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马未都资料,收藏家马未都的个人经历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16 06:27:18 浏览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介绍

  如今,马未都是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的馆长,成了中国古玩收藏圈子里如雷贯耳的人物。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介绍,一起来看看。
  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介绍   马未都,祖籍山东荣成,收藏专家,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
  马未都,人称“马爷”,有“京城第一收藏家”之美誉;2008年,继易中天、于丹之后,他走上“百家讲坛”,成为家喻户晓的收藏名家。
  马未都从70年代末开始了收藏之旅,至今个人藏品已有数千件(套)。1996年,他做出了大胆而成功的尝试,创建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很多人认为马未都今天的成就源于昔日的好眼光,是他抓住了时机,比其他人“动手早”。其实不然,在马未都看来,今天的事业完全拜过去的“不务正业”所赐,是兴趣这株旁枝茁壮发展成了今天的参天大树。正是因为当年的“执迷”,才有如今的“有悟”;接着,他又把这“悟”通过他的私人博物馆、著书和百家讲坛,传递给了千千万万热爱收藏的人们。
  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故事   1981年,26岁的马未都还是一名机床铣工。作为文学爱好者,他写了篇爱情小说《今夜月儿圆》。《中国青年报》整版刊登了这篇小说,谁都没想到,马未都的命运从此改变。
  小说发表后,马未都被调任为《青年杂志》的编辑。在文学最璀璨的时代,这是个特别优越的身份,哪位读者投稿,他随手写一句“稿子可以,你来一趟”,别人就乐颠颠地来见他了。他就在那时发掘了王朔、苏童,办公室的常客还有刘震云、莫言等人。
  在编辑之外,马未都也一直在坚持创作,而且成绩斐然,中青社曾为他和顾城举行过大型座谈会,他代表小说,顾城代表诗歌。
  而就在文学事业如火如荼时,马未都却选择了江湖隐退。
  他说:“我原来觉得文学神圣得要死,误认为我可以一辈子弄文学,后来只干了十年,在看到文学兴盛和衰退的速度、看到文学业内那种龌龊的嘴脸后就放弃了。”
  1990年,马未都从文坛消失,进军影视圈,跟王朔、刘震云等人,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马未都担任秘书长,随后推出家喻户晓的《编辑部的故事》。
  随后,“海马影视创作室”制作了《海马歌舞厅》。片子还未拍完,影视事业也正如烈火烹油,马未都却在攒足第一桶金后,渐渐淡出影视圈,一头扎进了当时还很冷门的古玩收藏领域,开始了淘宝之旅。
  “文人马未都”变成“商人马未都”,这是他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型,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
  当时,中国古玩市场还处在萌芽阶段。马未都的寻宝历程只能从“菜市场”开始。那时候菜农来北京卖菜,顺便会捎上自家最值钱的老物件。马未都从两块钱的“官窑”开始买,直到它升值到20万。“那时你去地摊上,满地都是宝贝,我只是在宝贝中进行挑选。”
  1982年,马未都用1600元买下了第一件正式藏品——四扇屏。自此,他的收藏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摊上淘到的瓷器买回家,他躺在被窝里,一宿一宿地摸着看。“一是养眼,二是琢磨。”在大多数人尚未意识到艺术品价值的时候,他已经“入道”深矣。
  这段时间,他成功地混迹在地摊中“捡漏”。淘到一个雍正官窑的盘子。1987年,这样一个盘子不到500元人民币(当时公务员的收入每月只有二三百元),今天,已经拍卖到了几十万,甚至几百万。
  马未都的与众不同是他不仅热爱收藏,更喜欢研究其中的历史文化内涵。1993年,马未都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收藏著作《马说陶瓷》,被广大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
  1997年,观复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展出面积400平米。这是内地第一家私立博物馆,马未都又多了一个身份——“博物馆馆长”。
  后来,他陆续在杭州、厦门、上海等地建了地方馆。他打算在中国建立10座“观复”,“让展览如推磨盘一样转起来”。
  坊间流传:“马未都玩什么,什么就涨”。所以,虽然门儿清,他却从不对文物估价。他做《百家讲坛》主讲人,做脱口秀,都以普及收藏文化为目标。
  马未都之所以能在时代的浪潮中屡次成功转身,实现传奇人生,除了过人的智慧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最重要是凭借对时事的精准判断和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珍贵特质, 使马未都成为诸多文化领域的带头人。
  2007年,马未都加入奥迪英杰汇大家庭,担任“奥迪英杰汇文化大使”。
  马未都被邀请加入奥迪英杰汇大家庭,正是因为他的进取精神与奥迪不断突破自己的品质如出一辙。奥迪品牌的高技术水平、高质量标准以及高强劲动力也契合了马未都的人生理念。
  奥迪英杰汇成立于2005年2月,汇集了来自艺术、文化、商业及体育等领域的杰出代表和社会精英,是高品质的主流精英联盟。
  英杰汇成员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他们事业成功而不事张扬,激情、进取而富有品位;他们引领着社会潮流,推动着社会进步,他们身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他们是奥迪“尊贵、进取、动感”品牌精神的体现者和倡导者。
  “奥迪英杰汇”是奥迪用户形象和特点的集中体现,向世人展示奥迪用户的优秀形象,并使奥迪所倡导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马未都的介绍

马未都是古玩界五相之一,马未都、耿宝昌、杨伯达、李鉴宸、蔡国声。
马未都,1955年3月22日出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成,收藏家、古董鉴赏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主讲系列节目《马未都说收藏》。现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同时也是超级畅销书作家。1981年,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小说《今夜月儿圆》。《马说陶瓷》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小说发表后,被调为《青年文学》的编辑。1996年,马未都创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2008年,马未都以745万元的版税收入,登上“2008第三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5位,引发广泛关注。

收藏家马未都的个人经历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十余年里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等上百篇,后由作家出版社结集出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20世纪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规模,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建立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出版过《马说陶瓷》、《明清笔筒》、《马未都说收藏》、《中国古代门窗》等收藏类书籍。
马未都,早年下过乡,插过队,回城后当了几年机床铣工。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
1981年,《中国青年报》用一个整版发表了他的小说《今夜月儿圆》,小说发表后调为《青年文学》的编辑。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与王朔、刘震云等人一起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创作了颇有影响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等。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规模,陶瓷、古家具、玉器文玩等藏品逾千件。
扩展资料
据马未都统计,历史上,中国经历了五次“收藏热”。第一次是北宋时期,第二次是晚明时期,第三次是康乾盛世,第四次是晚清到民国初期,第五次就是当下。
1982年,马未都用1600元买下了第一件正式藏品—四扇屏。自此,他的收藏热一发不可收拾。摊上淘到的瓷器买回家,他躺在被窝里,一宿一宿地摸着看。“一是养眼,二是琢磨。”
1992年,在香港苏富比,马未都拍下了第一件艺术品。在大多数人尚未意识到艺术品价值的时候,他已经“入道”深矣。
2011年,马未都在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时提出:“二流的制度比一流的人强”。他指出“现在文物鉴定根本没有形成一个行业,也就没有行规。文物知识很深奥,不是谁都能胜任的。文物收藏又很火爆,不少专业工作者或“疑似专业工作者”的机会就来了,电视里的好多“专家”连基本的专业知识都不具备。”
他的话再次提醒收藏爱好者,人眼已经不可靠,光凭经验太不科学。专业的鉴定工具和一流的监管制度才能更好地规范收藏界。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马未都与他的观复博物馆

马未都的简历

马未都,出生于1955年3月22日,祖籍山东荣成,汉族。
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创始人。
马未都曾于1980年—1990年任职于中国青年出版社,十余年里他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等上百篇,并结集出版。
1980年开始收藏中国古代艺术品,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等。
1992年他的《马说陶瓷》一书,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接着他还写了《明清笔筒》等文物鉴赏、研究的专著和上百篇文物研究论文小品文章,并参与编写《中国鼻烟壶珍赏》。

马未都的另一部专著《中国古代门窗》,于2003年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二届全国优秀艺术图书奖一等奖。
近年来,马未都笔耕不辍,出版有《马未都说收藏》(全5册)、《马未都说》(全3册)、《坐具的文明》、《百盒 千合 万和》、《茶当酒集》、《醉文明》(全10卷)、《玉之器》、《都嘟》(两季)、《观复猫》、《瓷之色》、《瓷之纹》等文化艺术类图书。
1997年1月18日,马未都创立了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
2007年正式更名为:观复博物馆。
2002年,马未都创办了全国首家博物馆地方馆——观复博物馆杭州馆。
2005年,创办观复地方厦门馆。
2008年1月1日,马未都登 *** 电视台王牌节目——《百家讲坛》,讲授中国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
这是《百家讲坛》首次推出此类节目,也反映了当今国家重视文化、重视历史的潮流。
2009年,由马未都发起的北京观复文化基金会成立。
观复文化基金会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资助观复博物馆的发展,文物研究与保护项目,搭建公益文化平台,发扬和引导公众“公益慈善,文化赞助”的精神。
2010年,马未都在广西卫视开设的文化类节目《收藏马未都》持续热播,以文物为平台,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借古喻今,传播中国历史与文化。
至今已成为文化收藏类节目的佼佼者,屡次获奖并得到文化部门表扬。
2014年,马未都开设一档文化脱口秀节目《观复嘟嘟》,将文化、历史、热点事件一一解读,以其独一无二的“马氏”幽默,成为网友热议追看的文化节目。
2014年,马未都获得了新浪博客“十年致敬大奖”。
至今马未都在其新浪个人博客上发表的文章已有上千篇,访问量数亿人,影响巨大。
2016年1月,马未都担任“野生救援公益大使”。
2016年11月,马未都担任“大国非遗工匠文化大使”。
2016年,创办上海观复博物馆。
马未都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在全国各地讲学数百场,涵盖各级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普通社区等,包括 ***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北京市委党校。
并应邀赴国外为日内瓦的联合国总部、美国丹佛博物馆、土耳其孔子学院等机构讲学。
马未都在弘扬传统文化,保护、研究文物等方面做出了极高的贡献。
扩展资料:
0年代的马未都还年轻,经常一个人骑着自行车,等候在指定交易点必经之处,寒风凛冽,马未都就这样守在路边,面对川流不息的古董贩子。
只看不买,时不时也与商贩聊天,回到家里再去查资料,就这样日积月累,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再后来,有看中的物件,他也时不时出手。
买到的文物,真的有,假的也有。
真的多,假的少。
70年代末,官园农贸市场。
古董摊,都和卖瓜子,花生的摊一起的。
那时候铜钱1毛一个,买的多按5分算。
卖瓜子的农村摊主根本不知道紫檀,红木是啥。
有的紫檀红木的梳妆盒,就30-50人民币就卖了。
30-50人民币,70年代末是一些家庭3个月的工资啊。
也是大钱了。
马未都说过,那时候没造假的,都不懂。
都是真的。
当时,古玩地摊就跟今天过街天桥上卖DVD的似的,地上铺一块包袱,把东西摆好,随时准备着警察来了卷包袱跑人。
有一次,马未都看到潘家园东北角的土坡上形成了一个小市场,就好奇为什么选在这里。
人家对他很不屑地说,站得高,看得远,警察来了,才能跑得快呗。
当时在国营文物商店内销部买旧瓷器,清三代的碗非常精美,一摞摞搁地上,随便挑,10元钱一个,现在这样的碗在拍卖会怎么也要三、五十万吧。

马未都的资料

在北京收藏界,提起马未都,圈内人会竖起大拇指,生在动荡岁月却不甘人后,不是收藏世家却以收藏古代瓷器、家具闻名,开办私人博物馆却招来国际风险投资商。他是一个时代造就的成功者。 马未都之一奇 靠文学作品一举成名 1966年,马未都11岁,“文革”开始了,和成千上万同龄人一样,马未都的学业戛然而止。但是,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的他却在20多岁时已然因文成名,他讲述青年人情爱的小说《今夜月儿明》被《中国青年报》副刊以整版篇幅发出。后来,马未都被调入中国青年出版社,成为当时该社最年轻的编辑。用他自己的话说:“恢复高考制度时我已经到了出版社上班,无法再参加高考走进大学。但当我在编辑领域已经做到得心应手时,第一批恢复高考的大学生还没毕业呢!” 文学领域给马未都后来醉心收藏搭建了桥梁,他由文学了解文化,由文化了解文物。由于教育断层,马未都对知识的渴求极其强烈,“对未知的事物极感兴趣,书读得特别杂”。 马未都表示自己喜欢上收藏是出于对中国历史文化未知领域的好奇。“我当时对很多历史都不太熟悉,就特别想知道。当然,我可以从历史文献中获得知识,但历史文献的真实性不能完全保证,而研究文物则不同,它可以被看做是历史的证据史。”   马未都之二奇 “捡漏”成就大收藏 据马未都介绍,他手上的大部分文物都是上世纪80年代在北京地摊上“捡”来的。“我搞收藏是兴趣所致,年轻时有机会,幸运地买到了很多廉价的珍品。”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里,文物的价值没有被认定,东西极为便宜。北京有很多半地下状态的市场,马未都经常出入玉渊潭东门、北海后海、朝阳门自发形成的古玩交易市场。 “到底那时候买了多少文物,我也说不清,大概是目前藏品的80%。”靠做编辑的收入和一些稿费,马未都收藏了大量自己喜欢的瓷器。除了在地摊中挑宝贝,马未都还到收破烂的地方淘宝,甚至成了一个收破烂老头的专业买家。入行比别人早,眼光精准,目标明确,靠“捡漏淘宝”成就了今天的大收藏家。 马未都之三奇 风投青睐私人博物馆 说起自己倾心打造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马未都表示:“我的馆藏内容丰富,品种多、面积大,在私人博物馆界我是最认真去做的,是不是第一,观众自有公论。” 公开资料显示,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是1997年成立的,是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以古代家具的收藏为最大亮点,加之细致的管理机制,该博物馆获得了风险投资商的青睐。“目前,很多国际风投致力于低风险、长回报的投资模式。在我的6个馆中,以后都会分别被冠名。冠名费将全部用于博物馆建设。其中,家具博物馆已经被IDG(第一家进入中国市场的美国风险投资公司)冠名。” 与此同时,在博物馆运营过程中,美国风投中的传奇角色红杉资本也曾对马未都表示过合作意向。另外,据马未都介绍,由他担当顾问的影像国际集团艺术投资公司也已经获得IDG和海纳两个风投的资金支持。 马未都之四奇 取法西方校董制 博物馆建立起来后,运营理念是个关键问题,如何更好地经营下去,在巨大的开支面前,怎样更好地筹措资金都是马未都探索的问题。几经考察,马未都决定借鉴西方大学的校董制,将私人博物馆改成理事制度,“即使个人不在,但是整个制度还是能使博物馆延续下去”。 同时,所需资金也得到了有效保证。“我们的资金来源主要是3块,一是来自董事会,由为数不多的几个成功企业家组成,每年拨一定的款出来;二是来自理事会,这部分人不用承担博物馆的社会责任,拥有荣誉头衔,在国外,能做博物馆的理事那是相当高的荣誉,是用钱也买不到的,现在国内也有相当成功的人士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的理事对博物馆有不定期的赞助;第三,建立了博物馆会员制,每年1000元的会费,享受诸多的优惠政策,目前这方面发展得很好。” 马未都之五奇 建立博物馆商业生态圈 在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藏品中,传世文物占了极大部分比重,“出土的东西都是近年在拍卖会等机会中买来的,我的定位就是以传世文物为主。”当被问及这种收藏比例的原因时,马未都表示:“我们选择适合当今大众审美标准的藏品,所以博物馆可看性强,观众的评价很高,翻看博物馆的流言簿,我每次都很欣慰,觉得能得到认可,做有所值。” “但更重要的是这么做能普及文物知识,培养大众审美。今后,我们还要以博物馆为核心,建立起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圈。”据马未都介绍,目前,博物馆所在朝阳区金盏乡政府的支持下,准备建立一条长达两公里的生态街,暂时以小剧场形式做经营。现在已经有不少个人和单位准备参与投资。 马未都之六奇 掷万金只为精神享受 “我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物质能带给人的享受是短暂的,但徜徉在精神世界里,我觉得很幸福。”为收藏文物,马未都一掷万金,博物馆不仅带给他个人的精神充实,也承担着向大众普及文物知识、丰富大众心灵、追寻失落传统文化的重大社会责任。 马未都认为,文物是人类文明的坐标,对文物的认知程度和对文化的重视程度标志着一个民族发展的水平。 “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忽略甚至破坏传统文化,而今,国人在逐步了解自己文化的灿烂之处,对文化的尊重也在加深。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就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在全世界面前,都展示着中国文化的魅力。虽然‘地球是平的’,地球村的概念在逐渐扩大,但是对从小看方块字张大的中国人来说,也许很难驾驭西方文化,也很难深入理解,我们就是要立足本民族,放眼世界。当面对祖先璀璨的文化遗珍时,应该感到心灵的富足与安慰。”

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故事

古董收藏家马未都的故事

  61岁的马未都,赫赫有名。他渊博,生动,又极富个性。他清高,狂傲,又精明透彻。他一直活跃在江湖,江湖上也始终有他的传说。

  有人羡慕马未都腰缠万贯,有人仰慕他博学慧眼。而从一介草根晋级为国宝级文化学者,他靠的其实就是两个字:精准。
  他的人生,说传奇毫不为过:从编辑、作家、影视编剧,到文物鉴赏家、博物馆馆长、奥迪英杰汇文化大使、脱口秀主讲、文化名人,最终名利双收。
  他是怎么做到的?
  1981年,26岁的马未都还是一名机床铣工。作为文学爱好者,他写了篇爱情小说《今夜月儿圆》。《中国青年报》整版刊登了这篇小说,谁都没想到,马未都的命运从此改变。
  小说发表后,马未都被调任为《青年杂志》的编辑。在文学最璀璨的时代,这是个特别优越的身份,哪位读者投稿,他随手写一句“稿子可以,你来一趟”,别人就乐颠颠地来见他了。他就在那时发掘了王朔、苏童,办公室的常客还有刘震云、莫言等人。
  在编辑之外,马未都也一直在坚持创作,而且成绩斐然,中青社曾为他和顾城举行过大型座谈会,他代表小说,顾城代表诗歌。
  而就在文学事业如火如荼时,马未都却选择了江湖隐退。
  他说:“我原来觉得文学神圣得要死,误认为我可以一辈子弄文学,后来只干了十年,在看到文学兴盛和衰退的速度、看到文学业内那种龌龊的嘴脸后就放弃了。”
  1990年,马未都从文坛消失,进军影视圈,跟王朔、刘震云等人,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马未都担任秘书长,随后推出家喻户晓的《编辑部的'故事》。
  随后,“海马影视创作室”制作了《海马歌舞厅》。片子还未拍完,影视事业也正如烈火烹油,马未都却在攒足第一桶金后,渐渐淡出影视圈,一头扎进了当时还很冷门的古玩收藏领域,开始了淘宝之旅。
  “文人马未都”变成“商人马未都”,这是他人生的又一次重大转型,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
  当时,中国古玩市场还处在萌芽阶段。马未都的寻宝历程只能从“菜市场”开始。那时候菜农来北京卖菜,顺便会捎上自家最值钱的老物件。马未都从两块钱的“官窑”开始买,直到它升值到20万。“那时你去地摊上,满地都是宝贝,我只是在宝贝中进行挑选。”
  1982年,马未都用1600元买下了第一件正式藏品——四扇屏。自此,他的收藏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摊上淘到的瓷器买回家,他躺在被窝里,一宿一宿地摸着看。“一是养眼,二是琢磨。”在大多数人尚未意识到艺术品价值的时候,他已经“入道”深矣。
  这段时间,他成功地混迹在地摊中“捡漏”。淘到一个雍正官窑的盘子。1987年,这样一个盘子不到500元人民币(当时公务员的收入每月只有二三百元),今天,已经拍卖到了几十万,甚至几百万。

收藏马未都的介绍

广西卫视与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合作筹办的一档收藏类电视目1,2010年5月8日起每周六晚上22:00播出。主题曲为《醉文明》,由马未都先生亲自作词,空政文工团青年歌手纪敏佳演唱。5月8日《收藏马未都》节目在广西卫视开播了,纵观全国各地卫视节目,这种以文化名人为收视亮点,无论是节目的环节设置还是节目内容,全部围绕一个人,完全为一个人量身定的节目倒是头一回。细看两周的节目,且不去评论节目的好赖,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收藏马未都”这个颇有意思的节目名称。

马未都捡漏的4件宝贝是什么?

西汉鎏金蚕,北宋汝窑天青釉圆洗,明成化仿汝釉象耳炉,青花人头罐。可以说是非常厉害了。
马未都是捡漏行家,在收藏界已经是共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马未都创建的观复博物馆,其中藏品基本上都是他捡漏所得。每一件藏品的背后,都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捡漏故事。马未都兼具捡漏实力与运气,往往多有斩获。诸多捡漏所得藏品中,不乏国宝级文物。笔者为大家罗列马未都捡漏的4件宝贝,件件堪称国宝级文物,一般不轻易示人。最令人羡慕不已的是,有一件竟然就花了40块钱。
马未都
西汉鎏金蚕
西汉鎏金蚕的来历也颇为传奇,是马未都在1986年至1987年之间,从西北老乡手中低价捡漏所得。按照马未都的说法,当年西北老乡在钟鼓楼摆摊卖西汉鎏金蚕,可当时的人们又不知道怎么一回事,认为这是不值钱的家伙什儿。
西汉鎏金蚕
马未都不一样,他一眼看出这是西汉鎏金蚕。马未都看到以后,,强按捺住内心的惊喜之情,一番讨价还价,不仅低价捡漏西汉鎏金蚕而且还把汉白玉蝉收入囊中。据悉,同款西汉鎏金蚕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实打实的国家一级文物。
北宋汝窑天青釉圆洗
汝窑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就不用笔者过多的说了。这年头要是真碰到一件汝窑珍品,最起码这辈子就会衣食无忧了。马未都还真就碰上了,从日本捡漏所得。
北宋汝窑天青釉圆洗
马未都表示,他不愿意透露真实的价格,害怕对方找上门。其实,马未都的担心不无道理。根据故宫博物院整理出的资料显示,目前毫无争议的汝窑珍品,存世的仅有93件。可想而知,马未都所藏汝窑笔洗的分量,毫无疑问的堪称国宝级文物。
明成化仿汝釉象耳炉
汝窑本就难觅,到了明代就以仿制汝窑为荣。其中,以明成化仿汝釉象耳炉最为经典。据悉,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收藏有,只不过是残器。
明成化仿汝釉象耳炉
马未都收藏的明成化仿汝釉象耳炉,那就不一样了,属于完整的。马未都逛地摊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经过一阵激烈的砍价,马未都用7万块的代价收入囊中。倘若重出江湖的话,恐怕就不止7万块了。
青花人头罐
文物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残器不值钱。马未都运气不是一般的好,早年曾收藏过一件青花人头罐。可是,这个罐子没有盖子。毫无疑问,罐子也就成了残器。
青花人头罐(与图文无关)
要不怎么说是马未都,还真让他给凑齐了。多年以后,马未都在潘家园看中了一个盖子,卖家成本价价30块,卖给马未都40块。马未都把盖子拿回家后,盖子和罐子合二为一,也就成为了一个完整的瓷器。至于真实价格是多少,马未都是非常反感把文物和钱挂钩的。
参考资料:
[1]《马未都:一带一路与汉代鎏金铜蚕》. 马未都官方账号
[2]马未都脱口秀《观复嘟嘟》第92期:瓷器之王,北宋汝窑天青釉洗
[3]明成化仿汝窑 · 《收藏马未都》
[4]马未都拿出收藏四十多年的人头罐,声称:多次陪我入睡 · 《收藏马未都》
[5]40块钱居然捡漏5件宝物,而且件件都是珍品!牛 · 《收藏界》杂志官方账号

马未都鉴定文物从不估价,是水平不行还是不敢提?

马未都鉴定文物不是水平不行,而是不敢提,文物在不同的年代里都有不同的价值水平,鉴定过高或鉴定过低都不符合文物自身的价值。
我觉得应该还是水平不足够,也根本估不出来这些文物的价格,所以也从来不报价。
估计是不敢提,因为一些文物的真正价值并不是靠专家就能够鉴定出来的,
不敢提,因为我觉得这种东西说出来不太好,万一过错了呢。
一般而言,人们提到收藏家,就会情不自禁的跟钱扯到一块儿。事实如此,但凡是搞收藏的大家,基本上都是手里有点货的人。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名鼎鼎的收藏家王健林,你能说人家没钱?说白了,做企业做到人家那份上,搞收藏无非就是钱生钱。马未都虽说也是大收藏家,可他在鉴定文物的时候从不估价。人们心里难免会有一个问号,马未都是水平不行还是不敢提?
既然有这种疑问,不妨来谈一谈马未都的水平问题。马未都纵横收藏界数十年,基本上是一代人的时光。他能够利用自己捡漏所得建立起观复博物馆,文物鉴定水平必然是过关的。此外,马未都身边也有不少搞收藏的人,不乏一些名人。比如海雁、王刚、赵忠祥等大腕,手里有什么东西,都会第一时间让马未都给掌掌眼。
最为关键的是,马未都在首都图书馆举行读者分享会的时候,也曾坦言自己不是不想估价,水平也绝对要比电视上专家高。马未都是一个老成稳重的人,不会轻易说这种大话。所以,马未都既有此言,文物鉴定水平自然也是在线的,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既然如此,马未都鉴定文物不估价,可能就是胆量不行。
其实,这也是一种悖论。对文物进行估价,这是收藏家的必备基本功。马未都没有这点本事,想要在收藏界立足,那是举步维艰的。所以说,马未都鉴定文物从不估价,也是另有隐情的。对此,你不妨看看马未都怎么说的。马未都在诸多场合中,不止一次地强调:收藏文物,不能谈钱。
马未都之所以多次强调不能谈钱,全在于他看透了文物和钱之间的辩证关系。在马未都看来,搞收藏钻到钱眼里,已经脱离了收藏的本义。一则,容易利令智昏,判断就会出现偏差;二则,谈钱就会显得世俗化,对文物是一种不尊重。基于此考虑,马未都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上电视台参加节目,永远不谈钱。马未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马未都也参加过鉴宝节目,从来不进行估价。马未都对于鉴定结果,一般也只是参考性结果。如果东西不真,马未都就说有点新。倘若东西是真的,马未都也不会给对方说这就是真的,通常会讲这是老的。换言之,马未都给对方鉴定文物只是给对方一个参考性建议,不为对方拿主意。
不仅如此,观复博物馆的文物鉴定日中,马未都也是恪守这一原则,鉴定文物从来不进行估价。为了保证相对的公平,马未都在鉴定文物之前,会给对方签订一个协议。在文物鉴定过程中,也会全程录像。马未都对于文物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尊重,绝非流于形式。因而,马未都在鉴定文物的时候就从不估价。这一点贯穿马未都收藏始终,某种程度上也奠定了马未都在收藏界的地位。
参考资料:
[1]醉看中华文化——马未都《醉文明》系列丛书读者分享会 . 首都图书馆
[2]马未都揭中国收藏圈怪现象 . 《杨澜访谈录》
[3]老北京“顽主”都怎么玩 . 《观复嘟嘟》
[4]《马未都说收藏》 .《 百家讲坛》
[5]《收藏马未都》 . 广东卫视

古董的节目有哪些

央视二套《鉴宝》、《艺术品投资》,北京卫视《天下收藏》,凤凰卫视资讯台《投资收藏》,湖南卫视《艺术玩家》,河南卫视《华豫之门》,山东卫视《收藏天下》,天津电视台都市频道《艺品藏拍》,吉林卫视《找你》。
你是指介绍古董的节目还是指一些很古老的节目?古老的节目就很多了,什么小神龙俱乐部啊``大风车啊```实话实说啊```焦点访谈啊````新闻联播等欢乐节目````..............介绍古董的节目中央2套有忘记叫什么了.好像叫"鉴宝"
《收藏马未都》、《天下收藏》、《鉴宝》、《华豫之门》、《国宝档案》等。
1、《收藏马未都》
广西卫视与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合作筹办的一档古董收藏类电视目 ,5月8日《收藏马未都》节目在广西卫视开播,以文化名人为收视亮点,节目的环节设置还是节目内容,围绕一个人来讲述各种古董的历史、文化、遗传等。
2、《天下收藏》
《天下收藏》是由著名节目主持人王刚、藏宝人、明星嘉宾、国内外知名鉴定与收藏家汇聚一起,共同就"宝物"的收藏与鉴赏展开论战的鉴宝栏目。节目聚焦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品,凸显北京地域特色。这档节目最大的不同在于用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及国际化的视角来系统地诠释中国古代艺术品的精湛与美艳;
与此同时,"去伪存真"的节目宗旨彰显出与众不同的威严与立场,在温情与柔美之外展现节目冷竣与个性的一面。源自法国的 360 度全景演播室将整个收藏界浓缩为一个"圈"――面对 360 度全景摄像机,在这里,每期上演的都是一场"真"与"假"的较量,"质"与"价"的争锋,一幕幕看不见的刀光剑影,悄悄上演在收藏的"天下"。
3、《鉴宝》
央视二套《艺术品投资》作为一个集收藏与鉴赏的专业化栏目,其定位是反映艺术品最新收藏动态、借助藏品探讨深厚文化底蕴、把握收藏投资理念、传递相关投资技巧与市场行情,节目在开播三年多的今天已形成了相当广泛的固定收视群。该节目以百姓大众化的收藏品为对象,采用演播室现场鉴定的形式,内容有藏品展示欣赏、收藏趣闻轶事、专家鉴定评述、观众竞猜藏品价格等。
节目通过宝物这个载体,利用收藏者与鉴定专家面对面地交流,发掘宝物所折射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使收藏鉴定内容自然有机地融为一体,使观众在了解收藏知识的同时,明晰投资理财的新趋势。
4、《华豫之门》
《华豫之门》是河南卫视每周四播出的一档鉴宝类大型文化综艺节目,是河南卫视三大品牌栏目之一。同时段收视率稳居全国前十。每期片长60分钟,节目以知识,趣味,娱乐,时尚为构成元素,用游戏娱乐的形式展示华夏文明,以受众的广普性为目标。
所选主题都比较贴近大众。宗旨是:在文化解析中发现中原,在谈论古今中诠释中原。在欢快的节目气氛中让大家更多的了解中原文化。《华豫之门》被称为鉴宝节目的“最高法院”。栏目荣获2009年度全国综艺节目30佳。
5、《国宝档案》
《国宝档案》是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推出的一档集权威性、故事性、观赏性的日播栏目。 节目每期节目将介绍一个具体的国宝文物,这些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和传统文化的历代传世国宝文物,既有受到政府保护收藏在祖国大陆各个博物馆中的,也有收藏于民间被国人精心呵护的;
既有因历史原因东渡海峡存于宝岛台湾的,也有历尽磨难流失海外漂泊他乡的文物。节目于2004年10月4日起在每周一至周五晚18:50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首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收藏马未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下收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鉴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豫之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宝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