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家张伯驹,民国四公子的张伯驹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16 07:43:01 浏览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张伯驹(张伯驹书法)人物简介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张伯驹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张伯驹书法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张伯驹的介绍张伯驹(1898—1982),河南项城人。生于官宦世家,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是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著有《丛碧词》《红毹纪梦诗注》等书。1918年毕业于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历任安武军全军营务处提调、陕西督军公署参议,盐业银行董事、总稽核,华北文法学院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北平市美术分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等职。1982年2月26日病逝于北京。艺术大师刘海粟曾说:“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那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一生致力于收藏,尽全力保护国宝的张伯驹有哪些事迹?张伯驹(1898—1982)又名家骐,字丛碧。项城县老城人。张伯驹多才多艺,擅诗词,谙戏曲,喜书画,精古玩,富收藏,其收藏的字画件件珍奇。张伯驹在保护文物字画方面表现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令人称道。他从30岁起收藏古人字画。1933年其父去世,遗有盐业银行股票50万元,其中相当数目用于购置古字画。以后又陆续向盐业银行透支40万元用于购置古代名人真迹。一生收藏书画,持有许多珍品国宝。他常言:“毕一生之精力,未有损坏或流外国者”。1956年,他将其30年所收藏的珍品——包括陆机的《平复帖》、唐杜牧《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黄庭坚《诸上座帖》、蔡襄《自书诗册》、吴倨《杂书诗帖》、元赵孟_《千字文》、俞和楷书等8件稀世珍宝捐献给国家;将隋展子虔《游春图》赠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奖励他20万,他婉言拒绝。平复帖其中号称天下第一墨宝的《平复帖》和天下第一名画的《游春图》是张伯驹最为得意的收藏。《平复贴》用现大洋4万块购得,《游春图》则花费黄金170两得到。而《平复帖》的收藏最为惊心动魄,张伯驹为此差点丢了性命。《平复帖》是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所写的一封信札,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一件名人墨迹,历代都奉为至宝。宋徽宗亲自金书标题:“晋陆机平复帖”。信札卷后有董其昌、溥伟、傅增湘的跋文,上面钤有唐殷浩印,宋“宣和”“政和”双龙玉玺及明代韩逢禧父子,清代梁清标、安歧、载治等人的鉴藏印,共有几十方,可谓是朱印累累,满卷生辉,被天下视为“墨皇”,辗转流传至今,落在了“鬼子六”恭亲王奕沂的孙子溥儒手上。张伯驹一心留意此帖的动向,因为进入民国以来,满清遗老遗少几乎无不在靠变卖旧物度日。1936年,溥儒所藏唐代著名宫廷画家韩干的《照夜白》就被专做洋人生意的上海古董商叶某买走,转售英国,由此让张伯驹十分担心《平复帖》的安危。于是托阅古斋老板与溥儒商量,因溥儒出价二十万,张伯驹一时缺现钱,遂未谈成。但张伯驹就此念上了《平复帖》,第二年又通过张大千向溥儒传递心声,但溥儒坚持非原价不让。直到抗日战争爆发那年的春节,溥儒因为母丧急需巨款,要把祖传晋陆机的《平复帖》拍卖,加上时势动乱,张伯驹急速前往,以4万元购归。张伯驹终于如愿以偿。此事如果慢一步,就会造成终身遗憾。当时北平有个文物掮客叫白坚甫的,专做日本人生意,他的报价就是二十万,但没想到被张伯驹抢了先手。《平复帖》是道光皇帝赐给皇六子恭亲王奕欣,即溥儒之祖父的,为现存最古书法墨迹。日本人听说后,愿出30万银元,请伯驹割爱。伯驹怫然变色道:“国宝不能流出国门,给钱再多也不卖!”1941年张伯驹在上海突然被匪徒绑架,公然索价300万元,绑架者的身份其实就是日本人的走~狗——汪伪特工总部的“76号”特务组织,他们向张伯驹夫人潘素索要300万(伪币),否则撕票。当时张家经济拮据,无力回票。有人劝说张夫人将《平复帖》卖给大汉奸梁鸿志、任道授,以救夫命。张夫人素知夫志,断定这一珍品一旦落入汉奸手中,必然拱手献予其日本主子,冒撕票危险,决不答应。后由友人多方筹措中储券40万,才得获释。抗战期间,北平沦陷,张伯驹蛰居四载后携眷入秦,为安全计,将《平复帖》藏在衣被之中,虽颠沛流离,但《平复帖》却是安然无恙。再来说《游春图》,它是隋代画家展子虔的存世名作,是我国流传至今的最早一幅绘画作品。卷前有宋徽宗的“瘦金体”题签,后有元冯子振、明董其昌、清乾隆帝等人的题跋,钤有宣和内府诸玺,清廷内府以及明清诸位大收藏家的鉴藏朱印,堪称镇国之宝。游春图局部20世纪30年代溥仪到东北当伪满洲国儿皇帝时,带走故宫1200件珍贵文物,《游春图》即在其中。抗战胜利后流落民间,因价格太高,一个古董商吃不下,于是八家联合起来收了这幅画,后来大家决定将此画卖出,开价八百两黄金。听说《游春图》进入市场,张伯驹心中一阵惊慌,这样的高价他也承受不起,又担心外国人染指,于是力促故宫博物院吃下。但院长马衡苦于经费无着,心有余而力不足。张伯驹硬着头皮去找文物商商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力陈《游春图》是国宝,无论如何,不能流失国外。张伯驹在收藏界素来口碑甚好,大家都很钦佩他。现在又是出于爱国之心,让“八公司”颇为感动。再说,内战将起,谁敢在这动乱年头花八百两黄金买一幅画?因此“八公司”一咬牙,降价到二百二十两黄金,让张伯驹带画走人。逼得张伯驹卖了一大片房产,花费黄金170两,终于得到《游春图》。张伯驹是个“痴人”,他常说:“我这个人的特点,无论学什么,非要学到精通不可。他多才多艺,擅诗词,谙戏曲,喜书画,精古玩,富收藏。看中的文物,更是一掷千金。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也从不穿得西装革履,长年一袭长衫,而且饮食非常随便,有个大葱炒鸡蛋就认为是上好的菜肴了。他一生致力于收藏,尽自己的能力将国宝留住,不使其流失国外,展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黄永玉为张伯驹下的论断——“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真大忍人也!”1982年初,这位中国护宝奇兵在北京病故,享年86岁。张伯驹是哪里人?著名的鉴赏家张伯驹是河南项城人。张伯驹(1898年3月14日—1982年2月26日),原名张家骐,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生于官宦世家,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是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著有《丛碧词》《红毹纪梦诗注》等书。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等职。扩展资料:张伯驹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3月14日生于河南项城,系张锦芳之子,袁世凯的表侄。有人曾经描写他所见到的张伯驹,面庞白皙,身材颀长,肃立在那里,平静如水,清淡如云,举手投足间,不沾一丝一毫的烟火气。张伯驹那时所经历的生活,被人形容为中国现代最后的名士生活圈。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张伯驹如何评价张伯驹先生?__挪允侵泄谝淮蟛丶遥彩侵泄谝晃幕嫒恕M砟晗蚬使柙奈铮季莨使匕氡诮健T诙吹乃暝吕铮挪砸砸蝗酥κ酝纪旎睾捅;すサ睦返暮奂#酝蓟乖模鞘粲谖颐敲褡逵〖恰U挪钥梢运凳潜曜嫉母欢F咚耆胨桔樱潘昴苄词有∠碛小吧裢敝2├廊菏椋ń癫┕拧8还笕思业暮⒆樱怀錾松鸵丫还婊昧恕<坛屑乙怠⒐庖砰埂5挪云抛莶活堪杂伞R徊蝗瞎伲蝗锨腊省⑹榛⑾非R簧甲硇挠诠糯奈铮铝τ谑詹刈只!>菖糯驶匾洌涸谀棠萄壑校盖资鞘愕摹鞍芗易印保豢赡苁辜乙抵行恕___他是中国第一大收藏家“予生逢离乱,恨少读书,三十以后嗜书画成癖,见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张伯驹《丛碧书画录序》自述。张伯驹收藏杜牧《张好好诗》《平复帖》,《游春图》,《百花图》《上阳台帖》这些神话般存在真迹,都被他完好保留在中华大地上。哪怕后来张伯驹被绑架勒索,潘素欲卖画救他,都被他严词拒绝,称“宁死也不能卖画!”他捐了“半个故宫”。20世纪50年代,这些珍藏了30多年书画名迹,被张伯驹夫妇陆续无偿捐给国家。其中多幅国宝级名画,现在静静地陈列在故宫博物院中。而这些文物的价值,如今已经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了。张伯驹收藏的宋代杨婕妤百花图,为现存最早女画家作品。故宫虽然不是张伯驹的家,可他的东西都在故宫里了。__郎显傥薜诙稣挪浴H诵谋梢模狼橐婀浴9倘皇且蛭岢直拘模簧冀嗌碜院谩K钠冢姆绻牵从跋炝艘淮⑸踔良复娜舜蠹摇0驯仙难阕⒂诒;ぶ谢拿鳌⒅泄帐踔小“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的有着怎样的收藏故事?1927年,张伯驹收藏了第一件墨宝——康熙皇帝的御笔横幅《丛碧山房》,因张伯驹住处好植蕉竹花木,从此以“丛碧”为号,开启了收藏之路。一、西晋陆机《平复帖》张伯驹害怕《平复帖》被盗买,便委托阅古斋韩君转告溥心畲,不要再使其流出国外,如果愿让,张伯驹可收,如果溥心畲急需用钱,也可以此帖抵押。1937年,叶遐庵举办上海文献展览会,委托张大千致意溥心畲,以6万元求让。溥心畲仍要价20万,未成。卢沟桥事变发生时,张伯驹原想以《平复帖》作抵押借给溥心畲1万元。第二天,傅增湘告诉张伯驹,溥心畲现下只要价4万元,不如直接买下。于是,张伯驹年前先付了2万元,余款分2个月付完。《平复帖》由傅增湘转交张伯驹,并题跋于其后。那时白坚甫打算买下《平复帖》转售日人,20万的价格也是很容易的,但《平复帖》已到张伯驹手中。二、隋展子虔《游春图》卷隋展子虔《游春图》卷到了马霁川手里,要价800两黄金。此卷在《宣和画谱》中有著录,为存世最古的画迹。张伯驹和于思泊去找马衡,告诉他此卷必应收归故宫博物院,院方应先致函古玩商会不准出境,然后议价。如果院方经费不足,张伯驹愿代为周转。但马衡没有同意。张伯驹只得自己出面购藏,警告厂商,此卷有关历史,不能出境,以致流出国外。后由墨宝斋马宝山出面洽商,以黄金220两定价。那时张伯驹屡收宋元巨迹,手头拮据,不得不售出所居房产付款。一个多月后,南京政府张群来京询此卷,愿意花四五百两黄金买这幅画,马霁川悔之晚矣。三、唐代杜牧《张好好诗》卷唐代杜牧《张好好诗》卷是1950年经琉璃厂论文斋靳伯声的弟弟在东北收到,持来北京。秦仲文告诉张伯驹这卷书法在惠孝同手中,担心他知道了以后一定会买。但张伯驹问惠孝同的时候,得知他并没有留,已被靳带去上海了。张伯驹急忙托马宝山追寻此卷,不到一个月就被追回,狂喜的张伯驹花了5000多将其买下。在1960年以前,张伯驹所收藏的古代书画作品便有117件,虽然数量并不庞大,但却涵盖了中国的历代书画史。其中唐代及以前的书画珍品6件,宋代书画13件,元代书画11件,明代书画40件,清代书画47件。除了上述几件,李白《上阳台帖》、宋徽宗《雪江归棹图》等藏品也堪称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煊赫巨迹。

一生致力于收藏,尽全力保护国宝的张伯驹有哪些事迹?

张伯驹为民国四公子之一,他出身名门,家世显赫。琴棋书画,无一不精。他最为人所称道的当属他与风尘女子潘素的爱情,身份地位悬殊巨大,但却是金风玉露一相逢,成为一段佳话。
不惜代价、置性命于不顾以求保藏文物珍品,对于斥巨资购藏并用心血保护的法书名画,张伯驹先生和夫人并不视为一己所有,而是看作全民族的文化遗产。
张伯驹是名门之后,他一生致力于收藏文物,把所有的钱都花在买文物上面了,后来把文物全部无偿地捐给了新中国。
保护国宝的张伯驹说:“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为了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 为了保护以及买回国宝,张伯驹善尽家财
张伯驹(1898—1982)又名家骐,字丛碧。项城县老城人。张伯驹多才多艺,擅诗词,谙戏曲,喜书画,精古玩,富收藏,其收藏的字画件件珍奇。
张伯驹在保护文物字画方面表现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令人称道。他从30岁起收藏古人字画。1933年其父去世,遗有盐业银行股票50万元,其中相当数目用于购置古字画。以后又陆续向盐业银行透支40万元用于购置古代名人真迹。一生收藏书画,持有许多珍品国宝。他常言:“毕一生之精力,未有损坏或流外国者”。
1956年,他将其30年所收藏的珍品——包括陆机的《平复帖》、唐杜牧《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黄庭坚《诸上座帖》、蔡襄《自书诗册》、吴倨《杂书诗帖》、元赵孟頫《千字文》、俞和楷书等8件稀世珍宝捐献给国家;将隋展子虔《游春图》赠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奖励他20万,他婉言拒绝。
平复帖
其中号称天下第一墨宝的《平复帖》和天下第一名画的《游春图》是张伯驹最为得意的收藏。《平复贴》用现大洋4万块购得,《游春图》则花费黄金170两得到。而《平复帖》的收藏最为惊心动魄,张伯驹为此差点丢了性命。
《平复帖》是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所写的一封信札,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一件名人墨迹,历代都奉为至宝。宋徽宗亲自金书标题: “晋陆机平复帖”。信札卷后有董其昌、溥伟、傅增湘的跋文,上面钤有唐殷浩印,宋“宣和”“政和”双龙玉玺及明代韩逢禧父子,清代梁清标、安歧、载治等人的鉴藏印,共有几十方,可谓是朱印累累,满卷生辉,被天下视为“墨皇”,辗转流传至今,落在了“鬼子六”恭亲王奕沂的孙子溥儒手上。
张伯驹一心留意此帖的动向,因为进入民国以来,满清遗老遗少几乎无不在靠变卖旧物度日。1936年,溥儒所藏唐代著名宫廷画家韩干的《照夜白》就被专做洋人生意的上海古董商叶某买走,转售英国,由此让张伯驹十分担心《平复帖》的安危。于是托阅古斋老板与溥儒商量,因溥儒出价二十万,张伯驹一时缺现钱,遂未谈成。
但张伯驹就此念上了《平复帖》,第二年又通过张大千向溥儒传递心声,但溥儒坚持非原价不让。直到抗日战争爆发那年的春节,溥儒因为母丧急需巨款,要把祖传晋陆机的《平复帖》拍卖,加上时势动乱,张伯驹急速前往,以4万元购归。张伯驹终于如愿以偿。此事如果慢一步,就会造成终身遗憾。当时北平有个文物掮客叫白坚甫的,专做日本人生意,他的报价就是二十万,但没想到被张伯驹抢了先手。
《平复帖》是道光皇帝赐给皇六子恭亲王奕欣,即溥儒之祖父的,为现存最古书法墨迹。日本人听说后,愿出30万银元,请伯驹割爱。伯驹怫然变色道:“国宝不能流出国门,给钱再多也不卖!”1941年张伯驹在上海突然被匪徒绑架,公然索价300万元,绑架者的身份其实就是日本人的走~狗——汪伪特工总部的“76号”特务组织,他们向张伯驹夫人潘素索要300万(伪币),否则撕票。
当时张家经济拮据,无力回票。有人劝说张夫人将《平复帖》卖给大汉奸梁鸿志、任道授,以救夫命。张夫人素知夫志,断定这一珍品一旦落入汉奸手中,必然拱手献予其日本主子,冒撕票危险,决不答应。后由友人多方筹措中储券40万,才得获释。
抗战期间,北平沦陷,张伯驹蛰居四载后携眷入秦,为安全计,将《平复帖》藏在衣被之中,虽颠沛流离,但《平复帖》却是安然无恙。
再来说《游春图》,它是隋代画家展子虔的存世名作,是我国流传至今的最早一幅绘画作品。卷前有宋徽宗的“瘦金体”题签,后有元冯子振、明董其昌、清乾隆帝等人的题跋,钤有宣和内府诸玺,清廷内府以及明清诸位大收藏家的鉴藏朱印,堪称镇国之宝。
游春图局部
20世纪30年代溥仪到东北当伪满洲国儿皇帝时,带走故宫1200件珍贵文物,《游春图》即在其中。抗战胜利后流落民间,因价格太高,一个古董商吃不下,于是八家联合起来收了这幅画,后来大家决定将此画卖出,开价八百两黄金。
听说《游春图》进入市场,张伯驹心中一阵惊慌,这样的高价他也承受不起,又担心外国人染指,于是力促故宫博物院吃下。但院长马衡苦于经费无着,心有余而力不足。张伯驹硬着头皮去找文物商商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力陈《游春图》是国宝,无论如何,不能流失国外。
张伯驹在收藏界素来口碑甚好,大家都很钦佩他。现在又是出于爱国之心,让“八公司”颇为感动。再说,内战将起,谁敢在这动乱年头花八百两黄金买一幅画?因此“八公司”一咬牙,降价到二百二十两黄金,让张伯驹带画走人。逼得张伯驹卖了一大片房产,花费黄金170两,终于得到《游春图》。
张伯驹是个“痴人”,他常说:“我这个人的特点,无论学什么,非要学到精通不可。他多才多艺,擅诗词,谙戏曲,喜书画,精古玩,富收藏。看中的文物,更是一掷千金。
他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绸,也从不穿得西装革履,长年一袭长衫,而且饮食非常随便,有个大葱炒鸡蛋就认为是上好的菜肴了。他一生致力于收藏,尽自己的能力将国宝留住,不使其流失国外,展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黄永玉为张伯驹下的论断——“富不骄,贫能安,临危不惧,见辱不惊……真大忍人也!”
1982年初,这位中国护宝奇兵在北京病故,享年86岁。

民国四公子的张伯驹

基本信息张伯驹(1898(戊戌年)—1982),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中国第一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是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张伯驹的父亲张镇芳,字馨庵,河南项城人。自幼天性聪慧,7岁入私塾,9岁能写诗,享有“神童”之誉。据有关资料介绍,他是光绪三十年进士,袁世凯的表弟,历任长芦盐运使、直隶(地名)按察使等职。中华民国成立后他曾任河南都督,但因镇压白朗起义不力而被免职。1915年袁世凯称帝,他作为筹划者之一,组织更变国体全国请愿联合会,任该会副会长和登基大典筹备处副处长。文化奇人张伯驹先生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从30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当初仅为爱好,曾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平复帖》、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游春图》、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上阳台贴》等等,经他手蓄藏的中国历代顶级书画名迹见诸其著作《丛碧书画录》者便有118件之多,被称为“天下第一藏”。张伯驹先生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看的书多得难以胜数。扎实的文学功底,造就了他多才多艺的文化底蕴。由于他天资超逸,便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写下了大量古体诗词和音韵、戏曲论著,主要著作有《丛碧词》、《春游词》、《秦游词》、《雾中词》、《无名词》、《续断词》和《氍毹纪梦诗》、《氍毹纪梦诗注》、《洪宪纪事诗注》及《乱弹音韵辑要》、《丛碧书画录》、《素月楼联语》等。另外,张伯驹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研究,造诣颇深,著有《中国书法》一书;他本人亦擅长书法,其书法源学王羲之《十七帖》,融真、草、隶、篆、于一炉,晚年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用笔飘逸,如春蚕吐丝,被人称为“鸟羽体”。为继承和发展中国古典艺术,建国初期,张伯驹创办北京古琴研究会、京剧基本艺术研究社、中国书法研究社、诗词研究社,直至临终前,还对中国韵文学会筹备事宜念念不忘。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张伯驹一生捐献的国宝,在当时便有人估计已高达亿元之巨,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又何止这个数目 ,他的大儒景行、菩萨慈行、高道善行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一座无法逾越的丰碑。

张伯驹:民国传奇富二代,捐赠大半藏品给故宫,晚年结局令人唏嘘

故宫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家宫殿,乃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位列世界五大宫之首,说到中国的代表性景点,故宫和长城可以说是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的地方。故宫除了其极富特色和 历史 价值的建筑之外,还有一大看点便是故宫中的各种稀世藏品。

不过,大家都知道,中国在近代曾遭受过一场大浩劫,皇宫中的许多藏品也在战争中遗失,现在故宫中的宝贝多是由国家收购回或是爱国人士主动捐赠而来。接下来,笔者就将为大家介绍一位曾用自己的藏品“撑起半个故宫”的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张伯驹。

张伯驹原名张佳骐,出身名门,幼年时被父亲过继给了时任重职的大伯张镇芳。说到张镇芳,这位可不是什么小人物, 他乃进士出身,是清朝最后一位直隶总督,清帝退位后其又跟在袁世凯手下工作,也是颇得重用。

另外张伯驹的姑母又嫁给了袁世凯的哥哥,所以算起来,他还是袁世凯的表侄。拥有这样背景的张伯驹曾经还与溥侗、袁克文、张学良并称为“民国四公子”之一,足以见得他当时的地位有多高。

生活富足的张伯驹从小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资源,而他也非常有天赋,七岁入私塾,九岁便可以作诗文,所以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誉为“神童”。 后来,张伯驹又进了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学习,毕业后正式进军军界,曾在曹锟、吴佩孚、张作霖等人部下任职。

这样的家庭背景注定了张伯驹未来能一生顺遂,若是他愿意按着家中铺好的路走下去,说不定还会有一番大作为。但张伯驹是一个非常自主的人,进入官场之后,他逐渐疲乏,发现自己并不适合从政,甚至开始对官场深恶痛绝。

与此同时,他又对艺术领域十分感兴趣,于是,他不顾家人反对决然退出官场,过上了自己想过的“纨绔”生活。

张伯驹无疑是一个极富艺术细胞的人,再加上自己丰厚的家底,他的艺术之路走得也十分顺畅。

他喜爱京剧,而且不仅局限于鉴赏,师从京剧大师余叔岩的他,自己的京剧水平在当时也是难逢敌手。后来,他还和余叔岩、梅兰芳等人一同组织了“国剧学会”,并在四十岁时为赈灾召集一帮“名角”,演了一出《失空斩》,一时群星闪耀,盛况空前。不过,之后抗日战争爆发,时局所迫,张伯驹便开始致力于写诗填词。

其实自张伯驹三十岁左右的时候便有了收集书画的爱好,在京剧事业被迫暂停后,他便更加痴迷于各路名家书画。前面说到张伯驹出身名门底蕴深厚,且后来张家还涉足了金融界,这些资产足够张伯驹满足自己的收藏爱好。

而张伯驹的藏品也着实非常丰富,且可以说是件件精品,其中包括“中华第一帖”的《平复帖》,这也是故宫后来的镇馆之宝,后来还被评选为中国九大镇国宝之一;还有李白的《上阳台帖》,展子虔的《游春图》等堪称国宝的名家字画以及一些珍贵文物。

张伯驹所有藏品中,所付代价最大的应该就是《游春图》了,为了这幅画,他甚至变卖了自己寓居多年的房产,这还是李莲英的旧宅,价值可见一斑,可即便是这样,他也没凑齐买画钱,最终还是靠着朋友担保才成功拿下了《游春图》。

买下这幅画之后,张伯驹便负债累累,生活也开始窘迫了起来,不过即便如此,他也不愿变卖自己的“宝贝”,哪怕后来被绑架也不让家人靠卖他的藏品来凑赎金。为了守护藏品,他甚至曾将《平复帖》缝入衣被中。

可就是这样一位爱书画如命的收藏家,却在后来新中国成立后义无反顾地将自己所有心爱的藏品都无偿捐赠给了国家,并且坚定拒绝了国家给予自己的补偿,只收下了一张薄薄的褒奖令。1956年,知晓毛主席爱好书法的张伯驹将《上阳台帖》赠给了毛主席以感谢其为国所做的奉献,毛主席视若珍宝但最终还是将其上交给了故宫,并立下规矩,日后只要是领导人收到的礼品都要充公。

张伯驹响应号召,陆续上交了自己悉心收藏的所有宝贝。他的《丛碧书画录》中所载,他共有一百一十八件书画藏品,另外还有数件文物,这些都是他曾倾家荡产所得,在国家受难之时也是躲躲藏藏、小心呵护,终于到了能好好放在家中欣赏的时候,却无怨无悔、一件不剩地交给了国家,这份淡然和爱国情怀着实令人钦佩。

张伯驹为国家文化传承所做出的贡献毋庸置疑,但令人惋惜的是,他的善举却并没能换来自己余生的安稳。1958年,张伯驹被划为右派,不过陈毅知道后出手帮忙,给了他暂时的庇佑。但几年后,张伯驹又被批斗、抄家,并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后却因年龄过大而被拒收,不得已回到北京生活。但是回到北京的张伯驹夫妇却已是“黑户”,没有房产、没有工作,终日只能以变卖家当、接受亲友救济过日子。

直到后来陈毅去世,张伯驹感谢陈毅元帅曾经对自己的帮助,想去进行追悼,但是由于身份原因连追悼会都去不了,只能托人送去了一副亲笔写下的挽联。恰好毛主席注意到了挽联,并了解到了曾经不求回报捐献国宝的人如今却如此穷困潦倒,便立即通知周总理对张伯驹一家进行安置。此后,张伯驹夫妇有了正经工作,才又过上了生活稳定的日子。1978年,张伯驹通过复查,被予以平反,重新恢复了名誉。

张伯驹的逝世也非常令人惋惜,1982年正月,参加宴会归来的张伯驹突发感冒被送入北大医院,但却被医院安置在了嘈杂的八人病房。家人曾联系医院希望能得到环境更好的单人并病房,但被院方拒绝,理由是级别不够。

几日后,张伯驹病情恶化,患上肺炎,最终病重离世。曾经衣食无忧的贵公子却以这样的形式去世,引人唏嘘的同时,也让许多人打抱不平,有人还曾跑到医院谴责院方的行为,但也已是于事无补。

名士虽然已经离去,但是由他捐献的藏品会一直呆在故宫中,他的名字与功绩也会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里。

他曾散尽万贯家财收藏字画,意欲何为?

说到收藏家,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则不得不提。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的人痴迷于书,被称为“书痴”,有的人痴迷于画,被称为“画痴”,也有人痴迷于花鸟鱼虫,自然风景,而张伯驹痴迷的,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书画文物。
张伯驹
能成为一个版本中的“民国四公子”之一,张伯驹的家世自然也是十分显赫的。张伯驹原名张家骐,1898年生于河南项城。是的,就是袁世凯的家乡项城,而且他也与袁世凯有亲戚关系,他是袁世凯的表侄,而他的父亲张振芳,曾官至直隶总督。
拥有如此显赫的家世,张伯驹的家庭条件自然极为优越。自幼聪颖,有神童之称的张伯驹,从小就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本人也有极高的文化底蕴和才能,更有着极高的鉴定水准。这也为他痴迷中国文化和文物,奠定了基础。
有才,有财,有权,有势,张伯驹可以说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然而,张伯驹却并未成为大家想象中的纨绔子弟,虽然张伯驹家资十分丰厚,但他却并没有过着奢靡的生活,相反,他把他绝大部分的财力都用于收集购买书画文物。
张伯驹对收藏文物到了近乎痴迷的地步,甚至为了收藏文物字画,不惜变卖家产。有一次,满清皇室后裔溥儒将国宝级的名画《照夜白图》卖给了日本人,最终导致这件国宝流失海外。张伯驹听说后十分痛心,曾联系宋哲元,阻止国宝出境,但并未成功。
流失日本的国宝《照夜白图》
后来,当他又听闻溥儒手上还有一副陆机的《平复帖》时,他连忙托人向溥儒购买这个被称为“中华第一帖”的国宝。但是当时溥儒并没有打算出手,开了一个20万大洋的夸张价格,此时张伯驹已经没有那么多钱了。
但是,张伯驹并未放弃。两年后,溥儒母亲去世,溥儒急需用钱,张伯驹在故宫博物院院长的撮合之下,最终以4万大洋购入了《平复帖》。后来,觊觎《平复帖》的日本人曾出价20万欲购买,被张伯驹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中华第一帖”《平复帖》
张伯驹对于字画极为痴迷,他甚至将字画看的比自己的性命更重要。1941年,张伯驹突然被绑架,而绑架的绑匪是著名的魔窟——汪伪76号特工总部的人。很显然,这件事也有日本人的身影。绑架者知道张伯驹家中藏品丰富,个个价值连城,因此勒索300万元巨额赎金。
但是张伯驹却对前来探望的妻子说:家里的那些字画千万不能动,尤其是《平复帖》,万一国宝到洋人手里,我张伯驹岂不是成了千古罪人?
也因此,张伯驹被绑匪关押了八个多月,张妻为了救张伯驹,把家里除字画之外能卖的东西全部卖光,才凑齐了40万元,最终赎回了张伯驹。
汪伪76号特工总部
张伯驹耗尽家财,在动荡的民国时期,收藏了中国历代书画文物数以百件件之多,而且,得益于张伯驹精湛的鉴定水平和眼光,这批文物质量极高,以国宝级文物居多。
不同于绝大多数收藏家,张伯驹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痴迷书画,耗尽家财收藏,并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爱好,也是为了将这些中国的老祖宗们留给我们的瑰宝留在国内,传承下来,不使国宝流失海外。
张伯驹
张伯驹很早就立志:“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张伯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终于不再有战乱,张伯驹将一生所收藏的文物大多数捐给了故宫博物院等国家机构。
这其中,就包括国宝级的唐·李白《上阳台帖》,宋·黄庭坚《诸上座帖》,晋·陆机《平复帖》,隋·展子虔《游春图》等等。这些藏品随便拿出来一个,都堪称无价之宝。张伯驹此时虽然已不复万贯家财,但他依然毫不犹豫的捐了出去。
张伯驹夫妇晚年

收藏大家张伯驹捐的是哪幅作品?

收藏大家张伯驹捐的是《游春图》。
一天,爱国民主人士张伯驹得知装裱名匠马霁川得到了《游春图》,并准备通过沪商卖给外国人后,便心急火燎去找马霁川,决定自己买下来不让这件珍宝流到国外。
为了使《游春图》不落到洋人之手,张伯驹又急忙到故宫博物院,报告马衡院长,建议院方收购此画。而马衡以院方经费不足无力收购作为回应。
张伯驹无奈之下卖掉自己的几处私宅和夫人的首饰,最终购得《游春图》。买下《游春图》后,张伯驹很快就把自己的住所更名为“展春园”。后来,他还自号“春游主人”。1952年,张伯驹夫妇把展子虔的《游春图》、唐伯虎的《三美图》连同几幅清代山水画轴均转让给了故宫博物院。
《游春图》的艺术特色:
《游春图》的章法布置则突破了以往的画风束缚,形成了十分有特色的构图方式,结构层次颇有特点。它的画面的右上部主要是山峦的表现,绘有大量的崇山峻岭,展现了一副山峦起伏、峰回百转的形态。若在之前,这个画面可能就算是完成了整个景观背景的塑造。
但是展子虔并没有到此为止,在画面的右下方,他在画面中画上了山间小径,小径则是由低矮的树木、草丛组成,曲径通幽,旖旎风光、透逛山路,成为了右上方巍峨高山的延伸部分。这样,高山便成为了山路的背景,山路又成为了高山的细节铺垫和展现。
这就使得整个画面比前期山水画更显全面、沉稳、丰富。而在画面的左侧,观者可以看到展子虔在此绘有一处低矮的小山丘。这一小山丘能够与右侧上方的崇山峻岭遥遥相对,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画面的中问,则有大片江河,形成一道波光粼粼的天堑,并与湖水、天空融会在一起,使得整个画面形成湖天一色、山河并举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画面并未只以山川与河流为主,而是在细节之处加以点缀:江河之中有小船点缀其中,船中有三四位神态各异、姿态不同的人物,将人声、山河画面融合在一起,并通过山川、河流、船舶、人物等形象构造出整个画面的图片比例。

张伯驹先生的收藏概况:他捐给国家的那些宝贝,现在想买也买不到


张伯驹先生小像
张伯驹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曾从戎,务实业,主杏坛,工考古;擅诗词,长戏曲,能书画张伯驹简介,识棋道」,在书画鉴藏、诗词、戏曲等不同艺术领域均有深厚造诣,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享有盛名。尤其是在书画鉴藏方面,张伯驹先生眼光如炬,先后购藏《平复帖》、《游春图》、《张好好诗》、《雪江归棹图》等诸多珍贵文物,避免了国宝流失海外,更被启功先生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建国后,他把耗费了自己毕生心血的书画珍品捐献国家,体现了一位文化人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品格。

晋 陆机 平复帖卷 纸本草书 纵二三·八厘米 横二〇·五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根据《丛碧书画录》统计,张伯驹先生1960年以前共收藏有书画一百一十七件。其中唐代以前六件,宋代十三件张伯驹简介,元代十一件,明代四十件,清代四十七件。宋元及之前的藏品共三十件,约占其所有藏品的四分之一。需要说明的是,张伯驹先生的书画收藏数量当不止于此。首先,《丛碧书画录》中张伯驹先生自己提到:「宋元团扇、明清便面,皆属册类,对联则多不录。余所收便面、对联是录亦不另列入。」其次,张伯驹先生捐赠给吉林省博物馆(现名吉林省博物院)的部分书画未包含在《丛碧书画录》中,原因可能在于《丛碧书画录》「于庚子岁(1960年)写毕」,而张伯驹先生是1961年到吉林工作的,这些未含在目录中的书画可能是张伯驹先生在1960年之后收藏的。

隋 展子虔 游春图卷 绢本设色 纵四三厘米 横八〇·五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宋元及之前的书画因「年代湮远,非经多见广不易鉴别」。故而一定程度上讲,收藏宋元书画的质量和数量成为衡量一个收藏家眼力、实力和地位的重要参考因素。张伯驹先生所藏的三十件晋唐宋元书画中,即包含了《平复帖》、《游春图》、《张好好诗》卷、《道服赞》卷、《诸上座帖》、《雪江归棹图》等为人们熟知的煌煌巨迹。

唐 杜牧 张好好诗卷 局部

章伯钧先生曾说自己「有字画五千多件,即使都卖掉,也未必抵得上他(张伯驹)的一件」,虽是自谦之语,但从中可看出张伯驹先生收藏之精、之好。如张伯驹先生收藏的《魏仓慈五王经》卷,为敦煌藏经洞流出。曹魏时代距今已一千七百余年,但此件「笔法古拙,墨色如漆……所见敦煌石室藏经,当以此卷为最古」。
新用户注册《紫禁城》APP即可免费获赠2017年全年电子杂志
陆机《平复帖》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有「法帖之祖」的美誉。它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重要佐证,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绪的法帖墨迹,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游春图》卷,历来被认为是隋代画家展子虔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中国早期山水画的面貌,开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虽然有学者对这幅作品的作者和时代提出了不同看法,但它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的地位仍旧不可替代。

隋 展子虔 游春图卷 局部
《上阳台帖》卷,是「诗仙」李白传世的唯一书迹,落笔天纵,意义非凡。

唐 李白 上阳台帖卷 纸本草书 纵二八·五厘米 横三八·一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张好好诗》卷,是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杜牧的仅存墨迹,也是稀见的唐代名人书法作品之一。
《道服赞》卷。此卷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为同年友人「平海书记许兄」所制道服撰写的一篇赞文,「文醇笔劲,既美且箴」,也是这位历史名人为数不多的传世佳作。


宋 范仲淹 道服赞卷 纸本楷书 帖心纵三四·八厘米 横四七·八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自书诗》卷,作者为「宋四家」之一的蔡襄,他的书法在宋代已享有很高的声誉,被推为本朝第一。此件笔致飘逸,点画精美,充分展示了蔡襄中年清健圆润的书风特色与纯熟的功力,「为蔡书之最精者」。

宋 蔡襄 自书诗卷 局部
《诸上座帖》是「宋四家」之一黄庭坚草书的代表作,「自明以来已誉为黄书第一」,字法奇宕,如马脱缰,无所拘束,显示出书者悬腕摄锋运笔的高超书艺。

宋 黄庭坚 诸上座帖卷 局部
《雪江归棹图》卷是宋徽宗赵佶所作的一幅山水画,张伯驹先生赞其「布置精密,笔意超绝」,代表了徽宗时期画院的艺术水平。

宋 赵佶 雪江归棹图卷 绢本淡设色 纵三〇·三厘米 横一九〇·八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宋 赵佶 雪江归棹图卷 局部
《百花图》卷多认为是南宋女画家杨婕妤所画,《石渠宝笈初编》中评为「列朝人画卷上等」,是目前已知现存最早的一件女性画家的作品,张伯驹先生甚至认为「唐宋以来女子画此卷为孤本」。
《孟蜀宫妓图》轴(现称《王蜀宫妓图轴》)是「吴门四家」之一的唐寅所画,工笔重彩,细致入微地描摹了宫妓四人,显示出唐伯虎在造型、用笔、设色等方面的高超技艺。

明 唐寅 王蜀宫妓图轴 绢本设色 纵一二四七厘米 横六三·六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除此之外,张伯驹先生还收藏了多位艺术史上著名书法家、画家和重要流派的作品,其精品之多、质量之高,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有定评的六大收藏家之一。
原文作者:郝炎峰(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副研究馆员)
原文来源:《紫禁城》2018 年3月刊《为文物永存吾土而收 为保存中华文化而藏——张伯驹的大家之道》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张伯驹是什么民族

回族人~
张伯驹(1898—1982),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3月14日生于官宦世家,系张锦芳之子,过继其伯父张镇芳。他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称为“民国四公子”。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
经历简介
张伯驹幼年入私塾,后就读天津新学书院。1916年入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学习,毕业后曾在曹锟、吴佩孚、张作霖部任提调参议等职(皆名誉职)。因不满军阀混战,1927年起投身金融界。历任盐业银行总管理处稽核,南京盐业银行经理、常务董事。秦陇实业银行经理等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度去西安,后致力于写诗填词。抗战胜利后,曾任国民党第11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议、河北省政府顾问、华北文法学院国文系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北平美术分会理事长等职。1947年6月在北平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北平临时委员会委员,参加北大学生会助学运动、反迫害反饥饿运动、抗议枪杀东北学生等爱国民主运动。北平解放后曾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副社长、北京京剧基本艺术研究社副主任理事、北京棋艺研究社理事兼总干事、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北京古琴研究会理事、文化部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公私合营银行联合会董事、第1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总部财务委员会委员、文教委员会委员、联络委员会委员。1956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62年起任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和诬陷。1972年周恩来得悉后,指示聘任他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晚年还担任过北京中山书画社社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京华艺术学会名誉会长、北京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昆曲研习社顾问、民盟中央文教委员等职。1982年2月2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1958年划为右派分子,1980年平反。
心系国宝醉心收藏
张伯驹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他自30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初时出于爱好,继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为己任,他不惜一掷千金,虽变卖家产或借贷亦不改其志。如曾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平复帖》,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游春图》等。经过他手蓄藏的书画名迹见诸其著作《丛碧书画录》者,便有118件之多,被称为天下第一藏。自云:“予生逢离乱,恨少读书,三十以后嗜书画成癖,见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一件《游春图卷》使他从豪门巨富变为债台高筑,甚而被匪徒绑架、生命堪虞,犹称“宁死魔窟,决不许变卖家藏”,其传奇般的际遇,成为久传不衰的佳话。
不惜代价、甚至置性命于不顾以求保藏文物珍品,既是出于爱国至诚,也是基于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深刻认识与由衷的酷爱。张先生慧眼识宝,所藏书画件件堪称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在他的藏品中,晋陆机《平复帖》是我国传世书法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件名人手迹,隋展子虔《游春图卷》则是传世最早的卷轴画,也是最早的独立山水画,合为双璧。此外还有唐>杜牧《张好好诗卷》,宋黄庭坚《诸上座帖》、赵佶《雪江归棹图卷》,元钱选《山居图卷》等等,都是在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的重要文物。
对于斥巨资购藏并用心血保护的法书名画,张伯驹先生和夫人潘素女士(金碧青绿山水画家)并不视为一己所有,而是看作全民族的文化遗产。自20世纪50年代起,张先生夫妇陆续将收藏30年之久的书画名迹捐献国家,使这些文物成为博物馆的重宝,表现了崇高的爱国情操和无私的奉献精神。1965年,张伯驹将《百花图》以及所剩的其他古书画共计三十多件藏品捐献给吉林省博物馆,也就是今天的吉林省博物院时,当时吉林省有一位叫宋振庭的文化官员,他握住张伯驹的手说:张先生一下子使我们博物馆成了富翁了。而陆机的《平复帖》、展子虔的《游春图》、杜牧《张好好诗》等古代书画极品都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痴迷京剧造诣超群
张伯驹先生在京剧艺术方面的造诣和声望也是很高的。他自幼便喜爱京剧,曾自言八岁时在下天仙戏院看杨小楼九阵风的戏。青年和中年时,正值中国京剧的鼎盛时期。后看余叔岩戏并向余的琴师李佩卿学戏一年内即能彩唱。
张伯驹学京剧严守传统的要求。他下的功夫也很深,调嗓子、打把子、文武昆乱无所不学,但他对余叔岩的剧艺,却是熏陶得比直接学的多。他的著作《氍毹纪梦诗》也记载他学戏的情况,“归来已是晓钟鼓,似负香衾事早朝。文武昆乱皆不挡,未传犹有太平桥。”为什么“未传犹有太平桥”呢?余叔岩曾对张伯驹说过:“过桥一场,一足登椅,一足登桌,敌将一枪刺前胸,须两手持枪硬僵尸摔下。饰敌将者,检场者皆须在行,否则易出危险。”所以这场有危险的戏未传张伯驹,可见余叔岩对其倾尽心力,备极爱护。
民国二十六年他四十岁生日,为了赈灾所演的一出《失空斩》可谓是他在京剧上最出名也是最难得的一次演出。他饰孔明、余叔岩的王平、杨小楼的马谡、王凤卿的赵云、程继仙的马岱、陈香雪的司马懿、钱宝森的张郃、慈瑞泉、王福山的二老军带报子。演出在隆福寺街福金馆,当天盛况真是空前。许多外地戏迷远道赶到北京为看这出艺坛绝响,人誉之以杜诗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此剧曾拍摄了纪录电影,传闻原版后流入美国,不知确否。
诗词超逸书法见工
张伯驹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看的书多得难以胜数,一部《古文观止》可以倒背如流。三千多卷的《二十四史》,他20多岁时便已读完了两遍。354卷的《资治通鉴》他可以从头讲到尾,如数家珍。唐诗宋词,脱口而出的,便有一两千首。扎实的文学功底,造就了他多才多艺的文化底蕴。由于他天资超逸,而又翕然尘外,便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写下了大量古体诗词和音韵、戏曲论著。
主要著作有《丛碧词》、《春游词》、《秦游词》、《雾中词》、《无名词》、《续断词》和《氍毹纪梦诗》、《氍毹纪梦诗注》、《洪宪纪事诗注》及《乱弹音韵辑要》、《丛碧书画录》、《素月楼联语》等。
张伯驹是个“视勋名如糟粕,看势利如尘埃”的超凡之士,所作之词,按周汝昌先生的话说,“则李后主、晏小山、柳三变、秦少游,以及清代之成容若,庶乎近之(《张伯驹先生词集序》)”,多写人生感受、自然之景,感情细腻,自然超逸。长调则哀感顽艳,婉丽凄清。小令则格高韵远,极尽缠绵秀隽之致。用自然之眼观物,用自然之舌言情,真真切切,为现代词家之楷模。
有人说,张伯驹是当代文化高原上一座寂寞的孤峰,这样的人再也不会有了。
周汝昌: 我所平生见到的,文化高人很多,这样人也少少的。
史树青:我们近代没(接触)出过这样高的人,有学问的人,有涵养的人。
国画大师刘海粟说:“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那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附录:
《平复帖》为西晋大文人陆机手书真迹,距今已有近1700年,比王羲之的手迹还早七八十年,是现今传世墨迹中的“开篇鼻祖”。它长不足一尺,只有9行字,却盖满了历代名家的收藏章记,朱印累累,满纸生辉,被收藏界尊为 “中华第一帖”。
《游春图》为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距今1400多年,被认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画作,历代书画界都将其奉为绝无仅有的极品,有人称它是“国宝中的国宝”。《游春图》画卷长二尺有余,运笔精到,意趣无限,素有“天下第一画卷”的美称。
《百花图》宋代杨婕妤(jie yu)的作品,为素绢本,画卷长3米24,分为十七段,每段画一种花卉或景物,画笔精丽,书法俊秀。这幅画卷被认为我国绘画史上保存下来的第一位女画家的作品,被历代宫廷和大收藏家视为绝代珍品,张伯驹本人也对其加盖的收藏印章。
  满族人~
  张伯驹(1898—1982),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3月14日生于官宦世家,系张锦芳之子,过继其伯父张镇芳。他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称为“民国四公子”。是我国老一辈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曾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
  经历简介
  张伯驹幼年入私塾,后就读天津新学书院。1916年入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学习,毕业后曾在曹锟、吴佩孚、张作霖部任提调参议等职(皆名誉职)。因不满军阀混战,1927年起投身金融界。历任盐业银行总管理处稽核,南京盐业银行经理、常务董事。秦陇实业银行经理等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一度去西安,后致力于写诗填词。抗战胜利后,曾任国民党第11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议、河北省政府顾问、华北文法学院国文系教授,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北平美术分会理事长等职。1947年6月在北平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北平临时委员会委员,参加北大学生会助学运动、反迫害反饥饿运动、抗议枪杀东北学生等爱国民主运动。北平解放后曾任燕京大学国文系中国艺术史名誉导师、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副社长、北京京剧基本艺术研究社副主任理事、北京棋艺研究社理事兼总干事、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北京古琴研究会理事、文化部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公私合营银行联合会董事、第1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总部财务委员会委员、文教委员会委员、联络委员会委员。1956年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62年起任吉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副馆长。“文化大革命”中遭到迫害和诬陷。1972年周恩来得悉后,指示聘任他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晚年还担任过北京中山书画社社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京华艺术学会名誉会长、北京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昆曲研习社顾问、民盟中央文教委员等职。1982年2月2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2岁。1958年划为右派分子,1980年平反。
  心系国宝醉心收藏
  张伯驹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他自30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初时出于爱好,继以保存重要文物不外流为己任,他不惜一掷千金,虽变卖家产或借贷亦不改其志。如曾买下中国传世最古墨迹西晋陆机《平复帖》,传世最古画迹隋展子虔《游春图》等。经过他手蓄藏的书画名迹见诸其著作《丛碧书画录》者,便有118件之多,被称为天下第一藏。自云:“予生逢离乱,恨少读书,三十以后嗜书画成癖,见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一件《游春图卷》使他从豪门巨富变为债台高筑,甚而被匪徒绑架、生命堪虞,犹称“宁死魔窟,决不许变卖家藏”,其传奇般的际遇,成为久传不衰的佳话。
  不惜代价、甚至置性命于不顾以求保藏文物珍品,既是出于爱国至诚,也是基于对民族文化遗产的深刻认识与由衷的酷爱。张先生慧眼识宝,所藏书画件件堪称艺术史上的璀璨明珠。在他的藏品中,晋陆机《平复帖》是我国传世书法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件名人手迹,隋展子虔《游春图卷》则是传世最早的卷轴画,也是最早的独立山水画,合为双璧。此外还有唐>杜牧《张好好诗卷》,宋黄庭坚《诸上座帖》、赵佶《雪江归棹图卷》,元钱选《山居图卷》等等,都是在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的重要文物。
  对于斥巨资购藏并用心血保护的法书名画,张伯驹先生和夫人潘素女士(金碧青绿山水画家)并不视为一己所有,而是看作全民族的文化遗产。自20世纪50年代起,张先生夫妇陆续将收藏30年之久的书画名迹捐献国家,使这些文物成为博物馆的重宝,表现了崇高的爱国情操和无私的奉献精神。1965年,张伯驹将《百花图》以及所剩的其他古书画共计三十多件藏品捐献给吉林省博物馆,也就是今天的吉林省博物院时,当时吉林省有一位叫宋振庭的文化官员,他握住张伯驹的手说:张先生一下子使我们博物馆成了富翁了。而陆机的《平复帖》、展子虔的《游春图》、杜牧《张好好诗》等古代书画极品都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痴迷京剧造诣超群
  张伯驹先生在京剧艺术方面的造诣和声望也是很高的。他自幼便喜爱京剧,曾自言八岁时在下天仙戏院看杨小楼九阵风的戏。青年和中年时,正值中国京剧的鼎盛时期。后看余叔岩戏并向余的琴师李佩卿学戏一年内即能彩唱。
  张伯驹学京剧严守传统的要求。他下的功夫也很深,调嗓子、打把子、文武昆乱无所不学,但他对余叔岩的剧艺,却是熏陶得比直接学的多。他的著作《氍毹纪梦诗》也记载他学戏的情况,“归来已是晓钟鼓,似负香衾事早朝。文武昆乱皆不挡,未传犹有太平桥。”为什么“未传犹有太平桥”呢?余叔岩曾对张伯驹说过:“过桥一场,一足登椅,一足登桌,敌将一枪刺前胸,须两手持枪硬僵尸摔下。饰敌将者,检场者皆须在行,否则易出危险。”所以这场有危险的戏未传张伯驹,可见余叔岩对其倾尽心力,备极爱护。
  民国二十六年他四十岁生日,为了赈灾所演的一出《失空斩》可谓是他在京剧上最出名也是最难得的一次演出。他饰孔明、余叔岩的王平、杨小楼的马谡、王凤卿的赵云、程继仙的马岱、陈香雪的司马懿、钱宝森的张郃、慈瑞泉、王福山的二老军带报子。演出在隆福寺街福金馆,当天盛况真是空前。许多外地戏迷远道赶到北京为看这出艺坛绝响,人誉之以杜诗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此剧曾拍摄了纪录电影,传闻原版后流入美国,不知确否。
  诗词超逸书法见工
  张伯驹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看的书多得难以胜数,一部《古文观止》可以倒背如流。三千多卷的《二十四史》,他20多岁时便已读完了两遍。354卷的《资治通鉴》他可以从头讲到尾,如数家珍。唐诗宋词,脱口而出的,便有一两千首。扎实的文学功底,造就了他多才多艺的文化底蕴。由于他天资超逸,而又翕然尘外,便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写下了大量古体诗词和音韵、戏曲论著。
  主要著作有《丛碧词》、《春游词》、《秦游词》、《雾中词》、《无名词》、《续断词》和《氍毹纪梦诗》、《氍毹纪梦诗注》、《洪宪纪事诗注》及《乱弹音韵辑要》、《丛碧书画录》、《素月楼联语》等。
  张伯驹是个“视勋名如糟粕,看势利如尘埃”的超凡之士,所作之词,按周汝昌先生的话说,“则李后主、晏小山、柳三变、秦少游,以及清代之成容若,庶乎近之(《张伯驹先生词集序》)”,多写人生感受、自然之景,感情细腻,自然超逸。长调则哀感顽艳,婉丽凄清。小令则格高韵远,极尽缠绵秀隽之致。用自然之眼观物,用自然之舌言情,真真切切,为现代词家之楷模。
  有人说,张伯驹是当代文化高原上一座寂寞的孤峰,这样的人再也不会有了。
  周汝昌: 我所平生见到的,文化高人很多,这样人也少少的。
  史树青:我们近代没(接触)出过这样高的人,有学问的人,有涵养的人。
  国画大师刘海粟说:“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那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附录:
  《平复帖》为西晋大文人陆机手书真迹,距今已有近1700年,比王羲之的手迹还早七八十年,是现今传世墨迹中的“开篇鼻祖”。它长不足一尺,只有9行字,却盖满了历代名家的收藏章记,朱印累累,满纸生辉,被收藏界尊为 “中华第一帖”。
  《游春图》为隋代大画家展子虔所绘,距今1400多年,被认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画作,历代书画界都将其奉为绝无仅有的极品,有人称它是“国宝中的国宝”。《游春图》画卷长二尺有余,运笔精到,意趣无限,素有“天下第一画卷”的美称。
  《百花图》宋代杨婕妤(jie yu)的作品,为素绢本,画卷长3米24,分为十七段,每段画一种花卉或景物,画笔精丽,书法俊秀。这幅画卷被认为我国绘画史上保存下来的第一位女画家的作品,被历代宫廷和大收藏家视为绝代珍品,张伯驹本人也对其加盖的收藏印章。

中国第一收藏家是张伯驹吗?

是的。张伯驹这个人是中国第一收藏家。他收藏了成千上万个文物。而且晚年都把它无偿献给了国家。
成为中国第一收藏家的确是张伯驹,因为张伯驹是很喜欢收藏的,而且收藏了很多东西。
张伯驹确实是民国第一收藏家。张伯驹所收藏的文物足以买下半个故宫。
说到收藏,很多人都立马想起各种古董文物,然而一般人只能看看,充当围观者,毕竟文物收藏不仅需要一定的文化去鉴赏,更需要大量的钱财才能完成自己的收藏事业,而张伯驹,作为民国时期的民国四公子之一,他在收藏界的地位是前无古人,更后无来者,因为他的收藏都是《平复帖》、《游春图》、《上阳台帖》等国宝级的文物藏品!并且都无偿捐赠给了国家。
青年张伯驹
显赫身世张伯驹的父亲是清末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镇芳,张镇芳开办了中国最早的官商合办的盐业银行,这也是当时中国的四大银行之一,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之中,张伯驹自然衣食无忧,不用像其他孩子一样需要努力学习谋求出身,只需发展自己的各种爱好,比如诗词歌赋以及戏曲书法等等!
盐业银行
爱上古玩少年张伯驹喜欢各种文艺爱好,但作为官宦之子,当时的北洋大佬袁世凯给了他一个“陆军混成模范团”旅长的职位,可他觉得没意思,直接辞职回家搞自己的文艺创作去了,但他的父亲怕他玩物丧志,强行安排他去自己的银行任职。
当时的盐业银行有强硬的政治背景,很多清廷流出去的文物都抵押在这里,张伯驹在此任职,工作没怎么干,但是每天接触这些古玩字画,造就了他日后惊人的鉴赏的眼光,也是从这时候开始,他爱上了文物,靠着盐业银行的背景,张伯驹开始进入中国的收藏家,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民国公子因为家里有钱,张伯驹看上的文物从来不还价,只要通知对方来取钱就行了,因为张伯驹出手大方,家世显赫,同时文化底蕴深厚,还有满身的艺术细胞,被好事者名列为“民国四大公子之一”。同时张伯驹为了收藏不惜倾家荡产,视金钱为粪土,张伯驹曾经说过“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他们不是为了钱,是为了怕他们流入外国”的话。
民国四公子
立志收藏张伯驹和其他收藏家买了在卖赚差价不同,他的收藏就是怕文物流入国外,因为在此期间,中国很多文物都流失国外,尤其是日本,让张伯驹心疼不已!

张伯驹捐献国宝无数,有什么东西是靠卖四合院才买到?

《游春图》,因为当时实在是没有钱再去买下这个图了,是不得已而为之。
据说是一幅非常有名的画,而且四合院在当时也的确很贵。
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他通过卖房子凑够了钱买的,最后将这幅画捐给了国家。
应该是他自己家人的生命,所以不得不卖房子。
张伯驹是一名收藏家,但《游春图》这幅画确实非常贵,张伯驹钱不够就决定卖四合院。张伯驹是我国非常有名的一个收藏家,他收藏的物品大多早已绝版,非常具有收藏意义,并且他这个人不贪图名利,只希望能够保护国家的财产。
《游春图》是非常有价值的一副古画,价值连城。《游春图》原本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被展出的时间却并不是非常的长,这主要是因为很长时间里它都流落在市场当中,并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价值。这样的情况一直到张伯驹发现这幅画,并且决定买下它开始有了变化。
《游春图》辗转多地最终丢失流入市场。当年溥仪被赶出北京城时,曾经拿走了很多之前的画作,为的就是自己将来有一天走投无路了,还能用他们换一点钱。溥仪逃亡到了长春的伪满洲国,出现了在他身边,日本投降之后,伪满洲国也不复存在,很多文物都流入到市场当中,不再属于溥仪了。
《游春图》要价1000两黄金,后来讲价讲到了800两。张伯驹为了能够买回这幅价值连城的画,虽然身上没有800两黄金,但是还是答应了卖家的请求。在筹钱期间他发现自己的积蓄,只是杯水车薪,所以选择卖掉一套四合院换来的钱来买这幅画。后来他真的卖掉了一套15亩的四合院,是为了把这幅画买回来,现在这幅画在故宫博物院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