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化石的形成,木化石是怎么形成的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29 03:38:09 浏览1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木化石是怎么形成的?

木化石的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形成原理是由于亿万年前地壳无能无能运动将森林埋藏于地下经过特殊的地球运动造就而成的,有的甚至达到玉化程度,即硬度超过6度(翡翠是7度),就目前来说只有缅甸有这样质地的木化石(也就是说我国新疆、内蒙古、辽宁、北京、浙江等地和美国、墨西哥、欧洲等国的硅化木(木化石)都没有这么好的质地),因为缅甸的地质是世界上翡翠形成的最佳条件,同样也就造就了木化石的质地远远超出其他地区、国家的原因!
  木化石是一种保留了石棉纤维状构造的石英集合体,它的颜色和纹理与树木十分相似因而得名。世界上最大的木化石矿床位于南非德兰土瓦省,除此之外,还有巴西、中国河南、浙江等地出产。木化石的颜色通常有褐色、黄褐色、蓝色和蓝灰色,它是由石棉中析出的铁质沉淀在纤维状石英颗粒孔隙中间形成的,微细的纤维状十分明显。木化石的质地细腻,具有较强的丝绢光泽,一般为半透明。它的硬度比较高,能够达到6.5,而且韧性较好。木化石的主要品种有虎睛石和鹰睛石,其中黄褪色的木化石称虎睛石,蓝色木化石称鹰睛石。木化石属中低档宝石原料,一般用来制作项链或雕刻饰品。质地是否细腻,颜色是否淡雅,以及块体大小是评判其质量的关键。如果质地细腻,无空洞、无杂质,重量在10公斤以上即为一级品。
“木化石”形成于侏罗纪时代,距今已有上亿年,长见识啊!
木化石形成原因:古代树木因火山喷发或地壳运动等地质作用而被埋入地下,由于处于缺水的干旱环境或与空气隔绝,木质不易腐烂,在漫长的地质作用过程中被含硅钙物质交换替代,替换的过程保留了木质的纤维结构和树干的外形,使树木变成化石。
树木保存为化石的条件极为苛刻,树干要想成为硅化木,先决条件是其树干必须得到迅速掩埋,环境的特殊,与空气隔绝这种迅速掩埋的情况毕竟是极少见的,因此,树木成为化石的几率非常小。
扩展资料
木化石相关新闻:由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永栋领衔的研究小组,在辽宁西部北票地区侏罗纪地层中发现了1.6亿年前的银杏木化石,命名为“辽宁银杏木”。
这棵1.6亿岁的银杏,树木的细胞结构和现在的银杏细胞几乎一致。“这对研究银杏植物的演化以及恢复侏罗纪时期的古环境,有着重要意义。”王永栋说。
在地球上,算得上“活化石”的少之又少。银杏就是其中之一。王永栋介绍,之前,古生物学家在距今2.5亿年左右的地层中发现了不少类似的银杏叶片化石;而与现代银杏有关的银杏属叶子和果实化石,可以追溯到1.7亿年前。
但是,银杏木化石,也就是茎干化石之前的记录是1.2亿年的白垩纪早期。“相比于保存较多的叶片化石,银杏的树干化石发现得最少,所以非常稀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南京专家发现最老银杏木化石 距今约1.6亿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木化石

木化石是怎么形成的

木化石是由于亿万年前地壳无能无能运动将森林埋藏于地下经过特殊的地球运动造就而成的。木化石的颜色通常有褐色、黄褐色、蓝色和蓝灰色,它是由石棉中析出的铁质沉淀在纤维状石英颗粒孔隙中间形成的,微细的纤维状十分明显,木化石的质地细腻,具有较强的丝绢光泽,一般为半透明。

木化石怎样形成

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远古的森林在自然力量作用下被大量埋入地底,;木头在高压、低温、缺氧的地质环境下浸泡于二氧化硅饱和溶液中,树木中的碳元素逐渐被二氧化硅交代,并保留树木的原始形态及构造特点,纳入围岩的微量元素,形成五彩斑斓的色泽,这就是硅化木的成因。
“木化石”形成于侏罗纪时代,距今已有上亿年,长见识啊!
1、木化石形成的地质条件
1)苛刻的地质条件
侏罗纪、白垩纪是地球上生物大爆发的时期之一,那时天上飞的、水中游的、陆地上爬的均由恐龙主
宰,整个地球属于“恐龙时代”。与以食植物为生的恐龙相匹配的植物,生长茂盛,森林密布,松、柏、
金钱松、落叶松、水杉、云杉、银杏、桦木、桫椤、鸽子树及蕨类丛生。
然而相对而言,至今所见到的恐龙化石及硅化硅化木是极其微少的,这与化石形成的苛刻地质条件密
切相关。
2)树木的埋藏
产生于中生代的燕山运动是陆相造山运动,地壳产生错位、断裂、下沉,浅源陷落地震过程中树木堆
积埋藏。
在造山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大面积泥石流,岩崩,海进、海退,洪水的冲刷都可能将树木埋藏。
陆相火山爆发产生大量的炽热气体和铺天盖地的火山灰沉积、大面积覆盖、堆积埋藏森林。
陨石的撞击,地球表层产生形变,部分森林被埋藏。
3)良好的保存环境
树木在地质灾害中死亡后,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地质保存环境。若树木曝露地表,由于处于氧化作用状
态,木质纤维易腐烂变质。深埋地下造就一个还原环境,树木才能保存。在地下水潜水面以下易受到水
质流动干挠破坏,不易保存,在地下水潜水面以上,地层中干燥则易保存,但受不到热液交代,也不能
形成硅化木。
木化石的形成,必须具备一个相对稳定、地质构造有一定变化、有热液活动,以及封闭的环境。
2、SiO2 热液来源
1)岩浆期后的热液作用
区域性的酸性岩浆岩侵入,是热液的基本来源,尤其在岩浆期后有大量富含SiO2 热液在地层中沿裂
隙流动,当SiO2达到饱和状态,在特定介质参与下,SiO2从溶液中晶出形成SiO2矿物。
2)火山喷发热液作用
局部地域内的酸性火山岩浆喷发后期,形成大量的炽热水蒸气和挥发组分,极大的增加了溶解能力,
使岩浆中的SiO2及地层中SiO2被带出,形成一定范围内的SiO2热液流动。
3)地热增温
地层深度按每三十三米增温一度,当地表水沿深大裂隙远移循环至数千米后,形成地下热液。当热液
循环富SiO2地层时,在温度、压力及介质的参与下,可溶解部分SiO2形成胶体溶液。
4)深部岩浆热源
由于构造运动及变质作用的影响,产生切割至近上地幔的深裂隙,受上地幔岩浆源热力作用,地下潜
水形成热水溶液,运移过程中在有利地段获取SiO2,形成富SiO2热水溶液。
3、SiO2胶体溶液性质
胶体溶液是由多种分子、原子、离子聚集而成,自然界易形成胶体的元素有Si、Al、Fe、Mn、P、
S。在地壳中SiO2 胶体溶液是较多的一种。
胶体溶液中的扩散现象与真溶液相比是微弱的,原因系胶体中的SiO2分散相的质点大于离子,因而在
胶体溶液晶出的矿物石英、玉髓具不均匀的形态。
SiO2胶体溶液的PH<7呈现酸性,侏罗纪、白垩纪地层以碎屑岩类、粘土岩类为主,也呈酸性状态,
因此在酸性介质环境中有利于硅化木形成。
当SiO2胶体溶液中产生蒸发及被带异性电荷质点中和后,水胶溶体变为胶凝体,形成蛋白石结晶。
随着时间的延续,也会产生陈化作用,非晶质蛋白石可转变为晶质石英、玉髓。现在观测中生代时期
形成的蛋白石硅化木已不覆存在,己重新结晶为石英、玉髓。(

有些树木为什么会化做化石,发生了什么化学反应呢

一、什么是木化石?
在侏罗纪、白垩纪的地质时期,那些参天的原始森林,在火山爆发的热液活动下,长期深埋在封闭的地层里,经过亿万的演变,受氧化硅水溶液的作用,形成了硅质的“石头树”,这种硅化了的古木,赏石界把它叫做木化石。
二、木化石的形成
在地球生物大爆发时期,中生代的造山运动,使地壳产生错位、断裂下沉和陷落,树木被堆积埋藏。在造山运动中产生岩崩、泥石流、浪涌、潮退,洪水冲刷,树木被沙石埋藏。在陆相火山爆发时产生大量炽热的气体,铺天盖地的火山灰沉积物,树木被覆盖埋藏。在流星陨石雨的撞击中,地球表层产生形变,把部分森林埋藏。树木在上述地质灾害中死亡后,被封闭在地层深处及热液的浸润式、间隙式、变动式等硅化作用和蛋白石交代作用后,木质纤维逐渐消失,就形成了植物的遗体化石-----硅化木。
三、木化石的种类
1.木化石的矿物种类分为石英硅化木、玉髓硅化木、蛋白石硅化木三种。
2.硅化木的颜色种类分为白色、灰色、黄色、褐色、红色、绿色六种。
3.玛瑙状硅化木有红色、褐红色、浅褐黄色、乳白色、墨黑色五种。
4.特殊硅化木分为扁平、扭曲硅化木、炭化石英硅化木、碧玉状硅化木、藻附着硅化木、水晶状硅化木五种。
四、木化石的价值
首先,是它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传。特别是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等化石的硅化木,更十分珍贵。第二,是它的科研价值,它是历史的鉴证,研究古地质、古气候的科学依据,从中可知光照长短,雨水多少,经纬和地域变化,地史变迁,植物群落组合等的第一手资料。第三,是它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在木化石的诸多奇石中,以硅化木的质、形、色、纹最佳,通、透、漏、皱的最好,是赏石家珍藏的上品。
五、木化石的欣赏
对木化石、树化石的鉴赏,我们应从奇特的树木特征、远古的地质科学、传统与现代人的审美等三个方面步入这个神秘殿堂。走近恐龙时代,触及石化精灵,欣赏亿万年的奇树,破译中生代的远古奥秘,从中找到天荒地老的传说,地球历史演变的轨迹。看到在‘地火’冶炼中打造出的人间瑰宝,天下奇珍,从而得到高雅的享受,将是你永恒无悔的最佳选择。

为什么树木会变成化石

化石是一种经过长期演化形成的以后总东西,我们知道有许多的生物化石,而有些树木也会形成化石,为什么树木也会形成化石呢?其中的原因是什么?相信许多朋友们都不太了解其中的原理,下面就和我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木化石是一种矿化的植物化石,它能够完整而清晰地保存木材的结构与形态,所以它既是科学研究的良好材料,也广泛用于装饰与观赏。

能保存为木化石的植物往往都非常粗壮,并且具有大量的木质部。这是因为木质部这种组织是由厚壁细胞构成的,较容易发生矿化作用。具有大量木质部组织的粗壮植物体被泥土、沙石等掩埋之后,在被压实的环境中可能有大量的地下水活动,这些水中又溶解有大量的、供应充足的无机盐(如硅、钙等)。由于木质部细胞具有大量可填充的空间,在植物细胞还未完全降解时,含无机盐的水会逐渐渗入植物体的细胞空腔中,并固定沉淀,随后经过成岩作用,植物体就能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保存为木化石。

如果在木化石的形成过程中,原始的植物体因空气隔绝等条件,并未发生腐化降解,所形成的木化石就能够完整地“复制”出植物体的组织结构;如果在石化的过程中植物体发生降解,所形成的木化石中植物体的组织结构就无法保存,而只剩下了植物体的外部形态。

最常见的木化石是硅化木,这是含有硅质的水在植物细胞空腔中发生结晶作用或矿化作用,形成了晶质的二氧化硅或隐晶质的二氧化硅水合物。世界上著名的硅化木产地有多处,其中主要有美国的亚利桑那、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中国的辽宁和新疆等地。这些地方以出产大量保存精美的硅化木而闻名。

木化石的简介

木化石又称硅化木;化学式:SiO?·nH?O,属隐晶族,硬度:5.5-6.5,比重:2.65-2.66,折射率:1.54—1.55。是地质历史时期的树木经历地质变迁,最后埋藏在地层中,经历地下水的化学交换、填充作用,从而这些化学物质结晶沉积在树木的木质部分,将树木的原始结构保留下来,于是就形成为木化石。硅化木主要生成于中生代时期,以侏罗纪、白垩纪中期最多。古代的树木被包含二氧化硅的水所淹没,木头里的细胞被石英家族的石髓、蛋白石等所置换,所以虽然还保留着木头的外观,但实质上已经是百分之百的石头(石英)了。西方的神秘学家们认为,原本腐烂的木头,在经过石英置换后,竟然变成不朽的宝石,因此,认为木化石具有永恒、长寿、永生的能量特性。通常木化石均有较多裂缝或缺口,还常常有些地方木头化石已被别的物质如玛瑙等填塞置换,这些都是经过漫长岁月形成的自然产物,而非人为填补的结果,亦不应视为瑕疵反而这正是其奇妙之处。

木化石的成因类型与形成环境(郑少林 张 武)

木化石是泛指在整个地质历史时期中被石化的木材。因此,它的一般概念与现生木材是相对而言的。因为木化石的成因和沉积环境不同,所以种类繁多,但是我们接触较多的、具有较大研究价值的主要有三大类:渗矿化木、煤和木炭、煤核。
1.1.1 渗矿化木
在渗矿化木中,由于矿化介质成分不同,又可分为硅化木、钙化木和黄铁矿化木等。
1.1.1.1 硅化木
在世界各地所收集到的化石木材标本中,硅化木是数量最多,也是最为普通的一种木化石。因为它的矿化物质成分主要由二氧化硅(SiO2) 组成,所以称为硅化木。二氧化硅是火山岩或深成岩的次生产物,也有的是热水溶液的产物,常与玉髓 (SiO2·nH2O),石英 (SiO2) 相组合。在外生条件下,二氧化硅呈非晶质硅胶,有的就地沉积,有的被携带到各种水体或水介质中。当木材被浸入到含有适当浓度的二氧化硅水溶液中后,经长时间渗透,树干内部所有组织和细胞便会灌满二氧化硅的溶液,经过脱水和石化作用后,就变成了硅化木。经研究证明,在水介质中,二氧化硅的含量对硅化木的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二氧化硅的含量过低,不容易形成硅化木,或木材在硅化之前就已腐烂。在这种情况下,既使木材形成了硅化木,其质量也很不好,因为植物体内会被泥砂等杂质填充,细胞结构往往得不到很好的保存。如果二氧化硅含量过高,它们对植物体内的细胞会产生强烈的破坏作用,因为过饱和的二氧化硅溶液往往会产生“玛瑙化”,这样就使细胞壁和各部的组织结构遭到瓦解或破坏 (张武,等,2005;Zheng et al.,2008)。
硅化木的形成环境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主要的可分为两大类:原地埋藏型和异地埋藏型。当一片茂密的森林,突然遭到火山喷发的侵袭,由于火山喷发的熔岩流伴随着高温和热浪,那些距火山喷发中心较近的森林将会被炽热的熔岩流吞没或烧毁,化为灰烬。但距喷发心中较远的森林,除了被高温、热浪烘烤之外,同时还会被飘落的火山灰埋没在原生长地上,变成直立的硅化树桩或就地掩埋的倒木。保存较好的硅化木,长可达20~30 m。如在深圳仙湖植物园和沈阳植物园中异地保存的 “木化石森林” (图1.1.1,图1.1.2),以及在辽宁省本溪和朝阳市国家地质公园中异地建造的 “木化石林” (图1.1.3,图1.1.4)。上述所有的硅化木,其原产地均为中国辽宁西部的中侏罗统髫髻山组火山岩系的凝灰岩夹层(距今164~165 Ma) (陈文,等,2004)。这些硅化木在原产地中均属于原地埋藏型。
原地埋藏型硅化木 在世界各地有广泛的分布,如在澳大利亚西部的南蓬国家公园中,在一片沙地上,保存有带小尖顶的直立的硅化木桩,数量可达数百棵之多,它们产生于距今约4万年前的更新世(图1.1.5)。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中直立的 “北美红杉” 树桩,形成于距今约50 Ma的始新世 (图1.1.6)。
异地埋藏型硅化木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每当有狂风骤雨、地震、海啸或海侵事件发生时,可能会引起山体滑坡或泥石流,使大片的森林坍塌,或因洪水冲垮森林绿地,或因飓风将树木连根拔出或折断。大量毁坏的树木被洪水冲走,当洪水过后,漂木被搁浅下来,如在台湾岛东海岸海滩上被搁浅的漂木(图1.1.7),如果这些漂木长期暴露在大气中,它们会因慢慢腐烂而消失;如果它们被搬运到地势低洼的水体中,同时又被泥砂迅速掩埋起来,在含有适量二氧化硅的水溶液作用下,就会变成硅化木。
图1.1.1 深圳仙湖植物园中异地保存的木化石 (张武摄)
图1.1.2 在沈阳植物园中异地保存的木化石 (张武摄)
硅化木的形成环境包括河床相、河漫滩相、湖盆相,以及山间盆地堆积相等。异地埋藏的硅化木与原地埋藏的硅化木相比,其产状是没有直立的或与岩层层面垂直的根系和树桩,而仅有少数与层面近于平行的圆木或树木的一些断片。异地埋藏的硅化木的一个较好的实例是在中国辽宁义县上石洞沟下白垩统沙海组河床相砾岩中沉积的松柏类木化石 (图1.1.8)。
图1.1.3 辽宁本溪国家地质公园中异地保存的木化石 (张武摄)
图1.1.4 辽宁朝阳国家地质公园中异地保存的 “木化石森林” (张武摄)
图1.1.5 澳大利亚西部的南蓬国家公园中的石化森林(据卢莉芬)
图1.1.6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中直立的 “北美红杉” 树桩 (据卢莉芬)
图1.1.7 中国台湾岛东海岸海滩上被搁浅的漂木。由于山洪暴发,冲毁森林后又被洪水搬运到海滩上的树干和木材的断片 (郑少林摄)
图1.1.8 中国辽宁义县上石洞沟下白垩统沙海组砾岩层中异地埋藏的硅化圆木 (郑少林摄)
1.1.1.2 钙化木
钙化木是指当木材被含有碳酸盐的水溶液浸泡后,经过成岩作用而形成的木化石。碳酸盐矿物大多为外生成因的,主要由沉积作用形成。碳酸盐矿物的晶质体又称方解石 (CaCO3)。方解石在自然界中是分布较广泛的矿物之一。碳酸盐矿物的集合体形态多种多样,其中有致密块状的,如石灰岩;粒状的,如大理岩等。石灰岩、大理岩在风化过程中被地下水溶解并进入水溶液中。当木材被浸泡在这样的水体中时,碳酸钙在植物体的细胞内和各种组织中沉淀下来,使木材成为钙化木。从木化石研究的角度来看,钙化木不如硅化木的质量好,因为硅酸盐非晶质胶体溶液在常温常压下不形成晶质体,对细胞构造无破坏作用;而碳酸盐溶液在常温常压下可以形成方解石的斜方晶体或其他类质同相晶体,有时会对植物体内的细胞构造产生破坏作用,致使解剖构造不清。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钙化木在经过解剖切片后,基本上都可以保存有较好的内部构造。因此,钙化木也是木化石标本的重要来源之一。含有碳酸盐的水体一般多集中在石灰岩地层较发育的地区,或与海水有关系的水体或水介质中,因为海水中往往含有丰富的碳酸盐矿物。
1.1.1.3 黄铁矿化木
黄铁矿(FeS2) 是地壳中含量较高的一种矿物。在沉积岩中,特别是在还原环境的煤系地层中,黄铁矿化木的形成,可能与植物残体的分解作用有关。黄铁矿的单个晶体多呈六面体,集合体为粒状、致密块状、浸染状或球状;隐晶质胶体则称胶黄铁矿。黄铁矿化木材,一般不适合作为研究标本,因为用它们制作薄片时很容易破碎,必须经过煮胶,用以加强其坚固性。另外,黄铁矿在常温常压下,很容易形成六面晶体,它们对植物体的内部构造可能产生破坏作用。而且黄铁矿在遭受风化作用后,会因失去硫离子而转化为褐铁矿(Fe2O3·nH2O),它的颜色深暗,更容易造成铁锈状污染,至使解剖构造不清。但在有些情况下,黄铁矿化木也是可能利用的,如潘随贤(1983) 在中国山西上古生界太原组的2-3号煤层中发现有一些黄铁矿化的煤核,经研究,也可以鉴定出一些植物的属种。
1.1.2 煤和木炭 (丝炭)
煤可定义为一种压缩化石。它是在一段时间里被压缩的异质混合物 (Scott,1987)。一般来说,煤的变质程度与植物细节的保存有直接关系。低等级的煤,在保存植物细节方面,要比高等级的煤好。较高等级的煤,是指更多的煤已经变质和有较高的含炭量。煤的等级由低到高为:褐煤、亚烟煤、烟煤和无烟煤。褐煤在煤的形成过程中代表早期阶段,所以在褐煤中的植物器官和组织没有被压碎或腐朽,通常是可以辨认的。一般情况下,保存于褐煤中的化石木材及植物的各个部分,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是能够识别的 (Alvin and Muir,1969)。例如,在美国佛蒙特州一个著名的早中新世植物产地的布兰登褐煤中,梳理分离的植物断片和各种构造并将其恢复成植物整体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Haggard and Tiffney,1997)。烟煤是变质更深的煤,其中植物部分压得更扁,但在烟煤中研究植物断片也是可能的。无烟煤,是最高等级的变质类型,它的变质等级已经达到使最初的植物材料很少能够认出的程度。
为了获得木化石的信息,把煤制作成薄片,其中的木材碎片、孢子、花粉粒可以被认出。另外,还可以用环氧树脂把煤包埋起来,磨光煤的表面,并把它放在一种低温的等离子场中蚀刻,采用撕片法,将蚀刻的表面制成薄膜,用光学显微镜或扫描电镜确定煤的生物成分 (Winston,1989)。这种方法可以成功地确定在不同类型的煤中各种植物的含量 (Winston,1986)。还可以用化学试剂,浸软煤的固体碎块,使其释放出植物碎片。通过对植物成分的检查,进一步确定在古代成煤沼泽中生长的植物种类。13C核磁共振 (NMR) 技术的应用和高温分解-气相色谱分析,确定煤形成的不同阶段(Hatcher et al.,1989)。相同的技术也被用于新生代叶部化石和木材的鉴定 (Yang et al.,2005)。煤的成分还可以用于古生态方面的分析 (Poole et al.,2006)。
木炭或丝炭:木炭产生于有机物质的不完全燃烧,还可称为丝质体或丝炭,它们是古植物材料的重要来源之一 (Cope and Chaloner,1985;Lupia,1995)。关于木炭化植物的残体可以追溯到最早的陆生植物 (Glasspool et al.,2004b)。有一些技术用于检查木炭化石 (Sander and Gee,1990;Guoand Bustin,1998;Figueiral et al.,2002),它们提供有关埋藏学和古生态学方面的信息 (Scott et al.,2000),包括过去的大气成分(Scott and Glasspool,2006),以及在古生态系统中野火的存在 (Uhl etal.,2004,2007a;Collinson et al.,2007)。在世界各地的白垩纪岩层中发现有保存得很漂亮的木炭化的花 (Tiffney,1977;Friis and Skarby,1981)。这些发现,使我们获得了有关化石木材的大量信息。
丝炭是地质时期野火活动的结果。野火是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其成因可能与火山活动和大气中的雷电作用有关。当森林火灾过后,会留下许多燃烧未尽的植物残片和残体的炭块。它们可以保留部分木质结构,经成岩和压缩作用后变成了丝炭。丝炭经过酸溶液浸解后,变成黄褐色的透明材料,木材结构和细胞及各种组织的构造清晰可见。何德长 (1995) 在我国内蒙古霍林河和伊敏煤田中,获得了许多丝炭的样品并以此确定了一些木材化石属种 (图1.1.9),大大丰富了我国白垩纪木化石组合的内容。但是,丝炭材料多数都是一些细小的茎干残片,虽然可以获得较好的径切面和弦切面上的解剖特征,但往往很难得到木材横切面的材料,因此必须进行详细的统计和对比研究。关于丝炭的形成环境,就多数而言,可能属于异地埋藏,但不能排除原地埋藏的可能。何德长(1995) 认为在伊敏组中,16号煤层含有丰富的丝炭式木化石,估计丝炭含量可达20%,它们是原地植物经氧化而形成的,并非木材燃烧的结果。最近,张武等人在辽宁西部朝阳市异地保护木化石林公园中发现一棵木化石,作为一个整体是被硅化的,但其中有一部分却是炭化木材,这部分经切片研究,它的木质结构保存完好(图1.1.10)。这个事实说明,在地质历史时期中,经雷电或野火烧焦的木材形成炭化木的实例是存在的。
图1.1.9 丝炭木材的横向、弦向和径向切片,显示木材的内部构造
图1.1.10 辽宁西部朝阳市异地木化石森林公园中的炭化木标本(据郑少林)
1.1.3 煤核
煤核 (Coal balls) 代表渗矿化的泥炭沉积物,而且几乎完全是由保存在碳酸钙中的植物部分组成的。首次在英国发现的一些煤核几乎全是球形的,因此取名为煤核,但是它们的实际形态是不规则的,体积也是变化的,而在厚度方面可变化于几厘米至几米之间。我们所知道的石炭纪煤沼植物的解剖、形态以及生物学知识比任何其他时代的都要多,这主要是由于煤核的发现。在石炭纪期间,北美和欧洲与赤道是接近的,分布着广泛的热带森林。今天,它们为这些地区提供了丰富的煤炭资源。与这些煤炭相联系的是煤核,它们的形态是各种各样的,出现在产煤的矿层中。对于煤矿矿工来说,这些碳酸盐岩煤核,在煤层中代表一种杂质,它们通常是采煤的 “障碍”;但对古生物学家来说,它们却提供了一个有极大吸引力的信息来源。这些信息可以用于对几亿年前生长在泥炭沼泽中植物生物学的研究。最老的煤核有一些产自德国和捷克的上纳缪尔阶 (上密西西比亚阶),中国的二叠纪含煤地层中也有产出 (李星学等,1995;王士俊等,2009)。对它们可以通过切片和揭膜技术进行研究 (图1.1.11)。
图1.1.11 煤核木材的横切面:显示茎干的髓部、次生木质部圆筒和皮层
关于煤核的形成方式,已有少数古植物学家进行了评述 (Falcon-Lang,2008)。Stopes andWatson (1908) 对此进行研究,但这个形成过程,迄今并没有被完全弄清楚。新鲜的泥炭或部分腐烂植物在还没有被充分压紧之前,已被含有碳酸盐 (纤维状方解石) 的溶液渗透。因为有些煤核是与海相石灰岩相联系的,所以它也被暗示,这些植物是生长在低洼的与海接近的沼泽地区。这个假设提供了在石炭纪期间,与中北美大陆相适合的古地理。在暴风雨或海侵期间,煤炭沼泽被海水淹没,它为植物体的渗矿化提供了一个碳酸钙的来源 (Mamay and Yochelson,1962)。这个假设解释了在有些煤核中保存有植物和海生动物的残体,表明了淡水和咸水生物的混生性质。
Scott and Rex (1985) 提出,不是所有的煤核都以同样方式形成,并提出一个非海相生成的形成模式,认为渗矿化的流体是来源于含高碳酸盐地下水的渗透。Scott et al. (1996) 检查了石炭纪和二叠纪产于欧美和中国的煤核的起源,并包括了有些被复杂化了的不同途径,认为它们的成因应依照煤核在煤层中所处的地区和位置而定。根据碳同位素,他们发现了一些煤核与一种海水和淡水的混合物通过泥炭渗透有关,多数煤核至少形成于具有一些受海相成因影响的淡水盆地中。在这里存在一个小疑问,煤核的形成是一个高度特化的过程,因为在石炭纪—二叠纪之后,我们对煤核的知识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Taylor et al.,2009)。
从严格的定义上讲,煤核本身并不完全属于木化石,因为在煤核中,除了含有一些植物茎干的木质部残片以外,大多是由植物的营养器官,如叶、根、蕨类的根茎,以及生殖器官,如大小孢子叶穗,裸子植物的雌雄球果、果穗、种子和孢粉等组成。在裸子植物的茎干中,仅有木质部的部分是属于木化石的研究范畴。我国煤核原始物质的堆积环境均为滨海沼泽,煤核植物代表了古滨海泥炭沼泽和冲入泥炭沼泽中的植物埋葬群。这种堆积环境与较多的煤核形成可能有一定的联系 (田宝霖、王士俊等,1995)。煤核的渗矿化物质成分也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数煤核与海相沉积较为密切,由于海水中碳酸盐的成分很丰富,所以多数煤核以钙化为主。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也可以形成黄铁矿化的煤核 (潘随贤,1983)。而在西欧,晚石炭世的斯蒂芬阶 (Stephanian) 的煤核产地还发现有硅化的煤核,如法国的Grand Croix地区,但该区的煤核产于砾岩中,所在地层的层位高出含煤岩系数百米,一般被认为它是次生堆积而成的 (田宝霖、王士俊等,1995)。
图1.1.12 变质硅化木的横切面,示残留的髓部、次生木质部圆筒和沿着生长轮和木射线方向灌入的次生石英脉
图1.1.13 变质硅化木,显示在硅化木内部残留的次生木质部碎片
另外,还应稍加说明的是“再沉积硅化木化石” 和“变质木化石”:前者是指已经矿化了的木化石,经过风化剥蚀,被流水携带到新的沉积地点,之后被再一次沉积下来,形成新的岩石。这种经过剥蚀、搬运后再沉积的木化石,在研究中必须充分加以说明,因为它们不能作为所在层位地质时代的证据,更不能用它作为讨论地理环境的依据。后者主要是指木化石在形成之后,由于含木化石的岩层受到局部的动力变质 (如构造运动) 或热力变质 (如岩浆活动或火山喷发、岩脉侵入) 等影响,致使木化石渗矿化物质成分产生重熔后再结晶现象。有的可能经过变质后原来的木材结构已经面目皆非,无法辨认,这种木化石一般研究价值较低。但有的还保留局部的木材结构,在横切面中,生长轮和管胞清晰可见。这种经变质的木化石,由于木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一般都无法进行确切的鉴定和分类研究。但它们经过变质后,可能会有少量稀有金属元素混入,被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其中还保留或残留一些木材的原有构造,形成美丽的花纹和图案,具有一定观赏价值,因此,它们可作为“奇石” 加以开发和利用 (图1.1.12,图1.1.13)。

化石树的形成

硅化木又称树化石、木化石、树化玉,形成于侏罗纪时期,它是大约一亿两千万年前的树,乔木被意外 深埋地下,由于洪水冲刷裹带,成片的树木逐渐为泥土,沙石和火山灰所埋藏,几经地质变迁,又经过了漫长的替代质换,石化过程后被外力抛至地表,经风沙长期磨蚀抛光的木质细 胞二氧化硅填充和代替后给溶于水中的铁,锰氧化物染上黄,红,紫,黑和浅灰颜色,就成了今天五彩斑斓,镶金叠玉的树化石,其分为硅化,铁化,钙化和玛瑙,玉质等种类,具有很高的收藏投资价值,它的化学成分主要有:钙质的多呈黄色,白色氧化铁的呈暗红色或深棕色,含硅质的呈黑色。另外还有通体光润近乎玛瑙质,碧玉质的其中以有枝芽,瘤节,虫 蛀状,木纹年轮清晰者为上品。新疆的硅化木分布较广也是馈赠亲友的上等礼品。 风凌石:也是大漠戈壁中得天独厚的优秀石种之一,它是在特有的干旱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一种造型奇特,质地细腻,坚硬耐磨,花纹变化多样的天然观赏石,是距今二亿年的硅质岩,硅质灰岩,硅质泥沙岩等构成。 新疆奇台县有个奇特的古化石群,是世界第2大硅化木群。作为新疆一绝,它吸引着众多国内外科学家和游客参观考察,然而又有很多人在毁坏着它,使硅化木面临着灭顶之灾。 硅化木又称古树化石,它是1.5亿多年前侏罗纪松柏、苏铁、银杏、真蕨、种子蕨等15种以上古乔木的遗骸。由于年代的久远和地质变迁,树木物质与外界硅化物发生置换反应,使得这些巨大的古树硅化成了坚硬发亮的石头后得以保存至今。硅化木大面积完整地保存下来,在世界上并不多见,主要集中在美国的亚利桑纳州和中国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奇台、吉木萨尔和木垒3县境内,其中尤以奇台县最多。在这3县境内,目前已发现大面积硅化木16处。其中奇台县境内的石树沟最为突出,在11.65平方公里面积范围内,裸露于地表的硅化木多达近千株。 再看看这里: http://hi.baidu.com/rontang/blog/item/6a9b5f4780c7c80e6a63e555.html

什么是木化石

木化石是最少上亿年的树木被迅速埋葬地下后,木质部分被地下水中的SiO?(二氧化硅)交换而成的树木化石。它保留了树木的木质结构和纹理。颜色为土黄、淡黄、黄褐、红褐、灰白、灰黑等,抛光面可具玻璃光泽,不透明或微透明,因部分木化石的质地呈现玉石质感,又称硅化木或树化玉。硅化木是上亿年前的树木因种种原因被埋入地下,在地层中,树干周围的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硅、硫化铁、碳酸钙等在地下水的作用下进入到树木内部,替换了原来的木质成分,保留了树木的形态,经过石化作用形成的植物化石,因其中所含的二氧化硅成分多,所以,常常称为硅化木或树化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