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币

雕母钱币鉴定方法,康熙通宝七分钱雕母,请问到哪里鉴定最好,谢谢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21 21:28:07 浏览1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怎么样鉴别一枚钱币是不是母钱,母钱有什么特征?

母钱比一般钱精美,修穿,有鱼脊背,较一般钱币直径略大。一般指清代的母钱,明代之前常见铁母。母钱图片如下:
雕母钱图片如下:
拓展资料:
1、中国古代多为铜质铸币,两汉时期以后间用铁钱。两宋时期的各年号铁钱较为常见。
2、钱币铸造无论铜铁,均需雕母打模,制范浇铸。其所用制范“母钱”,为集泉者苦苦追寻之大珍。
3、“母钱”中以北宋的“母钱”比较常见。“钱母”为铸造铁质钱币时所用打模制范的“铸母”。它的形制、文字等表现形式首先要符合决策者的需求。
4、“铁母”与其他“母钱”一样,应是用非铸造方法制成的,否则,不应以“母钱”相称。
5、“铁母”之称在研究、收藏中国古代钱币的领域中流传甚久。权威的钱币研究书籍中,也不乏“钱母”之拓。综合这些泉界公认的“钱母”实物照片进行分析,可以判定国内尚未发现一枚真正的“钱母”实物。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母钱)

雕母钱与母钱怎么区分?

雕母亦称为祖钱,是由钱局或指定的铜匠铺子用精铜雕刻而成,其中央的穿孔,钱局的行话称为“金口”,为小方孔或小圆孔。还有一类钱,习惯上也称为样钱。
首后,断定它们确切为雕刻而成的,其次,要在尽可能多的同版别钱中重复比较,肯定它们的特色确切在同版别钱中都是突出的,才作出准确的断定。
雕母 即是用来翻制母钱模范的一种工具,可谓母上之母,形质与一般铜钱基本相同,但个体较大,为令工匠于精铜之上细雕而成,所以文字笔划间虽经打磨过,但仍留有明显的刀痕,形质工整平齐,但有灵气.多见于清乾隆以后钱间,罕中之罕.
母钱 也叫铜母,即是用雕母翻铸而成的发放到各地铸钱监的样式,也用来作翻制普通流通铜钱的模范,特征与铁母基本相同,只不过形质与铜钱类.宋以后各朝钱皆见,珍稀.
雕母钱与母钱有如下两个区别:
1、雕母的作用是生产母钱,它是钱币生产步骤中,制作出来的第一个东西。而母钱的作用,则是生产我们日常所使用的真正在流通的钱,所以其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而这还不是两者最重要的区别,它们最重要的区别其实是两者的生产方法不同。
2、铸钱的第一步,是取用精炼额黄铜制作成雕母,这就是雕母的来源。由于雕母是铸钱的第一个生产的东西,所以雕母也被称为祖钱。而第二步,则是使用上一步铸造好的雕母来翻铸若干个母钱,这就是母钱的来源。
第二步之后的操作,则是使用母钱来翻砂铸造流通用的钱,剩下的操作,则是流水线式的生产平时所用的流通用钱。
雕母钱与母钱的制作工艺及艺术价值:
1、我国一本专门介绍我国钱币及其相关事宜的书本《大钱图录》中,有如下记载——“每改元铸新钱,先选至洁之象牙刻作钱样,呈钱法堂侍郎鉴定,然后以精铜凿成祖钱,其穿口(局呼金口)非钱局人不能凿,再用祖钱翻砂铸母钱。以后开铸,则悉用母钱印范。颁发各省者,亦谓之母钱。
外省呈进者为样钱”。由此可以看出,雕母与母钱中,雕母是纯手工雕刻的,是一切钱币的初始。而母钱,则不会精心制作,直接由雕母翻砂制成。
2、所以一般来说,雕母除了是生产加工钱币的必备用品,同时也是一种非常精致的工艺品,它的生产往往是全国范围内选出的技术最好的设计师或雕刻家,自己用手一点点精心制作的。而母钱则随便的多,由雕母制作出来几枚之后,如有瑕疵简单修正之后就投入使用了。
所以在艺术价值上,显然是雕母的价值要高的多。
雕母钱与母钱的区别是:母钱比雕母要小一圈。雕母直径是最大的,数量是最少的,而且铸工极其精细。母钱直径小于雕母,数量略多。小平钱直径最小,数量极多。铸工和雕母以及母钱比较也略有不如,是屡次翻铸的结果。具体区分方法:
1、所谓母钱,其实就是古时候翻铸大量钱币时,中央和地方财政所制作的标准样板钱。母钱同一般行用钱一样,都是铸造而成的,这样就增加了识别母钱的难度。
2、手工雕刻的母钱,亦称“祖钱”。六朝后造钱不再使用大型整体铜、石钱范浇铸,而改用母钱翻砂造型浇制。最初用铜、锡、牙、木等材料精心雕刻的母本,即为“雕母”。雕母又叫祖钱,经审核通过后,作为铸造母钱之用。我国自宋以来就采用翻砂法铸钱,每当出新钱,就用铜块或锡、铅块直接雕刻成钱模也就是雕母或祖钱,铸钱时用祖钱作模,翻铸母钱。
3、以官钱局的雕刻工匠依据鉴定通过的钱样为范本,用优质黄铜精工雕凿而成的模子。祖钱文字纤细而挺括,笔划很清晰,地章光洁平整,绝无粘连模糊之处。从细部看祖钱还保留着手工镂刻的痕迹。祖钱送朝廷审定合格后,由官钱局开始翻铸,第一次翻出来的钱称为铸母钱。
4、雕母钱直径最大,普通小平钱直径很小。古代铸钱的顺序一般是这样的。先选材然后让巧匠雕出一枚钱币来,这枚手工雕出的钱币就是祖钱,也叫做雕母,然后在用雕母翻砂铸造母钱,所以母钱比雕母要小一圈。然后在用母钱铸造一枚样钱。
雕母钱与母钱的区分方法:
1、雕母钱是用金黄色的铜做成的,很精巧,字口深竣,母钱颜色较差,在字口比其略逊。
2、雕母钱一半比母钱厚重5倍以上。
3、雕母钱为手工雕刻而非翻砂铸造,因而字体上宽下窄,立体感较强。
4、雕母钱比母钱材质要好,雕母钱采用的是一整块上等风铜所铸。
5、雕母钱无沙眼、流铜等暇眦。
雕母钱与母钱区别:
1、雕痕
撇开它们在铸钱工艺中的作用不提,雕母和母钱甚至一般钱就其自身去说最重要的差别在于它们发生的方式不异。前者是雕刻出往的,前二者是铸造进去的。
2、字口深
取有有雕刻痕迹不同,字口深浅是一绝对概想,中邦多少千年往一弯因循着铸造方式熟产货币,其间固然通过了范铸、翻砂法的不共工艺(也有可能采用错误蜡法铸造),但在清朝终年采取机器冲压法制造之前,手工操作始终占重要位置。
因为按后来的工具、质具等生产测验手腕和工匠的操作程度的手工操息不可能保障所有的正品完整统一,减上各朝、各局错铸钱品质的请求也不彻底分歧,所以铸制的钱币字口浅浅不一是天经地义的。
如嘉庆通宝宝泉局钱中样、老样钱的字心广泛较浅。有些钱币就其字心浅峻而被定名为“深字”版,所以字口的深浅不能一律而论,只能在异一版别中退止对照,没绝对的比拟成果。
3、武字笔划粗瘦
文字笔划的瘦瘦也是绝对的概想。历代钱文中不少是出从天子、书法家之手,如北宋的淳化元宝、崇宁通宝、金朝的泰和重宝、元朝的至正之宝等;钱文拟定,写成后再由钱局而工匠,几经人工摹写,而且描摹者书写程度也不尽统一,在没有先进的复印装备的现代,前文笔划产生变形是在劫难逃的。

清代的假母钱怎么判定?母钱是什么?

国家为生产大批钱币而锻造出的钱币样本,这个样本称为母钱。然而清朝市场上存在着很多不法分子,为了牟取暴利制造出假的母钱,想因此将其充当为真母钱进行使用。这样的行为,不仅扰乱了国家的经济秩序,甚至是威胁着国家的安全。那么,人们该如何去分辨真母钱和假母钱的呢?其实通过一些制作细节,就可以很好地判断母钱的真假。
假母钱做得再真,它也只是高仿,它是不能完全复制真母钱的。真母钱和假母钱的区别有以下几点:第一,清朝的真母钱都是不修地章(钱肉部分,也就是钱币字体以外的物质)的,凡是那些存在修地章的钱币,都是假母钱;第二,清朝的真母钱都是不修文字(钱币上的字体和笔画)的;(因为故宫文物中不存在同治钱雕母,所以这里要将同治钱除外)第三,清朝的真母钱必须要修穿(倘若穿口不修整那么钱穿口将充满着粘连),修穿的方法一般都是从钱币的白面四个角进行下刀,其他修整方法制成了母钱基本都可以认定为假母钱。
以上三种方法,并不是适用于鉴定清朝所有的母钱,对于现实中的母钱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清朝不同皇帝统治时期下所发行的钱币风格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说乾隆时期钱币上文字比较扁平,二光绪时期钱币上文字比较锋利。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清朝是一个逐步发展的朝代,其国内的钱币锻造技术也是在不断地更新,因此同一个朝代下起钱币也存在一点的差距。
现如今,古玩市场上存在着很多假母钱,爱好收藏母钱的朋友们一定要放大眼睛,仔细观察,不要入了一款假的母钱。
真母钱是不修地章的 ,也不修文字,但同治钱有例外。母钱必须修穿。没有以上三个条件的都是假母钱。母钱是古时铸大量钱币时使用的标准样板钱。
任何清母钱都不修地章,所有修过的都可以认定是后刀;所有的母钱都不修文字,同治钱有例外;母钱就标准样板钱。
真正的母钱是没有修过地章的,而且母钱是不会去修文字的,在清朝的时候母钱就是用来打造铜钱的一个样板来的。
关于清代假母钱的判定,我们可以通过地章、文字、修穿、鱼脊背、风格、朝代六个方面判定真假。至于母钱是什么,简单来说,母钱就是古代翻铸钱币时,中央和地方财政所制作的标准样板钱,它的主要用途就是呈送朝廷,供皇帝审定,因此母钱在古代是不能流通的。
对母钱有了解后,我们再回到对清代母钱的真假判定上。
首先我们要知道,清朝任何母钱都不修地章,修过的都可以认定是后刀。其次,所有母钱都不修文字,除了同治时期有个别母钱会修文字。而且文字不能作为判定的依据,因为雕母是手工雕刻,加上过程繁琐,不能保证每个雕母都非常工整规范,毕竟人不是机器。
接着我们要清楚,母钱必须修穿,这是必要过程,修法主要是从背面的四角下刀,其他修法基本可以断伪!
另外,不是所有的母钱都要修鱼脊背,通常情况下,鱼脊背多出现在小型母钱上,主要原因是它自重轻所以不易脱模,加上大型母钱和小平大样里都有不修边的现象,因此不能单从鱼脊背一个方面就判定母钱真伪。
除了母钱上的固定手法特征外,对于清朝不同时期的母钱,我们也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风格来判定真伪。乾隆时期的母钱地章平而砂质少,文字较为扁平,而发展到道光时期时,可以发现字根处有过修整,而到光绪时期时字根处几乎没有修整,文字也最为锋利。
除了受不同时期的影响,母钱其实还受到同一时期的早晚影响。清朝母钱早期文字方正,而到了晚期多瘦长,尤其是“通宝”两字,早期精密工整,而晚期则变得粗糙许多,甚至出现二次母。就拿道光时期的小样举例,当时因为中央财政吃紧,导致母钱直径缩小而数量变多,部分精致母钱铸出的子钱甚至被二次加工充当母钱用,虽然也修穿修边,但在精美度上面依旧能看出明显差距。
其实只要掌握了以上六点,对于母钱的真假很容易辨别,除了大量观察实物,大家还要灵活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判断母钱的真伪。举个例子,你如果用光绪年间的甄别手法来看待乾隆时期的母钱,那一定是有问题的,即便是在同一时期,你用看早期母钱的甄别手法来看待晚期的甄别手法,那一定也是有问题的。只有找准方法,用对方法,才能最大可能性地排出假母钱。
最后,再给大家总结一下,假母钱都会修地章,有加刀的痕迹,你在放大镜下一目了然,同时假母钱多文字粗,精美度差,而且还有一点需要大家注意,假母钱是很少入土的,基本都传世。希望大家都能掌握好真假母钱的明显特征,同时独具慧眼,结合自己的经验,这样你一定会收藏到称心如意的母钱。

如何辨认乾隆通宝雕母?

真正的母钱没有修地章(钱肉部分),也不修文字(钱文和笔画)。
雕母的制作非常讲究,其采用的是优质黄铜,上面的字体与普通的流通币不同,字比较深且不见有刀痕的痕迹。因此它也比普通的流通币稍大一些,以及会更加厚重。另外,雕母是足量的黄铜打造,所以判断其含量是比较常见的方法,可以听它掉落在地上的声音来判断,通常雕母会发出金声。
鉴定真伪一定要从钱币的形状、质地、包浆、文字和制作工艺等诸多方面来识别。每一时期的钱币,形状、质地和文字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各个历史时期的铸造工艺不尽相同,仿冒者不可能完全把握。
拓展资料:
雕母
藏品特征:这是一枚铜质钱币,钱币是内方外圆形。钱币的外圆直径是2.8厘米,厚度0.18厘米。在钱币的正面刻
有“乾隆通宝”四个楷书字,钱币的背面有满文“宝泉”两个字。 相关背景资料:雕母又叫母钱,经审核通过后,作为铸造母钱之用。
我国自宋以来就采用翻砂法铸钱,每当出新钱,就用铜块或锡、铅块直接雕刻成钱模也就是雕母或母钱,铸钱时用祖钱作模,翻铸母钱。雕母钱文精美,字口深峻,每个字的笔画都非常清晰,绝无粘连模糊,而且笔画比同版本的流通钱要细瘦,从细部看还保有手工镂刻的痕迹。
雕母,就是钱局工匠按照朝廷规定的形式,用精铜手工雕刻而成的模本,又称“祖钱”雕母做出以后,经过朝廷的审定和批准,下一步就可以翻铸母钱。
雕母的文字细瘦高挺,字口深峻,笔画刚劲有力,全身经过细致修整,无铸造痕迹且铜色金黄。从细部看还留有手工雕刻的痕迹,雕母的特殊价值在于数量特别稀少。母钱:用雕母所翻铸出的钱叫做母钱,翻铸好的大批母钱经过工匠打磨加工后就可以再次翻铸普通流通钱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乾隆通宝

康熙通宝七分钱雕母,请问到哪里鉴定最好,谢谢

康熙通宝七分雕母,直径2.4厘米,重7.8克左右,背满文宝泉,大珍之品,市场价十万以上。
如果你想对康熙通宝七分钱雕母进行鉴定,以下是一些可以选择的方法:
1. 博物馆:可以前往相关博物馆,如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银行博物馆等,他们提供了专业钱币鉴定服务。
2. 拍卖公司:大型拍卖公司如中国嘉德、北京华辰等,也有专业鉴定团队可对钱币进行鉴定。
3. 钱币交易市场或古玩市场:可以前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钱币交易市场,那里有很多经验丰富的收藏家和交易商,可以提供钱币鉴定服务。同时,古玩市场也有很多买卖钱币的商家,也可以选择前往当地的古玩市场并找到经验丰富的商家进行咨询和鉴定。但请注意,在古玩市场进行交易时,要保持警惕,谨防假冒伪劣货物。
4. 钱币协会:可以加入中国钱币学会、北京市钱币学会等相关协会,其中有专业钱币专家和学者可提供鉴定帮助。
5. 钱币商店:有些专业的钱币商店经验丰富,拥有专业的鉴定团队。可以选择到这些机构进行钱币的鉴定。但请注意选择声誉良好、信誉度高的商店或拍卖行,并保持谨慎。
6. 钱币鉴定公司或专业鉴定机构:一些专业的钱币鉴定公司或机构提供专业的鉴定服务。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机构或咨询其他钱币收藏爱好者,了解他们对某些鉴定机构的评价和推荐。
总的来说,选择哪种方式进行鉴定,应考虑具体情况和需求,尽可能多地了解相关信息,以得到最准确的鉴定结果。

请问,如何鉴别雕母、样钱、普通币?

现在,很多朋友都很喜欢收藏古钱币,但在市场上有很多伪造钱币出现,所以辨别钱币的真伪对于收藏者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介绍一下有关母钱的知识。   所谓母钱,就是古时翻铸大量钱币时,中央和地方财政所制作的标准样板钱。根据母钱作为样板的用途,母钱可分为三种,即钱样、雕母钱和铸母钱。钱样是根据钱币的设计,用锡、象牙或红木等材料精心雕制的钱币实物样板,它的用途是呈送朝廷,供皇帝审定。从严格意义上讲,钱样还不能算作钱币,因为它只作为送审报批的实物图样,不能流通。钱样是给皇帝审定用,一类钱币的钱样理论上应该只有一枚,所以数量极为稀少,一般在交易市场上几乎不能见到。雕母是按照朝廷规定的那种规范性的钱的形式,把它雕刻出来,面、背要求很严格。而且请当时最有名的书法家,或者是皇帝本人来写钱文,把它刻成钱模子。雕母做出来以后,经过审定批准以后,就开始翻铸了。翻铸还不能大量地翻铸,翻多了,就变形了,所以翻出来的钱也是有一定限量的。第一次翻出来的钱叫铸母。铸母钱,一般讲的母钱就是铸母,如果是讲雕母,就是有特殊意义的,是手雕的,这和一般的铸母差别很大。雕母和铸母的区别最明显表现在钱币的文饰内容上,雕母钱文精美,字口深峻,每个字的笔画都非常清晰,绝无粘连模糊,而且笔画比同版本的流通钱要细瘦,从细部看还保有手工镂刻的痕迹。铸母钱的钱文笔画也非常清晰,纹络较为挺拔深峻,但因为铸母钱是翻铸所成,为了使它的外缘轮廓和内廓穿口光洁,一般会经过冷加工,因此钱面上还会有挫磨的痕迹,并且钱的边缘上还保留有拔模子的斜度。母钱与行用钱另一个明显的区别是钱币的大小和厚度有区别。由于古时翻铸钱币采用刻模灌铸的方法,因此制造出来的行用钱的体积会比作为刻模样本的母钱稍小。母钱的大小、厚度都超出常品。在钱币的收藏中,首先要留神体积超出常品的大钱,其次要注意分量异于常品的厚重钱。   母钱不像出名的钱币名贵珍品,它往往混迹于常见的行用钱之中,而且过去的集币者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不乏有捡漏的可能。由于母钱的材质都异于常品,所以品相一般较好,但是由于数量稀少,专家提醒鉴别母钱还得从做工、体积上多下功夫,不要简单将品相好的钱币当成母钱。 以上为网上复制的,我的表达能力没那么好,只会看,不会说。
个人感觉,鉴别雕母,样钱,很难。只看网上说的看钱的字体,直径,铜质等等。一般的玩家很难做到。到现在为止,个人经历了很多,却没有遇到一个样钱,更不用说雕母了。个人感觉要想鉴别或者是找高手,或者是自己常年的过手钱币,从基础做起。
“样钱”作为钱币学的专用词,即钱币的样板、样本等,用于中国古钱币时包括多种含义和组词,如钱样、试样、部颁样钱、呈样、大样、小样等等。铸造新版钱币,须先铸一批试验性质的钱币—“样钱”,供上级机关审核,从中央到地方钱局都有这个程序。如铸币工厂要对配料、工艺、成本等情况作测试,同时向主管部门报告铸币工作进度及接受钱币质量审定等因素,都须先试铸“样钱”。晚清至民国,收藏家对清代样钱还不太重视,解放以后一些钱谱也很少提到样钱。时至今日,雕母、母钱寥若星辰,样钱以其稀少、样大和做工工整、细致等因素,越来越为钱币爱好者所关注。样钱的质地、存世量介乎于母钱和普通流通钱之间,但其价格是远高于普通钱而接近于母钱的。
“样钱”一般均用雕母直接铸造,所以样钱的直径比常用钱大,文字清晰、深峻,大部分“样钱”是高质量的,也有个别特殊情况。自古至今,一些明显大于同类常用钱、制作精致、数量少而质量又达不到母钱的钱币,被认为是“样钱”o关于样钱的铸造工艺有不同说法,多数人认为样钱是采用较特殊的制造工艺,使成品更加精美。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记载:“四火铜(炼四次)所铸曰‘金背钱’,二火铜(炼二次)所铸曰‘火漆钱’o…铅贱铜贵,私铸者至对半为之,以之掷石上声如木石者,此低钱也。若高钱,铜九铅一,则掷地作金声矣。”不同的配方和冶炼次数炼就的铜质是不一样的,如果增加冶炼次数,铜质还能进一步提高。另一种方法是采用蜡质母钱,压人砂盘后不取出,待高温铜液浇人融化蜡质,融化后的蜡渗入砂粒间隙,同现代“失蜡铸造”极为相似,是一种精密铸造方法。铸成的钱币后期打磨、整理也非常重要,如三官五铢、开元、大观及某些明代钱的打磨质量是很优秀的。
因此,样钱是采用特殊铸币工艺精工铸造而成。样钱只是笼统的称谓,往往一枚样钱可以有多种说法和用途,质量特别好的还可以作母钱用。
一、钱样
当铸造新钱的指令下达后,钱局先用较软的材料,根据要求试刻新版钱币,以得到实物的感觉。一般选用象牙、优质木材、铅、锡等材料雕刻的钱币样板,是先于雕母的试样,钱样是样钱中的佼佼者,比雕母更稀有。钱样不作为铸钱的范本,在形制方面同以后的雕母、母钱及流通钱有差异。因其数量比雕母更少,故而其珍贵程度、价值都是首屈一指的。因为罕见、价格昂贵,市场上仿制品层出不穷,最多是用牛骨、象骨制作的赝品,读者购买时千万谨慎,以免上当。
二、试样钱
有一些钱币的数量极少,特别是清代有不少铸造质量好但与常规流通币版别不同的钱币,即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采用的品种—“试样钱”。从古至今曾经有过许多“试样钱”,因为版别特殊、铸造精良而又罕见,故而十分珍贵。清咸丰年间,宝泉、宝浙、宝福、宝苏、宝武、宝川等局都铸过“试样钱”,特别是宝浙、宝福咸丰试样多种系列,精美、厚实,在咸丰钱中独树一帜,尽管近年来价格上扬最快但市场上依然是难得一见。清末、民国时期机制币的试样钱也很多,如湖北双龙一两、民国十八年孙像(背三帆)银币,四川三十文、安徽光绪十文方孔铜元,都是试样钱机制币中的大名誉品。“试样钱”中也有个别制作马虎、粗糙的特例,笔者曾见咸丰宝福、宝浙局质量差的“试样钱”。
三。部颁样钱
清代户部宝泉局不仅是国家最大的造币机构,还兼有中央造币主管机构职能。宝泉局根据已确定的钱币规格,制作、颁发雕母、母钱和样钱,这种样钱就被称作“部颁样钱”。地方造币局须根据部颁样钱的标准,照样鼓铸。明代早中期及清顺治、康熙、雍正时期,中央集权能力强,各地方局严格按照中央规定的标准铸币,各地方局所铸钱币的格式、材质差异极微。如不少人收藏的康熙二十个钱局套钱,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局,钱币直径、轻重、铜色,钱文字体都很接近。原因是政局、经济稳定、腐败问题不严重,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强,中央规定能得到贯彻执行。自嘉庆道光起,铸币质量逐年下滑,钱径、重量下降,越到后来越离谱,道光以后几乎失控,“部颁样钱”的形式虽然还在,但完全是聋子的耳朵—摆个样子罢了。咸丰至光绪年间的样钱存世较多,也很容易识别,因为样钱不仅铸造质量好,且远较流通钱分量重、直径大。如咸丰小平(一文)部颁样钱直径2.7毫米、重6克左右,而大部分钱局的小平钱直径在2.3毫米左右,重不足3克,同治,光绪年的情况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地方局铸币缩水,中央局也不甘落后,使得样钱与流通钱的差异太大,我们很容易区别它们。喜欢收集样钱的爱好者可以重点关注咸、同、光时期的样钱,因为机会相对多一些。
四、呈样钱
下级铸币机构对上级管理部门的一项必须的工作,就是将铸就的钱币实物送检,这种下级送交上级接受审核、检验的钱币称“呈样钱”,是各造币局对中央专职管理机构、以至最高当局,所例行的一件公事。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利用发行不足值大钱掠夺百姓,造成经济情况混乱和社会动荡,最终加速了新莽政权的覆灭。前车之辙,后车为鉴,历代统治者为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十分重视货币的发行。宋代皇帝更是将钱币作为书法艺术的载体,将钱币文化推到—个新的高度。呈送样钱接受检验一定要选最好的钱,呈样钱是一回事,口后铸造流通钱又是一回事,这种情况各朝各代都有,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在社会腐败达到极致的晚清,这种欺上瞒下的勾当是“十分普遍而娴熟的。
五、大样、小样
收集占钱币的经常会有“大样”、“小样”的说法,是集币者最熟悉的词汇之—。“大样”、“小样”的“样”字同我们前面所说的“样”是不同的概念,不是作为样板、样品来说,而是形容钱币“形态大小”的意思,是同类钱币中稍大于或小于常规钱的一种。仍以清钱为例,康熙、雍正小平钱直径比较大,大部分流通币直径在2.6—2.7厘米之间,2.5厘米以下的的称小样,2.8厘米以上的称大样;道光以后的小平钱都很小,直径2.4厘米也不能算小样,如果达到或超过2.5厘米的,就算是“大样”。如秦半两之类,大小不一,要找—样大小反而不容易 ,一般不使用“大样”、“小样”的说法,所以“大样”、“小样”是同类钱币相对大小的概念,但不是任何地方都适用的。大样、小样钱数量相对比较少,但并不希罕,可以作为收集版别、品种,增加钱币收藏的趣味。怎样鉴别母钱 所谓母钱,其实就是古时候翻铸大量钱币时,中央和地方财政所制作的标准样板钱。母钱同一般行用钱一样,都是铸造而成的,这样就增加了识别母钱的难度。
钱样:根据钱币的设计要求,用上等象牙、锡、红木等材质精心制作而成的钱币样板,它的用途是呈送朝廷,供皇帝审定。由于钱样不能算作钱币,也不可以在市场上流通。因此,它的存世量极少,现一般钱币交易市场上根本看不到它的踪影。
祖钱(雕母钱):以官钱局的雕刻工匠依据鉴定通过的钱样为范本,用优质黄铜精工雕凿而成的模子。祖钱文字纤细而挺括,笔划很清晰,地章光洁平整,绝无粘连模糊之处。从细部看祖钱还保留着手工镂刻的痕迹。祖钱送朝廷审定合格后,由官钱局开始翻铸,第一次翻出来的钱称为铸母钱。
母钱(铸母钱):由祖钱翻铸而成,较好地保留了祖钱的气韵,故质地厚重,做工较为精致,即使有一些微疵,经过修整后也完全可以铸出合格的子钱,母钱的主要特征是外径和厚度稍大于常品(子钱),但略小于祖钱。母钱铜质精良,也优于常品,内外轮廓较为光洁,由于经过冷加工,钱面上会有锉磨的痕迹,钱的边缘上还保留有拔模的斜度。
样钱:由朝廷颁发或各省提供的符合法规标准、供铸钱机构参照的样品钱,样钱系初铸准钱,是新铸钱中的精品,铜色符合标准,分量十足。
由于古时翻铸钱币均采用刻模浇铸,因此制造出来大批行用钱的体积和分量都略小于母钱,这其实也是鉴别母钱和子钱的一个重要方法之一。祝你好运。

怎样判别古币母钱。

如何辨别母钱真伪,对于入门的古钱币收藏爱好者来说非常重要。
母钱分类
古时翻铸大量钱币时,中央和地方财政所制作的标准样板钱。母钱可分为三种,即钱样、雕母钱和铸母钱。
钱样是根据钱币的设计,用锡、象牙或红木等材料精心雕制的钱币样板,它的用途是呈送朝廷,供皇帝审定。钱样还不能算作钱币,不能流通。钱样理论上应该只有一枚(同一版别),数量极少,在市场上几乎不能见到。
雕母是按照朝廷规定的那种规范性的钱的形式,把它雕刻出来。
雕母做出来以后开始翻铸。第一次翻出来的钱叫铸母。雕母和铸母的区别最明显表现在钱币的文饰内容上,
母钱特征
雕母钱文精美,字口深峻,每个字的笔画都非常清晰,绝无粘连模糊。
雕母笔画比同版式本的流通钱要细瘦,从细部看还保有手工镂刻的痕迹。
铸母钱的钱文笔画也非常清晰,但因为铸母钱是翻铸而成,一般会经过冷加工,因此钱面上还会有打磨的痕迹。
雕母和铸母钱的边缘上还保留有拔模子的斜度。
古时翻铸钱币采用刻模灌铸,因此制造出来的行用钱的体积会比作为刻模样本的母钱稍小。
母钱的大小、厚度都超出常品。在钱币的收藏中,首先要留神体积超出常品的大钱,要注意分量异于常品的厚重钱。
铸造母钱所使用的的铜质地精良,所以品相一般较好。
母钱不会进入市场流通,它出世的时候就是一枚珍稀钱币。数量稀少。
注意事项
清末的母钱数量较多,一千甚至几百元一枚的不在少数。
母钱是古时翻铸大量钱币时,中央和地方财政所制作的标准样板钱。母钱作为样板的用途,可分为三种,即钱样、雕母钱和铸母钱。中国古代多为铜质铸币,两汉时期以后间用铁钱,两宋时期的各年号铁钱较为常见。古代铸钱之“母钱”,必须具备下述特点:
1、不能是铸制的
再精细的铸制钱币必有更精细的“母钱”。“铁母”必须是雕刻、凿、打磨等方法制成。
2、严格控制
任何一个国家和政权对铸造钱币都是严格控制的,严防外敌和民间私铸,而“母钱”是铸钱流程中关键环节,无论铸行中毁损,或铸毕再用,都应有严格的制度约束和管理方法,极不可能流入民间。
3、母钱制成方法
“母钱”所用材料既要耐用,又要易制,铸钱如系“翻砂法”,只要制成一个“母钱”就可翻出许多“蜡模”,若用“泥范法”,需制成多个同样的“母钱”作范。用“母钱”制范时“母钱”既要坚硬耐磨不变形,又要材质相对延展,刀刻时不崩不酥,纹路精细深峻。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12-14,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如何识别钱母?

据介绍,所谓母钱,就是古时翻铸大量钱币时,中央和地方财政所制作的标准样板钱。根据母钱作为样板的用途,母钱可分为三种,即钱样、雕母钱和铸母钱。钱样是根据钱币的设计,用锡、象牙或红木等材料精心雕制的钱币实物样板,它的用途是呈送朝廷,供皇帝审定。从严格意义上讲,钱样还不能算作钱币,因为它只作为送审报批的实物图样,不能流通。钱样是给皇帝审定用,一类钱币的钱样理论上应该只有一枚,所以数量极为稀少,一般在交易市场上几乎不能见到。雕母是按照朝廷规定的那种规范性钱的形式,把它雕刻出来,面、背要求很严格,而且请当时最有名的书法家,或者是皇帝本人来写钱文,把它刻成钱模子。雕母做出来以后,经过审定批准以后,就开始翻铸了。翻铸还不能大量地翻铸,翻多了,就变形了,所以翻出来的钱也是有一定限量的。第一次翻出来的钱叫铸母。我们一般讲的母钱就是铸母,如果是讲雕母,就是有特殊意义的,是手雕的,这和一般的铸母差别很大。 雕母和铸母的区别最明显表现在钱币的纹饰内容上,雕母钱文精美,字口深峻,每个字的笔画都非常清晰,绝无粘连模糊,而且笔画比同版本的流通钱要细瘦,从细部看还保有手工镂刻的痕迹。铸母的钱文笔画也非常清晰,纹络较为挺拔深峻,但因为铸母钱是翻铸所成,为了使它的外缘轮廓和内廓穿口光洁,一般会经过冷加工,因此钱面上会有挫磨的痕迹。 母钱与行用钱一个明显的区别是钱币的大小和厚度有区别。由于古时翻铸钱币采用刻模灌铸的方法,因此制造出来的行用钱的体积会比作为刻模样本的母钱稍小。母钱的大小、厚度都超出常品,收藏母钱,首先要留神体积超出常品的大钱,其次要注意分量异于常品的厚重钱。 母钱往往混迹于常见的行用钱之中,而且过去的集币者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不乏有捡漏的可能。由于母钱的材质都异于常品,所以品相一般较好,但是由于数量稀少,专家提醒鉴别母钱还得从做工、体积上多下工夫,不要简单将品相好的钱币当成母钱。
“样钱”作为钱币学的专用词,即钱币的样板、样本等,用于中国古钱币时包括多种含义和组词,如钱样、试样、部颁样钱、呈样、大样、小样等等。铸造新版钱币,须先铸一批试验性质的钱币—“样钱”,供上级机关审核,从中央到地方钱局都有这个程序。如铸币工厂要对配料、工艺、成本等情况作测试,同时向主管部门报告铸币工作进度及接受钱币质量审定等因素,都须先试铸“样钱”。晚清至民国,收藏家对清代样钱还不太重视,解放以后一些钱谱也很少提到样钱。时至今日,雕母、母钱寥若星辰,样钱以其稀少、样大和做工工整、细致等因素,越来越为钱币爱好者所关注。样钱的质地、存世量介乎于母钱和普通流通钱之间,但其价格是远高于普通钱而接近于母钱的。
“样钱”一般均用雕母直接铸造,所以样钱的直径比常用钱大,文字清晰、深峻,大部分“样钱”是高质量的,也有个别特殊情况。自古至今,一些明显大于同类常用钱、制作精致、数量少而质量又达不到母钱的钱币,被认为是“样钱”o关于样钱的铸造工艺有不同说法,多数人认为样钱是采用较特殊的制造工艺,使成品更加精美。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记载:“四火铜(炼四次)所铸曰‘金背钱’,二火铜(炼二次)所铸曰‘火漆钱’o…铅贱铜贵,私铸者至对半为之,以之掷石上声如木石者,此低钱也。若高钱,铜九铅一,则掷地作金声矣。”不同的配方和冶炼次数炼就的铜质是不一样的,如果增加冶炼次数,铜质还能进一步提高。另一种方法是采用蜡质母钱,压人砂盘后不取出,待高温铜液浇人融化蜡质,融化后的蜡渗入砂粒间隙,同现代“失蜡铸造”极为相似,是一种精密铸造方法。铸成的钱币后期打磨、整理也非常重要,如三官五铢、开元、大观及某些明代钱的打磨质量是很优秀的。
因此,样钱是采用特殊铸币工艺精工铸造而成。样钱只是笼统的称谓,往往一枚样钱可以有多种说法和用途,质量特别好的还可以作母钱用。
一、钱样
当铸造新钱的指令下达后,钱局先用较软的材料,根据要求试刻新版钱币,以得到实物的感觉。一般选用象牙、优质木材、铅、锡等材料雕刻的钱币样板,是先于雕母的试样,钱样是样钱中的佼佼者,比雕母更稀有。钱样不作为铸钱的范本,在形制方面同以后的雕母、母钱及流通钱有差异。因其数量比雕母更少,故而其珍贵程度、价值都是首屈一指的。因为罕见、价格昂贵,市场上仿制品层出不穷,最多是用牛骨、象骨制作的赝品,读者购买时千万谨慎,以免上当。
二、试样钱
有一些钱币的数量极少,特别是清代有不少铸造质量好但与常规流通币版别不同的钱币,即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采用的品种—“试样钱”。从古至今曾经有过许多“试样钱”,因为版别特殊、铸造精良而又罕见,故而十分珍贵。清咸丰年间,宝泉、宝浙、宝福、宝苏、宝武、宝川等局都铸过“试样钱”,特别是宝浙、宝福咸丰试样多种系列,精美、厚实,在咸丰钱中独树一帜,尽管近年来价格上扬最快但市场上依然是难得一见。清末、民国时期机制币的试样钱也很多,如湖北双龙一两、民国十八年孙像(背三帆)银币,四川三十文、安徽光绪十文方孔铜元,都是试样钱机制币中的大名誉品。“试样钱”中也有个别制作马虎、粗糙的特例,笔者曾见咸丰宝福、宝浙局质量差的“试样钱”。
三。部颁样钱
清代户部宝泉局不仅是国家最大的造币机构,还兼有中央造币主管机构职能。宝泉局根据已确定的钱币规格,制作、颁发雕母、母钱和样钱,这种样钱就被称作“部颁样钱”。地方造币局须根据部颁样钱的标准,照样鼓铸。明代早中期及清顺治、康熙、雍正时期,中央集权能力强,各地方局严格按照中央规定的标准铸币,各地方局所铸钱币的格式、材质差异极微。如不少人收藏的康熙二十个钱局套钱,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局,钱币直径、轻重、铜色,钱文字体都很接近。原因是政局、经济稳定、腐败问题不严重,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强,中央规定能得到贯彻执行。自嘉庆道光起,铸币质量逐年下滑,钱径、重量下降,越到后来越离谱,道光以后几乎失控,“部颁样钱”的形式虽然还在,但完全是聋子的耳朵—摆个样子罢了。咸丰至光绪年间的样钱存世较多,也很容易识别,因为样钱不仅铸造质量好,且远较流通钱分量重、直径大。如咸丰小平(一文)部颁样钱直径2.7毫米、重6克左右,而大部分钱局的小平钱直径在2.3毫米左右,重不足3克,同治,光绪年的情况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地方局铸币缩水,中央局也不甘落后,使得样钱与流通钱的差异太大,我们很容易区别它们。喜欢收集样钱的爱好者可以重点关注咸、同、光时期的样钱,因为机会相对多一些。
四、呈样钱
下级铸币机构对上级管理部门的一项必须的工作,就是将铸就的钱币实物送检,这种下级送交上级接受审核、检验的钱币称“呈样钱”,是各造币局对中央专职管理机构、以至最高当局,所例行的一件公事。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利用发行不足值大钱掠夺百姓,造成经济情况混乱和社会动荡,最终加速了新莽政权的覆灭。前车之辙,后车为鉴,历代统治者为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十分重视货币的发行。宋代皇帝更是将钱币作为书法艺术的载体,将钱币文化推到—个新的高度。呈送样钱接受检验一定要选最好的钱,呈样钱是一回事,口后铸造流通钱又是一回事,这种情况各朝各代都有,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在社会腐败达到极致的晚清,这种欺上瞒下的勾当是“十分普遍而娴熟的。
五、大样、小样
收集占钱币的经常会有“大样”、“小样”的说法,是集币者最熟悉的词汇之—。“大样”、“小样”的“样”字同我们前面所说的“样”是不同的概念,不是作为样板、样品来说,而是形容钱币“形态大小”的意思,是同类钱币中稍大于或小于常规钱的一种。仍以清钱为例,康熙、雍正小平钱直径比较大,大部分流通币直径在2.6—2.7厘米之间,2.5厘米以下的的称小样,2.8厘米以上的称大样;道光以后的小平钱都很小,直径2.4厘米也不能算小样,如果达到或超过2.5厘米的,就算是“大样”。如秦半两之类,大小不一,要找—样大小反而不容易 ,一般不使用“大样”、“小样”的说法,所以“大样”、“小样”是同类钱币相对大小的概念,但不是任何地方都适用的。大样、小样钱数量相对比较少,但并不希罕,可以作为收集版别、品种,增加钱币收藏的趣味。
中国古钱币中的“母钱”又称“铸母”,系由“雕母”直接翻铸而来。以其存世稀罕、难得,而一直被钱币收藏界视为珍宝。由于现实中很难见到真正“母钱”,仅凭书刊中点滴知识,要想在常品中正确识别一枚“母钱”极其不易。实践经验得出:“母钱”不会大量翻铸,更不可能参与流通,只有在铸钱作坊生产操作过程中不慎将极个别“母钱”遗漏在“子钱”中,混流于市面(不排除其它存世因素)。事过境迁,尽管“母钱”在自然流通中有磨损,或深埋地下产生严重锈蚀,只要与常品比较,仍各具特征,泾谓分明。首先,“母钱”表体及地张要平整,无流铜,无明显镂刻痕迹。因“母钱”在翻铸成型后要经过仔细修整,它包括毛糙部分及翻铸时残留在钱体上流铜修除,越光洁平滑越好,在拔模时不沾沙。而有人认为:“母钱”由“雕母”直接翻铸过来应该带有“雕母”的原始刀痕,实际上“雕母”在翻铸“母钱”前其本身也要修整,除了穿口未开,一般整修“雕母”要比修整“母钱”来的方便,因为“雕母”多采用象牙、枣木、锡、铝等软材料,相对铜材料要硬,所以铜“雕母”的存世就显更加罕见。因此,修整后的“雕母” 翻铸的“母钱”在投入生产前再经过仔细修整,不可能有明显镂雕刀痕。即使有刀迹也是修整“母钱”所留或流铜未清净所致。观钱文,“母钱”字口如斩,笔锋走势清晰干脆,不含糊,“点”、“捺”、“撇”、“勾”、“竖”、“横”棱角分明,而常品钱体及地张起伏不平,钱文字体联结处有流铜,字口浅,笔锋走势软、圆无棱角。其次,“母钱”大于常品,因“母钱”在翻铸产生“子钱” 过程中,由于受热胀冷缩反应,再加上铸后还要滚边锉磨,一般要比“母钱”小0.3厘米~0.5厘米,例如:小平铜钱直径在2.4厘米~2.5厘米之间,“母钱” 直径必定在2.7厘米。“母钱”的钱体阴、阳之处必须具备拔模斜度(斜度大约在60度左右),穿口、钱缘、文字规整。而常品钱体阴、阳之处较浮,无拔模斜度,穿口、钱缘、文字常常走形,移范,整体不规范。
为进一步说明上述观点,笔者列举:喜生贵子二枚花钱来比较区别母钱与子钱的不同特征,图一,母钱该藏品观钱貌可以断定为清代之物,黄铜铸成,重量:32.9克,厚度:0.3厘米,直径:4.9厘米,面孔径:0.73厘米,面币缘:0.7厘米,背币缘:0.6厘米,背孔径:0.9厘米,钱文钱缘规整,字口深而斩,书体走势流畅俊挺,清晰干脆,毫不含糊,连钱背“五童子”喜闹图景生动清晰,连孩童眼珠分辨可见,正反二面地张光洁平整,无流铜,具备拔模斜度。图二,子钱该藏品重量:27.4克,厚度:0.2厘米,直径:4.8厘米,面孔径:0.7厘米,面币缘:0.6厘米,背币缘:0.6厘米,背孔径:0.8厘米,对比后可以看到图二这枚通体不规矩,走形,书体走势软,圆无棱角,笔划粘,钱背“五童子”喜闹场面不清晰,无拔模斜度。尤如一团模糊的游云,通过二枚母子花钱对比,可以从中掌握它们不同特征,使初涉古币者在集藏研究过程中有所领悟和启发,这也是笔者撰写此文的最终目的。

古代铜钱怎么鉴定真假

钱的作伪与辨伪 中国从有货币算起,已经有几千年的时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钱币的品种不下有数干种,其中有珍稀品,也有普通品。人称“物以稀为贵”。大凡收藏钱币的人总想得到存世不多的珍贵钱币,这种心理恰恰被那些古董商所利用,鱼目混珠,伪品便出现了。因此,无论是收藏、还是研究钱币,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去伪存真的问题。本文想就几种钱币作伪和鉴定的方法,以及鉴定钱币所应具备的一些知识等方面作一比较系统的介绍。 1.古钱作伪的主要方法 (1)翻砂法。 翻砂法是我国古代铸币的主要工艺法。隋以前铸钱多采用钱范铸造,自唐代开始,则采取母钱翻砂的技术,不管是哪一种铸造方法,除了某些历史时期外,总体上说都比较讲究铸币的工艺质量,钱币的质地一般都比较紧密细致,流传至今,表面自然产生一层色呈深褐色的包浆,让人感觉火气尽退,色泽柔和。而伪品的铸造工艺一般比较马虎,致使钱质疏松,让人感到火气很重,钱面砂眼和气孔虽经打磨,但总不及自然磨损而显得光滑。 制造伪钱一般采用母钱翻铸的方法,极少有用钱范作伪的。古代铸钱,放入砂箱中的母钱不止一枚,而是整箱,由于是整箱翻砂模,砂模压力均匀,铸造出来的钱币厚薄一致。而作伪者一般仅雕刻一枚母钱,不是整箱翻砂模,因此,同样是母钱翻铸,由于母钱的数量和铸造工艺不一样,翻铸出来的钱币厚薄因变形而不同。 古代铸钱从砂模中取出的钱币毛坯往往成树形,需要加工打磨,由于古钱形制是方孔圆形,所以翻铸出来的钱币毛坯被串在同一根方棒上,同时旋转打光,钱币边上留下的锉痕并不成直线状,而成弧线形,与钱边平行,从清代咸丰钱中的一些大钱还可以隐约地观察到,即使如此,由于年代的久远,钱边的锉痕或者消失了,或者已不很清晰了。相反,作伪者锉毛坯时只知道反复锉磨,使钱边光滑就行了,形成钱边的锉痕杂乱无章,或者呈直线状,使人有一种全新的印象。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王莽布币的加工方法与众不同,它们被加工时尽管也可能数十枚地串在一起,由于形制上并不是圆的,所以锉磨的痕迹或与钱面垂直,或与钱面成一定的斜交,成直线状。而赝品一般并不注意这些,大多留有合模范线。 鉴定钱币,钱穿即钱币的方孔也是应注意的地方,这是作伪者往往忽略的地方,古代的钱币加入商品流通领域之后,人们使用时是用绳索之类的工具将钱币串在一起的,所以,随着钱币流通时间的增加,钱穿经自然磨损已不再像新出炉的钱币那样棱角分明了,有的甚至会造成钱穿变形。伪钱却不同,钱穿方整有棱,留有新锉痕迹。 由于作伪者使用真钱翻制砂模时用力不匀,不但使钱币厚薄不同,而且容易造成钱币文字的高低也会不同,这种情况在真正的古钱中不多见。 由于用翻砂法作伪会带来如此多的麻烦,容易被识别,因此,作伪者常常会加上一些铜锈来加以迷惑,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多方面的鉴定知识,而不单单从翻砂这一点来推敲是否作伪。 (2)改刻法。 这种作伪的方法比较重要,就是将一枚普通钱币经过加工改刻之后,变成一枚珍贵的钱币。改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种是利用流铜进行改刻。古代铸钱,由于技术上的原因,铜钱表面会留下浇铸时遗留的铜液结晶,钱币界称这种结晶为流铜。流铜的存在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在作伪者眼里却成了可以利用的对象。这些流铜往往被刻成星纹或月纹,也有的则被刻成文字,这些被刻成的星月纹或文字一般位置都不正。 一种是直接在钱币表面阴刻文字。出现阴刻文字的钱币大多是半两和五株钱两种。作伪者常常会在钱币表面刻上一些吉语或意义隐晦的符号、数字和文字,也有 的在钱币边上或肉上刻上一些花纹图案,这些附加在钱币上的文字、符号、数字和花纹,由于是后刻上去的,往往与整个钱币不相协调,给人有一种多余感。 一种是对原有钱文进行改刻。这种改刻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对钱币面文的改刻;一是对钱币背文的改刻。 战国时期齐国铸行的“齐大化”三字刀发现较多,算不上什么珍贵,而“齐返邦张大化”六字刀却不然,发现较少,于是,作伪者利用六字刀不易得而收藏者又急想得到的心理,将三字刀改刻成六字刀,混水摸鱼。乍看起来,这些假的六字刀形制规整,符合先秦齐刀特征,文字有的也一样,但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文字排列拥挤和改刻时留下的刀痕。对钱币面文改刻,有的采用将文字铲去,如将太平天国背圣宝小平钱的“天国”两字铲掉,使之成为出谱的横读“太平”背“圣宝”。又如将康熙通宝之“熈”字铲去第一笔撇划成简体字“熙”形,等等。在改刻的钱币中,有一种利用旧有光背铜钱磨去面文进行改刻,比如有一枚直读半两钱,粗看上去,制作、锈色、包浆等都相当的好,但看文字却让人生疑,“半两”二字与钱面一样平,这在秦汉半两钱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细细品味,“半两”二字系人工琢刻而成,文字笔锋处留有刀痕。 据说,改刻钱币还有一些离奇的方法,例如利用古铜镜刻成钱币等。 以上这些改刻的方法,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作伪者为了使改刻的地方不露痕迹,经常会施以假锈
  一、看古铜钱铜质,定真伪。古代铜钱的材质有青铜、白铜、红铜和黄铜四种。明代嘉靖以前铸钱材质一般都是青铜,少量白铜,红铜铸币辽代较多。青铜容易断裂,断裂面无铜色,而将断裂面在石头上摩擦后,铜色即显。黄铜铸币和铜雕母钱始于明代嘉靖,如果发现明代嘉靖以前的黄铜钱币或铜雕母钱,可判定是后铸无疑。
  二、听古铜钱声音,定真伪。古铜钱年代越久,钙化越严重,钙化后的铜钱失去铜的原声,用金属撞击声音沉闷,声音越小,时间越久。凡是发现声音尖高的古铜钱,说明没有钙化现象,可判定为新彷品。
  三、闻古铜钱气味,定真伪。古铜钱时间越长,其氧化越严重,铜钱氧化的时间越久,其铜腥味越小。凡是铜腥味重的古钱币,皆可判定为假货。
  四、观古铜钱锈色,定真伪。古铜钱停止流通后,存放不当会生锈。传世古铜钱锈层较薄,且锈在局部,钱面大部分呈古黑色。出土铜钱坑口不同锈色不同。土坑出土的铜钱,锈层一般较厚,锈在一起的铜钱叩开后,有“泛金”、“泛银”、“泛蓝”现象,“三泛”现象是无法仿制的;沙坑出土的铜钱,一般锈层较薄,钱面多生红黄锈;水坑铜钱锈色布满币面,呈墨绿色。古铜钱的锈是由内向外而生,行家称其为“发锈”、“贴骨锈”,真锈是很难去掉的,凡是锈容易去掉的铜钱,可判定是赝品。
  五、舌头舔古铜钱,定真伪。用舌头舔古铜钱面,真品无味道。如果有酸味、苦味、涩味,可判定是人工做锈或作浆,必假无疑。
  六、比较古铜钱,定真伪。我国古铜钱都是手工铸造,每枚古铜钱币之间多少都有一些差别。如果发现多枚钱币一模一样,分毫不差的古铜钱,可判定是现代工艺所为。
  七、水煮古铜钱,定真伪。古铜钱上的锈或绿或红,或黄或蓝,附着力极强。遇到锈色可疑的高古钱,放入沸水中煮20分钟后看锈色,如果锈色不变不脱的是真钱,变色脱锈的可判定是假货。
  八、针扎古铜钱,定真伪。古铜钱的真锈比较坚硬,用针用力下扎而不入不立。如果是人工用粘合剂做作的假锈,具有软性,用针很容易扎入,针立而不倒。凡针立于锈上的铜钱,可判定是赝品。
  九、掂量古铜钱,定真伪。古铜钱用手掂量,感觉轻飘飘的,因为真钱钙化、氧化后密度小。新铜翻铸假币密度大、比重大。凡是有压手感的古铜钱,多数可判定是新铸品。
  十、看古铜钱大小比重,定真伪。古铜钱的大小,轻重千差万别,很难说清规制,但从普遍性分析,也能悟出一般规律。如战国“半两”,大部分直径3.2厘米左右,重5.4—7.4克不等;秦“半两”大部分直径在2.5—2.8厘米之间,重3—6克左右;汉“五铢”大部分直径在2.4—2.6厘米左右,重3.2—3.6克之间;唐代“开元通宝”大部分直径在2.4—2.5厘米之间,重3.8—4.2克左右;宋代小平钱多数直径在2.4—2.5厘米之间,重3.4—4.2克左右。近年专家研究发现,“半两”钱直径凡是超过4厘米以上的,均为伪作,小平钱超重和超大的,真品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