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套人民币行名谁写的,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是谁写的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18 12:50:53 浏览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是谁写的

分类: 社会民生 >> 其他社会话题
解析:

解放后我国第一套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6个字是由当时主持中央财政经济工作的董必武题写的。董老自幼对柳体情有独钟。他以楷书题写的"中国人民银行"6个字刚健俊洁、笔势精悍、骨力遒劲、结构严谨而开张,深受书法界好评。
第二套及以后的第三、第四套人民币的"中国人民银行"6个 字是由当时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的马文蔚用隶书所写。马文蔚的"中国人民银行"6个字力足丰润,被誉为汉隶与魏碑的变体,典雅和谐,刚柔并济。
1980年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外汇兑换券上的"中国银行"出自郭沫若的手笔,"中国银行"4个字极富变化,粗笔不臃肿,坚实如柱,细笔不柔弱,瘦劲神通,字字精道,看上去确有大气磅礴、力重千钧之势。

中国人民银行是谁写的这几个大字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马文蔚书写的“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不仅用在第二套人民币以来的各版人民币上,而且广泛用于各级人民银行的机构门牌。
迄今为止,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发行过五套人民币。很多人可能没想到,早在建国前,具体来讲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就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在1955年、1962年、1987年和1999年陆续发行了第二至第五套人民币。从第二套人民币开始,“中国人民银行”的书法字样一直沿用至今。第二套人民币票面“中国人民银行”这六个字刚柔并济,遒劲不失圆润,端庄不失灵巧,被誉为当代书法精品。
马文蔚书写应为“中国人民银行”和“壹、贰、叁、伍、拾、圆、角、分”及年号,共19个字。1956年公布了第一批汉字简化字,其中的“国”“银”两字简化为“国”和“银”,总行曾给马先生来函让其重写,但当时马老已八十高龄,身体多病,握笔困难,难以书写,最后这项任务就落在北京印钞厂的专家身上,他们经过细心临摹马老笔体,终于临仿出了“国”和“银”字,国字的“口”和银字的“艮”仍为原迹,并一直沿用至今。

第一套人民币面值

第一套人民币面值有一元,五元,十元,二十元,五十元,一百元,二百元,五百元,一千元,五千元,一万元,五万元。1.第一套人民币自1948年12月1日至1953年12月陆续发行,共有12种面额62种版别。其中1元券2种、5元券4种、10元券4种、20元券7种、50元券7种、100元券10种、200元券5种、500元券6种、1000元券6种、5000元券5种、10000券4种、50000元券2种。2.第一套人民币于1955年5月10日起停止流通。3.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成立,同日开始发行统一的人民币。至1951年底,人民币成为中国唯一合法货币,在除台湾、西藏以外的全国范围流通(西藏地区自1957年7月15日起正式流通使用人民币)。拓展资料:第一套人民币简介:1.第一套人民币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进军的形势下,由人民政府所属国家银行在1948年12月1日印制发行的唯一的法定货币。2.在图样题材上,选择当时经济建设和新社会人们生活的图案,生动展现出我国解放事业及建国初期人们的政治、生活、文化、社会百态,使人们领略到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建设新中国、新社会的如火如荼激情岁月。3.1948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分散的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为适应形势的发展,急需一种统一的货币替代原来种类庞杂、折算不便的各解放区货币。为此,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同日开始发行统一的人民币。当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同志为该套人民币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行名。
第一套人民币共12种面额。
第一套人民币于1948年12月1日由刚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分别有1元券、5元券、10元券、20元券、50元券、100元券、200元券、500元券、1000元券、5000元券、10000元券、50000元券等12种;版别共62种。
这套人民币由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行名。票面上两方印章分别为“总经理章”和“副经理章”。第一套人民币的主要设计者是解放区的王益久和沈乃庸等人。
其中,1元券2种、5元券4种、10元券4种、20元券7种、50元券7种、100元券10种、200元券5种、500元券6种、1000元券6种、5000元券5种、10000元券4种、50000元券2种。
扩展资料:
发行背景——
中共在国共内战中节节胜利,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同时期国民政府为应付战争开支所发行的金圆券因没有足够黄金等硬通货和美元的支撑,造成了恶性贬值。而原来各“解放区”所发行的货币种类繁多,折算不一,非常不便。
为此,中共于1948年在石家庄市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同时发行了统一的人民币取代了各“解放区”及原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稳定了金融秩序和经济活动。
1955年2月21日,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发行新的人民币和收回现行的人民币的命令》,自同年3月1日起发行第二套人民币,第一套人民币按10000:1兑换第二套人民币,并从当年4月1日起按票种逐步退出流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一套人民币

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是谁题写的?

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这几个字是谁写的?
一.董必武为首套人民币题字
我为从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第一套人民币起,至今已经发行了五套人民币。第一套人民币共发行从1元至50000元12种面额,60个票种。前面已经介绍,这些票面上的“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和面额汉字除1000元耕地狭版券外,全部是由当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兼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的董必武同志所书写。这是因为一方面董必武同志的一手好字在解放区有口皆碑,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和人民币的发行都有是在董老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且“中国人民银行”行名也是由他首肯并上报中央批准的。当南汉宸说明想法后,董必武同志非常谦虚地说,我写的字不太好,还是请林老师他们(指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谢觉哉、朱德等)来写吧。后来在南汉宸同志再三请求下,他在一张白纸上横竖写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华民国”,“壹、贰、伍、拾、佰、仟、万圆”,“一、二、三、四、五、七、八、九、十、年”等许多字,有些字加“贰”字还写了几种不同的写法。这些字经过南汉宸筛选,后来就出现在第一套人民币上了。董必武的字被称为“柳体”,刚劲挺拔,俊俏舒逸,为第一套人民币增添了不少色彩。
二.马文蔚为第二套人民币题字
第二套人民币及以后各套人民币上的汉字出自何人之手,由于档案没有详细记载,一直是个迷,这个谜底直至30多年后的1983年才终于被揭开。原来,第二套人民币上的汉字是由当时在中国人民银行任金融研究员的马文蔚先生所书写。
1950年初,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套人民币改革的设想便提到了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领导人的议事日程。为设计好这套人民币,当时由中国人民银行首任行长南汉宸负责征集人民币上的题字,而由中国人民银行印制局副局长王显周负责组织中央美术学院的罗工柳和周令钊等设计人民币上的图案。据马文蔚先生回忆,那是1951年的一天,南汉宸特意从故宫博物院借来一支宫延用笔,中午休息时,将马文蔚请到自己的办公室,南汉宸拿出笔问:“你看这支毛笔怎么样?”马文蔚一看是十分珍贵的宫延用笔,便说:“真是好笔!”南汉宸说:“你写几个字怎么样?”马文蔚这才注意到,书案上早已摆好了端砚、白宣纸和各色虎皮宣纸。马文蔚问:“写什么呢?”南汉宸说:“就写咱们银行的几个字吧!”马文蔚提起笔,按照南汉宸的意思一连写了好几套“中国人民银行”和“壹、贰、叁、伍、拾、圆、角、分”等字。当时白宣纸用完了,就写在各色虎皮宣纸上,有黄色的,也有绿色的。写完后,马文蔚已意识到他写的字可能会用在人民币上,便说:“写的不好,如果哪个有用,可剪开挑一挑。”南汉宸仔细筛选后,挑出一套较好的放在一边,然后把征集到的其他墨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最后还是选定了马文蔚的墨迹。不久,这些字便出现在了第二套人民币上。以后在设计第三套人民币时,票面上的面额汉字改用了印刷宋体字,但“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六个字仍然沿用。在设计第四套人民币时,又重新把面额文字由印刷宋体改成了马文蔚的手迹,同时把行名和面额汉字中的繁体字改成了简体字,异体字改成了正体字,旧体字改成了新体字,但仍用马文蔚的书体。
那时,人民币的设计和人民币上的题字是作为国家机密不能泄漏的,所以,几十年来,马文蔚守口如瓶,从未向任何人提及此事。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一篇文章促成了这一多年的秘密终于大白天下,那是1983年3月的一天,时任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政协委员、省文史研究馆员的马文蔚先生在翻阅3月1日《山西日报》时,偶然发现一篇将人民币是题字者说成是冀朝鼎的文章,没过几天,《新民晚报》也刊出同样说法的文章。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马文蔚当即提笔给中国人民银行部行写了一封信,说明了事实

新中国第一套人民币纸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由谁题写

董必武
南震寰
董必武为首套人民币题字,马文蔚为第二套人民币题字.

人民币是谁发明的?

人民币是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时开始发行的。从开始发行到1955年5月10日停止流通使用的人民币为第一套人民币。 第一套人民币是在统一各革命根据地货币的基础上发行的。发行统一的货币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革命根据地货币是在战争时期各革命根据地被敌人分割封锁的情况下产生的。抗日战争胜利后,各解放区人民政府就开展了统一货币的工作。如华中解放区发行统一的华中币,收回和统一原来新四军开辟的各的抗日根据地发行的多种名称不同和币值不等的地方货币。其它解放区也采取了类似的统一货币的措施。但是,在各解放区统一货币工作尚未完成时,国民党反动派就发动了全面内战,解放区许多地方被国民党军队占领,统一各解放区货币工作不得不暂时停止。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统一解放区货币,经华北人民政府、山东人民政府、陕甘宁和晋绥两边区人民政府会商决定,合并华北解放区的华北银行、山东解放区的北海银行和西北解放区的西北农民银行,于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中国人民银行。首任总经理南汉宸,副经理胡景云、关学文。同时开始发行统一的人民币,这是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后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第一套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六字由当时的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同志题写。第一批发行的人民币有10元、20元和50元三种券别,首先在华北、山东和西北三大解放区流通使用。随后发行了1元、5元和100元三种券别的人民币。此后,各种券别和版面的人民币逐步推广到全国各个解放区。 第一套人民币发行后,原来流通在各解放区的地方币陆续停止发行,并按规定比价收回。在全部收回前,按一定比价照常流通。其比价是:人民币对冀南银行币、北海银行币、华中银行币和中州农民银行币比价为1:100;人民币对晋察冀边区银行币、东北银行币、热河省银行币和长城银行币比价为1:1000;人民币对西北农民银行币和陕甘宁边区商业流通券比价为1:2000。 1949年1月,北平解放,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迁到北京。全国解放后,各大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国人民银行相继成立。1951年底,除西藏自治区和台湾省外,全国范围内货币已经统一,人民币成为我国唯一的合法货币。到1953年12月,人民币发行券别有1元券、5元券、10元券、20元券、50元券、100元券、200元券、500元券、1000元券、5000元券、10000元券、50000元券等12种;版别共62种。其中,1元券2种、5元券4种、10元券4种、20元券7种、50元券7种、100元券10种、200元券5种、500元券6种、1000元券6种、5000元券5种、10000元券4种、50000元券2种。 由于当时各解放区的环境和全国解放初期条件的限制,第一套人民币的设计思想还不够统一,图案既有反映工、农业生产的劳动场面,也有反映交通运输的情景,还有的反映北京等地名胜古迹的……内容繁杂,主题思想不突出、不明确。钞票种类多,面额大小差别大。从1948年12月到1953年12月,共印制发行了12种面额、62种版别的人民币,最小面额只有1元,最大而额则是50000元。到第一套人民币发行后期,1元券几乎退出流通领域。印制工艺多样,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为了用最快的速度进行钞票的印制、发行,以满足解放战争的需要,当时只得采取应急措施,老厂新厂一齐上,新旧设备一齐用,工艺上采用了石印、凸印、凹印、胶印、凸凹合印、凸胶合印、胶凹套印等七种技术,纸张、油墨等主要原料也都是就地取材。因此,钞票的质量差别较大、参差不齐。
当然是我们中国人民银行发明的.
1948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分散的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为适应形势的发展,亟需一种统一的货币替代原来种类庞杂、折算不便的各解放区货币。
为此,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同日开始发行统一的人民币,当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同志为该套人民币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行名。
扩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人民币的主管机关,负责人民币的设计、印制和发行。
人民币的单位为元,人民币的辅币单位为角、分;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人民币符号为元的拼音首字母大写Y加上两横即“¥” 。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发行人民币以来,历时71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而逐步完善和提高,至今已发行五套人民币,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
除1、2、5分三种硬币外,第一套、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币已经退出流通,第四套人民币于2018年5月1日起停止流通(1角、5角纸币和5角、1元硬币除外),目前流通的人民币,主要是1999年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1] 。
2016年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此间举行的会议上透露信息:将争取早日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会议认为,在中国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探索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民币

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是谁写的?

第一套人民币共发行从1元至50000元12种面额,60个票种。这些票面上的“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和面额汉字,全部是由当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兼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的董必武同志所书写。第二套人民币及以后人民币上的汉字出自何人之手,由于档案没有详细记载,一直是个谜。这个谜底直至30多年后的1983年才被揭开。原来,第二套人民币上的汉字是由当时在中国人民银行任金融研究员的马文蔚先生书写的。第三套人民币票面上的面额汉字改用了印刷宋体字,但“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六个字仍然沿用。第四套人民币时,又重新把面额文字由印刷宋体字改成了马文蔚的手迹,同时把行名和面额汉字中的繁体字改成了简体字,异体字改成了正体字,旧体字改成了新体字,但仍用马文蔚的书体。目前流通的第五套新人民币票面上面额汉字改用了印刷宋体字,但“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六个字仍然沿用马文蔚的书体。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确认马文蔚为书写者:1983年3月1日,某报载文说人民币上的汉字不是马文蔚写的。马先生知道后,就给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写了封信,要求落实此事。总行收到此信仅半个月,就派出金融研究所的陈溶同志和高级工艺美术师张作栋来到阳曲县,带着总行的“绝 密一号”档案,作调查和技术鉴定,确认档案中所留几套墨迹笔体与马先生的书法完全相同,尽管这些墨迹未曾署名,但还是能认定它是出自马先生之手的。198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特发公函指出:“马文蔚同志是一位对银行建设有贡献的旧知识分子,1950年受南汉宸行长委托,为人民币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等字。
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这几个字是谁写的?

人民币上的字是谁写的

人民币上的字是谁写的介绍如下:
第二套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是繁体字,从左至右,全部由马文蔚所写。第三套人民币上的面额汉字改用宋体字,但“中国人民银行”仍然沿用马文蔚所写的字。
第四套人民币又重新把面额改回了马文蔚先生的字,同时把行名和面额汉字中的繁体字改成简体字,文蔚所写的“中国人民银行”6个字之中,“国”和“银”原来是繁体字。第4套人民币准备发行时,人民银行总行决定把繁体改为简体,便想请马文蔚重写简体的国和银两个字。
第一套人民币
解放战争进入大反攻后,解放区逐步扩大,很多解放区连成了一片。但各解放区的货币当时并不一样,造成了很多方面的障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共中央决定开展货币统一工作。
中央同意筹建中央银行,当时的负责人董必武就在考虑中央银行的名称问题。在广泛征求意见后,董必武认为创建的解放区银行,不仅要考虑货币统一,还要和将来建立共和国联结起来,现在的中央银行就是以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所以叫“中国人民银行”。中央批准了他名称的建议。
1947年在中央政府所在地西柏坡附近的夹峪村正式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曾任陕甘宁边区财政厅长的南汉宸为筹备处主任。
1948年初,南汉宸在西柏坡请董必武为第一套人民币题写行名,一开始的时候董必武推辞说:“我的字不好,最好请其他知名的学者来写。“在南汉宸的再三请求下,董老才答应了下来。在西柏坡的农家小院里,董必武在这里写出了“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
第二套人民币
说到第二套人民币,就必须提到一个人,它就是马文蔚先生。
马文蔚先生祖籍山西,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毕业后,曾担任过国民党中央信托局人事司甄核科主任。在这期间受到了诬陷,还因此被免了职。等到真相大白后,同是山西老乡的孔祥熙想请马文蔚回中央银行当处长,却被马文蔚直言拒绝,不在为国民党政府工作。
解放后的马文蔚由薄一波介绍,认识了当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南汉宸,并加入了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担任了研究员。
1950年的一天,中午休息的时候,南行长特别将马文蔚叫到了办公室。问马文蔚是否愿意写几个字,试试笔。于是,马文蔚就按照南行长的要求分别写了几套"中国人民银行"和壹、贰、叁、等其他字。白宣纸用完后,又在各色其他宣纸上继续写。写完后马文蔚才意识到他写的字可能会用在人民币上,便谦虚的讲:"写得不好,如果哪个有用,可剪开挑一挑。"
当时南汉宸行长也请过很多人写了这些字挑选、比较,最终还是选择了马文蔚写的字。设计好后将票样送给中央领导审阅、修订上报后,从此马文蔚写的这一套字就确定在人民币上了。
马文蔚先生写的这套字,字形据专家分析与《张黑女墓志》非常像,也可以叫做张黑女体。 字写得非常好。从此之后的多套人民币也大都采用了马先生的这套字。
第三套及以后的人民币
第二套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是繁体字,从左至右,全部由马文蔚所写。第三套人民币上的面额汉字改用宋体字,但“中国人民银行”仍然沿用马文蔚所写的字。第四套人民币又重新把面额改回了马文蔚先生的字,同时把行名和面额汉字中的繁体字改成简体字,文蔚所写的“中国人民银行”6个字之中,“国”和“银”原来是繁体字。
第4套人民币准备发行时,人民银行总行决定把繁体改为简体,便想请马文蔚重写简体的国和银两个字。但当时已经是80年代,马文蔚先生已是80岁高龄,握笔不稳,未能写成。最后找到专家细心临摹马老的字迹,才仿写出了简体的国和银字。
现在使用的第五套人民币,面额的字体改用宋体,但“中国人民银行”6个字依然沿用马文蔚字体。而中国人民银行总部大厦上那几个字也是用的马文蔚的这些字。

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是谁写的?

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这几个字是谁写的?
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这几个字,到底是谁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