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白石作品观后感,齐白石画展有感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25 23:56:14 浏览1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齐白石作品观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齐白石作品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齐白石作品观后感 篇1   水墨的淡雅和齐白石老先生高超的画法,创造出了一幅出神入化的《虾》。
  虾,大家都见过,它只是一只平凡的水生动物,而齐白石老先生的虾却创造出一种独有的美丽,让我们一起看看它吧!
  黑黑的虾头充满了灵气,齐白石只用了三笔,但每一笔都毫无瑕疵,精确无比。虾身的美很柔和,但又可以看出铁甲般的坚硬,和虾头也很对称。最让人赞叹的自然是虾的胡须,如同蚕丝一般纤柔、美丽,这是点睛之笔。还有虾钳,它很纤细,但却有力,带给我一种柔中带刚的感觉。
  两只虾在画中给人一种静中有动的感觉,它们是在干什么呢?我猜是在比武吧!两个武林高手,一个英勇善战,一个会找破绽,打起来一定会是惊天大战。还有可能是玩捉迷藏,说悄悄话,茂密的水草可是它们的秘密基地呢!
  听说,齐白石老先生为了画好虾,在家里还养了虾,每天都认真地观察它们的动态,经过齐白石老先生的辛苦付出,一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虾》诞生了!
  我们要学齐白石老先生坚持不懈的精神,任何事情只有经过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齐白石作品观后感 篇2   在常人眼里,小兔子生性温顺,灵动多姿,乖巧可爱,蹦蹦跳跳的模样惹人喜欢。这种富有灵性的小动物,当然逃不脱文人画家的眼睛,常常成为他们笔下的“常客”。比如齐白石的《桂花双兔》,就是一幅颇有意趣的此类佳作。
  中国国画历来讲究一种空灵之美,这幅图画的色彩并不十分艳丽,而且画面留白较多,只有玉兔与桂树照应对话,使人仿佛能闻到八月桂花的芳香,听见小兔蹦跳的声音。只见画面上方,几枝桂树调皮地垂下头来,点缀的淡黄色小桂花也不时露出小脸,在阵阵清香中,两只小兔蹦跳而来,它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又高翘尾巴,竖耳静听。这是一幅多么悠闲的情境啊,我想两只小兔一定是因为闻到了桂花的芳香才欢乐开怀,来这里嬉笑打闹的。
  其实,桂花花香轻而淡雅、桂花花朵卓尔不群的独特气质,吸引了文人墨客愿为其多写几笔。白石老人在这幅画中充分调动水墨技巧,将桂花与小兔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用浓墨展现桂花与枝干叶,用侧锋在枝头点缀绽放的花朵。同时,作者对画中小兔形象的勾勒也十分得体,以浓墨晕染其优美的身段,以淡墨勾勒其脚爪,通过计白当黑的手法来表现那长长的兔耳,天真无邪的眼睛,在轻描淡写间把桂花玉兔表现得细腻生动。而这,正是齐白石严谨的构图风格和独到的笔墨功夫的绝佳体现。作者巧妙地将静物与动物融为一体,让人们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自觉地提升对自然的审美情感。同时,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也体现出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齐白石笔下的作品,天然有一种栩栩如生、灵性十足的趣味,仅是黑白两色的水墨,便能把事物表现得活灵活现,每一个欣赏齐白石作品的人都会发出由衷地赞叹。这幅质朴清新的《桂花双兔》图,洋溢着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气息,将桂花玉兔等高洁之物有机融为一体,既表达了自己不与敌伪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情操,也显示出了画家从容处世、超脱不俗的胸怀。
  齐白石作品观后感 篇3   著名学者胡适对齐白石老人记述亲人及回忆童年的文章评价甚高,认为那是很朴素真实的传记文章,最能感动人。而齐白石不独作文如此,绘画更具率真之气。他一生保持农民淳朴的本色,用近乎儿童般纯真的眼光看待艺术,作品天真烂漫。郎绍君曾说,齐白石正是通过“衰年变法”,把农民的淳朴、真率、刚健与经过改造的文人艺术语言熔为一炉,在“第二童年期”生发出奇异的光辉。德国勃纳德·利维古德说,人在60岁以后会出现第二童年期;如果有意识地接受这一转变,人的'创造力可能会走向更高的起点。
  齐白石兼攻诗文、书画、篆刻。迫于时艰,他以鬻艺养家糊口。他在学画过程中曾得到陈师曾、林风眠、徐悲鸿等人的扶携。特别是陈师曾,力劝其改变冷逸的画风。齐白石遂创“红花墨叶”画法———在红色、黑色的强烈对比中表现浓郁的民间审美趣味,传达强烈的生命勃发意识。齐白石的画一扫传统文人画的荒寒之气,生机盎然,具有烂漫的情趣。
  齐白石在一幅画上题有“在似与不似之间为妙,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跋语。他主张,画家必须以真实的生活为创作依据,不能笔下妄为;要对客观对象加以提炼、概括,以营造生动的艺术形象。他的画取材广泛,举凡花鸟、山水、人物,无不热烈礼赞。其画质朴纯真、清新刚健,充满着对农村生活的挚爱之情。梅墨生评价齐白石的画:“其艺术混合着泥土、田舍的芳香质朴气息与文人画的雅洁、洗练。生活气(齐称为“蔬笋气”)与书卷气、金石气团抱为齐白石画艺的生命机趣……”
  荷花是齐白石经常描绘的题材之一。他的荷花画上多作有咏荷诗。如他的《荷塘》上作有“少时戏语总难忘,欲构凉窗坐板塘。难得那人含约笑,隔年消息听荷香”的诗句,写出少年时的齐白石与某位佳人相约赏荷的朦胧情怀。他还写有“一花一叶扫凡胎,抛杖拈毫画出来。解语荷花应记得,那年生日老萍衰”的题画诗。荷花解语,连齐白石的生日都记得。齐白石在92岁那年画了两幅画面近似的《荷花影》,像哄小孩一样,让弟子李苦禅、许麟庐抓阄后各得一张。我们从中既可看出齐白石的童心可掬,又可看出他对荷花的深爱之情。
  齐白石对画荷颇有研究。他曾写道:“客论画荷花法,枝干欲直欲挺,花瓣欲紧欲密。余答曰:‘此语譬之诗家属对,红必对绿,花必对草,工则工矣,未免小家习气。’”这是说,画荷不要拘于窠臼、不要流于习气。他又写道:“懊道人画荷花,过于草率;八大山人亦画此,过于太真。余能得其中否,自尚未信。世有知者,当不以余言为自夸。识者自当窃笑也。”他评价八大山人和李鱓画荷或失于“执”,或失于“率”,而自谓兼得两家所长。

齐白石画展有感

昨天去了齐白石画展,近距离看到齐白石真迹,还是很激动的。

齐白石的画总是给人感觉很舒服,那是因为他自己有个原则:不吉祥的不画,不好的东西不画。要画别人能看得懂的。

正因如此,他的画,就如同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重大过渡,浅显易懂,生动活泼。

齐白石原本是村里的木匠,后来进京画画。他一生经历了清朝、民国、共和国,以近百高龄辞世。

也许是因为经历了太多世事,所以处事原则也是大道至简。当时曾有人评论他贪财,因为他在家门口直接贴了“润格”,就是说明了画画的收费标准,而且严格执行,一视同仁。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省却了大量精力去应付人情世事,反而可以更加专注地去创作。

实际上,齐白石也并不是一个贪财的人,给他家做工的很多底层劳动者,都收到过他的画。在那个年代,他就有一种朴素的价值观,认为每个人的劳动都是付出了,都应该有回报。他画画是这样,别人搬煤扫地也是一样。不存在用面子去换取别人的劳动这样的事情。

他有一个惊人的“卖画例”:

卖画例

无论何人不赊欠不退回

少一文钱不卖

招饮不画送礼物不画

介绍不酬谢刻印亦然

卖画例写在一张柔软的高丽纸上,长宽尺寸为73×44.5厘米,一共五行,三十七个字,用毛笔竖写,行书,每个字大概五厘米左右,不署名。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抗日期间,也保持了应有的气节,拒绝了日本人的邀请,也拒绝日本人上门求画。还贴出了这样的告示:

“中外长官,欲买白石画者,到琉璃厂南纸店可也,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祥,谨告。”



齐白石有句名言 也是他一生追求的绘画境界:

“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成了齐白石。

齐白石爷爷的《虾》的的观后感!急呀!谢谢!

这幅作品中共有九只虾,虾的触须密密麻麻重叠在一起,形象逼真跃然纸上。齐白石爷爷笔下的虾十分传神。它的头专门用了浓墨点染,这样突出了虾身体的透明质感。齐白石爷爷画虾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可是你知道吗?他一画就是十几年!当年齐白石爷爷为了画好虾,专门养了许多活虾,虾儿们整天欢蹦乱跳,不仅给齐白石爷爷提供了活素材,而且给老人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他每天不断的仔细观察虾的一举一动,看的细致入微如醉如痴,终于他掌握了画虾的技巧。齐白石爷爷画虾与人有别,他的虾每只都不一样,而且绝不呆板。齐白石爷爷自己也说:“余之画虾已数变,初之略似,一变逼真,再变色分深浅几十年方得其神。”
听人说齐白石爷爷小时侯就对虾感兴趣。他小时侯旧居旁有个“星斗塘”,塘中水草颇丰鱼虾成群,那种优美的自然环境为他童年增添了许多乐趣也为他提供了众多写生对象。
望着这寥寥数笔却生动传神的虾,我十分感慨,如此传世的作品背后,是怎样一条洒满汗水的路…….,我喜爱这群虾图,更敬佩这幅图的作者齐白石爷爷。
群虾观后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美术第一课,人民艺术家齐白石。在几个参考作品中,我最喜欢齐白石老爷爷的一幅群虾图。
这幅作品中共有九只虾,虾的触须密密麻麻重叠在一起,形象逼真跃然纸上。齐白石爷爷笔下的虾十分传神。它的头专门用了浓墨点染,这样突出了虾身体的透明质感。齐白石爷爷画虾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可是你知道吗?他一画就是十几年!当年齐白石爷爷为了画好虾,专门养了许多活虾,虾儿们整天欢蹦乱跳,不仅给齐白石爷爷提供了活素材,而且给老人的生活增添了许多情趣。他每天不断的仔细观察虾的一举一动,看的细致入微如醉如痴,终于他掌握了画虾的技巧。齐白石爷爷画虾与人有别,他的虾每只都不一样,而且绝不呆板。齐白石爷爷自己也说:“余之画虾已数变,初之略似,一变逼真,再变色分深浅几十年方得其神。”
听人说齐白石爷爷小时侯就对虾感兴趣。他小时侯旧居旁有个“星斗塘”,塘中水草颇丰鱼虾成群,那种优美的自然环境为他童年增添了许多乐趣也为他提供了众多写生对象。
望着这寥寥数笔却生动传神的虾,我十分感慨,如此传世的作品背后,是怎样一条洒满汗水的路…….,我喜爱这群虾图,更敬佩这幅图的作者齐白石爷爷。
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神韵充盈,用淡墨掷笔,绘成躯体,浸润之色,更显虾体晶莹剔透之感。以浓墨竖点为睛,横写为脑,落墨成金,笔笔传神。细笔写须、爪、大螯,刚柔并济、凝练传神,显示了画家高妙的书法功力
齐白石《虾》 鉴赏
齐白石经过数十年的艺术探索,深知画家必须能够把握对象活的形貌、质量感、运动方式、环境关系及个性特征,否则画得再似,也形同死物。他画虾就是通过毕生的观察,力求深入表现它们的形神特征。齐白石从小生活在水塘边,常钓虾玩;青年时开始画虾;约40岁后临摹过徐渭、李复堂等明清画家画的虾;63岁时他画虾已很相似,但还不够“活”,便在碗里养了几只长臂虾,置于画案,每日观察,画虾之法亦因之而变,他的虾也成为他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
本幅是白石89岁时的作品。此时白石画虾已入化境,在简括的笔墨中表现了游弋水中的群虾。粗壮、浓厚的茨菇,与群虾的透明、轻灵纤细形成对比,体现出晚年的齐白石画艺的成熟。
此图表现虾的形态,活泼、灵敏、机警,有生命力。因为掌握了虾的特征,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就以画面上的虾为例:虾头上的三笔,有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
左右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左右二笔淡墨,于是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硬壳透明,由深到浅。而虾的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形成了虾腰节奏的由粗渐细。
用笔的变化,使虾的腰部呈现各种异态,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游荡的。也有弯腰爬行的。虾的尾部也是三笔,既有弹力,又有透明感。虾的一对前爪,由细而粗,数节之间直到两螯,形似钳子,有开有合。虾的触须用数条淡墨线画出。
看似容易,实则极难:画得活,则虾之生命自出;画僵了,也就失去了生命。虾须的线条似柔实刚,似断实连,直中有曲,乱小有序,纸上之虾似在水中嬉戏游动,触须也像似动非动。

国画大师齐白石读后感

人的一生难免有挫折,没有一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许多成功的名人就是经过百般的磨练,才做出了自己的事业。

读完《国画大师齐白石》,我很感动。齐白石小时候和我们一样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他特别聪明,但他常常生病,是个病孢子。因为他们家太穷了,连看病吃药的.钱都没有,甚至吃饭都成问题。这样的环境下,他并没有被现实吓倒。他的爷爷觉得,他一定会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于是,爷爷就亲自教齐白石学习汉字。那情景深深地启发着我。

那时候,没有电灯,铅笔,橡皮,更没有写字板,他爷爷就用树枝在地上写字。而且他喜欢画画。爷爷心里知道他长大后肯定是不一般的人,只可惜家里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面对这样的处境,齐白石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他想尽各种办法练习画画。

他15岁时就当木匠了。当时,他一边当木匠,一边和师傅学习雕刻木器,还拜师学画,学古典文学,给家里攥了很多钱,他的画越画越好,名气也越来越大。齐白石的一生简单勤奋,值得我们学习

读了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人无论出身如何,只要设定好目标,并

为目标努力拼博,就会成功。

中学作文看了齐白石的画观后感

今天,妈妈给我看了齐白石画的虾,开始我不理解虾有什么好画的,怎样画才能显得活灵活现?后来看了这幅画以后,才觉得原来笔墨的使用跟这个很有关系。而我们平时画画,用了这么多颜色,都没有这样的效果。
后来,我们又在网上查到了下面的资料:
齐白石从小生活在水塘边,常钓虾玩;青年时开始画虾;约40岁后临摹过徐渭、李复堂等明清画家画的虾;63岁时他画虾已很相似,但还不够“活”,便在碗里养了几只长臂虾,置于画案,每日观察,画虾之法亦因之而变,他的虾也成为他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
齐白石画虾已入化境,在简括的笔墨中表现了游弋水中的群虾。粗壮、浓厚的茨菇,与群虾的透明、轻灵纤细形成对比,体现出晚年的齐白石画艺的成熟。 齐老师表现虾的形态,活泼、灵敏、机警,有生命力。是因为掌握了虾的特征,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寥寥几笔,用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左右二笔淡墨,于是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硬壳透明,由深到浅。而虾的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形成了虾腰节奏的由粗渐细。
齐白石用笔的变化,使虾的腰部呈现各种异态,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游荡的。也有弯腰爬行的。虾的尾部也是寥寥几笔,既有弹力,又有透明感。虾的一对前爪,由细而粗,数节之间直到两螯,形似钳子,有开有合。虾的触须用数条淡墨线画出。
取舍:对水中的虾,为表现出那种透视感,齐老的线条有虚有实,简略得宜,似柔实刚,似断实连,直中有曲,乱小有序,纸上之虾似在水中嬉戏游动,触须也像似动非动。

观《大师齐白石》有感200字

齐白石自己称:“我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此说并非矫情,齐白石对自己的诗才相当自信,甚乃自负。他在《白石老人自述》中说:“我的诗,写我心里想说的话。本不求工,更无意学唐宋,骂我的人固然多,夸我的人也不少。从来毁誉是非,并时难下定论,等到百年以后,评好评坏,也许有个公道。”读《白石诗草》及《借山吟馆诗草》,感觉齐白石的诗确实非同一般,他写诗不受传统规矩束缚,外淡内真,俗中蕴雅,与他的画风一致,当时即受人推崇。著名诗家樊樊山评他的诗:“意中有意,味外有外。”这是很高的褒奖。
齐白石在写诗上取得成就并非偶然。他童年家贫,从小帮家里干活,砍柴、放牛、捡粪,每次出门,身上总带着《千家诗》或《唐诗三百首》,夜里点不起油灯,常燃松枝诵读。老来想起这段生活,写下《往事示儿辈》:“村书无角宿缘迟,二十七年始有师。灯盏无油何害事,自烧松火读唐诗。”齐白石在20多岁拜乡贤胡沁园、陈少蕃为师,30多岁拜湖南名士王湘绮为师,自此诗思大进,陆陆续续写下不少好诗。
齐白石的诗,与画密不可分,常以题跋为主的题画诗面貌出现。从内容上看,思亲怀乡是齐诗的主题,如《牧牛图》的题画诗:“祖母闻铃心始欢(自注:璜幼时牧牛身系一铃,祖母闻铃声遂不复倚门矣),也曾捻角牧牛还。儿孙照样耕春雨,老对犁锄汗满颜。”这里既有对自己牧牛生活、祖母盼孙早归的回忆,也有对仍在农村耕耘的儿孙的牵挂。再看《织纱图》题诗:“山妻笑我负平生,世乱身衰重远行;年少厌闻难再得,葡萄荫下纺纱声。”当年自己读书作诗,常嫌妻子的纺纱声干扰影响,如今远离亲人,再想听那声音也听不到了。
用通俗流畅、明白如话的语言抒写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是齐诗的又一主题。如《考芋艿》:“满丘芋艿暮秋凉,当得贫家谷一仓;到老莫嫌风味薄,自煨牛粪火炉香。”读之,那种醇厚浓郁的乡土气息,贫穷但温馨的乡村生活历历如在眼前。

齐白石墨虾观后感快点,急用

转的。
齐白石的虾,栩栩如生,情趣盎然。懂得笔墨也善于操纵笔墨的齐白石,他在下笔画虾时,既能巧妙地利用墨色和笔痕表现虾的结构和质感,又以富有金石味的笔法描绘虾须和长臂钳,使纯墨色的结构里也有着丰富的意味,有着高妙的技巧。 ( 白石翁画虾,乃河虾与对虾二者惬意的“合象”。——李苦禅) (虾的精神状态,虾的有弹力的透明体,虾在水中浮游的动势。把艺术造型的“形”“质”“动”三个要素完满的表现出来,这样丰富的内容,齐白石先生用的是及简练的笔墨,不能多一笔,也不能少一笔,一笔一笔可以数得出来。——叶浅予)
齐白石经过数十年的艺术探索,能够把握对象活的形貌、质量感、运动方式、环境关系及个性特征,否则画得再似,也形同死物。他画虾就是通过毕生的观察,力求深入表现它们的形神特征。
齐白石从小生活在水塘边,常钓虾玩;青年时开始画虾;约40岁后临摹过徐渭、李复堂等明清画家画的虾;63岁时他画虾已很相似,但还不够“活”,便在碗里养了几只长臂虾,置于画案,每日观察,画虾之法亦因之而变,他的虾也成为他代表性的艺术符号之一。
齐白石画虾已入化境,在简括的笔墨中表现了游弋水中的群虾。粗壮、浓厚的茨菇,与群虾的透明、轻灵纤细形成对比,体现出晚年的齐白石画艺的成熟。
齐老师表现虾的形态,活泼、灵敏、机警,有生命力。是因为掌握了虾的特征,所以画起来得心应手。寥寥几笔,用墨色的深浅浓淡,表现出一种动感。一对浓墨眼睛,脑袋中间用一点焦墨,左右二笔淡墨,于是使虾的头部变化多端。硬壳透明,由深到浅。而虾的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形成了虾腰节奏的由粗渐细。
齐白石用笔的变化,使虾的腰部呈现各种异态,有躬腰向前的,有直腰游荡的。也有弯腰爬行的。虾的尾部也是寥寥几笔,既有弹力,又有透明感。虾的一对前爪,由细而粗,数节之间直到两螯,形似钳子,有开有合。虾的触须用数条淡墨线画出。
取舍:对水中的虾,为表现出那种透视感,齐老的线条有虚有实,简略得宜,似柔实刚,似断实连,直中有曲,乱小有序,纸上之虾似在水中嬉戏游动,触须也像似动非动。

齐白石的荷花蜻蜓观后感

他的画无论山水、花卉或虫草,都能给人明朗、清新、简练、生气勃勃之感,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达到了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境界。此作笔墨凝练,老笔纵横,将水墨工夫发挥到了极致。
身为当代杰出的艺术家,他继承了中国民族艺术 的优秀传统,在绘画、书法、刻印上都有着非凡的成就,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画无论山水、花卉或虫草,都能给人明朗、清新、简练、生气勃勃之感,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达到了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境界。此作笔墨凝练,老笔纵横,将水墨工夫发挥到了极致。

看齐白石《群虾》《荷花蜻蜓》观后感

画家简介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

画家生平
齐白石1864年元旦(清同治二年癸亥十一月二十二日)出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二十三日)病逝于北京,终年九十四岁。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
齐白石家道贫寒,少时读书一年,牧牛砍柴之余读书习画。1877年做木匠学徒,次年改学雕花木工,曾习摹《芥子园画传》并据以作雕花新样。1888年起始学画,曾任龙山诗社社长。1890年二十六岁时转从萧芗陔、文少可学画像,二十七岁始从胡沁园、陈少蕃习诗文书画。三十七岁拜硕儒王闿运为师,并先后与王仲言、黎松庵、杨度等结为师友。齐白石在家乡先后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馆、茹家冲寄萍堂。自四十岁起,离乡出游,五出五归,遍历陕、豫、京、冀、鄂、赣、沪、苏及两广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诒、郭葆荪等皆为挚友。画风由工转写,书法由何绍基体转学魏碑,篆刻由丁、黄一路改学赵之谦体。五十五岁避乱北上,两年后定居北京。时与陈师曾、徐悲鸿、罗瘿公、林风眠等相过从。
1926年,齐白石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名誉教授、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49年7月、1953年9月两次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连续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1954年8月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毛泽东主席交谊甚深并受到过接见;1953年1月文化部授予其荣誉奖状及“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12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其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4月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9月举行授奖仪式;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抗日战争期间,表示“画不卖与官家”。1946年重操卖画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举办个展,并任北平艺专名誉教授。著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白石老人自传》等。出版有《齐白石全集》等各种画集近百种。七十四岁游蜀,与黄宾虹、金松岑相见。

艺术风格与主张
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衰年变法,绘画师法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鸟虫鱼为工绝,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时,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誉;以其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篆刻初学丁敬、黄小松,后仿赵撝叔,并取法汉印;见《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篆法一变再变,印风雄奇恣肆,为近现代印风嬗变期代表人物。其书法广临碑帖,历宗何绍基、李北海、金冬心、郑板桥诸家,尤以篆、行书见长。诗不求工,无意唐宋,师法自然,书写性灵,别具一格。其画印书诗人称四绝。一生勤奋,砚耕不辍,自食其力,品行高洁,尤具民族气节。留下画作三万余幅、诗词三千余首、自述及其他文稿并手迹多卷。其作品以多种形式一再印制行世。

齐白石作品的艺术特色
齐白石在绘画艺术上受陈师曾影响甚大,他同时吸取吴昌硕之长。他专长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但画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他还推崇徐渭、朱耷、石涛、金农。尤工虾蟹、蝉、蝶、鱼、鸟、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山水构图奇异不落旧蹊,极富创造精神,篆刻独出手眼,书法卓然不群,蔚为大家。齐白石的画,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他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摩它们的精神。他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他的题句非常诙谐巧妙,他画的两只小鸡争夺一条小虫,题曰;“他日相呼”。一幅《棉花图》题曰:“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不倒翁图》题“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

齐白石作品的市场行情
齐白石一生创作勤奋,作画极多,一天不画画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痒,创作多得惊人,好得出奇,仅1953年一年,大小作品就有600多幅。1922年,陈师曾把齐白石的画介绍到东京,参加中日联合会绘画展览会,结果大受欢迎。全部以高价卖出,但当时在国内他的画作价却很低。20年代,齐白石得到徐悲鸿的提携,作品逐渐被收藏家所认识,价格稳步提高。现在,国内一级市场已难见到齐白石作品进行公开出售,书画商店见到他的真迹自会以高价收购,而标价出售则极少能见到。在香港和纽约市场,每年固定拍卖齐白石作品,他是作品被拍卖最多的现代画家。在香港市场,他的最新价格大约是30-100万港元,较高价格是1989年创造的,达120万港元。国内拍卖市场中,齐白石的价格最高,最高记录是嘉德拍卖公司拍卖的一件《山水》册页,为517万元。后来嘉德公司又搞了一次齐白石作品专场拍卖,效果虽然较好,但此后齐白石作品的价格一直处于较低状态。

生活中的两三事
抗日战争时期,北平伪警司令、大特务头子宣铁吾过生日,硬邀请国画大师齐白石 (1863一1957年)赴宴作画。 齐白石来到宴会上, 环顾了一下满堂宾客,略为思索,铺纸挥洒。 转眼之间,一只水墨螃蟹跃然纸上。 众人赞不绝口,宣铁吾喜形于色。 不料,齐白石笔锋轻轻一挥,在画上题了一行字--“横行到几时”,后书“铁吾将军” , 然后仰头拂袖而去。
一个汉奸求画,齐白石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还题了一首诗: 乌纱白扇俨然官, 不倒原来泥半团, 将妆忽然来打破, 浑身何处有心肝.?
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 齐白石为了不受敌人利用,坚持闭门不出,并在门口 贴出告示,上书:“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 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 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 齐白石还嫌不够,又画了一幅画来表明自己的心迹。 画面很特殊,一般人画悲翠时,都让它站在石头或荷径上,窥伺着水面上的鱼儿;齐白 石却一反常态, 不去画水面上的鲟鱼,而画深水中的虾,并在画上题字:“从来画悲翠 者必画鱼,余独画虾,虾不浮,悲翠奈何? ”齐白石闭门谢客,自喻为虾,并把作官的 汉奸与日中人比作裴翠,意义深藏,发人深思。
齐白石70多岁的时候,对人说:我才知道,自己不会画画。人们齐声称赞老人的谦逊。老画家说,我真的不会画。人们越发称赞,当然没有人相信他说的话。

齐白石老人的教学观

鲁译元
白石老人有一条重要的绘画理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但白石老人对子女、对弟子、学生风格各异、严宽有别的教学方法,我们却缺乏一定的了解与认识。今年9月16日,是白石老人逝世50周年,本文就老人对子女、对弟子、学生的不同教学方法谈一点肤浅的认识,与大家共勉。
白石老人一生教过许多学生。既有社会名流,也有普通的百姓儿女。他一生带过多少弟子、学生,恐怕谁也说不准确。在中国近、现代书画史上,大凡一些有成就的书画名家,多与白石老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学习艺术门类,是很重视师承关系的。无论是哪一门学科,能遇到一位好老师,可谓三生有幸。画画也一样,需要名师扶持、引导、指点。当然,学者在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更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凡事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天道酬勤就是这个道理。
白石老人很懂得心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学,很会调动学者的积极性。人都有好奇心、虚荣心,如果没有好奇心、虚荣心,就不会有上进心。白石老人对弟子、学生们的教学与作品点评中,大多都是宽慰、激励的语言。画画,生活,做人……
老人常将弟子、学生与自己相提并论,无不透着老人的一种慈祥与大度、宽容与平等的高贵情操。这种朋友式、兄弟般的师生情,是老人像父爱那样对弟子、学生们的一种责任,一种期盼。
然而,白石老人在对待子女的绘画学习上,却采取与弟子、学生们截然不同的方法。我们从白石老人给子女们的一些作品评语中,却很难看到赞扬、夸奖的语言。一句“要得”、“有能学之能”,就算是最高的评分。就是老人在给子女们的篆刻印章中,也大多是一些名章或者“白石后人”、“白石第几子”、“大匠之门”等这样的印章。对这个问题,我曾专门向齐良迟老师作过讨教。他说:“我父亲觉得弟子、学生毕竟是家里的客人,来一趟不容易。所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他们的绘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他们有了学习的动力,就可以受益终生。而子女毕竟是家里人,与父母朝夕相处,学习条件要好得多。同样一件事,因时间、地点、对象不同,要达到好效果,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
我联想起齐良迟请他父亲白石老人给他题斋名的事。那时,齐良迟老师在北京辅仁大学早已毕业,并在诗、书、画、印方面崭露头角。有一天,他央求白石老人给他题个斋名,说:“爸爸,您叫‘寄萍堂’,我叫什么堂号好啊?”白石老人看了看良迟四子,笑道:“那好,给你也题一个,题什么字呢?”白石老人想了想然后说:“你呀,就叫‘补读斋’吧。你书念得太少,还得补读啊!”良迟老师当时听后很失望。心想干嘛起这么个堂号呢?我已经读了不少书了,怎么还要“补读”呢,看到白石老人给他刚刚写的“补读斋”条幅,嘴里不说什么,接过来放回自己的屋里,始终没有挂,觉得太丢面子。到了良迟老师七十岁后,他把这件认为“丢脸”的事当做笑话来讲。他说:“人到了这个年龄,愈来愈感到‘补读’的渴求,也愈来愈感到我父亲白石老人当年的良苦用心……”白石老人在对待子女与对弟子、学生的育才方式上虽然有所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就是盼望晚辈早日成才,展翅高飞……
每件作品都不一样。可不能随便套用哦。建议发图。
画家简介
齐白石(1864-1957),湖南湘潭人,二十世纪中国画艺术大师,二十世纪十大书法家,画家之一,世界文化名人。
画家生平
齐白石1864年元旦(清同治二年癸亥十一月二十二日)出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1957年9月16日(丁酉年八月二十三日)病逝于北京,终年九十四岁。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
齐白石家道贫寒,少时读书一年,牧牛砍柴之余读书习画。1877年做木匠学徒,次年改学雕花木工,曾习摹《芥子园画传》并据以作雕花新样。1888年起始学画,曾任龙山诗社社长。1890年二十六岁时转从萧芗陔、文少可学画像,二十七岁始从胡沁园、陈少蕃习诗文书画。三十七岁拜硕儒王闿运为师,并先后与王仲言、黎松庵、杨度等结为师友。齐白石在家乡先后居出生地星斗塘、梅公祠借山吟馆、茹家冲寄萍堂。自四十岁起,离乡出游,五出五归,遍历陕、豫、京、冀、鄂、赣、沪、苏及两广等地,饱览名山大川,广结当世名人,樊樊山、夏午诒、郭葆荪等皆为挚友。画风由工转写,书法由何绍基体转学魏碑,篆刻由丁、黄一路改学赵之谦体。五十五岁避乱北上,两年后定居北京。时与陈师曾、徐悲鸿、罗瘿公、林风眠等相过从。
1926年,齐白石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名誉教授、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理事、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1949年7月、1953年9月两次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连续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1954年8月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与毛泽东主席交谊甚深并受到过接见;1953年1月文化部授予其荣誉奖状及“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12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其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4月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9月举行授奖仪式;196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抗日战争期间,表示“画不卖与官家”。1946年重操卖画治印生涯,同年赴南京、上海举办个展,并任北平艺专名誉教授。著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白石老人自传》等。出版有《齐白石全集》等各种画集近百种。七十四岁游蜀,与黄宾虹、金松岑相见。
艺术风格与主张
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衰年变法,绘画师法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鸟虫鱼为工绝,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时,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誉;以其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篆刻初学丁敬、黄小松,后仿赵撝叔,并取法汉印;见《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篆法一变再变,印风雄奇恣肆,为近现代印风嬗变期代表人物。其书法广临碑帖,历宗何绍基、李北海、金冬心、郑板桥诸家,尤以篆、行书见长。诗不求工,无意唐宋,师法自然,书写性灵,别具一格。其画印书诗人称四绝。一生勤奋,砚耕不辍,自食其力,品行高洁,尤具民族气节。留下画作三万余幅、诗词三千余首、自述及其他文稿并手迹多卷。其作品以多种形式一再印制行世。
齐白石作品的艺术特色
齐白石在绘画艺术上受陈师曾影响甚大,他同时吸取吴昌硕之长。他专长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但画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他还推崇徐渭、朱耷、石涛、金农。尤工虾蟹、蝉、蝶、鱼、鸟、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山水构图奇异不落旧蹊,极富创造精神,篆刻独出手眼,书法卓然不群,蔚为大家。齐白石的画,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他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摩它们的精神。他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他的题句非常诙谐巧妙,他画的两只小鸡争夺一条小虫,题曰;“他日相呼”。一幅《棉花图》题曰:“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不倒翁图》题“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
齐白石作品的市场行情
齐白石一生创作勤奋,作画极多,一天不画画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痒,创作多得惊人,好得出奇,仅1953年一年,大小作品就有600多幅。1922年,陈师曾把齐白石的画介绍到东京,参加中日联合会绘画展览会,结果大受欢迎。全部以高价卖出,但当时在国内他的画作价却很低。20年代,齐白石得到徐悲鸿的提携,作品逐渐被收藏家所认识,价格稳步提高。现在,国内一级市场已难见到齐白石作品进行公开出售,书画商店见到他的真迹自会以高价收购,而标价出售则极少能见到。在香港和纽约市场,每年固定拍卖齐白石作品,他是作品被拍卖最多的现代画家。在香港市场,他的最新价格大约是30-100万港元,较高价格是1989年创造的,达120万港元。国内拍卖市场中,齐白石的价格最高,最高记录是嘉德拍卖公司拍卖的一件《山水》册页,为517万元。后来嘉德公司又搞了一次齐白石作品专场拍卖,效果虽然较好,但此后齐白石作品的价格一直处于较低状态。
生活中的两三事
抗日战争时期,北平伪警司令、大特务头子宣铁吾过生日,硬邀请国画大师齐白石 (1863一1957年)赴宴作画。 齐白石来到宴会上, 环顾了一下满堂宾客,略为思索,铺纸挥洒。 转眼之间,一只水墨螃蟹跃然纸上。 众人赞不绝口,宣铁吾喜形于色。 不料,齐白石笔锋轻轻一挥,在画上题了一行字--“横行到几时”,后书“铁吾将军” , 然后仰头拂袖而去。
一个汉奸求画,齐白石画了一个涂着白鼻子,头戴乌纱帽的不倒翁,还题了一首诗: 乌纱白扇俨然官, 不倒原来泥半团, 将妆忽然来打破, 浑身何处有心肝.?
1937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 齐白石为了不受敌人利用,坚持闭门不出,并在门口 贴出告示,上书:“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 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 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 齐白石还嫌不够,又画了一幅画来表明自己的心迹。 画面很特殊,一般人画悲翠时,都让它站在石头或荷径上,窥伺着水面上的鱼儿;齐白 石却一反常态, 不去画水面上的鲟鱼,而画深水中的虾,并在画上题字:“从来画悲翠 者必画鱼,余独画虾,虾不浮,悲翠奈何? ”齐白石闭门谢客,自喻为虾,并把作官的 汉奸与日中人比作裴翠,意义深藏,发人深思。
齐白石70多岁的时候,对人说:我才知道,自己不会画画。人们齐声称赞老人的谦逊。老画家说,我真的不会画。人们越发称赞,当然没有人相信他说的话。
齐白石老人的教学观
鲁译元
白石老人有一条重要的绘画理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但白石老人对子女、对弟子、学生风格各异、严宽有别的教学方法,我们却缺乏一定的了解与认识。今年9月16日,是白石老人逝世50周年,本文就老人对子女、对弟子、学生的不同教学方法谈一点肤浅的认识,与大家共勉。
白石老人一生教过许多学生。既有社会名流,也有普通的百姓儿女。他一生带过多少弟子、学生,恐怕谁也说不准确。在中国近、现代书画史上,大凡一些有成就的书画名家,多与白石老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学习艺术门类,是很重视师承关系的。无论是哪一门学科,能遇到一位好老师,可谓三生有幸。画画也一样,需要名师扶持、引导、指点。当然,学者在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更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凡事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天道酬勤就是这个道理。
白石老人很懂得心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学,很会调动学者的积极性。人都有好奇心、虚荣心,如果没有好奇心、虚荣心,就不会有上进心。白石老人对弟子、学生们的教学与作品点评中,大多都是宽慰、激励的语言。画画,生活,做人……
老人常将弟子、学生与自己相提并论,无不透着老人的一种慈祥与大度、宽容与平等的高贵情操。这种朋友式、兄弟般的师生情,是老人像父爱那样对弟子、学生们的一种责任,一种期盼。
然而,白石老人在对待子女的绘画学习上,却采取与弟子、学生们截然不同的方法。我们从白石老人给子女们的一些作品评语中,却很难看到赞扬、夸奖的语言。一句“要得”、“有能学之能”,就算是最高的评分。就是老人在给子女们的篆刻印章中,也大多是一些名章或者“白石后人”、“白石第几子”、“大匠之门”等这样的印章。对这个问题,我曾专门向齐良迟老师作过讨教。他说:“我父亲觉得弟子、学生毕竟是家里的客人,来一趟不容易。所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他们的绘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他们有了学习的动力,就可以受益终生。而子女毕竟是家里人,与父母朝夕相处,学习条件要好得多。同样一件事,因时间、地点、对象不同,要达到好效果,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
我联想起齐良迟请他父亲白石老人给他题斋名的事。那时,齐良迟老师在北京辅仁大学早已毕业,并在诗、书、画、印方面崭露头角。有一天,他央求白石老人给他题个斋名,说:“爸爸,您叫‘寄萍堂’,我叫什么堂号好啊?”白石老人看了看良迟四子,笑道:“那好,给你也题一个,题什么字呢?”白石老人想了想然后说:“你呀,就叫‘补读斋’吧。你书念得太少,还得补读啊!”良迟老师当时听后很失望。心想干嘛起这么个堂号呢?我已经读了不少书了,怎么还要“补读”呢,看到白石老人给他刚刚写的“补读斋”条幅,嘴里不说什么,接过来放回自己的屋里,始终没有挂,觉得太丢面子。到了良迟老师七十岁后,他把这件认为“丢脸”的事当做笑话来讲。他说:“人到了这个年龄,愈来愈感到‘补读’的渴求,也愈来愈感到我父亲白石老人当年的良苦用心……”
白石老人在对待子女与对弟子、学生的育才方式上虽然有所不同,但目的是一样的。就是盼望晚辈早日成才,展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