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套人民币由谁书写,人民币上的字是谁写的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12 19:55:59 浏览1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人民币上的字是谁写的

人民币上的字是谁写的介绍如下:
第二套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是繁体字,从左至右,全部由马文蔚所写。第三套人民币上的面额汉字改用宋体字,但“中国人民银行”仍然沿用马文蔚所写的字。
第四套人民币又重新把面额改回了马文蔚先生的字,同时把行名和面额汉字中的繁体字改成简体字,文蔚所写的“中国人民银行”6个字之中,“国”和“银”原来是繁体字。第4套人民币准备发行时,人民银行总行决定把繁体改为简体,便想请马文蔚重写简体的国和银两个字。
第一套人民币
解放战争进入大反攻后,解放区逐步扩大,很多解放区连成了一片。但各解放区的货币当时并不一样,造成了很多方面的障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共中央决定开展货币统一工作。
中央同意筹建中央银行,当时的负责人董必武就在考虑中央银行的名称问题。在广泛征求意见后,董必武认为创建的解放区银行,不仅要考虑货币统一,还要和将来建立共和国联结起来,现在的中央银行就是以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所以叫“中国人民银行”。中央批准了他名称的建议。
1947年在中央政府所在地西柏坡附近的夹峪村正式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曾任陕甘宁边区财政厅长的南汉宸为筹备处主任。
1948年初,南汉宸在西柏坡请董必武为第一套人民币题写行名,一开始的时候董必武推辞说:“我的字不好,最好请其他知名的学者来写。“在南汉宸的再三请求下,董老才答应了下来。在西柏坡的农家小院里,董必武在这里写出了“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
第二套人民币
说到第二套人民币,就必须提到一个人,它就是马文蔚先生。
马文蔚先生祖籍山西,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毕业后,曾担任过国民党中央信托局人事司甄核科主任。在这期间受到了诬陷,还因此被免了职。等到真相大白后,同是山西老乡的孔祥熙想请马文蔚回中央银行当处长,却被马文蔚直言拒绝,不在为国民党政府工作。
解放后的马文蔚由薄一波介绍,认识了当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南汉宸,并加入了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担任了研究员。
1950年的一天,中午休息的时候,南行长特别将马文蔚叫到了办公室。问马文蔚是否愿意写几个字,试试笔。于是,马文蔚就按照南行长的要求分别写了几套"中国人民银行"和壹、贰、叁、等其他字。白宣纸用完后,又在各色其他宣纸上继续写。写完后马文蔚才意识到他写的字可能会用在人民币上,便谦虚的讲:"写得不好,如果哪个有用,可剪开挑一挑。"
当时南汉宸行长也请过很多人写了这些字挑选、比较,最终还是选择了马文蔚写的字。设计好后将票样送给中央领导审阅、修订上报后,从此马文蔚写的这一套字就确定在人民币上了。
马文蔚先生写的这套字,字形据专家分析与《张黑女墓志》非常像,也可以叫做张黑女体。 字写得非常好。从此之后的多套人民币也大都采用了马先生的这套字。
第三套及以后的人民币
第二套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是繁体字,从左至右,全部由马文蔚所写。第三套人民币上的面额汉字改用宋体字,但“中国人民银行”仍然沿用马文蔚所写的字。第四套人民币又重新把面额改回了马文蔚先生的字,同时把行名和面额汉字中的繁体字改成简体字,文蔚所写的“中国人民银行”6个字之中,“国”和“银”原来是繁体字。
第4套人民币准备发行时,人民银行总行决定把繁体改为简体,便想请马文蔚重写简体的国和银两个字。但当时已经是80年代,马文蔚先生已是80岁高龄,握笔不稳,未能写成。最后找到专家细心临摹马老的字迹,才仿写出了简体的国和银字。
现在使用的第五套人民币,面额的字体改用宋体,但“中国人民银行”6个字依然沿用马文蔚字体。而中国人民银行总部大厦上那几个字也是用的马文蔚的这些字。

请问,第二套人民币上的几个字“中国人民银行是谁写的?

第一套是董必武题写,
第二套是马文蔚书写,
包括中国人民银行,
壹贰拾伍元角分等,
并沿用至今。

中国人民银行是谁写的这几个大字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马文蔚书写的“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不仅用在第二套人民币以来的各版人民币上,而且广泛用于各级人民银行的机构门牌。
迄今为止,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发行过五套人民币。很多人可能没想到,早在建国前,具体来讲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就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在1955年、1962年、1987年和1999年陆续发行了第二至第五套人民币。从第二套人民币开始,“中国人民银行”的书法字样一直沿用至今。第二套人民币票面“中国人民银行”这六个字刚柔并济,遒劲不失圆润,端庄不失灵巧,被誉为当代书法精品。
马文蔚书写应为“中国人民银行”和“壹、贰、叁、伍、拾、圆、角、分”及年号,共19个字。1956年公布了第一批汉字简化字,其中的“国”“银”两字简化为“国”和“银”,总行曾给马先生来函让其重写,但当时马老已八十高龄,身体多病,握笔困难,难以书写,最后这项任务就落在北京印钞厂的专家身上,他们经过细心临摹马老笔体,终于临仿出了“国”和“银”字,国字的“口”和银字的“艮”仍为原迹,并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人民银行谁写的?

中国人民银行是马文蔚写的。
马文蔚(yù),字嚼若,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他书写的“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不仅用在第二套人民币以来的各版人民币上,而且广泛用于各级人民银行的机构门牌。
年幼的马文蔚瘦小体弱,但却聪明伶俐,喜书爱画,上学后勤奋好学,科科成绩优秀,年年考试第一。他和小伙伴们经常用手对着建筑物上的牌匾楹联比划。
好学的马文蔚一直坚持研习诗词书法、医学拳法。特别是对书法情有独钟,他一直苦练《张黑女墓志》等魏碑书法,并虚心向于右任、景梅九等著名书法家求教,练就了脱俗超凡、自成一体的书法技艺,积淀了深厚的书法功底。
人物评价
货币安全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经济凋敞、百废待兴,稳定货币、发展经济成为国家建设的首要任务,确保人民币的安全发行便是经济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头等大事。
建国初期有这样一位央行人,亲手书写了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六个苍劲有力、温厚淡穆的魏楷体字,而自己却守口如瓶,始终坚守底线,从未向人提及。
中国人民银行是马文蔚写的。第二套人民币及以后人民币上的汉字出自何人之手,由于档案没有详细记载,一直是个谜。这个谜底直至30多年后的1983年才被揭开。原来,第二套人民币上的汉字是由当时在中国人民银行任金融研究员的马文蔚先生书写的。1983年3月1日,某报载文说人民币上的汉字不是马文蔚写的。马先生知道后,就给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写了封信,要求落实此事。总行收到此信仅半个月,就派出金融研究所的陈溶同志和高级工艺美术师张作栋来到阳曲县,带着总行的“绝密一号”档案,作调查和技术鉴定,确认档案中所留几套墨迹笔体与马先生的书法完全相同,尽管这些墨迹未曾署名,但还是能认定它是出自马先生之手的。

第二代的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是谁写的

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这几个字是谁写的?
第二套人民币到第五套人民币由马文蔚先生书写,其书写的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和“壹、贰、叁、伍、拾、圆、角、分”等汉字,先后沿用了60余年。

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是谁题写的?

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这几个字是谁写的?
一.董必武为首套人民币题字
我为从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第一套人民币起,至今已经发行了五套人民币。第一套人民币共发行从1元至50000元12种面额,60个票种。前面已经介绍,这些票面上的“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和面额汉字除1000元耕地狭版券外,全部是由当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兼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的董必武同志所书写。这是因为一方面董必武同志的一手好字在解放区有口皆碑,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和人民币的发行都有是在董老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且“中国人民银行”行名也是由他首肯并上报中央批准的。当南汉宸说明想法后,董必武同志非常谦虚地说,我写的字不太好,还是请林老师他们(指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谢觉哉、朱德等)来写吧。后来在南汉宸同志再三请求下,他在一张白纸上横竖写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华民国”,“壹、贰、伍、拾、佰、仟、万圆”,“一、二、三、四、五、七、八、九、十、年”等许多字,有些字加“贰”字还写了几种不同的写法。这些字经过南汉宸筛选,后来就出现在第一套人民币上了。董必武的字被称为“柳体”,刚劲挺拔,俊俏舒逸,为第一套人民币增添了不少色彩。
二.马文蔚为第二套人民币题字
第二套人民币及以后各套人民币上的汉字出自何人之手,由于档案没有详细记载,一直是个迷,这个谜底直至30多年后的1983年才终于被揭开。原来,第二套人民币上的汉字是由当时在中国人民银行任金融研究员的马文蔚先生所书写。
1950年初,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二套人民币改革的设想便提到了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领导人的议事日程。为设计好这套人民币,当时由中国人民银行首任行长南汉宸负责征集人民币上的题字,而由中国人民银行印制局副局长王显周负责组织中央美术学院的罗工柳和周令钊等设计人民币上的图案。据马文蔚先生回忆,那是1951年的一天,南汉宸特意从故宫博物院借来一支宫延用笔,中午休息时,将马文蔚请到自己的办公室,南汉宸拿出笔问:“你看这支毛笔怎么样?”马文蔚一看是十分珍贵的宫延用笔,便说:“真是好笔!”南汉宸说:“你写几个字怎么样?”马文蔚这才注意到,书案上早已摆好了端砚、白宣纸和各色虎皮宣纸。马文蔚问:“写什么呢?”南汉宸说:“就写咱们银行的几个字吧!”马文蔚提起笔,按照南汉宸的意思一连写了好几套“中国人民银行”和“壹、贰、叁、伍、拾、圆、角、分”等字。当时白宣纸用完了,就写在各色虎皮宣纸上,有黄色的,也有绿色的。写完后,马文蔚已意识到他写的字可能会用在人民币上,便说:“写的不好,如果哪个有用,可剪开挑一挑。”南汉宸仔细筛选后,挑出一套较好的放在一边,然后把征集到的其他墨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最后还是选定了马文蔚的墨迹。不久,这些字便出现在了第二套人民币上。以后在设计第三套人民币时,票面上的面额汉字改用了印刷宋体字,但“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六个字仍然沿用。在设计第四套人民币时,又重新把面额文字由印刷宋体改成了马文蔚的手迹,同时把行名和面额汉字中的繁体字改成了简体字,异体字改成了正体字,旧体字改成了新体字,但仍用马文蔚的书体。
那时,人民币的设计和人民币上的题字是作为国家机密不能泄漏的,所以,几十年来,马文蔚守口如瓶,从未向任何人提及此事。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一篇文章促成了这一多年的秘密终于大白天下,那是1983年3月的一天,时任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政协委员、省文史研究馆员的马文蔚先生在翻阅3月1日《山西日报》时,偶然发现一篇将人民币是题字者说成是冀朝鼎的文章,没过几天,《新民晚报》也刊出同样说法的文章。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马文蔚当即提笔给中国人民银行部行写了一封信,说明了事实

请问中国银行这几个字是谁写的?

  中国银行门头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题写的。
  解放后我国第一套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6个字是由当时主持中央财政经济工作的董必武题写的。董老自幼对柳体情有独钟。他以楷书题写的“中国人民银行”6个字刚健俊洁、笔势精悍、骨力遒劲、结构严谨而开张有度,深受书法界好评。
第二套及以后的第三、第四套人民币的“中国人民银行”6个字是由当时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的马文蔚用隶书所写。马文蔚的“中国人民银行”6个字力足丰润,为汉隶和魏碑的变体,典雅和谐,刚柔并济。
  1980年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外汇兑换券上的“中国银行”出自郭沫若的手笔,“中国银行”4个字极富变化,粗笔不臃肿,坚实如柱,细笔不柔弱,瘦劲通神,字字精到,有大气磅礴、力重千钧之势。
是郭沫若先生!下面是一些历史
中国银行门头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题写的。
解放后我国第一套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6个字是由当时主持中央财政经济工作的董必武题写的。董老自幼对柳体情有独钟。他以楷书题写的“中国人民银行”6个字刚健俊洁、笔势精悍、骨力遒劲、结构严谨而开张有度,深受书法界好评。
第二套及以后的第三、第四套人民币的“中国人民银行”6个字是由当时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的马文蔚用隶书所写。马文蔚的“中国人民银行”6个字力足丰润,为汉隶和魏碑的变体,典雅和谐,刚柔并济。
1980年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外汇兑换券上的“中国银行”出自郭沫若的手笔,“中国银行”4个字极富变化,粗笔不臃肿,坚实如柱,细笔不柔弱,瘦劲通神,字字精到,有大气磅礴、力重千钧之势。
这是 郭沫若 写的
郭沫若先生所写。
中国银行的四个字原来是孙中山先生题写的,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原中国银行总行)营业部大楼石刻上的名字仍然是中山先生的原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银行名称的样式和格式因地而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臣兼任中国银行行长后,认为中国银行要有统一的作风。他请著名书法家郭沫若先生(1892-1978)重写。
郭先生所写就很受欢迎。郭沫若的“中国银行”四个字非常多变。粗刷不臃肿,实如柱,细刷不弱,硬如铁,飞白恰到好处。这句话很准确,充满了雄伟和力量。这的确是郭沫若先生题词中最好的。
扩展数据
其他银行标题作者:
1、中国人民银行的六个字是时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员马文伟先生(1904-1988)写的,起源于第二套人民币。
2、交通银行的四个字是中国现代著名书法家郑晓旭写的。郑晓旭(1860-1938)是满洲国成立的参与者之一,是满洲国的傀儡总理。郑晓旭以“郑派”书法闻名,同时也是楷书书法大师。交通银行四个字,字体结构紧凑,既庄重典雅,又危险鲁莽,既不规范,又美观。
3、“招商银行”四个字是1987年由当时87岁的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秦二生先生提出的。

解: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是谁写的是什么字体求解答

第二套人民币及以后的第三套人民币
、第四套人民币的中国人民银行6个 字是由当时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的马文蔚用隶书所写。马文蔚的中国人民银行6个字力足丰润,被誉为汉隶与魏碑的变体,典雅和谐,刚柔并济。
是由居住在山西的一位老书法家马文蔚写的。
传说是这样的:
建国初期,1950年,为了我们新的人民币发行,必须使用【中国人民银行】名字与标记。
周恩来总理派人去山西,找请马文蔚先生题字。
当马文蔚先生看了同志从提包中取出的几支毛笔,立马说:“你们是从京城来的吧?”
“您怎么知道?”
“啊哈,这种毛笔,只有皇宫里才有的。”
来人把来意说清楚之后,马老先生写了【中国人民银行】这六个字。
这几个字,乍一看,平平常常。仔细一看,都觉得端庄大气,潇洒大度,刚柔并济。
大家对周总理的慧眼识人真是赞叹佩服。
这个字体属于【魏碑体与汉隶字体的结合】。是马老先生自己的字风。

人民币是谁造出来的?

人民币是怎么制作的?揭秘人民币制作全过程
货币印制多少是按照当年国民生产总值来印的,能生产多少钱的东西就印多少。印少了就通货紧缩,印多了就通货膨胀。
是国家根据需要
粑粑伊造的!
新中国诞生后,人民币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经历了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它的变迁历史,数十年来一直秘而不宣,以至当今仍鲜为人知。
人民币诞生,毛泽东拒上头像
中国人民银行原计划在1949年1月1日成立,并发行人民币,但因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故决定提前一个月正式开业,同时将各根据地8种货币统一按比价兑换人民币。新币设计委托晋察冀边区印刷局进行设计、制版和印刷。起初设计有毛泽东头像,送审时,毛泽东说:
“人民币是属于国家的,是政府发行的,我现在是党的主席,不是政府主席,怎么能把我的头像印上呢?”于是改为工农群众和生产建设场景。人民币汉字正楷是请董必武书写,由佳木斯东北银行印钞厂代印的。为了防止意外,新的人民币不切开,不加印号码签章,印好后由大连经烟台运达石家庄加工为成品。1948年12月1日上午9时,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发行第一批人民币——伍拾元券、贰拾元券、壹拾元券三种票币,其中伍拾元券人民币第1号(ⅠⅡⅢ-00000001)被直接发行票币的石雷科长保存至今。当天下午,中国人民银行第一任行长南汉宸在石家庄花园饭店设了一桌便宴,以示庆祝这一喜讯。
第二天,《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发布了这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新闻。
自1948年12月1日起至1953年12月止,共印制发行了12种面额、62种版别的第一套人民币。
建国之初印制的票币由中央美术学院罗工柳、周令钊、王式廊设计。由于战争环境,采取多地区分散制版、印刷和分地区就近发行的办法,票面额由小到大,从1元、5元到5万元票券,印刷技术也不同,纸张、油墨多样化,石版、凸版、胶版、凹版和胶版与凹版套合。其中5万元券因当时的国际环境影响和国内的经济状况而没有流通。这套人民币的图案,根据党的路线和政策,集中反映了人民的意志,即建立工业化主题有23个版别,发展生产主题有20个版别,表现工农联盟主题有4个版别。
苏联“老大哥”留下了三种人民币钢版
自1955年3月1日起至1962年4月20日止,共印制发行11种面额、17种版别的第二套人民币。设计人员考虑到英镑上有女王肖像,因此原稿5元券是少数民族人物抬着一幅毛泽东肖像;1元券是天安门城楼正面挂毛泽东画像;2角券的火车头也挂毛泽东像。上报中央审批时,毛泽东又一次严肃指出:“为了制止传统的歌功颂德现象,要遵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议,不得在人民币上印刷我的像。”对于其他票券的图样设计,周恩来总理一一进行审查,作了一系列指示: “券面主景画农妇年纪太苍老,要画得健康一些。”“战士的形象不够英勇,手中拿的还是美式卡宾枪,不恰当。”“汽车图样是我国装配的美式汽车,要改一下,免得外国人误会。”经过本套票币设计者、著名美术教授罗工柳、周令钊的反复修改、调整和补充,并由总行研究员马文蔚先生书写汉文魏体。到1955年2月21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和收回第一套人民币的命令》,规定收回折合比率为1∶10000,即第二套的1元等于第一套的1万元。因版面上印有“一九五三年”字样,故称“五三”版。
当时为了获得前苏联技术援助,我国派设计人员赴莫斯科,我方同前苏联达成协议,由他们提供印钞纸张和设备。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老大哥”却突然变卦,保留了1分券到10元券的三种钢版,于是该套纸币中的这三种票币,被迫在苏联印好后运回我国。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我国的印钞造币工业只能求助于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那时我国印钞纸全部从前苏联进口,纸面的防伪水印图案也是从前苏联做好后运回,油墨颜料则从香港购进。
为此我国印钞工人以高昂的热情努力工作,终于发行了精美的货币。但是,1959年前苏联突然撕毁合约,对我国施加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造币工人只好自力更生,最后在保定造纸厂试制成功了第一批满版水印印钞票纸。1964年后,第二套人民币陆续停止了流通。
“这是仅次于原子弹的绝密技术”
自1962年4月20日起至1980年4月15日止,共印制发行了7种面额、13种版别的第三套人民币,因版面下端印有“一九五九年”字样,故称为“五九”版。1962年4月20日公布发行的两种面额人民币,即1956年版棕色5元券和1960年版枣红色1角券,前者系对1955年3月1日发行的酱紫色5元券的更换调整,故属第二套人民币的最后一个版券;后者才是第三套人民币的开始,设计小组成员为罗工柳、周令钊、侯一民、陈若菊、邓澍等5人。
第三套人民币诞生在六十年代初期的困难时期,原计划从国外引进高级印钞机,结果因国际关系紧张而“泡了汤”。中国年轻技术员李根绪向北京的苏联专家康诺诺夫讨教,结果这位 “老大哥”连连摇头说:“这是仅次于原子弹的绝密技术,不能外传。”有着强烈自尊心的中国制钞专家,横下一条心,战胜一系列困难,反复研制最新工艺,终于使我国第三套人民币一步跨越了二十年,跻身于当时国际一流水平,结束了依靠外国人印钞票的时代,并于1964年4月断然收兑前苏联代印的3元、5元、10元券人民币。
领袖头像为何终于上了人民币
自1987年4月27日起至1992年8月20日止,共印制发行了9种面额、14种版别的第四套人民币,本套票币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应运而生,设计者仍为罗工柳等5人。起初并未考虑发行50元券、100元券两个票种,后来广大群众纷纷反映,在购买贵重物品时,要提上大量现金,希望发行较大面额的人民币。银行经过多方比较,为便利流通和交易,决定满足群众要求,发行这两种大额票币。为了科学地概括“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100元券上突出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侧面浮雕像,开创了建国后人民币中以领袖头像作图案的先河。
本套人民币的纸张光洁度和坚挺度很好,采用国产棉短绒和木浆为原料的高级钞券纸,不发毛,不断裂,拉力强,耐折,耐磨,耐腐蚀。除角币、分币外,在纸张内经特别工艺处理,分别形成固定水英半固定水英不固定水印三种图案,其中固定人像水印图案难度最大,制作特别复杂,工艺要求极高,因为不仅要表现线条,还要表现明暗层次,如100元券的毛泽东侧面浮雕水印像和50元、10元券的工人、农民水印像,这些防伪水印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同时本套人民币的油墨也分别采用荧光油墨、光可变油墨、红外光油墨、珠光油墨等,能体现墨色鲜亮,薄而光洁、耐热、耐磨、耐氧化,使用前两项油墨,在紫外线下可看出字母或数字,票面倾斜时,图案颜色可由绿变蓝。这些技术都是极端保密的。此外,本套币在纸浆中掺入的纤维和彩点,有的用放大镜可以看到,有的要用针尖才能挑出来。而且在1990年版的50元和100元券中,设计了一道贯通上下的黑色金属安全线,供人们仰着透视时辨别真伪。
资料:中国最早的一张人民币
1948年时任华北银行发行科科长的石雷所收藏的一张面额为伍拾元的人民币乃是我国第一张人民币。
1948年12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发出了金字第四号布告。布告说:“为适应国民经济之需要,特商得山东省政府、陕甘宁、晋绥两边区政府同意”将“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为‘中国人民银行’,以原华北银行为总行,于本年十二月一日起,发行中国人民银行钞票,定为华北、华东、西北三区的本位货币,统一流通。”在发行的当天,石雷在经过有关部门同意后,用冀南钞换下了第一批人民币中的第一张,并珍藏至今。
石雷珍藏的这张人民币面额为“伍拾圆券”,冠字为罗马字“ⅠⅡⅢ”,号码为“00000001”。人民币上的汉字,包括“中国人民银行”、“中华民国”、“伍拾圆”等均为当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所书写,字体秀丽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