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半两铜钱价格,东汉时期的铜钱的价值是多少?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19 05:20:09 浏览1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汉半两值多少钱

汉半两的价格因品相、数量、销售渠道等因素而异。
在某些平台上,汉半两(直径约6.8cm,重量约10.5g)的价格从96元到200元不等,其中部分价格可能受到销售数量、运费或其他费用的影响。
如果需要更具体的价格信息,建议咨询当地的古钱币收藏者。
汉代半两钱比较常见,全国各地时有出土,近几年,古钱币收藏不断升温,一枚普通的四铢半两也由原来的几元钱上升到十元、甚至几十元,传形的四铢半两价格则在百元之上,一些带有特殊标记的四铢半两价格几百元不等。八铢半两存世量则远远小于四铢半两,价格在五十元左右,传形的八铢半两价格则在千元之上。
汉半两钱前前后后共铸行过五次,刘邦又数次允许民间私铸钱,导致汉半两"千姿百态“,所以因个体不同导致价格差距悬殊。

汉朝半两值多钱

汉朝半两,真品常见版式品相好的市场上一般喊价在200左右;不过也有特殊品种版式;真品有收藏价值的。

“半两”铜钱能卖多少钱

秦半两(先秦至秦)美品价值450--500元左右,大字版美品价值550--600元左右,长字版美品价值1800--2000元左右.大型、特大型价更高.
汉.半刃美品价值5--10元左右

这两个五铢多少钱?半两呢?

鸡目五铢,30圆其他的也都的汉代的五铢和半两、总价格在50圆,谢谢!
你既然什么都知道你还提问什么啊!竟是自找没趣,怀疑你BT!
4个在20元左右,谢谢 五铢钱始铸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钱重五铢,上有“五铢”二篆字,故名。钱文“五铢”二字。又名五铢钱。分列方孔左右,通常是右“五”左“铢”。它的标准重量为4克,钱径2.5厘米,厚0.12厘米。它继承了秦半两钱的形制,确立了圆形方孔,内外有郭,并发展成为轻重大小适度的铜质钱币。自汉武帝元狩五年至西汉末年,币制不复改变。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40)铸行东汉五铢钱。此钱径2.5厘米,重3.4~3.5克,外郭较窄。灵帝时铸“四出五铢”,即钱背有四道斜纹,由穿孔四角至外郭,其形制、质量与东汉五铢钱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蜀汉铸直百五铢;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始铸“太和五铢”,宣武帝永平三年(510)铸“永平五铢”,孝庄帝永安二年(529)铸“永安五铢”;西魏文帝大统六年(540)铸“大统五铢”,形制似“永安五铢”。萧梁初期,曾铸“大样五铢”;北齐文宣帝天保四年(553)铸“常平五铢”。581年,隋统一后,另铸“开皇五铢”,结束了长达一百余年币制混乱的局面。唐武德四年(621)铸“开元通宝钱”,废止五铢钱。五铢钱流通七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铸造数量最多,流通时间最久的钱币。 [编辑本段]五铢钱历史   汉初,币制混乱,所铸的各种铜币承袭秦制,文虽仍称半两,但实际重量远较半两为轻。各种铜币大小﹑轻重﹑成色也很不一致。另一方面,民间私铸者多﹐钱质恶劣﹐更增加了币制的混乱﹐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生产和交换﹐也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定铸钱伪黄金弃市律﹐禁私人铸钱。武帝即位后﹐财政支出增加﹐政府大量铸钱﹐民间也私自铸钱。因盗铸有重利可图﹐致罪者虽多﹐却无法禁绝。私铸者还往往磨取官钱的铜屑以盗铸钱﹐官钱也因此逐渐减轻﹐同私铸的劣币一样。”钱益多而轻”﹐物价高涨﹐币值低落。
  武帝元狩﹑元鼎年间(前122~前111)﹐政府企图藉铸钱之利以弥补巨额的财政亏空﹔也企图用更换新币的办法限制豪商巨贾居奇取利﹐操纵货币﹔再加上关东地区遭受水灾﹐亟需巨款赈贷。因此﹐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元狩四年(前119)初﹐在张汤主持下﹐造白金(银锡合金)币及皮币(未广泛流通)。与此同时﹐销毁了文帝时的半两钱(四铢钱)﹐另铸”文如其重”的三铢钱﹐以广流通。法令虽严禁私人铸钱﹐但白金币定值过高﹐三铢钱轻﹐易作奸诈﹐盗铸仍然盛行。五年春﹐罢三铢钱﹐改行五铢钱。这时钱由郡国铸造﹐各地从中取利﹐钱多轻﹐私人盗铸者亦多。五年间﹐汉因盗铸金﹑钱遇赦免死的有几十万人﹐自首赦罪的有一百多万人。元鼎二年(前 115)﹐始集中铸钱﹐由京师钱官铸赤仄钱。以精铜精工制成﹐一枚当郡国所铸的五铢钱五枚使用﹐规定赋税﹑官用必需用赤仄钱。未久﹐白金终废不行﹐赤仄钱因与五铢钱比价不合理﹐私铸更多﹐使用不便﹐币制混乱﹐依然如故。
  元鼎四年﹐在桑弘羊的主持下﹐汉政府决定克服过去铸币权不统一﹐货币名义价值与实际重量不一致这两大弊端﹐进行彻底的币制改革﹕取消郡国铸钱权﹐专令水衡都尉所属的设在上林苑的钟官﹑技巧令(一说为均输)﹑辨铜令三官负责铸造新的五铢钱。钟官直接掌管铸造﹐技巧主刻范﹐辨铜负责原料供应及检验铜的成色。这种新币名为“三官钱”(又称“上林三官钱”)。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旧币一律废罢﹐并责令各郡国将以前所铸的钱一律销毁﹐所得铜料输给三官。新币选料严格﹐以铜范为母范翻铸之钱大小﹑式样一致﹐真正做到重如其文。新的五铢钱不惜工本﹐私人铸造很难﹐无利可图﹐禁令又很严格﹐所以盗铸之风一时衰息。货币混乱的问题终于获致解决﹐币值得以长期保持稳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铸币权统一收归中央﹐没有强大的国家力量不可能做到这一点。货币统一以后﹐封建国家的经济力量得到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也进一步获得了经济上的保证。
  五铢钱大小﹑轻重适中﹐制作精整﹐有外廓可保护钱币不被盗磨﹐利于流通和长久使用。从武帝元狩五年到平帝元始年间约一百二十年中﹐共成钱二百八十亿余。王莽统治期间﹐屡易货币﹐并禁用五铢钱﹐造成极大混乱﹐但民间仍私用五铢钱。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重铸五铢钱﹐改由太仆属官考工令主管﹐郡国也可铸造。东汉五铢钱制作轻薄﹐由传世的大量东汉五铢钱可见。灵帝中平三年(186)所铸四出五铢﹐背面有四道斜文由穿孔的四角直达外廓﹐亦称“角钱”。汉末董卓于献帝初平初年坏五铢钱更铸小钱﹐这是汉政权最后一次铸钱﹐结果是货轻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一度钱货不行。东汉以后各朝﹐仍继续沿用五铢。五铢钱从汉武帝铸造一直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废罢﹐流行了七百多年。 [编辑本段]五铢钱版式   五铢钱的版式比较复杂,如果官炉、私铸加在一起,大小版别区别均考虑在内的话,目前已经面世的版别大约有几百个。
  五铢钱的版别主要从形制、宝文和纹饰等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从形制上看,五铢钱有大、小、薄、厚,有廓无廓,穿大穿小,凿穿、剪边、磨廓等多种样式。本来,五铢钱行用早期,是由郡国铸造的,待铸钱权收回中央后,则由上林三官统一铸造。这时的五铢钱形制规矩(径2.6厘米),铸工精美,重量标准(3.2~3.4克),记号统一(都为上横杠一种)。但在后来的几百年间,或由于战乱,或为了搜刮民间财富,或苦于铜材不足,或因为整顿币制,或是出于大量的民间私铸,使五铢钱的形制千奇百怪,变化多多。如五铢钱最小者,径仅1厘米,重0.6克上下;较大者,则径达2.7厘米,重6克左右。从当值上看,标准的上林三官五铢就是以一当一,而在其他的一些五铢中,变化就大了。如西汉的赤仄五铢,以一当五;南朝宋文帝铸的五铢重八铢,泉界中有当两之说;梁元帝及梁敬帝时铸的两柱五铢、四柱五铢,虽重不过二三克,却当10~20个小钱使用;而三国时刘备铸的直百五铢钱,一枚顶100枚小钱,则是明显的虚值。总之,各个王朝和帝王时期铸的五铢钱,从形制上看雷同的很少,大多各具特色。
  第二,从宝文上看,五铢钱除古龟兹文外多为篆书,但也有阳文、阴文及书体变化之别。有的篆书类玉筋篆,如梁武帝的天监五铢;有的又是方折篆体,如北魏的太和五铢。而在“五”字的写法上,有曲笔、直笔之区分,又有异五、隔五之说法。在“铢”字写法上,则有升铢细字、金无点、长腿铢、绑腿铢、朱右金左、朱左金右等样式。在宝文排列上,除大多为右读外,还有直读、左读(即传形)以及合背钱文。此外,除大多数宝文为“五铢”二字外,还有外加“直百”“太和”“永安”“常平”“龟兹”等四字宝文的五铢钱。
  在众多五铢钱中,宝文中的异书现象在门类众多的古钱币中可谓独树一帜。如有的宝文是三五一铢,有的是两五一铢,有的是两五两铢,有的是一五两铢,等等。此外,还有些五铢钱在宝文上是简化了的,但同样是五铢钱形制。如“五金”“五十”“五一”“五二”“五子”“五工”“五王”“五泉”“五州”“五君”“五五”“铢铢”,等等。上述情况,有的钱币学家认为多出于私铸,虽存世罕少,却不是正用珍稀品,可作为“戏作”“趣味品”看待,但无论如何,它们还是为五铢钱的版别增添了许多色彩。
  此外,五铢钱中还有一些带吉语文的,如“五铢大吉”“五铢大通”“五铢大富”“长宜子孙”“宜官秩吉”,等等。这些,虽可能多属厌胜性质,但却是不可多见的一些特殊版式。
  除宝文中的上述现象以外,在一些五铢钱上还发现或阳文或阴文、而阴文居多的多种字样,如“母”“王”“工”“小”“大”“田”“为”“川”“平”“土”“中”“卜”“木”“女阳”“公平”“法平”“孝业”“辟关”“五利后”“君宜侯王”“八”“十二”“廿八”“”等等几十种字样,且这些字文的分布多不规矩划一,上下、左右、面、背之处,几乎都有发现。
  对于上述文字的含义,有的是记地点,有的是记人名,有的可能是炉别暗记或记数,还有的可能是行用地所凿之记号。
  第三,关于五铢钱上的纹饰与记号。五铢钱上的纹饰与记号非常之多。1968年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妻合葬墓中出土了许多五铢钱,其中带记号的占了70%,仅四决纹钱就有464枚。多年的发现和研究证明,在五铢钱中,除了四决、四出、三角、星、月、杠、横、竖纹等多见的纹饰、记号外,还有些比较稀见的纹饰成为五铢钱中难得一见的珍稀版别。如八星吻合、四出四星、三柱、四柱、规矩纹、面兽纹、四龙纹、双阙双鸟纹,等等。 [编辑本段]历代五铢钱   在中国历史上,先后有10多个王朝和政权,20多个帝王铸行过五铢钱,其铸行情况大致如下:
  汉武帝时,先后铸行“元狩五铢”“赤仄五铢”和“上林三官”五铢钱。
  汉宣帝时铸“小五铢”钱。
  汉孺子婴居摄二年,王莽铸五铢钱。
  东汉刘玄铸“更始五铢”钱。
  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孙述铸铁五铢钱。
  东汉灵帝时铸“四出五铢”钱。
  东汉献帝时,刘备铸“直百五铢”钱。
  三国时,魏明帝铸五铢钱。
  东晋元帝时,沈充铸“沈郎五铢”钱。
  南朝宋文帝时铸“当两五铢”钱。
  北魏孝文帝时铸“太和五铢”钱。
  梁武帝时铸铁五铢钱。还铸有“大通五铢”“大吉五铢”“大富五铢”“五铢稚钱”“五铢对文”等铜钱。
  北魏孝庄帝铸“永安五铢”钱。
  北齐文宣帝时铸“常平五铢”钱。
  西魏文帝时铸“大统五铢”钱。
  东魏孝静帝时铸“悬称五铢”钱。
  梁元帝时铸“十当五铢”钱。
  北齐文帝时铸“两柱五铢”“四柱五铢”钱。
  南朝陈文帝时铸“五铢一”钱,有的称为“天嘉五铢”。
  隋文帝时铸“隋五铢”,其中有“置样五铢”“五铢白钱”等。
  除上述外,还有西域古龟兹国铸的“龟兹五铢”;东汉晚期的“环五铢”“凿边五铢”;六朝时的“平当五铢”,等等。

我有一枚铜钱,直径2.4厘米。上面写半两。内空是0.9厘米。请问这是哪个朝代的?值钱吗?

如果是真的,那是秦代的半两钱,比较有价值
好东西,放放更值钱。
秦汉时期铜钱,存世量较大,几十块钱吧。
半两
  秦及汉初铜币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止战国时各国形制轻重不同的货币,实行币制统一,改币制为二等:黄金为上币,以镒(有十六两、二十两、二十四两三说)为单位,供巨额支付,如帝王赏赐、贵族间馈赠等之用;圆形方孔的铜币为下币,承统一前秦的币制,文曰“半两”(重十二铢),供日常交易用,禁民私铸。秦汉一两合今约十六克,半两约八克。但传世秦半两钱轻重差异很大,轻的六克多,重的在二十克以上,介乎其中的则重十几克,成色也很不一律。司马迁说秦“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

东汉时期的铜钱的价值是多少?

五铢市价仅2到3元。鉴于币制混乱和铸币失控后引起的吴楚叛乱等严重后果,汉武帝在统治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才使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行三铢钱,重如其文。这是恢复铜铸币名义价值与法定重量相一致的一个措施。但是由于三铢钱与四铢重的半两钱等价使用,于是又导致盗铸盛行,因此到了建元五年春“废三铢钱,行用半两钱”。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又从新铸造三铢钱并造皮币和白金(银)币,还颁布了盗铸金钱者死罪令。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开始又进行了第四次币制改革。这次改革仅是“废三铢钱,改铸五铢钱”。五铢钱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规定,钱文“五铢”从此启用。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均有过铸造,历时长达739年,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长寿钱。西汉时的五铢钱有郡国五铢、赤仄五铢、武帝三官五铢、昭帝五铢、宣帝五铢以及元帝到西汉后形制的五铢,另外有小五铢,又叫“鸡目五铢”,目前考证来看,估计是做陪葬所用的冥币。 五铢钱诞生前夕,因半两钱濒临崩溃,市场一片混乱,各级政府与商民争利,都拼命铸钱,使得通货过度膨胀,钱币的购买力急速下降,物价飞涨。民众无法生存,相继放弃生产,流亡他乡,靠出卖劳动力来糊口;或者是铤而走险,加入私铸行列,企图赚取厚利。武帝初年,百姓因私铸而死亡的近万人,而私斗殒命的、畏罪自杀的都无法计算,可见问题非常严重。 汉武帝元狩五年,诏令各郡国铸行五铢钱,称为郡国五铢,又叫元狩五铢。钱文为“五铢”,小篆书,光背,正面有轮无郭,背面则轮郭俱备。钱直径2.5厘米左右,重约3.5-4克。“五”字交笔斜直或有弯曲;“铢”字的“朱”头呈方折型,“金”字头较小,仿佛如一箭镞。少数钱上有一横划。其材料改用紫铜,因而有紫绀钱之称。但各地技术水平不同,铜矿的成分有差别,官吏了解命令的程度与奉行的态度很难一致,所以铸出的钱差别很大,有的与旧汉半两一样,背平无轮郭,有的穿孔大,肉薄,也有肉厚的。一般地说,都具有偷工减料不够五铢重的现象,而且越铸越轻,越晚越粗劣,有重蹈半两、三铢钱覆辙的现象。政府改铸五铢钱,主要目的是树立信誉,稳定金融,使私铸者无利可图,自行放弃犯法的勾当,以彻底解决私铸问题。各郡国官吏,因旧的习惯难改,依旧上下联手,以谋中饱私囊。汉武帝采纳了公卿们的建议,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政府统一铸造,统一货币发行,从而防止了另一次恶币的泛滥。 汉武帝收回铸币权以后,由汉武帝中央政府统一铸钱。三官五铢就是这个时候铸造的。该钱制作精美,边郭工整,重量准确,钱文秀丽,为钱中楷模。三官指钟官、辨铜、均输(技巧),统指政府铸钱的机构。中央为推广均输法,新设水衙都尉一官,在长安上林苑办公。上林苑是政府铸钱的机构,是汉初在原秦代旧苑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有离宫70所,周围面积达300余里,包括现今的西安、周至和户县. 五铢发行三十一年后,汉武帝崩殂。在此期间,铸成的钱数量很多,钱的范式也有变化。比如文字的大小、书法结构都有出入,至于穿上半月、穿下半星、穿上下横、星月文、四决文等可能是炉别的标志。 西汉昭帝年间(公元前86年-前74年),一切以谨慎守成为主,对外战争大致已结束,对内则鼓励生产,经济状况比武帝末年还要好。昭帝五铢大小和武帝时三官五铢相同,但重量要比三官五铢轻,一般又比宣帝五铢略重。从书法上看,钱文“五”字变化较大,一般字形瘦长,“五”字两边交笔已变弯曲,两股末端有明显的收敛,上下横有的较长而接于外郭;“铢”字“朱”字头方折,“金”字旁呈三角形,明显低于“朱”字。面文外郭较高窄,但比郡国五铢及三官五铢略低,有穿上一横或穿下半星记号。铜色深红,铸造技术比三官钱略显粗糙。 继昭帝之后,宣帝在位二十四年(公元前73-前49年),吏治清明,四海无事,国泰民安,物阜年丰,是西汉的黄金时期。同时国际贸易也很发达,也是西汉的最高峰。因此年年铸钱,很快发行出去,又很快回流到国库中来。宣帝末年,库中存钱八十多亿。宣帝五铢是汉宣帝在位期间铸行的。该钱铜质、形制、书体、铸造均已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钱文笔画挺拔,给人以清秀超逸之感。“五”字交笔弯曲,上下横画超出交笔末端外,“铢”字的“金”头多呈等腰三角形而低于“朱”字。此外还有一个特征,就是该钱的外郭由外向内作坡状倾斜。钱直径有2.5和2.6厘米两种,最常见的郭厚1.5毫米,穿宽10毫米,重3.5克左右,面郭约厚1.5-2毫米。在两汉五铢中这种钱的面郭最宽。其形制整齐,肉面光洁,钱内外郭略高于钱肉,薄厚一致。宣帝铸钱以工整敦厚著称,在西汉钱中地位极高。 小五铢约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始铸,俗称“鸡目钱”、“鹅眼钱”,由其形小而得名。在出土的西汉钱币中,有汉代文献记载的小型五铢钱,这种钱及钱范出自西汉时期的墓葬或遗址中,其中,汉宣帝杜陵一号陪葬坑中所出土的是有确切纪年的一例。 小五铢面文“五铢”,铸造精美,面有周郭,无好郭,背侧肉好,周郭俱备,文字清晰。钱直径在1.15-1.2厘米之间,重约0.62-0.65克。钱文书体亦与武帝、昭帝、宣帝三代各有区别。“五”字交股有的较直,有的略弯,也有的弯曲甚大,形制上有的穿上横画如三官钱式,也有如五铢最常见的面内无郭的一种。这说明小五铢并非一朝所铸,也同普通五铢一样,分别铸造于武帝以后的西汉各个时期。就出土情况,尤其是从汉宣帝陪葬坑的出土情况看,小五铢是成串地乱置在十件大陶俑之间,说明这是冥钱而非行用钱。 剪轮五铢钱又称“磨郭五铢”、“剪郭五铢”。武

古铜钱价格表

古铜钱价格表
古铜钱的价格因其历史、稀有度、保存状态和品种等因素而异。因此,提供一个全面的古铜钱价格表是非常复杂的。不过,我可以介绍一些常见的古铜钱品种及其大致的价格范围。
首先,一些非常稀有且历史悠久的古铜钱,如秦半两、汉五铢等,价格可能会非常高,达到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这些古钱往往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历史价值。
其次,一些较为常见的古铜钱,如清朝的一些通宝、元宝等,价格则相对较低,一般在几百元到数千元不等。这些古钱虽然较为常见,但对于研究历史和收藏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古铜钱的价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市场供求关系和收藏热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对于想要收藏或投资古铜钱的人来说,需要时刻关注市场动态,并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和风险意识。

汉上问半两钱币值多少钱

汉半两钱有好几种,四铢半两最多见,几元钱一枚

真五帝钱的价钱大概是多少一套?

一套真品五帝钱品相一般的现在炒的也要500元左右那样吧
品相黄亮的,全大样的,特殊局的 翻倍
并没什么卵用都是迷信
以下图片网上截的 供你参考一下
图1这种生坑的价格 没有 图2这种黄亮的价格高
更新自2023年3月31日,作为一个玩币二十多年的老泉友,这个问题真的有发言权,五帝钱分两种,千万别混淆,分别是大五帝钱,和小五帝钱。大五帝,是秦朝的半两钱、汉代的五铢钱、唐朝的开元通宝、宋朝的宋元通宝和明朝的永乐通宝,大五帝钱材质属于青铜,由于距今年代久远,存世量较少,物以稀为贵,除宋元比较多,其他的都很少,所以一套应该都在500以上,我本人是玩宋币的,这一点接触的很多行家所以知道内情更多。而对应小五帝钱,因为存世真的很大,比以往朝代都多,所以现在凤|水用,五帝钱都大概率指的是清朝五帝钱也就是小五帝钱了,,其实市面300以上就可以搞到无裂无缺凤|水用已经很好的,除雍正比较少一些,其他的都很多,尤其是乾隆嘉庆,多的比你超过一半人相信,我去线下钱币交流会,基本多数人都不谈乾隆,仿品少,因为仿品成本可能比真品还贵,认识一个搞仿品的人,他就是这样说的,而且现在评级市场也很乱,评级机构其实都是商业机构,我一个好友就是也是专门玩宋钱的,也算是我的徒弟,必定宋钱我弄了二十多年,见了宋钱可庖丁解牛,而他是几年前才开始搞,宋钱因为问我的多,是他最擅长的,但入门太晚,路子也杂,他这样的还带了几个朋友进了评级公司,背后还和好朋友合作搞仿品,所以这里面坑我都不想说了,只想说的是,很多本来是想凤|水用的人,结果因为不太会鉴定,就弄了盒子币,殊不知,盒子币反而是最大的坑,尤其是小五帝钱,真品的,评级后成本在一百多以上,售价也翻倍。而假古币,通过一些特殊关系(公益机构都可能有关系,更不要说评级公司这种纯商业结构),评级入盒成本比铜钱高很多,最后几十元的东西,变成七八百上千也可能的,身份翻几十倍,专门坑哪些不会鉴定想依赖评级这种证明的,说什么假一赔十,因为评级就入盒了,如果拆开后再看到不真,人家会说你掉包了,而不拆评级盒子,就无法感受到手感,怎么判别了,关键是很多做凤|水用的,最后都不敢拆了,明明凤|水用结果却放家里束之高阁,忘记初衷,真的算是反而漏财了。说了这么多,那怎么找真品而且不怎么坑的,当然是找行家,我知道几个和我一样做的时间久只做清钱真品也就是小五帝钱朝代钱币的行家,基本不去交流会,而是到处搜货,比如哪里拆迁,都会马上抢着出手,一次几十斤常见,有时几百斤上千斤都很常见,所以我把他们叫开霸道越野的钱霸道,而和他们合作的都是很有口碑的,而且要求整批大量出,这样不压成本,像网上久遇五帝钱这家,就是大量从他们手上收真品清五帝币,因主要业务是线下看凤|水,收的高额咨询费盈利,而不靠卖产品盈利,为了他们的方案有作用,会设计一些加强性的作用的物品,像他们的久遇五帝钱就是选的很好品品相的真品五帝钱,要求很高,好像作用也确实很好,因此口碑实在是很好,但实际售价却是很低,就三百多四百多一套的样子,很多同行都被久遇五帝钱的性价比打的怕怕的,基本不靠产品盈利而靠线下上门凤|水方案收高额服务费,在当地口碑特别好,他们的物品也不愁卖,一些懂清五帝钱内行,有人嫉妒就诋毁,也有人顺应形势,必定要吃饭,会悄悄学习他们的模式,学习凤|水搭售,很多圈内人都直接东他们那边订货,批量定和零售订的价基本一样,因为有些地方的师傅用了这种物品,布局后客户反馈很管用,直接让师傅的布局口碑上涨,所以很多专门师傅喜欢用久遇五帝钱,也正是因为效果管用的原因,必定用五帝钱,不就是为了化解问题的效果吗,初衷是效果再加姓价比,这刚好是久遇五帝钱的核心,因此口碑在圈子里很好,只是圈子外的人知道的少,必定凤|氺圈是比较封闭的圈子,好东西也不一定被打击共享的那么快。而久遇五帝钱的特立独行,简直是让哪些所谓的搞各种营销噱头的同行无地自容,所以能几十斤的进货,也能大量出货,简直是隐藏的高手,可能他们是真懂易经,擅长经营之道,在这么杂乱的市场独树一帜,这经营高难度都玩的这么转,确实让我们这些做了二十多年的钱友都不得不感叹时过境迁了,要不是我年龄大,真想过去学习,实在是拉不下面子。

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现在能卖吗?

能卖。
1、一般性文物可以交易,汉武帝时期的五铢钱不是保护文物,可以交易。
2、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铸五铢钱,含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面文有穿上半星、穿上横廓,四决文等不同形式。轮廓深峻、文字精美。武帝五铢开创了七百三十九年铸行“五铢”钱的历史,成为中国古代“铢两制”铸币的主流。
3、一般可以委托拍卖行进行拍卖。
要看是什么年代,哪个皇帝发行的,我同学去考古的时候,在墓里就有五铢钱,但是这东西,说白了,没有特殊意义的话,根本就是到处都是,我同学在考古时还跟当地农民以100元的价格收购了一罐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秦半两”,固然是货币发展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但一枚铜钱重达半两,于携带和使用来说都是十分不便的。这就为“五铢钱”后来得以行世提供了机会。
“五铢钱”的问世历程也是颇不平凡的。汉承秦制,在货币政策方面沿用金钱本位,但黄金只表示财富,并不在市场流通,铜钱是市场流通的主货币。此外,汉以前,货币铸造权一向由政府垄断,而汉高祖刘邦即位之初,以“秦钱重难用,曾更令民铸钱”,为民间私铸钱币打开了方便之门。这种政策带来的后果显然是严重的:由于铜钱的重量减轻,成色降低,不仅名不副实,也引起了流通中货币的不断贬值。据记载,吕后二年时,名为半两的汉铜钱重量实为八铢;到汉武帝五年,已减至四铢;至于民间大量私铸的铜钱还有一铢以下的,因其轻薄如榆树荚儿,故有“荚钱”之称。一铢是多少呢?古时候,人们发现粮食种子的大小比较统一、均匀,遂以一定数量的谷物种子作为货币重量的计量标准,一铢相当于144粒粟(小米)的重量,而十二铢才当半两。同一种钱币之间的重量与价值竟有如此大的差别,我们也就不难想象当时货币管理和流通之混乱局面了。
西汉王朝的统治者意识到,在国家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均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的时代,除了政治上反对分裂,不断强化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专制外,在经济上统一币制,稳定物价,也是它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历史任务。但这一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吕后、文、景以至武帝,经过八九次的改制曲折,历时近百年,至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汉朝才终于建立起统一的“五铢钱”制,从而再次结束了中国钱币大小、轻重不一的混乱局面,在货币改革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汉书·食货志》所载:“自孝武元狩五年三官初铸五铢钱,至平帝元始中,成钱二百八十亿万余”,即指这一段历史。
“五铢钱”吸取了秦半两的形制特点,钱重五铢,上有“五铢”二篆字,是中国货币史上以重量名钱阶段的典型钱币。它在形制上的先进性除大小、轻重适宜而外,还表现在钱的正面和背部有外郭,且外郭同文字一样高低,可以保护钱文,不易磨损。这是“五铢钱”和前代钱币最明显不同之处。从汉代五铢钱币质量、铸造技术等方面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汉代社会的历史风貌以及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驾驭能力。
从汉武帝开始,“五铢钱”一直沿用了700余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币型。此后,东汉、蜀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历代都有铸造,虽重量形制大小不一,但都保留了其基本风格。至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铢钱”废止,行用开元通宝钱,但旧五铢继续在民间流通。以后各代铸铜钱无不以五铢为标准,离开这个标准就意味着无法长期流行。
参考资料: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691/81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