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宋朝钱币嘉祐通宝市场价是多少?
- 2、崇宁通宝进崇俯宁远远点通几级
- 3、明朝货币值
- 4、崇宁通宝平点通几级币
- 5、古代有什么钱币
- 6、七政齐衡背宝泉开炉钱属几级币
- 7、嘉靖通宝在哪里
- 8、所有古币名称
- 9、关于明朝的货币,高分悬赏。
- 10、有关货币的起源与发展,还有与它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请帮帮忙。
宋朝钱币嘉祐通宝市场价是多少?
北宋时期
嘉祐通宝
光背小平铜钱
存世量极其丰富
市场价格并不高
在一两块钱上
只有背星月者稀少
市场价格在几百元人民币
崇宁通宝进崇俯宁远远点通几级
崇宁通宝正字类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正字不一定是屌丝,但是有名的无非几种。正字俯宁,正字美制纤字,正字翘尾等等,还有一些新版。
正字垂舟通,又叫正字俯宁宽通,铜钱谱和分类谱均未载,星桥老师笔记中有介绍,和正字俯宁有血缘关系,通尾顿笔强,新谱应为五级,较少见,但是辨识度不高,价格平平。
为七级。崇宁通宝退崇俯宁只是崇宁通宝退崇这一大版别中的小版,是七级币,历史地位不高,所以市场价也不是太高,目前品相较好的150元左右。
明朝货币值
在明代,朱元璋学习元朝发行纸币,但是纸币没有准备金的支持,所以和废纸差不多,不计入此范围(上面印着1000两的纸币,不可能去国库提取1000两)
按照清代初年的描写,在明朝主要有以下几种货币:金、银、铜钱
一两金=十两银=一千文铜钱(根据不同时期,银换铜的比率不一定,但是基本稳定在1:1000左右)
(答案为转载,希望能帮到您)明朝因为开国的时候印刷发行纸钞,可是纸钞又没有等价物进行对比。属于泛滥,导致物价虚高,自然银两能买到的东西就少很多。所以购买力下降。
金属货币的症结就在于,金属在古代是可开发产品,也就是说,它的价值不确定,银子开挖的越多,就越降低购买力。而到了后期,因为产量已经明确,价值就更不稳定,因为它就丧失了价值对比的功能。
明朝纸币——大明通行宝钞
明朝铜钱——
明初:洪武通宝
洪武通宝钱制沿续元末朱元璋所铸“大中通宝”的形制,分为五等,规定小平钱,每文重一钱,折二钱重二钱,当三钱重三钱,当五钱重五钱,当十钱重一两
洪武二十六年,改变钱制,重新铸五等钱,按洪武元年铸行规定,后又改铜钱每文重一钱两分。其它四等钱,依照小平钱之重递增
明中:弘治通宝
孝宗弘治年间铸行“弘治通宝”,此钱皆为小平钱。“弘治通宝”曾由原重一钱增加到一钱二分。
嘉靖通宝
明世宗嘉靖六年开铸“嘉靖通宝”,为光背小平钱,真书直读,但含有隶意,此钱存世较多。“嘉靖通宝”初定每文钱重一钱二分,千钱重七斤八两。到嘉靖四十三年时,改为每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千钱重八斤。
崇宁通宝平点通几级币
七级币。根据崇宁通宝官网显示,崇宁通宝平点通七级币。崇宁通宝,乃北宋徽宗赵佶崇宁年间之铸币,因该钱钱文乃宋徽宗以自创的瘦金书体并御书钱之一。
古代有什么钱币
最早是贝币,然后就是金属货币,金属货币和纸币通用,现在就是。
http://baike.baidu.com/view/672405.htm
古代钱币应有尽有!
数千年来,货币不断发展演变,其种类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为此,古钱币收藏者必须了解古钱币的种类,以便收藏各朝代货币珍品。
1.实物货币。货币起源于商品交换,而最初的交易媒介是实物货币。在殷周时期,除了称量的铜币外,还有很多实物货币:农具、珠玉、布帛、龟甲等,当然主要是贝。贝也有骨、石、陶、蚌、金等仿贝。宋代以后由于经济发展,白银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货币。
2.铅质货币。铅质的钱,早在汉代就有了,但未在市场上作为通货。五代王审知铸“开元通宝”铅钱,开始在市场上流通。南汉刘龚铸有“乾亨重宝”铅钱,这种钱后来在广东一带常有出土。
3.铁质货币。铁钱最早于西汉,考古曾出土过四株半两铁钱实物。宋代时铁钱种类极多,有年号和大小的复杂区分。自清咸丰年间下令停铸铁钱后,政府便不再用铁铸钱了。
4.古代黄金货币。古籍记载商周时就有黄金货币了。秦、西汉都一直延用黄金币,东汉时黄金大为减少,从此黄金逐渐失去其法定的货币地位,由于黄金价值上涨,人们多以黄金做成装饰品或其他艺术品,使之贮藏功能获得重要地位。唐宋时代一直没有恢复黄金的法定货币地位。
5.古代白银货币。春秋战国时代最早使用银币,那时的银货币有布状、版状和圆饼状。秦始皇统一货币后,下令不许以白银为货币。魏晋、隋唐有少量银币,到了宋代白银使用范围和数量大大增加,白银在流通领域地位超过黄金。宋后期又下令废止,元代以纸币为普遍,明代之后白银又渐渐成为普通用的货币。清代货币以银为主,以铜为辅。清末至民国,各地还多有银币发行,品种繁杂。
6.古代的纸币。北宋的“交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元朝以使用纸币为主,明初承元制,明太祖洪武年间发行的"大明宝钞"用桑皮纸为钞料,一贯钞高一尺、宽六寸,是我国最大的纸币。清初不印纸币,后由于国家困难,印发“户部银票”,简称“官票”。以后又发行“大清宝钞”,简称“宝钞”,面额复杂,很快就急剧贬值。到咸丰末年、官票已成废纸,宝钞一贯仅值二三文。同治以后,停止使用纸钞货币,仍行铜钱。
以上是根据货币的材料区分为六大类,若以货币的名称而论,主要有以下若干种类:贝币、刀币、布币、圆钱、爱金、蚁鼻钱、半两、五株、铅钱、对钱、通宝、普尔钱、铁钱、重宝、铜元、银锭、元宝、银元、交子、宝券、交钞、宝钞、大明通行宝钞、大清宝钞、中华苏维埃银行兑换券、陕甘宁边币、晋察冀边币、抗币、法币、中央银行东北九省流通券等。
七政齐衡背宝泉开炉钱属几级币
七政齐衡背宝泉开炉钱属几级币
通宝是一个一个的,就是一文.重宝是当多少个通宝用的,元宝就是当更多个通宝的.
通宝是中国自唐至清末铜币的一种名称,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了,而改称宝。如“大唐通宝",“唐国通宝”、“太平通宝”、“永乐通宝”、“康熙通宝”等等。货币称宝是有其社会意义的,这就是货币的威力增大了。
专家总结了历代钱币中钱文称为通宝的有“宋元、太平、天禧、皇宋、至和、嘉佑、治平、熙宁、元丰、元佑、元符、建国、圣宋、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靖康”等等。
乾隆通宝钱径约2.2-2.5厘米,厚0.1毫米,重约2.4-4.8克。钱面文字"乾隆通宝"以楷书书写,其字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背文字沿雍正满文钱式穿孔左边有"宝"字,穿孔右边铸有各局名。乾隆通宝连宝泉、宝源在内先后有22局开铸,多用黄铜与青铜,也引进国外洋铜浇制法。新疆地区新用方孔圆钱,开设伊犁、际克苏、叶尔羌、喀什葛尔等局,因用自产红铜鼓铸、故称为"新疆红钱"或"晋尔钱"("普尔"维语即钱的意思)。乾隆通宝只少数钱背文看见星号或汉字。乾隆通宝还有合面钱、吉语钱以及私铸劣质钱、鹅眼钱等,品类不下百种,存于世上的有雕母数种,至为珍贵。
嘉靖通宝在哪里
全国范围均有分布,最大的那个在云南会泽。
在明代
明朝世宗朱厚熜,嘉靖年间铸造。“嘉靖通宝”是方孔圆钱,直径57.8厘米,穿径10.24厘米,有内外廓,外廓宽3.5厘米,厚3.7厘米,内廓宽窄不等,在3.4至2.4厘米之间,内厚1.12厘米,重41.5公斤,钱面铸“嘉靖通宝”四个字,每字见方17×18厘米,字体魏碑,文对读,背光。
据史书记载,明“嘉靖”年间,“洪武”“永乐”“宣德”“弘治”“嘉靖”等明时所铸之新旧钱币,同时于市面流通,因其比值不同、重量不一;且纳税只收嘉靖钱币,以致民间私铸钱币与官币抗衡,造成金融秩序混乱,铜价飙升。又因此故京局铸钱“得不偿失”,使国家财政一时处于困难境地。
为此,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皇帝下诏:“云南地僻事简,即山鼓铸为便。宜敕云南抚臣每年扣留盐课银二万两为铸本,岁铸嘉靖通宝,铸三千三百一十二万文,令参政一员专理”(见《明实录》)。
诏文的意思是,云南是偏僻荒凉的地方,交通很不方便,办事应从简要直截了当,在产铜的矿山就地设炉铸币最合适。命云南巡视监察官,每年从盐税银中提取20000两作铸钱成本,铸造出3312万文嘉靖通宝,从下文之年起成为定例,设铜政参政官专管铜政与铸币。
遵照皇帝诏令,云南于嘉靖三十四年起铸造嘉靖通宝,东川属云南监管,当然也是从皇帝下诏之年起设炉铸币,这都是不争的事实。但究竟是那个厂率先设炉铸币却无明确答案,经查阅有关资料并考证,东川铜矿汤丹厂最有可能率先铸币,有三点根据(理由):其一,汤丹海拔高度2,252.4米,四面群山连绵,蕴藏有丰富的铜、铅、锌、铁等多种金属矿产资源,以产铜著称,因此汤丹厂具备“即山鼓铸”的基本条件;其二,据吴其氵睿著《滇南矿厂图略》记载,汤丹厂是明时开采起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试验室标本年代测定,汤丹老街古铜烧碴堆积层中的木炭距今460±65年,表明汤丹老街古铜冶炼也始于明代。而一旦最终确认出土于汤丹老街冶铜遗址的四枚汉“五铢”钱为当地铸造;于汤丹老明槽采铜遗址发现的用“火烧水泼”法开采而形成的“爆火硐”属青铜时期早期产物,则汤丹厂的历史更加久远。故民间通常称汤丹厂为老厂,其拥有的冶炼设施与技术人才无疑为“即山鼓铸”创造了条件;其三,自东汉初期至明嘉靖初的1,500年间,在东川百里矿山逐步形成以汤丹为中心的汤丹至昆明、汤丹至会泽、汤丹至寻甸、汤丹至巧家四条铜运古道。显而易见汤丹厂的交通条件优于其他各厂,理所当然是“即山鼓铸”首选之厂。
为纪念“即山鼓铸”,铸造“嘉靖通宝”这一非凡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汤丹厂于启炉铸币之始首铸一枚纪念币,这就是被誉为“钱王”的明“嘉靖通宝”大铜币。该币为方孔圆钱,直径58厘米,厚3·7厘米,重41.5公斤。穿径10·24厘米,有内外廓,外廓宽3·5厘米,内廓宽度不一,在2·4厘米~3·4厘米之间。钱面铸“嘉靖通宝”四字,每字见方17厘米×18厘米。文对读,魏碑书体,古朴凝重。经取样分析,含铜90.81%,含铁3%,含铅0.584%,含锌0.532%,还含少量银。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金属古钱币,2002年已由昔日东川府所在地会泽县申报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
“嘉靖通宝”大铜币问世后应该是供奉于汤丹厂。乾隆五年(1740年)清廷在东川设保东局统管东川铸钱,才将“嘉靖通宝”大铜钱从汤丹厂迁至会泽城内新局保管,后又辗转至会泽铅锌矿保存至今。
所有古币名称
所有古币名称太多了,最早的有贝币,蚁鼻币,刀币,布币,布币又分空首布,平首布。春秋圜钱,秦半两,汉五铢,到唐代有开元通宝,后世就更多的通宝小平钱,民国时期的银元逐渐变多,通宝逐渐消失。
关于明朝的货币,高分悬赏。
明朝因为开国的时候印刷发行纸钞,可是纸钞又没有等价物进行对比。属于泛滥,导致物价虚高,自然银两能买到的东西就少很多。所以购买力下降。
金属货币的症结就在于,金属在古代是可开发产品,也就是说,它的价值不确定,银子开挖的越多,就越降低购买力。而到了后期,因为产量已经明确,价值就更不稳定,因为它就丧失了价值对比的功能。
明朝纸币——大明通行宝钞
明朝铜钱——
明初:洪武通宝
洪武通宝钱制沿续元末朱元璋所铸“大中通宝”的形制,分为五等,规定小平钱,每文重一钱,折二钱重二钱,当三钱重三钱,当五钱重五钱,当十钱重一两
洪武二十六年,改变钱制,重新铸五等钱,按洪武元年铸行规定,后又改铜钱每文重一钱两分。其它四等钱,依照小平钱之重递增
明中:弘治通宝
孝宗弘治年间铸行“弘治通宝”,此钱皆为小平钱。“弘治通宝”曾由原重一钱增加到一钱二分。
嘉靖通宝
明世宗嘉靖六年开铸“嘉靖通宝”,为光背小平钱,真书直读,但含有隶意,此钱存世较多。“嘉靖通宝”初定每文钱重一钱二分,千钱重七斤八两。到嘉靖四十三年时,改为每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千钱重八斤。
其实中间有好几位皇帝都发行了自己的通宝。但是因为钱制没有大变,就不摘出来了。
宋的商品交易肯定高于明,单从国家收入来看就知道了,宋的收入水平要到康熙年间才勉强达到。这个通过比较国家政策就明白了,宋不压抑商业,不反对土地兼并,而明则不同,明是纯粹的重农政策。说明朝有资本主义萌芽,我想,其实宋朝的萌芽更明显(主要从工商业水平、税收、关税等比较)。另外,从政体上看,宋的君主不如明集权,在人权上相对开放(看看宋朝的官员吧,有谁被打过屁股,有谁在皇帝面前那么屈辱?)。如果一定要说资本主义萌芽,宋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再算一下生产力,宋的钢产量、煤产量、城市建设、国民收入等等,都远远高于明,那些数据有些要到清末才达到。
中国的生产力发展不是向上发展的,而是一次次被打到谷底再艰难恢复过来的。这是中国人的苦难之处啊,尤其是汉族人的苦难之处啊。
纸钞就是他们说的银票!银子不比宋朝的贵,你也知道中国的国情吧?说明东西越老,就越值钱,是这个道理吧?
是一两等于今天500元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我觉得中国古代是不可能有什么货币政策的,也没听说过。
而一般货币,决定购买力的就只有三个因素:市场上的商品,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率。
白银作为货币嘛,虽然流通中有损耗,但我想到明朝的时候,总的白银开采量(包括开采能力)一定比宋朝的时候多
而宋朝虽然商品经济繁荣,但明朝时期中国江南地区也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从这点上看,商品交易未必比宋朝少
至于货币流通速度那也是和商品经济的繁荣的结果,显然商品经济越繁荣货币流通越快
这样看决定明朝货币购买力的主要因素,应该还是白银总量,明朝白银总量比宋朝多(宋朝毕竟还处于一种半个割据状态,比如辽金西夏大理吐蕃),在商品经济可能相当的情况下,宋时社会流通白银总量比明时少,则白银的购买力就相对高。而明朝时候白银的购买力看来就低了。。
并且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嘛,一般乱世的时候,或者说天下刚刚恢复太平,统治者正要励精图治的时候,比如说清初康熙年间,白银的购买力就大大大于乾隆中后期,100两银子在康熙年间可以在都城买几座大宅子,而到乾隆中后期则根本不够一顿富商的饭钱。。。
后者的生产力肯定比前者高,但前者时候社会刚刚安定,各地可能还不太太平,很多前朝财务或逸散或毁于战火或干脆被死死藏起来了,社会流通的财富实在有限。所以……
有关货币的起源与发展,还有与它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请帮帮忙。
厉害
1).
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交换的比例,是价值的形式,或叫做交换价值。商品的价值形式是商品的社会形式,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因此,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是与商品交换发展的历史过程相一致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表现为四种形式。
第一,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这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初形式,如20尺麻布=1件上衣。
第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商品交换逐渐扩大,一种商品已不再是偶然地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而是与较多的商品相交换,因而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公式就是:
20尺麻布=1件上衣或=25公斤大米或=5克黄金或=1把斧子或=一定量的其他商品
第三,一般的价值形式。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扩大的价值形式逐渐为一般的价值形式所代替。一般的价值形式的公式是:
1件上衣=25公斤大米=5克黄金=1把斧子=一定量的其他商品=20尺麻布
第四,货币形式,这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后阶段。在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一般价值形式发展为货币形式,货币形式就是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最终固定在一种特殊商品上,这种特殊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货
币形式的公式是:
20尺麻布=1件上衣=25公斤大米=1把斧子=一定量的其他商品=
5克黄金,就能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形成了货币。
-------------------------
2).
纸币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形式,而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是中国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
中国是世界上使用货币较早的国家。根据文献记载和大量的出土文物考证,我国货币的起源至少已有4000年的历史,从原始贝币到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以及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流行的方孔钱,中国货币文化的发展可谓源远而流长。到北宋时期,我国出现了纸币——“交子”。
纸币的出现是货币史上的一大进步。钱币界有人认为中国纸币的起源要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白鹿皮币”和唐代宪宗时的“飞钱”。汉武帝时期因长年与匈奴作战,国库空虚,为解决财政困难,在铸行“三铢钱”和“白金币”(用银和锡铸成的合金币)的同时,又发行了“白鹿皮币”。所谓“白鹿皮币”,是用宫苑的白鹿皮作为币材,每张一方尺,周边彩绘,每张皮币定值40万钱。由于其价值远远脱离皮币的自身价值,因此“白鹿皮币”只是作为王侯之间贡赠之用,并没有用于流通领域,因此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只能说是纸币的先驱。“飞钱”出现于唐代中期,当时商人外出经商带上大量铜钱有诸多不便,便先到官方开具一张凭证,上面记载着地方和钱币的数目,之后持凭证去异地提款购货。此凭证即“飞钱”。“飞钱”实质上只是一种汇兑业务,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货币的职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币。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则是真正纸币的开始。
纸币出现在北宋并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宋代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货币,而当时铜钱短缺,满足不了流通中的需要量。当时的四川地区通行铁钱,铁钱值低量重,使用极为不便。当时一铜钱抵铁钱十,每千铁钱的重量,大钱25斤,中钱13斤。买一匹布需铁钱两万,重约500斤,要用车载。因此客观上需要轻便的货币,这也是纸币最早出现于四川的主要原因。再者,北宋虽然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但全国货币并不统一,存在着几个货币区,各自为政,互不通用。当时有13路(宋代的行政单位)专用铜钱,4路专用铁钱,陕西、河东则铜铁钱兼用。各个货币区又严禁货币外流,使用纸币正可防止铜铁钱外流。此外,宋朝政府经常受辽、夏、金的攻打,军费和赔款开支很大,也需要发行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种种原因促成了纸币——“交子”的产生。
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发行。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专为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人存放现金的数额临时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卷面上,再交还存款人,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每贯付给铺户30文钱的利息,即付3%的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这时的“交子”,只是一种存款和取款凭据,而非货币。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子”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子铺,并在各地设交子分铺。由于交子铺户恪受信用,随到随取,所印“交子”图案讲究,隐作记号,黑红间错,亲笔押字,他人难以伪造,所以“交子”赢得了很高的信誉。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为了避免铸币搬运的麻烦,直接用随时可变成现钱的“交子”来支付货款的事例也日渐增多。正是在反复进行的流通过程中,“交子”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品格。后来交子铺户在经营中发现,只动用部分存款,并不会危及“交子”信誉。于是他们便开始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交子”,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场发行。这种“交子”已经是铸币的符号,真正成了纸币。但此时的“交子”尚未取得政府认可,还是民间发行的“私交”。
但并非所有的交子铺户都是守法经营,恪守信用的。有一些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铺户,恶意欺诈,在滥发交子之后闭门不出,停止营业;或者挪用存款,经营他项买卖失败而破产,使所发“交子”无法兑现。这样,当存款者取钱而不能时,便往往激起事端,引发诉讼。于是,景德年间(1004-1007年),益州知州张泳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剔除不法之徒,专由十六户富商经营。至此“交子”的发行始取得政府认可。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政府设益州交子务,由京朝官一二人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严格其印制过程。这便是我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官交子”。它比美国(1692年)、法国(1716年)等西方国家发行纸币要早六七百年,因此也是世界上发行最早的纸币。
“官交子”发行初期,其形制是仿照民间“私交”,加盖本州州印,只是临时填写的金额文字不同,一般是一贯至十贯,并规定了流通的范围。宋仁宗时,一律改为五贯和十贯两种。到宋神宗时,又改为一贯和五百文两种。发行额也有限制,规定分界发行,每界三年(实足二年),以新换旧。首届交子发行1 256 340贯,备本钱360 000贯(以四川的铁钱为钞本),准备金相当于发行量的28%。“交子”的流通范围也基本上限于在四川境内,后来虽在陕西、河东有所流行,但不久就废止了。
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宋朝政府改“交子”为“钱引”,改“交子务”为“钱引务”。除四川、福建、浙江、湖广等地仍沿用“交子”外,其它诸路均改用“钱引”。后四川也于大观三年(1109年)改交子为钱引。“钱引”与“交子”的最大区别,是它以“缗”为单位。“钱引”的纸张、印刷、图画和印鉴都很精良。但“钱引”不置钞本,不许兑换,随意增发,因此纸券价值大跌,到南宋嘉定时期,每缗只值现钱一百文。
“交子”的出现,便利了商业往来,弥补了现钱的不足,是我国货币史上的一大业绩。此外,“交子”作为我国乃至世界上发行最早的纸币,在印刷史、版画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研究我国古代纸币印刷技术有着重要意义。
关于货币的发展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六次重大的演变:
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
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从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铲币、刀币、环钱、楚币(爰金、蚁鼻钱)。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刘邦建汉后,允民私铸钱币。豪绅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文帝时“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四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五、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北宋时,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六、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
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已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后来,广东开始用机器制造无孔当十铜元。因制造者获利丰厚,各省纷纷仿效。
清末机制货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林演变。
从此,不但铸造货币的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圆形方孔钱寿终正寝
--------------------------------------
3).
货币的起源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是商品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 中国货币的起源,有据可查的是商汤时期的“铜贝”,而在此之前的夏商,骨贝,石贝,陶贝已经开始流通。贝壳自装饰品发展为货币可以上溯到黄帝时期,中国货币从使用贝至今已有四五千年货币文明史。
金属货币的起源,应是殷商,中国先民掌握了冶炼金属技术之后的事,在一些殷商墓葬中曾出土青铜块,这些也许是最早的金属货币。
早期仿形货币是中国经过了长时间的以物易物贸易阶段之后产生的。随着地域经济的不同,不同的部落使用的早期货币都不一样,现今出土的一些有争议的青铜器:如斧、馨、鱼、网状器,它们与实用器形似而体积小,有的成小批量出土,且出土墓葬均在秦以前殷商墓葬中出现。因而许多古钱收藏研究者均把这些实物当作早期殷商货币。
先秦货币
在秦统一中国前的西周、东周时期。由于各部落(国家)生活居住环境不同,其铸币在经过一段不定型时期之后开始,并以其主要的生产工具为原型进行铸币。据考证,有四个主要的起源:生活在森林区的,以刀斧、戈等削、利器为原型的仿形铸币,这些铸币根据地域的不同,多少出现了以地名为主的文字或字符号,这种标名铸地的作法,一直延续到了清朝及民国时期。另外一大类型是生活在农区的铲、布仿形铸造逐步成熟的轨迹。生活在湖水面较多区域的部落,以猎捕鱼为业,其铸币有似图腾,有似地名,有似计重,不一而足。在一些手工业发达的区域,同时期货币,显示出与其文明程度相适应的方孔圆钱或圆孔圜钱。这种货币是仿纺锤,还是仿玉器,至今还是一个难解之谜。但可以肯定,使用圆钱部落比较文明、发达。
秦汉货币
在秦统一中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先祖创铸了一种外形暗含天圆地方观的方孔圆形计重钱币。文字粗朴,书用大篆,轻重大小不一的半两货币,现俗称先秦半两或战国半两。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统一衡制基础地以秦衡为基础,统一秦半两。但不久,由于暴政与巨额军费开支,铸造货币不断地减重、变轻。
汉刘邦起兵之初,为了筹集军晌便自行铸钱。钱文袭用秦半两旧名。但实际重量仅三铢左右。并允民间自行铸造。因而大部分轻薄小型,文字浅平的小篆体半两,均为汉半两。半两钱由于官民同铸,异时异地,因而品种繁杂,以致不能搜罗之全。由于半两钱一再减重,信用降低,汉武帝又穷兵黩武,国用不足,因而发行轻钱来转嫁经济危机,首先下令罢半两钱而铸三铢,同时对内又发行白鹿皮币(时值四十万),对外则发行百金三品,以银锡铸造,的龙、马、龟三种分别值三千、五百、三百,利用不足值货币来搜刮民财。汉元狩五年(公元18年),始铸五铢,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铢钱历时近七八百年。是我国铸期最长的货币。留世数量巨大,品类繁杂。
王莽时期的货币
王莽自居摄二年(公元七年)开始,先后实行了三次币制改革,铸造了举世瞻目的精美货币。王莽第一次改币,主要铸造了“大泉五十”及“契刀”、“错刀”三种高额虚值币,第二次(公元九年)废刀钱、禁五铢,行大小泉,“大泉五十”与“小泉直一”,因此,该二种币,至今流传甚广。第三次改革,始于建国二年(公元十年),实行宝货制。区五物(金、银、铜、龟、贝),六名(朱货、贝货、布货、龟宝、银货、黄金)共二十八品。
虽然钱制混乱,但其铸钱质量却是一代鼎盛,因而王莽有第一铸钱高手之称。王莽钱书法采用悬钱篆,铸钱无论圆钱,布币、刀币,外廓高挺,因而对文字保护甚佳,使流传下来的货币,人见人爱,不忍释手。
三国货币
魏、蜀、吴史称三国,此时期币制复杂,再加上战火纷飞,史记不详,如今被断为三国时期货币,其铸地和铸时,难以解分。
三国时候,不同地域钱制各有差异;
魏得五铢
蜀铸五铢外,另有直百五铢.
吴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
另有太平百钱,及定平一百,亦主尖归三国时候,太平百钱为益州刺史越廉所铸,定平一百亦可能为蜀所铸。
两晋南北朝货币
史书关于西晋铸钱只字未提,当时主要行用五铢钱。西晋统一中国时,府库充实,国力强盛,因此,除了沿用汉代旧钱之外,应有自行铸钱。时至今日,要辩别魏晋铢已非易事。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后,各少数民族各自为政,许多还自行铸钱。
巴族首领李特,李流等,建汉于四川,铸“汉兴”,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枚以年号命名的货币。
石勒取代匈奴隶建立前赵而自立为王,史称后赵,铸“丰货”。
前凉张轨铸“凉造新泉”。
南朝时期,把汉旧五铢剪成小钱,风行一时,并私铸成风。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铸四铢。流传甚少,后又改铸孝建四铢,此泉文字纤秀,篆文笔势飞动,有如翩翩舞袖,甚为美观。公元465年,又曾铸永光,数月后改元景和,又铸景和,二钱存世极罕。
梁武帝期间,主要铸有轮与无轮二种五铢,其中无轮者称“女钱”。梁元帝迁都江陵之后,改铸当十之“二柱五铢”,梁敬帝在太平二年改铸“四柱五铢,”当二十使用,二者现均稀少。陈文帝在天嘉年间,为抵制小钱铸大型五铢,以一当十,陈宣帝铸太和五铢,此泉篆文匀称瑰丽、制作绝妙,居南朝泉品之冠军。西魏铸永安五铢,北周铸永通万国,五行大布,布泉,此三泉品,俗称“北周三品”书法精美,铸工精良,是继王莽之后又一铸钱巅峰。
隋唐货币
隋文帝平陈之后,隋五铢为统一法定货币,隋五铢之“五”字左多一竖有若“凶”字,小样者常见。
唐初,仍用隋代旧钱,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下令废五铢,铸开元通宝,自始结束了我国铢两货币的历史而进入宝文制货币。
“开元通宝”四字钱文由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并书,文字端庄凝重,展示出大唐一代兴盛太平的风范。
“开元通宝”在唐代先后铸行二百多年,一直比价稳定,变化微小,商民乐用,该钱在清末中仍有使用,亦是钱币寿星之一,开元钱铸量巨大,今流传甚广,版别众多。
唐高宗时(乾封元年(公元666年)),由于奢风渐炽,军费激增,曾改铸乾封泉宝,以一当十,但遭商民拒绝,一年之后被迫停铸,因而传世较少。
安史之乱,史思明据东都铸顺天,得壹大钱,以一当百。俗词云“顺天易得,得一难求”。
安史之乱后,唐代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为了支付军费,唐肃宗于乾元元年,新铸乾元重宝以一当十,后又以一当五,以一当三,最终以一当一,与开元同行。这是钱文中重宝钱的开端。乾元钱铸造自肃宗始一直铸至唐末、因而流传也广,版式也繁。
唐代宗大历年间(公元766-779)铸大历元宝
唐德宗建中年间(公元780-783)铸建中通宝
此二泉常出土于新疆地区。
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地845年)裁减天下佛寺,收废寺铜材铸钱,杨州节度使李绅于新钱后加昌字以纪年号。于是各州铸炉皆以本州郡名为背文,现有昌、京、洛、益、荆、襄、兰、越、宣、洪、潭、兖、润、鄂、平、兴、梁、广、梓、福、桂、丹、永等23种。
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桂阳监王彤新铸“咸通玄宝。”但此泉不久停废,因而传世及出土极罕。
五代十国货币
公元九零七年朱温灭唐,建立后梁,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纷乱割据的五代十国局面。
朱温灭唐,改国号为梁、迁都汴京、建元开平。传世有开平元宝,开平通宝各一枚。
后唐李嗣源,在天成年间(公元926-930)铸天成元宝,仿模开元,而精美不及。
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因通贷不足,财用匮乏,铸铜钱以天福元宝为文,今凡天福元宝多为私铸质量很差。
后汉铸钱以“汉元通宝”改名,形制全仿开元,唯“汉”字不同,因此,实际上是一种改范钱。存世少见。
后周太祖郭威建元广顺(951-953)于柴荣显德二年(955),废天下寺院3336所,取铜铸“周元通宝”。
五代战乱,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建号铸钱,以广财用,前后铸永平,通正、天汉、光天、乾德、咸德、广政、大蜀等,许多仅存孤品。
南唐,徐知浩于公元937年建国大齐,铸“大齐通宝”,世仅二枚,后改称“大唐”,铸保大,永通泉贷,唐国与大唐通宝,存世均不多见。
楚马殷占据湘楚大地,铸有天策符宝铜铁钱,乾封泉宝铅铁钱,乾元重宝大铁钱,小铜钱,开元铜钱等。
南汉曾铸乾亨重宝铅、铁钱及乾亨通宝铜钱,后者极为罕见。
闽王氏政权在此期间铸开元背“闽”大小铅钱及永隆通宝铅铁钱。天德重宝铜铁钱也由闽王所铸。
纵观五代十国货币,以铅、铁为主,劣币较多,精美者少见,反映了当时政局动荡,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的局势。
两宋货币
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自此中国又恢复了基本统一的局面,人民得到休养生息,经济上明显得以恢复。
两宋的币制,主要为铜钱,但兼以铁、铅。白银及银币在支付和购买上较前朝较为重要。纸币开始正式产生和推行,这是两宋时期币制的最大特点。
南北宋铜铁钱明显不同,北宋铜钱多而铁钱少,南宋铁钱多而铜钱少。北宋铜钱小平钱多而大钱少,南宋铜钱小平少而大钱多,北宋以年号为钱文,而南宋不但以年号为钱文,且有纪年、纪监。另两宋货币较以前最大的区别在于钱文书法,许多为各朝皇帝御书,或书法大家所写。真行隶篆草俱备。是我国货币书法艺术的颠峰。
北宋自宋太祖始,经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微宗、钦宗共九朝,历时168年,铸有宋元、太平、淳化、至道、咸平、天圣、明道、景佑、皇宋、康定、庆历、至和、嘉佑、治平、熙宁、元佑、绍圣、元丰、元符、圣宋、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靖康等二十六种货币,南宋之初,继承了北宋遗风,钱文有几种书体,且成对钱,之后基本上在书体上变化较少,但增加纪年、纪监、且铸钱质量日益低下,毛砂钱,大钱时有出现。
南宋历经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等朝,历时153年,铸有建炎、绍兴、隆兴、乾道、淳熙、绍熙、庆元、嘉仄、开禧、嘉定、大宋、绍定、端平、嘉熙、淳佑、皇宋、开庆、景定、咸淳十九种年号铜铁钱。
元代货币
蒙古人统治中国时,对中国的币制,带来了一种基本的变革,也就是使中国从此采用白钱为价值的尺度。中国的币制,如果以质地来划,则唐代是铜钱的分水线,唐以上是铢两货币。蒙古人过去游牧时期主要采用物物交换办法,采用白钱制主要受邻近中亚外国民族影响,也是对外贸易的产物。蒙古在建元之前,就曾开始铸造汉文货币,如“大朝通宝”争、铜币。在取得对中国统治权后,主要以纸币为主,但也铸造了不少铜银辅币。至元之后,铸造了许多汉文、或蒙文或蒙汉文的铜钱。有至元、元贞、大德、至大、皇庆、延佑、至冶、仄定、至顺、元统、至正等元宝、通宝铜钱,除了至大、至正、蒙文大元之外,其它数量很少,很难遇见。
明代货币
元末群雄并起,各自为政,并自铸货币,俨然一朝之政,但这些政府都是昙花一现,铸造的货币也是显现一时,后来均臣伏朱氏大明。
元末张士诚据高邮,号大周,自至正十三年改元天佑、毁铜佛铸天佑通宝。
徐寿辉铸天启,天定二钱。
除友谅杀徐寿辉后,改元大义,铸大义通宝。
朱元璋起兵后,铸大中通宝。
以上各钱,除大中之外,均极少见。明代币制以纸币为主,但也铸造了不少铜钱,且品类繁杂。朱氏铸钱,自大中始,开始背文纪地纪值,这是明代铜钱的一个特征,一直影响到清末铸钱。且明代钱币,一反往朝,均为通宝,而无元宝,主要避朱元璋之“元”字讳。
自洪武之后又铸了永乐、宣德、弘治、嘉靖、隆庆、万历、仄昌、天启、崇祯等货币。
到了明朝末期诸候封王,各自为政,割据称雄,自铸货币展示出一朝暮景。
鲁王铸大明,福王在南京造弘光。唐王据福州铸隆武,永明王在肇庆改元永历,铸永历通宝。明末,李自成与张献忠,雄据南北,加速了明的灭亡,李自成在西安称王时曾铸永昌通宝,张献忠在成都即位,改元大顺,铸大顺通宝。张献忠义子孙可望入滇进黔,称东平王,铸兴通宝。
1674年吴三桂铸利用通宝,耿精忠在福建铸裕民通宝;1678年吴三桂昭武通宝;吴世番铸洪化通宝。
清代货币
清朝币制,大体上是银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钱,小数用钱,且银铜之间比价大体维持在一千文一两上下。
满人在入关之前,便开始铸钱,努尔哈赤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就建国称帝;年号天命,铸汉文与满文天命钱。以后以常名铸钱,自顺治、唐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铸造了数以亿计的制钱。清钱的另一个特征是,虽然正面钱文一致,但背面以满文区别各地铸局。因时,因地、因铜料与技术不一,就产生多寡不一,版别复杂的特点,清钱第三个特点,因时代近,入土较少,大多流传于世,但历经几十年溶销,收缴、数量日渐少,不象唐宋钱,时有出土,近年来,清钱日受收藏家重视。
清末,由于清庭腐败,爆发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义军所铸货币,至今流传下来的时可见到,但由于时期不同,铸地不同,许多珍稀版别,也只能望拓兴叹。太平天国钱币的显著特点是(一)钱称“圣宝”,有别于历代钱币。(二)钱币上无纪地、纪值、纪重标志。(三)钱文分书于正反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