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佑集,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出自谁的《六国论》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19 15:54:40 浏览1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嘉佑集是哪个朝代

《嘉祐集》是北宋时期苏洵的散文作品。
嘉祐(1056年9月—1063年)是宋仁宗赵祯的第九个和最后一个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一共八年。苏洵有同名著作《嘉祐集》。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传世(通《嘉佑集》)。
创作背景:
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年-1064年),苏洵得欧阳修推誉,将其二十二篇文章推荐给朝廷,名动京师,文人竞相模仿,因此,他的文章名曰《嘉祐集》。
洵出身寒微,少喜游荡,年已壮犹不知书,其父苏序亦纵而不问。年二十七始大发愤,然屡试不中。嘉祐初挈二子入京,以雷太简、张方平荐,得识欧阳修,为座上客。修称其文有长厚之风,并荐洵于朝。修知礼部贡举,得其二子之文,擢之高第。
自是父子三人名动京师,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苏氏文章遂擅天下。以修举荐,朝廷两次召洵试策论于舍人院,洵辞不就,遂除洵试秘书省校书郎。会太常修纂礼书,以洵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书成,方奏未报,赍志以殁。

《古代兵法散文·宋辽金元兵法·嘉佑集》原文鉴赏

《古代兵法散文·宋辽金元兵法·嘉佑集》原文鉴赏
[原文](节选)
六 国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鉴赏]
《嘉佑集》,北宋苏洵作。嘉佑系仁宗年号。苏洵(公元1009年~公元1066年),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山(今属四川)人。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薄。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嘉佑年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语言明畅,笔力雄健。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旧时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六国》选自《嘉佑集·权书》,是一篇借古鉴今,鞭辟入里地论述战略得失的文章,是苏洵的代表作。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弱的一个朝代,它片面的接受唐朝藩镇割据,尾大不掉,以至覆亡的教训,削弱边关实力,及至强敌压境,屈膝求和。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与契丹(辽)签订了澶渊之盟,答应向辽输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到了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契丹再次要挟,宋只得增加岁币银10万两,绢10万匹。并且改较为平等的输为低一级的纳。第二年(公元1043年)西夏也来要,又是赐岁币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人民的血汗就在这种纳、赐之中,付之流水。苏洵对此痛心疾首。本文以战国时期六国赂秦,反为秦所灭的事例,借古论今,纵横恣肆,痛陈利弊,对当权者进行规劝,希望改弦易辙,增强国力,与敌斗争。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苏洵的某些论点不无可议之处,但总的立论是正确的,并且不幸为苏洵所言中,就在苏洵逝世之后60年,终于发生了“靖康之变”(公元1126年),北宋重蹈了六国的覆辙,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在异国他乡。
秦始皇统一全国固然是由于其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但也与六国分崩离析,执行了错误的外交路线有关。他们不能团结起来一致对敌,而是各怀鬼胎,或屈膝求和,或媚秦求安。这就使秦能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逐一吞并。
政论文有极其强烈的宣谕性,它要以自己的论说去影响别人,因之就要求观点鲜明,笔锋犀利,剖析透辟,语言生动。《六国论》侃侃道来,促人深思,给人以启迪。
苏洵是反对赂敌求和,主张积极战斗的,因之他紧紧的扣住“赂”与“战”来展示自己的论述。
文章开宗明义,指出六国的破灭不是因为武器不好,不会打仗,而是因为赂秦。赂秦则削弱了自己,也就资助了敌人,最后必然促使自己灭亡。
出路在哪里?只有战斗。苏洵举出了燕、赵为例。它们虽是小国,但灭在各国之后,就因为它们敢于与秦战斗,尤其是赵国,与秦战斗,五战三胜,这就是力量之所在,可惜它并没有坚持到底,中了敌人的反间之计,杀了大将,这才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试想,当日的燕、赵只是占有一隅的诸侯国,却敢于同秦作战,并且取得一定的胜利;今日饱有中 *** 土的宋朝,再步“赂秦”者的后尘,就实在是等而下之,惹人耻笑了。
苏洵有如剥茧抽丝,层层深入,把赂与战的利弊一一阐明,情之谆谆,言之凿凿,使人警悟。
为了加强文章的感染力,作者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指出创业维艰,国家来之不易,是祖先“暴霜露,斩荆棘”建树起来的,子孙不应成为败家子,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如弃草芥,轻易予人,不应在子孙手里轻易的把江山断送。
政论文虽然以论说为主,但苏洵仍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例如以“一夕安寝”强烈地指出所得不值,时间短暂。“起视四境,秦兵又至”,给人以动感,又加强了不安的效果。再如:“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以之形容割地求安,只能适得其反,有如饮鸠止渴。议论鲜明晓畅,生动感人。另外,文章逻辑性强,剖析透辟,用典贴切,雄辩滔滔。无怪乎千古传颂,历久不衰。

苏洵的《嘉佑集》的文章翻译

译文:
构成一辆车子,轮子、辐条、上盖、下底,都各有职责,唯独拦在坐车人胸前用作扶手的那一条横木——轼,好像是没有用处的。然而,去掉轼,就算不得一辆完整的车了。也就是说,轼的职责是内在的、隐含的。
天下所有的车都从辙上轧过,而讲到车的功绩,却从来不给辙算上一份——这倒也好,遇到车翻马死的灾难,辙也无需承受什么损失。所以说,辙是善于在祸福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的。他又嘱咐小儿子说:我知道你虽然没有福分却可以免除灾祸的,也就放心了。
构成一辆车子,轮子、辐条、上盖、车厢底部的横木,在车上都各有职责,唯独拦在坐车人胸前用作扶手的那一条横木——轼,好像是没有用处的。然而,去掉轼,就算不得一辆完整的车了。轼啊!我担心的是你过分显露而不会掩饰自己。
天下所有的车都从辙上轧过,而讲到车的功绩,却从来不给辙算上一份——这倒也好,遇到车翻马死的灾难,辙也无需承受什么损失。所以说,辙是善于在祸福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的。辙呀!虽然没有福分却可以免除灾祸的,也就放心了。

中国古典散文集有哪些

醉翁亭记 爱莲说 李广列传 小石潭记 读《孟尝君传 寒花葬志 明圣二湖 董心说 诫子书 《酒德颂》、《思旧赋并序》、《登楼赋》、《闲情赋并序》、《洛神赋》、《兰亭集序》、《桃花源记》、《前出师表》、《后出师表》、《愚公移山》
《古文观止》,《文选》,还有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都是散文大家
《古文观止》
1、《嘉祐集》
苏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通《嘉佑集》)。
2、《尚书》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考证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3、《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收自东周至明代的文章222篇,全书12卷,以收散文为主,兼取骈文。题名“观止”是指该书所选的都是名篇佳作,是人们所能读到的尽善尽美的至文了。
4、《文选》
《文选》是中国最早的诗文选集,我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诗文选集,诗文分类的典范及其开先河者,以一本书而成为一门学问的少有著作之一,南北朝以后的历代士人学习诗赋的范本。
5、《兰亭集序》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晋代书法家,会稽内史王羲之撰写。其文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为历代书法名家力公认天下第一行书。

指出下面文集的取名来由

除了 嘉佑集 其他的都是 作者的 字号起的
嘉佑集 好象是按时间 起的 吧
。。。我怎么知道书名却不知道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白氏长庆集》以白居易诗歌结集的时间命名
《东坡乐府》苏轼号苏东坡
《嘉佑集》是苏洵的,可能是在嘉佑年间写的
《聊斋志异》 以蒲松龄写作的书斋命名
《方望溪全集》方苞号望溪
《杜工部集》以杜甫的官职命名,他曾经是工部侍郎
《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的谥号为文忠
《梦溪笔谈》沈括字梦溪
《靖节先生集》陶渊明世号靖节先生
《王子安集》王勃,字子安
《孟襄阳集》孟浩然是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己亥杂诗》是龚自珍的,可能是己亥年间编写的

《嘉佑集》(苏洵是)是根据什么命名的

以帝王年号命名,嘉祐是宋仁宗的第九个和最后一个年号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出自谁的《六国论》

出自北宋散文家苏洵的《六国论》。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意思:割地给秦国(来求得暂时的安稳),就好像抱着木柴救火一样,木柴烧不不完,火就不会灭。
原文节选: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译文: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
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
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
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
扩展资料《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
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纲目分明,脉胳清晰,结构严整。
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
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六国论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出自北宋苏洵的《六国论》。《六国论》选自《嘉佑集》卷三。这是苏洵所写的《权书》中的一篇,《权书》共10篇,都是史论的性质。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代表作品。选自苏洵史论文章《权书》十篇里的第八篇。《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辽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苏洵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六国论》除去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外,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也堪称典范。

求 苏洵 嘉佑集 权书 《心术》 原文 及译文 谢谢

【原文】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
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馀勇,欲不尽则有馀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
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
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棰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馀矣。
【译文】
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必须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
军事崇尚正义。如果不合乎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行动。并非一动就有危害,而是因为后来将有不能应付的事情发生。只有正义能够激愤士气,用正义激愤士气,就可以投入一切战斗。
作战的措施大致是:当战争尚未发生的时候,要积蓄财力;当战争即将发生的时候,要培养战斗力;当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要培养士气;当战争已经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修养心性。小心谨慎地设置报警的烽火,严格认真地在边境巡逻放哨,使农民无所顾忌,安心耕种,这就是积蓄财力的做法。用丰盛的酒食等物慰劳战士,让他们悠闲自在,养精蓄锐,这就是培养战斗力的做法。取得小的胜利,要使战士感到更加紧迫;受到小的挫折,要让战士得到更大的激励,这就是培养士气的做法。使用战士要注意不让他们完全实现自己的欲望,这就是修养心性的做法。所以战士们常常积蓄着怒气,心中怀有欲望却不能完全实现。怒气没有消除干净就有余勇可贾,欲望没有完全实现就将继续追求,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也不懈怠的原因。如果不修养心性,战士们打了一次胜仗后就不能继续作战了。
将领要聪明而严厉,战士要愚昧。聪明就不可预测,严厉就不可冒犯,所以战士们都把自身完全交出来听从命令,怎么能不愚昧呢?惟其战士愚昧,然后才能跟他们一道舍生忘死。
大凡出动军队,要了解敌方的君主,了解敌方的将领,然后才能够出兵于危险的地方。魏将邓艾率兵伐蜀汉,从阴平小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用绳子拴着士兵从山上坠下深谷,如果不是蜀汉后主刘禅昏庸无能,那么百万大军也可以坐而捆绑擒获。邓艾本来就对刘禅轻慢,所以才出兵于危险之地。因此,古代的良将,能用大军去试探敌人的强弱、虚实,同时也用敌人的反应来衡量自己,这样就可以决定行动方针了。
作为主将的原则是:明白道理然后可以出兵,了解形势然后可以增兵,懂得节制然后可以用兵。明白道理就不会屈服,了解形势就不会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困窘。见了小利益不动心,遇上小祸难不回避。小利益、小祸难不值得辱没我的本领,然后才能够应付大利益、大祸难。只有善于培养本领又自爱的人,才无敌于天下。所以一忍可以抵御百勇,一静可以控制百动。
军队自有长处和短处,无论敌我都如此。请问:我方的长处,我拿出来运用,敌人却不与我较量;我方的短处,我隐蔽起来,敌人却竭力与我对抗,怎么办呢?回答道:我方的短处,我故意显露出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我方的长处,我暗中隐蔽起来,使敌人轻慢而陷人圈套。这就是灵活运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方法。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但有所依靠。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就知道牺牲了也不值得可惜;有所依靠,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手握一尺长的鞭子,面对着猛虎,敢于奋力呐喊而挥鞭打击;空着手遇上了蜥蜴,也会吓得面容变色连连后退,这是人之常情。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带兵了。假如赤身露臂但手握着剑,那大力士乌获也不敢逼近;要是头戴着盔,身穿铠甲,靠着武器而睡觉,那小童也敢弯弓射杀了。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能够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那就威力无穷了

苏洵发奋的典故

  《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苏洵发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着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扌卑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着有《嘉佑集》十五卷。
   苏洵小传
  苏洵,北宋散文家。汉族,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亦有一女,名唤小妹,人称苏小妹。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佑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佑五年,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苏洵的《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在着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这种贿敌政策的实质是残民。《兵制》提出了改革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权书》系统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在《项籍》中,他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他还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打速决战、突击取胜等战略战术原则。
  苏洵着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佑集》15卷。

文学常识

1、杜牧:字牧之。晚年居住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李商隐
2、苏辙,字子由,自号颖滨遗老,作品集名为《栾城集》。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与辛弃疾 ,并称“ 苏辛”,苏洵字明允,号老泉,作品集《嘉佑集》
3、归有光字熙甫,号项脊生,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组成散文流派“ 唐宋派”,代表作品《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4、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浪漫主义。《李太白文集》
5、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别称柳七,柳屯田。秦观,作品集为《乐章集》。主要作品有《雨霖铃》、《八声甘州》
6、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作品集是《稼轩长短句》
7、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豫章黄先生文集》。
8、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五言,七言。颔联 、颈联
9、词又称长短句、诗余。豪放派和婉约派。上阕,下阕
1、杜牧: 字牧之。晚年居住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 。与李商隐
2、苏辙,字子由 自号颖滨遗老,作品集名为《栾城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辛弃疾 ,并称“ 苏辛”,苏洵字明允,号老泉,作品集《嘉佑集》
3、归有光字熙甫,号项脊生,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组成散文流派“ 唐宋派”,代表作品《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4、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浪漫主义。《李太白文集》
5、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别称柳七,柳屯田。秦观,作品集为《乐章集》。主要作品有《雨霖铃》、《八声甘州》
6、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作品集是《稼轩长短句》
7、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豫章黄先生文集》。
8、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五言,七言。颔联 、颈联
9、词又称长短句。豪放派和婉约派。上阕,下阕.
像学生作题一样的感觉~~~
1、杜牧,字牧之 ,晚年居于樊川 别墅,因号杜樊川 。与李商隐 并称为“小李杜”。
2、苏辙,字 子由,自号 颖滨遗老,作品集《 栾城文集》;苏轼,字子瞻 ,
号东坡居士,与黄庭坚 ,并称“苏黄”,是宋词豪放派代表作家;苏洵,字明允 ,号老泉 ,作品集《嘉佑集》 。
3、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 ,与王填中 、唐顺之 、茅坤 组成散文流派“ 唐宋派”,代表作品《项脊轩志 》《寒花葬志 》。
4、李白,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是继屈原之后的一个浪漫主义 诗人,作品集《李太白集 》。
5、柳永,原名三变 ,字耆卿 ,别称 柳七,奉旨填词柳三变 ,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作的词人,他与李清照 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作品集为 《乐章集》,主要作品有《 雨霖铃》、《凤栖梧》、《蝶恋花 》。
6、辛弃疾,字幼安 ,号稼轩 ,作品集《稼轩长短句 》。
7、黄庭坚,字鲁直 ,号山谷道人 ,作品集《 山谷集》。
8、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 ?。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古体诗又叫古诗、古风,近体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 五绝七绝,律诗 五律七律。字数有限定,有五绝七绝 和五律七律 。律诗两句为一联,颔联 、颈 联要求对仗(对偶),偶数句押韵。
9、词,又称曲子词、诗余、长短句 。按照风格可以分为豪放词派 和婉约词派 。上片又称为“上片、上阕 ”,下片称为“下片、下阕 ”。
回答者:菀芹 - 举人 四级 4-14 19:00
1、杜牧:字牧之。晚年居住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李商隐
2、苏辙,字子由,自号颖滨遗老,作品集名为《栾城集》。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与辛弃疾 ,并称“ 苏辛”,苏洵字明允,号老泉,作品集《嘉佑集》
3、归有光字熙甫,号项脊生,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组成散文流派“ 唐宋派”,代表作品《项脊轩志》、《先批事略》、《思子亭记》、《寒花葬志》。
4、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浪漫主义。《李太白文集》
5、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别称柳七,柳屯田。秦观,作品集为《乐章集》。主要作品有《雨霖铃》、《八声甘州》
6、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作品集是《稼轩长短句》
7、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豫章黄先生文集》。
8、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五言,七言。颔联 、颈联
9、词又称长短句、诗余。豪放派和婉约派。上阕,下阕
回答者:ruchen0822 - 举人 五级 4-14 19:09
1、杜牧,字牧之 ,晚年居于 樊川别墅,因号 杜樊川。与李商隐 并称为“小李杜”。
2、苏辙,字子由 ,自号颖滨遗老 ,作品集《栾城集》,苏轼,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与辛弃疾 ,并称“苏辛 ”,是宋词豪放派代表作家;苏洵,字 明允,号老泉 ,作品集 《嘉佑集》。
3、归有光,熙甫,别号震川,与 王慎中、茅坤 组成散文流派“ 唐宋派”,代表作品《项脊轩志》、《先妣事略》、《思子亭记》、
4、李白,字太白 ,号 青莲居士,是继屈原之后的一个浪漫主义 诗人,作品集《李太白全集 》。
5、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别称 柳七,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作的词人,他与 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作品集为 《乐章集》,主要作品有《雨霖铃》、《八声甘州》,。
6、辛弃疾,字幼安 ,号稼轩 ,作品集《稼轩长短句 》。
7、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作品集《 豫 章黄先生文集》。
8、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古体诗又叫古诗、古风,近体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 ,律诗八句 。字数有限定,有 五言和七言 。律诗两句为一联,首联颔联尾联要求对仗(对偶),偶数句押韵。
9、词,又称 诗余、长短句 。按照风格可以分为 和 。上片又称为“上阕 ”,下片称为“下阕 ”。
1、杜牧,字牧之 ,晚年居于樊川 别墅,因号杜樊川 。与李商隐 并称为“小李杜”。
2、苏辙,字 子由,自号 颖滨遗老,作品集《 栾城文集》;苏轼,字子瞻 ,
号东坡居士,与黄庭坚 ,并称“苏黄”,是宋词豪放派代表作家;苏洵,字明允 ,号老泉 ,作品集《嘉佑集》 。
3、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 ,与王填中 、唐顺之 、茅坤 组成散文流派“ 唐宋派”,代表作品《项脊轩志 》《寒花葬志 》。
4、李白,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是继屈原之后的一个浪漫主义 诗人,作品集《李太白集 》。
5、柳永,原名三变 ,字耆卿 ,别称 柳七,奉旨填词柳三变 ,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作的词人,他与李清照 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作品集为 《乐章集》,主要作品有《 雨霖铃》、《凤栖梧》、《蝶恋花 》。
6、辛弃疾,字幼安 ,号稼轩 ,作品集《稼轩长短句 》。
7、黄庭坚,字鲁直 ,号山谷道人 ,作品集《 山谷集》。
8、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 ?。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古体诗又叫古诗、古风,近体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 五绝七绝,律诗 五律七律。字数有限定,有五绝七绝 和五律七律 。律诗两句为一联,颔联 、颈 联要求对仗(对偶),偶数句押韵。
9、词,又称曲子词、诗余、长短句 。按照风格可以分为豪放词派 和婉约词派 。上片又称为“上片、上阕 ”,下片称为“下片、下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