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佩秋简介,中国近代的著名画家有哪些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25 13:23:53 浏览1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陈佩秋简介 陈佩秋个人简介

1、陈佩秋(1923年2月14日-2020年6月26日),女,河南南阳人,字健碧,室名秋兰室、高华阁、截玉轩。
2、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艺术顾问、上海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上海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西泠印社理事,也是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的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3、2020年6月26日凌晨三点,陈佩秋逝世,享年98岁。

谢稚柳有几个夫人?

两个 原配也姓谢 见郑重《谢稚柳传》
一位,陈佩秋。
陈佩秋
谢稚柳有一位夫人:陈佩秋
陈佩秋简介:
陈佩秋1922年12月生,女,河南南阳人。字健碧,室名秋兰室、高华阁、截玉轩。 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擅长中国画 。作品有《天目山杜鹃》;《水佩风裳》入选第三届全国美展;《红满枝头》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 。
人物评论:
1923年,陈佩秋出生于河南南阳,于昆明度过她的青少年时期。她年幼时已爱好艺术,学习成绩优异,尤精于数学科。她成长于动荡不安的时局,高中毕业时适逢抗日战争,为了响应"科技救国"的呼唤,于1942年入西南联大。基于对艺术的热忱始终未灭,陈氏决意转读艺术,并于1944年考入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当时在国立艺专的学生均对西方艺术非常向往,憧憬着西方的写实主义为中国未来艺术发展的唯一途径。然而,陈佩秋却不为同辈所影响,她早已醉心于传统的中国绘画,专注于钻研古代大师的艺术,并深信前人的艺术能启发她的艺术创作。
陈佩秋在国立艺专攻读时期,潘天寿及黄宾虹均是校内院系的教员,她得以随潘天寿学习花鸟画。然而,她认为宋代是中国艺术发展的巅峰时期,故决心仿效前人步履并追随古代大师之艺术路向。她由宋代花鸟及山水画开始,无论是工笔或写意的风格皆细心探究。
1950年毕业后,陈佩秋开始在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当时的工作给予她大量机会浏览古代画作,甚至可以借出宋代的花鸟扇画以便临摹。《花鸟杂册》展现了陈佩秋的宋代工笔花鸟画的技法,而当中所画的都是宋画中常见的题材。
在用心揣摩了工笔技巧后,陈佩秋转向探究较为粗放、写意的风格。一般来说,画家的情感和精神较能以写意画法表白及发放出来。她汲取明代徐渭概括简约的造型与富于情感的水墨运用技巧。
数年后,她的泼墨技巧配合了新的技巧组合,她以生动的笔触和泼墨去描写大自然的每一景物,而最成功之处莫过于她能够混合工笔和写意的技法,令作品更呈儒雅优美。
陈佩秋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对周遭的新事情有了新的观察和感应。除了依旧坚持临摹古画,她开始关注西方的艺术。陈佩秋不断地改变自己的风格,她欣赏马奈、雷诺阿及德加闪烁的颜色和精炼明确的笔触,并参照了印象派的用色于中国传统画上。在陈佩秋成熟时期的作品中,西方艺术带来的影响益发明显见于山水画和用色方面。
陈佩秋认为艺术创造贵乎“新”和“难”。她本身的艺术根基立足于传统,她对创新的观念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旧就没有新。她细心钻研国画的绘画元素,用精炼的线条和传统的笔墨,配合启发自西方绘画的色彩运用去描绘景象的质感、体积和动感。她认为“新”是要经过知识和技巧的累积,而经验的累积和驾驭技巧是费时费力的,这曲折艰难的过程就是“难”。
作为一个传统中国画的继承者,她赋予自己一个使命――对传统国画在现代艺术发展的贡献作重新的定位。

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

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
启功,(1912.7.26—2005.6.30),中国书法家,书画鉴定家。字元伯,一作元白。满族。姓爱新觉罗,雍正帝九世孙。长于古典文学、古文字学的研究,曾在辅仁大学任教。
1949年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故宫博物院顾问、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等职。著《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论书绝句百首》等,出版《启功书画留影集》以及多种书法选集。因病于2005年6月30日2时25分逝世,享年93岁。
2.林散之,(1898.11.20-1989.12.6),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生于江苏南京市江浦县(今南京市浦口区),祖籍安徽省和县乌江镇七颗松村庄,诗人、书画家,尤擅草书 。
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其书法作品《中日友谊诗》被誉为"林散之第一草书"。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与李志敏并称"南林北李" ,被誉为"草圣" ,林散之草书被称之为"林体"。如果说在当代草书实践中,林散之为飘逸之美,那李志敏则为苍茫之美,两者风格迥异、刚柔互补,凸显"南林北李"的双峰对弈。
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对现代中国书法艺术事业的贡献,真可谓"功莫大焉"。
林散之书法代表作有《许瑶诗论怀素草书》《自作诗论书一首》《李白草书歌行》等。
3.沙孟海,(1900年-1992年),生于浙江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二十世纪书坛泰斗。于语言文字、文史、考古、书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
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曾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陈玉龙曾评价:"纵观20世纪中国书坛,真正凭深厚书法功力胜出,达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数康有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几人。"
中国当代十大书法家
一、启功(1912——2005),男、著名书画家、教育家,自称“姓启名功”, 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北京市满人。 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 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创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
二、沈鹏,男、1931年出生,江苏省江阴市人。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诗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三、欧阳中石,男、1928年出生,山东省肥城市人,著名文化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早年拜在京剧大师奚啸伯的门下。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北京唐风美术馆名誉馆长。同时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艺术品中国资深艺术顾问、山东省方志馆名誉馆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四、李铎,男,1930年生于湖南省醴陵市。中国著名书法家、军人。
五、孙伯翔,男,1934年10月4日出生于天津武清县,字振羽,别署师魏斋主人。现为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
六、王镛,男,别署凸斋、鼎楼主人等。1948年生于北京,太原人。
七、潘守宇, 潘守宇,又名潘鸿伟,潘登,男,1966年生于陕西宝鸡,工商管理硕士,祖籍山东孔孟之乡人,现任中央美院嘉祥石雕集团总经理,中国书法家会员。
八、成忠臣,男,山东海阳人,1964年出生,是当代大儒、思想家、现代水墨画领域的开路先锋和标志性人物。是中国画坛上继吴冠中之后又一位思想深刻,观点鲜明的艺术家。
九、周慧珺,女,1939年出生,浙江镇海人。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十、孙晓云,女,一九五五年八月生于南京,三岁始承家传习书画,在任书协主席。
范曾:范曾(1938.7.5-),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江苏南通人,中国当代大儒、思想家、国学大师、书画巨匠、文学家、诗人。 现为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讲席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南开大学、南通大学惟一终身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特别顾问”,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是当代中国集诗书画、文史哲、儒释道于一身的文化大家,平生著作等身,已出版一百六十余种诗、书画、哲学之著述,国家图书馆珍藏其中119种。
沈鹏:1950年起在《人民画报》社工作,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室副主任、总编室主任、副总编辑并兼任编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批准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代主席、主席、荣誉主席及艺术品中国荣誉艺术顾问。作品参加2011年8月23日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的“光荣的使命——全国新闻出版行业书画展”。
欧阳中石:山东省肥城市人,著名文化学者、书法家、书法教育家。早年拜在京剧大师奚啸伯的门下。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北京唐风美术馆名誉馆长。
张海:1941年生,祖籍河南省偃师县。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批准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艺术品中国资深顾问,河南省书画院院长等。
段俊平: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国内多所大学国学及管理学教授、中国百名最具影响力专家,中华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华书画艺术产业联盟主席、内蒙古年度经济论坛执行主席、爱维龙媒中国化管理商学院院长。
于右任、鲁迅、郭沫若、潘伯鹰、沈尹默、舒 同、赵朴初、沙孟海、启 功、周而复、朱 丹、陈叔亮、于太昌、于省吾、卫俊秀、马国权、马世晓、方介堪、方去疾、方绍武、王个簃、王十川、王冬龄、王 澄、王朝瑞、王卫明、王遐举、王蘧常、尹承志、王 镛、尹廋石、冯建吴、刘 江、蓝玉崧、廖静文、刘云泉、廖宗怡、朱关田、朱乃正、刘 顺、刘 蔚、孙其峰、刘自犊、刘炳森、仲贞子、刘博琴、孙茂才、萧 劳、江友樵、孙墨佛、萧 娴、萧 琼、沈延毅、沈 鹏、吴三立、吴玉如、吴自然、李一氓、李 铎、陈无垢、李力生、李半黎、陈荣琚、李百忍、李长路、陈恒安、李骆公、李敦甫、何 裕、沙曼翁、劳 伟、宋日昌、陈 雷、陈天然、何光年、陈大羽、何应辉、陈君藻、邱振中、麦华三、忻可权、林散之、杨宝敏、许亦农、杨白陶、林剑丹、张 颔、张 海、张 鑫、张星槎、张辛稼、罗 丹、周慧珺、张鹤岭、金意庵、武中奇、赵 正、胡介文、赵壁完、赵承楷、胡公石、段成桂、洪铁军、夏湘平、游 寿、胡问遂、徐无闻、徐伯清、徐 炽、祝遂之、徐梦嘉、钟天铎、秦咢生、商向前、商承祚、黄苗子、黄松涛、黄 绮、骆墨樵、黄文宽、高小严、聂成文、高式熊、姚奠中、舒 炯、董 文、董寿平、诸乐三、高二适、钱君陶、郭伯英、郭仲选、曽右石、崔廷瑶、傅周海、傅家宝、蒙子军、楚图南、鲍贤伦、盛季萱、溥 杰、程维道、谢瑞阶、费新我、康 庄、康 殷、葛介屏、欧阳中石、蒋维崧、赖少其、黎伏生、熊伯齐、魏启后、魏之桢、虞 愚、魏传统等
李志敏(1925—1994),北京大学教授,著名法学家,北京大学燕园书画会(北大书画协会前身)首任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中国书协艺委会副主任,北京书法家协会第一副主席兼评审委员会主任。早年求学武昌艺专,后常年授业北京大学。他精通英、法、德、俄四国外语,又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工诗文,擅绘画,篆隶楷行草皆能,尤精魏碑和狂草,其狂草填补了20世纪中国狂草史空白。同时,书法理论研究贡献颇巨,著有三春堂《书论》和《草论》。是我国当代书法大家、引碑入草开创者,与沈尹默合称“北大书法史上两巨匠”,与林散之并称“南林北李”。
1、赵朴初(1907年11月5日-2000年5月21日),安徽安庆人,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之一,卓越的佛教领袖、杰出的书法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与伟大的爱国主义者。
2、沈鹏,1931年出生,江苏省江阴市人。书法家、美术评论家、诗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
3、张海,1941年生,祖籍河南省偃师县。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批准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任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艺术品中国资深顾问,河南省书画院院长等。
4、孙晓云,女。一九五五年八月生于南京,三岁始承家传习书画,曾在农村插队五年,在部队服役八年。中共十七、十八、十九大代表 ,中国文联第九、十届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江苏省政府参事,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美术馆名誉馆长。
全国书法展、兰亭奖评审委员,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一级美术师。中央美术学院博导、硕导,苏州大学博导。
5、华人德,1947年3月生,江苏无锡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文学学士。苏州大学图书馆参考特藏部主任、研究馆员、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副主任、苏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沧浪书社成员。

中国近代的著名画家有哪些

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很多, 先列出以下各位大家:
齐白石, 赵无极, 吴冠中,
吴昌硕, 张大千, 徐悲鸿,
李苦禅, 吴作人, 黄永玉,
潘天寿, 黄宾虹, 林凤眠,
傅抱石、吴大羽, 何海霞、
高剑父, 陆俨少、石鲁,
李可染, 张晓刚, 林散之,
程十发, 朱德群, 丁绍光,
范曾, 丰子恺、溥心畲、
刘海粟、黄君壁, 陈逸飞,
董寿平、范光陵, 王雪涛,
朱屺瞻、吴湖帆、欧豪年、
陈半丁, 黄胄、张善孖、
关山月、黎雄才, 潘天寿、
于非音, 钱松岩、宋文治、
叶浅予、启功、喻继高、
谢稚柳、廖继春, 韩美林、
关良、颜文梁, 唐云、
陈丹青, 丁衍庸等.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品《虾》、《蟹》、《牡丹》、《牵牛花》、《蛙声十里出山泉》等等
张大千(1899~1983),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农历四月初一),他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为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为传奇的国画大师。代表作《来人吴中三隐》、《石涛山水》、《梅清山水》、《巨然茂林叠嶂图》。
林风眠(1900—1991)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代表作《海滨》
关山月原名关泽霈,中国现代中国画家。代表作《嘉陵江码头》、《岷江之秋》、《黄河冰封》及《祁连放牧》
石鲁(1919-1982),1919年12月13日生于四川省仁寿县,原名冯亚衍。中国现代中国画家。代表作《金瓜》、《打倒封建》、《说理》。
徐悲鸿
(1895-1953)
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代表作品《八骏图》、《愚公移山》。
刘海栗,原名盘,字季芳,号海翁。祖籍安徽凤阳,1896年3月生于江苏常州。早期油画代表作《夕阳》、《河边》、《湖光》、《塞纳河桥》、《林间信步》、《北京前门》等。
  首先啊,
  现代,是从1919到1949
  当代是从1949年至今
  再次声明,这些是我从别的回答里拿过来的。。。
  傅抱石: (1904-1964)江西新喻人,早年留学日本,攻东方美术史学。由于长期对真山真水的体察,画意深邃,章法新颖,善用浓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体,达到翁郁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在传统技法基础上,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对解放后的山水画,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其人物画,线条劲健,深得传神之妙。解放前任国立中央大学艺术教授。解放后,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美协副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出版有《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研究》、《中国山水人物技法》、《中国绘画理论》、《石涛山人年谱》、《罗马尼亚写生集》、《捷克斯洛伐克写生集》、《东北写生集》、《浙江写生集》等。又精篆刻,并有《印谱》行世。其代表作有《兰亭图》、《丽人行》、《九歌图—湘夫人》、《江南春》、《待细把江山图画》等。一九六五年病逝南京,卒年六十二岁。
  黄宾虹:(1865-1955)现代杰出画家。名质,字朴存、朴岑、亦作朴丞、劈琴、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祖籍安徽歙县,出生於浙江金华。幼喜绘画,课余之暇,兼习篆刻。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曾从郑,陈崇光等学花鸟。后居上海三十年,前二十年,主要在报社、书局任职,从事新闻与美术编辑工作;后转做教育工作,先后任上海各艺术学校的教授。又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术学院任教。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他的技法,行力於李流芳,程邃,以及残,弘仁等,但也兼法宋、元各家。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耳恭听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七十岁后,后画作品,兴会淋漓、浑厚华滋;喜以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著的特色。他的书法“钟鼎”的功力较深。其著作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古画微》、《画学编》、《金石书画编》、《画法要旨》等,与邓实合辑《美术丛书》并有辑本《黄宾虹画语录》。
  李可染:李可染先生1907年3月26日生于江苏徐州,13岁从师乡贤钱食芝学习传统山水画,16岁入上海私立美专学习。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入杭州(国际)西湖艺术院,破格录取为研究生,师从林凤眠等教授,研习西画。1943年应聘为重庆国立艺专讲师,从事中国画教学、创作和工作。1946年应徐悲鸿之聘为国立北平艺专中国画教授,同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与创作。新中国成立后、他进一步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革新。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大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为座右铭,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可染先生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出现了活跃于画坛的"李可染学派"。它不仅是画坛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师,而且在艺术观念的开拓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既影响早已越出美术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李苦禅简介:(1898-1983)名英,字苦禅。山东高唐人。1925年就学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不久为艺术大师齐白石知遇,欣纳门下,开始学习中国画。毕业后曾先后在北京师范学校、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建国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第六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等。一生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六十余载,对花鸟大写意画具有特色,吸取石涛、八大山人、扬州画派、吴昌硕、齐白石等前辈技法,笔墨雄阔,气势磅礴,自成风貌。传世作品有,《盛荷》、《群鹰图》、《兰竹》、《芙蓉》、《秋节风味》等。1978后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李苦禅画辑》影印本;198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李苦禅画集》影印本。
  黄胄简介:原名梁树年。1925年3月生,河北省蠡县人,早年参加革命,任西北军区战士读物出版社编辑。
  黄胄从师赵望云,一直生活在西北,成为专业画家,担任西北师院美术系讲师,后到总政任创作员,现为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1997年春去世。
  他创作的《洪荒风雪》获第六届青年联欢会金质奖章,出版有《黄胄作品集》、《百驴图》、《黄胄新作选》等。
  黄胄是富于独创精神的画家。在中国画走向现代的进程中,黄胄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不是经由文人画家的道路,也不是从学院训练的途径,而是以生活为依托,从创作实践中闯出一条宽广的道路,给同时代学习中国画的青年人以巨大的影响和鼓舞。
  黄胄是人物画的大手笔,极善于画大画、画人物众多、场面热闹的大场面。他前后创作的那些辉煌巨作构成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歌颂劳动、歌颂力量、歌颂奋发进取的精神,显示出豪放、壮美的审美基调,既出自画家积极、乐观的天性,也是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的反映。
黄永玉、刘文西、陈佩秋、杨晓阳、王子武、王金岭、程十发、方增先、喻继高、刘宝申、张立辰、吴山明、周彦生、马西光、鲁慕迅、梅墨生、杨之光、王西京、郭全忠、江文湛、何家英、李小可、郭石夫、邓子芳、霍春阳、董继宁、徐建明、桑建国、杨明义、赵桂德、刘云、张志民、林峰、陈永锵、卢延光、林良锋、胡永凯。
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徐悲鸿、张大千、李可染、薛逸石等……
吴昌硕:近代画家。浙江安吉人,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原名俊,字昌硕,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身长金石书画,无一不精,作品气魄雄浑,苍劲铁骨,为中国画坛一代巨匠。
齐白石(1864~1957):现代书画家、篆刻家。名璜,字濒生,号白石,湖南湘潭人。早年为木匠,27岁拜当地文人为师,学诗书画印。57岁后定居北京,卖画治印。60岁后,“衰年变法”重视创造,融传统写意画和民间绘画技法于一炉。所画花鸟虫鱼虾蟹,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练质朴,色彩鲜明热烈,阔笔写意花卉与微毫毕现的草虫巧妙结合,神态活现。
张大千(1899~1983):现代画家。原名权,改名爰,字季爱,号大千,斋名大风堂。生于四川内江,祖籍广东番禺。1917年留学日本,在京都学染织。1919年回国后从曾熙、李瑞清学书画。1941年赴敦煌石窟临摹壁画。
徐悲鸿(1895~1953),现代画家,江苏宜兴人。曾留学法国。能融合中西技法,而自成面貌。擅长油画、中国画,尤精素描。人物造型,注重写实,传达神情,代表作:《九方皋》、《愚公移山》。所画花鸟、风景、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誉中外。
黄宾虹(1865~1955),浙江金华人。名质,字朴存,擅长山水、花卉并注重写生,但成名相对较晚。50岁以后,他的画风逐渐趋于写实。80岁以后,才真正形成了人们所熟悉的“黑、密、厚、重”的画风。黄宾虹晚年的山水画,所画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惊世骇俗,这一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李可染(1907~1989年),室名师牛堂,江苏徐州人。自幼习画,先入上海美专师范科,杭州西湖国立艺专研究生班,师事法国名画家克罗多学习油画,深受潘天寿、林风眠影响,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学画。擅山水、重写生,并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傅抱石(1904~1965),现代山水画大家,人民大会堂的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便是他与关山月合作的杰作。原名瑞麟,号抱石斋主人,江西南昌人。傅抱石在山水画上成就巨大。他还擅绘水和雨,独创“抱石皴”法。他的人物画也自成一格。
关山月(1912~2000),生于广东省阳江县。关山月的山水画立意高远,境界恢宏;他的梅花,枝干如铁,繁花似火,雄浑厚重,清丽秀逸。其代表作有《俏不争春》、《绿色长城》、《天山牧歌》、《碧浪涌南天》、《祁连牧居》及与傅抱石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等。
林风眠(1900~1991),原名凤鸣,广东梅县人。林风眠早年创作以油画人物为主,兼画水墨山水、花鸟。其绘画广泛吸收古典艺术、印象主义、野兽主义艺术的营养,并加以消化,同时又研究中国传统美术和民间艺术。代表作有《摸索》、《人道》、《人间》、《生之欲》、《人类的历史》等。
刘海粟(1896~1994),原名槃,字季芳,号海翁。祖籍安徽凤阳,1896年3月生于江苏常州。对中国画、油画、书法、诗词和艺术理论都有精深造诣。国画创作博取传统精英而不泥古,注重写生,擅山水、花鸟、走兽,喜作泼墨泼彩法。画风豪放奇肆,苍莽劲拔,醇厚朴茂,多彩多姿,卓然自成一家。
李苦禅(1899~1983),原名李英、李英杰,字励公,山东省高唐县人。当代杰出的大写意花鸟画家。他的作品继承了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吸取石涛、八大山人、扬州画派、吴昌硕、齐白石等前辈的技法,并融中西技法于一炉,渗透古法又能独辟蹊径,在花鸟大写意绘画方面发展出了自己独到的特色。他经常以松、竹、梅、兰、菊、石、荷花、八哥、鸬鹚以及雄鹰等等作为题材作画。代表作有《盛荷》、《群鹰图》、《兰竹》、《芙蓉》等。
黄胄(1925~1997),原姓梁,名淦堂,字映齐,河北省蠡景人。主张以速写起家,在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两次大量临摹古代精品。以大批新意境、新技艺,展示出笔墨流畅、气度澎湃的佳作,给中国画坛开一代新典范。代表作:《洪荒风雪》、《载歌行》、《丰乐图》、《欢腾的草原》、《牧马图》。

中国大约有多少名画家?

很有升值潜力的实力派画家,作品不错!不过作品不轻易出手,我去求过他的油画。大约价格在5000/幅,多才多艺,书法和篆刻也不错哦!
佛境本无我 艺道任自然
摘自《德州月刊》2005年第四期(王娟)
——记青年书画家 李振凯
李振凯,字李松,号冰雨,职业书画家,加拿大世界书画家协会笔耕会员,中国大众书画社常务理事,书法家、一级书画导师、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优秀学员。200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中国画系,作品曾在全国艺术作品大赛中获奖四十余次,曾在九三百津——文明杯全国写字段位比赛中荣获青少年组二等奖,九四年在建国四十五周年书法家、画家、诗人作品联展中荣获绘画组二等奖、书法组一等奖,九五年——九七年,作品先后七次分别赴加拿大、新加坡、韩国等地展出。并有许多作家品被外国友人收藏。2001至2003年先后在北京、郑州、济南等地举办了个人艺术作品展,赢得了各界人士的好评。
李振凯,一九七九年出生于山东省宁津县柴胡店镇。自幼爱好书法和绘画,从小以地为纸,以水为墨练习中国书法。九岁那年受到著名农民书法家白冰先生的精心指导。九四年他投是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习行草。经过数年的努力,他的书法在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上,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艺术作品大赛中获胜,受到好评。
李振凯在书法上取得的成就,首先得益于他对书法艺术的深刻认识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他认为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积淀的产物,代表了东方文化的基本精神,作为一个书法家,必须加深对东方文化精神的理解和认识。书法是表现个性,抒发性灵的艺术,作品反映的实际上是书法家的精神气质和审美趣味,对于书法家来说,最重要的是加强自身的修养,重视性情的陶冶。而技巧的训练只是为了把这些“字外功夫”汇于腕底,通过具体的点画形态表现出来。
正因为李振凯十分注意充实自己的修养,所以他的字含蓄、文雅,洋溢着浓厚的“书卷气”,具有一般中青年书法家所缺乏的从容和虚静。没有深厚广博的“字外功夫”是难以达到这种境界的。
再学习方法上,李振凯采取广采博收,厚积博发的原则。他虽然以草书见长,但更兼众体之美,亦篆刻,他写的玉筋篆,匀整秀丽,极具大家之风范,具有相当的功力。又曾长期研摹汉碑,于《张迁碑》、《曹全碑》、《礼器碑》、《石门颂》等著名石刻,无不心追手摹,并参以简牍笔意,饶有趣味。他的楷书,结体宽博,点画疏朗,清劲秀整。拓基广博如此,在中青年书法家中是不多见的。
李振凯兼擅各种书体,但并不是为了炫耀技巧,而是有意识的通过习篆隶、楷等书体训练自己对线条的驾驭能力,然后再用来丰富行草的表现力,同时将草书笔意渗透到其它书体中,大有裨益。
李振凯主张,书法艺术的基本原则应是表现个性和抒发情感,而草书在书法艺术中最富有表现力,草书在点画结体和章法上都便于书法家自由发挥。“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同时在发挥其精神气质方面,也来得直接和强烈。他的书法将书、画融为一体,著名书画家默石先生观看完李振凯的个人书画展后说:“李振凯的用笔圆转流畅,朴实无华、刚柔相济,有峥嵘之势,十分符合书法家的气质和风格,又大家之范。”中国大众书画社社长姚健先生曾说:“李振凯的作品,刚柔相济,浑朴自然,中锋用笔,线条中存劲、沉健高古,拙中露出快利的锋芒,方圆互寓,动静互交,起始转合变化丰富,涩辣流丽相谐,沉实与灵动互发,忽如高山坠石,忽如行云流水,他能极力通过笔墨体现出自我劲节,豪放的胸襟。”
李振凯还在绘画方面极具心得,油画和国画作品也多次在全国艺术作品大赛中获奖。并有许多油画作品被外国友人收藏。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振兴中国书法艺术事业中,李振凯是大有可为的
李振凯
擅长:油画,中国人物画,书法,篆刻,尤以油画人物和书法著称。
简介:李振凯,字李松,号冰雨,山东宁津人。自幼以地为纸、以水代墨练习中国书画,九岁那年就受到著名书画家白冰先生的精心指导。习书画。系加拿大世界书画家协会笔耕会员。马来西亚中央艺术研究院顾问,中国大众书画社常务理事、书法家、一级美术导师、一级美术鉴赏师。1997——2001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中国画专业。国家一级美术师。其艺术作品曾在全国艺术作品大赛中获奖40余次。2001年——2005年间先后在北京、济南、郑州等地举办了个人书画作品展,赢得了社会好评!并有多家媒体、报纸对其艺术作品作过专题报道。其艺术作品已被许多国家、地区的博物馆、企业及个人收藏。
主要作品及画展
1994年 在全国百津——文明杯写字段位大赛中荣获青少年组二等奖。
1995年 在建国四十六周年画家、书法家、诗人艺术作品大赛中,中国画作品《深山飞练》荣获绘 画组二等奖、书法作品《情系艺海》获得书法组一等奖。
1996年 中国画作品《春雨蒙蒙》荣获全国“楚风杯”篆刻艺术作品大赛金奖 。 1997年 艺术作品《回归》荣获全国“迎回归”艺术作品大奖赛金奖,并被选为精品赴加拿大展出。
1998年 作品《故乡的黄昏》荣获全国“长城杯”大专院校师生文学艺术作品大赛银奖。
1999年 在中国美协三百家艺术作品联展中油画作品《那时候我们还很小》荣获金奖。 在第三届国际金鹅奖书画大展中作品《悄悄话》获铜奖。2000年 在新世纪全国中国画、书法精品大展中书法作品《读》荣获银奖。在“中华魂全国中国画、书法精品大展五百家中荣获金奖。
2001年 5月在北京荣宝斋画廊举办了李冰雨个人艺术作品展。同年11月油画作品《远古的回忆》系列被选为精品参加上海国际艺术博览会。独立创作作品《书法系列》被郑州泉画廊收藏。
2002年 3月在济南举办了个人艺术作品展。油画作品《大地本色》在中国西部大地情 全国艺术作品大赛中荣获金奖。独立创作品《敦煌系列》被北京艺美画廊收藏。
2003年 4月在郑州美术学院画廊举办了个人书画作品展、同年9月在郑州美术馆举办了李振凯艺术作品展。独立创作作品《江南水乡》被郑州希雅画廊收藏。11月在郑州创办了雨缘艺术工作室。
2004年 独立创作巨型壁画《静静的沉思》,同年9月独立创作作品《祈 祷》被郑州希雅画廊收藏。11月独立创作油画作品《春夏秋冬》 系列 被郑州泉画廊收藏。
2005年 创作了《百虫大战》系列丛书的全部插图。
2006年 4月创作了德州罗庄居委会大型装饰壁画《高山流水》。6月创作了天衢工业园大型装饰壁画《静静的沉思》
李振凯是七十年代青年一代中唯一能同时拥有“油画家、书法家、国画家、篆刻家、诗人”之称者,著名画家默石说:“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同时在发挥其精神气质方面,也来得直接和强烈。他的书法将书、画、印、诗、西洋画融为一体,“扎实的文化艺术功底、潇洒熟练的笔锋、立意深刻的构思、高雅清秀的色彩,已经构成了画家李振凯独特的艺术风格,使他的作品无论是在人文上还是在技法的表现上使他的艺术风格得到了了标新立异的70后艺术家不可多得的艺术素养。
14亿人中9亿成人,中大约有100万差不多了,要是谈上有点绘画基础的,学了4年多的,比如我,青少年中就有很多了
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潘天寿、张大千、傅抱石、蒋兆和、吴作人、吴湖帆、李可染、吴冠中、谢稚柳、陈佩秋、周思聪、范曾等。
人数太多,太散,无法计算 怎么也有上百万
我国历代的吴道子、钱选、沈周、恽寿平、唐寅、近现代及当代的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潘天寿、张大千、傅抱石、蒋兆和、吴作人、吴湖帆、李可染、吴冠中、谢稚柳、陈佩秋、周思聪、范曾等。

潘天寿人物评价文言文

1. 潘天寿的人物评价 人民网评:潘天寿的画让人感到震动;一个洋溢着生活的情采和趣味,一个勃发着精神的张力和豪气。
前者以自然流露为上,后者以刻意经营为工。他一生的奋斗,正与西方美术思潮对中国美zd术的起伏冲击同时,他认为中外美术的混交,可以促进美术的灿烂发展,但他自己的创作却毕生坚持从传统自身求出新,不伸手向外来因素借鉴。
他在风格上和吴、齐、黄的差异,并无超出传统材料工具、表现方式和审美趣味这个统一的大圈。因此,他追求的雄大、奇险、强悍的审美性格,依然未出“壮美”这一传统审美范畴,没有由借鉴西方文化精专神而转为崇高性。
他是传统绘画最临近而终未跨入现代的最后一位大师。 凤凰网评:“潘天寿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
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笔大胆,点染细心。

墨属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画面灵动 ,引人入胜。
潘天寿绘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 。
2. 陈佩秋的人物评论 1923年,陈佩秋出生于河南南阳,于昆明度过她的青少年时期。她年幼时已爱好艺术,学习成绩优异,尤精于数学科。她成长于动荡不安的时局,高中毕业时适逢抗日战争,为了响应科技救国的呼唤,于1942年入西南联大。基于对艺术的热忱始终未灭,陈氏决意转读艺术,并于1944年考入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当时在国立艺专的学生均对西方艺术非常向往,憧憬着西方的写实主义为中国未来艺术发展的唯一途径。然而,陈佩秋却不为同辈所影响,她早已醉心于传统的中国绘画,专注于钻研古代大师的艺术,并深信前人的艺术能启发她的艺术创作。
陈佩秋在国立艺专攻读时期,潘天寿及黄宾虹均是校内院系的教员,她得以随潘天寿学习花鸟画。然而,她认为宋代是中国艺术发展的巅峰时期,故决心仿效前人步履并追随古代大师之艺术路向。她由宋代花鸟及山水画开始,无论是工笔或写意的风格皆细心探究。
1950年毕业后,陈佩秋开始在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当时的工作给予她大量机会浏览古代画作,甚至可以借出宋代的花鸟扇画以便临摹。《花鸟杂册》展现了陈佩秋的宋代工笔花鸟画的技法,而当中所画的都是宋画中常见的题材。
在用心揣摩了工笔技巧后,陈佩秋转向探究较为粗放、写意的风格。一般来说,画家的情感和精神较能以写意画法表白及发放出来。她汲取明代徐渭概括简约的造型与富于情感的水墨运用技巧。
数年后,她的泼墨技巧配合了新的技巧组合,她以生动的笔触和泼墨去描写大自然的每一景物,而最成功之处莫过于她能够混合工笔和写意的技法,令作品更呈儒雅优美。
陈佩秋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对周遭的新事情有了新的观察和感应。除了依旧坚持临摹古画,她开始关注西方的艺术。陈佩秋不断地改变自己的风格,她欣赏马奈、雷诺阿及德加闪烁的颜色和精炼明确的笔触,并参照了印象派的用色于中国传统画上。在陈佩秋成熟时期的作品中,西方艺术带来的影响益发明显见于山水画和用色方面。
陈佩秋认为艺术创造贵乎“新”和“难”。她本身的艺术根基立足于传统,她对创新的观念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旧就没有新。她细心钻研国画的绘画元素,用精炼的线条和传统的笔墨,配合启发自西方绘画的色彩运用去描绘景象的质感、体积和动感。她认为“新”是要经过知识和技巧的累积,而经验的累积和驾驭技巧是费时费力的,这曲折艰难的过程就是“难”。
作为一个传统中国画的继承者,她赋予自己一个使命――对传统国画在现代艺术发展的贡献作重新的定位。
3. 文学革命论争中的守旧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一些守旧派和封建文人也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攻击。
刘师培等于 1919 年 1 月组织 《国故》 月刊社,鼓吹以 “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为宗旨”,反对新文化运动。 3 月间,林纾(琴南) 在 《新申报》发表影射小说 《荆生》、《妖梦》,攻击陈独秀、钱玄同、胡适等人,煽动军阀以强力压制新文化运动。
同时又在 《公言报》发表 《致蔡鹤卿太史书》,攻击新文化运动是 “覆孔孟,铲伦常”, “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 字”,是 “叛亲蔑伦”, “人头畜鸣”。蔡元培公开发表 《致 〈公言报〉函并附答林琴南君函》,强调了 “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有力地维护了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前后发生的反对载孔孟之道的旧文学,提倡反映现实人生的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文学变革运动。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 ***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
这是文学革命的最初信号。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二卷六号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旴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真正举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
文学革命的主张得到了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响应,他们写文章抨击旧文学,并提出一些文学革命的具体主张。周作人发表了《人的文学》一文,提倡人道主义文学,对批判封建时代“非人的文学”有实质性的意义。
李大钊发表了《什么是新文学》,较早开始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新文学的主导思想的问题。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适8首白话诗是文学革命突破理论主张的局限,进行内容上革新的尝试。
1918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接着又发表了《孔乙己》、《药》;1919年后,郭沫若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了《凤凰涅磐》等诗歌,这些描写被压迫人民痛苦生活,洋溢着彻底反帝反封建思想的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运动的实绩。潘公凯:“守旧派的新代表”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画很可能会经历一次世界性的繁荣,然后逐步消亡。
这种观点,与其一贯“保守”的生活经历有关———潘公凯:“守旧派的新代表” 面对市场价格不断飙升的中国艺术品,画国画的潘公凯“并不着急”。身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以及中国美术学院前院长,潘公凯认为,艺术市场价格和艺术作品价值之间的“差距恐怕难以避免”。
他还曾经不无玩笑地提及,中国画外国人看不懂,也不敢随便说不好,而油画虽然在市场上好卖,但拿到西方却不一定有好评价。潘公凯甚至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画很可能会经历一次世界性的繁荣,一个以“播散”为消亡之途径的“播散期”———就跟“希腊化时代”是希腊艺术的播散期一样———在此之后,它们会因为民族差异的缩小和文化生活的国际化而逐步消亡。
在国画界也争论不休的“创新”问题,在潘公凯看来,那完全是由现代主义科技引申而来的概念,不是出于艺术原创的要求,“中国画本身主要是要画得好,而不是创新。古人对‘画得好’有很多论说,张大千就说过要和古人画得最好的比高低。”
潘公凯还有一重被津津乐道的身份———国画大师潘天寿的二公子。虽然生于国画之家,实际上潘公凯真正开始画国画,要到“文革”以后。
自小时候起,潘公凯对科技的兴趣大大超过绘画,他甚至有点炫耀地提及曾“把收音机就做到最小的刮胡刀的盒子般大小”。5月10日,潘公凯主持的研讨会“现代性、现代转型与自觉”在广东美术馆召开。
议题关乎潘公凯与其名下的博士生们正在研究的课题——中国现代美术之路。与此同时的,还有潘公凯本人的个展“静水深流”。
家传并非师承 潘公凯生于1947年,其时父亲潘天寿年届五十,正担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之后时局变迁,学校几经改名,潘天寿还是一直在美术学院内从事教学,1959年担任浙江美术学院(前身即为国立艺专)院长,直至“文革”开始。
潘公凯从小在美术学院的院子中长大,耳濡目染之下,潘公凯却没有马上走上美术之路。潘公凯对南方周末记者这样形容小时候的自己:“比较内向,特别安静,对科技的兴趣特别大。
院子里很多小孩在打打闹闹地玩,我几乎不出去跟他们玩,天天在家做东西。”让他至今引以为自豪的是,小学三年级就会自己制作电子管收音机。
那台电子管收音机是杭州市小学生做的第一台收音机,之后还被拿去参加了少年儿童科技博览会。潘公凯的大哥同样也是对科技更为感兴趣,他一直都没画过画。
潘公凯读小学的时候,大哥已经是学工科的大学生,之后毕业又成为杭丝联(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的工程师。那时已经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潘公凯“觉得哥哥很了不起”。
哥弟俩“背离”家学渊源,父亲潘天寿并不在意。“当老师时间长了就会明白,看一个人成功与否不能看一时。
他对我和我大哥读书很信任,几。
4. 守旧派的民国时期 一些守旧派和封建文人也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攻击。
刘师培等于 1919 年 1 月组织 《国故》 月刊社,鼓吹以 “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为宗旨”,反对新文化运动。 3 月间,林纾(琴南) 在 《新申报》发表影射小说 《荆生》、《妖梦》,攻击陈独秀、钱玄同、胡适等人,煽动军阀以强力压制新文化运动。
同时又在 《公言报》发表 《致蔡鹤卿太史书》,攻击新文化运动是 “覆孔孟,铲伦常”, “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 字”,是 “叛亲蔑伦”, “人头畜鸣”。蔡元培公开发表 《致 〈公言报〉函并附答林琴南君函》,强调了 “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有力地维护了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前后发生的反对载孔孟之道的旧文学,提倡反映现实人生的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文学变革运动。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 ***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
这是文学革命的最初信号。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二卷六号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旴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真正举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
文学革命的主张得到了钱玄同、刘半农等人的响应,他们写文章抨击旧文学,并提出一些文学革命的具体主张。周作人发表了《人的文学》一文,提倡人道主义文学,对批判封建时代“非人的文学”有实质性的意义。
李大钊发表了《什么是新文学》,较早开始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新文学的主导思想的问题。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适8首白话诗是文学革命突破理论主张的局限,进行内容上革新的尝试。
1918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接着又发表了《孔乙己》、《药》;1919年后,郭沫若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了《凤凰涅磐》等诗歌,这些描写被压迫人民痛苦生活,洋溢着彻底反帝反封建思想的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运动的实绩。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画很可能会经历一次世界性的繁荣,然后逐步消亡。
这种观点,与其一贯“保守”的生活经历有关———潘公凯:“守旧派的新代表”面对市场价格不断飙升的中国艺术品,画国画的潘公凯“并不着急”。身为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以及中国美术学院前院长,潘公凯认为,艺术市场价格和艺术作品价值之间的“差距恐怕难以避免”。
他还曾经不无玩笑地提及,中国画外国人看不懂,也不敢随便说不好,而油画虽然在市场上好卖,但拿到西方却不一定有好评价。潘公凯甚至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画很可能会经历一次世界性的繁荣,一个以“播散”为消亡之途径的“播散期”———就跟“希腊化时代”是希腊艺术的播散期一样———在此之后,它们会因为民族差异的缩小和文化生活的国际化而逐步消亡。
在国画界也争论不休的“创新”问题,在潘公凯看来,那完全是由现代主义科技引申而来的概念,不是出于艺术原创的要求,“中国画本身主要是要画得好,而不是创新。古人对‘画得好’有很多论说,张大千就说过要和古人画得最好的比高低。”
潘公凯还有一重被津津乐道的身份———国画大师潘天寿的二公子。虽然生于国画之家,实际上潘公凯真正开始画国画,要到“文革”以后。
自小时候起,潘公凯对科技的兴趣大大超过绘画,他甚至有点炫耀地提及曾“把收音机就做到最小的刮胡刀的盒子般大小”。5月10日,潘公凯主持的研讨会“现代性、现代转型与自觉”在广东美术馆召开。
议题关乎潘公凯与其名下的博士生们正在研究的课题——中国现代美术之路。与此同时的,还有潘公凯本人的个展“静水深流”。
潘公凯生于1947年,其时父亲潘天寿年届五十,正担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之后时局变迁,学校几经改名,潘天寿还是一直在美术学院内从事教学,1959年担任浙江美术学院(前身即为国立艺专)院长,直至“文革”开始。
潘公凯从小在美术学院的院子中长大,耳濡目染之下,潘公凯却没有马上走上美术之路。潘公凯对南方周末记者这样形容小时候的自己:“比较内向,特别安静,对科技的兴趣特别大。
院子里很多小孩在打打闹闹地玩,我几乎不出去跟他们玩,天天在家做东西。”让他至今引以为自豪的是,小学三年级就会自己制作电子管收音机。
那台电子管收音机是杭州市小学生做的第一台收音机,之后还被拿去参加了少年儿童科技博览会。潘公凯的大哥同样也是对科技更为感兴趣,他一直都没画过画。
潘公凯读小学的时候,大哥已经是学工科的大学生,之后毕业又成为杭丝联(杭州丝绸印染联合厂)的工程师。那时已经流行“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潘公凯“觉得哥哥很了不起”。
哥弟俩“背离”家学渊源,父亲潘天寿并不在意。“当老师时间长了就会明白,看一个人成功与否不能看一时。
他对我和我大哥读书很信任,几乎从来不问你们在学什么,考了几分。”潘。
5. 宁波的著名人物 自南宋开始,宁波出现了大批重要官员。
南宋时产生三名宰相的鄞县史氏家族即出自宁波。明代,宁波出现了被誉为“天下读书种子”的名臣方孝孺,还有四位内阁首辅沈一贯、张煌言、熊汝霖和沈宸荃以及多位尚书。
中华民国历史上的两位总统蒋中正、蒋经国皆是宁波籍,民国军政要员属于宁波籍的中还有胡宗南、俞济时等。宁波商帮兴起于明代中晚期,以创办同仁堂的乐显扬为代表。
清代中晚期,宁波商人登陆上海,成为重要的商业和社会力量。这一时期的代表有李也亭、镇海方氏家族、严信厚、叶澄衷、虞洽卿等等。
孙中山曾评价道:“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也。”二战以后,宁波商帮转移到香港、北美等地,此时的代表为王宽诚、包玉刚、邵逸夫、李达三、曹光彪、应昌期、张忠谋、赵安中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宁波也涌现了一批商界名人,包括丁磊、庄思浩等。文化、科技界的宁波名人有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清代学者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文学家姚燮,书法家梅调鼎。
民国时期,宁波出现了文人陈布雷、林汉达,作家柔石、殷夫、唐弢,书法家沙孟海和国画大师潘天寿。当代宁波的文化界名人有戏剧理论家、文化学者余秋雨,英语文学家陆谷孙、英国诺丁汉大学校监杨福家、北京大学医学部校长韩启德、中国科学院前院长 *** 、近现代教育家蒋梦麟、地质学家翁文灏、生物学家童第周、遗传学家谈家桢、断手再植之父——骨科学家陈中伟、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网络作家安妮宝贝(励婕)等。
此外,出生宁波和祖籍宁波的两院院士总数超过百名。
6. 人教版八上语文课文桥之美 桥之美目录[隐藏]原文欣赏作者简介相关作品课文研讨教学建议 [编辑本段]原文欣赏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现在大概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人生一世自然都要经过无数的桥,除了造桥的工程人员外,恐怕要算画家见的桥最多了。
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我每到一地总要寻桥。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人们珍视长桥之美。
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
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 *** ,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
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 *** ,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极目一片庄稼地,有些单调,小径尽头忽然出现一座小桥,桥下小河里映着桥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杂草刺破。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高山峡谷间,凭铁索桥、竹索桥交通。我画过西藏、西双版纳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桥,人道索桥险,画家们眼里的索桥却是一道线,一道富有弹性的线!一道孤立的线很难说有什么生命力,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南京长江大桥远看也是一道直线,直线美不美?直线是否更符合新的审美观?不宜笼统地提问,不能笼统地答复,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为了画长江大桥,我曾爬上南京狮子山,就是想寻找与桥身的直线相衬托、呼应、引申的点、线、面!为了画钱塘江大桥,我曾两次爬到六和塔背后的山坡上,但总处理不好那庞大的六和塔与长长的桥的关系,因而构不成画面。
虽然滨江多垂柳,满山开桃花,但脂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成昆路上,直线桥多,列车不断地过桥、进洞,出洞、过桥,几乎是桥连洞,洞连桥。每过环形的山谷,前瞻后顾,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有时显得险而美,有时却险而不美,美与险并不是一回事。
摄影师和画家继续在探寻桥之美,大桥、小桥,各有其美。有人画鹊桥,喜鹊构成的桥不仅意义好,形式也自由,生动活泼。
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现代画家。1919年7月5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一个乡村教师家庭。
从无锡师范初中部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36年转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从李超士、常书鸿及潘天寿等学习中、西绘画。
1942年毕业,任国立重庆大学助教。1946年考取公费赴法国留学。
1947~1950年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苏弗尔皮教授工作室进修油画;同时在洛特工作室学习,并在卢佛尔美术史学校学习美术史,各项成绩优异。 吴冠中1950年秋返国。
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油画风景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
他擅长表现江南水乡景色,如初春的新绿、薄薄的雾霭、水边村舍、黑瓦白墙,和谐、清新的色调,宁静、淡美的境界,使画面产生一种抒情诗般的感染力。 从70年代起。

蔡立群的人物简介

蔡立群1955.3-号鹤亭,斋名学古斋,江苏常熟人。曾为上海中国画院青年书画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青年书法协会理事。师从王个簃、谢稚柳、陈佩秋,学习书法、篆刻和中国画。书法以石鼓文为主,兼学黄山谷、米芾行草,擅长山水画。作品风格豪放、创新立意,享誉海内外。现为上海华勋画院院长,墨梅艺社副社长。

可凡倾听详细资料大全

《可凡倾听》是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2003年开设的一档以精英文化为基石的高端文化名人访谈类栏目。主持人是曹可凡,节目在上海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播出。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可凡倾听 播出时间 :每周六、日晚7:30 节目长度 :24分钟 主持人 :曹可凡 电视台 :上海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 栏目类型 :高端文化名人访谈 开设时间 :2003年 栏目简介,栏目主持,栏目定位,已访嘉宾,往期节目,2012年节目表,2013年节目表,2014年节目表, 栏目简介 栏目名称:可凡倾听 可凡倾听 栏目主持 曹可凡,上海东方电视台文艺频道节目主持人,全国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获得者、“星光奖”最佳主持人获得者。医学硕士,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客座教授。先后主持过《诗与画》、《快乐大转盘》、《名家专列》、《飞越太平洋》、《共度好时光》等各类综艺专栏、谈话节目,并主持过数百台各种主题的综艺晚会,在沪上家喻户晓。工作之余喜好舞文弄墨,曾出版《可凡专送》、《大地星河》、《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和《画外话》等专著。 主持人:曹可凡 作为大众媒体的电视平台,为观众所呈现的多为“大众文化”;相比之下,“精英文化”的数量少之又少。而精英文化又恰恰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文化构成的重要体系,不可或缺。2003年间,一些曾经在中国的文化史上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文化大家吴祖光、施蛰存、王辛迪、朱家溍、谢添、英若诚等一一辞世。我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不得不从中国大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他们留下了些什么。今人对于他们的关注多集中在作品上,而忽略了由他们口述的那段无法再现的文化历史、那些息息相关的文化群落。 栏目定位 《可凡倾听》栏目播出至今,收视率在沪上文化类栏目中始终名列首位,并被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授予“第二届中国电视十大名栏目”荣誉称号(2004年11月颁证),同时曾荣膺第二届全国电视兰花奖优秀栏目奖(中国广播电视学会2005年颁发)。 《可凡倾听》节目的内容定位——凡是符合栏目对主持人文化气质定位的内容都可以成为节目的选题,具体说来有以下三个访谈方向: (1)与艺术大师对话:每期与一位文化艺术领域的大师级人物对话,甚至可以跨出国门,与世界范围内的大师对话。 (2)追踪社会热点人物:把镜头对准当前的某一社会热点人物,通过对人物当前状态、过去经历和未来构想的访谈,完成一个较完整的人生亮点回溯和心理对话过程。 (3)追踪文化社会现象:通过一时(特定时期)、一事(突发事件)、一人(当红焦点人物)、一物(中心物件)来追踪某种文化社会现象。 《可凡倾听》栏目本着走精英文化之路的宗旨,每期的嘉宾都为该专业艺术领域的文化大家。 此外,栏目还制作了: “经典声音——上海电影译制片系列”特别节目——著名配音演员乔榛、丁建华、李梓、赵慎之、苏秀、曹雷、童自荣、尚华(已故)、富润生等 “红楼梦圆——越剧电影《红楼梦》的故事”特别节目——导演岑范、编剧徐进、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王文娟、金采风、吕瑞英、徐天红、周宝奎、孟丽英、曹银娣等 “电影《无极》全家福”特别节目——导演陈凯歌、制片人陈红、演员张柏芝、谢霆锋、真田广之、刘烨等“老娘舅和他的朋友们”特别节目——滑稽戏演员李九松、王汝刚、嫩娘、毛猛达、周柏春、童双春、黄永生、刘福生、张定国、陶德兴、林锡彪、田芳、周庆阳;《老娘舅》主要演员——钱程、蔡金萍、倪迎春、马莉莉、梁波罗,《老娘舅》制片人——屠耀麟等。 已访嘉宾 2010年之前 世界著名歌手、演员——张国荣 钢琴家——刘诗昆 影视表演艺术家、剧作家——黄宗江 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 台湾歌手、演员张韶涵 漫画家——丁聪 作曲家——瞿小松 画家——程十发 作家——王蒙 画家——吴冠中 书画家、教育家、文博专家、学者——启功 (台湾)作家——白先勇 影视演员、导演——张国立 舞蹈演员——杨丽萍 画家——黄苗子、郁风夫妇 京剧演员、曹禺夫人——李玉茹 美国魔术大师——大卫·科波菲尔 青年钢琴家——郎朗 好莱坞明星、美国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 马来西亚华裔演员——杨紫琼 (台湾)绘本漫画家——几米 已故视觉艺术家、画家——陈逸飞 (台湾)作家——余光中 画家——黄永玉 *** 长女、画家——邓林 主持人——赵忠祥 奥运冠军、射击运动员——王义夫 滑稽表演艺术家——姚慕双 荷兰魔术师——汉斯·克洛克 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 英国时尚巨星——维多利亚·贝克汉姆 音乐家——谭盾 奥运冠军、田径运动员——刘翔 旅美芭蕾舞演员——谭元元 华裔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 学者——余秋雨 (香港)歌唱家——潘迪华 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 表演艺术家——李默然 (台湾)音乐人——罗大佑 表演艺术家——焦晃 (香港)影视导演、演员——曾志伟 影视演员——王刚 姜文(左)和曹可凡 男低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温可铮 影视演员——邬君梅 歌手——毛阿敏 演员——何赛飞 “红”学家——冯其庸 (舞蹈《千手观音》、舞剧《野斑马》)编导——张继刚 (台湾)歌手——周华健 (台湾)制作人、歌手——李宗盛 喜剧演员——陈佩斯 画家——陈丹青 小品演员——赵本山 作家——贾平凹 影视演员——濮存昕 美国“艾美奖”评审会主席——迪克·阿斯金 (香港)歌星——张学友 导演——张艺谋 (台湾)歌星——蔡琴 钢琴家、文学家傅雷之子——傅聪 (香港)导演——徐克 (台湾)漫画家——朱德庸 (香港)演员——刘嘉玲 (香港)导演——尔冬升 (香港)影星——成龙 画家——罗中立 演员——陈冲 诗人——流沙河 (香港)影星——梁家辉 画家——朱德群 航天员——杨利伟 歌手——刘欢 演员——张铁林 书画家、(书画家谢稚柳夫人)——陈佩秋 舞蹈家——胡蓉蓉 文博收藏家——王世襄 表演艺术家——黄宗英 京剧表演艺术家——李慧芳 作家——余华 作家、音乐家——刘索拉 剧作家——魏明伦 舞蹈家——戴爱莲 文博专家——杨仁凯 影视制片人——张纪中 围棋国手——常昊 奥运冠军、田径运动员——王军霞 作曲家——陈其钢 香港导演——陈可辛 美国演员(电影《木乃伊归来》主演)——Bredan Fraser 德国导演(电影《铁皮鼓》导演)——施隆多夫 (台湾)影视演员——归亚蕾 (台湾)歌手——费玉清 时尚明星——靳羽西 导演(96岁)——汤晓丹与指挥——汤沐海父子 表演艺术家——孙道临 导演——陈凯歌 舞美指导——叶锦添 演员、制片人——陈红 (影片《珍珠港》、《雨人》、《无极》等)作曲——克劳斯 歌手——王杰 鲁迅长子——周海英 男高音歌唱家——卡雷拉斯 影视演员——蒋雯丽 影视演员——张铁林 (台湾)影视演员——秦汉 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 柏林爱乐乐团指挥——西蒙·拉特尔 “大长今”扮演者韩国演员——李英爱 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 相声演员——姜昆 相声演员——马季 相声演员——侯耀文 演员——斯琴高娃 “千手观音”主要演员——邰丽华 影视演员——袁莉(袁立) 往期节目 2012年节目表 2012-11-25:陆川专访为了梦想而战 2012-11-18:奚美娟淡淡女人如茶香 2012-11-11:启封青春的记忆吴奇隆专访(下) 2012-11-04:启封青春的记忆吴奇隆专访(上) 2012-10-28:王文娟的越剧人生(下) 2012-10-21:王文娟的越剧人生(上) 2012-10-14:陈建斌戏里戏外的精彩人生 2012-10-07:功夫在戏外陈建斌专访(上) 2012-09-30:顶级厨师的酸甜苦辣 2012-09-23:从替补到主角王羽佳专访 2012-09-17:姚望星晨姚晨专访(下) 2012-09-09:姚望星辰姚晨专访(上) 2012-09-02:三个男人一桌菜曹可凡摆美食家宴 2012-08-26:常青有术福山雅治专访 2012-08-19:”青云”之志刘青云专访 2012-08-12:幸福”黑白配” 范玮琪专访 2012-08-05:濮存昕已得其所一生做戏 2012-07-29:冯远征挑大梁冯远征梁丹妮专访(... 2012-07-22:冯远征挑大梁冯远征梁丹妮专访(... 2012-07-15:邓超冷血刘亦菲无情名捕斗法有绝... 2012-07-08:徐帆爱对冯导发脾气感动冯小刚的... 2012-07-01:永远的”李双双” 缅怀世纪老人张... 2012-06-24:美酒一样的徐帆叙述与冯小刚结缘... 2012-06-10:宋丹丹谈幸福深处的爱回忆三段爱... 2012-06-03:那些幸福深处宋丹丹专访(上) 2012-05-27:美小护的美好时代海清专访(下) 2012-05-20:美小护的美好时代海清专访 2012-05-13:光头乐嘉犀利点评中国当红主持人 2012-05-06:戏里戏外张芝华专访 2012-04-29:”坏小子”张震岳的真情实感 2012-04-22:敢于挑战的日本建筑家安藤忠雄 2012-04-15:寇世勋梅花香自苦寒来 2012-04-08:今夜星光灿烂白桦专访 2012-04-01:孙俪回应与陈建斌不和与儿子很陌... 2012-03-25:”台湾电视教父”王伟忠笑评大小... 2012-03-18:魏德圣小导演的惨痛经历 2012-03-11:聂远埋怨遭张纪中否定导致无法出... 2012-03-04:陈坤挑战出演《钱学森》自曝与儿... 2012-02-26:以父之名张国立谈儿子 2012-02-19:同的回忆新闻双旦欧阳夏丹施琰 2012-02-12:罗家英曝与汪明荃的幸福生活 2012-02-05:刘伟既来之则安之的爱情态度 2013年节目表 20130106:明天会更好 黄晓明专访(上) 20130113:“明”天会更好 黄晓明专访(下) 20130120:生命如歌 胡歌专访 20130127:2012年度盘点——北京人艺群星访谈 20130203:2013年度盘点——两个“雍正” 20130217:绝症中的呼唤——庄则栋专访(上) 20130224:海清姚晨孙俪畅聊感情家庭生活 20130303:李安专访之等待六年为电影 20130310:赵本山郭德纲之喜剧的忧伤(上) 20130317:赵本山郭德纲的真实家庭生活——喜剧的忧伤(下) 20130324:廿载往事·十年缅怀——纪念张国荣(上) 20130331:廿载往事·十年缅怀 纪念张国荣逝世十周年(下) 2014年节目表 20140105:静女其“初”张静初专访 20140112:爱的变奏曲张瑜专访 20140119:2013年度盘点(上)女人花 20140126:年度评点男儿本色悉数拼搏争上游的真男人 20140209:金牌绿叶的春天范明专访大聊美丽的契约 20140216:改正归“谐”梁静解放天性戏里疯狂 20140223:不死的“火鸟”——纪念高凌风 20140302:严屹宽杜若溪专访(上) 20140309:严屹宽首次厕所附近求婚遭拒自爆夫妻生活趣事 20140316:蔡明曾经也是清纯调皮的姑娘还曾当广场舞评审 20140323:马上聊聊·蔡氏混搭蔡明专访(下) 20140330:谢晋谦虚称不如黑泽明沈殿霞是从里到外的开心果 20140406:文章学说标准上海话出轨事件后的夫妻包容 20140413:黄磊父母都是话剧演员从文艺青年变男闺蜜 20140420:太“帅”是把双刃剑陆毅回忆儿时拍戏经历 20140427:白岩松交大演讲实录我们的时代励志新概念 20140504:黄苗子追悼会要活着开吴奇隆童年心里不平衡 20140511:渡边淳一的美学方程追忆日本第一情爱大师 20140518:王硕童年经历苦大仇深黄渤南腔北调秀方言 20140525:老外的中国进行时十年的光阴荏苒 20140601:十年回眸倾听你的泪蒋家门外的陌路时光 20140608:越剧泰斗袁雪芬坎坷人生路年逾80无偿奉献推广越剧 20140615:张国荣被骗去演霸王别姬陈凯歌称自己就是程蝶衣 20140622:邓超演戏唱歌都有惊喜“超”越梦想转身变导演 20140629:“超”越梦想邓超专访分手大师逗逼无下限 20140705:花坛巨匠陈佩秋特立独行自述经济学转绘画缘由 20140706:画坛幽兰陈佩秋专访(下)常年积累绘画常识 20140712:筷子兄弟专访不老传奇延续 20140713:20140713《可凡倾听》:不老的男孩——筷子兄弟专访

中国当代的著名画家有哪些

当代是没有著名画家的,画家都是死后才能出名!!你看看那些怎么毕加索、怎么凡高,哪一个不是穷困潦倒的,但现在你看看他们的画都是百万千万的价。
人物工笔画画家何家英,项维仁
花鸟画画家周彦生、周中耀、田世光、喻继高、陈之佛.
动物画画家冯大中.
综合类知名的任重,卢芳
方力钧、周春芽、王广义、岳敏君、张晓刚、李路明.姚治华,徐华翎
好多是故纸堆里的东西了,陈玉圃 段玉鹏 范曾 韩美林 姜宝林 冯允甫 魏启后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多多百度,真实的作品才是衡量的标准。
当代画家,中国当代画家作品,当代有名的画家
  首先啊,
  现代,是从1919到1949
  当代是从1949年至今
  再次声明,这些是我从别的回答里拿过来的。。。
  傅抱石: (1904-1964)江西新喻人,早年留学日本,攻东方美术史学。由于长期对真山真水的体察,画意深邃,章法新颖,善用浓墨,渲染等法,把水、墨、彩融合一体,达到翁郁淋漓,气势磅礴的效果。在传统技法基础上,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对解放后的山水画,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其人物画,线条劲健,深得传神之妙。解放前任国立中央大学艺术教授。解放后,任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教授、中国美协副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出版有《中国古代山水画史研究》、《中国山水人物技法》、《中国绘画理论》、《石涛山人年谱》、《罗马尼亚写生集》、《捷克斯洛伐克写生集》、《东北写生集》、《浙江写生集》等。又精篆刻,并有《印谱》行世。其代表作有《兰亭图》、《丽人行》、《九歌图—湘夫人》、《江南春》、《待细把江山图画》等。一九六五年病逝南京,卒年六十二岁。
  黄宾虹:(1865-1955)现代杰出画家。名质,字朴存、朴岑、亦作朴丞、劈琴、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祖籍安徽歙县,出生於浙江金华。幼喜绘画,课余之暇,兼习篆刻。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曾从郑,陈崇光等学花鸟。后居上海三十年,前二十年,主要在报社、书局任职,从事新闻与美术编辑工作;后转做教育工作,先后任上海各艺术学校的教授。又曾在北京、杭州等地美术学院任教。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他的技法,行力於李流芳,程邃,以及残,弘仁等,但也兼法宋、元各家。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耳恭听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七十岁后,后画作品,兴会淋漓、浑厚华滋;喜以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著的特色。他的书法“钟鼎”的功力较深。其著作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古画微》、《画学编》、《金石书画编》、《画法要旨》等,与邓实合辑《美术丛书》并有辑本《黄宾虹画语录》。
  李可染:李可染先生1907年3月26日生于江苏徐州,13岁从师乡贤钱食芝学习传统山水画,16岁入上海私立美专学习。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入杭州(国际)西湖艺术院,破格录取为研究生,师从林凤眠等教授,研习西画。1943年应聘为重庆国立艺专讲师,从事中国画教学、创作和工作。1946年应徐悲鸿之聘为国立北平艺专中国画教授,同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与创作。新中国成立后、他进一步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革新。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大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为座右铭,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可染先生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出现了活跃于画坛的"李可染学派"。它不仅是画坛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师,而且在艺术观念的开拓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既影响早已越出美术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李苦禅简介:(1898-1983)名英,字苦禅。山东高唐人。1925年就学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不久为艺术大师齐白石知遇,欣纳门下,开始学习中国画。毕业后曾先后在北京师范学校、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建国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第六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等。一生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六十余载,对花鸟大写意画具有特色,吸取石涛、八大山人、扬州画派、吴昌硕、齐白石等前辈技法,笔墨雄阔,气势磅礴,自成风貌。传世作品有,《盛荷》、《群鹰图》、《兰竹》、《芙蓉》、《秋节风味》等。1978后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李苦禅画辑》影印本;198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李苦禅画集》影印本。
  黄胄简介:原名梁树年。1925年3月生,河北省蠡县人,早年参加革命,任西北军区战士读物出版社编辑。
  黄胄从师赵望云,一直生活在西北,成为专业画家,担任西北师院美术系讲师,后到总政任创作员,现为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1997年春去世。
  他创作的《洪荒风雪》获第六届青年联欢会金质奖章,出版有《黄胄作品集》、《百驴图》、《黄胄新作选》等。
  黄胄是富于独创精神的画家。在中国画走向现代的进程中,黄胄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不是经由文人画家的道路,也不是从学院训练的途径,而是以生活为依托,从创作实践中闯出一条宽广的道路,给同时代学习中国画的青年人以巨大的影响和鼓舞。
  黄胄是人物画的大手笔,极善于画大画、画人物众多、场面热闹的大场面。他前后创作的那些辉煌巨作构成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他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歌颂劳动、歌颂力量、歌颂奋发进取的精神,显示出豪放、壮美的审美基调,既出自画家积极、乐观的天性,也是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