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环画

连环画收藏家王家龙,跪求解答!三红一创 青山保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24 14:49:44 浏览1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连环画收藏大家

我认为是王家龙老先生 .他是河北省滦县人,1941年生于重庆市。1951年起开始收藏连环画,目前共收藏连环画18300多册。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出版连环画近5万册(这里所说的册是指选题的品种,而不是发行量),王家龙现在收藏的有两万多册!也就是说他收藏了50%左右。现在全中国的 “连友”还没人能达到他这个收藏水平。接近他这个水平的可能有五六位,那也只不过是接近而已。尤其是“文革”前的连环画。“文革”前所出的连环画,大约有近两万册,王家龙现收藏有1200余册,倘若加上他“文革”中忍痛销毁的700余册,那就是2000册。

中国连环画最出名的收藏家是谁?

我有连环画1百九十多本想出手,不知道找谁?都是老人留下的
我觉得应该是福清市江镜镇何金泉,他收藏的连环画超过3万册,而且国内几十位知名的连环画画家都给他题过字或做过画。他是最牛的。
王家龙,上海张文标,河南强者、李新娜都很厉害
应该算王家龙吧

徐秀琳是做什么的

徐秀琳徐秀琳,国家一级演员,1940年2月6日生于北京,北京艺术学院表演系(本科)64届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市文工团工矿队。1968年该团被市里撤消。翌年,被分配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先后塑造了《老师啊,老师》中的学生赵秋平、《救救她》中的失足青年李晓霞、《不尽长江》中的何佳、《红白喜事》中的五婶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退休以后进入了影视圈,所参加拍摄的影视作品多达七十余部。老伴是小人书收藏家王家龙;儿子是执导了《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等剧的导演王迎。中文名:徐秀琳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北京出生日期:1940年2月6日职业:演员毕业院校:北京艺术学院代表作品:《老师啊,老师》《红白喜事》等家庭成员老伴:王家龙,小人书收藏家;儿子:王迎,导演(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等)从艺经历报考北京艺术学院徐秀琳生于北京,从小学到中学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北京女子十三中初高中毕业,也许是青少年时期接触女同学太多,不爱多说话的她养成了内向性格,少年时她就酷爱表演艺术,高中毕业时,老师鼓励她报考北京艺术学院,没想到她就考上了,在表演系学习了四年受益匪浅,她的表演受到了师生们的肯定,奠定了她今后的成长之路。加入文艺工作者队伍艺术学院的文化课专业课,徐秀琳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毕业时分配到了北京市文工团,当上了新中国的一名文艺工作者。如今她回忆起当年大学生活时,还念念不忘教她们表演的老师李章,她深情地说:“大学校园的艺术老师是我的引路人,在艺术上能取得这些成绩,应该特别感谢他。”她还记得李章老师是在“文革”时去的广东,在广东军区离休的,这位老人早已退出了他喜爱的教学与表演事业,安渡着自己幸福的晚年。徐秀琳念念不忘恩师,当年拍摄《孙中山》时,她忙里抽空去广州看望李章老师,让老师很受感动。刚参加工作那几年,北京市成立农村文化工作队,好多参加《山村姐妹》、《箭杆河边》的优秀演员都去了农村。徐秀琳所在的北京市文工团,就有两个农村队,一个工矿队。农村队的主要任务是上山下乡为农民演出;工矿队去工厂矿山为工人献艺。徐秀琳在了工矿队,他们经常深入工厂矿山,为工人师父们演出,她与大家一起搭大棚、拉大幕,为工人们演出歌舞、独幕剧等群众喜爱的文艺节目。“文革”时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1966年“文革”开始了,徐秀琳和许许多多文艺工作者一样,去工厂、到矿山、下部队、上农村,参加劳动、体验生活,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当时这位20多岁的弱女子,在井下劳动,身体有些吃不消,通过那段时间的劳动,她同广大工人有了感情,感到我们的工人师父最可爱,他们为祖国的发展和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她深有体会地说:“我们的工人师傅真的不容易,他们的环境艰苦、工作劳累,我理解他们。”妈妈常教导她说:“年轻人别怕出力,出力长力;在人里头,干活别偷懒,别让人戳脊梁骨!”她牢记母亲的教诲,在北京郊区农村劳动时,插秧、施肥、割稻子,间苗、割草、掰玉米等农活她都干过,虽然身材和体力不如男同志,但她样样工作不落在他们后面。体重不足百斤的弱女子,用纤弱的身躯挑起了与男人一样的劳动重担,受到了大家的好评。春天插秧,徐秀琳每天累得直不起腰来;夏天翻白薯秧,累得双臂痛;秋末间小白菜,冻得她双手通红;面对这些困难不叫一声苦,不说一声累,这就是青年时的徐秀琳,一个积极向上、经过艰苦锻炼,逐步成长起来的徐秀琳。揣摩人物塑造鲜活形象徐秀琳热爱艺术,从话剧舞台到影视荧屏,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她干什么像什么,认真揣摩人物,演什么都能演活,她的演技受到了业内人士和观众的好评。刚刚有了点名气的徐秀琳,在十年的“文革”中,由于北京市文工团解散,剧团里的许多演职人员下放当上了工人,她虽然幸运的被留在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却改行上干校走了“五七”道路。“文革”之后,徐秀琳在舞台上先后在《十姐胡同》、《红白喜事》、《回归》、《军用列车》、《救救她》等话剧中饰演角色,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她都用严细认真的态度,去认真演好每一个角色,受到了剧内外人们的好评。破例晋升为国家一级演员在全国第一次演员评级时,自报二级演员的徐秀琳,剧团根据她的才艺破例晋升为国家一级演员,她的表演技能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她深有感触的说:“现实生活就是一场场戏,只有演好了这一场场戏,在舞台上的表演才能更加真实;演员每演出一场戏,都是在体验生活。”电视剧《老局长的故事》,徐秀琳饰演一位老干部妻子,剧中有一段她做凉皮的戏,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去西安实地体验生活,凉皮是那里的小吃,她到农民家里,同做凉皮的妇女去学去做,实拍时她整大段台词早已熟烂在心。这段激情戏开始了,手工作坊里,她一边说着台词,一边用手做着凉皮,将一个老干部妻子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那部电视剧里虽然她的戏分不多,演出的人物形象却十分饱满,通过举手投足,将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自己非常满意,而且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和好评。后来她又先后走进了冯小刚导演的《一地鸡毛》,还有《驼道》、《一场雪夜的事》、《双枪老太婆》和《男人当家》等多部影视剧的拍摄,而且在剧中多数扮演妈妈的形象。献身艺术焕发青春2000年,徐秀琳到了退休的年龄,她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工作一辈子的舞台和银幕荧屏,然而人们没有忘记她,导演和制片人时刻想着她。电视剧《良家妇女》谁来演五娘,剧组想到了她最合适,这是一部没有稿费的十多集电视连续剧,她二话没说就走进了剧组,用艺术家的水准,成功的塑造了一位五娘的鲜活形象。20集电视连续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剧组找到了她,邀请她饰演剧中慈祥的妈妈,她看过本子后,感到剧本写得非常好,让她入戏。只见她一会儿哑言而笑,一会儿泪流而下,剧中的人物让他感动。走进剧组后,作者、导演和演员在一起谈人物形象的塑造,演员之间对台词,整个剧组成为一个和谐的大家庭。大家表演默契,在理解人物、揣摩人物的基础上塑造人物。徐秀琳饰演妈妈有生活基础。她在北京的大杂院里生活了几十年,了解发生在大杂院里生活的人们,更了解他们喜怒哀乐和心理状态,演起来得心应手。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获得了第23届金鹰奖“星光奖”。她在剧中饰演的妈妈使她夺得“最佳女演员奖”的桂冠。徐秀琳饰看见并观察过这种病人,演出时能抓住这种人的状态。她深有感触地说:“演什么人物都要有生活,否则就是表面的东西。自己不劳动,怎么能演好劳动人民呢!”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倡导演员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就是要真实地再现演员饰演的人物形象。电视剧《婆婆》是一部讲述婆媳等关系的家庭伦理剧。徐秀琳扮演剧中的赵大妈,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教育儿子宠爱媳妇,同时还要照顾年迈的婆婆,生活对她来说充满了艰辛,但她依然坚定而从容地付出,在她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妇女的优良品德,她忍辱负重、善心待人,即使自己遭受再大的委屈,也始终为别人着想,于平淡中流露出的坚毅和慈爱感动了所有观众。许多观众看了很受感动,初为人媳时不明白婆婆为什么那么唠叨,直到自己有了儿子,才理解了婆婆的心情,以后无论有什么想法都和婆婆沟通,渐渐地,婆媳之间就再也没有任何隔阂了。生活中的徐秀琳也是一样,终日侍奉86岁高龄的婆婆,事无大小都亲手为婆婆打点得井井有条。徐秀林在《温暖》剧里饰严母,儿子为为挽救身患尿毒症母亲的生命,毅然捐肾的真实故事改编的;她还在影视剧《生死赌局》、《非常代价》、《香樟树》、《亲兄热弟》、《满天星》、《幸福在哪里》、《一地鸡毛》、《一场风花雪月的日子》、《男人养家》、《大宅门》、《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种啥得啥》等饰演不同类型的角色,慈眉善目的老人以扮演母亲形象居多。有“妈妈专业户”的美称,她在很多影视剧里都饰演“妈妈”、“大娘”、“大婶”这类角色,尽管塑造的人物有些不是主角,然而她精湛的表演是那样轻车熟路、手到擒来,一位实力派老演员,用一次次成功的塑造母亲的形象,也为这一类角色奠定了人们的审美“标准”,这就是中国母亲的形象。影视作品参演电视剧生死兄弟情-2015,饰演马大娘平凡的岁月-2011,饰演姥姥钟点工们-2011,饰演孟校长夏妍的秋天-2010,饰演夏妍姥姥家在南三条-2009,饰演郝云爱的方式-2009,饰演那彤情之债-2008,饰演李奶奶婚姻背后-2008,饰演苏妈妈None-2008奥运我爱你-2008,饰演查文白,高艺鑫百日惊情-2008,饰演奶奶许愿树-2008天下兄弟-2008,饰演苏妈妈None-2008满堂儿女-2007,饰演明河妈温暖-2007,饰演严母亲兄热弟-2007幸福在哪里-2007,饰演陈母将来会怎样-2007岁月风云-2007,饰演水云霞爱在边缘-2007,饰演妈妈大过年-2007,饰演安玉贞洒满阳光的小院-2007,饰演韩母满天星-2006,饰演重光妈以朋友的名义-2006野河畔的男子汉-2006,饰演秀秀娘依靠-2006婆婆-2006,饰演赵大妈为爱结婚-2006,饰演陆妈妈男人养家-2005,饰演冯母新虎口脱险-2005,饰演道静法师None-2005种啥得啥-2005,饰演相平妈临界婚姻-2005,饰演齐素清高老头奇遇记-2004,饰演邓飘飘香樟树-200421天-2004非常代价-2003,饰演马超母记忆的证明-2002,饰演萧奶奶在一起-2002,导演、妒忌-2000,饰演大功妈开心就好之男人无烦恼-2000,饰演傅连芳九九归一-2000,饰演夏妈None-2000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1998,饰演张大妈一场风花雪月的事-1997一地鸡毛-1995,饰演老乔今生是亲人-1993,饰演潘欣欣,武夷仙凡界-1993,饰演风姑武生泰斗-1990,饰演红宝妈唐明皇-1990,饰演老宫女参演电影一生有你-None,饰演韩云梅None-None纳妾-2007,饰演马军穰沉默的较量-2007,饰演赵妈妈从前有座山-2007,导演付小健家有轿车-None,饰演福子妈None-None,饰演张大妈话剧代言爱晚亭老年服饰、纳普源激光治疗仪等。

跪求解答!三红一创 青山保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文学在社会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什么作用,被提到了政治的高度,中央十分重视文艺的发展方向。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1949 年后逐渐成为指导全国文学艺术工作的唯一正确的文艺思想。这时期的文艺路线是:文学为政治服务,文学为工农兵服务。文学别无选择的充当了生活教科书的任务。 一方面出于对中国革命胜利的喜悦,更重要一方面出于要符合当时的文艺路线,把政治与艺术统一。此时的长篇小说的类型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统一的“两结合”型文学。一方面从革命现实出发,但是另一方面在革命现实中展现的是美好胜利的明天。所以此时一切批判、暴露社会黑暗,存在消极思想的文学一律没有生存的空间。此时的文学体现的就是歌颂革命胜利,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将这种美好的革命理想反应在作品中,让人们对美好的胜利的明天充满信心。所以十七年的长篇小说从题材的摄取,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安排,细节的细节,直至创作的全过程,用革命理想来指导对现实发展的描写,以此来激励人们前进。在十七年的长篇小说中,作品成就高,称作文学界用八个字来概括了这八个优秀经典长篇“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三红一创”即《红日》(1957)、《红岩》(1961)、《红旗谱》(1957)、《创业史》(1960),“青山保林”即《青春之歌》(1958)、《山乡巨变》(1958)、《保卫延安》(1964)、《林海雪原》(1957)。
柳青的《创业史》写互助合作“带头人”梁生宝领导的互助组的巩固和发展。比如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写湖南省清溪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从初级到高级的过程。 对当代农村生活的反映,对农村中“新人”形象和“中间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大众化风格是十七年长篇小说的重大成就。 对乡村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学作品很多。但是一个几千年来以农民和农业生活为主体的国家,描绘农民生活,塑造农民形象的作品却基本找不到。梁启超曾经说过:“英雄、男女、鬼神”这三类题材,“可以赅尽中国小说矣”。但是在十七年时期,长篇小说塑造了丰富的农民形象,涵盖不同的乡村人物类型,在不同的外表和身份背景下,寓含着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当中塑造得最好的,是那些所谓的"中间人物",如《山乡巨变》中的"亭面糊"、陈先晋,《创业史》中的梁三老汉、郭振山,《他们与乡村文化的深厚关系得到了深入的揭示。邵荃麟说“梁三老汉写得好,概括了中国几千年来人体农民的精神负担。”。《山乡巨变》《创业史》、《三里湾》等都能看到充满着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活风情画。 “史诗性”,是“当代”长篇小说的追求。史诗性的理解是: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反映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在描述中对重大历史事实加入虚构,其中创造英雄“典型”,营英雄主义基调,反映伟大时代。长篇《保卫延安》、《红日》、《红旗谱》、《红岩》、《林海雪源》等都显示了作家的这种创作追求。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取材陕北延安战事,毛泽东、彭德怀主动放弃延安到延安的收复这一重大历史事实,在小说中塑造了周大勇、李诚、王老虎等无所畏惧的英雄形象。《红岩》中的革命者许云峰、江姐、成岗、华子良等。《红日》也有一位基层干部石东根,高级指挥员形象沈振新。《林海雪原》少剑波,一个完美的英雄,英俊、机智冷静且富有战斗经验和高超的指挥才能的将领,感觉他是中共当时思想观念的化身, 是全知全能的神的化身。通过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展现英雄人物的意志、信仰,以及在加上典型的革命历史环境,以及达到教育青年感激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对革命的前景要充满信心,要向书中的英雄人物一样生活、斗争,认识和对待敌人,努力向英雄人物学习,当中也显示了浓重的阶级斗争和公私冲突。 十七年的长篇小说创作成就突出,其社会影响非常广泛,读者数量非常庞大。许多时候长篇不仅仅被当作文学著作,而且被当作政治教科书和生活教科书。十七年的许多长篇曾经哺育过整整一代人的心灵。在当今世态多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在评价十七年文学时,不勉会对批评其中的在政治思想的要求下,文学创作的高度的一致性,讴歌政治,是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题材单一,英雄人物“高大全”类型的相近等的不足。但是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深受时代气息的感染。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忽视十七年长篇小说的贡献。十七年长篇小说塑造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创造了一批在人民群众中有影响的人物。特别是它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农村现实生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学作品很多。但是一个几千年来以农民和农业生活为主体的国家,描绘农民生活,塑造农民形象的小说却基本找不到,但是在十七年时期,长篇小说塑造了丰富的农民形象,涵盖不同的乡村人物类型,刻画了中国农民不同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谱写了一首历史、时代应给予农民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