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老元青花底部特征,元青花瓷,怎样鉴别?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15 02:46:21 浏览1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元青花瓷器特点及鉴别

元青花瓷器特点:釉质细腻,肥厚,气泡透明度高;从颜色、质地、胎质、釉上鉴别元青花瓷器的真假。
1、特点
饰彩为进口苏麻离青颜料,颜色青翠,线条勾勒清晰,有3D浮感,颜料浓重部位有颜色自然的深浅不一的变化,有浓彩的地方釉色有反铅和反铁的瘢痕,画片布局清晰合理,大物件大多分层次表达,艺术色彩明显。元青花的底釉为白色,釉质细腻,肥厚,单看底釉有玉的温润感,釉层气泡大小不一分布,气泡透明度高,有局部气泡破碎。
画片表达的意思多种多样,有中国传统汉文化,蒙元文化,和西方文化,三种文化相结合在一件器物上表现出来,整个器身布局清晰,不凌乱,比如说一件器物分三层布局,那么一定是一层一个意思。
2、元青花瓷器鉴别
(1)颜色:真元青花采用进口马谡李青材料,烧制完成的青花颜色为深蓝色中间带紫色,中间为绿色。
(2)质地:由于元代器物多采用工艺画或剥塑工艺,所以元代青花器物内壁会留下明显的指印和螺线。
(3)胎质:元代青花瓷胎质重而坚,壁厚,器大多。但胎儿一般有铁褐色斑点,因为元青花瓷含杂质较多。
(4)釉:元青花瓷的珐琅质饱满厚实,但缺乏平整度,因为采用了蘸、浇、刷的工艺,没有现代机器那样光滑平整。
元青花的胎釉特点
元朝开始采用高岭山的优质瓷土加瓷石的二元配方法配置瓷胎,胎质已经比宋代影青玻璃化程度高多了,坚实细腻,但仍然含有金属杂质,所以烧出后在砂底处多有砂眼、刷痕和铁质斑点,并在底足、口边与缩釉处呈现红色斑,俗称“火石红”。
元青花一般器型硕大,显得笨拙,胎体比其他时代的瓷器厚而沉重。修胎也不精,大罐、大瓶之类,接口镟削不细致,用手抚摸多凹凸不平;加上大器烧造不易,所以难免会出现翘棱、夹扁、凹心、塌底等缺陷。
元青花的釉面颜色总体为青白色,早期偏青,并且釉子较厚,常有垂流泪痕,泪痕处颜色更加青灰。晚期的特别是至正型精品,釉子浓淡适宜,釉色透亮接近洁白。器里施釉少而薄,接痕更加明显。

真品元青花底部特征

真品元青花底部特征如下:
真品元青花器底无釉,多数器底有明显旋纹,个别有跳刀痕并黏有填砂。元青花一般胎体厚重,上手感觉适中,青花色泽有浓艳、灰浇两种,均有铁锈斑,具有圈足外墙斜削处理,往往留有浸釉时的手抓指痕,露胎部分呈褐红色,大件器底无釉露胎部分常黏有较大面积的釉块。
分段制造,拼接而成,接底痕迹十分明显,特别是罐类内壁釉面有不平状。有人说元青花都有火石红,没有火石红不是元青花,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不少元青花露胎处没有火石红。只要胎骨、釉面、青料、工艺、绘画等都对的,不管有没有火石红都是元青花。
元青花鉴别技巧如下:
在收藏交流学习中一定要找对门路和结识良师,包括书籍资料一定要寻找正确,参考图标选用确保正确。
从学习标本入手的,标本就是古瓷碎片。这些珍贵的古瓷片,正是认识元青花、熟悉元青花、掌握元青花特性的法宝。通过大量的摸索研究总结,才能让我们的收藏研究达到从量变到质变升华,才能练就出一双火眼金睛去鉴别真伪,淘得真品。

元青花瓷器足底特征

  元青花底足特点。
  一、梅瓶、大罐等琢器呈现不规则的环形足,圈足并不十分整齐,不很圆。底部多不施釉,但会有制作时留下的不经意的粘釉痕迹。部分玉壶春瓶底部施釉。带有明显的刷釉痕。沙底可见明显的旋削痕及收刀点。
  二、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深浅不一。器底厚重、圈足厚宽。从圈足呈八字形旋削修胎;足底普遍有螺旋状旋坯痕、跳刀痕和乳钉状突出点。底部和圈足内外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
  三、元青花的胎体普遍较厚重、胎质坚硬;胎内所含的杂质及铁质较多,呈现出颗粒状态突出,瓷胎断面处会有有偏狭形气孔或杂质留下的缝隙。元青花的瓷胎老化干燥,但断面会呈现糯米光泽,这种情况在玉壶春瓶上最为明显。大部分底部和圈足内外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
这就是元青花的底足特点。谢谢

元青花瓷,怎样鉴别?

首先是元青花瓷器的地釉。总的观感为青白色,但青白的程度不一致,有的白中泛点青,有的较白,有的偏青,更重要的是釉面坚实感强烈。看釉色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闪青。 第二,元青花的原料和青花斑点。从元青花瓷器分析,一种大型漂亮的青花瓷器,多为进口原料,色调蓝艳,有宝石蓝的感觉,带有黑褐色的斑点,有的微微带点锡光,手感微微下凹。 第三,看器形鉴别一件元代青花瓷首先要看器形,对瓶、罐之类的器形要细看它的沿口、颈部、肩部、腹部、足底等器身进行全面认真鉴别。是否有元代器形的特征,同时也要鉴别器形的胎体重量,对器形全面进行分析。元代瓶、罐之类的器形一般胎体较厚重、胎质坚硬。 第四,元青花的纹饰绘画潇洒自如,笔线有力,一般均是中锋用笔,线条图案均是一笔画成,具有一种壮美之感。多层次绘画装饰的器物,纹饰紧凑和谐,留的地釉不多。新制品笔线拘谨无力,有的画面纹饰较稀松,器表给人的感觉工细漂亮。 第五,元青花底部釉斑现象一般表现在大罐、大瓶的底部。可能是工匠在施满釉后需将底部釉很快擦掉,但又没有完全彻底擦掉,只要达到在窑内不粘连就可以了,没有擦掉的釉,即成为后人说的釉斑,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釉斑有大有小,或宽或窄,釉斑周围有的还有浅淡的火石红色。现在的新产品,釉斑给人的感觉仿佛是使用类似毛笔工具随便抹成的,釉面扁平,光亮不自然。 第六,看足底。元代青花瓷瓶罐类器的底部多呈内凹圈足状,足底宽厚,少量足底呈外侧斜削状,挖足较浅,碗盘类器圈足则多呈外侧斜削状,但无论是琢器还是圆器,圈足均有不规整之感。瓶罐之类砂底胎质略呈疏松感。细小砂眼及黑糊麻点清晰可见。 第七,元青花瓷器很少写款识。目前只发现一对收藏在英国的至正11年大瓶和几件民间现世的收藏品。而新制品中出现许多写有"大元国某某年制"的字样,迷惑他人。 元青花仿制时间大概是从本世纪80年代开始的,仿制时间仅仅不到30年。所以,在世面上,根本不存在明仿和清仿的说法。能接触和了解元青花瓷器,就是知名专家也很难有机会。据叶佩兰、张浦生先生的著作介绍和汪庆正先生文章的介绍,大致有三种途径能接触和看到珍品元青花:一是国内的博物馆。国内博物馆有元青花藏品100件左右。二是国外博物馆。土耳其、伊朗、英国、日本、美国等地的博物馆共计200余件,中国只有少数人见过土耳其的馆藏。香港天民楼藏有20余件,台湾也有少许。这就是已经公开发表的材料全部。能接触元青花实物,而且接触得比较多的人,在中国少之又少。三是民间收藏。但许多专家权威对民间收藏不屑一顾,因此,许多在民间收藏的元青花很难被世人关注。
满意请采纳
1.看瓷底。一般元青花瓷的底部是没有釉的。如果被鉴定的瓷器底部有釉,则可判定为假。因为元青花底部没有釉,所以可以看出瓷胎的颜色。在元青花瓷胎的制作过程中加入了高岭土。在烧制过程中加入高岭土,大块瓷器不会变形。如果鉴赏的瓷器底部没有上釉,就不能确定是元青花。如果底色和胎体颜色又细又白,多半是假的。2.元青花瓷的珐琅彩和釉色。元青花覆盖的透明釉是一种高温钙碱釉,继承了宋代景德镇的影青釉,并加以改进。因含铁量高,釉色白中带青,釉面不像明代永宣青花那样肥,积釉呈湖蓝色。3.观察瓷器上的图案。青花瓷中常见的图案有山水、人物、动物等。元代青花瓷中,人物最为珍贵。4.元青花瓷的珐琅彩和釉色。元青花覆盖的透明釉是一种高温钙碱釉,继承了宋代景德镇的影青釉,并加以改进。因含铁量高,釉色白中带青,釉面不像明代永宣青花那样肥,积釉呈湖蓝色。5.看这釉面真正高品质的元青花,釉色鲜明,能感觉到兰花盛开,美丽而坚硬,胎釉光滑细腻。普通的元青花釉也有一种气质。简单来说,可以用“润”来形容,而仿元青花釉可以用“嫩”来表达,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时间去观察和培养。

元青花大盘的底部特征

元·青花瓷器——底足特征
古陶瓷鉴赏有一句行话叫“举足轻重”,意思是说鉴定瓷器真伪和年代,看器物的底足十分关键,所谓举其足而知其轻重(比喻瓷器的真伪和年代)也。“看瓷不看底,断代没道理”说的意思也差不多。的确,瓷器的底足传递了许多不同时代瓷器制作的诸多信息(包括原料信息、泥料加工制备信息、器物成型信息、修坯整形信息、施釉信息、窑具使用信息、装烧信息、窑室火焰信息、出窑脱匣信息、后期修整信息……等等),还传递了瓷器的时间信息、流传信息(出土或传世)等等,瓷器底足也是赝品制作的“软肋”,可以“形似”,而“神似”极难。所以观察瓷器的底足对鉴定瓷器的真伪和年代意义重大。
  
  元青花的底足具有一切古瓷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个性。即元青花本身的底部特征也非整齐划一。早些年也上手过国内部分元青花瓷,时间匆忙,也没有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反而不如后来陆续收集的图象资料看得真切。故对元青花底足的观察和领悟大多也是得自图象资料,再就是亲自在元代土层采集的瓷片中带底者。以下所论元青花瓷器的底足以至正型为主。所选图片资料均为国内外馆藏品中入藏时间早、有明确档案记录或明确出土地点者,近年入藏而无初始档案或明确出土地点者,虽国家级著名博物馆亦不予选用,以保证讨论材料的真实可靠性。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元青花——底)
  元青花瓷器的底足特征:  
  1、圈足之大小:大盘类为大圈足。罐类也是大圈足。小盘和大碗为小圈足。瓶类适中,与瓶身成适当比例。按器型排列圈足之大小依次为:大盘、大罐、瓶、小盘和大碗。前者圈足大于后者。  
  2、挖足之深浅:大瓶及玉壶春瓶为深圈足。中小瓶类为浅圈足。罐类都是浅圈足。大盘也是浅圈足。小盘反而有深圈足者。  
  3、足墙之宽窄:大瓶为窄墙。中小瓶类为宽足墙。罐类多为宽矮足墙。盘类为窄墙。  
  4、足端之形态:大瓶为扁平式泥鳅背(一般认为“泥鳅背”始于清代,这种见解看来不对了)。中小瓶类多为双面斜削(即“两面坡”),个别为单面斜削(即外墙向里斜削,内墙为直墙)。罐均为双面斜削,但坡面很小。小圈足的盘和大碗为平切足。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元青花——底)  
  5、胎色:由于土沁的程度、清洗的程度及火石红的程度不同,胎色的“能见度”也有异。显然,不应该把土色、火石红呈色、铁锈斑、霉斑及其它附着物的颜色视为“胎色”。所谓胎色,应该指瓷器胎体的本色。有的瓷器露胎部分全部被窑红(火石红)覆盖,有的土沁满布而未经清理(或只略为清洗,土色仍在),这种情况下辨认“胎色”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无从辨认。辨认胎色最理想的状态是从器物的破缺处(哪怕很小的磕点)观察。其次为既无窑红又无土沁,呈“本来面目”者,这种状态的元青花不多。再其次为底部清理比较彻底者。国外收藏的元青花一般清理的较彻底,有时火石红也被磨去一些而见真正胎色(这种做法须有分寸);国内收藏者许多基本不做任何清理,如高安藏品,许多根本无从观察胎色。元青花的胎色有这样四种:莹白色(最好的一种胎色,有润泽感);灰白色(最普遍的一种。说它灰白,此指白中略带一点灰色调,不同于宋瓷的“灰白胎”);米白色(往往带有不明显的浅紫斑点);姜黄色(胎质细而稍松)。 
  6、胎质:大多已使用二元配方(瓷石+高岭土),已呈近代瓷特征。胎质坚致细腻,气孔率极低,基本不吸水,叩之声音浑厚响亮。部分为青白瓷和卵白瓷瓷胎。也有一些瓷胎不够致密,比较松软,可能与烧成温度有关。不少瓷胎表面有铁锈斑点。锈斑坚硬,不易去除,锈色极深,呈黑褐色。但也有基本不见锈斑者。说明元青花瓷的胎土含杂质(主要是铁分子物质)还比较多,但如果使用含铁分较高的垫具,也有可能在底足出现铁锈斑点。区别主要是观察锈斑是从胎体析出还是由外部粘连所致。如是后者,铁锈斑点一般都分布在足端(即与垫圈、垫饼的接触面),外底中心地带少有;如是前者,则分布比较没有规律,外底中心地带常可见之。还有一点对鉴别很有参考意义,即大的锈斑常呈现银面,有云母般的光泽。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元青花——底) 
  7、旋纹:修坯时大多已经修去,不见旋纹。也有少数保留,多为疏间距旋纹,绝无明清时的密旋纹。起刀点如逗号,干脆利落,或带起一个小乳丁。旋纹方向为左旋。  
  8、窑红:大多不见窑红,但也有少数有之。多为浓重的橘红色,不见后世才有的“枇杷黄”。  
  9、砂底和釉底:绝大部分元青花瓷器为砂底,即底部露胎不上釉,但也有釉底的,如河北省博物馆藏元代青花狮子戏球纹八棱玉壶春瓶即是釉底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元青花——底)
  10、釉斑:有一部分砂底元青花瓷器底部有釉斑。釉斑或多或少,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一般呈青白釉色。为什么会特地加上这些并不美观的釉斑呢?经观察,我发现这些釉斑的分布有一定规律:即经常分布在圈足内墙根和外底边沿的交接处,外底中心区域。这不就是经常会出现裂缝的地方吗?由于胎泥的问题(如熟化程度不够)、成型的问题(如拉坯不匀)、瓷坯干燥环境问题(查有关资料,元代尚没有“晾晒池”这种玩意),所以生坯在干燥过程中的坼裂现象当比较常见,这些釉斑即是用来填补瓷坯缝隙的。再观察釉斑呈圆形的很少,许多都是呈不规则长条状的,又可证实我的推测。另外这些釉斑都很厚,也能说明此道理。现代一些元青花仿品,也效仿釉斑,但因为作伪者不明元代人在器底加釉斑的用意,或者任意挥洒,在不可能产生坼裂的部位也乱点一通,毫无道理可言。或者分布整齐、具装饰意味,不知古人是在需要的地方(也就是有坼裂的地方)才加釉斑的,并没有装饰意图,哪有这样整齐的分布?
这种大盘的底部特征就是极度缩量,人气非常低迷。

元青花的底足有什么特点?元青花本身的底部特征

元青花的底足具有一切古瓷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个性。即元青花本身的底部特征也非整齐划一。早些年也上手过国内部分元青花瓷,时间匆忙,也没有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反而不如后来陆续收集的图象资料看得真切。故对元青花底足的观察和领悟大多也是得自图象资料,再就是亲自在元代土层采集的瓷片中带底者。以下所论元青花瓷器的底足以至正型为主。所选图片资料均为国内外馆藏品中入藏时间早、有明确档案记录或明确出土地点者,近年入藏而无初始档案或明确出土地点者,虽国家级著名博物馆亦不予选用,以保证讨论材料的真实可靠性。

最早的元青花什么样(图)

元青花的釉面先后有三种:
(一)影青釉  
又称青白釉,在元代早中期青花上使用,用国产青料。元末青花瓷的青白釉是影青釉的衍生物,和元代早中期青花的影青釉或青白釉有所区别。釉面泛灰或泛黄,釉层光泽较强,或为亚光,除了烧成技术欠缺外,还与釉层中釉灰比例较高有关。元代青花瓷施青白釉,莹润透明,胎骨表面上能看到细密的皮壳层,釉面不光滑,用手握摸有凹凸不平感。器身胎釉微闪青蓝,温润中略显淡蓝,除足圈显水绿色外,器身胎釉往往显出淡牙黄色,有时显出乳浊白色,它的显色会随空气中的湿度、温度的变化而微显不同。元期青花瓶、罐类,斜光透过胎釉会略显出无规则的米白色丝线条纹,也称釉纹饰。元期釉下青花上无气泡,温度偏高时胎釉显干,但有时会出现微弱冒汗现象。元期釉面的显色似有活性之感。
(二)白釉  
从14世纪中的至正年间开始使用,用进口青料。釉面白中泛青,釉色莹润透亮,光洁滋润,积釉处显鸭蛋青色,釉色亮度时常会有闪动感,足圈釉面显出淡淡的水绿色。具有恰到好处的透明度、光亮度和色泽,能更好地衬托青花的表现力。
(三)卵白釉  
元末青花上开始使用,釉层乳浊,用国产青料,多小型器,以高足杯、碗、钵、小罐类居多,这些器物的外圈往往留下浸釉时手抓留下的指痕。元青花除玉壶春瓶器物外,底部一般无釉。底部露胎的有大小,形状不一的釉斑。高足杯的高足内侧近底处有一圈宽窄不等的釉痕。梅瓶等细身类瓶内侧口沿下素胎。大罐内壁以荡釉法施釉。器盖内侧素胎,浅土黄色,见细微釉斑。元青花器体釉面基本较平,大型琢器在胎体的粘结处釉面微微凸起,器里口部釉厚薄不匀,釉薄处显米黄色。从残器看,瓶的颈部以下器腹内无釉,瓶、罐的底部或高足杯、碗的足内常见一块块的釉斑,每块釉斑周围或足边及缩釉处都呈现出浅色的火石红边线。器物口边有的有毛边现象(即小气泡破裂状)。器表有的釉面有缩釉现象,不严重,属于少数现象。釉面手感温润如玉,光感柔和不刺目,如过于光亮或有较强的光亮点,则值得考虑。
早期元青花图片:
距离我们3700年前的货币是什么样子,有哪些特征
最早的元青花图
最早的元青花如图
最早的元青花为影青釉,又称青白釉,元代青花瓷施青白釉,莹润透明,胎骨表面上能看到细密的皮壳层,釉面不光滑,用手握摸有凹凸不平感。器身胎釉微闪青蓝,温润中略显淡蓝,除足圈显水绿色外,器身胎釉往往显出淡牙黄色,有时显出乳浊白色,它的显色会随空气中的湿度、温度的变化而微显不同。
元期青花瓶、罐类,斜光透过胎釉会略显出无规则的米白色丝线条纹,也称釉纹饰。元期釉下青花上无气泡,温度偏高时胎釉显干,但有时会出现微弱冒汗现象。
扩展资料
元青花琢器部分,是分断制作,大多数是为三接四部,即:颈部、腹部、底部、成型后用胎泥相接成型,但部器物也有不接底工艺。采用湿胎接法,多见器物接口挤出胎泥,也有规整合缝接口严密,不见胎泥外液。
为了保证接口的牢固性,器内挤出的胎泥不做修理,外壁修胎也有保留,因此,元代器物腹部很大部分有明显凸痕。器物内壁、底部多不施釉,大罐内防渗漏刷釉或简单荡釉。足墙多数较矮,内外斜削,有部分器底垫烧留下大小黑斑点。小件器还有垫烧留下细沙粒。有些小罐、小瓶可以见到古人浸釉时,用手抓捏留下的清晰指头印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青花鉴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青花瓷

元青花瓷特征总结

  我国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一个国家,在我国古代,一直都存在着许多的能工巧匠,他们制作出了许多的器物,每一件器物在现在看来它们的文化价值都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在元代,最著名的那就要数元朝的青花瓷器。
  元代的青花瓷在现在我国保存完整的也不过上百件,正是由于它的制作的技艺高超,而且保存下来的数量又是十分的稀少,所以现在元青花基本上可以说是价值连城,有的甚至是无价之宝。它的价格虽然昂贵,但是追求者却不不减少反而增多。这都是因为元青花瓷它的魅力的体现。对于元代青花瓷它的特点又是怎样的呢?在下面小编就将为用户做详细的介绍。
  元青花瓷特征介绍
  一、元青花瓷胎的的特点
  1、瓷胎色泽的特点:元青花瓷它的瓷胎的色泽是有非常多种,从白色的到灰白色,黄白色等这些颜色,它都是因为土质的原因。土质的不同,它的瓷胎的色泽也就不同。在江西景德镇地区,它们所使用的烧制瓷器的图是麻仓土,是用这种土来烧造瓷胎,它的瓷胎的颜色就会呈现出比较白的色泽。而其他地区的则是会呈现出青灰色这种类型的色泽。
  2、胎体方面的特点:元代的青花瓷它的胎体大多数比较厚重的,这一个特点最突出体现在一些大型的器具上面,比如一些比较大型的瓶罐以及壶等。这些大型的青花瓷器它的胎体由于比较厚重,所以它的胎体之间的孔隙也就相对比较多。但是在晚期青花瓷它的制作就变得更加的细致,胎体变得更加的致密坚实。
  二、元青花瓷釉的特点
  元代青花瓷它的釉,一般是有两种,一种是青白釉,一种是卵白釉。青白釉它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非常清亮以及透明的感觉;而卵白釉它则是呈现出来一种比较凝重,有光泽的感觉。元代的青花瓷它在早期的时候大多是采用的青白釉,发展到中后期的时候,青花瓷它使用的就是白釉,白釉它的透明度很高,而且光亮度也很高。配着青花显得瓷器十分的漂亮。
  三、元青花瓷造型方面的特点
  元代的青花瓷它的造型可谓是千姿百态,丰富多样。特别是发展到了晚期的时候,青花瓷就变得更加的造型多样。从青花瓷的品种上来看,有碗盘,罐、壶、瓶、彩盒、托盘等等。而且每一件元青花瓷它的具体的造型方面也是千奇百怪。
  元代的青花瓷它在我国现在可算得上是国宝级的文物,它具有非常丰富的艺术价值以及科学价值。它的制作技术的高超,使人们能够见识到我国古时候劳动人民的智慧。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https://www.to8to.com/yezhu/zxbj-cszy.php?to8to_from=seo_zhidao_m_jiare&wb】,就能免费领取哦~

元青花早中晚期的特征

元青花早期的特征:
① 景德镇早期的元青花带有宋代遗风。绘画较粗,官家尚未重视和使用。
② 多是小型民用器。
③ 和宋影青一样。胎体普遍轻薄。
④ 所延用影青釉,青白不均,釉面肥润。
⑤ 多用国产料,发色灰暗,无铁斑沉淀。用进口苏青料的较少。
⑥ 绘画以铁线描为主。 这件双耳小瓶是景德镇宋末元初的典型作品。这时的元青花尚未受到普遍重视,只是少数窑口偶尔之作。他们是适应中国人的需要而产生的。
元青花中期的特征:
① 精品中小器皿开始多起来。有高足杯、玉壶春瓶、执壶、梨壶、碗、盘、小罐等多种类型。比如内蒙集宁路延佑遗址出土的碗、盘、高足杯等都已属精品。
② 胎骨仍较轻薄,开始使用麻仓土、胎色较白,微带青灰,有偏狭气孔,放大镜下,胎质颗粒状明显。胎体淘炼稍差,修胎不精,有时表面有粒状突起,易形成泡状。
③ 元中期的青花器采用的釉料已经趋于多样化。
④ 元中期的绘画风格是以铁绘描为主,以平涂为辅,与元晚期至正型的平涂画风有明显的区别。这类铁线描的画风具有线条流畅犀利,挥洒自然的特点,能看出绘画者高超的绘画功力。
⑤ 元中期的青花器,所用青料是多样的。国产料、苏青料、混合料均有使用。因此元中期延佑时期青花的发色也是不同的。既有发色艳丽凝聚黑斑的,也有发色灰暗不聚黑斑的。
元青花晚期的特征:
① 满绘器身,层次繁多。七—九层纹饰为常见,有时多达十几层。
② 绘画文饰突出佛教、道教文饰和中华民族历史故事。均是传统的中国文饰。有人误把元青花说成是伊斯兰教徒定做,甚至伊斯兰工匠所为,就是忽视了这一条。
③ 至正型元青花大器的绘画工艺和艺术风格不仅前无古人,而且后人难及其项背。大气、豪放、潇洒、飘逸,显示了画师们非凡的功力。可见元瓷画工并非一般之画匠,其中不少乃是当时顶尖画师,流落窑头作画。留下了这种大气庞然的不朽的作品。
④ 元晚期至正型的青花精品大器,基本上为蒙古皇族、官家所定制征用,多数仍在皇族官家就地留用,还有一些放在佛道庙堂使用,只有少数产品随征战各地的贵族流落到世界各地。民间也有一些定做放在庙堂供奉的。中国寺庙众多,为数应该不少。至于民用细路中小型器具,当在民间中上阶层较广泛流传使用,这也是民用中小型器物流传下来相对较多的原因。
⑤元晚期青花大器中也有类似洪武器绘画精工、发色灰暗的一种,一般是在民用器上。 会上有个带纪事年款的双耳瓶,看风格会误认为是洪武器,文字已很明确地说明了是至正五年的产品,对我们划分元末和洪武瓷的界限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因为元末期的青花瓷发色与洪武的灰青花相同,因此目前的和洪武瓷混在一起,没有分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