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粮票的故事,粮票的故事六年级作文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26 18:07:58 浏览1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粮票的故事

粮票的故事5篇
粮票的故事1   直到我十岁那年,我才真正理解“谁吃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在我十岁之前,这只不过是饭前的一句客套话,并不在意。这天,我在餐桌上吃着各式的美食,抓起食物,小心翼翼撕下一块肉,仔细咀嚼起来,不一会儿,便吃饱了,正准备离开的时候,外婆叫住了我:“培均,你怎么还剩下那么多的饭粒,不可以浪费粮食!”听了这话我就有点儿不乐意,极不情愿地又挪回了座位,边夹起米粒边嘟囔:“不就一点儿米粒吗?能浪费多少的粮食呀……”
  “你哪里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啊。”外婆苦笑着对我说,“刚建国的时候啊,我们只能用粮票来换粮食呢……”
  “哦?粮票!”
  “是啊,四十多年前所有的粮食都要用票来换,那时候粮票就像现在的钞票一样,是基本生活的保障。可以说没有粮票就没有食物。那时候我们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外婆停顿了一会儿。外公笑呵呵地说:“说起粮票,我有次从罗溪村带了800斤粮票来到泉州市区,放在家里,那天晚上过后早上一检查——你猜怎么着,竟然被偷了,当时我吓得汗都出来了。”
  “那后来怎么办?”我紧张极了,盯着外公。
  “后来,找了好几家的亲戚邻居,将剩余的粮食筹在一起,积满了800斤,才还给了公家。”
  正在我还在惊叹时,外婆又谈起话来:“后来到了改革开放,也就是1978年粮票已经有了富余,开始论斤论两地买菜,当时几毛钱一斤经济不发达,涨点儿价钱都嫌贵,现在不一样,平民都买得起了。”
  1985年4月1日,全国取消食统购销政策,但粮票并没有消失,直到1993年经过讨论于5月10日,粮票正式废止,在三十八年的工期中光荣退休,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原本的小城市,历经四十年,摇身一变,成为国际大都市。
  这小小的粮票的故事,诉说着大时代的转变,新的时代正在到来。四十年前后,变化巨大,却值得纪念,这是跨时代的里程碑!也是令人惊叹的改革开放的“讴歌四十年,走进新时代”的一个全新的蜕变。
粮票的故事2   一天,我拿出作文本坐在书桌前发呆,奶奶看到我坐着发呆,便走过来问我:“宝贝,你怎么不写作业呀?”我立刻回答道:“奶奶,我写完作业了,我想参加学校举办的讲故事比赛。”奶奶说:“好呀。”我接着说:“可讲故事比赛的主题是‘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新篇’,我不知道故事稿该从何写起。”这时奶奶神秘地说:“你等会儿,我让你看样东西。”
  我好奇的跟着奶奶,只见奶奶从衣柜的抽屉里拿出一个塑料袋,透过塑料袋我隐约看到一些花花绿绿的、类似小“钞票”一样的东西。我急忙问奶奶:“这是什么呀?”奶奶打开袋子拿出一沓对我说:“宝贝,这是粮票。”我当时不解地问:“奶奶什么是粮票呀?”奶奶不慌不忙的说:“以前在奶奶小的时候,买粮食都要用粮票,没有粮票,即使你有钱也买不到粮食。”“有钱也买不了粮食?”我问道,奶奶说:“是的,以前我们的国家比较贫穷落后,物资缺乏,没有充足的粮食供人们食用,只能用定量发放粮票的方式限制人们购买粮食。”奶奶接着说:“关于粮票奶奶还有一段难忘的回忆。”我急忙说:“奶奶你讲给我听吧。”奶奶说:“那是奶奶上中专时,在学校吃饭要向学校交粮票。记得有一次开学我把家里为我准备好的一个月的粮票放到了书包里,可第二天到学校后,我准备把粮票交给老师时,却哪都找不到粮票了,那可是我一个月的伙食呀,没有它奶奶就没有饭吃了。奶奶当时急的冒了一身冷汗,衣服都湿了,更不敢回家,把丢粮票的事告诉家人。后来同学和老师知道这件事后,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奶奶才度过了那一个月的.难关。”
  看着这些记载着历史变迁的粮票,听着奶奶刻骨铭心的故事,我想到了奶奶生活的时代与我现在生活的时代大不相同。奶奶小时想吃馒头吃不到,现在馒头摆在我们面前我们都不想吃;奶奶小时过年都不一定能穿上新衣服,现在我们可能有的新衣还没顾上穿就小了;奶奶小时候在露天的空地上坐着马扎上课,现在我们在明亮的教室里坐在课桌前读书……
  粮票作为回忆已被封存,那个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现在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买粮不用粮票了,人们再也不用为吃穿发愁了,但这些粮票却不能丢,因为它代表了一个时代,它也代表了一种精神。它告诉我们不忘过去,要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粮票的故事3   在我家的相册中,珍藏着许多老照片,还珍藏着一张张发黄的旧粮票。
  这些粮票经不住岁月的冲刷,已经发黄褶皱了。它们都是伍市斤的粮票,左侧是一段宏伟的大桥,桥的上方还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全国通用粮票”两行小字。粮票的右侧是三个大字“伍市斤”,字下面标明了他的生日:“1966”,呦,可都是我的伯伯呢!
  这时,一张粮票飞出相册,抖一抖薄薄的身子,直了直弓着的腰,奇迹般地站了起来,冲我打了个招呼:“嗨,你好啊!”
  我惊讶地张开了嘴,问:“你……你是……”
  它清了清嗓子,开始了它的讲述:“我是一张粮票,算起来已经有40多岁了吧,在我出生的那个年代,我可是人们的抢手货,人人都想得到我。那个时候,我们被放在粮店里,人们凭着粮本来领取我们,然后再用我们来换取粮食吃。”
  “啊?”我的惊讶并无减少,反倒增了些疑问,“那么麻烦啊,为什么不用钱直接买呢?想买多少就买多少,多方便!”
  “哈哈哈……”
  粮票伯伯大笑起来,好像在嘲笑我的无知,他朝我摆了摆手,说:“你以为那时候像现在这么好啊?以前物质太缺乏,我们国家每年生产的粮食数量有限,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为了让大家都有粮食吃,我们国家就使用了配给制,你知道什么叫配给制吗?”
  我惘然摇了摇头。“配给制就是每人每月可以买到的粮食数量是有限额的,每户人家每月只能用粮本买一定限额的粮食或粮票。”
  “如果不够吃怎么办?”我忍不住问,
  “不够吃也没办法。饭量小的还好些,饭量大的就只能吃个七成饱,那时候粮食不够吃很正常。我就是粮食,所以,那时候的我们是很宝贵的,知道吗?”听着粮票伯伯的话,我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年代,人们拿着粮本,走进粮店,买来生存必不可少的粮食,或者领取屈指可数的几张粮票
  。哎!“那时候不光有粮票,什么都用票,布票,肉票,油票都是必不可少的‘宝贝’!可是……”刚才还神采奕奕的粮票伯伯,眼神突然暗淡了下来“现在,我们都变成了废物!”“不,粮票伯伯,您错了!您的用处可大了!”“您的光荣下岗,不是正好说明我们伟大的祖国在一步一步地强盛起来吗?正是因为您的存在,才让我们这些未经历那个时代的人,感受到祖国昂首阔步向前发展的气息。您记录了祖国几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您就是活的历史。”“真的吗?我还有用?太好了!那我就好好地活着,把我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让他们了解祖国的变化。”粮票伯伯两眼放光,精神抖擞地走进相册里去了。第二天早晨,我急急忙忙翻开相册,所有的粮票都安安静静地躺在那里,难道是我做了个梦?才不是呢!你看,粮票伯伯昂首挺胸的样子,分明就是昨天那个神采飞扬的粮票伯伯呀。我冲粮票伯伯眨了眨眼,微微一笑,心满意足的合上了我的相册……
粮票的故事4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万里无云,我们一家人在这美好的时光,共同享用丰盛的午餐,而我那个爱叙旧的爷爷又开始了他吃饭时的必修课。今天爷爷不是和往常一样讲一些零零碎碎的往事,而是讲了粮票的故事。
  碗筷一上桌,爷爷的故事就开始给我讲故事了:“现在的生活真好呀!要啥有啥。从前买东西哪里比得上现在,买任何东西都要票,没票什么也干不了,买布用布票,买粮食要粮票。当时家中的粮票是按人发放的,大人每月是28斤,孩子们是按年龄分等级供应。当时爷爷的工资不高,所买的粮食有限,怎么办呢?只能是我和你奶奶省着一点吃,先仅孩子们吃……”我十分不解,钱不多是真的,为什么粮食还受限制?爷爷继续说,“当时是计划经济,不是谁想要就买得到的……”我似懂非懂点点头。爷爷继续讲下去:“有一天,你爸爸兴高采烈地跑回家,我忙问有什么高兴的事?只见你爸爸伸手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张小卡片。我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张粮票。就问你爸爸粮票从哪来的?你爸爸兴奋地说:‘在家门口小路上捡到的。’爷爷若有所思地接过粮票,忽然想起几分钟前,隔壁老王丢失粮票,着急的找寻粮票的情景。爷爷二话没说,站起身来拿着粮票,直奔王大爷家去了……”
  听到这儿,我默默点点头,捡到东西一定要及时还给主人,不能有私心。故事讲完了,我仿佛还都沉浸在粮票的故事中,久久没有回过神来。
粮票的故事5   粮票,在我们这个年代已经不再使用了,可在在我家书房里,还存放着几十张旧的粮票。有全国通用的、有浙江省的、上海市的、江苏省的、南通市的,它们面值不等。
  听我爷爷说,以前,要是没有粮票,就买不到粮食,就没有得吃,没有布票,就买不到布,没有衣服穿。他还告诉我:从53年开始,粮油就计划供应,55年开始使用粮票。
  “那要是吃肉呢?还是使用粮票吗?”
  “不,粮票只能用来买粮食,不能买肉,买肉是要用肉票的。”
  爷爷告诉我,他小时候因为粮食奇缺,经常吃不饱,家里只能买一些蔬菜来充饥,再通过钓鱼、摸虾、抓螃蟹来改善伙食。他还告诉我“以前他邻居家有四个男孩,因为人口多,粮食少,总是吃不饱,为了吃饭的你多我少,总是吵吵闹闹的,后来他们的家长想了一个办法,米饭用称称、稀饭用勺子量,按年龄大小平均分配,才解决了吃饭争吵的问题。因为吃不饱,孩子们个个都饿得面黄肌瘦。
  通过和爷爷的交谈,我知道了:过去,因为我们国家还处在经济困难时期,大部分的生活用品都是计划供应的,粮、油、煤、布、烟、酒、肉,包括棉线、鞋、自行车等等,连买一块豆腐都是用票的,直到1993年改革开放以后,才取消了各种票证。
  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吃饱就别提了,肯德基、必胜客、牛排还有其他的食品,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吃、穿、住、行、用都不愁了,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好日子,以节约为光荣,浪费为可耻。
  和爷爷那一代人相比,我们的童年真是太幸福了!我要把粮票放在镜框里,时刻警示自己,不能忘记过去,忘记历史!

粮票的故事和历史

一、粮票的故事:
上个世纪60年代,我父亲刚工作不久,还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有一年父亲工作的学校安排我父亲和另外一位同事到北京出差办理公事。
因为我们去北京是为了省钱,所以我们当地的食品邮票不能用,我们必须交换全国通用食品邮票。父亲和同事把学校介绍信交给粮库交换两公斤5公斤的粮票。父亲的同事让父亲留下他们。
当天晚上我奶奶给我父亲准备了一天的馒头和咸菜,预备着和同事在火车上吃,这全国粮票能少用点儿就省一点儿,谁也不知道要在北京待几天。
在火车上,我父亲和他的同事们吃了馒头、腌菜,看着窗外,感觉非常好,就像旅游一样。但下车后,我找到了一家餐馆吃,并准备拿到粮票,但是没有找到粮票。我父亲在他身上和旅行袋上多次感觉到它,但找不到食物票的踪迹。
这可把他们急坏了。这时,父亲的同事突然想起了什么,从贴身的衣物口袋里掏出了一张5市斤的粮票,原来这是他的同事前几次出差省吃俭用攒下来的。
出差前一晚,父亲同事的媳妇怕他们在外面吃不饱特地悄悄给他塞到衣服里去的。多亏了这张粮票,也对亏了在北京办事比较顺利,我父亲和同事在北京就靠着这张粮票吃了三天饭,要是再多一天,他们真的就去要饭了。
本来想着事情办完后去看看长城和天安门来着,也没有去,就急匆匆的回来了。当然,在回来的火车上是没有吃的了,肚子饿得咕咕叫,那心情,和去的时候简直是天壤之别!
回到家之后父亲特地里请了他的同事和媳妇下馆子,以表示因为他的失误而在火车上挨饿的内疚。也是,多亏了人家一家人的细心,才没让他们在京城挨饿,才没有沦落街头,才能顺利把事情办完。
至于出差前兑换的那两张5市斤的全国粮票,原来是父亲把它放在了台灯下面,出发前一着急没有带着。后来父亲把两张5市斤中的一张给了同事,一张我们自己留着,结果就一直珍藏到了今天。
二、粮票的历史:
粮票是中国从1955年到1993年发行的一种购粮凭证。那时候,城镇居民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以粮票为代表的票证,是中国因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商品短缺的见证。
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粮票从此应运而生,此后,食用油票、豆腐票、布票等门票已进入人们的生活。所有的商品都需要购买门票。中国已经进入了“门票时间”超过30年。
其实凭票供应不是我国最早采用的,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当时国内不稳定,内战不断,商品缺乏,就采取商品有计划的分配,发放各种商品票证,苏联最早的票证是1916年的鞋票。
美国也在二战时期商品紧张时,发放了各种商品票证,其种类也不少,这其中就含有粮票性质的票证。现在还有一些国家仍然采用凭票供应方式,如朝鲜、越南等一些国家。
我国的粮票种类数量有“世界之最”之称,全国2500多个市县,还有一些镇、乡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粮票,进行计划供应,还有一些大企业、厂矿、农场、学校、部队、公社等也印发了各种粮票,种类繁多。
粮票是在特定的经济条件下,历史文物具有广泛的赠券主题和精细印刷,具有时效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多年的侵蚀,也使这种不可复制的门票文物日益稀少,珍宝层出不穷,长期以来为国内外收藏家所关注。
另外,有些发行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公粮票,是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军队在人民群众支持下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
1993年,粮票被取消了。1993年,新旧时代交替的痕迹特别明显。当年2月,全国两会召开,代表委员们就餐第一次不再需要缴纳粮票。5月10日,北京市政府正式宣布,从这一天起,取消粮票。
从1992年4月1日就开始不再用粮票了,当时国家同时提高粮食的定购价格和销售价格,基本上实现了购销同价,在此基础上,各地陆续开始放开粮价、取消粮票。1955年出现的粮票,终于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粮票 粮票 是中国从1955年到1993年发行的一种购粮凭证 [1] 。那时候,城镇居民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以粮票为代表的票证,是中国因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商品短缺的见证。 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粮票从此应运而生,此后,食用油票、豆腐票、布票等各种票证进入人们的生活,各种商品皆需凭票购买,中国进入长达30多年的“票证时代”。 其实凭票供应不是我国最早采用的,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当时国内不稳定,内战不断,商品缺乏,就采取商品有计划的分配,发放各种商品票证,苏联最早的票证是1916年的鞋票。 美国也在二战时期商品紧张时,发放了各种商品票证,其种类也不少,这其中就含有粮票性质的票证。现在还有一些国家仍然采用凭票供应方式,如朝鲜、越南等一些国家。 我国的粮票种类数量有“世界之最”之称,全国2500多个市县,还有一些镇、乡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粮票,进行计划供应,还有一些大企业、厂矿、农场、学校、部队、公社等也印发了各种粮票,种类繁多。 粮票是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票面题材广泛,印制精细,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的特点。经年累月的岁月侵蚀,更使这种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票证文物日渐稀少,珍品迭出,长期为海内外收藏爱好者所瞩目。 另外,有些发行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公粮票,是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军队在人民群众支持下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 1993年,粮票被取消了。 1993年,新旧时代交替的痕迹特别明显。 当年2月,全国两会召开,代表委员们就餐第一次不再需要缴纳粮票。5月10日,北京市政府正式宣布,从这一天起,取消粮票。 告别粮票,从1992年4月1日就开始了,当时国家同时提高粮食的定购价格和销售价格,基本上实现了购销同价,在此基础上,各地陆续开始放开粮价、取消粮票。1955年出现的粮票,终于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粮票的故事
我的爷爷和爸爸都是“老粮食人”了。为什么说他们是“粮食人”呢。因为,他们两代人都在粮食部门里工作。爷爷一直干到离休,
最后在单位居住直至去世。爸爸呢,现在还在国家粮食储备库里工作。我们可说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粮食世家”了。
爷爷在世的时候几乎是一直同我们居住在一起的,他老人家平时没什么爱好,退居二线后,就喜欢平时同一些老人们下下象棋,还经常同我讲述他的一生故事,而这些古色古香的故事里,讲得最多的还数腾粮食工作和有关粮食的成长和粮食的计划供应之类故事了。
爷爷讲,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国家由于粮食产量很低,所生产出来的粮食远远不够全国的广大农民、工人们食用,为了调节和控制国家的粮食需求以及市场供应状况,国家实行对粮食以及油料计划供应和分配。所以那时候,包括我爸爸在内部曾经历过的粮食的粮票和粮券
分配和供应发放。爷爷讲:那时候,全国人民都很难吃饱肚子。除军队之外,任何城乡居民实行每人每月,按年龄和工种发放粮票,凭粮票到粮站购买粮食。
爷爷讲,那时候,全国每人都实行国家统一标准的粮食供应计划。我们家虽说工作以及生活在粮站,却是不可能额外吃到计划外的粮食的,爷爷当时就掌管粮食计划供应大权,但他却丝毫不敢搞特权。就连当时有许多亲戚处在饥荒地区,哭求爷爷能为他们搞点计划粮食,用于度荒充饥,爷爷宁可从我们家当时所供应的计划粮食中,拿出点粮票,让他带回去,到所在的地区粮站购买。
爷爷讲,那时的粮票有两种。一种是全国通用粮票,一种是各省、市自行发布的粮票。全国通用粮票在全国范围内,无论什么省市区都能凭此票购买到粮食,还有一种省间范围内购粮的省市粮票,只用于省间范围的购买粮票。
当时,国家曾立法、立规,明文规定,所有粮食收购及供应权在国家掌管之中,任何个人和集体无权进行粮食买卖,否则,当投机倒把严厉惩处。粮票呢,不得以商品交易形式在市场和民间买卖,谁违规了,谁将受到严惩的。国家实行统购、统销,这样有利于国家对粮食的管理和调控。粮食作为国家的国计民生加以重视。
关于粮票的故事,既是爷爷常讲的“老掉牙”的故事,但它又是我们国家的历史和过去。它足以说明我们的国家在那种特殊岁月,所采用的特殊方式、方法,对稳定国家大局以及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生存的一种必要的手段措施。
粮票的故事,随着爷爷去世而结束,但它将时刻提醒现在的人们要珍惜粮食。保护粮田,因为民以食为天,这句警世名言像一个警钟长鸣于人们的心中
我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是粮票、食用油票、布票等。其实凭票供应不是我国最早采用的,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当时国内不稳定,内战不断,商品缺乏,就采取商品有计划的分配,发放各种商品票证。
美国也在二战时期商品紧张时,发放了各种商品票证,其种类也不少,这其中就含有粮票性质的票证。现在还有一些国家仍然采用凭票供应方式,如朝鲜、越南、等一些国家。
粮票记载着一段新中国历史上异常艰难的岁月,那时,中国人对于粮票的熟悉和认知程度远远超过今年很多人的想象。1933年4月18日,在我国实行了38年的粮票制度,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粮票是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粮票的历史绝非一般的文化娱乐史,而是一部凝重浑厚的中华民族创业史,是一部华夏子孙与贫穷、饥饿的抗争的生活史,是中国计划经济这段历史的真是写照和证明,具有着深刻历史意义的事件。
在中国粮票的发展历程中,很多独具特色的粮票留存至今,以至发展成为很多藏家的留存珍品。
1984年3月9日,国务院转发国家计量局“关于全面推行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意见”之文件,要求新印制的各种票证改用法定计量单位。故在1984年以后,全国各省所印制的粮票一律改为以“克”“公斤(千克)”为计量单位。
水印粮票是指用水印纸印制的粮票。粮票的印制在我国有着漫长的历史,其印制方式和纸张选用在不同的时期也不尽相同。1955年9月,国家粮票部印制发行第一套全国通用粮票。为了进一步提高票证的防伪功效,国家在1959年成功研制出带有“五角星”和“古钱币”等图案的水印纸。
在1960年,又研制出较为复杂的“天安门”图案固定水印的专用印钞纸。1978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粮票和1982年版的全国通用粮票,在印制时便全部使用的水印纸。
1997年,北京等地掀起粮票炒作热潮,水印粮票也曾作为一种“奇货”被炒作囤积,其价格也是一路飙升。例如,在辽宁1980年版粮票和黑龙江1978年版粮票中,带有水印的3斤面额票,其价格均远远高于其他票面。与其他粮票相比,水印粮票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防伪性能强,无法造假。
布票名目繁多,品种丰富。上世界50年代初为“棉花购买证”、“购布票”等,上世界60年代初称“布券”或“布票”,气候统称“布票”。布票名称不下几十种,有军用布票、民用布票、调剂布票、临时布票、找零布票、化纤布票、针织品票、汗衫背心票、鞋面布票、特种用途布票,如江都县的蚊帐布票、浙江省的价廉耐用的山民土布票等。
扩展资料
票证时代
其实凭票供应不是中国最早采用的,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当时国内不稳定,内战不断,商品缺乏,就采取商品有计划的分配,发放各种商品票证,苏联最早的票证是1916年的鞋票。
美国也在二战时期商品紧张时,发放了各种商品票证,其种类也不少,这其中就含有粮票性质的票证。中国取消粮票后还有一些国家仍然采用凭票供应方式,如朝鲜、越南等一些国家。
中国的粮票种类数量有“世界之最”之称,全国2500多个市县,还有一些镇、乡都分别发放和使用了各种粮票,进行计划供应,还有一些大企业、厂矿、农场、学校、政府、机关等单位。
粮票是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票面题材广泛,印制精细,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的特点。经年累月的岁月侵蚀,更使这种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票证文物日渐稀少,珍品迭出,长期为海内外收藏爱好者所瞩目。
另外,有些发行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公粮票,是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军队在人民群众支持下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
“票证经济”曾影响了我国几代老百姓的生活,那是一段凭票吃粮喝汤的年代,也是靠粮票、布票等票、证过日子的计划经济时代。
最早实行凭票证供应的就是粮食。新中国成立初期,物资极度匮乏,粮食自然无法做到敞开供应。中央政府开始酝酿粮食的计划供应,以满足全国人民的温饱。
1953 年,中央政府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包括粮食计划收购政策,粮食计划供应政策,1955 年8 月25 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 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紧接着,国家粮食部向全国发布这一暂行办法,很快,各种粮食票证便铺天盖地地进入社会。
1960 年,国家进入了节粮度荒时期,城市居民的粮食定量进行压缩,副食品供应严重不足。以前曾经凭票供应的商品,也无货供应。到1961 年市场凭票供应的商品,达到了156 种。在那个时期,吃饭要粮票,吸烟要烟票,喝酒就得有酒票,就连一分钱买一盒火柴,也得用火柴票。
票证发放虽然很多,但是仍然不能涵盖所有商品。因此,在票证之外,又发了各种购货本,如粮食本、副食本、煤炭本等等。至于购买工业品,国家还发放了工业券。到商店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需要交一定数量的工业券。大件、贵重的商品,又有自行车票、缝纫机票、手表票等。
与票证时代相配合的,还有严格的户籍管理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农村人不可能像今天一样自由进城打工,因为每月定量供给的粮票、油票只有城市人口才有,没有城里人的身份,就拿不到这些票证,因此农民离开了土地,根本就无法生存。
不仅城乡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迁移,同样由于粮食关系的束缚而相当麻烦。当时的粮票分为全国通用和地方流动两种。只有全国粮票才能在中华大地都有效。出差的人必须持单位介绍信去粮店换一定数量的全国粮票。
经济发展的转机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物资慢慢丰富起来,商品市场开始活跃,曾经严格的票证制度越来越松动,国家逐步缩小了消费品定量配给的范围。到1983 年,由国家统一限量供应的只有粮食和食用油两种。
1984 年,在经过两年多的物价体制改革试验后,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深圳人率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
在 24 年后的今天看来,取消票证并不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但在当时,可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冒了非常大的风险。不仅仅是趟了政策的雷区,而且牵动城市最敏感的神经,造成了深圳市民的恐慌。
那个年代,我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按户籍人口定量供应。深圳经济特区初期也是实行这种制度,当时群众买米要凭户口本或粮票,定量很低。
特区成立几个月后,人口由办特区前的两万余人一下膨胀到几十万人,大量的建筑工人和其他人员进来了,粮食定量不够,有的人还没有粮票,只好到自由市场购入高价粮。因为粮票,当时不少人被逼回内地。
1984 年11 月,深圳市召开会议,研究取消粮食凭证定量供应问题。会议认为,全国农村进行改革后,粮食已经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粮食供应已经没有那么紧张,又由于国家赋予经济特区在改革方面可以先行先试,因此深圳可以大胆地实行改革。
办法是让国营粮食部门多储备一些粮食,取消粮票,提高价格,敞开供应。如果发现周围地区大量抢购,再提高粮价和研究其他对策。
新政策还没实施,消息传开后,过惯了“票日子”的深圳人大为恐慌,纷纷到粮站排队购买粮油。几十年来凭票买粮的习惯一旦被打破,会不会出现没有粮食可以买,大家又要饿肚皮的情况?
事实证明,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食凭证供应制度后,并没有发生什么风波。用一位市民的话说,“没想到取消粮票后不但不会买不到粮食,而且买东西还特别方便,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水平挑选不同的质量!”
就在深圳市取消粮票的第二年,即1985 年,国家又取消了长达30 多年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丰富了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日三餐,副食增多,主食减少,因此,这时基本家家户户粮票都有所盈余。
1991 年5 月,广东、海南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同价改革。1992 年4 月1 日,政府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这一改革。1992 年10 月,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全国各地先后放开粮食及其他产品价格,实行购销同价,促进粮食产销与市场接轨。
粮价放开后,激活了其他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显著增长。1993 年,粮油实现敞开供应,粮票已无用武之地,被正式宣告停止使用,长达近40 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老百姓再也不用为找不到粮票发愁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粮票

粮票的故事和历史

粮票是中国从1955年到1993年发行的一种购粮凭证。

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粮票从此应运而生。此后,食用油票、豆腐票、布票等各种票证进入人们的生活,各种商品皆需凭票购买,中国进入长达30多年的“票证时代”。

其实凭票供应不是我国最早采用的,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就采取商品有计划的分配,发放各种商品票证。美国也在二战时期商品紧张时,发放了各种商品票证。

粮票是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历史产物,票面题材广泛,印制精细,具有时间性、地域性的特点。经年累月的岁月侵蚀,更使这种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票证文物日渐稀少,珍品迭出,长期为海内外收藏爱好者所瞩目。

1993年,新旧时代交替的痕迹特别明显。当年2月,全国两会召开,代表委员们就餐第一次不再需要缴纳粮票。5月10日,北京市政府正式宣布,从这一天起,取消粮票。

粮票的故事六年级作文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粮票的故事六年级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直到我十岁那年,我才真正理解“谁吃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在我十岁之前,这只不过是饭前的一句客套话,并不在意。这天,我在餐桌上吃着各式的美食,抓起食物,小心翼翼撕下一块肉,仔细咀嚼起来,不一会儿,便吃饱了,正准备离开的时候,外婆叫住了我:“培均,你怎么还剩下那么多的饭粒,不可以浪费粮食!”听了这话我就有点儿不乐意,极不情愿地又挪回了座位,边夹起米粒边嘟囔:“不就一点儿米粒吗?能浪费多少的粮食呀……”

  “你哪里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啊。”外婆苦笑着对我说,“刚建国的时候啊,我们只能用粮票来换粮食呢……”

  “哦?粮票!”

  “是啊,四十多年前所有的粮食都要用票来换,那时候粮票就像现在的钞票一样,是基本生活的保障。可以说没有粮票就没有食物。那时候我们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外婆停顿了一会儿。外公笑呵呵地说:“说起粮票,我有次从罗溪村带了800斤粮票来到泉州市区,放在家里,那天晚上过后早上一检查——你猜怎么着,竟然被偷了,当时我吓得汗都出来了。”

  “那后来怎么办?”我紧张极了,盯着外公。

  “后来,找了好几家的亲戚邻居,将剩余的粮食筹在一起,积满了800斤,才还给了公家。”

  正在我还在惊叹时,外婆又谈起话来:“后来到了改革开放,也就是1978年粮票已经有了富余,开始论斤论两地买菜,当时几毛钱一斤经济不发达,涨点儿价钱都嫌贵,现在不一样,平民都买得起了。”

  1985年4月1日,全国取消食统购销政策,但粮票并没有消失,直到1993年经过讨论于5月10日,粮票正式废止,在三十八年的工期中光荣退休,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原本的小城市,历经四十年,摇身一变,成为国际大都市。

  这小小的粮票的故事,诉说着大时代的转变,新的时代正在到来。四十年前后,变化巨大,却值得纪念,这是跨时代的里程碑!也是令人惊叹的改革开放的“讴歌四十年,走进新时代”的一个全新的蜕变。

有没有关于改革前用粮票买东西的故事?

粮票的故事
我的爷爷和爸爸都是“老粮食人”了。为什么说他们是“粮食人”呢。因为,他们两代人都在粮食部门里工作。爷爷一直干到离休,
最后在单位居住直至去世。爸爸呢,现在还在国家粮食储备库里工作。我们可说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粮食世家”了。
爷爷在世的时候几乎是一直同我们居住在一起的,他老人家平时没什么爱好,退居二线后,就喜欢平时同一些老人们下下象棋,还经常同我讲述他的一生故事,而这些古色古香的故事里,讲得最多的还数腾粮食工作和有关粮食的成长和粮食的计划供应之类故事了。
爷爷讲,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国家由于粮食产量很低,所生产出来的粮食远远不够全国的广大农民、工人们食用,为了调节和控制国家的粮食需求以及市场供应状况,国家实行对粮食以及油料计划供应和分配。所以那时候,包括我爸爸在内部曾经历过的粮食的粮票和粮券
分配和供应发放。爷爷讲:那时候,全国人民都很难吃饱肚子。除军队之外,任何城乡居民实行每人每月,按年龄和工种发放粮票,凭粮票到粮站购买粮食。
爷爷讲,那时候,全国每人都实行国家统一标准的粮食供应计划。我们家虽说工作以及生活在粮站,却是不可能额外吃到计划外的粮食的,爷爷当时就掌管粮食计划供应大权,但他却丝毫不敢搞特权。就连当时有许多亲戚处在饥荒地区,哭求爷爷能为他们搞点计划粮食,用于度荒充饥,爷爷宁可从我们家当时所供应的计划粮食中,拿出点粮票,让他带回去,到所在的地区粮站购买。
爷爷讲,那时的粮票有两种。一种是全国通用粮票,一种是各省、市自行发布的粮票。全国通用粮票在全国范围内,无论什么省市区都能凭此票购买到粮食,还有一种省间范围内购粮的省市粮票,只用于省间范围的购买粮票。
当时,国家曾立法、立规,明文规定,所有粮食收购及供应权在国家掌管之中,任何个人和集体无权进行粮食买卖,否则,当投机倒把严厉惩处。粮票呢,不得以商品交易形式在市场和民间买卖,谁违规了,谁将受到严惩的。国家实行统购、统销,这样有利于国家对粮食的管理和调控。粮食作为国家的国计民生加以重视。
关于粮票的故事,既是爷爷常讲的“老掉牙”的故事,但它又是我们国家的历史和过去。它足以说明我们的国家在那种特殊岁月,所采用的特殊方式、方法,对稳定国家大局以及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生存的一种必要的手段措施。
粮票的故事,随着爷爷去世而结束,但它将时刻提醒现在的人们要珍惜粮食。保护粮田,因为民以食为天,这句警世名言像一个警钟长鸣于人们的心中
http://xiaoshl.blog.163.com/blog/static/1626637200701054543473/ 去看看这个哦
1976年秋我被分配到承德地委党校当教员,转粮食关系时,我注
意到定量由当学生时的三十二斤,变为每月二十九斤。我问为什么,
回答说教员是干部,是脑力劳动,没资格高定量。对此,我很紧张。
我身强体壮,饭量颇大,每天不足一斤的定量,一顿就能吃下去。于
是,我赶紧给天津家中写信,请求支援粮票。
  半个月后,救命的粮票寄来了,我进食堂才胆壮一些,才敢站在
圆桌边上吃。先前都是端回宿舍,怕守着售饭小窗口控制不住自己,
当知青时有米一锅有菜一灶的作风很难改,一放开肚皮就全不顾了。
每当我拿着粮票换饭票,拿着饭票、钱票丢排队买饭,我心里最羡慕
的就是伙房大师博了,他们可以在旁人吃完之后,守着一大洗脸盆菜
可够吃。馒头在大笸箩里,跟抓地里的石头一样方便。我心中忿忿不
平,我虽然是教员,但经常得去地里干活(当时党校干校合一),伙
房师傅风吹不着雨打不着,凭啥定量高,交的少,还随便吃?于是,
我很想改行当大师傅。后来,食堂管理员用十几斤粮票做诱饵,把一
个女打字员给勾引上了。气愤之余,断然打消改行的念头,宁愿吃不
饱,也当教员。当时大讲精神变物质,我教哲学,备着课肚子叫,就
在稿纸上画粮票,一斤拾斤到一百斤(我自己设计的),画成一摞一
摞的。教研室主任问你这是干啥呢?我说我正琢磨精神变物质的过程
呢。
  我的一个男同事,人长得不咋样,个子矮,脸上还有点扁麻子。
可他的媳妇很俊,又高又白大眼睛高鼻粱,比他还小十来岁。我问你
咋这艳福,他得意地说全靠六十斤粮票。低指标那年他从部队农场复
员,手里有粮票,他给女方家六十斤粮票,事就成了。估计他说的是
真话。三年困难时期,六十斤粮票可是好东西呀,比后来的冰箱彩电
贵重多啦,兴许那就能救一家人的命。
  他问我准备在哪搞对象,我说就得在承德这搞了。他说那你得攒
点粮票,一是万一女方家大人多,都能吃,你有粮票才能买点心啦馒
头啦给人家带去,显得你挺大方,人家吃着也实惠,丈母娘还会认为
你是过日子人;二呢,你娶了媳妇就有了家,熄妇就得怀孕,怀孕的
妇女吃俩人的饭,你还不能总给人家喝粥,否则孩子都受影响。
  我那年二十七啦,觉得人家说的有道理,于是,我下决心,起码
在搞对象前攒六十斤粮票。手中有粮,心中才不慌嘛。老人家早有这
话,咱原先没领会其中的深刻意义,得抓紧落实。
  那时候,家在农村的干部手里的粮票并不很紧张,据说是家里往
粮站卖粮,就有了粮票。我不行,我家人全在天津市,全靠粮本上那
点粮食,支援我也很有限。我这个人又不大爱交往,有空就看书,也
没有一位粮票富裕的朋友。思来想去,觉得只能靠发扬愚公移山的精
神,处理好哲学上的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去解决粮票问题。所谓内因,
就是肚子内部需求太大。解决这个没别的法儿,只能控制,对它实行
“专政”,不许多吃,逐渐减少需求量;所谓外因,就是利用一切机
会,遇到不要粮票的东西,尽量多吃。比如去地里干活,偶尔食堂也
会白给一顿高粱米饭,那就不客气了,就放开肚皮猛吃。另外,就是
一旦有便宜菜,也要抓住机遇不放过。有一阵闹口蹄疫,这是很厉害
的传染病,食堂忙把猪宰了。两毛钱一份炖肉,牌子挂出来,谁都不
敢上前买。我想我爸说过,说我母亲连着生下五个女儿以后,我爸找
人算了一卦,卦上说你别着急,你子贵妻贤。既然我命挺贵,估计这
肉不会害着我。我上前就买了两份,吃得那叫香。吃完啥事也没有。
慢慢地,我手里就攒了三十来斤粮票。为了加快实现目标,我又买了
个煤油炉子,自己做一点吃,既省,吃的又舒服。后来做上了瘾,弄
得满楼道都是油烟味儿。有一天晚上停电,我和另一个教研室的女同
志合伙做面条,正擀着呢,进来一位二五眼的学员说,你们两口子做
饭呢。把我们弄得这叫难堪。那女教员男人是解放军,在部队上。那
阵儿党校抓了好几起作风问题。我吓坏了,那是军婚呀!可不能为攒
粮票叫人怀疑上。打那儿,我又回食堂吃了。
  攒足了六十斤粮票,也有人给我介绍对象了。我记得和我爱人刚
见面时,也没啥话可说。没话找话,她说看你这身体,一定挺能吃。
我马上掏出抽屉里的粮票得意地说,放心吧,我有粮票,你家需要不?
我爱人笑了说,不是那个意思,你要是不够吃,我可以帮助你。我一
听心里这个难受哟,早知道你有粮票,我受那个罪干啥。说完我就去
食堂,买了五个馒头两份菜。同事说你不过啦。我说我不能光讲辩证
法了,我得讲讲唯物论啦……

记忆里的老物件·粮票的故事

八零九零后的父母小时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年轻时,生活条件没有像现在这样商场超市京东淘宝拼多多,想买什么东西就可以买到,按需分配买什么东西都要凭票购买。

买布要布票,买粮食要粮票,买煤要煤票,买肉要肉票。粮票有地方粮票和全国粮票,在地方是地方粮票,出差去外地要用全国粮票。

后来一直到八零九零后儿时上幼儿时,在幼儿园吃饭也要粮票,有一年的春晚小品,《粮票的故事》爷爷给儿子孙子讲《粮票的故事》,儿子和孙子为了哄爷爷开心,还是让爷爷讲已经讲了很多遍的粮票的故事。

还有一个小品也讲到了粮票,引起很多人对粮票的回忆。现在生活好了商场超市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想买什么都可以买到,也不用粮票啦!粮票也称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你知道粮票背后的故事

“看着这些粮票,我就回忆起了那个吃什么,用什么都要凭票的年代。”一张张彩色粮票,在71岁的王维平眼里显得无比珍贵。他历经20年,收藏了300多个品种的粮票,多达2000多张。昨日,记者来到金陵小区他的家中,见到了这些“宝贝”,采访中记者听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现在生活真是越来越好了”。
  不吃饭省下粮票作纪念
  王维平的家仿佛是一个粮票微型博物馆。他颇为得意地拿出两大本收藏夹,里面夹满了花花绿绿的粮票,时间跨度达38年,地区则包括江苏、湖南、湖北、广东等20多个省份。“最大面额为一百公斤,最小面额是半市两,最早的是1955年,最晚的是1992年。”
  王维平最珍爱的是那张“半市两”粮票,上面写着“1972年上海市粮票”,印有淡紫色的女纺织工图案,看起来崭新如初,因为这是他所有收藏中面额最小的,更因为这是他饿肚子换来的。1972年他去上海出差,换了当地粮票去上海柴油机厂食堂吃饭,找零得了这张粮票。临走时,同事用半市两粮票买了馒头带在路上吃,他却宁愿饿肚子也要留下此粮票作纪念,“当时看同事吃馒头我也很饿啊,没办法,太喜欢了,不吃饭也要留着。”王维平笑着回忆道。
  当年粮票是由各地粮食局统一发放的,往往印着反映各地风土人情的图案,地域特色十分鲜明,尤其是少数民族偏远地区的粮票十分精美。比如许多内蒙古粮票上印着牛群,或是一群猪在猪圈里吃食的场景,让人忍俊不禁。新疆粮票的图案就更加华丽了,青年男女的篝火晚会、丰收季节姑娘们一起摘葡萄、小伙子策马奔腾……文革时期,粮票被打上了时代烙印,佳木斯市粮票上印着毛主席语录:“必须把粮食抓紧。”
  跟手机充值卡一样,不少粮票都设有效期的,比如“1991年攀枝花市粮票大米1千克”上注明“两月有效过期作废”,1963年广州市粮票还分单月用、双月用、季度用,“不过从来不会过期的,因为根本不够吃啊!”王维平告诉记者。
  当年出差要换全国粮票
  上世纪70年代,粮票是市民家中最重要的东西。王维平回忆,每个月,粮票都会按时、定额发放到每个居委会的居民小组手上,再由居民小组分配给每个家庭。“国家对粮票的管制很严格,并不是拿着粮票就可以买米了。”当时买米,家庭主妇要带上钱、粮票和粮食证,前往定点粮店进行购买,每人每月大概能分到30—36斤粮食。
  “当时早稻米比晚稻米俏得多,知道为什么吗?”王维平一边翻阅着一张张发黄的粮票,一边给记者卖了个关子。他说,因为同样重量的早稻米比晚稻米煮出的饭要多些,能让人吃得更饱,人口多的家庭,几乎每月都排队买早稻米。“从1982年开始,口感较好的晚稻米越来越吃香。”因为农村推行承包责任制等改革措施后,粮食产量大增,大家再不必为饿肚子担心了,当然喜欢口感好的晚稻米。
  令他印象最深的还有当时一些农村人到城里来走亲戚,往往会自己带上米,因为住宿可以解决,但多吃饭就没办法了。出差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换全国粮票,到达后再换当地粮票,不然饭都没得吃。
  希望进校园办粮票展览
  1993年,颇具“中国特色”的粮票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粮票已成为人们对计划经济时期的特殊记忆,也成了收藏品中的新宠。谈起收藏初衷,王维平告诉记者,开始只是觉得粮票很好看,越集越多,从1987年开始收藏,老伴笑他是“小孩玩画片”,他却坚持了20年,现在老伴也支持他,经常帮他托朋友要粮票。收藏粮票要砸多少银子?他的粮票来源一部分是自己家中保留的,更多的是跟全国各地的粮票收藏爱好者交换来的,至今没有花钱买过。
  他说,粮票能折射出时代和历史的变迁,其历史和文化价值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经济价值。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校园里举办粮票展,唤起青少年节约的优良品德以及对现在美好生活的珍惜。虽然,这些粮票现在已经失去了兑换粮食的功能,但王维平希望通过本报以票会友,一起分享粮票背后的故事,如果你家中有闲置的粮票,可以赠给王维平。 本报记者 徐兢
  链接>>>
  成套粮票升值空间大
  业内人士指出,收藏粮票要符合“老、少、好”的三字要诀,目前粮票的市场价从5元到300元一枚不等,若能收集成套的话就相当有价值。决定其珍贵程度的有年份、品相、稀缺度、票面主题等要素。专家预测,粮票升值空间还很大,但短期内不会有明显提升。例如辽宁省1955年发行的第一套粮票2004年市价超过1500元,现在已经到了3000元左右。但是粮票收藏家们表示,因为该项收藏更多的是历史纪念价值,很多人怀着对过去经历的纪念才收藏粮票的,所以目前靠粮票还不能实现快速增值。

老物件背后的故事

有一天我在整理柜子,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布满灰尘的小包包,我好奇的打开来一看,里面有许多张小票。我问奶奶:“这是什么呀?”奶奶说:“这是粮票和煤饼票“。在奶奶的小时候因为连一顿饭都吃不饱,于是国家开始进行“计划经济”来保证全国人民基本生活的需要,那段时期买商品不仅需要钱,还必须要用各种商品票。老一辈人走了一段时间很长的“票证时代”。
据奶奶讲述,票证包括粮票、肉票、食用油票、布票、煤饼票,甚至还有粪票、尿票等,小小一张票证,含概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另外票证还分当地能使用的票证和全国范围内能使用的全国票证。
粮食证:市镇居民粮食证由当地粮食局颁发,居民用粮需要向国家指定粮店使用粮票购买,并在粮食证上登记购买粮食的数量。
粮票:国家施行粮食定量供应政策,规定干重体力活的劳动人民能多分配几斤粮票,干轻体力活的劳动人民就少分配几斤粮票,这样导致小孩子多的家庭粮食就不够吃了。乘坐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旅客,在各种车船内用餐,也要有专门粮票才可以用餐。
煤票:煤票需要根据人口定量发放。每年天气凉了,人们就要带旧证、户口本、粮本办理下年度买煤证,居民买煤时要煤饼票到指定的商店排队买煤。

国家改革放开后全国陆续取消各种票证,粮票和煤饼票的作用也逐渐消失了,并成为了“老物件”。这些票证是中华民族的“创业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后,从物资匮乏的贫困时期过度到改革开发向小康社会迈进的重要“发展史”,它贯穿了奶奶那一代人的生活,也将永远存在于这代人的记忆之中。我们也要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在祖国前进的时代发展道路上作出最大的贡献。
标签: 物件 故事

葱花、粗票与细票的演绎

粮票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分为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1993年取消。用粮票可以换取职工食堂的饭票,食堂的饭票又分为粗票和细票,细票可以买面粉制品,粗票用来买粗粮制品。


90年代以前的矿工们业余生活比较枯燥,井下工一般来说没有高的学历、高的文化素质,他们大多喜欢喝酒,工作之余常常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喝酒打牌、插科打诨。用他们的话说:“出来井口,见到了太阳,就算是又赚了一天”。于是粗票、细票与女人在矿工们粗狂的语言中,演绎出了小故事。

煤矿工人男性居多,女性较少,新入厂的女工被戏称为“葱花”,结合长相,按丑俊分为“粗票"和“细票"。长的漂亮的女工为“细票”,丑一点的女工为“粗票”。每年七月份是新职工入厂的月份,也是矿上最热闹的时候,单身的矿工们首先探听来了多少“葱花",这些“葱花”里面有多少个“粗票”和“细票”,因为僧多粥少,头脑灵活的人便来个先下手为强。

单身公寓为混合楼,男性职工住在二楼,女性职工住在三楼,晚上要的娱乐活动便是看电视,职工食堂有专门的人负责开电视,刚参加工作的“葱花”们不敢到处走动,就三三两两的去职工食堂看电视,单身小伙子们便有了下手的机会,瞅准了目标,给“葱花们”搬个板凳或是占个有利的位置,主动的去献殷勤。先是坐在一起看看电视,或是充当个护花使者,慢慢的都熟悉了便意进一步交往,恋爱场所也由职工食堂转换为厂外的田间小路,再由田间小路进入单身公寓。

久而久之,“葱花”便成了新入厂女工的代名词,“粗票”与“细票”也成为判断女人丑俊的标准,直到现在还成为许多人的谈资。

谁有小品《粮票的故事》台词!?急急急!

严顺开在小品中扮演有点痴呆症的老头,整天在家没事,就喜欢找人聊天、讲故事,可是记性不好,经常讲了一遍又一遍,这就苦了孙子和儿子,为了让老爷子开心,两人还不敢有怨言,还必须装作很开心、很兴奋的样子,开场就像个二重奏,这边孙子刚刚和爸爸抱怨完:“爷爷又要给我讲故事了,‘来,来,坐在这,爷爷给你讲个好玩的故事,你从来没有听过的,粮票的故事。’那边严顺开就说着一样的话上台了:“来,来,坐在这,爷爷给你讲个好玩的故事,你从来没有听过的,粮票的故事。”一老一少相同的对白马上就让观众乐起来,接着就围绕着粮票
,祖孙三代就开逗,那边严顺开刚刚讲:“爷爷在马路上突然看见一样东西,这是什么呀?”孙子在一旁:“啊,粮票!……多少斤呀?……30斤!……你们怎么一点都不高兴,爷爷我捡到30斤粮票……”尽管没有北派小品逗乐的包袱,但是南派小品的细腻在这个小品中一览无遗。
爷爷:爷爷给你今天讲个好听的故事。
孙子:好。
爷爷:讲个粮票的故事。
孙子:哎呀我的妈呀!
爷爷:怎么啦?
爸爸:哎呀我的妈呀!好听啊!
爷爷:我以为你听过这个故事呢。
孙子,爸爸:没有!从来没听过。
孙子:爷爷,什么是粮票啊?
爸爸:儿子,别着急,爷爷一讲你就知道什么是粮票了。三百多遍了,听吧啊。
爷爷:哎,胖子。
爸爸:啊?
爷爷:这个故事你听过没有?
爸爸:我听过……没有!!
爷爷:那坐下来一起听。一起听。把那个小板凳给你爸,你爸从小就爱坐这小板凳。
孙子:爸。
爸爸:爸,我坐这吧。这多宽敞啊!
爷爷:别别别,坐。哎呀,孙子啊。有一个时期啊,我们国家经济比较困难。诶,好多东西都要票啊!你说做件衣服吧,得要布票。想吃点肉吧,还要肉票。诶,还有什么票?
孙子:可是我怕爷爷会摔下来啊。
爸爸:怎么会呢?他要是摔下来,还有他儿子我呢!
孙子:对!还有你儿子我呢!
爷爷:哈哈哈哈
孙子:爷爷笑了,爷爷肯定在做梦。
爸爸:梦里呀,还在给你讲故事。
孙子:嘿嘿,讲粮票的故事。
爷爷:什么?粮票?
孙子?呦?爷爷你怎么醒了?
爷爷:孙子,我一听到粮票,我想起来一个故事。我给你说说。
孙子:爷爷,咱们这么着好不好,咱们回到房间里,您躺在床上,我听您讲粮票的故事好吗?
爷爷:这注意好!
孙子:走走。
爸爸:好好听爷爷讲故事啊!
孙子:知道啦!
爸爸:好儿子。让爷爷高兴啊!
孙子:哦!
爸爸:大过年的,只要老人开心,比什么都重要。
扩展资料:
《粮票的故事》是《200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第十个节目,由严顺开、洪剑涛、小叮当所表演的小品,时长为11分03秒。
《200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是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综艺性文艺晚会,晚会以“祝福”为主题,并用该主题贯穿所有的节目,邀请文化艺术界、科学界等人物出任“祝福人”。于2004年1月21日晚20:00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中文国际频道等现场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