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件国宝在台北故宫受损原因曝光,无价国宝“三希帖”是如何辗转流落的?它现在在谁的手里?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16 02:12:51 浏览1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台北故宫博物院多件文物损

这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
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馆内文物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这些文物的损坏,不仅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损失,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损失。因此,我们应该对此事件给予高度关注,并要求相关方面对此进行彻底调查和处理。
文物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代表。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其损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据报道,此次损坏的文物包括瓷器、书画、铜器等,其中一些文物还是国宝级文物,价值连城,是无价之宝。这些文物的损坏,不仅意味着我们失去了了解和研究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更是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我们应该对损坏文物的行为进行谴责,同时要求相关部门和人员对此事件进行严肃处理。对于那些疏于职守、导致文物损坏的责任人,应该依法追究其责任,给公众一个明确的交代。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和研究,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加大对文物保护事业的投入力度,确保我们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传承。

历史上丢失五大国宝,每个都价值连城,到底在“谁”手中?

慈溪夜明珠相传之前在宋美龄的手里,九龙宝剑被孙殿英盗走后就下落不明,北京人头盖骨下落不明,秦始皇传国玉玺下落不明,大禹九鼎到了周朝之后这九鼎就消失了 。
北京人头骨化石也就成了日本的战利品,自此以后下落不明。传国玉玺五代十国时候就流落,不知所踪。九龙宝剑被孙殿英盗走,之后也是不知所踪。《富春山居图》目前在台北故宫。敦煌壁画很多都遗落在海外收藏家的手里。
第一个北京人头骨化石流落到了日本人的手里后不知所踪
第二个传国玉玺失踪在了历史潮流之中,至今仍未找到。
第三个和氏璧至今也仍未有踪迹。
第四个《永乐大典》正本早已失传,剩下的只有散失副本800卷。
第五个乾隆九龙宝剑也不知道下落。
北京人骨头化石、和氏璧、《永乐大典》 、九龙宝剑这四个国宝已经不知去向,剩下的一个夜明珠,在外国收藏家的手中,但是国人没有办法赎回来。
北京人骨头化石是其中的一个化石宝贝,它虽然不是价值连城,但是有很大的考古价值。北京人骨头化石的发现证明了中国人的祖先并不是早期的欧洲人,更不是欧洲人移民过来的,而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但是,北京人骨头发现并且向博物馆运输的时候,日军恰好阻拦了它,而且将之弄丢,所以就不知道在哪里了。
和氏璧之前是秦国的国宝,其经历的路程特别的坎坷,经历过在不同人的手中过程,但是秦朝灭国的时候和氏璧就恰好消失了,原因是被刘邦偷偷拿走,在五代十国时期,和氏璧又回来了,最终李从珂抱着和氏璧身亡,和氏璧就彻底失踪了。
永乐大典是一本涵盖各个方面的图书,它包含着中国的七八千本的图书,而且编写了很久才完成,大约历时6年,内容是十分的广泛的,而且也是中国比较珍贵的图书。这本书与其他书好像并不能相提并论,因为它的文学创作意义是很强的。但是真正的永乐大典,已经不在世上,有零零散散的几个副本。永乐大典被破坏是在清军的时候,永乐大典藏在藏书阁中,但是却被破坏了,所以已经不知去向。
最后一件国宝就是乾隆的九龙宝剑,这把宝剑本应该随着乾隆陪葬在陵墓中,只是在之后有人把乾隆的墓损坏了,有人把九龙宝剑拿出来了,但是他又为了逃命,把九龙宝剑送人了,所以九龙宝剑也不知去向。

无价国宝“三希帖”是如何辗转流落的?它现在在谁的手里?

“三希帖”是《中秋帖》《伯远帖》《快雪时晴帖》,现在都在博物馆里。
其中的两个在故宫博物院,最后一个在台湾省
他现在应该在故宫博物院里,是比较稀世的珍宝。
当时被抵押给了英国汇丰银行,此事被国家知道了,于是立马派人赎了回来
“三希帖”中的二希《中秋帖》和《伯远帖》现在在故宫博物院,而《快雪时晴帖》在台湾省。作为我国的国宝,这种稀世珍宝是不允许流落到个人的手中的。只有国家有权利保管他们,他们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财富。
在1924年的时候,溥仪撤出皇宫,当时“三希帖”都在皇宫内,但是不宜来不及全部带走,走的时候只选择了《快雪时晴帖》,只是皇帝目标显眼,在出宫的时候还是被查出来了。“三希帖”的价值过大,一时间众人都没有了主意,不知道该如何去处理。当时担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庄尚严先生也在场。最后最后众人商议,将《快雪时晴帖》保存在了神武门旁边的保险柜里,有人日夜把守。
而后进行文物转移的时候,都曾销声匿迹过。但是这种宝物,一旦出现,便隐瞒不住风声,天下皆知。《中秋帖》和《伯远帖》溥仪皇帝并没有带走,而是被敬懿偷偷的带出了宫。在日后出手的时候,由于《中秋帖》和《伯远帖》名声过大,不敢公然卖到大市场上,最后只选择了一个巷子里的文物店。郭世五在无意中看到了《中秋帖》和《伯远帖》,由此《中秋帖》和《伯远帖》才重现人间。
在全国解放之后,《中秋帖》和《伯远帖》流落到了香港,当时被抵押给了英国汇丰银行,此事被国家知道了,于是立马派人赎了回来,最终才得以保存《中秋帖》和《伯远帖》,使其没有流落其它国家。
1951年12月27日,《中秋帖》和《伯远帖》重新回到故宫,而《快雪时晴帖》由于台湾问题,目前仍然没有回归故宫,不过台湾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回归是早晚的事情,那时候《快雪时晴帖》也自然就回来了。

台北故宫否认将转移文物到美日,关于国宝安全问题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在关于这些国宝安全的问题方面还是有很多信息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毕竟国宝对于我国文化方面来说也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的,而且这些国宝也代表着我国的历史,所以在面对这些国宝的时候,每个人都是非常慎重的,也不会允许这些国宝流于海外,将会加强对于这些国宝的保护,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台北故宫否认将转移文物到美日,关于国宝安全问题台湾省回应国宝在故宫是最安全的,因为故宫有地下室和防空洞。
国宝是中华的传统,也是祖先留下来的珍品,所以说不能丢失给华夏文明之外的国家,这也是最基本的作为子孙的信仰,所以说台北故宫拒绝这是正确的
台北故宫否认将转移文物到美日,关于国宝安全问题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这个问题的答案大概是:
1,发表声明,绝无此事
首先,据台湾“中时新闻网”报道,关于网络流传民进党当局,准备自台北故宫博物院近七十万件藏品中,挑选九万件精品转移至美国、日本以寻求“保护”,此言一出,在网络上立马激起了民愤,要知道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事情,那对于热爱中国文化,爱国的人来说,可就是伤害不大,侮辱极深的事啊。
可是呢,这个言论发布不久,在网络上发酵的差不多的时候。台北故宫博物院发表公开声明,表示“绝无此事”。所以,目前来看,所谓的一旦台海有事,台北故宫否认将转移文物到美日,多半是人为在炒热点的噱头,尽管这样的事情,对于知道一点历史的人来说,这样的事情是有可能会发生的。而这也是不用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的。
2,文物转运,有着历史
其次,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故宫的文物在近代屡次遭受了人祸。尤其是八国联军进入紫禁城后,这区强盗更是对紫禁城里文物珍宝,进行大洗劫。抗战时,我们为了故宫文物,不要被无耻的日军悉数掠走,愣是在战火中用卡车把剩余的文物珍宝,转移到后方的非沦陷区,其中又有人多少人,为此舍掉了自己的生命d啊,而后解放战争期间,蒋介石打败退,故宫文物又一次,被搬出运走到台湾。以上就是的文物珍宝搬迁,不管如何都是我们的国家内部挪来移去。
所以当有人惦记着,要把台北故宫博院的文物,搬到美日,对国人来说,可就莫大的挑衅了。故此,从这个台北故宫否认将转移文物到美日 ,假消息上,还有一个细节信息,那就是台湾有人,正在针对我们的围台军演,在非军事层面进行回击性挑衅

老父留下千年国宝,子女回国捐赠却被离奇调包,至今仍下落不明,是什么?

是一幅画《朝元仙仗图》,这幅画的价值是非常高的,但是现在却再也找不到了,是书画界的一大损失。
《朝元仙仗图》
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武宗元所作的一幅白描长卷画更是被称为千古绝佳的画作,画中人物栩栩如生,线条饱满流畅,将不同人的身份和地位都展现于人物形态中,这幅画便是《朝元仙仗图》,曾经被收藏于美籍华人王季迁手中
《朝元仙仗图》是有小吴道子称号的武宗元的所绘制的一幅白描长卷,在这幅画中人物形态栩栩如生,线条勾勒奔放有力。
《朝元仙仗图》是有小吴道子称号的武宗元的所绘制的一幅白描长卷,在这幅画中人物形态栩栩如生,线条勾勒奔放有力。
其线条勾勒所带来的美感经常被后世学习,在历代著名画家的作品中都会找到《朝元仙仗图》的痕迹,流传至今的永乐宫壁画更是对《朝元仙仗图》的传承。但是在2008年《朝元仙仗图》失窃,至今下落不明。
《朝元仙仗图》
北宋时期统治者十分沉迷于道教,大肆修建宫殿,墙壁则辅以画道教人物进行装饰。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便是为宫殿壁画所绘制的小样。《朝元仙仗图》描绘的是各方神仙前往朝谒的队仗。
众仙神态自得,裙裾临风。帝君在前,华服盛装,形象端庄。左端威武猛将开路,右端仙人气势不凡,潇洒随行。身后仙官执旗打幡,击鼓鸣金。身侧金童玉女,绰约伊人,飘飘然行进于廊桥之上。个个神情恬淡,姿态动人,衣着处的各处细节都各尽其态。
画中人物尊号一一有对应,整幅画线条长垂流畅,形象生动,人物描写细腻,使画面具有丰富的线条美。面部表情能用各种不同的线条来表现,炯炯有神,眉毛形态的变化,以及眼睛的细节处理得惟妙惟肖,从而使同样的面孔上彰显出截然不同的个性,是线条运用达到登峰造极的代表作之一。
《朝元仙仗图》曾被美国著名华人收藏家王季迁收藏,2003年王季迁去世后,其子女将《朝元仙仗图》拿到鉴定机构,被估价约一亿元人民币。可惜的是在其去世后失窃至今下落不明。
王季迁与朝元仙仗图的历史渊源
1907年,王季迁出生于书香门第,家中藏品有很多,从小耳濡目染。青年时师从书画鉴赏大家,年纪轻轻便有幸接触各种名家书画,汲取了许多关于书画鉴赏的知识与技能。
28岁那一年,王季迁作为故宫博物院的审查员,远赴伦敦,这一时期王季迁先生见识了许多宝贵的中国古代书画,开阔了眼界,为后来的收藏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2岁的时候王季迁开始学习西洋绘画,学习西洋绘画使王季迁容纳并接受东西方的绘画差异,有了知识的铺垫使王季迁欣赏艺术品的境界更上一层楼。
1950年王季迁偶然在犹太收藏家侯世泰的古玩货架上邂逅了《朝元仙仗图》这件稀世珍宝,当时侯世泰认为这是赝品,《朝元仙仗图》就被随意搁置在了布满灰尘的货架上。
看过画后王季迁踌躇不安,一方面自己没有足够的钱购买下这幅画,另一方面王季迁又怕被别人抢先一步,于是几次与侯世泰交涉,最后以王季迁六幅珍藏的六幅明清字画与之交换,终于将《朝元仙仗图》收入囊中。
在经过仔细鉴定后,确认这是武宗元的真迹。这一事件在收藏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侯世泰这时想反悔,带着有名的律师团以欺诈的名义将王季迁告上了法庭,王季迁先生用自己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赢得了胜诉,名声大噪,一时间许多拍卖公司都请他为作品把关。
因为王季迁先生眼光的毒辣,每次他拍藏品时,就可以证明藏品的质量高,就会有一堆追随者,不断抬高藏品价格,想把藏品收入囊中,就这样王季迁越来越受推崇。
珍宝失窃
王季迁先生是西方最出名的华人收藏家之一,他就像出使西方的中国使者,为向西方传播中国书画做出了巨大贡献,让众多学者领会到中国古典书画艺术发展的美与成就,开启了海外对中国书画接受与鉴赏研究的道路,对于向外国人传播中国古代书画作品思想内涵有很大的帮助。
早在1992年,王季迁就联系过故宫博物院,想将自己毕生最得意的三件收藏品以低价卖给故宫。其中就包括了《朝元仙仗图》。
但是当时的故宫没有资金,无力支付,即使王季迁提出用其他珍宝来交换,由于种种交接、审批过程的耗时,以及无人愿意承担风险,这项拖了许久的交易也就作废了。
与故宫博物院交易不成,王季迁又想把这三件珍宝卖给台北故宫,但由于当时在位者拒绝拨款,交易又没有成功。
2003年7月3日,九十六岁的王季迁去世。临终前,王季迁一再嘱托女儿,将国宝送还到祖国。
2005年夏,王季迁的女儿王娴歌将《朝元仙仗图》带回中国,经过王娴歌与哥哥王守昆、侄儿王义强商量,决定将《朝元仙仗图》捐献给上海博物馆。
由于捐献收藏品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审查,《朝元仙仗图》被暂时存放在上海一家银行的保险柜中,钥匙分别由王季迁的女儿王娴歌,侄子王义强两人手中各持一把。后来因为遗嘱问题两家人拉开了财产争夺战,关系破裂。
2008年,王娴歌在法院的陪同下打开保险柜,保险柜被打开后王娴歌发现保险柜里面的《朝元仙仗图》是一幅赝品,真迹早已不知所踪,天价国宝被人调包,事情非同小可。
兄妹两人对簿公堂,开始互相指责。王娴歌认为侄子介绍她来这里保管《朝元仙仗图》不怀好意早就存了监守自盗的心思。侄子王义强认为王娴歌早就做足计划,带来的就是赝品,真迹早就被王娴歌藏起来据为己有,然后自导自演想栽赃嫁祸。
谁应该拥有这些遗产,国宝丢失又是谁的错误?两人互不相让,各执一词,是否是王义强将宝贝调包,或是妹妹王娴歌自导自演自己将珍宝私藏,又或是被贼人偷盗走,事实真相难以理清,后续又牵扯到王家的遗产争夺,此事也就一直没有定论。
直到现在《朝元仙仗图》依旧不知所踪,这件千年珍宝也未能回归祖国。对于国宝的遗失,我们感到遗憾和痛心,只能寄希望于事实真相水落石出,让国宝完好无损地回归祖国 。

这件国宝老蒋十分想带走,却因为重量问题被搁置,后来怎样?

后来这个人把这件文物交给了国家,而且已经被放在了博物馆中陈列,让更多的人们所了解和认识。
后来这些国宝都被放入了我国各个地方的博物馆里,这些国宝都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文物,有着非常高的价值。
那件老蒋十分想带走的国宝,后来没有消息了,因为挺少消息提及了,很少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面,网上也没信息发出,而且周边消息报道也没有,所以没什么消息。
当年蒋介石战败,逃到了台湾去,带走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如今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的诸多宝贝,就是当年的鉴证。今天要说到的这件国家一级文物,“镇国之宝”,就差一点也被老蒋带去了台湾。幸亏它的体积太大,重达1600多斤,相当于十几个成年男子的体重,才让它逃过了一劫。它就是世界文明的后母戊鼎。
在当年日军侵华的时候,也带走了我国很多珍贵的文物。在日本战败之前,他们运走了很多从中华大地上掠夺的珍贵文物,运回了日本。其实不只是日本,在如今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博物馆里都陈列着中国古代的文物,它们至今没有能够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实在令人感叹。后母戊鼎在日军侵华的时候,也险些遭此厄运,幸好当时人们的拼命保护,才救下了这件国宝。
后母戊鼎的发现是在1939年,发现的地区是在河南省安阳武官村。由于在它的内壁上,赫然书写着“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它高达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接近80厘米,重量是832.84公斤,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它铸造于商周时期,是当时青铜器铸造水平的鉴证与展示,如今,它就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
说它是“镇国之宝”,不仅仅是因为它本身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更因为它背后代表着的重要意义。
它的发现一波三折。1939年3月,当地一位村民在发现了后母戊鼎之后,秘密组织了村子里的40多位村民一起,大家搭了架子,准备把它拉上来。可是因为太过于沉重,拉到半途绳子断了。他们只好在第二天晚上继续,费了一番周折,终于将它拉到了地面上。
尽管大家非常注意保护,但是后母戊鼎被发现的消息还是传到了日本人的耳朵里。他们来此参观,想要将它拉走,但是同样因为重量问题和战争等原因,一直没能行动。后来一位古董商人想要收购,又因为它太重不方便转手,提出想要将它拆成几块来分装。
幸好村民们想到这是一件宝贝,肢解了未免可惜,大家没有同意,也避免了这件宝贝流出国门的风险。村民们担心日本人再来,于是将它藏了起来,但是由于鼎实在太大,所以在运送的过程中,导致一个鼎耳受到损伤。如今我们看到的后母戊鼎,其实是经历过修复的。
一直到抗战结束,大家才又把它拉了出来,后来收藏在南京博物馆,并且在1947年,被当作60大寿贺礼送给蒋介石。败走台湾的时候,老蒋还想把它带走,但是因为太重,只好忍痛留在了机场,并且最终收藏在了国家博物院。后母戊鼎自从出现开始,就经历了一波三折。意义重大,镇国之宝的名称,当之无愧。如今很多办公室也会放一个与它形状一模一样的鼎,也就是取其镇国之宝的重要意义。
早些年见,在教科书上,它的名字叫做“司母戊鼎”。这个名称是郭沫若当年定的,因为“后”与“司”十分相似,郭沫若或许是一时疏忽,才定错了名字。后来人们发现,古人常常使用正反通用的情况,因此那个字应该是“后”。况且在历史上,“后”字更加具有大气恢弘的意思,符合鼎作为最重要的礼器的贵重身份,和后来作为祭祀用途的庄严之感。
古时候,“后”有着君王和领袖的意思,也可以引申为“王后”、“母后”等意。还有大家熟悉的,“皇天后土”,也可以看出其意义。但是不管哪一种,都显得比“司”更大气。只是当初郭沫若是权威专家,他提出之后无人质疑,才会被误解了这么长时间。

台北故宫镇馆之宝

台北故宫博物院当年从大陆迁移了大量的文物和珍宝,诸多历史知名的宝物陈列在此处,作为喜欢历史文化传承和内容的游客,一定会对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宝物感兴趣。
台北故宫博物院座落于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二段221号,建造于1962年,1965年夏落成。占地总面积约16公顷。
为仿造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主体建筑共4层,白墙绿瓦,正院呈梅花形。院前广场耸立五间六柱冲天式牌坊,整座建筑庄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内收藏有自南京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和国立北平图书馆等所藏来自北京故宫、沈阳故宫、避暑山庄、颐和园、静宜园和国子监等处的皇家旧藏。
所藏的商周青铜器,历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献、名画碑帖等皆为稀世之珍。展馆每三个月更换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底,馆藏文物达69.6万余件文物。
第一.西周·毛公鼎
这件西周的毛公鼎通高53.8厘米,清道光年间于陕西省岐山县周原出土,毛公鼎系于清代末叶道光28年(公元1814年)前后,在陕西省岐山县出土。毛公鼎出土后,经多次转手秘藏,抗战期间,险为日本军方所夺,抗战胜利,民间献鼎归公,现由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并展示。铭文中有阳文网格线,是西周中晚期制铭的习惯,因此除了史料的价值外,毛公鼎在中国古文字学与书法艺术上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毛公鼎是中国二千八百多年前的一件宗庙祭器。它的内壁铸有五百个字的长铭,是现存商周两代七千多件有铭文的铜器中,铭文zui长的一件。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大意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又令毛公族人担任禁卫军,保护王室,zui后颁赠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由内容推测,毛公鼎应铸于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时,其铭文是可凌驾于〔尚书〕的一篇西周真实史料,是研究西周史zui珍贵的文献,也因此毛公鼎可称是举世的瑰宝重器。
第二.西周·散氏盘
散氏盘高:20.6公分 腹深:9.8公分 口径:54.6公分 底径:41.4公分 重:21312 g 铭文:19行357字 早在商朝中期,青铜器上便已出现铭文,比甲骨文的时代还早。但是在西周之后,在铜器上铸刻铭文的风气才大大风行,举凡祭祀、战争、赏赐等大事,甚至是契约,都被纪录在青铜器上。散氏盘在康熙年间出土,嘉庆年间被进贡上京,作为庆贺嘉庆皇帝寿辰的贺礼,从此成为皇室收藏。盘上的铭文共357 字,记载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约。位于今日陕西宝鸡凤翔一带的散国,被西北方的国侵占了土地,两国议和,戡定国界,国割地赔偿,过程与合约均铸在盘上,作为证明。散氏盘造形与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的风格,文字线条宛转灵动,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第三.唐·颜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行草墨迹,颜真卿书。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此帖本是颜真卿为自己的侄子写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为叛军安禄山所残杀。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第四.宋·苏轼·黄州寒食帖
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zui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两首寒食诗,书写此卷的时间大约在翌年,或元丰七年离开黄州以后。元符三年(1100)是卷收藏者蜀州张氏取之邀黄庭坚观赏,并书一则题跋,与原迹可谓互为辉意映。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第五.五代·赵干·江行初雪图
绢本水墨设色纵25.9厘米,横376.5厘米。全卷描写长江沿岸渔村初雪情景。天色清寒,苇业树林,江岸小桥,一片初白,寒风萧瑟,江水微波;渔人卫寒捕鱼,骑驴者缩瑟前进,表现出江南初冬渔民和旅行的生活情况,绘景画人均积传神。图中树石笔法老硬,水纹用笔尖劲流利,天空用白粉弹作小雪,表现出雪花的轻盈飞舞。
赵干,江宁人(今南京),南唐后主李煜时为画院学生。善画山水林木,长于布景,多作江南景物。画“楼观、舟船、水村、渔市、花竹,散为景趣,虽在朝市风埃间,一见便如江上。”(《宣和画谱》)
第六.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
此图描绘溪山行旅,气势雄伟,体现出北方山水画派坚凝雄强的特点。画面由上而下分三段布局,分别代表前、中、后的距离,极富空间感。画面的落款隐密地写在主峰左侧的一剑远峰之中。
《溪山行旅图》历来被称为范宽的代表作,树叶间有“范宽”二字题款。历代评论家对此画称赞备至。徐悲鸿曾高度评价此画:“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其二。吾所zui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范宽(约950-1027),北宋人,名中正,字中立。中国古代著名画家,善画山水,重视写生。为人风仪峭古,磊落不拘世俗。其作品大多气魄雄伟,境界浩莽,雄阔壮美,墨韵浓厚,笔力鼎健。晚年卜居终南、太华,置身自然,尽得画意。其画风对后世影响极大。
第七.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黄公望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
这卷名画在此后的数百年间流传有绪,历尽沧桑。从画上题跋看。此画zui初是为无用禅师所作。一百多年后的明成化年间,为著名画家沈周所得。至明万历年间,又归大书画家董其昌所有。但不久就转手为宜兴吴之矩所藏。吴又传给其子吴洪裕。吴洪裕特意在家中建富春轩藏之。吴洪裕爱此画若宝,临终之际,竟想仿唐太宗以《兰亭序》殉葬之例,嘱人将此画投入火中,焚以为殉。幸得其侄子吴子文眼明手快,以另一卷画易之,将《富春山居图》从火中抢出,才免遭“火殉”。但画的前段已烧去寸许,从此分为长短两段。
第八.北宋·汝窑·莲花温碗
此碗呈十瓣莲花式,碗腹壁稍呈圆弧,直口稍敛,口缘花瓣流畅贯连,圈足稍高。整件器物由底至口厚度均匀,釉薄不透明,釉色呈青蓝,有细开片。全器满釉,圈足内底以五支钉垫烧,支钉点极细,支钉痕胎土呈灰黄色。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瓷器名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宋时属汝州,故名。汝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宋人叶寘在《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
汝窑烧宫廷用瓷的时间仅20年左右,约在北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到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故传世品极少,被人们视为稀世之珍。
第九.北宋·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
盆底刻有乾隆御题诗,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北宋宫廷御用瓷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高6.9cm,横23cm,纵16.4cm,口径 23 cm,足径19.3×12.9cm,重670g,椭圆形盆,侈口,四云头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体满布天青釉,极匀润;底边釉积处略含淡碧色;口缘与棱角釉薄处呈浅粉色。裹足支烧,底部有六个细支钉痕,略见米黄胎色。全器釉面宁静开朗,纯洁无纹片,据考证为传世仅存的一件。
第十.清·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一直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超人气明星,居国宝排行榜的第一名,跟“肉形石”一样「全年无休」,故宫不敢随意换展品,即使国外也有大博物馆想借展,故宫也都回绝。许多岛内外游客一进故宫,就先问“翠玉白菜”放在哪里里,一定要看过“翠玉白菜”才觉得不虚此行。
“翠玉白菜”一体成型,深受喜爱,在翠绿的菜叶上有两只昆虫,体型较大的、伸长著后脚的是螽斯,位在上方、小只的则是蝗虫。仔细看螽斯头上延伸出来的两根须须,虽然不是很明显,但是若从左侧仔细看,确可发现左边的一根须从头部处缺损了一公分左右,但长须后半段仍附在菜叶上。
“翠玉白菜”原是清朝永和宫的陈设器,相传为光绪的妃子瑾妃的嫁妆之一。白菜寓意清白纯洁,翠绿叶片上雕塑两只象征多产的螽斯,祈愿能多子多孙。玉雕师运用玉石自然天成的色泽分布,琢碾出一棵鲜活欲滴的白菜。

台北故宫或被“矮化”降级又改名,引发了怎样的争议?

台北故宫不应该改名字。台北故宫改名字之后,将失去了相应的历史传承会导致影响力下降。
其实引发了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的争议,另外对于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有些人觉得没必要更改名字,但是有些人认为有必要,反正怎样做都会有人说,何必去改呢
众所周知,博物馆的修建是为了留住记录历史的文物,台北故宫博物馆作为我国三大博物馆之一,其保存的文物更是数不胜数,那么在台北故宫的十大镇馆之宝中,富春山居图排第几?在台北故宫中富春山居图排名第七。
台北故宫位于我国台湾省,迄今为止保存了69.9万余文物,其中很多文物更是中国的国宝,如翠玉白菜和富春山居图等在内,因其保存文物之多,与国家博物馆一起被称为“建筑看国家故宫博·1物馆,文物看台北故宫博物馆”。同时其保存的文物历史更是能追溯到炎黄时的远古时期,涵盖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为中华儿女留住了一大笔的精神财富。
富春山居图作为其中之一的收藏文物,吸引了海内外许多文人墨客的眼球。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先生的所有作品之一,同时也是他的得意之作,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富春山居图原图画为六部分,并以浙江的富春江为背景,分别描绘了浙江桐庐境内的富春江景色和富阳景色,以不同的角度画出了山水间的千变万化,给予人们不同的欣赏感受,让我们也能一饱富春江的美丽景色。在台北故宫博物馆中富春山居图排名是在第七,排列在其前面的分别为第一名西周的《毛公鼎》,第二名西周的《散氏盘》,第三名的颜真卿《祭侄文》,第四名苏轼的《寒食帖》,第五名赵干的《江行初雪图》和第六名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富春山居》能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这无不体现了黄公望精湛的画作技巧。
台北故宫它其实更像是博物馆,馆内藏有大量的来自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的文物,而且还有早期的商朝青铜器、各代的玉器、陶瓷文物、书画古籍等等都是稀世珍宝,这个台北故宫主要研究的是古代的中国艺术史和汉学,整体的建筑风格都是仿照中国宫殿式建筑打造的,注重典雅的同时不失民族特色。

关于 故宫失窃 写一篇短文……

故宫都失窃了,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没有想象中的精英团队、狼犬麻醉剂、电脑解锁仪、一样重量与外观的替换品、高明可以侵入监控系统的黑客(让监控画面重复5分钟之前的)、潜伏内部的卧底、更没有涉及高层人物的政治斗争,仅仅是上网吧要花钱,一切就是那么简单。。。
无非就是上上网,没有钱了,逛逛故宫,哦,连门票都可以晃悠过去,白天探索,晚上就偷,赤手空拳就可以登堂入室,一切就是这么简单。。。
路人甲级别的鉴宝专家的只言片语胜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故宫博物馆的赫赫威名,也难怪,在这个涌现出处女卖淫案,小学生调查蘑菇增白剂99%完胜国家北京工商局,贪污2亿有期2年ATM多发钱就无期的疯狂年代。政府的诚信度足以让他觉得国宝是赝品,也不是不能接受的,于是创造出了捡垃圾捡到国宝的奇遇,一切也是如此的简单。。。
爱情一样,今天说爱你,那就是真的爱你,明天说不爱你了,那也是真的不爱你。就是这么简单!泰坦尼克号的ROSE与JACK可以为对方付出生命,但是脱险上岸后即使结婚了,不排除因为家庭背景、教育水平、兴趣爱好的差异如同许许多多家庭一样而离婚。故宫都是失窃了,,爱情也靠不住了,,我还拿什么去爱你,,去相信你,,,
都是些准文盲和糊涂人在当头,能好吗?笑啊,撼山易,撼解放军难,更厚重。我身为中国人,脸发烧,眼流泪。故宫啊,历史重心的倾斜啊。
故宫失窃本是一个正常的事情,可为什么被闹得沸沸扬扬呢?
天下无贼,你看过吗?记得片头开始时,王宝强修故宫时,就埋下了伏笔,他在修故宫的时候就藏了一个人在里面了吧?
。。。。。。。。时间关系,感受不再谈了。
看似严谨故宫博物馆硬件不错软件怎样呢人为还是主要的人决定一切盗贼就是进去了他怎么能拿到这个东西高科技报警系统想去走近它都是困难的就是走近他想拿都是个大问题卡死系统触电系统文物下陷系统盗贼下陷系统即使拿到了出去还是个大问题这么贵重的东西只要人心到东西永远不会被盗的我想这些每个人都懂关键需要有心人负责人的人到哪儿去。我想其它地方也一样职能部门也一样不会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吧我们不管做什么都要用心去做每一件事情要对的起国家对得起人民对的起自己的良心这是国家和人民赋予你的责任。
北京公安为什么要收这面锦旗?是自认无能?是认可事主方的讽刺?还是不识“汗-撼-捍-汉”字?
好学生就应该自己去写,哪怕在不好也要去尝试,相信自己,只有失败才能成功。
2011-5-8失窃 工作人员发现斋宫后面诚肃殿后墙有一个大洞,进入殿内看到了惊人的一幕,展柜上方被撬开,丢失文物7件。
  2011-5-11 上午10:30故宫博物院与香港两依藏博物馆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交融——两依藏珍选粹展》展品失窃信息。两依藏馆馆长王夏虹女士参加发布会,现场聚集众多香港媒体。
  王馆长表示共有9件展品失窃。失窃展品分别是:金嵌钻石手袋、金斩花嵌钻石化妆盒、金嵌珐琅斜纹化妆盒、金嵌宝石化妆盒、金嵌钻石化妆盒、金嵌珐琅花饰化妆盒。而金錾花嵌钻石手袋和金嵌宝石龟饰化妆盒已经在故宫院内寻回。两依藏不会因为失窃案提早结束展览。
  故宫新闻发言人冯乃在发布会上说最遗憾的是发现可疑人物,但没有抓住。
《交融——两依藏珍选粹展》为故宫博物院与香港两依藏博物馆共同举办,展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式木器、家具;展品19件套,陈列于斋宫正殿展厅。第二部分为西式化妆盒、手袋,展品111件套,陈列于斋宫后殿诚肃殿展厅。该展览原定于4月29日至6月27日对公众开放。
  学学台湾故宫文物的保护吧!大家看看专家写的两岸故宫比较:
  最近两岸故宫开始互相官方访问与交流, 相关之议题也成为群众之焦点, 大家有兴趣的是台北故宫馆藏偏向哪一方面呢?与北京故宫又有什麼不同呢? 当初挑选装箱运至台湾的文物, 著重具有在中华文化延续性的文物, 也就是著重在各朝历代的重要文物。但由於时间以及载运船只不足, 因此大件器物大多舍弃不带。也因此大件器物成为北京故宫的特色比如大禹治水玉山以及磁王等。然,台北故宫带走的器物,以当时的博物学来说, 皆多为上上等。比如: 在书画方面, 当时记载於宣和画谱, 石渠宝笈, 秘殿珠林 中几乎当时国民政府所能拿到的全部的宋元以及重要绘画皆装运至台湾,比如书法好了宋代是代表了中国书法的巅峰,蘇轼, 黄庭坚, 米芾,蔡襄 这四人更是宋代书法公认最好的,可惜的是我国内博物馆中能藏有一幅蘇轼, 黄庭坚, 米芾,蔡襄真迹的真的屈指可数,但台北光是米芾的真迹就有78福,且件件是代表作,比如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宋 米芾《苏太简参政帖》,但比起台北蜀素帖又差上一截了,更遑论台北故宫珍藏的赤壁赋 这千年前蘇轼的真迹了。而绘画当时几乎是全部装箱南迁,南迁中除了不重要的清代帝王的手迹,历经宋元明清历代珍藏的的书画史上的代表作更是几乎都带去台湾了除了及少数留在宫中的,则大多为来不及清点或是在当时有争议的书画, 比如徽宗的听琴图。
  在青铜器方面, 当时选择自两晋、隋唐、宋、元、明、清代, 历代王朝交替而传下来的传世国器以及重要史料价值的河南出土的阴虚文物装运至台湾。因此运到台湾的传世青铜器是全世界第一的,比如毛公鼎(世界铭文最多的重器),散式盤(世界最早的铭文土地议合契约)周宗钟(两千六百多年前天子祭祀用的国之礼器), 而在瓷器方面选择在该种类中最为精美的,比如红宝石僧帽壶就是传世最好的红宝石宣德款瓷器, 再比如当时所能找到依据”埏埴流光测”中记载的23件汝瓷全都带来了台湾。所谓“天下名瓷,汝窑为魁”, 如果汝窑是瓷器中的第一的话那这件收藏於台北故宫的北宋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就是汝瓷中第一了, 因为她是现存汝磁中唯一完美无暇 几乎看不到显著开片的北宋汝瓷。 此外台北故宫当时著重在年代较久远的宋代五大名窑,因此五大名窑几乎重要作品悉数都运到了台湾。而之后的元代以及明代清代希珍瓷器,比如元朝青花, 成化斗彩, 万历五彩的最精美作品, 特别是康雍乾三代最重要的瓷器-珐琅彩瓷, 当时皇宫中只剩下460几支, 其中460件被带到了台北故宫。再器物方面(当时仅简单分为这几类) 著重在点集中有记载的器件, 比如乾隆钦定《西清砚谱》所收载之中华古砚正谱为二百方、另有附录者为四十方,总计为二百四十方。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95方。或是皇宫御用珍玩(比如多宝阁), 或是具有特别难得雕刻技法(比如痕都斯坦玉器), 这是种一器一色 薄胎如蝉翅的玉器, 乾隆诗云:「西昆率产玉,良匠出痕都。」痕都斯坦玉精品,原均集中於北京紫禁城内乾清宫暖阁内与圆明园殿座之中。乾清宫於乾隆归政前,被一场大火烧得精光。圆明园则在八国联军时被毁, 因此所有现存古籍善本所提及的痕都斯坦玉精品当时几乎全都到了台北故宫。
  再善本古籍方面,运到台湾的也都是件件是宝,比如文渊阁四库全书,是所有四库全书中最为精美且最好的,辞藻堂的四库全书荟要是乾隆最爱的一套书本来有2套,一套在圆明园,一套在辞藻堂,但是圆明园的那套被烧毁了,今只剩下台北故宫的那套, 嘉庆珍藏的宋板175部<宛委别藏>,如今这几套都只能在台北故宫才能看到,此外当时的国民政府中央图书馆的宋元古籍,也全数运到台湾,加上三百多部"天禄琳琅"台北故宫馆藏的宋元古籍就达三千册以上,不但世界第一,相较1950年建国初期国内各大机以及构博物馆竟无一部宋元古籍,虽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但也多为残本,加上後来台北故宫从美国国会图书馆要回的100大箱原北平图书馆珍藏的历代珍贵善本书,台北故宫再善本书的收藏足以让世界其他博物馆望其项背了,而且因为自古中国即是亚洲第一大国,因此台北故宫承袭清宫旧藏的蒐藏其范围更是涵盖了全亚洲,因次数十年间被公认为亚洲最伟大的博物馆以及所藏文物总历史价值为亚洲最高的博物馆。更被部分人认为是世界四大博物馆
  在文物保护方面北京故宫发生窃案非头一遭,台北故宫却可以「零纪录」自豪,透过现代化设备打造滴水不漏的安全等级。台北宫表示,无论在人力或机器设备上都有严格的防护措施,例如有警卫、警犬驻点巡逻、陈列室设安全管理人员;电子设备警示如监控系统、防爆装置;割破玻璃会有所感应的碎音装置;馆内外布满红外线侦测系统,即便在一片黑暗中仍然清晰可见。监控中心全年无休,每日24小时作业由中央电脑监控系统掌握院区安全及预警情报资料之蒐集;其次,驻警队负责守护文物、执行警戒巡逻、门禁管制,全面防窃、防抢、防制破坏;管理员负责陈列室巡察及秩序维护等状况。
  「我们的文物都有防爆玻璃柜罩住,没有暴露在外。」加上四周墙壁与地底都有极厚的防护层,就如铜墙铁壁一般。台北故宫在建造之初便设定成专供文物展出之用的博物馆,为现代化建筑;相较之下原为皇帝寝宫、处理朝政大事的紫禁城,属於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并非密闭式,要做到恒温恒湿的保存条件较困难,多年来也历经不少次翻修。
  故宫同时强调,在文物维护的硬体方面随时更新、升级,相关人员也会定期进修。3月时故宫曾传出断电意外,故宫事後澄清并非安全系统停摆,而是陈列室画面因电线跳电无法送进监控室,当下便调派大批警力人力前往现场巡逻,另一方面重新开机处理恢复正常运作,未影响观众参观权益。
  所以早期有人说北京故宫有宫无宝, 台北故宫有宝无宫, 但是北京故宫经过这数十年来从全国各地徵集以及许多海内外人士的无私捐献, 加上许多考古挖掘, 馆藏文物回到了180几万件, 如果扣除瓷器标本破片, 以及不完整的器物, 或不具历史价值的文物, 精品部份大约有30万件, 这加上考古挖掘也补足了北京故宫文物的丰富性。所以单看一个部分都是不全的。在分类方面, 由於当时清朝才灭亡不过20年因此当时带走时认为清宫的服饰是不重要的, 但现在却恰恰成为北京故宫宝贵并引以为傲的收藏, 再比如当时没来得及运走的明清官窑, 也成为北京故宫重要的收藏,这与台北故宫宋代五大名窑的收藏架构起完整的中华瓷器历史。自解放以来, 北京故宫大肆收购了扬州八怪等明末清初时期的画家。恰好与台北故宫收藏唐宋书画成为互补。所以不论台北故宫还是北京故宫好。这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两个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博物馆之ㄧ, 台北故宫在1960被世人称为世界4大博物馆(有人称为5大, 因为考量冬宫多为18世纪以后文物, 古代文物远不如台北故宫因此难以比较), 而北京故宫被称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之ㄧ。罗浮宫, 大英博物馆, 大都会博物馆都是从其他国家掠夺文物, 而馆藏文物多非自己国家文物的非单一式博物馆。但是北京故宫与台北故宫却是全世界公认第一(实在难分轩轾)的单一式的博物馆。都是世界级最伟大的博物馆之ㄧ。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逆天文物有多珍贵?都有些什么?

台北博物馆里面的珍贵文物比较多,一共有70万件产品。有清朝的翠玉白菜还有清代一块黄玉所雕的“肉形石”,西周时期的毛公顶,这几件藏品都是台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毛公鼎、翠玉白菜、东坡肉石等,十分珍贵,每一个都价值连城
台北故宫属于我们国家的重磅文物的地方,所以说它里面有许多文物,比如说,玉白菜还有东坡肉之类的国宝的物品
台北市故宫博物院一直以来就凭借着其丰富的藏品名扬海内外,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之中有近70万件在册文物。而正宫三宝就是翠玉白菜,毛宫颈和肉形石。除了鼎鼎大名的镇宫三宝之外,该博物院之内还收藏着“元四家”之首黄公望的代表作,中国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以及宋代雕塑白瓷婴儿枕等。这些作品无疑不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浓浓的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但根据人民日报的消息,关于台北故宫博物院9万件藏品将被转移到海外的传言引发了诸多网友的关心,不过根据这一传闻,院方给予了否认。台北故宫博物院之中所出场的各类产品都是古时候人们的杰作,一旦流失至海外,对于全中国人民而言都是一笔巨大的损失。而台北故宫博物院之中的文武究竟有哪些特异之处?就拿镇宫三宝之一“肉形石”前来举例,“肉形石”源于清代,由坚硬的玉髓制作而成,经过工匠巧手雕琢与染色,看上去就与平常所吃的红烧肉极为相似。
肉形时也是台北故宫博物院“镇宫三宝”之中最受年轻人欢迎的一件,除“肉形石”之外,同为“镇宫三宝”之一,源于清代的翠玉白菜,凭借着精妙的设计和高超的雕琢工艺,将一颗绿色经营的白菜呈现在大众面前,翠玉白菜的问世也体现了当时工匠手艺之高超。
接下来就该说“镇宫三宝”之中年纪最大的一位,源于西周的毛宫鼎。毛公鼎原本是一件宗庙祭器,但由于其内部所镌刻的500字长篇铭文,使得其身价跃升,根据考古专家所言,毛公鼎是迄今为止所知最长的青铜器铭文。除“镇宫三宝”之外,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收藏了许多名人书法,例如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和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