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寿山石雕起源于什么?
- 2、寿山石雕起源于哪个朝代
- 3、梦幻西游手游石艺考核怎么过 石艺考核通过攻略
- 4、寿山石雕起源于佛教还是道教
- 5、钻石镶嵌的钻石镶嵌的起源
- 6、福建民间艺术有哪些?
- 7、民间艺术品都有哪些
- 8、福建特产有哪些?
- 9、保定那里有什么特产?
寿山石雕起源于什么?
寿山石雕起源于南北朝。
迄今为止所出土的寿山石雕文物,最古老的应为南北朝。1954年在福州仓山区桃花上福建师范学院工地上发现南朝墓葬一座,出土石猪一件,高1.1厘米,长6.4厘米,伏卧状,是用长方形的福州寿山老岭石雕刻,线条、刀法简练,形态粗犷。
1956年以后的十年中,福州又陆续从发掘的十五座六朝墓葬中出土了同类的寿山石小猪。1965年在福州北郊二凤山工地发掘的一座南朝墓葬,也出土了类似的石猪一对。
同时出土的还有“元嘉二十二年乙酉”的纪年墓砖。元嘉二十二年,即公元445年,可证寿山石雕艺术至少开始于一千五百年前。
扩展资料:
寿山石雕技法丰富多样,精湛圆熟,又在发展过程中广纳博采,融合了中国画和各种民间工艺的雕刻技艺与艺术精华。
其技法主要包括圆雕、印钮雕、薄意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镶嵌雕、链雕、篆刻和微雕等。寿山石雕追求既雕既琢的艺术效果,提倡返璞归真,故以“相石”为重要环节,讲究利用石形石色,巧施技艺,以达到“天工合一”的境界。
寿山石雕已由古墓葬出土的文化中看到的极为简练的技法,发展为现代精细的高浮雕、镂空雕、透花雕和圆雕等。一件寿山石雕精品往往综合应用各种传统技法。
福州的寿山石雕除了各种类型圆雕及图章外,还与脱胎漆器、象牙雕刻相结合,制成各种屏风、围屏、挂联等。
寿山石雕起源于哪个朝代
寿山石雕起源于南朝,在唐宋时兴起,元明时成熟,盛于清朝,在当代又得到了复兴。南朝时,中原汉人南迁到了闽中地区,此后这里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闽人和闽文化也应运而生,1954年在福州南朝墓葬中就发掘了卧状的石猪,也是寿山石雕的最早形态。
寿山石雕起源自什么时候
到了唐朝的时候,文化繁荣,佛教兴起,素有“佛国”制成的福州大兴寺院,面内的僧侣经常能在汲水或者耕种的时候发现寿山石,因其质地温润,于是将其雕琢成佛像、念珠等,并当成礼品馈赠给香客,于是寿山石雕也就尤其兴起了。
在宋朝的时候,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福州也称为了东南沿海市场发达的都会,寿山石的开发和使用也就更加频繁,也正是这个时候,出现了大量的寿山石俑,且和前代相比,无论是雕刻技术还是色彩等都大幅提高。
元明的时候,寿山石成为了最佳制作印章的材料,受到书画、篆刻家的喜爱,且雕刻技艺也逐渐趋于完美,到了清代的时候,寿山石雕经过了千年的发展,极为昌盛,出现了一批又一批技艺超群的寿山石雕大师。
寿山石雕在我国占有突出地位
经过几代的发展,寿山石雕在中国传统玉石文化中的地位也极为突出,雕刻成品也成为了精致、凝重以及智慧的象征。寿山石雕讲究返璞归真,以精湛的技巧和工艺,让其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梦幻西游手游石艺考核怎么过 石艺考核通过攻略
梦幻西游手游石艺考核怎么过 【问题】寿山石雕起源于? 【答案】南北朝 【问题】唐朝寿山石雕兴起的原因是? 【答案】佛教兴起 【问题】寿山石雕属于什么雕刻? 【答案】民间雕刻 【问题】寿山石雕产自哪里? 【答案】福建
梦幻西游手游石艺考核怎么过
【问题】寿山石雕起源于?
【答案】南北朝
【问题】唐朝寿山石雕兴起的原因是?
【答案】佛教兴起
【问题】寿山石雕属于什么雕刻?
【答案】民间雕刻
【问题】寿山石雕产自哪里?
【答案】福建
寿山石雕起源于佛教还是道教
寿山石雕刻为了迎合皇家需要
钻石镶嵌的钻石镶嵌的起源
在中国以金玉珠宝作为饰物的镶嵌历史十分久远,但镶嵌与寿山石雕结缘则始见于清初。一代宗师杨璇就曾在寿山石雕罗汉服饰上镶嵌宝石,用以衬托雕像,使之瑰丽多彩。而把寿山石雕镶嵌在别的衬托物上,并形成一种技法,却是20世纪70年代,为寿山石雕“东门派”传人林寿甚首创。其具体做法是把不同颜色的寿山石片,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图画进行分解,刻成浮成浮雕,然后再按照图稿把它镶饰在漆器的屏风、挂联、桌屏或器皿等物件上。这种技法产生的背景有两个方面,一是寿山石色彩十分丰富,人间百色应有尽有。二是福州乃全国有名的传统工艺之乡,脱胎漆器之上,可谓珠联璧合,相形益彰。
福建民间艺术有哪些?
风筝
风筝起源于中国,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早期风筝主要是用在军事方面的,从晚唐开始逐渐被当成玩具使用,现在中国的风筝一部分还出口日本、朝鲜、欧洲等国家。
舞狮子
每当“爆竹一声除旧岁”时,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传统的舞狮活动就伴随着送暖的春风和欢乐的锣鼓,出现在城镇和农村。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
舞狮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起源于南北朝时代。
木偶
木偶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
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至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戏。宋代是我国木偶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进一步成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木偶戏已流行全国各地,经济发达的南方各省区木偶戏更为繁荣,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说。清代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流行范围广,而且演出的声腔也日益增多,出现了辽西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邵阳布袋木偶戏、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川北大木偶戏、石阡木偶戏、阳提线木偶戏、泰顺药发木偶戏、临高人偶戏等分支。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为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药发木偶五种
跑竹马,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山西省各地参加跑竹马表演的人数不等,活动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木偶
木偶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
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至唐代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戏。宋代是我国木偶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纵技艺进一步成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木偶戏已流行全国各地,经济发达的南方各省区木偶戏更为繁荣,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说。清代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流行范围广,而且演出的声腔也日益增多,出现了辽西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邵阳布袋木偶戏、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川北大木偶戏、石阡木偶戏、阳提线木偶戏、泰顺药发木偶戏、临高人偶戏等分支。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为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药发木偶五种
剪纸,泥塑,面塑(蒸的和油炸的,油炸的好吃啊)雕刻,杨青
木版年画,桃花坞木版年画,麦画面具,豆塑,葫芦艺术,年画,
木偶戏,皮影戏,布艺,布偶,刺绣,脸谱,竹子艺术。
艺术之乡游 - 版画之乡-松溪县- 戏曲、花灯之乡-泉州 - 书画之乡-诏安县 民俗风情 - 畲族风情- 龙岩三明客家风情 碑塔艺术 - 罗星塔 宗教艺术 - 闽南名刹开元寺 - 东山关帝庙- 平和三平寺- 漳州南山寺- 福州西禅寺- 福州涌泉寺 建筑艺术 - 古谯楼- 去龙岩看土楼的神奇之处- 崇仁明清古街 - 三坊七巷 摩崖石刻 工艺品 - 南平湛庐宝剑 - 福州角梳 - 德化瓷器- 寿山石雕 - 福州脱胎漆器- 福州软木画 民间戏曲 - 闽西汉剧 - 南曲- 高甲戏- 泉州提线木偶戏 - 泉州梨园戏 - 福州尺艺 - 福州评话 - 闽剧
艺术之乡游 - 版画之乡-松溪县- 戏曲、花灯之乡-泉州 - 书画之乡-诏安县 民俗风情 - 畲族风情- 龙岩三明客家风情 碑塔艺术 - 罗星塔 宗教艺术 - 闽南名刹开元寺 - 东山关帝庙- 平和三平寺- 漳州南山寺- 福州西禅寺- 福州涌泉寺 建筑艺术 - 古谯楼- 去龙岩看土楼的神奇之处- 崇仁明清古街 - 三坊七巷 摩崖石刻 工艺品 - 南平湛庐宝剑 - 福州角梳 - 德化瓷器- 寿山石雕 - 福州脱胎漆器- 福州软木画 民间戏曲 - 闽西汉剧 - 南曲- 高甲戏- 泉州提线木偶戏 - 泉州梨园戏 - 福州尺艺 - 福州评话 - 闽剧
民间艺术品都有哪些
中国的民间艺术有以下这些:
1.剪纸
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术,在我国流传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是我国的艺术瑰宝,至今任然绽放着绚丽的光芒。
中国在西汉以及东汉时期就发明了造纸术,从那以后就有了剪纸艺术。剪纸是我国最普及、最具有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具有浓厚的民族、民间艺术特色。
2.刺绣
刺绣是在织物上刺制各种装饰图案的总称。刺绣的主要织物是丝绸和丝线。刺绣是中国民间的传统手工艺术,至今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
最为出名的是中国的四大名绣:江苏省的“苏绣”;湖南省的“湘绣”;广东省的“粤绣”;四川省的“蜀绣”。在中国的传统刺绣工艺品中,常常把这四个省的刺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3.戏曲
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中华戏曲的种类繁多,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艺术瑰宝,其中大家最为孰知应该是为中国五大戏曲之首的京剧,其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 被视为中国的国粹之一。
4.塑作艺术
塑作艺术是指以捏、塑、堆、纳等方法为主制作的民间艺术品,其内容包括了泥塑、面塑、陶塑、糖塑、米粉捏制品、纸浆拍塑、琉璃和玻璃等造型艺术。其中的泥塑艺术,面塑艺术,木偶艺术等都有很大的造诣,在塑作艺术发展道路上熠熠生辉。
5.中国武术
中国武术即中国功夫,英文名:Kungfu。中国的传统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功夫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民间艺术
1、琴棋书画
在中国古代,弹琴(古琴)、弈棋(围棋)、书法(毛笔)、绘画(国画)是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名门闺秀)修身养性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合称琴棋书画。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围棋是由中国首创,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水墨画也是中国独有。所以,琴棋书画体现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文化。
2、戏曲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
3、皮影戏
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动影画艺术,有人认为皮影戏是现代“电影始祖”。在中国,不少的地方戏曲剧种都是从皮影戏中派生出来的,而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由此可见,皮影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还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民间剪纸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
5、传统刺绣
中国的传统刺绣,根据使用者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工艺精致程度的差别,分为民间刺绣和四大名绣。
6、编织工艺(中国结)
编织工艺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辽代已有了精美的编织生活用品。清代以后更是遍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其编织用材多种多样,有柳条编、藤条编、高粱杆编、草编、竹编、绳编、金属编等。其实,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始于上古先民的结绳记事,是一种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内涵丰富的传统吉祥饰物。
7、木偶
木偶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的木偶可能与奴隶社会的丧葬俑有关。木偶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为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药发木偶五种。
8、民间印染
中国传统的民间印染有扎染、蜡染、蓝印花布和彩印花布。前三者都是以印和染的方法着色、显花的工艺,以植物蓼兰中分解提炼出的靛青为染料,民间也称为蓝染和蓝印。
扩展资料
民间艺术是针对学院派艺术、文人艺术的概念提出来的。广义上说,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包括了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和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狭义上说,民间艺术指的是民间造型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各种表现形式。
它们以天然材料为主,就地取材,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制作,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与生活密切相关。一年中的四时八节等岁时节令、从出生到死亡的人生礼仪、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民间艺术的陪伴。
“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冠以“民间”字样,显然是要与所谓的“宫廷艺术”与“贵族艺术”等有所区隔。不过“民间艺术”的领域很宽广,而且也不乏很多“绝活”,象皮影、剪纸、编织、绣花、狮子舞等等,都是很著名的民间艺术,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节令玩具
山西岁时节令及传统庙会中的民间玩具,常常使人陶醉于幼儿时期度年过节趣事的回忆之中。除夕夜、正月初一点“滴滴金”;元宵节扎灯笼,玩花灯;二月二,龙抬头的古庙会上,布龙、面龙、竹蛇、纸蛇玩具,能动的构造给他们以诱感力,逗引得儿童们喜笑逐闹、争相购买;三月三上巳节的泥哨哨,声声悦耳;清明前后放风筝;端午节戴香袋,玩艾叶虎。还有那小风车,七音哨、皮老虎、草编的蚂蚱笼,足使儿童们兴高采烈了。
花灯玩具
儿童花灯玩具以手提式多见。一般都是篾扎纸糊,内装小红蜡烛。农村传统的小花灯,用高梁杆扎架,麻纸糊面,用色彩画人们喜爱的动物或神话故事,或印上木版年画,或贴上民间剪纸,内装小油灯。现今发展为竹架构造,彩纸或绸布糊面,内装蜡烛。在制作技艺上虽然并不纯熟,但粗犷有力,无矫揉造作之感。无论是造型、用料、色彩和制作风格都具有生动活泼的乡土生活气息和浓厚的地方特色。
棉塑玩具
一个棉塑只需一把棉花,几根剥了皮的高梁杆和少许的胶水。制作简便,先把几根高梁杆芯扎成骨架,将蓬起的棉花轻轻缠于骨架上,再用胶水粘塑定形,胶水涂多涂少,可塑出不同形状。最后在形体表面均匀地涂一层胶水固定造型,然后用品色染色,一件棉塑动物或人物就做成了。把它插在预先备好的卟啷摇鼓上,就是一件既可摆设欣赏又可随手玩耍的声形并茂的玩具。棉塑玩具用料较少,成本低廉,又可就地取材,所以艺人们常常是现做现卖,边表演边出售。棉塑玩具中有鸡、麻雀、喜鹊、燕子、鹤等飞禽,长不过三五寸,高不过六七寸。人物主要有《西游记》中精灵的孙猴子、憨厚的沙和尚,傻乎乎的猪八戒及慈善的唐僧,一个个栩栩如生,令人爱不释手。
染织绣类的民间艺术实际上包括了印染、手工纺织、刺绣、织锦、缂丝等几大类别。
印染是民间服饰和日常居室装饰密切相关的工艺品,主要有蜡染、扎染、蓝印花布、彩印画布等,主要用在服装、帽子、被褥、床饰、门帘、包袱布等方面,是用途非常广泛的布艺。
刺绣则包括了四大名绣、各地民间刺绣、少数民族刺绣等。四大名绣有湘绣、苏绣、蜀绣、粤绣,各地民族民间刺绣中有代表性的包括苗绣、土族刺绣、满族枕顶绣(绣于枕头两端)、湖北挑花和陕西、山西、河南民间手绣。
传统刺绣
刺绣
中国的传统刺绣,根据使用者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工艺精致程度的差别,分为民间刺绣和四大名绣。
民间刺绣是相对于具有宫廷文化风格和文人画风格的「四大名绣」而言的、普遍存在于中国各地的民间刺绣工艺。中国传统刺绣历史悠久,随着丝绸的产生和发展而存在。早在四五千年前,刺绣就已经成为「章服制度」中重要的装饰手段。两千多年前的长沙马王堆墓出土的刺绣已经有了丰富的不同针法。可见当时刺绣工艺已经出现了不同针法的程式化的固定工艺。1982年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绣衾(被)和禅(单)衣,上面绣着龙、凤、虎和花卉等图案,形神兼备,绚丽多彩。
汉代的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有「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的诗句。汉末、六朝时期,剌绣题材中出现了人物形象,为后来的人物绣品开了先河。唐、宋时期,文人们开始参与刺绣画稿的设计,文人画所表现的诗词境界、书法和绘画的雅致,影响到民间刺绣的创作,刺绣开始向精致化和文人化的方向发展。到了宋代,刺绣几乎成为妇女的女红手艺中最普遍、最重要的一项,不少有文化的富家女子的刺绣创作,更使刺绣工艺臻于精细绝妙。明、清时期,全国城乡出现了众多的刺绣商业作坊。尤其是明代,首先在上海出现了「露香园绣」这样绣工精细,用针巧妙的以个人风格著称的「顾绣」,并专门刺绣花鸟走兽画幅、画页、手卷等陈设品,表明中国传统刺绣从附属在服饰上的装饰手段,成为独立欣赏的艺术品。清代开始出现了几个重要的刺绣艺术流派,如北京的京绣、开封的汴绣、山东的鲁绣等,以及后人称誉的四大名绣。
清代后期,各地都出现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技艺特色的民间刺绣工艺。但是长期以来,官方文化和精英文化,对各地出现的民间刺绣工艺极少关注,更谈不上记录和评介。民间刺绣基本上处于与日常生活完全融合在一起的普通「手艺」的地位,但是正是这种生活的艺术,才使得民间刺绣一代代自发地保留了下来,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传统艺术中最精彩、最形象、最富有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品类。
民间印染
中国传统的民间印染有扎染、蜡染、蓝印花布和彩印花布。
前三者都是以印和染的方法着色、显花的工艺,以植物蓼兰中分解提炼出的靛青为染料,民间也称为蓝染和蓝印。彩印花布则是一种多版套色印花的工艺。据《史记》、《竹书记年》等古籍记载,早在公元前26世纪初,「黄帝制玄冠黄裳,以草木之汁染成文彩」。夏、商、周时代,就已经有用服饰的印染色彩、纹饰来区分尊卑等级的规定了。秦汉以后,镂空版印花方法大为盛行,其后花色品种日见繁多,印染工艺也日臻完善。
中国织锦
中国织锦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生产出「何菱形纹锦」、「填花燕纹锦」、「对龙对凤纹锦」等多色提花锦。到汉代,已能用复杂精密的提花机织出图案优美的锦。唐宋以后,以各色丝线和金银线制作的织锦缎及妆花缎,色彩鲜艳瑰丽,人们喻为锦上添花。
蜀锦产于四川,以成都为主,故成都又有锦城和锦官城之称。此外,南充、阆中、乐山、绵阳、新都等地也生产蜀锦。蜀锦仍然沿袭染色熟丝织造,质地坚韧,五彩缤纷,富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宋锦因今之产地在苏州,故又名「苏州宋锦」,以古朴雅洁而著称于世,现已面临技艺中断的濒危局面。云锦的产地在南京,因其锦纹瑰丽有如云彩,故而得名。其图案布局严谨,富有装饰性,并多以金线显花或绞边,华彩四溢,臻丽至极,是中国皇家的御用织锦,代表了织锦工艺的最高技术水平。
塑作艺术
塑作类是指以捏、塑、堆、纳等方法为主制作的民间艺术品,其内容包括了泥塑、面塑、陶塑、糖塑、米粉捏制品、纸浆拍塑、琉璃和玻璃等造型艺术。塑作类艺术往往靠艺人以手施艺,靠手工方法造型,由于采用了与雕刻不同的创作手法,它们的艺术效果也不同。塑作类艺术还常结合彩绘装饰方法,在塑形后再施以彩绘,以增加艺术品的欣赏性、象征性和吉庆祥和的气氛。如泥塑中的典型作品有江苏惠山的「手捏戏文」、河南淮阳的「泥泥狗」、北京的面人汤、面人郎的作品等;纳模玩具如泥饽饽、泥玩具中的耍货「阿福」、凤翔泥塑、北京兔儿爷、中秋月饼、巧果、糖人等都是典型的塑作类民间艺术。一些民间脸谱和器物采用纸浆拍塑而成,而玻璃类、糖人等则采用吹塑方法,趁热边吹边塑形,也属于塑作类艺术。
泥塑艺术
泥塑
泥塑艺术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或磕模捺泥方法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新石器时代到汉代,中国境内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汉代先民的丧葬习俗中大量使用陶泥偶像作为陪葬品。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杰出的代表。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天津、江苏无锡惠山、广东大吴、陕西风翔、河南浚县、淮阳及北京等地仍是传统泥塑的重要产地。
面塑艺术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据文献资科记载,汉代早已有面塑存在了。宋代《梦粱录》中记载了把面塑用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的习俗。现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中发现的唐代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墓中出土的面制女俑头、男俑上半身像和面猪。清代,出现了以做面人为生的手艺人,到了今天,在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存着面人制作的手艺和习俗。
面塑一般分为观赏的面塑和食用的面花(或叫礼馍)。用于观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及香油等制成,而用于食用的面塑则用澄粉、生粉等制成。材料的不同使这两种面塑在制作工艺上也有少许的不同。
面塑
食用面花的制作工具简单,全凭妇女的心灵手巧,其方法是先将白面经过搓、捏成面团,用剪刀、菜刀和梳子等工具对面团进行造型。观赏和装饰面塑,其材料的制作方法则是将面粉、糯米粉、防腐剂中倒入开水并用筷子搅拌,然后将面团反复揉搓均匀。然后把品红、品黄、品蓝、大白粉、锅烟黑等颜色分别加入面中,制成多种色面,再用揉、搓、剪、挑、压、粘等方法来塑造形象。还可以用一些羽毛、棉花等来装饰面人的头发、胡须之类,这样一个完整的形象就出现了。
食用面花或节俗礼馍普遍流行于中国以吃面食为主的北方各地,沿黄河流域的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各省以及内蒙古、新疆、东北等地农村都有食用面花。面塑则以北京、山东、江苏、浙江为主要的产地。北京的面塑艺术水平最高。
木偶艺术
中国木偶艺术从不同侧面反映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特征,从质材、操纵方法上看,木偶艺术有提线、杖头、掌中、铁枝、药发、水力等不同形式;从表演剧目上有历史传奇、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天上人间,驰幻入魔,还有现实小品,可谓多种多样;从造型上可以大至与人同高(汉代大木偶高193厘米),又可小于一尺,偶头能造到如拇指般大小而能雕绘五官端正、比例准确、线条均称、色彩鲜明。如粤西地区的杖头木偶,《芙蓉仙子》中的书生陈秋林,以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猪八戒、牛魔王等,即使是神怪夸张却仍保持着合度比例。
现代的粤西木偶双眼能活动自如,能按照表情需要造出睁、暝、瞅、瞬等动作,得心应手,顾盼传神;冀南的吴桥民间木偶头则夸张简练,独具特色;有的接近唐仕女和敦煌彩塑;有的接近戏曲脸谱却又能变通风趣,灵活运用。
另一方面,木偶戏亦是社会人生的写照,不少帝王、文人均曾被触动心弦,发出由衷的咏叹。如五代十国时,前蜀后主顺正公王衍观傀儡后感慨良多,尝云:
「切道断人生几何!有分者任作傀儡。」
剪刻艺术
剪刻类是指以剪、刻、凿等方法为主制作的民间艺术品类。其内容包括了剪纸、刻纸、皮影、剪贴画、刻葫
木刻
芦、铁画、石刻线画、瓷刻画等。民族服饰和布艺的制作中也使用了大量的剪裁工艺。这些艺术品的造型顺序往往是由大及小,所使用的材质一般具有挺阔硬朗的质地,如纸、皮、竹木、石、陶瓷、象牙等。剪刻中常使用的工具有剪子、刀子、凿子、錾子和一些辅助性工具,剪刻作为造型手段,擅长表现作品的细节,体现精致的技巧,如刻纸作品可以达到细如发丝(浙江乐清的细纹刻纸就是一例),木刻达到肌理毕现、入木三分的艺术效果(如质地细腻的黄杨木雕、象牙雕刻等)
剪纸与刻纸
剪纸
剪纸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根据历史的记载和出土的实物来看,剪纸至少有将近1,500年的历史了。剪纸的出现应该是在汉代造纸术发明之后的事情,造纸术的发明,为剪纸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到了唐代,剪纸艺术大大发展,以剪纸招魂是当时民间的重要习俗之一。在民间,剪纸图案还被广泛应用于木版雕刻、铜器饰纹、布匹印染等其他艺术领域。宋代的造纸业发展成熟,纸品种类的增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出现了诸如民间窗花、灯彩和茶盏上的装饰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使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比唐代更为扩大。南宋时期,就已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艺人。明、清时期是剪纸艺术的鼎盛时期,剪纸成为重要的居家装饰品,如门笺、窗花、柜花、棚顶花等,剪纸也成为民俗活动必不可少的装饰品。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趣味浑朴天然,均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参入剪纸艺术,而千家万户拥挤在一起,互传成习,需要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便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然而,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所以现代新兴剪纸艺术孕育而生。
刻纸
木雕
刻纸也是民间工艺的一种常见形式,剪纸和刻纸两者虽然最终形式相同,但制作技法却不同。剪纸是一种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刻纸则需要用垫板、刻刀、尖锥子、钉子等工具,先将原有的样子放在20张或者30张薄纸上,然后将它们放在垫板上并用钉子固定,用刻刀由里到外一层层的刻,刻好花样后,刻纸就完成了。一般来说,剪纸更注重原创性,不受刻刀和纸张的限制,造型更加自由和随意。刻纸则更适合表现细腻的画面效果,如浙江的细纹刻纸细如发丝,令人惊叹。刻纸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剪纸的不足,但在创作上,受到了较多的限制。
各地风格
中国的剪纸艺术一般来说可分为北方风格和南方风格两大类型,即使如此,每个地区的剪纸也有着不尽相同的特点。
陕西剪纸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北方剪纸艺术,广泛用于春节窗花、结婚的喜花、丧葬中大量的纸活儿装饰、社火表演中的道具、庙宇中宗教气氛的营造等,各种民俗活动也离不开剪纸。此外,剪纸还用于刺绣等艺术品制作的底样。剪纸形式上大多以单色为主,造型简洁、洒脱、粗犷、注重夸张变形,内容上多以传统的花草、动物、人物、戏出为主。
河北蔚县染色刻纸是中国典型的刻纸艺术形式,相传已有两百年历史,尤其以窗花见长。后来河北武强县的木版浮水印窗花传入,刻纸工艺吸取其色彩特点,仿其透明效果,以刻代剪,形成蔚县刻纸的独特风格。蔚县刻纸以「阴刻」和「色彩点染」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说。题材多取自戏曲人物,也有花草鱼虫、飞禽走兽等吉祥形象。
其余还有山东剪纸、湖北剪纸、浙江浦江戏曲剪纸、浙江乐清细纹刻纸、广州佛山剪纸等等。
皮影
中国皮影,北方以滦州皮影代表,影人结构分七大部分:头、上身、上臂(两件)及下臂(两件)、手(两件)、下身、腿(脚与腿相连,两件),共11个组件。中心控制是脖条。以杆子操纵。生旦脸部镂空,净丑则涂色,脸形棱角分明,尖下巴,平额头。形体较小,一般25.4厘米至30.4厘米左右,最高40.6厘米。多以驴皮雕镂。以黄牛皮雕镂的陜西皮影亦分11个组件。
南系以成都灯影戏为代表,影偶分大、中、小型,大灯影身高60-80厘米,个别高达1米,中灯影40-60厘米,小灯影24-30厘米。成都灯影全身共分14关节:
帽、头、胸、腹、下肢二、上臂二、前臂二、手掌二。头子可插进脖项上用细铁丝缠绕的皮圈内。其余关节用细麻绳连结。一个穿戴整齐的影人分三段:帽作一段,头作一段,统称「帽子」(北方称「头荏」),衣履共作一段,统称「把子」(北方称「戳子」)。
中国皮影关节灵活,在优秀艺人操纵下,行坐顾盼,端带撩袍,舞刀挥剑,驾雾腾云,打斗驰马,出神入化,令人叫绝,扮演种种传奇故事,塑造了生、旦、净、丑、神、佛、灵、怪、兽种种难以想像的影窗形象,成为驭物为灵的艺术。
雕镌艺术
雕与镌都是指在竹木、玉石、金属等介质上面进行的刻画方式,雕镌类指采用这种方式制作的作品,如我们常见的雕版、雕漆、雕花、浮雕等,还有与塑形结合的雕塑艺术品等。雕和镌往往都是在硬质界面和半干状态的固态界面上进行的,而塑需要在软质材料上进行,这是雕镌和塑作不同之处。我们熟悉的这类作品包括雕花的竹笔筒、玉石首饰和摆设、金属首饰、芜湖铁画、在砖上雕刻的砖雕、石雕作品等。雕镌类作品创作中常使用刀子、凿子、钻子及一些辅助性工具。
玉雕
玉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形式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仰绍文化和龙山文化就有了玉雕的鱼和龙。商代的殷墟文化中发现了绿松石和玛瑙等饰品。可见中国的玉石文化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
编织物
玉因其原料珍贵,雕琢技术要求高而被视为具有重要的仪式功能的礼器。四川金沙遗址就出土了具有4,000年历史的精美绝伦的玉琮。商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用于祭祀神灵的各类玉质的礼器和饰品,皆造型生动,雕刻精美,玉质上乘。
汉唐时期,玉雕作为装饰品成为民间和宫廷都喜爱的工艺品,西汉时期的金缕玉衣的出现就是例证 。宋元时期,玉雕工艺得到了重视和高速发展,宫廷中的玉院专门为雕琢玉器而设立。福建的寿山石雕在当时的创作量很大,其价值也被朝廷认识到。明清时期是玉雕发展的鼎盛阶段,苏州以玉雕雕刻精巧而闻名于世,宫廷大量使用玉器作为装饰和使用器物及把玩的对象。雕刻工艺更加丰富,出现了圆雕等精致的工艺品,有代表性「大禹治水图玉山子」是世界上最大玉件之一。近代,也是玉雕的繁盛期,出现了潘秉衡等一批玉雕名家,在北京。中国玉雕的「四大国宝」一岱岳奇观、群芳揽胜、含香聚内与四海腾欢,就是例证。
随着传统技艺的消失,玉雕行业因工作辛苦和观念落后而在雕琢工艺上出现了困难。这方面,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学习西方一些科学合理的记忆和技术,是目前玉雕行业翘首以盼的。
木雕
木雕工艺品是指以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木为原材料、以雕刻的方法进行创作而成的各种观赏品、富于形式美感的实用装饰品。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木雕是出土于河姆渡遗址的一条木雕鱼,制作时间距今已有6,000-7,000年之久。在战国时代,木雕工艺已由商代用于制陶工艺中的简单刻纹和雕花板的阴刻,发展到立体圆雕工艺。汉代的木雕水平比前代已有提高,在汉墓中出土的木雕动物,形象自然生动,刀法简练果断,显示出当时木雕艺人的高超水平。自唐、宋开始,木雕艺术开始向写实和精致的方向方展,至明、清时期,小型观赏性木雕、建筑和民间实用器具上的装饰性木雕水平都达到了鼎盛时期。20世纪初中国解放之后,木雕艺术为愈来愈多的人所认识和喜爱,成为观赏与收藏热品,也成为产业化的实用性装饰艺术。
中国的木雕种类繁多,遍布于大江南北,最著名的是浙江东阳木雕、广东金漆木雕、温州黄杨木雕、福建龙眼木雕,人称「四大名雕」。其他种类如:曲阜楷木雕,南京仿古木雕、苏州红木雕、剑川云木雕、上海白木雕、永陵桦木雕、泉州彩木雕……这些木雕都是因产地、选材或工艺特色而得名,有的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和传统特色,能工巧匠遍布各地,后起之秀木雕技艺日趋精湛,造型也日臻完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木雕的雕刻技法有圆雕、浮雕、镂雕等,一般在雕刻过程中,各种技法是混合使用的,由于木雕易腐易蛀,所以有的作品还要施彩、上漆。与所有的雕刻一样,木雕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二种,一种是「独立式」,一种是「依附式」。前者是指可以用来自由放置,并且从任何方向任何角度都能看见的三维空间艺术的圆雕作品,通常是被用作室内的陈设品或案头摆件;后者是指用于装饰建筑物室内墙面或门窗等固定空间的浮雕而言。最为著名的木雕产地有浙江东阳、浙江乐清、广东潮州等地。除此之外,徽州木雕、少数民族的木雕艺术也是成就突出的木雕艺术形式。
石雕
中国石雕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雕人头,是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品。秦代(公元前221-前207年)已出现了巨型石雕──石麒麟。河北石家庄西北郊发现的一对石人,考证认定为西汉文帝时代(公元前179-前157年)的石雕作品,气魄深沉宏大,风格古朴浑厚。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中国在宗教石雕和陵墓石雕两个方面发展较快。著名的云冈和龙门等石窟的石雕就可说明六朝、唐、宋时代的石雕艺术水平。宋、元以后石雕艺术向世俗化、多样化方面发展。明清时代,精巧玲珑的工艺石雕和具有汉唐石雕气质的乡间拴马桩、镇庄兽等民间雕刻,成为明清石雕艺术的主体。 民间小型的工艺石雕,一般以石料产地或石料特点来命名的,从石料产地来看,有安徽徽州、浙江青田、河北曲阳;按石料命名来看,有福建的寿山石雕、湖南浏阳的菊花石雕、四川广元的白花石雕。以石雕艺术品而闻名的地区包括甘肃陇东地区(镇庄兽)、陕西渭北地区(拴马桩)、陕北地区(拴娃石)、河南方城(石猴)、山东掖县(滑石猴)、山东嘉祥(石麒麟等)、广东雷州(石狗)等地。
民间小型工艺石雕的制作十分注重石料的品种、色泽纹理的选择,主张因材施艺,追求雕刻精工,运用浮雕、圆雕、镂雕、线刻等多种技法来创作。石雕的制作工序大致相同,一般是:一、相石,根据石料的形状和纹理、色彩确定要雕制的题材。二、用笔在石材上画出雕刻的部位,然后凿出粗坯,再刻大体。大局部位刻成后,修刻细部,最后琢磨、修光、上蜡完成作品。
砖雕
砖雕出现于中国战国时代,当时就已有花砖出现。汉代画像砖已发展相当成熟,以墓室砖雕最为著名,但制作大都是模印而成的,唐代花砖采用模印后再经过雕刻加工,创造出富有立体感的装饰浮雕作品。砖雕上的人物动物形象突出而且都以卷云纹相衬托,结构充实,形态生动,呈现一种繁复富丽的艺术风格。宋、金时期,墓室砖雕流行,多以世俗生活为题材,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其中宋代砖雕中的形象比例匀称,姿态生动,轮廓整齐清晰,刻画衣纹,刀法俐落,是一种清新朴实的艺术风格。到了金代,砖雕人物形体健壮,敦厚质朴,浮雕线条一般粗犷简练,有趣味性。明清时代,砖雕主要用于装饰住宅及寺观庙宇,表现内容丰富,构图复杂,制作除单层浮雕外,还有多层浮雕、堆砖等表现技法。花纹图案具有完整的装饰效果,作品画面具有独立的构图形式。
明清时代开始,砖雕艺术逐渐从建筑物的附属装饰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民间砖雕艺术品,砖雕制作的队伍发展壮大,全国几乎都有各自的砖雕产地,其中以徽州、天津、北京、山东潍县、苏州、广东、甘肃、台湾等地最为著名。
明清时代的南北方砖雕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民间砖雕制作的工艺还是大致相同的,一般来说分为六个步骤。(1)修砖(2)上样(3)刻样(4)打坯(5)出细(或叫刊光)(6)磨光。一般来说北方砖雕艺术风格比较浑厚,南方砖雕艺术偏于秀细,但都洋溢着中国各地民间的乡土气息。
中国的民间艺术包括:
1.中国民间工艺品 :
舞狮子,皮影戏,陶瓷,泥塑,剪纸,布艺,灯彩,吊饰,竹马,丽江木刻,桦皮工艺,兽皮工艺,竹编工艺,漆器工艺,砚石工艺,漆器陶具、玉器工艺、大理石工艺、麦杆画,年画,风筝,纸编画,苏绣,唐卡,鱼皮衣,银饰,铅笔屑画,木头、土家族黄杨木雕、唐卡、拓真画……
2.中国民间戏曲艺术: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
3.中国民间舞蹈艺术
《跑帷子》《跑阵舞》《打独角兽》《扛箱舞》《龙舞》、《狮舞》、《麒麟舞》、《赶犟驴》、《竹马舞》《猫蝶舞》。《打春牛》《打铁舞》《八美图》、《荷花灯》、《菊花灯》、《旱船舞》、《高跷舞》《秧歌舞》《腰鼓舞》《鼓舞》《大铜器舞》……
4.中国民间绘画艺术
5.中国民间民俗
敬巫师,赛神愿,吹牛角,跳仗鼓……
6.中国民间T台
7.中国民间服饰
8.中国民间饰品
9.中国民间家俱
10.中国民间建筑园林
艺术品分为很多类,陶瓷、国画、书法、青铜器、金银器、壁画、年画、剪纸、皮影、面人、泥人、糖人、钱币、邮品、油画、建筑、园林、木器、服饰、挂饰、配饰、漆器、挂毯、彩蛋、钟表、乐器、摄影作品、文学作品、雕刻作品、雕塑作品、砂岩作品、仿砂岩作品、摆件、铁艺、铜艺、不锈钢雕塑、玉雕、翠雕、石雕、瓷雕、铜雕、木雕、竹雕、根雕、角雕、浮雕、玻璃钢雕、树脂雕、玻璃制品、透明树脂制品、宝石制品、玻璃制品、陶、吹瓶、琉璃制品、水晶制品、花艺、花插……
“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冠以“民间”字样,显然是要与所谓的“宫廷艺术”与“贵族艺术”等有所区隔。不过“民间艺术”的领域很宽广,而且也不乏很多“绝活”,象皮影、剪纸、编织、绣花、狮子舞等等,都是很著名的民间艺术,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节令玩具
山西岁时节令及传统庙会中的民间玩具,常常使人陶醉于幼儿时期度年过节趣事的回忆之中。除夕夜、正月初一点“滴滴金”;元宵节扎灯笼,玩花灯;二月二,龙抬头的古庙会上,布龙、面龙、竹蛇、纸蛇玩具,能动的构造给他们以诱感力,逗引得儿童们喜笑逐闹、争相购买;三月三上巳节的泥哨哨,声声悦耳;清明前后放风筝;端午节戴香袋,玩艾叶虎。还有那小风车,七音哨、皮老虎、草编的蚂蚱笼,足使儿童们兴高采烈了。
花灯玩具
儿童花灯玩具以手提式多见。一般都是篾扎纸糊,内装小红蜡烛。农村传统的小花灯,用高梁杆扎架,麻纸糊面,用色彩画人们喜爱的动物或神话故事,或印上木版年画,或贴上民间剪纸,内装小油灯。现今发展为竹架构造,彩纸或绸布糊面,内装蜡烛。在制作技艺上虽然并不纯熟,但粗犷有力,无矫揉造作之感。无论是造型、用料、色彩和制作风格都具有生动活泼的乡土生活气息和浓厚的地方特色。
棉塑玩具
一个棉塑只需一把棉花,几根剥了皮的高梁杆和少许的胶水。制作简便,先把几根高梁杆芯扎成骨架,将蓬起的棉花轻轻缠于骨架上,再用胶水粘塑定形,胶水涂多涂少,可塑出不同形状。最后在形体表面均匀地涂一层胶水固定造型,然后用品色染色,一件棉塑动物或人物就做成了。把它插在预先备好的卟啷摇鼓上,就是一件既可摆设欣赏又可随手玩耍的声形并茂的玩具。棉塑玩具用料较少,成本低廉,又可就地取材,所以艺人们常常是现做现卖,边表演边出售。棉塑玩具中有鸡、麻雀、喜鹊、燕子、鹤等飞禽,长不过三五寸,高不过六七寸。人物主要有《西游记》中精灵的孙猴子、憨厚的沙和尚,傻乎乎的猪八戒及慈善的唐僧,一个个栩栩如生,令人爱不释手。
染织绣类的民间艺术实际上包括了印染、手工纺织、刺绣、织锦、缂丝等几大类别。
印染是民间服饰和日常居室装饰密切相关的工艺品,主要有蜡染、扎染、蓝印花布、彩印画布等,主要用在服装、帽子、被褥、床饰、门帘、包袱布等方面,是用途非常广泛的布艺。
刺绣则包括了四大名绣、各地民间刺绣、少数民族刺绣等。四大名绣有湘绣、苏绣、蜀绣、粤绣,各地民族民间刺绣中有代表性的包括苗绣、土族刺绣、满族枕顶绣(绣于枕头两端)、湖北挑花和陕西、山西、河南民间手绣。
传统刺绣
刺绣
中国的传统刺绣,根据使用者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工艺精致程度的差别,分为民间刺绣和四大名绣。
民间刺绣是相对于具有宫廷文化风格和文人画风格的「四大名绣」而言的、普遍存在于中国各地的民间刺绣工艺。中国传统刺绣历史悠久,随着丝绸的产生和发展而存在。早在四五千年前,刺绣就已经成为「章服制度」中重要的装饰手段。两千多年前的长沙马王堆墓出土的刺绣已经有了丰富的不同针法。可见当时刺绣工艺已经出现了不同针法的程式化的固定工艺。1982年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绣衾(被)和禅(单)衣,上面绣着龙、凤、虎和花卉等图案,形神兼备,绚丽多彩。
汉代的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有「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的诗句。汉末、六朝时期,剌绣题材中出现了人物形象,为后来的人物绣品开了先河。唐、宋时期,文人们开始参与刺绣画稿的设计,文人画所表现的诗词境界、书法和绘画的雅致,影响到民间刺绣的创作,刺绣开始向精致化和文人化的方向发展。到了宋代,刺绣几乎成为妇女的女红手艺中最普遍、最重要的一项,不少有文化的富家女子的刺绣创作,更使刺绣工艺臻于精细绝妙。明、清时期,全国城乡出现了众多的刺绣商业作坊。尤其是明代,首先在上海出现了「露香园绣」这样绣工精细,用针巧妙的以个人风格著称的「顾绣」,并专门刺绣花鸟走兽画幅、画页、手卷等陈设品,表明中国传统刺绣从附属在服饰上的装饰手段,成为独立欣赏的艺术品。清代开始出现了几个重要的刺绣艺术流派,如北京的京绣、开封的汴绣、山东的鲁绣等,以及后人称誉的四大名绣。
清代后期,各地都出现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技艺特色的民间刺绣工艺。但是长期以来,官方文化和精英文化,对各地出现的民间刺绣工艺极少关注,更谈不上记录和评介。民间刺绣基本上处于与日常生活完全融合在一起的普通「手艺」的地位,但是正是这种生活的艺术,才使得民间刺绣一代代自发地保留了下来,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传统艺术中最精彩、最形象、最富有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品类。
民间印染
中国传统的民间印染有扎染、蜡染、蓝印花布和彩印花布。
前三者都是以印和染的方法着色、显花的工艺,以植物蓼兰中分解提炼出的靛青为染料,民间也称为蓝染和蓝印。彩印花布则是一种多版套色印花的工艺。据《史记》、《竹书记年》等古籍记载,早在公元前26世纪初,「黄帝制玄冠黄裳,以草木之汁染成文彩」。夏、商、周时代,就已经有用服饰的印染色彩、纹饰来区分尊卑等级的规定了。秦汉以后,镂空版印花方法大为盛行,其后花色品种日见繁多,印染工艺也日臻完善。
中国织锦
中国织锦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生产出「何菱形纹锦」、「填花燕纹锦」、「对龙对凤纹锦」等多色提花锦。到汉代,已能用复杂精密的提花机织出图案优美的锦。唐宋以后,以各色丝线和金银线制作的织锦缎及妆花缎,色彩鲜艳瑰丽,人们喻为锦上添花。
蜀锦产于四川,以成都为主,故成都又有锦城和锦官城之称。此外,南充、阆中、乐山、绵阳、新都等地也生产蜀锦。蜀锦仍然沿袭染色熟丝织造,质地坚韧,五彩缤纷,富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宋锦因今之产地在苏州,故又名「苏州宋锦」,以古朴雅洁而著称于世,现已面临技艺中断的濒危局面。云锦的产地在南京,因其锦纹瑰丽有如云彩,故而得名。其图案布局严谨,富有装饰性,并多以金线显花或绞边,华彩四溢,臻丽至极,是中国皇家的御用织锦,代表了织锦工艺的最高技术水平。
塑作艺术
塑作类是指以捏、塑、堆、纳等方法为主制作的民间艺术品,其内容包括了泥塑、面塑、陶塑、糖塑、米粉捏制品、纸浆拍塑、琉璃和玻璃等造型艺术。塑作类艺术往往靠艺人以手施艺,靠手工方法造型,由于采用了与雕刻不同的创作手法,它们的艺术效果也不同。塑作类艺术还常结合彩绘装饰方法,在塑形后再施以彩绘,以增加艺术品的欣赏性、象征性和吉庆祥和的气氛。如泥塑中的典型作品有江苏惠山的「手捏戏文」、河南淮阳的「泥泥狗」、北京的面人汤、面人郎的作品等;纳模玩具如泥饽饽、泥玩具中的耍货「阿福」、凤翔泥塑、北京兔儿爷、中秋月饼、巧果、糖人等都是典型的塑作类民间艺术。一些民间脸谱和器物采用纸浆拍塑而成,而玻璃类、糖人等则采用吹塑方法,趁热边吹边塑形,也属于塑作类艺术。
泥塑艺术
泥塑
泥塑艺术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或磕模捺泥方法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新石器时代到汉代,中国境内考古发掘的大量文物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汉代先民的丧葬习俗中大量使用陶泥偶像作为陪葬品。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杰出的代表。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天津、江苏无锡惠山、广东大吴、陕西风翔、河南浚县、淮阳及北京等地仍是传统泥塑的重要产地。
面塑艺术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据文献资科记载,汉代早已有面塑存在了。宋代《梦粱录》中记载了把面塑用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的习俗。现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中发现的唐代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墓中出土的面制女俑头、男俑上半身像和面猪。清代,出现了以做面人为生的手艺人,到了今天,在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存着面人制作的手艺和习俗。
面塑一般分为观赏的面塑和食用的面花(或叫礼馍)。用于观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及香油等制成,而用于食用的面塑则用澄粉、生粉等制成。材料的不同使这两种面塑在制作工艺上也有少许的不同。
面塑
食用面花的制作工具简单,全凭妇女的心灵手巧,其方法是先将白面经过搓、捏成面团,用剪刀、菜刀和梳子等工具对面团进行造型。观赏和装饰面塑,其材料的制作方法则是将面粉、糯米粉、防腐剂中倒入开水并用筷子搅拌,然后将面团反复揉搓均匀。然后把品红、品黄、品蓝、大白粉、锅烟黑等颜色分别加入面中,制成多种色面,再用揉、搓、剪、挑、压、粘等方法来塑造形象。还可以用一些羽毛、棉花等来装饰面人的头发、胡须之类,这样一个完整的形象就出现了。
食用面花或节俗礼馍普遍流行于中国以吃面食为主的北方各地,沿黄河流域的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各省以及内蒙古、新疆、东北等地农村都有食用面花。面塑则以北京、山东、江苏、浙江为主要的产地。北京的面塑艺术水平最高。
木偶艺术
中国木偶艺术从不同侧面反映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特征,从质材、操纵方法上看,木偶艺术有提线、杖头、掌中、铁枝、药发、水力等不同形式;从表演剧目上有历史传奇、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天上人间,驰幻入魔,还有现实小品,可谓多种多样;从造型上可以大至与人同高(汉代大木偶高193厘米),又可小于一尺,偶头能造到如拇指般大小而能雕绘五官端正、比例准确、线条均称、色彩鲜明。如粤西地区的杖头木偶,《芙蓉仙子》中的书生陈秋林,以及《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猪八戒、牛魔王等,即使是神怪夸张却仍保持着合度比例。
现代的粤西木偶双眼能活动自如,能按照表情需要造出睁、暝、瞅、瞬等动作,得心应手,顾盼传神;冀南的吴桥民间木偶头则夸张简练,独具特色;有的接近唐仕女和敦煌彩塑;有的接近戏曲脸谱却又能变通风趣,灵活运用。
另一方面,木偶戏亦是社会人生的写照,不少帝王、文人均曾被触动心弦,发出由衷的咏叹。如五代十国时,前蜀后主顺正公王衍观傀儡后感慨良多,尝云:
「切道断人生几何!有分者任作傀儡。」
剪刻艺术
剪刻类是指以剪、刻、凿等方法为主制作的民间艺术品类。其内容包括了剪纸、刻纸、皮影、剪贴画、刻葫
木刻
芦、铁画、石刻线画、瓷刻画等。民族服饰和布艺的制作中也使用了大量的剪裁工艺。这些艺术品的造型顺序往往是由大及小,所使用的材质一般具有挺阔硬朗的质地,如纸、皮、竹木、石、陶瓷、象牙等。剪刻中常使用的工具有剪子、刀子、凿子、錾子和一些辅助性工具,剪刻作为造型手段,擅长表现作品的细节,体现精致的技巧,如刻纸作品可以达到细如发丝(浙江乐清的细纹刻纸就是一例),木刻达到肌理毕现、入木三分的艺术效果(如质地细腻的黄杨木雕、象牙雕刻等)
剪纸与刻纸
剪纸
剪纸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根据历史的记载和出土的实物来看,剪纸至少有将近1,500年的历史了。剪纸的出现应该是在汉代造纸术发明之后的事情,造纸术的发明,为剪纸的出现提供了有利条件。到了唐代,剪纸艺术大大发展,以剪纸招魂是当时民间的重要习俗之一。在民间,剪纸图案还被广泛应用于木版雕刻、铜器饰纹、布匹印染等其他艺术领域。宋代的造纸业发展成熟,纸品种类的增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出现了诸如民间窗花、灯彩和茶盏上的装饰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使民间剪纸的运用范围比唐代更为扩大。南宋时期,就已出现了以剪纸为职业的艺人。明、清时期是剪纸艺术的鼎盛时期,剪纸成为重要的居家装饰品,如门笺、窗花、柜花、棚顶花等,剪纸也成为民俗活动必不可少的装饰品。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趣味浑朴天然,均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参入剪纸艺术,而千家万户拥挤在一起,互传成习,需要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便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然而,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所以现代新兴剪纸艺术孕育而生。
刻纸
木雕
刻纸也是民间工艺的一种常见形式,剪纸和刻纸两者虽然最终形式相同,但制作技法却不同。剪纸是一种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刻纸则需要用垫板、刻刀、尖锥子、钉子等工具,先将原有的样子放在20张或者30张薄纸上,然后将它们放在垫板上并用钉子固定,用刻刀由里到外一层层的刻,刻好花样后,刻纸就完成了。一般来说,剪纸更注重原创性,不受刻刀和纸张的限制,造型更加自由和随意。刻纸则更适合表现细腻的画面效果,如浙江的细纹刻纸细如发丝,令人惊叹。刻纸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剪纸的不足,但在创作上,受到了较多的限制。
各地风格
中国的剪纸艺术一般来说可分为北方风格和南方风格两大类型,即使如此,每个地区的剪纸也有着不尽相同的特点。
陕西剪纸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北方剪纸艺术,广泛用于春节窗花、结婚的喜花、丧葬中大量的纸活儿装饰、社火表演中的道具、庙宇中宗教气氛的营造等,各种民俗活动也离不开剪纸。此外,剪纸还用于刺绣等艺术品制作的底样。剪纸形式上大多以单色为主,造型简洁、洒脱、粗犷、注重夸张变形,内容上多以传统的花草、动物、人物、戏出为主。
河北蔚县染色刻纸是中国典型的刻纸艺术形式,相传已有两百年历史,尤其以窗花见长。后来河北武强县的木版浮水印窗花传入,刻纸工艺吸取其色彩特点,仿其透明效果,以刻代剪,形成蔚县刻纸的独特风格。蔚县刻纸以「阴刻」和「色彩点染」为主,故有「三分工七分染」之说。题材多取自戏曲人物,也有花草鱼虫、飞禽走兽等吉祥形象。
其余还有山东剪纸、湖北剪纸、浙江浦江戏曲剪纸、浙江乐清细纹刻纸、广州佛山剪纸等等。
皮影
中国皮影,北方以滦州皮影代表,影人结构分七大部分:头、上身、上臂(两件)及下臂(两件)、手(两件)、下身、腿(脚与腿相连,两件),共11个组件。中心控制是脖条。以杆子操纵。生旦脸部镂空,净丑则涂色,脸形棱角分明,尖下巴,平额头。形体较小,一般25.4厘米至30.4厘米左右,最高40.6厘米。多以驴皮雕镂。以黄牛皮雕镂的陜西皮影亦分11个组件。
南系以成都灯影戏为代表,影偶分大、中、小型,大灯影身高60-80厘米,个别高达1米,中灯影40-60厘米,小灯影24-30厘米。成都灯影全身共分14关节:
帽、头、胸、腹、下肢二、上臂二、前臂二、手掌二。头子可插进脖项上用细铁丝缠绕的皮圈内。其余关节用细麻绳连结。一个穿戴整齐的影人分三段:帽作一段,头作一段,统称「帽子」(北方称「头荏」),衣履共作一段,统称「把子」(北方称「戳子」)。
中国皮影关节灵活,在优秀艺人操纵下,行坐顾盼,端带撩袍,舞刀挥剑,驾雾腾云,打斗驰马,出神入化,令人叫绝,扮演种种传奇故事,塑造了生、旦、净、丑、神、佛、灵、怪、兽种种难以想像的影窗形象,成为驭物为灵的艺术。
雕镌艺术
雕与镌都是指在竹木、玉石、金属等介质上面进行的刻画方式,雕镌类指采用这种方式制作的作品,如我们常见的雕版、雕漆、雕花、浮雕等,还有与塑形结合的雕塑艺术品等。雕和镌往往都是在硬质界面和半干状态的固态界面上进行的,而塑需要在软质材料上进行,这是雕镌和塑作不同之处。我们熟悉的这类作品包括雕花的竹笔筒、玉石首饰和摆设、金属首饰、芜湖铁画、在砖上雕刻的砖雕、石雕作品等。雕镌类作品创作中常使用刀子、凿子、钻子及一些辅助性工具。
玉雕
玉雕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形式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仰绍文化和龙山文化就有了玉雕的鱼和龙。商代的殷墟文化中发现了绿松石和玛瑙等饰品。可见中国的玉石文化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
编织物
玉因其原料珍贵,雕琢技术要求高而被视为具有重要的仪式功能的礼器。四川金沙遗址就出土了具有4,000年历史的精美绝伦的玉琮。商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用于祭祀神灵的各类玉质的礼器和饰品,皆造型生动,雕刻精美,玉质上乘。
汉唐时期,玉雕作为装饰品成为民间和宫廷都喜爱的工艺品,西汉时期的金缕玉衣的出现就是例证 。宋元时期,玉雕工艺得到了重视和高速发展,宫廷中的玉院专门为雕琢玉器而设立。福建的寿山石雕在当时的创作量很大,其价值也被朝廷认识到。明清时期是玉雕发展的鼎盛阶段,苏州以玉雕雕刻精巧而闻名于世,宫廷大量使用玉器作为装饰和使用器物及把玩的对象。雕刻工艺更加丰富,出现了圆雕等精致的工艺品,有代表性「大禹治水图玉山子」是世界上最大玉件之一。近代,也是玉雕的繁盛期,出现了潘秉衡等一批玉雕名家,在北京。中国玉雕的「四大国宝」一岱岳奇观、群芳揽胜、含香聚内与四海腾欢,就是例证。
随着传统技艺的消失,玉雕行业因工作辛苦和观念落后而在雕琢工艺上出现了困难。这方面,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学习西方一些科学合理的记忆和技术,是目前玉雕行业翘首以盼的。
木雕
木雕工艺品是指以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木为原材料、以雕刻的方法进行创作而成的各种观赏品、富于形式美感的实用装饰品。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木雕是出土于河姆渡遗址的一条木雕鱼,制作时间距今已有6,000-7,000年之久。在战国时代,木雕工艺已由商代用于制陶工艺中的简单刻纹和雕花板的阴刻,发展到立体圆雕工艺。汉代的木雕水平比前代已有提高,在汉墓中出土的木雕动物,形象自然生动,刀法简练果断,显示出当时木雕艺人的高超水平。自唐、宋开始,木雕艺术开始向写实和精致的方向方展,至明、清时期,小型观赏性木雕、建筑和民间实用器具上的装饰性木雕水平都达到了鼎盛时期。20世纪初中国解放之后,木雕艺术为愈来愈多的人所认识和喜爱,成为观赏与收藏热品,也成为产业化的实用性装饰艺术。
中国的木雕种类繁多,遍布于大江南北,最著名的是浙江东阳木雕、广东金漆木雕、温州黄杨木雕、福建龙眼木雕,人称「四大名雕」。其他种类如:曲阜楷木雕,南京仿古木雕、苏州红木雕、剑川云木雕、上海白木雕、永陵桦木雕、泉州彩木雕……这些木雕都是因产地、选材或工艺特色而得名,有的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和传统特色,能工巧匠遍布各地,后起之秀木雕技艺日趋精湛,造型也日臻完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木雕的雕刻技法有圆雕、浮雕、镂雕等,一般在雕刻过程中,各种技法是混合使用的,由于木雕易腐易蛀,所以有的作品还要施彩、上漆。与所有的雕刻一样,木雕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二种,一种是「独立式」,一种是「依附式」。前者是指可以用来自由放置,并且从任何方向任何角度都能看见的三维空间艺术的圆雕作品,通常是被用作室内的陈设品或案头摆件;后者是指用于装饰建筑物室内墙面或门窗等固定空间的浮雕而言。最为著名的木雕产地有浙江东阳、浙江乐清、广东潮州等地。除此之外,徽州木雕、少数民族的木雕艺术也是成就突出的木雕艺术形式。
石雕
中国石雕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河北武安磁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石雕人头,是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品。秦代(公元前221-前207年)已出现了巨型石雕──石麒麟。河北石家庄西北郊发现的一对石人,考证认定为西汉文帝时代(公元前179-前157年)的石雕作品,气魄深沉宏大,风格古朴浑厚。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中国在宗教石雕和陵墓石雕两个方面发展较快。著名的云冈和龙门等石窟的石雕就可说明六朝、唐、宋时代的石雕艺术水平。宋、元以后石雕艺术向世俗化、多样化方面发展。明清时代,精巧玲珑的工艺石雕和具有汉唐石雕气质的乡间拴马桩、镇庄兽等民间雕刻,成为明清石雕艺术的主体。 民间小型的工艺石雕,一般以石料产地或石料特点来命名的,从石料产地来看,有安徽徽州、浙江青田、河北曲阳;按石料命名来看,有福建的寿山石雕、湖南浏阳的菊花石雕、四川广元的白花石雕。以石雕艺术品而闻名的地区包括甘肃陇东地区(镇庄兽)、陕西渭北地区(拴马桩)、陕北地区(拴娃石)、河南方城(石猴)、山东掖县(滑石猴)、山东嘉祥(石麒麟等)、广东雷州(石狗)等地。
民间小型工艺石雕的制作十分注重石料的品种、色泽纹理的选择,主张因材施艺,追求雕刻精工,运用浮雕、圆雕、镂雕、线刻等多种技法来创作。石雕的制作工序大致相同,一般是:一、相石,根据石料的形状和纹理、色彩确定要雕制的题材。二、用笔在石材上画出雕刻的部位,然后凿出粗坯,再刻大体。大局部位刻成后,修刻细部,最后琢磨、修光、上蜡完成作品。
砖雕
砖雕出现于中国战国时代,当时就已有花砖出现。汉代画像砖已发展相当成熟,以墓室砖雕最为著名,但制作大都是模印而成的,唐代花砖采用模印后再经过雕刻加工,创造出富有立体感的装饰浮雕作品。砖雕上的人物动物形象突出而且都以卷云纹相衬托,结构充实,形态生动,呈现一种繁复富丽的艺术风格。宋、金时期,墓室砖雕流行,多以世俗生活为题材,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其中宋代砖雕中的形象比例匀称,姿态生动,轮廓整齐清晰,刻画衣纹,刀法俐落,是一种清新朴实的艺术风格。到了金代,砖雕人物形体健壮,敦厚质朴,浮雕线条一般粗犷简练,有趣味性。明清时代,砖雕主要用于装饰住宅及寺观庙宇,表现内容丰富,构图复杂,制作除单层浮雕外,还有多层浮雕、堆砖等表现技法。花纹图案具有完整的装饰效果,作品画面具有独立的构图形式。
明清时代开始,砖雕艺术逐渐从建筑物的附属装饰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民间砖雕艺术品,砖雕制作的队伍发展壮大,全国几乎都有各自的砖雕产地,其中以徽州、天津、北京、山东潍县、苏州、广东、甘肃、台湾等地最为著名。
明清时代的南北方砖雕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民间砖雕制作的工艺还是大致相同的,一般来说分为六个步骤。(1)修砖(2)上样(3)刻样(4)打坯(5)出细(或叫刊光)(6)磨光。一般来说北方砖雕艺术风格比较浑厚,南方砖雕艺术偏于秀细,但都洋溢着中国各地民间的乡土气息。
福建特产有哪些?
1、福州角梳
福州角梳,福建省福州市特产,是福建省福州市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以牛角为材料制成的梳子,是福州“三宝”之一,造型美观,经久耐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2、安溪铁观音
安溪铁观音,福建省安溪特产,福建安溪当地茶农发明于1725-1735年间。发源于安溪县西坪镇尧阳山麓(王说)。属于乌龙茶类,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乌龙茶类的代表。
3、永春老醋
永春老醋,福建省永春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永春老醋以优质糯米、红粬、芝麻等原料,用独特配方、精工发酵、陈酿多年而成。它具有色泽棕黑、酸中带甘、醇香爽口、久藏不腐等特点。
4、古田银耳
古田银耳,福建省古田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古田银耳淡黄无暇、亮泽通透。2004年6月,原国家质监总局批准对“古田银耳”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5、琯溪蜜柚
琯溪蜜柚,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特产,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清乾隆年间,琯溪蜜柚被列为朝廷贡品。琯溪蜜柚特点:果皮色橙黄鲜艳,芳香浓郁,果大皮薄,瓤肉无籽、色洁白如玉、多汁柔软、不留残渣、清甜微酸、味极永隽。
1、鼓浪屿馅饼
【鼓浪屿馅饼】中华百年老字号,厦门的特产,是福建厦门最负盛名的特产之一,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传统食品。它好在料精工细,选用优质精白面粉制成,上等绿 豆,做饼馅的绿豆蒸熟去壳,研得精细,饼皮和饼酥下足油量,揉得恰到好处。烘制时,注意掌握火候,做到内熟外赤不走油。这样做出来的馅饼,饼皮香酥油润,饼馅冰凉清甜。鼓浪屿馅饼里面裹有各种馅料,口感香甜酥细、湿润冰凉、口味繁多!有鼓浪屿馅饼、老公饼、老婆饼、香肉饼、椰子饼、绿茶馅饼、海苔馅饼、素饼、绿豆糕、还有水蜜桃、荔枝、葡萄、桂圆、草莓、菠萝、椰子等水果口味馅饼,品种繁多!
2、日光岩馅饼
日光岩馅饼系列为中华老字号产品,并且是正宗鼓浪屿特产、厦门名优食品,历史悠久、名扬海外、其秘密在于独特的制造技术,吃法多样,浓淡适宜。如:1、早餐清淡型:取本品2个,冲入开水,即成一碗清香可口的营养早餐。2、即食点心型:泡清茶一杯,即可享受真正鼓浪屿特产馅饼,细嚼慢咽,让您回味无穷。回香型:取本品置于微波炉,微波调至25-30秒或烧烤2分钟,冷却后即可享受刚出炉般的味道,松脆可口,唇齿留香。日光岩馅饼,用料考究,做工精细,馅料细腻可口。其营养和保健价值有口皆碑,并多次荣获大奖,深受海内外朋友喜爱。无论是馈赠亲友、喜庆佳节还是休闲点心,无一不把日光岩馅饼做为首选。因此给美丽的厦门添上了一道可口的特色食品。
3、南普陀素饼
南普陀素饼源于素菜宴席点心,因其健康、时尚、卫生、可口而受到消费者喜爱,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其独立包装投放市场广受欢迎,成为礼佛馈赠亲友之佳品,海内外宾客更将其作为厦门特产喜爱有加。南普陀素饼秉承南普陀素菜纯素、做工精细、用料考究等优点,坚持传统技法,手工制作。素饼的口感酥香,甜而不腻。二OO三年,南普陀素饼在第四届中国美食节上被评为“中国名点”称号。
4、金门贡糖
金门贡糖是厦门著名传统特产。它以上等花生仁、白砂糖、麦芽糖经民间传统工艺用木棒“打”出来。“打”闽南语称为“贡”。谓之为贡糖。 相传,帝王时期,嘉禾屿(厦门岛)的地方官常常将闽南特色的素食小食品进贡给皇帝。皇帝茶茗品尝后赞赏不已,连连称道,后来,民间传之为“贡糖”,并流传至海外。 金门贡糖,口感细腻,质酥味香,地道纯正,已成为金门的特产之一,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相传「贡糖」之名来源有二:一说是它曾是民间用来朝圣的御膳贡品,因此冠上「贡」字;另一说则是贡糖在制作过程中需仰赖人力搥打,以求糖质绵密细致,闽南人称之为「贡」。
5、黄则和馅饼
黄则和馅饼,正宗中华老字号,是厦门驰名中外的传统糕点,是闽南地区的传统食品之一。色泽金黄油润,超大馅饼看起来秀色可餐。轻咬一口,外皮酥软浓香,内馅圆润细腻,冰凉清甜。满嘴的香甜酥细,回味无穷。馅饼中的绿豆清凉解毒,且含有糖、纤维、蛋白质、无机盐、植物脂肪等营养成份,以及富含人体自身不能合成而又必须的氨基酸。故以绿豆作馅,不但营养成份得到了保留,而且更有香舔爽口的诱人特色。厦门特色食品,是最佳佐茶食品、点心,也是旅游佳点和馈赠亲朋的珍品,老少皆宜。
6、吉锦凤梨穗桂圆干龙眼 是厦门的特产,粒大、皮薄、肉厚、多汁、清甜爽口。过去是上奉封建帝王的贡品,现在是中外游客竞相争购的佳果。厦门是全国六大龙眼产地之一,现有上百个品种,种植面积3000万平方米,生产的龙眼远销国内外。厦门独有龙眼品种凤梨穗是所有龙眼中的上品。吉锦凤梨穗桂圆干是厦门市东锦果林场精选厦门独有优良龙眼品种“凤梨穗”上等鲜果加工而成的凤梨穗桂圆干,口味鲜美,采用冷藏保鲜,无任何添加剂,实属绿色天然食品,备受消费者青睐,多年来产品远销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省市。吉锦凤梨穗桂圆干即可药用,又可以作为茶点,一年四季都是您茶余饭后休闲的好茶点,凤梨穗桂圆干堪称上等品,厦门土特产吉锦凤梨穗桂圆干获评“最值得带回老家的五种厦门特产”,堪称桂圆极品。
7、汪记馅饼
“汪记馅饼”鼓浪屿特产,中华老字号,以它上乘的质量、诚信的商业精神,受到闽南一带及东南亚、港澳台等广大游客的喜爱。汪记馅饼于2002年被选为鼓浪屿国际钢琴艺术节组委会指定产品,应邀请参加2002年“九八”投资洽谈会美食节地方特色食品展销。一个个色泽金黄,皮酥脆,馅饱满,香味扑鼻,品尝起来,更是回味独特,口感极佳。同品牌系列商品,还有椰子饼、素饼、肉饼供您选择,吃一块汪记馅饼,配上一杯茶,是下午茶的最好搭配。
8、“黄金香”肉松、肉脯、肉丁、肉干鼓浪屿的“黄金香”肉松、肉脯、肉丁、肉干
绝对算得上是厦门的知名特产。老人和幼儿因牙齿不齐,用肉松肉脯下稀饭是再好不过了。厂家如何制作,顾客不得而知,但肉松的特点是明摆着的:金黄色,香喷喷,条条肉丝,团团簇簇,送到嘴里,无需多咀嚼,立马柔软散化,满口香甜。而肉脯更是一遇到口水,还来不及嚼一下,早已化成糊状。因此,人们往往用它们来给幼儿下稀饭。而肉丁肉干则不一样,它耐咬耐嚼耐品味,是下酒的上等酒配,也是亲朋好友聚会时最好的茶料。
9、鱼皮花生鱼皮花生
是厦门生产的一种优质名牌品种,驰名中外的地方特产。 鱼皮花生是花生的复制品,因制作时,做外壳用的糕粉里掺有鱼皮胶,故名。鱼皮花生有诱人的香味,而且营养丰富,是品茶佐酒佳品.鱼皮花生源于日本。因其表皮糕粉坯 里掺有鱼皮胶,故称为鱼皮花生。本世纪二十年代,居住厦门的台湾省人用手工仿制出售。它以花生仁、糕粉、白糖、淀粉等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吃起来咸中带甜,香郁酥脆,很受群众欢迎。现在还远销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各国。
10、菩提丸
清朝雍正年间,厦门虎溪岩东林寺有位菩提禅师,博学广闻,精通医术,乐于济病扶危。他曾用师父传授的秘方,配上红糖、橄榄,制炼药品,给偶感风寒暑热的人香客治病,疗效甚佳,人称“菩提丸”。“云深处”菩提丸 用青橄榄,浸在中药浓汁中,经过浸晒几道工序,数月制成。 “云深处”菩提丸是厦门特有的一种蜜饯类食品。最初是虎溪岩一个老和尚用心发明制造的。因为是出家人匠心独创,就借唐代诗人贾岛“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诗句的“云深处”命名。 “云深处”菩提丸果品咸甜适口,吃了以后润喉,舌底留甘,有止吐助消化的药效,很受消费者喜爱。
11、青津果
上个世纪30年代,厦门药店怀德居以青果配上名贵中药制成橄榄碱作为成药出售,因药味浓厚,常人厌食,非病不买。几年后,颜家春蜜饯铺把这种橄榄碱改制成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甘草蜜饯,取名青津果,厦门人叫“青果鼓”。成为厦门的特产之一。产品销往全国各大中旅游城市,过销日本、新加坡、欧美等国家。
12. 贡糖夹饼
贡糖夹饼的特点:“脆香鲜醇,别具风味”。制法是将面粉加发酵粉,熟猪油,清水,和成发酵油面团,摘成剂子,压扁擀成圆饼,入烤炉烤熟取出,剖开成连接的两片,分别夹入一块贡糖,适量的肉松,芫荽,萝卜酸,芥末酱即成。
13、厦门珠绣
厦门珠绣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装饰性工艺品。以新颖别致、富丽堂皇、光彩夺目见称,已有一百年的历史。厦门珠绣产品有珠拖鞋、珠挂图,珠绣包等一百多个品种。这些产品均采用闪亮目夺,五彩缤纷的玻璃珠子和电光胶片,运用凸绣、平绣、串绣、粒绣、乱针绣、竖针绣、叠片绣等传统的工艺手法、绣制出浅浮雕式图案。全珠图案构图严谨、密不容针;半珠图案优雅秀美,清新悦目。珠绣挂图《厦门海堤》、《南京长江大桥》、《龙凤戏珠》等,构图清新,设色柔和,景物逼真,层次分明,参加过全省、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并被选为礼品赠送国际友人。珠绣拖鞋,绣工考究,样式大方 ,品种多样,穿着舒适。有的鞋面纯系玻璃珠子绣成,有的则在丝绒面上用彩珠绣成珍禽花卉等各色的图案,绚丽多彩,柔软舒适,尤其是夜间穿用,在灯光照射下,熠熠闪烁,光彩耀人。厦门珍珠拖鞋,以其设计新颖,造型别致工艺精细,风格独特,受到国内外客商好评。
14、漆线雕
漆线雕是厦门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自唐代彩塑兴盛以来,漆线雕便被应用于佛像装饰。早在几百年前漆线雕像就驰誉中外,远销东南亚各国。漆线雕是以精细的漆线经特殊的制作方法缠绕出各种金碧辉煌的人物及动物形象,尤以民间传统题材,如龙凤、麒麟、云水、缠枝莲等为多。过去,漆线雕大都只限于木本,漆篮和戏剧道具上。近年来,已发展到装饰在盘、瓶、炉等瓷器和玻璃器皿上,琳琅满目目前,厦门工艺美术厂把漆线雕与陶瓷结合起来,创作、生产了线条陶瓷作品。如线条瓷塑《郑成功》,参加了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并被选送到日本展出,获得好评。小件漆线雕工艺品用绫缎制成盒子包装,小巧玲珑,便于携带,是旅游纪念、馈赠亲友的佳品。
15、银祥姜母鸭
银祥姜母鸭“厦门第一鸭”——品味正膳,感受深情!说起姜母鸭,更是有约3000年的美食传统。据“药谱”和《汉方药典》记载,古代皇帝为延年益寿,征集各地名医专研养生之道。到了商代,御医吴仲研制出一味滋养补品:以麻油炒红面番鸭和老姜母,用烧酒炖煮,美味无比。吴仲将其命名为“姜母鸭”。皇帝食用后,筋脉通畅,身体康健,精神振奋,于是钦点 “姜母鸭”为宫廷御膳。岁月流转,吴仲后人为逃避战祸四处迁徙,最终定居闽南厦门。“姜母鸭”这一宫廷御膳逐渐在闽南民间流行。闽南有些村落,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姜母鸭。久而久之,姜母鸭成了一道闽南乃至台湾的名菜,佳节团聚、红白喜事、秋冬进补、好友小酌、午餐晚餐……,随处可见姜母鸭之身影。于是姜母鸭有了“厦门一宝,闽台一绝”的美誉。
16、厦门土笋冻
土笋冻的主要材料是土笋,“土笋”是一种环节动物,学名叫“星虫”,身长仅一二寸,却五脏俱全。据明朝屠本骏《闽小记》中写道:“其形如笋而小,生江中,形丑而甘,一名土笋。”清朝同治年间,任福建布政司的河南人周亮工在《闽小记》中写道:“予在闽常食土笋冻,味甘鲜美,但闻其生在海滨,形类蚯吲。” 厦门沿海盛产“土笋”,熬制土笋历史悠久,先得将土笋腹部压破,再将肚内泥浆洗涤干净,而后和清水熬煮。它身上的胶质溶化水中,冷却后凝固成一块块玲珑剔透的小圆块,即为土笋冻。 厦门人吃土笋冻是很讲究配料的。要选用上等到酱油、北醋、甜醋、辣酱,还有芥辣粉、蒜茸、海蜇皮等,再加上翠绿的芜荽、白雪般的酸萝卜、猩红色的辣椒、番茄片作佐料,五彩缤纷,风味独特。 土笋冻本身吃起来清脆鲜嫩,含有土笋津液的冻非常甘美。
17、同安封肉
“同安封肉”据传是为纪念王审知被敕封为“闽王”而创制的食品。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王审知被封为“闽王”,授其方形大印。当时居住在同安地面的官员为庆祝他敕封“闽王”,举办了一场盛宴。席间一道佳肴,就是将猪肉切成四四方方的大块,配上佐料(香菇、虾米、板栗等),用黄巾(即用白纱布浸煮北辰山的所产黄栀子叶而成)包裹,形如大印,下锅蒸煮,食时肉香扑鼻。四方形封肉恰似封王的大印,包裹的黄布犹如束印黄绫,布包为“封”。封者,“敕封”也,所以就叫“封肉”。 时至今日,“同安封肉”已经成了厦门乃至闽南地区的一种特色食品,每当人们办喜事,建新房,都少不了“封肉”。许多老台胞和老华侨,还把这种独特烹制方法带到台湾和海外。逢年过节,他们也自制封肉,让其后辈品尝家乡的特色美味,培植他们思乡的情愫。许多海外侨胞回家乡,必定亲点一道封肉大快朵颐,并骄傲地大谈这是“阮兜的封肉”。
18、厦门海蛎煎
厦门海蛎煎鸡蛋搅散,加入大量新鲜海蛎,以油煎之,摊成一盘饼样上桌,再用厦门特产的甜辣酱沾食。海蛎的鲜味、鸡蛋的浓郁,最关键的再加上辣椒酱,就搭配成完美的组合。厦门的辣椒酱和别处有点不同,首先它的颜色就是艳红欲滴,不像多为暗红的本家,其次味道是甜辣兼备,而甜似乎还略占上风。辣酱倒入碟中,箸未动而眼一亮,筷子到嘴边,涎水已经下桌沿了。
19、沙茶面
厦门是个较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人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舶来品,沙茶就是一种。沙茶始源于印尼,也有来自马来西亚一说。沙茶原本应读作“沙嗲”,到了饮茶成风的厦门人嘴里,便顺口叫做“沙茶”,这“茶”是厦门方言的“茶”,与普通话的“嗲”谐音,随着沙茶名声的远扬,沙茶便成了眼下普通话读音的“沙茶”了。 沙茶面的妙处,是在汤头。小厨坊采用新鲜的猪大骨、整只鸡及鱼头等熬成鲜美醇厚的高汤;主料之一的沙茶是选用上等的虾头,经拌盐腌制两个月以上,再磨细,将虾酱、蒜头酱按先后顺序加入沸油炸透,待冷却后加入五香粉、咖哩粉、辣椒粉、芝麻等制成。故小厨坊的汤头甜辣可口,风味独特。
20.凤梨穗龙眼干龙眼
是厦门的特产,粒大、皮薄、肉厚、多汁、清甜爽口。过去是上奉封建帝王的贡品,现在是中外游客竞相争购的佳果。厦门是全国六大龙眼产地之一,现有上百个品种,种植面积3000万平方米,生产的龙眼远销国内外。凤梨穗是厦门独有的品种,在龙眼品种中可以说是最好的,凤梨穗龙眼干是厦门市集美区东锦果林场采用传统的煤炭烘焙、电箱烘焙、还有自主研发的煤炭烘焙跟电箱烘焙结合的三种烘焙方式慢烤,这样烤出来的桂圆干带有桂圆原木烧烤的香味,营养也不易流失,被誉为最好吃的厦门特产。备受消费者青睐,多年来产品远销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省市。
21.土笋冻
土笋冻一种由特有产品加工而成的冻品。它含有胶质,属环节动物,学名虫,身长二、三寸,经过熬煮,所含胶质溶入水中,冷却后即凝结成,其肉清,味美甘鲜。配上好酱油、北醋、甜酱、辣酱、芥辣、蒜蓉、海蛰及芫荽、白萝卜丝、辣椒丝、番茄片,则色香味俱佳的风味小吃。
22.春卷烹制过程及原料:春卷又名春饼,厦人叫薄饼。用面皮包着各种菜肴食用,作料主要是笋、豌豆、豆芽、豆干、蛋丝、鱼、虾仁、肉丁、海蛎及红萝卜等。其中豆干丝,越细越好,用油炸过能吸收其中鱼、虾、肉类津液,使饼皮不致被馅的汤弄湿搞破,吃起来脆嫩甘美,醇甜可口,营养丰富。
23.厦门烧肉粽
味道香甜,油润不腻,色泽红黄闪亮,多以香菇、虾米、栗子、猪肉、糯米为原料,包好后的粽子要等开水煮沸时鲜粽才下锅烧,吃时配上沙酱、蒜蓉、红辣酱、调味酱油、芫荽,真是味道可口。需提醒一点,肉粽要趁热吃,否则味道大减,因此烧肉粽,名副其实。
24.炸五香
这是有特殊风味的厦门名点,佐餐下酒均宜。它以五花猪肉为主,切成长方形小块,配上切为粒状的扁鱼、青葱、荸荠,匀以薯粉、味精、酱油、五香粉,然后用豆皮卷成棒状,入油锅炸成金黄色捞出横切成小块,装盘上桌。蘸以各色调料,入口香、酥、脆。
25.炒面线
炒面线为厦门独特名菜,系原"全福楼"、"双全酒家"所创。烹制的方法是:选用上等面线放在七成热的油锅里炸至赤黄色,捞上盘后用开水烫去油腻待用,以瘦肉、冬笋、香菇为配料,切成丝炒过,和以扁鱼、虾沥,酌加绍兴酒,然后再把炒过的面线拌配料再炒。吃时以沙茶酱、红辣酱为佐料。
26.虾面
虾面的主要原料是虾和面,它最好吃的地方在于它的汤,鲜美无比。先把虾去壳水煮,捞起虾仁,再用这汤熬虾壳,熬了第一遍后,把虾壳过滤出来,捣碎,掺上冰糖再熬。然后和上熬过的猪骨头汤,撒上葱花、蒜末,方才成为虾面汤头。要吃时,将面用清水煮熟捞置碗中,放上几个虾仁和几片猪肉,加上一小匙葱头油及些许蒜泥,再舀进熬好的虾汤,撒上胡椒,一碗可口的虾面就做成了。
27.韭菜盒
用面粉拌猪油做皮,选用猪腿肉、虾仁、扁鱼、荸荠、韭菜、红萝卜,冬笋、豆干等混合起来做陷,包成一个个圆饼形,边用手做成波浪状,然后放入油锅热炸,出锅后趁热吃,更是芳香扑鼻,酥脆鲜美。
28.油葱粿
中秋节俗称"八月半",有以咸仔果祭祖的旧民俗。其做法是:将肉丝、荸荠丁、炸过碾碎的扁鱼或虾皮、米酱、白糖、地瓜粉、葱白、五香粉、食盐制成团状,放进碗里的米浆蒸煮而成。吃时要切开,放些沙茶酱、桔汁、蒜泥、萝卜酸、芫荽,吃起来柔韧芳香,美味可口。
29.炒粿条
宽扁的粿条加以丰富的配料如虾、香肠、鱼片、蛋、蚌类和佐料,是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嗜辣的客人可要求加入辣椒酱拌炒。菜头粿(萝卜糕)将处理过的白萝卜以猪油煎炸,配以鱼酱、蛋酱即是美味可口的萝卜糕。
30.炸枣
厦门炸枣分甜、咸两种。将糯米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涨12小时,捞起盛入箩内带水用石磨磨成米浆,灌入布袋,扎紧袋口,榨干水分取出,加入木薯粉,置案板上用力揉,边揉搓边加入白糖,反复揉,至揉透后,搓成长条。将花生仁炒熟,去膜,压碎。冬瓜糖切成丁状,放盆内,加入白糖,拌匀做馅。拿一份剂子用手压成圆片,放入馅心,包紧搓成圆形坯,如此反复。将花生油倒入锅中,置火上烧至五成热时,将圆形坯放入油锅,炸一会儿即浮起,用筷子翻面,炸至表面呈金黄色时捞起,入漏勺沥去油即成。此炸枣圆形,色泽金黄,外脆里软,馅香甜,是泉俗过年过节常做的食品。 注:还有一种炸枣是包成椭圆形的,馅心可以是甜豆沙也可以是咸豆沙等,另有一番风味。
31.圆仔汤吃圆仔,又称吃元宵,有的地方叫汤圆、汤团。据说,吃元宵始于春秋末期,宋代才称圆子,取“团团圆圆”之意。宋代有一位文人说这种食品是“秫粉包糖,香汤浴之”,并作16字赞一首:“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厦门圆仔将各地风味兼收并蓄,以糯米为原料,用清水浸透磨成浆,装入布袋沥干水后,再用手工揉匀成米滋;花生仁炒酥去膜研成末,加白糖拌匀擀成片,而后切成小块为馅;用米滋包上花生糖馅搓成汤圆,入沸水锅煮至浮起盛于碗,再加糖而食,香甜爽滑,细腻柔绵,馅香汤清,十分可口。
32.桂圆
桂圆是厦门的特产,粒大、皮薄、肉厚、多汁、清甜爽口。过去是上奉封建帝王的贡品,现在是中外游客竞相争购的佳果。凤梨穗桂圆是厦门市集美区东锦果林场采用传统的煤炭烘焙烤出来的桂圆干带有桂圆原木烧烤的香味,营养也不易流失,被誉为最好吃的厦门特产。备受消费者青睐,多年来产品远销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等省市。
33.芋包
芋包夏秋季节小吃。系将槟榔芋削皮洗净捣成生芋泥,和上少量淀粉、精盐、搅拌均匀,在碗的内壁涂上一层油,放进预先准备好的猪肉、虾仁、香菇、冬笋、孛荠等片丝馅料,再盖上一层芋泥。轻轻倒扣取出放在蒸笼里蒸炊而成。食用时佐以辣椒、芥辣、沙茶酱等,味道更好。
34.马蹄酥
马蹄酥以面粉、白糖、麦芽糖和猪油为主原料,皮、馅揉合后要逐个贴在炉壁上烘烤(现在改放在铁盘上煎烤)。烤制过程必须于马蹄酥以麦芽糖为馅,又有麻油炸,有营养,性燥热。闽南一带妇女坐月子多用它作热补品。马蹄酥同时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35.桔红糕厦门同安传统食品。外观光滑如玉,润泽细腻。入口松软耐嚼,清香爽口。产品畅销各地,弛名海内外。
36.麻糍
鼓浪屿龙头路的三岔口有一种不可错过的小吃“叶氏麻糍”,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在大多数人看来,百年的发展仍停留在一个小摊车似乎不可思议,但小本生意就一直这么经营了下来,中年男摊主已是第三代传人。拉出摊车下面的抽屉,取出糯米糍粑,裹入花生碎、黑白芝麻碎和糖粉混合成的馅料再揉成团,滚上一层黑芝麻粉,一份“麻糍”就做好了。味道甜而不腻,糯而不粘,好吃得很。一元钱,就让海岛上往来的游客有了一个香甜的回忆。
37.鸭肉粥
鸭肉粥制作流程是先把杀后洗净的鸭子、鸭心、鸭肝、鸭腱加入香料用文火慢卤,卤得的汤加入煮好的稀饭中,再将卤鸭切成小块,即可根据食客所需要加料配成鸭肉粥。除了上述配料外,大同鸭肉粥还备有猪大肠、鱿鱼须、猪血、牡蛎等配料,还有同是厦门风味小吃的面线糊供食客们任意选择。
38.糯米蟳粥蟳,
就是蟹,是厦门的海鲜特产,品种甚多,形状各异。蟹米粥的主料是蟳肉和糯米,煮法也简单:糯米淘净沥干,待沙锅煲里的蟹汤煮沸后倒入糯米煮至米心熟,再倾入蟹肉、姜丝、芹菜珠等调料,趁热食之,异常清淡鲜美,而且开胃健脾,久吃不厌。蟹米粥成为一些家庭调节口味的佳肴,也是一道有特色的厦门风味小吃。
39.沙茶烤肉串
雅坡咖啡室黄汉忠的风味小吃。以猪的里脊肉为主料,切成长方片,用精盐、味精、绍酒、咖喱粉、胡椒粉浆腌渍后,用竹签将肉片串成串,再涂上沙茶酱料,在电热烤炉上反复翻烤而成,以金黄色为佳。食时再蘸用沙茶酱、花生酱、辣椒油合成的特别酱料,入口香酥脆软。甜辣味鲜。
40.姜母鸭据
《中国药谱》及《汉方药典》两书所载,“姜母鸭”原系一道宫廷御膳,相传为商代名医吴仲所创,后来流传至民间,遂成为一款名菜。 姜母鸭”以红面番鸭为原料,用芝麻油将鸭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炖煮而成。成菜味道鲜香,甘辛兼备,且具有疏肝润肺、养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 “姜母鸭”一般以套餐的形式出现,其吃法类似于北京的涮羊肉火锅。“姜母鸭”上桌后,可随鸭心、鸭肝、鸭胗、鸭肠、鸭血、水发粉丝、洋白菜、水发腐竹等配菜烫食,最后还可以上一些杂面煮食
41.葱糖卷
又称糖葱饼,因其甜、酸、辛、辣、咸五味惧全,是将薄饼批切成小张铺开,包以葱糖为主料,辅以花生酥、肉松、芫荾、萝卜酸、辣椒酱、芥末等,卷成小卷即可食用,吃起来香甜柔韧,鲜美耐嚼,酸辣爽口,开胃健脾。
42.豆包粿
又称豆包仔粿,以糯米粉和绿豆为主料。将煮沸的白糖水冲入糯米粉,加绿菜豆汁拌匀成豆包批,也有不加菜汁的。绿豆煮熟研细加白糖成甜绿豆蓉,包成豆包粿后,底部垫青棕叶或芦苇叶,旺火上蒸龙蒸10分钟即可食用。配以花生汤或稀饭、豆浆,颇为爽口。冷热均可食用,携带也甚方便。即使放两天也不会变质,如表皮发硬,重蒸一下立即恢复软糯的风味。
43.双润糕
双润糕由于层次分明,咸甜合璧,光滑游润,为人们所喜爱。先将糯米洗净浸泡4小时后沥干磨成浆,分装两个容器,一只加白糖一只加红塘后搅匀。花生仁炸酥去膜研成末,加上熟猪油、油葱、桂花盐、白糖、味精调匀。用专用的铁盘倒入白糖米浆,蒸熟取出撒上花生末;铁盘里再倒入红塘米浆,蒸熟取出撒上花生末。按红白四层相叠蒸熟冷却后切块而食,做早餐、点心均可,一定要现做现吃,摆久了就失去它的Q劲。
44.扁食
扁食亦叫馄饨。其特点:“皮薄馅鲜、嫩滑爽口、味道鲜美”。扁食嫂扁食皮是用由特级精面粉手工擀制,又白又韧又薄;扁食馅全部由当天的新鲜猪腿肉精工细作,原汁原味,口感纯正。扁食用新鲜猪骨汤煮熟,加上味精、盐、冬菜、撒上葱珠、香油、胡椒粉就成美味的扁食汤了。扁食还可油炸,一出炸锅就淋上酸辣勾芡,既濡湿酸辣,又酥脆清香,不失为另一番滋味。
河田鸡、山麻鸭、菩提丸、青津果、厦门珠绣、漆线雕、管前金桔,宁化老鼠干、将乐擂茶、建宁莲子
拓展资料:河田鸡,又名长汀河田鸡,因主产于福建长汀县河田镇而得名,是福建省传统家禽良种,《中国家禽品种志》收录的全国八个肉鸡地方品种之一。河田鸡是经过长期人工选择形成的一个地方品种,以稻谷、玉米等粗粮为主要食物,适合在果园、竹山、松林等纯天然的环境中放养。
山麻鸭是福建省山区优良小型蛋用鸭种,中心产区在龙岩湖邦乡。该乡自明朝以来,就是闽西鸭苗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菩提丸是将橄榄与砂仁、豆蔻、肉桂、沉香等多种名贵中药和糖水一起熬制而成的,吃来香甜可口。这菩提丸不仅是一种的食品了,它具有增进食欲、止吐散滞、消除腹痛之功效
沙县小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起源于夏商周、晋、宋中原黄河流域中华饮食文化,在民间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尤以品种繁多风味独特和经济实惠著称。
中原的饮食文化随着中原人民的多次南迁传播到沙县。使沙县成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汇集地,这是沙县小吃闻名全国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沙县)小吃旅游文化节官方定为每年公历的12月8日。
老鼠干是指人工捕捉的田鼠加工制成的一种肉干,具有一定的医用价值,也有部分地区人当做美味食用。
福州特产:橄榄、福桔、龙眼、闽姜、芙蓉李、茉莉花茶、脱胎漆器、木画、木雕、纸伞、贝雕、瓷器等。
泉州特产:各种瓜果、名木花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安溪乌龙茶(安溪铁观音)、老范志万应神曲、永春老醋、源和堂蜜饯、泉州木偶头、永春漆篮、人造花等。
漳州特产:水仙花、茶花、兰花等“三大名花”和芦柑、荔枝、香蕉、龙眼、柚子、菠萝等“六大名果”;还有各种海产干货、片仔癀、八宝印泥、片仔疫、珍珠膏、珍贝漆画饰板、水仙花牌风油精,漳州布袋戏等。
厦门特产:各种亚热带瓜果、馅饼、鱼皮花生、菩提丸、青津果、厦门珠绣、漆线雕、厦门彩塑、厦门瓷塑、香菇肉酱、厦门药酒、海产干货等。
南平特产:盛产笋干、香菇、 武夷岩茶、建瓯板鸭、建莲、北苑贡茶、闽北柑橘、根雕、竹木工艺品、政和功夫茶、建盏、锥栗、灵芝、南孚电池等。
莆田特产:荔枝、龙眼, 金沙薏米,仙游皮蛋,扁食,炝肉,莆田鲁面,兴化米粉,漆木碗,仙游木雕等。
龙岩特产:八大干系列. 、河田鸡、山麻鸭等。
三明特产:红菇、沙县小吃、沙县夏茂冬酒、沙县郑湖板鸭、永安小吃,明溪肉脯干,尤溪管前金桔,宁化老鼠干、将乐擂茶、建宁莲子、大田骨头小吃系列等。
宁德特产:芙蓉李,古田食用菌、竹编,茶 叶,红 曲,剪 刀等。
★福建特产★
福建特产品种繁多,有岩茶、铁观音、乌龙、茉莉等名茶,文昌鱼、水仙、龙眼、建莲子、脱胎漆器、角梳、竹编、藤器等。
寿山石雕是以福建寿山出产的叶蜡石为原料,经过精心雕刻而成的工艺品。寿山石雕造型有着人物、花果、动物、山水风景、印章,为福建工艺品“三宝”(脱胎漆器、寿山石雕、软木画)之一。
福建寿山石雕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而驰名中外。远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南北朝,我们的祖先就能用钩戟利剑似的简单线条在寿山石上刻画殉葬雕刻品(如寿山石猪),这就为寿山石雕奠定了基础。经历几代人的技术相传,寿山石雕从石踊雕刻发展到了印章、印钮、文具、动物、人物等多品种的创作,而且能根据石形、石质,因材施艺地进行设计。清代,寿山石雕涌现出不少名匠。
康熙、乾隆年间,杨玉璇、周尚均为闽中寿山石雕名手。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的“伏狮罗汉”系由田黄石所刻,底部有阴文“玉璇”二字,人物神态逼真,作品刀法浑厚,真是“运刀妙如鬼工”。继杨玉璇以后,周彬(字尚均)擅长印钮雕刻,他所创作的印钮素称“尚均钮”而闻名一时,其风格朴实,多为立兽,间刻写意山水。
同治、光绪年间,又有福州西门凤尾乡的潘玉茂、东门后屿乡的林谦培及其弟子林元珠,他们在继承了杨玉璇、周尚均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形成了寿山石雕“西门派”(潘玉茂为代表),“东门派”(林谦培为代表)两个艺术流派。近代著名传人林清卿、林友清分别有“西门清”“东门清”之美称。
清末以来,寿山石雕的艺术及其技法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即由简练的技法发展成为精细的浮雕、高浮雕、镂空雕、透雕和圆雕等;品种也逐渐增多,由殉葬品、佛教用品、印钮发展到各种人物、山水、鸟兽、花卉、瓜果、器皿等。从而寿山石雕成为国内外鉴赏家、收藏家评赏的八闽瑰宝。
利用石料的天然色泽,雕刻出造型和色泽相适应的作品,是寿山石雕的主要艺术特色。寿山石雕界有种说法叫“一相抵九工”,这是寿山石雕重要的创作经验之一。这就是说,艺人们必须细心查看石料的石质、石纹、石形和石色,据此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题材,并确定初步的造型,即“因材施艺”。这种思维有别于其他画家、雕塑家的构思方法。可以说,寿山石雕艺术是特殊的艺术,是造型艺术、色彩艺术、刀法艺术、技法艺术的综合反映。
寿山石作为原石(自然石),已经温润华丽无比,经过雕工的磨砺雕琢后,更成为巧夺天工,鬼斧神工的艺术品。
★福州特产★
福州特产有橄榄、福桔、龙眼、荔枝、芙蓉李、茉莉花茶、脱胎漆器、木画、木雕、纸伞、贝雕、瓷器等。
福州角梳是中国传统的名牌产品,曾在巴拿马、芝加哥、加拿大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展出过,荣获金牌奖和金盾奖。福州角梳采用中国南方水牛角和北方的绵羊角为原料。角梳的加工,工艺精细。一把角梳从原料制成产品,需经过二十五道工序,使每支角梳都色泽莹亮,光润如镜,现又增加了新品种,在制成的角梳上运用传统漆画工艺技法,精心绘制了虎、豹、狮、象等10多种飞禽走兽和南国花草的图案花样,画面生动,永不褪色,深受国内外顾客的欢迎。
橄榄:福州名果之一,有丁香、惠圆、长营等名品,果面青绿、肉色黄白、味甘质脆。可加工成拷扁橄榄、甘草橄榄、五香果等,深受游客欢迎。
福桔:福州名果之一,鲜红美观,甜酸可口,大部分都销往华北市场,福桔皮、核、络都具有药效,制成的桔饼有化痰镇咳、温胃健脾的效用。
龙眼:福建六大名果之一,果实清甜可口,龙眼干为滋补名品,以郊区红核仔、长乐扁匣榛等为名品,驰名中外。
荔枝:福建名果之一,唐以后历为贡品,有亮功红、下番枝、红绿、陈紫等为名品,可晒干,酿酒和制成罐头等食品,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
芙蓉李:以永泰县最为出名,甜酸适口,品质上乘,可鲜食,也可加工成应子、李片、李咸、李饼等,为县外贸传统出口商品。
福州纸伞是福州三宝之一,历史悠久。这种纸伞做工十分的精细。工人们采用油画、彩画喷花和绢印等方法,在纸伞上绘制了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十分雅致美观。一把优质的纸伞可在撑开、收回一万多次后仍不变形,在水里浸泡二十四小时不变质,在近五十摄氏度的高温下不变质。福州纸伞除畅销国内市场外,还畅销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不是因地得名,而是因草得名,福州郊区的马蔺草,俗称台湾草,它来源于台湾省,它同中国东北的乌拉草及南美的巴拿马草齐名于世,被称为世界上的“三棵宝草”。马蔺草呈三角形,长而柔软,用它编的各种草制品,如草帽、手提包、床席等,细致光滑坚韧耐用,散热性强,深受用户的欢迎。
★泉州特产★
泉州有各种瓜果、名木花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安溪乌龙茶、老范志万应神曲、永春老醋、源和堂蜜饯、泉州木偶头、永春漆篮、人造花等。
德化为中国“三大瓷都”之一。宋代,产品就远销海外。明代烧制的白瓷,通体透明,宛似象牙,称为“象牙白”,被日本和欧洲誉为“东方艺术之精品”。德化瓷器的品种:建白瓷、高白瓷、普白瓷、宝石黄、建红瓷、朱玉瓷、白炻器、紫砂陶以及开片釉、银丝釉、各种色釉等。主要产品有各式中西餐具、咖啡具、茶具、酒具、文具等日用细瓷和各种传统人物、动物瓷雕以及花瓶、篮、花盆、灯具、玩具等艺术陈设瓷三大类数千种。其中许多产品获得国家轻工部和福建省优质产品奖。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展览会上展出,并送往德国、美国、英国展销。
泉州木偶艺术饮誉环球。木偶头的雕刻以江加走大师的制品为极品,其遗作二百八十多种,被作为国家一级文物保管。艺术名师辈出,现有面谱达三百多种,造型优美,彩绘生动,性格鲜明,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地方色彩。
永春漆蓝是独具风格的传统竹漆工艺品。制作考究,用料二十多种,制作工序三十多道,产品分三大类、五十多个品种。最大漆篮直径三十八厘米、最小的只有十厘米。永春漆篮曾被选送意大利、日本、波兰等三十多个国家展览,并多次在国内展出,受到好评。
惠安素有“石雕之乡”之称,历史悠久。尚存的唐朝王审知之兄王潮墓中的花纹浮雕,已逾千载。台北龙山寺的大龙柱,鼓山涌泉寺的青石建筑,南京中山陵前的华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石柱,都是惠安石雕艺人的杰作。惠安石雕主要原料是青石,花岗石等。产品有圆雕、浮雕、影雕、碑石四大类,近两百个品种。经常参加国内外工艺美术展并茯得好评,产品销往日本、新加坡、西欧、美洲等二十多个国家和港、澳地区及台湾省等。
泉州历史上曾有制作绒扎花、纺绸花、纸花、通草花的民间工艺。近代,制花能手陈德良制作的通草花,造型逼真、色彩鲜艳,有着较高的艺术魅力。在历次国内外展览中,获得高度评价,并被作为国家外交礼品、馈赠国宝。现在,泉州制作工艺进一步发展,通草纸花、纺绸花、涤纶花等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享有“比鲜花更鲜花”的赞誉。
老范志万应神曲系清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年)由名医吴亦飞秘方炮制而成,取范仲淹“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之志命名。曾先后于一九一一年被评为福建省优质产品。神曲以谷物、豆类为主要原料,配入五十多种中药材,经多道工序精制而成。其处方与生产工艺有其独到之处,具有调胃健脾,消积化湿等功能。
★漳州特产★
漳州特产有水仙花、茶花、兰花等“三大名花”和芦柑、荔枝、香蕉、龙眼、袖子、菠萝等“六大名果”;还有各种海产干货、片仔疲、八宝印泥、片仔疫、珍珠膏、珍贝漆画饰板、水仙花牌风油精等。
水仙花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福建省的省花,漳州的市花,盛产于历史文化名城,闻名于海内外。水仙花雕刻艺术为漳州水仙文化之奇葩,雕艺家巧夺天工,借凌波仙子风姿丽色,塑天地人间,万千佳境,精美造型维妙维肖,超凡脱俗,吉祥美好,一盆一盏,无不汇聚闽南宝地漳州之丰饶,溶亲情乡韵纯美于芬芳中,如诗如画,如歌如舞,令人留连忘返,叹为观止。
漳州水仙花及其雕艺历来为香港各界人士喜爱。1992年和1995年,漳州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等曾在香港举办两届展览,均获圆满成功。1998年,漳州水仙花雕艺第三次在香港中银大厦举行。时近香港回归祖国后的第一个春节,香江春暖,喜气融融,漳州秀色为香港新春锦上添花,民族文化精华为两地经贸合作铺路搭桥,展事因之生辉。花团锦簇,更富春意盎然,风光无限。
★厦门特产★
厦门有各种亚热带瓜果、馅饼、鱼皮花生、菩提丸、青津果、厦门珠绣、漆线雕、厦门彩塑、厦门瓷塑、香菇肉酱、厦门药酒、海产干货等。
厦门珠绣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装饰性工艺品。以新颖别致、富丽堂皇、光彩夺目见称,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厦门珠绣产品有珠拖鞋、珠挂图,珠绣包等一百多个品种。这些产品均采用闪亮夺目,五彩缤纷的玻璃珠子和电光胶片,运用凸绣、平绣、串绣、粒绣、乱针绣、竖针绣、叠片绣等传统的工艺手法、绣制出浅浮雕式图案。全珠图案构图严谨、密不容针;半珠图案优雅秀美,清新悦目。珠绣挂图《厦门海堤》、《南京长江大桥》、《龙凤戏珠》等,构图清新,设色柔和,景物逼真,层次分明,参加过全省、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并被选为礼品赠送国际友人。珠绣拖鞋,绣工考究,样式大方,品种多样,穿着舒适。有的鞋面纯系玻璃珠子绣成,有的则在丝绒面上用彩珠绣成珍禽花卉等各色的图案,绚丽多彩,柔软舒适,尤其是夜间穿用,在灯光照射下,熠熠闪烁,光彩耀人。厦门珍珠拖鞋,以其设计新颖,造型别致工艺精细,风格独特,受到国内外客商好评。
漆线雕是厦门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自唐代彩塑兴盛以来,漆线雕便被应用于佛像装饰。早在几百年前漆线雕像就驰誉中外,远销东南亚各国。漆线雕是以精细的漆线经特殊的制作方法缠绕出各种金碧辉煌的人物及动物形象,尤以民间传统题材,如龙凤、麒麟、云水、缠枝莲等为多。过去,漆线雕大都只限于木本,漆篮和戏剧道具上。近年来,已发展到装饰在盘、瓶、炉等瓷器和玻璃器皿上,琳琅满目。目前,厦门工艺美术厂把漆线雕与陶瓷结合起来,创作、生产了线条陶瓷作品。如线条瓷塑《郑成功》,参加了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并被选送到日本展出,获得好评。小件漆线雕工艺品用绫缎制成盒子包装,小巧玲珑,便于携带,是旅游纪念、馈赠亲友的佳品。
★武夷山特产★
武夷岩茶是武夷山一带生产的乌龙茶类的总称。武夷岩茶系半发酵茶,集红茶、绿茶功效于一身。茶汤金黄,叶瓣边缘红艳,呈绿叶红镶边状,有提神消食、生津止渴、减肥健美、防癌抗病之功效,又有“减肥茶”“健美茶”之美称,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是福建省主要出口商品茶,更是中外游客争相购买的旅游纪念品。武夷岩茶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仅慧苑岩一带,就有八百多种。主要品种有:大红袍、肉桂、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半天腰、奇兰等,其中尤以“大红袍”最为名贵,被誉为“茶中之王”。
香菇古时称为香蕈,或叫香菌,是食用菌中的珍品。《吕氏春秋》中的“味之美者,截止骆之菌”之名,讲的就是香菇。香菇原是一种野生食用菌类,经人们不断提纯复壮,培养成为栽培菌。武夷山地区由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土壤肥沃,适宜香菇的繁殖和生长。这里人工栽培香菇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了。因此,来这里旅游的人,都要争相购买,已成为俏品。
笋是竹的嫩芽,其种类因竹而异,其中毛竹科笋,被誉为“八闽山珍”,它脆嫩鲜美,营养丰富,素有宫廷美食之称。笋干是用春笋经过传统制作方法加工而成的,分榨、晒、熏三大类。因制作方法不同,加工成的笋干品种也不同。有“玉兰片”“凤尾笋”“羊角笋”等十多种。笋干色、香、味俱全,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人体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纤维素,可作为菜肴主料或配料。经传统工艺精制的笋干和近年生产的“清水笋”罐头,是福建省主要外销产品,也是中外游客乐于争购的佳品。
建莲,是武夷山市一带的主要土特产品,其中尤以五夫镇出产的为佳。其果实圆大,洁白脆嫩,易烂面沙,品质上乘,明清时为皇上的贡品。莲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棉子糖、磷、钙、铁、等多种营养素,中医认为莲子有养心安神、益肾健脾的功效,备受中外游客的青睐。
薏米又叫薏仁、米仁。被誉为“生命健康之禾”,具有补肺、健脾胃、清热、祛风湿、消水肿等功效。其有效成份薏苡脂,具有抗癌作用。它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大米两倍多,并富含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B1。武夷山地区栽培薏米历史悠久,多种于山地。而今,人们把薏米视为营养丰富的盛夏消暑佳品。
建兰在闽北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一直被人们视为情操高洁的象征,并有“花中君子”“空中佳人”“王者之香”等美称。建兰系多年生草木植物,除可观赏外,还有很高经济价值,尤其在医药方面,其根、茎、花都可入药,有利消、健胃、解热的作用。闽北民间有取兰花蕾泡茶,清热明目,理气止痛,且对青光眼有奇效。
年龄在5周岁(含)至12周岁(不含)的儿童办理无人陪伴儿童服务即可自己坐飞机,年龄在12周岁以上可以单独坐飞机。为确保无成人陪伴儿童安全、顺利乘机,年满5周岁未满12周岁单独旅行的儿童必须办理无成人陪伴儿童服务相关手续后,航空公司方可接受运输。飞机:是指具有一具或多具发动机的动力装置产生前进的推力或拉力,由机身的固定机翼产生升力,在大气层内飞行的重于空气的航空器。飞机是20世纪初最重大的发明之一,公认由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他们在1903年12月17日进行的飞行作为“第一次重于空气的航空器进行的受控的持续动力飞行”被国际航空联合会所认可,同年他们创办了“莱特飞机公司”。自从飞机发明以后,飞机日益成为现代文明不可缺少的工具。它深刻的改变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开启了人们征服蓝天历史。
保定那里有什么特产?
保定三宝:酱菜、铁球、春不老。
酱菜就是指的槐茂酱菜,哪都有卖的,一般是10元一斤,铁球就是老人拿在手里把玩的,春不老是一种菜,好像就是雪里红。
保定火车站附近有好多经营保定特产的小店,也可以去大超市里买,现在正是热卖的时候,应该哪都有。酱菜比较沉而且不好拿,我不太爱吃。不推荐。
还有驴肉,也是保定的特产。超市有盒装的和袋装的都是真空包装的坏不了。不全买的话100元够了。呵呵!
保定特产
☆王三能菜刀
“王”字刀,已有近200年的历史。王三能菜刀的特点是,刀口锋利,加钢中上,饱满、贴实、淬火均匀,不出重皮,钢直挺拔,坚固耐用,加钢深度为三分之一,淬火炎三分之一,只要钢不用完,硬度不变,而又易磨。
☆牛牌剪刀
是保定剪刀厂老艺人孟宪邦继承祖辈七代制剪技术而制成的。该剪刀具有刃口锋得、不崩不卷、剪刃对口、轻松灵活、硬度适宜、坚固耐用、美观大方。
☆保定春不老
春不老,亦名雪里红,是保定三宝之一。腌制后,无论存放多久,即不生筋,也不长柴,无苦涩味道,颜色嫩绿新鲜,为冬春季节不可多得的蔬菜。用保定春不老做腌菜、生食和炒菜均宜,是城乡人民颇受欢迎的蔬菜。
☆满城雪桃
雪桃,始产于满城县的岭西村。雪桃的果实为圆形或长圆形,果顶突有小尖,合缝明显,两侧对称,外形美观。果皮黄白、果肉乳白色,核小。果肉细致有韧性,汁液少,有芳香,半离核,品质好,易储藏。一般室温可存放40天左右。
☆满城大柿子
磨盘柿树是多年生落叶乔木,柿果极大,平均单果重250克,最大可达450克,果形扁圆,好似磨盘,故称"磨盘柿子"。磨盘柿子果皮橙黄色至橙红色,光亮纯净,果肉呈黄色,质松、纤维少数派,汁农味甜,无核,最宜生食。柿果既能生食,又能加工柿饼柿干,并可酿酒、制醋。
☆小汲店苇毛西瓜
闻名中外的小汲店苇毛西瓜已有四百多年的栽培历史。瓜质优良,适口性好,果体均匀籽小皮薄,瓤脆多汁,甘甜如蜜,成熟期早,是一种名贵夏令果品。
保定三宝:酱菜、铁球、春不老
同意直隶首府的回答,此外保定的糖葫芦也是闻名遐尔啊!
驴肉火烧,槐茂酱菜,玉兰烟,铁球。宝剑。傅志高
保定三宝:铁球,面酱,酱菜
春不老也很好
最出名的可能是驴肉火烧
1、保定三宝礼品盒,各大超市都有卖的,包括御用宫廷酱菜系列、铁球、春不老。
2、马家老鸡铺清真卤煮鸡获部优产品称号被评为全国33个优质产品之一,起源于清朝嘉庆初年已有二百年的历史,据说,清末直隶总督李鸿章在保定时,听到属僚们侈谈马家老鸡铺卤煮鸡如何好吃,就派人买了几只,经品尝后,觉得果然名不虚传。民国初年,直隶督军曹锟、省长曹锐兄弟俩在保定期间,最喜欢吃的也是马家老鸡铺的卤煮鸡。冯玉祥、宋哲元等也都以曾吃此鸡为快。解放后,刘少奇来保定视察时,称马家老鸡铺的卤煮鸡别具风味,还派人定购了一些带回京城。
马家老鸡铺已搬至莲池南大街长城电脑城对面。(有塑封的,有现做的)
3、高碑店豆腐丝 、豆制品系列,也有礼品装,超市有
4、白洋淀松花蛋 、咸鸭蛋。超市有售。
5、阜平唐县的大枣核桃
6、满城的草莓、磨盘柿
7、生力集团出的蓝星啤酒(被评为保定市酒),有小包装的。
8、天香精益乳,国内高档餐饮奶之一,天香V美等,超市有售,有节日礼品装。
9、妙士一品乳,国内高档餐饮奶之一,超市有售。
10、安国的药材,安国是北方几百年的药都。
11、驴肉火烧,不方便带,捂过之后就不香了,超市都有卖盒装的驴肉的,一盒四五袋吧,四五时块钱,保质期半年。河北铁路的成际列车上上午都卖驴肉火烧,说是老驴头的,但从包装纸上来看,根本就不是,也不知是否真的来自老驴头,我没在火车上买过。
12、曲阳的定瓷(白瓷),宋朝几大官窑之一
13,易县的易水砚,中国著名的古砚之一,素有“南端北易”之称,古为贡品。
14,白洋淀的芦苇画,装裱的非常精致漂亮,几根芦苇,刻画一幅栩栩如生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