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有一枚大清库银道光银元宝,重量53克左右,不知真伪,请明眼人鉴定一下?
- 2、大清库银三十克值钱吗
- 3、清代的充库银元有没有收藏价值
- 4、下刻大清库银上刻北永官银元宝值钱吗
- 5、大清国库925万两白银被偷,库兵一丝不挂,是如何做到的?
- 6、大清库银是什么?
- 7、乾隆时期,大清库银达到8000余万两,为何到了嘉庆时期还是衰落了?
- 8、雍正库银值钱吗?
- 9、大清库银元宝怎么看是真假
- 10、康熙后清朝国库银子各有多少
有一枚大清库银道光银元宝,重量53克左右,不知真伪,请明眼人鉴定一下?
新年好
不好意思的告诉你,你的是假的。
清朝标准重量库平一两=37.31克。真正称为元宝的是十两型和五十两型的银锭,十两以下的叫碎银。
十两元宝=373.1克;五十两=1865.5克。
而你的重量是53克,明显重量不符合。从做旧的印痕来看,有可能是铜铸的。
当然了,以上仅供考虑。
假的,古代的灌注工艺,还达不到这么光滑。
上周的吧,古代银元 还是所谓的元宝,足底都没有那么光滑,麻麻赖赖的,多气孔 蜂窝眼 有匠人 姓名 时间 而且,你这重量轻
鉴定银元真伪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经验,并且需要看到实物的细节。如果您想确保您的银元真伪,建议您寻求专业的鉴定机构或者经验丰富的银元收藏家的帮助。
以下是一些一般性的建议,可以帮助您初步判断银元的真伪:
1. 观察银元的外观:真银元通常具有细腻的纹路和清晰的图案,边缘相对较厚,而假银元则可能图案模糊,边缘较薄。
2. 称重:真银元的重量通常非常准确,可以通过与标准重量比较来确认。如果银元的重量明显与标准重量不符,那么很可能是假货。
3. 测试硬度:真银元的硬度相对较低,可以通过指甲或铜丝测试来判断。如果银元太硬或太软,那么很可能是假货。
4. 检查标记:真银元通常有清晰的厂标、年代、重量等标记,而假银元则可能标记模糊或错误。
但是请注意,这些方法只是初步判断的参考,最终的鉴定仍然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经验。如果您想确保银元的真伪,请寻求专业鉴定机构或者经验丰富的银元收藏家的帮助。
大清库银三十克值钱吗
值钱。大清库银录财寿一组价格一般在3000-5000元之间,具体价格取决于银币的品相、年份等因素。一组根据估算大清银足两个234克的价格大约在30000元左右。三十克约为2000元。
清代的充库银元有没有收藏价值
清代的充库银元有收藏价值。据了解,在2018年的一场春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上,一枚大清库银银元宝的成交价高达120万,可见银元宝的收藏价值。
下刻大清库银上刻北永官银元宝值钱吗
下刻大清库银,上刻北永官银元宝是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的。
根据公开资料,一枚大清库银银元宝的成交价高达120万。
但是具体价格还需要考虑很多其他因素,例如银元宝的品相、年代、稀有度等。建议您寻求专业鉴定机构的帮助来评估这种物品的真实价值。同时要提醒您,购买艺术品和文物需要谨慎,确保来源合法,避免遭受经济损失。
值钱。清代是中国银锭铸造和发展的鼎盛时期,下刻大清库银上刻北永官银元宝如果是真的话值钱,但是价格有高有低,一枚大清库银银元宝的成交价高达120万。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历十二帝,统治者为满洲爱新觉罗氏。
大清国库925万两白银被偷,库兵一丝不挂,是如何做到的?
这些库兵都很聪明,知道往身体内塞,然后带出去。有的专门选冬天偷白银,用茶壶装白银,冻住后拿出去,神不知鬼不觉。
盗窃白银的盗贼,通过挖地道的方法,将国库的白银全部从地道运走。
我觉得这是这些库兵的自导自演,因为900多万两白银是非常沉的,不可能无声无息的被偷走。
第一种方法叫“猕猴盗银”,训练猕猴偷盗库银。第二种方法是“茶壶带银”,这种方法只能在冬天干,库兵提前带一壶茶水,再把银子放在茶壶里。等出来时银子就冻在了茶壶里。第三种方法就是在肛门里塞银子。
道光23年,一封检举揭发户部银库库丁偷漏国库银两的奏折,摆在了道光的案头。道光虽然治国能力平庸,在皇帝位上鲜有政绩,不过,他天生对银两感兴趣,以节俭闻名。经常穿着妃子们打过补丁的黄袍上朝,被称为“补丁皇帝”。接到这道奏折后,道光敏锐地感到这应该不是一个个例,便下令彻查。这一查,居然查出了大清历史上最大的国库被盗案。
那么,这起案件是如何被发现的呢?在戒备森严的大清国库里,银两又是如何神不知鬼不觉地被偷出来的呢?清朝银两的存放地主要有三处。一处是宫里的内库,主要存放皇帝的私房钱,相当于皇帝的小金库。这里常年存放的银两不算太多,主要供皇帝在紧急事态下使用,一般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是不会轻易动用的。第二处是内务府银库,这里存放的银两就更少了,主要是用于支付皇帝的各种赏赐,所以还包括各种珍宝古董、玉器字画等。
第三处是户部银库,是全国财税收入的总库,包括各地缴纳的盐课、关税、杂赋等。因此,这里实际上就是清廷的国库。照理说,国库是金融重地,肯定是戒备森严,有重兵把守的,各种防范制度也十分成熟有效。清廷首先在库丁的选拔上就十分小心,他们对汉人不放心,凡是户部银库库丁,都是从满人中选拔的。一旦被选为库丁,都会享受丰厚的待遇,而且任期只有三年。
即便是满人库丁,清廷也对他们心存忌惮,生怕这些库丁经受不住白花花银两的诱惑,铤而走险监守自盗。于是,朝廷又想出了一些绝招,不管是严寒酷暑,还是风霜雨雪,凡是进入国库中的库银郎中、司库、库丁等,都必须脱得赤条条的,浑身上下一丝不挂。在完成银两入库工作后,还必须赤裸裸地上蹿下跳,张嘴大喊数声“出库”,再接受严密的全身检查,方获准穿衣回家。
但即便这样,仍然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国库失窃案,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事儿要从一个名叫张诚保的库丁说起。张诚保是道光年间一位户部银库里的库丁,负责每天全国各地税赋银两的称重和入库工作。他有一个哥哥名叫张亨智,想要花钱为其儿子捐个一官半职,结果张诚保利用职务之便,谎报银两袋数,瞒下了四袋银两准备偷运回家。不料此举被库丁们发现,大伙一拥而上,抢夺了其中的一部分。
张亨智将剩余银两带回家后,又被自家银号里的管事发现,吵嚷着向东家讨要好处。也许是张亨智太过抠门,也许是他刚被库丁们抢劫,心情郁闷。于是,张亨智一怒之下,拒绝了几位管事的要求。几位管事恼羞成怒,一纸诉状将张亨智串通其弟偷漏国库银两之事,上告了官府。《清宣宗实录》记载:“道光二十三年,库吏分银不均,内自攻讦,其事不能复蔽,达于天庭……”几位管事没有想到,正是他们赌气似的告发,竟然揭开了清朝最大规模的亏空案。
道光随即派出刑部尚书惟勤对国库进行盘查,这是自嘉庆以来,第一次对国库账目进行彻查。这一查不打紧,竟将道光惊得目瞪口呆。当惟勤带着官员查看银库每千两一袋的银袋时,有位官员无意间触碰了一下这些银袋,发觉有异,随即打开来看。发现所谓的千两银袋,竟然是用白布包裹的木头。细查开来后,官员们有了更惊人的发现,国库中的这些千两银袋绝大多数装的都是木头。
经过仔细盘查,惟勤发现,户部国库应该存有白银1200万两,实际只找到了290万两,亏空高达925万两。也就是说,道光的国库中,有925万两白银不翼而飞,相当于当时朝廷收入的四分之一。这让道光极为震怒,下令定郡王载铨负责查办。经过缜密调查,载铨发现,900多万两白银的亏空并非一人所为,也并非是短时间内造成的,而是银库的库丁经年累月盗取所致。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些库丁是如何瞒天过海,在浑身赤裸的情况下,将900多万银两像蚂蚁搬家似的悉数盗取的呢?原来,这些库丁们练就了一项绝技,那就是“肛门纳银”。顾名思义,就是将银锭藏在肛门里偷盗出去。对于这门绝技,鲜见于正史,《清代野记》中有过形象详尽的描述:“闻之此中高手,每次能夹江西圆锭十枚,则百金矣。
库门前一矢地有小屋一间,乃库兵脱衣卸赃之地,四围以木栅护之,防人近窗窥伺。”当然了,要练就此绝技也并非易事,需从小训练。想要成为库丁的满人,先将抹了油的鸡蛋塞入肛门,待进出自如后,再将鸡蛋换成鸭蛋或鹅蛋,最后变成银锭大小的铁蛋,并且逐步累加塞入的数目,直到最后能塞进入十两重的铁蛋十颗,就算大功告成了。
如果如愿成为库丁,依靠着这项绝技,库丁们就能在三年的任期内,尽量多地盗取银两。有的高手甚至可以盗取银两几十万,再差的也能偷个几万两,足够一辈子吃喝无忧。此外,库丁们还会利用茶壶、洒水桶等器物,夹带库银出来。最绝的是“猕猴盗银”。银库里曾豢养了几只猕猴,帮助库丁们看守银库,没想到,这些猕猴竟成了库丁盗银的帮凶。他们用鸦片喂食猕猴,直到猕猴们上瘾,然后教唆猕猴偷取银两来换取鸦片,后来银库不再养猴,这个方法也被迫停止了。
当然了,库丁们的这些伎俩,肯定是瞒不过银库司员、查库御史等人的,他们往往就会和库丁们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将国库偷盗一空。道光听取了载铨对案件的调查后,雷霆震怒,将盗取国库银两的库丁全部斩杀,将他们的妻子儿女发配新疆,给官兵为奴。同时将历任管库司员、查库御史等逐一筛查,逐一治罪。至此,清道光年间的巨大国库失窃案水落石出,尘埃落定。(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宣宗实录》等)
大清库银是什么?
这种东西民间存留很多,真的假的都有,库银嘛,就是国库里的银子。
如果不好判断,可以测量一下体积,再用白银的比重换算一下。
官银,就像现在的人民银行的金库里东西一样,主要是稳定经济的需要储存
官银 值得收藏
1、大清库银,指的是清朝国库中的银锭,一般由朝廷指定、认可的铸银机构专门铸造。
2、库银的成色和图案,根据不同的铸造地和铸造年份而不同。清朝库银的银锭很多出自山西,也有的在浙江、云南等地产出。
3、库银一般由地方上缴到银库,户部官员负责登记出入库管理,库兵负责搬运。
4、清朝库银样例:
乾隆时期,大清库银达到8000余万两,为何到了嘉庆时期还是衰落了?
到嘉庆时期银两已经花的,所剩不多了。
嘉庆在国家制度上有很大的缺陷,造成了很多的贪官污吏。
因为嘉庆闭关锁国,又建造了圆明园
贪官太多了,后来又制造了圆明园导致国家空
因为乾隆比较奢侈,败光是迟早的事。
康熙帝在位的时候,开了康乾盛世的头,不过在康熙的晚年,他的儿子们都是在为争夺皇位而斗得你死我活,所以在雍正继位的时候,国库里面其实已经没有多少银两了,根据一些史料记载,雍正继位的时候,国库里面其实只有八百万两银子。
但是雍正不愧是康熙制定的接班人,他虽然在位只有短短十三年,却让国库里面的银子多了很多,达到了六千多万两左右,可惜雍正死的早,否则国库还能够更充裕。乾隆继承的是雍正的皇位,雍正已经留下了足够的银两,虽然乾隆的生活比较奢侈,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国库的银两又增加了几千万两。
不过后来,嘉庆继位的时候,国库又空虚了,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和乾隆六次南巡有关,乾隆后来生活非常奢侈,这些银两基本上被他给败光了,国库又变得空虚起来。乾隆死后,嘉庆继位,此时国库空虚,嘉庆就把大贪官和珅给抄家了,这一举动让国库又充裕起来了,不过最后国库里面的银两还是消耗完了。
因为乾隆留下的是烂摊子,就算抄了和珅的家也改变不了什么,加上清朝又不对外开放,久而久之就走向衰弱了。嘉庆皇帝就算再节俭,也无法让清朝回到巅峰时期了,加上连年的战乱,各地的农民起义让清朝不断走向衰弱,最终走向了灭亡。这也印证了一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雍正库银值钱吗?
值钱。1、雍正库银是大清的时期的银子,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2、雍正库银存留到今的不超3个,很稀少的,很值钱。
大清库银元宝怎么看是真假
真的银元宝不是这样的,底下有俗称的蜂窝眼,现在有很多仿冒的假货到处骗人,你当心上当,千万别被坑了,附上真银锭你看看:
一、是看形制,即看它的外形铸造,文字款提是不是具有清代库银元宝的特征。
二、要看是不是用假银、铜包银……制作。这最好是测他的比重。个人可以用精密些的电子称,通过浮力原理来测量。银比重在10左右,铜在8多一点,不到9.
三、铜铁的硬度大大,银软,容易刻划。
四、通过有关资料或网络查找同类藏品的资料,作对比分析。
五、请教内行或专业人士。
六、到 专业检测机构做检测。
七、看您这照片,像是民间上供摆放的银元宝摆设,不是市面流通的元宝货币。
大清库银元宝,怎么看是真假,去银匠铺高于6--8元/克价收购,是真的,反之即假.
清朝末期,国库没有金子了
大清库银元宝鉴别真假:
1、蜂窝法
由于铸造技术的缺陷,银元宝在浇铸时,底部会形成不少蜂窝状的气孔,一般称为蜂窝,这些蜂窝的大小多少、深浅是鉴别真假银元宝的重要依据。如果银元宝的蜂窝较深、较密、孔内圆润光亮,有彩色光泽,说明是真的银元宝;如果银元宝中间掺杂了其他金属,就没有上述征,而常见的合铅元宝,蜂窝中则是灰黑一片。
真
假
2、看颜色和包浆。
白银的颜色白润而沉稳,老银元宝经过多年的使用或存放,表面会生成一层包浆,包浆的颜色大多为灰色或灰褐色,色泽温润。藏界有“七黑八灰九转青,九五成时色还清”和“七黑八红九带白,九五成时还原色”的说法,说的分别就是含有黄铜和红铜的银色。
一般来说作假银元宝的时间较短,不可能像老银元宝一样生成天然的包浆,色泽看上去像刚出炉,“火气”很大,银元宝表面的包浆是带黑色或其他颜色的花包浆。
3、看铭文
银元宝铭文指的是铸造银元宝时錾刻或铸造在银元宝上的文字,内容历代不尽相同,大体包括银元宝铸造的时间、地点、用途和工匠姓名等。
錾刻铭文是为了保证银元宝的质量,用签字画押的方法,表示对经手的银元宝负责。这也是后来鉴别真假银元宝的重要依据。目前市场上见到的大多为錾刻铭文。錾刻铭文又分錾刻阴文和阳文。时间大致以清代雍正时期来划分,以前的多为阴文,以后的多为阳文,若不相符,则有可能是赝品。
4、掂重量、听声音
银元宝的铸造重量在清代前无统一规定,但在清代,银元宝的重量就有了基本统一的规定,通常是五两、十两和五十两三种银元宝,五两以下为碎银,主要限于市场流通,补零等使用。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叁拾两”“肆拾两”“壹佰两”的清代银元宝,基本都是假元宝。听银元宝的声音主要是防包壳假元宝,对有疑问的银元宝,拿另一个银元宝敲打,若有空心声或破声应是包壳银元宝。
康熙后清朝国库银子各有多少
自古以来,一个国家实力强大与否,关键还要看其经济实力如何(宋朝例外)。借用一句经济学的专业术语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王朝的兴衰,往往是看其国库里还有多少银子来决定的。做为中国封建时期最后一个朝代,清朝不同时期国库里有多少银子呢?
顺治时期,由于国家尚未完全统一,加上战事频繁,国库几乎没多少存银。基本都是这只手进来,那只手就花出去了。最少的时候,国库里仅有白银20余万两。
康熙六年(1667年),大清国库存银248万余两,虽然相比顺治帝时期是增加了不少,可还是入不敷出。后来经过平定三藩、统一台湾、三征准噶尔,清朝的战事终于逐渐平息。经过三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到了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国库银子已经达到了约4400万两。不过,此时准噶尔部又开始搞事情。康熙派皇十四子胤祯率领大军前往平定。战火一起,国库里的银子就像流水一样不断流出。三年后,康熙皇帝去世,此时国库存银已经只剩下约800万两了。
雍正皇帝继位后,励精图治,并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到了雍正九年(1731年),大清国库里的银子增加到了5037万两,比康熙时期最高峰还要多出600百多万两。
雍正皇帝去世后,乾隆继承了皇位,清朝迎来了鼎盛时期。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国库存银达到了7390万两的历史最高值。乾隆皇帝为了彰显自己的文治武功,多次发动战争,清朝版图达到了空前辽阔的程度,但国库中的银子也大量被消耗掉。不过,即便如此,乾隆中后期国库存银也始终维持在6000万两以上。许多人以为乾隆频繁发动战争,导致国库空虚,其实这个观点并不正确。虽然战争开支很大,但乾隆时期,清朝正处于巅峰阶段,国家的收入也很多。因此,国库中的银子只是相对最高峰时期有所下降,总量还是很庞大的。
到了道光十四年(1834年),国库存银下降到了2700万两左右。虽然道光皇帝极为节俭,甚至到了吝啬的程度,但国库中的银子还是逐渐减少。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战争持续了两年时间。最终,清朝被英国打败,国力大大受损,国库存银也急剧下降。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又让战火波及了半个中国。截至咸丰三年(1853年),国库账上的银子只有不到170万两了。不过,这还是账面上的存银,实际真正可以马上拿出来用的银子有多少呢?据资料记载“部库仅存正项待支银二十二万七千余两”。一个国家的国库就只剩这点银子,还不如一个大钱庄的老板多,更别说跟当时的首富胡雪岩相比了。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到甲午战争开始前,也就是同治到光绪中前期,清朝迎来了四十多年的中兴时期。不过,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的战败,清朝背上了极为沉重的战争赔款负担,国库一贫如洗,从此再也没能缓过气来
康熙死后清朝国库只有七百多万两白银,亏空十分的严重,康熙的盛世其实是一个衰败的盛世。
清理钱粮亏空,是雍正帝关注的另一重大问题。他即位不到一月,就将此事提上日程。雍正帝认为钱粮亏空的主因是上司勒索与官员自身侵贪,这一判断切中要害。
据此,他向各级官员发出警告,要求不得苛派民间,限期完结亏空,否则从重治罪。之后,雍正帝又成立了专司审查钱粮奏销的机构——会考府,由其亲信怡亲王允祥主持。同时,他还令允祥管理户部三库,以整顿财政。
在雍正死后,国库有三千多万两白银,康熙的亏空全部追回,国库充足。
扩展资料:
雍正改革手段:
火耗归公:
火耗归公清初沿袭明制,各地征收钱粮,加收“火耗”(碎银加火铸成银锭时的折耗,亦称耗羡)。实行中,官员任意加派,一两可加至数钱。因不在上交正额之内,官员从中任意侵贪,成为官场公行的陋习。
康熙帝曾说,清官也取火耗。康熙末年,各地官员以火耗为名,肆意横征中饱,已无法限止。雍正帝清理钱粮时,山西巡抚诺眠与布政使高成龄在雍正二年(1724年)奏请将该省各地加派的火耗,提解布政使司库,以二十万两补完该省亏空,除公用外,分发给地方官员,称为“养廉”。
雍正帝指出,历来火耗皆州县征收而加派横征,侵蚀国帑不下数百万。原因是各州县征收火耗分送上司,种种馈送,名目繁多,州县肆意贪污,上司曲为容隐,这是从来的积弊,应当消除。他采纳山西官员的建策,
州县养上司是公开的非法贿赂。上司拨州县便成为合法的“养廉”,即官俸的补贴。山西实行后,各省相继仿效,以火耗补完亏空的钱粮,并分拨州县养廉。
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又命各省督抚,就该省情形酌议具奏,着为定额。这一改革形成制度,称为“养廉银制度”,又称“耗羡归公”,即由上级官府依定额发给官员。以后火耗一分为三:一份给地方官养廉,一份弥补地方亏空,一份留地方公用。这样,既增加了财政收入,又有助于廉政。
重农轻商:
雍正帝继续执行先王发展生产的政策。他像前辈君王一样鼓励开荒,康熙六十年(1721年)至雍正十二年(1734年),全国田地从735万顷增至890万顷,疏浚了卫河、淀河、子牙河、永定河。
其他水利工程已完成的有直隶营田工程、浙江和江南海塘工程,修建了黄河、运河堤岸。雍正帝继续蠲免钱粮政策。据《清史稿·世宗本纪》,他在位13年,免了12年灾区的赋税和一些地区的漕粮。
但是,他过分重农抑商,根据这一理论制定的政策必然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他又认为:开矿"断不可行"。因为开矿将引诱人们离开农本,追求末业,而且矿工聚集一地,易于闹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