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半两为何价值极高,秦半两大钱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31 02:52:02 浏览1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秦半两古钱的的价格?

战国时期秦半两大约200--800元一枚 主要看重量
秦朝统一后半两价格大约100左右一枚
秦半两古钱是属于那种同住圆形方孔,钱静一般为2.5到2.77米,重12铢,也就是2.5到3.5到3.35克个别被评数灭蚊半脸20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规定,一万元立方的半两钱,作为全国通行的货币,这是我国最早的统一货币了,虽然说秦半两古钱历史悠久,但是秦半两古钱存量也是比较多的,一般来说,根据品相的不同价位,在几元到几十元不等了,也有珍惜者,如直径26 mm的中三点三刻的船行嘞,少见的一般价位是在300元,直径在29 mm的重9.9克的后种类参考驾驶在160元,直径在37 mmmm中八点三刻的有扩列的参考价格,380元,还有直径在40.2 mmm重11.7的大型,这个属于很少见的,价格相对来说也是最高的,这种类型的一般是在600元左右一枚了,当然了,除了这些之外,还要结合具体的品相呢来决定价位。
半两并不只是秦朝的,西汉也使用了一段时间。大而厚重的才是秦半两。小而薄(25MM左右)的都是汉半两。秦半两100左右,先秦的半两更贵一些。
汉半两5块钱
价格主要看品相绣色保存程度。
秦半两钱币介绍
所谓秦半两,其实主要是基于钱币的发展演变而来的,在金属货币不断出现之后,通过工具形式而逐渐演变出一些金属货币,如刀币、铲币等。一些圆形方孔钱币也通过这些农具经过不同朝代演变而来,最终演变成秦国的秦半两钱,是当时金属钱币的代表作。
秦半两钱币值多少钱一枚
虽然我国收藏钱币的总体市场形势相对稳定,但是如果是那些对秦半两十分的有兴趣,想要通过收藏它来得到高回报的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充分了解秦半两的价值,然后再收藏。我们可以来了解近十年的市场趋势和每年的价格。
秦半两之所以价格如此的高,就是因为它的历史非常的久远,存世量很少,甚至有很多的人认为一枚秦半两能够在一线城市买下一套房子,而且最低的价格在200万左右。可以看出,秦半两的价格上涨很快,在如此高的价格下,很多有意愿的收藏家都想知道这件藏品是否有增值潜力。
秦半两与其他古代钱币有很大的不同,它历史悠久,数量少,质量好。所以,无论是什么样的藏品,价格都已经很高了。这也提醒收藏者,由于行业的风险性,大家在收藏的时候要特别的谨慎。
秦半两是分两个时期铸造的,其价值是不同的。先秦时期铸造的秦半两,其特点大多不同,而统一发行后的秦半两则相对统一。
从数量上看,先秦时期铸造的钱币数量少于统一后的钱币。毕竟秦朝建立政权后,各地都需要大量的秦半两,铸造量很大,后来出土的钱币主要是这个时期的秦半两。
可以看出,秦半两的价值还是很高的,但市场上流通的品种,主要是便宜的秦半两。如果没有一定的识别知识,很容易上当受骗。另外,由于历史悠久,铸造工艺的局限性,秦半两的工艺水平不高,产品差异较大,这也是出现价差较大的原因之一。

小朋友问我为什么半两钱比袁大头贵多了,怎么解释清楚?

半两钱形制为圆形方孔,重12铢(中国古代规定1两为24铢),有钱文曰“半两”。“半两”二字分列方好(即方孔)左右,通常是右“半”左“两”。战国末期,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初行钱”,即指秦国开始由王室铸造货币的流行,标明秦国王室专铸货币制度的确立。秦始皇 半两钱
所以半两钱比袁大头贵多了
物以稀为贵。
秦半两,或是战国半两什么的,一般价值不是很高,因为在古代半两的发行量巨大。
相对而言,袁大头采用的是贵金属制作,在材料上,袁大头就比半两贵。 半两最便宜的几元钱,袁大头的银子重量都是二十多克,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大头比半两贵。
但是,切记,物以稀为贵。半两也有值钱的。当它的重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比如重达15克 20克或更重的时候,成为了这样的大型半两。这个时候 半两就比大头贵多了。大型半两非常稀少。

古代流通极广的秦两半、五铢钱、开元通宝等货币有什么作用?

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手里面拿的钱一样,就是物质与物质之间交换的一种“媒介”,只不过他们不同的朝代叫法不一样,对于我们现在,这个媒介只是被叫做人民币而已。它们存在的意义,都是相同的。秦两半,听这个名字就知道,它是全国通用的货币,在秦始皇扫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为了实现大一统,便颁布了许多的政令,统一货币就是其中的一条,关于秦两半,却和其他的铜钱意义有些不同之处,因为后世的那些铜钱都是以他为范本的,因此,它也算是第一批正式形状是圆形方孔的铜钱,但是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钱币发行就相对混乱了,各国流行的钱币也不一样了,到了汉朝的时候,它的弊端就显示出来了,因为秦二半他所代表的货币价值比较大,才被慢慢地代替。就相当于现在为什么我们不出1000块钱的人民币一样的意义。
而汉朝的皇帝为了解决通货膨胀等一些财政上的问题,就开始发行了三铢钱,尤其是不懂经济规律的汉武帝,因为想开创汉朝盛世,更是以敛财为目的,将三铢钱来充当成五铢钱使用,让民间的铜币通通都贬值,后来因为这个货币政策实在是饱受世人的争议,汉武帝意识到了在政策上的失误,为了稳定货币市场,就统一了五铢钱,于是五铢钱又开始这样发行了下去,直到唐朝开国的时候才被废除,自然取代五铢钱的就是“开元通宝”。而相对于开元通宝来说,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直到清朝的时候,这套货币都还在发行。 所以说他们几个的关系是用一种先后顺序,都是古代帝王为统一货币市场而做的相应政策的证明。
秦半两、五铢钱、开元通宝都是古代的货币,用来进行商业贸易,货物买卖,在市场上流通。
消费,可以用货币买东西,享受服务进行交易,大大促进了当时的贸易往来。
“开元通宝”的历史意义不仅是对传统货币制度的改革,也是对中国古代二十四制计算方法的总结,十进制计算方法进入公众视野,为未来银元货币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统一货币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种重要的办法,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
“秦两半”铜币的意义在于为后世的货币树立榜样。两千年后的清朝铜币的形状仍然是一个圆形的方形洞。春秋战国前的春秋时期,全国流通的“秦两半”铜币,国家的状况和硬币的发行都是无序的,都是由国家或地区发行的。
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楚国的蚁币(鬼脸钱),流行于燕赵的铲币,流行于齐鲁的刀币,当然还有流行于秦国和魏国的方孔钱。为了稳定当代的货币市场,汉武帝终于完成了国家完全垄断货币发行的过程。
五铢钱从汉武帝之初到唐朝成立,五铢钱的货币已被废除,总流通时间为720年。取代五铢钱的是一个伟大的“开元通宝”,唐高祖发行的铜币与以前的货币有着不同的性质。虽然采用了同样的形式,但五铢钱的纪重币已被取消,规定每个铜钱为一文,每十文为一钱,一千文钱重六斤四两。
“开元通宝”的历史意义不仅是对传统货币制度的改革,也是对中国古代二十四制计算方法的总结,十进制计算方法进入公众视野,为未来银元货币化提供了理论依据。自唐玄宗以“开元”为年度数字以来,许多人认为“开元通宝”是年号。其实不是,因为年号直到宋朝才开始。尽管以年号铸造铜币在宋朝之前偶有出现,但未形成制度,直到宋太宗时,才作为一种制度保留下来,北宋开始,几乎每改年号就铸新钱。

秦朝半两钱对中国古代的影响

统一了货币的样式以及重量,虽然秦以后有各种各样的铜币,但基本都维持了圆形方孔的样式。这样便于经济的流通,促进了各地之间的交流
秦朝半两钱对中国古代的影响;币制的统一,大大地便利了全国各地之间的商品交换和经济往来。它既有利于封建国家的赋税征收,也为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方便,同时促进了辽阔疆域内经济共同体的形成。秦“半两”钱在体现皇权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同时,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效率观念。它集实用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身,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政权,它是在战国时期秦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灭掉关东六国中的最后一个国家——齐国,而完成了统一大业。秦朝建立以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嬴政确定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为皇帝,废谥法,以世计,自称始皇。国家一切政务皆取决于皇帝,取消分封制度,推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要官吏均由皇帝任免。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为政,自己铸行货币,齐有法化刀,楚有爰金和蚁鼻钱,燕有明刀,韩有方足布,赵有尖足布,魏有桥足布,秦有圜钱等等。钱币形状各异,轻重不一,并且有优有劣,换算困难,给当时的商品流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秦始皇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的政治家。他出于国家统一的需要,于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最终统一了全国的货币。
秦始皇下令废除原各国的旧币,以秦币为基础推行新的货币制度。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及至秦,分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镒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半两其形制仿玉璧纺轮的圜钱形制而来,方孔圆形,逐渐成为中国制钱的规定模式。
秦始皇不仅对货币的质、量、形、用有明确的规定,而且集中了钱币的铸造权,严禁私人铸钱。实际上秦半两在铸造技术方面并没有超过先秦各国的铜铸币,它的流通信誉是靠国家的法律来维护的。云梦竹简《金布律》记载:“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以丞、令印印,钱善不善,杂实之。……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敢异。”
早在秦惠文王二年,初次行用钱的时候就把钱币的铸造发行权掌握在王室手中了。秦钱不铸地名,正是铸币发行权集中的反映。秦始皇改革币制,一方面废除各大小诸侯的旧币,另一方面严禁民间私铸,巩固加强国家的铸币权和发行权,这也是秦始皇统一货币最重要的措施。
古泉学家丁福保曾有诗咏秦半两:“千秋唯有长城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莫道区区仅半两,曾看刘项入咸阳。”
刘邦和项羽都曾率军进入过秦都咸阳。项羽还烧毁了秦代的宫殿,在与刘邦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后,被刘邦打败。这两个人在这一时期还都使用秦半两。
秦半两这种方孔钱,是秦始皇削平战国诸侯以后,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结束紊乱的币制,而统一施行的钱币。这种外圆内方的钱,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从而也就奠定了我国历朝铜钱的基本形式。这种半两钱重为古代的十二铢,古代以十黍为絫,十絫为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其实,它的重量没有那么准确。虽说货币由王室专铸,但往往随时而变,轻重无常,大小不一。如严格要求,许多半两钱是不够标准的。可见秦始皇颁布的度量衡,一时尚难以统一实施。史书记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项梁,就曾自铸秦半两大钱。秦始皇时半两钱直径为2.5-2.8厘米,重3-6克。但留传下来的实物直径也有大于4厘米的,最大的为6.8厘米,后者有人认为是假钱,有人认为是样钱。
战国后期到秦代的物价是很低的,正常的粟价每石大约只有几十个钱,一斗米也只要三枚秦半两就够了。可见当时物价很便宜,钱价是贵的。有记载说,纵横家苏秦到燕国去,只要百钱就过了。还有记载说,萧何多送了两枚秦半两给刘邦,刘邦就非常感激,以致后来为萧何增加了封地。
当汉高祖刘邦还是一个平民的时候,在他的家乡沛县(今江苏沛县)有个秦朝的属官萧何,就有几次用他的身份庇护过刘邦。等到刘邦当上了亭长,萧何还常常帮助他。当陈胜起义,各地响应,刘邦聚集了数十人,杀了秦朝的沛县县令。这时萧何、曹参等辅佐刘邦起义,推刘邦为沛公,征发沛县子弟,得兵三千,投奔项梁,项梁又给刘邦兵五千,将十人。刘邦就成为项梁部下的主力军。
当刘邦率众军进驻咸阳时,有些官吏每人送他三枚钱,唯独萧何送了五枚。这时通行的钱当然是秦半两,三枚、五枚都指的是秦半两钱。可见当时铸钱不多,也不是任何事非钱不能办。大概当时取与之间常常就是几个钱。《史记》还记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既杀项羽,天下已定,接着便论功行赏。群将争功,一年多还不能决定。刘邦以为萧何功劳最大,封为酂候,食邑也多。其他的武将有点不服气。说萧何光用笔墨谈兵,并不去作战,为什么反而高升?刘邦说,你们知道打猎吗?知道猎狗吗?打猎,追野兽的是狗,而发指示的是人。现在各位能得野兽,只是“功狗”,至于萧何是发指示的,是为“功人”。这时武将们也不敢再争了。于是刘邦又封萧何父子十余人,皆食邑。并且萧何本人多增加2000户。这也有他当初多奉送二枚钱的缘故。
秦始皇统一币制后,“半两”钱就成了全国统一的法定货币。“半两”钱外圆内方,无内外廓,背平无文;篆书“半两”二字分别列于穿孔两侧,钱文凸起,据说是丞相李斯所创,布局严谨,笔划方折,雅卓刚健。“半两”钱圆中有方,方外有圆,刚柔并济,静动结合,达到了匀称均衡之美的最高境界。
“ 半两”钱的造型极具政治色彩,它是秦代“天命皇权”的象征。《吕氏春秋·圜道篇》:“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何以说天道之圆也,精气一下一上,圆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圆;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形皆有分职 ,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主执圆,臣主方,方圆不易,其国乃昌。”秦代的统治者认为外圆象征天命,内方代表皇权,把钱做成外圆内方的形状,象征君临天下,皇权至上,秦“半两”流通到何处,皇权威仪就散布到何方。
“半两”钱上的数字体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秦“半两”重十二铢(秦代二十四铢为一两),直径十二分(3.2厘米),穿孔的边长各为六分(1.2厘米),这些数字都是六或六的倍数。“六”是阴阳五行中水的记数,如此众多的六出现在钱币上绝非偶然,是古人一种思想含义的体现。
此外,从材料利用和制作工艺来看,“半两”钱的造型比其他任何形状都节省铸材,是一种最优化的选择,而且中间的方孔便于固定锉修。说明当时的人们在材料利用和工时效率方面都有过深刻的研究和探讨。
总之,秦始皇为了统一大业所实施的措施是顺乎历史发展潮流的,是革命的,进步的。币制的统一,大大地便利了全国各地之间的商品交换和经济往来。它既有利于封建国家的赋税征收,也为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方便,同时促进了辽阔疆域内经济共同体的形成。秦“半两”钱在体现皇权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同时,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效率观念。它集实用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身,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古代流通极广的秦两半、五铢钱、开元通宝等货币,它们都有什么作用?

“秦两半”准确的叫法应该叫“秦半两”。秦制实行二十四进制,24锱为一铢,24铢为一两,一两约为15.6克,因此“秦两半”铜钱每枚重12铢,约和现代8克。“秦两半”铜钱推广的意义还在于,它为后世制钱定下范本,两千年之后的清代,铜钱的形状依然是圆形方孔。
古代的钱财都是用铜板计算的,所以他就把这些民间的钱拢到中央政府里头
就是一种交换货币呗,很多地方也是比较接受的,所以价值也是很大的,
秦两半、五铢钱、开元通宝都属于货币,是古代不同朝代流行的,各个时期用的材料不一样,面值也是不一样的,但是作用和现在的人民币作用是一样的,是用来买东西付款用的,只不过叫法不一样,这种钱币的发展,对当时的经济和农业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秦始皇当年灭了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统一,尤其是经济方面更是非常的明显,很多货币都统一制造。而秦两半就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在当时是叫秦半两的,他和现在的8克是一样重的,在流行了很多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这个秦半两他的面值太大,不利于商贩之间的小面值的交易。
五铢钱在这个时候就出现的,为了稳定市场上的货币紊乱,官府就下达命令,只准国家统一制造,不让民间私自打造,这种举动,让五铢钱在商贩民间得到了很快的流通,也完全让国家垄断了这个货币的发行权,为当时朝廷积累了很多的财富,也是来钱最快的方法。
到了唐代以后,唐玄宗曾以开元为年号,来制造钱币,开元通宝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但是开元通宝并不是年号钱,年号钱是到宋朝以后才开始发行的,开元通宝的出现,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改为纯粹的货币符号,他以十钱为一两计算,与现在的斤和量就差不多了,开元通宝是当时发行时间最长的货币,为历史的发展,加快了速度。

求大神指点


半两,是中国战国时代到汉朝前期广泛使用的一种铜制货币,圆形方孔,称之为方孔钱。秦朝将其作为全国强制推行的统一货币,从而确定了中国其后各朝代铜钱式样。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钱币的形状不一,如铲币、刀币、环钱等,且只能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流通;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後,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後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俗称「秦半两」。
秦半两一枚,直径:2.1cm,重量:2.25g ,圆形方孔,钱文有「半两」二字,背平素。銹色纯正,生坑美品,难得珍品,实属罕见,极具收藏价值。
秦朝半两钱青铜质,出土品直径大小不一,大的3厘米以上,中等的多在2.1~2.8厘米,小的只有1厘米多,为冥钱。面文「半两」,篆书,顺读,笔划多为方折,粗细均匀,字体端正。官铸秦朝半两边缘经过加工。
因为从古至今都是「物以稀而贵」古钱币市场行情的井喷式迸发,是其价值回归的必定反映,归因於秦半两长时刻在收藏界中坐「冷板凳」。秦半两市场行情走向了近几年比较高的一个价位,成交成果相当招眼,所以在当下收藏投资一件秦半两是非常值得的!升值空间是非常巨大的!你可能意想不到的是,「秦半两」除了本身极高的收藏价值外,还有一项独特的功能:中药疗伤!这是现代人的发明。「秦半两」之所以入药,是由於它们本身的特殊性决定的。原来,「秦半两」中含有某种能促使人体骨质愈合的特殊物质。这种物质只有当年秦始皇用来铸造「秦半两」的铜矿中含有,其他地区没有,其他种类、不同时期的铜币也不具备这种物质,而含有这种特殊物质的铜矿已在秦始皇统治时期被开采殆尽了,後世再无此类矿脉出现,因此,「秦半两」便成了治疗人体跌打损伤、促进骨质愈合的特殊物质的「独家药引」,其身价自不待言。
建议到古玩市场看看或许有惊喜
指点了。。。。
时代很久远的铜钱
感觉不错的。是铜钱吗

大五帝钱中的“秦半两”它真的有半两之重吗?

按照古代的测量单位来算的话,大致上都是半两之重的,只不过,现在的测量单位和我们古代是有差别的。只不过,在钱币制造的过程中,肯定是存在一定的误差的。而且,在流通和使用当中,也是有损耗的。
现在的秦半两的话,应该是不止半两重了,因为古代的半两跟现在的半两不是一样的,我们现在的半两是国际标准了,古代的是要重一些的。
从秦惠文王开始就实行的,一开始肯定就是这个重量的,要不然,也不会全国推行下去的,所以,一开始肯定是会按照约定做的。
“秦半两”并不能说明有半两之重,但是它的价值应该是达到半量的,所以在理解上面应该是要多注意一下的。
有的时候是真有,尤其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只有大家的信任出来的,之后才好慢慢减重量。这个是有史料记载的,一开始当然是不可能的。你说是不是?
拿起秦朝的“半两”钱币,它给人的感触要远胜于后世任何一个朝代所铸造发行的钱币。
秦半两它给人一种雄武健壮的厚重感,也给人一种仓促定制的局促感。说它厚重并不只是因为它钱体厚重,更是因为它所蕴含的悠久而有强大的历史文化气息。有秦一朝,始皇帝重用蒙恬、李斯等大臣,文治武功,文治方面:书同文,车同轨,使得天下的政治、文化统一;武功方面:扫六合,澄清宇内,却匈奴,安定边疆。关于秦朝我们且不说他别的地方,就单凭其建立的封建典章制度而言,就足以证明其整个国家的气概。
说秦半两它有仓促定制的局促感,是因为秦朝在历史上似乎如昙花一样,匆匆一现就不见踪影。它短暂的寿命只有屈指可数的十七年。关于秦朝速亡的评判,历代皆有,褒贬不一,但其速亡的主要原因总体而言大家都把它归于秦之暴政,今天我们且不论秦亡之因,只管来讲有有秦一朝确立并在中国所有铸币中形制使用最长久的圆形方孔钱——秦半两。
华夏的封建社会绵延2000多年,在这漫长的两千年里横亘着很多的王朝,有汉族的刘氏、杨氏、李氏、赵氏、朱氏也有蒙古族、鲜卑族和满族,但无论是哪个王朝,他们都无法挣脱秦朝,这些王朝政权都沿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沿用着秦朝那种独特的圆形方孔钱。
钱对社会贸易流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更是深知其中的道理。初得统一天下的秦朝,在其广阔的市场上六国货币杂呈,这使得战乱之后原本不太流通的商贸活动变得更加阻塞。于是秦始皇在着手统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制度的同时,着重对六国货币不同意的现象加以规整,于是中国第一枚圆形方孔钱币“秦半两”就此横空出世了。
历朝历代钱币的铸造生产都是非常重要的大事,所以每当钱币更迭之际都会有很详细的记录,所以很多不同版别的钱币都会有自己详细而又完整的历史文献档案记载,但是秦半两并没有享受到如此的待遇,有关于它的历史文献记录很少。笔者猜想,这可能与秦朝的速亡和后来的楚汉相争有极大的关系。对于“秦半两”而言,即便是没有太多的历史文献记载也无关紧要。并且在它的身上发生了一个中国钱币史上很是奇怪的现象,那就是秦半两在秦亡后居然依旧在铸造流通,一直到五铢钱的出现发行之后“秦半两”才退出历史舞台。
秦半两背面
正因为历史文献的记载稀少,所以秦半两的身上就有了很多历史谜团。这些谜团也成为了钱币收藏爱好者之间辩论的一大话题。这个话题就是,关于秦半两的具体重量和大小。
在《平淮书》和《食货志》记载:“乃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然各随时而轻重无常。”
同时我们也得出,秦朝时期的半两钱币其重量就如同它上面的“半两”二字一样,足重半两。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秦朝灭亡,这种大而笨拙的“半两”钱币逐渐就变成了轻巧的不足重的“薄”钱。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薄钱这与秦亡后民间私铸作坊以及《平淮书》中所说的“为秦钱重,难用,更令铸轻钱”有很大的关系。
秦半两除过此次改版之外,还在胡亥登基之后也做了改版。秦始皇三十七年即公元前201年秦始皇死于巡视途中,同年秦二世即位,二世即位后颁布“复行钱”,从出土材料来看二世所铸的半两钱币已然是一种减重甚多的“半两钱”。
总之,半两钱始创于战国秦国,秦兼并天下后,始皇帝将它推行使用于海内。据可确认的秦代半两钱得知,秦半两重的可达10克以上,轻的仅有1克有余,一般直径在25到28毫米,约合秦尺一寸。其钱币铸造标准程度不高,钱“肉”或厚或薄,钱体或大或小,总体而言要比汉代半两钱厚实很多,但其边缘铸口茬口多不磨不修,钱体欠圆,是比较粗糙的货币。

秦汉时期最珍贵的钱币!

秦汉古钱,是货币史上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这一时期,寓意“天圆地方”宇宙观的“方孔圆钱”初步形成,开启了中华古钱之盛世。

为保护与传承中国古钱文化,中国文物学会权威监制藏品《秦汉古泉》隆重面世。该藏品最具收藏和投资价值,将秦汉时期102枚古钱集藏在册,并还原了当时铸钱的钱范,堪称“中华钱王”。

102枚秦汉古钱盛大收录,2000多年古文物不可再生

秦始皇半两始铸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称帝后,在位期间仅铸造了这一枚古钱,于是秦半两成为秦始皇唯一传世古币。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颁布《金布律》规定“以黄金为上币,半两为下币”作为第一枚大一统古币,始皇半两开启了中国方孔圆钱之先河,历经两千多载而不动摇,堪称“古钱第一珍”。秦始皇廿六年铜权规定每枚半两钱重量为7.8克左右。

《吕氏春秋·圜道篇》提到“天道圆,地道方”,秦半两圆形方孔取意“天圆地方”,这正是中国古人的宇宙观。

传说“秦半两”有治疗人体跌打损伤的特殊效果。原来,秦始皇时的“半两钱”中含有某种能促使人体骨质愈合的特殊物质。但只有秦始皇用来铸造“半两钱”的铜矿中含有这种特殊物质。此矿在秦始皇时已被采尽,所以以后各朝代铸造的铜钱都不含有这种特殊物质,也就没有这种特殊疗效。

古钱专家认为:“流通数量直接决定古钱价值”秦代古钱留存到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而始皇半两因其流通数量不足3000枚,更加珍稀。

古泉界公认:“古钱收藏,越老越难得”始皇半两作为距今2000多年古老钱币,其市场价值不容置疑。而在2014年5月24日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秦半两1枚成交价是13800元!

货布为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第四次货币改制时铸,制作较厚实工整,面背及穿孔有廓,中竖线止于穿下,“货布”二字作垂针篆列于两侧,书体潇洒俊逸。通长5.6厘米左右,平均重约16.5克。作为王莽所有铸币之代表,其钱文潇洒俊“美”、形体工整秀“美”(比例暗合黄金分割),为秦汉时期最美钱王,备受古泉界称赞,收藏价值极高。

货布并非新莽朝开始就不停铸造,而是第四次币制改革产部,铸造量有限,基本上一枚难求。货布十分精美,乃至它刚一面向市场流通便被人们收藏起来,因此,本来铸量就少的货布存世相当稀缺,收藏价值不言而喻。

古钱专家认为:“货布”为王莽钱之代表、大汉钱之王者、中国钱之最美!在王莽短暂的统治时期,枚枚制作工整精良,从未见粗制滥造者。

“货布”流传至今,已成为代表财富的符号。现在许多银行、金融机构有用“货布”的图案作为行业标记。在我国第三套人民币水印底纹中也能看到此种古钱币造型。明代“博古图”将货币列为象征财运的吉祥钱。

秦半两大钱

1“秦半两”背景
由于商品交换的需要和冶炼技术的进步,导致金属货币大量出现。金属货币的形状主要来自于古人日常生产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劳动工具的形态,其中主要有刀币、铲币等。金属货币与先前的龟壳、贝类等实物货币相比具有坚固、耐用,容易统一形状等优点,其大小轻重形制均适宜,有利于减少钱币在流通过程中的磨损,体现了更大的优越性,到西周以后逐渐取代实物货币而成为市场的流通主体,东周时期实物货币已不再使用。后来出现了圆形的金属圜币,圜币有两种,即圆形圆孔和圆形方孔钱,战国时秦国圆形方孔的“秦半两”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中国后,建立了封建集权国家,为发展国家经济和文化,巩固国家统一,结束货币长期混用的局面,统一了货币制度,以战国先秦的“秦半两”作为秦朝法定货币通行全国(半两钱始铸于战国已成史学定论,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立二年,初行钱。”),从此刀币、铲币等金属货币一律停止流通。如西汉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在《史记·平准书》中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溢(古同“镒”,古代重量单位,重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 2“秦半两”的能指
对于“秦半两”钱币艺术符号的能指特征的描述包括“秦半两”的圆方造型、钱文特征和面文格式,而最重要的是“秦半两”内方外圆的圆方造型,因为这一基本造型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长期流通的主要货币形态,自秦朝至清末民初一直被使用,在货币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 圆方造型
“秦半两”材质为青铜,钱币直径一般在2.4~3.6厘米范围,造型上内方外圆,圆形的直径大约相当于三个方孔(术语称“好”或“穿”)的宽度。在上文提到的《史记·平准书》有《索隐》引《古今注》云:“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而每铢约为今日衡制的0.6克,合起来约重8克左右,即实重为秦衡制中的“半两”(秦衡制24铢为1两),故是以衡制命名的记重钱,不同于以后的以年号、国号命名的通宝类钱。由于岁月的摧残和当时铸造技术的限制,目前我们所见到的“秦半两”虽然比较粗糙,甚至有的大小、轻重不一(有些是样钱,有些是战国时秦国所铸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秦半两”造型是由构成要素中最简单的基本形——圆形和方形结合而成。这种方孔的圜币,很有可能与古人过去习惯在脖颈和腰间佩戴带孔的玉圜有关。
从设计形态上考虑,若只用圆或方形可能导致视觉感受上的单调,这时为打破这种单一,加入对比的元素(如圆与方的形态对比),以产生反差,便能实现增强视觉冲击力的效果。因此,在“秦半两”单一的圆廓上再镂穿一个方孔,视觉中心便产生了,对比也就出来了。正是这样一个朴实的方孔,使造型产生了变化,更使得钱币设计没有流于平淡。在构成的审美体验上,圆形使人感觉饱满、亲和;方形则使人感觉方正、稳定。“秦半两”圆形的动感曲线和方孔的安静直线,取得了曲与直、动与静的对比美。 2.2 钱文特征
钱文是中国古钱币的重要特征之一,古币上的文字有多少、大小之别,字形也因地域、时间不同而相异。圆形方孔的“秦半两”表面,没有多余的装饰成份,最引人注目的是文字,与西方以图案为主的古钱迥然不同。而取舍本身就是在设计,“秦半两”正面只有“半两”二字,采用阳文,没有其它装饰元素,形态单纯,产生了一种简约之美。“半两”二字传为由秦相李斯(前280年~前208年)以小篆(即秦篆,李斯就是小篆的开创者和推行者)书写,笔法方圆丰匀、横折相趣,书体端庄古拙、朴实大方。在“秦半两”背面上无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baidu.com/resource/bai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任何其他钱文迹象,没有铸地名,这说明当时秦中央不许民间私铸,通过这一手段,彻底实现了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政治理念,加强了国家的集权观念,使铸币权和发行权牢牢掌控在国家的手中。 2.3 面文格式
“秦半两”钱币没有周廓,面文构成分为左右两部分,左“两”右“半”,呈左右对称排列,位于钱币中部,均以方孔内正方形的两边线为基准书写铸造,无论旋读或对读,都很易识别。面文构成格式的应用,一方面是其特定的形式为特定的功能服务,对称的构成格式使视觉效果稳定,产生沉静、牢靠等审美体验,“秦半两”面文的对称格式可以衬托出钱币在金融流通中的庄重和诚信之感;另一方面,左右对称的构成格式与古代人们造币工艺相适应,它方便了“秦半两”的铸造和成型,[1]在生产加工时便于面文的布置和方向的识别。此外,“秦半两”面文与钱币表面的空白形成强烈的虚实对比,在钱币上营造出一种空间感,独具东方艺术的气息。 3“秦半两”的所指
造物设计思想是受当地当时的宗教和哲学思想意识支配的,中国古代造币思想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强烈的政治和社会伦理色彩,折射着那个时代特定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2]当然在“秦半两”鲜明的形象、简洁的文字后面隐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深刻的思想,主要表现在素朴质真的功能观、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内方外圆的人生观等三个层面上。 3.1 素朴质真的功能观
古代造物的目的是为了器用,以器用为本,即器物必须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造物设计的首要任务是围绕着实用价值而设计,推崇的是素朴质真的功能观。[3]从“秦半两”钱币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它没有多余的装饰,钱文特征明显,给人以素雅朴实的青铜质感。同样“秦半两”的铸造也考虑到了它的制造和使用,其中间的方孔体现了古代人们造物的智慧,它可以节省原材料,减轻自重,降低成本。一方面,由于当时铸造技术水平还不太高,铸造出的钱币边缘不整齐,需要打磨,于是古人就用方形长棍穿入“秦半两”中加以固定,便于打磨和统一规格,提高功效和成品率;另一方面,“秦半两”比铲币、刀币、圜币等金属货币设计更合理,其中的方孔利于钱币穿挂,便于携带、置放和储存,符合当时社会货币流通的需要,使用起来更加便利,由此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认同和欢迎,奠定了未来金属货币的形制。 3.2 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大戴礼记》转引《曾子·天圆篇》中有:“单居离问曾子曰:?天圆而地方者,诚有之乎??……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谓之圆,下首谓之方,如诚天圆而地方,则是四角之不揜也……参尝闻之夫子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天的事理叫做圆,地的事理称为方,即是说天圆地方不是讲它们的形状,而是讲它们遵循的“道”(事理)有阴阳的差异。[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提出了上述关于天圆地方宇宙观的重要学说,实质上,它是阴阳学说的一种体现。凡是变化的日月星辰代表的是运动的物体,是以圆的形式出现,而静止的田野居室则是以方的形式为多,所谓动为阳,静为阴,那么,天圆就代表阳,地方就显示阴,天圆地方、阴阳和谐正体现的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至战国后期,天圆地方学说已广泛盛行,正是由于这一学说,才为战国时秦出现的圆形方孔的“秦半两”奠定了造物设计上的思想基础。
同时,天圆地方的阴阳宇宙观还曾被秦相吕不韦(?~前235)用来指代君臣关系,昭示皇权天授,不可乱纲。在《吕氏春秋·季春纪》中有:“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何以说天道之圆也?精气一上一下,圆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圆。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殊形,皆有分职,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主执圆、臣处方,方圆不易,其国乃昌。”而“秦半两”的方圆造型正是“主执圆、臣处方”的君臣关系的写照,只有维持这种“方圆不易”,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baidu.com/resource/bai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3.3 内方外圆的人生观
内方外圆的货币形态还可追溯到《周易》中的“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宇宙观和时空观的表征。如西晋文学家鲁褒(生卒年不详)在《钱神论》中所言:“昔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教民农桑,以币帛为本。上智先觉变通之,乃掘铜山,俯视仰观,铸而为钱。故使内方象地,外圆象天。钱之为体,有乾有坤……亲爱如兄,字曰孔方。”在这里所谓内方外圆,实际上隐含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就是要保持人内心的方直公正,对外的圆滑中庸,这种处世哲学一直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心理外显。它把人的属性分为内在品质(内方)和外在表象(外圆)两个方面,在这种价值观引导下,一方面要求人们确立正直的心性、方正的品德;另一方面也主张以和谐为本,反对暴力和战争。这种内方外圆、内刚外柔的人生哲学,势必对“秦半两”内方外圆造型的形成产生一定的造物伦理影响。而“秦半两”作为货币也正是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的“孔方兄”,以内方外圆的观念造币也反过来有利于这种内方外圆价值观及处世哲学思想的推广。 4 结语
早期的货币主要是龟壳、贝类等实物造币,后来出现的刀币、铲币等金属货币是仿物造币的产物。战国时期青铜铸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造币思想由仿物造币向实用造币和观念造币的演变,出现了圆形方孔的“秦半两”。这种钱币造型设计合理,符合当时的工艺要求,考虑到了铸造打磨和携带便利。在这里,“秦半两”圆方造型、钱文特征和面文格式体现了秦统治者的审美风尚,“秦半两”内方外圆的造型与中国古代素朴质真的功能观、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以及内方外圆的人生观,产生了异质同构的对应关系,使“秦半两”钱币艺术符号的能指特征和所指内涵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因为,若单是从实用造币角度改变内孔为方孔,而没有观念造币上与之契合,笔者以为“秦半两”是不可能有这么强大和持久的生命力的。
可以肯定的是,“秦半两”最初是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发展社会经济而采取的硬通货的法币符号之一,“秦半两”这种货币形式的出现,是中国货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为事物。后来,其圆形方孔的样式成为了中国古代货币的最基本的构成形式,其形制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贯穿了整个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最久的货币形态。从“秦半两”不难看出,货币作为一种商品流通的工具,它反映着一定历史时期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想特征。从“秦半两”圆形方孔的造型可看出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思想对钱币造型的重要影响,“秦半两”蕴含着其钱币之外的深刻精神内涵。这也就是它为何能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存在两千多年的深层原因。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版,第54页。
[2]杨先艺:《论中国先秦哲学的造物思想》,《江汉论坛》,2003年第6期,第23页。
[3]吴卫:《中国水车——明末中国传统升水器械设计思想研究》,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206页。
[4]刘伟:《钱币文化》,呼和浩特,内蒙古
(二)秦半两(秦统一时期) 始皇帝统一中国(前221年),仍使用半两钱。此时铸行的半两钱称秦半两。钱外圆内方,无内外廓,背平无文,篆书“半两”二字分别列于穿孔两侧,钱文凸起。周边不甚规整,有流铜现象。“半”字上横方折,其下横与“两”字上横均较短,笔划粗细不匀,各钱大小轻重不一。按秦量制,半两为十二铢相当于8.28克。按秦法,法定半两钱应该名实相等,所以一些制作精好,文字规整,重达8克左右的半两钱大约铸于秦始皇时代 从大量的出土资料判断,秦朝官铸半两钱直径27毫米左右,重量多不合半两(12铢8.28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0下载券 29人已下载
下载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克),合于半两者为数甚少,在尺寸、重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陕西风翔高家河出土的秦半两,形状相同,大小不一。厚重轻薄不等。最大直径3.4厘米,重12克。最小仅仅2厘米,重2.25克。陕西凤翔高庄秦墓地出土的半两钱,最大的直径3.2厘米,重6.75克。最小的直径1.15厘米,重0.2克弱。在始皇陵鱼池村遗址出土的540余枚半两钱中,取50枚测得数据,钱径最大者28.3毫米,最小者26.4毫米,最重者6.01克(合8.2铢),最轻者2.3克(合3.3铢)。虽说货币由王室专铸,但往往随时而变,轻重无常,大小不一。如严格要求,许多半两钱是不够标准的。史书记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项梁,就曾自铸秦半两大钱。以此,可知“半两”仅为法定价值,而非铸币的实际重量,在社会流通的钱币大部分属于减重的半两钱,半两钱已失去实际意义上的纪重钱,走向了抽象意义的一种标记,可见秦始皇颁布的度量衡,一时尚难以统一实施,始皇法定推行的货币标准化也是不尽完善的。 秦朝行用的半两钱,按入土于始皇帝三十年(前217年)的湖北云梦睡虎地竹简载:“千钱一畚,钱善不善,杂实之,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取异”。按此条律令,当时流通的钱币存在好与坏的差别,也就是混同使用,秦朝钱币也同时混合使用。 《史记·六国年表》亦记:是年,天子“贺行钱”。《六国年表》又记:嬴政死,胡亥“复行钱”。秦二世胡亥“复行钱”,为重申秦钱制。以往虽有“复行钱”为胡亥改行轻小半两钱之说,由于出土资料证实先秦时轻小半两钱已大量铸行,秦简《金布律》又明确规定:“钱善不善杂实之……百姓市用钱,美恶交杂,勿敢异”,故此说当予否定。而胡亥重申诸秦制之史实,却物证、史证皆备。如1964年西安三桥镇出土的嬴政三年“高奴禾石铜权”,权上除嬴政二十六年加刻的统一度量衡诏书外,还有二世元年再加刻的重申诏书。《秦始皇纪》云:二世元年应李斯等大臣所请,“具刻诏书”,“尽刻始皇所立刻石”,同样是重申刻石所录秦制、秦令。故“复行钱”的记载,再次证明“初行钱”确为颁定钱制。
秦时,法令严酷,民间铜钱匮乏,据《史记》载:刘邦服役,吏人饯别,每人送钱三而萧何独送五钱。当时送钱以三五相计,可见钱币的贵重状况。是什幺原因造成货币量的少那?它和当时商业的萧条有关。秦政权对百姓头会箕敛,征发亡度,筑城戍边,修宫造坟,全国的成年男子几乎都在为皇权服役,人民的生活降到了最低水平,商品经济自然无法繁荣,整个社会在客观上对货币的需求量也大大减少。
总之,秦始皇统一币制,极大地便利了全国各地之间的商品交换和经济往来。它既有利于封建国家的赋税征收,也为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方便,同时促进了辽阔疆域内经济共同体的形成。此外,从材料利用和制作工艺来看,“半两”钱的造型比其他任何形状都节省铸材,是一种最优化的选择,而且中间的方孔便于固定锉修。说明当时的人们在材料利用和工时效率方面都有过深刻的研究和探讨。“秦钱为我国第一代之通货,亦为方孔圆钱形制之始,开中国两千年钱币形制之先河”(蒋若是语)。
相传,有种统一时行用的半两钱,币文系当时政治家、书法家李斯的手笔,李斯颇善书法,泰山琅玡台石刻是他撰写的标准小篆,结体协调,笔力工致,古拙苍劲,是早期书法中的佳作。李斯以秦籀文为基础,一扫先秦各种钱币书法的繁复、冗赘之气,钱文笔画气势不凡,稚拙含秀、结体如铁石,连笔之处纡绕曲折,体现了秦篆风格,形成小篆体,使钱文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秦半两。形式有:大样、小样、美制、无文。穿有:广穿、狭穿、花穿、重穿。穿上一横、穿下一横、穿上下一横。星月纹、背阳纹“二”、背阴纹“二”。字体有:隐起文、左读、大字、小字、肥字、细字、垂针、扁书。半字分:大半、小半、升半、降半、长半、斜半、缺半(仅有两字)。两字有:长字两、长人两、连山两、十字两、出头两、点两、缺笔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