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刚刚宣布大消息,刚刚,央行宣布全面降准!释放资金约1.2万亿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15 04:25:01 浏览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中央刚刚宣布大消息:加强社会治理,实行“三位一体”

今日上午,中央宣布了一项重要决策:加强社会治理,推行“三位一体”模式。这是一项为期五年的计划,旨在改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据悉,该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立社区治理体系
该阶段将重点建设社区治理体系,包括完善社区综合治理机制、加强社区民主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同时,加强社区与基层政府的沟通协调,通过打造社区协商机制、民主监督机制等,实现社区自治。
第二阶段:推动城市管理现代化
该阶段将重点推动城市管理现代化,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同时,引进先进的城市管理技术和理念,借鉴国际经验和做法,实现城市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准化。
第三阶段:推进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
该阶段将从防范和处理突发事件、加强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重点领域展开,以推动公共安全治理的现代化。通过构建信息化、智能化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提升公共安全自救、互救和救助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以上三个阶段的计划将为期五年,中央将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资源实施计划。目前各地已经开始着手部署实施,推动社会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结语
加强社会治理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社会文明有序、和谐稳定的基础和前提。实施“三位一体”模式,将有助于强化基层政府和社区治理机构的责任,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和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贡献。

真的吗?2024年中央宣布取消中考

是的,2024年中央宣布取消中考的消息是真的。这是中央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的一项举措。中考是当前国内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考试形式,它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焦虑感,而且这种考试形式过于注重分数,压抑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培养了应试能力,影响了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发展。因此,取消中考,对于改善教育质量,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取消中考是对国内教育体系的一次重要尝试。取消中考并不意味着降低教育质量,相反,这也要求学校和教育机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更加注重编制科学合理的教育课程和教学方案,从更广阔的视角去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潜力。同时,取消中考也需要相关部门和教育机构全面解决学校负担过大、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从而建立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和资源共享机制。果真取消中考,将给学生、家长、教育机构等带来非常大的改变,这也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深入交流,贯彻执行和完善措施,以这一重要的教育改革为契机,促进教育的优化发展,培育新时代创新的人才。

2023年:中央1号文件发布!玉米、大豆粮补最新消息?

老铁们、家人们,大家好!我是三农老道!2023年一转眼已经来到2月下旬。在最近的时间,相信很多的老铁们非常关心国家针对今年三农方面制定的系列利好政策。尤其是新年度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颁布,随着这个文件的颁布,可以说再次为我们农民带来了一系列的利好消息。特别是在今年,国家明确指出要坚持不懈的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今年还会继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并且进一步建立农业强国目标。而涉及到粮食生产方面,国家也是格外重视。在新年度一号文件的开篇就明确指出,将进一步的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产保供。今天老道就为大家收藏一下涉及到粮补方面的一些利好消息。在今年种植玉米大豆会有哪些政策机会?国家又制定了哪些利好政策,咱们一起做个了解。根据已经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相关内容来看,涉及到粮食产业方面,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举措。包括确立了很具体的产量目标,比如在今年国家要求要全面确保我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全国各地区要稳住种植面积,并且要进一步的提高单产能力。涉及到农民种粮收益方面,国家要求各地方要全面保障农民种粮能够有收益,并且今年会进一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在具体的扶持举措方面,国家要求要展开吨粮田创建。在南方地区要发展多熟制粮食生产,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再生稻。在玉米方面,政策有具体要求,要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而在大豆方面,今年国家进一步表明要深入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进一步扩大大豆的种植面积。而且鼓励发展粮食订单生产,进而实现优质优价。对于咱们东北地区来说,在今年还会继续展开粮豆轮作等相关试点。具体到玉米大豆补贴方面,今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还会迎来进一步的完善,这些都是国家针对粮食产业方面制定的相关利好政策。通过上述消息来看,老道认为在2023年玉米大豆粮补也将迎来三个全新变化。全新变化1:在今年东北四省区包括内蒙古将进一步推进粮豆轮作来全面承担大豆产能提升的具体任务。在前段时间,黑龙江地区就已经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大豆轮作试点面积和具体的补贴要求。相信在未来一段时间,其他三省区也将逐步公开对应的扶持措施。全新变化2:在今年国家指出要全面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完善这个词也为我们表明今年玉米大豆补贴标准、补贴方式或者是补贴类目将比往年迎来进一步的增长。随着玉米、大豆生产补贴的进一步完善,农民种植玉米和大豆将获得更多的补贴资金。全新变化3:在今年国家要求进一步提升玉米单产工程,而且将全面实施增加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等利好政策。由此可见,针对玉米的种植方面,国家还会继续出台更多的扶持举措,特别是对一些粮油大县,今年可以获得的奖补资金将越来越多,最终得到实惠的还是我们这些种地农民。透过以上消息来看,在2023年一号文件正式公布之后,今年农民老铁们种植玉米、大豆方面将获得更多的补贴资金,尤其是种植大豆将获得更强力的扶持。也希望大家能够结合地方的实际政策,结合自身的种植条件,选择好种植品种。老道相信在这些利好政策的落地之下,咱农民的种养殖收入还能再上一个新台阶。在这里也恳请所有的老铁们点击文末右下角在看,一起为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点个赞。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今年农村会有哪些新变化?

站在农民角度、收藏三农!农民兄弟们大家好,我是三农老道!时间过得飞快,随着2月下旬的正式开始,广大农民兄弟最关心的《中央一号文件》正式颁布!一时间,全网关于一号文件的梳理、解读信息集中发布!那么在今年,国家针对三农到底制定了哪些利好政策?上万字的文件内容,为我们预示着哪些利好机遇?经过系统研判,今天老道就为大家重点解读一下,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相关内容!根据相关政策来看,2023年国家将在农村落地“5件大事”,今年农业农村又将面临哪些重要调整?具体情况,咱们一起说一说!在刚刚,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随着这个文件的发布,也让我们一直关心的2023年三农热点工作迎来了更准确的消息。在今年,国家不仅会继续加大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还将继续加大力度建设农业强国。在已经下发的一号文件当中,洋洋洒洒上万字,紧扣了诸多三农主题,针对城乡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农民增收,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措施。老道经过通篇梳理,为大家总结出了五件大事,这五件事将在乡村全面落地,请农民兄弟们做好准备,具体情况咱们一起来说一说。第一件大事:粮食全产业迎来重磅扶持,扩大“大豆种植”规模;老道说:在2023年,国家针对粮食安全格外看重,尤其是在目前地缘冲突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做好粮食安全变得至关重要。在已经发布的一号文件当中的开篇就明确指出,要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在粮食安全方面,国家指出,要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同时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开展吨粮田创建示范行动。涉及到小麦作物,会继续展开一喷三防等相关措施,同时也将全面实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在口粮收购价方面,国家指出将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稳定稻谷补贴。对于一些粮食主产区,在今年还会继续健全利益补偿机制,特别是对于一些产粮产油大县,也将进一步的提高奖励资金规模。在具体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方面,国家明确指出,在今年会继续推进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同时也将扩大大豆完全成本和完全收入保险等试点范围。特别是东北、黄淮海地区可以开展粮豆轮作;在豆粕减量替代方面还会继续深入实施相对应的减量替代行动。第二件大事:农地基建大升级,耕地改造大局已定;老道说:为了实现农业强国,土地资源变得格外重要,保障粮食安全更要保护好耕地。所以在今年下发的一号文件当中,国家再次强调了会继续加强耕地保护力度,尤其是要严格控制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另外在今年会进一步的展开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涉及到农地改造方面,今年国家指出要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年度任务。未来将制定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造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在黑土地保护和坡耕地综合治理方面,国家还会继续加大治理力度。而且针对田间水利基建方面,国家也将全面加大投入,做好水利资源的供应,缓解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面临到的水源问题。第三件大事:扶贫脱贫战略不动摇,扶贫脱贫迎来政策利好;老道说:对于我们农民来讲,在2023年,国家针对特殊贫困群体的扶持和保障力度还会持续加大。首先国家指出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决不能出现规模性返贫的问题。另外对于一些贫困地区的脱贫群众将继续增强扶持,提高他们的收益。比如在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方面,国家就要求要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而且在今年国家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一批补短板、促振兴的相关项目,来保障当地居民的生活。第四件大事:农村产业全产业链升级,农民迎来重大机遇;老道说:在今年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当中,国家针对乡村产业升级也制定了一系列的重要战略。尤其是涉及到产业链条的全业态升级方面,国家要求将全面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行业。这也为我们说明,在未来一段时间,各个地方的冷链物流加工业将获得更强力的扶持,产业集群的建设也将纳入日程。另外,涉及到现代乡村服务业方面,国家要求将进一步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所以县域商业基本配套水平将迎来进一步的提升。涉及到文化体育、餐饮购物、养老托幼、信息中介、旅游休闲等各类生活服务行业也将迎来更广泛的扶持。而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国家还将继续培育乡村各类新产业、新业态,比如针对互联网加。中央厨房,包括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建设方面都将迎来更强劲的政策利好。第五件大事:国家大力治理乡村问题,农村即将“大变样”;老道说:在今年针对乡村治理方面,国家也将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尤其是在今年将全面展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涉及到农厕问题改造,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减量清运处置,包括厕所粪污、易腐烂垃圾、有机废弃物就近就地化。资源利用方面还会继续全面推进相关举措。而且在今年乡村治理方面也将进一步的加强乡村法治教育和法律服务。农村的扫黑除恶将进入到常态化状态,而且会严厉打击整治农村赌博违法犯罪行动,严厉打击那些侵害农村妇女儿童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通过以上五件大事来看,2023年国家针对乡村的方方面面已经制定了全方位的扶持治理措施。我们相信,随着新年度一号文件的正式颁布,农业农村必将迎来更好的转变。在这里,老道也恳请大家行动起来,点击文末右下角在看,一起为国家的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战略点个赞。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马上发布!未来农村“大变样”4个好消息!

站在农民角度,收藏三农!大家好,我是三农老道!时间过得飞快,一转眼2023年已经来到2月上旬。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地之下,新年度的中央一号文件或将在本月内正式颁布。现在全国各地也在全面展开新年度春耕的备耕工作。在2023年,国家针对乡村发展又制定了哪些利好政策?涉及到一号文件方面,今年又会有哪些利好消息传来?今天老道就为大家重点预测一下2023年一号文件的相关内容,同时结合已经发布的公开消息,为大家说一说未来在农村即将落地的四件大事。有四个好消息希望广大的农民兄弟有所了解。随着2023年的正式开始,在已经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国家系统研讨了2023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意见稿。预计,在今年国家针对三农方面还将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尤其是针对乡村振兴,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利好方案。在2023年,国家不仅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也再次明确了建设农业强国的伟大目标。所以在今年即将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当中,必然会针对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乡村振兴,进行具体安排。结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公开消息来看,在今年农村或将迎来一系列的利好变化,有四个好消息希望大家有所了解。好消息1:在已经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国家明确提出在今年会继续做好农业产业的帮扶政策。一方面会全面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进一步推进123产业融合。另外一个方面,国家也会进一步拉动乡村产业全面升级,来增强乡村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由此可见,在建立农业强国方面,产业链实现全面升级将成为重要基础,这也再次体现了国家进一步推进产业振兴的明确态度。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利好政策在乡村落地,咱们农民也能够通过乡村产业链的全面升级从中获益。好消息2:在今年国家还将继续提高乡村社会保障水平,尤其是针对农村医疗、教育、养老方面。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国家明确提出会继续加强相关投入,将在2023年以建设农村现代化生活条件为目标,让农民能够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而且在今年,国家针对乡村存在的各类不良风气、封建陋习会继续加大整治力度。相信随着社会保障水平的全面提高,咱农民在乡村生活的幸福感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好消息3:在今年国家针对粮食产业方面也做出了明确要求。国家明确指出在2023年会正式启动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随着这个消息的确定,也再次为我们预示在今年农民种粮将获得更强力的补贴扶持。而且在会议上国家明确要求在未来会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为高标准农田,咱们农民的种粮收益不仅能够获得保障,随着高标准农田的建成,粮食产能的提高也将进一步提升农民的务农收入。好消息4:涉及到农村土地方面,国家也做出了明确要求,将进一步展开土地承包延期工作。在2023年,国家还会继续全面推进土地承包延包试点,以县为单位整县推进的方式进行推进,进一步保障农民跟土地之间的承包关系长久不变。而且也会加大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在激活农村土地活力的同时,让更多的农民能够从中获益。通过以上四个好消息来看,2023年乡村软硬件将迎来全面升级,农民的生活和收益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这也再次体现了国家乡村振兴的精髓。我们相信有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落地,在2023年即将颁布的一号文件当中,还会有更多具体的扶持措施,届时老道也会在第一时间为大家带来最新的政策分析。在这里还是恳请大家行动起来,点击文末右下角的在看,一起为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强国战略点个赞。

刚刚,央行宣布全面降准!释放资金约1.2万亿


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1年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
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4%。
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字当头,不搞大水漫灌,兼顾内外平衡,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加强跨周期调节,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支持中小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
就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答记者问
1、此次降准是否意味着稳健货币政策取向发生改变?
答: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此次降准是货币政策常规操作,释放的一部分资金将被金融机构用于归还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还有一部分被金融机构用于补充长期资金,更好满足市场主体需求。人民银行坚持正常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不搞大水漫灌,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2、此次降准的考虑是什么?
答:此次降准的目的是加强跨周期调节,优化金融机构的资金结构,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更好支持实体经济。一是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同时,有效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增强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二是引导金融机构积极运用降准资金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三是此次降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150亿元,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
3、此次降准释放多少资金?
答:此次降准为全面降准,除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部分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外,对其他金融机构普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考虑到参加普惠金融定向降准考核的大多数金融机构都达到了支农支小(含个体工商户)等考核标准,政策目标已实现,有关金融机构统一执行最优惠档存款准备金率,这样此次降准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

一号文件再提粮食安全,种地农民有5大好消息!增产增收又稳了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重磅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今年的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农业强国,首先就要加强农业的供给保障,这就涉及到粮食安全的大局。今年一号文件的第一部分,就是“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其中明确要求,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加力扩种大豆油料、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等。那么,对农民朋友来说,具体又有哪些好处呢?1、将继续推进粮食增产农民种地,产出就是庄稼收成,其中大多数又都是粮食,粮食大丰收,农民的收入就有保障。2023年一号文件,把保障粮食生产放在第一位,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一号文件还提出开展吨粮田创建,啥是“吨粮田”呢?拿北方地区来说,就是一年一亩地种一季小麦和一季玉米,两季产量加一起,超过1000公斤,即为“吨粮田”。而目前来看,除了少数土壤肥沃的地方已经实现了“吨粮田”的目标,其他地方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吨粮田”建设的大规模实施,对农民来说,意味着收入又会增加一大截。2、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影响种地农民收入的,除了粮食产量之外,就是价格了。要想避免“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就必须要保障粮食价格的稳定乃至提升。今年一号文件也提出,要“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小麦最低收购价起一个市场价格的托底作用,最低收购价继续提高,就能有效保障小麦价格比去年只会上涨不会下跌,农民朋友可放心。3、严防“割青毁粮”近几年来,各地农村屡屡出现“割青毁粮”的问题,大片长势良好、即将成熟的庄稼被毁,农民辛勤操作的劳动成果被白白浪费。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割青毁粮”都是应该避免的,事实上,此前有关部门已经做出规定,要求占用农田的建设项目,不能提前割青毁粮,应等到粮食收割以后再开展建设。4、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生产者补贴是国家在部分地区推行的一项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补贴项目,目前主要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实施。为啥要有大豆、玉米生产者补贴呢?这是因为,近年来我们国家对大豆、玉米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大豆、玉米,如果一直这样持续下去,大豆、玉米严重依赖进口,对粮食安全的大局是个考验。因此,通过发放大豆、玉米生产者补贴,可以有效推动农民积极种植大豆、玉米,提高大豆、玉米的产量,减少对进口的依赖。2022年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大豆生产者补贴,一般是每亩地200多元,玉米生产者补贴则略低一些。5、加强农村冷藏、冷链物流等设施建设现在农民种地,为了多挣钱,在种粮食之外,很多人也会种植蔬菜、水果、鲜花,还有养殖业会产出肉蛋奶等产品,这些都急需配套的农业设施,像冷藏设施、冷链物流等,以便能及时把鲜活的农产品运送到城市广阔的市场。而这些设施,对一家一户的小农户来说,根本没有能力去建设。今年的一号文件就提出,要在农村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加快粮食烘干、农产品产地冷藏、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对农民来说,肯定是个好消息。相信在今年一号文件的指导下,农民必将迎来“增产又增收”的大好局面,种地种粮将会更有干劲。

6457万浙江人沸腾了!中央政策大礼包公布 到2035年基本实现共同富裕

刚刚过去的这个夜晚,6457万浙江人迎来中央的一份重磅政策!
“十四五”规划中,浙江率先“升格”——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时隔三个多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下称《意见》)迅速出炉,全文长达9000多字。
《意见》指出,赋予浙江重要示范改革任务,先行先试、作出示范,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意见紧扣推动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围绕构建有利于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提出6方面、20条重大举措。意见明确发展目标,到2025年,浙江省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到2035年,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就,基本实现共同富裕。
二十条重大举措都有哪些?
1,加快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开展科技创新的浙江路径。支持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创新策源地,打造“互联网 ”、生命健康、新材料科创高地。探索消除数字鸿沟的有效路径,保障不同群体更好共享数字红利。
2,支持浙江发挥好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强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更加主动对接上海、江苏、安徽,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3,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
4,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帮扶困难人员就业。创造公平就业环境,率先消除户籍、地域、身份、性别等影响就业的制度障碍。
5、支持企业通过提质增效拓展从业人员增收空间,合理提高劳动报酬及其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6、拓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
7、丰富居民可投资金融产品,完善上市公司分红制度。鼓励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计划。
8、探索股权流转、抵押和跨社参股等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实现新形式。支持浙江率先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机制。
9、实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行动计划,激发技能人才、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高素质农民等重点群体活力。
10、完善再分配制度。支持浙江在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加大省对市县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依法严厉惩治贪污腐败,继续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1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建立健全改善城乡低收入群体等困难人员生活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
12、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探索各类新型捐赠方式,鼓励设立慈善信托。
13、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建立覆盖全省中小学的新时代城乡教育共同体,探索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浙江示范。深化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14、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长效机制,探索建立人地钱挂钩、以人定地、钱随人走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逐步实现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
15、持续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对房价比较高、流动人口多的城市,土地供应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
16、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加强农村危房改造,探索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基本住房安全保障机制。
17、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做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
18、完善先富带后富的帮扶机制。深入实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持续推进智力支援、产业支援、民生改善、文化教育支援,加强对省外欠发达地区帮扶,大力推进产业合作、消费帮扶和劳务协作,探索共建园区、飞地经济等利益共享模式。
19、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格规范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对违法占用耕地“零容忍”,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
20、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完善具有浙江特点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应用体系。高标准制定实施浙江省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市场化交易,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如何“分蛋糕”?
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何是浙江?按照国家发改委的回应,浙江具备开展示范区建设的基础和优势,富裕程度较高,发展均衡性较好,且改革创新意识较为浓烈。
那该如何示范?邓小平曾说,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聚焦此次《意见》,提及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四个战略定位,当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验区”格外引人瞩目。
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在6月10日发布的专访中回应,将加快缩小收入差距——探索稳定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新机制,高度关注“平均数以下”问题,推动低收入群体持续较快增收。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不断“做大蛋糕”的同时,更要重视“分好蛋糕”。实现共同富裕,浙江为全国探路。
共同富裕,“富裕”是前提,“共同”是关键。根据《意见》,浙江的收入分配格局整体将按照“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完善要素参与分配政策制度”的框架进行。
这个分配格局涉及到三个群体,准确说是四个。
第一个是“高收入群体”,这个群体有三个“优化”方向:
首先,高收入往往和高能力相呼应,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面前,这个群体是当仁不让的主力,承担了“做大蛋糕”的领军角色,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其次,过高的收入要进行合理的调节,尤其是非正当收入。改革开放带来了剧烈深刻的社会转型,创造经济发展的机会同时,也为产生灰色收入、甚至黑色收入提供了环境和温床。
《意见》中提到要依法严厉惩治贪污腐败,继续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此外,《意见》罕见地提到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提出建立健全回报社会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家向上向善、关爱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至于怎么发挥作用,后面细讲。
第二个群体是“中等收入群体”,这个群体的优化方向就一条:扩!
根据《意见》,这个群体重点包括技能人才、科研人员、小微创业者、高素质农民等。扩大中等收入者在国民中的比重,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
如何“扩中”?一条途径是让就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特别提到要率先消除户籍、地域、身份、性别等影响就业的制度障碍;另一条是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构建人才的培养培训体系。
这两条途径联合起来看,也是提高劳动力生产率,并且让技能、人力资本与岗位实现结构性匹配的过程。这样一来,《意见》中提到想要“合理提高劳动报酬及其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才有了实现的基础。
除了传统的劳动报酬外,“扩中”还需新增收入渠道,包括投资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要素的价值变现。“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知识、技术、管理、数据”,都是可以探索价值变现,从而增加收入。
第三个群体是“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群体”,这个群体其实是“扩中”的来源。创造机会、畅通制度、开放政策,让这个群体更多的迈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
第四个群体是“困难人员”,《意见》提出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建立健全改善城乡低收入群体等困难人员生活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
其实,针对这四个群体的优化路径,暗含了三次收入分配。
市场通过对资源的配置,通过对劳动力的报酬,实现了第一次财富的分配;政府利用税收、财政、金融等手段实现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被称为第二次分配。
“第三次分配”过去主要出现于学界。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以“敦促国家出台政策鼓励慈善家”为由提出了“第三次分配”的理论,即个人或企业出于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捐赠出去。此次《意见》发布,“第三次分配”出现在了政策性文件中。
可以这样理解,第一次分配是市场机制,注重效率;第二次分配是政府机制,侧重公平;第三次分配是社会机制,进行补充。
根据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第三次分配和慈善事业已经成为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组成部分,是助力解决贫困问题、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是关系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
如何转向“扩中”?
可以看到,在收入格局重构的种种举措中,“中等收入群体”颇具存在感。
早在2015年,在一系列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措施的作用下,浙江成为全国最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这也助推浙江成为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据《浙江日报》披露,浙江是全国唯一一个所有设区市人均收入都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2020年浙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20年和36年居全国各省区首位,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降至1.96∶1。
而在更早的2014年,浙江社科院的一项研究中就进一步提出,浙江的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到了把政策重点从“提低”转为“扩中”的时刻,而最终的目标应是,形成以中等收入者为主体的橄榄形收入分布。
一个原因是,浙江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偏低、发展缓慢。根据浙江社科院发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2年,浙江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32.1%,不足总人口的1/3,高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数量呈现出明显的“金字塔”结构。
而按照发达国家和地区“橄榄型社会”的经验,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至少在45%以上,甚至达到60%至70%,占总人口比重最高。
早在数十年前,“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就被写进全国政策文件当中。
在此次出台的《意见》中,不仅明确提出,到2025年,浙江将基本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同时还提出“实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行动计划”作为具体的政策配套。
转向“橄榄型社会”并不容易。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等人研究发现,中等收入群体扩大面临着诸多社会风险。他们“害怕生病、畏惧失业,无法向上流动,时刻担心重回底层”,缺乏发展的安全感。
这其中,既有职业结构变化、投资理财环境变动等宏观形势的影响,也不乏来自房价上升、医疗抚养等刚性支出较大等压力。
基于此,他们认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同样重要,特别是“使社会保障等公共政策的推行助力于城镇化的推进,让更多居民被纳入城镇并能很好地生活下去”。
在此方面,浙江需要展开哪些探索?
《意见》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扎牢社会保障网等诸多方面提出了率先探索、加快推进的要求。
比如,对于教育医疗资源的普惠问题,提出“建立覆盖全省中小学的新时代城乡教育共同体”“ 深化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联体建设”等措施;
而对于住房问题,一方面,“针对新市民、低收入困难群众等重点群体,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另一方面,“对房价比较高、流动人口多的城市,土地供应向租赁住房建设倾斜”。
总而言之,从社会层面“兜好底”,解决中等收入人群的后顾之忧,才能根本上实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有效落地。

刚刚,中央定调!前海合作区“大礼包”来了

早间要闻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6日发布,前海合作区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平台,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方案明确, 进一步扩展前海合作区发展空间,前海合作区总面积由14.92平方公里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 方案指出,到2035年,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更加完善,营商环境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建立健全与港澳产业协同联动、市场互联互通、创新驱动支撑的发展模式,建成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强、创新策源能力强、协同发展带动能力强的高质量发展引擎,改革创新经验得到广泛推广。
2
9月6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第60届世界交易所联合会(WFE)年会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资本市场在全球经济稳健复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开放合作是全球资本市场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他透露, 我们正按照国家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统一部署, 研究推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相关举措,包括继续拓宽沪深港通标的范围,拓展和优化沪伦通制度,扩大商品和金融期货国际化品种供给,推动建立境外从业人员资质认证机制等等 ,为境外机构和投资者参与中国资本市场提供更加公平、高效和便利的服务。此外,易会满还谈到了一线监管的数字化智能化、社交平台发展带来的投资者行为变化、发行上市模式创新、新型交易方式的监管等四方面专业问题。
3
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监管的通知。通知称,义务教育阶段线上和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属于非营利性机构收费,依法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由政府制定基准收费标准和浮动幅度,并按程序纳入地方定价目录。 各地制定的浮动幅度,上浮不得超过10%,下浮可不限。 培训机构在政府制定的基准收费标准和浮动幅度内,确定具体收费标准。
4
证监会上市部主任李明9月6日在“2021年金融街论坛系列活动——第三届西城区企业上市主题交流活动”上透露, 《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制定工作正在加速推进。当前制定条例的时机基本成熟。 “目前我们正在抓紧推动出台条例,基本想法是:条例作为上承两法、下接证监会规则的行政法规,不追求‘大而全’,立足于监管法的定位,重在规范上市公司监管面临的突出问题,解决上市公司监管的难点、痛点,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及相关主体的监管。希望 社会 各方积极献言献策,共同推动《条例》尽快出台。”他说。
5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2021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上表示,要善于创造软环境,持续完善法治环境,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和服务供给, 保护公平竞争,反对垄断;必须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 ,使其在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
今日策略
9月6日, 两市震荡反弹,消费与医药两大板块双双带领指数大阳上攻。光伏、锂电核心赛道早盘遇强分歧,随后资金发现指数企稳,日内又回流重新抱团核心股。这里后市抱团依旧不会结束,指数有望带领情绪修复向上继续打开空间。只是抱团的载体或将改变,所以投资者可以更多的留意低位出现的新面孔个股,叠加基本面逻辑进行筛选。
大小指数集体走强,沪指站上3600点,创业板指更是大幅上涨,一根长阳反包前三日阴线。资金避高就低迹象明显,白酒、医药等低位板块集体反弹,通策医疗、迎驾贡酒等多股涨停,此外北交所概念、券商、天然气等走势活跃,而高位的锂电、光伏持续调整,东南网架、协鑫集成、芯能 科技 跌停,个股红多绿少,成交连续第34个交易日破万亿。截止收盘沪指涨1.12%,深成指涨2.59%,创业板指涨4.06%。
当下大盘股跑输,上证50/创业板估值差已经达到 历史 低位。随着整个宏观风险逐步释放,信用条件的修复,“总量相关”的板块有望迎来修复。短期可能仍有颠簸,但随着稳增长、稳就业压力加大,政策宽松逐步明朗,A股正逐渐进入由先抑到后扬的过渡期,市场也呈现百花齐放。
操作上,拥抱长期、拥抱大方向,以长打短。继续逢低布局以“专精特新”与科创“小巨人”为代表的优质成长核心主线。1)高端制造(半导体产业链、军工产业链等),2)新能源链条(新能源材料、锂电设备、新能源车产业链、智能驾驶等),3)AIoT(计算机、通信、电子),4)生命科学(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种子等)。
行业主题
苹果虚拟现实产品推出在即
据新浪网消息,近日,有行业媒体称,担任苹果CEO的库克希望在卸任CEO之前,为苹果再开拓一个产品品类,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头显很可能就是库克将着重推出的硬件新品。苹果公司已经完成了3款AR/VR芯片的物理设计,已在准备试产。
落脚到A股市场,受益虚拟现实产品快速放量拉动,产业链相关企业有望明显受益。其中头显设备制造凭借尖端稀缺技术和特殊内容,平均收入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占比超过40%,相关概念股未来成长空间更为广阔。
相关上市公司: 蓝思 科技 、闻泰 科技 。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方案发布
据新华社消息,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下称“《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落脚到A股市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是区域合作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推动粤澳一体化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 探索 新模式、新路径,对相关板块有一定利好。
相关上市公司: 华发股份、珠海中富。
“十四五”电商规划发布在即
据新浪网消息,近日,商务部发言人表示,“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正在履行有关内部程序,将于近期发布。规划出台后,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通过多渠道开展宣介工作,指导地方做好规划内容的贯彻落实。
落脚到A股市场,跨境电商产业在政策及市场需求的共同推动下,未来有望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产业链相关企业有望持续受益。
相关上市公司: 中国外运、华贸物流。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页面所有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不构成对任何金融产品、服务的推介,请审慎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及投资目标等相匹配的产品及服务。

央行两大重大消息!6个月正式启动“互换通”规模扩大至8000亿元人民币

今日早间央行网站发布两大重磅消息,开展香港与内地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合作、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署常备互换协议并扩大规模。
据央行网站消息,为促进内地与香港金融衍生品市场共同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香港金融管理局决定同意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统称内地基础设施机构)和香港场外结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基础设施机构)开展香港与内地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合作(以下简称“互换通”)。
据悉,“互换通”将在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整体规划与部署下稳妥有序推进,于即日起6个月之后正式启动“互换通”。
央行网站还显示,经国务院批准,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署常备互换协议,将双方自2009年起建立的货币互换安排升级为常备互换安排,协议长期有效,互换规模由原来的5000亿元人民币/5900亿元港币扩大至8000亿元人民币/9400亿元港币,以进一步深化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更好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动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稳健发展。
央行、香港证监会、香港金管局发布“互换通”业务联合公告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部署,促进内地与香港金融衍生品市场共同发展,2022年7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以下简称香港证监会)、香港金融管理局(以下简称香港金管局)发布联合公告,开展香港与内地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合作(以下简称“互换通”)。
近年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利率风险管理需求持续增加。近期,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香港证监会、香港金管局等部门,在总结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跨境衍生品交易清算模式,形成“互换通”方案,通过互联互通方式便利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支持构建高水平金融开放格局。
“互换通”业务通过两地金融市场基础设施连接,使境内外投资者能够在不改变交易习惯、有效遵从两地相关市场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便捷地完成人民币利率互换的交易和集中清算,不仅有利于投资者管理利率风险,也有利于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互换通”将在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整体规划与部署下稳妥有序推进。中国人民银行将会同香港证监会、香港金管局等部门共同制定制度办法,加强监管合作和信息共享,指导相关基础设施做好“互换通”的规则、业务、技术等方面工作,加强市场沟通与培育,并于即日起6个月之后正式启动“互换通”。
“互换通”联合公告答记者问
问:“互换通”推出的背景是什么?
答:近年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2017年以来,“债券通”南北向通的先后推出,成为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里程碑。2021年全年,境外投资者达成人民币债券交易11.47万亿元。截至2021年年末,境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债券规模达到4万亿元,约占全市场总托管量的3.5%。随着境外投资者持债规模扩大、交易活跃度上升,其利用衍生品管理利率风险的需求持续增加。
从银行间衍生品市场来看,自2006年在银行间市场推出以来,人民币利率互换作为主要品种,经过多年稳步健康发展,交易规模逐步扩大、参与主体日益丰富、风险管理功能有效发挥,2021年成交21.1万亿元。为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参与银行间利率互换等衍生品交易,人民银行持续推动银行间利率衍生品市场稳步开放,利用内地与香港两地金融市场良好的合作基础,采取类似“债券通”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连接方式,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境内外电子交易平台、中央对手方清算机构的互联参与境内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
问:推出“互换通”具有哪些方面的积极意义?
答:第一,有利于境外投资者管理利率风险。“互换通”的推出可便利境外投资者使用利率互换管理风险,减少利率波动对其持有债券价值的影响,平缓资金跨境流动,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第二,有利于推动境内利率衍生品市场发展。推出“互换通”后,境外机构带来差异化需求增加,辅之以高效电子化交易、紧密衔接的交易清算环节等优势,有助于提升市场流动性,推动银行间利率衍生品市场进一步发展,并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有利于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作为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互换通”的推出是对“十四五”规划关于强化香港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的具体落实,有利于增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吸引力,深化内地与香港金融市场合作。
问:“互换通”在现行银行间衍生品市场框架下开展了哪些创新?
答:在坚持现行银行间衍生品市场发展道路的基础上,“互换通”全面借鉴了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成熟经验和整体框架,对接境外衍生品市场最新发展趋势,以电子化交易、中央对手方清算为核心优化了现有流程,提高了交易清算效率。
“互换通”下,境内外投资者可通过相关电子交易平台的连接开展交易,不改变交易习惯。同时,“互换通”创新了衍生品清算机构互联模式,由两家中央对手方共同为境内外投资者提供人民币利率互换的集中清算服务。境内外投资者可在遵从两地市场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便捷地完成人民币利率互换的交易和集中清算。
问:“互换通”业务在风险防范方面有什么考虑和措施?
答:有效防范风险是金融衍生品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在推进“互换通”工作中坚持的核心原则。“互换通”下,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保证交易秩序和控制市场总体风险。“互换通”采用报价机构交易模式,发挥报价机构稳定市场的作用。参考沪深港通机制,初期实施总量管理,在满足投资者风险管理需求的同时防范市场风险。
二是强化两地金融市场基础设施间的风险管理安排。综合考虑国际上金融衍生品交易、清算结算、风险管理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将电子化交易和中央对手方清算相结合,制定稳健合理的系统连接安排,确保“互换通”业务严格遵守宏观审慎原则,全环节多层面采取风控措施,重点防范跨市场风险溢出,织好防护网。
三是深化监管合作。人民银行将与香港证监会、香港金管局等部门保持紧密沟通,签署监管合作备忘录,并在信息共享、应急处置等方面进一步密切合作。
问:“互换通”实施有没有具体时间表?
答:“互换通”将在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整体规划与部署下持续推进。当前,人民银行将会同香港证监会、香港金管局等部门共同制定制度办法,加强监管合作和信息共享,指导相关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做好规则、业务、技术等方面的准备工作,加强市场沟通培育,引导市场成员做好交易前准备工作,在6个月之后项目上线。
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署常备互换协议并扩大规模(附答记者问)
经国务院批准,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署常备互换协议,将双方自2009年起建立的货币互换安排升级为常备互换安排,协议长期有效,互换规模由原来的5000亿元人民币/5900亿元港币扩大至8000亿元人民币/9400亿元港币,以进一步深化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更好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动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稳健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签署《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人民币/港币常备互换协议》答记者问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宣布签署人民币/港币常备互换协议。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人民币/港币常备互换协议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近日,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签署人民币/港币常备互换协议,将双方自2009年起建立的货币互换安排升级为常备互换安排,互换规模由原来的5000亿元人民币/5900亿元港币扩大至8000亿元人民币/9400亿元港币。截至目前,人民银行累计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过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这是人民银行第一次签署常备互换协议。“常备”主要指协议长期有效,无需定期续签,同时互换流程也会进一步优化,资金使用更加便利。
问: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签署常备互换协议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答:人民银行和香港金管局签署常备互换协议,主要是为了满足内地和香港深层次金融合作和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内地和香港金融合作不断深化,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基金互认、跨境理财通等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持续推进,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稳步发展,香港已成为离岸人民币最重要的清算中心、产品中心和资金中心。香港金管局一直以来也是人民银行主要的互换对手方,将原有货币互换升级为常备互换安排符合深化内地和香港金融合作的内在要求,也是金融市场开放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国际上看,不少经济体央行之间也都有类似的常备互换安排。
问: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签署常备互换协议有何重要意义?
答: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建立常备互换安排,并适当扩大互换资金规模,可以为香港市场提供更加稳定、长期限的流动性支持,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增强市场内生发展动力,更好发挥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的功能。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协议签署有助于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促进香港金融业长期繁荣发展。
如果想实时了解更多财经要闻,欢迎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