来,孔子说:“与善人处,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惧化”。
爱国诗人屈原不仅种兰,身佩兰花,而且以兰蕙高洁自比。他在《离骚》中就多次写到兰花:“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余”、“秋兰兮青表,绿叶兮紫茎”、“余既滋兰之九豌兮,又树蕙之百亩”。这些名句被广泛传播,使“兰”这个词成为“君子”、“德人”、“美人”、“佳人”的代称,并由此使“兰”离开了它本身的植物性成为一种色彩绚烂的文化符号。
东晋诗人陶渊明喜爱兰花,他弃官归里,采菊养兰,写有咏兰诗:“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消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丛”。
唐太宗李世民是第一个喜爱兰花的皇帝,他常在上幸宛中观赏兰花,并写有《芳兰》诗:“春晖开紫苑,淑景媚兰场。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
唐代诗人王维养兰成癖,并且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汗漫录》说:“王维以黄磁斗贮兰蕙,养以绮石,累年弥盛”。开创了瓷盆养兰先例。
唐代诗人杜牧喜爱兰花,相传他花不少银两养植兰花,建有相当规模的兰圃,在当时写了不少咏兰佳作,苏辙《次韵答人幽兰》诗云:“兰花耿耿意羞春,纫佩何人香满身。一寸芳心须自保,长松百尺有为新”,咏兰诗中寄托自己的理想。而苏轼的咏兰诗则构思新颖:“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篷艾深不见”,把春兰比喻成一位清高的美人,在山谷不断散发清香,流露诗人追求高洁的心态。
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擅于盆栽兰花,发明沙石养兰法,他说:“兰蕙丛出,莳以沙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他的《幽芳亭》首先对兰蕙作了分类:“一干一花,香有余者;一干五七花,香不足者蕙”他所称的"蕙"也为当代植物界所采用。
宋代哲学家、诗人朱熹酷爱兰花,他写过不少咏兰诗,其《秋兰》诗去:“秋兰递初馥,芳意满冲襟。想子空斋里,凄凉楚客心”,又在《兰》诗中咏道:“漫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香到晚清”。他长期养兰对兰花很有研究,他在《楚辞辨证》中说:“大抵古之所谓香草,必其花叶皆香而燥溼不变,故可刈而为......
中国书画的落款起源于哪个朝代
书画家在作书画后,除了签名外还要加钤印章,以表示该书画确为自己所作。但书画上钤印,起始很难考。可以肯定,魏晋南北朝时期书和画都无印记,印记是用来盖封泥的。唐代只见法书上有印,绘画上目前还尚未见到,如孙过庭《书谱序》末行“写记”二字上钤有一方印,惜已模糊难辩,不知是否即孙氏自用印。宋代书画上用印比唐代要多一些,苏轼、黄庭坚、米芾、王巖叟、赵构、吴琚、赵孟坚等人的法书上都有印。绘画上则郭熙、文同、赵令穰、杨无咎、郑思肖、赵孟坚等都有印,元明以来书画上大都有印,但倪瓒中年以后的作品,都无印记,只在《陆继善摹移帖跋》(四十二岁作)和设色《水竹居图》(四十三岁作)、《小山竹树图》上见过几方。明董其昌画有钤、也有不钤的,据说凡是他的得意下之笔都无印记。同时在印章内容方面明代也比前代有新的发展。自明初开始,在文人书画上,除姓名字号印章外,盖书圆上的闲章逐渐增多,如王绂的“游戏翰墨”、姚绶的“紫霞碧月翁”鼎形印,中期文征明的“停云馆”、“唐寅的“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南京解元”等等。引人注目的是宫廷绘画中某些专业画家,在文人书画家的影响下,也纷纷以文墨风雅相尚。他们不仅在文学、书法方面有相当的修养,且对印章的使用,尤其是闲章的镌刻都十分重视。如早期周位的“自耘生”。郭莼的“玉露余香”,其《青绿山水》轴本幅不题任何款,只钤有“郭文通印”和“玉露余香”印。卓迪《修楔图》卷起首处钤有“清约斋”一方长印,本幅后款下钤有“褒德世家”、“卓迪印”、“凤池清趣”三印。有些作者印章,镌刻上宫廷供奉的职衔或是其它文字内容,从(障上可以了解作者的身份地位。明代皇帝也经常御赐臣工们的图书印记,如宣德时,孙隆重花鸟草虫册,未开上方就曾树有“崆峒遗迹”印一方,上书“钦赐”二字。弘治时踢吴伟“画状元”印,孝宗时称钟钦礼为“天下老神仙”,钟于是把这句话刻成闲章。正德时赐朱瑞图书印记日“一樵”,朱遂自号一樵。以上种种情况在宫廷流行,蔚然成风,形成了明代书画家印记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清人在书画上,运用印章比明代更加普遍。至清中期后,几乎款印并用,很少有不钤印记的。书画家在字和画上不署名款可以,但不钤印记不行。
书法钤印的部位,大都钤在书行之未,少数人才在首行前上下加钤“起首”印章。尺牍书钤印的较少。北宋人有钤在日子上的,以后又在名字上。明代有用白折子书,称为“副启”,前有“名刺”(单帖),书者将名印钤在“名刺”与“副启”中缝上。
绘画上钤印的部位,有题款的,大都钤在款题下,也有用“起首”印的。手卷亦有另在图前加盖印章的,挂轴、册页则在左右下角加钤“押角”印;无款的手卷钤在图前、图末,挂轴或册页树在左右下角,也有钤在上方空隙处以代替款字的。
其它如书画长卷须连接二纸以上的,作者往往在接纸中缝加钤一印,名为骑缝印,但不是绝对的,也有不钤的。
作家的印章真,说明了书画的可靠性。鉴别作家印章的可靠办法是核对。如何核对呢?先把已经被承认是真的印章作为范本,与即将受鉴别的印章,从它的尺寸、篆法、笔画的曲折、肥瘦、白文或朱文来进行核对,与范本的那方一模一样、丝毫不爽就是真的,如有出入,就是伪的。但是这种核对办法所持的态度不同,而原则也不一样。
如前所述,宋以前的书画作品,钤盖上书画家本人印章的为数很少,大多数书画家在作品上并不钤盖本人的印章。印章上的文字,大都喜用小篆体,印形为长方形、方形、圆形、椭圆形、葫芦形,到了宋代才有奇形异式的钟鼎形出现。从唐宋人印章印出的笔画效果上看,印质以铜、牙、玉居多,少量是其它质料的。铜、牙、玉的材质坚硬,所以印文笔画大都比较滞重、光滑、呆板......
宁可枝头抱落花,何曾垂落北风中是谁的诗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出自郑思肖《寒菊》
寒菊
朝代:宋代
作者: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译文
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作者简介
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外老夫等。曾以太学上舍生应博学鸿词试。元军南侵时,曾向朝廷献抵御之策,未被采纳。后客居吴下,寄食报国寺。郑思肖擅长作墨兰,花叶萧疏而不画根土,意寓宋土地已被掠夺。有诗集《心史》、《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从古到今著名的画家有哪些?他们所在的朝代及代表作、风格分别是什么样的?
◎ 隋唐五代
董 源 戴 嵩 王 维 韦 偃 吴道子 阎立本
展子虔 张 萱 周 仿 戴 峄 韩 晃 李 升
李思训 李昭道 李 真 卢楞伽 孙 位 韩 干
董 源 王齐翰 卫 贤 徐 熙 赵 干 周文矩
顾闳中 关 仝 贯 休 黄 荃 荆 浩 阮 郜
石 恪
◎ 宋代时期
陈居中 胡 瑰 黄居采 惠 崇 贾师古 李安忠
李 成 李 迪 李公麟 李 嵩 李 唐 李赞华
梁师闵 林 椿 刘松年 马和之 马 麟 马 远
米友仁 苏汉臣 苏 轼 法 常 王居正 王 凝
王 诜 王希孟 文 同
武宗元 夏 永 夏 圭
范 宽 萧 照 许道宁 许 迪 徐禹功 阎次平
阎次于 燕 萧 燕文贵 杨无咎 冯大友 张择端
赵伯驹 赵伯肃 赵 昌 赵大亨 赵 芾 赵 佶
赵 葵 赵令穰 龚 开 赵孟坚 梁 楷 赵士雷
郑思肖 朱 锐 郭 熙 郭忠恕
◎ 元代时期
曹知白 李容瑾 李士行 陆 广 罗稚川 马 琬
倪 瓒 钱 选 任仁发 盛 懋 孙君泽 陈 琳
唐 棣 王 蒙 王 冕 王 绎 王 渊 王振鹏
吴 镇 颜 辉 杨维桢 姚廷美 张舜咨 张 渥
赵孟俯 赵 雍 赵 原 朱德润 高克恭 顾 安
管道升 黄公望 柯九思 李 衍
◎ 明代时期
边景昭 杜 堇 杜 椋 顾正谊 蓝 瑛 李 在
林 良 刘 珏 吕 纪 陆 治 倪元璐 陈道复
钱 毂 仇 英 邵 弥 沈士充 沈 周 盛茂烨
宋懋晋 宋 旭 孙克弘 孙 隆 陈洪绶 唐 寅
王 谔 王 绂 王谷祥 王 履 文伯仁 文 嘉
文征明 吴 彬 吴 伟 陈继儒 夏 昶 谢时臣
张 路 赵 左 曾 鲸 周 臣 周文靖 程嘉燧
周之冕 崔子忠 戴 进 丁云鹏 董其昌
◎ 清代时期
高其佩 高 翔 龚 贤 弘 仁 华 巖 黄 鼎
黄 慎 蒋廷锡 焦秉贞 程 邃 金 农 金廷标
居 巢 髡 残 郎世宁 冷 枚 李方膺 李 鳟
罗 牧 程正揆 罗 聘 马元驭 梅 清 闵 贞
蒲 华 钱 杜 任 熊 任 薰 任 颐 沈 铨
戴 熙 石 涛 汤贻汾 丁观鹏 王 铎 王 辉
王 鉴 王时敏 汪士慎 王 武 王原祁 樊 圻
吴昌硕 吴 宏 吴 历 吴石仙 奚 冈 谢 荪
虚 谷 杨 晋 叶 欣 禹之鼎 费丹旭 袁 江
袁 耀 恽寿平 查士标 张 吟 张宗苍 赵之谦
郑 燮 邹一桂 邹 吉 改 琦 朱 耷 高 岑
高凤翰
◎ 当代画家
王迎春 王培东 王成喜 王明明
王文芳 王同仁 杜希贤 常保立
踪巖夫 郭石夫 刘国富 舒建新
徐冬冬 刘春华 杨力舟 赵 鹏
谢志高 李晓军 龚文桢 王莲芬
杨 林 毛水仙 孙晓斌 贺成才
苗再新 贾克德 夏映志 赵秋萍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品《虾》、《蟹》、《牡丹》、《牵牛花》、《蛙声十里出山泉》等等
张大千(1899~1983),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农历四月初一),他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为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为传奇的国画大师。代表作《来人吴中三隐》、《石涛山水》、《梅清山水》、《巨然茂林叠嶂图》。
林风眠(1900—1991)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代表作《海滨》
关山月原名关泽霈,中国现代中国画家。代表作《嘉陵江码头》、《岷江之秋》、《黄河冰封》及《祁......
郑思肖 《画菊》诗的拼音版?
朝代:宋代
作者:郑思肖
原文: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huā kāi bú bìng bǎi huā cóng ,dú lì shū lí qù wèi qióng 。
níng kě zhī tóu bào xiāng sǐ ,hé céng chuī luò běi fēng zhōng 。
关于菊花的诗要带诗人和朝代全诗
寒菊 / 画菊( 朝代:宋代
作者: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花 朝代:唐代
作者: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 朝代:明代
作者:唐寅
原文: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列举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著名书法家和画家。
唐朝
书法家
1.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号澹(dān),代表作【兰亭集序】
2.欧阳询(557一641年),汉族,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3.颜真卿(709-785年),唐代杰出书法家,伟大的爱国者。汉族,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临沂市费县诸满村)人。代表作《争座位帖》
4. 柳公权( 778-865 ),唐朝最后一位大书法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代表作
画家
1.韩滉(723~787)中国唐代画家。字太冲 。长安(今陕 西西安)人,代表作《五牛图》
2.张萱,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详,代表作有《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等
3.周昉。字景玄,又字仲朗。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生卒年不详,代表作《纨扇图》即《纨扇仕女图》,亦名《挥扇仕女图》。
4.阎立本:(601-673)唐代雍州万年人。隋代画家阎毗之子,阎立德之弟。代表作《历代帝王图》
5.吴道子(约686~760前后) 后改名道玄,尊称吴生,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人。代表作《金桥图》
宋朝
书法家
1.蔡襄(1012-1067),汉族,字君谟,原籍仙游枫亭乡东垞村,后迁居莆田蔡垞村。代表作《宋蔡忠惠文集》
2.苏轼(1037~1101)字子瞻,二名苏东坡,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3.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代表作《松风阁诗》和《伏波神祠诗》两篇,
4. 米芾(1051~1107),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祖籍安徽无为县,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代表作《研山铭帖》
画家
1:朱锐, 生卒年不详。南宋画家,河北人,曾为宣和画院待诏,绍兴间复人画院,授迪功郎,赐金带,擅画山水、人物,尤工骡纲、盘车,师承"李郭"画派,笔墨清润细劲,形容布置,曲尽其巧。代表作品:《溪山行旋图》
2:郑思肖 (公元1241-1318年,一作1238-1315年,一作12。6-1283年)宋末元初画家。字忆翁,福建福州人。宋亡后隐居平江(今江苏省苏州),坐必向南,自号所南,以示不忘宋室。多画墨兰,不画根土,以寄情怀。 代表作品:《墨兰图》
3:赵士雷 ,生卒年不详。宋宗室,字公震。官至襄州观察使。以丹青驰誉一时,善作雁鹜欧鹭、溪塘汀渚,有诗人思致。山水人物清雅可观。代表作品:《湘乡小景图》
4:赵孟坚 公元1199--?年)南宋画家。字子因,号彝斋居士,浙江海盐人,宋宗室,太祖十一世孙。家境清寒,理宗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中进士,历任湖州掾、转司幕、诸暨知县、提辖左帑。擅画梅、竹、兰、石,尤精白描水仙,清秀雅淡,善书法,亦工诗文。诗文有《彝斋文编》。代表作品:《岁寒三友图》
元朝
书法家
1.赵孟頫 (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浙江湖州人,是元代最显赫的画家之一,也是最卓著的书法家之一,在中国书画史上具有广泛影响。代表作《道德经》
2.鲜于枢(1257-1302)字伯机,号困学山民,亦号虎林隐吏、直寄老人等。官太常博士,河北渔阳(今北京)人,居杭州。代表作《大字诗赞》和《唐诗草书卷》
画家
1.黄公望,中国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原姓名陆坚,又名静坚,因过继浙江永嘉黄氏,遂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一峰道人、大痴道人、井西老人和净墅等。代表作《 丹崖玉树图轴》
2.吴镇(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