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教案,关于△的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25 06:37:50 浏览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初中九年级数学教案范文: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关系的应用题。
  2.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进一步体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进一步体会代数中方程的思想方法解应用问题的优越性。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的关系的应用题。
  2.教学难点:根据数与数字关系找等量关系。
  3.教学疑点:学生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问题中检验步骤的理解。
  4.解决办法:列方程解应用题,就是先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然后由数学问题的解决而获得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列方程解应用题,最重要的是审题,审题是列方程的基础,而列方程是解题的关键,只有在透彻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才能恰当地设出未知数,准确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步骤?
  ①审题,②设未知数,③列方程,④解方程,⑤答。
  (2)两个连续奇数的表示方法是,(n表示整数)
  2.例题讲解
  例1 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323,求这两个数。
  分析:(1)两个连续奇数中较大的奇数与较小奇数之差为2,(2)设元(几种设法)a.设较小的奇数为x,则另一奇数为,b.设较小的奇数为,则另一奇数为;c.设较小的奇数为,则另一个奇数。
  以上分析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有三种设法,就有三种列法,找三位学生使用三种方法,然后进行比较、鉴别,选出最简单解法。
  解法(一) 设较小奇数为x,另一个为,
  据题意,得
  整理后,得
  解这个方程,得。
  由得,由得,
  答:这两个奇数是17,19或者-19,-17。
  解法(二) 设较小的奇数为,则较大的奇数为。
  据题意,得
  整理后,得
  解这个方程,得。
  当时,
  当时,。
  答:两个奇数分别为17,19;或者-19,-17。
 解法(三) 设较小的奇数为,则另一个奇数为。
  据题意,得
  整理后,得
  解得,,或。
  当时,。
  当时,。
  答:两个奇数分别为17,19;-19,-17。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1.三种不同的设元,列出三种不同的方程,得出不同的x值,影响最后的结果吗?
  2.解题中的x出现了负值,为什么不舍去?
  答:奇数、偶数是在整数范围内讨论,而整数包括正整数、零、负整数。
  3.选出三种方法中最简单的一种。
  练习1.两个连续整数的积是210,求这两个数。
  2.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321,求这三个数。
  3.已知两个数的和是12,积为23,求这两个数。
  学生板书,练习,回答,评价,深刻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
  例2 有一个两位数等于其数字之积的3倍,其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小2,求这两位数。
  分析:数与数字的关系是:
  两位数十位数字个位数字。
  三位数百位数字十位数字个位数字。
  解:设个位数字为x,则十位数字为,这个两位数是。
  据题意,得,
  整理,得,
  解这个方程,得(不合题意,舍去)
  当时,
  答:这个两位数是24。
  以上分析,解答,教师引导,板书,学生回答,体会,评价。
  注意:在求得解之后,要进行实际题意的检验。
  练习1 有一个两位数,它们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之和为8,如果把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调换后,所得的两位数乘以原来的两位数就得1855,求原来的两位数。(35)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笔答,板书,评价,体会。
  四、布置作业
  教材P42A 1、2
  补充:一个两位数,其两位数字的差为5,把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调换后所得的数与原数之积为976,求这个两位数。
  五、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将进货单价为40元的商品按50元售出时,能卖500个,已知该商品每涨价1元时,其销售量就减少10个,为了赚8000元利润,售价应定为多少,这时应进货为多少个?
  参考答案:
  精析:此题属于经营问题.设商品单价为(50+)元,则每个商品得利润元,因每涨1元,其销售量会减少10个,则每个涨价元,其销售量会减少10个,故销售量为(500)个,为赚得8000元利润,则应有(500).故有=8000
  
  
  当时,50+=60,500=400
  当时,50+=80,500=200
  所以,要想赚8000元,若售价为60元,则进货量应为400个,若售价为80元,则进货量应为200个.

一元二次方程怎么解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一、知识要点:
一元二次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都是整式方程,它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今后学习数学的基
础,应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bx+c=0,
(a≠0),它是只含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的整式方程。
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方法是通过“降次”将它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有四种解
法:1、直接开平方法;2、配方法;3、公式法;4、因式分解法。
二、方法、例题精讲:
1、直接开平方法:
直接开平方法就是用直接开平方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
(n≥0)的
方程,其解为x=m±
.
例1.解方程(1)(3x+1)2=7
(2)9x2-24x+16=11
分析:(1)此方程显然用直接开平方法好做,(2)方程左边是完全平方式(3x-4)2,右边=11>0,所以
此方程也可用直接开平方法解。
(1)解:(3x+1)2=7×
∴(3x+1)2=5
∴3x+1=±(注意不要丢解)
∴x=
∴原方程的解为x1=,x2=
(2)解:
9x2-24x+16=11
∴(3x-4)2=11
∴3x-4=±
∴x=
∴原方程的解为x1=,x2=
2.配方法:用配方法解方程ax2+bx+c=0
(a≠0)
先将常数c移到方程右边:ax2+bx=-c
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x2+x=-
方程两边分别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x2+x+(
)2=-
+(
)2
方程左边成为一个完全平方式:(x+
)2=
当b2-4ac≥0时,x+

∴x=(这就是求根公式)
例2.用配方法解方程
3x2-4x-2=0
解:将常数项移到方程右边
3x2-4x=2
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x2-x=
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x2-x+(
)2=
+(
)2
配方:(x-)2=
直接开平方得:x-=±
∴x=
∴原方程的解为x1=,x2=
.
3.公式法: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然后计算判别式△=b2-4ac的值,当b2-4ac≥0时,把各项
系数a,
b,
c的值代入求根公式x=(b2-4ac≥0)就可得到方程的根。
例3.用公式法解方程
2x2-8x=-5
解: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2x2-8x+5=0
∴a=2,
b=-8,
c=5

b2-4ac=(-8)2-4×2×5=64-40=24>0
∴x=
=
=
∴原方程的解为x1=,x2=
.
4.因式分解法:把方程变形为一边是零,把另一边的二次三项式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的形式,让
两个一次因式分别等于零,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所得到的根,就是原方程的两个
根。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例4.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
(x+3)(x-6)=-8
(2)
2x2+3x=0
(3)
6x2+5x-50=0
(选学)
(4)x2-2(
+
)x+4=0
(选学)
(1)解:(x+3)(x-6)=-8
化简整理得

x2-3x-10=0
(方程左边为二次三项式,右边为零)

(x-5)(x+2)=0
(方程左边分解因式)
∴x-5=0或x+2=0
(转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x1=5,x2=-2是原方程的解。
(2)解:2x2+3x=0

x(2x+3)=0
(用提公因式法将方程左边分解因式)
∴x=0或2x+3=0
(转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x1=0,x2=-是原方程的解。
注意:有些同学做这种题目时容易丢掉x=0这个解,应记住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解。
(3)解:6x2+5x-50=0

(2x-5)(3x+10)=0
(十字相乘分解因式时要特别注意符号不要出错)
∴2x-5=0或3x+10=0
∴x1=,
x2=-
是原方程的解。
(4)解:x2-2(+
)x+4
=0
(∵4
可分解为2
·2
,∴此题可用因式分解法)

(x-2)(x-2
)=0
∴x1=2
,x2=2是原方程的解。
小结:
一般解一元二次方程,最常用的方法还是因式分解法,在应用因式分解法时,一般要先将方程写成一般
形式,同时应使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
直接开平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
公式法和配方法是最重要的方法。公式法适用于任何一元二次方程(有人称之为万能法),在使用公式
法时,一定要把原方程化成一般形式,以便确定系数,而且在用公式前应先计算判别式的值,以便判断方程
是否有解。
配方法是推导公式的工具,掌握公式法后就可以直接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了,所以一般不用配方法
解一元二次方程。但是,配方法在学习其他数学知识时有广泛的应用,是初中要求掌握的三种重要的数学方
法之一,一定要掌握好。(三种重要的数学方法: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
你看看吧
首先要熟悉一元二次方程
有三种方法:
一、配方法
二、因式分解法
三、公式法
举例如下:
x2-4x+3=0
方法一:
(x-2)2-4+3=0
(x-2)2-1=0
(x-2)2=1
x-2=±1
x1=3
x2=1
方法二:
(x-1)(x-3)=0
x1=1
x2=3
方法三:
x=[4±√(-4)2-4×3]/2
x=(4±2)/2
x1=3
x2=1
上面都复制这么多了,我也就不用举例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用公式法最保险,公式法适用于所有一元二次方程,要算快一点可以用十字相乘法,用这个算最快准。不过只适用于一些式子而已。
类比归纳专题: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一元二次方程四中解法。一、公式法。二、配方法。三、直接开平方法。四、因式分解法。公式法1先判断△=b_-4ac,若△<0原方程无实根;2若△=0,原方程有两个相同的解为:X=-b/(2a);3若△>0,原方程的解为:X=((-b)±√(△))/(2a)。配方法。先把常数c移到方程右边得:aX_+bX=-c。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得:X_+(b/a)X=-c/a,方程两边分别加上(b/a)的一半的平方得X_+(b/a)X+(b/(2a))_=-c/a+(b/(2a))_方程化为:(b+(2a))_=-c/a+(b/(2a))_。5①、若-c/a+(b/(2a))_<0,原方程无实根;②、若-c/a+(b/(2a))_=0,原方程有两个相同的解为X=-b/(2a);③、若-c/a+(b/(2a))_>0,原方程的解为X=(-b)±√((b_-4ac))/(2a)。

精选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

  有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们在教学的时候不需要教案,但是这件事对那些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来说就不是什么容易事了。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精选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精选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知道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降次”化一元二次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
  2、学会用因式分解法和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ax+b)2-k=0(k≥0)的方程。
  3、引导学生体会“降次”化归的思路。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因式分解法和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ax+b)2-k=0(k≥0)的方程。
  难点:通过分解因式或直接开平方将一元二次方程降次为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若p=1,q=1,则pq=l(),若pq=l,则p=1,q=1();
  (2)若p=0,g=0,则pq=0(),若pq=0,则p=0或q=0();
  (3)若x+3=0或x-6=0,则(x+3)(x-6)=0(),
  若(x+3)(x-6)=0,则x+3=0或x-6=0();
  (4)若x+3=或x-6=2,则(x+3)(x-6)=1(),
  若(x+3)(x-6)=1,则x+3=或x-6=2()。
  答案:(1)√,×。(2)√,√。(3)√,√。(4)√,×。
  2、填空:若x2=a;则x叫a的,x=;若x2=4,则x=;
  若x2=2,则x=。
  答案:平方根,±,±2,±。
  (二)创设情境
  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什么?(消元、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由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你能想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吗?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降次”化一元二次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
  给出1.1节问题一中的方程:(35-2x)2-900=0。
  问:怎样将这个方程“降次”为一元一次方程?
   (三)探究新知
  让学生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再利用“复习引入”中的内容引导学生,按课本P.6那样,用因式分解法和直接开平方法,将方程(35-2x)2-900=0“降次”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因式分解法和直接开平方法。
   (四)讲解例题
  展示课本P.7例1,例2。
  按课本方式引导学生用因式分解法和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引导同学们小结:对于形如(ax+b)2-k=0(k≥0)的方程,既可用因式分解法解,又可用直接开平方法解。
  因式分解法的基本步骤是:把方程化成一边为0,另一边是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本节课主要是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形式,然后使每一个一次因式等于0,分别解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得到的两个解就是原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直接开平方法的步骤是:把方程变形成(ax+b)2=k(k≥0),然后直接开平方得ax+b=和ax+b=-,分别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得到的解就是原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注意:(1)因式分解法适用于一边是0,另一边可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乘积的一元二次方程;
  (2)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形如(ax+b)2=k(k≥0)的方程,由于负数没有平方根,所以规定k≥0,当k<0时,方程无实数解。
   (五)应用新知
  课本P.8,练习。
  (六)课堂小结
  1、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2、通过“降次”,把—元二次方程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有哪些?基本步骤是什么?
  3、因式分解法和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解什么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
   (七)思考与拓展
  不解方程,你能说出下列方程根的情况吗?
  (1)-4x2+1=0;(2)x2+3=0;(3)(5-3x)2=0;(4)(2x+1)2+5=0。
  答案:(1)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和(4)没有实数根;(3)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通过解答这个问题,使学生明确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有三种情况。
  布置作业
  精选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想、比较、具体操作等数学活动,学会用计算器求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2.经历利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促进观察、分析、归纳、交流等能力的发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测量江河的宽度、船舶的定位等,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往往要应用到三角函数知识。在上节课中已经学习了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可以进行一些特定情况下的计算,但是生活中的问题,仅仅依靠这三个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值来解决是不可能的。本节课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让他们从繁重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体验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解决方法直至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5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学生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发展趋势,但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仍然要依靠具体的经验材料和操作活动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另外,计算器的使用可以极大减轻学生的负担。因此,依据教材中提供的背景材料,辅以计算器的使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学生自小学起就开始使用计算器,对计算器的操作比较熟悉。同时,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以及与它们相关的简单计算,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
  1.梯子靠在墙上,如果梯子与地面的夹角为60°,梯子的长度为3米,那么梯子底端到墙的距离有几米?
  学生活动:根据题意,求出数值。
  2.在生活中,梯子与地面的夹角总是60°吗?
  不是,可以出现各种角度,60°只是一种特殊现象。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如图1,当登山缆车的吊箱经过点A到达点B时,它走过了200m。已知缆车的路线与平面的夹角为∠A=16°,那么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是多少?
  哪条线段代表缆车上升的垂直距离?
  线段BC。
  利用哪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求出BC?
  在Rt△ABC中,BC=ABsin16°,所以BC=200sin16°。
  你知道sin16°是多少吗?我们可以借助科学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形的三角函数值。那么,怎样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呢?
  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要用sincos和tan键。教师活动:(1)展示下表;(2)按表口述,让学生学会求sin16°的值。按键顺序显示结果sin16°sin16=sin16°=0?275637355
  学生活动:按表中所列顺序求出sin16°的值。
  你能求出cos42°,tan85°和sin72°38′25″的值吗?
  学生活动:类比求sin16°的方法,通过猜想、讨论、相互学习,利用计算器求相应的三角函数值(操作程序如下表):
  按键顺序显示结果cos42°cos42=cos42°=0?743144825tan85°tan85=tan85°=11?4300523sin72°38′25″sin72D′M′S
  38D′M′S2
  5D′M′S=sin72°38′25″→
  0?954450321
  师:利用科学计算器解决本节一开始的问题。
  生:BC=200sin16°≈52?12(m)。
  说明: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的操作方法。
  (三)想一想
  师:在本节一开始的问题中,当缆车继续由点B到达点D时,它又走过了200m,缆车由点B到达点D的行驶路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β=42°,由此你还能计算什么?
  学生活动:
  (1)可以求出第二次上升的垂直距离DE,两次上升的垂直距离之和,两次经过的水平距离,等等。
  (2)互相补充并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三角函数的认识。
  (四)随堂练习
  1.一个人由山底爬到山顶,需先爬40°的山坡300m,再爬30°的山坡100m,求山高(结果精确到0.1m)。
  2.如图2,∠DAB=56°,∠CAB=50°,AB=20m,求图中避雷针CD的长度(结果精确到0.01m)。
  (五)检测
  如图3,物华大厦离小伟家60m,小伟从自家的窗中眺望大厦,并测得大厦顶部的仰角是45°,而大厦底部的俯角是37°,求大厦的高度(结果精确到0?1m)。
  说明:在学生练习的同时,教师要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的困难给予及时的指导。
   (六)小结
  学生谈学习本节的感受,如本节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学习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如何解决困难,等等。
   (七)作业
  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tan32°;(2)cos24?53°;(3)sin62°11′;(4)tan39°39′39″。
  图42?如图4,为了测量一条河流的宽度,一测量员在河岸边相距180m的P,Q两点分别测定对岸一棵树T的位置,T在P的正南方向,在Q的南偏西50°的方向,求河宽(结果精确到1m)。
  五、教学反思
  1.本节是学习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并加以实际应用的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三角函数知识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的知识点不是很多,但是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意志力、自信心和理性精神等方面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精选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范文(三)   教学目标
  1、理解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
  2、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
  3、进一步体会化归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使一元二次方程中含未知数的项在一个完全平方式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用配方法解方程x2+x-1=0,学生练习后再完成课本P.13的“做一做”。
  2、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二)创设情境
  现在我们已经会用配方法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而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能不能用配方法解?
  怎样解这类方程:2x2-4x-6=0。
  (三)探究新知
  让学生议一议解方程2x2-4x-6=0的方法,然后总结得出:对于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可将方程两边同除以二次项的系数,把二次项系数化为1,然后按上一节课所学的方法来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归的思想。
   (四)讲解例题
  1、展示课本P.14例x,按课本方式讲解。
  2、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4例x的填空。
  3、归纳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首先将方程化为二次项系数是1的一般形式;其次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再减去这个数,使得含未知数的项在一个完全平方式里;最后将配方后的一元二次方程用因式分解法或直接开平方法来解。
   (五)应用新知
  课本P.15,练习。
   (六)课堂小结
  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2、配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它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在今后学习二次函数,高中学习二次曲线时都要经常用到。
  3、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但是由于配方的过程要进行较繁琐的运算,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实际运用较少。
  4、按图1—l的框图小结前面所学解。
  一元二次方程的算法。
   (七)思考与拓展
  不解方程,只通过配方判定下列方程解的
  情况。
  (1)4x2+4x+1=0;
  (2)x2-2x-5=0;
  (3)–x2+2x-5=0。
  [解]把各方程分别配方得:
  (1)(x+)2=0;
  (2)(x-1)2=6;
  (3)(x-1)2=-4。
  由此可得方程(1)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方程(2)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方程(3)没有实数根。
  点评:通过解答这三个问题,使学生能灵活运用“配方法”,并强化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解的三种情况的认识。

关于△的数学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学习目标1、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它的一般形式,会根据实际问题列一元二次方程学习重、难点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和一般形式难点:正确理解和掌握一般形式中的a≠0,“项”和“系数”学习过程:一、情境创设1、小区在每两幢楼之间,开辟面积为900平方米的一块长方形绿地,并且长比宽多10米,则绿地的长和宽各为多少?2、学校图书馆去年年底有图书5万册,预计到明年年底增加到7.2万册,求这两年的年平均增长率?3、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的2倍等于15,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4、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3,且两个数之积为10,求这两个数。二、探索活动上述问题可用方程解决:问题1中可设宽为x米,则可列方程: x(x+10)= 900问题2中可设这两年的平均增长率为x,则可列方程: 5(1+x)2 = 7.2问题3中可设这个正方形的连长为x,则可列方程: 2x2 = 15问题4中可设较小的一个数为x,则可列方程: x(x+3)= 10观察上面列出的4个方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从方程的概念看)归纳:像上述方程这样,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注:符合一元二次方程即符合三个条件:①一个未知数;②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2;③整式方程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都可以化成下面的形式:ax2+bx+c = 0(a、b、c是常数,且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其中ax2、bx、c分别叫做二次项、一次项和常数项,a、b分别叫二次项系数和一次项系数。三、例题教学例 1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1)某学校图书馆去年年底有图书1万册,预计到明年年底增加到1.44万册。求这两年图书的年平均增长率。(答案:设这两年图书馆的年平均增长率是x,根据题意,得1·(1+x)2=1.44)(2)一块面积为60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把它的一边剪短10厘米,恰好得到一个正方形。求这个正方形的连长。(答案:设这个正方形的连长是x厘米,根据题意,得x·(x+10)= 600)例 2 判断下列关于x的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⑴ 2(x2-1)= 3y ⑵ ⑶(x-3)2= (x+5)2 ⑷ mx2+3x-2 = 0⑸ (a2+1)x2+(2a-1)x+5―a = 0例 3 把下列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并写出它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⑴ 2(x2-1)= 3 x ⑵ 3(x-3)2=(x+2)2+7四、课堂练习P81 练习 1、2五、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1、一元二次方程定义的三要素。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二次项系数不能为零。
当△大于0时,方程有两个实数解当△=0时,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解当△小于0时,方程无实数解(有虚数解)△=b的平方-4ac
想要讲课,自己先了解了。了解了,然后上课推那个东西是怎么来的,有什么用。。一节课时间就到了。。
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教案 教学内容
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解决这类问题.
教学目标
掌握面积法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利用提问的方法复习几种特殊图形的面积公式来引入新课,解决新课中的问题.
重难点关键
1.重点: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元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与关键:根据面积与面积之间的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二)上一节,我们学习了解决"平均增长(下降)率问题",现在,我们要学习解决"面积、体积问题。
1.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一般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呢?
2.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又是什么?
3.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4.菱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5.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6.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学生口答,老师点评)
二、探索新知
现在,我们根据刚才所复习的面积公式来建立一些数学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1.某林场计划修一条长750m,断面为等腰梯形的渠道,断面面积为1.6m2,上口宽比渠深多2m,渠底比渠深多0.4m.
(1)渠道的上口宽与渠底宽各是多少?
(2)如果计划每天挖土48m3,需要多少天才能把这条渠道挖完?
分析:因为渠深最小,为了便于计算,不妨设渠深为xm,则上口宽为x+2,渠底为x+0.4,那么,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便可建模.
解:(1)设渠深为xm
则渠底为(x+0.4)m,上口宽为(x+2)m
依题意,得: (x+2+x+0.4)x=1.6
整理,得:5x2+6x-8=0
解得:x1= =0.8m,x2=-2(舍)
∴上口宽为2.8m,渠底为1.2m.
(2) =25天
答:渠道的上口宽与渠底深各是2.8m和1.2m;需要25天才能挖完渠道.
学生活动:例2.如图,要设计一本书的封面,封面长27cm,宽21cm,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果要使四周的彩色边衬所占面积是封面面积的四分之一,上、下边衬等宽,左、右边衬等宽,应如何设计四周边衬的宽度(精确到0.1cm)?
思考: (1)本体中有哪些数量关系?
(2)正中央是一个与整个封面长宽比例相同的矩形如何理解?
(3)如何利用已知的数量关系选取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老师点评:依据题意知:中央矩形的长宽之比等于封面的长宽之比=9:7,由此可以判定:上下边衬宽与左右边衬宽之比为9:7,设上、下边衬的宽均为9xcm,则左、右边衬的宽均为7xcm,依题意,得:中央矩形的长为(27-18x)cm,宽为(21-14x)cm.
因为四周的彩色边衬所点面积是封面面积的 ,则中央矩形的面积是封面面积的.
所以(27-18x)(21-14x)= ×27×21
整理,得:16x2-48x+9=0
解方程,得:x= ,
x1≈2.8cm,x2≈0.2
所以:9x1=25.2cm(舍去),9x2=1.8cm,7x2=1.4cm
因此,上下边衬的宽均为1.8cm,左、右边衬的宽均为1.4cm.
分析:这本书的长宽之比是9:7,依题知正中央的矩形两边之比也为9:7
解法二:设正中央的矩形两边分别为9xcm,7xcm。依题意得
解方程,得:
故上下边衬的宽度为:
左右边衬的宽度为:
思考:对比几种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四、应用拓展
例3某校为了美化校园,准备在一块长32米,宽20米的长方形场地上修筑若干条道路,余下部分作草坪,并请全校同学参与设计,现在有两位学生各设计了一种方案(如图),根据两种设计方案各列出方程,求图中道路的宽分别是多少?使图(1),(2)的草坪面积为540米2.
练习 如图,在宽为20m,长为32m的矩形地面上,修筑同样宽的两条平行且与另一条相互垂直的道路,余下的六个相同的部分作为耕地,要使得耕地的面积为500m2,道路的宽为多少?
解法一: 设道路的宽为x,我们利用"图形经过移动,它的面积大小不会改变"的道理,把纵、横两条路移动一下,使列方程容易些(目的是求出路面的宽,至于实际施工,仍可按原图的位置修路)则可列方程:(20-x)(32-2x)=500 整理,得:x2-36x+70=0
解法二:20×32-2×20x-32x+2x2=500
例4.如图(a)、(b)所示,在△ABC中∠B=90°,AB=6cm,BC=8cm,点P从点A开始沿AB边向点B以1cm/s的速度运动,点Q从点B开始沿BC边向点C以2cm/s的速度运动.
(1)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经过几秒钟,使S△PBQ=8cm2.
(2)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并且P到B后又继续在BC边上前进,Q到C后又继续在CA边上前进,经过几秒钟,使△PCQ的面积等于12.6cm2.(友情提示:过点Q作DQ⊥CB,垂足为D,则: )
分析:(1)设经过x秒钟,使S△PBQ=8cm2,那么AP=x,PB=6-x,QB=2x,由面积公式便可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
(2)设经过y秒钟,这里的y>6使△PCQ的面积等于12.6cm2.因为AB=6,BC=8,由勾股定理得:AC=10,又由于PA=y,CP=(14-y),CQ=(2y-8),又由友情提示,便可得到DQ,那么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建模.
解:(1)设x秒,点P在AB上,点Q在BC上,且使△PBQ的面积为8cm2.
则: (6-x)·2x=8
解得:x1=2,x2=4
∴经过2秒,点P到离A点1×2=2cm处,点Q离B点2×2=4cm处,经过4秒,点P到离A点1×4=4cm处,点Q离B点2×4=8cm处,所以它们都符合要求.
(2)设y秒后点P移到BC上,且有CP=(14-y)cm,点Q在CA上移动,且使CQ=(2y-8)cm,过点Q作DQ⊥CB,垂足为D,则有
∵AB=6,BC=8
∴由勾股定理,得:AC= =10
∴DQ=
则: (14-y)· =12.6
整理,得:y2-18y+77=0
解得:y1=7,y2=11
即经过7秒,点P在BC上距C点7cm处(CP=14-y=7),点Q在CA上距C点6cm处(CQ=2y-8=6),使△PCD的面积为12.6cm2.
经过11秒,点P在BC上距C点3cm处,点Q在CA上距C点14cm>10,
∴点Q已超过CA的范围,即此解不存在. ∴本小题只有一解y1=7.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利用已学的特殊图形的面积公式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
1.教材P53 综合运用5、6 拓广探索全部.
2.选用作业设计: 一、选择题
1.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和为7,面积为6,则斜边为( ).
A. B.5 C. D.7
2.有两块木板,第一块长是宽的2倍,第二块的长比第一块的长少2m,宽是第一块宽的3倍,已知第二块木板的面积比第一块大108m2,这两块木板的长和宽分别是( ).
A.第一块木板长18m,宽9m,第二块木板长16m,宽27m;
B.第一块木板长12m,宽6m,第二块木板长10m,宽18m;
C.第一块木板长9m,宽4.5m,第二块木板长7m,宽13.5m;
D.以上都不对
3.从正方形铁片,截去2cm宽的一条长方形,余下的面积是48cm2,则原来的正方形铁片的面积是( ).
A.8cm B.64cm C.8cm2 D.64cm2
二、填空题
1.矩形的周长为8 ,面积为1,则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________.
2.长方形的长比宽多4cm,面积为60cm2,则它的周长为________.
3.如图,是长方形鸡场平面示意图,一边靠墙,另外三面用竹篱笆围成,若竹篱笆总长为35m,所围的面积为150m2,则此长方形鸡场的长、宽分别为_______.
图22-10
三、综合提高题
1.如图所示的一防水坝的横截面(梯形),坝顶宽3m,背水坡度为1:2,迎水坡度为1:1,若坝长30m,完成大坝所用去的土方为4500m2,问水坝的高应是多少?(说明:背水坡度 = ,迎水坡度 )(精确到0.1m)
2.在一块长12m,宽8m的长方形平地中央,划出地方砌一个面积为8m2的长方形花台,要使花坛四周的宽地宽度一样,则这个宽度为多少?
3.谁能量出道路的宽度:
如图22-10,有矩形地ABCD一块,要在中央修一矩形花辅EFGH,使其面积为这块地面积的一半,且花圃四周道路的宽相等,今无测量工具,只有无刻度的足够长的绳子一条,如何量出道路的宽度?
请同学们利用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相信你一定能行

初中二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三篇

【 #教案#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考 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鸡兔同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初步掌握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初步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
  培养学生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和体验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2.通过"鸡兔同笼",把同学们带入古代的数学问题情景,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趣";进一步强调课堂与生活的联系,突出显示数学教学的实际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重点:
  经历和体验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难点:
  确立等量关系,列出正确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流程:
  课前回顾
  复习: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情境引入
  探究1:今有鸡兔同笼,
  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
  问鸡兔各几何?
  “雉兔同笼”题:今有雉(鸡)兔同笼,上有35头,下有94足,问雉兔各几何?
  (1)画图法
  用表示头,先画35个头
  将所有头都看作鸡的,用表示腿,画出了70只腿
  还剩24只腿,在每个头上在加两只腿,共12个头加了两只腿
  四条腿的是兔子(12只),两条腿的是鸡(23只)
  (2)一元一次方程法:
  鸡头+兔头=35
  鸡脚+兔脚=94
  设鸡有x只,则兔有(35-x)只,据题意得:
  2x+4(35-x)=94
  比算术法容易理解
  想一想:那我们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回顾上节课学习过的二元一次方程,能不能解决这一问题?
  (3)二元一次方程法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1)上有三十五头的意思是鸡、兔共有头35个,
  下有九十四足的意思是鸡、兔共有脚94只.
  (2)如设鸡有x只,兔有y只,那么鸡兔共有(x+y)只;
  鸡足有2x只;兔足有4y只.
  解:设笼中有鸡x只,有兔y只,由题意可得:
  鸡兔合计头xy35足2x4y94
  解此方程组得:
  练习1:
  1.设甲数为x,乙数为y,则“甲数的二倍与乙数的一半的和是15”,列出方程为_2x+05y=15
  2.小刚有5角硬币和1元硬币各若干枚,币值共有六元五角,设5角有x枚,1元有y枚,列出方程为05x+y=65.
  三、合作探究
  探究2:以绳测井。若将绳三折测之,绳多五尺;若将绳四折测之,绳多一尺。绳长、井深各几何?
  题目大意:用绳子测水井深度,如果将绳子折成三等份,一份绳长比井深多5尺;如果将绳子折成四等份,一份绳长比井深多1尺。问绳长、井深各是多少尺?
  找出等量关系:
  解:设绳长x尺,井深y尺,则由题意得
  x=48
  将x=48y=11。
  所以绳长4811尺。
  想一想:找出一种更简单的创新解法吗?
  引导学生逐步得出更简单的方法:
  找出等量关系:
  (井深+5)×3=绳长
  (井深+1
  解:设绳长x尺,井深y尺,则由题意得
  3(y+5)=x
  4(y+1)=x
  x=48
  y=11
  所以绳长48尺,井深11尺。
  练习2:甲、乙两人赛跑,若乙先跑10米,甲跑5秒即可追上乙;若乙先跑2秒,则甲跑4秒就可追上乙.设甲速为x米/秒,乙速为y米/秒,则可列方程组为(B).
  归纳:
  列二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审:审清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设:设未知数.
  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
  解:解方程组,求出未知数.
  答:检验所求出未知数是否符合题意,写出答案.
  四、自主思考
  探究3: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板作侧面和底面,做成如图中竖式和横式的两种无盖纸盒。现在仓库里有1000张正方形纸板和2000张长方形纸板,问两种纸盒各做多少只,恰好使库存的纸板用完?
  解:设做竖式纸盒X个,横式纸盒y个。根据题意,得
  x+2y=1000
  4x+3y=2000
  解这个方程组得x=200
  y=400
  答:设做竖式纸盒200个,横式纸盒400个,恰好使库存的纸板用完。
  练习3:上题中如果改为库存正方形纸板500,长方形纸板1001张,那么,能否做成若干只竖式纸盒和若干只横式纸盒后,恰好把库存纸板用完?
  解:设做竖式纸盒x个,做横式纸盒y个,根据题意
  y不是自然数,不合题意,所以不可能做成若干个纸盒,恰好不库存的纸板用完.
  归纳:
  五、达标测评
  1.解下列应用题
  (1)买一些4分和8分的邮票,共花6元8角,已知8分的邮票比4分的邮票多40张,那么两种邮票各买了多少张?
  解:设4分邮票x张,8分邮票y张,由题意得:
  4x+8y=6800①
  y-x=40②
  所以,4分邮票540张,8分邮票580张
  (2)一项工程,如果全是晴天,15天可以完成,倘若下雨,雨天一天只能完成晴天
  的工作量。现在知道在施工期间雨天比晴天多3天。问这项工程要多少天才能完成
  分析:由于工作总量未知,我们将其设为单位1
  晴天一天可完成
  雨天一天可完成
  解:设晴天x天,雨天y天,工作总量为单位1,由题意得:
  总天数:7+10=17
  所以,共17天可完成任务
  六、应用提高
  学校买铅笔、圆珠笔和钢笔共232支,共花了300元。其中铅笔数量是圆珠笔的4倍。已知铅笔每支0.60元,圆珠笔每支2.7元,钢笔每支6.3元。问三种笔各有多少支?
  分析:铅笔数量+圆珠笔数量+钢笔数量=232
  铅笔数量=圆珠笔数量×4
  铅笔价格+圆珠笔价格+钢笔价格=300
  解:设铅笔x支,圆珠笔y支,钢笔z支,根据题意,可得三元一次方程组:
  将②代入①和③中,得二元一次方程组
  4y+y+z=232④
  0.6×4y+2.7x+6.3z=300⑤
  解得
  所以,铅笔175支,圆珠笔44支,钢笔12支
  七、体验收获
  1.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解决以绳测井问题
  3.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七、布置作业
  教材116页习题第2、3题。
  x+y=35
  2x+4y=94
  x=23
  y=12
  绳长的三分之一-井深=5
  绳长的四分之一-井深=1
  -y=5①
  ①-②,得
  -y=1②
  -y=5①
  -y=5①
  -y=5①
  X=540
  Y=580
  y-x=3②
  x=7
  y=10
  x+y+z=232①
  x=4y②
  0.6x+2.7y+6.3z=300③
  X=176
  Y=44
  Z=12 篇二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代入法   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2节P96页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用代入消元法解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过程,理解代入消元法的基本思想所体现的化归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提供适当的情境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作讨论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培养良好的数学思想,逐步渗透类比、化归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难点:探索如何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感受“消元”思想。
  教学关键:把方程组中的某个方程变形,而后代入另一个方程中去,消去一个未知数,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学生分析授课对象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七年级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特别是对一元一次方程内容掌握的不够透彻,再加上厌学现象严峻,团结协作的能力差,本节课设计了他们感兴趣的篮球比赛和常用的消毒液作为题材来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组,既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解决本节课所涉及到的问题,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做好铺垫。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是在上节已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等概念的基础上,来学习解方程组的第一种方法——代入消元法。并初步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不但用到了前面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对过去所学知识的一个回顾和提高,同时,也为后面的利用方程组来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通过实际问题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初中阶段要掌握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解法有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两种,教材都是按先求解后应用的顺序安排,这样安排既可以在前一小节中有针对性的学习解法,又可在后一小节的应用中巩固前面的知识,但教材相对应的练习安排较少,不过这样也给了学生一较大的发挥空间。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ppt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引入——探究解法——归纳反思”的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保安族中学校队为了争取较好的名次,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0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第一步,初步了解代入法1、在上述问题中,除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外,我们还可以设出两个未知数,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学生活动:分别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学生板演①设胜的场数是x,负的场数是y
  x+y=22
  2x+y=40
  ②设胜的场数是x,则负的场数为22-x
  2x+(22-x)=40
  2、自主探究,小组讨论那么怎样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呢?上面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关系?
  3、学生归纳,教师作补充上面的解法,第一步是由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一个方程,将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第二步,用代入法解方程组把下列方程写成用含x的式子表示y的形式(1)2x-y=5(2)4x+3y-1=0学生活动:尝试自主完成,教师纠正思考:能否用含y的式子来表示x呢?
  例1用代入法解方程组x-y=3①3x-8y=14②
  思路点拨:先观察这个方程组中哪一项系数较小,发现①中x的系数为1,这样可以确定消x较简单,首先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x,而后再代入②消元。
  解:由①变形得X=y+3③
  把③代入②,得3(y+3)-8y=14
  解这个方程,得y=-1
  把y=-1代入③,得X=2
  所以这个方程组的解是X=2y=-1
  如何检验得到的结果是否正确?学生活动:口答检验.
  第三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例2根据市场调查,某种消毒液的大瓶装(500g)和小瓶装(250g)两种产品的销售数量(按瓶计算)比为2:5.某厂每天生产这种消毒液22.5吨,这些消毒液应该分装大、小瓶装两种产品各多少瓶?思路点拨:本题是实际应用问题,可采用二元一次方程组为工具求解,这就需要构建模型,寻找两个等量关系,从题意可知:大瓶数:小瓶数=2:5;大瓶所装消毒液+小瓶所装消毒液=总生产量(解题过程略)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学生构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模型。学生活动:尝试设出:这些消毒液应该分装x个大瓶和y个小瓶,得到5x=2y500x+250y=22500000并解出x=20000y=50000
  第四步,小组讨论,得出步骤学生活动:根据例1、例2的解题过程,你们能不能归纳一下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呢?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归纳,教师补充,总结出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①选取一个系数较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变形,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②将变形后的方程代入另一个方程中,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在代入时,要注意不能代入原方程,只能代入另一个没有变形的方程中,以达到消元的目的.);③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④将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①中变形后的方程中,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⑤用“{”联立两个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组的解;⑥最后检验求得的结果是否正确(代入原方程组中进行检验,方程是否满足左边=右边).
  (三)分组比赛,巩固新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我把全班分成4个小组,把书本P98页练习设计成必答题、抢答题和风险题几个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独立版块,练习是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团队精神,也使各类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归纳总结,知识回顾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2、你认为在运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1、作业:P103页第1、2、4题2、思考:提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的实际问题。设计说明代入消元法体现了数学学习中“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方法,化归的原则就是将不熟悉的问题化归为比较熟悉的问题,用于解决新问题.基于这点认识,本课按照“身边的数学问题引入—寻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探索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代入消元法—典型例题—归纳代入法的一般步骤”的思路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坚持启发式教学.教师创设有趣的情境,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发现过程融于有趣的活动中.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将设未知数列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过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相比较,从而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代入(消元)解法,这种比较,可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使新知识得以掌握,这对于学生体会新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是十分重要的. 篇三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会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能力目标:
  1)渗透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思想。
  2)通过尝试求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2)在积极的教学评价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
  难点: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出方程组的解。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本班共有40人,请问能确定男*各几人吗?为什么?
  (1)如果设本班男生x人,*y人,用方程如何表示?(x+y=40)
  (2)这是什么方程?根据什么?
  2.男生比*多了2人。设男生x人,*y人.方程如何表示?x,y的值是多少?
  3.本班男生比*多2人且男*共40人.设该班男生x人,*y人。方程如何表示?
  两个方程中的x表示什么?类似的两个方程中的y都表示?
  象这样,同一个未知数表示相同的量,我们就应用大括号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个方程组。
  4.点明课题: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取数据,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1)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的概念,并找出关键词由教师板书。
  [让学生看书,引起他们对教材重视。找关键词,加深他们对概念的了解.]
  (2)练习:判断下列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x+y=3,x+y=200,
  2x-3=7,3x+4y=3
  y+z=5,x=y+10,
  2y+1=5,4x-y2=2
  学生作出判断并要说明理由。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1)由学生给出引例的答案,教师指出这就是此方程组的解。
  (2)练习: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x=1;x=-2;x=;-x=
  y=0;y=2;y=1;y=
  方程x+y=0的解,方程2x+3y=2的解,方程组x+y=0的解。
  2x+3y=2
  (3)既满足第一个方程也满足第二个方程的解叫作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练习:已知x=0是方程组x-b=y的解,求a,b的值。
  y=0.55x+2a=2y
  (三)合作探索,尝试求解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如何寻找方程组的解呢?
  1.已知两个整数x,y,试找出方程组3x+y=8的解.
  2x+3y=10
  学生两人一小组合作探索。并让已经找出方程组解的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提炼方法:列表尝试法。
  一般思路:由一个方程取适当的xy的值,代到另一个方程尝试.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探索并解答问题,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2.据了解,某商店出售两种不同星号的“红双喜”牌乒乓球。其中“红双喜”二星乒乓球每盒6只,三星乒乓球每盒3只。某同学一共买了4盒,刚好有15个球。
  (1)设该同学“红双喜”二星乒乓球买了x盒,三星乒乓球买了y盒,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2)用列表尝试的方法解出这个方程组的解。
  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分析讲解。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学哪些知识和方法?(二元一次方程组及解概念,列表尝试法)
  2.你还有什么问题或想法需要和大家交流?
  3.作业本。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课设计主线有两条。其一是知识线,内容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再到列表尝试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第二是能力培养线,学生从看书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学会归纳解的概念,再到自主探索,用列表尝试法解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是本课设计的主要理念。由学生给出数据,得出结果,再让他们在积极尝试后进行讲解,实现生生互评。把课堂的一切交给学生,相信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上进一步学习提高,教师只是点播和引导者。
  3.本课在设计时对教材也进行了适当改动。例题方面考虑到数*时代,学生对胶卷已渐失兴趣,所以改为学生比较熟悉的乒乓球为体裁。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练习的作用,为知识的落实打下轧实的基础,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一元二次方程怎样解?

关于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有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等,详细介绍如下:一、直接开平方法:依据的是平方根的意义,步骤是:①将方程转化为x=p或(mx+n)=p的形式;②分三种情况降次求解:①当p>0时;②当p=0时;③当p<0时,方誉耐运程亩历无实数根。需要注意的是:直接开平方法只适用于部分的一元二次方程,它适用的方程能转化为x=p或(mx+n)=p的形式,其中p为常数,当p≥0时,开方时要取“正、负。二、配方法:把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x+bx+c=0(a≥0)左端配成一个含有未知数的完全平方式,右端是一个非负庆梁常数,进而可用直接开平方法来求解。一般步骤:移项、二次项系数化成1,配方,开平方根。配方法适用于解所有一元二次方程。三、公式法:利用求根公式,直接求解。把一元二次方程的各系数代入求根公式,直接求出方程的解。一般步骤为:(1)把方程化为一般形式;(2)确定a、b、c的值;(
一元二次方程公式:x=(-b±√(b^2-4ac))/(2a)。
解:用求根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如下。
1、把方程化简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即ax^2+bx+c=0(其中a≠0)。
2、求出△=b^2-4ac的值,判断该方程根的情况。
3、然后根据求根公式x=(-b±√(b^2-4ac))/(2a)进行计算,求出该一元二方程的解。
扩展资料:
1、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
(1)求根公式法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可根据求根公式x=(-b±√(b^2-4ac))/(2a)进行求解。
(2)因式分解法
首先对方程进行移项,使方程的右边化为零,然后将方程的左边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乘积,最后令每个因式分别为零分别求出x的值。x的值就是方程的解。
(3)开平方法
如果一元二次方程是x^2=p或者(mx+n)^2=p(p≥0)形式,则可采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可得x=±√p,或者mx+n=±√p。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最简单解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方法是通过“降次”将它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有四种解法:1、直接开平方法;2、配方法;3、公式法;4、因式分解法。一元二次方程和一段没元一次方程都是整式方程,它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今后学习数学的基础,应引起同学们的重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为:ax2+bx+c=0,(a≠0),它是只含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数学中用以求解高次一元方程的一种方法。把方程的一侧的数(包括未知数),通过移动使其值化成0,把方程的另一侧各项化成若干因式的乘积,然后分别令各因式等于0而求出其解的方法叫因式分解法。公式法: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方法叫公式法。平方差公式:a2-b2=(a+b)(a-b);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注意:能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

九年级中考数学辅导教案

九年级中考数学辅导教案4篇
所有优秀的九年级数学老师都应该具备宏阔的课程视野和远大的职业境界。九年级数学教案对数学教师的工作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够帮助他们提升教学质量。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九年级中考数学辅导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九年级中考数学辅导教案篇1
配方法的基本形式
理解间接即通过变形运用开平方法降次解方程,并能熟练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通过复习可直接化成x2=p(p≥0)或(mx+n)2=p(p≥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引入不能直接化成上面两种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
重点
讲清直接降次有困难,如x2+6x-16=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
难点
将不可直接降次解方程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化为”的转化方法与技巧.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解下列方程:
(1)3x2-1=5 (2)4(x-1)2-9=0 (3)4x2+16x+16=9 (4)4x2+16x=-7
老师点评:上面的方程都能化成x2=p或(mx+n)2=p(p≥0)的形式,那么可得
x=±或mx+n=±(p≥0).
如:4x2+16x+16=(2x+4)2,你能把4x2+16x=-7化成(2x+4)2=9吗?
二、探索新知
列出下面问题的方程并回答:
(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刚才解题的方程有什么不同呢?
(2)能否直接用上面前三个方程的解法呢?
问题: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 m,并且面积为16 m2,求场地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前面讲的三道题不同之处是:前三个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而后二个不具有此特征.
既然不能直接降次解方程,那么,我们就应该设法把它转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下面,我们就来讲如何转化:
x2+6x-16=0移项→x2+6x=16
两边加(6/2)2使左边配成x2+2bx+b2的形式→x2+6x+32=16+9
左边写成平方形式→(x+3)2=25降次→x+3=±5即x+3=5或x+3=-5
解一次方程→x1=2,x2=-8
可以验证:x1=2,x2=-8都是方程的根,但场地的宽不能是负值,所以场地的宽为2 m,长为8 m.
像上面的解题方法,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配方法.
可以看出,配方法是为了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例1 用配方法解下列关于x的方程:
(1)x2-8x+1=0 (2)x2-2x-21=0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9页 练习1,2.(1)(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左边不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化为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
五、作业 教材第17页 复习巩固2,3.(1)(2).

九年级中考数学辅导教案篇2

经历圆的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圆、弧、弦等与圆有关的概念,了解等圆、等弧的概念.
重点
经历形成圆的概念的过程,理解圆及其有关概念.
难点
理解圆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圆的集合性定义.
活动1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给我们以圆的形象的物体.
2.提出问题:我们看到的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形象?
活动2 动手操作,形成概念
在没有圆规的情况下,让学生用铅笔和细线画一个圆.
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的作品,提出问题:我们画的圆的位置和大小一样吗?画的圆的位置和大小分别由什么决 定?
教师强调指出:位置由固定的一个端点决定,大小由固定端点到铅笔尖的细线的长度决定.
1.从以上圆的形成过程,总结概念: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所 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 O”.
2.小组讨论下面的两个问题:
问题1: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的距离有什么规律?
问题2: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又有什么特点?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总结,形成新概念.
(1)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r);
(2)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同一个圆上.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圆的新概念:圆心为O,半径为r的圆可以看成是所有到定点O的距离等于定长r的点的集 合.(一个图形看成是满足条件的点的集合,必须符合两点:在图形上的每个点,都满足这个条件;满足这个条 件的每个点,都在这个图形上.)
活动3 学以致用,巩固概念
1.教材第81页 练习第1题.
2.教材第80页 例1.
多媒体展示例1,引导学生分析要证明四个点在同一圆上,实际是要证明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即四个点到O 的距离相等.
活动4 自学教材,辨析概念
1.自学教材第80页例1后面的内容,判断下列问题正确与否:
(1)直径是弦,弦是直径;半圆是弧,弧是半圆.
(2)圆上任意两点间的线段叫做弧.
(3)在同圆中,半径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
(4)长度相等的两条弧是等弧.(教师强调:长度相等的弧不一定是等弧,等弧必须是在同圆或等圆中的弧.)
(5)大于半圆的弧是劣弧,小于半圆的弧是优弧.
2.指出图中所有的弦和弧.
活动5 达标检测,反馈新知
教材第81页 练习第2,3题.
活动6 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课堂小结
1.圆、弦、弧、等圆、等弧的概念.要特别注意“直径和弦”“弧和半圆”以及“同圆、等圆”这些概念的区 别和联系.等圆和等弧的概念是建立在“能够完全重合”这一前提条件下的,它将作为今后判断两圆或两弧 相等的依据.
2.证明几点在同一圆上的方法.
3.集合思想.
作业布置
1.以定点O为圆心,作半径等于2厘米的圆.
2.如图,在Rt△ABC和Rt△ABD中,∠C=90°,∠D=90°,点O是AB的中点.
求证:A,B,C,D四个点在以点O为圆心的同一圆上.
答案:1.略;2.证明OA=OB=OC=OD即可.

九年级中考数学辅导教案篇3
二次根式的乘除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法则,会用它进行简单的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
2、使学生掌握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会根据这一性质熟练地化简二次根式.
3、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二次根式?下列式子哪些是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有哪些性质?计算下列各题:
()2
二、提出问题,导入新知
1、试一试
计算: (1) _=( )=( )
=( )=( )
(2) _=( )=( )
=( )=( )
提问:观察以上计算结果,你能发现什么?
2、思考
_与是否相等?
提问:(1)你将用什么方法计算?
(2)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是否与前面试一试的结果一样?
3、概括
让学生观察以上计算结果、归纳得出结论:_=(a≥0,b≥0)
注意,a,b必须都是非负数,上式才能成立。
三、举例应用
例1、计算。
__
说明:二次根式运算的结果,应该尽量化简、如(2)结果不要写成,而应化简成4。
等式_=(a≥0,b≥0),也可以写成=_(a≥0,b≥0)
利用它可以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例如:=_==a2
例2、化简
说明:(1)如果一个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中有的因式(或因数)能开得尽方,可以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将这些因式(或因数)开出来,从而将二次根式化简;(2)在化简时,一般先将被开方数进行因式分解或因数分解,然后就将能开得尽方的因式(偶次方因式)或因数用它们的算术平方根代替,移到根号外,也就是开出方来。
四、课堂练习
1、计算下列各式,将所得结果化简:
_ _
2、P12页练习1(1)、(2)、2
五、想一想
1、__与是否相等?a、b、c有什么限制?请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2、等于__ 吗?
3、化简: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知识:
1、二次根式的乘法运算法则,即_= (a≥0,b≥0)
2、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即=_ (a≥0,b≥0)……)
要特别注意,以上(1)、(2)中,a、b必须都是非负数,如果a、b中出现了负数,等式就不成立、想一想,=_成立吗?为什么?
3、应用(1)、(2)进行计算和化简,在计算和化简中,复习了性质=a(a≥ 0),加深了对非负数a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的认识
七、作业
习题22.2第2、(1),(2)题,第3、(1)、(2)题、第4题

九年级中考数学辅导教案篇4
配方法
教学内容
运用直接开平方法,即根据平方根的意义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2+c=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a(ex+f)2+c=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
重难点关键
1.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2.难点与关键: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n,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2=n(n≥0)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问题1.填空
(1)x2-8x+______=(x-______)2;(2)9x2+12x+_____=(3x+_____)2;(3)x2+px+_____=(x+____)2.
问题1: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16 4;(2)4 2;(3)()2 .
问题2:目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方程?二元怎样转化成一元?一元二次方程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二次如何转化成一次?怎样降次?以前学过哪些降次的方法?
二、探索新知
上面我们已经讲了x2=9,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x=±3,如果x换元为2t+1,即(2t+1)2=9,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呢?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点评:回答是肯定的,把2t+1变为上面的x,那么2t+1=±3
即2t+1=3,2t+1=-3
方程的两根为t1=1,t2=--2
例1:解方程:(1)(2x-1) 2=5 (2)x 2+6x+9=2 (3)x 2-2x+4=-1
分析:很清楚,x2+4x+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2)2=1.
解:(2)由已知,得:(x+3)2=2
直接开平方,得:x+3=±
即x+3=,x+3=-
所以,方程的两根x1=-3+,x2=-3-
例2.市政府计划2年内将人均住房面积由现在的10m2提高到14.4m,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
分析: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0x=10(1+x);二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x)+10(1+x)x=10(1+x)2
解: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则:10(1+x)2=14.4
(1+x)2=1.44
直接开平方,得1+x=±1.2
即1+x=1.2,1+x=-1.2
所以,方程的两根是x1=0.2=20%,x2=-2.2
因为每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率应为正的,因此,x2=-2.2应舍去.
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应为20%.
(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共同特点: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降次转化思想”.
三、巩固练习
教材 练习.
四、应用拓展
例3.某公司一月份营业额为1万元,第一季度总营业额为3.31万元,求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是多少?
分析:设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x,那么二月份的营业额就应该是(1+x),三月份的营业额是在二月份的基础上再增长的,应是(1+x)2.
解:设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x.
那么1+(1+x)+(1+x)2=3.31
把(1+x)当成一个数,配方得:
(1+x+)2=2.56,即(x+)2=2.56
x+=±1.6,即x+=1.6,x+=-1.6
方程的根为x1=10%,x2=-3.1
因为增长率为正数,
所以该公司二、三月份营业额平均增长率为10%.
五、归纳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2=p(p≥0),那么x=±转化为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mx+n)2=p(p≥0),那么mx+n=±,达到降次转化之目的.若p<0则方程无解
六、布置作业
1.教材 复习巩固1、2.

高中高一数学教案: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目标
  (1)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2)知道一元二次不等式可以转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3)了解简单的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4)能利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来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理解它们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5)能够进行较简单的分类讨论,借助于数轴的直观,求解简单的含字母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6)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来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7)通过研究函数、方程与不等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树立辨证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难点:弄清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关系.
教与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Ⅰ.设置情境
问题:
①解方程
②作函数 的图像
③解不等式
  【置疑】在解决上述三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一元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的关系。能通过观察一次函数的图像求得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吗?
  【回答】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横坐标为方程的根,不等式 的解集为函数图像落在x轴上方部分对应的横坐标。能。
   通过多媒体或其他载体给出下列表格。扼要讲解怎样通过观察一次函数的图像求得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注意色彩或彩色粉笔的运用
  在这里我们发现一元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利用这种联系(集中反映在相应一次函数的图像上!)我们可以快速准确地求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类似地,我们能不能将现在要求解的一元二次不等式与二次函数联系起来讨论找到其求解方法呢?
Ⅱ.探索与研究
  我们现在就结合不等式 的求解来试一试。(师生共同活动用“特殊点法”而非课本上的“列表描点”的方法作出 的图像,然后请一位程度中下的同学写出相应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答】方程 的解集为
    不等式 的解集为
【置疑】哪位同学还能写出 的解法?(请一程度差的同学回答)
【答】不等式 的解集为
  我们通过二次函数 的图像,不仅求得了开始上课时我们还不知如何求解的那个第(5)小题 的解集,还求出了 的解集,可见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来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是个十分有效的方法。
  下面我们再对一般的一元二次不等式 与 来进行讨论。为简便起见,暂只考虑 的情形。请同学们思考下列问题:
  如果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 分别有两实根、惟一实根,无实根的话,其对应的二次函数 的图像与x轴的位置关系如何?(提问程度较好的学生)
【答】二次函数 的图像开口向上且分别与x轴交于两点,一点及无交点。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表中的二次函数图,并写出相应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通过多媒体或其他载体给出以下表格)
【答】 的解集依次是
   的解集依次是
  它是我们今后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主要工具。应尽快将表中的结果记住。其关键就是抓住相应二次函数 的图像。
  课本第19页上的例1.例2.例3.它们均是求解二次项系数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却都没有给出相应二次函数的图像。其解答过程虽很简练,却不太直观。现在我们在课本预留的位置上分别给它们补上相应二次函数图像。
  (教师巡视,重点关注程度稍差的同学。)
  Ⅲ.演练反馈
  1.解下列不等式:
  (1) (2)
  (3) (4)
  2.若代数式 的值恒取非负实数,则实数x的取值范围是 。
  3.解不等式
  (1) (2)
参考答案:
  1.(1) ;(2) ;(3) ;(4)R
  2.
  3.(1)
     (2)当 或 时, ,当 时,
      当 或 时, 。
Ⅳ.总结提炼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次项系数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其关键是抓住相应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再对照课本第39页上表格中的结论给出所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五)、课时作业
  (P20.练习等3、4两题)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Ⅰ.设置情境
  (通过讲评上一节课课后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复习利用“三个二次”间的关系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主要操作过程。)
  上节课我们只讨论了二次项系数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问题。肯定有同学会问,那么二次项系数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如何来求解?咱们班上有谁能解答这个疑问呢?
  Ⅱ.探索研究
  (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仍然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有的说将二次项的系数变为正数后再求解,…….教师分别请持上述见解的学生代表进一步说明各自的见解.)
  生甲:只要将课本第39页上表中的二次函数图像次依关于x轴翻转变成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再根据可得的图像便可求得二次项系数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生乙:我觉得先在不等式两边同乘以-1将二次项系数变为正数后直接运用上节课所学的方法求解就可以了.
  师:首先,这两种见解都是合乎逻辑和可行的.不过按前一见解来操作的话,同学们则需再记住一张类似于第39页上的表格中的各结论.这不但加重了记忆负担,而且两表中的结论容易搞混导致错误.而按后一种见解来操作时则不存在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阅读第19页例4.
  (待学生阅读完毕,教师再简要讲解一遍.)
[知识运用与解题研究]
  由此例可知,对于二次项系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是将其通过同解变形化为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来求解的,因此只要掌握了上一节课所学过的方法。我们就能求
  解任意一个一元二次不等式了,请同学们求解以下两不等式.(调两位程度中等的学生演板)
  (1) (2)
  (分别为课本P21习题1.5中1大题(2)、(4)两小题.教师讲评两位同学的解答,注意纠正表述方面存在的问题.)
  训练二 可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来求解的不等式.
  目前我们熟悉了利用“三个二次”间的关系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方法虽然对任意一元二次不等式都适用,但具体操作起来还是让我们感到有点麻烦.故在求解形如 (或 )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时则根据(有理数)乘(除)运算的“符号法则”化为同学们更加熟悉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来求解.现在清同学们阅读课本P20上关于不等式 求解的内容并思考:原不等式的解集为什么是两个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并集?(待学生阅读完毕,请一程度较好,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该问题.)
  【答】因为满足不等式组 或 的x都能使原不等式 成立,且反过来也是对的,故原不等式的解集是两个一元二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并集.
  这个回答说明了原不等式的解集A与两个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并集B是互为子集的关系,故它们必相等,现在请同学们求解以下各不等式.(调三位程度各异的学生演板.教师巡视,重点关注程度较差的学生).
  (1) [P20练习中第1大题]
  (2) [P20练习中第1大题]
  (3) [P20练习中第2大题]
  (老师扼要讲评三位同学的解答.尤其要注意纠正表述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讲解P21例5).
  例5 解不等式
   因为(有理数)积与商运算的“符号法则”是一致的,故求解此类不等式时,也可像求解 (或 )之类的不等式一样,将其化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来求解。具体解答过程如下。
  解:(略)
  现在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21练习中第3、4两大题。
  (等学生完成后教师给出答案,如有学生对不上答案,由其本人追查原因,自行纠正。)
  [训练三]用“符号法则”解不等式的复式训练。
  (通过多媒体或其他载体给出下列各题)
  1.不等式 与 的解集相同此说法对吗?为什么[补充]
  2.解下列不等式:
  (1) [课本P22第8大题(2)小题]
  (2)   [补充]
  (3) [课本P43第4大题(1)小题]
  (4) [课本P43第5大题(1)小题]
  (5) [补充]
(每题均先由学生说出解题思路,教师扼要板书求解过程)
参考答案:
  1.不对。同 时前者无意义而后者却能成立,所以它们的解集是不同的。
  2.(1)
     (2)原不等式可化为: ,即
      解集为 。
    (3)原不等式可化为
      解集为
     (4)原不等式可化为 或
     解集为
     (5)原不等式可化为: 或 解集为
  Ⅲ.总结提炼
  这节课我们重点讲解了利用(有理数)乘除法的符号法则求解左式为若干一次因式的积或商而右式为0的不等式。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方法对符合上述形状的高次不等式也是有效的,同学们应掌握好这一方法。
(五)布置作业
   (P22.2(2)、(4);4;5;6。)
(六)板书设计

2020小学五年级数学解简易方程教案

教师要使学生加深对方程及相关概念的认识,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解简易方程教案,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五年级数学解简易方程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及其作用,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使学生加深对方程及相关概念的认识,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理解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能够熟练并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复习了整数、小数的概念,计算和应用题的基础上,今天要复习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明白字母可以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加深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方法,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 求路程的数量关系。
(2) 乘法交换律。
(3)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写出字母式子,同时指名一人板演。指名学生说说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提问: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作用?用字母表示乘法式子时要怎样写?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结合提问怎样求式子的值的。
3、做练习十四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选择两道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复习解简易方程
1、复习方程概念。
提问:什么是方程?你能举出方程的例子吗?(老师板书出方程的例子)这里用字母表示等式里的什么?指出:字母还可以表示等式里的未知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方程。(板书定义)
2、做“练一练”第2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提问:5x-4x=2里未知数x等于几,x=2是这个方程的什么?7×0.3+x=2.5里未知数x等于几?x=0.4是这个方程的什么?那么,什么叫做“方程的解”?(板书定义)它与“解方程”有什么不同?(强调解方程是一步一步完成的过程)你会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吗?根据什么解方程?
3、解简易方程。
(1) 做“练一练”第3题第一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解第一个方程是怎样想的,检查解方程时每一步依据什么做的。第二个方程与第一个有什么不同,解方程时有什么不同?指出:解方程时先看清题目,根据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不能算的就看做一个未知数。我们现在解方程是一般根据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的。(结合板书:解方程:能先算的要先算,再按各部分关系来解)追问:这两题可以怎样检验方程的解对不对?
(2) 做“练一练”第3题后两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分别做其中的一组题。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说每组两题有什么不同,解方程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强调一定要先看清题,按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然后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求出方程的解。
(3) 做“练一练”第4题。
让学生列出方程。指名口答方程,老师板书。提问列方程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复习了哪些知识?你进一步明确了什么内容?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完成“练一练”第4题解方程;练习十四第2题,第3题后三题,第4题。
家庭作业;练习十四第3题前三题、第5题。
小学五年级数学解简易方程教案范文二
教材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解简易方程》及练习二十六1~5题。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了求未知数x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会解简单的方程,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结合教学,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天平一只,算式卡片若干张,茶叶筒一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体验
本课以游戏导入,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平衡,自主体验,积累数学材料,为更好地引入新课,理解概念作铺垫。并且无论是生活中有趣的平衡现象,还是天平称东西的实际状态,都无不放射出科学的光芒,它们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兴趣的激发,知识的体验,更有潜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精神。
二、突出重点,自主探索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列式观察,自主探索,分析比较,逐次分类,讨论举例等一系列活动去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把知识探究和能力培养溶为一体,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同时层层深入的设疑和引导也渗透了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鼓励和培养,使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亲历求知的过程,如剥茧抽丝般汲取知识的养分。
三、自学思考,获取新知
在教学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时,通过出示两道自学思考题
(1)什么叫方程的解?请举例说明。
(2)什么叫解方程?请举例说明。”改变了以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学课本,将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例子加以阐明,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依赖于直观这一矛盾。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检验方法时,也采用了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检验的方法及规范书写格式。
四、使用交流,注重评价
要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合作学习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新的教学理念使合作学习的意义更加广泛,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等。生生合作有助于相互验证、集思广益。师生合作体现在“师导”,尤其在学生思维受阻,关键知识点的领会上,在本课中,有多处让同桌互说互评互查的过程,合作的力量必将促使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也将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小学五年级数学解简易方程教案范文三
教材内容:
《解简易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中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四单元第二节内容。
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方程的定义,方程的性质和利用方程性质解方程。
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已初步接触了一些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及其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关键。本节课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这为过渡到下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从认知结构上看:本节课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学生在学习代数的整个过程中,几乎都要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所以它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等式的性质,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及检验的方法,并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会解简单的方程。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渗透代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
根据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解简易方程》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利用方程性质解未知数,它是后续知识发展的起点,学生对未知数的理解对今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起着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正确设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是很困难的所以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及难点是: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和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学情:
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自主探讨。 但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 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
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学生往往更习惯运用算术方法解题,这是因为他们之前长期用算术的思路思考问题,再学列方程时,往往会受到干扰。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过渡和对比,克服干扰,多让学生体会列方程解题的优越性。而在整节课的设计上,我想着重突出这么几点。
1、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串,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根据题目中信息的叙述方式,通过顺向思考列出数量关系。由于是刚接触方程,列出文字性的数量关系对于学生正确地列出方程是很重要的。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借助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形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抛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方程的意义,你还记得什么叫方程吗?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旧知识,巩固旧知识,引出方的解、解方程的定义。结合引导复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
师:你能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吗?
(1)a+24=73 (2)4x<36+17 (3)234÷a>12
(4)72=x+16 (5)x+85 (6)25÷y=0.6
(生:1、4、6是方程。)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它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
【设计意图】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教法,课堂讨论法。巩固方程的性质,承接后面利用方程的性质解方程的应用。
二、探究新知
1、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1)看图写方程
师:说的真好,那么请同学观察这幅图(P57主题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杯子重100克,水重X克,合起来是250克。)
师: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方程吗?
生:100+X=250.(板书)
【设计意图】运用知识迁移,结合直观图例,应用方程的性质,让学生自主探索列出方程。
(2)求方程中的未知数
师:那么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交流后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
生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根据数的组成100+150=250,所以X=150.
生3:100+X=250=100+150,所以X=150.
生4:假如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100,那么也可得出X=150.……
【设计意图】这样的提问,有多种回答,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验证方程中的未知数,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X=150,那么它对不对呢?
生:对,因为X=150时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
师:这时我们说“x=150”是方程“100+X=250”的解,刚才我们求X的过程就叫做叫解方程。(板书:方程的解、解方程)请同学在书中找到这两个概念(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解出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并齐读。
【设计意图】学生齐读的时候,把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板书在黑板上,并且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印象。
(4)辨析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你们能说出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么?讨论一下,然后汇报。
生:方程的解是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而解方程是求未知数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它的目的是求出方程的解。
【设计意图】通过组内交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2、例1解析
师:(出示例1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列出方程吗?
生:x+3=9(板书:x+3=9)
(1)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解方程。
师:怎样解这个方程?我们可以借助天平(电脑显示)
师:我们解方程的目的是求想x,怎样使天平一边只剩x呢?
生:天平两边同时减去3个球。(电脑显示)
师:天平两边还平衡吗?怎样反映在方程上呢?
生:方程两边同时减3。(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师:为什么同时减3而不是其它数呢?
生:方程两边同时减3就可以使方程一边只剩x。
(2)检验方程的解。
师:X=6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生:是,因为X=6使方程左边是6+3=9,右边是9,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6是方程X+3=9的解。
师:以后解方程时,我们要养成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设计意图】自学思考汇报交流既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保证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强调解方程的格式步骤
解方程要注意:(1)先写“解”,等号要对齐。
(2)做完后要注意检验。
【设计意图】再一次强调,可以让学生加深印象,掌握解方程的正确格式和步骤,再今后的解题中不会出现格式错误的问题。
3、巩固练习
师:你会学老师这样解方程吗?
请同学们解方程x+3.2=4.6, x+19=30。
先独立完成,再招学生板书练习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在理解例1的解法后再完成本题,巩固对同种题型解题方法的认知,使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4、小组讨论怎样解方程x-2=15,x-1.8=4
师:刚才的题同学们都做的非常好,那么下面的题你们会解么?(出示题目:x-2=15,x-1.8=4)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怎样解方程x-2=15,x-1.8=4并说出你这样做的根据。
学生小组讨论并解出上面两道方程,并板书、汇报自己的解题过程。
师:在这个过程中哪些是解方程,哪些是方程的解。
生:我们计算的过程是解方程,而x=17和x=5.8是方程的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出不同类型方程的解法,让学生享受到自学的乐趣,明白解这类方程就是要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者减去一个相同的数,让方程的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与此同时再复习巩固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
三、实践应用。
1、填空
(1)含有( )的( )叫方程。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 )叫方程的解。
(3)求( )叫做解方程。
(4)x-15=20 这个方程的解是( )
指名学生口头回答。
2、解下列方程
x+0.3=1.8 x-1.5=4
x-6=7.6 x+5=32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3、列方程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请同学们思考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运用解方程和知识帮我们解决问题,把你想到的和同伴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