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机

柯尼卡c35自动对焦相机诞生于哪一年,柯尼卡C35自动对焦相机诞生于哪一年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19 09:43:08 浏览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柯尼卡c35自动对焦相机诞生于哪一年

1977年,柯尼卡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动对焦相机柯尼卡C35 AF相机。
当时还不叫柯尼卡,而叫小西六写真工业公司,后来才改名为柯尼卡。

柯尼卡c35自动对焦相机诞生于哪一年

柯尼卡c35啥时候成自动对焦相机了?此机诞生于六十年代末。
1977年,日本小西六写真工业公司(柯尼卡的前身)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自动对焦相机柯尼卡C35 AF相机

柯尼卡C35自动对焦相机诞生于哪一年

应该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以后生产的,但你要搞清楚了柯尼卡C35是一个系列,有好多个型号的,早期的是金属机身没有自动对焦的,柯尼卡C35EF、C35AF塑料机身才是自动对焦。

自动对焦是什么

   导语: 自动对焦是什么?自动对焦又称自动调焦、自动聚焦,指非肉眼鉴别的调焦方式。如利用光电测像系统控制,或根据红外线、超声波测距等方式进行的调焦。下面我们来详细看看自动对焦是什么。
  自从1977年柯尼卡C35自动调焦(AF)照相机问世以来,各照相机公司发表了各种方式的自动调焦机构。美国哈奈乌耶尔公司的反差检测方式是依据对图像反差对比的连续测试,利用光电系统的输出来控制照相镜头调焦到图像的最佳对比度。
  佳能公司的近红外线方式和宝丽来公司的声呐自动调焦方式是发射红外线(前者)、超声波(后者),射向被摄体后反射回来的时间用石英振荡器测定,再变换成距离信号,与镜头联动的.自动调焦方式。近红外线和声呐(超声波)方式可在暗处,如全暗的条件下进行自动调焦。
  在上述自动调焦(AF)方式问世以前,曾一度将测距器联动照相机或双镜头反光照相机等采用的测距器或取景器测距与摄影镜头联动的调焦方式称为自动调焦,而实际上是用手动操作,应与现代的自动调焦(AF)照相机的自动调焦有所区别。

自动对焦的原理是什么

  自动对焦是利用物体光反射的原理,将反射的光被相机上的传感器CCD接受,通过计算机处理,带动电动对焦装置进行对焦的方式叫自动对焦。以下是我整理的自动对焦的原理解说分享,一起来看一下吧。

  照相机的自动对焦是指根据被摄主体的距离,镜头自动移动完成调焦。第一台自动调焦照相机是1977年生产的柯尼卡(Konica)C35AF型照相机。下面介绍红外系统、声纳系统两种主动调焦方式和对影系统、相位检测系统两种被动式调焦方式。
  1.红外系统红外系统属于主动式自动对焦方式,是通过红外线发光二极管发射红外线,到达被摄物后反射回来的红外线被相应的光敏元件接收,测得被摄物与照相机之间的距离,完成调焦过程只需120毫秒。
  红外系统于1979年首先用于佳能AF35mm照相机上,目前它的使用最广泛(特别是在“傻瓜”照相机上)。
  红外系统不仅能在黑暗中对焦,也能透过玻璃对焦,只要玻璃与镜头光轴不是呈90.直角,靶区小至1.5.(对影及声纳系统的靶区是垂直角11.、水平角14.)。
  2.声纳系统声纳系统也属主动式自动对焦,1978 年,美国宝丽来公司生产了第一架SX-70AF型一次成像照相机。该照相机的快门按下去一半接通电子触发器时,声纳系统就能将按顺序发出的四个音频信号转换成超声波,然后根据超声波抵达目标再返回照相机的时间来测定被摄物与照相机之间的距离。距离信号进入照相机的接收器,根据寄存器累计脉冲数值,使镜头调定在正确的对焦距离L,全过程约需60毫秒,对焦范围为0.25-10m。该系统即使在黑夜也能准确测距调焦,但不能透过玻璃或水拍摄,有时近处的前景会影响对焦的精确度。
  3.对影系统对影系统属被动式对焦系统,1977 年,美国好耐威尔(Honeywell)公司生产的微型光电自动调焦组件,首先用于柯尼卡C35AF照相机。基本原理类似双影重合测距器,被摄对象通过照相机两个测距窗后的反光镜(一固定,一活动),将影子反射到机内的两个光电感应体上,当两个影子的反差完全一致时,输出的信号最强,即完成调焦,全过程约需80毫秒。这种调焦方式调焦准确、耗能小,适用于一定的亮度和反差适中的景物,在逆光下效果较好。但这种自动调焦装置也存在不足:弱光下或面对低反差景物时精度较低,面对形状差不多的物体易导致调焦失误,对焦窗沾上指印也会影响调焦的准确性,拍摄主体必须位于画面正中,对焦以后不能随意更改取景画面,对动体的自动调焦能力较差。
  自动对焦的原理
  利用物体光反射的原理,将反射的光被相机上的传感器CCD接受,通过计算机处理,带动电动对焦装置进行对焦的方式叫自动对焦.多分为二类:
  1.主动式:相机上的红外线发生器、超声波发生器发出红外光或超声波到被摄体。相机上的接受器接受反射回来的红外光或超声波进行对焦,其光学原理类似三角测距对焦法.主动式中又有能量法,用于低档普及型相机的自动对焦,广泛用于各种平视取景相机.主动式对焦对斜面,光滑面对焦困难.对亮度大,远距离的被摄体对焦困难.这是由于发出的光被反射到其它方向,或达不到被摄体所至.主动式由于是相机主动发出光或波,所以可以在低反差、弱光线下对焦.对细线条的被摄体,对动体都能自动对焦.缺点是当被摄体能吸收光或波时对焦困难,还会被玻璃反射故透过玻璃对焦困难。
  2.被动式:即直接接收分析来自景物自身的反光,进行自动对焦的方式.这种自动对焦方式的`优点是;自身不要发射系统,因而耗能少,有利于小型化.对具有一定亮度的被摄体能理想的自动对焦,在逆光下也能良好的对焦.对远处亮度大的物体能自动对焦。能透过玻璃对焦.但缺点是对细线条的被摄体自动对焦较困难.在低反差,弱光下的对焦困难.对动体自动对焦能力差.对含偏光的被摄体自动对焦能力差.黑色物体或镜面的对焦能力差。
  主动、被动式自动对焦方式各有千秋,好在一般单反照相机上都有二种自动对焦方式,可以互补使用,自动切换,发挥其强项,克服其弱点.单反相机上多使用被动式对焦方式,所以其对焦受最大光圈数的限制.光圈小于F8时自动对焦困难.为此,大多数单反相机都有自动对焦辅助光(Autofocus aidlights)发射器发射带红外带条纹的光束,帮助对不同质地的被摄体自动对焦。在光线足够亮时这些辅助光是不工作的。使用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主动式的发射窗在相机的右边,所以在握相机时不要让手挡住发射窗.挡住发射窗时对不上焦.专业相机机身上没有发射辅助光的发射窗,只有装上闪光灯,利用灯上的发射窗发射辅助光进行主动对焦。

柯尼卡美能达的发展历史

1873杉浦六三郎开始在东京麹町销售照相器材与石版印刷材料(柯尼卡公司业务的开端)。1903销售“小西六相机”,日本的第一个品牌相机。1928田嶋一雄创办“日独写真机商店”(日后的美能达株式会社),开始生产日本国产相机。 次年开始销售公司的第一款相机“Nifcalette”。1940推出首款日本制造的彩色胶片“樱花自然彩色胶片”。1956在美国费城成立首家美国分公司。1958公司的第一台天象仪研制成功。1960公司的第一台复印机“Minolta Copymaster”研制成功。1962在德国汉堡成立首家欧洲分公司。1971推出高性能的普通纸直接复印机“U-Bix480”。1973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樱花驾驶证制作系统。1975推出世界首款具有内置闪光灯和 AE 功能的 35mm 相机“C35EF”。1977推出世界首款 35mm 小型自动对焦相机“C35AF”。1983推出世界首款具有放大/缩小功能的复印机“EP450Z”。1984开发出适用于 CD播放机的超高精度非球面塑料透镜。1985推出具有自动对焦功能的单反相机“α-7000”。1987推出简易色彩校正系统“Konsensus”。1989推出医疗数码影像输出系统“激光成像仪Li-10”。1990推出黑白激光打印机“SP101”,正式全面进入激光打印机 (LBP) 市场。推出数码全彩色复印机“CF70”。2000全面启动用于 LCD 偏光板的 TAC 薄膜业务。生产聚合碳粉的合资公司“柯尼卡美能达材料制造株式会社”成立。2003 8月柯尼卡公司和美能达公司经营合并,成立控股公司“柯尼卡美能达控股株式会社”。10月重组及合并集团公司的业务,形成由事业公司和通用职能公司组成的全新控股公司结构。2004 3月在日本东京开设天象仪馆“阳光星光大厅‘满天’”。7月推出工业用非接触三维扫描仪“VIVID 9i/VI-9i”。12月在中国无锡成立从事复印机和打印机生产的分公司“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无锡)有限公司”。2005 1月成立从事商用喷墨产品生产的新事业公司“柯尼卡美能达喷墨技术株式会社”。2月推出世界首款利用相位对比技术的乳腺 X 线成像设备“PCM 系统”。8月并购 American Litho 公司,一家美国大型印刷金属板制造商,并进入 CTP 行业。11月在中国上海成立从事复印机和打印机销售的分公司“柯尼卡美能达办公系统(中国)有限公司”。2006 1月宣布退出相机和影像事业。9月推出用于生产印刷的高速数码彩色复印机“bizhub PRO C6500”。9月在日本神户建成了从事 LCD 偏光板 TAC 薄膜生产的第 4 家工厂。12月在日本长野完成了从事聚合碳粉生产的第 3 家工厂的建设。2007 3月与通用电气公司 (GE) 达成战略联盟,致力于用于照明设备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开发和上市工作。4月合并了日本医疗事业的产品企划、销售和维修业务,成立“柯尼卡美能达保健株式会社”。5月在中国大连成立柯尼卡美能达软件开发(大连)有限公司,开展软件质量评估业务。2008 1月柯尼卡美能达与 CEC 成立合资公司“柯尼卡美能达 Bizcom 有限公司”,开展解决方案服务方面的业务。2月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成立柯尼卡美能达玻璃技术(马来西亚)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用于硬盘驱动器 (HDD) 的玻璃基板。2月精准应对金融机构“细致”需求3月柯尼卡美能达维护消费者利益 净化打印耗材市场4月一栋新的大楼在大阪狭山的柯尼卡美能达生产基地建成,用于支持光学业务方面的研发工作。4月与 Oce 公司达成战略业务同盟协议。6月并购 Danka 办公影像公司 (DOIC),该公司是办公成像设备领域最大的独立供应商之一。6月柯尼卡美能达支持世界环保日公益活动7月柯尼卡美能达入选政府绿色采购清单7月柯尼卡美能达彩色商务标兵获BLI年度之选殊荣8月柯尼卡美能达入门级彩色复合机惊喜上市8月松宫隆行参加了北京奥运会10000m田径比赛9月柯尼卡美能达全新智能多功能彩色数码复合机bizhub C203精彩上市

柯尼卡c35ef和c35ef3有什么区别?

C35 EF \x0d\x0a__年:1975年 \x0d\x0aレンズ【镜头】:HEXANON 38mm/F2.8 \x0d\x0aサイズ【尺寸】:128×72×53mm \x0d\x0aシャッタ_速度【快门】:1/60?1/125秒(2速) \x0d\x0a重量:约340g \x0d\x0a电池:_3乾电池 2个(ストロボ用)H-C型水银电池 1个(露出计用) \x0d\x0a当时价格:29800_ \x0d\x0a\x0d\x0a================ \x0d\x0aEF3 \x0d\x0a__年:1981年 \x0d\x0aレンズ【镜头】:HEXANON 35mm/F2.8 \x0d\x0aサイズ【尺寸】:115×70×44mm \x0d\x0aシャッタ_速度【快门】:1/60~1/500秒 \x0d\x0a重量:约275g \x0d\x0a电池:_3乾电池 2个 \x0d\x0a当时价格:30800_ \x0d\x0a\x0d\x0aEF是C35系列傻瓜化、全电子塑料化鼻祖.\x0d\x0a\x0d\x0aC35应该有AF和EF两个主要型号,AF是自动对焦,EF是分段对焦。\x0d\x0a\x0d\x0aFE3就是有三个对焦距离,要靠预估设定档位拍摄。\x0d\x0a\x0d\x0a另外,EF的手动功能也简化不少。

AF对焦的起源

AF 自动对焦技术的发展起源时光倒流,同学会发现手动照相技术十分复杂,必须仰赖人工测光、手动对焦、自助卷片等等,大量使用人力的结果,往往也容易出错。特别是重要的场景,一旦错过就无法重来,所以摄影师的素质成为这个时期拍照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随着50、60年代大幅度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越来越多人相信自动化是未来世界的指标。先一步完成的自动测光技术和电动卷片机,充分说明了摄影技术确实有可能迈向自动化,而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也是决定拍照的速率决定步骤的重点‘自动对焦系统’,也成为当时各家相机制造商的指标研发项目。全世界第一台AF 35mm相机Konica C35 AF照相机自动对焦系统的可以追溯到60年代。1963年,Canon公司曾在西德的科隆博览会(Photokina)上展出一架具有自动对能力的照相机原型,这个时期的 AF 技术仍相当原始,虽然 AE 自动曝光技术已经逐步成熟,但对焦能力还是不良。1974年,Nikon公司也推出了一款具备自动对焦能力的原型机;但其设计仍十分仰赖机械结构,体积大、反应慢是最大的缺点。一直到1975年,美国Honeywell公司才发表了具有实用价值的自动对焦元件 VISITRONIC AUTOMATIC FOCUSING SYSTEM,又称为 VAF系统。很可惜,美国的创举到最后却反而为日本的相机工业带来革命,1977年日本小西六写真工业公司,也就是后来 Konica 柯尼卡有限公司的前身,向美国购买了这套系统改良专利权,而于同年11月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架自动对焦照相机 柯尼卡 C35 AF,成为世界上第一款有自动对焦能力的相机。. 第一代 AF 自动对焦技术原理(被动式)Konica C35 AF 是第一架实用的AF 135传统照相机,应用 Honeywell 公司生产的自动对焦元件,属于第一代被动式自动对焦技术。这个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以分析来自景物主体的反光为参考指标。KONICA C35 AF 的 VAF 自动对焦系统是在两个测距窗后置有一个的三菱镜,三菱镜负责折射光线到两个反光镜上,这两个反光镜又会将影像光线分别投影两个位于机底的影像感测器中。影像感测器是由感光半导体(类似 CCD)和积体电路所组成的小型电脑。感测器藉由影像的明暗,也就是反差来分辨影像的内容。在相机进行对焦的过程中,其中一组反射镜片固定不动,其影像自然固定不变成为对照组。另一反光镜片则前后移动,这个镜片的移动量透过小型电脑的计算,直接反应在镜头的镜片移动上。一旦两侧的影像感测器都得到相同影像内容时,自动对焦完成,也代表镜头镜片的移动量已经达到正确的对焦位置。被动式对焦原理示意图:两组感测器或 CCD,其中一组为对照组,当两组的反差都显示正确,代表对焦完成。由于这一系统的成功,导致相机工业的革命,可惜获利最大的不是美国,而是日本公司,许多日本公司藉助这个设计成功的推出多样的傻瓜型自动对焦相机,从70一直延烧到90年代,甚至今日多数的迷你型数位相机、全自动数位相机也都是应用这样的原理在对焦工作。分析这种自动对焦方式优点在于相机自身不需要发射系统,因此耗能少、成本低,分光系统简洁,有利于小型化。在室外阳光充足时使用能够充分的自动对焦,甚至在逆光下或是对焦远处景物,只要有亮度,这套系统通通都能完成对焦。现代的数位相机大量使用 AF 辅助对焦灯弥补亮度的不足,颜色从早期的红色到目前强调酷炫的绿色、蓝色都有。不过,由于该系统主要是接受外来光线的,因此,称为‘被动式’AF系统,也因为如此当光线过暗或主体反差太低时,VAF 是无法工作,加上对细线条的主体(例如:电线杆),VAF的自动对焦也较困难且精度不高(最近1.1公尺至无穷远)。所以,傻瓜相机、低阶的数位相机往往无法提供精确的微距拍摄能力,原因也在此。至于,在室内拍摄亮度不足的问题,后来的傻瓜以及数位相机,多采用了‘辅助对焦灯’这样的设计,来补强光线不足时的困扰。

自动胶片相机发明的年代

40年代德国始铸禄来发条自动过片相机。
1967 柯尼卡c35af
1822年,法国的涅普斯在感光材料上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但成像不太清晰,而且需要 八个小时的曝光。
1826年,他又在涂有感光性沥青的锡基底版上,通过暗箱拍摄了一张照片。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1841年光学家沃哥兰德发明了第一台全金属机身的照相机。该相机安装了世界上第一只由数学计算设计出的、最大相孔径为1:3.4的摄影镜头。
  1845年德国人冯·马腾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摇摄150°的转机。1849年戴维·布鲁司特发明了立体照相机和双镜头的立体观片镜。1861年物理学家马克斯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张彩色照片。
  1860年,英国的萨顿设计出带有可转动的反光镜取景器的原始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1862年,法国的德特里把两只照相机叠在一起,一只取景,一只照相,构成了双镜头照相机的原始形式;1880年,英国的贝克制成了双镜头的反光照相机。
  1866年德国化学家肖特与光学家阿具在蔡司公司发明了钡冕光学玻璃,产生了正光摄影镜头,使摄影镜头的设计制造,得到迅速发展。1888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软、可卷绕的“胶卷”。这是感光材料的一个飞跃。同年,柯达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装胶卷的可携式方箱照相机随着感光材料的发展,1871年,出现了用溴化银感光材料涂制的干版,1884年,又出现了用硝酸纤维(赛璐 照相机珞)做基片的胶卷。
  1906年美国人乔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闪光灯。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机。
  从1839年至1924年这个照相机发展的第一阶段中,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钮扣形、手枪形等照相机。
  从1925年至1938年为照相机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段时间内,德国的莱兹、罗莱、蔡司等公司研制生产出了小体积、铝合金机身等双镜头及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随着放大技术和微粒胶卷的出现,镜头的质量也相应地提高了。1902年,德国的鲁道夫利用赛得尔于1855年建立的三级像差理论,和1881年阿贝研究成功的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学玻璃 ,制成了著名的“天塞”镜头,由于各种像差的降低,使得成像质量大为提高。在此基础上,1913年德国的巴纳克设计制作了使用底片上打有小孔的 、35毫米胶卷的小型莱卡照相机。
  不过这一时期的35毫米照相机均采用不带测距器的透视式取景器。1930年制成彩色胶卷;1931年,德国的康泰克斯照相机已装有运用三角测距原理的双像重合测距器,提高了调焦准确度,并首先采用了铝合金压铸的机身和金属幕帘快门。
  1935年,德国出现了埃克萨克图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调焦和更换镜头更加方便。为了使照相机曝光准确,1938年柯达照相机开始装用硒光电池曝光表。1947年,德国开始生产康泰克斯S型屋脊五棱镜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使取景器的像左右不再颠倒,并将俯视改为平视调焦和取景,使摄影更为方便。
  1956年,联邦德国首先制成自动控制曝光量的电眼照相机;1960年以后,照相机开始采用了电子技术,出现了多种自动曝光形式和电子程序快门;1975年以后,照相机的操作开始实现自动化。
以上采自百度百科-----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