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元通宝背晋,开元通宝背右字都有什么字图片?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15 04:29:22 浏览1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开元通宝背右字都有什么字图片?

有背字的均为五代十国的开元通宝,背面有字二十三种:昌、京、洛、益、蓝、襄、荆、越、宣、洪、潭、兖、润、鄂、平、兴、梁、广、梓、福、丹、桂、永等二十多种,此外还有扬、清、晋、蜀、淮海、米国等的说法。下图是润、洛、蓝、京、丹的背书字

会昌开元和普通开元哪个好

都好。会昌开元目前发现的品种有30多种,背晋者为最近新发现的品种之一,对山西地区钱币铸造有着重要的经济历史研究价值。普通版本的开元通宝如果是早期发行的,那么,因为存世量非常大的关系,目前价格自在50万元左右一枚。

唐朝用什么货币

唐代钱币:开元通宝
唐朝货币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 从汉武帝元村五年(公元前18年)至隋,在历经两汉。续晋南北朝的739年中,五铢钱都被认为是标准铸币,我们称之为“五铢钱制”阶段。
唐高祖李渊在武德四年废五铢钱,铸行“开元通宝”此间也铸造过其他钱文的钱币,但都行用不久,开元通宝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开元通宝历时1300多年.它的铸行开创了“通宝钱制”,对中国封建社会货币经济影响很大。
根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初仍沿用隋五铢、綖环钱等恶钱,积八九万文才满半斛。公元621年(高祖武德四年)废除五铢,在北周三泉的基础上,铸行“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钱文对读,其意为开国(开辟新纪元)通行宝货。
也有人旋读为“开通元宝”,意为流通的大宝。《新唐书。食货志〉载“武德四年,铸开元通宝”。( 旧唐书,食货志》:“开元钱之文, 给事中欧阳询制词及.--其词先上后下次左后右读之:自上及左回环读之,其义亦通,流俗谓之‘开通元宝’钱”。可见“开元通宝”是正式称谓,“开通元宝” 是俗称。
开元通宝钱在我国钱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地位。开元” ,意指开辟新纪元;“通宝”, 意 指通行宝货。开元钱的划时代地位表现在:唐代以前的钱币多以形制或重量为名称,如五铢钱、刀币、布币等,而自开元钱后,改称“宝”、“ 通宝”、“元宝” 等。
扩展资料
唐朝政府不断出台严厉打击私铸和滥铸等的法令,并禁断使用恶钱,但是由于铜钱供应量严重短缺,币值不断上升坚挺,私铸和滥铸有暴利可图,所以成效并不理想。 两税法实行以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现为钱重物轻即所谓“钱荒”问题的不断恶化。
唐代大城市中出现了柜枋和飞钱。柜枋经营钱物寄付,在柜枋存钱的客户可以凭书贴(类似于支票)寄付钱财。这些都说明了商业在唐朝中期的繁荣。唐末,因为黄巢之乱和藩镇割据,人口锐减,社会经济规模再也未能达到开元盛世的水平。
唐朝中期的780年,统治者实行两税法,当年税钱1089万八千余缗,谷215万七千余石。821-824年年均税收3515.1228万贯、石,唐后期853年税收下降到925万余缗,其中盐利达278万余。随着唐朝对盐商压迫日益加剧,直接引发了黄巢起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朝
唐朝的货币主要有哪些?各自的币值如何换算(比如说一两金值多少两银、一两银是多少吊钱)?
从唐高祖李渊到昭宣帝李(左木右兄),终唐一代凡290年,只发行了七八种钱币,而见于正史的仅有三种,即前述“开元通宝”和“乾封泉宝”、“乾元重宝”两种年号宝文钱。这种情形与此前历代王朝让人眼花缭乱的钱制,自是一个鲜明的对照。从这里可以看出,唐朝的货币政策是十分稳定、有效的,而稳定的基础当然还在于钱币本身在市场流通中的积极表现。
唐朝早期社会开放,经济繁荣,“开元通宝”始终是货币流通中的主角。早期统治者对于控制物价,使通宝保持合理币值及较强购买力十分努力,这也是此时期被称作盛唐的重要特征之一。至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发行了大面值、“以一当旧钱之十”的“乾封泉宝”,此钱制作精美,形制略大或等同于开元钱,但次年就因引起通货膨胀而停铸,又恢复了开元钱的行用。这是唐朝首次推行的大面值钱币。
进入中期后,由于“安史之乱”引发的社会动荡,唐朝经济开始走下坡路,不仅国家钱制大乱,私铸小钱亦泛滥无度。这期间,朝廷又推出一种新钱“乾元重宝”,这是唐肃宗上台后,于乾元元年(758年),发行的当十年号钱。次年,肃宗又铸当五十的“乾元重宝”,但只比当十钱重约一倍,是名副其实的虚值大钱。此钱背面有宽细两道外郭,故泉家称之为重轮乾元。唐代宗大历年间和唐德宗建中年间,官府还分别铸有“大历元宝”和“建中通宝”两种钱,但在近现代的考古发掘中,它们很少在中原地区的唐宋窖藏中露面,倒是屡屡出土于新疆库车一带的古龟兹废墟中。这对于研究唐朝中期中原文化与西域丝绸之路文明的交流和影响,是一个十分珍贵的见证。
晚唐的经济有所恢复,带动了小平钱制度的复苏,这突出地表现在铸有地名的“开元通宝”小平钱上。因为这种钱是于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开始铸行的,故史称“会昌开元”。当时,由于连绵的内战造成经济不振,货币短缺,各州府都就地铸钱,其中淮南节度史李绅在新钱背面添铸一“昌”字,进呈朝廷,以纪年号。这个创意很为唐武宗欣赏,遂下令各地钱炉新铸“开元通宝”时,均增添如京、洛、益、荆、广、福等地名,目前有传世或出土实物的“会昌开元”钱已达23种。
“会昌开元”虽被后人称为古钱的一大景观,却是以实行废寺毁佛铸钱的极端措施为代价的。唐代佛教十分流行,佛寺、兰若广布天下,而兴建寺庙及造像都需消耗大量铜材,这使得本来铜矿开采规模不足的局面,在国家需要增加货币总量时,更加窘迫。为解决这一矛盾,唐武宗于会昌五年七月令全国“天下废寺、铜像、钟磬委盐铁使铸钱……衣冠士庶之家所有金银铜铁之像,敕出后限一月纳官。如违,委盐铁使依禁铜法处分”,结果仅一个月后,“其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旧唐书·武宗纪》)。这种景况,可以看作唐代货币发展史中的一个意味深长的注脚。
唐代的货币主要还是铜钱,也有部分地区用银子的,黄金当然也可以,民间也有用其他实物交换的。
可以看看彭信威先生写的《中国货币史》,里面有提到。
唐朝社会开放,经济繁荣,“开元通宝”始终是货币流通中的主角
元宝。吊钱。
开元通宝。
从唐高祖李渊到昭宣帝李柷,终唐一代凡290年,只发行了七八种钱币,而见于正史的仅有三种,即前述“开元通宝”和“乾封泉宝”、“乾元重宝”两种年号宝文钱。
这种情形与此前历代王朝让人眼花缭乱的钱制,自是一个鲜明的对照。从这里可以看出,唐朝的货币政策是十分稳定、有效的,而稳定的基础当然还在于钱币本身在市场流通中的积极表现。
唐朝早期社会开放,经济繁荣,“开元通宝”始终是货币流通中的主角。早期统治者对于控制物价,使通宝保持合理币值及较强购买力十分努力,这也是此时期被称作盛唐的重要特征之一。
至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发行了大面值、“以一当旧钱之十”的“乾封泉宝”,此钱制作精美,形制略大或等同于开元钱,但次年就因引起通货膨胀而停铸,又恢复了开元钱的行用。这是唐朝首次推行的大面值钱币。
扩展资料
唐朝政府不断出台严厉打击私铸和滥铸等的法令,并禁断使用恶钱,但是由于铜钱供应量严重短缺,币值不断上升坚挺,私铸和滥铸有暴利可图,所以成效并不理想。 两税法实行以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现为钱重物轻即所谓“钱荒”问题的不断恶化。
唐代大城市中出现了柜枋和飞钱。柜枋经营钱物寄付,在柜枋存钱的客户可以凭书贴(类似于支票)寄付钱财。这些都说明了商业在唐朝中期的繁荣。唐末,因为黄巢之乱和藩镇割据,人口锐减,社会经济规模再也未能达到开元盛世的水平。
唐朝中期的780年,统治者实行两税法,当年税钱1089万八千余缗,谷215万七千余石。821-824年年均税收3515.1228万贯、石,唐后期853年税收下降到925万余缗,其中盐利达278万余。随着唐朝对盐商压迫日益加剧,直接引发了黄巢起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朝

开元通宝是什么年代

2017年国内春季拍卖,古钱币各大拍场又创造了天价!特别是宋以前的钱币,崇宁重宝、熙宁重宝、皇宋通宝等西王赏功更是不用说,唐代的金币更是炒作的热火朝天,收藏价值极高!不论小平钱,大钱、雕母钱,还是当时的政权统治者发形的短期钱币,能过经过一千年的光辉岁月传承下来,相当不易呀,目前唐代的开元通宝又是一批黑马!接下古玩大赢家跟古泉爱好者们娓娓道来。
开元通宝为唐代货币。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唐初沿用隋五铢,轻小淆杂。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
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面文“开元通寳”,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
开元通宝是唐代第一种货币,也是发行量最大,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由于其质量合理,通货控制得当,钱币做工比较精美,故深受百姓喜爱。开元通宝已经成为大五帝钱的一部分,具有辟邪,旺财的功效。
另外,许多人都认为开元通宝是年号钱,理由是唐玄宗李隆基有个年号是开元,这是错误的。开元通宝是非年号钱,在唐代初年就已经铸造,是由欧阳询亲自题字,欧阳询是初唐人物,而李隆基生于盛唐,二人生活年代相差百余年,从年代上讲,欧阳询就不可能给李隆基的铸钱题字。而李隆基将年号定为开元,纯属巧合。
鉴别方法
听声音
开元通宝,尤其是初唐的,用料讲究,做工较为细腻,因年代久远,内部成分会有变化。铜质被氧化,尽脱火气。将真品开元掷于地上,声音暗哑低沉,而伪品则清脆响亮。
闻气味
真品开元通宝很多都是从土中挖掘得到的,有纯正的泥土香味,而伪品锈色来源于迅速的化学反应,往往有刺激性气味。
探针法
用缝衣针对生坑开元通宝进行试挑,把缝衣针针头向下竖直下压,放手后,真品开元通宝上的缝衣针会掉下去,而伪品由于做的锈往往富有一定弹性,针不会掉落。
比较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可以拿与几个开元通宝相同质量或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真品的开元通宝在相同质量的情况下,体积也相同。而伪品在相同质量的情况下,体积比它同一种物质大;在相同体积的情况下,质量比它同一种物质小。如果是不同质量和不同体积的,而且是同一种物质的,则计算它们的密度,再比较,密度与同一种物质相同或接近的是真品,但是密度比同一种物质小的是伪品。
会昌开元的一些鉴别技巧
对于会昌开元鉴别应加以注意。史料记载会昌开元有23种,是各州钱局铸钱时于钱背加盖铸局地名的一类特殊开元钱,这种开元通宝钱币字体十分随意,很不规整。其中特别注意扬州局所铸钱币为纪念会昌灭佛,背面为“昌”而非“扬”。若发现文字秀丽规范,或背文有“扬”者,定为伪古。另外,保存钱币入盒袋即可,钱文应朝下或内置,以防磨损。
开元通宝的形制不但成了后世小平钱的基本铸式,还被沿袭了一千三百年之久,开元通宝控制下的通货状况良好,贞观年间斗米仅三五文,开元年间斗米仅十文。《龙川略论》中记载,苏辙至京师,参知政事王介甫(即王安石)问铸钱。对曰:“唐开通钱最善,今难及矣”。开元通宝的出现,开元宝、通宝方孔圆钱之先河,宣告了自秦以来流通了八百多年来的铢两货币的结束。从此,我国的方孔圆钱多以通宝、元宝相称,亦即宝文钱的开始。它的文字、重量、形制均成为后世铸钱的楷模。如五代的周元通宝,宋代的宋元通宝都模仿了开元通宝的文字形制。
国内外各大拍卖开元通宝_近年来成交记录如下:
开元通宝银质小平一组三枚开--成交价:RMB1,135,840---成交日期:2015-11-15
开元通宝(折十钱)------成交价:RMB1,339,200---成交日期:2014-11-07
开元通宝(折十钱)------成交价:RMB1,239,200---成交日期:2015-11-07
开元通宝背穿上月玩赏大钱背--成交价:RMB1,234,500---成交日期:2014-12-25
开元通宝(折三试样)-----成交价:RMB2,112,000---成交日期:2014-11-07
民国早期“开元通宝古币图富--成交价:RMB1,336,800---成交日期:2015-06-18
开元通宝背三朵云开炉钱-------成交价:RMB1,684,000---成交日期:2016-11-15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钱币文化更是了得,历朝历代,钱币文化,钱币铸造无法统计,但是历朝历代的精品,历朝历代的古钱孤品,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收藏!中国自古天圆地方,象征着九州华夏,泱泱大国!通过一枚小小钱币就可以折射出做人要内方外圆,做人要坦坦荡荡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古钱币不仅可以辟邪,还可以招财,促使人爱上财富,追逐财富,看淡钱财,钱乃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是缺少又不行!所以说人生再世,大丈夫将行事光明磊落,做人方方正正,行走天地之间,收藏民间珍宝,抓住收藏大势,把握收藏机遇,成就你我财富!
唐高祖李渊建立政权不久,便对国家的一项根本制度——货币制度进行了改革。打破了自战国以来以“铢”、“两”名钱的旧体系,确立了以“通宝”、“元宝”为钱名的新币制。改制后的钱币称“开元通宝”,寓开辟新纪元主义。
“开元通宝”始铸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钱名系欧阳询制辞并书写的,钱文书法为“隶书”,因左右似“八”字分开,故又称“八分隶书”。欧阳询当时任太子率更令,因此,后人也称钱文书法为“率更体”。“开元通宝”的铸造开后世以“通宝”、“元宝”名钱的先河。此后1900多年基本沿用了这一名钱制度。
唐代“开元通宝”的重量划一,标准重量每枚钱二铢四累(十黍之重曰累),十枚重二十四铢(古代一两之重),“一两”等于十钱,“一钱”的重量也是从此确立的。“开元通宝”在唐朝290余年中始终是主导货币,在中国货币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是继汉“五铢”之后的第二个里程碑。
“开元通宝”铸量较大,在中国历代货币中占有很大比例,钱币实物也随处可见,在中国古钱币文化中有广泛的影响。“开元通宝”与以往的方孔圆钱的不同还在于:它的背后多了一个或两个“月牙纹”,又称“新月纹”、“甲纹”、“爪纹”、“掐纹”等等。位置不固定,或在上下,或在左右,或在穿角,不常其处。围绕穿孔的八个方位均曾出现过,与八卦的位置相对应。唐武宗会昌(公元841年)以后,一枚“开元通宝”上有时会出现两到三个月牙纹。月牙纹成为千古之谜,人们对其虽然感兴趣,但是至今未作出恰当的解释。
早在唐朝开元年间人们对月牙纹就曾作过解释。如唐玄宗时的郑虔在所著《荟萃》一书中就说:那是欧阳询初进蜡样日,李渊转手文德皇后,因皇后掐得过久,指甲掐入蜡质,留下甲纹,铸钱使以皇后的甲纹便铸于钱上。这一记载为“开元通宝”增加了一些传奇色彩。宋时人刘斧在所著《青锁高议》中,把传说中的李渊与文德皇后事篡成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刘斧把“开元通宝”的“开元”与玄宗开元年号的“开元”混为一谈。其实宋人刘斧未必不知两“开元”不是一码儿事,可能是文学艺术加工的需要,把李、杨二人扯到了开元钱上,由此可见,到了宋代,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已有相当广泛的社会影响了。
“开元通宝”背上的甲痕既不是文德皇后的甲迹,更非杨贵妃所掐,这是因为:文德皇后并非是李渊的皇后,而是李世民的皇后,在李渊铸“开元通宝”时,文德皇后尚未出生。杨贵妃的甲痕更属附会之谈了。
那么,开元钱背上的月牙纹究竟代表什么呢?历代学者仅仅转述上述两则掌故,并没有就月牙纹的涵议进行探讨。笔者就月牙纹提出一点新的见解,倘能抛砖引玉则幸甚。
中国人有以新月象征“新生”、“向上”的传统观念。“月牙”在人们心目中是一种光明的希望,是对美好的企盼。李渊夺取政权,扫除隋弊,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大凡开国君主,无不希望开辟历史的新纪元,李渊何尝不是如此。非但新君,百姓们经过隋末大乱,饱尝战乱、饥荒之苦后,也希望翻过历史的一页,开辟新的纪元。所以,欧阳询在制辞时取名“开元通宝”,便得到李渊的赞同。既然是开辟新的纪元,开元钱自然要有别于前代货币。除了钱名不同外,也应该在钱上作一些其他标志。于是,铸钱使便在钱背上留下新月纹,以象征蒸蒸日上,永不满盈之意。钱的背面按八卦的位置各铸月纹,既是标志,又有很大政治意义,可谓是两全其美了。这个新月纹有没有其他的名字?笔者认为有。中国古代纪历皆用夏历,纪月纪日也各有名称。如农历初二、初三,新月始见,见新月之日曰“”,是月出之指事字。因此,“开元通宝”背甲纹应当读“”。
自唐以后,历代铸币均有在钱背铸月牙者,直至清朝的光绪钱仍可见到背月纹。但历代钱币铸月纹皆陈陈相因,并不知甲纹的真正含义。
  所谓开元通宝,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大唐开元年间所铸造的流通钱币。开元通宝整体的形状呈圆形,在正中央的位置则开辟了一个正方形,在上下左右的位置分别写着开元宝通的繁体字样,对面位子者有一个背月纹,据说是唐朝杨贵妃留下来的指甲痕,此后,开元通宝就按照留有指甲这样的设计版型去不断复制,不断铸造。
  开元通宝的直径为2.4到2.5厘米,厚度为0.1厘米左右。目前,这款开元通宝在收藏行业内的价格大概在10元1枚。关于未来开元通宝的升值空间,不少业内人士都表示看好。要知道,开元通宝的四个繁体大字,乃是由我国大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因为是名家手笔,所以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人们对于收藏业认知的程度越来越高,这款开元通宝未来的空间会不错。
  实际上,现在人们对于风水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度,比如说在选择住宅的时候,大多数人他们更加倾向于前有水后有山而且周围都是绿树环绕的存在,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环境五行全齐了,对于自己后期的发展,运势提升有很好的帮助。而开元通宝它的收藏价值在这方面也有所体现,有不少人他们会将开元通宝作为辟邪之用,作为镇宅之用,作为招财之用,送朋友,自己佩戴,都是非常好的选择。既然大众这么喜欢,肯定价格也会水涨船高。真的,如果你有机会接触到,可以买。
 公元617年隋太原留守李渊乘机起兵,攻克长安,次年隋亡,他在关中称帝,国号唐。武德四年废通行1300年的五铢钱,改铸开元通宝。开元为开新朝之元,与开元年号无关。初期径2.4--2.5厘米,重3.8--4.2克,贞观年间斗米三五文而已。自玄宗后钱文四字稍欠匀称。德宗以后铸制粗陋,终唐近三百年,版别,样式繁多,另有金、银、铁、铅线,由于铸期长传世丰富。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孕星 3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右桃 3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双桃 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双月 3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巨星 4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星 1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下星 1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三月 5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四月 2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左右月 35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同心结 7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金质 800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银质 20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双“洪” 25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双“兴” 14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京” 12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宣” 15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平” 2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丹” 3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大“平” 1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小“平” 5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永” 13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下“永” 15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下“福” 6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福” 15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右“福” 10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丹” 85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右“桂” 6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左“广” 8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右“广” 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太平蓝大王” 15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蓝”三云 18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上“梁” 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倒“梁” 3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梓” 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鄂” 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反“京” 4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京” 3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昌” 3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益” 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洛” 3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襄” 5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蓝” 4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越” 3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宣” 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潭” 8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润” 3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兴” 3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兖” 8元
开元通宝隶书折十唐代 1600元
开元通宝隶书当十折三型唐铸 无定价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唐铸 1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铅质背“闽” 60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铅质背“殷” 3000元
开元通宝隶书折十背星 40000元
  南唐李景铸,钱文篆、隶两体。系我国最早出现的对钱,与唐开迥异,此钱阔缘,小字,制作较粗,很少有精美者,径2.4--2.5厘米,重3.1--3.5克,尚有大样篆、隶对钱。当十大钱,径4厘米,重12.2克,为传世仅见。图见53页标廿元开元通宝钱。
开元通宝篆书小平光背 4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光背 2元
开元通宝隶书小平背四处 30元
开元通宝篆书小平背星月 300元
开元通宝是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铸行的一种货币,是唐代流行时间最长,最重要的流通货币。币面上下右左有“开元通宝”四字,又有人上右下左回环读作“开通元宝”,有说此为为后世铜币以“通宝”或“元宝”为名的由来。
请采纳~
开元通宝是唐代铸造的一种铜质货币,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唐初沿用隋五铢,轻小淆杂。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
《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铢钱。武德四年(公元621)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钱文由书法家欧阳询书写,面文“开元通寳”,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
扩展资料
1、 最早的货币:天然海贝。
2、 金属货币:铜仿贝与钱镈(布)(黄帝后期黄河中下游开始充当等价物)。
3、 商周时期的货币。
天然海贝仍是重要货币。
金属货币广泛使用:
a、铜贝与铜块;
b、钱与布在关洛三晋地区正完成向金属货币的转化 。

唐朝用什么货币

唐代钱币:开元通宝
唐朝货币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 从汉武帝元村五年(公元前18年)至隋,在历经两汉。续晋南北朝的739年中,五铢钱都被认为是标准铸币,我们称之为“五铢钱制”阶段。
唐高祖李渊在武德四年废五铢钱,铸行“开元通宝”此间也铸造过其他钱文的钱币,但都行用不久,开元通宝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开元通宝历时1300多年.它的铸行开创了“通宝钱制”,对中国封建社会货币经济影响很大。
根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初仍沿用隋五铢、綖环钱等恶钱,积八九万文才满半斛。公元621年(高祖武德四年)废除五铢,在北周三泉的基础上,铸行“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钱文对读,其意为开国(开辟新纪元)通行宝货。
也有人旋读为“开通元宝”,意为流通的大宝。《新唐书。食货志〉载“武德四年,铸开元通宝”。( 旧唐书,食货志》:“开元钱之文, 给事中欧阳询制词及.--其词先上后下次左后右读之:自上及左回环读之,其义亦通,流俗谓之‘开通元宝’钱”。可见“开元通宝”是正式称谓,“开通元宝” 是俗称。
开元通宝钱在我国钱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地位。开元” ,意指开辟新纪元;“通宝”, 意 指通行宝货。开元钱的划时代地位表现在:唐代以前的钱币多以形制或重量为名称,如五铢钱、刀币、布币等,而自开元钱后,改称“宝”、“ 通宝”、“元宝” 等。
扩展资料
唐朝政府不断出台严厉打击私铸和滥铸等的法令,并禁断使用恶钱,但是由于铜钱供应量严重短缺,币值不断上升坚挺,私铸和滥铸有暴利可图,所以成效并不理想。 两税法实行以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现为钱重物轻即所谓“钱荒”问题的不断恶化。
唐代大城市中出现了柜枋和飞钱。柜枋经营钱物寄付,在柜枋存钱的客户可以凭书贴(类似于支票)寄付钱财。这些都说明了商业在唐朝中期的繁荣。唐末,因为黄巢之乱和藩镇割据,人口锐减,社会经济规模再也未能达到开元盛世的水平。
唐朝中期的780年,统治者实行两税法,当年税钱1089万八千余缗,谷215万七千余石。821-824年年均税收3515.1228万贯、石,唐后期853年税收下降到925万余缗,其中盐利达278万余。随着唐朝对盐商压迫日益加剧,直接引发了黄巢起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朝
唐朝的货币主要有哪些?各自的币值如何换算(比如说一两金值多少两银、一两银是多少吊钱)?
从唐高祖李渊到昭宣帝李(左木右兄),终唐一代凡290年,只发行了七八种钱币,而见于正史的仅有三种,即前述“开元通宝”和“乾封泉宝”、“乾元重宝”两种年号宝文钱。这种情形与此前历代王朝让人眼花缭乱的钱制,自是一个鲜明的对照。从这里可以看出,唐朝的货币政策是十分稳定、有效的,而稳定的基础当然还在于钱币本身在市场流通中的积极表现。
唐朝早期社会开放,经济繁荣,“开元通宝”始终是货币流通中的主角。早期统治者对于控制物价,使通宝保持合理币值及较强购买力十分努力,这也是此时期被称作盛唐的重要特征之一。至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发行了大面值、“以一当旧钱之十”的“乾封泉宝”,此钱制作精美,形制略大或等同于开元钱,但次年就因引起通货膨胀而停铸,又恢复了开元钱的行用。这是唐朝首次推行的大面值钱币。
进入中期后,由于“安史之乱”引发的社会动荡,唐朝经济开始走下坡路,不仅国家钱制大乱,私铸小钱亦泛滥无度。这期间,朝廷又推出一种新钱“乾元重宝”,这是唐肃宗上台后,于乾元元年(758年),发行的当十年号钱。次年,肃宗又铸当五十的“乾元重宝”,但只比当十钱重约一倍,是名副其实的虚值大钱。此钱背面有宽细两道外郭,故泉家称之为重轮乾元。唐代宗大历年间和唐德宗建中年间,官府还分别铸有“大历元宝”和“建中通宝”两种钱,但在近现代的考古发掘中,它们很少在中原地区的唐宋窖藏中露面,倒是屡屡出土于新疆库车一带的古龟兹废墟中。这对于研究唐朝中期中原文化与西域丝绸之路文明的交流和影响,是一个十分珍贵的见证。
晚唐的经济有所恢复,带动了小平钱制度的复苏,这突出地表现在铸有地名的“开元通宝”小平钱上。因为这种钱是于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开始铸行的,故史称“会昌开元”。当时,由于连绵的内战造成经济不振,货币短缺,各州府都就地铸钱,其中淮南节度史李绅在新钱背面添铸一“昌”字,进呈朝廷,以纪年号。这个创意很为唐武宗欣赏,遂下令各地钱炉新铸“开元通宝”时,均增添如京、洛、益、荆、广、福等地名,目前有传世或出土实物的“会昌开元”钱已达23种。
“会昌开元”虽被后人称为古钱的一大景观,却是以实行废寺毁佛铸钱的极端措施为代价的。唐代佛教十分流行,佛寺、兰若广布天下,而兴建寺庙及造像都需消耗大量铜材,这使得本来铜矿开采规模不足的局面,在国家需要增加货币总量时,更加窘迫。为解决这一矛盾,唐武宗于会昌五年七月令全国“天下废寺、铜像、钟磬委盐铁使铸钱……衣冠士庶之家所有金银铜铁之像,敕出后限一月纳官。如违,委盐铁使依禁铜法处分”,结果仅一个月后,“其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旧唐书·武宗纪》)。这种景况,可以看作唐代货币发展史中的一个意味深长的注脚。
唐代的货币主要还是铜钱,也有部分地区用银子的,黄金当然也可以,民间也有用其他实物交换的。
可以看看彭信威先生写的《中国货币史》,里面有提到。
唐朝社会开放,经济繁荣,“开元通宝”始终是货币流通中的主角
元宝。吊钱。
开元通宝。
从唐高祖李渊到昭宣帝李柷,终唐一代凡290年,只发行了七八种钱币,而见于正史的仅有三种,即前述“开元通宝”和“乾封泉宝”、“乾元重宝”两种年号宝文钱。
这种情形与此前历代王朝让人眼花缭乱的钱制,自是一个鲜明的对照。从这里可以看出,唐朝的货币政策是十分稳定、有效的,而稳定的基础当然还在于钱币本身在市场流通中的积极表现。
唐朝早期社会开放,经济繁荣,“开元通宝”始终是货币流通中的主角。早期统治者对于控制物价,使通宝保持合理币值及较强购买力十分努力,这也是此时期被称作盛唐的重要特征之一。
至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发行了大面值、“以一当旧钱之十”的“乾封泉宝”,此钱制作精美,形制略大或等同于开元钱,但次年就因引起通货膨胀而停铸,又恢复了开元钱的行用。这是唐朝首次推行的大面值钱币。
扩展资料
唐朝政府不断出台严厉打击私铸和滥铸等的法令,并禁断使用恶钱,但是由于铜钱供应量严重短缺,币值不断上升坚挺,私铸和滥铸有暴利可图,所以成效并不理想。 两税法实行以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现为钱重物轻即所谓“钱荒”问题的不断恶化。
唐代大城市中出现了柜枋和飞钱。柜枋经营钱物寄付,在柜枋存钱的客户可以凭书贴(类似于支票)寄付钱财。这些都说明了商业在唐朝中期的繁荣。唐末,因为黄巢之乱和藩镇割据,人口锐减,社会经济规模再也未能达到开元盛世的水平。
唐朝中期的780年,统治者实行两税法,当年税钱1089万八千余缗,谷215万七千余石。821-824年年均税收3515.1228万贯、石,唐后期853年税收下降到925万余缗,其中盐利达278万余。随着唐朝对盐商压迫日益加剧,直接引发了黄巢起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朝

古代的铜钱为什么上面刻着什么什么通宝来着,那个通宝是什么意思,有谁知道吗

通宝是唐代至清末铜币的一种名称,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开元意思是开创新纪元,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等。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了,而改称宝。如“大唐通宝”、“太平通宝”、“永乐通宝”“康熙通宝”等
嘉庆通宝楷书折二背宝泉局 10元 仁宗嘉庆年间铸。面文楷书直读,背满文穿左为宝,穿右为铸局名;泉源直苏昌浙福武南川晋陕巩云东黔,伊,阿克苏,币材含铅锡各半,故钱质灰暗脆弱,一般径2.2---2.6厘米,重2--4克,少数钱可见星月纹,另有吉语钱,如福康寿宁,天下太平等。此时的大清朝已是日薄西山。传世元珍稀品。
唐朝开国的第四年,铸行了“开元通宝”。开元通宝的外形继承了北魏五铢和隋五铢的风格,钱文却别出心裁,既不是重量,也不用年号。“开元”,顾名思义,是开辟一个新纪元的意思;“通宝”,自然是作流通的宝货。这一名称一直沿用到清末,历时一千三百余年,中间还衍生出泉宝、重宝、元宝等等。最多的南宋嘉定铁钱,竟有十四种“宝”。货币称宝,说明它流通的范围和发挥的作用都比过去扩大,钱币名实都成为宝物而支配人类社会了。

谁知道古代至今的钱币的资料???

可以去盛世开元泉社 分类清晰
啥时候的都有
西周
铜贝、原始空首布
春秋
晋:空首布
战国
齐:齐刀、齐圆钱三种
燕:明刀、针首刀、齐明刀、一化、明化、明四、方足布
秦:重一两十四铢、两锱、文信、长安、半两
楚:印子金、连布、殊布当十、蚁鼻钱
赵: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三孔布、直刀、圆钱
韩:锐角布,方足布
魏:桥足布、方足布、圆钱
中山:大尖首刀
东周:东周圆钱、东周方足布
西周:西周圆钱

西汉
高祖(刘邦) 前206~前195 三铢半两、榆荚半两
惠帝(刘盈) 前194~前188
少帝(刘恭) 前187~前184 八铢半两
少帝(刘弘) 前183~前180 五分钱(六铢半两)
文帝(刘恒) 前179~前157 四铢半两
景帝(刘启) 前156~前141
武帝(刘彻) 前140~前87 三铢、郡国五铢、 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
昭帝(刘弗陵)前86~前74 昭帝五铢
废帝(刘弗贺)前74
宣帝(刘询) 前73~前49 宣帝五铢、小五铢
元帝(刘大) 前48~前33 四出五铢
成帝(刘骜) 前32~前7
哀帝(刘欣) 前6~公元1
平帝(刘刊) 公元1~公元6
(刘婴)公元6~公元8


王莽 9~20 契刀五百、货布、布泉、货泉、一刀平五千、六泉十布(小泉直一、幺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大泉五十、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黄千)
更始帝(刘玄) 21-23 更始五铢、
公孙述
铁半两、铁五铢
东汉
光武帝(刘秀) 23~57 建武五铢
明帝(刘庄) 58~75 五铢
章帝(刘怛) 76~87 五铢
和帝(刘肇) 88~105 五铢
殇帝(刘隆) 106~106 五铢
安帝(刘佑) 107~125 五铢
少帝(刘懿) 125 五铢
顺帝(刘保) 126~144 五铢
冲帝(刘炳) 144~145 五铢
质帝(刘缵) 146~146 五铢
桓帝(刘志) 147~167 五铢
灵帝(刘宏) 168~189 五铢、中平四出五铢
废帝(刘辨) 189
献帝(刘协) 190~220 五铢、董卓五铢(无文小钱)


文帝(曹丕) 220~226
明帝(曹睿) 227~239 魏五铢
齐王(曹芳) 240~254 魏五铢
高贵乡公 254~260
元帝(曹奂) 260~265


大帝(孙权) 222~252 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会稽王(孙亮) 252~258
景帝(孙休) 258~264
末帝(孙皓) 264~280


昭烈帝(刘备) 221~223 蜀五铢、太平百钱、世平百钱、太平百金、定平一百
后主(刘禅) 223~263 直百五铢、直百、直一

西晋
武帝(司马炎) 265~290
惠帝(司马衷) 290~306 西晋五铢
怀帝(司马炽) 306~313
愍帝(司马邺) 313~316

东晋
元帝(司马睿) 317~322
明帝(司马绍) 322~325 沈充造“沈郎五铢”
成帝(司马衍) 325~342
康帝(司马岳) 342~344
穆帝(司马聃) 344~361
哀帝(司马丕) 361~365
海西公(司马奕) 365~370
简文帝(司马昱) 370~372
孝武帝(司马曜) 372~396
安帝(司马德宗) 396~418
恭帝(司马德文) 418~420
后赵
石勒铸:丰货
成汉
李寿铸:汉兴
北凉
沮渠蒙逊铸:凉造新泉

赫连勃勃铸:大夏真兴

武帝(刘裕) 420~422
少帝(刘义符) 422~424
文帝(刘义隆) 424~453 四铢
孝武帝(刘骏) 453~464 孝建四铢、大明四铢
前废帝(刘子业)465 永光、景和 两铢、永光
明帝(刘阈) 465~472
后废帝(刘昱) 472~477
顺帝(刘准) 477~479

南齐
高帝(萧道成) 479~482
武帝(萧赜) 482~493 刘悛在四川蒙山铸南齐五铢
明帝(萧鸾) 493~498
东昏侯(萧宝卷) 498~501
和帝(萧宝融) 501~502


武帝(萧衍) 502~549 天监五铢、公式女钱、背四决铁五铢、太清丰乐
简文帝(萧纲) 549~551
元帝(萧绎) 552~554
敬帝(萧方智) 555~557 四柱五铢、两柱五铢

武帝(陈霸先) 557~559
文帝(陈倩) 560~566 天嘉五铢
废帝(陈伯宗) 567~568
宣帝(陈顼) 569~582 太货六铢
后主(陈叔宝) 583~589

北魏
道武帝(拓跋珪) 386~409
明元帝(拓跋嗣) 409~423
太武帝(拓跋寿) 423~452
文成帝(拓跋睿) 452~465
献文帝(拓跋弘) 466~471
孝文帝(元宏) 471~499 太和五铢
宣武帝(元恪) 500~515 永平五铢
孝明帝(元诩) 516~528
孝庄帝(元子攸) 527~530 永安五铢
长广王(元晔) 530-531
节闵帝(元恭) 531
安定王(元朗) 531~532
孝武帝(元修) 532~534
东魏
孝静帝(元善见) 534~550 小样永安五铢
西魏
文帝(元宝炬) 535~551 大统五铢
废(元钦) 551~554
恭帝(元廓) 554~557

北齐
文宣帝(高洋) 549~559 常平五铢
废帝(高殷) 559~560
孝昭帝(高演) 560~561
武成帝(高湛) 561~564
后主(高纬) 564~577
幼主(高恒) 577 承光

北周
孝闵帝(宇文觉) 557 五行大布
明帝(宇文毓) 557~560
武帝(宇文邕) 560~578 永通万国、北周布泉
宣帝(宇文贇) 578~579
静帝(宇文衍) 579~581

文帝(杨坚) 581~604 置样五铢、五铢白钱、隋五铢
炀帝(杨广) 604~617 隋五铢
恭帝(杨侑) 617~618


高祖(李渊) 618~626 开元通宝
太宗(李世民) 626~649 开元通宝
高宗(李治) 649~683 开元通宝、乾封泉宝
中宗(李显) 684 开元通宝
睿宗(李旦) 684~690 开元通宝
则天皇帝 690~705 开元通宝
玄宗(李隆基)712~756 开元通宝
肃宗(李亨) 756~762 开元通宝、乾元重宝
代宗(李豫) 762~779 开元通宝、大历通宝
德宗(李适) 779~805 开元通宝、建中通宝
顺宗(李诵) 805 开元通宝
宪宗(李纯) 805~820 开元通宝
穆宗(李恒) 820~824 开元通宝
敬宗(李湛) 824~827 开元通宝
文宗(李昂) 827~840 开元通宝
武宗(李炎) 840~846 开元通宝、会昌开元通宝背有:昌、京、洛、益、蓝;荆、襄、越、宣、兖;洪、润、潭、鄂、平;兴、梁、广、梓、福;永、丹、桂字共23局种,为各铸地州名。
宣宗(李忱) 846~859 开元通宝
懿宗(李漼) 859~873 开元通宝、咸通玄宝
僖宗(李儇) 873~888 开元通宝
昭宗(李晔) 888~904 开元通宝
哀宗(李祝) 904~907 开元通宝
史思明
得壹元宝?顺天元宝
后梁
太祖(朱全忠) 907~910 开平元宝
末帝(朱友贞) 911~923
后唐
庄宗(李存勗) 923~926
明宗(李嗣源) 926~934 天成元宝
闵帝(李从厚) 934~935
后晋
高祖(石敬塘) 936~944 天福元宝
出帝(石重贵) 944~947
后汉
高祖(刘知远) 947~948 汉元通宝
隐帝(刘承佑) 948~951
后周
太祖(郭威) 951~954 周元通宝
世宗(柴荣) 954~960
刘仁恭
永安一十、一百、五百、一千、顺天元宝当千、应天元宝、应圣元宝、铁货布、铁五铢(仿隋式样)
前蜀
永平元宝、通正元宝、天汉元宝、光天元宝、咸康元宝、乾德元宝
南唐
唐国通宝、大唐通宝、保大元宝、永通泉货、南唐开元
南汉
铅开元通宝、乾亨重宝、乾亨通宝
后蜀铸
广政通宝、大蜀通宝

开元通宝背闽、福铅钱、永隆通宝、天德重宝
吴越
铅开元

开元通宝小铅钱、乾封泉宝大铁钱、天策府宝
北宋
太祖(赵匡胤) 960~976 宋元通宝
太宗(赵光义) 976-997 太平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
真宗(赵恒) 998~1022 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元宝、祥符通宝、天僖通宝
仁宗(赵祯) 1022~1063 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佑元宝、皇宋通宝、康定元宝、庆历重宝、皇佑通宝、至和元宝、至和重宝、至和通宝、嘉佑元宝、嘉佑通宝
英宗(赵曙) 1064~1067 治平元宝、治平通宝
神宗(赵顼) 1068~1085 熙宁元宝、熙宁通宝、熙宁重宝、元丰通宝、元丰重宝
哲宗(赵煦) 1086~1101 元佑通宝、绍圣元宝、绍圣通宝、绍圣重宝、元符通宝、元符重宝
徽宗(赵佶) 1101~1125 建国通宝、圣宋元宝、圣宋通宝、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崇宁元宝、大观通宝、大观元宝、政和通宝、政和重宝、重和同胞、宣和元宝、宣和通宝
钦宗(赵桓) 1126~1127 靖康元宝、靖康通宝
李顺
应运元宝、应感通宝
南宋
高宗(赵构) 1127~1162 建炎通宝、建炎重宝、建炎元宝、绍兴元宝、绍兴通宝
孝宗(赵眷) 1163~1190 隆兴元宝、乾道元宝、淳熙元宝、淳熙通宝
光宗(赵敦) 1190~1194 绍熙元宝、绍熙通宝
宁宗(赵扩) 1195~1224 庆元通宝、庆元通宝、嘉泰通宝、嘉泰元宝、开僖通宝、开僖元宝、嘉定通宝、嘉定元宝
理宗(赵昀) 1225~1264 大宋元宝、大宋通宝、圣宋重宝、宝庆元宝、绍定元宝、绍定通宝、端平元宝、端平通宝、端平重宝、嘉熙通宝、嘉熙重宝、淳佑元宝、淳佑通宝、皇宋通宝、开庆通宝、景定元宝
度宗(赵基) 1265~1274 咸淳元宝、临安府钱牌
恭宗(赵显) 1275
端宗(赵显) 1276~1278
帝丙(赵丙) 1278~1279

太祖(耶律阿保机) 907~926 通行泉货、天显通宝
太宗(耶律徳光) 926~947 会同通宝
世宗(耶律阮) 947~951 天禄通宝
穆宗(耶律璟) 951~969 应历通宝
景宗(耶律贤) 969~982 保宁通宝
圣宗(耶律隆绪) 982~1031 统和通宝
兴宗(耶律宗真) 1031~1054景福通宝、重熙通宝
道宗(耶律洪基) 1054~1101 清宁通宝、咸雍通宝、大康通宝、大康元宝、大安元宝、寿昌元宝
天祚帝(耶律延禧) 1101~1125 乾统元宝、天庆元宝
西夏
景宗(李元昊) 1032~1048
毅宗(李谅祚) 1048~1067 西夏文福圣宝钱
惠宗(李秉常) 1067~1086 西夏文大安宝钱、大安通宝
崇宗(李乾顺) 1086~1139 西夏文贞观宝钱、元德通宝、重宝、大德通宝
仁宗(李仁孝) 1139~1193 西夏文乾佑宝钱、天盛、乾佑元宝
桓宗(李纯佑) 1193~1206 西夏文天庆宝钱、天庆元宝
襄宗(李安全) 1206~1211 皇建元宝
神宗(李顺顼) 1211~1223 光定元宝
献宗(李徳旺) 1223~1226
末帝 1226~1227


太祖(完颜阿骨打) 1115~1123
太宗(完颜晟) 1123~1135 天辅通宝
熙宗(完颜dan) 1135~1149 天眷通宝、元宝、皇统元宝
海陵王(完颜亮) 1149~1161 正隆通宝
世宗(完颜雍) 1161~1189 大定通宝
章宗(完颜景) 1189~1208 承安宝货银铤、泰和通宝、重宝
卫绍王(完颜永济) 1208~1213 崇庆通宝、至宁元宝
宣宗(完颜洵) 1213~1223 贞佑元宝、通宝
哀宗(完颜守绪) 1223~12324
末帝 (完颜承麟)
伪齐刘豫
阜昌元宝、通宝、重宝

世祖(忽必烈) 1260~1294 大朝通宝、中统元宝、至元通宝
成宗(铁穆耳) 1294~1307 元贞通宝、大德元宝、通宝
武宗(海山) 1308~1311 至大通宝、大元通宝、国宝
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1311~1320 皇庆元宝
英宗(硕德八剌) 1321~1323 延佑元宝、通宝
泰定帝(也孙贴木儿) 1323~1328 至治元宝、通宝、大元至治
天顺帝(阿速吉八) 1328 泰定通宝、元宝
文宗(图贴睦尔) 1328~1329
明宗(和世剌) 1329~1332
宁宗(懿麟质班) 1332
顺帝(妥欢贴睦尔) 1333~1368 至元通宝、至正通宝、之宝
元末义军
大周 张士诚 1353 天佑通宝
大宋 韩林儿 1355 龙凤通宝
天完 徐寿辉 1358 天启通宝、天定通宝
汉 陈友谅 1360 大义通宝
吴王 朱元璋 大中通宝

太祖(朱元璋) 1368~1398 洪武通宝
恵帝(朱允炆) 1399~1402
成祖(朱棣) 1403~1424 永乐通宝
仁宗(朱高炽) 1425 洪熙通宝
宣宗(朱瞻基) 1426~1435 宣德通宝
英宗(朱祁镇) 1436~1449
景宗(朱祁钰) 1450~1457
英宗(朱祁镇) 1457~1464
宪宗(朱见深) 1465~1487
孝宗(朱佑堂) 1488~1505 弘治通宝
武宗(朱厚照) 1506~1521
世宗(朱厚璁) 1522~1567 嘉靖通宝
穆宗(朱载厚) 1567~1572 隆庆通宝
神宗(朱翊钧) 1573~1620 万历通宝
光宗(朱常洛) 1620 泰昌通宝
熹宗(朱由校) 1621~1627 天启通宝
毅宗(朱由检) 1628~1644 崇祯通宝
李自成
永昌通宝
张献忠、孙可望
大顺通宝、西王赏功、兴朝通宝
南明
弘光通宝、隆武通宝、大明通宝、永历通宝、兴朝通宝
三藩
利用通宝、昭武通宝、洪化通宝、裕民通宝

太祖(努尔哈赤) 1616~1626 天命汉钱、天命通宝
太宗(皇太极) 1626~1643 天聪汉钱
世祖(福临) 1644~1661 顺治通宝
圣祖(玄烨) 1661~1722 康熙通宝
世宗(胤禛) 1723~1735 雍正通宝
高宗(弘历) 1736~1795 乾隆通宝
仁宗(顒琰) 1796~1820 嘉庆通宝
宣宗(旻宁) 1821~1850 道光通宝
文宗(奕伫) 1851~1861 咸丰通宝、重宝、元宝
穆宗(载淳) 1862~1874 同治通宝、重宝
德宗(载湉) 1875~1908 光绪通宝、重宝
(溥仪) 1909~1911 宣统通宝
太平天国
天国通宝、天国圣宝、太平天国、太平圣宝

唐朝的铜钱是什么样子的?


  唐王朝建立后,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铸币政策。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径八分,重二铢四絫,积十文重一两,一千文重六斤四两”。确立了国家铸币的法币地位。同时,又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绢帛为货币的传统,实行了“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钱即铜钱,帛则是丝织物的总称,包括锦、绣、绫、罗、绢、絁、绮、缣、紬等,实际上是一种以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兼而行之的多元的货币制度。
  唐政府不断出台严厉打击私铸和滥铸等的法令,并禁断使用恶钱,但是由于铜钱供应量严重短缺,币值不断上升坚挺,私铸和滥铸有暴利可图,所以成效并不理想。 两税法实行以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一大矛盾,突出表现为钱重物轻即所谓“钱荒”问题的不断恶化。
  唐代大城市中出现了柜枋和飞钱。柜枋经营钱物寄付,在柜枋存钱的客户可以凭书贴(类似于支票)寄付钱财。这些都说明了商业在唐朝中期的繁荣。唐末,因为黄巢之乱和藩镇战争,户数锐减,社会经济规模再也未能达到开元盛世的水平。
“开元通宝”钱,始铸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它的诞生在中国乃至东方货币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它废除了沿用了千余年的钱币计重制,开创了通宝钱体系;其次,创立了新的衡重标准单位 ——“钱”,为唐及以后的铸币标准化和制度化奠定了基础。唐代还有乾元重宝、会昌开元通宝、得壹元宝、顺天元宝,“开元通宝”钱样见图.
铜制
铜质开元通宝是比较常见的一类开元通宝,由于年代较远,出土钱币较多,故大多表面有锈,磨损严重。初唐外郭较细,中唐以后外郭变宽变粗。开元通宝一般内郭较细,圆穿铸造方正。钱文为隶书"开元通宝"四字直读。通字"甬"头极有特色,融合了篆书的特点。"开元通宝"版制较多,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开元轮廓精细,文字精美;中期钱背多铸有星、月等各种纹饰;晚期的由于铜料冶炼不精,铸币粗糙,以"会昌开元"为代表。又"开元通宝"四字中元字形不同时期形有小异,"元"字第二笔有左挑、右挑、双挑区分,其中又以后两者较少见。
金银制
不同材质的开元通宝除铜质开元通宝外,唐朝也铸造过金、银质开元通宝。(另外还有玳瑁、铁、铅等材质)这两种贵重金属币仅限皇家赏赐,供显贵玩赏,并不投入流通,因此存世量极小,尤其是金开元,更弥足珍贵。金开元通宝是仿铜开元通宝铸造,并不作为流通货币使用,为宫廷赏赐钱。有诗曰:"开元皇帝掌中怜,流落人间二十年,长说承天门上宴,百僚楼下拾金钱。"可见唐开元盛世的奢华。1970年西安何家村出土30枚金开元通宝,是那个时期唯一的一次发现,足见其珍稀程度。

我想学习一些古钱币知识

  古钱名词解释
  古钱的面、背、幕、穿、廓、肉:
  古钱的正面称为面,一般铸有文字,叫做面文或者钱文。面有竖线称竖文,横线称横文。钱的背面简称背,背有文字称背文,如果既没有文字又没有纹饰的,就叫光背,一般钱背称幕。
  钱的方孔或者圆孔叫做穿,也可叫做好、函。穿孔大的叫做广穿,小的称为狭穿,又有花穿。穿外的钱体叫做肉。肉的外缘叫做边,或者叫做廓;内缘形成边框的叫做内廓,或称做好廓、函廓;内廓细的叫细廓,非常细的就叫做瘦廓。汉代以前圆钱背无内外廓,我们称它平背,从汉武帝铸五铢钱开始,钱币就有了内外廓。外廓双重叫做重轮或重廓;内廓双重就叫做重孔或重穿。内廓比外廓低些,我们就成为阴廓。
  古钱的钱文与形制:
  钱文即铸在钱面上的文字。钱文自上、右、下、左而读的,叫做回读或旋读,钱文自上而下,自右而左来读,叫直读或顺读。钱文的书体有篆、隶、真、草、行、瘦金和宋体等,即使是同一字体,手法也是变化多端的。形制即是古钱的铸造工艺、币材、造型结构。各个时代的钱币,都有其特征,出于需要也要规定出同前朝钱币的差异。比如方孔圆钱有的有廓,有的就没有廓;有的穿孔大,有的穿孔小;钱文有的直读,有的旋读。因而各个时代的钱币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鉴定古钱真伪时这种方法也是很科学的。象齐的刀布为了使钱文不易磨损,就把币的轮廓铸得较高,背中间有一高点,如果没有这些特征,那么就应判断是伪品。即使是同一币制的刀币,由于时间的先后关系也有变化。这就需要钱币爱好者熟记常在钱文中出现的字及时代特征,以免上伪币之当。
  雕母和铁母:
  雕母又叫祖钱。用铜块或锡、铅块直接雕刻成钱模,铸钱时用祖钱做模,翻铸母钱。这些母钱颁发到各地,各地则用母钱制范铸币。祖钱的雕制是很精良的,目前所见雕母都是金黄色的铜质,是质地优良的铜材。铜雕母的钱文很精美,字口深峻。雕母钱不见刀痕迹象,,比同版流通的钱稍大些、厚重些。 雕母钱被制成钱模后取走,工匠用融化了的铜液浇铸在钱模上,待铸币冷却后开模,取出铸币加工打磨光洁即成。
  宋、元、明、清时期,冶金技术和采矿技术的发展,带动了铸币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黄铜铸币盛行起来。黄铜是铜锌合金。以前鉴定钱币含铜量的多少,就将币掷于地上,听声断其成色,成色高的铜币,掷于地上有金声。除黄铜外,还有白铜钱,这是铜锡合金中锡的比例大的缘故,也有一种白铜钱是镍铜。
  雕母钱体积比母钱和流通钱大,母钱又比流通钱稍大,铜质也较好。只是因为母钱是由祖钱翻砂铸成的,所以钱的外缘轮廓、字口都没有雕母深峻,各方面都比雕母逊些。母钱除了铜质的外,也还有铁质的.铁材料翻砂制的铁母钱比同级的铜钱要大些、厚重些。
  古钱币爱好者应当把铁母和铁范铜钱区别开来,铁母钱是为铸造铁钱翻砂制成的母钱,再由母钱铸成流通钱,它和铜币实际上只是铸币材料的不同。而铁范铜钱,是在大批铸铁钱之前,现将融化的铜液注入,以检查钱模的效果,因而这些铜钱称为试铸品,这是与铁钱形制完全相同的铜钱。这种钱流传极少。
  不论是打造铸币还是范畴,都是一种手工业的生产方式,由此造成钱币品质的良莠不齐和铸造费的高昂。中国历代的铜钱,在形式上常有错范和流铜等现象,使钱币不整齐美观,在重量和成色上也是千差万别的,就是同一炉所铸的钱,重量也不一定相同,在成色上更是难以辨别。中国铸币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清时采用了机器铸币,新铸铜元制币整齐精巧,大受人民欢迎,而政府也获大利。
  生坑品和熟坑品:
  古钱带有出土锈色称生坑,所以出土不久称新生坑;出土时间较久,尚带锈片残迹称老生坑,或称熟坑。
  生坑品也有伪品,那时后代人伪造前代的古钱,我们鉴别生坑钱的真伪主要是观察钱币的文字、锈色。因为钱币上的字多为著名书法家所写,而伪造者学些的字有其形而无其神,有时文字与钱币形制也不同,虽然铜锈是真的,钱币也是假的。 铜也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常湿的情况下也不容易生锈。入土后的钱币经过几十百把年甚至上千年,钱币的表面便起了化学变化,生成了铜锈,这种铜锈是不会脱落的。一些伪品的锈是经过特殊处理过装饰而成的,虽很逼真,但在沸水中浸泡后,,锈就回脱落。
  通宝、元宝和重宝:
  通宝是中国自唐至清末铜币的一种名称,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了,而改称宝。如“大唐通宝",“唐国通宝”、“太平通宝”、“永乐通宝”、“康熙通宝”等。货币称宝是有其社会意义的,这就是货币的威力增大了。
  元宝”这一名称最早是用于唐肃宗时史思明在洛阳铸的"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顺天元宝是由得壹元宝改制的。这两种钱可以说是一种占领货币。大历年间曾铸有大历元宝,制作不精。当时钱价很低,铜价却很高。因此官铸也不精良。以后还有天福元宝、淳化元宝、圣宋元宝、宣和元宝、靖康元宝等。
  “重宝”也是铜币的一种名称,这一名称最早是用于唐乾元元年铸的“乾元重宝”。乾元钱法定有两种:一种是乾元重宝当十钱;另一种是当五十的乾元重宝,这种钱的背面的外廓是双圈,所以称为重轮乾元钱。乾元重宝流传下来的很多,特别是小平钱,仅次于开元钱。朝鲜曾铸造乾元重宝,背面有“东国”二字,这是朝鲜最早的钱币。乾元钱有光背,有背面穿下俯或飞鸟或云朵,也有云朵在穿上的。以后有南汉“钱亨重宝”,北宋“庆历重宝”,“崇宁重宝”,清“咸丰重宝”、“光绪重宝”等等。
  记号钱、蚁鼻钱与鬼脸钱:
  记号钱,就是面、背部有特殊记号的钱币。比如钱面钱背有星纹、月纹等等。象乾元重宝,有瑞雀纹的价值990元。宋咸淳元宝,有小平和折二两种,背文从元字到八字,这表示铸币的年代,八年的咸淳钱是宋最后一次铸币,九年、十年大概都没有铸币,以后的前幼帝、端宗和后幼帝也没有铸币。
  朱元璋早期铸造多种大中通宝钱,即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当五、当十, 并在各省分设宝泉局鼓铸,这次铸的钱,背面有各省的局名,计有北平、豫、济、京、浙、福、鄂、广、桂等,小钱背面多只有局名。凡发现当三以上的大钱背文有北平、鄂、京、桂等字样的古币,就要留神鉴别,真币每枚价值千元以上,皆属珍品。
  世俗所称的蚁鼻钱,是铜贝的高级形态。钱币学家认为蚁鼻钱是楚国的货币,因为大多出土于南方,而且文字是阴文,和中原的货币不同。蚁鼻钱的形状是正面凸起,背面平。按照钱上的文字可以分为许多种。最普通的是所谓鬼脸钱,因为钱身为椭圆形,而且上面有的阴文,看起来的确象人的脸。其次是各六朱,因为上面的文字好像是各六朱三字的连写,同时又象一只蚂蚁,加上鬼脸上的高鼻子,于是就有了蚁鼻钱这个名称。这两种钱最多见。
  其余几种蚁鼻钱,即铜贝铭文作“全”字者,均很少见。解放后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苏、鲁南都不断发现蚁鼻钱。普通鼻钱传世较多,几乎没有伪品,但出土少的“全”字币,就应留神有否做伪痕迹。
  钱: 原与“鎛”同为古代农具,跟“划”相通,呈铲状。春秋战国间物物相易时,金属农具“钱”即被当作重要财产作为交换流通物;继而便出现具有货币功能的原始大铲钱,后又称“布”( 即“鎛 ”之通假;古时钱鎛混称犹今之锹铲混用。 ) 战国末至秦,各式货币虽统一为“内方外圆”状态,但“钱”的名称却一直被保留下来,至今仍为通用货币之统称。
  泉: 古音与“钱”通。因货币如泉水一样流通一息,遂有人又将“钱”称“泉”。王莽篡夺刘汉天下后,因“钱”、“铢”等字之“金”旁与繁体“刘”字结构“卯金刀”之“金”犯其忌讳,故正式以“泉”代“钱”,更铸“货泉”、“布泉”以及“小泉直一”至“大泉五十”等六泉。此后三国孙吴之“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唐及五代之“乾封泉宝”、“永通泉货”等,“泉”作“钱”即被广泛使用并留传下来。后世文人更因“泉”较“钱”字风雅淡泊。故尤喜称“钱”为“泉”。
  面: 钱的正面简称。即铸有年号或国号文字以标志钱名的一面。如“半面”、“开元通宝”、“顺治通宝”等钱面。
  背: 钱的背面之简称,又叫“幕”。钱背变化较多:光平无文的叫“光背”或“素背”,如秦汉的“半两”、“五铢”即多光背。唐宋以下的钱背大多有星月纹或记址、记年、记值等文字。如开元通宝背“⌒”者称月纹,背“荆”字者示荆州铸造;南宋嘉定通宝背文“同仁”系记同安监嘉定二年造;明代天启通宝大钱背文“十·一两”表示值当十、重一两;清雍正通宝背满文“”则表明宝苏局铸制。元代“至元通宝”大钱背文更有蒙古、西夏、察合台三种文字组成,就尤为奇异了。
  比轮----东晋时沿用东吴旧钱,大小轻重并行,大钱称"比轮",形容其大如车轮.
  小平钱----直一文的小钱,也称平钱,小钱,一般直径在2.4厘米左右,重3.5克左右.
  折二钱----当两文使用的钱,一般直径在2.8厘米左右,重7克左右.
  折三钱----当三文使用的钱,一般直径在3.1厘米左右,重10克左右.(其余如折四,折五钱,均依次上推)
  大钱----(1).大面值的钱及大型钱的统称.(2).六朝时称标准大小的五铢钱为大钱,乃与剪凿小钱相对而言.
  文----钱币的基本单位名称,一枚小平钱称一文.
  贯----一千钱称一贯,又铸钱场所穿在钱孔中的方形竹木条也称贯.
  缗----同贯,一千钱称缗.
  小样----指钱径小于同类型钱者.
  大样----指钱径大于同类型钱者.
  面----钱币之正面.
  面文----钱币正面的文字.
  背----钱币之背面,又称幕.
  背文----钱背文字,符号,图形的总称,又称幕文.
  穿----指钱身之孔,也称好.方者叫方穿,方孔,圆者叫圆穿,圆孔.
  广穿----指钱孔较大者.
  狭穿----指钱孔较小者.
  内郭----指钱孔四周之突出部分,又称好郭.
  广郭----指内郭较宽者.
  狭郭----指内郭较狭者.
  重郭----指二重内郭.
  决文----指钱身方孔之一角或数角尖出者.
  四决文----指钱身方孔四角尖出者.又称"四决".
  栗角----是一种特殊的四决文,方孔四角尖出处呈小点状.
  四出文----是指钱身方孔四角又阳文延伸至外郭者,又称四处,四道。
  外郭----指钱身外周之突出部分,又称外缘,外轮,肉郭,边郭。
  宽缘----外郭较宽,又称宽轮,宽边。
  狭缘----外郭较狭,又称狭轮,狭边,细缘。
  重轮----指二重外郭。
  额轮----指外郭外高内低,多见于王莽钱。
  削边----指外郭向外斜削,正与额轮相反。
  磨边钱----指磨去外郭边缘之钱。
  肉----指钱币的内外郭之间五文字图案部分。厚者称厚肉,薄者称薄肉。
  日----指钱背之凸起圆圈,又称日文。
  月----指钱面,背之凸起圆弧,又称月文,甲文,月痕。圆弧向上称为仰月,向下称为偃月。
  星----指钱面,背之凸起圆点,又称星文。
  圈星----指钱背下凹之之圆圈。
  孕星----指钱背的仰月上星。
  光背----指钱背无文,又称素背,光幕,素幕。
  合背----指误用二件面范铸成的钱,双面均有钱文。
  合面----指误用二件背范铸成的钱。双面均是钱背。
  直读----钱文的顺序按上下右左次序排列,也称顺读,对读。
  旋读----钱文按上右下左次序排列,又称环读。
  左读----指钱文从左向右读。
  传形----指刻成正字的阴文范铸成之钱,钱文呈反字状,见于先秦至六朝时期。
  离郭----指钱文远离内郭。
  接郭----指钱文均与内郭相连。
  隔轮----指钱文远离外郭不相连接。
  连轮----指钱文与外郭相连。
  深字----指钱文特别深峻。
  隐起文----指钱文高低粗细不一。
  聚头----指钱文之首均对内郭,又称聚首。
  并足----指钱文之首均对外郭。
  雕母----用铜,锡,铅,牙,骨,木等材料雕刻而成的钱币模型,又称祖钱。
  母钱----翻铸时作模之钱,一般由雕母直接翻铸而成。
  铁母----指铸造铁钱之母钱,本身铜质。
  铁范钱----以铁钱范型翻铸的铜钱。
  样钱----试铸及初铸的样版钱。
  部颁样钱----由中央户,工两部监制颁发各省作为标准的样钱,也可作母钱用。
  进呈样钱----地方进呈有关当局审查的样钱。
  剪凿样钱----剪边钱与延环钱的总称。即将一枚圆钱剪凿成内外二枚。
  剪边钱----被剪凿去外圈之钱。又称对文。
、古钱时代风格
1、先秦钱币风格。 先秦时期,货币以刀、布、圆钱、蚁鼻钱(又称鬼脸钱)等为主。大部分的刀、布币币身极薄(部分地区釿布、戈邑方足布、即墨小刀等的币身较厚),刀币的浇口在首端。刀、布的浇口及边缘常有浇铸时挤出范外的多铜,因未加磨琢而呈自然状态。有些伪造的刀、布币边缘被挫磨光滑,实际上是画蛇添足,暴露了伪造痕迹。大部分刀、布币的文字是用刀刻在泥模上铸成的,其笔画是一刀而成,绝不致窜,甚至还看得出落刀与收刀的形迹。这种战国文字书法流畅隽秀,前后相贯,生动自然,而伪造者由于对战国文字缺乏深入研究,故有些伪品字画呆滞,笔意全失。由于战国文字较难模仿,因此,伪造者每获真钱,即有以翻铸赝品。这种翻铸的伪钱比较难于识别,然而通过认真观察,可以发现翻铸的伪钱一般较厚重,铜质也粗。当然,这类伪钱中也有铸得极精的,这就必须细心观察整个钱的外表及其锈片的真伪,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2、两汉钱币风格。 汉武帝时的三铢通行时间不长,存世也少。伪造者取五铢改刻,但三铢比普通五铢轻小,“铢”字写法也与五铢有明显不同,易于识别。也有以钱翻铸的伪品,但能乱真者少。汉代的普通半两、五铢钱存世较多,目前所见伪品几乎都是半两、五铢中的特殊品,如“两两”、“五五”等(实际上确有当时错范或戏铸的真品)。伪造者一般采用真钱改刻的方法,也有翻砂而成的,如伪钱“五五”、“平平五铢”但翻造不精,肉质粗糙。新莽朝的铸钱工艺非常讲究,向称铸钱好手,但仔细观察,王莽钱也有精细之分。拿著名的六泉十布来说,有轮廓斜削、笔画细挺、制作特别精美的;也有文字平夷、制作较逊的。十布又有通穿(即圆穿与首端间有中线者)与不通穿二种。从整体上来讲,当时的钱文以悬针篆为主,其笔画之流畅峻削,布局之匀称得体,皆臻上乘。六泉十布中除大、小泉及大布外,伪品较多。有未见真钱,仅按旧谱翻造的“幼泉二十”伪钱,制作粗劣,容易识别;也有取旧钱改制的“壮泉四十”伪钱;还有照真钱翻铸的,这种伪钱虽较精致,但与真品相比,文字缺乏生气,终能识别。新莽朝的大泉五十虽无人作伪,但一些特殊品如大泉五铢等亦有伪品。真的大泉五铢是当时铸的改范钱,原来的“十”字犹隐约可见;还有一种大泉五十背有吉语,如“长乐未央”等,文字书法生动有致,非作伪者所能摹仿,但极少见。
3、魏晋南北朝钱币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钱币种类较多,在钱文上已打破了铢两相称的习惯,出现了一些国号钱、年号钱及古语钱,如“丰货”、 “汉兴”、“凉造新泉”、“大夏真兴”、“永光”、“景和”、“天清丰乐”等等。这一类钱由于奇货可居,伪造也多。“ 丰货”钱的铸工较差,但文字苍劲古拙,伪品则貌似而神异,真伪易对照。“汉兴”、“永光”、“景和”的直径在1.55至1. 7厘米之间,“凉造新泉”、“天清丰乐”的直径在2至2.2厘米之间,“大夏真兴”的直径在2.2至2.3厘米之间,若发现直径大于此者,基本上都是伪钱。“汉兴”有直接横读两种,文字亦有篆隶之分。“永光”、“景和”极为少见,解放以来未见有新的出土,且钱小穿大,容易破损毁灭,故现存精美完好者屈指可数;两者以“永光”尤为难得,伪造者常以六朝五铢改制,但形制、文字面目皆非。“凉造新泉”的文字瘦小端正自成风格,可惜笔画间常残留流铜,钱文不甚清晰。若发现特别清晰规整的“凉造新泉”,倒要细心观察,看看它究竟是否真品。北魏“太和五铢”以生坑为多,而伪品则多数做成熟坑(这非说凡熟坑的太和五铢都是伪品)。凡是传世流行的古钱,不论是携带或收藏,都是用绳索穿起来的,经过长时间的摩擦,钱的两面都一平如镜,若是人为的熟旧,往往字口轮廓磨塌,文字失去精神。
4、唐代钱币风格。 唐代货币以开元钱为主。初唐开元大型精美,会昌开元铸工较为粗糙,其背文有“昌”、“京”、“洛”、“益”、“荆” 、“襄”、“蓝”、“越”、“宣”、“洪”、“潭”、“究”、“润”、“鄂”、“平”、“兴”、“梁”、“广”、“梓 ”、“福”、“桂”、“丹”、“永”等23种。背“永”字者最少,“永”字有穿上、穿下及大小之分,但文字多臃肿而平夷,精美者少。伪造者有取背文模糊的会昌开元改刻成永字开元,故鉴别时要留心观察“永”字周围有无刀刻痕迹,若系翻造者又当别论。会昌开元的背文系开铸前用小戳子打印在模上,上下左右位置并不严格固定,有时凸出钱面甚多。此外,尚有背文打印不清或一时不能确释的会昌开元,但确是真品,非改刻伪铸者。唐代的大历、建中钱存世也较少,亦有伪造,但摹仿逼真的尚不多见。大历、建中钱的制作不及初唐开元。大刀钱尚有大型精美者,建中钱多数薄肉小样,大型厚肉的极少。
5、五代钱币风格。 五代时各地割据政权纷纷设炉铸钱,种类庞杂,由于连年征战,当局者为了应付财政困难,或铸大钱,或铸铁、铅和低质合金钱,故五代时大钱多、铁钱多、铅钱多,制作精粗不一。如后晋时“天福元宝”大多薄小寙劣,制作粗糙;后周的“周元通宝 ”却精美异常,于初唐开元相似。凡“周元通宝”大钱及小平背有龙凤、佛像、公鸡等图案者,皆系后代仿制,决非当时的行用品。又同时马殷的“乾封泉宝”大铁钱,其间精粗相差特别大。“乾封泉宝”大铜钱传世极少,所见伪钱文字过分造作,反失生趣,仔细分辨即能看出真伪。
6、宋代钱币风格。 宋代钱币一般是每换一次年号就新铸一种钱,其铸量、种类之多,为历朝罕有。两宋300年间,通行以小平及折二钱为主,间亦行用大钱,其轮廓、大小都有一定标准。自南宋淳熙七年开始,钱背以数字纪年,钱文书体也逐渐以宋体为主。总的来讲,两宋钱币的铸工考究,徽宗时期尤为突出,独创一格的瘦金体见于钱文,秀纤的书法配以精湛的铸工。常使伪制品相形见拙。宋钱的另一个特征就是版别多,如宣和、政和共有数百种版别。南宋的嘉定铁钱除大小不同外,又红又专有通宝、元宝、重宝、新宝、永宝、真宝、珍宝、正宝、之宝、万宝等10余种,而背文以有纪地、纪年、纪值的区别,历朝以来,实属创见。普通宋钱无人伪造,而康定、至和重宝背坊、虢,圣宋通宝、靖康等品种的伪钱较多,凡遇到这类钱币时必须慎重对待,要仔细观察有否做伪痕迹,是否与大量的普通宋钱形制相合,南宋的临安府钱牌有三种式样;一种是上下圆角;另一种是上下方角;第三种是上圆下方。清代仿造者取其钱翻砂,制成的赝品几能乱真,唯锈色、色浆不及,个别字文走形。
7、辽代钱币风格。 辽代钱币有其特殊的风格,钱文旋读,字含八分,笔意古拙,铜色较红。从辽代的天显到辽宋的天庆,近一二百年间,钱文、形制均一脉相承,这说明辽代铸钱有明显的传统性。辽代早期钱币如天显、应历、保宁、统和等存世极少,伪造者无从觅得蓝本,故伪钱亦少。有一种统和元宝伪品,与辽代风格相去甚远,亦易识别。
8、金代钱币风格。 金代钱币向以精美著称,这与金人掌握了宋陕西炉的铸钱技术力量有关。金代的泰和通宝揩书大钱极为难得,数十年来,只发现二种版别,其书体甚佳,轮廓、文字略有肥瘦之分。曾见一种模仿细字版的伪钱铸得较好,显系用真钱翻铸而成,但为了掩盖新铸痕迹,外轮被敲击变形。小平楷书泰和通宝多数为白铜质地,亦甚难得;篆文的泰和小平钱未见真品;篆文折三泰和确有真品,然存世极罕;承安宝货铜钱未见真品。
9、元代钱币风格。 元代通行纸钞,早期钱币除蒙文大元及至大通宝外,铸额均少。有些年号仅有庙宇钱传世,这种庙宇小钱不作货币行用,旧称供养钱。元末的至正权钞币值愈大(即钱形愈大),面背错范没有对准所致,造成文字和轮廓都倾于一边的现象,但出于自然,无造作气。其背文笔画较繁,含糊不清者居多,伪造者常用真钱翻铸,由于翻造不精,背文模糊,与真者大相径庭。也有一种伪品虽刻意摹仿,背文特别清晰,同样失去原钱雄浑自然的风貌。历朝铸钱除特使情况外,铸量以千、万贯计,必然是熟练工人才能胜任,他们按工序放手操作,不若作伪者肆意模仿,顾此失彼,弄巧成拙。元末农民起义军的钱币如天启、天定、天佑、龙凤等,不仅书体极佳,铸造亦精。大义通宝的铸工不及以上四种,故有“精天定,滥大义”之称。大义通宝偶而也有精美者,但为数极少。以上五种都有伪品,其中最多的要推天启和龙凤。有一种天启通宝伪钱是取天定通宝改“定”作“启” 而成,伪劣品的“天”、“通”、“宝”三字与“启”字有明显的不协调感。
10、明代钱币风格。 明代钱币,早期与后期的文字、形制都不相同。早期狭轮,文字挺秀;后期外轮变宽,钱文以宋体为主。明初的大中、洪武钱为早期风格的代表,当时各局均有铸造,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五式,版别较多,如“通”字就有单、双点之分,背有纪值、纪地及光背等数种,各地所铸的钱文自成系统,书体各不相同,存世多寡悬殊。伪造者有取常见的浙、豫版改成稀少的京、济、鄂版,以致面背文字不符,暴露了弱点,如伪钱大中通宝背十挂的面文就完全是浙版的字体。又如伪钱天顺通宝是取明末的大顺通宝改铸而成,天顺在弘治之前,属明代的早中期,不应出现明末的钱风,明代实际上没有铸过天顺通宝。明代钱文为避朱元璋的“元”字讳。一律称通宝,且直读(即通宝二字在右、左方);延至清代,钱文仍以直读通宝为主。直至咸丰发行大钱时有恢复了元宝、重宝之称。
二、古钱的铜质铜色
古钱的铜质主要有紫铜、青铜、黄铜、白铜等数种。紫铜的含铜量最高,一般在90%以上,颜色紫红。青铜属铜锡铅合金,其颜色有深红、淡红或水红、青白、微黄等种。黄铜指铜锌合金,其色有淡黄、金黄之分。白铜指铜 合金,多见于近代机制币。有一些铜色银白的方孔古钱,习惯上也称为白铜钱,但实际上并不含 或含 很少。它仍是一种青铜,只是铅锡的成分较多而引起了铜色的变化,为了尊重习惯及鉴别上的便利起见,现仍称为白铜钱。
由于各个历史时期各地的铸钱方法、铜矿资源、成分配给都不相同,所以古钱的铜质铜色也有较大的差异。古钱的成反一般采取化学分析的方法来获得,但这种破坏性试验对古钱鉴定来讲并无实际意义,所以古钱的铜色在鉴定上显得更为重要。先秦圆钱的铜色深红,接近紫铜,属红铜;而同期的刀布币的铜色多呈淡红,属青铜。先秦钱币的另一特点是币身较薄,伪造者常渗入过多的铅以增加铜熔液的流动性,这种伪品铜色暗红,质软易变形。半两及五铢的铸期较长,铜色也深浅不同。凡传世日久的太和五铢,铜质裸露,其色深红,且质地极为细腻,表面几乎找不到砂眼气孔。一种大字版的金旁略低,伪品的铜色较淡,且铜质也粗。五代时的天德重宝铜色微带青白。天策符宝传世品表面常有一层黑色的氧化层,内部铜质多呈水红。永安一百、永安一千铜色微黄,南唐钱币的铜色也多数偏黄。
北宋早期铁母如宋元、太平等铜色淡黄或微黄,后期铁母如绍圣、圣宋、大观等铜色较深,而宣和、靖康、建炎小平铁母多属白铜。建炎重宝颜色深红,南宋铁母的铜色多数偏黄。辽钱铜色深红或紫红。西复钱铜色水红。元钱铜色深红及浅红者多,而寺观供养钱也有偏黄者。嘉靖之前铸钱用青铜,嘉靖之后则多用黄铜,着与掌握了锌的提炼技术有关。明清雕母(祖钱)铜色以金黄为主。清代新疆铸钱用紫铜,故称新疆红钱。咸丰宝福局钱为紫铜质,但宝福局阔缘红铜质,咸丰重宝当百大钱、背外缘外重五两者属伪品,真品存世仅5枚左右,铜色有暗黄及深红二种,外缘宽度与普通当百大钱同。一说宝福局大钱用铜炮材铸成,铜色深浅不同,但主要是淡红色的铜。小平铁母及部分当十当二十样钱以白铜铸成。咸丰宝河、宝陕当五百、当千大钱为紫铜质,当十至当百大钱为黄铜质,而黄铜的宝陕当千大钱则属伪品,宝泉、宝源及宝巩的当五百、五千大钱有黄铜、紫铜二种。咸丰满汉文浙字钱铜色微带金黄,且铜质细密,书体凝重,伪品钱文为普通楷书,铜色淡黄,铜质也粗。以上列举部分古钱的铜色,但不包括特殊情况。
三、古钱币形制鉴别
在钱币的形制中,钱文字体较多地表现了时代的一致性。每种钱币文字各有特征,但它总还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字,有时代共性。这一规律,也可作为鉴定依据之一。鉴定一个钱币字体对不对,首先看它是否合于时代特点,第二步才看它是否合于本品种的特点。
比如,有的“东周”“西周”圜钱,钱文是小篆体,也有“ 化”钱文为小篆体,显然都是伪品。小篆体是秦统一后“书同文字”,才推广到全国的,战国时的两周钱文应具三晋两周金文的基本写法; 化钱文应有齐文字的特征。又如,宋代钱文有“方头通”,明清钱文也有“方头通”,但方的程度不同,有一个从不太方到很方的变化过程。一枚钱币上的字,同出于一人之手,应该彼此协调一致。用拼合法造的伪币,很难做到这点。有人用南明桂王的永历钱改成唐太宗时的大历钱,两种字体差距相距数百年,作法再精也能辨别出来。 各时期的铸钱,或出于需要,或出于规定而形成一些特定的现象。如齐的刀币为保护钱文而把轮廓铸得较高,背中间有一高点。没有这一特点,多半是伪品。又如唐代的乾封泉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五代十国的保大元宝,钱文应旋读,钱文对读必假,因为 “制不类”。同一币形,先后也有变化。
燕的明刀币,前期弧背,刀把上的二竖道不上侵,到刀把根部为止,明字长而狭。后期明刀币磬折形,把上的二竖道上侵道刀身,明字多偏。明字狭长,身形磬折,或明字扁圆而身形弧背,必为伪品,因字形不符。 星、月、决纹、出纹等记号,也是古钱形制特点值得注意的地方。钱币上铸星月等记号,是当时人有意的制作。铸星始于秦半两钱,铸月形、四决纹从西汉五铢钱开始。铸四出纹从东汉五铢钱开始,星、月一直到明代崇祯钱上还有,隋代以后已不具有四出纹钱,四决纹似乎未出东汉。这些记号在五铢钱上表现得最多样。试以五铢钱为例;独汉武帝时的赤仄五铢上铸过半菱纹,武帝五铢钱开始铸上、下半星,至王莽钱止。 西汉五铢有面四决纹,至王莽钱止,从至今钱币出土上看,东汉时已无此制。背四决纹开始于王莽时的“大泉五十”,西汉尚无此制。西汉五铢、王莽钱无月纹,东汉明帝至灵帝五铢钱已有月纹,但不多见。凡不符合上述情况者,多为假钱。

按照顺序列出中国古代所有的年号铜钱

秦半两钱,五铢钱,开元通宝,
方孔钱是中国古代钱币最常见的一种。由于发行时间和发行量均远大于其他种类的钱币,方孔钱和中国古钱币这两个概念经常等同。
秦帝国以后两千多年间的钱币,除王莽一度行刀布外,中间都有一方孔,故称钱为“方孔钱”,也被戏称为“孔方兄”。方孔钱是由圜钱演变而来的,以秦帝国的“半两钱”为最早,中华民国时期的“民国通宝”为最晚。
  秦朝:(前221~206)
  秦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
  西汉:(前221~23)
  帝王:高祖(刘邦)年号:无 发行钱币及备注:三铢半两·榆荚半两
  帝王:少帝恭(刘恭)年号:无 发行钱币及备注:八铢半两
  帝王:少帝弘(刘弘)年号:无 发行钱币及备注:五分钱
  帝王:文帝(刘恒)年号:无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铢半两
  帝王:武帝(刘彻)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三铢钱 郡国五铢
  赤仄五铢 上林三官五铢
  帝王:昭帝(刘弗陵)年号:始元、元凤、元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昭帝五铢
  帝王:宣帝(刘询)年号: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 发行钱币及备注:宣帝五铢、小五铢
  帝王:元帝年号:初元、永光、建昭、竟宁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出五铢
  新(8~23)
  帝王:王莽(莽 巨君)年号:始建国、天凤、地皇 发行钱币及备注:契刀五百·货布·布泉·货泉· 国宝金匮直万 一刀平五千 六泉·十布
  帝王:更始帝(刘玄)年号:更始 发行钱币及备注:更始五铢、铁半两五铢(公孙述)
  东汉:(25~220)
  帝王:光武帝(刘秀) 年号:建武、建武中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建武五铢
  帝王:灵帝(刘宏) 年号:建宁、熹平、光和、中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出五铢
  帝王:废帝(刘弁)年号: 发行钱币及备注:减边五铢、延环五铢
  帝王:献帝(刘协)年号:初平、兴平、建安、延康 发行钱币及备注:董卓五铢(无文小钱)
  三国
  魏(220~265)
  帝王:文帝(曹丕) 年号:黄初 发行钱币及备注:沿用汉五铢
  帝王:明帝(曹睿) 年号:太和、青龙、景初 发行钱币及备注:压五压金五铢
  吴(222~280)
  帝王:大帝(孙权) 年号:黄武、黄龙、嘉禾、赤乌、太元、神凤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
  蜀(汉)(221~363)
  帝王:昭烈帝(刘备) 年号: 发行钱币及备注:蜀五铢 直百五铢 直百 直一· 太平百钱·世平百钱·太平百金·定平一百
  西晋、东晋、十六国
  西晋(265~316)
  帝王:武帝(司马炎)年号:泰始、咸宁、太康、太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沿用旧钱
  帝王:惠帝(司马衷) 年号: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宁、太安、永安、建武、永兴、光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一类小型私铸泉泉、货货、货泉、布泉、货布可能为当时豪强铸造
  东晋(317~420)
  帝王:元帝(司马睿)年号:建武、大兴、永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赵王石勒造“丰货”
  帝王:明帝(司马绍) 年号:永昌、太宁 发行钱币及备注:沈充造“沈郎五铢”
  帝王:成帝(司马衍) 年号:太宁、咸和、咸康 发行钱币及备注:成汉李寿造“汉兴”钱
  帝王:安帝(司马德宗)年号:隆安、元兴、义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北凉造“凉造新泉”
  帝王:恭帝(司马德文) 年号:元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夏造“大夏真兴”
  南北朝 (420~581)
  南朝:宋(420~479)
  帝王:文帝(刘义隆) 年号:元嘉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铢
  帝王:孝武帝(刘骏)年号:孝建、大明 发行钱币及备注:孝建四铢、大明四铢
  帝王:前废帝(刘子业) 年号:永光、景和 发行钱币及备注:两铢、永光、景和、孝建(二铢)
  南朝:齐(479~502)
  帝王:武帝(萧赜) 年号:永明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川蒙山铸南齐五铢
  南朝:梁(502~557)
  帝王:武帝(萧衍) 在位时间:502~549 年号: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监五铢、公式女钱、背四决铁五铢、太清丰乐
  帝王:敬帝(萧方智) 在位时间:555~557 年号:绍泰、太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四柱五铢、两柱五铢
  南朝:陈(557~589)
  帝王:文帝(陈倩) 在位时间:560~566 年号:天嘉、天康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嘉五铢
  帝王:宣帝(陈顼) 在位时间:569~582 年号:太建 发行钱币及备注:太货六铢
  北朝:北魏(386~534)
  帝王:太武帝(拓跋寿) 在位时间:423~452 年号:始光、神迦、延和、太延、太平真君、正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太和五铢
  (北魏)495年
  帝王:宣武帝(元恪) 在位时间:500~515 年号:景明、正始、永平、延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永平五铢
  帝王:孝庄帝(元子攸) 在位时间:527~530 年号:建义、永安 发行钱币及备注: 永安五铢(北魏)529年
  北朝:东魏(534~550)
  帝王:孝静帝(元善见) 在位时间:534~550 年号:天平、元象 发行钱币及备注:小样永安五铢
  北朝:西魏(535~557)
  北朝:北齐(550~577)
  帝王:文宣帝(高洋) 在位时间:549~559 年号:天保 发行钱币及备注:常平五铢(齐)553年
  北朝:北周(557~581)
  帝王:孝闵帝(宇文觉) 在位时间:557 年号: 发行钱币及备注:五行大布(北周)547年
  帝王:武帝(宇文邕) 在位时间:560~578 年号:保定、天和、建德、宣政 发行钱币及备注:布泉(北周)561年
  帝王:静帝(宇文衍) 在位时间:579~581 年号:大象、大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永通万国(北周)579年
  隋:(581~618)
  帝王:文帝(杨坚) 在位时间:581~604 年号:开皇、仁寿 发行钱币及备注:置样五铢、五铢白钱
  唐(618~907)
  帝王:高祖(李渊) 在位时间:618~626 年号:武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开元通宝
  帝王:高宗(李治) 在位时间:649~683 年号: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 发行钱币及备注:乾封泉宝
  帝王:肃宗(李亨) 在位时间:756~762 年号:至德、乾元、上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乾元重宝·(史思明)得一元宝 顺天元宝
  帝王:代宗(李豫) 在位时间:762~779 年号:宝应、广德、永泰、大历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历通宝
  帝王:德宗(李适) 在位时间:779~805 年号:建中、兴元、贞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建中通宝(新疆铸)
  帝王:顺宗(李诵) 在位时间:805 年号:永贞 发行钱币及备注:有“大”、“中”、“元”字钱
  帝王:武宗(李炎) 在位时间:840~846 年号:会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会昌开元有背:昌、京、洛、益、蓝;荆、襄、越、宣、兖;洪、润、潭、鄂、平;兴、梁、广、梓、福;永、丹、桂共23局
  五代 十国
  后梁(907~923)
  帝王:太祖(朱全忠) 在位时间:907~910 年号:开平、乾化 发行钱币及备注:开平元宝 附刘仁恭铸: 永安一十、一百、五百、一千·顺天元宝当千·应天元宝·应圣元宝·铁货布·铁五铢(仿隋式样)
  帝王:末帝(朱友贞) 在位时间:911~923 年号:乾化、贞明、龙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徐知诰铸: 大齐通宝
  后唐(923~936)
  帝王:庄宗(李存勗) 在位时间:923~926 年号:同光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前蜀铸:永平元宝·通正元宝·天汉元宝·光天元宝·咸康元宝·乾德元宝
  帝王:明宗(李嗣源) 在位时间:926~934 年号:天成、长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成元宝
  帝王:闵帝(李从厚) 在位时间:934~935 年号:应顺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南汉铸:铅开元通宝·乾亨重宝·乾亨通宝
  后晋(936~946)
  帝王:高祖(石敬塘) 在位时间:936~944 年号:天福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福元宝
  帝王:出帝(石重贵) 在位时间:944~947 年号:天福、开运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闽铸:开元通宝背闽、福·永隆通宝·天德重宝
  后汉(947~950)
  帝王:高祖(刘知远) 在位时间:947~948 年号:天福、乾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汉元通宝
  帝王:隐帝(刘承佑 在位时间:948~951 年号:乾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附楚铸:开元通宝小铅钱·乾封泉宝大铁钱·天策府宝
  帝王:太祖(郭威) 在位时间:951~954 年号:显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周元通宝
  北宋(960~1127)
  帝王:太祖(赵匡胤) 在位时间:960~976 年号:建隆、乾德、开宝 发行钱币及备注:宋元通宝
  帝王:太宗(赵光义) 在位时间:976-997 年号: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 发行钱币及备注:太平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 (李顺)应运元宝
  帝王:真宗(赵恒) 在位时间:998~1022 年号:咸平、景德、大中祥符、天僖、乾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元宝·天僖通宝
  帝王:仁宗(赵祯) 在位时间:1022~1063 年号:天圣、明道、景佑、宝元、康定、庆历、皇佑、至和、嘉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佑元宝·皇宋通宝·康定元宝·庆历重宝·皇佑通宝·至和元宝·至和重宝、至和通宝·嘉佑元宝·嘉佑通宝
  帝王:神宗(赵顼) 在位时间:1068~1085 年号:熙宁、元丰 发行钱币及备注:熙宁元宝·熙宁通宝·熙宁重宝·元丰通宝·元丰重宝
  帝王:哲宗(赵煦) 在位时间:1086~1101 年号:元佑、绍圣、元符 发行钱币及备注:元佑通宝·绍圣元宝·绍圣通宝·绍圣重宝·元符通宝·元符重宝
  帝王:徽宗(赵佶) 在位时间:1101~1125 年号:建中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 发行钱币及备注:建国通宝·圣宋元宝·圣宋通宝·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崇宁元宝·大观通宝·大观元宝·政和通宝·政和重宝·重和同胞·宣和元宝·宣和通宝
  帝王:钦宗(赵桓) 在位时间:1126~· 年号:靖康 发行钱币及备注:靖康元宝·靖康通宝
  南宋(1127~1279)
  帝王:高宗(赵构) 在位时间:1127~1162 年号:建炎、绍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建炎通宝·建炎重宝·建炎元宝·绍兴元宝·绍兴通宝
  帝王:孝宗(赵shen) 在位时间:1163~1190 年号:隆兴、乾道、淳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隆兴元宝·乾道元宝·淳熙元宝·淳熙通宝
  帝王:光宗(赵敦) 在位时间:1190~1194 年号:绍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绍熙元宝·绍熙通宝
  帝王:宁宗(赵扩) 在位时间:1195~1224 年号:庆元、嘉泰、开僖、嘉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庆元通宝·庆元通宝·嘉泰通宝·嘉泰元宝·开僖通宝·开僖元宝·嘉定通宝·嘉定元宝·嘉定杂宝
  帝王:理宗(赵昀) 在位时间:1225~1264 年号: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佑、宝佑、开庆、景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宋元宝·大宋通宝·圣宋重宝·宝庆元宝·绍定元宝·绍定通宝 端平元宝·端平通宝·端平重宝·嘉熙通宝·嘉熙重宝 淳佑元宝·淳佑通宝·皇宋通宝·开庆通宝·景定元宝
  帝王:度宗 在位时间:1265~1274 年号:咸淳 发行钱币及备注:咸淳元宝·临安府钱牌--南宋后期
  帝王:恭宗(赵显) 在位时间:1275 年号:德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端宗 在位时间:1276~1278 年号:景炎 发行钱币及备注:
  帝王:帝丙(赵丙) 在位时间:1278~1279 年号:祥兴 发行钱币及备注:
  辽(907~1125)
  帝王:太祖(耶律阿保机) 在位时间:907~926 年号:神册、天赞、天显、 发行钱币及备注:通行泉货·天显通宝
  帝王:太宗(耶律徳光) 在位时间:926~947 年号:天显、会同、大同 发行钱币及备注:会同通宝
  帝王:世宗(耶律阮) 在位时间:947~951 年号:天禄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禄通宝
  帝王:穆宗(耶律璟) 在位时间:951~969 年号:应历 发行钱币及备注:应历通宝
  帝王:景宗(耶律贤) 在位时间:969~982 年号:宝宁、乾亨 发行钱币及备注:宝宁通宝
  帝王:圣宗(耶律隆绪) 在位时间:982~1031 年号:乾亨、统和、开泰、太平 发行钱币及备注:统和通宝
  帝王:兴宗(耶律宗真) 在位时间:1031~1054 年号:景福、重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景福通宝·重熙通宝
  帝王:道宗(耶律洪基) 在位时间:1054~1101 年号:清宁、咸雍、大(太)康、大安、寿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清宁通宝·咸雍通宝·大康通宝·大康元宝·大安元宝·寿昌元宝
  帝王:天祚帝(耶律延禧) 在位时间:1101~1125 年号:乾统、天庆、保大 发行钱币及备注:乾统元宝·天庆元宝
  西夏(1038~1227)
  帝王:毅宗(李谅祚) 在位时间:1048~1067 年号:延嗣宁国、天佑垂圣、福圣承道、拱化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福圣宝钱·
  帝王:惠宗(李秉常) 在位时间:1067~1086 年号:乾道、天赐礼盛国庆、大安、天安礼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大安宝钱·大安通宝
  帝王:崇宗(李乾顺) 在位时间:1086~1139 年号:天仪治平、天佑民安、永安、贞观、雍宁、元德、正德、大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贞观宝钱·元德通宝、重宝·大德通宝
  帝王:仁宗(李仁孝) 在位时间:1139~1193 年号:大庆、人庆、天盛、乾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乾佑宝钱·天盛、乾佑元宝
  帝王:桓宗(李纯佑) 在位时间:1193~1206 年号:天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西夏文天庆宝钱·天庆元宝
  帝王:襄宗(李安全) 在位时间:1206~1211 年号:应天、皇建 发行钱币及备注:皇建元宝
  帝王:神宗(李顺顼) 在位时间:1211~1223 年号:光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光定元宝
  金(1115~1234)
  帝王:太宗(完颜晟) 在位时间:1123~1135 年号:天会 发行钱币及备注:伪齐刘豫:阜昌元宝、通宝、重宝
  帝王:海陵王(完颜亮) 在位时间:1149~1161 年号:天德、贞元、正隆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眷通宝、元宝·皇统元宝
  帝王:世宗(完颜雍) 在位时间:1161~1189 年号:大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定通宝
  帝王:章宗(完颜景) 在位时间:1189~1208 年号:明昌、承安、泰和 发行钱币及备注:承安宝货银铤·泰和通宝、重宝
  帝王:卫绍王(完颜永济) 在位时间:1208~1213 年号:大安、崇庆、至宁 发行钱币及备注:崇庆元宝·崇庆通宝·至宁元宝
  帝王:宣宗 在位时间:1213~1223 年号:贞佑、兴定、元光 发行钱币及备注:贞佑元宝、通宝
  元(1279~1368)
  帝王:世祖(忽必烈) 在位时间:1260~1294 年号:中统、至元 发行钱币及备注:大朝通宝·中统元宝·至元通宝
  帝王:成宗(铁穆耳) 在位时间:1294~1307 年号:元贞、大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元贞元宝、通宝·大德元宝、通宝
  帝王:武宗(海山) 在位时间:1308~1311 年号:至大 发行钱币及备注:至大通宝、元宝·大元通宝、国宝
  帝王:仁宗 在位时间:1311~1320 年号:皇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皇庆元宝
  帝王:英宗(硕德八剌) 在位时间:1321~1323 年号:延佑 发行钱币及备注:延佑元宝、通宝
  帝王:泰定帝(也孙贴木儿) 在位时间:1323~1328 年号:至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 至治元宝、通宝·大元至治
  帝王:天顺帝(阿速吉八) 在位时间:1328 年号:泰定 发行钱币及备注:泰定通宝、元宝
  帝王:顺帝(妥欢贴睦尔) 在位时间:1333~1368 年号:至顺、元统、至元、至正 发行钱币及备注:至顺元宝、通宝、至元元宝、通宝·至正通宝、之宝
  明(1368~1644)
  帝王:太祖(朱元璋) 在位时间:1368~1398 年号:洪武 发行钱币及备注:洪武通宝
  帝王:成祖(朱棣) 在位时间:1403~1424 年号:永乐 发行钱币及备注:永乐通宝
  帝王:仁宗(朱高炽) 在位时间:1425 年号:洪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洪熙通宝
  帝王:宣宗(朱瞻基) 在位时间:1426~1435 年号:宣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宣德通宝
  帝王:考宗 在位时间:1488~1505 年号:弘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弘治通宝
  帝王:世宗(朱厚璁) 在位时间:1522~1567 年号:嘉靖 发行钱币及备注:嘉靖通宝
  帝王:穆宗(朱载厚) 在位时间:1567~1572 年号:隆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隆庆通宝
  帝王:神宗(朱翊钧) 在位时间:1573~1620 年号:万历 发行钱币及备注:万历通宝
  帝王:光宗(朱常洛) 在位时间:1620 年号:泰昌 发行钱币及备注:泰昌通宝
  帝王:熹宗(朱由校) 在位时间:1621~1627 年号:天启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启通宝
  帝王:毅宗(朱由检) 在位时间:1628~1644 年号:崇祯 发行钱币及备注:崇祯通宝
  帝王:李自成、张献忠起义 发行钱币及备注:永昌通宝·大顺通宝·西王赏功
  帝王:南明 在位时间:1644~1662 发行钱币及备注:弘光通宝·隆武通宝·大明通宝·永历通宝·兴朝通宝
  帝王:三藩 在位时间:1673~1680 发行钱币及备注:利用通宝·昭武通宝·洪化通宝·裕民通宝
  清(1616~1911)
  帝王:太祖(努尔哈赤) 在位时间:1616~1626 年号:天命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命汉钱、天命通宝
  帝王:太宗(皇太极) 在位时间:1626~1643 年号:天聪、崇德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聪汉钱
  帝王:世祖(福临) 在位时间:1644~1661 年号:顺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顺治通宝
  帝王:圣祖(玄烨) 在位时间:1661~1722 年号:康熙 发行钱币及备注:康熙通宝
  帝王:世宗(胤禛) 在位时间:1723~1735 年号:雍正 发行钱币及备注:雍正通宝
  帝王:高宗(弘历) 在位时间:1736~1795 年号:乾隆 发行钱币及备注:乾隆通宝
  帝王:仁宗(顒琰) 在位时间:1796~1820 年号:嘉庆 发行钱币及备注:嘉庆通宝
  帝王:宣宗(旻宁) 在位时间:1821~1850 年号:道光 发行钱币及备注:道光通宝
  帝王:文宗 在位时间:1851~1861 年号:咸丰 发行钱币及备注:咸丰通宝·重宝·元宝
  帝王:穆宗(载淳) 在位时间:1862~1874 年号:同治 发行钱币及备注:祺祥通宝、祺祥重宝、同治通宝·重宝
  帝王:德宗(载湉) 在位时间:1875~1908 年号:光绪 发行钱币及备注:光绪通宝·重宝
  帝王:(溥仪) 在位时间:1909~1911 年号:宣统 发行钱币及备注:宣统通宝
  太平天国
  帝王:洪秀全 发行钱币及备注:天国通宝·天国圣宝·太平天国·太平圣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