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青花瓷片价格表,元青花为何不被认可 揭2.3亿“鬼谷子下山”瓷罐拍卖内幕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11 03:21:59 浏览1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元青花掉瓷掉釉还有价值吗值钱吗

仍然有价值。因为元青花瓷非常珍贵,存世量不多,年代久远,掉点釉也在所难免,而且还显现了时代的苍伤感。所以它仍然值钱。
元青花掉瓷掉釉有价值值钱。
青花瓷我们都知道,非常值钱,而且是可遇不可求,有价无市,然而除了青花瓷之外,还有一个与之有关的东西也深深牵动着亿万收藏者的心,那就是元青花瓷片。有人要说,一个元青花瓷片价格能有多少,谁会要一个瓷片。这个一看就是外行,要知道,即使是一片小小的元青花瓷片,如果验证成真,也是极具价格的。那么,元青花瓷片价格是多少?到底值不值钱呢?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比较普遍的元青花瓷片价格是8.88万元一件,如果是特殊的,价值更高一点。不过,要想遇到好的元青花瓷片也是不容易的,很多收藏者都会将其留在手中自己欣赏,流入市场的很少,这就造成了元青花瓷片价格的飙升。当然,也有一些便宜的,比如说有的人看网上报价不过几百块钱,有的甚至不过百。
只能说他们给出的报价肯定是有问题的,即使不过万,一件真正的元青花瓷片也不可能那么便宜。所以,在收藏元青花瓷片的时候要格外的注意。

元青花釉里红瓷器的价格是多少?

您的问题,元青花釉里红瓷器,是典型的现代的仿古臆造品;国内艺术品市场上比较常见,市场上一般喊价在1000元左右,超过这一个价格,市场上可以大量供应的;市场上常见不法商人,拿着这样的,冒充老的瓷器珍品,高价销售,千万要注意!

元青花瓷片价值大 元青花鉴定要注意什么

艺术品收藏市场盛况空前,瓷器板块独领风骚,尤其是元青花瓷器,从著名的拍卖价值2.283亿元人民币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开始,元青花的炙热程度更上一层楼。但由于世界上元青花存世量极为稀少,它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都是非常高的。因此,元青花瓷片也成为众人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业界中常说,收藏瓷器需从瓷片入手,当高级瓷器求之而不得时,瓷片也成了珍贵的收藏品。那么如何选择收藏元青花瓷片呢?
首先一点就是提高眼力。提高眼力第一方法就是多看真货。去哪里看真东西呢?第一个地方就是博物馆,先从罐外边看。看器形,看用料,看画工,看釉水,再看底足。青花釉水色白微青,积釉处青绿色更深。釉面温润透明,用10倍以上放大镜看,小气泡中均匀分散着大气泡。有的器型有开片。大罐边缘处有泪痕,积釉较厚。釉面有不规则的小黑点,为淘土不净的原因。青料青蓝浓重,有黑色斑点,并沉入胎骨,用手摸有凸凹感。也有人把这种现象叫铁锈斑,胎土洁白,胎质较粗,间有小气孔,有夹生感觉。碗的瓷片和高足杯瓷片较常见,玉壶春次之,大盘、罐极少见。玉壶春底足挂釉,不圆。大罐底足不挂釉为白沙底,浅底足。部分有釉斑。挖足随意,拉痕明显。碗类有平足、窄圈足和宽圈足三种。宽足常见圈足外撇,足壁厚,足端平切。近似玉环状。足底显见乳钉。

元青花碎片有收藏价值吗

如果确认是元代的青花瓷器碎片,那一定是有收藏价值,如果是官窑出的更是价值不菲。
但如果只是现代仿的元青花风格的瓷器碎片,那就一文不值。确定是什么年代产的最重要,直接决定其有没有收藏价值。
看图片好像不是什么老物件,如果周边有古代遗迹古墓之类的,那又不一样了,值得拿去鉴定一下。否则大概率是现当代的仿品,如果有心就找懂行的人看看。
祝好运!
亲,这些是清代青花瓷,尚与元代青花瓷差300多年哦。
有收藏价值,我记得有个人就叫片儿白,还写了一本书叫打眼,专门讲收藏界里的故事,可以看看他对收藏碎瓷片的理解
破了就没有收藏价值了,除非你把它修补好。而且你要看一看是什么年代的
关键是不是元朝的东西。
元青花
元青花瓷碎片
当然有收藏价值
元青花瓷器有假
而瓷瓦为真
没有真就没有假

元青花为何不被认可 揭2.3亿“鬼谷子下山”瓷罐拍卖内幕

2005年伦敦佳士德拍卖会上,一件鬼谷子下山瓷罐横空出世,以2.3亿元人民币的成交价惊动了世界。随后,一股青花瓷热横扫中国,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青花元素、周杰伦的《青花瓷》小调,到国人心中的青花情结,那高贵的白瓷青花一时风光无限。时至今日,国内大多数元青花的收藏家却笑不起来,因为他们的藏品根本不被文博专家认可。就此,笔者走访了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古玩业商会元青花研究会会长张洪启、副会长韩建成和古陶瓷鉴赏家苏玉铭。
某藏家曾跟一位资深陶瓷鉴定专家开了一个小玩笑。知此专家定期前往报国寺淘宝,藏家狠心将一块带有完整图案的元青花瓷片摔作甲乙丙三片,拿出甲片置于报国寺古玩店中,等待专家来寻。果然,此专家如获至宝,高高兴兴买回家。次日,藏家上门求访,拿出丙瓷片请专家鉴定,专家摇头晃脑,连呼民间不会有真正元青花。待藏家拿出乙瓷片,甲乙丙三片珠联璧合,不差毫厘,专家哑然。
另一则藏家与专家斗智的趣事更让人瞠目。一次文物鉴定会上,某博物馆文物鉴定专家面对一瓷器连连称赞,此时听闻物主未缴鉴定费,立即改口称赝品。后来,藏家不服,寻得该专家门下,小心拿出一张在故宫(微博)拍的元青花瓷瓶照片请专家掌眼,专家认定民间不会有元青花,称此物为文革期间之仿制品,藏家大笑而去。
并非藏家有意跟专家过不去,面对自己拿血汗钱保护起来的国宝,某些文博专家信口开河,实在令人恼火。目前,文博专家公认的元青花存世仅三百件,散落在各国博物馆中。专家们认为,除此之外,都是仿品,因此对民间藏品,一律否认。然而藏家们拿实物证明,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元青花远远超出这个数量。张洪启和苏玉铭先生几十年来在全国各地寻宝,据他们所说,亲眼目睹的元青花真品不下万件,有的藏家,一人便拥有上千件。
这些瓷器并非凭空而来。近二三十年间,与城市建设相伴的掘地运动,使大量深埋地下的元青花重见天日,随即散落在民间。此时,国人还未真正认识到元青花的价值。直到2005年那一次举世瞩目的拍卖,国内的元青花开始大量浮出水面。然而,面对这些无历史记载、无传承记录的古瓷,专家的不认可,让看似热闹的元青花收藏陷入尴尬。
缘何不认可?其一,目前国内没有一家官方的瓷器鉴定机构,也没有权威的瓷器评估标准。瓷器鉴定靠的是眼力和经验。同样凭眼力,不同专家采取的角度也有区别,比如,有的看瓷胎,有的看釉色,有的看纹饰,得出的结论自然难以达成共识。另外,由于每个专家所见的实物有限,靠经验来做判断的方法也有局限性。从这些方面来说,专家可能不如行家。因为行家拿自己的钱买教训,自然格外用心。他们身经百战,靠实践练就了火眼金睛。其二,仪器鉴定也只能作为参考。虽然仪器分析,可以大致判断出年代,但是瓷器毕竟是艺术品,其价值要从工艺水平和艺术鉴赏的角度考虑。其三,专家的不认可,造成了藏家对元青花的不信任。面对一件不知来历的元青花,人们第一反应肯定会怀疑有假。事实上,大量仿制元青花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且受仿制技术所限,真正高水平的仿品非常少见。
元青花的大量涌现,也使一部分人开始质疑当年鬼谷子下山瓷罐的天价是否人为炒作?苏玉铭先生认为,按照当时的情况,2.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与其实际价值基本相符。在他的朋友圈中,那次拍卖会之前准备出价上亿元的就有四五人。在中国瓷器史上,元青花是最为成熟的瓷器产品。鬼谷子下山瓷罐确实是元青花中的精品。令苏先生愤愤不平的是,若目前民间出现同样一件元青花瓷罐,其拍卖价格却远不能及。按照拍卖游戏的规则,一件藏品讲究传承有序,佳士德那件鬼谷子下山瓷罐有清楚的传承记录,而民间的鬼谷子们,被挖掘前多为窖藏,这些没有户口的元青花,在拍卖游戏中自然要被减分。由于专家的不认可,其真假也成了问题,更影响到流传。事实上,目前民间收藏的大量元青花中,精品并不多,但是价值与鬼谷子下山瓷罐相当的,也绝非仅有。苏先生见过一套保存完整的《三国演义》故事原型系列瓷器,《三国演义》一百二十章,这套元青花共二百四十件,使用连环画的形式展现了小说情节,每两件表现一个章节内容。如此看来,《三国演义》的故事在元代已经基本定型,元青花的历史价值更不容忽视。
不被认可的尴尬处境,致使大量元青花流失海外,甚至被损坏。目前,国内很多被行家认可的元青花瓷器正在源源不断作为现代工艺品销往国外,甚至是以集装箱为单位贱卖出去。民间藏家痛心疾首,怎能坐视祖先的珍宝这样流失?无奈的是,即使藏家倾家荡产,也无法阻止。对于一般藏家来说,青花瓷不被认可造成了有价无市,手里的藏品积压,无法兑现,也就不利于以藏养藏。更让人痛心的是,有的专家不负责任地误断真假,不利于文物的保存,甚至遭遇被丢弃或砸毁的噩运。

碎瓷片能值钱吗?

肯定值钱喽,但要看你收的是什么样的瓷片,瓷片收藏也是一个收藏门类
现如今陶瓷收藏已是“全民运动”,由于名贵瓷器可望不可及,瓷片收藏逐渐受到关注,不但是刚入门的收藏者将其作为入门的“教材”和收藏的“标准”,一些收藏“发烧友”也将其作为收藏的“重点项目”。
有的瓷片没有原件,瓷片更显异常珍贵了,如宋代五大名窑、明清的官窑和一些特别的品种(如元青花瓷)价格比较贵,好的瓷片能值上万元。
而且除了普通收藏者外,一些博物馆、研究机构都对瓷片有需求,名贵瓷片的量毕竟很少,令一些收藏者相信收藏瓷片也会随着收藏热潮而不断“升价”。
家有万贯,不抵钧瓷一片,也可以说明瓷片的价值了,建议你看一下马未都说收藏之瓷器
你要能有一片真品的元青花瓷片,那就非常牛了!
不值钱的亲
如果你现在还热衷于收藏整件瓷器牞那可以见得你一点儿也不 Fa shi on,甚至有点儿“冤大头”的感觉(因为市面上瓷器赝品多多)。
  只要你抽空去古玩市场上遛一遛,立马儿会发现瓷片卖得还挺“火”,原来似为“废品”的瓷片,现在一片卖上几十元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也许你发话了,除了古玩市场,哪儿还能看到瓷片,瓷器窑址、某些工地……还有一个地方,你不得不去一看,那就是天津市华蕴博物馆,那儿有目前世界上唯一一面汉至清代的瓷片墙。
  No .1瓷片墙
  第六届亚欧财长会议期间,财长夫人看到这面凝固着中国历史碎片的瓷片墙发出了阵阵赞叹声。
  一面瓷片墙,就让她们真真切切地触摸到了“ china”以及中国历史的文化底蕴。
  “畅饮”着这股历史之“水”:东汉的青瓷、唐代的三彩、宋代五大窑的各类瓷器、辽代的绿釉瓷、元代的青花瓷……看着那些焕发出别样光彩的瓷片,我们情不自禁想问谁是“挖井人”、这独一无二的创意来自谁?他就是天津市粤唯鲜集团的总裁张连志。
  张连志,一个以追求“ No.1”为生活理念的人,一个致力于寻找历史碎片的人,一个不喜欢夸夸其谈的文化“实干家”。在别人把那些瓷片无情抛弃时,他默默地“捡起”,并且细心收藏。“他有好东西,从不藏着、掖着。”他的夫人介绍说。于是,追求“ No.1”的他,自然而然就拿出了自己收藏的数千片瓷片,并且创造出了目前世界上“ No.1”瓷片墙。 
  瓷片也很美
  断臂维纳斯,那残缺的美令人过目不忘;瓷片墙上的碎瓷片,那残缺的美却能让你震撼。
  瓷片残缺美的发现者、发掘者张连志,一看到瓷片墙上的那些瓷片,就沉醉,就有诉说的冲动,“这块瓷片是钧窑的,你看这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就是被行家称为的‘蚯蚓走泥纹’。”
  那面记录历史痕迹的瓷片墙上,仍然遗留着“有形有款”的痕迹。哪怕你是一个外行人,一过目,大致可以猜出,这是一个碗,那是一个花瓶……另外,还可以从款识上辨别出这是明万历的、那是清康熙的东东……总而言之,每一片瓷片都有它独有的闪光点。
  究其原因,因为那上面凝聚着张连志的心血以及他的“细节情结”,数千片瓷片都是经过他的手一片片挑选出来的,好的留下,稍差一点的就剔除。挑选这些瓷片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执著追求。
  “打破”瓷价位
  瓷片上,我们不仅可以读出它的器形、年代,此外,还能读出许多许多,比如它的文化。
  当今的女子出嫁,陪嫁些什么?无非电视、冰箱等等;想知道过去女子的陪嫁有什么吗?这从瓷片墙上就可以读出。一单“喜”瓷碗底,张连志告诉记者,碗是过去陪嫁用的,一般人家陪不起,还需稍稍有些家底的。此外,瓷片墙附近还吊有一双“喜”瓷碗(锔过),明成化和合二仙五彩碗,和合二仙寓意和和美美。明成化五彩的东东,存世品相当少,不过可惜的是,碗碎了,好在后来被人锔好,但愿和和美美没有裂痕。
  瓷片墙的展示让许多人认识到了瓷片的潜在价值以及它的美,所以瓷片的价格也是腾腾上涨,原来一堆瓷片也就几十元钱,甚至更低,现在一片清代官窑的瓷片有的已卖到二三十元钱。值得一提的是,宋代五大名窑的瓷片,更是收藏爱好者追捧的对象,一片能卖到一二百元,甚至更高,瓷片的确有“喜”了。

大家帮忙鉴定下,看看这个瓷器是不是元青花呢?又或者现在市场上能卖多少钱呢?

您的这一个瓷片,版式元青花的;底胎制作工艺、青花发色、造型,是典型的明代晚期的青花瓷;市场上一般喊价在50元左右;可以当一个标本,有一定收藏价值的,一定要好好保存!
瓷片老的没问题,和元青花不沾边,是明万历时期的青花,价格不高
确实是明青花 民窑 自己玩玩很不错的 我喜欢~~
你不要给加分了,你的图片什么都看不清楚!手机拍的图片吧!留你的分给你自己或是想要分的人吧!
就是明瓷 很不错的了
不是元的~明的~~~~给你个资料看看
元青花瓷的鉴别要点  鉴别一件元青花瓷要掌握好以下几点:
  (一)看器形
  对瓶、罐之类的器形要细看它的口沿、颈、肩、腹、足底,看是否有元代器形的特征,同时也要鉴别器形的胎体重量,对器形全面进行分析。元代瓶、罐之类的器形一般胎体较厚重、胎质坚硬。
  (二)看釉色
  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元代中早期(延祐期)的瓶、罐之类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抚摸釉面似糯米感,有时釉色显出哑光木纳色,近看含青显淡蓝灰色,远看显黄褐色,细看青花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色小点,少数器身釉面上能看出细密的皮壳层,斜光透看胎釉略显出无规则状的釉丝线条纹,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白釉、枢府釉及卵白釉的青花瓷,胎色多为偏白,微闪青,为含青的白釉,呈现带透明的玻璃质感。
  (三)看青花
  元青花瓷发色不稳定,青花色泽晕散,青花料分为两种:一种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浓厚处有黑色锈斑,俗称“黑疵”,浓处用手抚摸时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这就是使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另一种为国产料,国产料青花发色呈蓝中泛灰,有的色泽呈青蓝偏灰或青花发色蓝中闪灰。延祐期青花发色的牡丹纹深入胎骨呈云层块状,像潜伏在胎骨上,呈立体感似有闪动。青花上浮与釉面紧贴,晕散青花呈炸开状,上浮青花釉面显有浓黑丝及小点,青花纹饰紧贴釉面,微呈凹状,这也是鉴别景德镇元青花瓷的基本要点。
  (四)看纹饰  
元代青花瓷器的纹饰可分两类。一类是以进口料绘画纹饰,具有构图满密、层次丰富、绘画工整的特点。如大盘纹样多由三至五层满密的图案组成,瓶、罐的纹样多由三至八层图案纹饰组成,纹样有主宾协调、繁而不乱的特点,图案题材丰富多样,以人物故事,缠枝花卉、鱼藻、莲池、双凤花卉、开光折枝、竹石花卉瓜果等纹样组成,花卉纹有大花和大叶的特点,其中缠枝莲花的叶瓣多绘成葫芦形,牡丹纹饰边缘绘成白色联珠状,辅助的变体莲瓣纹多有间距,边框内饰有青花等特征。另一类青花以国产料绘画,其纹样具有流畅奔放的特征,纹样构图较简单,绘画较粗率,以各种花卉纹饰为多见。
  (五)看内壁
  元青花瓷瓶、罐内壁多不施釉,内壁为砂胎,器身一般采用分段制作粘接而成,故器腹与器底往往留有明显的胎接痕。梅瓶内与肩部连接处多不修胎,故有毛糙感。内壁胎接痕多为凸起约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粗细大小不规则,手摸有圆润细腻质感。瓶内壁砂胎略带淡黄色,胎内壁砂眼及内壁稀朗小颗料石明显可见,腹上部一般无修胎处理,腹下部至底多有修胎旋痕纹,瓶内壁稀朗砂眼明显可见。强光斜看内壁稀朗砂眼内闪出星光点,发出亮光,也称阴阳光点。
  (六)看底足  
元代青花瓷瓶、罐类器的底部多呈内凹圈足状,足底宽厚,少量足底呈外侧斜削状,挖足有浅有深,多为挖浅足。碗盘类器圈足则多呈外侧斜削状,但无论是琢器还是圆器,圈足均有较规则及不规则之感。瓶、罐之类有的足底砂胎显有扎紧感,也有的胎质略呈疏松感,细小砂眼及黑糊麻点清晰可见,有的足底微凸起呈鸡心状。瓶、罐足底多有旋痕纹,呈火石红及赭红色,有的圈底及足底稀朗小颗料石明显可见,粘有稀朗大小块不一的黑釉斑痕,并有自然炸开状。
  (七)看显色与气泡  
元青花的显色也很重要,瓶、罐的外足圈一般聚釉较厚显出水绿色,也有显出鸭蛋青色,器身釉面往往会显出青白色、浅淡蓝色,或偏黄褐等色。元代中早期的青花瓷瓶、罐之类显色明显,显色是随空气中的干度、湿度、温度、季节的变化来显出釉面不同的颜色。元代中早期(延祜期)瓶、罐之类青花瓷釉面上有时会出现微弱冒汗现象,一般为天气炎热季节,还有元代中早期的青白釉和枢府釉的青花上大多数是没有气泡的。从至正年间开始烧制的青花瓷、白釉及卵白釉的青花上会有气泡的,但是会有大小两种气泡,小气泡多,元青花瓷的釉面大多显得干透呈莹润透明状。[11]
编辑本段元青花瓷的仿品特征  对于鉴别高仿品确有一定难度,必要时,还要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辅助鉴定,但就一般仿品而言,只要熟练掌握古陶瓷工艺知识,就能作出明确判断。以下列举代仿品中的常见问题,凡具有下述特征之一者,就必定是现代仿品。
  (一)瓷胎过白,过细或过密者
  景德镇产元代青花瓷器的胎质与宋代青白瓷的胎质相似,只是氧化铝含量比后者高出约1.5%,其中含有微量铁元素,看上去白中泛灰。元代青花瓷器原料加工过程中,除去在粗加工时使用水碓粉碎外,其余均是手工操作。它与使用球磨机和真空练沿线机加工出来的现代材料相比较,无论是细度和密度都有明显差异。一般中低档仿品为降低成本,都使用机械加工原料生产,其胎质不是过白,过细就是过密。
  (二)底足露胎部位有人工涂抹或喷洒的氧化铁锈色者
  社会上曾普遍认为元代青花瓷器的露胎部位均有“火石红”现象,并将此作为鉴定标准。其实不然,“火石红”现象仅存在于部分元代青花瓷器上,有相当数量古代真品上没有“火石红”现象。大量实验证明,“火石红”现象的出现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坯体中存在一定数量的游离铁,二是坯体在入窑时含有足够数量的水份。只有这样,在窑炉起火升温的初始阶段,随着坯体之中的水分迅速蒸发,将游离铁带到坯体表面形成“火石红”。一般来讲,第一个条件属于内因,是元代青花瓷器普遍具备的,而第二个条件是外因,不是元代青花瓷在烧制前的必备条件。有的器物在烧制前已经“干透”,甚至装窑时使用的“垫饼”也已不含水分。尚若如此,所烧器物的表面就很少出现“火石红”现象。由于低档仿品的坯体内不含游离铁,仿制者就用涂抹或喷洒氧化铁锈的方法来造假,实际上是欲盖弥彰,它与真正的“火石红”和“糊米底”存在明显差异。
  (三)内壁光滑无纹者  
元代器物多采用手工拉坯或脱坯成型工艺,在瓶、罐等器物内壁往往会流下明显的指纹和旋纹。如果在器物的内壁没有发现指纹和旋纹就是采用现代注浆成型工艺生产的低档仿品。我们仔细观察这类器物内底靠圈足部位还会发现一圈凹下去的“注浆印”。如果是带双耳的器物,其双耳也往往是空心注浆而成,在其下方隐蔽处存在有排气孔。注浆成型工艺是在民国中期以后由欧洲传入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普遍用于工艺瓷器的生产。
  (四)内壁有修坯刀痕者
  凡是了解景德镇陶瓷制作工艺的人都知道,修坯用的刀具有两类,一类叫“条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内壁的;一类叫“板刀”,是用来修整器物外壁和足圈的。“板刀”的出现至少已有二千多年以上的历史了,而“条刀”仅仅是在清代康熙年间才有的。换句话说,就是康熙之前的瓷器只修外壁,不修内壁,康熙中期以后的瓷器才开始修整内壁。有些仿制者不了解这点,只是根据图录进行制作,经常画蛇添足修整内壁。
  (五)具有均匀细密线状刀痕者  
明代以前的修坯刀是在铁匠煅打成型的基础上,再用磨刀石磨制而成。欧洲工业革命以后,钢锉传入我国。景德镇的陶瓷工匠很快发现用钢锉加工出来的刀具要优于磨制刀具。钢锉加工刀具的刀口呈锯齿状。使用它修坯省工、省力又耐用。于是,这种加工刀具的方法在清代康熙年间迅速普及,并流传至今。与此同时,景德镇的陶瓷工匠还发明了各种形状的条刀。使用这种刀具修整的瓷坯,留有均匀细密的线状刀痕。
  (六)釉色过白者
  俗话说:“衣对骨必对”。这里的“衣”是指瓷器的釉,“骨”是指瓷器的胎。元代青花瓷器的釉质都白中泛青,特别是早期产品与宋代青白瓷的釉色基本一样。这种透明釉的颜色往往与胎质有关,在烧制过程中,胎中的铁元素会在高温的作用下向釉内扩散,加之窑炉内的还原气氛,致使成品的釉面呈现出亮丽地青白色。大部分仿品的胎都含铁量不足,其釉面看上去都青色不足。
  (七)釉面光滑平整或釉质稀薄者  
瓷器釉面的平整度与施釉方法有直接关系。由于元代青花瓷器是采用蘸釉、浇釉和刷釉工艺,所以看上去釉质丰满肥厚,但平整度欠缺。特别是采用浇釉和刷釉工艺的大件器物,釉面往往留有“泪痕”和“刷痕”现象。清代以后景德镇普遍采用吹釉法施釉,釉面的平整度较前朝大有提高,现代又采用电动空气压缩机代替人工吹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釉面过于光滑平整稀薄者,均是现代吹釉产品。
  (八)青花中的铁元素浮于釉表者
  古代使用的“苏勃尼青”是一种天然矿物材料,其主要成份是氧化钴兼有少量氧化铁。铁与钴相互融合,均匀分布。在高温的作用下“苏勃尼青”中的氧化铁会在硅酸盐液态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斑点。它们一般不会浮到釉子表面上来,形成所谓的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不规则状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现代绝大多数仿品,都只是在国产青花产中简单地加入氧化铁粉,也不作高温煅烧处理,所以氧化铁不可能均匀地融合在氧化钴中,在高温的作用下,这些氧化铁会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矿渣状斑点。
  (九)青花色泽过于灰暗或鲜艳者
  国产青料与“苏勃尼青”比较,除铁含量偏低外,锰含量又明显偏高,前者是后者的60~300倍。如果不能有效祛除国产青料中的锰,只是一谓加铁,青花的色泽就会显得灰暗。如果直接将化学工业中的氧化钴用作青料(俗称“洋蓝”),其色泽就会显得过于鲜艳。
  (十)所绘纹饰有破绽者
  观察纹饰是鉴别的基础。一般来讲,仿品的纹饰与真品都十分接近,否则就不能称其为“仿”了,往往需要仔细观察才有可能发现破绽。
  (十一)器物造型与时代或工艺特征不符者
  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造假者追求新奇,好让收藏者摸不着头脑,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万一是最近出白的“绝品”,可就捡了大“漏儿”了。另一种是仿制者的功夫不够,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自觉不自觉地就作走了样。
  (十二)器物的口沿和足圈线条生硬或过于规整者
  使用现代机械加工出来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备的原料。就陶瓷成型工艺而言,现代景德镇流行的说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这就是说,器物的形状主要是靠修工用刀修出的。元代工艺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有人认为是技术问题,其实不然,主要是由于现代泥料的可塑性已大不如前。由于元代泥料可以拉得很薄,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内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对下半部和圈足做简单修整。因此元代器物的口沿和脖颈都线条流畅,外型圆润,不落刀痕。现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还要修内壁,因此,线条生硬,规整有余,刀痕累累。
  (十三)器物的体积与重量之比明显超常者  
器物过轻或过重都说明有问题,过轻者往往是采用“注浆”成型工艺。采用手工拉坯成型工艺的器壁,是上薄下厚。而前者是上下一样厚,如果器物口沿部位厚薄合适的话,下半部就显得薄了,一般又不易察觉,只有通过重量来体会。过重者又往往是由于泥料的可塑性差所至。可塑性差的泥料会给拉坯成型带来难度,薄了,器型不准,厚了又重量超标。就是仿品的壁厚与真品类型,它也会显得比真品重,因为仿品胎质的致密度一般都高于真品。
  (十四)成型工艺与时代特征不符者  
前面所说的“注浆”只是成型工艺中的一种。曾有一件青花条案,是用坯板拼粘而成,景德镇称作“镶活”。收藏者仅根据青花纹饰就说它是元代真品。事实果真如此,就是国宝级珍品。遗憾的是元代根本没有“镶活”这种成型工艺,只是到清代景德镇才采用“镶活”工艺。
  (十五)垫烧工艺特征不符者  
目前景德镇普遍使用石油液化汽窑烧制瓷器。为了防止器物与碳化硅棚板粘连,要在两者之间撒上石英砂或氧化铝粉。仔细观察器物的足圈,如果上面粘有上述两种材料且十分牢固,必定是现代仿品。不仅是元青花,明清瓷器亦如此。古代根本不用石英砂和氧化铝粉作垫料。
  (十六)表面有明显人工作旧痕迹者
  要想使仿品招摇过市,就离不开“作旧”工艺。人工作旧痕迹与古陶瓷的自然旧貌有着本质区别。
  (十七)采用X荧光检测,指标元素超标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陶瓷釉面的光亮度会逐渐减弱,它是由于釉质本身“脱玻化”所至。为了降低仿品釉面光亮度,向釉内添加锌、锆、钛等氧化物作消光剂,是现代仿制者的常用手段之一。采用X荧光分析可以无损地检测出各种元素在胎和釉中的含量。如果上述某元素超标,既是现代仿品。
  (十八)采用波谱分析,釉质老化系数在0.10以下者
  釉质本身随时间推移会产生“脱玻化”现象,又称其为老化。老化系数在0.10以下者必定是现代仿品

青花瓷代表元代的什么?

元延祐六年(公元1319)的青花牡丹塔盖瓷瓶。现藏于九江市博物馆,瓶由瓶盖和瓶身二部分组成。盖呈斗笠形,上塑七级浮屠,瓶身肩部堆塑有狮、象首各一对。腹部饰以缠枝牡丹,上下分别饰如意头、莲瓣。其造型及装饰,古朴典雅、美观大方,堪称元代早期青花代表作。是目前国内外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的一件青花瓷.
蒙元青花瓷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是继宋代官窑、哥窑、汝窑、钧窑、定窑五大名窑之后,又一朵盛开的古代陶瓷艺术奇葩,它的崛起奠定了元、明、清三个时期中国在国际制瓷业上霸主的地位。前几年伦敦佳士得进行的“中国瓷器及艺术品”拍卖中,一款元鬼谷子下山青花人物罐以1400万英镑的价格成交,折合人民币2.3亿多元,拍出了目前中国瓷器的最高价格,同时也创下了亚洲古典艺术品拍卖价格记录,其可谓是价值连城,使元青花瓷一下跃上了亚洲古典艺术品的宝座。
元代所产的青花瓷远没有明、清时代的规模大,产量及生产区域也很小。二十多年前,据当时国内权威专家估计:“元代青花传世品总量大致在300件左右,国外约200件”,并判断“无论从数量与质量上,国内的藏品远逊色于国际上的元青花”, “元青花汽泡唯见大小二种”,正是由于国内专家当时的权威估计和判断,二十多年来这一估计和判断绎变成了结论并写进了教材,这一结论又束缚了一批专家学者的思想,从而变成了思想枷锁,使人们不敢大胆研究和认定已发现的元青花,所以国内元青花研究进展缓慢。如果在天有灵的话,我想:这绝对不是这位国内权威专家所希望看到的。我认为:“元青花汽泡唯见大小二种”是至正形民窑青花的一个重要特证,但绝对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以此作为鉴定各类元青花的唯一标准;“元代青花传世品总量大致在300件左右,国外约200件”这是指当时国内外博物馆的藏品数量,国内外元代青花传世品总量可达千件以上(特别是小件元青花日用瓷有很大的数量,大件元青花相对较少,但也有一定的数量);无论从质量、数量和器形大小等方面来比较,国内元青花藏品都不会逊色于国际上的元青花,只是由于我们对元青花的认识尚不全面,加上思想又禁锢,所以只能说:这部分元青花只是没有被发现,或者是藏家目前还不愿公开现世而已。
在上世纪40年代之前,人们还不认识元青花瓷的真正面貌,常把它视为明青花。到50年代,美国一位学者波普以珍藏于英国达维特基金会带有至正十一年(1351年)题记的青花云纹象耳瓶为蓝本,对比中东一带其收藏的青花,把与此相同风格的器物定为“至正型”,从而揭开了研究元青花的序幕。80年代,随着国内元青花的被发现,才逐渐有了元青花的研究与认识。
本世纪初,元代浮梁磁局皇庆形青花、元代浮梁磁局青花叠彩被笔者相继发现,元代浮梁磁局官窑青花瓷在无名隐匿七百年后被撩开神秘面纱,终于初步露出了真实面目。
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红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编辑本段二、青料
  (一)苏泥麻青
   即苏泥勃青、苏勃泥青、苏麻离青等。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二)平等青
   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三)石子青
  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四)回青
   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五)浙料
   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六)珠明料
  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上述国产钴料多属高锰类。
  (七)化学青料
  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编辑本段三、款识
  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
  (一)纪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我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纪年示为主,纪年款又分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明代永乐年间,在青花瓷上开始出现纪年款,篆书字体飘逸流畅,边饰莲瓣纹。宣靖款端庄刚劲。成化款铁划银钩,釉面有云蒙气。嘉靖款笔画粗重,劲中藏秀。前人曾将明代纪年款归纳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五句话。清代康熙款字体工整,青花料色明丽。雍正款楷书苍劲有力,格式讲究。乾隆、嘉、道光款多为篆体,字体排列紧密,犹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识中“江西瓷业公司”款较多,楷书秀逸,其中还有英文款识“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标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体草率。书写得很随意。
  (二)吉言款
  书写含有吉祥寓意的词句,民间青花瓷上常普遍见到。字体多为行草,潇洒飘逸,一气呵成。“福寿康宁”、“长命富贵”、“万福攸同”等语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书写在瓷器上,作为私家收藏的标志。有“浴砚书屋”、“若深珍藏”、“白玉斋”等。堂名款瓷的制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四)赞颂款
  寄托了陶瓷艺术对瓷器的喜爱之情,如“玉石宝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历史悠久,是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洁白光润,“玉”就只能屈居为“弟”了。
  (五)纹饰款
  又叫“花样款”,以简练的图案装饰器底,为民间青花瓷的特色款识,与篆刻中的“肖形印”有异同工之妙。图案有博古图、暗八仙、八吉祥等。纹饰款中的“豆干款”为菱形框架结构,犹如现代建筑中的高楼大厦,是民间作坊的记号,又叫“花押”。
编辑本段四、各时期青花瓷器的特点
  (一)唐青花(618—907)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胎釉之间施化妆土。器型以小件为主,有
  复、碗、罐、盖等。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二)宋青花(960—1279)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
  (三)元青花(1271—1368)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相关链接:元青花瓷
  (四)明清青花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广州隆盛:如何识别真品元青花瓷器

元青花是元代生产的青花瓷品,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元青花由于真品较少一直未被陶瓷专家关注,但是上世纪50年代,美国人波普博士证实了至正型元青花的存在,掀起了元青花瓷器的收藏热潮。尤其是近年一件“鬼谷子下山”的元青花罐在英国拍卖创造上亿的天价,更引起收藏界的青睐。
一、掂分量。元青花瓷器沉重、厚实,与轻巧的宋瓷不同。
二、辨颜色。元青花胎体白中带淡淡的青色,不是白如象牙。元青花瓷较多的由进口的苏麻离青绘制,这是分辨元青花的重要依据。青花发色浓艳,深沉,蓝得很深。由于其含铁量高,700年后的青花料厚处有铁结晶黑色斑点或发白的锡斑出现。
三、识图案。元青花纹饰繁密,几乎将全器画满,不留大块空白,图案有伊朗风韵。
四、意画风。元青花画笔轻松自如,酣畅有力,自然,不做作,许多图形不像瓷工所绘,而似文人画家在瓷片上作画。
五、看造型。元青花造型大、笨重,但轮廓线条流畅。不论瓶成罐,要收缩处即收,要放开处即放,达到处处顺眼的境地。大型的元瓷会是由若干部分组成,因此也会留下拼接痕迹。
六、查落款。元代瓷器底部不通行写款识。元青花器有时会出现“古相博陵第”的印文,或写有“至正××年,张文进造”等字样,收藏此类青元瓷,年代有定位,更为安心。
最后,广州隆盛国际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分析人士也指出,要收藏到真正的元代青花瓷,需要多看,多读书。多去博物馆看真品元青花,记忆它的造型、大小、花式和青花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