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ppt,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PPT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10 03:21:13 浏览1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PPT

x=[-b±根号(b^2-4ac)]/2a
图象法
求根公式
配方法
伟达定理
顶点法
代定系数法.........

初中数学课件:二元一次方程

【 #课件# 导语】课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它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学生的知识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数学教学打开了更加广阔的新天地。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初中数学课件:二元一次方程,欢迎阅读与借鉴。
 
【 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鸡兔同笼 】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初步掌握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初步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
  培养学生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和体验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组)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2.通过"鸡兔同笼",把同学们带入古代的数学问题情景,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趣";进一步强调课堂与生活的联系,突出显示数学教学的实际价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重点:
  经历和体验列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难点:
  确立等量关系,列出正确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流程:
  课前回顾
  复习: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情境引入
  探究1:今有鸡兔同笼,
  上有三十五头,
  下有九十四足,
  问鸡兔各几何?
  “雉兔同笼”题:今有雉(鸡)兔同笼,上有35头,下有94足,问雉兔各几何?
  (1)画图法
  用表示头,先画35个头
  将所有头都看作鸡的,用表示腿,画出了70只腿
  还剩24只腿,在每个头上在加两只腿,共12个头加了两只腿
  四条腿的是兔子(12只),两条腿的是鸡(23只)
  (2)一元一次方程法:
  鸡头+兔头=35
  鸡脚+兔脚=94
  设鸡有x只,则兔有(35-x)只,据题意得:
  2x+4(35-x)=94
  比算术法容易理解
  想一想:那我们能不能用更简单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回顾上节课学习过的二元一次方程,能不能解决这一问题?
  (3)二元一次方程法
  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1)上有三十五头的意思是鸡、兔共有头35个,
  下有九十四足的意思是鸡、兔共有脚94只.
  (2)如设鸡有x只,兔有y只,那么鸡兔共有(x+y)只;
  鸡足有2x只;兔足有4y只.
  解:设笼中有鸡x只,有兔y只,由题意可得:
  鸡兔合计头xy35足2x4y94
  解此方程组得:
  练习1:
  1.设甲数为x,乙数为y,则“甲数的二倍与乙数的一半的和是15”,列出方程为_2x+05y=15
  2.小刚有5角硬币和1元硬币各若干枚,币值共有六元五角,设5角有x枚,1元有y枚,列出方程为05x+y=65.
  三、合作探究
  探究2:以绳测井。若将绳三折测之,绳多五尺;若将绳四折测之,绳多一尺。绳长、井深各几何?
  题目大意:用绳子测水井深度,如果将绳子折成三等份,一份绳长比井深多5尺;如果将绳子折成四等份,一份绳长比井深多1尺。问绳长、井深各是多少尺?
  找出等量关系:
  解:设绳长x尺,井深y尺,则由题意得
  x=48
  将x=48y=11。
  所以绳长4811尺。
  想一想:找出一种更简单的创新解法吗?
  引导学生逐步得出更简单的方法:
  找出等量关系:
  (井深+5)×3=绳长
  (井深+1
  解:设绳长x尺,井深y尺,则由题意得
  3(y+5)=x
  4(y+1)=x
  x=48
  y=11
  所以绳长48尺,井深11尺。
  练习2:甲、乙两人赛跑,若乙先跑10米,甲跑5秒即可追上乙;若乙先跑2秒,则甲跑4秒就可追上乙.设甲速为x米/秒,乙速为y米/秒,则可列方程组为(B).
  归纳:
  列二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审:审清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设:设未知数.
  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
  解:解方程组,求出未知数.
  答:检验所求出未知数是否符合题意,写出答案.
  四、自主思考
  探究3: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纸板作侧面和底面,做成如图中竖式和横式的两种无盖纸盒。现在仓库里有1000张正方形纸板和2000张长方形纸板,问两种纸盒各做多少只,恰好使库存的纸板用完?
  解:设做竖式纸盒X个,横式纸盒y个。根据题意,得
  x+2y=1000
  4x+3y=2000
  解这个方程组得x=200
  y=400
  答:设做竖式纸盒200个,横式纸盒400个,恰好使库存的纸板用完。
  练习3:上题中如果改为库存正方形纸板500,长方形纸板1001张,那么,能否做成若干只竖式纸盒和若干只横式纸盒后,恰好把库存纸板用完?
  解:设做竖式纸盒x个,做横式纸盒y个,根据题意
  y不是自然数,不合题意,所以不可能做成若干个纸盒,恰好不库存的纸板用完.
  归纳:
  五、达标测评
  1.解下列应用题
  (1)买一些4分和8分的邮票,共花6元8角,已知8分的邮票比4分的邮票多40张,那么两种邮票各买了多少张?
  解:设4分邮票x张,8分邮票y张,由题意得:
  4x+8y=6800①
  y-x=40②
  所以,4分邮票540张,8分邮票580张
  (2)一项工程,如果全是晴天,15天可以完成,倘若下雨,雨天一天只能完成晴天
  的工作量。现在知道在施工期间雨天比晴天多3天。问这项工程要多少天才能完成
  分析:由于工作总量未知,我们将其设为单位1
  晴天一天可完成
  雨天一天可完成
  解:设晴天x天,雨天y天,工作总量为单位1,由题意得:
  总天数:7+10=17
  所以,共17天可完成任务
  六、应用提高
  学校买铅笔、圆珠笔和钢笔共232支,共花了300元。其中铅笔数量是圆珠笔的4倍。已知铅笔每支0.60元,圆珠笔每支2.7元,钢笔每支6.3元。问三种笔各有多少支?
  分析:铅笔数量+圆珠笔数量+钢笔数量=232
  铅笔数量=圆珠笔数量×4
  铅笔价格+圆珠笔价格+钢笔价格=300
  解:设铅笔x支,圆珠笔y支,钢笔z支,根据题意,可得三元一次方程组:
  将②代入①和③中,得二元一次方程组
  4y+y+z=232④
  0.6×4y+2.7x+6.3z=300⑤
  解得
  所以,铅笔175支,圆珠笔44支,钢笔12支
  七、体验收获
  1.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解决以绳测井问题
  3.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七、布置作业
  教材116页习题第2、3题。
  x+y=35
  2x+4y=94
  x=23
  y=12
  绳长的三分之一-井深=5
  绳长的四分之一-井深=1
  -y=5①
  ①-②,得
  -y=1②
  -y=5①
  -y=5①
  -y=5①
  X=540
  Y=580
  y-x=3②
  x=7
  y=10
  x+y+z=232①
  x=4y②
  0.6x+2.7y+6.3z=300③
  X=176
  Y=44
  Z=12
  
【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代入法 】
  教学内容: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2节P96页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与技能目标:会用代入消元法解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的过程,理解代入消元法的基本思想所体现的化归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提供适当的情境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合作讨论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培养良好的数学思想,逐步渗透类比、化归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关键
  教学重点: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教学难点:探索如何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感受“消元”思想。
  教学关键:把方程组中的某个方程变形,而后代入另一个方程中去,消去一个未知数,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学生分析授课对象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七年级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特别是对一元一次方程内容掌握的不够透彻,再加上厌学现象严峻,团结协作的能力差,本节课设计了他们感兴趣的篮球比赛和常用的消毒液作为题材来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组,既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解决本节课所涉及到的问题,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做好铺垫。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是在上节已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等概念的基础上,来学习解方程组的第一种方法——代入消元法。并初步体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不但用到了前面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对过去所学知识的一个回顾和提高,同时,也为后面的利用方程组来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通过实际问题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体会学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初中阶段要掌握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解法有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两种,教材都是按先求解后应用的顺序安排,这样安排既可以在前一小节中有针对性的学习解法,又可在后一小节的应用中巩固前面的知识,但教材相对应的练习安排较少,不过这样也给了学生一较大的发挥空间。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ppt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引入——探究解法——归纳反思”的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篮球联赛中,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每队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保安族中学校队为了争取较好的名次,想在全部22场比赛中得到40分,那么这个队胜负场数分别是多少?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第一步,初步了解代入法1、在上述问题中,除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答外,我们还可以设出两个未知数,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学生活动:分别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两个学生板演①设胜的场数是x,负的场数是y
  x+y=22
  2x+y=40
  ②设胜的场数是x,则负的场数为22-x
  2x+(22-x)=40
  2、自主探究,小组讨论那么怎样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呢?上面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关系?
  3、学生归纳,教师作补充上面的解法,第一步是由二元一次方程组中一个方程,将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第二步,用代入法解方程组把下列方程写成用含x的式子表示y的形式(1)2x-y=5(2)4x+3y-1=0学生活动:尝试自主完成,教师纠正思考:能否用含y的式子来表示x呢?
  例1用代入法解方程组x-y=3①3x-8y=14②
  思路点拨:先观察这个方程组中哪一项系数较小,发现①中x的系数为1,这样可以确定消x较简单,首先用含y的代数式表示x,而后再代入②消元。
  解:由①变形得X=y+3③
  把③代入②,得3(y+3)-8y=14
  解这个方程,得y=-1
  把y=-1代入③,得X=2
  所以这个方程组的解是X=2y=-1
  如何检验得到的结果是否正确?学生活动:口答检验.
  第三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代入法解方程组
  例2根据市场调查,某种消毒液的大瓶装(500g)和小瓶装(250g)两种产品的销售数量(按瓶计算)比为2:5.某厂每天生产这种消毒液22.5吨,这些消毒液应该分装大、小瓶装两种产品各多少瓶?思路点拨:本题是实际应用问题,可采用二元一次方程组为工具求解,这就需要构建模型,寻找两个等量关系,从题意可知:大瓶数:小瓶数=2:5;大瓶所装消毒液+小瓶所装消毒液=总生产量(解题过程略)教师活动:启发引导学生构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模型。学生活动:尝试设出:这些消毒液应该分装x个大瓶和y个小瓶,得到5x=2y500x+250y=22500000并解出x=20000y=50000
  第四步,小组讨论,得出步骤学生活动:根据例1、例2的解题过程,你们能不能归纳一下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呢?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归纳,教师补充,总结出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①选取一个系数较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变形,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②将变形后的方程代入另一个方程中,消去一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在代入时,要注意不能代入原方程,只能代入另一个没有变形的方程中,以达到消元的目的.);③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④将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①中变形后的方程中,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⑤用“{”联立两个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组的解;⑥最后检验求得的结果是否正确(代入原方程组中进行检验,方程是否满足左边=右边).
  (三)分组比赛,巩固新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我把全班分成4个小组,把书本P98页练习设计成必答题、抢答题和风险题几个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独立版块,练习是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团队精神,也使各类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归纳总结,知识回顾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2、你认为在运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1、作业:P103页第1、2、4题2、思考:提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决的实际问题。设计说明代入消元法体现了数学学习中“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方法,化归的原则就是将不熟悉的问题化归为比较熟悉的问题,用于解决新问题.基于这点认识,本课按照“身边的数学问题引入—寻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探索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代入消元法—典型例题—归纳代入法的一般步骤”的思路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坚持启发式教学.教师创设有趣的情境,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发现过程融于有趣的活动中.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将设未知数列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过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相比较,从而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代入(消元)解法,这种比较,可使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使新知识得以掌握,这对于学生体会新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是十分重要的.

沪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目录

七年级上
七年级下
第1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1.2 数轴
1.3 有理数的大小
1.4 有理数的加减
1.5 有理数的乘除
1.6 有理数的乘方
1.7 近似数
第6章 实数
6.1 平方根 立方根
6.2 实数
第2章
整式加减
2.1 用字母表示数
2.2 代数式
2.3 整式加减
第7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7.1 不等式及其基本性质
7.2 一元一次不等式
7.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3章
一次方程与方程组
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3.2 二元一次方程组
3.3 消元解决方程组
3.4 用一次方程(组)解决问题---(
)
第8章 整式乘除与因式分解
8.1 幂的运算
8.2 整式乘法
8.3平方差公式与完全平方公式
8.4 整式除法
8.5 因式分解
第4章 直线与角
4.1 多彩的几何图形
4.2 线段、射线、直线
4.3 线段的长短比较
4.4 角的表示与度量
4.5 角的大小比较
4.6 作线段与角
第9章 分式
9.1 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9.2 分式的运算
9.3
分式方程
第5章
数据处理
5.1 数据的收集
5.2 数据的整理
5.3 统计图的选择
5.4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第10章
相交线 平行线与平移
10.1 相交线
10.2 平行线的判定
10.3 平行线的性质
10.4 平移
第11章 频率分布
11.1 频数与频率
11.2 频数分布
八年级上
八年级下
第12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12.1 平面上点的坐标
12.2 图形在坐标系中的平移
第17章 勾股定理
17.1 勾股定理
17.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13章
一次函数
13.1 函数
13.2 一次函数-
13.3 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一次不等式
13.4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象解法
第18章 二次根式
18.1 二次根式
18.2 二次根式的运算―――――――()
第14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14.1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14.2 命题与证明
第19章 一元二次方程
19.1 一元二次方程
19.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19.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
19.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19.5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第15章
全等三角形
15.1 全等三角形
15.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第20章 四边形
20.1 多边形内角和
20.2平行四边形
20.3 矩形 菱形 正方形
20.4 梯形
第16章
轴对称图形与等腰三角形
16.1 轴对称图形
16.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6.3 等腰三角形
16.4 角的平分线
第21章 数据的集中趋势
21.1 平均数
21.2 中位数与众数
21.3
从部分看总体
第22章
数据的离散程度
22.1极差
22.2 方差、标准差
九年级上
九年级下
第23章
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
23.1 二次函数
23.2 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
23.3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和性质
23.4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
23.5.二次函数的应用
23.6反比例函数
第26章 圆
26.1 旋转
26.2 圆的对称性
26.3 圆的确定
26.4 圆周角
26.5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6.6 三角形的内切圆
26.7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26.8 正多边形与圆
26.9 弧长与扇形面积
第24章
相似形
24.1 比例线段
24.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24.3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24.4 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24.5 位似图形
第27章 投影与视图
27.1 投影
27.2 三视图
第25章
解直角三角形
25.1 锐角三角函数
25.2 锐角三角函数值
25.3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第28章 概率初步
28.1 随机事件
28.2 等可能情形下的概率计算
28.3 用频数估计概率
新沪教版初中数学七上
https://pan.baidu.com/s/15FnRFGS44TU8saGspnlZrQ
?pwd=5sxf 提取码: 5sxf
新沪教版初中数学七上|3初中数学沪教版(五四制)七年级上册试题|3初中数学沪教版(五四制)七年级上册课件|3初中数学沪教版(五四制)七年级上册课本图片|3初中数学沪教版(五四制)七年级上册教案|3初中数学沪教版(五四制)七年级上册导学案|3初中数学沪教版(五四制)七年级上册导学案.rar|3初中数学沪教版(五四制)七年级上册教案.rar|沪教版(五四学制)数学七年级上册电子课本 PDF 版.pdf|3初中数学沪教版(五四制)七年级上册课件|3初中数学沪教版(五四制)七年级上册课件.rar|沪教版数学七上课件9.9 积的乘方.ppt|沪教版数学七上课件9.8 幂的乘方.ppt|沪教版数学七上课件9.7 同底数幂的乘法.ppt|沪教版数学七上课件9.6 整式的加减.ppt

线性代数教学中需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_线性代数知识点总结ppt

  摘 要: 《线性代数》是高等院校一门的重要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抽象性。本文就在线性代数的教学中如何与中学代数紧密衔接、如何确定线性代数的主线及如何阐明线性代数的思想三个问题,给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线性代数 中学代数 主线 思想方法
  线性代数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它主要研究有限维线性空间中的线性关系和数组间的运算关系。线性代数为现代数学、现代物理学、现代化学、计算机科学、现代通信等提供了重要的结论和研究方法。在当今信息时代,线性代数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它已成为工科类本科的主干基础课之一。如何教好这门课呢?笔者根据自己在讲授线性代数课的体会,认为在教学中应该需要解决好以下三个关键问题。
  1.如何与中学代数紧密衔接
  中学代数主要是常量代数,研究的多是常量的定量计算,其教材难度较小,且表述较具体形象,容易理解和接受。线性代数与中学代数相比,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线性代数与中学代数的衔接问题,势必会造成大一学生的诸多不适应。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从中学代数中最基本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法引出矩阵及矩阵初等变换的概念,这些概念和方法既与中学代数紧密相连,又贯穿于线性代数这门课程的始终,并让学生明白解线性方程组是线性代数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这样可以与中学代数紧密衔接,让学生感觉到线性代数与中学代数的紧密联系,并且增强学生学习线性代数的动力和兴趣。
  2.如何确定线性代数的主线
  线性代数课程中表面看起来概念多、定理多、符号多、运算规律多、计算麻烦,且前后内容相互纵横交错,对于初学者来说会觉得有些难度。因此如何从纵横交错的内容中确定出主线,找出前后知识的紧密联系,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1)第一条主线——线性方程组。线性方程组是产生线性代数这门课程的原动力,对它的研究促成了行列式和矩阵理论的发展。行列式是线性代数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广泛应用于数学、工程技术和经济学等领域。中学代数已经讲过二元一次、三元一次方程组(方程的个数和未知量的个数相等)的消元解法,而对于方程的个数和未知量的个数相等的一般线性方程组,应该怎样求解呢?为此引入行列式的概念,进而给出求此类线性方程组的一个重要法则——克拉默法则。因此行列式出现于线性方程组的求解。而克拉默法则对于方程的个数和未知量的个数不相等的线性方程组就不适用了,这时我们就需要引入矩阵这个工具。为了给出一般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引入矩阵的秩的概念和矩阵的初等变换,通过对增广矩阵施行初等行变换得到方程组的通解,并利用矩阵的秩的定义给出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要条件。对任何一个线性方程组,在有解的情况下,我们都能利用初等变换求出它的全部解。那么在线性方程组有无穷多个解的情况下,解与解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呢?能不能利用有限个解去表示这无穷多个解呢?而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又必须讨论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的有关理论。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和线性无关性不过是把线性方程组有无非零解换成另一种说法而已。因为向量组的线性相关等价于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一个向量可由另外一个向量组线性表示的充要条件是由这些向量构成的线性方程组有解。为了利用线性方程组的有限个解去表示无穷多个解,我们需要掌握向量组的极大无关组这个概念,而用极大大无关组表示其余向量本质上就是同时解若干个非齐次方程组。最终利用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的理论研究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结构,从而完善线性方程组的理论。由此可见,线性方程组这条主线将行列式、矩阵和向量组合理地联系起来。(2)第二条主线——实二次型化成标准形。在解析几何中,为了便于研究二次曲线的几何性质,可以做适当的坐标变换,将方程化为只含有平方项的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我们可以很方便地识别曲线的类型,研究曲线的性质。而在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领域中也会遇到这样类似的问题:要把二次型通过变量的线性变换化简为只含有平方项的形式,即将二次型化为标准形。而为了完成这一工作,我们就需要引入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概念,进而研究矩阵对角化的条件,重点讨论实对称矩阵可对角化,为将二次型化为标准形做好准备。有了前面的知识准备,我们可以给出三种二次型化为标准形的方法,重点讨论用正交变换化二次型为标准形的方法。因此,线性代数的后两章是以实二次型化成标准形为主线展开讨论,这样就将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矩阵可对角化及二次型理论有机地联系起来。由上可见,通过解线性方程组和实二次型化成标准形这两条线,可将线性代数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合理地组织起来。学生抓住这两条主线,能从整体上更清楚地把握线性代数课程的思想和方法,让老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3.如何阐明线性代数的思想
  线性代数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这门课程主要面对的是应用型本科学生,那么如何做到既能阐明线性代数的主要思想,又能让工科学生容易接受,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大量的例题来阐明线性代数的思想。例如我们在讲解行列式的概念时,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平行六面体的体积的例子来引出二阶和三阶行列式的概念,这样可使学生领会到行列式的理论与几何理论的关系,把行列式用形象的几何图形来描述,让学生了解行列式定义的由来和相关的背景。这样就把很抽象的行列式的概念变得具体化,让学生能较直观地理解概念,并能灵活应用。又如通过求向量组的秩与极大无关组,并将该向量组中其余向量用此极大无关组线性表出这样一个例子可以体现出线性代数中的化归思想。我们可将该问题化归为线性方程组的求解问题,而用矩阵的行初等变换求解线性方程组,因为它易于理解且操作性强,所以只要弄清楚线性方程组的求解问题,向量组极大无关组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在讲行列式的定义时,首先会讲2阶的行列式是2项的代数和,每项为行列式中不同行不同列的2个元之积,且将每项元素按行下标自然顺序排列,列下标的逆序数决定该项的正负号;3阶的行列式是6项的代数和,每项为行列式中不同行不同列的3个元之积,且将每项元素按行下标自然顺序排列,列下标的逆序数决定该项的正负号。同样,可类比思考4阶行列式的定义,进而让同学自己给出阶行列式的定义。由直角坐标系下几何向量的长度、夹角、内积、距离公式类比推出规范正交基下维欧氏空间中向量的长度、夹角、内积、距离公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例题来阐明线性代数的抽象化思想、化归思想、类比思想等思想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又能增强应用型本科生学习线性代数的兴趣。结合线性代数中的这些思维方法,学生可在此启发下对高等数学、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某些内容进行相同的分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线性代数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解决好以上三个关键问题,相信教学效果会有明显的改善,而学生也会学得更加轻松快乐。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线性代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唐明,冯鸣,缪永伟,周明华.线性代数一本通[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毕成良,李晓波.《线性代数》教学与观念更新[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3,13(4):31-33.
  [4]张姗姗.线性代数教学改革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30).

初三数学名师课堂教学教案

初三数学名师课堂教学教案5篇
进入中学后,很多新生有这样的心理落差,比自己成绩优秀的大有人在,很少有人注意到自己的存在,心理因此失衡,这是正常心理,下面我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三数学名师课堂教学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三数学名师课堂教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法的含义,体会算法思想.
(2)会用自然语言和数学语言描述简单具体问题的算法;
(3)学习有条理地、清晰地表达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算法的含义、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算法设计.
难点:把自然语言转化为算法语言.
情境导入
电影《神枪手》中描述的凌靖是一个天生的狙击手,他百发百中,最难打的位置对他来说也是轻而易举,是香港警察狙击手队伍的第一神枪手.作为一名狙击手,要想成功地完成一次狙击任务,一般要按步骤完成以下几步:
第一步:观察、等待目标出现(用望远镜或瞄准镜);
第二步:瞄准目标;
第三步:计算(或估测)风速、距离、空气湿度、空气密度;
第四步:根据第三步的结果修正弹着点;
第五步:开枪;
第六步:迅速转移(或隐蔽).
以上这种完成狙击任务的方法、步骤在数学上我们叫算法.
●课堂探究
预习提升
1.定义:算法可以理解为由基本运算及规定的运算顺序所构成的完整的解题步骤,或者看成按照要求设计好的有限的确切的计算序列,并且这样的步骤或序列能够解决一类问题.
2.描述方式
自然语言、数学语言、形式语言(算法语言)、框图.
3.算法的要求
(1)写出的算法,必须能解决一类问题,且能重复使用;
(2)算法过程要能一步一步执行,每一步执行的操作,必须确切,不能含混不清,而且经过有限步后能得出结果.
4.算法的特征
(1)有限性:一个算法应包括有限的操作步骤,能在执行有穷的操作步骤之后结束.
(2)确定性:算法的计算规则及相应的计算步骤必须是确定的.
(3)可行性:算法中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的基本操作,并能得到确定的结果.
(4)顺序性:算法从初始步骤开始,分为若干个明确的步骤,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后一步是前一步的后续,且除了最后一步外,每一个步骤只有一个确定的后续.
(5)不性:解决同一问题的算法可以是不的.

初三数学名师课堂教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1)能根据定义判断形如什么样的函数是,了解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合理性,明确的定义域.
(2)能在基本性质的指导下,用列表描点法画出的图象,能从数形两方面认识的性质.
(3)能利用的性质比较某些幂形数的大小,会利用的图象画出形如的图象.
2.通过对的概念图象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通过对的研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数学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它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既是函数概念及性质的第一次应用,也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应重点研究.
(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在理解定义的基础上掌握的图象和性质.难点是对底数在和时,函数值变化情况的区分.
(3)是学生完全陌生的一类函数,对于这样的函数应怎样进行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是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从的研究过程中得到相应的结论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系统研究一类函数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让学生去体会研究的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
教法建议
(1)关于的定义按照课本上说法它是一种形式定义即解析式的特征必须是的样子,不能有一点差异,诸如,等都不是.
(2)对底数的限制条件的理解与认识也是认识的重要内容.如果有可能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对底数,指数都有什么限制要求,教师再给予补充或用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因为对这个条件的认识不仅关系到对的认识及性质的分类讨论,还关系到后面学习对数函数中底数的认识,所以一定要真正了解它的由来.
关于图象的绘制,虽然是用列表描点法,但在具体教学中应避免描点前的盲目列表计算,也应避免盲目的连点成线,要把表列在关键之处,要把点连在恰当之处,所以应在列表描点前先把函数的性质作一些简单的讨论,取得对要画图象的存在范围,大致特征,变化趋势的大概认识后,以此为指导再列表计算,描点得图象.

初三数学名师课堂教学教案3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函数的基础知识在数学和其他许多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函数与代数式、方程、不等式等内容联系非常密切;函数是近一步学习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函数的概念是运动变化和对立统一等观点在数学中的具体体现;函数概念及其反映出的数学思想方法已广泛渗透到数学的各个领域,《函数》教学设计。
对函数概念本质的理解,首先应通过与初中定义的比较、与其他知识的联系以及不断地应用等,初步理解用集合与对应语言刻画的函数概念.其次在后续的学习中通过基本初等函数,引导学生以具体函数为依托、反复地、螺旋式上升地理解函数的本质。
教学重点是函数的概念,难点是对函数概念的本质的理解。
学生现状
学生在第一章的时候已经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同时在初中时已学过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和二次函数,那么如何用集合知识来理解函数概念,结合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入今天的课堂,如何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达到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目的,使学生获得有益有效的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是在教学设计中应思考的。
二、教学三维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重点和难点)
(1)、通过实例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到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并且在此基础上学习应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不但让学生能完成本节知识的学习,还能较好的复习前面内容,前后衔接。
(2)、了解构成函数的三要素,缺一不可,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判断两个函数是否相等等。
(3)、掌握定义域的表示法,如区间形式等。
(4)、了解映射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函数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点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学习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首先通过多媒体给出实例,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讨论,运用猜想、观察、分析、归纳、类比、概括等方法,探索发现知识,找出不同点与相同点,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面向全体学生,根据课本大纲要求授课。
(3)、加强学法指导,既要让学生学会本节知识点,也要让学生会自我主动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多媒体给出实例,学生小组讨论,给出自己的结论和观点,加上老师的辅助讲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和大胆创新意识,
(2)、让学生自己讨论给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和小组团结能力。
三、教学器材
多媒体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函数》课题的引入(用时一分钟)配着简单的音乐,从简单的例子引入函数应用的广泛,将同学们的视线引入函数的学习上听着悠扬的音乐,让同学们的视线全注意在老师所讲的内容上从贴近学生生活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中进入函数的世界,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从知识走向生活
知识回顾:初中所学习的函数知识(用时两分钟)回顾初中函数定义及其性质,简单回顾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定义及简单作图认真听老师回顾初中知识,发现异同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向更深的内容探索、求知。即复习了所学内容又做了即将所学内容的铺垫
思考与讨论:通过给出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用时四分钟)给出两个简单的问题让同学们思考,讲述初中内容无法给出正确答案,需要从新的高度来认识函数结合老师所回顾的知识,结合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思考老师给出的问题,小组形式作讨论,从简单问题入手,循序渐进,引出本节主要知识,回顾前一节的集合感念,应用到本节知识,前后联系、衔接
新知识的讲解:从概念开始讲解本节知识(用时三分钟)详细讲解函数的知识,包括定义域,值域等,回到开始提问部分作答做笔记,专心听讲讲解函数概念,由知识讲解回到问题身上,解决问题
对提问的回答(用时五分钟)引导学生自己解决开始所提的两个问题,然后同个互动给出最后答案通过与老师共同讨论回答开始问题,总结更好的掌握函数概念,通过问题来更好的掌握知识
函数区间(用时五分钟)引入函数定义域的表示方法简洁明了的方法表示函数的定义域或值域,在集合表示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另一种方法
注意点(用时三分钟)做个简单的的回顾新内容,把难点重点提出来,让同学们记住通过问题回答,概念解答,把重难点给出,提醒学生注意内容和知识点
习题(用时十分钟)给出习题,分析题意在稿纸上简单作答,回答问题通过习题练习明确重难点,把不懂的地方记住,课后学生在做进一步的联系
映射(用时两分钟)从概念方面讲解映射的意义,象与原象在新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更多知识,映射的学习给以后的知识内容做更好的铺垫
小结(用时五分钟)简单讲述本节的知识点,重难点做笔记前后知识的连贯,总结,使学生更明白知识点
五、教学评价
为了使学生了解函数概念产生的背景,丰富函数的感性认识,获得认识客观世界的体验,本课采用"突出主题,循序渐进,反复应用"的方式,在不同的场合考察问题的不同侧面,由浅入深。本课在教学时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逐层深入,这样使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也逐层深入,从而准确理解函数的概念。函数引入中的三种对应,与初中时学习函数内容相联系,这样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三种对应既是函数知识的生长点,又突出了函数的本质,为从数学内部研究函数打下了基础。
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本课也进行了整体设计,通过探究、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通过揭示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了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能力;通过案例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
虽然函数概念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但是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基本上能很好地理解了函数概念的本质,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课改的教学理念。

初三数学名师课堂教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反函数的概念;
2.使学生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3.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函数的概念;
2.反函数的求法。
教学难点
反函数的概念。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讨论
教具装备
幻灯片2张
第一张:反函数的定义、记法、习惯记法。(记作A);
第二张:本课时作业中的预习内容及提纲。
教学过程
(I)讲授新课
(检查预习情况)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反函数(板书课题)§2.4.1反函数的概念。
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对反函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谁来复述一下反函数的定义、记法、习惯记法?
生:(略)
(学生回答之后,打出幻灯片A)。
师:反函数的定义着重强调两点:
(1)根据y=f(x)中x与y的关系,用y把x表示出来,得到x=φ(y);
(2)对于y在c中的任一个值,通过x=φ(y),x在A中都有惟一的值和它对应。
师:应该注意习惯记法是由记法改写过来的。
师:由反函数的定义,同学们考虑一下,怎样的映射确定的函数才有反函数呢?
生:一一映射确定的函数才有反函数。
(学生作答后,教师板书,若学生答不来,教师再予以必要的启示)。
师:在y=f(x)中与y=f-1(y)中的x、y,所表示的量相同。(前者中的x与后者中的x都属于同一个集合,y也是如此),但地位不同(前者x是自变量,y是函数值;后者y是自变量,x是函数值。)
在y=f(x)中与y=f–1(x)中的x都是自变量,y都是函数值,即x、y在两式中所处的地位相同,但表示的量不同(前者中的x是后者中的y,前者中的y是后者中的x。)
由此,请同学们谈一下,函数y=f(x)与它的反函数y=f–1(x)两者之间,定义域、值域存在什么关系呢?
生:(学生作答,教师板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它的反函数的值域、定义域。
师:从反函数的概念可知:函数y=f(x)与y=f–1(x)互为反函数。
从反函数的概念我们还可以知道,求函数的反函数的方法步骤为:
(1)由y=f(x)解出x=f–1(y),即把x用y表示出;
(2)将x=f–1(y)改写成y=f–1(x),即对调x=f–1(y)中的x、y。
(3)指出反函数的定义域。
下面请同学自看例1
(II)课堂练习课本P68练习1、2、3、4。
(III)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反函数的概念,从中知道了怎样的映射确定的函数才有反函数并求函数的反函数的方法步骤,大家要熟练掌握。
(IV)课后作业
一、课本P69习题2.41、2。
二、预习: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亲自动手作题中要求作的图象。
板书设计
课题:求反函数的方法步骤:
定义:(幻灯片)
注意:小结
一一映射确定的
函数才有反函数
函数与它的反函
数定义域、值域的关系。

初三数学名师课堂教学教案5
一、教材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是高中人教版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从知识体系上看,它既是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延续与提高,又是学习切线的判定定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从数学思想方法层面上看它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以及相关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学情
学生初中已经接触过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定义和判定;且在上节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了点的坐标、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掌握利用方程组的方法来求直线的交点;具有用坐标法研究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基础;具有一定的数形结合解题思想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准确用图形表示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可以利用联立方程的方法和求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方法简单判断出直线与圆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操作、观察、探索、总结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从而锻炼观察、比较、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锻炼积极探索、发现新知识、总结规律的能力,解题时养成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用解析法研究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难点
体会用解析法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五、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特点,为了更直观、形象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借助信息技术工具,以几何画板为平台,通过图形的动态演示,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的数学探究与数学思维提供支持.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可以为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同时有利于发挥各层次学生的作用,教师始终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设计一系列问题串,以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泰坦尼克号的情景,并从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已知冰山的分布是一个半径为r的圆形区域,圆心位于轮船正西的l处,问,轮船如何航行能够避免撞到冰山呢?如何行驶便又会撞到冰山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已经学习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将所想到的航行路线转化成数学简图,即相交、相切、相离。
设计意图: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有利于保持学生知识结构的连续性,同时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探究新知
教师提问如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先独立思考几分钟,然后同桌两人为一组交流,并整理出本组同学所想到的思路。在整个交流讨论中,教师既要有对正确认识的赞赏,又要有对错误见解的分析及对该学生的鼓励。
判断方法:
(1)定义法:看直线与圆公共点个数
即研究方程组解的个数,具体做法是联立两个方程,消去x(或y)后所得一元二次方程,判断△和0的大小关系。
(2)比较法: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圆的半径r做比较,
(三)合作探究——深化新知
教师进一步抛出疑问,对比两种方法,由学生观察实践发现,两种方法本质相同,但比较法只适合于直线与圆,而定义法适用范围更广。教师展示较为基础的题目,学生解答,总结思路。
已知直线3x+4y-5=0与圆x2+y2=1,判断它们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并阐述自己的解题思路。
当已知了直线与圆的方程之后,圆心坐标和半径r易得到,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得到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他的本质是点到直线的距离,便可以直接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d。类比前面所学利用直线方程求两直线交点的方法,联立直线与圆的方程,组成方程组,通过方程组解得个数确定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进一步确定他们的位置关系。最后明确解题步骤。
(四)归纳总结——巩固新知
为了将结论由特殊推广到一般引导学生思考:
可由方程组的解的不同情况来判断:
当方程组有两组实数解时,直线l与圆C相交;
当方程组有一组实数解时,直线l与圆C相切;
当方程组没有实数解时,直线l与圆C相离。
活动:我将抽取两位同学在黑板上扮演,并在巡视过程中对部分学生加以指导。最后对黑板上的两名学生的解题过程加以分析完善。通过对基础题的练习,巩固两种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判断方法,并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后续学习的信心。
(五)小结作业
在小结环节,我会以口头提问的方式:
(1)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启发式的课堂小结方式能让学生主动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也促使学生对知识网络进行主动建构。
作业:在学生回顾本堂学习内容明确两种解题思路后,教师让学生对比两种解法,那种更简捷,明确本节课主要用比较d与r的关系来解决这类问题,对用方程组解的个数的判断方法,要求学生课外做进一步的探究,下一节课汇报。

五年级上册数学练习17最后一题怎么讲

日统编教材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十七》习题课件.ppt,练习十七 练习十七 解下列方程。 2(x-2.6)=8 5(x+1.5)=17.5 8(x-6.2)=41.6 (...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列方程解决问题练习课》教学设计(练习十七)课题: 第五单元: 练习十七(1) 教学内容:教材P80~81练习十七第2、3、6、7题。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问题的学习。教学重点: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掌握列方程的方法。教学方法:引导回顾,分析解答。小组合作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教师:昨天,我们学习了有关方程的哪些知识?学生: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问题。出示下列问题,只列方程。1.图书室文艺书比科技书多180本,文艺书的本数是科技书的3倍。文艺书和科技书各有多少本?2.养鸡厂养母鸡和公鸡共400只,母鸡的只数是公鸡的7倍。母鸡和公鸡各有多少只?3.钢笔每支18.5元,甜甜买钢笔和铅笔各2支,共用了38.8元。铅笔每支多少钱?学生先独立思考,指名学生口答。二、指导练习1.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2题。(1)出示第80页练习十七第2题。(2)教师指名学生说题意,并对学生做环保教育。提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学生汇报。(3)教师:该如何列方程解决呢?让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并强调解题的规范性。(4)教师点评两种不同的列方程的方法,并订正。2.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3题。(1)出示教材第80页练习十七第3题。(2)组织学生阅读题目,获取题目中的有用信息。(3)教师:怎样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呢?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4)学生汇报:解:设102室本次的水表读数是x 。①(x -3102)×2.5= 135 x =3156答:102室本次的水表读数是3156。2.5x -3102×2.5=135 x =3156答:102室本次的水表读数是3156。三、巩固拓展1.通过抓不变量解决差倍问题出示:红红今年11岁,爸爸今年39岁,红红几岁时,爸爸的年龄是红红的3倍?
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思路导引设红红的年龄为x 岁,则爸爸的年龄就是3x 岁,根据年龄差不变,列方程解答。学生小组交流,尝试解答,集体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解:设红红x 岁时,爸爸的年龄是3x 岁。3x -x =39-112x =28x =14答:红红14岁时,爸爸的年龄是红红的3倍。教师小结:在解决年龄问题时,关键是要找出题目中不变的量(即年龄差)。即时练习:李老师今年42岁,轩轩今年9岁,当轩轩几岁时,李老师的年龄是轩轩的4倍?2.通过抓信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出示:鸡兔共有8个头,26只脚,求鸡和兔各有几只。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目意思。思路导引⑴分析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一只鸡有2只脚 ,一只兔有4只脚。⑵根据等量关系:兔的脚数+鸡的脚数=总脚数,可列出方程:4x +2(8-x )=26学生小组交流,尝试解答,集体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解:设兔有x 只,那么鸡有(8-x )只4x +2(8-x )=264x +16-2x =262x +16=262x =102x ÷2=10÷2x =5 8-x =8-5=3答:鸡有3只,兔有5只。四、课后小结。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作业:教材第80~81页练习十七第6、7题。板书设计练习十七不变的量:年龄差 一只鸡有2只脚 ,一只兔有4只脚。3x -x =39-11 兔的脚数+鸡的脚数=总脚数4x +2(8-x )=26 实际问题与方程(学案)班级________ 小组名 _______ 姓名________ 小组评价_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_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探索,交流互助学会形如x+ax=c方程的解法,根据两个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2、学会用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已知条件的方法,提高求解验证的能力。
3、培养分析,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数学学习的乐趣。学习重、难点正确设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78-79页的内容,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2、先重点理解两个未知数之间的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一、自主学习1、4x+5=54 3×2.1+2x=13.4 0.3x÷2=9 4(x+8)=202、学校科技小组的男生是女生人数的4倍,设女生有x人,男生有( )人,男女生共( )人。3、学校图书组有女生x人,男生为女生的2.5倍,男生有( )人,男女同学共( )人。4、果园里有桃树45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5、自学第78例4(1)题中有几个未知量?(2)设谁为x?(3)问题中包含怎样的等量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二、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79页例5,你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2、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是什么?3、如何表示经历的时间呢?4、怎样设未知数,列方程?注意:解决问题时,要注意题中数量单位,不统一的,要先统一单位。三、过关检测1、解方程5x+x=30 x+4x=25 8x-x=49 7x-x=362、甲乙两堆货物共重60吨,乙的重量甲的3倍,甲乙两堆货物各种多少吨?四、整理学案

5.9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列方程解决问题练习课》(练习十七)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列方程解决问题练习课》
教学设计(练习十七)
课题: 第五单元: 练习十七(1)
教学内容:教材P80~81练习十七第2、3、6、7题。
教学目标:
巩固学生对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问题的学习。
教学重点: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第 1 页
教学难点:找等量关系,掌握列方程的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回顾,分析解答。小组合作探究。

手抄报一年级简单

1. 手抄报一年级
手抄报一年级 小学一年级的读书手抄报怎么写
这老师也太会布置任务了,一年级的孩子能把字读清楚就很不错了,还做手抄报,真难为孩子了,不过如果家长有空,和孩子一起完成这个任务肯定是有余无害的. 1、先找一张A3纸把它横起对折像一本合起的书,打开这本书,在左页上方写上报名,就叫《读书趣味手抄报》 2、给这张纸排版(先用铅笔大概筐出方块位子),然后在方块里填写文字或图画.可以仿照其他报子排版. 3、和孩子一起寻找有趣(或有意义)的文字填写到方块里,注意不要整板都是文字,要协调搭配图画.还要注意用水彩笔进行色彩装饰.如果 孩子有兴趣可以坚持一个月来一版,如果没兴趣就不要勉强孩子.但是要协助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一年级小学生手抄报求图片

手抄报是一种可传阅、可观赏、也可张贴的报纸的另一种形式。在学校,手抄报是第二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和ppt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与ppt不同的是手抄报是纯手工的,只有一页纸,所以要合理安排内容。手抄报和黑板报一样,手抄报也是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工具。它就相当于缩小版的黑板报。

如何使一张手抄报在有限的空间内,既容纳一定的知识内容,版面设计又精彩美观呢?这不单纯是技巧问题,对编者来说,组稿、编辑、排版、插图、书写,这是一个全神贯注、脑手并用的创造过程,是他的文化修养、生活情趣、精神风貌和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这对一个学生来说,无疑是发展个性才能的广阔天地。
办手抄报,从总体上考虑,首先要确立主题思想。一期手抄报,版面很有限,要办出特色,必须在内容上突出一个主题,做到主题突出,又丰富多彩。版面编排和美化设计,也要围绕着主题,根据主题和文章内容决定形式的严肃与活泼,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手抄报的编排设计,总的要求是:主题明确,版面新颖美观。
小学一年级的读书手抄报怎么写
这老师也太会布置任务了,一年级的孩子能把字读清楚就很不错了,还做手抄报,真难为孩子了,不过如果家长有空,和孩子一起完成这个任务肯定是有余无害的。
1,先找一张A3纸把它横起对折像一本合起的书,打开这本书,在左页上方写上报名,就叫《读书趣味手抄报》
2、给这张纸排版(先用铅笔大概筐出方块位子),然后在方块里填写文字或图画。可以仿照其他报子排版。
3、和孩子一起寻找有趣(或有意义)的文字填写到方块里,注意不要整板都是文字,要协调搭配图画。还要注意用水彩笔进行色彩装饰。如果 孩子有兴趣可以坚持一个月来一版,如果没兴趣就不要勉强孩子。但是要协助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小学一年级手抄报怎么做好看?
百度知道搜索_小学一年级手抄报
zhidao.baidu/search?lm=0&rn=10&pn=0&fr=search&ie=gbk&word=%D0%A1%D1%A7%D2%BB%C4%EA%BC%B6%CA%D6%B3%AD%B1%A8
手抄报很简单的,一年级的更简单1.先用长尺子画好边界,最少要隔1.5厘米2.画好安排题目的排版,尽量使主题鲜明3.在画些图形在白纸上,不要太密4.现在可以细画了,先在写题目时,一定不能离题,数学的,写“数学报”或者“开心数学”“趣味数学报”尽量将题目写的醒目,然后在旁边安排一些图案,尽量跟数学沾边。5.然后在刚才的那些方框上画点图案,只要漂亮就可以了6.将手抄报大致画好框框后就可以写内容了7.你可以翻开自己的数学书看看,写一些题目上去然后解答,大郅这样,可以写上加法表,减法表等,可以选个框画一幅画,追求好看啊8.写好内容,在补充一下图案,不仅不能单调,也不能密密麻麻9.在涂点颜色10.写上班别姓名OK了很简单的
小学生一年级手抄报内容
小学一年级手抄报内容:小学生好词好句好段 彪焊体壮 结实匀称 修长挺拔 矮小精悍 钢筋铁骨 秀美标致 轻盈窈窕 老态龙钟 弱不禁风 身躯凛凛 身高马大 体壮力大 体壮如牛 身形纤弱 身粗似瓮 体态轻盈 体健筋强 高头大马 五大三粗 短小精悍 英姿飒爽 气宇轩昂 肥头大耳 肥头胖脑 体态丰盈 枯瘦身材 身段窈窕 体态婀娜 身姿矫健 袅袅娜娜 悠然自得 笑逐言开 满面春风 谈笑风声 义愤填膺 气势汹汹 失魂落魄 神气十足 垂头丧气 气急败坏 愁眉苦脸 没精打采 若无其事 神采奕奕 神态自若 从容不迫 发奋苦读 脚踏实地 不耻下问 精益求精 刨根问底 废寝忘食 手不释卷 如饥似渴 聚精会神 全神贯注 屏息凝视 目不转睛 专心致志 津津有味 掩卷沉思 神情专注 风雨同舟 勇往直前 坚定不移 居安思危----------------------------- 好句 我们的学校就像一个大花园,多么美丽,多么可爱,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
我们走进教室,只见窗口那里不断地滚进浓雾,教室里简直就像一个大蒸笼。春天使大地焕然一新,春天给学校满园春色,春天给我们欢乐和希望,催促我们奋发向上。
校园里有迷人的四季:桃红柳绿的春天,花繁叶茂的夏天,枫红菊香的秋天,松青雪白的冬天。昔日四座破烂的校舍不翼而飞,崭新的教室和会议室屹立在屏障似的围墙里面,小巧玲珑的传达室守卫在大门西侧。
在学校的中院有一个菱形的金鱼池,里面有许多红色的小金鱼,它们在清清的水里追逐着、嬉戏着。露出云层的群山似岛屿般一簇簇一抹抹的悬浮着。
周围的大山像一幅五颜六色的花布。山浪峰涛,层层叠叠。
大山黑苍苍没边没沿,刀削斧砍般的崖头顶天立地。起伏的黄土山头,真像一片大洪水的波涛。
龙山头,像一座大墓似的耸立在夜色中。峡江两岸的山直起直落,高得让人头晕。
幽幽的深谷显的骇人的清静和阴冷。山沟被雪填平了,和山背一样高,成了一片片平平的雪铺的大广场。
晨曦初照,而山像含羞的少女,若隐若现,日落西山,余光横照。秋天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那么羞涩,夏那么坦露,冬那么内向。
秋天的美是理智的--它不像春那么妩媚,夏那么火热,冬那么含蓄。秋,收获的季节,金黄的季节--同春一样可爱,同夏一样热情,冬一样迷人。
金秋的阳光温馨恬静,侗乡的秋风和煦轻柔,蓝天白云飘逸悠扬。------------------------- 好段 灰蒙蒙的天仿佛映衬着我的心情。
考试的失利,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顿时而至,望着考得好的同学捧着席卷哼着小曲回家的同学,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涌上心头。抛开一切杂念,坐在房里检点自己。
与他人的不足之处是如数家珍,原来自己与他人是有差距的啊!在后来的日子,不断地改正自己的错误。终于在一个月后的今天,我也能将那另人满意的成绩单拿回家。
因为反省,让我不再有第二次的后悔;因为反省,让我有了新的突破;因为反省,我学会了走这条名叫“人生”的路。1这时一只鸟儿唱起来,另一只也跟着唱,不一会儿百鸟争鸣,成了一场热闹的音乐狂欢。
可是你一只鸟也看不见;只是在歌声中穿行,仿佛歌声自己唱起来。天更亮一些了,可以看到近处稠密的树叶浓郁的绿色;这绿色在你面前越远越浅;一英里外或更远一点,在下一个伸进河里的岬角上,已淡成春天娇柔的嫩绿;再远处的岬角几乎没有了颜色,最远处的则在数英里外的地平线下,它安静地睡在水中,仿佛一片氤氲的水汽,和周围的天际几乎连成一片。
——马克吐温《密西西比河上的黎明》2细细的小道从长坡上缓缓而下,蜿蜒曲折地延伸着,并从贝尔家林中穿过。阳光经茂密的绿叶过滤照洒下来,如同钻石芯一般没有一丝污点。
小道的两侧,林立着成排的白桦树,树下生长着羊齿草、伯利恒星、野生君影草以及火红草,空气中弥漫着迷人的芳香。百鸟争鸣,时时传来美妙悦耳的旋律。
微风携带着欢歌笑语从树梢间轻轻拂过。如果稍稍定下神来,偶尔还能看到兔子在穿来跑去,能让安妮和黛安娜安静下来的地方还真不多见。
——《绿山墙的安妮》3来到海边,与海一样的翱翔;与海一样的高歌;与海一样的淡化所有。静静地坐在海水边,任海风的摇曳,浪花的跳动,仰着头,轻轻地听海唱歌的声音,沉稳、 *** 、温馨、旷野。
时不时的用手指、光脚来回的挑起、摆动,紧紧地抓住海风的温馨,轻轻的拍打浪花的喜悦,默默地稀释海一样的颜色。海蓝也就映在了心底,是干净、洁白,不含污浊,蓦然起了脑海里的那片净土。
——鲁彦《听潮》4那是个朗朗的月夜,我清清楚楚地记得竹林里无处不在的月光。我很惧怕阳光,在阳光下我老是有逃跑的欲望,而对月光却有着始终如一的衷情,因为它带给人安详和平静,能使紧张的心情得到舒缓与松弛。
眼前忽然锐利地一亮。一点光摇曳着从草丛中升起,从我眼前飞过。
正在我迷惑不已时,又一点光从草丛中摇曳升起,依然活泼地从我眼前飞过。这便是萤火虫了。
如果在我的记忆中不储存关于这种昆虫的知识有多好,我会认定上帝开口与我说话了。我也许会在冥想中破译这种暗夜里闪光的话语。
——迟子建《萤火一万年》5落基山岭之胜,在石,在雪。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
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
一年级简单手抄报
你可以把乘法口诀表写上去,在写一些关于数学家的故事等,,还可以出些题目,或者趣味数学,也可以把数学家的资料写上去。

。故事如,祖 冲 之 祖冲之(公元429~500年)祖籍是现今河北省涞源县,他是南北朝时代的一位杰出科学家。
他不仅是一位数学家,同时还通晓天文历法、机械制造、音乐等领域,并且是一位天文学家。 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他算出的圆周率为3.1415926
祖冲之确定了两个形式的π值,约率355/173(≈3.1415926)密率22/7(≈3.14),这两个数都是 π的渐近分数。还有些资料,,华 罗 庚华罗庚,中国现代数学家。
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东京逝世。
华罗庚1924年初中毕业之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贫辍学,他刻苦自修数学,1930年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专家重视,被邀到清华大学工作,开始了数论的研究,1934年成为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研究员。1936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
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应苏联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邀请任研究员,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
1948年始,他为伊利诺伊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
华罗庚还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华罗庚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家,他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做出卓越贡献,由于他的贡献,有许多定理、引理、不等式与方法都用他的名字命名。
为了推广优选法,华罗庚亲自带领小分队去二十七个省普及应用数学方法达二十余年之久,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于 一元二次方程 应用题

多看一些例题,找出等量关系,并自己学会列出等量关系,多看,多做,你会学会的。
去百度文库看看有没有一元二次的ppt课件吧,自己下过来做做。
列方程就是抓住题目里的等量关系

分数除法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分数除法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分数除法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计算能力。
   知识目标:
  体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成功的欢乐。
   教学重点: 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策略:
  在小组间交流合作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一课我们学习了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你们还记得吗?老师考一考你们好吗,看题目。
  6÷=÷=÷=÷=
  2÷=÷=÷=÷=
  通过提问,全班订正,导入新课。并评价。
  二、用小黑板出示下列题目。
  3x=x=10x=25x=
  提问学生解方程的规律,并指名说一说第一小题的解法。
  其它题目独立作,全班订正。
  三、课本第三题
  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然后解答,全班判定。
  四、第四题
  1、先独立计算,全班订正。
  2、小组间交流发现了什么规律。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整数除以分数
  除以真分数商大于整数
  整数除以分数除以1商等于整数
  除以假分数商小于整数
分数除法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能力,以及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找准单位“1”,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分析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确定单位“1”
  1.铅笔的支数是钢笔的 倍. 2.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 .
  3.白兔只数的 是黑兔. 4.红花朵数的 相当于黄花.
  (二)小营村全村有耕地75公顷,其中棉田占 .小营村的棉田有多少公顷?
  1.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2.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
  二、讲授新课
  (一)将复习题改成例1
  例1.小营村有棉田45公顷,占全村耕地面积的 ,全村的耕地面积是多少公顷?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抓住哪句话来分析?
  3.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来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4.比较复习题与例1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5.教师提问:
  (1)棉田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 ,谁是单位“1”?
  (2)如果要求全村耕地面积的 是多少,应该怎样列式?(全村耕地面积× ).
  (3)全村耕地面积的 就是谁的面积?(就是棉田的面积)
  解:设全村耕地面积是 公顷.
  答:全村耕地面积是75公顷.
  6.教师提问:应怎样进行检验?你还能用别的方法来解答吗?
  (1)把 代入原方程,左边 ,右边是45,左边=右边,所以 是原方程的解.)
  (公顷)
  (根据棉田面积和 是已知的,全村耕地面积是未知的,根据分数除法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应该用除法计算.)
  (二)练习
  果园里有桃树560棵,占果树总数的 .果园里一共有果树多少棵?
  1.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画图并分析数量关系
  3.列式解答
  解1:设一共有果树 棵.
  答:一共有果树640棵.
  解1: (棵)
  (三)教学例2
  例2.一条裤子75元,是一件上衣价格的 .一件上衣多少钱?
  1.教师提问
  (1)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
  (2)有几个量相比较,应把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
  2.引导学生说出线段图应怎样画?上衣价格的
  3.分析:上衣价格的 就是谁的价钱?(是裤子的价钱)谁能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上衣的单价× =裤子的单价)
  4.让学生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并加强个别辅导.
  解:设一件上衣 元.
  答:一件上衣 元.
  5.怎样直接用算术方法求出上衣的单价?
  6.比较一下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相同点:都要根据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来列式.
  不同点:算术解法是按照分数除法的意义直接列出除法算式;而方程解法则要先设未知数,再按照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三、巩固练习
  (一)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 ,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提问:谁是单位“1”?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是什么?怎样列式?
  (二)幼儿园买来 千克水果糖,是买来的牛奶糖的 ,买来牛奶糖多少千克?
  (三)新风小学去年植树320棵,相当于今年植树棵数的 .今年、去年共植树多少棵?
  1.课件演示:分数除法应用题
  2.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这类题有什么特点?解题时分几步?
  五、课后作业
  (一)一桶水,用去它的 ,正好是15千克.这桶水重多少千克?
  (二)王新买了一本书和一枝钢笔.书的价格是4元,正好是钢笔价格的 .钢笔价格是多少元?
  (三)一种小汽车的最快速度是每小时行140千米,相当于一种超音速飞机速度的 .这种超音速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分数除法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借助实际操作和图形语言,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2 .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学习重点: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学习难点:运用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
  一、分一分
  有4张同样的圆形纸片。
  (1)每2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画一画:
  列示:
  (2)每1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画一画:
  列示:
  (3)每1/2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画一画:
  列示:
  (4)每1/3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画一画:
  列示:
  (5)每1/4张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画一画:
  列示:
  二、画一画
  1.有1根2米长的绳子。
  (1)截成每段长1/3米,可以截成几段?
  画一画:
  列示:
  (2)截成每段长2/3米,可以截成几段?
  画一画:
  列示:
  2.3/4里面有几个1/8?
  画一画:
  列示:
  三、填一填,想一想
  在〇里填上“>”“<”或“=”。
  4÷1/2〇4×2 4÷1/3〇4×3 4÷1/4〇4×4
  2÷1/3〇2×3 2÷2/3〇2×3/2 3/4÷1/8〇 ×8
  你发现了什么?( )
  四、试一试
  8÷6/7 5/12÷3
  你能把“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和“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这两句画合并成一句话吗?
  ( )
分数除法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根据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学会用方程解答。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抓住了数量关系相同,通过复习题的分析解答,让学生找出熟悉的数量关系,再把题进行改动变化。在边画图、边分析的过程中,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便于学生理解和思维,促进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在已经学习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问题的基础上,六年级学生能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去拓展,去学习更新的知识。
   教学目标
  逆向思维,能根据具体的数量和分率,求出单位“1”的量。通过教学, 使学生在理解分数除法意义及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方程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能确定单位“1”,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
  2、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
   教学过程
  一、1、苹果的重量是X千克,梨的重量比苹果多5千克 。
  ⑴、梨的重量比苹果多了( )千克。
  ⑵、梨的重量是( )千克。
  2、钢笔X元,比毛笔少了3元 。
  ⑴、钢笔比毛笔少了( )元。
  ⑵、毛笔是( )元。
  3、小结: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准单位“1”,如果单位“1”的具体数量是已知的,要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可以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直接用乘法计算。
  二、新授课
  1、教学补充例题:水果店运来了一些苹果,已经卖了36千克 ,还剩下20千克,水果店运来了多少苹果?
  (1)卖了 是什么意思?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
  (3)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式:运来苹果的重量-卖了的重量=剩下的重量
  (4)指名列出方程。解:设运来苹果X千克。
  x-36=20
  2、教学例2
  (1)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2)比航模组多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是把航模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美术组少的人数占航模组的 (1+)
  (2)学生试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结合题中的分率句,列出数量关系式:
  航模小组人数+美术小组比航模小组多的人数=美术小组人数
  (4)根据等量关系式解答问题。
  解:设航模小组有人。
  (1+)=25
  =25÷
  =20
  答:略。
  三、小结
  1、今天学习了两道应用题,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这两道应用题,题里的单位“1”都是未知的数量,都可以列方程来解,这样顺着题意列出方程思考起来比较方便。)
  2、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找准单位“1”,再按照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四、练习
  练习十第4、12、14题。
分数除法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本节课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为主,采用情境教学法。先通过分月饼来导入新知,再通过实例验证,自己总结归纳出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验证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如下特点:
  1.注重对算理的探究。
  探究算理是计算教学的根本。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借助除法的意义和直观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与思考,发现整数除以整数(0除外)与整数除以分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初步体会“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理解分数除法意义的机会,还教会了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即分数除法的意义可以联系整数除法的意义进行学习。
  2.突出自主探究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计算方法,再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经历独立探究、小组探究的过程,还可以使学生对“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和算法的理解更深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分数除法(二)(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4张饼,平均每人得到了2张;还是同样的4张饼,平均每人得到了1张。你能猜出两次分别是几个人分的饼吗?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以猜一猜的形式导入新课,生动地呈现例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初步探究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57页上面例题。
  (2)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前两个小题,明确数量关系。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每2张一份,可分成几份?4÷2=2(份)
  每1张一份,可分成几份?4÷1=4(份)
  (3)组织学生讨论后,明确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①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用圆形纸片代替饼,画一画,分一分,完成填空,并汇报自己的分法。
  生1:我把每个圆都平均分成2份,一共可分成8份,可以用算式4÷=4×2=8(份)来表示。
  生2:我把每个圆都平均分成3份,一共可分成12份,可以用算式4÷=4×3=12(份)来表示。
  ②观察算式,明确计算方法。
  组织学生观察下面两个算式,交流自己的发现。
  4÷=4×2=8 4÷=4×3=12
  小结:一个数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利用学具,独立完成整数除法的计算,明确题中的数量关系;借助画一画、分一分的方法完成除法到乘法的转化。通过自主观察、小组讨论交流,真正理解一个数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巩固计算方法。
  (1)出示教材57页中间例题的表格。
  (2)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前两行,讨论、交流表格中各项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3)组织学生填写表格。
  (4)讨论:从表格“算式”一栏,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数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算一算,巩固计算方法。
  (1)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教材57页下面例题。
  (2)汇报交流,说明计算时需要注意的事项。(能约分的要约分)
  ⊙巩固练习,提升反馈
  完成教材58页3题,集体订正。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58页1、2题。
  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二)(1)
  4÷=8 4÷=12
分数除法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复习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
  教材第46、第4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加深对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2.熟练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提高灵活解题的能力。
  3.在整理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复习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概念和计算法则的整理。
  难点:运用所学概念,灵活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
  练习题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整理本单元的知识
  1.课前布置作业,学生自己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2.展示学生的知识结构图。
  二、复习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1.回忆。
  分数除法可以分成几种情况,请你分别举例说说它们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小组讨论。
  2.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成下表。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四、思维训练参考答案
分数除法教案 篇7   练习目标:
  1在理解分数除法算理的基础上,正确熟练地进行分数除法的计算;
  2运用所学的分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练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练习:
  1、计算:
  ⑴2/1328/943/1035/11522/232
  ⑵3/10223/242617/21518/9713/154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通过计算下面的题,请你想一想,除数是整数和除数是分数的除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小结: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H这个数的倒数.
  二深入练习
  1、计算下面各题,比较它们的计算方法.
  5/6+2/35/6-2/35/62/35/62/3
  2、
  (让学生计算后分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你把你发现的规律完整地讲给大家听听。)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板书:
  一个数除以小于1的数,商大于被除数;
  一个数除以1,商等于被除数;
  一个数除以大于1的数,商小于被除数。
  三、解决问题:
  练习八第7至8题。
  第7题学生独立解答。
  第8题学生解答时提示学生需要先统一单位。
  小结三道题的共同特点:都是求一个量里包含多少个另一个量,都用除法计算。
  四、作业练习:
  1、33页第5、9题。
  2、一个商店用塑料袋包装120千克水果糖.如果每袋装1/4千克,这些水果糖可以装多少袋?
  五、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