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此人堪称“捡漏王”,429万收藏一幅乾隆古画,8年后怎样了?
- 2、6岁开始鉴宝,21岁靠捡漏文物身价上亿,他是谁?
- 3、马末都:捡漏我只服过一个人,他究竟做过什么事?
- 4、马未都捡漏天价头盔,对方不识货被套路,咋回事?
- 5、神童8岁成“鉴宝”专家,靠“捡漏”古董赚上亿元,如今怎样了?
- 6、“拾麦子、捡漏子”,在收藏界是什么意思?
- 7、捡漏才是收藏有道理吗?
- 8、谁捡漏一张李白书法真迹,用461套北京四合院买下,后捐给国家?
- 9、古玩鉴定专家汪新华
- 10、收藏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此人堪称“捡漏王”,429万收藏一幅乾隆古画,8年后怎样了?
他后来凭借这笔钱做了一些小生意,而且事业非常成功,因此也让他们一家人现在生活得非常幸福美满。
后来乾隆的这幅古画已经涨到了几千多万了,我真的十分羡慕这个人的投资眼光与鉴宝水平。
8年后发达了,因为那幅画涨价了很多,可以卖很高的价钱。
收藏圈深不见底,一旦一只脚踏入,陷进去是迟早的事。收藏这事有时候就像买彩票一样,中奖率就像捡漏的概率一样,非常的稀少。如今的古玩圈已经不比几十年前了,如今的古玩圈假货遍地,遇到真家伙就看有没有那个运气和眼力了。
钱维城国画
一、古画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文化底蕴深厚,在若干品种的收藏品类里面,最难求的就是古字画了。而且按照捡漏的概率来说,古字画也是最难捡漏的,在这方面,几十年的老行家也是很有可能看走眼的。
在多年以前,有一件古画出现在了市面上,引发了很多人的议论。当时很多人都处于观望状态,却迟迟无人敢买,因为古画流传下来的真迹实在是太少了。古画要是真品,就算不是名家之作,也有着很大的历史研究价值,也是被人竞相购买的对象。
钱维城国画
当时这个人用429万买下了这一张古画,这个价格在当时看来是很冒险的一件事。要是古画是假的,那这429万元可就打水漂了。可谁也没想到,这张古画居然是真迹,或许当年买家早就看出来这是真迹,又或许他赌了一把。不过买家赢了,因为这张画后面价格过亿了。
《雁荡图》
二、《雁荡图》
这一张被人捡漏的古画是钱维城的《雁荡图》,作为乾隆年间的宫廷画师,钱维城的画技当然是不在话下。乾隆年间距离现代还是比较近的,即便这张画正儿八经出现在拍卖会上,都没有会觉得这真的是一张真迹,年代不怎么受到欢迎,加上拍卖会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真的,所以这张画引来的更多的是嘲笑。
《雁荡图》是钱维城最著名的一张画卷之一,它是专门画来给皇帝的供御之作。山水画最能够展现中国的大好河山,钱维城也非常擅长绘制山水画,他笔下的雁荡非常的诗情画意,端庄典雅。整幅长卷书卷气息浓厚,构图完美,画技十分精湛。
钱维城
这位藏家直接霸气一掷千金429万将这张画买了下来,买下来之后很多人都觉得他亏定了。由于买家非常注重保密,所以目前为止都没有人知道到底是谁买下了这一张《雁荡图》。保密真实姓名这种事在收藏圈非常的常见。虽然买家不明,但是画却越来越有名气了。
乾隆
三、身价倍增的《雁荡图》
状元出生的钱维城才华过人,书画皆为上品,并且他完全打破了那一时代的绘画风格,自成一派还很对乾隆的胃口,至此在乾隆南巡时候陪伴他画下了这张千古佳作。艺术品虽然投资价值非常高,但是价格也是会起起伏伏的。
书画界的价格浮动就像是数学上的曲线一样,此起彼伏。在这位藏家花429万收藏这幅乾隆古画5年后,《雁荡图》突然之间火爆了艺术圈,在拍卖会上被卖出了2408万元。随后它又被转手,8年后直接价值1.29亿!翻了30倍!众人纷纷感慨那位藏家慧眼识珠捡大了漏。
若不是慧眼识珠,这位藏家就不会在大家都不看好的时候,花429万元坚定将其买下来。如今这张古画已经身价过亿,虽然并不知道之后它是否还会创造更高的价格,但是它被人捡漏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书画捡漏史上的一个奇迹。
结语
收藏捡漏靠的不仅仅是运气,更多时候靠的是收藏家自己本身的眼光、魄力。但是光有这些也是完全不够的,收藏家本身也需要有大量的知识与研究,自己也是个专家才会更不容易错过真正的宝贝。
6岁开始鉴宝,21岁靠捡漏文物身价上亿,他是谁?
他就是郝笛。八岁时就凭捡漏古物卖得十几万元,现如今,郝笛的介绍已经变成了一个伪收藏家,也自动脱离了天津市文博学会民间收藏专业委员。
出生于1985年的郝笛,天津人,很小的时候开始鉴别古钱币(其父说是5岁)。突出的鉴宝能力使他名声大噪,但后来就销声匿迹了,可能是不想过多暴露在公众面前吧。
他就是郝笛,郝笛出生于1985年,他从5岁就开始接触地摊上的古钱币,6岁能鉴宝、7岁开始收集青铜剑,他有着极高的天赋,但他后天的勤奋学习以及对古文物的极大兴趣才促成了他的不凡成就。
郝迪,1985年出生在天津,在12岁的时候还发过一些文物学术论文,随着名声越来越大,受到了越多的质疑,很多人认为是在炒作。
郝迪,第一次接触文物就非常的有兴趣,不少专家都称郝迪是文物界的一位神童。
众所周知,想要成为一个考古学家需要长年累月的学识积累,即便如此,考古学家也不敢说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是有一个人却打破了这种“平衡”,他六岁鉴宝,靠捡漏身价上亿,听起来十分不可思议。
这个人就是郝笛,这个名字在考古界是一个争议性相当大的人,郝笛出生于1985年,根据他父亲所说,童年的郝笛不爱说话,但智商很高,5岁那年郝笛就开始接触地摊上的古钱币。
从这时开始郝笛似乎跟文物结缘,有时一待就是一个下午,在6岁时,父亲带着郝笛一块去了博物馆,平时少言寡语的郝笛竟然指着展品说,这个朝代写错了,那个工艺品写错了,一个老人听了声音之后,就走出来跟郝笛聊了起来,两人很投机。
而郝笛最爱的就是到楼上收集家王鹏家里去玩,王鹏是一位古钱币的收藏家,王鹏有一次心血来潮就给他看了3000枚古钱币,郝笛看了一会儿,就指着有7枚不对劲,王鹏听得目瞪口呆,因为那七枚假币是他特意放进去的,自此之后,郝笛的名声就在考古界流传开来。
据说郝笛7岁时,用父母给的零花钱买了一把7000元的青铜剑,九岁时,他从工地背回了一麻袋的瓷片,这些碎瓷片都是文物,他一片一片的卖出去,整整卖了十七万元,12岁时,据说他破解了“白金三品”和“鱼肠剑”。
他还写出了《发现鱼肠剑后的探索》、《棘币初探》等多篇文章,自从各种各样的神童报道传开之后,“反伪斗士”司马南带着专家找到了已经16岁的郝笛,他们从高古玉到瓷器再到盔甲,郝笛滔滔不绝,就连专家都不得不服。
21岁,他就通过各种各样的鉴宝,达到了身价上亿,但这样的一个“神”人,往往都有出现各种质疑声,不少的人都求“揭穿”,而有些记者还真四处查访,终于找到了各种蛛丝马迹。
郝笛出现在大众面前最早可查是在2001年,此时的郝笛已经15岁,但每隔几年,都会有相关的报道,所以每个人都以为郝笛还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至于郝笛父亲所说的6岁鉴宝,七八岁收集青铜剑都可以看出一些马脚。
7000元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一笔巨款了,一个孩子随随便便就能攒下,说明这个家庭并不普通,而关于鱼肠剑的探索之类的,根本就无从考证,没有任何相关论文,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一篇报道。
根据一些资深的考古学家说,全国能够跟古钱币“对话”的仅仅只有10人,而且没有一个收藏家能够同时收集3000枚古钱币,很显然这只是一个炒作,专家指出,郝笛并不是什么“神”只是一个商人,商人总离不开包装。
马末都:捡漏我只服过一个人,他究竟做过什么事?
马未都还是因为本身的文化底子好,在就是对古董有很好的眼光,所以捡漏了很多的文物。
马未都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学者,为人低调。
他只是在关键的时候帮助过别人而已。
因为有些事情就是花了很少的价钱,得到了很好的东西
他和李咏有过一次会晤,但是其他的都不是很清楚了。
不知道大家对于马末都有多少了解,让大家最开心的一次就是有过一次捡漏,老板当时说他是傻子,但是他心里非常的开心,当时马末都说最开心的收藏不是用大价钱买来的国宝。而是说他在无意之间能够发现一些非常好的东西,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宝贝,并以非常低的价格收入到自己的背包中。
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捡漏,作为一个收藏家马末都可以说是一个捡漏高手,而且在捡漏的时候还是经常发生一些有趣的事情。马末都可是我国如今知名的收藏家,也是古董鉴赏家。
马末都作为百家讲坛的主讲人,而且也是创立了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在他的私立博物馆中还有许多他的多年收藏,他自己也是拥有着多年的收藏经验,收藏的宝贝也做了许多的节目,让大家都非常的喜欢,一直都受到大家的好评,作为一名知名的收藏家,慧眼识珠的能力肯定是不能少的。马末都曾经说自己没事儿的时候就喜欢在古玩市场溜达。有时候还能发现许多让自己眼睛一亮的东西,他就经常得装作不喜欢的样子,最后以低价来收购它。
他曾经也是收藏了一个青花白底梅瓶,当时马末都都一看就知道这个瓶子并不简单,但是马末都不动声色的观察之后,确定了是康熙年间的古物。但是古瓶的风格和民间风格很像,让大家也是有所误解,当时不动声色的问价钱,结果老板开的价不高,所以说马末都非常的开心。
马未都捡漏天价头盔,对方不识货被套路,咋回事?
一次,马未都到欧洲捡漏,发现天价头盔,他故作镇定,老外不识货被套路。5000元买下了明朝皇帝的“头盔”。朋友问:“值多少个亿?”老马伸出五根手指头!
古玩界的套路文物收藏,一靠眼力,二靠运气。上天格外垂爱马未都,将这两样宝贵的东西都赐予了马未都。马未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文物收藏的黄金年代,有效抓住时机,最终将一大批堪称国宝级的文物揽入怀中。后来,马未都依托收藏的文物,建立了我国第一所私人博物馆。马未都经常会去不同的国家捡漏,经常能够搜罗到不少奇珍异宝。一次,马未都去欧洲古董行去逛逛,看看能够淘到什么宝贝回来。他进到一家商铺去的时候,有一样东西吸引了他,货架上的瓷器花瓶旁边的头盔。马未都看到这个头盔,就知道大有来头,但是又不能在老板面前表现得对这个头盔很喜欢,要不然这个老板就会漫天喊价。
偷笑老板不识货马未都走进店铺,到处看了下,就走到那件瓷器旁左看看右看看,马未都就问了下老板:“这个瓷器怎么卖?”老板直接就说了:“这个要2万。”马未都也知道这个瓷器根本不值那么多钱,要是买它买回去,也亏大了。于是马未都就跟老板讨价还价,最终一万五就把这件瓷器买了下来。实际上,马未都看中的是瓷器旁边的头盔,就装作满不在乎地说:“我今儿个就带了2万块钱在身上,我还想在你的店里多买一件东西,看看什么是价值5000的,把这5000块钱花出去。”马未都指了指旁边的头盔说到:“老板,要不这个就5000块钱我把这个也买了。”老板一听,就说要1万块钱,要不然不卖。
从欧洲捡漏一件头盔马未都就心生一计,故意说到:“我身上也没有那么多钱啊,要不我那件瓷器我也不要了,我去别家看看。”这个老板一听说马未都要去其他家看看,就急了,直接就说5000块拿走吧。马未都花了5000块钱买走这顶头盔后,心里乐坏了。这个头盔正是南征北战的永乐大帝朱棣所佩戴的宝贝,因为这上面的字体和宣德青花瓷上面的是一模一样,再加上鎏金的龙纹,更加证明了这件宝贝的价值。让马未都激动不已的另一个原因是:早在几年前,故宫博物院便花天价从国外买来了一件清朝皇帝的头盔,据说耗费了上千万人民币。而自己真的太走运了,居然真的撞上了这样的无价之宝,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马未都是收藏家,自然要靠这门本事吃饭,他把有价值的古董买下收藏,何尝不是一种保护老祖宗文化的方式呢?马未都最让人敬佩的是,他表示自己的儿子没有鉴宝的知识和眼光,这些藏品以后可能都会捐给社会,放在博物馆里供后世欣赏。
这个天价头盔是明朝皇帝御用的,但是因为八国联军导致天价头盔流入了外国市场,外国的收藏家并不认识这个头盔,所以被马未都捡漏。
是马未都再去欧洲参加拍卖会的时候,发现了这个头盔,但是老板不知道价值卖给他5000元,后来经过研究才发现是朱棣打仗时候带的头盔,价格是在5亿元左右。
马未都到欧洲参加拍卖会,他看到了一个头盔,而且他发现这个老板并不识货,所以他就把这个头盔买了下来,之后这个头盔翻了好几倍。
他在国外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头盔,因为国外人并不识货,所以他装作镇定购买了这个头盔,这个头盔的价值是非常高的。
上世纪80年代,信息还比较闭塞,普通家庭连电话都很少有,所以,马未都做古董收藏捡漏什么的,基本都是靠认识的中间人联系。当时,马未都认识一个在乐团拉小提琴的,乐团的工作很清闲,一年到头也没有几场演出。
这位朋友大部分时间都闲着,没有演出时,他就靠自己的人脉,给马未都这种搞古董收藏的拉些买卖,赚点外快。有一次,朋友兴冲冲地跑到马未都家,对他说:“我发现一个大官窑罐子,特棒,你一定得去,不去不成。
马未都是国内的顶级收藏家,凭借他的好眼力和丰富的知识,和绝妙的“捡漏”本事,收藏了不少价值连城的宝贝,如今已经身价几百亿。除了喜欢逛国内的各大古玩市场,搜寻流落民间的宝贝,他也会到国外去,寻找早年流出到海外的宝贝。
有一次,他去欧洲参加拍卖会,顺便去那边的古玩商店逛逛,看看有没有什么宝贝能带回来。马未都问:“有没有年代久远一点的?越古越好。”老板拿出一个青花瓷,对马未都说:“这个是清代的官窑,从皇宫里出来的,2万欧元
马未都还有点不放心,不知道里面会是什么情况,就把钱交给老婆,对她说:“你先别跟我上去,等我看看再说。”说完,他就自己上楼了。到地方发现,卖东西的地方是个办公室,各种人都忙着手里的事情,马未都进去,都没有人看他一眼。
后来,马未都一回忆,这都是“演员”,设了那么大的一个局,就等你往里钻呢。老板一看马未都来了,就从角落里搬出一个电视机那么大的箱子,一打开一个乾隆官窑大罐,青花的,特漂亮。
马未都也不太确定这个头盔到底值多少钱,但他认识上面的龙纹样式,是明朝的“五爪龙”,上面来用兰扎体写的梵文,现在已经根本没有多少人认识了。带回国内后,他带着给专家们鉴定,最后得出结论,这个头盔的主人就是明成祖朱棣,肯定是皇帝戴的。
而且这种头盔非常少见,国内几乎没有见过一样的藏品,价值5个亿。为了慎重起见,马未都把头盔运回国后,直接放入了仓库中。除了库管,任何人都没见过,因为这个头盔的文化价值实在太重要了。要不是有一次马未都讲一个军事节目,也不会把他拿出来。
马未都心里顿时不是滋味,早知道残了东西,过几十年能值这么多钱,还不如当初砍砍价把那个大罐子给买回来呢。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也会因为贪便宜而上当。
明明知道一个很便宜的价格是买不到好的东西的,毕竟一分钱一分货,但偏偏还是不信邪,总觉得怎么看都没毛病。他曾说过,会在去世之前,把所有收藏全部捐给国家,一件也不会给子孙留,如果真是这样,也算他给国家做贡献了。
神童8岁成“鉴宝”专家,靠“捡漏”古董赚上亿元,如今怎样了?
如今这个孩子还是生活得很不错的,他靠自己的实力还是赚到了很多钱,这个古董行业都是一些很有钱的人,他的日子过得不错。
如今他成为了一名商人,而且他之前也是凭借着运气,而且他也经常出席一些活动帮别人鉴宝,但是他在业界的口碑越来越差了。
先天的天分加上后天的努力,他现在变得很成功,成了真正的鉴宝专家,赚了很多很多钱。
现在生活还不错,挺有钱的,是一位很有名的商人。现在的财产有几个亿了。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一个行业都有杰出的人才,他们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羡慕的对象,现代社会职业越来越多,出色的人才也是在逐年增加。在2001年的时候,有一名少年出名了,这名少年才16岁,已经是国内著名的鉴宝“专家”了。我国是一个古文物大国,一直以来,关于文物造假的新闻就源源不断,有一些文物造假的程度已经让专业的文物专家都无法分辨,需要借助仪器才能够分别真伪。例如在1994年的时候发生的故宫北魏陶俑造假事件,当时故宫的文物专家在北京潘家园中闲逛,眼尖的专家一眼就瞧上了几件陶俑。
当时从做工、成色、损坏程度还有种种痕迹上来看,这确实是古代的陶俑,专家立刻买下了这几件陶俑,带回故宫中与其他的专家对此一起进行鉴定。结果大家都认为这是北魏时期的陶俑,当时他们没有想太多,只觉得可能是哪座古墓被盗墓贼入侵了,就赶紧上报筹集资金在古玩市场大量的回收北魏陶俑。结果这个陶俑收之不尽,他们才意识到这个有可能是假的。通过对陶俑来源的调查,最终专家们才确定这是假的文物,最后还因祸得福,找到了当今仿制陶俑第一人高水旺,如今高水旺已经是世界文明的唐三彩大师了。
故宫的专家都无法完全鉴定出文物的真伪,这名少年却做到了。他名为郝笛,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但是他从小就非常的喜欢历史,喜欢古玩,他经常跟随着爷爷在天津的古玩市场看钱币、看铜器,渐渐地古玩市场的人几乎都认识他了。从小就在古玩市场耳濡目染长大的郝笛,对古玩文物有着自己的见解,郝笛就这样在古玩市场出名了。在机缘巧合之下,网友知道了郝笛的事情,当时就传出了很多关于郝笛的传闻,例如8岁就成为鉴宝专家,5元就捡漏了真的“洪武通宝”钱币,现在世界上仅有一枚。
他10岁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了研究古代盔甲的顶级专家,12岁破解了考古界的未解之谜,13岁就发表了论文成为了中国文博的一分子,还参加到考古工作中去。他的名声大起来后,有收藏家开始请他帮忙鉴定,郝笛自己也经常去捡漏文物,还从来没有出错,因此他短短几年间就有了上亿的身家。后来郝笛成名后,就很少去古玩市场捡漏了,他常常出席各种活动,帮别人鉴宝,可是他的口碑却越来越差,现在的郝笛,就是一名商人。
若是郝笛真的这么厉害,国内顶级的专家是不会放过诏安他的机会的,高水旺就是如此。虽然高水旺让故宫损失了上百万,但是故宫并没有迁怒于他,高水旺加入了考古行列反而是一件非常大的喜事。有了高水旺的加入,许多损坏的古文物都可以复原了,在高水旺的帮助下,古代陶俑的修复工作得到了极大的进展。这其中的价值,远远超过了百万。国内比较著名的鉴定专家均没有听说过郝笛的事情,最后这“神童”的故事,也不过是他自己的炒作罢了。
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鉴宝专家,不仅得有丰厚的知识储备,还得有非常广阔的文物见识,国内有很多的鉴宝专家都是打着“专家”的头衔,却没有专家的知识,例如周南泉。周南泉鉴定汉代玉凳,让这件现代工艺品以2.2亿元的价格成交,给收藏家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可是后来周南泉还是不承认自己的鉴定出了问题,找专家鉴宝有风险,找鉴宝专家也有风险,玩收藏还是得擦亮双眼,不能被流言、传闻所骗。
“拾麦子、捡漏子”,在收藏界是什么意思?
捡漏达人,有人靠捡漏捡成大藏家!在收藏界,时常流传着种种捡漏的传奇“神话”和故事。这就不得不说“靠着捡漏”奠定收藏地位的收藏家刘袁伟汉了。
刘袁伟汉出身于官宦世家,家族一直比较喜欢收藏。自幼拉小提琴,舞蹈,绘画书法。从四川省公安厅下海后,他曾经涉足汽车贸易、国际商品贸易,学习过导演。
现在是国内虎标行的控股股东。尽管从工作后就比较关注艺术品领域,但刘元汉伟全力杀入艺术品行业还是在2002年的一次偶然机会下完成的。
2002年,一位“朋友”从家中带出包括傅抱石、郑板桥等名家的7张作品,前往成都最有名的文物市场送仙桥交易,但是专家们却没有一人认为这位“朋友”手中的宝贝是真品。
后来,北京的一个艺术品投资商知晓此事后,随即上门与“朋友”谋面,结果这位投资商当即以每张5万元的价格总计35万买走了“朋友”手中的几幅名贵书画。
2005年,当时被5万元抱走的傅抱石那幅画重现江湖,在北京一家拍卖行拍出了500多万元的高价!
究竟是什么东西这么赚钱?!这一事件就像一记重锤将本就有收藏基因的刘袁伟汉敲醒。刘袁伟汉立即展开调查,得知这位“朋友”家中还有大量珍品后,毫不犹豫的展开挖宝行动。他多次联系此为“朋友”,并携带专家上门帮这位朋友鉴定真迹。
在专家们鉴定后,他耗尽家产悉数买入朋友家中珍藏的300张书画宝贝,这些宝贝中包括张大千、潘天寿、黄胄、启功、苏葆桢、陈子庄等人的名作。多年来,他都为此朋友拥有的如此宝库而感慨万端。
捡漏子是指有些文玩大家都看不明白它的价值,便宜出手这时你懂了买到就是赚到。
捡漏子就是指没人看好的不太值钱的但后来会价值连城的宝贝
就是在收藏界会有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被你捡走
就是在买文物时,花低价钱买到了上好的收藏品
收藏古董怎么了?拾麦子、捡漏子”,在收藏界是什么意思?有没有办法能捡漏?马未都被称为捡漏之王。在古董收藏中如何捡漏?古董收藏的捡漏是因为别人把好的东西当成普通的东西。人们把以低价购买的好古董被称为“捡漏”这就是拾麦子、捡漏子的意思。马未都先生的捡漏是由几种情况促成的,其他人很少能做到。
首先,马先生所处的时代,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收藏热还没有形成,古董的价值也不高,而且非常便宜。为了生存,许多人把祖传的古董换成了钱。当时,几乎没有仿制品和赝品。收集好东西很容易。马先生的家庭背景和出生环境使他得以结识许多文化圈的老人。除了个人喜好和对古董收藏的特殊研究外,他还具有独特的方便鉴赏古董的能力。而且,老北京是古董收藏最多、交易最活跃的地方。
第三,马先生当时的条件非常好,因为那个时代的人基本上都是固定的工作,月薪足够生活,而马先生有额外的收入。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同样喜欢古董的人,也许比马先生眼光更远大的人,如果没有条件购买,也就没用了。所以马未都先生可以说,他获得了时间、地理、人文等方面的优势,使他逐渐成为著名的古董收藏家。
当你发现一个漏洞的时候,你是不是开始睁大眼睛了?我知道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个好运气。“捡漏=运气”的说法是错的。如果同一件瓷器放在那里,有些人可以说是他们的朝代和生产工艺。有人说它又漂亮又漂亮。如果这两种人真的遇到了嘉庆时期的瓷器,他们真的又能捡到漏吗?
捡漏才是收藏有道理吗?
没有任何道理可言,因为捡漏有时候捡到的东西是废物,真正的收藏是有一定的文化沉积在里面的。
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因为收藏的艺术品价格,普通人难以断定。只有以比较低的价格购买才会有甚至的空间。
有道理。因为有很多的收藏家确实是捡漏的。其实这也是一种收藏的形式。
作为一句行话,一句俗话,我觉得它还是很有道理的。 “买的没有卖的精”,在古玉收藏过程中捡漏的概率有,但是很小,简直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了。
首先我们从词义本身来说。“捡漏”就是以很便宜的价钱买到很值钱的古玩,而且卖家往往是不知情的。用北方方言“捡”字,就是寓意它的难得。的确,古玩界普遍认为捡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行为。
古玉行业需要很高的门槛,需要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知识储备,需要较高的专业水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否则不仅不能捡漏,倒是很有可能吃大亏,而且越抱着捡漏心理,吃亏也就越大,甚至倾家荡产。
有位朋友近年痴迷于古玉,收集了很多图谱进行研究,而且结交了很多 “奇”人,一心捡大漏。某天带来十来件商周古玉,神秘地告诉我捡大漏了,是亲眼所见是地底下挖出来的。然而我拿在手里,仅从材质上就发现了问题。从商周开始,古玉基本上都是和田玉,而这些玉器却都是南阳玉,而且连起码的包浆都没有。后来这位玉友拿去权威机构鉴定,其结果可想而知,二十多万就这样打水漂了。这位玉友还觉得委屈,说他不仅仅是亲眼看着它们出土于地下,而且还和收集到的图录仔细做了对比,才买下来的。是的,做工、沁色、包浆,这些都是辨识古玉不可缺少的知识储备,但是图录上哪里又能看得清楚,仅凭图录片面对号入座,怎么可能不吃药?
当下整个古玩市场,已经真东西少,假东西多,仿古玉、伪古玉充斥各种古玩店,能把东西看明白就已经不错了,能用合理低价买到真东西就已经很不错了,因此把基本功练扎实些,在收藏实战种积累经验。记住,真正的收藏家靠的绝不是捡漏!
谁捡漏一张李白书法真迹,用461套北京四合院买下,后捐给国家?
是张伯驹,他是从郭葆昌手里买来,本来谈好的价格是20万大洋,但只付了6万大洋就得到了,后来新中国成立后,他立即捐给了国家并且不要国家的奖励。
张伯驹,他被称为“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他从郭葆昌的手里买下了李白的《上阳台帖》。日本人为了要《上阳台帖》,关了他8个月的大牢,还动了刑 ,他都没有松口,新中国成立后,他把自己的收藏都悉数交给了国家,还拒绝了国家给的20万奖励。
收藏家张伯驹先生,从郭葆昌手中捡漏的李白真迹,后来他免费捐给了国家。
李白生性自由随性,豪迈不羁,这样的性格做官不够圆滑,迟早会被赶出官场。唐玄宗看了李白的诗之后大喜,令他供奉翰林,起草文书陪伴在唐玄宗左右。李白除了写诗之外,还会观察唐玄宗身边的人。
他发现唐身边围绕着很多宦官外戚,内心不禁哀伤起来,写了《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达想要告老还乡的愿望,正好唐玄宗也腻了他的诗文,721年,就给他赐金放还。
744年,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很多年在洛阳遇见了同样踌躇满志的杜甫,两人有同样的遭遇一拍即合,成为了好朋友,相约秋天在梁宋再见面。秋天一到,李白杜甫都准时到了梁宋还见到了诗人高适。
李白想起了王屋山的老朋友司马承祯就带着杜甫和高适去见司马承祯,结果到了之后才知道司马承祯已经去世好多年,李白想起和老友的种种回忆,挥笔写下了《上阳台帖》:“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上阳台帖》是李白留存至今的唯一真迹,全文25字,着16个字是主要部分。
《上阳台帖》问世以来,被多个收藏家收藏,1911年被退位的溥仪带出宫外,私自将他售卖,一度在民间不知踪影。1937年春,张伯驹在郭葆昌家中发现。张伯驹收藏的数量多又多是不惜耗尽家财买来的稀世珍品,所以他被称为“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他最开始是因为爱好搞收藏,后来看中国的文物都在战争中流失海外,感到心痛不已,改为以保护文物为目的搞收藏。
郭葆昌,河北古瓷学家,曾是一个古玩店的学徒,学过一些古玩鉴赏之后,成为了古玩届的名人,结识到很多民国爱好收藏的达官贵人,他在袁克文的介绍下认识了他的父亲袁世凯。1913年,袁世凯来到天坛祭祀,可身上的十二章衮服出卖了他欲将称帝的心。
郭葆昌为了迎合袁世凯的心提出烧制景德镇瓷器送给外国使者,郭葆昌精通于鉴赏瓷器,一件瓷器烧不好,他就砸碎在地上,烧出来的4万只无人不赞赏,但郭葆昌烧这些瓷器足足花华了140万大洋!
郭葆昌在收藏界的名声和张伯驹齐名,郭葆昌开口要20万大洋才能把《上阳台帖》卖给张伯驹。那时候一家四合院的价格最多130大洋,20万相当于1530套四合院,张伯驹无法一时拿出20万,先付了6万大洋以示诚意,相当于461间四合院。后来因为七七事变突然爆发,张伯驹还没来得及付郭葆昌剩下的尾款,就拿到了《上阳台帖》。
日本人知道张伯驹家里有《上阳台帖》等珍贵的中国字画,想要他交出来,为此关了他8个月大牢和动刑,可张伯驹咬死牙关誓死不交。然而新中国成之后,他那些视若珍宝的文物全都免费交给国家,包括《上阳台帖》,现在张伯驹交的那些文物藏于故宫博物院。国家曾说要奖励他20万,他摆摆手拒绝了,对于他来说文物在自己国家最重要,钱财什么的都不重要。
古玩鉴定专家汪新华
没听说过,一下才是目前有名望专家。
1丘小君,我国著名的陶瓷评鉴专家,从事陶瓷文物鉴定工作30余年,师从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目前居于香港和纽约两地,是香港著名收藏家学会“求之雅集”的董事和陶瓷鉴定顾问,还兼任海内外多家拍卖行、博物馆的征集顾问。
2 李鉴宸,曾李健,男,汉族,生于黑龙江伊春,祖籍江西上饶。年轻一代鉴赏家领军人物, 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多次参加考古挖掘工作,在瓷器,玉器鉴定方面具有较高天赋。跟随复旦大学朱顺龙,陈淳,沃兴华,张蒲生老师,学习古玩鉴定。从小受家族的熏陶,使其拥有崇高的职业操守。 高级古玩鉴定评估师,珠宝鉴定师李健是其玉器鉴赏大家陈逸民六名入室弟子之一,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考古队队员,中国权威知名文物鉴定专家,收藏家协会会员,在《中国旅游报》、《劳动报》、《东方收藏》《收藏家》等报刊发表收藏文章数篇。自小深受家庭影响,喜欢古玩,参加过各种瓷器、玉器学习班的培训,经老师和前辈的指点帮助加上十几年的磨励,对瓷器、玉器、青铜器等古懂鉴定有一定的基础,是国内不可多得古玩鉴定的奇才。
3杨静荣,男,瓷器专家,1948年生于北京,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1985年于复旦大学历史荣毕业,曾在邯郸陶瓷研究所从事陶瓷颜料和传统色釉的研究实验工作,1979年调入故宫博物院研究陶瓷史至今。2002年入选《中国文物报》中国文博界百位“学术成就显著,具有创新精神”的专家学者。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北大资源学院文物专业教授,博宝艺术网瓷器鉴定专家,中国世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专家, 中古陶(北京)国际艺术品有限公司鉴定专家。
4单国强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1942年2月出生于上海,196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毕业后在故宫博物院从事业务工作。主攻古代书画史论和书画鉴定研究,撰写发表文章百余篇,专著主要有《古画鉴赏与收藏》、《戴进》、《中国绘画史· 明代》、《中华艺术通史·明代美术》、《古画鉴定》、《巨匠与中国名画·任伯年》、《中国巨匠》"戴进"、"吴伟"、"林良"、"吕纪"、"禹之鼎"等。
5叶佩兰,女。瓷器专家。任职于故宫博物院,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中国世家鉴定委员会鉴定专家。主要从事古代陶瓷的整理、保管和鉴定工作。是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鉴定委员会委员。香港中信拍卖有限公司特约鉴定专家。
6李彦君,祖籍山东省登州府,成长于黑龙江巴彦县,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与博物馆专业。现为北京东方大学文物学院院长、教授,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兼玉器珠宝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石渠雅集文物鉴定中心金牌鉴定专家。先后在黑龙江巴彦县文物管理所、木兰县博物馆、文物管理所、哈尔滨《都市资讯报》、哈尔滨社会科学院、大连大学东北史研究中心等机构任职。
7毛晓沪, 男,1951年生于中国上海,古董投资专业顾问,现任北京华夏物证陶瓷鉴定研究所所长。擅长瓷器鉴定、古陶瓷修复。早年受到故宫博物院冯先铭先生、刘九庵先生等老前辈的真谛亲传,在古陶瓷鉴定、古陶瓷修复和古陶瓷复制三大领域均有高深造诣。北京石渠雅集文物鉴定中心金牌鉴定专家,曾担任中央电视台《寻宝》、《艺术品投资》以及河南卫视《华豫之门》等节目的特约鉴宝专家。[1]
8张如兰编辑女,北京市文物局鉴定组组长、副研究员,擅长玉器、陶瓷、杂项鉴定。主要著作有《中国鼻烟壶》、《北京玉器大全》、《明清文具书》等。1963年毕业于北京市文物鉴定专业学校。93年至今任北京市文物出境鉴定所副所长。
9金运昌任北京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副主任。兼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鉴定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咨询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
10蔡国声,男,1941年出生,浙江定海人。中国近代书法家,文物鉴定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这是一个中国文物鉴定界内响当当的名字,他从事文物、古玩鉴定40余载,出版《珍宝鉴别指南》、《古玩与收藏》、《蔡国声隶书阿房宫赋》、《过眼云烟录——蔡国声谈古玩鉴赏》等书二十余本,在文物鉴定界被誉为“高产专家”。
11马未都(1955年3月22日-),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成,收藏家、古董鉴赏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主讲系列节目《马未都说收藏》,现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1] ,同时也是超级畅销书作家。
12金申,北京人,回族,自幼习画、通文史。中国著名佛像文物鉴定专家、国学名家、禅画名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早年在日本研究佛教考古5年。归国后多年来,为国家文物局培训班、海内外高校授课;为国内外博物馆鉴定佛像;在佛教文化、考古、鉴定研究方面著述丰富,对禅意书画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成就斐然。
13欧阳朝霞,央视《寻宝》栏目特邀专家,中国地质大学宝石学硕士学位,持有国家注册拍卖师证书、文物拍卖单位专家证书。她现任北京越王珠宝会所总经理。CCTV—1《寻宝》节目珠宝玉石鉴定专家,《私人财富》等多家媒体珠宝鉴赏、收藏栏目专栏作家,珠宝鉴赏收藏与拍卖方向资深讲师。
汪新华,男,56岁,湖北武汉人。中国近代文物鉴定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这是一个中国文物鉴定界内响当当的名字,他从事文物、古玩鉴定40余载,出版《珍宝鉴别指南》、《古玩与收藏》、《王新华隶书阿房宫赋》、《过眼云烟录——汪新华谈古玩鉴赏》等书二十余本,在文物鉴定界被誉为“高产专家”。主要成就:2003年获得首届东方名人成就奖、2008年获得中国当代杰出艺术家、2005年获紫金花奖。
广东电视让汪新华的名字进入了千家万户,而他一直在谦虚地称自己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回顾他的人生之路不难发现他的生命似乎一直在和文物古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更确切地说成年后的他一刻也没离开过这个行业。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中国鉴宝界的领军人物,一同分享他的成长之路。
他,以2枚建行1元纪念币起家,从收藏邮票,到瓷器、古玩,搜罗了近千件藏品,初步估算价值有上千万元。他就是现年56岁的汪新华(如图),在武汉收藏界是出了名的“捡漏专家”。
买仿品,长知识
起初,玩邮票的汪新华不懂行情,经常吃亏上当。多次损失后,汪新华每晚花3小时自学集邮知识,并多次参加省内外邮票展览或交流活动,观摩学习,持之以恒,逐渐从新手成为行家。
1998年,他在武汉买到一个精美的紫砂壶。后经行家鉴赏,才知是个仿品。“真品显然不易买到,倒不如买些仿品多学点鉴别知识。”汪新华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此事。
采访中,他拿出两个小碗对记者说,“这两个碗,不懂的人看它们是一样的,懂的人就能看出学问,通过碗底的字、碗面上的花纹以及制作工艺就能看出谁真谁假了。”
逛地摊,“捡”宝贝
熟悉汪新华的人都知道,他每天保持着逛地摊的习惯,而且总是能够成功“捡漏”。他指着一件“元代出戟尊”瓷器告诉记者,“这个是我2000年在广东旧货市场上买到的,当时花了180元,现在这个至少值几十万元。”汪新华说,这些知识都是他长期看书和藏家交流积累的宝贵经验。
汪新华“捡漏”能够屡屡得手,离不开钻研。一次,为一件瓷器上的某个古体字,他不远千里去福建请教一位藏家。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学术研究,不断探索,他已逐渐成为武汉藏界的知名人士。
跟市场,转方向
1998年,汪新华预料到,信息时代使得邮票交易日趋饱和,因此他将收藏重点转向瓷器和古玩。10多年来,他的藏品也在逐年增加,至今已收藏近千件藏品,保守估计价值达千万元之巨。
如今,汪新华的藏品里,既有他花了上万元钱买到的大清御膳房专用的霁红大盘,甚至世界上第一张邮票——英国的“黑便士”也被他在拍卖会上收入囊中。
收藏家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收藏家的最高境界就是什么都收藏,不管什么奇奇怪怪的东西都可以收藏起来,收藏的东西都是不论价值的东西。
说起收藏家,可能最为国人所熟知的就是马未都,毕竟马未都又出过书,又上过电视,还担任过央视节目,百家讲坛,的主讲人,马未都的确称得上一个真正的收藏家,收藏既是他的爱好,也是他的职业,他也以此来赚钱,而且赚了许多钱,社会上曾经有人对马未都的藏品估价已过100亿,而除去这些藏品的价值,马未都本人在社会上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我认为有自己的博物馆。因为当自己的收藏品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可以开博物馆了,这是最高境界。
最高境界就是能够捡漏,意思就是在别人还没有发现某件藏品的价值时,你就已经提前低价买下了。
前一段时间,网上有一个报道称:中国十几亿的人口中有将近一个亿的“收藏家”,一个亿,接近于日本的总人口数,中国也即将迎来“全民收藏”的时代。
收藏,是一件需要高资本、高智商的事情;收藏家,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也是财富、修养、知识渊博的代名词。
确实,艺术品的价值十分高昂,没有足够的钱,根本收藏不起;并且一件艺术品身上凝聚着巨大的文化内涵,没有一定的文学、历史、美学、地理等文学知识,也完全欣赏不来。
倘若这个报道属实,那么说明中国人口的素质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国家的软实力也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但是,事实呢?在中国,“收藏家”可能只达到了有财富,却并没有满足有知识,有修养。
大多数的中国“收藏家”也仅仅停留在把艺术品作为一个赚钱的工具层面上,他们的“藏”只是短暂性的,只要一涨价,立马就会倒手卖出去赚钱。
这样整天皆为利来,也皆为利往的“收藏家”,只是打着“收藏家”的幌子的商人罢了。
若是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收藏家,不仅需要放下自己的功利心,还需要选择一个自己喜欢,并且能够体现自己的品味和格调,陶冶自己的情操的收藏品!
对于玉友而言,如果说,一套房子给他带来的是安全感;
一辆车子能让他的生活更加便捷;
那么收藏玉就是为了彰显他的品味与格调,提升他的文化与修养,和田玉,是他们在众多收藏品中最好的选择。
但是,只是选择了还远远不够,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玉石收藏家,还需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关于资本,我们暂且不谈,因为有资本是收藏的前提,但资本也并非是成为好的收藏家的决定因素,中国有钱的人很多,并非每个人都成了收藏家!
了解玉石知识,做到看得懂。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玩玉第一点,需要你去用心了解它。
玉石知识,并非仅仅知道什么是籽料什么是山料就够了,更需要你对自然学、历史学、美学等都有所涉猎,才能更好的欣赏它。
当然,实战也非常重要。玩玉,主要拼的就是实战。
你懂许多玉石知识,我们可以称呼你为专家,不过如果你在多次实战中练就了火眼金睛,即使你理论没有专家丰富,可是你的鉴赏能力远超专家,也会受到许多人敬仰。
想成为一位玩玉藏家,必须是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统一,缺一不可。
学会欣赏,与玉灵神契合。
说到会欣赏,毫不谦虚的讲,玉友都是必备的。
普通人看到一块雕工精美的玉石工艺品,可能只能一句“卧槽”来表达内心的震撼,可是玉友却能告诉你这个玉是山料还是籽料,里面的棉、僵。
甚至站在这块玉石前,他们能发现这块玉的艺术美,和这块玉产生共鸣,达到玉人合一、灵神契合的境界。
拥有好心态,实现修身养性。
藏玉,最重要的就是心态,心态不好,就不是你玩玉,而是玉玩你,有多少钱都不够你造的。
有些人刚接触和田玉,就妄想一步登天,看着好看,就稀里糊涂瞎买一通;
有的人总想着天上掉馅饼,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捡漏上;
还有的看了几篇文章,就以为自己天下第一,知道几个专业术语,就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开始指点江山,最后打眼吃药……
所以,想藏好玉,必须保持好的心态。毕竟只有好的心态,才能反应敏捷,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藏玉道路上越走越远。
而只有做到了这三点,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玉石收藏家,才能真正地彰显自己的品味与格调,也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中国人口的素质和国家软实力!
众所周知,要成为一个收藏家,门槛很高。就算是一个普通的收藏爱好者,其实门槛也不低,毕竟这确实是一个特别花钱的爱好。所以要被成为收藏“家”,至少要满足两个需求:一,有钱;二,有眼光。便如汉代魏伯阳在《参同契》中所言:“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如果没有看东西的眼光,那么即便坐拥万贯家财也不够买假货的。如果没有钱,那么别说被称之为“家”了,就连“收藏”也是不可能的。
说起收藏家,可能最为国人所熟知的就是马未都。毕竟马未都又出过书,又上过电视,还担任过央视节目《百家讲坛》的主讲人。马未都的确称得上一个真正的收藏家,收藏既是他的爱好,也是他的职业,他也以此来赚钱,而且赚了许多钱。社会上曾经有人对马未都的藏品估价已过100亿,而除去这些藏品的价值,马未都本人在社会上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马未都照片
01
马未都之所以能成为收藏家,与他的家庭是脱不开关系的,他从小生长在北京的空军大院。北京的大院子弟很多,但是不客气地说,这些大院也是分等级的,马未都住的那一个大院,是等级比较高的那一种。在年轻时,马未都颇有闯劲,他也曾经年少轻狂做出些荒唐离奇的事来,就算到现在马未都都有着一种不怕失败,也不怕从头再来的勇气。
在马未都十几岁的时候,他就去了乡下当知青,在那段时间,马未都非常渴望学习到新的知识。在他当知青的时候,看见有一些农民会将书本拿来糊墙,他便把这些书本都要来熬夜苦读,对他来说,这样既打发时间又学习知识。在回城后,马未都还曾经在工厂里当过几年工人。
▲马未都青年照片
02
荀子在《劝学篇》中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生活的积累让马未都颇有感悟,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马未都开启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完自己的作品《今夜月儿圆》后,马未都成为了《青年文学》的编辑。在90年代初,马未都与王朔、刘震云等人一起组建了一个影视工作室,著名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便是他们的作品,据说电视里面李东宝的原型就是马未都。
从80年代到90年代,马未都除了搞文学创作,还开始收藏一些中国的古代器物。他的有一部分产品是在地摊上淘来的,眼光加上运气,令马未都得到了不少珍品。马未都对于古代器物的知识也积攒得越来越深厚,再加上他自己的专业,终于成为这一行里面的专家。
▲马未都照片
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马未都的藏品已经很有规模,陶瓷、玉器、古代家具等加起来超过了上千件。从1992年开始,马未都陆陆续续地出版了一些关于收藏的著作,但是那个时候马未都只是在行业内比较有名,大部分人对于他并不熟悉。
03
马未都积攒了许多藏品以后,便有了一个想法——开设一家属于自己的博物馆。马未都是一个说干就干的人,一旦有了这种想法,他便立即开始付诸于行动,他奔走在各部门之间,询问开办博物馆的各项事宜。最终在1996年,他的博物馆获得了批准。1997年1月18日,中国首个私立博物馆——马未都创立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
此后马未都多次与其他部门或者机构合作,举办了数次高规格的展览。在2002年和2005年,观复博物馆在杭州和厦门分别开设了分馆。2008年马未都应邀成为了《百家讲坛》的主讲之一,在节目中,马未都分别讲述了关于家具、陶瓷、玉器、漆器等收藏的相关知识。
他的讲授生动有趣,就算不是收藏界的人听起来也觉得非常长见识。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马未都走进了许多人的视线,不再仅仅限于在收藏界内。
▲马未都上节目照片
所以,马未都到底有多有钱呢?一路看下来,似乎马未都的财富是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了,可能对于马未都自己来说,更愿意让人家以他藏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来赞扬,而不是以自己到底有多少钱来标榜。
结语
马未都将收藏做成了一项长久的事业,作为收藏界的名人,他也不断地告诫着其他的收藏爱好者,由于文物鉴定并没有行业标准,所以在收藏时一定要谨慎,不能过分的依靠传统的鉴定方式,科学和专业的鉴定工具会会令收藏界更加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