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同治之乱发生了什么,同治在位多少时间
- 2、清朝的回回之乱是怎么回事?
- 3、清朝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起义?
- 4、同治回乱的六个关键问题
- 5、陕西回族起义是哪年?
- 6、其实大部分回族啥事也没有,捣乱的就是那么
- 7、清朝左中堂是怎样平乱的.杀了多少回回
- 8、清同治贵州镇宁官寨发生过战乱,知者可告我详,不胜感激!
- 9、当年同治回乱陕甘二省人口损失惨重,尤其是甘肃人口比陕西,甘肃陕西人口都是从哪补充的?
- 10、陕西清末回族起义的起因与结果
同治之乱发生了什么,同治在位多少时间
同治之乱发生了什么 同治在位多少时间
同治年间正是清朝下坡路的重要时期,在这段时间发生了太多的国内动乱,其中有名的就有捻军、回民等等,这里要说的是来自于陕西甘肃地区的回民叛乱,在当时因为生活压力巨大,再加上长期以来回民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回民们爆发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叛乱,仅仅10年的时间就有将近2000万的人口死于非命。
回民的反叛是有着历史原因的,回民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在信仰上就和汉族有着巨大的差距,汉族普遍盛行的儒家观念在回民那儿根本就行不通,因此在文化上也有着很大的差距,这样的各种差距使得汉民和回民之间的关系非常的恶劣。
可以说当时回民看待汉民就像是看待凶残的异族人一样,而汉民也是非常看不起回民认为他们低等下贱,根本不像是一个国家的人,到了同治年间,有些地方可以说是已经是势成水火。
除了民间的歧视纠纷之外,在官方上回民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歧视,回民一旦犯事受到了惩罚要远远超过汉民,而且每次打官司的时候官方都是偏向于汉民。
而且回民大多生活在人多地少的地方,在土地上和汉民的争执非常的多,经常发生很多争端,在清朝强势的时候还好。
但是在同治年间清朝已经有点不行了,所以回民彻底爆发了,想要分裂出一大片的土地成立他们的国度,在这场战争早期,回民经常仗着人多势众,大规模的进行屠杀,后来战败之后回民也是死伤惨重,可以说是谁都没有占到好处。
清朝的回回之乱是怎么回事?
不能答的太细,不利于现在的民族团结。陕甘地区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回民一般放牧,汉人一般种地。回人的羊经常把汉让的麦苗给吃了,因为这事汉、回两族经常闹矛盾,由于清政府在陕甘地区有驻军,谁都不敢闹的太厉害,闹大了谁都没好果子吃。但后来麻烦的是南方太平天国起义,陕甘的军队调往南方跟太平军打仗了,没有了军队的压制汉、回两族矛盾瞬间激化了起来最后发展至大打出手。由于南方太平天国起义清朝无暇顾及,导致陕甘地区暴乱越闹越大。后来太平天国起义消灭清朝腾出手来后,派左宗棠平叛 。左宗棠“恩抚并用”平息了这次叛乱。
这个是发生在大清同治年间的事,最后有左宗棠平定了。
清朝的回回之乱是指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1795年)的一次回族人民反抗满族压迫的斗争。
在清朝初期,回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一样,受到了满族统治者的压迫和剥削。而到了乾隆年间,由于满族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加剧,回族人民开始反抗。
这次反抗以马明心为首,他在陕西回民中宣传“新教”,号召回民摆脱满族统治,反对压迫和不公正待遇。很快,反抗活动就蔓延到了陕西、甘肃、宁夏等多个省份,参加人数达到了数十万之众。
清政府派出了大量军队进行镇压,并采取了残酷的手段,如屠城、火烧村庄等。但是,反抗活动仍然持续了数年之久,直到清政府采取了更加严厉的手段才最终平息。
这次回回之乱对于回族人民和满族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清政府加强了对回族地区的控制,并对回族人民实行了更加严厉的统治和压迫。
清朝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起义?
同治元年三月,太平军西征部队进入陕西,各地回民纷纷起义响应。十九日,伊斯兰教阿訇任武聚众起义于渭南,与洪兴同被推举为元帅。任武曾参加过咸丰七年至八年(1857-1858)云南回民起义,回陕西后,藏匿于渭南仓渡镇清真寺,秘密发动群众,制造军机旗帜,准备武装起义。
同治元年春,陕西团练大臣张芾强迫回民抽拔壮勇,又在华州虐杀回民,任武遂率领渭南回民杀张芾,攻克华州等地,围攻西安,占领渭河流域,屡败清军。后由于西安、大荔一带数十县汉、回群众相互仇杀。死亡达数十万人,削弱了反清力量。
同治二年初,清廷以多隆阿为钦差大臣,西上攻回,相继攻陷回民军后方基地羌白旗、王阁村等地,并借口“护汉”,在史家河一带屠杀回民,使六十里内尽成白地。任武等于同治三年率部退往甘肃。其时,甘肃、宁夏、青海广大地区回民也纷纷起义,并逐渐形成四支主要力量;以马占鳌为首的起义军活动于甘肃南部;以马化龙为首的起义军活动于宁夏南部;以马文义为首的起义军活动于青海东部;以马文禄为首的起义军活动于甘肃西部。其中以马化龙部力量最强,成为整个西北回民起义军的中坚。
同治七年,左宗棠以钦差大臣身份西上攻回,在陕甘交界处招降了以董福祥为首的散兵游勇,成为回民军凶恶的敌人。
同治十年左宗棠攻占回民军马化龙部活动中心金积堡,次年又在太子寺击败甘肃南部回民军,并打败了青海回民军马文义部,占领西宁。
同治十二年,甘肃西部回民首领马文禄向清军投降后被杀,白彦虎率部逃往新疆,清军占领肃州。至此,坚持十二年之久的西北回民起义全部失败。
暴动就暴动。屠杀我陕,甘,数千多万无辜百姓,邪教也
清同治年间,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影响下,陕西、甘肃爆发了大规模的回民起义,这也是以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为标志的全国反清革命洪流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回民起义最终遭受失败,但对中国后来发展走影响很大。
户县东乡牛东村村民贾七,素以侠义名著乡里,他支持回民起义军,并劝乡亲一起支持回民起义。贾七说:“天方授回,降回则身家保,田庐安,耕稼不废,富贵可冀”。在贾七的倡导下,村民与回民起义军和好,并供给粮食和生活用品,对此回民起义军非常感激,与村民关系融洽。
回民起义军以牛东村为根据地,“往来丰镐间,如履庭户”,切断了户县与省城西安间的联系。以牛东为首的大部分村庄支持回民起义军后,县城成为一座孤城,户县反清斗争形势一片大好。县令张景福采取卑劣的阴谋手段,佯称要与回民起义军议和,骗贾七入城并杀害了他。回民起义军闻讯后,非常气愤,焚烧了县城东关,围攻县城,烧毁了张源沏的家乡五竹村。
扩展资料:
1、西安收藏研究院收藏一古籍善本,其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族起义的一段史料,颇为珍贵。
2、该古籍善本书名为《代采访绅士拟传稿二篇》,共10页近3万字,是一本由陕西省纂修通志当局主持,高曦亭撰写,民国癸丑年(1913)印制。内容主要是张源沏、顾寿祯的传记,顾寿桢的胞弟修改并序。
3、书中介绍,张源沏是户县东五竹村人,举人,地方绅士;顾寿桢,浙江人,同治元年(1862)太平军入陕西和回民起义爆发时,客居户县城内。受户县县令委派,张源御为绅董长,顾寿桢为副绅长,主办户县城内团练事宜。书中详细介绍了二人的生平事略,也描写了户县牛东村村民贾七支持回民起义的经过。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广播网-陕西发现佐证清代陕西回民起义的重要史料
同治回乱的六个关键问题
同治回乱名称由来
同治年间爆发的陕甘回民叛乱又称“同治陕甘回变、同治回乱、陕甘回变、陕甘回乱、等。
是1862至1873年间,发生在陕西、甘肃(此时的甘肃省包括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西宁市和海东市)两省的回民叛乱。
清朝政府将这场大灾难命名为“陕甘回乱”。
影响
这场动乱极大地改变了陕甘两省的民族分布。在战争中,回汉两族在陕西、甘肃两省互相仇杀。
关键问题
战乱初期,回民在伊斯兰宗教领袖的带领下,趁晚清局势动荡,企图在中国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
引发这场惨绝人寰的大灾难的原因很复杂,但也不外乎利益冲突,主要是“地畔相争”。
在中国古代的农村社会很正常,兄弟之间都会有争产之争,同治年间广东出现过土客之间的仇杀。汉民和回民利益之争,因为杂有宗教的因素,便产生了更大的破坏力。
诱发回汉之争的某个事件只是导火索,回汉之间的猜疑、不信任是动乱基础。
陕西回族起义是哪年?
以白彦虎为首的陕西回族在河州战役结束后,同当地回族、撒拉族结成联军,恃险拼死抵抗,给清军以不断的打击。由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下旬至十一月底,前后两月有余,大小50余战。十一月十九日,刘锦棠进驻西宁后,白彦虎誓不投降,率领眷属及党羽约2000余人,于翌年二月下旬由大通经永安冒着冰雪严寒向河西奔去。三月初,白彦虎率部通过仅容单车行走又有5营清军防守的扁都口,经山丹、东乐至甘州城外。三至四月中进至高台。肃州回民曾多次出城配合白彦虎部迎击清军,但由于清军截击,白彦虎不愿进驻肃州,而是率部经文殊山进军嘉峪关外,由敦煌奔向哈密。后在左宗棠的追击下,白彦虎部又由新疆转道至今吉尔吉斯坦共和国境内
1862至1873年
赤裸裸的种族仇杀,起义个屁!
同治回乱
第一波发生在1862年(清同治元年)5月至1863年10月,陕西的伊斯兰阿訇任武、白彦虎等领导回民起事,穆斯林兵力发展到三十万、号称陕回十八营,是疯狂屠杀陕西汉人的种族大屠杀运动。回军打败胜保及多隆阿统领的清军,后被多隆阿打败、退入甘肃。第二波发生在1864年10月至1871年,白彦虎领导,后被左宗棠率领湘军平定、再次退入甘肃,接着退入新疆、做了阿古柏(到新疆搞分裂的中亚浩罕汗国人)的女婿,随着左宗棠大军收获新疆,白彦虎残部五千人逃入中亚,成为后来中亚东干人的主要祖先。陕西人口损失总数高达六百多万。陕回退入甘肃,一路屠杀汉人,在甘肃屠杀数百万乃至上千万汉人。回民战争改变了回民在陕西的分布,除了西安城市里没参加暴乱屠杀的三万回民,陕西农村的回民几乎完全消失,或在仇杀里死亡,或随作为回军或随回军跑入甘肃,部分跑入中亚。
其实大部分回族啥事也没有,捣乱的就是那么
同治回乱是清代同治年间从1862年至1873年在中国陕西、甘肃爆发的一次回族和汉族之间的仇杀。它维持了十年多,波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等地区,最后被以汉人湘军为主的清朝军队镇压。
1862年,由于汉回之间的民族冲突,加上官府的腐败和欺压,在陕西的回民趁太平天国和捻军进入陕西的机会揭竿而起。
其初期的主要领导人有赫明堂、马生彦、马振和、白彦虎等。同时在宁夏也爆发了大面积的回民民变,其主要领导人有马兆元和马化龙。
在陕西的回军一开始可以趁清军忙以对付太平天国的机会在陕西中部立足,但是从1864年开始就被清军逼迫退守陕甘边区。
太平天国被消灭后,左宗棠率领湘军开始对陕西山西一带用兵。
左宗棠首先进攻捻军,在捻军被击破后再进攻位于陕西的回军,1866年回军退守甘肃。
1869年左宗棠派刘松山进攻宁夏的金积堡,马化龙父子投降后被杀。
清朝左中堂是怎样平乱的.杀了多少回回
左宗棠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参与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等多次镇压内乱。在平定捻军起义时,左宗棠采取了剿抚并用的策略,大力围剿捻军主力,同时对捻军中愿意投降的士兵进行招抚,逐渐平定了捻军起义。
关于左宗棠在平乱中杀了多少回回,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数字。左宗棠在平定内乱时,确实对叛乱分子采取了强硬的军事手段,但同时也有招抚和改编敌军的做法。因此,左宗棠在平乱中到底杀了多少回回,这个问题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值得注意的是,左宗棠在平乱过程中也注重加强地方的治理和建设,他重视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修建了一批水利工程,对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他也注重军队的装备和训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武器和技术,提高了清军的战斗力。这些做法对于巩固清朝的统治,促进当时的经济和军事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治回乱说的是关中地区,什么时候到神木了,在左中堂率领的清军和当地汉民的打击下,当时回民首领白延虎想过到陕北,可陕北饥民在高迎祥的组织下奋起反抗,回民就没进陕北,只好去了甘肃和宁夏,左公又追到那里继续打,可以说现在甘宁的回民都是当时投降的,不然全部杀光了,最后不投降的回民一路逃到了现在的吉尔吉斯坦,剩下不过3000多人,西安城内的回民主动报信给清军,也没造反,所以没杀,现在西安的回民就这一支了,而关中从此绝了回回。同治回乱的前期汉人招到屠杀很厉害,后期回民死的很凄凉,中国境内回民减少了百分之七十,从此绝了回患,这的归功于左中堂,左老将军。楼主应该多读读历史
清同治贵州镇宁官寨发生过战乱,知者可告我详,不胜感激!
同治年间的动乱,应是冷兵器时代最后一次超大规模的种族屠杀。这场战争极大地改变了陕甘两省的民族分布。在战争中,回汉两族在陕西、甘肃两省互相仇杀,据《中国人口史》一书的统计,回民起事前的咸丰十一年(1861年),甘肃(此时的甘肃包括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地区)人口为1945.9万人,战后的光绪六年(1880年)人口仅存495.5万人,人口损失达1455.5万人,比例达74.5%。
陕西人口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有1394万,从同治元年(1862年)到光绪五年(1879年)的17年间锐减至772余万,人口损失总数高达622万,大约占战前人口总数的44.6%。17年中,因战争原因造成的人口损失约有520.8万,在全部损失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高达83.7%,而灾荒期间损失的人口不过101.2余万,占全部损失人口的比例仅有16.3%。
西北回民对汉人的屠杀,以及汉族对回民的报复式屠杀,可见甘肃各县的县志。甘肃镇原县志记载:“四乡堡寨攻陷无遗,而县城独全,盖四乡之人逃出虎口者,生后入城避难。是月初九日……,全城糜烂,死者不知其数。”据《中国人口史》第五卷统计,回民屠城前镇原县人口26.9万,战争损失23.4万,损失比例为87%。宣统《甘肃新通志》卷47记载同治二年(1863年)八月,回民军队“陷平凉城府官……员死节者百余,士民死者十数万。”《中国人口史》记载,甘肃泾州四县,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时有人口92.8万,战争中人口逃亡和死亡82.2万,损失88.6%。据该书推算,同治年间平凉府(包括华亭,隆德,平远,海城,固原)人口逃亡和死亡249.1万,占战前人口的88.6%。左宗棠入甘肃时,形容“远近城邑寨堡,惨遭杀掠,民靡孑遗。平、庆、泾、固间,千里荒芜,弥望白骨黄茅,炊烟断绝,被祸之惨,实为天下所无”。
西北回汉之间民族冲突引发的大规模屠杀。战前陕西省有回民170万人,在该省人口中占有相当比重,而且绝大部分分布在关中地区。1880年陕西回民人口谷底数不会超过15万,战乱中损失的回民在160万口左右,人口损失率高达91.4%。战后只有西安城内未参加作乱的3万回民得以幸存,少部分逃亡,其余人均已死亡。甘肃省回民在战争中的死亡率也相当高,但仍在该省居民中占有一定比例。一部分回民为逃避报复,随白彦虎逃至俄国,成为今天的东干族[6]。
阿古柏军的射击训练此役对汉族的打击也异常严重。首先,部分回民军曾打出“杀汉兴回”的口号,导致对汉族百姓无差别对待,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调查记录》中记录,当时回军攻破汉族村寨之后,四处寻人杀人,有汉人躲入地窖中,回军就用辣椒面燃熏,窖中老少熏死大半。这种残忍的手段使得陕西人口锐减,田地、灌溉渠等基础设施被破坏,乱后关中不少地区千里赤地,一片残破景象。直到光绪年间,“长安、咸宁、华阴等县多狼,三五成群,路人多有戒心,且鼠害尤甚,一猫贵至千钱”。其次,曾经闻名天下的秦商就此一蹶不振,例如大荔县,严、赵两家都是“盖省的财东”,不仅广置田产,拥有大量土地,而且兼营商业,在陕西、山西、四川等省都有商号,赵渡镇属朝邑县,该镇阎家是闻名全国的大财东,阎家出了户部尚书、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阎敬铭。这些秦省的精英阶层损失严重,例如大荔县的赵权中在村堡被攻破后,被回民军杀害。西安六村堡在遭受回民军围攻时,曾向外大量撒放金银元宝等物以求解围,然而回民军不为所动,六村堡终于被攻破,居民遭受屠戮,财货亦为所掠。泾阳县号为西北汉口,本为关中经济之重心,商路之枢纽,后被回民军先后攻破两次一蹶不振。
当年同治回乱陕甘二省人口损失惨重,尤其是甘肃人口比陕西,甘肃陕西人口都是从哪补充的?
没怎么补充,就回乱过后772万到今天130年,陕西人口在3900万人,1935年都统计在989万人了,之后每年的生长比例依次提高,特别解放后,五六十年代每家生六七个孩子,比例不就上来了吗,
河南人去的。一是因为陕西人少了之后,人口压力小,河南又是人口大省,去了陕西能养活自己,吃得饱。二是河南黄河经常决口,闹饥荒(特别是1942年的),到陕西日子还好过些。所以回乱之后,大多都是河南这些人口多的省人迁过去补充的。
第一阶段。关中驻军外调抗捻,守备薄弱。以琐事为由(一为买竹说,二为“秦不留回”说。),当地回民迅速组织了十八个大营30万大军,开始对关中地区汉人进行无差别屠杀,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组织薄弱,导致农村汉人基本被杀光,几个月之间,渭水两岸五百万汉人被杀,光汉人县长就死了二十几个,只有身在县城和逃到山中的人幸存下来。(详情可见关中地区各县县志。)回民武装甚至一度围城西安一年多。与此同时,甘肃境内,极端宗教思想出现,“新教”教徒,趁着清廷式微,在宗教投机领袖带领下,很快在甘肃全境展开叛
几个结果
1 陕甘人口锐减。战前陕西人口1394万,甘肃人口1945万,战后陕西剩772万,甘肃剩495万。经此一役,陕甘精英阶层损失殆尽,西北地区的经济文化损失难以估量,从此走上衰落之路。这里的甘肃包括现在的甘肃,宁夏和青海东部。
2 阻挡了西进新疆的通道,直接导致阿古柏成功占领新疆大片领土十几年。白彦虎叛逃第一站就是投靠阿古柏。最终,跟随白彦虎叛逃的2000回民到达中亚,形成了今天的东干族。
3 自此,陕西境内除了西安城以外,再无回民。西安城中回民因为当年一位明智阿訇的领导下没有参与叛乱而幸存,逐渐形成今天的回民街。甘肃境内剩余回民大部分被安置在荒凉之所。
4 投降的马占鳖部换来了左大人的网开一面,从此马氏开始控制西北地区,成就了近一个世纪的马氏军阀,青马、宁马、甘马都是这一部的后裔。
时至今日,由于刻意回避,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这件事情,更有一些人,竟然以为杀人恶魔白彦虎是民族英雄,每当看到这种情境,难免让人心痛。讲出这段历史,无意引出新的民族矛盾,只是为了告诉大家,有些事情不应该被忘记,也绝不能被忘记。
陕西清末回族起义的起因与结果
在这很多东西发不出来,您去查查同治回乱。多看几个地方就大概清楚了,说是起义确实说不通,都要去掘黄帝陵了,还说是起义,有这样的起义吗?
同治以前,关中地区频繁发生的摩擦和冲突,大都以程序化的处理结果收尾,和日常邻里纠纷以及诉及官府的普通的刑名狱讼没有多大区别,官民视为固然者久矣。即使在面对那些不断发生的械斗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大规模的流血冲突时,各方面的态度仍是如此。当时的人们,无论回民还是汉人,无论官绅还是士民,可能谁也不会想到,民间的各种不满、焦躁以及歇斯底里的冲动恰恰就是在这种司空见惯频繁发生的小冲突中,在民众的不经意中,日积月累,逐渐聚集成一股可怕的力量。
同治元年初,回、汉间在华州圣山【10】因购买竹竿发生械斗,此事旧史视为同治回变之开端。据陕西巡抚瑛荣奏称:“此次汉回起衅由于华州境内回民购买竹杆,汉民增价居奇,互相争闹,遂致伤毙回民,当时经人劝散,不意是夜汉民暗赴回村烧毁房屋,于是回民纠众报复,汉民齐团相斗,渭南大荔一带,闻风而起。”【11】圣山砍竹事件发生后,各方的反应及事件的后续发展,错综复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与此前频繁发生的冲突摩擦相似的事件,是如何一步步脱离原有的发展轨道,逐渐走向激化的。
械斗发生之后,逃归渭南的回勇首先采取的是“赴州控诉”,即试图通过官方的渠道来讨回公道,但结果显然并不令人满意。事发地华州知州濮尧以回民越界砍竹,其错在先为由,“将砍竹者痛惩之”。随后,受害回勇又诉至户籍所在地的渭南县府,孰料渭南“邑令曹士鹤不准理,反以荷校辱之,由是回情怨沸”[3](P216)。至此,回民企图通过官府来解决问题的尝试彻底失败.此后,汉民李发元、回民马利出而议和,乡村内部业已形成的解决类似冲突的机制开始运作。不意正在双方沟通之时,渭南团长张映兰及州属团长白祥生等人借口缉拿回民间谍,又诛杀回民17人,此事令回民“恶感愈深,而沿渭各村回族纷纷挈家北渡矣”。事情发展至此,虽仍没有完全脱离之前回、汉冲突摩擦处理的一般轨道。但和以往相比,一些导致或标明事态逐渐恶化的苗头或表象开始出现了。
第一,谣言开始产生,并快速渗透人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民间的恐慌情绪亦随之产生,并逐渐漫延开来。刘东野《壬戌华州回变记》载,受害回勇向华州官府鸣冤报屈,知州濮尧曾公开堂谕“向后回伤汉民一以十抵,汉伤回民十以一抵”。人清以来,低层诉讼中,向来地方官偏袒汉民,抑压回民,确是事实,但华州为回民聚居之区,其数量庞大,人口众多,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作为华州知州的濮尧不会不知晓其中的利害关系。在处理涉回讼诉时,其中的轻重缓急、利弊得失,至少应该有所拿捏。因此,当堂谕称等此类狂悖不羁之词,似乎过于夸张,其中演义的成分颇多。李启讷《忧愤疾书》记载:“渭南回民在华州斫买竹杆,汉人打伤回人,而官长不为伸理,且为汉人作主,有‘打死回民,不必经官’之谣。当此之时,回民亦俯首帖耳,不为少动。”[13]以上对比,可以发现,刘、李两人虽然对圣山砍竹同一事件的描述存在明显差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导致事态走向恶化的谣言产生了,“向后回伤汉民一以十抵,汉伤回民十以一抵”与“打死回民,不必经官”的谣言如出一辙。
第二,汉人乡团开始编织借口,肆意缉杀回人。乡村社会中,佛教今生来世的观念根深蒂固,人们敬畏鬼神和生死。因此,剥夺一个人的生命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除必须要符合既有的律文制度之外,还要有一系列格式化的程序。乡团开始随意取人性命,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谣言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乡团的行为则直接导致了事态的恶化。李启讷指出“团练之设,名曰弭乱。推原其由,善良者畏事,绝不与闻;刁猾者喜事,争先恐后。迨至充为团练头目,吓诈乡邻,借端索求。又有无赖游子,每日支得口粮,百十为群,抢劫成风,此风一炽,天下多事矣。如今关中回、汉相杀,虽属回民滋事,实由汉人有以激之也”。乡团恶习,由此可见一斑。乡团的这一举动使事态的发展开始偏离了原来解决冲突和摩擦的正常轨道,双方试图通过和谈协商解决问题的途径被切断,彼此之间对立和互不信任的情绪逐渐加剧,事态开始滑人恶化的深渊。乡团随意掳杀回民的情况表明,地方官府已经无法完全禁止或约束这种非法行为,乡村原有的运行体系和统治秩序已经开始趋于崩溃。
接下来的数日间,事态的发展一波三折.四月十八日黎明,“闻有枪声,顷刻间各团响应,集白泉铺者近万人,搜回谍诛之”。四月二十一日,太平军至堠子镇【12】,双方停战和议。一闻有警,顷刻间万人云集,搜有回民,不问就里,即以间谍诛之,这表明,华州一带,原来回、汉杂错居住的格局此时可能已经荡然无存,彼此之间已经完全切割开采。太乎军人陕,则使原来简单的回、汉冲突,变成了回、乡团、官府及太平军四股力量交织在一起的局面,事情变得愈加复杂。其间有过短暂的转机,在太平军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回、汉双方一度罢兵和谈。但局势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对于太平军人陕,清廷表现出了极大的恐慌,多次谕令对回民“密为防范,毋令反侧”。官方的态度给了乡团一个最好的口实,回民密谋与太平军勾结,就成了乡团大规模屠杀回民的最好借口。
四月十九日,“捻匪窜至渭南赤水镇,华阴乡团亦集华州,询及回、汉斫竹打架之事,而团练中有无赖者,忽起抢劫回民之念,然难以为辞。遂言回民将作捻匪内应,必先除去内患,然后再堵贼匪。二华团众即寻至华州之秦家村。……声言‘回民造反,先行剿洗’……登时将秦家村放火烧毁,任意抢劫”【13】。
火烧秦家滩之后,汉人乡团恐回民之鸣于官而治其罪也,于是开始传帖灭回,上书“陕西不留回民,天意灭回,必将回民戮除净尽,回房烧毁不留。各处见传单后助粮助兵,有不从者,仍以烧房杀戮为令”[13]。据《秦难见闻记》载:“先是渭南刀匪冯元佐与本县赵姓及大荔李姓共相唱合,潜行传帖,声言奉旨洗杀回民,愚民不知从而信之。于是自潼关以西,凡往来回民非铡即杀,无得免者。”[14]郑士范《旧雨集》对此事亦有记载:“自渭南回变,有练总冯元佐者,飞布‘见回不留’之语,以故渭南回子贩土货者,道凤翔留不敢归。”回民之中亦盛传“二州县民传帖约于三日内齐发,将尽歼我族类”,并且据说在捕获的汉人身上果真搜到了类似传帖,谣言由此再起,彼此对立情绪更加严重。
飞帖灭回外,民间又有渭南县赵老五“二天平川、五天搜山”之谣。赵老五是渭南县孝义镇大财头,赵老五给他爸贺寿,请禹王三村人看戏,不料回、汉为了看戏打架,涉讼到官。赵老矗买通西安府的汉宫19人,他们在西安联盟,要“三天平川,五天搜山”,在5日之内洗尽陕西的回回,然后在金胜寺摆太平宴[2](P200)。除此之外,民间还有“一百二十个汉人灭一个回回”之谣。大体是说丁忧在家的张芾密谋与渭南孝义镇赵老五屠杀陕西回回,张母曾加劝阻,张芾不听,以菜籽做比喻讲,汉多回少乙一百二十个汉人杀一个回回,怕啥【14】!谣言四起,正是灾难来临之前普通民众在这种令人窒息的紧张空气面前心灵极度恐慌和扭曲的表现。
从圣山砍竹以来的整个事件发展进程中,秦家滩及其附近回民都与此没有任何牵涉,乡团借口回民造反,先行剿洗,屠杀无辜回民,此事成为整个事件的转折点。自此以后,牵涉其中者,不问是非,仅断汉、回,两个族群被完全割裂开来,并站到彼此的对立面上,贪欲、恐慌的情绪伴随着歇斯底里式破坏的快感,与漫天的谣言交织在一起,迅速蔓延开来。民谚有“事由先赶秦家起,火烧秦川八百里”[2](P420)。狡黠之徒摩拳擦掌,挥刀相向,而善良小民则夜不更衣,几成惊弓之鸟,随时准备引颈就戮。如当时周板的秦家、湾湾的洪家、车村的吴家,三家人恶得很,外人很难惹他。俗语有“宁挨官家一刀,不与三家人结交”为证,三家人既然好事难惹,所以事态就一天一天扩大了。各村汉户旧有宿仇者亦趁机相报,如龙泉村的王、赵二户素有怨隙,相互杀伤[2](P37)。局势完全失控,谣言所到之处,屠杀随即开始。
居于城关之回民最先遭到屠杀,究其原因,主要是城关之处回民人口大都较少,力量比较弱小。另外,城关地带围墙四隔,回民躲无可躲,藏无可藏。及至六月初旬,清廷派胜保领兵人陕,关中又有“调集官军,先洗回匪,后洗汉人”之谣。故汉人乡团,纷纷散去,然至此事已不可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