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币

古代钱币用什么材料做的,古代铜钱是怎么做出来的?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30 14:43:49 浏览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古钱币的成份是什么?

古钱币的成分为铜、金、银;青铜在古铜钱中使用最多。
青铜,黄金。
一. 古铜钱化学成份分类
1、紫铜:又称纯铜,古代含铜量约在96%-99%,呈紫红色。先秦的环钱多为紫铜铸造,而同期的布币、刀币及以后直到明代所铸钱币基本为青铜制。
2、青铜:青铜可分为两大类。
  (1)锡青铜:含锡20%-30%。若含锡在于20-30%则钱呈银白色,俗称“白铜”钱。含锡量少则钱呈淡棕色,俗称青黄色。古代锡青铜都含有铅,一般在3-8%,相当现代锡青铜的化学成份。
  (2)铅青铜:含锡2-10%,含铅9-60%。若含锡、铅量多,则钱呈灰白色,若含锡、铅量少,则钱呈黄青色。在先秦时期青铜钱的含量都较多,一般都在7-56%,个别高达62%。到汉代含铅量≈9%。若铅量在≈33%,则相当现代铅青铜的化学成份。
  3、黄铜:黄铜在明清时期就用于铸造铜钱了。明嘉靖年间就用黄铜大量铸钱。古代称“锌”为“倭铅”。用炉甘石熔炼而成(即菱锌矿ZnCO3)。元代就有:“赤铜入`炉甘石`炼为黄铜,其色如金”的记载。在明代后期我国的锌已向国外出口,锌锭含锌量达98%以上。黄铜又可分为:
  (1)黄铜:含锌3-40%。若含锌量在10-20%称为红铜(新疆地区),俄国称为丹铜。
  (2)铅黄铜:含锌35-43%,含铅0.3-3%。明清时期的铜钱中有的含铅量还要多些。含锌量有时会少些在20-40%。
  (3)锡黄铜:含锌9-40%,含锡0.2-2%。有时也含有少量的铅。
  4、白铜:在明代我国就可生产铜镍合金,其成分为铜40-58%,镍7.7-31.6%,锌25.4-45%以后传到德国,经仿制才制成电阻材料称“德国银”。白铜又可分为:
  (1)普通白铜:含镍+钴0.57-2.6%。
  (2)铁白铜:含镍+钴0.5-1.5%,含锰0.5-1.2%。
  (3)锌白铜:含镍+钴12-16.2%,锌23-28%。
  (4)砷白铜:在东晋时期就生产出砷白铜,即将赤铜加“砒石”炼为白铜。含砷量约10%,呈银白色。因在熔炼过程中产生巨毒气体,故很少用。
  (5)锡青铜:由名称就可以知道,这其实是青铜的一种,含锡20%-30%。若含锡在于20-30%,因这种钱呈银白色,俗称“白铜”钱。  青铜在古铜钱中使用最多。其次是紫铜钱。到明清时期才使用黄铜钱(早期仅见“壮泉四十”是黄铜钱)。俗称的白铜钱实际上是含锡量多些的锡青铜钱,而砷白铜钱基本上不是有意生产的。

古代铜钱都是什么材质的?

古代中国的货币体系以铜币为基础。更早的货币形式目前尚未被发现。最初的铜币形状多种多样,有刀币、布币、蚁鼻钱等很多形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全国的铜币以秦国的铜钱为标准。由于浇注铜币使用砂模,铸造好的铜币带有毛边,所以在其中央留有方孔,以便用木棍串联起来打磨修锉。这种特殊的形状使它被赋予很多象征性的神秘主义解释,有人认为铜币的圆形代表“天”,中央的方孔代表“地”。铜币上面通常带有铸造时的皇帝年号。
金币在古代中国很罕见。春秋和战国时期,中国南方长江流域的楚国曾经使用过金饼和金片。但是在其他的地区和朝代里,黄金主要用于装饰和保值用途。公元前二世纪,西汉的汉武帝曾经发行过白色的鹿皮货币,用于赏赐贵族和军事将领。除了铜币以外,棉布、丝绸、大米等生活物资也曾经作为货币的计算单位(而不是实际的货币)用来支付官僚和军队的薪饷。唐朝以后,白银货币逐渐得到广泛流通。虽然国库和官方银库里的白银按照统一的成色与重量铸造成元宝以便存放,但是流通的白银却不是铸币,而是以零碎的块状流通,在市场上使用时要经过计算成色、秤量重量这些繁琐的手续。大块的银锭要用夹剪切割,零碎的小块银锭需要在银匠那里重新铸造成更大的银锭。中国不使用白银铸币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政治的不稳定性,官方无法为发行的银币提供担保,同时由于战乱频繁,民众经常将白银窖藏起来,导致市场流通额不足以支持银本位货币系统。
由于携带大量的铜币极其不便,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北宋时期,出现了交子的纸币。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之一。但是比起现代意义上的纸币来,它更象一种汇票。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沿用了纸币,并将其视为解决经济困难的妙法之一。他们不顾实际的货币流通额和经济水平,发行了大量没有保证的纸币,造成了最早的通货膨胀。元朝被由汉族人建立的明朝取代。其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位保守的农本主义者。他认为纸币是异族的东西,应该加以摈弃。但是明朝自己也发行了名为“大明宝钞”的纸币。这种纸币在民间很少使用。
明朝中后期,白银开始大量流入中国,成为和铜钱一样普遍的金属货币。清朝时期,白银已经成为国家的主要货币单位(“两”)。清朝末年,墨西哥的银元开始在中国大量流通。光绪皇帝在位时期,中国铸造了自己的银币,并设立了户部银行,发行正规的纸币。1935年,中国实行法币制度,正式废除银本位。根据1936年《中美白银协定》,法币一圆等于0.265美元。
中国的货币叫做人民币,是由国家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辅币是角和分。一元为十角,一角为十分。元、角和分有纸币,元和五角及分也有铸币。元的票面有1、2、5、10元、20元、50元、100元,角的票面有1、2、5角,分的面额有1、2、5分。人民币元的缩写符号是RMB¥。
货币的演变
1、 最早的货币:天然海贝
2、 金属货币:铜仿贝与钱镈(布)(黄帝后期黄河中下游开始充当等价物)
3、 西周时期的货币
天然海贝仍是重要货币
金属货币广泛使用:a铜贝与铜块 b钱与布在关洛三晋地区正完成向金属货币的转化
4、 春秋时期的货币
空首布:流通于关洛三晋地区,“周、郑、晋、卫”主要为平尖空首布
刀化(货):流通于东方齐国,模仿一种生产工具
蚁鼻钱:流通于南方楚国的铜仿贝
5、 圜钱:圆钱圆孔、圆钱方孔★环球热讯社区
三晋及周布币区的圜钱
秦圜钱:以两为单位,一两钱圆形圆孔无廓,半两钱圆形方孔
6、 战国时期黄金的流通
战国黄金流通以斤、益为单位,以南斤为主
7、 秦朝时期的货币
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8、 西汉时期的货币
三铢钱、四铢钱、五铢钱、皮币、白金币 9、 东汉时期的货币
铁钱:公元30年,公孙述在四川铸造铁钱,历史上第一次用铁作币材
五铢钱:公元40年,光武帝从马援建议恢复五铢钱
10、王莽时期的货币
二年:错刀、契刀、大泉
六年:废错刀、契刀、五铢钱发行小泉代替五铢钱,流通大 五物:金、银、铜、龟、贝五种币材`
六名:金贷、银贷、泉贷、布贷、龟贷、贝贷
二十八品
11、汉代的黄金问题
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仍是法定货币单位,单位由镒改斤,1斤=10000钱
汉武帝时期模仿麒麟马蹄有麟趾金(圆)和马蹄金(椭圆)
西汉时期主要用于赏赐和馈赠,王莽时将黄金收归国有,东汉以后黄金减少,赏赐用丝绸、布帛、铜钱
12、三国两晋的货币
魏:曾以谷帛相交易,也曾恢复五铢钱的流通; 蜀:直百钱; 吴:大泉五百、大泉当千
两晋未铸新钱,西晋主要沿用汉魏之五铢及各种古钱,东晋元帝渡江后主要沿用孙吴地区流通的旧钱
十六国:河西凉州刺史张轨恢复五铢钱,汉兴钱为我国最早的年号钱
13、南北朝时期的货币
刘宋:四铢钱,南齐:萧梁:第一次大量铸铁钱,曾铸铜钱、五铢钱、短百,陈:大贷六珠
北魏:太和五铢、永安五铢;东魏:沿永安五铢;北齐:常平五铢;北周: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
南北朝之末,冀州之北民间以绢布交易,五岭以南则以盐米布交易。
14、隋唐时期的货币
隋文帝铸统一的标准五铢钱成为境内流通中统一的货币!
唐法定货币流通制度时钱帛兼行。
武德四年废五铢铸开元通宝钱,规定了成色标准脱离量名钱体系,以重量作为钱币的名称 。
15、唐末五代的货币
会昌开元钱(背面有文字的开元通宝钱,后来各州都将州名铸在钱的背面)
五代十国总体比较混乱,周世宗铸周元天宝为铸钱最多的一次。
白银开始进入流通(铜钱减少,绢帛较小的可行性,白银逐渐进入流通),但在唐代主要作为器饰或财富收藏(银饼、银铤)、贿赂、谢礼、军费供应、地方进献,五代十国之后公私蓄积白银的风气逐渐形成。岭南道、江西道产银最多。
16、两宋时期的货币
宋代的年号钱:在通宝钱规定之外,加上皇帝的年号。北宋初发行的货币为宋元通宝与开元通宝无差别,之后还有太平通宝、淳化通宝,历代皇帝每次改元都会重铸新的年号钱。文字都是通宝、重宝、元宝等但是字体有所变化,真、草、隶、篆、行都有。
北宋铜钱区:开封府、京东西、河北、淮南、江南、两浙、福建、广东西等地
北宋铁钱区:四川
北宋铁钱并用区:陕西、河东
南宋铜钱区:东南、
南宋铁钱区:两淮、京西、湖北
南宋铁钱并用区:荆门等地
交子:完全客兑现的信用凭证、货币,只能在四川使用
钱引:不用作货币,只用来兑换,可以在四川之外使用(宋徽宗改交子为钱)
南宋会子:最初在东南地区民间发行,后来政|府设立会子库,完全仿照川引的方法发行会引
地方性货币:淮交、湖会、川引、银会子。
17、元代的货币
中统钞时期:奠定元纸币制度的基础,元朝不铸铜钱。中统元宝交钞以丝为本钱以贯、文为单位
至元钞时期:元朝最重要的货币,与中统钞并行流通
至正钞时期:
元代在制度上严禁白银流通,但在民间已有不少使用,纸币与白银相联系。
18、明清时期的货币 。
大明宝钞:钞面以 来计,发钞没有准备金,允许人民持金银换大明宝钞,支付有限制,旧钞可换新钞
1481纸币崩溃,1581白银成为通用货币 。
19、近代的货币
铜铸币从制钱到铜元
银币从银两到银元(流入中国最早的外国银元是西班牙银元,光绪十三年张之洞奏请在广东设局铸造银元,光绪十六年正式批准开铸)。
铜钱铜钱,肯定是铜啊!(回答的太随意了)
听说过青铜吧,是铜的一种合金,因为铜的金属活性靠后,所以他是人类最早冶炼的金属,铜钱的主体一直都是铜,但是并不是纯铜(纯铜也可以叫紫铜)都是合金铜,因时代,地域政权,冶铁技术,铜矿含量等原因而异,人们学会冶铁之后,也有一些铸铁的钱币(刀币好像是吧,记不清了)但因种种原因而逐渐淘汰。
总而言之,古代铜钱主要是各种以铜为主的金属合金,短暂出现的铸铁币,勉强可以强行算作广义的铜钱……
十个铜钱一个月的时间都做不了
铜合金。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鉴定成色的金属称量货币逐步不适应,而被金属铸币所取代。中国历代古钱币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方孔钱(铜钱)是古代钱币最常见的一种。
方孔铜钱应天圆地方之说,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秦始皇铸钱以此为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统一了货币。废除刀、布、贝等钱币,以“半两”做为货币。
扩展资料古钱币收藏要避开这四个误区
误区之一:非名钱不藏。古钱币收藏爱好者将“五铢钱”“天启通宝”“泰和重宝”等一些公认的名币作为古钱币的收藏主攻方向,是无可厚非的,但这种收藏行为长期发展下去,会使泉友的收藏之路越走越窄。
误区之二:非铜钱而不藏。中国古代的金属币有铜、铁、锡、银等多种,其中铜币数量最多,也是最常见的,于是有些泉友就错误认定:只有铜币才是古钱币收藏的主流。
误区之三:非整币不藏。有些泉友在收藏中,一味盯着品相完整的古钱币收藏,对于品相不完整的古钱币,弃之如敝履,抱有偏见。众所周知,金属类的古钱币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由于金属的特性,常会出现锈蚀斑斑、轮廓残缺、币面模糊等现象。
误区之四:非大币不藏。有些泉友在收藏古钱币时,总是习惯性地把目光聚焦在形体较大的金属币上,对于“至正通宝”“洪武通宝”“咸丰通宝”等几种古钱币趋之若鹜,而忽略了体型较小的古钱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铜钱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古钱币收藏要避开这四个误区

古代曾用哪些东西为货币

贝是中国最早的货帀
铜是中国最早的货币金属,并一直流通到上个世纪30年代
金作为货币,起于先秦止于东汉
白银,在西汉的著述中已经出现,但直到宋代才逐渐成为货帀材料。在与铜并行流通中,银一直是作为主币的帀材流通,直到上个世纪30年代。
从世界范围来说,古波斯、古印度、古代意大利,都有用牛、羊当做货币的记载。《荷马史诗》中,经常用牛标示物品的价值。除云牲畜,埃赛俄比亚曾用盐作为货币;在美洲,曾经充当古老货币的有烟草、可可豆等。
楼下回答不完整,做过货币的材料有,贝壳,兽骨,铜币,布币(布做的),铁币,金,银,纸张(交子)。其他东西多作为一般等价物不算货币,上面打字的顺序就是各类货币出现的顺序。
贝壳,铜刀币,铜钱,银锭,纸币,
贝壳,金属(金 银 铜),食盐
最早是贝壳
1、海贝
海贝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货币,因其坚固耐磨、光洁美丽、易于携带和具有自然单位的特点,充当了商品交换的媒介,即是最原始的货币。
2、白银
作为主要货币在中国活跃了一千多年,在一些清朝签订的赔款条约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如《辛丑条约》中赔款9.8亿白银。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白银曾经是国际贸易上的硬通货币。
3、青铜
如齐燕地区的刀币,三晋两周地区的环钱,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的布币。
布币由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流通于中原诸国的铲状铜币。铲状工具曾是民间交易的媒介,故最早出现的铸币铸成铲状。
4、纸
在北宋年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其后陆续出现有别的纸币:会子和关子,且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5、绢帛
早在春秋战国年代起,绢帛就常用来交换各种货物。汉代几次乱发铜钱导致信誉暴跌时,绢帛更是百姓最信赖的财富。三国里的曹魏帝国,甚至一度废掉所有铜钱,市场上专用绢帛交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货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绢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布币

我国古代曾用什么东西做货币?

贝壳 刀币 铜钱 金银
贝克,铜钱,金银
贝克,铜钱,金银
货币历史  物物交换
  人类使用货币的历史产生于物物交换的时代。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一头羊换一把石斧。但是有时候受到用于交换的物资种类的限制,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为交换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物品。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石头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过。
  金属货币
  经过长年的自然淘汰,在绝大多数社会里,作为货币使用的物品逐渐被金属所取代。使用金属货币的好处是它的制造需要人工,无法从自然界大量获取,同时还易储存。数量稀少的金、银和冶炼困难的铜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金属。某些国家和地区使用过铁质货币。
  早期的金属货币是块状的,使用时需要先用试金石测试其成色,同时还要秤量重量。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逐渐建立了更加复杂而先进的货币制度。古代希腊、罗马和波斯的人们铸造重量、成色统一的硬币。这样,在使用货币的时候,既不需要秤量重量,也不需要测试成色,无疑方便得多。这些硬币上面带有国王或皇帝的头像、复杂的纹章和印玺图案,以免伪造。
  中国最早的金属货币是商朝的铜贝。商代在我国历史上也称青铜器时代,当时相当发达的青铜冶炼业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交易活动的增加。于是,在当时最广泛流通的贝币由于来源的不稳定而使交易发生不便,人们便寻找更适宜的货币材料,自然而然集中到青铜上,青铜币应运而生。但这种用青铜制作的金属货币在制作上很粗糙,设计简单,形状不固定,没有使用单位,在市场上也未达到广泛使用的程度。由于其外形很像作为货币的贝币,因此人们大都将其称为铜贝。
  据考古材料分析,铜贝产生以后,是与贝币同时流通的,铜贝发展到春秋中期,又出现了新的货币形式,即包金铜贝,它是在普通铜币的外表包一层薄金,既华贵又耐磨。铜贝不仅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货币。
  金银
  西方国家的主币为金币和银币,辅币以铜、铜合金制造。随着欧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易量逐渐增大,到15世纪时,经济发达的佛兰德斯和意大利北部各邦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恐慌。从16世纪开始,大量来自美洲的黄金和白银通过西班牙流入欧洲,挽救了欧洲的货币制度,并为其后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创造了起步的条件。
  纸币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金属货币同样显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额交易中需要使用大量的金属硬币,其重量和体积都令人感到烦恼。金属货币使用中还会出现磨损的问题,据不完全的统计,自从人类使用黄金作为货币以来,已经有超过两万吨的黄金在铸币厂里、或者在人们的手中、钱袋中和衣物口袋中磨损掉。于是作为金属货币的象征符号的纸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宋朝年间于中国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 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代铜钱用的是什么铜

铜合金。
我国历代铜钱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因合金的成分不同,铜钱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总地来讲,用铜锌合金铸造的铜钱呈黄色,铜锡合金铸造的铜钱呈青色。
明嘉靖以后,开始向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清代新疆等地用红铜铸钱,颜色紫红。

钱以青铜为主,后来青铜和锡等金属混铸,到了明代嘉靖通宝以黄铜为主,因为嘉靖通宝是中国古代铜钱中最先使用黄铜的钱币,可以说嘉靖通宝是开中国古代铸币用黄铜的先河。
从隆庆通宝开始黄铜质的钱逐渐多起来。
扩展资料
铜钱的种类:
1、嘉靖通宝钱
这件嘉靖通宝钱黄铜质,折三钱。
直径3.3厘米,重10.4克。
宽缘窄郭,缘郭深峻,文字清秀疏朗。
背穿左“三钱”。
制作精整。
2、隆庆通宝
隆庆通宝钱始铸于隆庆四年(1570年),有青铜、黄铜质,小平钱,直径2.4~2.5厘米,重4~4.5克。
钱文楷书。
有粗字、细字、钱文连缘接郭、离缘接郭、光背、背四决纹、背吉语等版别。
3、隆庆通宝钱
这件隆庆通宝钱黄铜质。
直径2.5厘米,重4.3克。
宽缘窄郭,制作精整,面文“隆庆通宝”,对读。
光背。

古代铜钱是怎么铸造的

中国古代的金属货币采用“范铸法”铸造,铸钱用的范、模,钱币学上统称为钱范。范的钱文为阴文反书,范面有沟槽,以便灌注金属溶液。模的钱文为阳文正书,是翻制范的工具。钱范从效用上分,有祖范,母范、子范;从材质上分,有泥范、石范、铜范、铁范;从外形上分,有铲形、盘形、片形、长方形、方形、多边形、椭圆形、圆形等。目前,中国遗存的最早的钱范是春秋战国时期布化、刀化、的范。战国时铸币,一般以模制成范再大量浇铸。大概到隋唐时开始用翻砂法等先进技术制造钱币,因此,隋唐以后便不再见有的遗存,取而代之的是样钱、祖钱、母钱等模具。

古代铜钱是怎么做出来的?

  古代人对造假比出发十分残酷,所以很少有人去冒这个风险。造假钱 历代均“严打”只有唐朝“放一马”
  汉:闹市处死 唐:流放三千里 宋:处以绞刑 元:死罪不能免 明:处以斩刑 清:非斩即绞———
  如今上街购物,付款时如果用面额比较大的钞票,收银员免不了会在验钞机上蹭两下,遇上没有先进设备的主儿,可能会对着太阳看看水印儿。这也怪不得谁,都是假钞惹的祸。
  伪造、私铸货币和铜钱有着一样久远的历史,历朝历代都会颁布法令,严惩伪造假币、假钞的罪犯。
  秦代
  自有铜钱起就有人私铸
  自秦代起,圆形方孔的铜钱就成为各代的法定货币。在秦代也有关于盗铸钱币罪的记载(相当于今天的伪造货币罪)。
  睡虎地秦简《封诊式》中有这样一个案例:秦国某地甲、乙二人将丙、丁扭送官府,还拿着一百一十个新钱和两个铸造钱币用的模子。甲、乙控告说,丙私自铸造了这些钱币,丁是他助手,新钱和模子都是在他们家里搜查到的罪证。
  秦简没有记载丙、丁受到了什么处罚,汉简却为我们提供了答案。考古发现的汉初竹简上的法律被认为直接继承了秦律的规定,依据竹简上的法律规定,不分主犯、从犯,丙、丁都会被处死。而且,甲、乙可以因举报有功得到晋爵一级的奖赏,或者用这项奖赏来换取免除一个人的死罪。
  汉代
  私自造铜钱在闹市处死
  汉代出现了五铢钱,汉代有关私铸货币罪的法律规定大体是这样的:
  私自铸造铜钱的,主犯和从犯都要在闹市被处死(弃市),以儆效尤;为了获取铜(在当时为贵重金属)或钱币中其他原料而故意销毁通行货币的,以盗窃罪论处;知道他人私自铸造铜钱,却给他们提供铜、炭等原料,或者明知是盗铸钱币却胆敢使用,让其进入流通市场,这两种犯罪与盗铸钱币判处一样的刑罚。
  唐代
  量刑减轻最重为流放
  唐朝的法定货币是“开元通宝”。唐高祖时下诏通谕天下,胆敢有私自铸币的,不仅犯罪人要判死刑,而且家属也要籍没为奴婢。后来,在私铸货币罪上不再使用死刑,出现轻刑化的趋势。
  《唐律疏议·杂律》“私铸钱”条规定:凡私自铸造钱币的,处以三千里的流放刑(最重的流放刑);铸造工具已经准备齐全但还没有铸造钱币的,处以两年徒刑;工具还没有准备齐全就案发的,打一百棍子(杖刑);用官制钱币磨措薄小的方法来取铜获利的,处一年徒刑;如果铸造的不是通行钱币,哪怕铸造金银也不是犯罪。
  唐代设有官方钱样,用来与磨损钱币进行比较,以断定是否实施了磨措钱币的罪行。这一条虽然也被古人放在“私铸钱”条目下,实际上应该属于现在的变造货币罪。不过,由这一条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立法的完备和细致。
  宋代
  若官员失职
  负连带责任
  宋代经济发达,私铸货币的情况也比前代要严重。
  宋代法律规定,犯私铸钱币罪的要处以绞刑,还在预备阶段的减一等,即处流刑;指导他们从事私铸钱币罪行的,或者以工匠身份参与铸造的,判处死刑或流放行,视情节轻重而定。
  从宋代起还出现了纸币———交子,后来叫做宝钞。法律规定,私造交子的,要到边疆服劳役,显然比私铸钱币处刑要轻得多。
  另外,宋代惩处私铸的立法强调连带责任,层层设防,越基层的官员责任越大,处刑越重。
  如果私铸钱的行为没被及时发现,地方上负责社会安全、巡查犯罪的官兵要被判处一年徒刑;这些人的上级官员,如巡检、县尉减一等处杖刑;县令、知州、通判则再减一等;以上这几类人如果知情不报或放纵罪犯的,在犯人所处罪的基础上减两等处刑。
  元代
  三次用假钞流放到边疆
  元代的通行货币是“钞”(一种纸币),所以设有“钞法”。
  钞法规定:伪造钞者要处死;自首或者告发他人的,奖励白银五锭,而且还要奖励罪犯的家产;凡是伪造钞币的,不管是主谋起意的,还是雕刻印版的,采买颜料的,填写字号的一律处死,没收家产。
  在我国古代,犯死罪的,如果家中父母年迈,又没有其他男丁,则可以免死,执行其他刑罚,但是这一条规定却不适用于伪造货币罪。
  另外,对知情不报的邻居要打七十七棍子;里正、社长等基层人员没有及时发现犯罪的,以及负责巡捕的官兵都各要笞四十七下;再上一级的官员要笞三十七下;如果罪犯逃脱,要依强盗罪下发通缉令,必须在规定期限内抓捕逃犯。
  买卖使用假钞的,初犯打一百零七棍子,再犯的,打完了还要加一年徒刑,第三次犯就得流放到边疆。
  在犯罪认定上,元代与前代差别不大,只是元代打棍子不打整数,而是以七为尾数,很有民族特色。
  法令还规定,凡捕获制造伪钞罪犯的赏银五锭,如果是负有追捕责任的官差,则赏银减半;如果因捕获罪犯应该受赏却身亡的,那么其赏银交给他的亲属。元朝的法律竟是如此赏罚分明、考虑周全。
  明代
  告发造假者得犯人家财
  明代《大明律·刑律》“诈伪”条规定:伪造宝钞,不管主犯还是从犯以及藏匿知情不报者都处以斩刑,财产没收;告发犯罪并确实帮助官府抓捕到罪犯的,由官府给赏银二百五十两,并奖赏犯人被官府没收的财产。
  里长知情不报的,杖一百下,不知者不为罪;负责巡守、抓捕的官兵知情故纵者也杖一百;如果官兵在搜查伪钞的过程中,有私自藏匿、不上交的行为,则要杖一百,并流放三千里。
  除伪造宝钞外,明代还规定私铸铜钱的处以绞刑,参与犯罪的工匠同罪,其他从犯和明知是私造钱币仍购买使用的,各减一等处罚。
  明代一方面加重了刑罚,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赏金,而且官员的责任不再随级别的上升而减小,反而出现了对官员判刑重于平民的情况。
  清代
  私铸货币非斩即绞
  清代律条规定:凡私铸铜钱的,主犯和工匠都判处绞监候,类似于今天的死刑缓期执行;从犯和明知为伪造货币却买卖使用的处流放刑;告发犯罪者,由官府奖励五十两白银。大清律关于此罪的规定基本与大明律相同,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大清例中。
  大清例规定,犯私铸罪的主犯和工匠均处以斩决,即死刑立即执行,而且是身首异处的斩刑,此外家产还要没收;从犯和知情却买卖使用者处以绞决,也是死刑立即执行的一种方式;犯罪实施场所的房主、邻居以及主管基层官员明知有人私铸铜钱却不告发,捉拿归案的,一律比照从犯定罪,处以绞决。
  清代律和例中都有关于伪造铜钱罪的规定,律的规定是原则性的,比较稳定,具有普遍性;例则具有特殊性,法律效力高于律,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律的变通。
  清“例”的量刑明显重于“律”,斩决和绞决是清代最重的法定刑,也就是说伪造货币被认为是性质最严重的犯罪之一。
  民国
  向西方学习判刑处罚金
  南京国民政府学习西方先进的刑事立法,在刑法中规定:以使用为目的来伪造、变造通行的货币、纸币、银行券的,判处五年以上的有期徒刑,而且要附加五千元以下的罚金,即使还处于准备过程中也构成犯罪。
  民国时期刑法对伪造货币罪的规定,从立法的原则和内容上都与当时发达国家的法律规定相近。
  现行法律
  我国现行刑法第170条明确规定,伪造货币罪指那些仿照货币式样、票面、图案、颜色、质地和防伪标记等特征,使用描绘、复印、制版印刷和计算机扫描打印等方法,非法制造假货币,冒充真货币的行为。
  这里的货币不仅包括我国货币,也包括外国的货币,但是必须是正在流通的货币(这一点早在唐律中就有所规定)。
  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伪造货币的犯罪行为要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
  对于伪造货币集团的首要分子、伪造货币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或没收财产。
  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f?kz=199559657
可以关注网优app,了解更多内容
古代人对造假比出发十分残酷,所以很少有人去冒这个风险。
中国古代货币的铸造,主要采用型范浇铸的工艺。伴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先后采用了平板范浇铸、叠铸和母钱翻砂三种工艺。
钱币制作过程,首先制成所铸钱币的陶范,然后将陶范两两重合,累积 叠起形成范包,再将铜熔成铜液,把铜液浇注人范包,待铜水冷却后,打碎范包,取出固定好的铜钱,然后用一根方形木棍,将方孔圆钱穿成串,打磨毛刺,最后成型。
扩展资料:
看铜质
我国历代铜钱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因合金的成分不同,铜钱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总地来讲,用铜锌合金铸造的铜钱呈黄色,铜锡合金铸造的铜钱呈青色。明嘉靖以后,开始向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清代新疆等地用红铜铸钱,颜色紫红。在铜钱鉴定过程中,如发现铜质与时代不相符的铜钱,即可断定其为伪品。
观锈色
提高铜钱伪锈鉴别能力,是铜钱鉴定的重点所在。因为几乎每种作假方法,最后都要用伪锈来做掩饰。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下不易生锈。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生成氧化铜、碱式碳酸铜等。铜锈一般是指铜质铜钱表面形成的一种氧化物。
看钱文
很多铜钱有铭文书写是我国铜钱的一大特点,而且不同时代的铸币铭文,.”文字字体各有特征,有不同的书写风格。根据这些特征可检验是否为同时代的铜钱。
观版别
从版别上辨别古钱必须要多接触实物,以熟悉各个朝代的铜钱真品。不但要注意珍稀品,也要注意大量的普通品种。因为这些普通品很少有伪品,能真实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钱特征。造假者往往为了品相美观,将刀币、布币边缘磨光滑,实际上是画蛇添足,露出了破绽。
铸作方法
铸作(铸造和形制)的鉴别也是铜钱辨伪的重要依据。我国铜钱的铸造分为两个阶段,唐代以前采用范铸法,唐代以后多用母钱翻砂法口范铸法主要有陶范、石范和铜范三种,陶范是最早出现的铸币方法,战国以后才开始使用后两种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铜钱

铜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铜币的简介

1、铜币是用铜合金做的。
2、铜币,铜制的钱币,亦称“铜钱”。铜币主要指清末民初时期的无孔铜币。中国是使用金属货币最早的国家。而金属货币中,历代又以铜币为主。所以中国古代的货币史,实际上就是铜币史。中国在殷周时期固以齿贝为货币,后因真贝不够,乃用仿制品铜贝代之。铜贝是向金属货币过渡的形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币制。废刀、布、贝等币,规定只采有外圆中间有一方孔的方孔钱,是由环钱演变而成的。秦以后的通行货币,都是方孔钱,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古代的钱币非常好看,那它究竟是怎么铸成的?

发现将红铜与锡、铅等金属熔融在一起,就能克服纯铜溶液粘稠、流动性差、质地不如石器坚硬的缺点。
钱币是要用特殊的工艺才能铸造,只有官方才能够拥有这种权利。
钱币的组成要经过几十道甚至几百道工序,是非常复杂的。
钱币的铸造需要经过各种各样的工序,添加的材料也有所不同。
钱币的铸造,要有很多的工序,只有皇家才能够掌握。
中国古钱币不仅品种丰富,而且铸造方法每个时代都不一样,根据《天工开物》记载的铸钱流程,来详细介绍古代各色古钱币是如何铸造出来的。炼铜。从我国考古发掘来看,夏代已经能熔铸青铜。古代炼铜方法主要有火法和湿法两种。第一种为“火法炼铜”,例如以孔雀石为原料炼铜。殷墟考古发现,3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已运用了此方法。孔雀石与点燃的木炭接触而被分解为氧化铜,继而被还原为金属铜;
第二种为“湿法炼铜”,中国人最早利用天然铜的化合物进行湿法炼铜,西汉时即利用硫酸与氧化铜反应,将铜矿中的铜元素转变成可溶性的硫酸铜,再将铁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把铜置换出来,这种方法叫湿法炼铜。
古人在提炼及使用红铜(纯铜)工具过程中,发现将红铜与锡、铅等金属熔融在一起,就能克服纯铜溶液粘稠、流动性差、质地不如石器坚硬的缺点,炼制出一种青灰色的合金,这就是青铜。青铜有熔点低,易于铸造,硬度大,融化后流动性好,少气泡等优点,适于铸造锋利的刀刃和细密的纹饰,因而我国古代的货币大都是使用青铜材质。
根据对古钱币的考证,在汉代开始至明代初期的少量铸钱中含有通过矿石夹带的锌元素。由于纯铜加锌铸造的黄铜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能,颜色华贵,明代嘉靖年即启用金属锌直接配红铜铸造钱币。这在铜合金铸造史上是个划时代的转变。从此,黄橙橙的铜钱广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