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邮票

大龙邮票尺寸,大龙邮票的印制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15 21:08:01 浏览1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1878~1988年纪念中国大龙邮票发行一百一十周年的猴邮票值多少钱?

中国邮政在1988年7月2日发行过纪念中国大龙邮票发行一百一十周年的邮票(小型张)。详细资料如下:
【邮票编号】 J150
【邮票名称】 中国大龙邮票发行一百一十周年(小型张)
【邮票单位】 枚
【全 套 数】 1 枚
【发行日期】 1988年7月2日
【邮票规格】 70*100mm、其中邮票尺寸:60*25mm
【齿孔度数】 13度
【设 计 者】 王虎鸣
【邮票版别】 影雕版(影雕套印)
【印 刷 厂】 北京邮票厂
【邮票面值】 3元
【目前价格】 15元左右
【首日封】
配合这套小型张的发行,中国集邮总公司、北京市邮票公司、天津市邮票公司都曾发行过该小型张的首日封,各公司的首日封的市场价格目前都在10元左右。
你说的天津市邮票公司发行的“1878~1988年纪念中国大龙邮票发行一百一十周年的猴邮票”,其实应该是天津市邮票公司发行的J150《中国大龙邮票发行110周年》小型张天津分公司首日封,每枚首日封目前价格也就在10元左右。
【关于大龙邮票】
1878年海关试办邮政时期发行的大龙邮票,不仅是我国发行的第一套正式邮票,而且也是我国创办近代邮政开始的标志。1863年上海租界“公部局”自行成立书信馆,接着11个城市搞起了“商埠邮政”,发行“商埠邮票”。使我国通信局面更加混乱。这种情况下,担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提出了创办中国近代邮政的建议,得到当时的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的支持,先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和上海5处海关试办邮政。1878年7月24日起开始发行我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

大龙邮票的印制

“大龙”邮票为铜质版模,雕刻家用手工逐枚刻制,由上海海关造册处印制。全套共有3种面值,币制为关平银,1分银为绿色,3分银为红色,5分银为黄色,刷色有深浅暗亮等差异,采用凸版印刷,有背胶,齿孔12.5度。先后分三期印制、发行(后由于铜模损坏,没有再印大龙邮票)。根据票幅和纸张等特征分为:(1)薄纸大龙:1878--1882年印制,为第一期。纸质韧薄,略呈透明,图框间距约2.5mm,后期全张为25(5*5)枚,但3分银全张为20(5*4)枚。此期印量最多。(2)阔边大龙:1882年印制,为第二期。图框间距约4.5--5.0mm,纸张比较复杂,有的脆薄而易裂损。因纸张尺寸关系,3分银全张改为15(5*3)枚,除3分银外,另外两种印量较少。5分银新票存世尤少,为名贵品,俗称黄5分,全张新票为孤品,原由美国集邮家施塔收藏,曾被中华邮票会誉为“西半球最罕贵之华邮”,1991年由香港林文琰购藏。(3)厚纸大龙:1883--1885年印制,为第三期。纸质厚而不透明,图框间距2.5--3.25mm,因子模磨损和纸张尺寸关系,全张都改为20(4*5或5*4)枚。因打孔机的缘故,打出来的齿孔有光齿和毛齿两种,光齿的又称“厚纸光齿大龙”,邮票齿孔周边带有纤维毛的称“厚纸毛齿大龙”。正因为大龙邮票的印制时间较久,所用纸张来源不一,初期印刷的纸张较薄而透明,称为薄纸大龙;第二期印刷时间较短,但票与票间距离加大,称为阔边大龙;第三期用的纸张较厚,邮票的间距缩小,称为厚纸大龙。第三期刚开始时齿孔光洁,后来成为毛齿,所以可以细分为光齿、毛齿两套。1分银绿色,3分银红色,5分银黄色,刷色有种种变化,背面涂有胶水。不论哪一时期的大龙邮票,齿孔一律是12.5度,如果不是这个度数,就可判定是伪票或伪造的齿孔。大龙邮票3枚除面值不同外,仔细观察时可以发现其龙的图案和云图水纹也有种种差别。1分银、3分银和5分银3种邮票先各自雕刻1个母模,然后各翻制成25枚独立子模(3分银票因印刷过程中不慎损坏了1个子模,因此又翻制了第26枚)。当年印刷的方法相当原始,即印刷前先把25个子模拼成5×5整版,捆紧,然后印刷。印完一批即把子模松开,放置一旁,然后再印刷其他面值的邮票。需要再添印时,找出松散的子模重新拼版印刷,这25枚子模的相对位置当然已有变动。因为从前翻制子模的手段比较粗糙,经过集邮家仔细观察,已发现了这76枚子模的各自特征。根据已有资料,已发现1分银票(包括样票和正式邮票)共印刷过12次(即12个不同版式),3分银票22次,5分银票14次。大龙邮票从最初天津、北京等5个城市使用,以后逐渐扩充到宜昌、厦门、汉口、温州、芜湖、镇江、九江、宁波和大沽共14个城市。中国邮票博物馆藏有1枚大龙5分银票,销有英文朝鲜釜山邮戳,是枚孤品。此外,曾见有1枚大龙3分银票销有清楚的广州海关小圆戳,估计是请求盖销票,因为大龙邮票并未正式发给广州海关。据在海关工作的西班牙籍集邮家绵加义记载,大龙邮票印刷总数约100万枚,由于已过去了一百多年,绝大部份大龙邮票已经销毁,保存在集邮界的已不及总数的十分之一,各期的大龙邮票中,阔边5分银票印刷数量最少,纸张很薄而极易破损,品相完好的旧票已颇难得,新票属于珍品。普通集邮家收集中国早期票时,不分薄纸、厚纸和阔边,甚至新旧混合(薄纸1分银新票较旧票易得),只要凑齐1分银、3分银、5分银3枚1套即应满足。在大龙邮票中,首屈一指的要数阔边大龙5分银全张新票。大龙邮票自1878年发行以后,先后共发行三次:第一次印制用薄纸,故称薄纸大龙;第二次印制因印版重新组合,子模之间的距离加大,使邮票图案的边框和齿孔之间的距离加宽,故称为阔边大龙;第三次印制因所用纸质较厚,故称为厚纸大龙。其中第二次印制的阔边大龙于1882年2月发行。这时,正赶上邮件猛增,邮票需求量增多。在印制时,首先印制了3分银面值的票,所用纸张为先期印制薄纸大龙邮票时裁剩下的小张纸,全张枚数为15(5×3);随后印制面值1分银邮票时,改用不厚不薄的纸张,全张枚数为25(5×5);最后印的是面值5分银邮票,改用法国产的薄而易脆裂的葱皮纸来印制,全张枚数为25(5×5)。 由于这种纸质不适合印制邮票,但因找不到其他的纸,只好用它暂印了2万枚,仅有800全张。因印量少,仅9个月就销售一空。再之这种邮票纸薄易裂,不易保存,存世的新票仅有百余枚。在这些存世的新票中,留存于世的全张邮票,仅有一件孤品。这件孤品原为美国华邮集邮家吉姆司·施塔所藏,曾被中国著名集邮家周今觉誉为“西半球最罕贵之华邮孤品”。1991年9月,这件孤品在英国苏富比公司拍卖,被香港集邮家林文琰以37.4万英镑买得,使这件流落在外的中国第一珍邮,终于荣归故里。在2010年,林文琰把这阔边大龙5分银全张转让给上海集邮家丁劲松。

中华龙邮银砖套装是正规收藏品吗?具体资料?

中华龙邮银砖套装是上海造币厂的正规银砖,国金黄金集团与北京故宫联合出品,中藏联盟网络行销,每套均配有故宫编号的收藏证书,限量发行。中华龙邮银砖套装图案设计取材于清末龙邮(我国最早的邮票),值此龙年之际,是难得的很应景的藏品,具有一定投资优势。以下是中藏联盟提供的资料参数——
尺寸规格:长*宽*高 22.5*19.6*5.1CM。
藏品详情:清代“大龙邮票”3枚; “小龙邮票”3枚; “蟠龙邮票”8枚(原型),共14枚银砖,纯银打造;14克*3枚,8克*11枚,共重130g。
铸造工艺:中华龙邮银砖套装采用浅浮雕、镜面、喷砂等特殊贵金属制造工艺,有极高的工艺价值。
相关证书:收藏证书、上海造币有限公司鉴定证书。

大龙票和小龙票的区别

大龙票和小龙票的区别主要在于建造年份和历史背景不同。
大龙邮票发行后的6年后,即1884年海关上海造册处鉴于大龙邮票的印模严重磨损,不堪再用,遂向总税务司赫德提出改铸新模、发行新票的建议,很快获准。于是,造册处向海关驻伦敦办事处提出申请,订购印制新邮票所需的各项物资,并将印模的制作委托给曾经印制过黑便士邮票的英国潘京·贝根公司。
1885年下半年,新票面市。因其总体格局与第一套邮票相同,故早期邮政部门称其为“第二次出印”,或“清二次票”;又因其与第一套票相比,图幅稍小,集邮界一般称其为“小龙邮票”。随着1988年国家邮政部门将第一套邮票正式命名为“大龙邮票”,“小龙邮票”实际上也成了正式名称。
小龙邮票的特点
小龙邮票在图案与“大龙”相似,英文铭记、面值布局等与“大龙”相同。但票面尺寸较大龙邮票为小,因此图案相对大龙邮票没那么醒目,且由于油墨印制技术问题,小龙邮票的油墨更易褪色,导致如今留存世上的小龙邮票品相往往反不及更早出生的大龙邮票、
加之没有“首枚”这样重大的历史价值光环笼罩,导致小龙邮票其170万枚的发行量相对约100万枚的大龙邮票仅多出不足一倍,但目前在市场上的价值却逊色良多。

中国最早的邮票是多少年清政府发行的什么邮票

中国最早的邮票是1878年清朝政府发行的大龙邮票。
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烟台和牛庄(营口)等五处设立邮政机构,附属于海关内。
邮票图案正中绘一条五爪蟠龙,衬以云彩水浪,邮票的颜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银两计算:“一分银”(绿色,寄印刷品邮资)、“三分银”(红色,寄普通信函邮资)、“五分银”(桔黄色,寄挂号邮资)。这是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集邮界习惯称其为“海关大龙”,简称“大龙邮票”。
邮票上“大清邮政局”5个字十分醒目,图案中的“大龙”两目圆睁,腾云驾雾,呼之欲出。上方标有“CHINA(中国)”,下方标有“CANDARIN(S)(海关关平银 分银)”字。
扩展资料
大龙邮票根据票幅和纸张等特征分为:
1、薄纸大龙:1878--1882年印制,为第一期。纸质韧薄,略呈透明,图框间距约2.5mm,后期全张为25(5*5)枚,但3分银全张为20(5*4)枚。此期印量最多。
2、阔边大龙:1882年印制,为第二期。图框间距约4.5--5.0mm,纸张比较复杂,有的脆薄而易裂损。因纸张尺寸关系,3分银全张改为15(5*3)枚,除3分银外,另外两种印量较少。
5分银新票存世尤少,为名贵品,俗称黄5分,全张新票为孤品,原由美国集邮家施塔收藏,曾被中华邮票会誉为“西半球最罕贵之华邮”,1991年由香港林文琰购藏。
3、厚纸大龙:1883--1885年印制,为第三期。
纸质厚而不透明,图框间距2.5--3.25mm,因子模磨损和纸张尺寸关系,全张都改为20(4*5或5*4)枚。因打孔机的缘故,打出来的齿孔有光齿和毛齿两种,光齿的又称“厚纸光齿大龙”,邮票齿孔周边带有纤维毛的称“厚纸毛齿大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龙邮票

中国第一枚邮票是什么


  大龙邮票,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
  1878年8月15日(具体发行日期迄今为止未见记载,一般认为大龙邮票的最早发行日期为1878年7月24日至8月1日间),清朝政府海关试办邮政,首次发行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这套邮票共3枚,主图是清皇室的象征——蟠龙。
  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烟台和牛庄(营口)等五处设立邮政机构,附属于海关内,上海海关造册处当年即以蟠龙为图案印制了一套三枚邮票。邮票图案正中绘一条五爪蟠龙,衬以云彩水浪,邮票的颜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银两计算:“一分银”(绿色,寄印刷品邮资)、“三分银”(红色,寄普通信函邮资)、“五分银”(桔黄色,寄挂号邮资)。这是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集邮界习惯称其为“海关大龙”,简称“大龙邮票”。邮票上“大清邮政局”5个字十分醒目,图案中的“大龙”两目圆睁,腾云驾雾,呼之欲出。上方标有“CHINA(中国)”,下方标有“CANDARIN(S)(海关关平银 分银)”字样。
  中国的第一枚正式发行的邮票是大龙票。在发行之前,清海关设计了三款邮票草图,即云龙、宝塔和万年有象图,其中“万年有象”最为珍贵,价值连城。大龙邮票有薄纸大龙、阔边大龙和厚纸大龙。
  发行量:约100万枚.
  以上来自百度知道。。

邮资已付的戳有几种呢

2003年4月1日起,“邮资已付”邮戳在我国全部停用了!“邮资已付” 邮戳在我国的启用日期,早于1878年我国第1套邮票“大龙邮票”的发行。该戳限加盖在整寄整付、整付零寄10件以上的大宗邮件上,是表示邮资付讫的意思。在我国清代、中华邮政时期,都曾使用“邮资已付”邮戳。新中国成立后,继续使用该邮戳处理大宗邮件。1954年,邮电部才对“邮资已付”邮戳的式样作出规定,统一为30mm八角方形,并于同年12月8日启用。
  此后,在将近50年的使用过程中,邮电部对“邮资已付”邮戳,在保持其尺寸为30mm和八角方形的基础上,曾多次修改该邮戳的格式与文字。如有地名与局名戳、带少数民族文字的双文字戳、有汉语拼音地名戳、带邮政编码的戳、外文文字戳等;还曾区分为“国内邮资已付”、“机要通信邮资已付”、“港澳邮资已付”、“台湾邮资已付”、“特快专递邮资已付”、“国际邮资已付” 等不同邮件的邮戳;并出现过一些非规范的“邮资已付”邮戳。该戳使用初期,“邮资已付”邮戳实物与普通邮政日戳一样,都是柱状手戳,使用时劳动强度很大。后来有人在戳上加装了一个横的把柄,如同榔头状,用时省力方便。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又出现了盖戳机,对那些信封状、厚度小的大宗邮件进行机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时,“邮资已付”盖戳机上还加装邮政宣传戳或水波纹线。但形状复杂或厚度大的邮件仍只能使用手戳,形成手盖戳与机盖戳长期并用的局面。由于“邮资已付”邮戳品种的多样化,自然引起了许多集邮者的收藏兴趣,有的组编成“邮政历史类”邮集参加邮展,有的利用戳上的地名作为专题信息,在“专题类”邮集中加以利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电脑与网络技术在邮政系统迅速普及,使大宗邮件的处理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使用“邮资已付”邮戳处理大宗邮件而免贴邮票,有利于提高工效和降低成本,这是该戳的优点。但从邮政业务管理方面来说,长期存在着国家较难实施邮资的准确计费收取等问题。特别是有的邮局为了完成业务指标,违规低资费收寄邮件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为了本单位的利益,不惜瞒报或截流实际收入,造成大家邮件的邮资“跑、冒、滴、漏”,使国家蒙受损失。而随着邮资机功能的逐步改进与完善,既可直接、快速处理厚度小于12mm的大宗邮件,又可打印出邮资机签条,应用于厚度大、形状复杂的邮件,并可进行资费统计、联网管理等。因此,近10多年来,我国邮政部门一面进口邮资机,一面也自行研制、生产邮资机,配置各地邮局使用。
  1998年4月,邮政总局宣布要逐步缩小“邮资已付”邮戳的使用范围,并将于次年起停用该戳。同年11月,北京市邮政局在东四和建国门邮局试用“大宗邮件称重收寄系统”,以“邮资凭证标签”取代“邮资已付”邮戳。1999年7月,北京邮区全面停用该邮戳,用邮资机和“称重收寄系统”处理大宗邮件,大宗业务的收入明显增多。但国内其他省市因条件不成熟,仍沿用“邮资已付”邮戳。至2002年,我国的电子化邮政局、所已十分普遍,建立起三级综合计算机网络,具备了邮资机联网管理的条件。按国家邮政局的要求,县级邮局在去年10月底停用“邮资已付”邮戳,今年4月1日起终于在全国停用了。长时期以来,许多集邮者一直关注着我国“邮资已付”邮戳使用过程中的变化,并适时收集各种实寄邮品。有的进而收集邮资机符志和签条,或开辟自动化集邮这个新的集邮领域。
  现在,“邮资已付”邮戳在我国停用了。但包括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并未停用这种邮戳,许多国家或地区在广泛使用邮资机的同时,仍保留和经常使用机盖或手盖的“邮资已付”邮戳。原因是:邮资机的优势是工作效率高,有利于加强业务管理,可以有效地堵塞“跑、冒、滴、漏”现象;而不足之处是投资和维护工作量均较大,以致运行成本稍高。邮资机的不足之处正是机盖或手盖“邮资已付”邮戳的长处,所以,就世界邮政范围而言,“邮资已付” 邮戳尚看不出被淘汰的趋势。所以,有的集邮者认为,一旦邮政系统的业务管理得到有效的加强,“邮资已付” 邮戳很可能会在我国重现。
戳类主要是指邮政部门加盖在邮票和邮件上的戳记。戳有邮政日戳、邮政通知戳、邮资已付戳、邮资机盖戳、滚筒戳、挂号戳、回执戳、无着邮件戳、免资戳、信箱开出戳、欠资戳、退信戳、军邮免资戳、火车邮局戳、轮船邮戳、纪念邮戳、邮票发行首日纪念邮戳、风景邮戳等。

对于邮票来说,枚和张是相同大小么

对于邮票来说,枚和张不是相同大小。
张和枚对邮票来说是2个完全不同的计量。一枚邮票指的是四边都有齿孔,而内容包括独立的图案,这就是邮票最基本的单位。然而,如果说“一张邮票”,意义就不同了。“一张”邮票的内容可能会包含50枚甚至100枚邮票,这要看邮票票幅的大小来定。
邮票(Postage stamp),供寄递邮件贴用的邮资凭证,一般由主权国家发行。邮票的方寸空间,常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科技、经济、文化、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等特色,这让邮票除了邮政价值之外还有收藏价值。邮票也是某些国家或地区重要的财源来源。
收藏邮票的爱好叫集邮。世界上最早的邮票是英国罗兰·希尔爵士发明的黑便士,中国最早的邮票是清朝的大龙邮票。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巨变”大型邮票展2018年12月11日-13日在比利时鲁汶大学举行,精挑细选的188枚邮票让观众重温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历史性巨变。
历史发展
邮票的诞生,是由于邮资的征收对象的改变:1.降低了邮费2.按重量计费3.先付邮费。通信因此走入寻常百姓家。邮票是发送者为邮政服务付费的一种形式。
邮票的雏形最早出现于17世纪中期。165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把在巴黎地区开办邮政的物权赐给维拉叶。维拉叶在巴黎设立了“小邮局”,还在街道设立了邮政信箱,每天收取、投递信件。维拉叶采用一种名为邮资付讫证的标签,出信给用户。
寄信人把邮资付讫证套在或贴在信封上,写上寄信日期,把信件放入信箱。邮局收取信件以后便把邮资付讫证撕毁,然后把信件投送给收信人。这种邮资付讫证的标签,可以说是邮票的前身。这种标签随用随撕毁,没有留传下来。
现在世界上发行的邮票用材和造型可谓多样、邮票图案五彩缤纷,小小的邮票何以常常被人们称为“国家名片”,那是因为邮票通常印有邮政所属国家或发行机构的铭记,印有面值或相当于邮政资费效用的标志,印有相关主题图案或文字。
邮票的三大要素有:
铭记
印在邮票上表示发行国家、地区、发行机构的标记,用文字、缩写字母或特殊记号进行表示。邮票铭记是邮票最重要的一个要素之一,可以确定一枚邮票的发行单位。
面值
印在邮票上的邮资金额及货币单位,以表明邮件使用人纳付的邮资金额。世界各国大多以金额的阿拉伯数字和本国货币单位组成邮票面值。
图案
邮票图案即邮票的票面,一般由于邮票发行目的相关的主图、文字、和边饰三部分组成。邮票图案的内容包罗万象,人们通过欣赏、研究邮票图案能获得丰富的百科知识。

中国最早的邮票是多少年清政府发行的什么邮票

中国最早的邮票是1878年清朝政府发行的大龙邮票。
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烟台和牛庄(营口)等五处设立邮政机构,附属于海关内。
邮票图案正中绘一条五爪蟠龙,衬以云彩水浪,邮票的颜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银两计算:“一分银”(绿色,寄印刷品邮资)、“三分银”(红色,寄普通信函邮资)、“五分银”(桔黄色,寄挂号邮资)。这是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集邮界习惯称其为“海关大龙”,简称“大龙邮票”。
邮票上“大清邮政局”5个字十分醒目,图案中的“大龙”两目圆睁,腾云驾雾,呼之欲出。上方标有“CHINA(中国)”,下方标有“CANDARIN(S)(海关关平银 分银)”字。
扩展资料
大龙邮票根据票幅和纸张等特征分为:
1、薄纸大龙:1878--1882年印制,为第一期。纸质韧薄,略呈透明,图框间距约2.5mm,后期全张为25(5*5)枚,但3分银全张为20(5*4)枚。此期印量最多。
2、阔边大龙:1882年印制,为第二期。图框间距约4.5--5.0mm,纸张比较复杂,有的脆薄而易裂损。因纸张尺寸关系,3分银全张改为15(5*3)枚,除3分银外,另外两种印量较少。
5分银新票存世尤少,为名贵品,俗称黄5分,全张新票为孤品,原由美国集邮家施塔收藏,曾被中华邮票会誉为“西半球最罕贵之华邮”,1991年由香港林文琰购藏。
3、厚纸大龙:1883--1885年印制,为第三期。
纸质厚而不透明,图框间距2.5--3.25mm,因子模磨损和纸张尺寸关系,全张都改为20(4*5或5*4)枚。因打孔机的缘故,打出来的齿孔有光齿和毛齿两种,光齿的又称“厚纸光齿大龙”,邮票齿孔周边带有纤维毛的称“厚纸毛齿大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龙邮票
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烟台和牛庄(营口)等五处设立邮政机构,附属于海关内,上海海关造册处当年即印制以龙为图案的一套3枚邮票发行,邮票图案正中绘一条五爪金龙,衬以云彩水浪,邮票的颜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银两计算:“一分银(绿色,寄印刷品邮资)、三分银(红色。寄普通信函邮资)。五分银(桔黄色,寄挂号邮资)。这是我国首次发行的邮票,集邮界习惯称为“海关大龙”,简称“大龙邮票”。
清代邮票多用“龙”做图案,这是因为“龙”体现至高无上的权威,是最高统治者的象征,最近,据大龙邮票专家考证,认为大龙邮票图案设计者是个中国人,而不是先前推测的外国人,但设计者姓名及发行的准确时间很难查明,成为中国早期邮票发行史研究中的一个“悬案”。
“大龙”邮票为铜质版模,雕刻家用手工逐枚刻制,由于进口纸张不同的缘故, 分三次印刷发行。 第一次1878年发行,因用硬性半透明薄纸,称为“薄纸大龙”第二次于1882年发行因排版时每枚邮票之间的距离稍大,票幅比第一次的纵横各宽出2毫米,称为“阔边大龙”,其中5分银未使用过的新票极少见,25枚的全张新票存世仅一张,是中国早期邮票最著名的孤品。
第三次于1883年发行。纸质比前两次都厚一些,通称“厚纸大龙”,因打孔机的缘故,打出来的齿孔有光齿和毛齿两种,光齿的又称“厚纸光齿大龙”,邮票齿孔周边带有纤维毛的称“厚纸毛齿大龙”,邮票、大龙邮票后由于铜模损坏,没有再印大龙邮票是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在邮票发行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因而比较珍贵,在纪念大龙邮票发行110周年时,邮电部于1988年7月20日发行小型张一枚,以全套3枚大龙邮票为主图,采用票中票的形式设计,首次用7色机印制成功,这在邮票印制史上罕见的,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在北京香山举办“大龙邮票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邮票博物馆举办大龙邮票专题邮展,中国集邮出版社出版“大龙邮票 纪念专集”,还摄制了“中国邮票电视系列片(一)---大龙邮票电视专题片”。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放了很多通商口岸。
在此之前,中国一直使用的通信手段是邮驿。从汉武帝开始,历代王朝在宁夏境内设置邮驿机,
任命传邮驿臣,开驿道、建驿站、备车马,藉以传递公文。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开办“大清邮政”。但是邮驿大多是为官府服务。民间只好使用托人带信。
在明朝永乐年间,中国出现了“民信局”,专门经营民间私人邮件。
中国开放了通商口岸后,英国率先在香港殖民地设立邮局,然后列强纷纷效仿:德国,日本,法国,俄国等。这些邮局现在我们称之为“客邮”。
在客邮存在的同时,各地还出现了“书信馆”。以1963年上海工部局书信馆最早。1865年上海工部局书信馆发行了中国第一套邮票,图案是龙,称为“上海工部大龙”。这虽是中国最早的邮票,但是它不是清政府发行的,因此不能算正式邮票。发行邮票的书信馆有:上海,镇江,芜湖,重庆,福州......,等很多。 书信馆发行的邮票,称为“商埠邮票”。
1876年,请政府同英国签订《烟台条约》,同意英国人正式开办邮政业。1878年初,成立海关邮政局,由英国人赫德负责,德国人德崔林兼办邮务。 1878年,海关邮政局发行大龙邮票,这是中国第一套正式邮票。由中国人设计。面值一分银,三分银,五分银。一分银是一两银子的百分之一。铜板雕刻,发行过三期。
第一期,发行于1878年7月。用半透明白纸。相邻两票距离是2,5毫米,称为“薄纸大龙”。
第二期,发行于1882年,纸质与一期相同,但是两票间间距扩大为4,5毫米。称为“宽边大龙”
第三期,发行于1883年,纸质比前两期厚,由于印版腐蚀,邮票清晰度不如前两期。称为“厚纸 大龙”。
1878--1896是海关邮政时期,共发行了大龙,小龙,万寿,三大种邮票。
1896年3月20日,光绪皇帝批准开设国家邮政,摆脱了中国邮政完全受外国人统治的局面。改用银元为单位。由于新票还未印出,所以就用小龙票加盖银元单位,后用新印的万寿票加盖银元单位。但是还是不够用,于是就用一种大清朝的红色印花税票加盖银元单位,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红印花加盖”邮票,这套邮票出现了很多珍贵的邮票。
1897年8月16日,新设计的邮票终于出来了,这就是蟠龙邮票。图案有蟠龙,鲤鱼,飞燕。
中国最早的邮票是1878年清政府发行的大龙邮票。
1878年8月15日(具体发行日期迄今为止未见记载,一般认为大龙邮票的最早发行日期为1878年7月24日至8月1日间),清朝政府海关试办邮政,首次发行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这套邮票共3枚,主图是清皇室的象征——云龙。
1、相关背景:
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烟台和牛庄(营口)等五处设立邮政机构,附属于海关内,上海海关造册处当年即以蟠龙为图案印制了一套三枚邮票。邮票图案正中绘一条五爪蟠龙,衬以云彩水浪,邮票的颜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银两计算:“一分银”(绿色,寄印刷品邮资)、“三分银”(红色,寄普通信函邮资)、“五分银”(桔黄色,寄挂号邮资)。这是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集邮界习惯称其为“海关大龙[1] ”,简称“大龙邮票”。邮票上“大清邮政局”5个字十分醒目,图案中的“大龙”两目圆睁,腾云驾雾,呼之欲出。上方标有CHINA(中国)”,下方标有“CANDARIN(S)(海关关平银 分银)”字样。
中国的第一枚正式发行的邮票是大龙票。在发行之前,清海关设计了三款邮票草图,即云龙、宝塔和万年有象图,其中“万年有象”最为珍贵,价值连城。大龙邮票有薄纸大龙、阔边大龙和厚纸大龙。
发行量:约100万枚。
中国最早的邮票是1878年清政府发行的大龙邮票。
中国最早的邮票是1878年清政府发行的大龙邮票。
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烟台和牛庄(营口)等五处设立邮政机构,附属于海关内,上海海关造册处当年即以蟠龙为图案印制了一套三枚邮票。
邮票图案正中绘一条五爪蟠龙,衬以云彩水浪,邮票的颜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银两计算:“一分银”(绿色,寄印刷品邮资)、“三分银”(红色,寄普通信函邮资)、“五分银”(桔黄色,寄挂号邮资)。这是中国发行的第一套邮票,集邮界习惯称其为“海关大龙”,简称“大龙邮票”。
扩展资料
邮票的诞生,是由于邮资的征收对象的改变:降低了邮费,按重量计费,先付邮费。通信因此走入寻常百姓家。邮票是发送者为邮政服务付费的一种形式。
邮票的雏形最早出现于17世纪中期。165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把在巴黎地区开办邮政的物权赐给维拉叶。维拉叶在巴黎设立了“小邮局”,还在街道设立了邮政信箱,每天收取、投递信件。维拉叶采用一种名为邮资付讫证的标签,
出信给用户。寄信人把邮资付讫证套在或贴在信封上,写上寄信日期,把信件放入信箱。邮局收取信件以后便把邮资付讫证撕毁,然后把信件投送给收信人。这种邮资付讫证的标签,可以说是邮票的前身。这种标签随用随撕毁,没有留传下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龙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