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冠中的简介简短,吴冠中简介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15 04:31:49 浏览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吴冠中先生简介50字?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等十余种 。
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风景油画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
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1919年8月29日(阴历闰七月初五)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闸口乡一个农民家庭。
?
扩展资料:
吴冠中是在当代美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深受人民尊敬的艺术家。数十年来历经坎坷,苦恋家园,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的不断探索、创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
2006年8月,吴冠中将代表作品油画长卷《一九七四年 长江》、水墨作品《江村》、《石榴》无偿捐赠给国家,并由故宫博物院永久珍藏。多年来,吴冠中捐赠给国家和公立机构的作品超过百件。
吴冠中先生曾于北京中国美术馆、香港艺术馆、大英博物馆、巴黎塞纽齐博物馆、美国底特律博物馆、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印尼国家展览馆及台湾历史博物馆等处举办个展数十次,已出版画集、文论集、散文集七十余种。
1991年获法国文化部最高文艺勋位,1993年获巴黎市金勋章,2002年3月入选为法兰西学士院艺术院通讯院士,2006年12月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文学荣誉博士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等十余种 。
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风景油画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
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1919年8月29日(阴历闰七月初五)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闸口乡一个农民家庭。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品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等十余种。
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等十余种 。
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风景油画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
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1919年8月29日(阴历闰七月初五)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闸口乡一个农民家庭。
扩展资料:
吴冠中是在当代美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深受人民尊敬的艺术家。数十年来历经坎坷,苦恋家园,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国画现代化的不断探索、创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
2006年8月,吴冠中将代表作品油画长卷《一九七四年 长江》、水墨作品《江村》、《石榴》无偿捐赠给国家,并由故宫博物院永久珍藏。多年来,吴冠中捐赠给国家和公立机构的作品超过百件。
吴冠中先生曾于北京中国美术馆、香港艺术馆、大英博物馆、巴黎塞纽齐博物馆、美国底特律博物馆、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印尼国家展览馆及台湾历史博物馆等处举办个展数十次,已出版画集、文论集、散文集七十余种。
1991年获法国文化部最高文艺勋位,1993年获巴黎市金勋章,2002年3月入选为法兰西学士院艺术院通讯院士,2006年12月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文学荣誉博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吴冠中

吴冠中的简介

编辑词条吴冠中
编辑本段艺术家档案
吴冠中,别名荼,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农村。1942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1947年,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1950年,留学归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1953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195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学院。1964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0年,“文革”期间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1973年,调回北京参加宾馆画创作。197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吴冠中作品展”。1979年,当选中国美协常务理事。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1991年,法国文化部授予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郑重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鸟天堂》。1993年,法国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并颁发给他“巴黎市金勋章”。199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1999年,国家文化部主办“吴冠中画展”。2000年,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根据《吴冠中年表》中可以知道,1939年,吴冠中20岁,吴冠中于国立艺专期间,酷爱梵高、高更,在画面中喜用大红大紫强烈的色彩,给自己取名“吴荼茶”的笔名,后改为“荼”,专做画面签名
吴冠中在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多次在中国美术馆和全国十余个主要城市举办个人画展,并先后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香港艺术中心、美国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伯明翰博物馆、堪萨斯大学艺术馆、纽约州圣约翰博物馆及底特律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巴黎市立塞纽奇博物馆等举办画展。已出版个人画集50余种、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生命的风景》、《吴冠中文集》等十余种,曾写《桥之美》。
编辑本段艺术家生平

从无锡师范初中部毕业后,吴冠中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6年转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从李超士、常书鸿及潘天寿等学习中、西绘画。1942年毕业,任国立重庆大学助教。1946年考取公费赴法国留学。1947~1950年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J?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同时在A?洛特工作室学习,并在卢佛尔美术史学校学习美术史,各项成绩优异。
吴冠中1950年秋返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油画风景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他擅长表现江南水乡景色,如初春的新绿、薄薄的雾霭、水边村舍、黑瓦白墙,和谐、清新的色调,宁静、淡美的境界,使画面产生一种抒情诗般的感染力。
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他的水墨画构思新颖,章法别致,善于将诗情画意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而表现出来。他喜欢简括对象,以半抽象的形态表现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和相应的心理感受。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征,令观者耳目一新。
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
他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有《春雪》及《狮子林》、《长城》等。出版有《吴冠中画集》、《吴冠中画选》、《吴冠中油画写生》、《吴冠中国画选辑》(1~4)及《东寻西找集》、《风筝不断线》、《天南地北》、《谁家粉本》、《吴冠中素描、色彩画选》、《吴冠中中国画选一辑》、《吴冠中散文选》等
编辑本段解读吴冠中
专注于该专注的

罗列吴冠中画作价格的变化或拍卖成交率无疑会令读者厌烦。概言之,他是中国在世画家中画价最高的。毋庸讳言,大多数人是因为他画价的惊人而引起对他画作的兴趣。
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大众所关心的画价变化,恰恰是他最不关心的。画价价值连城,他本人却生活简朴,不尚虚华。
在吴冠中先生眼里,艺术市场受到人际关系、利益包装、经济沉浮等人们无法回避的因素影响。市场价格高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同样,价格低了,也没必要沮丧。艺术品的优劣,能否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后人往往更清楚,更准确。
庄子曾谓“凡外重者内拙”。吴冠中则如是说:艺术是自然形成的,时代一定会有真诚的挽留和无情的淘汰。艺术市场是一面镜子。但上帝只会关照一心去创作的画家,而不是光照镜子的人。智者所见略同。
一以贯之的认真
早就听说吴冠中先生是较真儿的人:1991年9月,吴冠中整理家中藏画时,将不满意的几百幅作品全部毁掉,此番被海外人士称为“烧豪华房子”的毁画行动,目的只有一个:保留让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画!
不久,笔者便亲身领略了吴冠中的认真劲儿。1993年初,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与香港东方艺术中心联合举办“东方杯”国际水墨画大赛,邀请吴冠中,张仃、刘迅、刘勃舒、朱乃正、邓林、袁运甫、王明明、李松为评委。评奖的当天上午,七十多岁的吴先生准时来到人民日报社,穿一身休闲的西服,脚着运动鞋。
第一轮,淘汰不佳的作品。礼堂四壁挂满画作,有的只能放在地上。粗劣不堪的作品自然遭淘汰,但形式不错的也会有同样的命运。每每见到模仿评委画风的作品,评委们都会会心一笑:拿下!所有模仿作品一概落选。模仿妨碍艺术家的真情流露。担任评委会主任的吴冠中给大赛的题词是:“自家真情,勿效东施。”
第二轮,评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吴先生认真地审视每一幅作品,远看近观,有时屈膝下蹲审视作品,不时在小本子上认真记录,整整忙碌了一整天。
再后来,我们和公众一起领略了这位艺术家的认真劲儿。对簿公堂恐怕是吴冠中抗争最激烈的方式了。1993年11月,74岁的吴冠中状告两家拍卖公司拍卖假冒他名义的伪作《毛泽东炮打司令部》侵权,要求对方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同时赔偿经济损失。最终,吴冠中胜诉。
为何眼里揉不进沙子?艺术家应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骗得了今天的人,骗不了明天的人,”吴冠中告诫人们说。
出入与拖鞋
中国书画之道,深不可测。历代名家非常注重处理好入与出的关系。入,方能领略前人用心处之妙;出,则能运用得透脱。
吴先生曾经形象地概括了处理出入关系的诀窍。他曾这样为青年画家指点迷津:“你一定要穿着大师的拖鞋走一走,然后把拖鞋扔了,在穿和脱的过程中,你就会找到自己。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哪吒太子析骨还父、析肉还母,方有自我,信然!
喝茶与喝酒
吴冠中先生曾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如果清朝画家虚谷活到现在的话,他很想请他喝茶。而若张大千、任伯年请他喝酒,他却不愿意去,因为跟他们没什么话好说。以笔者的粗浅理解,虚谷的灵魂在略显生拙的画作中显现了;而张大千、任伯年们却因技术的纯熟而泯灭了自我太多的东西。
变则通,通则久
解读吴冠中无疑是一种徒劳。画家像是一个喜欢玩捉迷藏的顽童,当所有的艺术评论家拿着绳子要把他捆个结实,却发现难以措手:他总在不断地变、动!因为结论往往产生于终点,而吴冠中的艺术追求却没有终点。所有的标签都不适用。如果勉强要下一个结论,只能说,变,不断寻觅表达内心情感的最佳手段,就是他的主线。
吴冠中对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挑战,当他的艺术观点被断章取义为“笔墨等于零”时,有的人期待吴冠中挑起全盘西化的大纛,出乎意料的是,吴冠中强调起当代水墨画与传统文化必要的联系,甚至对西方油画也产生了怀疑,他说,今天他对西洋现代美术的爱好与崇拜之心念全动摇了……
这种变是真诚的,不是投机,是郑板桥所谓的灵苗自探的漫长过程。最终他得出结论:艺术的学习不在欧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师们的画室;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的心底……
吴先生曾经直率地表示,他所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力量把作品创作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至于是否把不跟外国人走,实行民族化,建立中国自己的面貌等作为中国人创作的标准,都不是重要的。太多的选择会带来太多的负担,无所适从才会最痛苦。他是不管用什么工具,也不会有意搞中西结合,艺术就是不择手段,百无禁忌,一切自有后人评价。真可谓大象无形,大艺无疆!
去年,吴冠中曾在文章中写道:“从艺以来,如猎人生涯,深山追虎豹,弯弓射大雕。不获猎物则如丧家之犬,心魂失尽依托。在猎取中,亦即创造中,耗尽生命,但生命之花年年璀璨,人虽瘦,心胸是肥硕壮实的。”自评新作道:“反刍之草,沧桑味苦,却更接近人生真味。思往事,往往更概括,更突出了某处眉眼,画面随之而呈现简约,强调创痛,呈现无奈——人生之曲,不凭音色悦耳,当亦有未老、将老或老之知音。”吴先生曾说过“一切艺术不止于音乐,而进于诗,诗更蕴人情”。观其近作,令人不禁想起晚年的八大山人,可谓异代同心、一脉相通!
·其他
吴冠中是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几十年来,他一直探索着将中西绘画艺术结合在一起,被国际艺坛认定的20世纪现代中国画的代表画家。他提出"风筝不断线"的创作原则,坚持有自然根据的感觉抽象和油彩墨彩的轮转间作,尝试西方形式结构同中国意境韵味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独特的"自然--形韵"新体系。
“大嘴事件”老人讲了真话
年高89岁的画家吴冠中近日开讲,他说:美术界大部分画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他们的作品情怀和境界上不来;美协和画院就是一个衙门,养了许多官僚……从中央到地方,养了一大群不下蛋的鸡;(人事派别之争)导致几十年里中国美术实际上没有什么发展和创见,美术成了政治的工具,艺术活动就跟妓院一样;在这样一个泥沙俱下、垃圾箱式的环境里,艺术家泛滥,空头美术家、流氓美术家很多,好的艺术却出不来了;现在的问题,不光是艺术教育,还有艺术场馆、大赛评奖、市场,全方位都有问题,而问题的背后,其实就是一个体制问题;中国当代美术水准落后于非洲……(《南方周末》1月10日)
这些带刺的话语,响亮地激荡着耳鼓。老先生真是敢言,敢言人之心中或许都有却未必能够说出来的话。美术家的情怀问题、美术团体有否必要存在的问题、艺术的身价问题、创新问题、艺术家的命运问题——问题意识在艺术家渐渐老去的时候,真实地浮现出来,并以这样的一种强烈的措辞方式表达出来,让人感佩,让人叹息。
不谈具体的作品,也不论其是不是懂得中国文化,仅就吴老先生上边谈到的诸多问题,我相信,这些问题确实是困扰并将继续阻挠中国美术发展的桎梏。也可能,老先生的某些见解有些偏颇,比如把画院美协统统比做妓院,说得有些痛快有些过火。但某些见解的激烈掩盖不了思想的光芒,或者干脆说,很多话之所以强调到极致,就是要以这样的“过度表达”来引起注意。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耳朵变得娇嫩起来,不再能够听得了“不一致”的意见?艺术云者,不就是在不断地坚持与抗争中生发、成熟起来的?如果连允许质疑的勇气都没有,最多只配做一个独裁式的“艺术家”。
观诸吴冠中“大嘴事件”,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为什么像这样应该成为常识的大实话,要一个已经89岁的老人来激烈地表达?而且老人在表达时,不自觉地表现出壮怀激烈的意味。那些青年才俊哪里去了?那些中年精英哪里去了?大家既然已经投身艺术,为什么不能同时投入一份热忱、投入一份责任在其中呢?联想 2006年、2007年陈丹青先生关于美术教育方面措辞激烈的批评,我们这些平凡的人激动之余,往往也看到了这个领域的空泛和苍白。
其实,诸如上边的提问,也不过是聊以自慰的说辞而已。大家都在利益的局中,真正愿意打破平衡的,只能是无所顾忌的那些人,不再打算在这里混的那些人。陈丹青,原本就是海归,与国内美术圈子若即若离;而吴冠中,一是“我都这个年纪了!”二是人家本身就是法兰西院士,跨国的。
几乎可以想见,吴冠中的这些言论会使他招致如何猛烈的还击——那样的情形,在他此前抨击美协画院的时候,实际上已经预演过一次了。尽管那一次美协领导人的回击过于拙劣,居然以如果取消了美协,政府安排的大画将何以组织来应对,但毕竟表明了态度。这一次,可能因为话语打击面更大,因而招致的回应可能更大更激烈。也好,早就应该撕破这样的一团和气了,吴冠中说得好,创新不能讲和谐。不然,如何发展?
  吴冠中,别名荼,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农村。1942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1947年,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1950年,留学归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1953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195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学院。1964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0年,“文革”期间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1973年,调回北京参加宾馆画创作。197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吴冠中作品展”。1979年,当选中国美协常务理事。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1991年,法国文化部授予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郑重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鸟天堂》。1993年,法国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并颁发给他“巴黎市金勋章”。199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1999年,国家文化部主办“吴冠中画展”。2000年,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吴冠中在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多次在中国美术馆和全国十余个主要城市举办个人画展,并先后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香港艺术中心、美国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伯明翰博物馆、堪萨斯大学艺术馆、纽约州圣约翰博物馆及底特律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巴黎市立塞纽奇博物馆等举办画展。已出版个人画集50余种、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生命的风景》、《吴冠中文集》等十余种,曾写《桥之美》。
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现代画家。
1919年7月5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一个乡村教师家庭。从无锡师范初中部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6年转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从李超士、常书鸿及潘天寿等学习中、西绘画。1942年毕业,任国立重庆大学助教。1946年考取公费赴法国留学。1947~1950年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J.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同时在A.洛特工作室学习,并在卢佛尔美术史学校学习美术史,各项成绩优异。
吴冠中1950年秋返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油画风景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他擅长表现江南水乡景色,如初春的新绿、薄薄的雾霭、水边村舍、黑瓦白墙,和谐、清新的色调,宁静、淡美的境界,使画面产生一种抒情诗般的感染力。
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他的水墨画构思新颖,章法别致,善于将诗情画意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而表现出来。他喜欢简括对象,以半抽象的形态表现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和相应的心理感受。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征,令观者耳目一新。
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
他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有《春雪》及《狮子林》《长城》等。出版有《吴冠中画集》《吴冠中画选》《吴冠中油画写生》《吴冠中国画选辑》(1~4)及《东寻西找集》《风筝不断线》《天南地北》《谁家粉本》等。
他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有《春雪》及《狮子林》《长城》等。出版有《吴冠中画集》《吴冠中画选》《吴冠中油画写生》《吴冠中国画选辑》(1~4)及《东寻西找集》《风筝不断线》《天南地北》《谁家粉本》等。

吴冠中简介资料

吴冠中简介资料:1919年8月29日—2010年6月25日,江苏宜兴人,中国现当代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
主要油画作品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主要中国画作品有《春雪》、《狮子林》、《长城》等;主要文集有《东寻西找集》、《风筝不断线》、《望尽天涯路》、《画外音》、《我读石涛画语录》、《吴冠中谈美》、《横站生涯五十年》、《我负丹青》、《吴冠中文丛》等。
主要画集有《叛逆的师承—吴冠中》、《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吴冠中》、《生命的风景—吴冠中艺术专集》、《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集》、《吴冠中全集》等。
人物评价
吴冠中是中国现当代知名画家,他身上承载着20世纪上半叶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记忆,并在20世纪后期中国画坛的重要转型中起到主导性作用。他将自己兼习油画和水墨画比作‘水陆兼程’,在油画民族化和国画现代化两个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就,并在绘画的深层观念上投注着传统文人的精神取向。
吴冠中是在中国当代美术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的艺术大师,是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他积极投身中国艺术的探索与创新,为中国文化艺术和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一生俭朴,把很多作品无私捐赠出来,留给了人民,体现出高尚的思想境界和人品,是文化艺术界学习的楷模。

吴冠中作者简介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等十余种。
吴冠中于1934年毕业于无锡师范初师,后考入浙江大学附设工业学校电机科;1936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预科,在李超士、方干民、王子云等指导下学画;1938年,由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预科升入本科,师从常书鸿、关良学习油画。
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并任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助教,教授素描和水彩。课余时间在中央大学旁听文史课程以及法文课,12月,作品《静物》参加在重庆举办的第三次全国美术展览会。
1972年,创作油画作品《瓜藤》、《高粱与棉花》、《房东家》、《山花》、《麻雀》、《野菊》、《池塘》、《西柏坡山村》、《桂林山村》、《漓江新篁》、《黔灵山》、《长江晨雾》、《瀑布》等。
1990年5月,赴新加坡参加“吴冠中水彩粉彩画展”;1991年5月,“吴冠中师生展”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2010年6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人物影响
在中国绘画史上,吴冠中开辟了一条跨越传统程式,融汇中西艺术的道路。吴冠中不以文人画的继承者自居,但在深层艺术观念上却与开创文人画传统的文人声气相通。
吴冠中不崇拜传统笔墨程式,但他是当代水墨画家中发挥水墨语言的多样表现性的画家之一,在无所顾忌、无所约束的心态下画出了具有中国艺术精神,而非传统形式的作品。
吴冠中认为只有不断发展变化,才谈得上保留传统,将笔墨等同于传统,是“保留文物”而非保留传统。吴冠中并没有抛弃传统笔墨的精神,吴冠中在传统笔墨形式如皴法之外,对线和点的表现力做了新的拓展,吴冠中创造出了新的水墨画节奏,拓展了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
吴冠中以自己多样化的实践给后来者展示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不刻意摹古,不刻意追随历史上的大师,也有可能创作出有十足中国风味的绘画。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吴冠中

吴冠中简介

吴冠中(1919年~2010年6月25日),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1950年秋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

吴冠中资料简介

吴冠中,中国现当代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其主要油画作品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等。
吴冠中(1919年8月29日-2010年6月25日),江苏宜兴人,中国现当代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其主要油画作品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等。
吴冠中于1934年毕业于无锡师范初师,后考入浙江大学附设工业学校电机科;1936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预科,在李超士、方干民、王子云等指导下学画;1938年,由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预科升入本科,师从常书鸿、关良学习油画;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并任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助教,教授素描和水彩。
吴冠中人物生平
1919年8月29日,吴冠中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闸口乡北渠村。1926年,在吴氏宗祠设立的小学就读一年级,另经常观看村里的画家缪祖尧作画。1930年,从吴氏小学初小(一至四年级)结业,后考入宜兴县和桥镇县立鹅山高小。
1932年,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鹅山高小,并被宜兴中学和江苏省立无锡师范学校同时录取,后入读于无锡师范,在校三年,每学年都获得获“江苏省清寒学生甲等奖学金”。1934年,毕业于无锡师范初师,后考入浙江大学附设工业学校电机科。1935年,放弃浙江大学附设工业学校电机科,报考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吴冠中资料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等十余种 。
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2019年3月16日,风筝不断线—吴冠中百年诞辰收藏大展”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举行。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风景油画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
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
扩展资料:
作品拍卖
吴冠中巨幅油画作品《周庄》2016年4月4日晚在保利香港2016年春拍“中国及亚洲现当代艺术”专场上,经过激烈竞逐,最终以2.36亿港元高价成交,不仅创造吴冠中本人作品的拍卖纪录,同时也刷新中国现当代油画世界拍卖纪录。
此作画于1997年,尺寸为148x297cm,画面以黑、白、灰三种颜色为主,在点、线、面的形式元素组成中,不仅看得到江南的小家碧玉,更看得到江南人的大气,是艺术市场上所见最大尺幅的吴冠中佳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冠中
  吴冠中,1919年生,江苏宜兴人,现代著名画家,中国绘画大师,杰出中国国画家,油画家,中国流艺术家,美术教育家。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1950年秋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他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多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并先后在香港、新加坡、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的艺术馆和博物馆举办画展;2000年,吴冠中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他不仅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也是首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吴冠中先生的画综合了西画与中国画之精髓,用笔简练,后期作品常喜以点、线造形,创自己独解,诠释自然之美,人生喻其中,竟如他艰辛磨难的经历,寻味良久……而其所著文章也育人,朴实无做作,可看,所得甚多。
  同时,吴冠中的作品在拍卖艺术市场上屡创新高;作为其生前最后一幅公开拍卖的作品,在翰海2010春季拍卖会上,他1974年作油画长卷《长江万里图》以5712万元人民币成交。代表作《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春雪》,《长城》。
  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我国杰出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国共产党党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清华大学教授吴冠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遵照吴冠中生前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
  个人履历
  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
  1926年,就读吴氏小学。
  1930年,入宜兴县县立鹅山小学学习。
  1931年,小学毕业,考入无锡师范学校。
  1934年,完成三年师范初中,入读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
  1935年,投考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1936年,入国立杭州艺专习西画,兼学中国画及水彩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校长林风眠率领全校师生,与人民一起撤离杭州。
  1938年,艺专附中结业,升入本科学油画,师事常书鸿及关良。同时亦学习中国画。
  1940年,转学中国画,成了潘天寿的学生,临摹了不少历代绘画精品。
  1941年,仍迷恋油画色彩,转回油画系。
  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1943年,于四川重庆沙坪坝青年宫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
  1946年,考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
  1947年,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
  1948年,作品参加巴黎春季沙龙展和秋季沙龙展。
  1950年,留学归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
  1953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195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学院
  1964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1970年,“文革”期间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
  1973年,调回北京参加宾馆画创作
  197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吴冠中作品展”
  1979年,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
  1991年,法国文化部授予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
  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郑重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鸟天堂》
  1993年,法国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并颁发给他“巴黎市金勋章”
  199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
  1999年,国家文化部主办“吴冠中画展”
  2000年,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2006年12月26日,香港中文大学授予吴冠中教授“荣誉文学博士”衔
  2007年8月,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吴冠中全集》
  2010年6月25日晚23时57分于北京医院病逝享年91岁
  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杰出代表性画家之一。他为中国现代绘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长期以来,他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吴冠中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的艺术观念和绘画创作就适应历史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推动了中国现代绘画观念的演变和发展。
  吴冠中在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多次在中国美术馆和全国十余个主要城市举办个人画展,并先后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香港艺术中心、美国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伯明翰博物馆、堪萨斯大学艺术馆、纽约州圣约翰博物馆及底特律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巴黎市立塞纽奇博物馆等举办画展。已出版个人画集50余种、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生命的风景》《吴冠中文集》等十余种。
编辑词条吴冠中
编辑本段艺术家档案
吴冠中,别名荼,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农村。1942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1947年,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1950年,留学归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1953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195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学院。1964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0年,“文革”期间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1973年,调回北京参加宾馆画创作。197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吴冠中作品展”。1979年,当选中国美协常务理事。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1991年,法国文化部授予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郑重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鸟天堂》。1993年,法国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并颁发给他“巴黎市金勋章”。199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1999年,国家文化部主办“吴冠中画展”。2000年,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根据《吴冠中年表》中可以知道,1939年,吴冠中20岁,吴冠中于国立艺专期间,酷爱梵高、高更,在画面中喜用大红大紫强烈的色彩,给自己取名“吴荼茶”的笔名,后改为“荼”,专做画面签名
吴冠中在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多次在中国美术馆和全国十余个主要城市举办个人画展,并先后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香港艺术中心、美国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伯明翰博物馆、堪萨斯大学艺术馆、纽约州圣约翰博物馆及底特律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巴黎市立塞纽奇博物馆等举办画展。已出版个人画集50余种、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生命的风景》、《吴冠中文集》等十余种,曾写《桥之美》。
编辑本段艺术家生平

从无锡师范初中部毕业后,吴冠中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6年转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从李超士、常书鸿及潘天寿等学习中、西绘画。1942年毕业,任国立重庆大学助教。1946年考取公费赴法国留学。1947~1950年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J?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同时在A?洛特工作室学习,并在卢佛尔美术史学校学习美术史,各项成绩优异。
吴冠中1950年秋返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油画风景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他擅长表现江南水乡景色,如初春的新绿、薄薄的雾霭、水边村舍、黑瓦白墙,和谐、清新的色调,宁静、淡美的境界,使画面产生一种抒情诗般的感染力。
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他的水墨画构思新颖,章法别致,善于将诗情画意通过点、线、面的交织而表现出来。他喜欢简括对象,以半抽象的形态表现大自然音乐般的律动和相应的心理感受。既富东方传统意趣,又具时代特征,令观者耳目一新。
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
他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有《春雪》及《狮子林》、《长城》等。出版有《吴冠中画集》、《吴冠中画选》、《吴冠中油画写生》、《吴冠中国画选辑》(1~4)及《东寻西找集》、《风筝不断线》、《天南地北》、《谁家粉本》、《吴冠中素描、色彩画选》、《吴冠中中国画选一辑》、《吴冠中散文选》等
编辑本段解读吴冠中
专注于该专注的

罗列吴冠中画作价格的变化或拍卖成交率无疑会令读者厌烦。概言之,他是中国在世画家中画价最高的。毋庸讳言,大多数人是因为他画价的惊人而引起对他画作的兴趣。
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大众所关心的画价变化,恰恰是他最不关心的。画价价值连城,他本人却生活简朴,不尚虚华。
在吴冠中先生眼里,艺术市场受到人际关系、利益包装、经济沉浮等人们无法回避的因素影响。市场价格高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同样,价格低了,也没必要沮丧。艺术品的优劣,能否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后人往往更清楚,更准确。
庄子曾谓“凡外重者内拙”。吴冠中则如是说:艺术是自然形成的,时代一定会有真诚的挽留和无情的淘汰。艺术市场是一面镜子。但上帝只会关照一心去创作的画家,而不是光照镜子的人。智者所见略同。
一以贯之的认真
早就听说吴冠中先生是较真儿的人:1991年9月,吴冠中整理家中藏画时,将不满意的几百幅作品全部毁掉,此番被海外人士称为“烧豪华房子”的毁画行动,目的只有一个:保留让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画!
不久,笔者便亲身领略了吴冠中的认真劲儿。1993年初,人民日报海外版、解放军报与香港东方艺术中心联合举办“东方杯”国际水墨画大赛,邀请吴冠中,张仃、刘迅、刘勃舒、朱乃正、邓林、袁运甫、王明明、李松为评委。评奖的当天上午,七十多岁的吴先生准时来到人民日报社,穿一身休闲的西服,脚着运动鞋。
第一轮,淘汰不佳的作品。礼堂四壁挂满画作,有的只能放在地上。粗劣不堪的作品自然遭淘汰,但形式不错的也会有同样的命运。每每见到模仿评委画风的作品,评委们都会会心一笑:拿下!所有模仿作品一概落选。模仿妨碍艺术家的真情流露。担任评委会主任的吴冠中给大赛的题词是:“自家真情,勿效东施。”
第二轮,评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吴先生认真地审视每一幅作品,远看近观,有时屈膝下蹲审视作品,不时在小本子上认真记录,整整忙碌了一整天。
再后来,我们和公众一起领略了这位艺术家的认真劲儿。对簿公堂恐怕是吴冠中抗争最激烈的方式了。1993年11月,74岁的吴冠中状告两家拍卖公司拍卖假冒他名义的伪作《毛泽东炮打司令部》侵权,要求对方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同时赔偿经济损失。最终,吴冠中胜诉。
为何眼里揉不进沙子?艺术家应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骗得了今天的人,骗不了明天的人,”吴冠中告诫人们说。
出入与拖鞋
中国书画之道,深不可测。历代名家非常注重处理好入与出的关系。入,方能领略前人用心处之妙;出,则能运用得透脱。
吴先生曾经形象地概括了处理出入关系的诀窍。他曾这样为青年画家指点迷津:“你一定要穿着大师的拖鞋走一走,然后把拖鞋扔了,在穿和脱的过程中,你就会找到自己。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哪吒太子析骨还父、析肉还母,方有自我,信然!
喝茶与喝酒
吴冠中先生曾在一次演讲中谈到,如果清朝画家虚谷活到现在的话,他很想请他喝茶。而若张大千、任伯年请他喝酒,他却不愿意去,因为跟他们没什么话好说。以笔者的粗浅理解,虚谷的灵魂在略显生拙的画作中显现了;而张大千、任伯年们却因技术的纯熟而泯灭了自我太多的东西。
变则通,通则久
解读吴冠中无疑是一种徒劳。画家像是一个喜欢玩捉迷藏的顽童,当所有的艺术评论家拿着绳子要把他捆个结实,却发现难以措手:他总在不断地变、动!因为结论往往产生于终点,而吴冠中的艺术追求却没有终点。所有的标签都不适用。如果勉强要下一个结论,只能说,变,不断寻觅表达内心情感的最佳手段,就是他的主线。
吴冠中对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挑战,当他的艺术观点被断章取义为“笔墨等于零”时,有的人期待吴冠中挑起全盘西化的大纛,出乎意料的是,吴冠中强调起当代水墨画与传统文化必要的联系,甚至对西方油画也产生了怀疑,他说,今天他对西洋现代美术的爱好与崇拜之心念全动摇了……
这种变是真诚的,不是投机,是郑板桥所谓的灵苗自探的漫长过程。最终他得出结论:艺术的学习不在欧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师们的画室;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的心底……
吴先生曾经直率地表示,他所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力量把作品创作出来,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至于是否把不跟外国人走,实行民族化,建立中国自己的面貌等作为中国人创作的标准,都不是重要的。太多的选择会带来太多的负担,无所适从才会最痛苦。他是不管用什么工具,也不会有意搞中西结合,艺术就是不择手段,百无禁忌,一切自有后人评价。真可谓大象无形,大艺无疆!
去年,吴冠中曾在文章中写道:“从艺以来,如猎人生涯,深山追虎豹,弯弓射大雕。不获猎物则如丧家之犬,心魂失尽依托。在猎取中,亦即创造中,耗尽生命,但生命之花年年璀璨,人虽瘦,心胸是肥硕壮实的。”自评新作道:“反刍之草,沧桑味苦,却更接近人生真味。思往事,往往更概括,更突出了某处眉眼,画面随之而呈现简约,强调创痛,呈现无奈——人生之曲,不凭音色悦耳,当亦有未老、将老或老之知音。”吴先生曾说过“一切艺术不止于音乐,而进于诗,诗更蕴人情”。观其近作,令人不禁想起晚年的八大山人,可谓异代同心、一脉相通!
·其他
吴冠中是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几十年来,他一直探索着将中西绘画艺术结合在一起,被国际艺坛认定的20世纪现代中国画的代表画家。他提出"风筝不断线"的创作原则,坚持有自然根据的感觉抽象和油彩墨彩的轮转间作,尝试西方形式结构同中国意境韵味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独特的"自然--形韵"新体系。
“大嘴事件”老人讲了真话
年高89岁的画家吴冠中近日开讲,他说:美术界大部分画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他们的作品情怀和境界上不来;美协和画院就是一个衙门,养了许多官僚……从中央到地方,养了一大群不下蛋的鸡;(人事派别之争)导致几十年里中国美术实际上没有什么发展和创见,美术成了政治的工具,艺术活动就跟妓院一样;在这样一个泥沙俱下、垃圾箱式的环境里,艺术家泛滥,空头美术家、流氓美术家很多,好的艺术却出不来了;现在的问题,不光是艺术教育,还有艺术场馆、大赛评奖、市场,全方位都有问题,而问题的背后,其实就是一个体制问题;中国当代美术水准落后于非洲……(《南方周末》1月10日)
这些带刺的话语,响亮地激荡着耳鼓。老先生真是敢言,敢言人之心中或许都有却未必能够说出来的话。美术家的情怀问题、美术团体有否必要存在的问题、艺术的身价问题、创新问题、艺术家的命运问题——问题意识在艺术家渐渐老去的时候,真实地浮现出来,并以这样的一种强烈的措辞方式表达出来,让人感佩,让人叹息。
不谈具体的作品,也不论其是不是懂得中国文化,仅就吴老先生上边谈到的诸多问题,我相信,这些问题确实是困扰并将继续阻挠中国美术发展的桎梏。也可能,老先生的某些见解有些偏颇,比如把画院美协统统比做妓院,说得有些痛快有些过火。但某些见解的激烈掩盖不了思想的光芒,或者干脆说,很多话之所以强调到极致,就是要以这样的“过度表达”来引起注意。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耳朵变得娇嫩起来,不再能够听得了“不一致”的意见?艺术云者,不就是在不断地坚持与抗争中生发、成熟起来的?如果连允许质疑的勇气都没有,最多只配做一个独裁式的“艺术家”。
观诸吴冠中“大嘴事件”,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为什么像这样应该成为常识的大实话,要一个已经89岁的老人来激烈地表达?而且老人在表达时,不自觉地表现出壮怀激烈的意味。那些青年才俊哪里去了?那些中年精英哪里去了?大家既然已经投身艺术,为什么不能同时投入一份热忱、投入一份责任在其中呢?联想 2006年、2007年陈丹青先生关于美术教育方面措辞激烈的批评,我们这些平凡的人激动之余,往往也看到了这个领域的空泛和苍白。
其实,诸如上边的提问,也不过是聊以自慰的说辞而已。大家都在利益的局中,真正愿意打破平衡的,只能是无所顾忌的那些人,不再打算在这里混的那些人。陈丹青,原本就是海归,与国内美术圈子若即若离;而吴冠中,一是“我都这个年纪了!”二是人家本身就是法兰西院士,跨国的。
几乎可以想见,吴冠中的这些言论会使他招致如何猛烈的还击——那样的情形,在他此前抨击美协画院的时候,实际上已经预演过一次了。尽管那一次美协领导人的回击过于拙劣,居然以如果取消了美协,政府安排的大画将何以组织来应对,但毕竟表明了态度。这一次,可能因为话语打击面更大,因而招致的回应可能更大更激烈。也好,早就应该撕破这样的一团和气了,吴冠中说得好,创新不能讲和谐。不然,如何发展?
  吴冠中,别名荼,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农村。1942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1947年,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1950年,留学归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1953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195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学院。1964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0年,“文革”期间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1973年,调回北京参加宾馆画创作。197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吴冠中作品展”。1979年,当选中国美协常务理事。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1991年,法国文化部授予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郑重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鸟天堂》。1993年,法国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并颁发给他“巴黎市金勋章”。199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1999年,国家文化部主办“吴冠中画展”。2000年,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
  吴冠中在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多次在中国美术馆和全国十余个主要城市举办个人画展,并先后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香港艺术中心、美国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伯明翰博物馆、堪萨斯大学艺术馆、纽约州圣约翰博物馆及底特律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巴黎市立塞纽奇博物馆等举办画展。已出版个人画集50余种、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生命的风景》、《吴冠中文集》等十余种,曾写《桥之美》。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等十余种 。
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
扩展资料:
2010年,吴冠中再赠5幅水墨作品给香港艺术馆作永久收藏,据介绍,此次香港艺术馆获赠的5幅画作均为水墨作品,其中4幅为2010年的新作,包括《休闲》《幻影》《梦醒》和《巢》;另一幅为2001年创作的《朱颜未改》。
2006年9月,他将油画长卷《一九七四年·长江》及水墨画《江村》《石榴》3幅作品无偿捐赠国家,并永久珍藏于故宫博物院。

桥之美人物介绍

桥之美《桥之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的美学小品,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文中诗意的描写性文字与带有说明性文字相向杂出,让人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美学常识。而文中的极具个性色彩的表达与《中国石拱桥》平实的语言形成鲜明的对比。中文名:吴冠中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闸口乡一个农民家庭。出生日期:1919年8月29日(阴历闰七月初五)逝世日期: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职业:画家毕业院校: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主要成就:香港中文大学授予吴冠中教授“荣誉文学博士”衔代表作品:《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春雪》《狮子林》《长城》等原文“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现在大概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人生一世自然都要经过无数的桥,除了造桥的工程人员外,恐怕要算画家见的桥最多了。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我每到一地总要寻桥。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人们珍视长桥之美。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我画过西藏、西双版纳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桥,人道索桥险,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南京长江大桥远看也是一道直线,直线美不美?直线是否更符合新的审美观?不宜笼统地提问,不能笼统地答复,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为了画长江大桥,我曾爬上南京狮子山,就是想寻找与桥身的直线相衬托、呼应、引申的点、线、面!为了画钱塘江大桥,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但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桥的关系,因而构不成画面。虽然滨江多垂柳,满山开桃花,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成昆路上,直线桥多,列车不断地过桥、进洞,出洞、过桥,几乎是桥连洞,洞连桥。每过环形的山谷,前瞻后顾,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有时显得险而美,有时却险而不美,美与险并不是一回事。摄影师和画家继续在探寻桥之美,大桥、小桥,各有其美。有人画鹊桥,喜鹊构成的桥不仅意义好,形式也自由,生动活泼。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课文分析编辑段落分析桥之美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文章共七个自然段。第一段:文章总起,“画家见的桥最多”。第二段:从“小桥流水人家”词句入手,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引出下文,从画家的眼里谈桥之美。第三段:叙说“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以及“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引出下文对多种桥的美的述说。第四段:承接上文具体写了:(1)茅盾故乡乌镇“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2)江南水乡石桥与桥边景色谐调搭配,“也令画家销魂”。(3)卧龙一般的长桥之美。(4)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和苏州的宝带桥,“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5)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的风雨桥,桥面上遮雨的廊和亭,桥下的急流飞瀑构成的美。第五段:由《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引出铁索桥、竹索桥,说明了“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和“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第六段:由南京长江大桥的直线美,谈到钱塘江大桥以及成昆路上的很多的“桥连洞,洞连桥”的直线桥的美与险的关系。第七段:由现实中的桥到幻想的“鹊桥”,再点桥之美,呼应开篇收束全文。语言特点本文语言优美、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第2段中“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显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的这一段话,语言优美,有抒情色彩,运用假设推理,实现了桥在大千世界对于环境的烘托作用。“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用诗情的文字勾画出一幅秀丽的画面,突出了桥与周边景色的和谐美。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本文是一篇说理性质的小品文,桥之美也可看成是人生之美,孤立的,单调的事物很难构成美,而生命因其起伏不定,变幻多姿而让人们珍爱,这也许是我们能够从中得到的最具有普遍意义的启发吧.写作目的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美好的景物,而文中所揭示的一些美学原则,如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作为通用的原则来进行一些审美活动,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水平。说明方法桥之美相关配图(5)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2.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3.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4.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5.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第一句用了打比方,将长桥比作卧龙,形象的写出了桥的长和古老的特点。第二句用了打比方,把看长桥比作读史诗,史诗是历史的象征,将桥比作史诗就体现了桥的古老。第三句用了摹状貌,桥的倒影被“浮萍”“杂草”刺破,化静为动,赋予了这片景物动感。第四句用了摹状貌,将桥的身段和水波比作乐曲,写出了桥的动感和美感,又用了“形与色”,既写出了色又写了形,使整个描写更富有美感。第五句用了打比方,将画家找桥比作孩子们寻找热闹,孩子寻找热闹是本能,而用这个比作画家找桥,更体现出了桥对画家的吸引力的大。问题探究1、文章列举了四个例子?分析有何作用?课文举了四个例子,意在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构成阳刚与阴柔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美。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受形成对照。2、作者认为桥之美体现在哪几方面?用简洁的语言归纳。一方面是桥自身的结构美;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形式美,即具有审美功能。练习说明一、在作者看来,“桥”美在何处?你对此有什么感想,从中得到什么启发?设题意图是让学生在理解本文的主要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去开发,能够谈出自己的看法。作者并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会是多方面的,如领悟到桥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生活周围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等,还有可能借作者的眼光对某一处自然风景或室内布置进行一番品头论足,老师要适时加以鼓励和引导。二、注意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理解在内容和表达上都较具作者个性色彩的句子,提高欣赏能力,培养语感。1.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给人神清气爽。2.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3.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4.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三、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说明文有很大区别,试具体说明。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说明文的特点。该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来体现。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作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写作对象:本文为事理说明文;《中国石拱桥》是事物说明文写法及语言:本文语言文艺性强;《中国石拱桥》语言科学平实教学建议一、要注意将课文与《中国石拱桥》作比较。可以从两篇文章所使用的主要表达手法的不同以及给人的阅读感受不同两方面来进行比较。二、画家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文中所描述的景致虽然主要是着眼于画意,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距并不甚远。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结合自己曾有的经验和体验,发挥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和作者产生共鸣。三、本文有不少语句蕴涵丰富而表达上不太符合常规,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少疑问,教师可结合练习第二题,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并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揣摩其中的意蕴。注释选自单字解释作者简介吴冠中(1919年~2010年6月25日),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曾任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费留学,1947年到巴黎国立高级美术学校,1950年秋回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北京逝世清华大学在26日发出的讣告称:我国杰出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国共产党党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清华大学教授吴冠中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遵照吴冠中生前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清华大学为其举行追思会。从艺历程从无锡师范初中部毕业后,吴冠中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6年转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从李超士、常书鸿及潘天寿等学习中、西绘画。1942年毕业,任国立重庆大学助教。1946年考取公费赴法国留学。1947~1950年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J.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同时在A.洛特工作室学习,并在卢佛尔美术史学校学习美术史,各项成绩优异。吴冠中1950年秋返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风景油画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从70年代起,吴冠中渐渐兼事中国画创作。他力图运用中国传统材料工具表现现代精神,吴冠中作品图册(21张)并探求中国画的革新。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晚年生活年近90岁,眼见自己作品在拍卖市场行情越来越高,吴冠中却一反常态将作品捐赠给了各大美术馆。他自己清醒地感觉到:自己的作品,越是下一代的越理解。所以他的作品要尽可能地留下来,留在美术馆,让后面人有所参考。这位身材瘦弱的南方老人以强大的精神力行了自己对鲁迅精神的继续,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因为在他看来,走上艺术的路,就是要殉道。他还说,要做好艺术,还需要痛苦,而他的心永远被苦缠绕着。生前吴冠中一直不断地提起,自己的艺术生涯的发端是因为朱德群的一句话。1936年之前他可能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未来会成为一位画家,在之前他就读于浙江大学代办的省立工业职业学校,他希望以实业干就一番大事。但一场为期三个月的新生校际联合军训改变了他的命运。当时就读于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朱德群因为个子大,排在队伍的前头,排队尾的小个子吴冠中与他聊天,知道朱德群是学画的,吴冠中说,“我也喜欢画画。”朱德群就建议他放弃电机专业,并带他去参观“杭州艺专”。吴冠中在自传《我负丹青》中这样形容那次参观给他带来的人生巨变“我看到了前所未见的图画和雕塑,强烈遭到异样世界的冲击。我开始面对美,美有如此魅力,她轻易就击中了一颗年轻的心,她捕获许多童贞的俘虏,心甘情愿为她奴役的俘虏。十七岁的我拜倒在她的脚下,一头扑向这神异的美之宇宙。”在北京已经居住了60年,但是吴冠中乡音未改。采访中,吴冠中还会停下来问一句:“我说的话能听懂吗?”事实上,这种执著还表现在其敢说话、敢于对抗上,或许这与其崇拜鲁迅有关。在2009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耕耘与奉献——吴冠中捐赠作品”中,就有其精神父亲鲁迅的形象与野草共生出现在作品《野草》中。吴冠中告诉记者,“鲁迅我是非常崇拜的。我讲过一句很荒唐的话:300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那时受到很多攻击,说齐白石和鲁迅怎么比较。我讲的是社会功能。要是没有鲁迅,中国人的骨头要软得多。”记者前往吴冠中家中采访时,他家中也摆着雕塑家熊秉明所作的牛,从中不难看出吴冠中对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推崇。而对鲁迅硬汉精神的继承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他不断地对一些艺术现象开火。197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的吴冠中,在当年的文代会上当选为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在第一次理事会上,吴冠中对“政治第一、艺术第二”开火,整个会场没有人敢接他的话茬儿。之后吴冠中把自己多年对美术的思考写成了《绘画的形式美》、《造型艺术离不开人体美》、《关于抽象美》等文章,系统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要打一场“创造新风格的美术解放战争”。1992年,吴冠中所写的《笔墨等于零》在明报周刊上发表以后,在美术界引起广泛关注,艺术评论家贾方舟告诉记者,80年代中国美术界还比较禁锢,但吴冠中敢言,毫不顾虑地说出自己的革新之言,“他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启蒙者。”不幸逝世据新华网北京2010年6月26日电,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于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遵照吴冠中生前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吴冠中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也是著名教育家,为中国绘画的传承、发展、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生前捐赠吴冠中在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与新加坡有深厚渊源。2008年9月,高龄89岁的吴冠中将个人113幅,当时价值约6600万新元的画作捐给新加坡美术馆,在中国和新加坡引起很大反响。就在2008年6月25日,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宣布,中国当代画家吴冠中再赠5幅水墨作品给香港艺术馆作永久收藏,作品将于2008年7月23日在香港艺术馆举行的“独立风骨吴冠中捐赠展”中亮相。据介绍,这次香港艺术馆获赠的5幅画作均为水墨作品,其中4幅为2008年的作品,包括《休闲》、《幻影》、《梦醒》和《巢》,另一幅为2001年创作的《朱颜未改》。大事年表1919年8月29日(阴历闰七月初五)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闸口乡一个农民家庭。1926年,就读吴氏小学。1930年,入宜兴县县立鹅山小学学习。1931年,小学毕业,考入无锡师范学校。1934年,完成三年师范初中,入读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1935年,投考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6年,入国立杭州艺专习西画,兼学中国画及水彩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校长林风眠率领全校师生,与人民一起撤离杭州。1938年,艺专附中结业,升入本科学油画,师事常书鸿及关良。同时亦学习中国画。1940年,转学中国画,成了潘天寿的学生,临摹了不少历代绘画精品。1941年,仍迷恋油画色彩,转回油画系。1942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43年,于四川重庆沙坪坝青年宫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1946年,考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1947年,就读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1948年,作品参加巴黎春季沙龙展和秋季沙龙展。1950年,留学归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1953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195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学院。1964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0年,“文革”期间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1973年,调回北京参加宾馆画创作。197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吴冠中作品展”。1979年,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1991年,法国文化部授予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郑重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鸟天堂》。1993年,法国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并颁发给他“巴黎市金勋章”199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1999年,国家文化部主办“吴冠中画展”。2000年,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2006年12月26日,香港中文大学授予吴冠中教授“荣誉文学博士”衔。2007年8月,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吴冠中全集》。2010年6月25日晚23时57分于北京医院病逝,享年91岁。。主要作品吴冠中先生的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中国画代表作有《春雪》及《狮子林》、《长城》等;出版有《吴冠中画集》、《吴冠中画选》、《吴冠中油画写生》、《吴冠中国画选辑》(1~4)及《东寻西找集》、《风筝不断线》、《天南地北》、《谁家粉本》《吴冠中素描、色彩画选》、《吴冠中中国画选》、《吴冠中散文选》等。

吴冠中的画作有哪些?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等十余种[1]。
2010年6月25日23时57分,吴冠中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2019年3月16日,风筝不断线—吴冠中百年诞辰收藏大展”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举行。[2]
中文名
吴冠中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19年8月29日
逝世日期
2010年6月25日
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等十余种。 扩展资料: 作品拍卖 吴冠中巨幅油画作品《周庄》2016年4月4日晚在保利香港2016年春拍“中国及亚洲现当代艺术”专场上,经过激烈竞逐,最终以2.36亿港元高价成交,不仅创造吴冠中本人作品的拍卖纪录,同时也刷新中国现当代油画世界拍卖纪录。 此作画于1997年,尺寸为148x297cm,画面以黑...全文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个人文集有《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美丑缘》等十余种。
扩展资料:
作品拍卖
吴冠中巨幅油画作品《周庄》2016年4月4日晚在保利香港2016年春拍“中国及亚洲现当代艺术”专场上,经过激烈竞逐,最终以2.36亿港元高价成交,不仅创造吴冠中本人作品的拍卖纪录,同时也刷新中国现当代油画世界拍卖纪录。
此作画于1997年,尺寸为148x297cm,画面以黑、白、灰三种颜色为主,在点、线、面的形式元素组成中,不仅看得到江南的小家碧玉,更看得到江南人的大气,是艺术市场上所见最大尺幅的吴冠中佳构。

当代画家吴冠中生平简介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 油画 家、 美术 教育 家。油画代表作有《长江三峡》、《北国风光》、《小鸟天堂》、《黄山松》、《鲁迅的故乡》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当代画家吴冠中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吴冠中简介
  吴冠中,1919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2010年病逝于北京,享年91岁。他既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画家,也是卓越的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学习西洋画和中 国画 ,是林风眠、潘天寿的高徒。早年醉心于创作风景油画。直到70年代,开始博彩中国画之长,探求如何使用我国传统的工具和材料,来革新中国画,做出了不懈的尝试和努力。文革结束后,吴冠中先生当选为常务理事,任职于中国美术家协会。得到过法国 文化 部颁发的勋位,也曾任全国政协常委。他曾在世界各地多次举办作品展以及回顾展。其油画代表作《小鸟天堂》曾于大英博物馆展出并成为馆藏珍品,《北国风光》更是以2700万元的高价拍出。除此之外,吴冠中的油画的代表作还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他的中国画的代表作有《长城》、《春雪》等。此外,吴冠中先生笔耕不辍,著有散文集《美丑缘》等等,可谓著作等身。

  从吴冠中先生的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位专注而淡泊的书画大家。其实他还是一个耿介而较真儿的人。曾经因为对旧作的不满,将几百幅画作全部毁掉!还曾屡出狂言,引发热议。难怪陈丹青先生在回忆吴冠中时,崇敬追思之余,不忘加了一个注脚:说到底,他只是一名文艺青年罢了!
  吴冠中作品
  近代以来,中国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画家: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等等。但今天要说的却不是他们,而是名叫吴冠中的画家,他虽然不向之前举例的那些耳熟能详,但也同样是我国近代以来的画作大家,下面就来谈谈吴冠中作品。

  他最擅长的是风景油画,一生都在追求油画与中国文化的结合。他一生淡泊名利,一心扑在美术 绘画 创作上,希望能够创新中国画,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声望。

  《北国风光》是他最出名的创作之一,曾经被李瑞环珍藏30年之久。他自己也评价自己的这幅 画画 稿是用尽全力所作,这幅画画的是我国的北方的辽阔景象,既有中式画法,也有西式风格,可谓中西合璧,而拍卖所得全部金额也都捐给了贫困大学生。

  《周庄》是吴老的又一幅作品,描绘的是江南景色,不仅是创造了吴老本人作品价格的最高纪录,而且刷新了中国在近代以来的画作在世界的拍卖纪录。

  吴老的画中据说有一幅富有传奇色彩的画。1974年,北京饭店需要创作一幅 壁画 ,以长江三峡为参照。正在下放的吴冠中被调回接受任务,赶赴长江写生,但最终因为各种变故,也未能呈现在北京饭店之内。

  与此同时,吴老还将自己多年对美术创作的认识和思考写成数篇文章发表,并在美术界迅速获得反响,掀起了一场大浪潮。

  通过介绍,想必对吴冠中作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吴老的作品还有很多都非常优秀,感 兴趣 的也可以继续深入了解。
  徐悲鸿与吴冠中
  徐悲鸿和吴冠中,都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大画家、“桃李满 天下 ”的美术教育家。两人还是老乡,都出生于江苏宜兴,后来又先后留法学习油画技巧。按理说,这两位既有同乡之谊,又有相似的学习经历,又都是蜚声 国际 、才华横溢的大艺术家,理当“高山流水”、惺惺相惜,成就一段艺术佳话。奈何两人艺术分歧极大,早年又曾有过“私怨”,因此一直是一对画坛冤家。

  徐悲鸿比吴冠中大二十几岁,相当于吴冠中老师林风眠先生的同辈画家。论辈分和资历,吴冠中应该尊徐悲鸿为前辈。奈何当1950年,满怀一腔热血的吴冠中回到国内, 拜访 当时已是“画坛泰斗”的徐悲鸿时,二人话不投机半句多,艺术理念上也是相去甚远。徐悲鸿主张写实主义,并已成为当时国内画坛的主流。而吴冠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坚持形式主义的绘画风格,推崇西方现代主义。在当时的主流艺术圈,难免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再加之吴冠中本人性格和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在此后的历次运动中,不断被边缘化,直到最终被赶出中央美院。而从吴冠中后来的回忆中,徐悲鸿在这件事上也是施加过影响的。除了艺术理念的南辕北辙和早年的“私人恩怨”,徐悲鸿和吴冠中的分歧还源于徐、林、刘(刘海粟)这一辈艺术家的画派之争,更是势同水火。也难怪徐悲鸿去世很久之后,吴冠中还要略显刻薄地称他一句“美盲”。

  如今恩怨散尽,当我们回首徐悲鸿和吴冠中这对“画坛冤家”的时候,终于可以多一份客观。二人对画坛的卓越贡献不容置喙,可是他们的主张都难免有失偏颇,还有值得检验和商榷的余地。

猜你喜欢:

1. 2017当代硬笔书法家排名

2. 苏州周庄导游词精选范文

3. 当代书画收藏价值分析

4. 哪些年画值得收藏

5. 无锡华西村旅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