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民国瓷器鉴别特点方法
- 2、民国瓷器的鉴定方法是什么?
- 3、民国仿珐琅彩瓷器有什么特征及鉴定方法
- 4、如何鉴定民国瓷器.?
- 5、民国粉彩怎样鉴别` ?
- 6、怎样鉴定瓷器 瓷器的鉴定方法
- 7、民国粉彩瓷器分哪几类,怎么鉴定真伪
- 8、民国青花瓷器鉴别
- 9、鉴定新老瓷器的绝招有哪些?
民国瓷器鉴别特点方法
民国瓷器的特点 1.胎釉
民国时期瓷器胎质同明清时期比,相对疏松。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釉面上出现气泡和脱釉现象。早期的民国瓷器有精粗之分,粗者胎釉结合部多泛黄,晚清瓷器大多没有这种特征,也比青瓷要显得紧密一些。
2 .工艺
民国初期瓷器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开始明显由制瓷作坊向瓷业公司转型。民国时期瓷器制造逐渐完成了由传统的手工生产到现代机械化生产的转变。这时期机制瓷器普遍出现,使得器物造型更加统一并且规范化,但同时也显得呆板,这在一般商品化日用粗瓷器上表现得更为突出。瓷胎有明显的现代瓷质感,白度和硬度都相对较高。描金工艺是民国瓷的一大特色,主要在器口、壶嘴、瓶的双耳、瓷塑罗汉像、底款等实施描金。一部分描金瓷器销往海外。
3 纹式
由于使用化学彩料,大多数产品色彩浮艳,以“洋蓝”绘画的青花更是普遍有飘浮的感觉。为省工力,日用粗瓷的绘画也常见偷工减料,更多采用了简笔画法。 除机械炼泥、制坯、成型外,民国制瓷工艺最大的变化是贴花纸的使用,大大提高瓷器生产力。民国瓷器以彩绘为主要装饰手法,彩绘内容丰富多彩,人物、花卉、山水、鸟兽、博古、吉祥图案等一应俱全,装饰图案也由过去的山水、人物、花卉图案,演变为一面是绘画,一面是诗词文字装饰。但画风和图案等均未脱清朝人的绘画特点。尽管如此,在图案内容方面还是有比较明显的时代特色。民国瓷器的特点主要是通过绘画而表现出来的。这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流行于清代的吉祥寓意纹样依然很多见,但也出现了一些宣传时事和政治主张的内容。
4 民国彩瓷
有浅绛彩和粉彩等多种彩瓷。尤其是新粉彩工艺与内容的革新,还表现在原本作为瓷器装饰而存在的彩绘,一部分发展为专门的瓷画艺术。民国二十年代已成风尚,彩绘工匠中的佼佼者们完成了由瓷画艺匠到瓷画画家的转变。除传统画法外,与彩料的变化相适应,还引入了西洋画法。除了大量手工绘画瓷器以外还有大量瓷板画同时出现。事实上民国彩瓷已经成为绘画艺术的载体之一。民国时期最著名的瓷绘艺术家当首推景德镇的“珠山八友”。
1928年中秋节,王琦、王大凡、田鹤仙、汪野亭、程意亭、邓碧珊、刘雨岑、徐仲南等多人(其实是以十二人为主,组织的一个群体)在景德镇文明酒楼组织“珠山八友月圆会”,约定以后每月十五日集会,论画品茗。这些名家各怀绝技,饮誉瓷画艺术界。由于瓷画艺术的发展,瓷器装饰匠师的艺术家化,使得短暂的三四十年间留下姓名的`制瓷名家的人数超过了以往各朝代。为后人留下珍贵艺术品。王琦在参加上海国际博览会时其瓷板画作品被外国人订销,回来后王琦组织一些人,制做了大量瓷板画销往国外,和同时期外销描金瓷器制做工艺水平不比清三代官窑瓷差,为世界留下珍贵艺术品。
民国瓷器的简介 中国陶瓷史上,尚未把民国瓷器纳入其中,市面上出版的陶瓷书籍图录,也极少有把民国瓷器作为一个专类来记叙的。这里面的原因:一是因为“民国”这个概念不太好把握;二是文物界及收藏界对民国瓷器的重视远远不及他们对其它时期瓷器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追求的程度。
近些年来民国瓷器精品已经在悄悄地升温了。主要是因为民国瓷器本身就具备了较高品质,其艺术表现力也并不逊色于前朝。因此许多有识之士已在不动声色地把平常人仍视为杂货的民国瓷器悄悄地纳入怀中收藏了起来,等待着“一朝成名天下知”的那一天。
民国瓷器与现代仿品胎釉彩的差异 民国瓷器的胎釉大体有两种风格,一是胎质细腻洁白,硬度相对较高,釉面洁白润滑。但胎釉结合不紧,伴有杂质,在20倍的放大镜下见有薄薄的气泡层。另是胎质粗松,不用放大镜亦可见到细小的孔隙,釉上气泡明显。前者多为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陈设瓷,后者则为日常生活用瓷。现代仿品的胎釉有民国陈设瓷的特点,质量较好,但也存在两种倾向,上佳者有洁白如玉的感觉,胎中基本不见有杂质,胎釉结合紧密,20倍放大镜下不见有气泡层,釉面较民国时更白,这是烧造工艺改进所致,因民国时为柴窑,现代则为电窑、气窑。故民国瓷器白中微灰,现代仿晶则白中有光。一般者虽也洁白如玉,但胎色微青,放大镜下有杂质,胎釉之间虽不见气泡层,但釉面有气泡。
一般来讲,民国瓷器中陈设瓷的胎、釉质量好于瓷板质量,特别是一些薄胎器物胎体之薄尤过于清雍正时期。瓷板受成型工艺所致,多不十分平整,有凹凸,造成釉面亦不平滑,与清晚期的波浪釉相仿,但凹凸在釉下。而现代仿晶则是瓷板的质量好于陈设瓷的质量。瓷板的表面十分平滑,不见有民国时的凹凸现象,此点可视为区别民国与现代仿瓷板画的一个条件。现代仿陈设瓷的胎体较厚,在手感上要超过民国器物。
在具体的鉴定过程中还要注意到一个共性的问题,凡名家之作,尤其是年代相同或相近的作品,其作品的胎釉之间少有差异,因这些名家是绘瓷名家,绝非制瓷名家,其彩绘的载体多出自同一人之乎。如民国时的制瓷名家吴霭生,从事于瓷器胎釉的研究,其白釉洁白如玉如丝,彩绘名家潘甸宇、汪晓棠、邓碧珊及张志汤都曾用他的白胎彩绘。王步曾在《白釉能手吴霭生》一文中说:“我也爱采用吴霭生的坯胎绘青花。在故宫博物院有一件青花白釉大笔筒,底款‘愿闻吾过之斋’六字,之上有‘竹溪’图章一颗,这正是吴霭生的青花白釉。”而现代仿晶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因为他们不仅绘瓷,也制瓷,执行的是从造型到胎釉,从彩绘到烧造的一条龙生产方式。而他们之间的“分工”很细,虽然这种“分工”不是有组织进行和分配的,但根据个人风格和特长,你仿汪大沧,我仿王琦,他则为邓碧珊,颇守“职业道德”。而且目前还不见有全能高手。即便是有这样的能人,其作品也是“四不像”之作,不用佐以胎,釉、彩就能立辨真伪。所以,在同为现代仿品的情况下,其胎釉还是有差异的。
另外,某一名家之作的载体即使不是出自制瓷名家之手,其质量也不会有大的差异,如程意亭逝后,其居室中有大量的白瓷板,说明彩绘艺人多有备货,如同书画家存有大量宣纸一样,绝非现用现购,应该不会有质量上的差异。假如有两件同一作者、年代相近的作品存在胎、釉上有明显差别的话,最起码其中一件必定有假,这就要从彩及绘画技巧上找出不对之处。
民国时期名家作品上的彩料一般较薄,但艳者无飘浮感,淡者也非苍白无神。厚重浅淡之处均以笔法皴擦洗染而来。而现代仿品则急功近利,艳者颜料凸起,浅者没有色彩。厚重之处以彩料堆积得来,彩的厚薄极为明显,用手抚之有起棱的感觉。由于这里涉及绘画方法,将在后一部分中加以详述。
民国瓷器的鉴定方法是什么?
仿造民国瓷器的特点十分明显,即以名家名作为主,一般市民阶层所用的瓷器较少仿造,但也并非绝对,近年就有仿民国嫁妆瓶出现。这里有个一般性规律,凡名作,有民国仿,也有现代仿。普通之作,则有现代仿,而无民国仿。现代仿品是利用人们追求古物心理,以赢利为目的地造假。
一般来讲,民国瓷器中陈设瓷的胎、釉质量好于瓷板质量,特别是一些薄胎器物胎体之薄尤过于清雍正时期。瓷板受成型工艺所致,多不十分平整,有凹凸,造成釉面亦不平滑,与清晚期的波浪釉相仿,但凹凸在釉下。而现代仿晶则是瓷板的质量好于陈设瓷的质量。瓷板的表面十分平滑,不见有民国时的凹凸现象,此点可视为区别民国与现代仿瓷板画的一个条件。第五章书法收藏
从始于数千年前的中华黄河流域的古陶器文,再经由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持久的艺术魅力。
民国仿珐琅彩瓷器有什么特征及鉴定方法
在民国初期瓷器主要还是延续了晚清以来的产品,以青花、釉上彩和颜色釉瓷为主,而这些产品大多是仿古瓷,颜色釉多仿明代,青花、彩瓷则多仿康雍乾三朝。“古月轩”瓷是民国时期古董商对清代康雍乾时期珐琅彩瓷的一种叫法,所以在鉴定民国瓷器时候看到一些有“古月轩”款的珐琅彩瓷,都是在民国时期制作的,大部分民国仿珐琅彩还是流行书“乾隆年制”四字料款。在民国瓷器鉴定中,大部分民国仿珐琅彩瓷,大部分其胎釉明显地具有晚清民国时期的特点,胎面不够光滑均匀,胎质较疏松,釉薄色白。
在民国初期瓷器主要还是延续了晚清以来的产品,以青花、釉上彩和颜色釉瓷为主,而这些产品大多是仿古瓷,颜色釉多仿明代,青花、彩瓷则多仿康雍乾三朝。
“古月轩”瓷是民国时期古董商对清代康雍乾时期珐琅彩瓷的一种叫法,所以在鉴定民国瓷器时候看到一些有“古月轩”款的珐琅彩瓷,都是在民国时期制作的,大部分民国仿珐琅彩还是流行书“乾隆年制”四字料款。在民国瓷器鉴定中,大部分民国仿珐琅彩瓷,大部分其胎釉明显地具有晚清民国时期的特点,胎面不够光滑均匀,胎质较疏松,釉薄色白。
扩展资料:
仿雍正粉彩,珐琅彩瓷器
雍正时期,瓷器造型,隽秀尔雅,小巧玲珑,器型比例适度协调,有“曲线美”的特点。仿品则达不到上述效果。雍正粉彩柔和而不艳,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
雍正以后各朝代都有仿制,但民国时期的仿品,施铅粉较多,彩料浓厚,就像涂上一层油漆一样,表现非常死板,分不出层次,立体感不强。雍正时珐琅彩(俗称古月轩),胎质细腻,洁白,彩色艳丽华美,层次清晰,类似西方油画的立体效果,表现极为生动形象。
清末民初,竞相仿制,有的仿品,甚至比真品还要精细。署“古月轩”款的器物和鼻烟壶等,多系仿品。雍正时开始出现窑变红釉,是由红和兰交织在一起,多数是兰多于红。仿品则红与黑交织在一起。
如何鉴定民国瓷器.?
讲座名称: 青花瓷鉴赏
主办单位: 国家图书馆分馆
主讲人: 王启泰
讲座类别: 文物
主题词或关键词: 文物 瓷器
音频
音频
青花磁鉴赏
文字介绍
文字介绍
讲座全文
瓷器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发明,到底产生于何时,学术界有争论。有人认为在商代就有。我所在的单位70年代就展出过一个尊,当时我还不太懂什么叫瓷器,有个专家说这就叫瓷器。我说这瓷器与现在的瓷器不一样,他说是不一样,那时候的很粗糙,就是表面上有一些玻璃质的东西,所以有的专家说这种瓷器应该叫原始瓷,但也有的专家认为这是陶器中偶尔出现的。至于到底是怎么出现的,这是专家的事,与我们无关。总之原始瓷是在两晋之前产生的,叫原始青瓷。到了两晋以后,开始出现了白釉、酱釉,以及唐代的秘色瓷和湖南长沙的釉下彩,还有宋代的五大名窑,都是人工将颜色做到瓷器上,是人可以控制的。这些在收藏界叫老窑瓷。到元代时就出现了青花、釉里红及红绿彩。今天我主要说青花瓷。有的专家认为青花瓷产生在唐代,也有人认为产生在宋代。到元代,青花瓷就已经成熟了。
咱们现代的收藏者大多数收的是元、明、清的瓷器。近百年的瓷器叫新瓷。从瓷器上来讲,有单色釉、彩绘釉。彩绘中青花瓷是数量最多的,从元代到清代直到现在近700年中,青花瓷是瓷器中的主流。
讲青花瓷必须先提青花料,青花料中蓝色的是氧化钴,属于釉下彩。什么是釉下彩?其制作工艺简单讲就是把坯拉出来后,等干了用氧化钴往上画,画完后罩上一层釉,再入窑,1260度一次烧成。在上一讲当中我提到过“九方五法”。
古董艺术品
哈哈碰到高手了
我这有个民国的山水碗
和一个嘉道的鱼盘
还有一个宋代的破攀
民国时期(19Il-l949)瓷器生产,不论从数量和质量都不如从前了。总的看来,1840年(道光二十年)雅片战争以后,由于我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陶瓷工艺也同其它经济、文化事业一样,随同国势之日衰,而逐渐走向下坡。所以在瓷业生产方面,不但没有什么发展和创新,反而日益萧条。在民国初期,袁世凯称帝,为了效仿封建王朝,在江西景德镇建立了御窑厂,派郭世五监督窑务,他本人是古代传统瓷器爱好者,但因为时间短,烧制数量不多。这个时期,由于选料精细,资器胎骨很薄。当时烧制水彩和软彩瓷器,有的落“洪宪年制”或“洪宪御制”兰料或红料款。
民国时期,除了生产日用陶瓷外,还出现了大量仿古怪器。当时仿古瓷器,风行全国。这个时期仿古瓷器的特点,是数量多,范围广,不仅有仿制历代名窑陶瓷,还有民国后期仿前期的瓷器。常见的仿制古瓷器有: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青资,仿隋唐五代白资;仿宋元时期官、汝、钧、哥、定五大名窑瓷器。仿明、清瓷器及民国后期仿前期瓷器。
民国时期瓷器造型有:陈设品和生活用品。陈设品有:瓷像(人像、佛像、飞禽走兽、三星人(福、禄、寿)、大肚人、和合二仙等。生活用品有:盘、碗、杯、碟、胆瓶、缸、小瓶、皂盒、烟壶、扣盒、节盒、水仙盘、水洗、帽筒、花盆、笔筒、水孟、笔架、茶壶、鱼缸、粥罐、药瓶、花瓶、将军罐等。
民国时期,瓷器胎骨较粗,民窑产品较多,如与历代瓷器相比较,差距很大。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釉面上出现气泡和脱釉现象。青花瓷器颜色晕暗发兰,俗称洋兰。洋兰是光绪末期出现并延续到民国,这时民窑青花瓷器大部分施用洋兰。绘画精细的渐少,草率的增多。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一种瓷器彩色,此种彩色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玻璃质釉的特征。如民窑生产的日用陶瓷,帽筒、壶、碗、杯、罐等。装饰图案也由过去的山水、人物、花卉图案,演变为一面是绘画,一面是诗词文字装饰。多数为江西景德镇、天津、唐山等瓷厂烧制。其中以江西景德镇烧制的全彩(双面彩绘的)较好。
民国时期,瓷器绘画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缠枝花卉、壮丹、喜字、寿字、福字、云龙、云凤、松鹤、松鹿、五伦图、柳树黄鹰、喜鹊登梅、石头记、婴戏图、梅、兰、竹、菊、八宝、八仙、蝴蝶、二十四孝、吉祥如意、凤凰壮丹、耕织图、渔樵耕读、三国故事、竹林七贤等。
这时期出现了贴花瓷器,有的瓷器全部是贴花的,有的是贴花与水彩相间的瓷器,也就是说,有一部分是贴花,有一部分绘画水彩,两者融为一体的。
民国粉彩怎样鉴别` ?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后,为皇室专烧制瓷器的御窑厂停办,全国瓷业进行改良,成立了不少瓷业公司,此时为了维持中国瓷业在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民国初期涌现了大量仿古瓷。上至六朝青瓷,下至唐、五代、宋的名窑名品以及明清御窑典型器几乎无不仿制,而且惟妙惟肖。时至今日,大量的民国仿品仍旧混迹人间,甚至不少也流往海外。因此,民国时期的仿品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其中粉彩瓷器也是当时生产的主流
民国时期粉彩瓷器主要是以郭世五仿制的雍、乾粉彩和带有斋堂款识的粉彩最精美,其次是民间收藏的无款或书写清朝各代伪款的粉彩瓷,以及所谓洪宪瓷等。
郭世五仿雍正、仿乾隆的粉彩瓷最为精细,具有雍、乾时彩瓷的风韵。据《景德镇史稿》、《明清瓷器鉴定》、《古玩旧闻》等著作介绍,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曾派郭世五(原名郭葆昌)在景德镇担任陶务监督,是我国陶瓷史上最后一个督陶官。此人在担任督陶官前后的一段时间内,主要是发展仿古瓷。由于他常驻景德镇,对窑工熟悉,也有条件用重金聘用制瓷能手。郭氏仿雍正、乾隆的珐琅彩和粉彩瓷,胎质纯白、画工精细、色彩瑰丽。1949年郭氏亲属捐献给故宫博物院的瓷器中,就有多件类似的器物,以瓶为主,瓶体多为撇口灯笼式,器表纹饰主要以人物为主,有婴戏图,麻姑献寿图,高士图以及古代文人喜爱的琴、棋、书、画图案。继承乾隆时的施彩方法,以珐琅彩为主,部分纹饰加施粉彩,画面纹饰精美,生动活泼。其款识均为红彩篆书或楷书“居仁堂制”、“觯斋主人”、“陶务监督郭葆昌谨制”等。这种精品在当时古董界称为“洪宪”瓷或称民国珐琅彩。民国早期“洪宪”瓷已成为郭氏仿品的代称。由于制作水平高,当时“洪宪”瓷名噪一时,不少古董商因此牟取高利。
故宫藏品中还有郭世五专为他自己烧制的仿雍正粉彩瓶,瓶高30厘米左右,洗口、细颈、溜肩、圆腹、圈足,瓶身以下部装饰为主,绘盛开的花卉和草虫、蝴蝶,如海棠菊蝶瓶、百合花草虫蝶瓶、兰花灵芝瓶、牡丹瓶、月季花瓶、梅竹瓶等。瓶底有两种款识,一种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之字款,一种红彩篆书“郭世五”三字款。仿雍正粉彩瓶均通体白釉泛青,色彩有的艳丽,有的淡雅,远效果较为漂亮,具有雍正粉彩的韵味。仔细观赏,足内面有较大鬃眼,蓝色彩料偏黑灰调,彩料表面不光润,与雍正粉彩真品相比则相形见绌。
古玩世界 民国时斋堂款的粉彩瓷器民间收藏很多,绘画也很精细,可与雍正粉彩媲美。民国初期重要的堂名款如下:
“颐寿堂”。此款器物有折枝桃花小碗、人物纹灯笼式尊、花卉提梁壶等,它们造型秀美,色彩淡雅,每件瓷画宛如一幅工笔画。与雍正粉彩相比,桃花使用的粉红色过于浓艳,绿色花叶加入粉质,整个画面立体感差。
“静远堂制”。此款为北洋军阀徐世昌专用品。有各种粉彩花鸟纹瓶、黄花碧桃碗、花卉式杯、梅花式提梁壶等,均摹仿雍正粉彩精细的艺术风格。
“延庆楼制”。为北洋军阀曹锟专用品。目前见到的资料,“延庆楼制”款的瓷器都是大瓶。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高达100厘米的粉彩锦地开光人物纹大瓶,在瓶口的里部红彩书写“延庆楼制”四字楷款。此器高大、造型规整、纹饰线条流畅。“千件”大瓶也是民国瓷器的一大特色,有青花、颜色釉、粉彩等品种。笔者在泰国文物店里见到高达1米多的黄地粉彩开光人物大瓶,人物绘画十分精细,粉彩加施料彩,具有乾隆粉彩的韵味,充分反映了民国早期的制瓷水平,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居仁堂制”款的粉彩瓷器是郭世五为袁世凯特制的。真品都具有清代御窑粉彩的风格。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馆藏一件红彩篆书“居仁堂制”款粉彩云蝠纹赏瓶,此瓶造型、纹饰、色彩均与光绪御窑粉彩赏瓶一样,其特征为口微撇、长颈、圆腹、圈足。颈部绘粉彩云蝠纹,腹部绘红彩二龙戏珠加饰粉彩朵云纹,通体加饰金彩边线,显得金碧辉煌。故宫珍藏一套青花篆书款“居仁堂制”粉彩餐具,其装饰仿乾隆粉彩轧道工艺。器里绘青花云鹤,器心青花绘一组牛郎织女图。器外壁为胭脂紫地轧道四开光,光内分绘粉彩牛郎和织女各二图。此套餐具据传是袁世凯的亲戚婚庆用品。以上两例“居仁堂制”款粉彩瓷器都具有清代宫廷用瓷的风格,应是郭世五为袁世凯制的。古玩世界
现在社会上流传着不少民国时期民间使用的粉彩瓷器,以餐具、茶具的数量最多,有的胎体轻薄,多绘花卉或山水人物,色彩较浓艳,器底款识用青花或红彩仿写清代各朝款识,或红彩乾隆图章式伪款,或红彩楷书“乾隆年制”四字伪款。但是在这款器物中有的瓷画较精美,是可以收藏的,因为这毕竟是近百年前代表瓷器最高水平的工艺珍品。
当代民间流传的“洪宪年制”款的粉彩瓷器,都是很粗糙的赝品。民国时有一种红彩“洪宪年制”款的粉彩商品瓷。当时由于袁世凯称帝仅八十三天,袁倒台后一些古董商人为招览生意,将袁世凯的年号“洪宪”作为瓷器的款识,制作了许多“洪宪年制”款的粉彩瓷器,绘画花卉、花鸟人物纹饰。这些伪款的民间粉彩瓷器风靡一时,国内外流传甚广。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有一对粉彩兰花撇口瓶、洞石花卉墨书诗句撇口瓶,器底均用红彩书写“洪宪年制”四字,字体规整,纹饰绘画粗犷靓美,色彩稍厚,彩面光泽柔和。类似这样“洪宪年制”款的彩瓷有一定历史和艺术价值,是可以收藏的。目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很粗糙的“洪宪年制”款粉彩瓷器,盘、碗之类较多,根本不是真正的“洪宪”瓷,毫无收藏价值。
现在社会上还流传着许多民国时民间使用的粉彩人物大瓶、大罐,一般称作“嫁妆”瓶,一面绘粉彩仕女婴戏,一面书墨彩诗句,有的还带干支年款及作者姓名,这类粉彩瓷器多为20年代时的作品,有的画面也很生动,也是值得收藏的。当前文物市场上除仿清代各朝粉彩瓷器,也仿制民国彩瓷。高仿中主要仿制郭世五那批所谓“洪宪瓷”,以撇口灯笼式瓶为主,瓶身绘花鸟或仕女婴戏图、瓶底红彩书写“居仁堂制”或“洪宪年制”款。这种赝品在民国瓷热的气氛中也很迷惑人。它的胎体过于轻薄,地釉过于粉白光亮,从纹饰绘画上看,画花鸟者仿佛现代花鸟画,仕女、婴戏图人物的面孔宛如现代人物。红彩款识也不能达标。
在当今仿品泛滥,仿技日高的情况下,无论是收藏爱好者,还是博物馆工作者,都应该不断提高自己鉴别文物的水平,不然稍一不慎即难免失误。正如陕西《收藏》2000年2期《论古瓷收藏误导》一文所言:“不看懂真品,就辨不清真伪;不看懂伪品,也辨不清真伪。”这真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道理。
怎样鉴定瓷器 瓷器的鉴定方法
1、瓷器鉴定主要是从器型、纹饰、胎釉、款式等各方面入手。
2、器型方面,赝品侧重于器物造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仅举玉壶春瓶为例,自宋代始创以至晚清民国,历朝均有制作,而风格却代有变迁。如清雍正时所仿明宣德青花玉壶春瓶,虽然制作精工,但其余姑置勿论,仅造型一项的微妙差异亦可略见端倪。除整体风格外,对于不同器物,还要从口、腹、底、柄、耳、颈、流、系、足以至瓷器内部等各个局部加以观察,看看各时代有何异同。若能经常把玩和测量古瓷的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十分有利。
3、纹饰方面,也同造型一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无论题材内容、装饰手法拟或工艺技术,不同时期的纹饰均有不同的表现,成为瓷器断代和辨伪的有力依据。例如明初永宣瓷器中的青料晕散和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后代仿品都不能准确再现,清雍正仿永宣器,常用复笔加重点染青花来刻意仿较宣青的效果,但因钴料不同,就无法克服色彩漂浮的弊病。又如成化斗彩文饰中“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画人物衣纹不加渲染,表里不分,如着单衣。这些微妙的时代特点,往往为后世仿造者所忽略。至于施彩工艺的演变,如成化斗彩中独具的姹紫色和不施黑彩(用黑彩勾勒轮廓线最早不应早于正德);明代及清初红彩均为深枣皮红色;明代绿彩多显黄绿色;粉彩是于康熙中晚期才出现的;此类知识必须具备。另外,纹饰图案所表现的画风和笔法,也特别值得注意。如后仿清前期珐琅彩、粉彩、五彩、斗彩等器物,运笔常显拘谨、幼稚、生疏、滞断,或图案层次不清,无生动感还有的纹饰过于细腻,亦足以引起我们的怀疑。
4、胎釉方面,胎为骨,釉为衣。鉴别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入手,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因时代淘炼方法有别,明代以前较之清代、民国,胎土中含金属杂质为多。如著名的永宣细砂底器,露胎处可见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而后仿清代、民国胎体,却均因淘炼过细,没有这种氧化斑,成为赝品致命的破绽。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多显肉红色;明成化胎体透光显牙白和粉白色。藏品想送拍一线拍行(北京翰海、北京保利等)可询一五二.五六九零.六三二四.同微信.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显青白色。
5、清康熙瓷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为清末初仿品所不能及;而很多日本仿中国明清瓷器,其胎质烧结瓷化的程度又过高,以指轻扣,发声清越,就仿品之逼肖而言,亦成缺陷。至于鉴别釉面,主要应注意观察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层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小和疏密程度。例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闪现不同程度的青白色,器足釉面与器身釉面多不一致;明早期釉面常有无色的自然开片及缩釉现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与清雍正和晚清、民国时期后仿器的小波浪纹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别;清康熙瓷器釉面具有紧密感,出现硬亮青釉,浆白釉,并有破泡现象。种种,各自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对于识破伪品最具说服力。另从釉面的新旧光泽看,很多仿作者故弄玄虚,将仿品釉面作旧:土埋,打磨,药滑,茶煮,浆沱,甚至稍加损破,以示出土状。然后这些不自然的作旧光泽,决无古瓷那种年深日久、自然形成的“酥光”现象。
6、最后,款识方面,历代更是千差万别。体会各代识的不同风格,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瓷器款识相互比较,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另外,还应注意总结同一时期早、中、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7、总之,辨识瓷器真伪,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同时,也要防止草木皆兵,对所见器物一概乱加猜测。欲提高鉴定水平,首先应多看真品,其次也可以选出一些典型的伪作赝品,经反复对比,切磋揣摩、积累经验。如此,对瓷器的真伪、年代,才能作出真知卓见的判定。
民国粉彩瓷器分哪几类,怎么鉴定真伪
民国时期粉彩瓷器主要是以郭世五仿制的雍、乾粉彩和带有斋堂款识的粉彩最精美,其次是民间收藏的无款或书写清朝各代伪款的粉彩瓷,以及所谓洪宪瓷等。粉彩瓷器没有分类一说,民国时期的粉彩瓷器也是如此。民国瓷器真伪取决于以下几点:1、胎质。早期的民国瓷器有精粗之分,粗者胎釉结合部多泛黄,晚清瓷器大多没有这种特征,也比清瓷要显得紧密一些。仿品胎质不仅坚密,而且生硬,分量或轻或重。对经常接触民国瓷的人来说,上手一掂,真伪分晓。2、釉面。民国粉彩瓷画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特征,一种略微泛黄,表面光泽柔和,给人以松软的感觉,缩釉、串烟,但透过紧绷的表面,仍能看见柔软的釉质。仿品光很强,即使经过高锰酸钾处理,其光泽也不会太柔和,一般都有生涩僵硬的感觉。所仿缩釉、串烟也不自然。3、饰瓷用料。民国青花大致上分两类,一类完全沿用清代用料,杂质多而色泛灰,精神涣散。一类青料发色纯正艳丽,只是入骨不够,稍欠沉着。仿前一类民国青花不多,仿后一类色彩死板,毫无鲜活之气。4、画工与题铭。民国瓷器上的题铭、书法千姿百态,但大多功底扎实,铭文有来历。仿民国绘画难,仿民国书法更难,仿题铭难上加难。因此要鉴藏民国瓷画的真伪,自然离不开藏友书画功底,以及独到的眼力和鉴别手段。谢谢
民国青花瓷器鉴别
1. 瓷器鉴别
瓷器鉴别 瓷器鉴定
首先瓷器鉴定方法: 明清瓷器的鉴定 远古瓷器,因年代久远,保存民间的传世品甚少,如发现有出土文物,可借助基葬品仿证参考,同时还可借助历代窑址标本,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断代鉴定。
而明、清时期的瓷器,因距今较近,传世品较多,加之当时仿制摹古之风盛行,所以对明、清时期的瓷器鉴定,除了需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历史知识有综合性的了解外,还要靠我们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风貌和基本特征作规律性的认识和研究,通过实践,在自已脑子里形成了 概念后,才能对瓷器进行科学鉴定。因明、清两代瓷器还可以见到,因此,现将明、清两代瓷器概述如下: 明代瓷器的特征 成化时期瓷器的鉴定 1、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小件居多,俗称“成化无大器”,但也不是绝对的。
2、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似乳,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
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的最为突出。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4、斗彩为成化创新品种。 5、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
只用平涂,只分浓谈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
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用“平等青料”取代“苏泥勃青料”呈色稳定,发色兰中闪灰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6、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见著,俗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7、成化器足,凡饰有青花双边线很规矩,紧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跟无釉处,那条圈线,颜色较深重,上面一条则显清谈。可用这一点来做鉴定参考依据。
8、款识字体,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圆头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衣”字一横不越刀。
弘治时期瓷器的鉴定 1、胎质与成化时相同,修胎规整纤巧。 2、釉面肥腴滋润,洁白光亮(白色居多,也有的白中闪灰色)。
3、纹饰线条纤细、舒展,比成化时更为柔和透逸。 4、盘有塌底现象。
由于器底整个收缩下凹,使器里圈足承托处微显凸露。 5、圈足处理光滑圆润,足墙比成化时略矮,内墙直立,深浅不一。
官窑盘碗之类和成化时基本一样,亦有“器足双边线”的特征。 6、器足底釉面色调,由初期的白色逐渐转变为灰色,后期则为“亮青釉”。
7、款识虽沿用旧制,但字体趋于清秀,笔划纤细柔和。以楷书为主,字体小而规整。
有四字或六字两行竖写款。 正德时期瓷器鉴定 1、正德时期,大器日益增多,修胎欠佳,接痕明显。
2、此时正处于大明瓷由细致、薄胎向粗糙、厚重过渡的阶段,因而粗细兼有。 3、釉面有白中闪青的特点。
4、图案纹饰中,多有表现 *** 、道教色彩的装饰。青花器的绘画,除沿用一笔勾勒点划外,兼用双线勾勒、填色平涂法。
民窑器物,大多粗率豪放。 5、器足露胎处一般修切平齐,也有滚圆状出现。
较浅的器足多向里收敛,有跳刀旋痕和塌底现象。有的足心似乳状突起,与明初的肚脐状底足相似,民窑也是如此。
6、器底釉面,有典型的青白色和亮青色特征。 7、正德以四字或六字楷书为主,其中以四字居多。
亦有用回文、巴思八文和红彩梵文书写的款识。其特征 是:“大”字横短头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正”字笔锋 三横平,“德”字,心宽十字小,“年”字横划上最短,“制”字衣横少越刀。
嘉靖、隆庆时期瓷器的鉴定 1、嘉靖胎质不及前朝,器型多种多样,有方形、棱形的造型。 2、琢器胎体厚重,接痕显露。
圆器多有随底心下凹和塌陷。 3、一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窑及民窑小件器物则细润肥厚。
往往见釉下的青花轮廊线有模糊不清及晕散的现象。 4、青花用回青料,有时加入石青,其色调呈特殊的紫兰,青金兰色,同时也有发浅淡黑灰色。
5、青花及白釉器物,常于口部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之特征。 6、纹饰线条虽纤细清丽,画风多写意却显得粗率, 画面多见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内容。
7、器底施釉,多为亮青釉。 8、圆器圈足多向内收敛,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挂起来。
玲珑薄胎器皿一般为滚圆矮浅窄小的圆足。 9、款识字体,笔划较粗,均为楷书体。
一般多于底足书写六字双行、带有双圈。“大”字的一抛一捺较平,“靖”字立部往上,“年”字一抛挨上点,“制”字衣横少越刀。
10、隆庆时青花色调兰中泛紫,浓重艳丽。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青花中,以隆庆时青花呈色最佳。
这点可作鉴定判别隆庆青花器的主要依据。 11、款识多写“大明隆庆年造”,极少写“制”字。
隆庆时器物传世不多。 万历时期资器的鉴定 1、万历瓷器,一般质地粗松,胎体厚重,器身多变形不规。
2、青花色调,早中期呈兰中泛紫,晚期为灰暗晕散,并开始采用浅描手法。 3、装饰工艺技法,有楼雕、楼空、开光、暗刻等,青花中出现类似铁线描的绘画。
此时绘画风格,繁缚麻密,幼稚滞拙,具有粗矿的民间艺术色彩。晚期。
陶器和瓷器的区别是什么?
通俗地讲: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陶瓷包括的范围较广,有些能耐水,有些并能耐酸.广泛应用于建筑,化工,电力,机械等工业及日用装饰等方面.此外,用粘土以外的其它原料,依陶瓷制造的工艺方法制成的制品,也叫做陶瓷,如块滑石瓷,金属陶瓷,电容器陶瓷,磁性瓷等.广泛应用于无线电,原子能,火箭,半导体等工业.目前,将所有陶瓷制品通称为"无机非金属固体材料. 陶器和瓷器是人们经常接触的日用品,有时从表面看来很相似,但是,它们毕竟各有其特色而不同. 陶器一般是用陶土作胎.烧制陶器的温度大体在900-1050℃之间.若温度太高,陶器就要被烧坏变形.陶器的胎体质地比较疏松,有不少孔隙,因而有较强的吸水性.一般的陶器表面无釉,即使有釉也是低温釉. 我国烧制陶器的历史约有1万年之久.原始社会制造陶器,开始是用手工捏制的方法制成一定器形,后来发展为将陶土搓成粗细一样的泥条,再把泥条盘筑成一定器形,将其内外用手抹平.到父系社会阶段出现了轮制法.进入封建社会后,又发明了模制法,即将陶泥填入模中,脱出器物的全形.人们推测,最原始的烧制方法是堆烧法,把晒干的陶坯放在露天柴草中烧.在六七千年前,开始使用陶窑烧制陶器. 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据陶器的颜色,把陶器分为红陶、灰陶、彩陶、白陶、彩绘陶、黑陶和釉陶等系列. 红陶是原始社会最常见的一种陶器,它的颜色有如红砖色.这是在烧窑时,充分供应气体,形成氧化气氛,使陶土中的铁转化为三价铁,便呈现出红色了. 灰陶即指陶器为灰色或灰黑色.这是在烧窑后期,控制火候,形成还原气氛,由于窑中缺少氧气,陶土中铁的氧化物转化为二价铁,陶器便呈灰色或黑色了.灰陶最常见,一般都比较粗糙. 彩陶是陶器入窑前,在陶坯上进行彩绘,烧后有赭、黑、白等色.西安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盆即为一例. 白陶,即白色的陶器,这是新石器时代后期才有的,主要是因为陶土中氧化铁含量少,排除了一些色素的干扰便呈现白色了. 彩绘陶也是带彩色的,它和彩陶的区别是陶器烧成后再着色.由于颜色没有经过焙烧,与坯体粘结不牢,很容易脱落.西安出土的秦兵马俑就属于彩绘陶. 黑陶是指光亮漆黑的陶器主要见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这是在焙烧后期用浓烟熏翳,使烟中的碳微粒渗入,充填陶器的空隙,便能呈现黑色.黑陶制品中有的壁像蛋壳一样薄,被称为“蛋壳陶”,十分珍贵. 釉陶是指陶器表面有一层石灰釉的陶器.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钙、氧化钠等,用石灰加粘土就能配制成,烧融后呈一种玻璃态.在釉中若再加进一些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钴等,焙烧后就会出现绿、蓝等色泽,常见的唐三彩就是釉陶. 陶器不是中国独特的发明,考古发现证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发明了制陶术,但是,中国在制陶术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最早发明了瓷器,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瓷器和陶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是两者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制陶术的发明及陶器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所取得的经验,瓷器是不可能单独发明的.瓷器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制陶过程中,不断认识原材料的性能,总结烧成技术,积累丰富经验,从而产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有关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二、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以上几个方面中,最主要的条件是原材料和烧成温度,其他几个条件,都与这两条密切相关.因此,制陶工匠一旦掌握了烧成温度的技术,并认识到高岭土与一般黏土的区别,便具备了发明瓷器的条件.。
如何鉴别瓷器的真假
一、观察瓷器胎土是否经过人工淘洗 明清瓷器在制作上比较追求工艺和程序,像胎土的处理上,一般会经过人工淘洗,烧制出来的胎质也会显得尤为干净。
由于时间的沉淀,这些个老瓷器的胎质看上去既有粉状,又有细颗粒状。 二、观察胎的密度有无过大或过于疏松现象 古瓷器在制作时都会经过人工调泥,经人工和泥制坯烧出来的胎密度适宜,无密度过大或过于疏松现象。
反观现代的仿品瓷器,制胎所用的泥是炼泥机炼制,烧制出来的胎密度过大,拿到手里有过重的感觉。当然,仿冒品也有用灌浆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过于疏松,拿到手里有过轻的感觉。
三、观察胎体的厚薄程度 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都不尽相同,如明代晚期、清代康熙早期和同治时期的胎体相对较厚,明代成化、清代雍正等年间的胎体则相对较薄。把握好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基本相符的才有可能是真品。
扩展资料: 瓷器的保养方法: 1、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时应注意防震、防挤压、防碰撞。鉴赏藏品时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尽量不用汗手摸。
看藏品时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绒布垫好,赏看时不要互相传递,一人赏看结束应重置于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观赏。 2、刚买回来的高温釉或釉下彩瓷器,应先放在清水中浸泡l小时,再用洗洁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干水分后用盒子装上,盒中应有泡沫充垫,且加了泡沫后直径不能超过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应松紧适当,同时应避免挤压,以防损伤藏品。
3、瓶、罐、 尊等一般是由下而上两段拼接而成,移动时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确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
有的瓶、罐、尊装饰有双耳,在取放时 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或损坏。薄胎器皿,胎薄、质轻、娇气,移动、安放时更要小心,要双手捧底,忌用单手。
古代瓷器如何鉴定真伪家里祖传了一件瓷器,不知道怎么鉴定年代 爱问
区分真伪古瓷的方法 A。
假古瓷器胎体与真品不同,过重或过轻,质地常做得过细。仿古瓷的制作上常常有当时的风格,而与所仿瓷风格不同。
仿古瓷的线条一般太生硬,不流畅,没有真品的自然神采。仿古瓷的釉面光泽一般都太强、“ 火气”大,不细腻。
另外,仿制品上的绘画不自然,笔迹拘谨,运笔不流畅,笔画粗细不匀。 B。
仿制品作旧:青花瓷去光,用氢氟酸擦,再用烟灰擦就有旧痕。但此旧痕用肥皂水即可洗掉。
作“土锈”:用耕土掺蛋清拍于瓷器上或用古墓土加铅粉在高温下烘烤均可得黄色土锈。这种土锈虽不易洗掉、刮掉,但锈色不自然,且锈痕太多、太过、太新。
作“开片”:在刚出炉的仿制品上洒上食盐水使其开裂,再用墨涂形成铁线,用茶水涂则为金线,但这种线用火可烧掉。 C。
款识:即各窑出产品都留有产出年份、地点等。不同朝代款识各异,如明代“ 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
款识书写各代有专人负责,风格大体相同,而仿制品的款识常有破绽。 。
鉴定新老瓷器的绝招有哪些?
1、釉面手感鉴定法。凡是新的瓷器,无论如何做旧,手感都是涩滞粘重的,跟用手摸玻璃的感觉差不多,如果用手快速搓动釉面甚至会发出尖锐刺耳的声音;
2、用100倍以上的放大镜看釉面里的气泡,新瓷器由于是用电或天然气直接烧制,升温很快,而且温度恒定持久,温度起伏波动不大,所以釉内气泡都如痱子一般细小致密,而且没有任何老化衰变的迹象可寻;
扩展资料
不同历史年代瓷器釉光变化识读表述:
1、现代新烧制的瓷器:釉面新亮,表光放射出来的光束长度、明亮耀眼强度、游离的程度。
2、民国至清末时期的瓷器:釉面初见熟旧,表光放射、明亮耀眼游离等程度都微见减弱。
3、南宋瓷器。
4、唐代晚、中期瓷器。
5、东汉时期瓷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