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元青花瓷鉴定技巧
- 2、如何鉴别青花瓷 怎么鉴别青花瓷
- 3、怎样鉴定元青花瓷器
- 4、鉴别元青花瓷的7个方法 元青花瓷如何鉴别
- 5、元代青花瓷器鉴定方法详解
- 6、元青花的鉴定绝招大盘点,学会这十五招秒成鉴定专家
- 7、鉴别元青花瓷器15个绝招
- 8、如何鉴定元青花?
- 9、鉴别元青花瓷器15个绝招
元青花瓷鉴定技巧
导语:青花瓷兴起于唐朝,盛行于元朝,元朝时期的青花瓷色彩明丽,大气豪迈,奠定了青花瓷千百年来长盛不衰的基底,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喜爱青花瓷,正式由于人们的喜爱和追捧,青花瓷的仿制品也大量出现,尤以元青花瓷的仿制品最多,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元青花瓷的鉴定技巧,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识别赝品。
元青花瓷的制作非常精美,仿制者也是煞费苦心,制作出来的赝品常常能够依旧乱真,但是,仿制品与真品之间永远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距,这些差距就是我们鉴定元青花瓷的突破点。
鉴定技巧一:
真正的元青花瓷胎质厚重而坚硬,且多是大型成品,鉴于制作工艺的限制,元青花瓷胎里面含有较多杂质,多呈现为铁褐色的小点,胎土不够细致,胎壁上的小孔也较多,另外,元青花瓷外形圆润、线条流畅,没有刀痕。仿制的青花瓷往往是土质细腻,没有杂质和气孔,刀修得痕迹较明显。
鉴定技巧二:
元青花瓷使用柴火窑烧制而成,成品的釉中气泡大小不一,疏疏朗朗,还比较明亮,而仿制品则多是由气窑烧制而成,它的釉中气泡细小,均匀,没有亮感。
鉴定技巧三:
元青花瓷上的青花有三种颜色:浓艳、淡雅和青灰,且大部分颜色较深,还有黑色斑点。浓艳用的是进口的苏泥勃青料,进口料与国产料混合使用呈淡雅,而最为纯正的元青花瓷多采用进口苏麻离青料,这种颜料低锰高铁,烧制成的青花蓝中带紫,青中泛绿,苏泥勃青料含有氧化钴和氧化铁,烧制后会形成深色结晶斑点,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仿制品一般还在国产料中加入部分氧化铁,烧制的青花呈现矿渣装斑点。
鉴定技巧四:
元青花瓷圈足一般大而矮,器底和器内盖不施釉,但是器底和器内会有釉斑,罐瓶类的元青花瓷的胎体一般是四段三接或者是五段四接的,接口一般位于底部、腹部和颈部,接口处用泥浆粘住,会有明显的凸起。元青花瓷的内壁和器底一般是不施釉的,内壁呈现火石红色,器底布有红色斑,仿制品在这些细节处都会有破绽,大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鉴定技巧五:
元青花瓷采用手工拉坯后脱坯,成品内壁上常常留有指纹和旋纹,修坯常用的两种刀是条刀和板刀,清康熙之前,使用条刀修整青花瓷外壁,内壁是不修的,清康熙中期之后,板刀开始使用,青花瓷的内壁也才开始修整,如果标明为元青花瓷的瓷器出现了内壁修整的痕迹,那就一定是赝品了。
鉴定技巧六:
元青花瓷采用蘸釉、刷釉和浇釉的工艺,釉质肥厚丰满,但是不够平整,而仿制元青花瓷的表面釉质往往比较平整。
鉴定技巧七:
元青花瓷的花纹层次繁密。常见的有七层纹和九层纹,最多甚至可达十几层纹,花纹的内容多是与佛教、道教或是历史故事有关,花纹风格大气、飘逸,难以复制,一般的仿制品则难以做到这些。
元青花瓷的鉴定技巧就介绍完了,希望大家能够掌握。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https://www.to8to.com/yezhu/zxbj-cszy.php?to8to_from=seo_zhidao_m_jiare&wb】,就能免费领取哦~
如何鉴别青花瓷 怎么鉴别青花瓷
1、看胎质,鉴别元青花瓷可以看胎质,元代青花瓷的胎质重而坚,器壁较厚,大器较多。但是元青花瓷含杂质多,胎里一般都会有铁褐色小点。 2、看气泡。真正的元青花瓷是用柴木窑烧制而成,瓷器的气泡显得巨细不一,并且气泡比较亮堂。而仿品大多是用气窑烧制而成,瓷器的气泡较细小,巨细相间、不透亮。 3、看颜色。青花发色有浓艳、正艳、青灰三种,真正的元青花用的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烧制成的青花颜色为深沉蓝中带点紫色,青中会泛点绿色。 4、看圈足。元青花瓷大部分都是宽而较矮的圈足,并且器底、器内、盖内不施釉,但是大多数器内和器底有釉斑,并且罐瓶类的胎体多为四段三接。 5、看纹理。元代器物大多采用的是手艺拉坯或脱坯成型技术,在元青花的瓶、罐等器物内壁会留下明显的指纹和旋纹,因此器物内壁没有指纹和旋纹的元青花很可能是假的。 6、看釉面。从元青花的釉面来看,元青花瓷器采用的是蘸釉、浇釉和刷釉技术,因此真正的元青花釉质饱满、肥厚,但是欠缺平坦度。而现代仿品采用的是电动空气压缩机,釉面会非常润滑、平坦。 7、看纹饰、从元青花的纹饰来看,真正的元青花纹饰繁密、层次较多,以七至九层纹饰比较常见,也有的元青花纹饰多大十几层,而这些纹饰主要绘画的是佛教、道教纹饰和中华民族前史故事。
怎样鉴定元青花瓷器
鉴定元青花瓷器的方法是看胎、看釉中气泡、颜色。
1、胎
元代青花瓷的胎质重而坚,器壁较厚,大器较多。由于含杂质多,胎里大多有铁褐色小点。胎是用高岭麻苍土做的。高岭麻苍土的特点是白而不细,因为当时粉碎的条件有限,工艺有限,所以可以见到很多气孔。现在的胎是非常细的没有气孔。
过去老的胎泥,是有经过陈腐的过程,有机物经过陈腐会发生变化。所以它的胎有细腻的感觉,现在做的胎没有陈腐显得很干。现代机械加工出来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备的原料。
2、釉中气泡
老的元青花,都是用柴木窑烧的,而现在大多仿品都是用气窑烧的,这两种工艺不同,釉质的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也有所不同。特别是釉中气泡的形成过程上,它是不一样的,古代柴木窑烧的气泡要显得大小不一疏朗,气泡明亮。
而现代气窑烧的气泡较细小大小相间,不透亮。这只是相对而言,也不能排除现代造假者用柴木窑仿造的器物,还得在器形、纹饰等各方面深入研究,以致判断。
3、颜色
青花发色有浓艳、淡雅、青灰三种。浓艳是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淡雅是进口料与国产料混合使用。相当部分的青花烧成后有黑色斑点、且较深。至正型的元青花用的都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而苏麻离青料有一个特点,就是高铁低锰,青花深沉蓝中带点紫色,青中微微地泛绿。
元代使用的“苏勃尼青”主要成份是氧化钴兼有少量氧化铁。在高温的作用下“苏勃尼青”中的氧化铁会在硅酸盐液态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结晶斑点。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不规则状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
而现代绝大多数仿品,都只是在国产青花产中简单地加入氧化铁粉,在高温的作用下,这些氧化铁会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矿渣状斑点。
鉴别元青花瓷的7个方法 元青花瓷如何鉴别
1、看胎质
元青花瓷可以通过看胎质来鉴别,元青花瓷的胎质厚重、坚实,器壁较厚,并且元青花瓷大器较多。但是瓷胎里面一般都会有铁褐色小点,含有的杂质相对较多。
2、看气泡
此外元青花瓷也可以通过看气泡来鉴别,元青花瓷大多是采用柴木窑烧制而成,瓷器的气泡巨细不一,并且比较亮堂。而元青花瓷仿冒品多为气窑烧制,气泡细小,巨细相间、不透亮。
3、看颜色
从元青花瓷的颜色来看,元青花瓷的发色有浓艳、正艳、青灰三种,并且采用的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烧制出来的青花颜色为带点紫色的深沉蓝,青色中泛点绿色。
4、看圈足
元青花瓷的圈足大多较宽而矮,器底、器内、盖内不施釉。但是大部分元青花器内和器底有釉斑,并且瓶罐类元青花胎体多为四段三接。
5、看纹理
从元青花的纹理来看,元青花瓷大多采用手艺拉坯或脱坯成型技术,因此瓶、罐等类型的元青花瓷内壁一般都会留下明显的指纹、旋纹。
6、看釉面
从元青花瓷的釉面来看,元青花瓷采用了蘸釉、浇釉和刷釉技术,它的釉质给人的感觉是饱满、肥厚的,但是整体的平坦度相对较差。
7、看纹饰
从元青花瓷的纹饰来看,元青花瓷的纹饰繁密、层次多,比较常见的是七至九层纹饰,而这些纹饰的主题以佛教、道教纹饰以及中华民族前史故事为主。
元代青花瓷器鉴定方法详解
导语: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逐渐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兜里的钱变多了,就开始使用这部分钱投入到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行业中,其中古玩就是很多朋友比较喜欢的,那么我们在购买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购买到赝品,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分辨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元代青花瓷器鉴定方法,一起来跟随土巴兔小编长知识吧!
?
简介
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元青花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鉴定方法
1.元代青花瓷的胎质重而坚,器壁较厚,大器较多。由于含杂质多,胎里大多有铁褐色小点。胎是用高岭麻苍土做的。高岭麻苍土的特点是白而不细,因为当时粉碎的条件有限,工艺有限,所以可以见到很多气孔。现在的胎是非常细的没有气孔。过去老的胎泥,是有经过陈腐的过程,有机物经过陈腐会发生变化。所以它的胎有细腻的感觉,现在做的胎没有陈腐显得很干。
现代机械加工出来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备的原料。现代景德镇流行的陶瓷成型工艺说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也就是说,器物的成形主要是用刀修出的。元代工艺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主要是由于元代泥料可塑性较强,可以拉得很薄,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内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对下半部和圈足做简单修整。因此元代器物的口沿和脖颈都线条流畅,外型圆润,不落刀痕。现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还要修内壁,因此,线条生硬,规整有余,刀痕累累。
2.老的元青花,都是用柴木窑烧的,而现在大多仿品都是用气窑烧的,这两种工艺不同,釉质的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也有所不同。特别是釉中气泡的形成过程上,它是不一样的,古代柴木窑烧的气泡要显得大小不一疏朗,气泡明亮。而现代气窑烧的气泡较细小大小相间,不透亮。这只是相对而言,也不能排除现代造假者用柴木窑仿造的器物,还得在器形、纹饰等各方面深入研究,以致判断。
3.青花发色有浓艳、淡雅、青灰三种。浓艳是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淡雅是进口料与国产料混合使用。相当部分的青花烧成后有黑色斑点、且较深。至正型的元青花用的都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而苏麻离青料有一个特点,就是高铁低锰,青花深沉蓝中带点紫色,青中微微地泛绿。元代使用的“苏勃尼青”主要成份是氧化钴兼有少量氧化铁。在高温的作用下“苏勃尼青”中的氧化铁会在硅酸盐液态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结晶斑点。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不规则状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而现代绝大多数仿品,都只是在国产青花产中简单地加入氧化铁粉,在高温的作用下,这些氧化铁会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矿渣状斑点。
4.元青花大多为宽而较矮的圈足。一般器底、器内盖内不施釉,但大多数器内和器底见有釉斑。元青花的罐瓶类的胎体多数是四段三接。也有五段四接的。接口分别在底部、腹部、颈部。用泥浆粘接口,接合处有明显凸起。接处可见泥浆挤压出的痕迹。器内壁一般不施釉有的呈浅淡的火石红色。器底不施釉,称之糙底或砂底,在糙底上呈有红色斑,俗称火石红大多数赝品器底的火石红做成深橘红,釉面稀薄,有过分晕散,画意呆板等,只要多看,便能辨别。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给大家总结的关于元代青花瓷器鉴定方法的相关知识介绍,相信经过小编的讲解,大家现在对于元代青花瓷器的鉴别方法已经心中有数了吧!尤其是对于爱好古玩的朋友们,掌握这样的鉴别方法是非常的有用的,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减少购买赝品的概率。但是,小编的讲解仅供参考,大家还是应该找专家来进行正规的鉴别,毕竟科学的工具才是鉴别的最佳手段。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https://www.to8to.com/yezhu/zxbj-cszy.php?to8to_from=seo_zhidao_m_jiare&wb】,就能免费领取哦~
元青花的鉴定绝招大盘点,学会这十五招秒成鉴定专家
说到元青花其实大家也知道的,那就是这个收藏类别现在是非常非常受欢迎的,为何这么说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由于辨别技术的提高,几乎不会买到赝品了,所以大家懂的呀,这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收藏项目,所以最近很多人说了,既然大家鉴定水平都这么高,那么这个鉴定绝招都有些什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盘点了十五个,嘿嘿,大家速度来看看吧,让你秒变鉴定专家!
在现实的圈子当中,许多资深行家和藏家通过眼学鉴别元青花瓷器真伪,他们只是近距离看胎体受沁、秞面老化痕迹、绘画笔触和是否高修等。
毕竟高仿技术越来越突破我们以往的鉴别经验,
所以,低手看热闹,中手看门道,高手看行道,极手看神道。
以下总结了15个鉴定方法供各位参考:
1、大花大叶,叶为满色,但花朵不填满色,且外部绘有较明显的空白边线。
山石、海水、人物、动物纹等、亦相类,纹饰内露白。
2、缠枝莲叶,叶形多呈葫芦状,或有一至五个尖瓣。
3、变形莲瓣边饰,有的为一组、有的画二组,构成上下对应的仰、覆莲瓣纹装饰。
除盘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莲瓣,均呈单体形式排列,莲瓣间留有空隙、互不相连。
明洪武时,除部分执壶和盏托外,瓶、罐、盘及碗的莲瓣纹边饰均呈并拢(共边)型、此后,这种绘法贯穿于明清两代。
4、蕉叶纹,多数作分开状、叶与叶之间留有空隙,少量为并拢型或叶与叶呈重叠状。
此外,元代蕉叶的主脉,均以浓笔的粗线条表示;
入明后,蕉叶的主脉均留白、呈中空型、同元代蕉叶主脉的粗实线条,在视觉上泾渭分明,非常醒目。
明初以重叠状多见,偶见有分开的。
宣德以后,蕉叶纹几乎不见有分开的,都为拼拢重叠状。
5、如意云头纹(亦称云头纹、云肩纹、垂云纹)。
云头与两云脚相交之尖头,指向呈前后相背形态。
即,如意云纹两云脚间的尖头,与云头的尖头,方向相反,很少例外。
湖南电视台《东方寻宝》第七季全国海选报名:一五零七九九八一四一零
而洪武,如意云的头与脚的尖头指向,均方向一致,并沿袭至永宣。
成化起,如意云头的两尖头,既有朝向一致的,亦有相背的。
6、回纹边饰。
由互不相连的单体回纹组成、有的回纹呈规矩的方形,有的为变形回纹,有的为减笔式回纹。
明洪武时,回纹边饰由一正一反两方相连形式排列组成。
明永乐以两方连为主,同时又出现一笔环连式的回纹边饰。
宣德以后,除少数边饰仍作一正一反两方相排列连外,多数回纹边饰呈整圈一笔环连式,并延续至清末。
7、龙纹。
元代青花瓷器上,画龙的不少。
龙躯细长,且细颈,细腿、细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体态轻盈。
头较小,长鹿角,张口、吐舌,龙的下腭有须,上颌一般无须,
但是,至正十一年铭标准器的龙上颌有双须,而此类带双须现象,在元青花件的其他龙纹图案上十分少见。
龙身鳞片分两种,以网状细鳞片(图多见,以留白大鳞片少见,后者龙纹更加精美龙有背鳍,腹下通常无横纹带。
胸与背部,常饰有火焰状飘带。肘部有长毛三至四根或一撮。
龙爪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极为罕见。
8、元青花立件中的玉壶春瓶与出戟尊,其内口沿部位,常常加绘一道卷草纹或云头纹边饰。
入明后,此类内边饰现象,起初仍存在于明洪武朝玉壶春瓶上,洪武以后消失。
9、元代纹饰采用平涂法,有的则是在浓笔边线内施以淡色(孙瀛洲),小件器上为一笔点划,这就是所谓一支笔的画法。
从明成化起,以二支笔工艺见长,构线与填色是分别完成的。
明代青花多是填色或素描。这种技法上的不同,也可以作为划分元、明青花瓷器的旁证(孙瀛洲)。
10、元代瓷胎,同明代后期及清代瓷胎相比较,有硬中见柔的感觉。
胎质淘练得不如明清瓷细致,因而在砂底处多有砂眼、刷痕和铁质斑点,并在底足、口边与缩釉露胎处呈现火石红色(孙瀛洲)。
11、除执壶、玉壶春瓶外,器物的底部一般露胎。
涩底上往往粘有釉斑,这是时代风貌。
把杯、把碗底足内部多不挂釉,个别的在高足的里部挂半载釉(孙瀛洲)。
大罐的口部通常施釉,小罐的口部多露胎、梅瓶原本都带盖,盖内不施釉,这亦是特征,仿制品有的却盖内施釉。
12、罐的造型多数为口大足小,不同于明清罐的口小足大或口足大小相偌形制。
碗、碟、杯的圈足较小,足墙较宽、较厚,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
有的器物底部可见明显的旋坯痕,个别有粘砂现象。
碗、碟、杯圈足的底心常见凸乳,俗称脐,为元瓷特征之一。
13、大件器的胎体普遍厚重,小件器却都很薄,胎体大多薄于后世明朝同类器。
而仿制品则不然,小件器也显得很厚实。
14、除露胎较高的一些立件外,元代小罐、小瓶近底足处(胫部)常见指印痕。
指印痕通常呈三个,系工匠捏着浸釉或刷釉时所遗。
此现象,延续至明中期。
15、入土之物,于器内的修胎痕(类似竹丝刷痕)上,
常会出现土蚀痕迹(元器内壁多为荡釉、釉最薄,
故竹丝刷痕处极易受到土蚀)。
土沁斑是否自然、分布是否合理,辨伪时值得重视。
最后要说的是,不管是窖藏的还是传世的。
元青花终究会凝固住时光一些印迹:
埋于地下的,其釉层稀薄处,不可抗拒地要染带上土沁、土斑;
秘藏于地窖,釉面也会因年代久远,显出质地老气、宝光内含。
而传世品,由于人间沧桑和岁月抚摸缘故,釉汁则越发滋润、宝光四溢;
或因为历经使用,棱角的釉面不免要出现轻微的剥蚀或磕碰。
支撑点和受力部位会因磨损划痕纵横、细密,而附上累累旧气。
鉴别元青花瓷器15个绝招
可以看外表的表面特征。元代青花瓷器中,熟练掌握瓷胎、釉色、器形、钴料、纹饰、工艺的主要特征是鉴定元青花的必备知识。1,看瓷胎,瓷胎元代青花瓷已经使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胎体厚重,胎色灰白坚致,瓷化程度较差,有少量的孔隙,但是小件青花器的胎体较为轻薄,制作方面比较精细。2,釉色元代早中期的青花器多使用青白釉,釉面泛黄或者泛灰。至正年间开始使用进口料,釉面白中含青,积釉处呈水绿色,烧造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3,器形,元代青花瓷主要分为大件器物和小件器物。一般来说,造型饱满的大件器物多在国外发现,而精致的小件器物多在国内出土,如碗、盘、_、觚、小罐、蒜头瓶、高足杯、梨式壶、玉壶春瓶等。
如何鉴定元青花?
元青花指代的是元朝的青花瓷器,而我们在鉴别元青花的时候要注意瓷器上面的构图,元代的青花瓷算得上是比较成熟的手艺,正因为有成熟的手艺,他们在青花瓷上面所画的图案都是十分丰满的,使得整一个瓷器都遍布在图案当中,而很少会有大片空缺的地方,一旦发现青花瓷上面有一大片空缺的地方的话,就代表了这一个青花瓷是有问题的,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小心了,通过图案的构图就能鉴定出一个元青花了。
而另外一个鉴定方式就是看元青花的器型,因为元代的时候青花瓷的制作达到了鼎盛,那么制作的手法自然是非常娴熟的了,不会出现很多的纰漏,我们在鉴定元青花的时候要注意它的器型是否流畅,一旦发生不太流畅,甚至是有缺点的时候,我们就要小心了,这一个很有可能是一个假的元青花。
1、大花大叶,叶为满色,但花朵不填满色,且外部绘有较明显的空白边线。山石、海水、人物、动物纹等、亦相类,纹饰内露白。
2、缠枝莲叶,“叶形多呈葫芦状,或有一至五个尖瓣。
3、变形莲瓣边饰,有的为一组、有的画二组,构成上下对应的仰、覆莲瓣纹装饰。除盘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莲瓣,均呈单体形式排列,莲瓣间留有空隙、互不相连。明洪武时,除部分执壶和盏托外,瓶、罐、盘及碗的莲瓣纹边饰均呈并拢(共边)型、此后,这种绘法贯穿于明清两代。
4、蕉叶纹,多数作分开状、叶与叶之间留有空隙,少量为并拢型或叶与叶呈重叠状。明初以重叠状多见,哆湍成卫偶见有分开的。宣德以后,蕉叶纹几乎不见有分开的,都为拼拢重叠状。此外,元代蕉叶的主脉,均以浓笔的粗线条表示;入明后,蕉叶的主脉均留白、呈中空型、同元代蕉叶主脉的粗实线条,在视觉上泾渭分明,非常醒目。
5、如意云头纹(亦称”云头纹“、”云肩纹“、”垂云纹“)。云头与两云脚相交之尖头,指向呈前后相背形态。即,如意云纹两云脚间的尖头,与云头的尖头,方向相反,很少例外。而洪武,如意云的头与脚的尖头指向,均方向一致、亦绝无例外,并沿袭至永宣。成化起,如意云头的两尖头,既有朝向一致的,亦有相背的。
6、回纹边饰。由互不相连的单体回纹组成、有的回纹呈规矩的方形,有的为变形回纹,有的为减笔式回纹撅掏浑锌。明洪武时,回纹边饰由一正一反两方相连形式排列组成。明永乐以两方连为主,同时又出现一笔环连式的回纹边饰。宣德以后,除少数边饰仍作一正一反两方相排列连外,多数回纹边饰呈整圈一笔环连式,并延续至清末。
7、龙纹。元代青花瓷器上,画龙的不少。龙躯细长,且细颈,细腿、细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抄荛挝毳体态轻盈。 头较小,长鹿角,张口、吐舌,龙的下腭有须,上颌一般无须,但是,至正十一年铭标准器的龙上颌有双须,而此类带双须现象,在元青花件的其他龙纹图案上十分少见。龙身鳞片分两种,以网状细鳞片(图多见,以留白大鳞片少见,后者龙纹更加精美龙有背鳍,腹下通常无横纹带。胸与背部,常饰有火焰状飘带。肘部有长毛三至四根或一撮。龙爪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极为罕见。
8、元青花立件中的玉壶春瓶与出戟尊,其内口沿部位,常常加绘一道卷草纹或云头纹边饰。入明后,此类内边饰现象,起初仍存在于明洪武朝玉壶春瓶上,洪武以后消失。
9、元代纹饰采用平涂法,”有的则是在浓笔边线内施以淡色“(孙瀛洲),小件器上为一笔点划,这就是所谓”一支笔“的画法。从明成化起,以”二支笔“工艺见长,构线与填色是分别完成的。”明代青花多是填色或素描。这种技法上的不同,也可以作为划分元、明青花瓷器的旁证“(孙瀛洲)。
10、元代瓷胎,同明代后期及清代瓷胎相比较,有硬中见柔的感觉。
11、除执壶、玉壶春瓶外,器物的底部一般露胎。涩底上往往粘有釉斑,这是时代风貌。”把杯、把碗底足内部多不挂釉,个别的在高足的里部挂半载釉“(孙瀛洲)。大罐的口部通常施釉,小罐的口部多露胎、梅瓶原本都带盖,盖内不施釉,这亦是特征,仿制品有的却盖内施釉。
12、罐的造型多数为口大足小,不同于明清罐的口小足大或口足大小相偌形制。碗、碟、杯的圈足较小,足墙较宽、较厚,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有的器物底部可见明显的旋坯痕,个别有粘砂现象。碗、碟、杯圈足的底心常见凸乳,俗称”脐“,为元瓷特征之一。
13、大件器的胎体普遍厚重,小件器却都很薄,胎体大多薄于后世明朝同类器。而仿制品则不然,小件器也显得很厚实。
14、除露胎较高的一些立件外,元代小罐、小瓶近底足处(胫部)常见指印痕。指印痕通常呈三个,系工匠捏着浸釉或刷釉时所遗。此现象,延续至明中期。
15、入土之物,于器内的修胎痕(类似竹丝刷痕)上,常会出现土蚀痕迹(元器内壁多为荡釉、釉最薄,故竹丝刷痕处极易受到土蚀)。土沁斑是否自然、分布是否合理,辨伪时值得重视。
元青花!如果有人说他是明清瓷器专家,宋元瓷器不太会看,那他就是假专家。如果有人告诉你亚洲人他能看出来,欧洲人他觉得不太像人,你觉得他是人嘛?瓷器也是一样,一件瓷器首先要看她有没有艺术性 是不是一件艺术品有多大的艺术价值。这是第一步,如果你首先没能分清艺术品还是工艺品,那你就可以直接洗洗睡吧!说明你不具备鉴赏能力。第二瓷器的釉决定他的档次,好的釉色是一件瓷器的外衣。画功决定瓷器的价格,好的画功一定出自名家之手。第三能穿名贵的衣裳,戴着高档次的首饰一定出身名门。瓷器跟人不一样,人可以装,制作瓷器的作坊装不了。好釉好画功一定要用好胎,这三样永远是协调统一的。
这三点明白了,就进行下一步。看看什么是好釉,透似水,润如蜡,发青绿色。多去博物馆看官窑瓷器上穿的衣服,记住特征。
接下来说的就是重中之重,画功!元青花一直不被发现最关键的就是太多的人不会看元青花上的绘画。元青花上的绘画是最精美的艺术,不论人物纹,花卉纹都有极高的品味。特别是元青花大罐上的各种纹饰都那么的精妙绝伦,但问题来了,你怎能看懂的人太少,直到现在那些专家也是瞎蒙。只有你能真懂鉴赏字画,那么看元青花就是瞬间的事!凡事那些盯着某一个点在哪比比划划的就一定是不懂装懂的专家。那个朝代有那个朝代的风格,这是千古不变的定论,绘画也是如此。宋元一批绘画方面的艺术家在瓷器上为我们留下了当时也是时至今日最为精美的绘画艺术品,比画在宣纸上还要精美,只有不被打碎就是永恒。
第四就要说说元青花的底,经过岁月的洗礼时光在瓷器上留下了老化的痕迹,麻仓土在土壤的腐蚀过程中一定留有霉点。这是痕迹学在鉴定中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看过青花发色画功的好坏再有底足特征后元青花的鉴定已经变得非常简单!
最后,美术是一个鉴定人必须掌握的。如果一个瓷器鉴定师不会看字画,那么他就非常值得你警惕,美术是艺术的根本!
“元青花”中值钱的特指元代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烧造的青花瓷。胎质紧密细腻是经过陈腐工艺的瓷加石二元配方。釉中含锰,深入胎骨,积釉处深入胎骨并反光泛红。瓶罐等立件器身内有明显“接眙痕”,底足露胎,有典型元代修足风格并有随机沾釉。胎釉结合部呈“火石红”,裸胎处偶有斑点状火石红。绘画风格除了叶子呈“葫芦"形状外,一般肩部蕉叶和下部的莲瓣状开光一笔平涂,无钩线痕迹,而且每瓣莲瓣之间独立,无寄边。
元代青花瓷不是如何鉴定的问题。现在对他的认识所产生的理论都没有成熟。现在所发现的瓷器,与历史上文献对青花瓷的记载,根本解释不通。现在所谓的元代人物纹青花瓷。都是明代初期征服匈奴的作品。跟元代社会文化格格不入。更与历史史料记载没有任何关系。用什么方式鉴定?就连真正元代产生的青花瓷的DNA都没有找到。用什么鉴定也没有用。现在所谓的元代青花瓷,都是明代初期的作品。如此低下的认识程度,就别研究元代青花瓷了。
1.看瓷底。一般元青花瓷的底部是没有釉的。如果被鉴定的瓷器底部有釉,则可判定为假。因为元青花底部没有釉,所以可以看出瓷胎的颜色。在元青花瓷胎的制作过程中加入了高岭土。在烧制过程中加入高岭土,大块瓷器不会变形。如果鉴赏的瓷器底部没有上釉,就不能确定是元青花。如果底色和胎体颜色又细又白,多半是假的。2.元青花瓷的珐琅彩和釉色。元青花覆盖的透明釉是一种高温钙碱釉,继承了宋代景德镇的影青釉,并加以改进。因含铁量高,釉色白中带青,釉面不像明代永宣青花那样肥,积釉呈湖蓝色。3.观察瓷器上的图案。青花瓷中常见的图案有山水、人物、动物等。元代青花瓷中,人物最为珍贵。4.元青花瓷的珐琅彩和釉色。元青花覆盖的透明釉是一种高温钙碱釉,继承了宋代景德镇的影青釉,并加以改进。因含铁量高,釉色白中带青,釉面不像明代永宣青花那样肥,积釉呈湖蓝色。5.看这釉面真正高品质的元青花,釉色鲜明,能感觉到兰花盛开,美丽而坚硬,胎釉光滑细腻。普通的元青花釉也有一种气质。简单来说,可以用“润”来形容,而仿元青花釉可以用“嫩”来表达,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时间去观察和培养。
鉴别元青花瓷器15个绝招
在现实的圈子当中,许多资深行家和藏家通过眼学鉴别元青花瓷器真伪,他们只是近距离看胎体受沁、秞面老化痕迹、绘画笔触和是否高修等。
毕竟高仿技术越来越突破我们以往的鉴别经验,
所以,低手看热闹,中手看门道,高手看行道,极手看神道。
喜欢元青花,并以下总结了15个鉴定方法供各位参考:
1、大花大叶,叶为满色,但花朵不填满色,且外部绘有较明显的空白边线。
山石、海水、人物、动物纹等、亦相类,纹饰内露白。
2、缠枝莲叶,“叶形多呈葫芦状,或有一至五个尖瓣。
3、变形莲瓣边饰,有的为一组、有的画二组,构成上下对应的仰、覆莲瓣纹装饰。
除盘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莲瓣,均呈单体形式排列,莲瓣间留有空隙、互不相连。
元代青花
明洪武时,除部分执壶和盏托外,瓶、罐、盘及碗的莲瓣纹边饰均呈并拢(共边)型、此后,这种绘法贯穿于明清两代。
明洪武时期
4、蕉叶纹,多数作分开状、叶与叶之间留有空隙,少量为并拢型或叶与叶呈重叠状。
此外,元代蕉叶的主脉,均以浓笔的粗线条表示;
元代蕉叶纹
入明后,蕉叶的主脉均留白、呈中空型、同元代蕉叶主脉的粗实线条,在视觉上泾渭分明,非常醒目。
明初以重叠状多见,偶见有分开的。
宣德以后,蕉叶纹几乎不见有分开的,都为拼拢重叠状。
明洪武
明永乐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
明代永乐青花菊纹执壶修复件
明永乐
明宣德青花三果纹执壶局部
明宣德青花海水蕉叶纹尊
明弘治九年青花象耳瓶
5、如意云头纹(亦称“云头纹”、“云肩纹”、“垂云纹”)。
云头与两云脚相交之尖头,指向呈前后相背形态。
即,如意云纹两云脚间的尖头,与云头的尖头,方向相反,很少例外。
元青花水波莲花纹玉壶春瓶局部, 如意云头纹
元代
而洪武,如意云的头与脚的尖头指向,均方向一致,并沿袭至永宣。
成化起,如意云头的两尖头,既有朝向一致的,亦有相背的。
明景泰青花八仙庆寿纹罐的如意云头纹
明正德青花人物纹套盒局部的如意云头纹
明代民窑碗上的如意云头纹
6、回纹边饰。
由互不相连的单体回纹组成、有的回纹呈规矩的方形,有的为变形回纹,有的为减笔式回纹。
元代回纹
明洪武时,回纹边饰由一正一反两方相连形式排列组成。
明永乐以两方连为主,同时又出现一笔环连式的回纹边饰。
明永乐 青花卷草纹投壶
明宣德青花鸡心碗上的回纹
宣德以后,除少数边饰仍作一正一反两方相排列连外,多数回纹边饰呈整圈一笔环连式,并延续至清末。
明天顺阿拉伯文三足炉
明嘉靖五彩龙穿莲池纹绣墩
7、龙纹。
元代青花瓷器上,画龙的不少。
龙躯细长,且细颈,细腿、细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体态轻盈。
头较小,长鹿角,张口、吐舌,龙的下腭有须,上颌一般无须,
但是,至正十一年铭标准器的龙上颌有双须,而此类带双须现象,在元青花件的其他龙纹图案上十分少见。
龙身鳞片分两种,以网状细鳞片(图多见,以留白大鳞片少见,后者龙纹更加精美龙有背鳍,腹下通常无横纹带。
胸与背部,常饰有火焰状飘带。肘部有长毛三至四根或一撮。
龙爪以三爪、四爪居多,五爪极为罕见。
8、元青花立件中的玉壶春瓶与出戟尊,其内口沿部位,常常加绘一道卷草纹或云头纹边饰。
元代
入明后,此类内边饰现象,起初仍存在于明洪武朝玉壶春瓶上,洪武以后消失。
明洪武青花
明永乐玉壶春瓶
明青花缠枝花卉纹出戟尊
9、元代纹饰采用平涂法,“有的则是在浓笔边线内施以淡色”(孙瀛洲),小件器上为一笔点划,这就是所谓“一支笔”的画法。
元代
从明成化起,以“二支笔”工艺见长,构线与填色是分别完成的。
“明代青花多是填色或素描。这种技法上的不同,也可以作为划分元、明青花瓷器的旁证”(孙瀛洲)。
明代
10、元代瓷胎,同明代后期及清代瓷胎相比较,有硬中见柔的感觉。
“胎质淘练得不如明清瓷细致,因而在砂底处多有砂眼、刷痕和铁质斑点,并在底足、口边与缩釉露胎处呈现火石红色”(孙瀛洲)。
11、除执壶、玉壶春瓶外,器物的底部一般露胎。
涩底上往往粘有釉斑,这是时代风貌。
“把杯、把碗底足内部多不挂釉,个别的在高足的里部挂半载釉”(孙瀛洲)。
玉壶春瓶底
青花执壶底
釉里红把杯底
大罐的口部通常施釉,小罐的口部多露胎、梅瓶原本都带盖,盖内不施釉,这亦是特征,仿制品有的却盖内施釉。
高安市藏元代青花云龙纹梅瓶
12、罐的造型多数为口大足小,不同于明清罐的口小足大或口足大小相偌形制。
碗、碟、杯的圈足较小,足墙较宽、较厚,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
有的器物底部可见明显的旋坯痕,个别有粘砂现象。
碗、碟、杯圈足的底心常见凸乳,俗称“脐”,为元瓷特征之一。
13、大件器的胎体普遍厚重,小件器却都很薄,胎体大多薄于后世明朝同类器。
而仿制品则不然,小件器也显得很厚实。
14、除露胎较高的一些立件外,元代小罐、小瓶近底足处(胫部)常见指印痕。
指印痕通常呈三个,系工匠捏着浸釉或刷釉时所遗。
此现象,延续至明中期。
15、入土之物,于器内的修胎痕(类似竹丝刷痕)上,
常会出现土蚀痕迹(元器内壁多为荡釉、釉最薄,
故竹丝刷痕处极易受到土蚀)。
土沁斑是否自然、分布是否合理,辨伪时值得重视。
最后要说的是,不管是窖藏的还是传世的,
元青花终究会凝固住时光一些印迹:
埋于地下的,其釉层稀薄处,不可抗拒地要染带上土沁、土斑;
秘藏于地窖,釉面也会因年代久远,显出质地老气、宝光内含。
而传世品,由于人间沧桑和岁月抚摸缘故,釉汁则越发滋润、宝光四溢;
或因为历经使用,棱角的釉面不免要出现轻微的剥蚀或磕碰,
支撑点和受力部位会因磨损划痕纵横、细密,而附上累累旧气。
1、大花大叶,叶为满色,但花朵不填满色,且外部绘有较明显的空白边线。
山石、海水、人物、动物纹等、亦相类,纹饰内露白。
2、缠枝莲叶,“叶形多呈葫芦状,或有一至五个尖瓣。
3、变形莲瓣边饰,有的为一组、有的画二组,构成上下对应的仰、覆莲瓣纹装饰。
除盘以外,其他型器上的莲瓣,均呈单体形式排列,莲瓣间留有空隙、互不相连。
4、蕉叶纹,多数作分开状、叶与叶之间留有空隙,少量为并拢型或叶与叶呈重叠状。
此外,元代蕉叶的主脉,均以浓笔的粗线条表示;
入明后,蕉叶的主脉均留白、呈中空型、同元代蕉叶主脉的粗实线条,在视觉上泾渭分明,非常醒目。明初以重叠状多见,偶见有分开的。宣德以后,蕉叶纹几乎不见有分开的,都为拼拢重叠状。
5、如意云头纹(亦称“云头纹”、“云肩纹”、“垂云纹”)。云头与两云脚相交之尖头,指向呈前后相背形态。即,如意云纹两云脚间的尖头,与云头的尖头,方向相反,很少例外。
而洪武,如意云的头与脚的尖头指向,均方向一致,并沿袭至永宣。成化起,如意云头的两尖头,既有朝向一致的,亦有相背的。
6、回纹边饰。
由互不相连的单体回纹组成、有的回纹呈规矩的方形,有的为变形回纹,有的为减笔式回纹。
7、龙纹。
元代青花瓷器上,画龙的不少。龙躯细长,且细颈,细腿、细爪和尖尾巴(偶有火焰式大尾),体态轻盈。头较小,长鹿角,张口、吐舌,龙的下腭有须,上颌一般无须,但是,至正十一年铭标准器的龙上颌有双须,而此类带双须现象,在元青花件的其他龙纹图案上十分少见。
8、元青花立件中的玉壶春瓶与出戟尊,其内口沿部位,常常加绘一道卷草纹或云头纹边饰。
9、元代纹饰采用平涂法,“有的则是在浓笔边线内施以淡色”(孙瀛洲),小件器上为一笔点划,这就是所谓“一支笔”的画法。
10、元代瓷胎,同明代后期及清代瓷胎相比较,有硬中见柔的感觉。
11、除执壶、玉壶春瓶外,器物的底部一般露胎。涩底上往往粘有釉斑,这是时代风貌。
12、罐的造型多数为口大足小,不同于明清罐的口小足大或口足大小相偌形制。
碗、碟、杯的圈足较小,足墙较宽、较厚,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有的器物底部可见明显的旋坯痕,个别有粘砂现象。碗、碟、杯圈足的底心常见凸乳,俗称“脐”,为元瓷特征之一。
13、大件器的胎体普遍厚重,小件器却都很薄,胎体大多薄于后世明朝同类器。
而仿制品则不然,小件器也显得很厚实。
14、除露胎较高的一些立件外,元代小罐、小瓶近底足处(胫部)常见指印痕。
指印痕通常呈三个,系工匠捏着浸釉或刷釉时所遗。此现象,延续至明中期。
15、入土之物,于器内的修胎痕(类似竹丝刷痕)上,常会出现土蚀痕迹(元器内壁多为荡釉、釉最薄,故竹丝刷痕处极易受到土蚀)。
土沁斑是否自然、分布是否合理,辨伪时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