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 非遗,制茶方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26 14:19:47 浏览1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制茶方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制茶方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2年11月29日,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与“物质文化遗产”相对。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茶方法
《茶经》将制茶的器具及方法著书立论,承先启后,公诸社会,后人欲研究茶史、茶事,均首推茶经。唐代制茶过程及使用器具,陆羽分二、三两章分别说明,而团茶的制造方法陆羽则分采、蒸、捣,拍、焙穿、藏等七个步骤。唐代以前无制茶法,往往是直接采生叶煮饮,唐以后则以干茶煮饮。
中国宋代是饮茶鼎盛期,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嗜茶成风。对茶叶的需求量非常大。宋代以品饮团茶为主。据赵汝砺《北苑别录》记载的团茶制法。较陆羽的制法又更精细,品质也更为提高,宋代团茶制法是采、拣芽、榨、研、造、过黄等七个步骤。

绿茶制作技艺之雨花茶制作技艺

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目前,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共涵盖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其中的绿茶制作技艺(雨花茶制作技艺)。
绿茶制作技艺雨花茶制作技艺
雨花茶制作技艺是中国传统绿茶针形类茶制作技艺的杰出代表。雨花茶形如松针,条紧圆直,锋苗挺秀,色泽翠绿,汤色清澈,香气高雅,滋味鲜醇,在绿茶中别具一格。
“雨花茶”在传承了绿茶的传统炒制工艺基础上,工艺更加精细,流程包括鲜叶采摘、拣剔、摊凉、杀青、揉捻、打毛火、整形、干燥、筛分等多道工序,其独创的搓条抓条技法,是传统绿茶制作技艺的瑰宝;精制筛分工艺,被誉为中国古老制茶技艺的活化石。
1、摊凉
采摘回来的茶叶在20~25度的阴凉通风处放置3~5小时,在此期间翻动一至两次。
轻拿轻放,抖散均匀。经过适当的摊放,芽叶中的水分轻度散发,有清香气产生时即可炒制。
2、杀青
杀青的目的是在高温下灭活新鲜叶片中的酶活性并蒸发一些水。杀青在锅内进行,锅内温度升至120~140度。
将萎蔫的绿叶放入茶叶制作专用的油润滑锅中,去水时间为5~7分钟,重量减轻25%左右,茶叶去青完成。
3、揉捻
杀青叶摊凉2~3分钟,在杀青没有完全冷却时开始揉捻。
采用双手揉捏的方法,即双手捧着茶叶,在细竹篮上来回推。
动作先轻后重,先慢后快,揉捻时的力度掌握要注意,“来轻去稍重”。
每揉2~3分钟,解块散热一次。揉捻全过程时间为20分钟左右把叶子搓成条形状。
4、整形干燥
整形干燥是形成雨花茶独特形状的关键工序。掌握锅的温度在85-90℃,并擦一点专用油。投叶揉捻,一边抽炒,一边抖散。
当茶叶稍干时,将茶叶放在手掌中,用双手轻轻揉搓成茶条,然后摇动。
5、理条
直到叶子没有粘在手上就可以将锅的温度降低到60~65度,五指伸开,两手合抱叶子,顺着一个方向,用手心滚搓,轻重相间,进行理条。当茶叶干透90%后,就可以摊凉,变成雨花茶。
制作好的雨花茶茶叶色、香、味、形俱佳,在绿茶中别具一格。其形如松针条紧圆直,锋苗挺秀;色泽翠绿,白毫显露;香气高雅,滋味鲜醇;汤色清澈,叶底嫩绿。

2022年哪一项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茶。根据查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传网得知,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22年11月29日晚,“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文化的重要遗产,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的茶农、传统制茶技艺、民俗、歌舞等,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多种文化表现形式,包括采摘、杀青、闷黄、蒸压、干燥、包装等环节。该遗产项目世代传承,目前有超过150万相关从业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与自然相互融合的见证。
此次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将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对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黄茶之君山银针制作技艺

君山茶在唐代已成为贡品,当时称“湖茶”。宋代称“白鹤茶”“黄翎毛”。
到明代,茶树种植和技艺传承区域逐渐拓展,清代达到鼎盛。据《巴陵县志》记载:“君山产茶嫩绿似莲心。”“君山贡茶自清始,每岁贡十八斤。”
又据《湖南省新通志》记载:“君山茶色味似龙井,叶微宽而绿过之。”古人形容此茶如“白银盘里一青螺”。
君山银针茶产于湖南岳阳市君山区。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是岳阳市君山人民经过无数代人长期艰苦探索、不断实践总结出来的一套较为完整的传统制茶技艺。
君山银针茶色、香、味、形俱佳,是我国独有的黄茶典范,是中国茶叶中的珍品。
制作技艺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主要包括:采摘、摊晾、杀青、摊凉、初烘、初包、复烘、复包、足火、精选等十道工序。
1、采摘
每年在“清明”前后七天到十天采摘,采摘标准为春茶的首轮嫩芽。坚持“雨天不采、风霜不采、开口不采、发紫不采、空心不采、弯曲不采、虫伤不采、细瘦不采、不合尺寸不采”等九不采。
2、摊晾
将鲜叶摊放于篾盘中,厚度为3~5cm,通微风,加快水分蒸发,含水量70%左右为适度。
3、杀青
茶叶下锅后,两手轻轻捞起,由怀内向前推去,再上抛抖散,让茶芽沿锅下滑。约经4~5分钟,芽蒂萎软清气消失,发出茶香,即可出锅。
4、摊凉
杀青叶出锅后,盛于小篾盘中,轻轻杨簸数次,散发热气,清除细末杂片。摊凉4~5分钟,即可初烘。
5、初烘
放在炭火炕灶上,温度掌握在50~60℃,烘20~30分钟,至五成干。
6、初包
初烘叶稍经摊凉,即用牛皮纸包好,每包1.5公斤左右,置于箱内,放置40~48小时,谓之初包闷黄,以促使君山银针特有色香味的形成。
7、复烘
复烘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蒸发水分,固定已形成的有效物质,减缓在复包过程中某些物质的转化。
8、复包
补充初包发酵程度的不足,以利继续形成黄茶特有的品质,复包闷黄时间银针为22~24小时,待色成微黄色为适度。
9、足火
在焙笼上进行足干,温度50~55℃,其间每隔10~15分钟翻动一次,烘约1小时,将茶的含水量烘至5~6%。
10、精选
君山银针叶片的长短、宽窄、厚薄均是以毫米计算,500克君山银针茶,约需精选出标准一致的四万个茶芽。
品质与冲泡君山银针茶成品特色明显:内呈橙黄色,外裹一层白毫,故得雅号“金镶玉”,又因茶芽外形很像一根根银针,故名君山银针。
冲泡后香气清鲜,汤色浅黄,滋味甜爽,叶底明亮。
在玻璃杯中,可见芽尖悬空竖立,徐徐下沉,再泡再起,可三起三落。
传承与保护黄茶制作技艺(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于2021年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岳阳市君山区文化馆成立于1996年,下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业务部门,文化馆立足基层,积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积极增强民众非遗保护意识,积极活跃群众文艺生活、繁荣地方艺术创作。

潮州功夫茶艺非遗传承

潮州功夫茶艺是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之一,是广东省潮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种将制茶技艺、茶具、茶道、文化等方面融合在一起的茶艺表演形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州功夫茶艺的传承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汉代,经过千年的历史积淀和不断发展,现已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饮茶方式和文化表现形式。潮州功夫茶艺主要包括制茶、烹茶、品茶三个环节。在制茶环节中,茶艺师会精选茶叶,进行烘焙,以保证茶叶的香味和口感。在烹茶环节中,茶艺师会根据客人的需求和口味选择合适的茶具和热水,用手法、器具等技巧烹制一杯香气扑鼻的好茶。在品茶环节中,茶艺师会向客人介绍茶的品种、产区、采摘和制作工艺等相关知识,让客人学习如何饮茶并欣赏茶的香气、味道和色泽。潮州功夫茶艺的传承者们在将这一文化传承下去的过程中,注重将茶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后人,同时也不断创新和发展,将潮州功夫茶艺打造成一个可体验、可欣赏、可品味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同时,政府和社会也在积极推动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为潮州功夫茶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保障和支持。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黑茶(茯砖茶)制作技艺


茯砖茶产于湖南省益阳市。益阳地处湖南中部,洞庭湖西南岸,山岳起伏和缓,土层深厚肥沃,十分利于茶树的生长。
茯砖茶的文字记载始见于顺治元年(1644)前后,清初官茶由茶商自陕西领引纳税,带引赴湖南益阳等地采买。湖南安化引茶运抵陕西泾阳后,手工筑制成砖茶,称“泾阳砖”,当地又名“湖茶”。因为需在伏天筑制,故称“伏砖茶”,又因其具备独特的药理功效,就由“伏茶”美称为“茯茶”“福砖”。
制作技艺
茯砖茶茯砖茶制作技艺复杂、周期长、成本高,其制作工序分毛茶采制、杀青、初揉、渥堆等50多道,主要归纳为黑毛茶加工、清茶加工、筑茶成封三个步骤,最后还可进行发花。
黑毛茶加工
黑毛茶1、杀青
杀青前先洒水,俗称“打浆”或“灌浆”,一般每5千克鲜叶洒水0.5千克,露水叶、雨水叶和较嫩的原料,可以不洒水。杀青翻炒时产生高温蒸汽,有利于将茶叶杀匀杀透。
2、初揉
杀青叶趁热揉捻,使粗大茶叶初步揉捻成条,且茶汁溢出附于茶叶表面。
3、渥堆
初揉的茶叶,选择背窗、洁净和避免阳光直射的地面进行渥堆。堆高约66-100厘米,上盖湿布等物,借以保湿保温。
4、复揉
因渥堆后的茶条有回松现象,需复揉使茶条卷紧、美观,并通过破损细胞以增进茶叶内质。
5、干燥
使用七星灶,以松柴明火烘焙,分层累加湿坯并且长时间一次干燥。烘茶时分七次加入湿坯,待上层达到八成干时翻焙,上下互换,烘干下焙。烘完的毛茶色泽乌黑油润,有独特的松香烟。
清茶加工
砍剁毛茶将毛茶原料拼配后剁碎或破碎,且一律在长方形的特大木板上进行。木板的两边各坐着两名簸工,进行砍剁和筛分茶叶。筛下的碎茶即“清茶”。
筑茶成封
准备灌封炒茶烹水
取6斤2两清茶放入铁锅中,随即用手将茶扒开,舀三瓢“茶汁”倒进锅中,此时制茶师手握两根木杈进行翻炒。炒至茶叶变软,即将茶铲出锅外进行灌封。
筑制
需要三个人配合进行。灌封工人坐“梆子”(木模)侧边,一边簸茶散汽,一边灌茶进纸;另一人坐在梆子另一边,名“扶棒”;还有一人站在梆子正面,提棍进行杵筑。边灌边筑,历时约3分钟,六斤茶正好筑进封壳中。
发花
金花发花,是通过对筑封成型的茯砖茶进行温度和湿度的有效控制,从而使砖内产生一种对人体有益的金黄色颗粒“金花”,即冠突散囊菌。其中,温湿度的掌握是发花的关键。
金花酵库筑制好的茯砖茶按顺序叠放于室内,并加棕片覆盖,以保持一定的湿度。茯砖因发酵而自然升温,待砖片裱纸的表面出现白色霉状物,及时调整砖片的上下、左右位置。历时约10天,发花过程完毕。
品质与冲泡
茯砖茶
茯砖茶汤色橙黄明亮、香气纯正、滋味醇和,其独有的两种活性物质——茯茶素A和茯茶素B。
数百年来,茯砖茶以其独特的作用,与奶、肉并列,成为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奶茶
茯砖茶的饮用方式有很多,可以煮饮、加入牛奶等调饮、采用工夫泡法等。在少数名族地区,较常见的是将茯砖茶煎煮后,加入适量的牛奶、羊奶或驼奶等,并加入适当的盐进行调味,最终制成的奶茶鲜香可口,消食提神。
传承与保护
黑茶制作技艺(茯砖茶制作技艺)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名录,刘杏益是其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刘杏益
刘杏益,1964年生于益阳市赫山区,1985年湖南农业大学茶叶专业毕业。刘杏益专注于茯砖茶30余年,致力于茯砖茶生产工艺及功效等方面的研究,为该茶的发展与推广探寻方向。同时,他又参与研发110多款茯砖茶产品,如2001年,他与湖南农业大学合作,研发了湖南黑茶的首款饮料。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云南、广西、四川、贵州篇

我国茶区辽阔,主要分为江北茶区、江南茶区、华南茶区、西南茶区,其中西南茶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包括了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地,是茶树的起源地,也是中国最古老的茶区。
云南云南茶叶的种类多,分布广,现代的保护与传承努力成果非常显著,黑茶加工技术的导入产生了普洱熟茶,茶叶加工技艺的民族性也是民族大省特色的一个折射。
作为茶叶发源地的云南省有6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入选“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其中再加工茶有4项分别是普洱贡茶(2008)、大益茶(2008)、下关沱茶(2011)、德昂酸茶(2021),红茶有1项滇红(2014),此外还有一项茶俗是白族三道茶(2014)。
1、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
“贡茶”即中国古代专门进贡皇室供帝王将相享用的茶叶。
普洱茶以产地为命名出发点,普洱贡茶是在原普洱府(现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贡茶厂通过“五选八弃”的严格程序精制而成。深受清朝皇帝的喜爱,在普洱茶成为贡茶后的百年间,“夏喝龙井,冬饮普洱”成为了清宫的饮茶习惯。普洱贡茶不仅是清朝皇室的至尊标志,也被大量用于祭祀、医药、赏赐和送礼,尤其是作为国礼,赏赐给各国使节。
2008年,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茶园风光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经过数代人的实践,约定俗成为相对固定的程式。
原料采选:开采时由村寨头人和有威望的老人经过占卜和实地查看,选出普洱茶·贡茶的首采地。在普洱史志中,对贡茶的采摘有着严格的要求,如要“五选八弃”。“五选”就是:选日子,即选择谷雨前的吉日;选时辰,即选在晴天、日出之前采的茶最佳;选茶山,即选择种植得最好的茶地;还有选茶叶、选茶枝。“八弃”是对采茶的具体要求,即弃无芽、弃叶大、弃叶小、弃芽瘦、弃芽曲、弃色淡、弃食虫和弃色紫。
揉捻杀青:在热锅里用闷、抖结合的手法,使鲜叶受热而均匀地失去部分水分。关键在温度的掌握,全凭经验和手感。茶叶的温度过低,鲜叶的生涩味不能清除;温度过高,对茶叶中的活性酶破坏太大,不利于后期发酵和茶多酚类物质的保留。普洱茶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后来的自然发酵而产生愈来愈香的品味和独特的保健功效。
揉捻:用手直接搓揉已杀青的茶叶,关键在轻重的把握和重力方向的技巧,目的是使茶叶揉成条索状,使之可晾晒成晒青茶。
蒸压成型:即晒青茶经过蒸软、袋揉、压模、定型、干燥和包装等工序,制成各种形状的紧压茶。
2、普洱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
云南省勐海县旧称:“佛海”。
1939年,著名茶人范和均创建勐海茶厂,研制和生产普洱茶。“大益”普洱茶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制作技艺包括30 多道工序,即毛茶加工、发酵、用不同内质特征的茶叶(包括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级别等)来构建产品丰富、和谐而且稳定的口感,也由此产生了大量经典的普洱茶产品。
2008年,普洱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晒干毛茶加工工序
采摘、摊晾、杀青、揉捻、晒干。
发酵制作工序
选料、入堆、潮水、翻堆、解块、风干、醇化、起堆。
筛分制作工序
圆筛、抖筛、风选、复做、拣剔。
搭配工艺
扦样、拼配、匀堆。
成型制作工序
潮水、称茶、蒸茶、做型、压制、解袋、摆茶、上烘、下烘。
包装工序
棉纸印刷、内包、扎筒、外包。
3、黑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
沱茶是一种制成圆锥窝头状的紧压茶,一面看似圆面包,另一面看似厚壁碗,中间下凹。沱茶历史悠久,虽然下关并不产茶,却汇集了来自云南省内各地最好的制茶原料,也只有云南下关制作的沱茶才叫下关沱茶,下关沱茶由白族同胞创制。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作为基本原料,主要技艺为筛分、拣剔、半成品拼配、称量、蒸揉、压制成型、干燥、包装等。其中,压制成型是技术关键。
2011年,黑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下关沱茶其中,压制成型是技术关键。在1953年以前采用双手揉成,既费时又费力,后改为木凳压制,凳上有凹凸槽模,运用扛杆原理进行压制,之后在布袋内冷却,等定型后解开布袋。置于木框上晾干,完成压制过程。这些技艺的传承主要靠手口相传,凭长期实践经验和体会才能掌握。以上工艺特征,具有显著的当地特色和多方面的价值。
4、红茶制作技艺(滇红制作技艺)
有人说滇红的茶汤风味就是云南的风情,“浓、强、鲜、香”是它的特点。1937年,“滇红之父”冯绍裘在云南凤庆,以当地大叶种茶试制红茶并取得成功,随后远销海外,为抗战换回珍贵的外汇。
2014年,红茶制作技艺(滇红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揉捻滇红是云南红茶的统称,分为滇红工夫和滇红碎茶两种。产地大都位于云南省南部的临沧、保山地区和西双版纳,这里被科学家们称为“生物优生地带”。
滇红工夫,又称滇红条茶,芽叶肥壮,金毫显露,汤色红艳,滋味浓烈,香气馥郁。滇红碎茶,又称滇红分级茶,其外形均匀,色泽乌润,滋味浓烈,香气鲜锐,汤色红亮。
滇红茶初制的传统制作技艺主要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道工序。初制是滇红茶制作的关键,有“初制把五关”之说,即鲜叶原料是基础,萎凋适度是前提,揉捻充分是关键,发酵协调是中心,两次干燥是保证。
5、德昂酸茶制作技艺
德昂族是云南省芒市古老的世居民族之一,有“茶的民族”“古老茶农”的美誉。
通常选择春夏两季来制作酸茶,以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经过杀青、揉捻、厌氧发酵、舂制(或捣碎)、做型、干燥等加工而成。其中厌氧发酵是关键,将揉捻叶放入竹筒或土罐内压紧压实后埋于地下,发酵 2 个月。
德昂族酸茶分湿茶和干茶两种,湿茶为食用,干茶为饮用。饮用的酸茶汤色因年限长短可呈现出黄绿色、金黄色或红色。酸茶嗅之微酸,品之轻柔爽口,回味甘甜。
2021 年,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5、民俗(白族三道茶)
白族主要聚居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逢年过节、宾客临门,都要饮“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三道茶蕴含了白族借茶喻世的一种茶道形式,也是重要的待客礼仪。
第一道为苦茶,将茶叶放入小砂罐烘烤至散发焦香后倒入沸水,片刻再将茶汤分入茶盅,此茶浓烈,色如琥珀,滋味苦涩,寓意“要立业,必须吃苦在先”。
第二道为甜茶,向小砂罐续水烹煮,小茶盅换成放了红糖、核桃肉的小碗,冲入茶水即成,此茶入口香甜,寓意苦尽甘来。
第三道为回味茶,在茶碗中放入少许花椒和一勺蜂蜜,再冲入滚沸的茶水,此茶甜、苦、麻、辣,回味无穷,寓意人生要经常回味,不忘先苦后甜的道理。
2014 年,茶俗(白族三道茶)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广西广西省有2项入选,1项六堡茶黑茶制作技艺(2014),1项瑶族油茶茶俗(2021)。
1、黑茶制作技艺(六堡茶制作技艺)
六堡茶主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贺县、藤县、岑溪、灌阳等地。
六堡茶属于黑茶,被称作茶船古道上的“黑宝石”,以“红、浓、陈、醇”四绝驰誉海内外,是我国知名的“侨销茶之王”。经杀青、揉捻、渥堆、初蒸、发酵、复蒸、干燥、晾置、加压、陈化等工序制成,干芽条索壮实,有黑褐油润的色泽,汤色红浓明亮,滋味醇和爽口,散发出独特的槟榔香味。
2014年,黑茶制作技艺(六堡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六堡茶民俗(瑶族油茶习俗)
瑶族多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一带,瑶族人多喜爱吃油茶,咸爽鲜香,可以充饥解渴、祛邪祛湿、开胃生津。
广西瑶族油茶特色十分鲜明,属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俗”类别,从茶的视角看是饮茶的习俗,也是瑶族人待客的传统礼仪,客人喝油茶,一般不少于三碗,有“三碗不见外”的寓意。
瑶族油茶先将米花、花生、黄豆等配料或煎或炒或煮,再另起油锅将茶叶炒至微微变色,等它散发茶香时加入适量姜和盐翻炒,随后加水煮沸3至5分钟,捞尽茶渣后将备好的配料倒入茶汤中即可。品尝时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葱、姜或韭菜等佐料。
2021年,民俗(瑶族油茶习俗)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四川四川省有2项入选,一项是唯一以区域公共品牌申报非遗的蒙山茶,涵盖了4种绿茶和1种黄茶。另一项是再加工茶南路边茶。
1、黑茶制作技艺(南路边茶制作技艺)
南路边茶是四川省的特产,以雨城、名山、荥经、天全、邛崃五县(区、市)所产边茶划为“南路边茶”。是历史上长期销往西藏、青海、新疆、甘肃等地的茶叶,并很早就进入了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家和地区。
南路边茶外形褐黑油润,汤色褐红明亮,香气浓郁持久,滋味醇和悠长,加入酥油、盐、核桃仁末等搅拌而成的酥油茶,更是藏族同胞必不可少的传统饮品。
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主要分为采割、原料茶初制、成品茶加工三个部分,具有重发酵、后发酵、多次发酵、非酶促发酵、转色发酵等主要特色。
2008年,黑茶制作技艺(南路边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绿茶制作技艺(蒙山茶制作技艺)
四川雅安市名山区是中国传统茶区,是有史记载世界上人工种茶最早的地方之一。当地以“蒙山茶”茶产业集群为基础,以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共创茶叶区域公共品牌。
2021 年,蒙顶甘露、蒙顶黄芽、蒙顶石花、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五种代表性茶品,以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蒙顶黄芽贵州贵州省有1项入选,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2014)。
1、绿茶制作技艺(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
在高海拔、低纬度、寡日照、多云雾、佳山水的生长环境下,都匀毛尖的鲜爽度体现得非常明显。
都 匀 毛 尖 又 名“ 白 毛 尖”“ 细 毛 尖”“鱼钩茶”“雀舌茶”,产自贵州省都匀市 , 清明前后开采,选一芽一叶初展, 长度不超过 2 厘米,通常 500 克毛尖茶需要 5.3 万到 5.6 万个芽头。干茶外形紧细卷曲,色泽银白含绿,冲泡时水温在 85℃至 90℃,浸泡时间可以缩短,冲泡后香气浓郁且鲜味浓,花香等复合香里伴有高山冷意,汤色浅绿见黄, 滋味浓强,叶底肥壮。
都匀毛尖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流程复杂、精细,同一口锅“火中取宝,一气呵成”。整个技艺流程包括采摘、杀青、揉捻、搓团、提毫、烘焙等工序,是黔南布依族、苗族、水族群众的智慧结晶,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2014 年,绿茶制作技艺(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被列 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制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制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2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的文明饮料之一,它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喜爱,饮茶风尚遍及全球。迄今为止,全世界种茶国家高达六十多个,但探本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接触的茶名、饮用的茶叶、饮茶方法、引种的茶苗、种植技术、制作工艺以及茶具茶艺等皆直接或间接源自中国。
茶的种类
按照大的类别可将茶分为六大类,即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等。绿茶:绿茶是历史最悠久的茶类,以适宜的茶树的新梢作为原材料,经过杀青,后揉捻,干燥等工序制作而成,香高味远,品质优异。红茶:由于在加工过程中有发酵这一工序,其成分和颜色均发生了变化,干茶的色泽和茶汤都呈现出红色,故此得名。
青茶:乌龙茶也叫青茶,属于半发酵的茶类,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既有红茶的鲜浓茶味,又有绿茶的清淡芳香。白茶:白茶是我国所独有的一种茶,外形毫毛银白,具有“绿妆素裹”的美感。黄茶:黄茶在制作过程中经过闷堆渥黄,因而形成黄叶,黄汤。黑茶:黑茶原料粗老,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色呈暗褐色。

国家级非遗西湖龙井

西湖龙井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浙江省杭州市的一种特色茶叶。西湖龙井茶以其浓香、鲜爽的口味和独特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西湖龙井茶产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种植面积广泛分布在西湖周边的村庄和山区。西湖龙井茶的制作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传说当时有一条巨龙在西湖附近的泉水中居住,每年春天,巨龙在泉水中焚烧自己的身体,水中便涌出灵泉,茶树便从灵泉中生长出来。因此,西湖龙井茶被称为“龙井茶”。西湖龙井茶具有独特的制作工艺。一般来说,西湖龙井茶采用嫩叶为原料,经过摘叶、杀青、揉捻、干燥等多个工序制作而成。制作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以保持茶叶的形状和香气。西湖龙井茶有四个主要品种,分别是狮峰、龙井、溪涧和太湖。每一种品种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特点。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湖龙井茶在传统农耕文化、古茶树种植和制茶工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西湖龙井茶的传统制作工艺被认为是中国制茶工艺的瑰宝之一。此外,西湖龙井茶也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第一茶”。近年来,为保护和传承西湖龙井茶的制作工艺和文化价值,杭州市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茶树保护,推广传统制茶技艺,培养茶叶专业人才等。这些举措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西湖龙井茶的独特文化价值,促进其在国内外的推广和发展。

三道茶是非遗吗

三道茶是非遗。
云南大理民俗的茶俗(白族三道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此次也作为中国申报的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中的一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一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白族的“三道茶”在白语里为“绍道兆”,最早见载于徐霞客所著的《滇游日记》。白族大凡在逢年过节、生辰寿诞、男婚女嫁、拜师学艺等喜庆日子里,或是在亲朋宾客来访之际,都会以“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款待。从第一杯的千古之茶,到第二杯的幸福之茶,再到第三杯的回忆之茶,就是一种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
三道茶的由来:
白族的三道茶当初只是长辈对晚辈求学、学艺、经商,以及新女婿上门时的一种礼俗。它的形成,还伴随着一个富有哲理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在大理苍山脚下,住着一位手艺高超的老木匠。他带有一个徒弟,学了多年还不让出师。
一天,他对徒弟说:“你作为一个木匠,会雕会刻,还只学到一半功夫。要是跟我上山,你能把大树锯倒,锯下板子,扛得回家,才算出师。”但还未等徒弟将树锯成板子,已觉口干舌燥,只好恳求师父让他下山取水解渴,但师父不依。到傍晚时分,还未锯完板子,徒弟再也忍受不住了,只好随手抓了一把树叶,放进口里咀嚼,想用来解渴。
这时,师父从怀里取出一块红糖递给徒弟,郑重地说:“这叫先苦后甜!”徒弟吃了这块糖后,觉得口不渴了,精神也振作了。于是赶快起身,把板子扛回家。从此以后,师父就让徒弟出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