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观通宝百科,如何鉴别大观通宝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11 06:05:20 浏览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钱真的很重要,北宋时期的铜钱都有哪些种类?

1、重和通宝
宋徽宗重和元年(公元1118.11--1119.2)铸。重和通宝,小平,光背,钱文为隶书,篆书对照,字文俊美,厚肉深郭,深受历代钱币收藏者的珍爱。
又加之其行用时间极短,因战乱朝代更换等各种原因,存世极少,因此其经济价值亦很高。重和通宝对读,有篆、隶两种书体。 重和通宝铸造精美,篆、隶成对,仅见一种版式,此钱量少难觅,是北宋钱的名誉品之一。
2、天禧通宝
宋真宗天禧年间,公元1017~1021年铸。常见为小平光背,钱文顺时针旋读,绝大多数为宽缘类大、小字版,而大字细缘者罕见。普通版铸造量大容易获得。天禧钱因寓意吉祥,天字拆分亦为“二人之喜”,与祥符、太平一道均为人们所喜爱 。
3、庆历重宝钱
铸于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有青铜、铁两种材质。面文“庆历重宝”,楷书,旋读或对读。庆历重宝铜钱初铸时为折十钱,庆历末年因盗铸众多改为折三,最终改为折二。庆历重宝铜钱一般直径2.84~3.21厘米,重5.7~9.25克。
4、元丰通宝
北宋王朝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东京汴梁、西京洛阳是全世界两个最大的都市,城市居住人口皆超百万。而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超百万人口的城市也仅有13个。元丰是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共计8年。神宗皇帝启用王安石变法,国库充盈,经济发达,铸币因此剧增。
“元丰通宝”钱,有铜小平、折二钱、铁钱三种,书体有篆书、行书、隶书,是北宋神宗元丰年间铸造的钱币。元丰钱铸量之大,版别之多,为两宋之冠,就小平钱而言,就有400种之多。
5、元祐通宝
宋神宗死后,哲宗继位,年号元祐,共使用了9年。元祐年间爆发了著名的党争,但是王安石变法的成果犹在,造币局仍然源源不断的开足马力铸造元祐通宝。
元祐通宝的钱币版别繁杂,已发现的品种有数十种之多。以现有宋代钱币著作和书籍统计,钱文书体多为篆书和行书,传为司马光和苏轼手书,形制为对钱,有小平、折二和折三,铜、铁质地均有。
川、陕及河东地区(今山西太原一带),折三及以上钱币,铁钱居多,盖因当地富产铁矿有关,除有铁范铜外,主要是铁母钱。
元祐通宝小平铜钱,版式亦有多种,除著名的背“陕”者篆书、行书钱文钱币,存世量寡少,为钱币珍品,亦有其它稀缺版式发现。元祐通宝数量巨大,也是毫无争议的宋钱四金刚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朝钱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通宝
北宋时期的铜钱如下:
1、重和通宝:
”重和“北宋徽宗第六个年号,宋徽宗在24年(1101 - 1125),分享七个年号,它使用”重和“是最短的,只有三个月(1118.11 - -1119.2),在北宋南宋时期,无能贝歌,北面临外国侵略者卑躬屈膝的,面对一个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劳动人民。
由于战争王朝更替等原因,存在的空间很小,所以它的经济价值也很高。“重和通宝”货币在形式和结构上都有其独特的特点。版面上,除文字大小一致外,左右两侧上下对称,甚至空格成对角对称。宽结构,深思熟虑;钱文笔的绘画比例匀称,轮廓浑然一体,工整细腻。它显示了优秀的铸造,独创性。
2、天禧通宝:
北宋真宗天禧年间铸,“禧”的意思是幸福和吉祥。分裂的“禧年”是“两个人表达幸福”,涉及爱情和婚姻,世界已经结婚。另小平,折两铁钱。折现两铁钱是比较少见的。它也被称为吉祥的双币。
3、庆历重宝: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铸造。北宋仁宗赵祯,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铸造“庆历重宝”大铁钱,钱文规整,铸造量颇大,存世较多。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铸当十铜钱,有直读,旋读两种。还有铜制,铁质小平钱,铁质稀少,比较珍贵。
4、元丰通宝:
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北宋神宗赵顼,铸造于元丰时期(1078 ~ 1085)。小平,两分钱和铁钱。有篆书、行书、隶书三种,每对钱。极其复杂,其中要携带月小平钱、小平字和篆书,李书是罕见的,而铁钱,其中携带“陕西”是罕见的。
5、元祐通宝:
元祐通宝,中国古钱币之一。北宋哲宗赵煦元祐年间(公元1086年~1093年)铸行,篆书、行书对钱形制,司马光、苏轼手书,有小平、折二和折三。
宋代钱币是中国历史上钱币铸造和发展的鼎盛时期。而宋代的钱币格式,更是妙不可言,传世丰富,一种钱币竟然有几十种格式那么多,让行家和钱币爱好者眼花缭乱,爱不释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祐通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重和通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禧通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庆历重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丰通宝
1、北宋自太祖建隆元年(960年)铸行的“宋元通宝”是宋代的第一种钱币,形制、文字仿“周元通宝”。
2、宋太宗铸有“太平通宝”、“淳化元宝”和“至道元宝”。至道和淳化钱均为太宗御书,是最早的御书钱。
3、宋真宗铸有“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元宝、通宝”、“天禧通宝”。
4、宋仁宗铸有“天圣元宝”、“明道元宝”、“嘉祐元宝”、“皇宋通宝”、“康定元宝”、“庆历重宝”、“至和元宝、通宝、重宝”。
5、宋英宗铸有“治平元宝、通宝”。
6、宋神宗铸有“熙宁元宝、通宝、重宝“和元丰通宝”。
7、宋哲宗铸有“元祐通宝”、“绍圣元宝、通宝”、“元符通宝、重宝”。
8、宋徽宗先后铸钱11种,“建国通宝”、“圣宋元宝、通宝”、“崇宁通宝、重宝、元宝”、“大观通宝”、“政和通宝、重宝”、“重和通宝”、“宣和通宝、元宝”。宋徽宗所铸钱钱文多出其手,文字挺拔秀美、铸工绝佳,为宋钱之冠。
9、宋钦宗铸有“靖康通宝、元宝”,钦宗在位不足两年,宋便亡于金人,所以靖康钱传世很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宋朝钱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北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铜钱
北宋自太祖建隆元年(960年)铸行的“宋元通宝”是宋代的第一种钱币,形制、文字仿“周元通宝”;
宋太宗铸有“太平通宝”、“淳化元宝”和“至道元宝”。至道和淳化钱均为太宗御书,是最早的御书钱;
宋真宗铸有“咸平元宝”、“景德元宝”、“祥符元宝、通宝”、“天禧通宝”;
宋仁宗铸有“天圣元宝”、“明道元宝”、“嘉祐元宝”、“皇宋通宝”、“康定元宝”、“庆历重宝”、“至和元宝、通宝、重宝”;
宋英宗铸有“治平元宝、通宝”;
宋神宗铸有“熙宁元宝、通宝、重宝“和元丰通宝”;
宋哲宗铸有“元祐通宝”、“绍圣元宝、通宝”、“元符通宝、重宝”;
宋徽宗先后铸钱11种,“建国通宝”、“圣宋元宝、通宝”、“崇宁通宝、重宝、元宝”、“大观通宝”、“政和通宝、重宝”、“重和通宝”、“宣和通宝、元宝”。宋徽宗所铸钱钱文多出其手,文字挺拔秀美、铸工绝佳,为宋钱之冠。
宋钦宗铸有“靖康通宝、元宝”,钦宗在位不足两年,宋便亡于金人,所以靖康钱传世很少。
大观通宝、崇宁通宝、皇宋通宝、绍熙元宝、九叠篆钱等。
1、大观通宝
大观通宝是北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年间(公元1107年至1110年)所铸造的年号钱。它有小平、折二、折三、折十等多种版式。
这枚“大”字一捺特别长的当十大观通宝,钱径40毫米,比普通当十大观通宝38毫米略大;厚3毫米,比普通当十大观通宝略厚;重18.2克,也比普通当十大观通宝重一些;制作精致美观,地章平整,面文和缘深峻。
宋代钱币在中国钱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今天人们观赏、收藏的丰富宝藏。针对北宋钱币而言,宋朝建立以后,在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铸造了“宋元通宝”钱。
2、崇宁通宝
崇宁通宝是北宋徽宗赵佶崇宁年间(1102-1106年)始铸,年号钱。有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和崇宁元宝三种。 崇宁通宝当十型,钱文为徽宗亲书,所以又其为御书钱。
该钱文书法清秀骨瘦,铁划银钩,是徽宗赵佶瘦金书体存留世间的真实显现。宋徽宗更因铸钱精绝,当时官造成色在96%-96.7%,高于崇宁重宝、崇宁元宝,而与王莽并称“钱法二圣”,是现在青铜钱中价值最高的两种钱币之一。
右图钱体厚重,青铜质,锈色古旧,开门的老生坑。之所以谓之大字版,是因此品钱文四字饱满,寄廓接缘。
“宝、宁”二字冠点长且向左倾;长点“崇”,斜丁“宁”,高走“通”等,与被公认的各谱均载的大字“崇宁通宝”雷同。除钱径略小外,轮廓宽窄、 穿孔大小、成色亦基本一致。
3、皇宋通宝
皇宋通宝,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北宋仁宗赵祯,宝元二年至皇祐末年(公元1039年~公元1053年)铸,非年号钱。钱文有篆书,楷书对钱,光背。有小平、折二两种,有铁钱。篆书中另有九叠篆者,极其罕有,为古泉大珍。
九叠篆盛行于唐、宋、元、明,一直延续至今。将这种“九叠篆”用于钱文,在数千种古钱币中,“皇宋通宝”仅为孤例,故被历代收藏家视为稀世珍品。关于皇宋通宝九叠篆的铸造背景,现今钱币学家一般认为该钱币为“置样钱”,或“开炉钱”,应不是正用品流通钱币。
4、绍熙元宝
南宋光宗皇帝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铸造,版式有小平,折二等铜、铁钱。均为纪年钱,有背“元”,“二”,“三”,“四”,“五”等。铸工较其他南宋钱币为优。
“绍熙元宝”铁钱背有纪监及纪年文字,有背“春”,“光”,“定”,“春五”,“汉”,“同二”,“光二”等。另光宗朝还铸有“绍熙通宝”钱。
5、九叠篆钱
在版别众多的皇宋通宝钱币中,有一种俗称“皇宋九叠篆”的钱币尤为珍贵。九叠篆又称上方大篆,秦汉无此制,唐宋以来多用于官印上面。
九叠篆是以小篆为基础,笔画反复折叠,盘旋屈曲,点画皆有纵横两个方向,填满空白部分,求得均匀。“曲屈平满”是九叠篆书法最大的特点。
折叠多寡,每一个字的折叠多少,则视笔画繁简而定,有五叠、六叠、七叠、八叠、九叠、十叠之分。称之为九叠,“乃以九为数之终也,言其多也,”形容其折叠之多。
九叠篆盛行于唐、宋、元、明,一直延续至今。将这种“九叠篆”用于钱文,在数千种古钱币中,“皇宋通宝”仅为孤例,故被历代收藏家视为稀世珍品。
关于皇宋通宝九叠篆的铸造背景,现今钱币学家一般认为该钱币为“置样钱”,或“开炉钱”,应不是正用品流通钱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朝钱币

如何鉴别大观通宝

鉴别大观通宝方法:
看铸币铭文:我国金属铸币的一大特点就是有铭文书写,可以说,每一种钱币文字的字体各有特征,不同时代的铸币铭文,有不同的书写风格。根据这些特征可检验是否为同时代的钱币。另外,在注重各种铭文特点的同时,还可找出铭文的演变过程和变化的规律。这些规律和特征可以作为鉴定古钱真伪的依据。
听声音:古钱古钱币由于质地的原因,年代越久远,火气尽脱,氧化越严重,掷于水泥地面其声音也越喑哑。先秦时期的刀、布、圜钱均是哑音。而明代以后的钱币,声音则较为清脆、响亮。如果我们把先秦时期的钱币掷在地上,传来清脆声,则此钱不太可靠;反之,如果明、清钱币掷地为哑音,则也必将怀疑。
扩展资料
大观通宝常见的版别:
大观通宝斜通:也有泉友习惯称垂尾大的。斜通或称垂尾的大观版别铜钱谱一共收录了3种,这类版别的字体写法与其他大观差别明显,一眼就可以分辨。大字的一撇一捺末端稍下垂,大字略俯;通字甬部与走之部间隔较大,甬部略仰。
大观通宝狭宝宽字:与上版类似,最大的不同在大字比上版宽--大的最后一笔超过内郭的长度比上版长,且“大”字无垂尾的感觉,撇捺的末端皆较平。图没拍好,此版一般铸造精良,而且书体类似折十,因此也有泉友称其为“折十手”的。
大观通宝御书短通:此版也叫广大缩通,这个版名比较好理解。就是“大”字字体宽,尤其最后一笔较长;“通”与其他三字相比,字体感觉明显小。铜钱谱称为御书,盖以其书体类徽宗的瘦金体而得名。
大观通宝降通:大观小平中最常见的版别。四个字中规中矩,“通”字走之部的转折点与内郭下沿平齐。此版还有降通大样、降通小字、降通阔缘等几个细版。其中降通小字和小字相比,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通字的走之部的转折点是否与内郭下沿平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观通宝

大观通宝图片及价格


您的问题,大观通宝,常见版式品相好的市场上一般在1000元左右;不过今年的行情持续低迷,真品最好是不要出手;真品有一定市场潜力的,一定要好好保存;跟一个我的藏品比较看看!
大观通宝铸造精美,小平钱常见,普通瘦金体版价格在20元左右,行书版价格在350元左右。小平中最珍贵的是行书铁母,钱文如行云流水,市场价格在10万元左右。
折二铜钱市场价格在2000元左右,折二铁母在2万元左右,折三市场价格在3000元左右,折五应为试铸,稀见,折十美品市场价格在1000元左右。另有一种特大型大观通宝,应为后铸,性质待考。
扩展资料今所见钱币,无外乎两种:一为发掘品,一为传世品。发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许多年,其表面都长满了铜锈。传世品也因空气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层包浆。呈黑色或古铜色。
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下不易生锈。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生成氧化铜、碱式碳酸铜等。氧化铜因形成的颗位大小不同,呈现出黄、橙红、鲜红、深棕等不同的颜色,俗称“枣皮红”、“栗子壳”,“黑漆古”等。
出土的发掘品钱币表面锈色深深渍入钱币里面,因为其分子结构稳定、紧密,所以真锈很不容易擦掉。而伪造锈色则不然,伪锈多在钱币表面,称作“浮锈”或“粉状锈”,比较轻浮,容易脱落,往往经碱水一煮,做上的假锈便不堪一击。对于传世品而言,传世真品黑得沉着、光滑,而伪品则漂浮、发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观通宝
大观通宝当十美品市价500--600元左右
大观通宝当十极美品市价800--900元左右
大观通宝当十完美品市价1500--1800元左右

北宋时期的铜币有哪些和图片

宋代通宝铜钱:
崇宁通宝、淳佑通宝、大定通宝(正背)、大观通宝、大康通宝、皇宋通宝、嘉定通宝、嘉泰通宝、嘉熙通宝、建炎通宝、靖康通宝、开庆通宝、开禧通宝铁钱、清宁通宝、庆历重宝、庆元通宝、绍定通宝、宋元通宝、太平通宝、天禧通宝、天显通宝、宣和通宝、元符通宝、咸雍通宝、元佑通宝、治平通宝和重和通宝对钱等等。
宋代元宝铜钱:
淳化元宝、淳熙元宝、淳佑元宝、大安元宝、大宋元宝、光定元宝、端平元宝、阜昌元宝、光定元宝、皇建元宝、皇宋元宝、皇佑元宝、嘉佑元宝、景德元宝、景定元宝、景佑元宝、明道元宝、乾道元宝、乾统元宝。
乾佑元宝、绍圣元宝、绍熙元宝、绍兴元宝、圣宋元宝对钱、寿昌元宝、天庆元宝、天圣元宝、天盛元宝、熙宁元宝、咸淳元宝、咸平元宝、祥符元宝、宣和元宝、应运元宝、正隆元宝、政和元宝和至道元宝等等。
扩展资料:
宋币发展历程
宋朝币文变化可归纳为六种。
1、宋币宝文之变。仅以南宋嘉定铁钱为例,有元宝、重宝,还有之、至、兴、新、安、全、正、崇、万、洪、真宝等宝文钱。
2、宋币之对读、旋读之分。对读即上下右左读,旋读即上右下左读。如庆历钱是宋折二钱铸行开端,并形成南宋以折二钱为主的币制,开折二钱铜铁并用,对读旋读并存之先河。
3、宋币之书体之变。书体变化有隶、行、草、楷(包括徽宗御书瘦金钱文大观通宝、崇宁通宝)、篆体(包括九叠篆钱文皇宋通宝)等,到了南宋,钱文书法开始以楷书为主,沿至元、明、清,历代铸币多以楷书为钱文。
4、 宋币之钱背字、纹变化。指纪监、纪地、纪年、纪值变化等。如绍熙元宝背纪监、纪年钱。纪年钱自南宋淳熙七年始,整个南宋相沿不变。
5、 宋币之书风变化。如钱文四字整体风格为遒劲、容弱、大小字等,单字书风为长通、短宝、狭元等,单字局部特征为缩水淳、总建等。
6、宋币之字位变化。如四字位置为隔轮,三字为三寄廓,单字为升、降、进、退、仰、俯等变化。钱文版别众多的两宋钱,可谓一部实物汉字书法大全,在悠久的币史进程中空前绝后,独领风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朝钱币

宋代一贯钱到底是多少?

宋代,一贯(吊)铜钱等于1000文铜钱。
中国宋代是铸币业比较发达的时期,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前代,以铜钱为主,南宋以铁钱为主。北宋以后的年号钱才真正开始盛行,几乎每改年号就铸新钱,钱文书法也达到巅峰,钱文有多种书体,以宋徽宗瘦金体“大观通宝”最为著名。
扩展资料:
宋代一贯钱与现在的换算:
1、黄金基准国际牌价以400美元为一盎司。一盎司为28.3克。宋制1市斤为640克,1市斤有16两,所以宋代1两为今天的40克。这样一算,宋代1两黄金相当于565美元,以今天美元对人民币 8.23元来算,相当于4650元。根据假设1两金为10两银即10贯钱,宋代一贯铜钱相当于465元。
2、白银基准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的换算相仿,1两银子也就是一贯铜钱,相当于70元人民币。
3、米价基准,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乃汉秤341斤。因此1石大米有 59200克,即59.2公斤。南宋初期米价则在2贯左右,宋徽宗期间,大约每石1贯左右。如果按现今大米价格每公斤2.5元来计算,宋代1石大米59.2公斤合148元,也就是1贯铜钱合148元人民币。
到目前为止,有了3个价格:按黄金换算是465元,按白银换算是70元,按粮价换算是148元。北宋不到5000万人口,而今天中国已有13亿人口。民以食为天,粮价应该还是一个重要的基准。
因此,取金价基准465元和米价基准148元,平均值为306.5元。去掉零头,将1贯铜钱定为300元人民币。于是换算公式为:1两金=3000元人民币,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1文铜钱=0.3元人民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货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代货币 (古代交易工具)

王莽时期钱币特点

特点:背穿上横廓右肩平行浇铸的“一”字,铸型呈明显的型腔压力状,根植入骨的红锈色与钱浑然一体。
“一”字书法左起笔粗下笔细,收笔纤细如针,与钱文书风吻合,为莽钱悬针篆特征。其背“一”的位置异于一般纪值钱,与去年出土的一枚汉代压胜钱“羊酒”之“酒”字下所铸悬针篆“一”的位置约定俗成。
其实,古钱币背面所铸星、月纹及文字,并非都固定地铸制在穿廓旁的中间,如战国耸肩尖足空首布币的纪值数字“八”,铸在其中心线靠右的顶上部;周元通宝钱的月纹和乾元重宝的“洪”,均铸在穿顶上角中间;古代铸钱第一高手徽宗皇帝的“大观通宝”小平钱背星、月纹同时铸制在穿的右角顶旁。据此,足以说明此“大泉五十”背“一”的位置是成立的。
王莽币钱径2.8厘米,厚0.3厘米(厚肉),重6.8克,红铜质地精良,生坑红绿硬锈,钱形光洁如斩,四边斜折向上,四角微圆,内外廓形制呈现齐刀铸造技术之精髓,雄浑高挺;悬针篆书钱文瘦而有劲,精美度异于常品,凸显王莽大泉五十铜范之风貌。
扩展资料:
王莽当政后,为了削弱汉朝旧族势力,以及对百姓的财富掠夺,他以「托古改制」为名进行了一系列的币制改革。刀币和布币都在改革中恢复,但从形态上与春秋战国时的并不相同。由于币制复杂混乱,导致民间交易很不顺畅。
并且每次改制的钱币大小不断缩小,价却越来越高,实质上剥削了普通民众的财富。币制改革的失败也是新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尽管王莽的改革是失败的,但他所发行的一系列钱币却是古钱史上的精品。货币多采用悬针篆的字体,制作十分精美。国宝金匮直万是价值最高的古钱之一,存世仅两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莽币

古钱币中大定通宝是什么朝代的钱币?

大定通宝是大金国的钱币。
大定通宝,中国古代钱币之一。大金国金世宗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铸造。钱文仿瘦金体书版式有小平、折二两种,另有铁钱。折二大钱铸量较少,色灰白,世传其钱料微含银。
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铸造的钱币有干支背文。“大定通宝”钱,造型简练、形貌大方、字仿“瘦金”,精美程度比“大观通宝”有过之无不及。
扩展资料:
历史意义
“大定通宝”与唐开元、宋大观钱相比,洗练凝重、文字秀美,规格严谨更胜一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学意识。这和金代造钱善于汲取历代特别是宋钱精华以及君臣热爱文化艺术密切有关。“大定通宝”对后世各代钱币制造产生的影响极为深远。例如:
元代的“至大通宝”“至元通宝”“至正通宝”文字酷肖“大定”。元末起义军“天启通宝”“天定通宝”亦以效尤。明初的“大中通宝”“洪武通宝”都以大定为楷模。“永乐通宝”更近似,可谓影响至深至远。
大定通宝有小平、折二两种,折二铸量极少。有铁钱极少。有钱色灰白者人说掺银,实为白铜钱。阔缘大样极罕,以背无文字者居多。有的背上“申”。有的背上“酉”(酉内单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定通宝

古代的钱币是怎样的?你能介绍一两个朝代的钱币吗?

中国的货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货币文化。先秦时期的货币,各诸侯国实行不同的货币制度:在不同地区使用形制各异的刀币、布币、环钱。秦统一中国后,中国货币主要以环钱为主要形制。到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到明代,白银成了最主要的流通货币。
中国最早的货币是海贝。海贝在史前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在夏代纪年范围内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和商周墓葬中,屡有发现,《盐铁论·错币》中并有“夏后以玄贝”的记载。海贝是产自南方暖海的远方外来交换品,是美丽珍贵的装饰品。它开始起货币作用,似可上溯到夏代,即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国家产生的时候。商和西周时已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在商代晚期和西周,还出现无文字的铜仿贝。至东周发展成为有铭文的铜贝蚁鼻钱,形成正式金属铸币,主要流通于南方楚国地区。
贝壳货币另一种最早的货币是铜质的钱、镈、刀。钱、镈是农具,刀是多种用途的工具,它们也是人们可以让渡的财产,在殷周或更早的遗址中都有出土。大概在殷商晚期和西周,这些铜工具在不同地区形成一般等价物。钱、镈至春秋发展为专职货币,即后人所称的空首布;虽保存青铜铲的基本结构,有细长的銎,但已不适宜装木柄,不能作工具使用,而成为具有典型意义的先秦铸币。至战国进一步发展为略具铲形小铜片的布币,主要流通于北方周、晋、郑、卫地区。青铜刀至东周发展为刀币,主要流通于齐国及燕、赵地区。
古代钱币早期形态主要是贝类货币。在中国,原始社会后期至夏、商、周时代主要货币形态是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是天然贝。后期出现少量金属称量货币、铸币。到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钱币的主要形式就是金属货币。
贝类货币
天然海贝
公元前21世纪--前2世纪,主要使用于中原地区,后逐步被金属货币取代,单位为“朋”,每拾枚币为“一朋”。在先秦时期贝同时具有币和饰的双重作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直到明末清初还使用贝作为货币,称为“ba (左右结构,左为‘贝’,右为‘巴’)”。
公元前11世纪,产于海滨,因其坚固美观,便携带,又能计数,而逐步演变为实物货币。
天然海贝
公元前1368-618年 ,产于海滨,因其坚固美观,便携带,又能计数,而逐步演变为实物货币。
人工贝类(石贝)
公元前16世纪--前2世纪商周时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货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为弥补自然货币流通不足而仿制的玉贝、骨贝、陶贝、石贝等,被统称为人工贝类货币。它们形态大抵仿照自然海贝,其交换价值,约等于或稍低于天然货贝。
人工贝类(骨贝)
公元前16世纪--前2世纪
人工贝类(玉贝)
公元前16世纪--前2世纪
人工贝类(陶贝)
公元前16世纪--前2世纪
铜贝
公元前11世纪
包金贝
公元前11世纪,商代中晚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掌握了冶炼技术,于是便出现了金属贝类货币。形仿天然海贝。有金贝、银贝、铜贝等。用青铜浇铸的无文铜贝,是我国最早出现的金属铸币。
先秦货币
平肩弧足空首布
成色年代:春秋早中期 形制特征:平肩、裆部呈弧形,銎(音穷)长,有穿孔,銎内一般留有寒。面文铸有干支、数目、天象、地名、事物、阴阳五行、方位、吉语等。币材多为青铜。
尖足平首布
成色年代:春秋早期。战国赵铸币。耸肩、方裆或弧裆、尖足。以一jin(左右结构,左为‘金’,右为‘斤’)、半jin(同前)二等纪值分别称为“平首尖足大布”,“平首尖足小布”。面文为城名,部分小布面文有“半”字。背文一般为数字。体轻薄。币质为青铜。
三孔布
成色年代:战国后期 战国后期钱币。按背文分大小两式。圆首、圆肩、圆裆、圆足,首及两足各有一圆形穿孔。面文多为地名,背文有纪重和纪值文字。大者背文“一两”,小者背文“十二铢”(半两)。
锐锋刀
成色年代:春秋晚期 。又称针首刀。是尖首刀的一种特别形式,首部尖细如针,钱文多为抽象符号。
截首刀
成色年代:战国早期。以尖首刀截首而成,基本与尖首刀相同。
直刀
成色年代:春秋战国之交。战国中晚期中山国、赵国铸币,也称圆首刀或平首刀。刀身直或略带弧形、圆首,柄面多有二直线,体型轻薄,其中“yan(内外结构,外为‘门’,内为‘言’)阳”(今陕榆)小直刀尤为薄。除“甘丹”“白人”“成帛”有背文,其余背多平素。
圆孔圜钱
成色年代:战国中晚期。战国中晚期铸币,外圆、孔圆、背平素,面背间有拔模斜度,因此背径大于面径,背孔小于面孔,边缘常残留火口。多数面背无廓,少数品类正面有廓。大篆文,行粗放。青铜质。主要流通于秦、赵、魏故地。
方孔圜钱
成色年代:战国后期。战国后期秦、齐、燕等国铸币。外圆孔方,或有廓或无廓,为后世方孔圆钱之祖。含有“半两”、“两甾”、“文信”、“长安”、“yi(左右结构,左为‘贝’,右为‘益’)化、yi(同前)四化、yi(同前)六化”、“一刀、郾刀、郾四”等品类。
秦汉货币
秦半两
成色年代:公元前336--221年。秦灭六国后,以秦币为全国货币,秦半两成为与上币黄金对称的下币,铸行全国。秦半两与前述先秦半两相比,其面文高而狭长,略呈弧形。外形是外圆孔方,面背无廓,形制与钱文精整。
两汉货币
榆荚半两
成色年代:西汉早期 。因形如榆荚,称为“荚钱”。“荚钱”一般甚为轻薄,轻重不一。
三铢
成色年代:建元元年 武帝建元元年铸行,建元五年行止。三铢钱面有外廓,重如其文,背平素。三铢是古代货币史上第一枚以“铢”命名的方孔圆钱。
武帝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铸,含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面文有穿上半星、穿上横廓,四决文等不同形式。轮廓深峻、文字精美。武帝五铢开创了七百三十九年铸行“五铢”钱的历史,成为中国古代“铢两制”铸币的主流。
一刀平五千
成色年代:公元7年 。即“错刀”,又称“金错刀”。王莽居慑二年(公元7年)铸。“其环如钱,其身如刀”,环面“一刀”直读,阴文错金,刀面“平五千”三字为阳文,篆书。以一当五千五铢。“一刀平五千”铸制精美,为历代“收藏家”所重。
栔刀五百
成色年代:公元7年。王莽居慑二年(公元7年)铸。“环如大钱,身形如刀”,环面铸阳文“栔刀”二字,刀面铸阳文“五百”,篆书。“栔”能通“契 ”。以一当五百五铢。“栔刀五百”刀廓深峻,铸文精美。
东汉前期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40年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采纳马援建议开始大铸行。面文特征是“金”字头较大,“五”字交笔更弯曲,“朱”字头圆折,竖画两头较细。铸造较为规整。
剪边五铢
成色年代:东汉晚期又称“錾边”五铢或“剪轮”五铢,指边廓连同部分钱肉均被剪去或錾切的五铢钱。无外廓,“五铢”二字残留偏旁。
董卓五铢
成色年代:公元190年。东汉末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所铸。无内外廓,“五铢”二字夷漫不全,很难辩认,世讥称之为“无文”。该钱堪称我国货币史上最劣质轻贱之小钱。
五珠钱,圆形方孔钱
一、古代钱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3000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
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这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出土。中国钱币创造和打破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二、钱币
1、乾隆通宝
乾隆通宝是乾隆时期的流通货币, 乾隆皇帝在位的60年里施展其“文治武功”的治国策略,创造了封建社会里最后一个辉煌盛世,之后民间便盛传佩带“乾隆通宝”铜钱可驱灾辟邪,又因乾隆二字谐音“钱隆”而备受后世藏家所喜爱的钱币。
该钱币铸于清高宗乾隆年间(1736-1795年),背面的满文比较复杂,上面有很详细的价格和钱币拓片。乾隆通宝钱径约25毫米,重约3g。
钱面文字"乾隆通宝"以楷书书写,其字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背文字沿雍正满文钱式穿孔左边有"宝"字,穿孔右边铸有各局名。币种与不同时期形状与大小也有不同。
2、大观通宝
大观通宝是北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年间(公元1107年至1110年)所铸造的年号钱。它有小平、折二、折三、折十等多种版式。
3、开元通宝
开元通宝为唐代货币。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唐初沿用隋五铢,轻小淆杂。唐高祖武德四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
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面文“开元通寳”,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
4、永平元宝
永平元宝是中国古代钱币之一,五代十国时期,前蜀高祖王建,永平年间(公元911~915)铸造。
永平元宝的版式为小平钱,有大样[早期]、小样[晚期]之分,铸工不精,面文粗糙, 钱文“永平元宝”隶书,旋读;然“永平”二字已近真书,“平”字中竖粗长。
径约2.3厘米,重3克左右。背平夷无文,穿上或有仰月。无大钱及铅锡钱。王建所铸五种年号钱中,永平元宝传世独少,极为罕见。传世多见一种文字纤弱之“永平通宝”小钱,系安南所铸。
永平元宝传世稀见,被评为中国古钱五十名珍之一。
5、天成元宝
天成元宝为五代时期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年间的货币。“天成元宝”的天成为五代时期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年号。天成年间(926-929年)明宗废铝锡铸造的劣等钱币,所铸成“天成元宝”。
这种钱在制作上精整,文字十分清晰,钱径约2.3厘米,重3.4克左右,"天成元宝"几个字从上往右依次旋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钱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成元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永平元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开元通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观通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乾隆通宝

宋徽宗(赵佶)独创的书法字体。

“瘦金书”是宋徽宗独创的一种楷书,他喜欢鹤,也常画鹤,所以“瘦金书”也多少有些“鹤韵”。其特点是笔划瘦细而有弹性,尾钩锐利,运笔迅疾,字形一般呈长形,张弛有度,有一种秀美雅致、舒畅洒脱的感觉,而且通篇法度严谨,一丝不苟。“瘦金书”在书法历史上的影响,主要在于一种新的审美意识的形成,所以人们一般都把“瘦金书”做为宋徽宗的书法代表作,而他成就更高的草书往往被忽略了。
  据说宋徽宗还是工笔画的创始人。他擅长画花鸟、山水、人物,注重写生,体物入微,以精细逼真著称。相传他曾用生漆点画鸟睛,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令人惊叹。他在位时广收历代文物、书画,并亲自掌管翰林图画院,给画家以优厚的待遇,鼓励他们创作优秀的作品,所以当时出了象米芾、张择端这样的书画大家。
  几个世纪过去了,做皇帝的宋徽宗被世人所不齿,而做书画家的赵佶却因其对书画艺术的贡献而为人所称道。真是“千秋功过,谁人曾与评说?”
  方正这次选择“瘦金书”开发电脑字库,难度还是很大的,起码要过三关。
  第一关,是字稿关。要做正宗的“瘦金书”就必须从真迹入手,这次所选的是赵佶二十三岁时写的《楷书千字文》,尽管当时他还年轻,但“瘦金书”的风格已经形成并且运用自如了,而且也是现存真迹中保存较好和字数最多的。
  第二关,是字形关。汉字是随社会发展而变化的,千年历史的变迁往往就体现在某一个字的写法上。赵佶的“瘦金书”和我们现在的规范字形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别小看这小小一点的“差异”,做为一款书法字体、特别是象“瘦金书”这样有个性的字体,如果不经过相当程度的熟悉、掌握其运笔规律,恐怕是无法把有问题的字修得天衣无缝、浑然天成的。
 在八百年前,宋朝有一位皇帝,在政治上昏庸无能,在生活上穷奢极侈,但在书画艺术上却才华横溢、颇有建树,这就是宋徽宗赵佶。
  赵佶是宋神宗的儿子,最被封为端王。《水浒传》第一回里,高俅就是凭着踢得一脚好球,讨了端王赵佶的欢喜,才平步轻云的。后来端王被册立为徽宗皇帝,高俅也就当上了殿帅府太尉,同时受到重用的还有蔡京、童贯等,徵宗把一切朝政都交由这几个人处理。
  皇帝昏庸,奸臣当道,致使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内忧外患,纷踏至来,内有各地豪杰揭竿而起,外有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而徽宗对此不闻不问,只是沉缅于书画声色之中,到后来干脆让位于其子钦宗。不想第二年(靖康二年),父子二人就被金兵一同掳往北方,终日坐井观天,以泪洗面,八年后徽宗死于五国城。读过《岳飞传》的朋友应该对这段故事有所了解。
  宋徽宗赵佶做为一国之君,无疑是个昏君,但他在书、画艺术上的成就和所起的作用却非常大。他生性聪明,对书法、绘画有着与身俱来的爱好。出身皇室的他,不但有机会大量饱览、临摹宫中历代名人书画真迹,更得到名师指点,再加上他勤学苦练,使得他年轻时就已名闻遐迩。
瘦金体是一种书法的字体。宋徽宗赵佶独创的。
宋徽宗赵佶虽怠于政治,艺术造诣却极高。他在位期间曾设立书、画、琴、棋院,并自封院长,他招募天下名士,大量搜集古今字画,整理编辑了《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和《宣和睿览册》,保存和继承了古代文化遗产。他首次将书画艺术从手工作坊中分离出来,为宋时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独创的“瘦金体”,其笔法刚劲清瘦,结构疏朗俊逸,形如屈铁断金,匠心独具,堪称艺术精品。
人们除了能在古字画中欣赏到徽宗赵佶的书法之美外,还可以在古钱币上一睹赵佶瘦金体的风采。由赵佶亲笔御书的钱文“崇宁通宝”、“大观通宝”和“宣和通宝”,字体端庄秀丽,结体瘦长,运笔挺峻,横划收笔带钩,竖划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挺脱有力,字体搭配和谐自然,浑然天成。徽宗将其书体用作钱文,使钱币斐然生色,底蕴敦厚,格调迥异。
难怪近代泉币鉴赏家张可中先生给“瘦金体”钱币以极高的评价,称徽宗御书钱“范各一体,体各一态,或如美女簪花,自然窈窕;或如天孙织锦,文彩斑斓。若宣和、政和、大观、崇宁、圣宋、重和等,摩不骨秀格清,令人意远,吾人收罗此泉数百种,陈览于绿窗绮几之间,直无异展开一部瘦金字帖也!”
当然是瘦金体。赵佶的《千字文》就是瘦金体。相当值钱。
瘦金体
瘿金体
宋徽宗赵佶不仅擅长绘画,而且在书法上也有较高的造诣。赵佶书法在学薛曜、褚遂良的基础上,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瘦金体”,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与其所画工笔重彩相映成趣。
瘦金书的意思是美其书为金,取富贵义,也以挺劲自诩。赵佶传世的书法作品很多,楷、行、草各种书法作品皆流于后世,且笔势挺劲飘逸,富有鲜明个性。其中笔法犀利、铁画银钩、飘逸劲特的《秾芳依翠萼诗帖》为大字楷书,是宋徽宗瘦金书的杰作。
但是宋徽宗的书法存在着柔媚轻浮的缺点,这也许是时代和他本人的艺术修养所致,但他首创的瘦金体的独特的艺术个性,为后人竞相仿效。既以开创了一大流派的书体。
扩展资料:
艺术特点
赵佶的艺术主张,强调形神并举,提倡诗、书、画、印结合,他是工笔画的创始人,花鸟、山水、人物、楼阁,无所不画,这便是卓然大家的共同特点。他用笔挺秀灵活,舒展自如,充满祥和的气氛。他注重写生,体物入微,以精细逼真著称,相传他曾用生漆点画眼睛,更加生动、栩栩如生,令人惊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宋徽宗

宋朝有多少种钱币

铜钱作为宋代最主要的货币,每一百文“因(后)汉制,其输官亦用八十或八十五,然诸州私用犹各随俗,至有以四十八钱为百者”。太平兴国二年(977 年)九月“丁酉,诏所在悉用七十七为百”,通常称为“省陌”或“省”,而一百文仍需实数一百钱的称为“足陌”或“足”。但是“悉用七十七为百”,至少到北宋后期只是“官用”的标准。
2宋币发展历程
宋初经济得到迅猛发展,铸币量超出唐代20倍。宋第二帝太宗于端拱三年改元淳化,淳化元年(990年)五月改铸发行淳化元宝钱。皇帝亲书隶、行、草三体钱文,成为皇帝亲书钱文(称御书)之始,又是行、草入钱之始。两宋300余年凡18帝(末代三帝名存实亡),改年号55次,铸年号宝文钱43种(不包括大小和书法等版别变化)之多。[1]
2宋币发展历程编辑
宋朝币文变化可归纳为六种。
  1.宋币宝文之变。仅以南宋嘉定铁钱为例,有元宝、重宝,还有之、至、兴、新、安、全、正、崇、万、洪、真宝等宝文钱;
  2. 宋币之对读、旋读之分。对读即上下右左读,旋读即上右下左读。如庆历钱是宋折二钱铸行开端,并形成南宋以折二钱为主的币制,开折二钱铜铁并用,对读旋读并存之先河;
  3. 宋币之书体之变。书体变化有隶、行、草、楷(包括徽宗御书瘦金钱文大观通宝、崇宁通宝)、篆体(包括九叠篆钱文皇宋通宝)等,到了南宋,钱文书法开始以楷书为主,沿至元、明、清,历代铸币多以楷书为钱文;
4. 宋币之钱背字、纹变化。指纪监、纪地、纪年、纪值变化等。如绍熙元宝背纪监、纪年钱。纪年钱自南宋淳熙七年始,整个南宋相沿不变;
  5. 宋币之书风变化。如钱文四字整体风格为遒劲、容弱、大小字等,单字书风为长通、短宝、狭元等,单字局部特征为缩水淳、总建等;
  6. 宋币之字位变化。如四字位置为隔轮,三字为三寄廓,单字为升、降、进、退、仰、俯等变化。钱文版别众多的两宋钱,可谓一部实物汉字书法大全,在悠久的币史进程中空前绝后,独领风骚。
  多样的币种同期并用于宋
  铁钱自汉五铢始,至两宋达到鼎盛期。时四川铜少铁多,历来铁钱铸量颇丰,而陕西等地铜铁钱并用,存世也不少。行用中,一般小额交易用铁钱,大额交易用铜钱。其比值为“旧用铁钱千易铜钱四百”,到太平兴国年间比值增至10铁比1铜,黑市比值竟高达14:1.以10:1 计算,1小铜钱重1钱,每贯重6.5斤,按同值铁钱每贯应重65斤,显然不便交易。虽然当时宋币变化较快,但宋代纸币实物现未发现,仅存铜质钞版二件,一件是南宋“行在会子库”钞版,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另件北宋钞版流至海外。
  除铜、铁钱纸币外,南宋还铸行铜、铅两类钱牌,铜牌面值为贰佰文、叁佰文、伍百文;铅牌面值为壹拾文、贰拾文、肆拾文。两宋货币,金银并提,北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制定《伪黄金律》,这是两汉以来政府第一次视黄金为法定货币。而银质货币地位后来居上。宋代金银开采也具一定规模,皇年间岁得金1.5万余两、银22万两,政府常以金银铸钱,如金质宣和背陕、银质政和钱等。金人攻灭北宋时,曾强掠金1000万锭、银2000万锭之多,可见金、银货币量大用广。宋的盐钞、茶引及僧道度牒等在一定程度上也行使货币职能。
北宋从宋元通宝至靖康通宝,计30种。南宋从建炎通宝至咸淳通宝计22种。共计52种钱币和上千种版别。普品由于存世量大,升值不大,有些稀少版别,上涨空间很大。。。
有圆孔钱(铜钱)、交子两种钱币。
相关介绍:
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宋、金纸币名称之一。北宋初年,四川用铁钱,体重值小,1000个大钱重25斤,买1匹绢需90斤到上百斤的铁钱。流通不便。于是,商人发行一种纸币,名为交子,代替铁钱流通。
中国古代钱币还经常以皇帝年号来命名,亦称“年号钱”。年号钱成为定制自宋代开始。宋代年号更改频繁,铸的年号钱也特别多。元以后,历代所铸的钱,基本上都是以年号命名的。
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
交子最早出现于四川地区,发行于北宋前期(1023年)的成都。最初的交子实际上是一种存款凭证。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为不便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
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纸卷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交子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子铺,并在各地设分铺。由于铺户恪守信用,随到随取,交子逐渐赢得了很高的信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