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珐琅彩,珐琅彩的特点有哪些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12 21:26:27 浏览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是珐琅彩?

珐琅彩,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装饰手法,正式名称为“瓷胎画珐琅”,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是引进国外珐琅材料创制而成的,并一举成为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珐琅器有很多品种,包括铜胎画珐琅、玻璃胎画珐琅和瓷胎画珐琅等。
珐琅工艺始于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公元6世纪左右),在12-13世纪达到高峰,并向世界各地输出,相传早在唐宋时期已经传入中国。
扩展资料
景泰蓝与珐琅彩的区别
1、胎不同
珐琅彩可以用于铜胎上,也可以用于瓷胎上。
景泰蓝还有银胎,金胎等;所有的景泰蓝都可以叫珐琅彩,但是不能反过来把珐琅彩叫景泰蓝。
2、工艺不同
制作景泰蓝先要用紫铜制胎、再用扁细的铜丝在铜胎上粘出图案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填充在图案中。这道工序完成后才是反复烧结,磨光镀金完成,所以也称作掐丝珐琅。
珐琅器也是集金属制作与珐琅釉料加工处理为一体的复合性工艺制品。除有掐丝珐琅器外,根据其在金属加工工艺和珐琅釉料具体处理方法上的不同,有画珐琅器,透明珐琅器,锤胎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等多个品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珐琅彩工艺

清代珐琅彩简介 清代的珐琅彩


1、珐琅彩,瓷器装饰手法之一,源于画珐琅技法。使用珐琅彩装饰手法的瓷器,即珐琅彩瓷(正式名称为“瓷胎画珐琅”)也常简称为珐琅彩。珐琅彩是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装饰手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至雍正时,珐琅彩得到进一步发展。
2、珐琅彩瓷,为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彩瓷新品种。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乾隆时期,宫中收藏的珐琅彩瓷器曾集中存放在端凝殿,据档案记载有400多件。按照清代宫廷档案记载和珐琅彩瓷器原盛匣之标识,珐琅彩瓷器之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器是专供帝后玩赏的艺术品,宫廷控制极为严格。
3、制作它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运送到宫廷后,在皇帝的授意下,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宫廷画家精心彩绘,宫廷写字人题写诗句、署款,最后入炭炉经600℃左右焙烧而成。 珐琅料是一种人工烧炼的特殊彩料,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需依赖从欧洲进口,雍正六年以后,清宫造办处已能自炼20余种珐琅料,而且色彩种类比进口彩料更为丰富,遂使珐琅彩瓷器的生产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多以胭脂红、蛋黄及蓝色作地,还有一类特有的在宜兴紫砂胎上画珐琅彩的器物。典型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珍品,是中国古代彩瓷工艺臻达顶峰时期的产物。

珐琅彩是什么工艺

珐琅彩,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装饰手法,正式名称为"瓷胎画珐琅",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是引进国外珐琅材料创制而成的,并一举成为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
珐琅彩瓷的制作过程与其他宫廷用瓷不同,先在景德镇用高温烧成白瓷,然后送到北京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绘彩,再由造办处珐琅作在彩炉中烧成。康熙珐琅彩瓷全用进口彩料,尤其是其中一种玫瑰红或胭脂红色料,因含有微量的黄金而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娇艳效果。另外,中国传统彩瓷的彩料都用清水或胶水调和,而珐琅彩瓷则像西方油画一样,以油来调配彩料,并且有一定的厚度,使得彩绘更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
珐琅彩是一种古代工艺,色彩鲜艳,富有收藏性。

珐琅彩是什么意思(珐琅)


今天我宋丹来解答以上的问题。珐琅彩是什么意思,珐琅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珐琅,fàláng 又称“佛郎”、“发蓝”,是覆盖于金属制品表面的一种玻璃质材料。
2、它最早出现于东罗马帝国的佛区,故人们将此地的音译称呼这一工艺。
3、珐琅器于12世纪从阿拉伯地区直接或间接传入我国,珐琅工艺技法则在元人后期传入我国。
4、按我国的传统,附着在陶或瓷胎上的玻璃质称为釉,而用于瓦片建材上者称为琉璃,涂饰在金属器物外表的则称为珐琅釉。
5、玻璃、瓷釉、琉璃和珐琅釉原料大同小异,主要的成份都是硅酸盐类。

什么叫珐琅彩工艺

珐琅彩是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其正式名称应该叫瓷胎画珐琅。珐琅又称“佛郎”、“法蓝”,是由中国隋唐时古西域地名拂菻音译而来,都是对人为加工而成的玻化物质的称谓。
珐琅彩的诞生可以说是偶然也可以说是必然,康熙皇帝对法国传教士进贡的铜胎画珐琅几乎是一见钟情,于是他决定开始在宫中尝试烧制,并将这种珐琅工艺移植到他所喜爱的瓷器上,康熙皇帝为了烧造珐琅彩瓷器还专门在造办处设立了珐琅作,由此可见他对珐琅彩的喜爱。
制作珐琅彩的材料都是上乘的,甚至当年景德镇专门研发出了一种瓷胎用于制作,据考古发现记载,康熙到乾隆这三代的瓷胎质量都是最好的。珐琅彩瓷的胎、彩和造型终究逃不过同时期其他彩瓷的影子,而绘画却有他独特的特点

珐琅彩的特点有哪些

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亮丽,画工精致。制作珐琅彩瓷极度费工,乾隆以后就销声匿迹了。第一,珐琅彩的数量不多,由于珐琅彩制作难度大,成本昂贵,往往制作一件珐琅小瓶要精描细绘三至四个月时间,所以传世的很少。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收藏清宫珐琅彩瓷有400多件,近200个花色品种。第二,没有相同的两件珐琅彩。素胎入宫时都由宫廷画师白行选择绘画图案,因此每件珐琅器都单独绘画,珐琅彩被称为古月轩瓷,然而传世珐琅彩中并无一件署此款,古月轩也成为了珐琅彩高贵身份的代名词。

景泰蓝和珐琅彩、烧蓝的区别

1、珐琅彩:其实就是附着在器物表面一种玻璃质的东西而已。主要是将石英、长石、硼砂、氟化物等为原料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再加入金属氧化物为呈色剂,研成粉末,再烧制而成的矽酸化合物和硼酸化合物的混合体。“珐琅釉”“瓷器釉”“玻璃”“琉璃”此材料都差不多的。主要成分就是矽酸盐类,区别在于附着的材料不同,为了能紧密结合必须考虑膨胀系数等因素,所以在制作的时候稍有差别而已。人们习惯把和附着在瓷器表面的叫“釉”;附着在金属材料上的叫“珐琅彩”附着在建筑材料上的叫“琉璃釉”而已。

2、景泰蓝:是特指掐丝珐琅彩。并不单是指铜胎的。金属胎的掐丝珐琅都可叫景泰蓝,所以景泰蓝还有银胎,金胎等。所以景泰蓝属于珐琅彩,所有的景泰蓝都可以叫珐琅彩,但是不能反过来把珐琅彩叫景泰蓝。

3、烧蓝:它是珐琅彩里面很小一部分,烧兰是特指银胎的珐琅彩。发珐琅彩和银胎不是容易结合牢固的,这点大家应该都知道,经常看到烧蓝脱落的情况,为了让珐琅彩和银胎更牢固的结合,以前的匠人主要采取了三种办法:(1)因为珐琅容易流淌,面积大容易脱落,所以工匠就想先用花丝掐成各种纹样、边框等这样即美观同时也能把珐琅釉分割成很多小块,这样就增加了附着力,珐琅也就不容易脱落。(2)一些比较厚实的银器,采取剔底的办法,在凹陷处填珐琅,这样也能很好的增加珐琅彩在银表面的附着力,这类比较常见的就是福建的剔底烧兰手镯,戒指等。(3)针对很多薄胎的银器,他们是用锤揲,压模等办法,现让银器凸出美丽的花纹,再在上面罩上透明的珐琅料,这样就利用了银胎表面的凹凸面,增加了珐琅彩的附着力。当然其他还有一些方法,单不是常用的,这里就不一一说明。在珐琅彩里面把第一种叫掐丝珐琅(景泰蓝),后两种统一叫“内填珐琅”或者叫“錾胎珐琅”。

对于景泰蓝藏品鉴别,不只要认清年代,另外在器型的选择上应该以人物、动物为最好。从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开始,景泰蓝就出现了仿制品,多数是仿造清代乾隆以后的器物。景泰蓝使用的主要颜料为珐琅釉料,伪造者为了降低它的成本,基本都用其它色料替代。

通常景泰蓝伪造的方法就是:先制做成铜胎,然后用铜丝掐成各种图案,接着将普通颜料研磨后填入灼烧,烧成之后镀金,再用细石将表面的硬棱边磨掉。最主要的就是在各道工序完成后还要在它的表面涂上一层杏干粥,甄选征集(wei94476)目的就是为了让它生锈。过几十天后把它表面的锈除去,再用胭脂油擦拭它一遍,让它的颜色和光润程度可以和一些旧的器物相混淆,但收藏家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分辨真伪(怎么鉴别景泰蓝真伪)。

张同禄大师和他的牛转乾坤

景泰蓝以明代的景泰蓝制品为佳,凡是明代的藏品,它的质料都是透亮并且不发磁,尤其是大绿色比其它颜色透亮的更厉害。它的性能与玻璃大致一样,它的颜色象有点像油绿的翠玉,红色像昌化的鸡血,紫色犹深色的旧紫晶,蓝色类似于蓝腚,白色类似凝脂,浅绿色发蓝,黄色与姜中拧出的浆汁稍微掺杂黄米差不多,其丝胎都是黄铜,镀金为大镀,它的器物上全有沙眼。到乾隆时期,无论何种颜色,它的料都是不透亮的而且发磁,因为明代透亮的料子,到此时已经见不到了。

所以它的丝胎大多是红铜,它的镀金也是火镀,乾隆所制的,以黄白两色为最佳,其黄色黄而发干,与煮熟的鸡蛋黄相同,后来仿制的,基本都是是黄中发绿或发红,与乾隆时的干黄色差很多。乾隆的白色也最难仿制,其中原因有二点:一个是它的白色与东渠石色没有差异,仿者则要用六品顶珠制做,然而顶珠也是非常不容易得到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它的白色白而且干,而之后的作料家虽然也防治发明了一种干料,但是烧时不易熔化,相比其他的材料,吃火特别厉害,如果不是精良的工匠制作,这样的器物特别容易受损伤,而不能成品。

景泰蓝的收藏价值

明代初期掐丝珐琅器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延至景泰年间特别受到皇帝的青睐,以至官里许多御用器具都改用该类掐丝器。 我们所指的景泰蓝收藏是指晚清和晚清以前用手工制作的景泰蓝。 因为景泰蓝的工艺繁复,须经过锤胎、掐丝、填料(珐琅釉)、烧结、磨光、鎏金等多项工艺,每项工艺都有很高的要求,不可疏忽,否则就会报废,前功尽弃,尤其是造型奇特的景泰蓝,如人物、走兽、各色的瓶件等,制作难度很高,非一般工艺匠可以完成。所以,当时一件上档次的景泰蓝产品制作所耗费的人工,几乎无可估量。

本文由香港纪伯伦邱先生整理撰写。

珐琅彩是哪个朝代的 珐琅彩属于哪个朝代

1、珐琅彩起源于清代康熙晚期。最初是出于官窑,珐琅彩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彩瓷器。
2、珐琅彩瓷,为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彩瓷新品种。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乾隆时期,宫中收藏的珐琅彩瓷器曾集中存放在端凝殿,据档案记载有400多件。
3、珐琅彩瓷器是专供帝后玩赏的艺术品,宫廷控制极为严格。制作它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运送到宫廷后,在皇帝的授意下,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宫廷画家精心彩绘,宫廷写字人题写诗句、署款,最后入炭炉经600℃左右焙烧而成。

每天一个器知识|珐琅彩


珐琅彩
金属胎画珐琅工艺17世纪起源于法国。清代康熙时期,这种工艺品由传教士带入中国官廷。
康熙在内务府造办处成立珐琅作对珐琅工艺进行复制,使用进口的珐琅料先后在铜、玻璃、瓷、紫砂等不同质地的胎体上试烧产品首先出现的是铜胎画珐琅,法琅彩瓷器是创造性地将以往装饰于铜胎上的珐琅彩施于瓷器之上,称为瓷胎画珐琅。
此工艺开始于17世纪末,通常由皇帝亲自下旨,景德镇御器厂烧制素瓷运往官内,再由造办处珐琅作先从景德镇引入“画磁匠人”,后由宫廷画师绘彩及烘烧而成。也有利用官内旧藏的前朝白瓷器。珐琅彩瓷器造型小巧精致,胎体较薄,极易烧坏。
珐琅彩具有色彩浓厚、鲜艳、不透明、层次丰富的特点,有较强的立体感,并具有油画的质感。当时是专门为皇室玩赏和御用而生产的,数量很少,故十分名贵。
康熙珐琅彩瓷器使用进口珐琅料,装饰在器物的外壁。彩料较厚有凸起感,有的会出现细小的冰裂纹。装饰多仿铜胎珐琅彩,题材大多以黄、红、蓝、豆绿、绛紫等颜色作地,彩绘牡丹、月季、莲花、菊花等对称的花卉图案。
有的还在花芯分别填写“万”“寿”“长”春等吉祥文字。画工严正细致,具有图案装饰的效果。器型以盘、碗为主,瓶极少。器内白色,釉层匀净。底部一般为红色或者蓝色的“康熙御制”四字宋体珐琅料款,加双方框。
雍正珐琅彩瓷器有了新的突破与发展,珐琅料品种较以前更加丰富。雍正珐琅彩瓷器风格典雅,除了少数仍用色地作衬外,大多以白色为地,盛行以花鸟、竹石、山水等,并配上相应的行楷题诗,还在题诗的引首、句后铃以朱文和白文用胭脂水或抹红描绘的篆文印,成为制瓷工艺和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珍品,俨然是中国传统工笔画在瓷器上的再现。
雍正珐琅彩瓷器以小型器物为主,主要有盘、碗、杯、碟、酒盅等,还有少量的茶壶、瓶等。器物制作精巧细致,体现出雍正时期瓷器制作清雅。
乾隆珐琅彩瓷器制作的数量、品种均超过了康熙、雍正两朝。开始出现“轧道”工艺,即在纹饰之外的色地上用针状的工具剔划凤尾卷草纹;更多地用金彩装饰瓶类的口沿或者纹饰之中,给瓷器增添了奢华富丽的艺术效果;开光装饰十分流行。
器形有碗、盘、酒盅、盖碗、瓶、茶壶、盖盒等。乾隆珐琅彩瓷器的款识比较多样,有蓝料双方栏或无栏“乾隆年制”四字宋体或篆书款,也有蓝料、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单行篆书款;少数用金彩署六字篆书款。款识分别在底部白地或者松石绿地留白上书写。

珐琅彩起源于哪个朝代


珐琅彩起源于清代康熙晚期。
最初是出于官窑,珐琅彩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彩瓷器。
珐琅彩绘采用的画珐的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纪中叶欧洲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
15世纪末,法国中西部的里摩居,以其制作内填珐琅工艺为基础。

发展成画珐琅的重镇,初期制作以宗教为主题的器物,后来逐渐制做成装饰性的工艺品。
随着东西贸易交往的频繁。
尤其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平定台湾以后,禁海开放,西洋制品开始涌入,西洋珐琅便由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并就地设厂研制,称之为洋瓷,宫中则称其为广珐琅。
当时,广州的产品多保留着西方文化的韵味,由于烧造技术不高,釉料呈色不稳定。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聘请法兰西画珐琅艺人陈忠信来京,在内廷珐琅处指导烧造画珐琅器。

扩展资料:
真正提到瓷胎珐琅的确凿历史资料可参考:康煕五十九年二月初二日,曹頫(曹寅之子)奏摺内朱批、谕曹寅:“近来你家差事甚多,如珐琅磁器之类先还有旨意件数。
到京之后,送至御前览完才烧。
今不知骗了多少磁器,朕总不知...。
”康熙时期,由于画珐琅制作还不成熟,因此,画珐琅不能在瓷胎釉面上直接施釉,而是施在素胎面上。
当时的珐琅彩瓷胎必须由景德镇制作(除偶尔使用永乐旧胎外)、由浮梁(即景德镇,因桥梁多称其“浮梁”)昌江顺流直下、入鄱阳湖、经九江关、过江宁府(南京),然后沿大运河北上进京。
曹寅自祖辈皆为玄晔家包衣(奴仆),当时织造、海关许多要职都由统治者委任自家包衣管理。
曹家三代身居江宁织造,且好瓷,可能涉及御厂珐琅瓷胎事宜,导致康熙训斥。
康熙官窑瓷早期因御厂瓷器制作不理想而不落康熙款,直到制作达到一定水准时才开始落“年制”款。
从现存康熙官窑瓷来看,“年制”款是由工部在景德镇御厂制作的官窑瓷。
基本属“部限”瓷,该类瓷使用范围较宽,包括宫内日常、观赏、赏赉用等。
而“御制”款则仅限宫内造办处制作的画珐琅(包括铜胎、玻璃胎、紫砂胎)。
从现有存世品来对比发现,即使宫内造办处制作的掐丝珐琅也使用“年制”款(器9),而不落“御制”款。
造办处制作的瓷胎画珐琅与御厂制作的官窑瓷相比。
前者难度大、成本高、相对珍贵。
特别是珐琅作的画珐琅属于新兴技术,与明朝就开始盛产的掐丝珐琅相比,存在一定优越感。
因此可看出:落“御制”款器物明显在制作水准上优于“年制”款,使用级别也较“年制”款高(仅就康熙朝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