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李可染山水画作品
- 2、李可染最著名的画
- 3、李可染的山水画作品
- 4、万山红遍属于什么画
- 5、李可染的山水画有何特点?
- 6、李可染山水画特点
- 7、李可染山水画作品
- 8、现代山水画大师李可染的画风如何,李可染的画风有什么特点?
- 9、李可染山水画有哪些风格特点?
- 10、李可染1978年创作的山水画长征的艺术特征是
李可染山水画作品
李可染山水画作品代表作:《江山无尽图》《万山红遍》《漓江胜景图》《井冈山》《爱晚亭》。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原名李永顺,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齐白石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景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创作水墨。
1942年,李可染开始水墨写生,作牛图,在四川重庆参加当代画家联展。同时期,古典写意人物《屈原》《王羲之》《杜甫》以及山水画《风雨归牧》等作品问世。也是李可染山水画形态古典期(1942-1953)的开始。
1943年,李可染应重庆国立艺专校长陈之佛邀请,任中国画讲师至1946年9月。在此期间,致力于中国画教学和研究,主攻山水、古典人物、牧牛图。作《公荫观瀑图》《执扇仕女图》《拟八大山人》《仿石涛》等画。
1944年,《李可染水墨写意画展》在重庆举办,徐悲鸿作序,老舍撰写《看画》一文,并在文中对李可染的山水画和水牛图表示称赞。1945,李可染与林风眠、丁衍庸、关良、倪贻德、赵无极等以山水和写意人物为主,举办《现代绘画联展》。
同年,他在昆明举办了《李可染水墨写意画展》,也作了《放鹤亭》《棕下老人图》等画。1946年,李可染到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翌年春拜齐白石为师,相随10年。同年又深得黄宾虹积墨法之妙。
1948年,李可染在北平举行第二次个人画展。徐悲鸿收藏其《拨阮图》《怀素书蕉》等写意人物画近10幅,藏于徐悲鸿纪念馆。
李可染最著名的画
李可染最著名的画是《万山红遍》。
《万山红遍》将李可染这种全新的艺术手法体现得淋漓尽致。画面的边角几乎全被填满;浓重的墨、色连同其它中间色调占据了画面的绝大部分,在挤之又挤、不能再挤之下才留出了飞瀑、白墙、云气等极其狭小的空白。
恰恰是因为周围浓郁色彩的映衬,这些挤出来的白才显得愈发明亮夺目、摄人心魄;黄宾虹所说的“灵光如炬”,就正是此意。
《万山红遍》完整地展现了一代大师举世无双的艺术风格与审美境界;与此同时,它也无声地讲述着可染先生在动荡而光辉的二十世纪里,为中国画的继往开来进行过怎样艰苦卓绝的求索,为山水画的传承革新开辟了怎样超凡脱俗的天地。
作为李可染大师里程碑式的代表作,《万山红遍》可谓当之无愧的旷世经典。
李可染的画作特点:
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他在40年代的山水作品是一种线性笔墨结构。50年代以后的作品,由线性笔墨结构变为团块性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
李可染的山水画将光引入画面,尤其善于表现山林晨夕间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种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从总体看,李可染的山水画比明清山水画更靠近了对象的感性真实,从某种意义上看减弱了意与形式趣味的独立性。
对此评论家王进玉表示,李可染结合传统、西法、自然三者,创造了面貌独特、厚重雄健的“李家山水”。
李可染的人物画画面动态微妙,形象夸张但不丑化,朴质却不古拙,富于诙谐、机智特色和生活情趣。
李可染画的牛极富生活情趣,或行、或卧、或凫于水中;牛背上,稚气的牧童悠然自得,或观山,或引吭,或竞渡,寥寥数笔,便勾出一幅质朴而生机盎然的田园小景。
李可染的山水画作品
李可染,原名李永顺,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齐白石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景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在山水画方面,李可染主张“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 他也强调作山水画要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即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
下图为作品欣赏:
万山红遍属于什么画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属于山水画
1.这幅山水画《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是画家李可染山水画系列《万山红遍》存世七幅中的其中一幅,山水画系列《万山红遍》是李可染根据毛泽东一九二五年创作的诗词《沁园春长沙》而创作的。画名也是取自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的第二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画家李可染用饱满的构图,黑白对比,大面积艳丽的朱砂红,结合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将毛泽东诗词中的秋色美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2.《万山红遍》赏析一、作品背景:《万山红遍》是近现代著名画家李可染的山水画作品,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主题风行,李可染决定改革被称为封建文人画的国画。
二、作品内容:画作取材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一句诗词“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画面主要描绘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直达天际的远山穿过氤氲云气,通向深邃悠长的空间,反射天光的飞瀑、白墙在浓重墨色的衬托下鲜亮夺目。
三、艺术特色:1. 采用了丰碑式(门板式)满幅构图,截掉峰峦和坡脚,使观者的眼光聚集在山体,如同仰望纪念碑,气势震撼雄浑。值得注意的是,画面的平面感虽被刻意加强,但并非全平。一方面,近、中远景的层次关系采用了类似浅浮雕的处理手法;另一方面,为营造“万山”之境界的幽深辽阔,李可染在画面左上角做足了深度的文章。“门板”在这里似乎开了一道窗,可以遥望见氲氲云气中直达天际的层层远山,给人以无限的空感间。
2. 通过这左上角约占全画五分之一的篇幅,传统山水画借以表现辽阔意境的“远”势得以保留,而又全然不妨碍门板式构图所强化的视觉冲击力。李可染把这种微妙的空间处理手法称为“两度半空间”,即以高远立势、以平远结境,使高大雄浑与深远幽邃合二为一。3. 色彩上采用大面积朱砂色,古朴典雅。技法上,采用积墨加积色的方法,以积墨山水做作品背景再逐步加朱砂层层积染,朱砂略浅处,有墨色浮上;中间色调处,则墨色相融;最为明亮处,点以厚重朱砂,庄重雄浑,古朴典雅。同时借鉴素描的五度色阶画法,丰富了画面的明度层次。
属于中国画。《万山红遍》为李可染先生的代表之作,不凡之处便是作者用了大量朱砂来渲染画面,满目红山,意境非凡,据鉴藏家刘文杰考证,1962年至1964年间,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可染得到了半斤故宫内府朱砂, 开始尝试用朱砂写积墨山水。他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两句为情境, 创作了七幅《万山红遍》题材的作品,这是李可染的里程碑式画作。
《万山红遍》一反平时惯用的淡墨画法,集中突出“红色”。这种色调的强烈转变,塑造出另一种崭新的审美境界,整幅画作构成红白黑三色的交响。画家创作使用了名贵的上等朱砂,墨色映衬下,朱砂的红色鲜艳浓烈却沉稳凝重。 《万山红遍》曾反复画过多次,画面基本格局相同,通幅用大面积的朱砂点染,在色彩表现上是他作品中少见的辉煌灿烂之作。
“红色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20世纪“文革”的政治氛围,虽限制了很多 画家的创作空间,但是也成就了相当一批山水画家对“红色”的别样情怀。而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极 具代表性,也是其山水画的成名作,奠定了李可染在“红色山水画”的地位。
李可染的山水画有何特点?
作品分析如下:
在技法上,积墨加积色,层层积染,塑造雄浑之势。虽然红为画面主调,但墨色依然是重要的背景和轮廓衬托。积墨山水完成之后,再蘸朱砂由浅至深地逐步点染。
可染先生用朱砂如用墨,运用完全相同的笔法和墨法,使得色、墨融合,浑然天成。只见朱砂略浅处,有墨色浮上,中间色调处,则墨色相融,最为明亮处,点以厚重朱砂。整个画面最终呈现出的色调效果颇有明代剔红、剔犀漆器的特点,极为庄重雄浑、古朴典雅。
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他在40年代的山水作品是一种线性笔墨结构。50年代以后的作品,由线性笔墨结构变为团块性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
李可染的山水画将光引入画面,尤其善于表现山林晨夕间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种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从总体看,李可染的山水画比明清山水画更靠近了对象的感性真实,从某种意义上看减弱了意与形式趣味的独立性。
李可染的人物画画面动态微妙,形象夸张但不丑化,朴质却不古拙,富于诙谐、机智特色和生活情趣。
李可染画的牛极富生活情趣,或行、或卧、或凫于水中牛背上,稚气的牧童悠然自得,或观山,或引吭,或竞渡,寥寥数笔,便勾出一幅质朴而生机盎然的田园小景。
李可染山水画特点
李可染山水画特点:“一穷二白”。
在李可染的山水画中,“穷”指的是得很少,在李可染的画作当中,你很少能看到地,几乎没有。也许你会问,没有地,那么山水画的山和水怎么画?凭空出现吗?当然不是,李可染采取的方法是直接截断的手法,截断山的根部,截断水的根源。
“二白”在李可染的山水画中,值得是“露白”和“挤白”。其实,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留白”,即在画面当中留出空白。
在传统中国画中,实的地方要有墨,虚的地方即无墨,而无墨即是空白。虚与实,墨与白,都是相生相成的,二者相互映衬,才能凸显出彼此的作用。
若是一幅画中全是实,没有一处留白,就会让画面变得拥挤繁杂,分不清谁才是画的主体。若是整个画面当中全是虚,无一处有墨,那也不能称之为画作了。
因此,在传统绘画中,一幅山水画,留白的地方颇多,尤其是在地面处留白的手法,更是常见。
而这种画法在中国传统的,甚至是近现代的山水画中,都找不到几个。即便是如此狭小的留白空间,李可染还觉得天空太亮太白,于是就会在这里题写很多诗词文字,以此来让天空的位置变灰一些。
李可染山水画作品
李可染山水画作品有为祖国山河立传、李家山水、牛和牧童等。
1、为祖国山河立传。
是李可染的夙愿,而李可染在现代中国画领域的开拓性贡献,正是他那被誉为“李家山水”的山水画。早在1942年,在重庆的李可染就认识到要从事中国画革新,必须具备对传统的深刻认识与把握,因此确立了“用最大功力打进去”,再“用最大勇气打出来”的基本路径。
在《谈对中国画改造的看法》一文中,李可染提出了“改造中国画首要第一条”:“必须挖掘已经堵塞了六七百年的创作源泉。什么是创作源泉,古人说是'造化’,我们现在应当更进一步的说是'生活’。” 到大自然中去写生是李可染的断然选择。20世纪50年代,他展开了大规模的写生,每一次写生都倾注了自己对中国画发展的冥思苦想。
1954年,时年47岁的李可染与张仃、罗铭赴江南写生三个月。李可染镌“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方印章自励,他自释“胆”者是敢于突破传统中的陈腐框框,“魂”者是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意境,这两句印语也成为了李可染一生对待艺术和做人的座右铭。1956年,李可染进行了一次行程数万余里的写生。
他自述到:“这次写生,时间长达七、八个月之久,遍历太湖、杭州、绍兴、雁荡山、黄山、岳麓山、韶山、三峡、重庆……”他后来说:“没有1956年,就没有后来的作品”。这一次写生,从“对景写生”发展到了“对景创作”。1959年,李可染又南下桂林写生。此后人们发现,桂林山水成为了李可染后来百画不厌的题材,也构成了“李家山水”的重要风格来源。
2、李家山水。
给人一种山势扑面而来的感觉。李可染摒弃了传统山水画的“留白法”,他喜欢满构图,如有空白也常常会用大段的题款加以补足,而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构图大多取的“平远法”在“李家山水”这里也一变为“仰视法”,山体因此显得顶天立地。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展厅里,三幅《万山红遍》因为其鲜艳的颜色而显得十分抢眼。
人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李可染大部分山水画都是“以墨胜彩”(吴作人评语),而借“黑”出奇正是李可染山水画变革的一大独创。在光线处理上,李可染则借鉴西画的测光、逆光手法来表现山的神秘与雄浑。受老师黄宾虹的影响,李可染“惜白如金”,在“李家山水”中,瀑布、梯田、小屋的高光留白总能成为画中的“点睛之笔”。
李可染的学生、中国著名国画家范曾有这样一句评语:“于中国山水画史上,有两艘锦缆宝筏,李可染和傅抱石,已然被公认为黄宾虹以后不争的伟大存在。李可染独创的富有鲜明时代精神的“李家山水”,形成了“黑、满、重、亮”的崭新山水画图式,将中国山水画的变革向前推了一大步。
3、牛和牧童。
李可染的牛,同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并称为20世纪中国水墨四绝。李可染画牛始于20世纪40年代。李可染画牛不断,直到生命结束。 1980年,在人民画报社成立三十周年之际,李可染受邀欣然为人民画报作画以示纪念。可染先生赠给我们的画正是以牛和牧童为题材。
画面上,两个天真活泼的牧童分别坐在牛背上,似乎正在对话,简单几笔画成的两头牛看形神兼备,有一种让人莞尔的可爱之气。画的上方,可染先生题跋曰:“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牵犁驾车,终生劳瘁。事农而安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皮毛骨肉,无不有用。形容无华,器宇轩宏,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厌画之”。
现代山水画大师李可染的画风如何,李可染的画风有什么特点?
现代画家中,李可染是古典山水画向现代山水画过渡阶段的大师,他是将传统神韵与现代风采达到较完美结合的代表。他的画面具有博大的内蕴,铁打钢铸般形式感,黑色为主调的团块结构,区别古代山水画虚拟的自然环境,给人以一种真实可靠的整体感受。李可染山水最大的特点是喜用墨———墨色浓重、厚实。如作品《春雨江南》、《桂林月牙山》、《山静瀑声喧》等,都以黑色为主要色调。在他笔下,一片黑色可以千变万化,生灭聚散,沛以雨露,轰为雷鸣。但他的墨色不是枯干生涩的,而是滋润明亮的。
古人说:“高墨犹绿。”他的墨色犹如苍苍翠微,深而秀,灵而动,涵含着全部自然的美和心源的感应。由于深秀的黑色调,使作品较远的拉开了和自然对象的距离。观者欣赏过程中的陌生化效果增强了,寓于笔墨积染中的意蕴因素在高度净化的视觉形式中显化出来。增强了作品的形式感和精神性,具有现代山水画的典型特征。
李可染山水画有哪些风格特点?
李可染山水画作品
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他强调创作山水画要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
他在40年代的山水作品还留有朱耷、董其昌的影子,清疏简淡,是一种线性笔墨结构。
50年代以后的作品,借助于写生塑造新的山水意象,由线性笔墨结构变为团块性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
他从范宽、李唐、龚贤、黄宾虹等古今大师那里汲取了创造朴茂深雄风格的营养,又迥然不同于他们。他多取材于江南与巴蜀名山大川,因而融铸了他风格中的幽与秀。他的纯朴、醇厚的北方素质又使他的风格溶入了朴茂深沉。并将光引入画面,尤其善于表现山林晨夕间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种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从总体看,李可染的山水画比明清山水画更靠近了对象的感性真实,从某种意义上看减弱了意与形式趣味的独立性。这是对于明清以来山水画愈益形式化、程式化倾向的一种补正和突破,且与五·四运动以来注重写实的文艺思潮相一致。
李可染长期担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培养了许多山水画家。他认为学习传统绘画,第一步须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第二步要以最大的力量打出来。这是他几十年艺术实践的总结,也体现着他对传统和创造的普遍看法。出版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他强调创作山水画要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
他在40年代的山水作品还留有朱耷、董其昌的影子,清疏简淡,是一种线性笔墨结构。
50年代以后的作品,借助于写生塑造新的山水意象,由线性笔墨结构变为团块性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
他从范宽、李唐、龚贤、黄宾虹等古今大师那里汲取了创造朴茂深雄风格的营养,又迥然不同于他们。他多取材于江南与巴蜀名山大川,因而融铸了他风格中的幽与秀。他的纯朴、醇厚的北方素质又使他的风格溶入了朴茂深沉。并将光引入画面,尤其善于表现山林晨夕间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种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从总体看,李可染的山水画比明清山水画更靠近了对象的感性真实,从某种意义上看减弱了意与形式趣味的独立性。这是对于明清以来山水画愈益形式化、程式化倾向的一种补正和突破,且与五·四运动以来注重写实的文艺思潮相一致。
李可染长期担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培养了许多山水画家。他认为学习传统绘画,第一步须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第二步要以最大的力量打出来。这是他几十年艺术实践的总结,也体现着他对传统和创造的普遍看法。出版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李可染1978年创作的山水画长征的艺术特征是
山峦犬牙交错,视通万里,留白形成山路和水道。此幅《长征》中,艺术特征景物横向展现,重山叠积,如犬牙高低,参差错落,雄奇壮丽。红军队伍沿狭窄山路从左往右横越画面山画中山峦犬牙交错,视通万里,体以浓墨重色写成,块面厚实稳重,以留白形成的山路、水道穿插其间。留白形成山路和水道从深浓墨色过渡到留白,色调的明暗变化,平衡了画面厚重的体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