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祺祥政变,1861年,清朝政府发生了一次权力斗争,史称其为什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22 07:57:30 浏览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慈禧发动什么政变从而获得实权

祺祥政变
1861年11月1日,慈禧太后联络恭亲王奕?6?0在北京逮捕肃顺等八大臣,发动祺祥政变。   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病死热河行宫(避暑山庄),6岁儿子载淳继位,由顾命八大臣肃顺、载垣、端华等执掌政权,决定明年起用“祺祥”年号。咸丰懿贵妃叶赫那拉氏极欲利用载淳生母皇太后的身份谋夺最高统治权。她授意御史董元醇奏请皇太后垂帘擅权的计划遭到八大臣的抵制后,便与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6?0勾结起来。 那拉氏于10月7日供“以减其劳”为名,解除了载垣领禁卫军兵权;奕?6?0再拉拢争取了掌握京畿与直鲁重兵的兵部侍郎胜保和僧格林沁的支持。10月26日,那拉氏由热河起行,携幼帝载淳由载垣、端华跟随从间道回銮北京。咸丰帝灵柩则由肃顺走大路护送。11日,那拉氏一行在胜保派亲兵接应下抵京,当天即与奕?6?0会昭秘商。11月2日黎明,载垣、端华刚踏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两旁的卫侍一一逮捕。肃顺扶柩到达密云时,在行馆被捕拿。3日,任命奕?6?0为议政王,桂良、文祥等人任军机大臣,组成新的军机处。7日,清廷改年号“祺祥”为“同治”,并宣布载垣等三人大逆不道,当即赐载垣、端华自缢,将肃顺斩首,景寿等五人分别罢黜或遣戍。8日,那拉氏下诏历数载垣、端华、肃顺等人的罪状,主要有:抗拒皇太后垂帘听政,不能尽心和议以致失信各国等。   11日,载淳正式登极,太后听政,26岁的叶赫那拉氏篡夺了清朝大权,开始了她对中国48年的黑暗统治。1861年是辛酉年,故亦称“辛酉政变”。

慈禧为夺取政权而发动的政变-“祺祥政变”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咸丰皇帝奕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时年三十岁。
咸丰弥留之际,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继承大统,是为同治帝。
载淳还有一个弟弟,生于咸丰八年,出生两个时辰后即夭折。谥号悯,被称为“悯郡王”。他是中国 历史 上最后一位出生的皇子,此后中国的皇帝再也没有生下后代。
咸丰驾崩时,载淳年仅六岁,咸丰委派八位大臣为赞襄政务大臣,辅助小皇帝,总摄朝政。此八人又被称为“顾命八大臣”,他们是:
八大臣以肃顺为首,平均年龄45岁。
咸丰皇帝的原配夫人,萨克达氏,自小多病,道光二十七年大婚,第二年入宫,一年多后,便在道光二十九年腊月初十二(1850年1月24日)突然去世,年仅19岁。
咸丰皇帝的第二位皇后,钮祜禄氏,道光十七年(1837年)出生,她就是两宫皇太后中的“慈安”。慈安是清代晋升速度最快的继后。咸丰二年二月,在八旗选秀中才被指定为内庭主位,同年十月十七日正式立为皇后。此时年龄25岁。
咸丰皇帝的“懿贵妃”,叶赫那拉氏,道光十五年(1835年)出生,咸丰二年,时年十七岁的叶赫那拉氏在外八旗选秀中被指定“兰贵人”(“兰”字为那拉氏的“拉”字谐音)。咸丰四年,诏封“懿嫔”。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1856年4月27日),在储秀宫生下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晋封为“懿妃”。咸丰七年,晋封为“懿贵妃”。她就是后来的慈禧。此时年龄26岁。
皇后在咸丰驾崩当天即被尊为皇太后,而懿贵妃在第二天才被尊为皇太后。
同治帝在避暑山庄居丧期间,奉嫡母皇后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上徽号“慈安”;奉生母懿贵妃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 上徽号“慈禧”。这就是后世所说的“慈禧”和“慈安”称号的由来。又因为此时慈安居住在烟波致爽殿的东暖阁,慈禧住在烟波致爽殿的西暖阁,二人又被称为“东太后”和“西太后”。
咸丰驾崩前,同时将“御赏”、“同道堂”两方小玺分别赐给皇后钮祜禄氏和载淳,并规定凡以后下发谕旨必须钤用此二玺为凭。由于载淳年幼,“同道堂”玺被其生母慈禧控制。这样,实际上两方小玺慈禧和慈安各持一方。
八大臣与慈禧产生了严重的矛盾,慈禧和慈安联合恭亲王奕?,在北京发动了政变,除掉了八大臣。
9月5日,恭亲王奕?以奔丧为名,来到热河,他化妆成萨满,进入行宫,与慈安、慈禧秘密联系,谋划政变。定下计策后,回到北京,开始部署。
9月14日,山东道监察御史董元醇奏请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八大臣非常生气,道:“向来无皇太后垂帘听政之礼”,他们大声呵斥。小同治吓得直哭,尿了裤子。
10月26日,咸丰帝的梓宫从承德起运回京。慈禧让肃顺等人随梓宫而行,自己和小皇帝 先赶到北京,召见奕?,部署政变事宜。
11月2日,下诏逮捕载垣、端华。同时令睿亲王仁寿、醇郡王奕前往密云,来到行馆,捉拿正在护送梓宫的肃顺。肃顺“咆哮不服,械系”。肃顺被下到宗人府狱中,载垣、端华已先被关在那里。
奕?被封议政王。这一年,他28岁。
顾命八大臣中,载垣、端华被赐死,肃顺斩首,其余五人撤职,穆荫被发配,只有景寿保留了公爵及额驸品级。
八大臣主政期间,为载淳选定了“祺祥”年号,因为本次政变又被称为“祺祥政变”。
11月11日,载淳正式即位,慈禧与慈安开始了垂帘听政。她们废除了“祺祥”年号,改为“同治”,出自于《书经.蔡仲之命》:“ 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 ”。
慈禧与慈安在养心殿里一起垂帘听政长达二十年,直到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过世,慈禧太后才正式独揽大权。

什么是辛酉政变?

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A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以时在夏历辛酉年得名。又因改变祺祥年号而称“祺祥政变”,亦称“北京政变”。
1860年,英法联军进逼京师,咸丰帝逃亡热河(今河北承德)。恭亲王奕A奉命为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与英、法等国议和,签订《北京条约》。其间,奕A不但得到外国的支持,而且在朝廷中结成自己的势力集团,其重要成员包括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礼部侍郎宝鋆、大学土周祖培,兵权在握的僧格林沁、胜保也与他合作。1861年8月21日,咸丰帝病危,立六岁长子载淳为皇太子,任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户部尚书肃顺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为顾命大臣。次日,咸丰帝病死,肃顺等即以赞襄政务王大臣的名义总摄朝政。9月4日,定明年改元祺祥。八大臣不让奕A分享权柄,仅命他在京办理一切事宜。时载淳生母慈禧太后和东宫慈安太后与八大臣争权,心怀不满,召醇郡王奕譞(慈禧妹婿)密商罢斥肃顺等人,并与在京的奕A联系。9月5日,奕A奉太后召赶至热河,参与密谋。旋促御史董元醇出面奏请两太后“权听朝政”,在赞襄政务王大臣八人之外,更派亲王一二人(意在奕A、奕譞)参政。9月15日,朝廷会议董折,辩论激烈。八大臣称赞襄皇帝不可听命太后,决定对董折发诏驳斥。
1861年10月26日,慈禧、慈安两太后偕幼帝载淳与载垣、端华等离热河回京。肃顺、奕譞等护送咸丰帝灵柩后发。两太后抵京后,即召见先行返京的奕A,部署对策。11月2日,奕A示意大学士贾桢、周祖培等再次奏请两太后“垂帘听政”,胜保亦上奏附和,并请以近支亲王辅政。当日太后下诏,历数载垣、端华、肃顺等罪状,称上年海疆不靖为在事王大臣筹画乖方所致,而其与外不能尽心和议,使朝廷失信各国,皇帝避走热河。并令载垣、端华、肃顺解任听勘,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退出军机处。不出一日,又下诏将肃顺等三人革职拿问。11月3日,任命奕A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桂良、沈兆霖、文祥、宝鋆并为军机大臣。7日,下诏废祺祥年号,以明年为同治元年。次日,再下诏命载垣、端华自尽,斩肃顺于市;景寿、匡源、杜翰、焦佑瀛皆革职,穆荫革职后发往军台。随后,又清除了赞襄政务王大臣的党羽。11日,同治帝载淳正式即位。从此,慈禧、慈安两太后开始垂帘听政。但实际上,慈禧掌管清政府的最高权力,历时四十七年之久。

1861年,清朝政府发生了一次权力斗争,史称其为什么?

辛酉政变
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欣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打倒了顾命八大臣势力。为赞襄政务大臣(又称顾命八大臣),辅弼皇太子载淳为帝,总摄朝政,以时在夏历辛酉年得名。又因改变其祺祥年号而称“祺祥政变”。
太后开始垂帘听政。但实际上,慈禧掌握清廷的最高权力,历时四十七年之久。
1861年发生的清政府权利争斗。叫“剿”“抚”之争!主要是成立的机构对外国侵略势力的态度,分为以肃顺为首的顽固派集团和奕?为首的集团。最后,奕?集团获胜,成立“抚夷局”后又改名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权力逐渐增大,最后成为晚清最有权利的政府机构。
1861年11月2日 (辛酉年九月三十),慈禧太后发动祺祥政变。
  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欣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以时在夏历辛酉年得名。又因改变祺祥年号而称“祺祥政变”,亦称“辛酉政变”。是慈禧太后、恭亲王奕 和咸丰委托下的以载垣、肃顺为首的八大顾命大臣之间引起。从此,慈禧、慈安两太后开始垂帘听政。但实际上,慈禧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权力,历时四十七年之久。
辛酉政变,慈禧杀肃顺,用奕?,登上位,开始长达四十余年的垂帘听政。
辛酉政变是1861年,慈禧和恭亲王干掉八大臣
辛酉政变。清朝最高统治者咸丰帝在这一年病逝。临死前对权力做了安排,由同治帝继承皇位,肃顺等八人为顾命大臣。同治生母慈禧联合皇太后慈安以及被排除在权力中心的咸丰弟弟奕欣发动政变,杀肃顺几人,囚禁其余诸人,获取最高权力。

“祺祥”:清朝最短命的年号是怎么来的

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清文宗)病死于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临终前遗诏唯一的皇子载淳即位,同时诏令以肃顺为首的八位顾命大臣作为辅佐。
“祺祥”年号是肃顺为首的八位顾命大臣拟定的。但是辛酉政变发生,八大臣被西太后慈禧、东太后慈安、恭亲王奕欣推翻。
十月初五,两宫太后采纳了大学士周祖培的奏议,废止“祺祥”年号,改用“同治”年号。表示两宫太后临朝同治之意或者说两宫太后与众大臣共理朝政之意。
祺祥是清穆宗毅皇帝爱新觉罗·载淳的年号,不过未及改元就已经被取消。
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清文宗)崩于热河行宫(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烟波至爽殿。临终前遗诏唯一的皇子载淳即位,同时诏令以肃顺为首的八位顾命大臣作为辅佐。“祺祥”年号是在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经过军机大臣拟定。但是当年九月三十辛酉政变发生,八大臣被西太后慈禧、东太后慈安、咸丰帝的弟弟恭亲王奕欣击垮。其中爱新觉罗·载垣、爱新觉罗·端华被赐死,肃顺被斩于菜市口。自此咸丰在热河苦思冥想的未来“儿皇帝时期”的权力格局被彻底打破。十月初五日废“祺祥”年号,改元“同治”,当时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意为共同治国。

同治帝在即位之前,曾使用过“祺祥”,谁知道其具体的来历和这年号的解释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嗷嗷
1861年7月,清咸丰皇帝在热河承德避暑山庄病危,特封肃顺、载垣、端华等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处理国事。不久,咸丰帝病死,八大臣遵从遗诏,拥立载淳为帝,拟定次年改元“祺祥”并铸造“祺样”钱币。而慈禧则以她和慈安名义,联络当时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欣,于9月30日发动宫廷政变,逮捕八大臣,并将肃顺等三人处死。这就是有名的“辛酉政变”,又称“祺祥政变”。不久,慈禧采纳大学士周祖培奏议,废止“祺祥”年号,停铸“祺祥”钱,改用“同治”年号,并铸“同治”钱币。
“祺祥”,就是吉祥的意思,讨个彩头,是肃顺定的,后来慈禧太后联合恭王铲除肃顺集团后就改为同治,意思是"君臣同治大清",也有人说是"两宫同治大清"的意思。

咸丰皇帝去世后,慈禧垂帘听政,8位顾命大臣为何没有阻止?

因为当时继位的皇帝,年纪还很小,所以需要慈禧,而且当时她已经打点好了。
提问者把历史事件的次序搞颠倒了吧?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发生在“祺祥政变”之后。何为“祺祥政变”?清文宗(咸丰帝)去世之后,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联合恭忠亲王奕欣、扎萨克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等发动政变,一举拿下了辅政八大臣。之后,除了清宣宗(道光帝)的女婿——一等诚嘉毅勇公、固伦额驸景寿之外,辅政八大臣被杀的被杀、流放的流放、罢官的罢官……他们这些人还凭什么阻止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
清文宗临终之前,因为唯一活着的儿子清穆宗(同治帝)载淳年幼,无力独掌乾坤。所以,清文宗费尽心机设置了一套权力平衡体系,企图借此维护儿子的皇权。因为有摄政王多尔衮架空清世祖(顺治帝)的前车之鉴,清文宗根本不敢选择宗室摄政,首先便否决了摄政王的设置方案。
不选择宗室摄政,那么就只能采取清世祖临终前玩的那一套——大臣辅政。但是,鳌拜的前车之鉴也并不十分遥远!清文宗对异姓大臣同样不信任。可是,又不能不用。最终,清文宗不仅将辅政大臣扩充到了八位,而且既有在旗的、也有不在旗的。除此之外,在异姓大臣之上又安插了三位宗室,即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肃顺兄弟。清文宗此举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让辅政八大臣分权,相互牵制,维持权力平衡。有了异姓大臣的牵制,载垣、端华、肃顺成不了多尔衮,而且他们三人之间同样是一种相互牵制。有了为首的三位宗室牵制,异姓大臣想像鳌拜那样做大,基本上也不可能。同时,辅政大臣有旗、有汉,既可以避免汉臣做大,也可以利用汉臣对满臣予以一定程度的制约,而且还可以宣扬“满汉平等”、怀柔天下,一举数得。
即便如此,清文宗依然不放心!于是,又给辅政八大臣戴上了一道紧箍咒——给了慈安和慈禧(有说是给了清穆宗,由慈禧掌管)两方印,即御赏、同道堂印,并规定,辅政八大臣的任何决议必须加盖这两方印才能正式生效。如此一来,等于是给辅政八大臣找了一个婆婆管着,同时这两位“婆婆”又没有直接处理政务的权力,成不了武则天!又一个权力平衡游戏。平心而论,如果真的按照这一套执行,虽然会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倒不失为一个有效维护皇权的好方法。
只可惜,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是骨感的。清文宗前脚刚去世,辅政八大臣后脚就开始抓权了,不仅大肆排挤奕欣这样的近支宗室和曾格林沁这样的“国之干城”,而且还企图将两宫皇太后架空,使之成为自己的“橡皮图章”。慈安和慈禧岂是省油的灯?于是,先稳住辅政八大臣,私下以处罚为由,派安德海赴北京联络奕欣,再以护送清文宗梓宫返京为由,在途中一举拿下了辅政八大臣,史称“祺祥政变”,也称“辛酉政变”。
恭忠亲王奕欣在这场政变中居功至伟,但是两宫皇太后依然耍了些小手段。给奕欣的名头是议政王而不是摄政王,一议一摄,差别就大了。议说明你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而摄说白了就是代理,是代皇帝作决定,是有决定权的。有摄政王多尔衮的先例在前,奕欣也不便争这摄字!那么,谁来替皇帝作决定呢?只能是两宫皇太后!于是,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开始了垂帘听政。在彼时,这一方案实际上就是两宫皇太后与奕欣相互牵制,维持权力平衡,各方面都能够接受。因此,皇太后垂帘并没有遭到太大阻力,一切顺理成章、按部就班。
但是,慈禧并不是一个安分的女人。与奕欣的“蜜月期”过去不久,慈禧便发动御史言官,参劾奕欣,并借此削去了奕欣的议政王头衔,初次交锋以慈禧完胜告终。但是,碍于彼时的实力对比,慈禧也只是小试牛刀,并没有打算就此拿下奕欣。之后,慈禧的权势不断增强,为了寻求新的平衡,慈安和奕欣走到了一起,私下形成了默契,后来的“安德海事件”实际上就是慈安、奕欣与慈禧政治博弈的结果。虽然奕欣在慈禧的打压之下,势力逐渐萎缩。但是,因为奕欣党羽众多,又有宗法地位高于自己的慈安在背后撑腰,短期内慈禧拿不下奕欣,奕欣和慈安也搞不掉慈禧,双方维持着一个微妙的权力平衡。
直到光绪七年,慈安去世之后,奕欣独木难支。慈禧又借着清德宗(光绪帝)的名义,抬高其生父醇贤亲王奕譞的地位,用以压制奕欣。最终于光绪十年,慈禧将奕欣和恭党彻底踢出了军机处,换上了明哲保身的奕譞,史称“甲申易枢”。奕譞向来明哲保身,而且身份敏感、尴尬,自然不敢对慈禧轻易掣肘。自此,慈禧成为了清王朝事实上的“皇帝”,开始了独掌乾坤、权倾天下的女主生涯。但是,这一切与辅政八大臣无关,因为他们早就完蛋了!

慈溪发动政变在那一个皇帝事

在咸丰皇帝驾崩之后,同治帝登基之前,和奕欣发生了宫廷政变,处死萧顺等顾命八大臣。后来光绪帝的时候又发生了一次政变,历史上称为辛丑政变
两次:一是咸丰帝死后,与奕欣联合,处治八大臣,立同治帝;另一次是辛酉政变,在光绪帝。
一次是咸丰帝死后,与奕欣联合,处治八大臣,立同治帝;
另一次是辛酉政变,在光绪帝的时候。
最出名的是在光绪帝的时候
!!!
是光绪皇帝时的~历史称为辛酉政变
慈禧等人于1861年(咸丰十一年,农历辛酉年)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又称祺祥政变。
咸丰帝生前,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等受宠用权,与恭亲王奕欣及部分廷臣产生矛盾。1861年8月22日(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病逝于热河(今承德)行宫,遗
命载垣、端华、肃顺和御前大臣景寿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瀚、焦瀛等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年幼的皇太子载淳为帝,总摄朝政。改年号为“祺祥”。
权欲极强的慈禧太后(载淳生母)鼓动东宫慈安太后与八大臣争夺权力,暗中联络在京的奕欣为援。9月14日御史董元醇奏清皇太后垂帘听政,并派近支亲王辅政。八大臣以清朝无此先例,令军机处拟旨斥驳。慈禧串通慈安拒绝盖印,将折旨留中不发。八大臣以“搁车”示威,迫使两宫太后让步,颁发驳斥董折谕旨。事后八大臣以小胜而疏于防范,其对手则加紧暗中策划。
在取得外国势力支持后,奕欣不顾八大臣梗阻,于9月中旬奔丧热河,与两宫密谋政变之策,召鸿胪寺少卿曹毓英密拟拿问各旨,旋即返京布置。奕欣争取到朝中大学士贾祯、周祖培、户部尚书沈兆霖、刑部尚书赵光的支持,握有兵权的僧格林沁、胜保等人也表示效忠于两宫太后。在两宫太后催促下,八大臣同意回銮北京。
10月26日两宫太后偕幼帝载淳启程回京,肃顺护送咸丰帝灵柩后行。11月1日两宫太后抵京,即召见奕欣等王大臣,安排政变事宜。次日,将载垣、端华、肃顺等革职拿问,罢景寿等军机大臣职。3日命奕欣为议政王,入军机处,并以桂良等五人为军机大臣。7日改年号“祺祥”为“同治”。8日诏赐载垣、端华自尽,肃顺处斩,景寿、匡源、杜瀚、焦瀛褫职,穆荫遣戍军台。
从此,慈禧以垂帘听政掌握清朝大权达40余年。她推行的对外“和好”,重用洋务集团和汉族军阀官僚的统治政策,影响了晚清政局。

清末时期,发生在辛酉政变的积极意义有哪些呢?

清朝末年发生在新旧政变的积极意义,是人们的意识越来越高,她们想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所以纷纷起来发生政变
辛酉政变是慈禧与光绪的矛盾公开化,它反映光绪想通过改革来振兴国力,使国家强大,有抵御外来之敌,使国家财力本税收增加,来武装强有力的军队,保卫国防
辛酉政变是一次最高统治集团中争夺执政大权的宫廷政变,它还标志着清政府向半殖民地政权的转化。
没看出来有什么积极意义,还是感觉肃顺要是不死,清朝君主立宪不一定失败
1861年,咸丰帝在承德病死之后,在他尸骨未寒之际,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就一同联合了恭亲王奕欣,通过发动宫廷政变,一举打倒了顾命的八大臣集团,彻底掌握了清廷的朝政大权。因为发生在辛酉年,故而得名“辛酉政变”,也称为“祺祥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