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汝昌事件,红楼事件(红楼梦中扒灰事件)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07 06:52:40 浏览1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周汝昌的人物生平

1918年4月14日,周汝昌出生于天津咸水沽镇。祖父名周铜,捐过清朝“同知”,父亲周景颐,为光绪年的末科秀才。但伴随他成长的年月不是军阀混战,就是外寇入侵。生于乱世又为一介家无藏书的村童,周汝昌从小就醉心文学艺术,凡能偶然入目的片言只字,他都绝不放过。对得到的任何一本书更是精读细敲如嘬骨髓,写读后感、找错字。就连坊间妇女们的缝、连、缲、挑、纳这些针线活儿也让少年周汝昌感觉很新奇。另如弹弦唱戏,初染就能令那些个“角儿们”瞠目结舌。进入小学后,他接受外语之快令人称奇,原版的英文课本在他眼里毫无障碍,就读天津南开中学时,他的英文水平可与老师论伯仲。周汝昌从初中时期便热衷于古典诗词的创作,觉民三年,他的“文学事业”已经发端。不但作诗填词,都自己摸路而行,而且开始写“文章”,竟获一个报纸发表,记得得到的报酬是一册书。初中毕业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天津市实验中学。进入高中后(南开中学),此时的文学活动主要方面之一即:研习宋词。但这些刊物已不易寻检,如今仅仅觅得小词数首。周汝昌准备进大学深造时,抗战爆发了,学业再次搁浅。1939年周汝昌得知尚未被日本兵侵占的燕京大学招生,遂以英语免试资格投考该校的王牌西语系。周汝昌考入燕京大学后,与诸多名家顾随、张伯驹、钱钟书等都有唱和,其诗词功底颇得各位先生赏识。钱钟书曾回信于周汝昌:得一英才如此,北来不为虚矣,并另有回信赞其押韵”如土委地。 1941年4月4日,燕京大学礼堂上演的京剧《春秋配》倾倒观众,剧中小生李春发的饰演者正是学生周汝昌。周氏小生一招一式之美,一音一字之妙,深为梨园票友所推崇。1941年日本侵略者在制造珍珠港事件的同时又举兵占领了燕京大学,强行把教授们从北京押往山东的集中营,学生被遣散。周汝昌回到家里,继续以书为师,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才又经过复试继续回燕大西语系完成学业。而此时的燕大教授阵容已远非昔日可比,曾给他讲过两次课却让他一生敬重的顾随教授也已流亡他校。于是,周汝昌开始了与顾随先生长达20年的笔墨问学。毕业时,他的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老师破例请学生周汝昌吃饭,并告知其论文一字未改全票通过。似《文赋》这等涵盖广博且文字艰深的骈体文,即便翻译成白话文也十分不易,何况是译成英文。这年正值燕大开办中文系研究院,周汝昌在教授们的举荐下应考,成为被研究院录取的第一名研究生。此后,他又把《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介绍到欧洲,也把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以《离骚》的文体翻译成中文。 周汝昌从进入小学直到大学毕业,经历了失学、停课、逃难、沦陷,这中间被历史环境所迫而虚耗的宝贵光阴竟达11年之多。 1940年周汝昌二十三岁时和十七岁的毛淑仁结为连理。毛淑仁表字芝仙,曾号岫眉。结婚那时,华北正处于日寇侵华的苦难岁月。  周汝昌在怀念妻子的文章中,对妻子的贤惠、聪颖的感激之心、赞赏之语跃然纸上,使人若感同身受,不由得生起对这位女子的敬仰。 周汝昌在自传中曾说其一生写作多得贤妻毛淑仁的臂助,尤其是当时条件之艰辛,其功更不可泯灭。贤妻素喜书法,每写字幅,她皆能评定,得出优劣,不失毫厘。她不仅内助辛苦,病时还为他抄录资料,以解周汝昌目坏难读小字之困。如今,淑仁已不在了。六十载糟糠夫妻,患难伴侣,所历万言难述。她是一个善良仁厚的慈悲为怀者,一生劳瘁,助其为文写字,缝衣做饭。在危难中表现出无畏的护其申冤的高尚精神。周汝昌平生的这点学术成就,其中包涵着她的辛勤甘苦,这种无形迹的贡献,是他难以忘怀的。 本已在诗词、书法、戏曲、翻译等领域颇有建树的周汝昌,随后又步入了“研红”。周汝昌少年时就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后来又从母亲手里看到古本《石头记》。然而促其真正步入“研红”之路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数胡适先生的影响。1947年,时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一直进行《红楼梦》版本研究的四兄周祜昌自天津寄来的一函,说他新近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首有胡适之的一篇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去燕大图书馆周汝昌查证。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并在《天津民国日报》副刊发表。看到文章的胡适之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据周汝昌回忆,围绕《红楼梦》胡适先生曾给他7封书信,除1封遗失外,另外6封均已公之于众。1948年夏初,正在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带着讨教《甲戌本石头记》的疑问,应胡适先生之邀从西郊学校进城,拜访胡适先生。让周汝昌意外的是,胡适先生居然慷慨地将珍贵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借与他拿走细看,后又托时在燕大授课的小说专家孙楷第将自己珍藏的《四松堂集》乾隆抄本和有正书局石印大字戚序本拿给他研究。对此,周汝昌曾不止一次感叹道:胡先生能平等对他,还对他爱护有加,其人品和学问少有人比。因为研究红楼梦,他从四川大学的外文系调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任编辑,也由于这本书,他在政治运动中被批判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繁琐考证”典型代表,由“红”变成“黑”。在后来的2005年,周汝昌出版了20余万言的《我与胡适先生》,书中首次详细介绍了二人围绕《红楼梦》所进行的学术探讨,评说了胡适先生与红学的渊源和贡献。 文革期间,周汝昌也遭受了冲击。1968年,作为“周扬文艺黑线上的活标本”,周汝昌被关进了“牛棚”。1969年中秋被下放到了湖北咸宁向阳湖干校。1970年8月下旬,周汝昌接到通知:因工作需要,调回北京。启程那天周汝昌到总部办手续,打开公函一看,“今奉中央周总理办公室专电致湖北军区司令部:调人民出版社周汝昌回京工作”,周汝昌的“黑人”身份一下子转变了。 自1974年离开从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之位调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后,周汝昌纷繁的学术研究中又增加了一项工作:应中外大学和研究机构之邀讲说《红楼梦》。即便是在步入90岁高龄后,只要身体允许,他从来都是不讲任何条件地乐而往之。1986年8月至1987年8月,周汝昌应美国鲁斯基金会之邀以威斯康辛大学访问教授身份赴美一年。周汝昌除研究著述外,还为威斯康辛、普林斯顿、纽约市立和哥伦比亚4所大学及亚美文化协会讲解《红楼梦》,演讲内容精彩纷呈,给听众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此外,周汝昌还用英语在北京给40多家外国驻华使馆官员讲解过《红楼梦》,当时场面同样如磁铁聚沙。 周汝昌曾这样表露他一生的学术追求:一是把陆机的《文赋》翻译成英文,这个完成了。但第二个却半途而废了,那就是把中华文学论艺术论的经典之作《文心雕龙》50篇逐字逐句地重新考证梳理。虽然限于目力身体等条件,重证《文心雕龙》成为周汝昌无法实现的一大憾事,但此前完成的另一重要主题《兰亭序》的研究,总还是让老人有些慰藉。他曾多次慨叹,自己用于研究《兰亭序》和书法的工夫一点儿不比《红楼梦》少,研究成果受到启功、徐邦达、王学仲三大鉴定书家的肯定。由此扩之,1980年香港率先出版了他上世纪70年代写于“避震床”上的《书法艺术答问》,继而北京连续再版,印行数十万册仍不能满足读者需要。在这本类似讲义的《答问》中,周汝昌从用笔讲起,再到“八法”“三分”的结构,尤其是指陈书史书家得失的笔墨,多是闻所未闻的见解。对书圣右军碑帖真伪优劣的评判,更是如数家珍。他认为《兰亭序》的笔法最丰富,但是看坏摹本不行。明陈鉴本最好,最能启发人,它保存的原有笔法成分最多、最接近真相。自谦不是书法家的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平生作书多行草,其“横逸飞动、笔笔不苟、使转敷畅、作草如真”的周体法书,在众多书家中以势明法合意美之笔、英风俊骨之墨神采焕然,只是受目力所限,70岁后便极少动墨了。这也是周汝昌书法作品存世稀少的原因。 周汝昌从青年时双耳就逐渐失聪的他,戴着助听器还得别人在耳边高声吐字,左眼因视网膜脱落,1975年就已失明,右眼则需靠两个高倍放大镜重叠一起方能看书写字,写字则是是在比一般标准稿纸大一倍的“稿纸”背面任意书写,那似红枣般大的字如牛耕田般不停歇地在圆桌上诞生。没过几年,手稿上的字已经大过核桃,而且常常串行重叠,只有多年做助手的女儿伦玲认得父字,将其在电脑上敲出存储。后来周汝昌右目仅存的那一丝视力也不复存在,创作方式不得已而改成了口述,女儿伦玲一个人忙不过来,幼子建临提前退休加入进来协助姐姐专事录音记录。2002年,周汝昌曾对采访他的记者说,他虽然84岁了,经历了大悲、大喜,但很留恋人间事。像他这样的人积累一点东西不容易,他写作的精力非常旺盛,几乎每天写几千字的文章,女儿简直打不过来。他靠半只眼睛拼命干,就是因为还有没做完的工作,他积累了几十年,就是要把成果留给后人。 周汝昌先后任燕京大学西语系教员、华西大学与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编辑、是第五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大观园文化协会顾问,中国曹雪芹学会荣誉会长、《红楼梦学刊》编委等职。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首批终身研究员。1980年赴美国出席“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1984年受国家委派赴苏联考察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1986-1987年,获美国鲁斯基金,赴美国访学讲学一年并任威斯康辛大学客座教授;2002-2008年,数次登上百家讲坛,讲授唐诗宋词鉴赏、解读《红楼梦》以及中国四大名著等。2013年1月6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名家收藏委员会等主办,《收藏界》杂志等单位承办的“2012影响中国收藏界十大经典人物”在京揭晓。周汝昌先生入选。 红学研究  周汝昌关于曹雪芹的家世生平考证,使得人们对于《红楼梦》作者有了一个空前清晰的印象。  《红楼梦》汇校工作:周祜昌、周汝昌二位先生五十六年心血的结晶《石头记会真》,汇集已发现的现存于世的古抄本10余种,对其进行全面汇校,展示所有异文,使之成为接近曹雪芹原本真笔的一部可以信赖的《石头记》。  周汝昌把《红楼梦》上升到中华文化小说的高度,提出“红学”应定位于“新国学”,《红楼梦》应列为第十四经。周汝昌一生致力于红学研究,其研究方法师承于胡适,但又独树一帜。周汝昌重点考证了曹雪芹的身世与家世,并且仔细研究了大量清宫档案之后,得出了《红楼梦》是自传体小说的观点。并且通过对前八十回的仔细研读结合曹家史实,经过严密思考和逻辑推理,为人们揭开了隐藏在书中的深刻艺术内涵,伟大的诠释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的艺术成就。其研究观点为广大红学研究者和人民群众所接受。 红学观点《红楼梦》是一部自传性质的小说。 红楼梦的创作思想:第一、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文化小说,实际上它记载了中华民族文化万紫千红的大观与奇境。读懂了《红楼梦》,就能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第二、以写妇女人材的屈辱、不幸、悲惨,来写中国人材的悲剧,甚至人类人材的大悲剧。可惜这样一部伟大作品,硬是被狭隘地庸俗化为哥哥妹妹的爱情悲剧。《红楼梦》的主旨:大旨谈情(而非色空),具体就是:体贴,即孔子所说的“恕”,推己度人之义。《红楼》文化有三纲:曰玉、红、情。《红楼梦》的艺术手法,非仅仅是“形象塑造、心理刻画、描写逼真、分析细密”等西方文艺理论所言,更重要的是在于具有中华一切文学艺术的总特征:“传神写照、追魂摄魄”。《红楼梦》的结构章法:整部书所采用的是“大对称”的结构法,包涵了三次重要的元宵节与三次重要的中秋节,这是全书的六大关目。理解了它,又可发过来推考八十回以后的情节轮廓。《红楼梦》是了解中华文化的“总钥匙”。 红学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红楼梦》文本的鉴赏、审美、批评不在红学范围内,若“红学”仅局限“小说文艺学”(特别是移植西方的一套) 必然是路子越走越窄,必须回到“学”———即中华文化之学上来,那才海阔天空,前程万里。红学是中华文化震动世界的三大高峰和三大显学之一。红学应定位于新国学。 程伟元、高鹗所刊行的120回《红楼梦》,是有政治目的在内,程高本的后四十回是狗尾续貂,是对曹雪芹前八十回的主旨思想的弱化与歪曲。《红楼梦》原本108回,全书是12×9的大结构,以53、54回为分水岭。原书末有情榜,榜上108位女子,与《水浒传》的忠义榜相对应。 曹家的败落与康雍乾年间的政治斗争有关。曹雪芹,满族正白旗包衣人。曹雪芹是一位奇人异才,是大诗人、画家、思想家、历史家的“聚合体”,也是是一位创教之人:情教。曹雪芹父亲曹頫,祖父曹宣,曹寅之子曹颙死后,曹頫过继给曹寅,继任江宁织造。曹雪芹,关内祖籍河北丰润,关外祖籍辽宁铁岭。曹雪芹卒于癸未年(乾隆二十八年)除夕,出生于雍正二年闰四月廿六。脂砚斋即是史湘云,畸笏叟是脂砚斋的化名。脂砚斋并非如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李卓吾等与原批点作品毫无瓜葛,而是一位与着《红楼梦》及作者极其密切关系的人,他对《红楼梦》的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与贡献。《红楼梦》的主线:宝玉之经历、家亡、人散。《红楼梦》的主角:一、从贾府衰落史上,贾宝玉男主角,王熙凤女主角。二、从宝玉情途史上,贾宝玉男主角,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女主角。史湘云在八十回后,和宝玉结为夫妻。黛玉之逝,是在中秋之月夜,自沉于寒塘冷月之地。贾宝玉一生所亲厚、所依伴的《红楼梦》三部曲。第一部是与黛玉的情缘,不幸她早亡(木石前盟)。第二部是与宝钗的情缘,虽然成婚也没有白头偕老(“终身误”的金玉良姻)。第三部是家亡人散之后,经历了千辛万苦,最后宝玉、湘云会和而白首偕老(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一般读者以为,曹雪芹生前只留下了《红楼梦》前八十回。而周汝昌等学者认为,曹雪芹是写完了《红楼梦》的,只是八十回后的文稿因故迷失了。周汝昌根据脂砚斋批语提供的线索,阐述了他对《红楼梦》八十回后内容的研究成果,展现了一个完整的真本《红楼梦》。

红楼案是怎么回事?

周汝昌因有关文献的缺乏以及与胡适本人说法的不一致而一度成为一桩学术公案。
早期红学研究的几位主干人物如俞平伯、顾颉刚、周汝昌,都曾与胡适有过较为密切的交往。俞平伯、顾颉刚二人是胡适的学生,他们与胡适的交往情况因相关资料较为丰富并早已公开刊布,可以有比较清楚的了解。
后者则因有关文献的缺乏以及当事人说法的不一致而一度成为一桩学术公案,因事关学术史上的一些重要问题,正如当事者周汝昌本人所言,“形式上似乎只为对于一书一姓的研索追寻,实际上却与时代社会、学术风尚、文化潮流等等方面,都有其关联与意义。”
扩展资料:
红楼案争论的焦点:
在谈及这段交往时,周汝昌多强调两点:
一是胡适的慨然借书,将《四松堂集》、戚序大字本《红楼梦》,特别是将甲戌本《红楼梦》借给自己,“不管怎样讲,这种慷慨的作风在那时是不多见的”;
一是两人之间发生的分歧与争执。两人交往时间虽然不长,但在曹雪芹的生卒年、《红楼梦》的版本等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以致于胡适在其一篇文稿上“划了一个通页的大'十叉',并于眉上批注,将文稿寄回来,说这文章无处发表”。
这种争执与退回文稿之举显然对周汝昌的刺激很大,导致了他和胡适的绝交而且这一刺激也成了“《红楼梦新证》产生的真正根源与背景”。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周汝昌与胡适一段红楼公案
红楼案是指中国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经典小说《红楼梦》的作者身世的一种猜测和推测。根据一些文献和史料记载,曹雪芹的父亲曹寅曾参与过康熙年间的一个官员之间的纷争,因此被牵连进官场斗争之中,最终被控告有罪。一些学者认为,曹雪芹因此也受到牵连,被贬谪到贵州草堂小学教书,而《红楼梦》可能是他在贵州时期写成的。
然而,曹雪芹的个人历史并没有确切的记录,而且关于红楼案的猜测和推测也缺乏清晰的证据,存在许多争议。因此,红楼案仅仅是一种假设,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其真实性。对于曹雪芹的个人经历和《红楼梦》的创作背景,仍然存在许多未知和争议的地方。
厦门远 华 集团的老总赖昌星为了网络自己的保护网,建了一个红色的小楼,下面是吃饭的,唱歌的,洗澡的,顶楼是他的办公室,他的想法:下面你吃饱喝足了,歌唱了,舞跳了,女 人玩过了,到我办公室,大家就可以无话不谈了。现在成为反 腐 败 教 育的场所了
心情不好,就是一种无聊,无聊就是一种心理上的孤独,就是不快乐,要想使自己快乐,就是不要自己无聊,是心情不好。怎样才能让心情变好,听听歌,心情还烦,就是说你的烦闷还没得到解决和改善,那就让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莫名的难受,莫过于心空,心空了,就什么心情也没有了!至于为什么,那要看你自己的生活状况和身边事物的因素。郁闷和闷,有着不同的概念,郁闷有一种压抑的忧伤,闷只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心情。
.............
红楼案又称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其涉案金额之巨,办案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案件涉及面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经济大案,从而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案件的主角是厦门远华集团董事长赖昌星。其于1994年成立远华集团,从成立到1999年案发,远华集团从事走私犯罪活动达五年之久,走私货物总值人民币530亿元,偷逃税额人民币300亿元,合计造成国家损失830亿元,堪称中国1949年以来查处的最大一起经济犯罪案件。
另一方面,由于赖昌星为消费带来了福利,一些人们甚至把赖昌星看做英雄,视赖昌星为为民谋福的慈善家。
厦门湖里区的华光路。1996年9月,一座7层楼房拔地而起。红顶、红瓦、红墙、红窗、红门、红灯笼、红地毯,该着色的地方尽是红色。
这也是闽南侨乡一带的习俗,红,代表吉利,代表发财。晋江人赖昌星,把闽南人的这种心态演绎得淋漓尽致。正因为这座楼外观尽是红色,到过此楼的人干脆称之为“红楼”。
扩展资料
主犯归案
2011年7月23号,赖昌星被遣返回国,厦门海关缉私局依法对其执行逮捕,海关缉私部门和检察机关反贪部门依法对其涉嫌走私普通货物罪和行贿犯罪开展侦查。
经过查证,1996年到1999年赖昌星走私犯罪集团在厦门关区大肆走私香烟、汽车、成品油、植物油、化工原料、各种设备及其他货物,赖昌星本人或指示授意他人向数十名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涉案金额巨大,赖昌星本人及其他的犯罪集团骨干成员对涉嫌走私行贿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2011年12月30日,赖昌星涉嫌走私行贿犯罪一案已经依法侦查终结。 移送厦门市人民检察院公诉部门审查起诉,厦门市人民检察院已经依法受理此案。
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自2012年4月6日至4月22日对该案依法公开开庭审理,公诉人和辩护人到庭参加诉讼。部分群众、国家工作人员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庭审现场旁听。赖昌星的部分亲友也参加了旁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

周汝昌一个字归纳《西游记》是什么0?

著名学者周汝昌用一个“诚”字来概括、评价《西游记》。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周汝昌分别以一个字概括了几部名著的精神实质,将《三国演义》归纳为“忠”字,将《水浒传》归纳为“义”字,将《红楼梦》归纳为“情”字。
1918年4月14日,周汝昌生于天津的一家书香门第。他自幼好学,成绩很好,进入南开中学后,尤其喜欢学英语。1939年(21岁),周汝昌考入美国人开办的燕京大学西语系。
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被迫对日宣战。日军占领燕京大学,学生全部遣散,周汝昌只好回家。
1947年(29岁),抗战胜利后,周汝昌通过复试,回到燕京大学西语系,完成学业。毕业时,他的论文是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
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浪漫主义神魔小说,讲述了唐朝三藏法师与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一路历经坎坷,遭遇九九八十一难而终成正果的故事。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小说塑造了一系列神魔人物,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鲁迅先生曾评价到,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那么这样一部位列四大名著的西游记究竟是谁创造出来的?西游记的作者是不是吴承恩不一定。

被护士厌恶周汝昌讨厌的黛玉,应该如何评价?

胡适厌恶林黛玉的说法,可能源于他曾参加过的北平《晨报》评价《红楼梦》人物的“民意测验”。胡适对林黛玉的评价是“刻薄小气”,因此他不喜欢林黛玉。
即使是红学大家周汝昌老先生对黛玉的评价也有失客观公正。当然周先生红学泰斗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他的《红楼梦新证》是红学的发端,开创了一门新的学科——红学。
但是,对于林黛玉来说,我还想说,我是喜欢黛玉的,我也喜欢《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所有女子,因为她们都是可爱的,有缺点,但是却很真实,有真感情的女性群体。
我们且不论胡适的为人,和他对林黛玉的看法,也不论周老先生的态度,只来谈谈林黛玉这个红楼中的奇女子。
《红楼梦》中的女子,尤其是名列“金陵十二钗”的女子,在作者的笔下都是美好的女性,虽然她们各有缺点,但正因为这一点,才更真实,也更让人喜爱。哪怕是被人称为“狠毒”的王熙凤,“心机女”的袭人,作者也从来不吝惜赞美之词。因此,林黛玉绝不是令人厌恶的女性,而是聪明智慧,有才华,有灵气,又不失俏皮的,也不乏缺点的奇女子。
另外,如果从心理年龄划分的话,林黛玉其实是我们每个人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而薛宝钗却是我们踏入社会后心理变得成熟时期。
让我们具体来看一下。
每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是我们的性格还没有成熟稳定的时期,在这个年龄段,一般的表现就是真性情,敢爱敢恨,真实的性格流露,尤其是女孩子,有很多敏感,娇弱,小脾气,但是又可爱,又惹人疼。常常是内心的真实情感都表现在脸上,表现在言行举止中,对比一下林黛玉,就发现和我们在这个年龄段的表现是一样的。
林黛玉进贾府的时间大约是五六岁,这时候母亲刚刚去世,虽然有父亲,但是她在贾府也是寄人篱下的生活,一切都要依靠贾府。贾家是个什么地方,是公侯之家,大家族,人口繁多,人事复杂,是非很多。林黛玉出身书香门第,又满腹才华,父母一定是很疼爱她的,她又没有社会生活的经历,自然是比较清高自持。但是寄人篱下的生活,又让她不得不小心谨慎的生活,这就造成了她敏感多疑的性格。
贾家的主人也许对林黛玉很好,没有看不起她的意思,毕竟有骨肉亲情在。但是下人们就不敢保证各个对她像对自家的主子一样恭敬,黛玉可能有时候也能感觉到,基于她的年龄,还没有修炼成有城府的人,所以,经常会真性情流露,自然会被人认为她小心眼,刻薄小气了。
对比一下薛宝钗。薛宝钗一来比林黛玉大约大三岁左右,心理上自然要比林黛玉成熟一些,做事也会更稳重一些。而从薛宝钗的家庭成长环境来说,造就她谦恭隐忍,端庄持重的性格其实也是很心酸的经历

薛家是商人之家,来往的都是经商之人,商人的天性是什么?“无利不起早”“奸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耳濡目染,薛宝钗学会了看人脸色说话做事。
后来薛父早早去世,哥哥不成器,家庭由母亲操持,薛宝钗不得不帮着母亲分担家中事务,包括经商的一些事物。
在这种情况下,她纵然有满腹才华,也只好将自己的真性情隐藏起来,去打理一些和她闺阁小姐年龄和身份不相称的事物。这让她迅速地成熟起来,过早的进入成人世界,过早的变成了一个世故的成年人,带着面具生活。其实仔细想想薛宝钗的经历,也是蛮心酸的。
我们仔细想想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表现,其实就是我们自己,一个是未经世故,没有踏入社会之前的我们,天真率性,真情流露,自然而然的带着一些个性。另一个是我们成年后踏入社会,经历过复杂的人情世故,为了保护自己,学会了隐藏我们的真性情,变得圆滑,有心机,有城府,带着面具生活,连我们自己都开始不认识我们自己了。
所以大多数人喜欢林黛玉,是因为喜欢真实的自己,不欺瞒,不隐藏,可以放声大笑,可以想爱就爱,想哭就哭,还可以任性怼别人。
当我们仔细的读《红楼梦》读到后面的时候,就会发现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悄然无声的发生了变化。
在抄检大观园之前,薛宝钗和众姐妹以及贾家的一众年轻女孩在一起久了,多少放下了一些戒备,流露出了一些年轻女孩该有的活泼天性,也和大家一起爱玩爱闹了。但是“抄检大观园事件”让她看清了很多事情,她重新又变回那个带着面具生活的女子,与贾家的关系也就刻意拉开了距离。
而林黛玉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态也开始渐渐变得成熟。看她后来对待薛宝钗和薛宝琴以及史湘云的态度,还有她从苏州回来后,带回的礼物,每人一份,就可以看出她其实也是一个大方活泼的女孩。

请教周汝昌先生的简介!谢谢.

周汝昌,字玉言。男,汉族,1918年3月4日生于天津咸水沽镇。我国著名红学家,曾就学于北京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中文系研究院。他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先后任燕京大学西语系教员、华西大学与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编辑、是第五——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大观园文化协会顾问,中国曹雪芹学会荣誉会长。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贴津贴。
治学以语言、诗词理论及签注、中外文翻译为主;平生耽吟咏、研诗词、笺注、赏析、理论皆所用心,并兼研红学。有2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尚有几部正在印制之中。其中《红楼梦新证》是第一部、也是代表作。
1980年赴美国出席“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1984年受国家委派赴苏联考察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1986-1987年,获美国鲁斯基金,赴美国访学讲学一年并任威斯康辛大学客座教授。
生平简介
周汝昌,这位著名的红学家,似乎从小就与《红楼梦》有缘,在孩提时,就听母亲讲述《红楼梦》里的故事。在他脑海里,远远地出现红楼人物的影子。二十年后,这位青年意外发现了曹雪芹生前好友敦敏的《懋斋诗钞》,这一重大发现,为研究曹雪芹提供了重要史料,由此使周汝昌沉醉红学,一生不醒。这正应了他的《献芹集》扉页上的一句话: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
周汝昌一生坎坷,二十几岁,双耳失聪,后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仅靠右眼0.01的视力支撑他治学至今。《红楼梦新证》、《曹雪芹传》、《书法艺术》、《杨万里选集》,这一部部穷尽毕生心血研治的作品,展示了周先生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和造诣,远非“红学家”一词所能概括。今虽已是耄耋之人,思维较先前毫不逊色,每日仍笔不停挥,著书立说。
周汝昌主要作品:
1980年赴美国出席“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1984年受国家委派赴苏联考察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1986-1987年,获美国鲁斯基金,赴美国访学讲学一年并任威斯康辛大学客座教授。
红学专著:《红楼梦新证》(40万字),1953年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三月内连销三版,后增订至80万言,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曹雪芹》(14万字),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增订至20万字的《曹雪芹小传》,1980年天津百花出版社出版;《恭王府考》(12万字),198O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献芹集》(40万字),1985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石头记鉴真》(20万字),与周祜昌合著,198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红楼梦与中华文化》(18万字),1989年工人出版社与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分出;《红楼梦的历程》(11万字),198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恭王府与红楼梦》(20万字),1992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曹雪芹新传》(23万字),1992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红楼艺术》(19万字),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红楼梦的真故事》(27万字),1995年华艺出版社出版;《红楼真本》(12万字),1998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周汝昌红学精品集》(184万字),1998年,华艺出版社出版;《风流文采第一人》(25万字),1999年东方出版社出版。
学术专著:《范成大诗选》(22万字),1959年、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白居易诗选》(20万字),与他人合著,1962年作家出版社、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杨万里选集》(28万字),1962年中华书局、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书法艺术问答》(8万字),1980年香港中华书局、1982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分出;《诗词赏会》(20万字),198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东方赤子·大家丛书·周汝昌卷》(28万字),1999年华文出版社出版;《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周汝昌卷》(54万字),1999年安格教育出版社出版。
其他成果:《石头记人物画》(题诗40首),197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岁华晴影》(23万字),1997年上海东方出版社中心出版;《胭脂米传奇》(18.5万字),1998年华文出版社出版;《砚霓小集》(30.8万字),1998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脂雪轩笔语》(18万字),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此外,主编了《红楼梦辞典》、《中国当代文化大系·红学卷》;校订过新版《三国演义》、《红楼梦》、《唐宋传奇选》,并撰序文;为《中国古代文学词典》、《唐宋词鉴赏词典》、《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词典》、《中国历代短篇小说选》、《诗词典故词典》。《〈红楼梦〉世界语版》等撰写了序文;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序跋与专栏文章发表于各地报刊。
红学家——周汝昌
引言:周汝昌老先生是当今最重要的红学家,是考证派红学的集大成者。
....周汝昌(1918—)字玉言,天津市人,男,汉族,研究员,曾用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
....南开中学毕业后考入燕京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转中文系研究院深造。此后历任燕京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1954年起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中学时代就在南开中学校刊及其他报刊发表论文、杂文、诗词等,大学时翻译、研究鲁迅的《摩罗诗力说》、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等。此后主要从事曹雪芹及其《红楼梦》的研究,同时还从事禅学与文艺关系的研究,《三国演义》的校定、注释和评介,《水浒传》的评注和唐宋诗歌的评注等。已出版论著多种和大批论文,主要有:《红楼梦新证》、《范成大诗选》、《杨万里选集》、《白居易诗选》(合著)、《曹雪芹》、《书法艺术问答》、《献芹集》、《石头记人物画》、《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合著)等。同时,他是第五——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大观园文化协会顾问,中国曹雪芹学会荣誉会长。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贴津贴。
....周汝昌一生坎坷,二十几岁双耳失聪,后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仅靠右眼0.01的视力支撑他治学至今。
....红学专著:《红楼梦新证》(40万字),1953年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三月内连销三版,后增订至80万言,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曹雪芹》(14万字),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增订至20万字的《曹雪芹小传》,1980年天津百花出版社出版;《恭王府考》(12万字),198O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献芹集》(40万字),1985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石头记鉴真》(20万字),与周祜昌合著,198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红楼梦与中华文化》(18万字),1989年工人出版社与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分出;《红楼梦的历程》(11万字),198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恭王府与红楼梦》(20万字),1992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曹雪芹新传》(23万字),1992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红楼艺术》(19万字),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红楼梦的真故事》(27万字),1995年华艺出版社出版;《红楼真本》(12万字),1998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周汝昌红学精品集》(184万字),1998年,华艺出版社出版;《风流文采第一人》(25万字),1999年东方出版社出版。
....新著: 《红楼夺目红》(作家出版社)..以短文讲“大旨”。全书130余篇,从赏析曹雪芹“绝特”个性,提出史湘云才是《红楼梦》全书主角,到刘姥姥在全书中的重要性,以及红学研究者极少触及的红楼小人物的见解等观点。
...........《石头记会真》(海燕出版社二○○四年五月出版 十卷 共计五百万字 周祜昌 周汝昌 周伦玲 校订)“……,56年的大愿,总算成为现实。在红学研究史上,此书的出现应该有它应得的地位与价值,若能达到二百多年来比较系统全面地“斥伪返本”的初步成果,大体可以存于书林艺海、文化渊薮之间,个人的得失短长,就微末不足挂在心头了。…… ..——周汝昌”
附:“我已经不是红学界的人了。”
....记者在不止一个地方看到他说“我已经不是红学界的人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白呢?周老说:“我研究的其实不仅仅是红学,我主要研究的是诗学、书法、中华文化学。”有人曾抱怨周老将“红学”转变成“曹学”了,其实也与周老这个宽泛的研究范围有关,他认为研究《红楼梦》不是仅研究遣词造句,更要研究《红楼梦》所映射出来的所有历史信息,这些信息无疑都承载着传统文化。周老除了上述研究范围之外,他还是一个外文教师。他说:“从去年到今年,我一直在用外文给外国客人讲《红楼梦》。”这一层原因之外,其实还包含着其他因素:国内人对红学一词并不是都抱有好感。这也许与历史记忆有关,向来红学研究就与政治的联系过于紧密。再者,周老告诉了记者当今红学界的沉闷。这沉闷包括学术方面的沉闷:现在红学研究进展缓慢。“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红学著作,但无论其规格、其品质,有价值的不多。” 另一方面的沉闷则是来自学术界的环境风气,“为什么我说一句话,大家亿万双眼睛盯着,议论,围剿?如果是严肃的批评我欣然接受,可是我遭遇的都是非学术的话,漫骂,造谣,攻击,所以我说,我最好还是离开这个所谓的界,我是界外人。我弄自己的学问不是很好吗?”
回答者:易伊 - 大魔法师 八级 3-27 10:02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100% (1) 不好
0% (0)
其他回答共 1 条
周汝昌,字玉言。研究员,男,汉族,1918年4月14日生人,籍贯天津。曾就学于北京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中文系研究院。先后任燕京大学西语系教员、华西大学与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编辑、是第五——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大观园文化协会顾问,中国曹雪芹学会荣誉会长。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贴津贴。
治学以语言、诗词理论及签注、中外文翻译为主;平生耽吟咏、研诗词、笺注、赏析、理论皆所用心,并兼研红学。有2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尚有几部正在印制之中。其中《红楼梦新证》是第一部、也是代表作。 1980年赴美国出席“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1984年受国家委派赴苏联考察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1986-1987年,获美国鲁斯基金,赴美国访学讲学一年并任威斯康辛大学客座教授。
红学专著:《红楼梦新证》(40万字),1953年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三月内连销三版,后增订至80万言,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曹雪芹》(14万字),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增订至20万字的《曹雪芹小传》,1980年天津百花出版社出版;《恭王府考》(12万字),198O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献芹集》(40万字),1985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石头记鉴真》(20万字),与周祜昌合著,198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红楼梦与中华文化》(18万字),1989年工人出版社与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分出;《红楼梦的历程》(11万字),198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恭王府与红楼梦》(20万字),1992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曹雪芹新传》(23万字),1992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红楼艺术》(19万字),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红楼梦的真故事》(27万字),1995年华艺出版社出版;《红楼真本》(12万字),1998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周汝昌红学精品集》(184万字),1998年,华艺出版社出版;《风流文采第一人》(25万字),1999年东方出版社出版。
学术专著:《范成大诗选》(22万字),1959年、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白居易诗选》(20万字),与他人合著,1962年作家出版社、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杨万里选集》(28万字),1962年中华书局、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书法艺术问答》(8万字),1980年香港中华书局、1982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分出;《诗词赏会》(20万字),198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东方赤子?大家丛书?周汝昌卷》(28万字),1999年华文出版社出版;《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周汝昌卷》(54万字),1999年安格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他成果:《石头记人物画》(题诗40首),197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岁华晴影》(23万字),1997年上海东方出版社中心出版;《胭脂米传奇》(18.5万字),1998年华文出版社出版;《砚霓小集》(30.8万字),1998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脂雪轩笔语》(18万字),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主编了《红楼梦辞典》、《中国当代文化大系?红学卷》;校订过新版《三国演义》、《红楼梦》、《唐宋传奇选》,并撰序文;为《中国古代文学词典》、《唐宋词鉴赏词典》、《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词典》、《中国历代短篇小说选》、《诗词典故词典》。《〈红楼梦〉世界语版》等撰写了序文;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序跋与专栏文章发表于各地报刊。
参考资料:http://www.liyuan.net/zhuanti/article2.php?a=view&aid=384
周汝昌简介:
周汝昌,字玉言。研究员,男,汉族,1918年4月14日生人,籍贯天津。我国著名红学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1918年3月4日生于天津咸水沽镇。燕京大学西语系毕业,曾就教于华西大学、四川大学。
· 18岁以下勿点 商搜
· 投入1万年利100万 图

· 18岁少女神秘捞钱手段
· 做别人没想到的好生意

· 2万开韩国服装店 稳赚
· 床上钱 真是赚疯了

周汝昌,这位著名的红学家,似乎从小就与《红楼梦》有缘,在孩提时,就听母亲讲述《红楼梦》里的故事。在他脑海里,远远地出现红楼人物的影子。二十年后,这位青年找到曹雪芹生前好友敦敏的《懋斋诗钞》,这一重大发现,为研究曹雪芹提供了重要史料,由此使周汝昌沉醉红学,一生不醒。这正应了他的《献芹集》扉页上的一句话: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
周汝昌一生坎坷,二十几岁,双耳失聪,后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仅靠右眼0.01的视力支撑他治学至今。《红楼梦新证》《曹雪芹传》《书法艺术》《杨万里选集》这一部部穷尽毕生心血研治的作品,展示了周先生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和造诣,远非“红学家”一词所能概括。今虽已是耄耋之人,思维较先前毫不逊色,每日仍笔不停挥,著书立说。
治学以语言、诗词理论及签注、中外文翻译为主;平生耽吟咏、研诗词、笺注、赏析、理论皆所用心,并兼研红学。有2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尚有几部正在印制之中。其中《红楼梦新证》是第一部、也是代表作。
周汝昌主要作品:
1980年赴美国出席“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1984年受国家委派赴苏联考察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1986-1987年,获美国鲁斯基金,赴美国访学讲学一年并任威斯康辛大学客座教授。
红学专著:《红楼梦新证》(40万字),1953年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三月内连销三版,后增订至80万言,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曹雪芹》(14万字),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增订至20万字的《曹雪芹小传》,1980年天津百花出版社出版;《恭王府考》(12万字),198O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献芹集》(40万字),1985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石头记鉴真》(20万字),与周祜昌合著,198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红楼梦与中华文化》(18万字),1989年工人出版社与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分出;《红楼梦的历程》(11万字),198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恭王府与红楼梦》(20万字),1992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曹雪芹新传》(23万字),1992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红楼艺术》(19万字),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红楼梦的真故事》(27万字),1995年华艺出版社出版;《红楼真本》(12万字),1998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周汝昌红学精品集》(184万字),1998年,华艺出版社出版;《风流文采第一人》(25万字),1999年东方出版社出版。
学术专著:《范成大诗选》(22万字),1959年、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白居易诗选》(20万字),与他人合著,1962年作家出版社、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杨万里选集》(28万字),1962年中华书局、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书法艺术问答》(8万字),1980年香港中华书局、1982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分出;《诗词赏会》(20万字),198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东方赤子·大家丛书·周汝昌卷》(28万字),1999年华文出版社出版;《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周汝昌卷》(54万字),1999年安格教育出版社出版。
其他成果:《石头记人物画》(题诗40首),197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岁华晴影》(23万字),1997年上海东方出版社中心出版;《胭脂米传奇》(18.5万字),1998年华文出版社出版;《砚霓小集》(30.8万字),1998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脂雪轩笔语》(18万字),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此外,主编了《红楼梦辞典》、《中国当代文化大系·红学卷》;校订过新版《三国演义》、《红楼梦》、《唐宋传奇选》,并撰序文;为《中国古代文学词典》、《唐宋词鉴赏词典》、《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词典》、《中国历代短篇小说选》、《诗词典故词典》。《〈红楼梦〉世界语版》等撰写了序文;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序跋与专栏文章发表于各地报刊。
周汝昌,字玉言。研究员,男,汉族,1918年4月14日生人,籍贯天津。我国著名红学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1918年3月4日生于天津咸水沽镇。燕京大学西语系毕业,曾就教于华西大学、四川大学。
周汝昌,这位著名的红学家,似乎从小就与《红楼梦》有缘,在孩提时,就听母亲讲述《红楼梦》里的故事。在他脑海里,远远地出现红楼人物的影子。二十年后,这位青年找到曹雪芹生前好友敦敏的《懋斋诗钞》,这一重大发现,为研究曹雪芹提供了重要史料,由此使周汝昌沉醉红学,一生不醒。这正应了他的《献芹集》扉页上的一句话: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
周汝昌一生坎坷,二十几岁,双耳失聪,后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仅靠右眼0.01的视力支撑他治学至今。《红楼梦新证》《曹雪芹传》《书法艺术》《杨万里选集》这一部部穷尽毕生心血研治的作品,展示了周先生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和造诣,远非“红学家”一词所能概括。今虽已是耄耋之人,思维较先前毫不逊色,每日仍笔不停挥,著书立说。
治学以语言、诗词理论及签注、中外文翻译为主;平生耽吟咏、研诗词、笺注、赏析、理论皆所用心,并兼研红学。有2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尚有几部正在印制之中。其中《红楼梦新证》是第一部、也是代表作。
周汝昌,这位著名的红学家,似乎从小就与《红楼梦》有缘,在孩提时,就听母亲讲述《红楼梦》里的故事。在他脑海里,远远地出现红楼人物的影子。二十年后,这位青年找到曹雪芹生前好友敦敏的《懋斋诗钞》,这一重大发现,为研究曹雪芹提供了重要史料,由此使周汝昌沉醉红学,一生不醒。这正应了他的《献芹集》扉页上的一句话: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
周汝昌一生坎坷,二十几岁,双耳失聪,后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仅靠右眼0.01的视力支撑他治学至今。《红楼梦新证》《曹雪芹传》《书法艺术》《杨万里选集》这一部部穷尽毕生心血研治的作品,展示了周先生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和造诣,远非“红学家”一词所能概括。今虽已是耄耋之人,思维较先前毫不逊色,每日仍笔不停挥,著书立说。
治学以语言、诗词理论及签注、中外文翻译为主;平生耽吟咏、研诗词、笺注、赏析、理论皆所用心,并兼研红学。有2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尚有几部正在印制之中。其中《红楼梦新证》是第一部、也是代表作。
周汝昌(1918—)字玉言,天津市人,男,汉族,研究员,曾用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
....南开中学毕业后考入燕京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转中文系研究院深造。此后历任燕京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1954年起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中学时代就在南开中学校刊及其他报刊发表论文、杂文、诗词等,大学时翻译、研究鲁迅的《摩罗诗力说》、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等。此后主要从事曹雪芹及其《红楼梦》的研究,同时还从事禅学与文艺关系的研究,《三国演义》的校定、注释和评介,《水浒传》的评注和唐宋诗歌的评注等。已出版论著多种和大批论文,主要有:《红楼梦新证》、《范成大诗选》、《杨万里选集》、《白居易诗选》(合著)、《曹雪芹》、《书法艺术问答》、《献芹集》、《石头记人物画》、《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合著)等。同时,他是第五——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大观园文化协会顾问,中国曹雪芹学会荣誉会长。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贴津贴。
....周汝昌一生坎坷,二十几岁双耳失聪,后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仅靠右眼0.01的视力支撑他治学至今。
....红学专著:《红楼梦新证》(40万字),1953年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三月内连销三版,后增订至80万言,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曹雪芹》(14万字),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增订至20万字的《曹雪芹小传》,1980年天津百花出版社出版;《恭王府考》(12万字),198O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献芹集》(40万字),1985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石头记鉴真》(20万字),与周祜昌合著,198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红楼梦与中华文化》(18万字),1989年工人出版社与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分出;《红楼梦的历程》(11万字),198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恭王府与红楼梦》(20万字),1992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曹雪芹新传》(23万字),1992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红楼艺术》(19万字),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红楼梦的真故事》(27万字),1995年华艺出版社出版;《红楼真本》(12万字),1998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周汝昌红学精品集》(184万字),1998年,华艺出版社出版;《风流文采第一人》(25万字),1999年东方出版社出版。
周汝昌简介:
周汝昌,字玉言。研究员,男,汉族,1918年4月14日生人,籍贯天津。曾就学于北京燕京大学西语系本科、中文系研究院。先后任燕京大学西语系教员、华西大学与四川大学外文系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部编辑、是第五??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大观园文化协会顾问,中国曹雪芹学会荣誉会长。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贴津贴。
治学以语言、诗词理论及签注、中外文翻译为主;平生耽吟咏、研诗词、笺注、赏析、理论皆所用心,并兼研红学。有2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尚有几部正在印制之中。其中《红楼梦新证》是第一部、也是代表作。
1980年赴美国出席“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1984年受国家委派赴苏联考察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1986-1987年,获美国鲁斯基金,赴美国访学讲学一年并任威斯康辛大学客座教授。
红学专著:《红楼梦新证》(40万字),1953年上海棠棣出版社出版,三月内连销三版,后增订至80万言,197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曹雪芹》(14万字),1964年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增订至20万字的《曹雪芹小传》,1980年天津百花出版社出版;《恭王府考》(12万字),198O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献芹集》(40万字),1985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石头记鉴真》(20万字),与周祜昌合著,1985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红楼梦与中华文化》(18万字),1989年工人出版社与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分出;《红楼梦的历程》(11万字),1989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恭王府与红楼梦》(20万字),1992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曹雪芹新传》(23万字),1992年外文出版社出版;《红楼艺术》(19万字),199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红楼梦的真故事》(27万字),1995年华艺出版社出版;《红楼真本》(12万字),1998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周汝昌红学精品集》(184万字),1998年,华艺出版社出版;《风流文采第一人》(25万字),1999年东方出版社出版。
学术专著:《范成大诗选》(22万字),1959年、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白居易诗选》(20万字),与他人合著,1962年作家出版社、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杨万里选集》(28万字),1962年中华书局、197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书法艺术问答》(8万字),1980年香港中华书局、1982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分出;《诗词赏会》(20万字),1987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东方赤子?大家丛书?周汝昌卷》(28万字),1999年华文出版社出版;《当代学者自选文库?周汝昌卷》(54万字),1999年安格教育出版社出版。
其他成果:《石头记人物画》(题诗40首),1979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岁华晴影》(23万字),1997年上海东方出版社中心出版;《胭脂米传奇》(18.5万字),1998年华文出版社出版;《砚霓小集》(30.8万字),1998年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脂雪轩笔语》(18万字),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此外,主编了《红楼梦辞典》、《中国当代文化大系?红学卷》;校订过新版《三国演义》、《红楼梦》、《唐宋传奇选》,并撰序文;为《中国古代文学词典》、《唐宋词鉴赏词典》、《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词典》、《中国历代短篇小说选》、《诗词典故词典》。《〈红楼梦〉世界语版》等撰写了序文;另有大量学术论文、序跋与专栏文章发表于各地报刊。
周汝昌的红与黑(文摘)
一部震惊学界的名著,一门悲剧性的学术,一个大起大落的人生,如何交集在一个又聋又瞎的学者身上?
●误会:简单地把我当成红学家是外界的一种误会。我很不喜欢“红学家”这个称谓,也不喜欢“红学界”这个说法。
●罪证:在“文革”中,我所有有历史价值的旧信件大都散失了,而胡适的6封信由于是极重要的政治罪证,反而被完好地保存下来。
●死亡:我是留恋人间事的,虽然我的一生有那么多艰难困苦,有那么多不如意。对于死我还没想过,至少还没来得及提到日程上去想。
周汝昌,红学家。人们都会这样认为。可是,周汝昌本人却说:“简单地把我当成红学家是外界的一种误会。我很不喜欢“红学家”这个称谓,也不喜欢“红学界”这个说法。”
这种回答让人大感意外。是什么原因使他把毕生的精力和时间都倾注在《红楼梦》这本书上?又是什么原因使他在82岁高龄的今天,却矢口否认自己是红学家呢?面对这位白发苍苍、身材瘦弱的老人,让人一时不知该问他些什么?
一部《红楼梦新证》的出版,使他红极一时,成为当时的热点人物,因“红学”成了”红人。这部《红楼梦》也曾经给他带来过厄运,使他因“红学”成为“黑人”。《红楼梦》影响了他的一生,“红”与“黑”的人生经历不断转换伴随着他。这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欣喜也有酸楚。他品尝够了其中的苦与乐,悲与喜,荣与衰的人生大滋味。
曹雪芹10年辛苦,滴泪为墨,研血成字,成了《红楼梦》。
周汝昌却用了50年心血,完成了几百万字的专著,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按他自己的话说,一生的精力与其说用在了研究《红楼梦》上,不如说用在了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上。
抵御声色要招
走进周汝昌的书房,见他背对着门正伏案甚低,对我的到来充耳不闻。周汝昌的女儿走过去在他耳边大声喊道:“客人来了”。他抬头用一只手搭在耳边问:“你说什么?”转过身见我,笑了。迎上来握住了我的手说:“不好意思我耳朵不好使了。”“没关系。”我说,“我可以用纸条提问题。”他女儿说:“用纸条恐怕也不行,他一只眼完全看不到了,另一只眼只有0.01的视力,只能算是半只眼。”我不由望了望他书桌上写的东西,见满是字,可我几乎认不出。周汝昌的女儿又说:“他的字只有我一个人能认。”
我坐下后,开始为自己发愁,我不知用什么方法和他交流。其实这种担忧是多余的,因为先生是一个十分有经验的采访者。他让我坐在沙发上,自己顺手拉了一只小椅,面对面坐了,膝盖刚好顶住我的膝盖。他说“你问吧!你可以趴在我耳边嚷嚷,我基本上能听到。”这样我一下就放松了,这哪里是采访,是一次名副其实的促膝谈心。
既然是谈心,我便把事先准备好的采访提纲扔到了一边。我问;“您的耳朵是什么时候听不到的?”
“那是1954年,我奉调回京,住东城北面门楼胡同。我住正房,南有大窗,北有小窗。一日,天降大雨,电闪雷呜,我正站立窗边看雨,冷不防一声霹雳,一条火龙从北窗入,又从南窗出,这条火龙从我左耳边走过,相距不过一寸。我当时只觉得天崩地裂,脑袋嗡地一响,天地便一片寂静,从此非有雷鸣般之声我是听不到的。你想有龙从耳边过,我不“聋”才怪呢!”
听了老人的叙述我不由露出惊异之色,望望先生的女儿,想从她那里得到证实,她笑了笑说:“这只是一个原因,和小时候得病也有关。”
我又问:“您的眼睛又是怎么失明的?”
“由于长期搞研究工作,1974年忽然两眼要失明,周总理闻知后亲切关怀,指示人民文学出版社给周汝昌一定要找个好医院,不能让他失明。后来找到协和医院最有名的大夫。我现在还剩下这半只眼,要感谢周总理,感谢那个眼科大夫。眼睛总算没有彻底失明,可再也不能做编辑工作了。”
“您从1974年开始眼睛就不行了,耳朵也听不见了,是什么原因使您把文化研究工作坚持到今日的?”
“老子说:『五色令人盲,五音令人聋』。看来不见不闻乃是抵御声色的要招。怎奈耳目虽可掩住,还有一颗心呀!心还不肯闲着,又要听又要看的。从1974年到今天,凭着这半只眼苦作,又写出了几百万字。有关于《红楼梦》研究的,也有关于诗词书法的。”
34岁由“红”变“黑”
“是什么契机使您走上了《红楼梦》研究之路的?”
“那真是机缘巧合,同时这也和胡适分不开。
“那时候我还是燕京大学的学生。1947年一次偶然的机遇我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发现了曹雪芹好友敦敏的诗集。这是胡适先生多年以来为了考证曹雪芹想找而没找到的。我翻开一看大为惊喜。里面有六首直接咏及到曹雪芹的诗。这不单是文学作品,也是重要的史料呀!
周汝昌由此写下了第一篇红学文章,这篇文章发表在当年的《民国日报》上。此文引出了周汝昌和胡适的一段佳话。胡适看到周汝昌的文章之后,非常高兴,主动给周汝昌写了一封信,此信也在报上发表。这样一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周汝昌说:“我是十分感念胡适先生,但是我们的学术观点有所不同。胡适先生的信,当时对我的考证只同意一半,另一半有所保留。我当时是一个少年,少年气盛,也不知道天高地厚,也不知道言语轻重,就又写了一篇文章和胡适先生辩论。”
胡适不久就回了信,一来二去,从1947年的冬天到第二年的秋天,胡适共给周汝昌写了6封信,探讨红学问题。胡适也许设想到他的6封信给了一位年轻学生极大的鼓舞,使周汝昌从此走上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红学研究之路。我不由好奇地问:“这些信都还在吗?”
周汝昌回答:“这些信都成文物了。在“文革”中,我所有有历史价值的旧信件大都散失了,而『胡函六通』(胡适的6封信)由于是极重要的政治罪证,反而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与胡适的书信往来成了周汝昌红学研究生涯的开始,随着研究的深入,周汝昌冒昧向胡适借阅由胡适收藏的极为珍贵的《甲戌本》。
周汝昌说:“当时我和胡适没有见过面,他就敢把那样一部珍贵的藏本借给我。是由一位叫孙楷第的先生从城里带来,用旧报纸裹着,上面用很浓的朱笔写了『燕京大学四楼周汝昌先生收』。我当时是一个学生,胡先生很讲礼貌,用了『先生』这样的字眼,这张旧报纸我一直珍藏至今。”
周汝昌看到这个藏本大为震惊,曹雪芹的原本和当时流行的本子有如此不同。1948年暑假周汝昌将这部世人未见的奇书带回了老家,周汝昌四哥周枯昌一见,惊呆了!原来曹雪芹的《红楼梦》被程(指《程乙本》)高(鹗)歪曲篡改得如此厉害。可惜原本纸张已经黄脆,让人不忍翻阅。
“这怎么办呢!没法研究。我的哥哥说,好!.我下决心现在就用墨笔和朱笔工楷把书抄录一遍。当时没有影印本。可惜这个本子现在找不到了。1949年北平解放前夕,局势紧张,我想到《甲戌本》还在我手中,担心若有失损,无法补偿,应将书归还原主。于是我专程赶到胡府,东城东厂胡同一号。当时未见胡适本人,有一中年男子开的门,称其为胡适公子。我便把书交给了胡公子,匆匆告辞。”
据史料记载,胡适离开北平南下时,他抛下了家中的万卷藏书,只带走了两部书,其中一部就是周汝昌还给他的《甲戌本.红楼梦》,可见此书之宝贵。通过几年的研究,周汝昌完成了近40万字的《红楼梦新证》。此书由其兄周祜昌用蝇头小楷清缮出来,交付出版社。1953年《红楼梦新证》出版,立即轰动了海内外学界。当时周汝昌正在四川大学任教。出书后上海长风书店门前排起了长队,书脱销了,三个月内赶出三版。在北京文代会上几乎人手一部。远在大洋彼岸的胡适后来在文章中写道:“汝昌的书功力真可佩服,可以算是我的一个好徒弟。”《新证》出来后,毛泽东也看了,在《毛泽东读评五部经典小说》中有两处提到《新证》。
1954年周汝昌被中宣部特电从四川大学调回北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了一个编辑。后来批俞(平伯)批胡(适)运动逐步升级,周汝昌很快变成了“资产阶级胡适派唯心主义”的“繁琐考证”的典型代表。周汝昌由“红”变“黑”时年34岁。有趣的是当时美国一个红学家叫米乐山的,还在著作中称周汝昌为“红色红学家”。
“红学界让我受不了”
我笑了,问:“您说起《红楼梦》简直如数家珍,可是为什么您却不愿让人称您为红学家呢?”
“首先,我已不是红学界的人了。我在海外住了一年,1987年回来之后,我就向当时的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希凡同志谈了我的愿望,不想在红楼梦研究所了,我退出。红学界的人事,种种复杂关系太费神,我是一个老书生,几十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我没有那种能力处理红学界中的利害关系,我何必在那方面费精力呢!还有,目前舆论界,一般的群众对红学不了解,认为你们这些人吃饱了没事研究些哥哥妹妹恋爱……这简直是糟透了。再者,所谓红学界的某些人和某些事让人起不了敬意,一般人有微词,我混在里面,什么事都扣在我头上,让我受不了。我退出不参与这其中的事,我做自己的学问。”
“但是,大家都知道当年把您从四川调到北京,就是因为您的《红楼梦新证》的出版。”
“可是,我调京之后,当年的10月我就一步步地成为了批判的对象。以后所有红学界的事情不但不是我主持,我连知道的权利都没有。可是,不明真相的人,特别是学术界的一些人仍然认为我当初调来主持红学的一切。还有一点就是我和红学界的一些红学家没有共同语言。”
“一部《红楼梦》在中国有其特殊的地位,它是和我们新中国政治文化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您能谈谈这是为什么吗?”
“红学的位置是由毛主席提高的,这事人人皆知。但是后来运动扩大化了,有些一发而不可收。这已不是红学的问题了,这是学术思想的大运动,震惊了世界。”
“《红楼梦》不但对中国人的政治生活影响深远,同时也影响到文化生活。在中国的历史上恐怕没有一部文学作品能有这样大的影响。”
“是的,《红楼梦》这种普遍地被重视、爱好、谈论、研究、表现、表演,这已不是简单一部书的问题了,这是一种现象。我们可称其为红楼梦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包含了对它的研究,还包含了许多红学研究者,也包含了红学界这个特殊的团体。这种现象的根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死我还没想过”
“刚才我们谈论的大多是一些学术性话题,我现在想问一点您个人的问题。您的一生可谓是大起大落,由红变黑,有黑变红,您能否谈一下在您一生中最痛苦的记忆是什么?”
“说实话红学是一门悲剧性的学术,选择了它本身就是一种悲剧。第一流的大学者不屑为之,对它有兴趣的又不够资格,于是就落到了我辈之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痛苦。当然这种痛苦只是我个人的小悲痛,真正的大悲痛是和整个民族的生死存亡联系在一起的。”
周汝昌说到这里静静地沉默了,我望着他默默地体会着他说的那种痛。过了一会儿他说:“你刚才问我一生中最痛苦的回忆是什么,我告诉你那是在抗战时期。当时我正在燕京大学读书,珍珠港事件后,日本人把燕京大学封了,把学生遣散了,当时辅仁大学登出广告招编,很多同学都去了,很多同学为了求学都去了!我坚决没去,回到了天津老家。回到老家也不安宁,当地有一个叫新民会的汉奸组织专门搜罗失学失业的青年学生为他们服务,我当时只有藏在地窖里。我的老家离天津市四五十里,属于一个大镇。有一天我亲眼看见当地惟一的一个小学,教师领着一队小学生打着新制的太阳旗去村口迎接日本驻军。那小太阳旗是用白纸制的,就是一张白纸中间用红墨水画了一个红圈圈。当时在阳光下,小学生手中的小太阳旗刺痛了我的眼睛。我觉得我当时的心在流血,心都碎了。所以今天你问我最痛苦的记忆,那伤口一下便被触动了。唉--”
周汝昌的痛是我们民族的痛。眼前的老人几乎被一种痛苦的回忆攫住了,为了改变一下他的情绪,我连忙又问:“一生中让您最高兴的事是什么?”
“我1968年被关进『牛棚』”隔离审查,差不多一年后,我被下放到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由于我的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让我看菜园子。有一天队部头头对我说,北京工作需要你,要调你回去。我当时一点都不敢相信。到总部去拿公函,拿到一看,天哪!是周总理办公室给湖北军区司令的专电,调周汝昌回北京工作。你可以想像我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这是我平生最高兴的一件事。至今我还保存着专电的复制件。由此我一下又从黑人变成了红人。那是1970年9月5日,这是我的纪念日。外面风传我和周总理有联系这不是胡说吗!我一个小民当时哪能和周总理联系上呀!
我被周汝昌大起大落的经历所震撼。面对眼前的耄耋老人,我问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您今年已是82岁的高龄了,您是怎么看待生与死这个问题的?”
“我希望多活几年。不是贪生怕死。像我这样年纪的人积累一些学识很艰苦。刚积累了一些东西,人刚成熟,理解认识刚开始深刻了,可是已到了快结束生命的时候。这是人类的不幸,也是人类文化的损失。我对生命的理解是一个综合性的,主要是精神智力,而不是纯自然的生命。说到我自己,我是留恋人间事的。虽然我的一生有那么多艰难困苦,有那么多不如意。我现在半只眼睛拼命干,就是因为我还有没做完的工作,这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我觉得自己的身体还很健康,对于死我还没有想过,至少还没来得及提到日程上去想。人的生命不是到他身体死亡为止,用另外一个方式还可以延续,还可以作贡献。因为他死后思想还存在,他还有弟子、子女作为他的继承人,他还有著作存于世。

红楼事件是怎么回事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按文学史的习惯,大致划分为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形式有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
说《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峰,意即说它是集大成者。
《红楼梦》是古典文学形式的集大成者中国古典文学不仅仅有诗词歌赋、散文小说,还有很多的文学理论。比如在魏晋时期,曹丕就写过《典论·论文》,这是最早的文学批评。
除过这些,还有很多传奇、志怪小说等。
这些文学形式,在红楼梦里都有,而且造诣很深。
诗词歌赋,在《红楼梦》里俯拾皆是,大观园里的人,动不动就作诗,很多人信手拈来。
他们写完诗词歌赋之后,还会互相品评一番,哪里写得好,哪里写的不好,这便是文学批评,是很理论的事情了。
作者通过《红楼梦》里的诸多人物,把古典文学的各种样式都展示了遍。而作者所展示出来的无论是思想、才情、形式、气度和意境都是相当厉害的。
《红楼梦》是一部宏大的社会写真集《红楼梦》以寓言传说的形式开篇,用“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模糊状态,表达了“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的态度真实地为我们揭露了一段历史的真实。
在红楼梦里有400多个人物,而每个人物的丰满和细腻程度也都是绝无仅有的,这些人物都是众生相的写照。
和《三国演义》不同,红楼梦写的是“现实”事,表的是作者的“真性情”。
是有自我表达的世俗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历史演义,是评书类似的东西,书写成后作者主观意志的表达并不太多,更像是一个通俗化的历史。
而《红楼梦》不同,它是“满纸荒唐言”荒唐不荒唐作者自己知道,而读者自己也知道。
作者通过这一系列的人和事,把自己对待生活、爱情的想法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这和以往的志怪、传奇小说都不同,作者不是为了讲故事,他是在写人,是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在《红楼梦》之前还有一本惊世之作《金瓶梅》,但《金瓶梅》太过糜腐,情节和篇幅状态也都受限,相比于《红楼梦》,弱了不少。
古典小说的最高峰综上,《红楼梦》就相当于乾隆的“十全武功”把古典文学所有的招式都收入其中,而每个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具备古典小说所有的特点之后,又在思想性、艺术性有了更大的提升。
最为关键的是,把作者和作品的关系,作者和人物的关系,作者和读者的关系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革。
由此,《红楼梦》成为古典小说的最高峰。
关于《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在各种文学史中已经是公认的一个说法。无需多表,各位可以参考各种权威版本文学史的说法。我只提供几个最近的佐证来说明《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高峰位置。
前些天做资中筠先生的新书《有琴一张》的发布会,吴敬琏先生来到现场之外,中央文史馆馆员王立平先生也来到现场。王立平先生是87版《红楼梦》的作曲,《枉凝眉》《葬花吟》这些经典曲子和《红楼梦》一起成为经典。资先生和茅沅先生对谈之后,资先生现场弹奏了一曲《阳关三叠》。主持人让王立平先生做现场点评。第一次听王先生的发言,他对于音乐的理解确实异于常人,他说资先生虽然不是专业的钢琴家,但是一个80多岁的老人能将钢琴弹得这么好,真心让人敬佩,可以看到音乐能让一个老人多么的生动与鲜活。那时的场景真像是87版红楼梦某些场景的重现,让人感动。
因为出版的关系,身边也有同事在做周汝昌先生讲红楼的书,就像我们在市面上看到的,各种关于《红楼梦》的书都会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去年新世相策划了青春版的《红楼梦》,做了大量的营销。今年又有两家出版社重新出版了《红楼梦》,还有白先勇讲红楼梦的新书,白先勇先生在一次活动中讲,《红楼梦》是可以一辈子看的“天书”。从白先勇先生的言辞中,想到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中,胡适,俞平伯,周汝昌,冯其庸等大量文学史人物系统研究过《红楼梦》,“红学”也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门类。可以看出《红楼梦》的长盛不衰的地位,说它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并不为过。
红楼事件,就是赖文峰专门为杨钰莹盖了一所极具奢华的七层小楼,然后找一些年轻漂亮的小姐在里面,在红楼里,完成一下见不得光的权财交易,红楼的头牌和老鸨,就是杨钰莹和董文华。
商人贿赂高官
最后还可以逃跑到国外
逍遥法外的事
大概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吧!

戴临风的人物生平

戴临风,原名戴永成,1920年11月出生于辽宁省新宾县苇子峪。新宾县位于辽宁东部,属于长白山的支脉,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满族的故乡,清王朝的发祥地。在戴临风的记忆中,那里群山环抱,一水中流,风光秀丽,物阜民丰。他出生在一户满族小商人家,父贤母慈,尤得祖母疼爱。八岁入学,聪慧过人,每试必能名列前茅,九岁时便可写信,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不想好景不长,祖母突然病故,为人正直的父亲经商遭人暗算破产,1931年5月举家迁往天津,靠父亲在天津泸台盐务局职员的微薄薪俸谋生。不久,“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他们真正是有家难归,直到2000年戴临风才得以重回苇子峪。1935年,戴临风毕业于天津市立第三小学,考入北平东北中学。这是一所东北流亡子弟学校,1931年为张学良所创办,隶属于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张学良亲任校长,王化一任代理校长,实行军事化管理,配备有一个警卫营的全部装备。学校抗日气氛很浓,每年九月十八日都要举行阅兵、军事演习,并绝食一日。还设有纪念警钟,要学生毋忘国耻。然而,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签订后,取缔各种救亡活动,限令东北流亡团体撤出。东北中学被迫迁往豫鄂交界的鸡公山。对于鸡公山,戴临风记忆犹新,他写道——“鸡公山,好风光,南下武汉北信阳。军阀靳氏留大厦,五百人居有课堂。多国外旅起别墅,时闻钟声出教堂。座座清脊藏樾处,为我留出寝寐房。半山云海半山雨,天上人间共一方。”在鸡公山,戴临风经历了“二一九”学潮,深为进步学生抗日热情所感染,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西安事变后,学校失去了张学良的保护,国民党当局借机要取缔东中,河南绥靖主任刘峙甚至提出要将东中数百学生押送出山海关外,欲借日军之手消灭,终因怕引起公愤而作罢。遂以镇压叛乱为名,于1937年除夕之夜将东中包围缴械。还撤换代理校长孙恩元,让CC特务份子赵雨时来接任校长,引起东中师生的强烈不满,戴临风后来回忆时写道:“一石激起千层浪,星火燃爆炸药箱。护校声浪如潮涌,鸡公山上烽火狂。半数学子赴武汉,救亡总会作后防。我虽未满十七岁,毅然出走到武昌。”东中学生的护校斗争长达半年之久,直到1938年4月,在东北抗日救亡总会的支持下,湖北省教育厅被迫撤去赵雨时校长职务,改派无党无派的东北籍地质学家马廷英为校长,同时宣布将东中改为国立东北中学。由于戴临风在护校斗争中的积极表现,很快被介绍加入东北抗日救亡总会。应该说,这是戴临风开始参加革命的标志。马廷英就任东北中学校长时,还聘来了进步老师高兰和张佑彦(石光)。高兰是抗战时期著名的朗诵诗人,在鸡公山时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抗战诗歌《鸡公山,你多么年轻!》。而石光则是中共地下党员。随着日寇铁蹄的日渐逼近,东北中学在马校长的带领下再次南迁,经湖北武昌,到湖南桃花坪,再到四川静宁寺,跨越四省,行程两千五百里,历经波折。学校每到一地,在石光老师的带领下,开展抗日宣传,石光老师也成了戴临风革命道路的引路人。1987年6月28日,时年79岁的石光偕夫人到北京戴临风家作客,他们把酒忆旧,激动不已。戴临风即席填词《水调歌头》,其词写道:“伏骥思千里,髦耋恋童心。当年烽火神州,师友浴征尘。揖别鸡公、黄鹤,小憩桃坪、筑市,剑阁叩川门。随迹播松柳,留观后来春。 胸襟阔,天地窄,羡飞云。武陵溪短,延水方识问津人。半世翻腾起伏,赢得闲花谧境,谈笑数欢辛。卌载都不见,谁忍却金樽。” 经过一年多的艰难跋涉,东北中学师生终于于1939年7月到达四川省威远县自贡的静宁寺安定下来。东北中学与另一所东北中山中学共居一寺,一墙之隔。这时的戴临风已是高年级的学生,成为学生会的成员。很快学校秘密成立了党支部,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学生会不仅民主选举了校长,还成立了“九月剧团”,请高兰老师为艺术指导,将能歌善舞、能说会写,具有各方面艺术天分,政治上愿意动员群众团结抗日的集中起来,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抗日宣传活动。九月剧团开展抗日宣传的主要形式就是歌咏、话剧和壁报。活动遍及威远县,在群众中影响很大,甚至当时的报纸连篇累牍进行报道。戴临风至今不忘在自贡的一次演出时,差点挨打的情形。剧团在自贡街头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由戴临风饰演卖艺老人,当他举鞭痛打因饥饿无力而倒地的女儿时,扮演工人的同学在大喊“住手”声中冲进来夺下鞭子,没想到他后面竟跟着两位愤怒的观众直奔而来,举拳便打。全场观众也跟着喊打,经过一番解释方才未酿成大祸。有趣的是,当他表示悔恨,以手拍头,啊的一声,却引来一阵笑声,原来他为了化装成白发苍苍的老艺人时,在头顶撤了一把面粉,这一拍竟拍得云雾缭绕,让凝重的气氛顿时轻松了许多。就这样,年方18岁的戴临风为了抗日,和文艺结缘,为日后成为党的宣传干部打下了基础。然而,为了遏制东北中学蓬勃的抗日宣传活动,国民党当局调来了一个化学老师王涣彬,在学校建立三青团组织,千方百计地破坏九月剧团的演出活动。戴临风后来写诗称王涣彬为“牛魔王”,上课时怀揣手枪,向学生灌输“一个主义一个党”,不想却偏碰上于永昌。这个蒙古某王公的义子,身材魁梧,好打抱不平,对进步学生的抗日活动颇为支持。他见王涣彬掏枪示众,气愤不过,拿出匕首插在桌子上,吓得王涣彬溜出了教室,引来学生们一阵哄笑。对于三青团,进步学生展开的针锋相对的斗争,使其始终不能公开活动。时值长沙大火之后,九月剧团团长黄德普写出剧本《火》,讽刺国民党当局所谓的“焦土抗战”,不顾百姓的死活。在学校演出后,师生们非常气愤,却招来了王涣彬的报复,反污演出为奸党活动,黄德普为“汉奸”,勾结警察要逮捕黄德普,得知此消息后,校党支部通知黄德普连夜离校,并决定解散九月剧团,让暴露身份的学生离开学校,前往成都。尚未入党的戴临风也在其中,从此离开了东北中学,赴东北抗日救亡总会成都分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在成都,党组织利用和四川省电台的关系,让戴临风等每周在电台广播一次歌曲,进行抗日宣传。由于戴临风的进步表现,经过党组织的多年考察,未经候补,就直接批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都东总组织遭到国民党破坏后,戴临风先后转赴陕西凤翔东北竟存中学和咸阳中心小学任教。1942年7月调到延安陕甘宁边区艺术干部学校任教。同年10月,在延安边区文协工作。1944年,担任西北文艺工作团研究室主任。1948年,胡宗南部包围延安,妄图消灭我根据地。在延安保卫战中,他作为抗大创作组的负责人,带着组织交办的任务,冒着危险来到了战场前线。不料,国民党36师突然向他所在的壶梯山开炮,一块炮弹片击中了他身边的同志,戴临风幸免于难。戴临风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带领同志们勇敢杀敌,由于他在延安保卫战的突出表现,被边区政府评大功一次。1949年,戴临风调任中共西北局宣传部任干事。1953年,奉命调往中宣部,担任宣传处干事。1954年,根据党中央“我们要及时了解基层宣传工作”的指示,他主动要求去陕西渭南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作为西北慰问团成员,去朝鲜前线慰问我志愿军。美军依仗强大的武器优势,飞机在天空中横行霸道,低空扫射,追击他们的马队。当时情况非常危急,幸亏部队用高射机枪反击,不然后果不堪设想。1959年,反右倾运动开始,戴临风因公出差,不在中宣部机关。待他回来后,看到中宣部机关大楼里贴满了大字报,其中还有他们宣传处秦川的大字报,于是,顺口说了声:“哪儿有那么多右派?”第二天,他就莫明其妙地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当时中宣部内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这“三面红旗”有不同看法的九名干部称为“九条大鲨鱼”,说他们要吃人,要让我们亡党亡国。戴临风替秦川说了两句公道话,也成了“大鲨鱼”,随后便被调离了中宣部。 戴临风调离中宣部后,被发派到安徽省来安县施官公社劳动改造。幸运的是,由于是首次从中央下放,一同下放的9条“大鲨鱼”中,除2人戴上右倾机会主义帽子外,其余七鲨全都分配担任社队干部。戴临风是最小的一条,担任了生产大队支书,除劳动、开会、学习外,还可自由到小队走走,社员都叫他“戴书记”,一年的劳动改造,反而成了深入基层了解的好机会。九鲨事件澄清后,戴临风回到中宣部等候分配。此时北京电视台刚刚成立,总理批示由中宣部调一人到北京电视台当领导。就戴临风和新中国电视事业结下了半生缘。1962年,戴临风先后担任台新闻部主任、副台长。1958年成立的北京电视台百业待兴,尚未形成规模。自从他去后,便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他竭尽全力抓新闻播出,经过中央批准,创办了《新闻联播》栏目,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成为全国观众每日必看的主打节目。“文革”期间,北京电视台同样是混乱不堪,受到严重干扰,以至于节目无法保证正常播出。1967年初, 因为电视节目的匮乏,停播了一个月,这是中央电视台历史上绝无仅有,直到 1967年2月4日才恢复播出,也只能是每周播一次。1973年1月,中央任命任继胜为北京电视台台长,徐国盛、戴临风、王枫、孟启予为副台长,一直到1976年。作为军人出生的任继胜对电视台业务并不精通,因此从一开始,已经担任副台长10年并兼任新闻部主任的戴临风,实际主管电视台的各项业务工作。据多位中央电视台老人回忆,在他们印象中,从1973年起到1982年,戴临风是以副台长的身份,实际承担中央电视台一把手的工作,任继胜直到1980年3月才从中央电视台调出,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当时确定中央电视台的标志为“CCTV”,有的领导反对,说中国电视台为什么要用外国字?戴临风说:TV是国际上通用的电视台缩写(Television),第一个C字母是代表中国(China),第二个C字母代表中央(Central)。这是因为我们电视台要向国外宣传的因素。经过一场争论,戴临风的意见被定下来。他还请人设计了卫星轨迹的台徽,一直延用至今,流行世界。1979年,他亲自带队赴香港采购影片,在中国电视史上首次引进了美国电视剧,这就是一度引起轰动的《大西洋底来的人》。随后《加里森敢死队》、《神探亨特》以及后来在《正大综艺》中播出的《侠胆雄狮》、《成长的烦恼》,都曾经在中国电视剧市场上风靡一时,并且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为了解决电视台制作节目的经费问题,戴临风开辟了为中外客户做广告宣传的业务。当明有人认为,电视台是党的宣传喉舌,怎么能播广告?这事反映到时任党的总书记胡耀邦那里,胡书记说,“他们不播广告,谁给他们钱做节目?”总书记的话使得戴临风这一开创性的工作获得支持。此外,他还在节目形式上进行改进,从国外购进了一批有关动物的电视片,开辟《动物世界》栏目,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直到现在仍长盛不衰。不过,他对中央电视台的贡献远非这些,最为突出的在于他对中国原创电视连续剧的发展具有突破性的贡献。最初,编剧许欢子把一本刊物上发表的小说《敌营十八年》改编成六集电视连续剧,当时电视连续剧这种艺术形式在我国还没有搞过,戴临风拍板可以一试。拍出后,播出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这种形式在当时并不为观众所接受。1979年,导演王扶林从英国考察回国,提到英国改编的莎士比亚剧集,十分畅销,深受全世界观众欢迎。戴临风当即决定,也要把中国自己的文学经典改编成电视连续剧。首当其冲,就是要拍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消息一出,可谓是石破惊天!因为红学界历来论战不休,首先在剧本改编上就很难办。戴临风在诗中回忆道:“内部定案尚顺利,传言社会翻了天。你们胆大诚可爱,没把祖宗脸丢完,红学岂可轻易碰,国之瑰宝万世传。标点符号不可动,改成戏文准难堪。更有低俗村头语,难登大雅不予谈。”尤见他当时压力之大。但戴临风决心已定,“塞听东讽西嘲,拼却老颜红”,就是拼出老命也要干下去。为了拍摄《红楼梦》,戴临风倾注了全部心血。从组织班子,统一思想,到剧本的编审,无不亲历亲为。他担任摄制级领导成员,参与改编、摄制全过程,聘请专家、学者、作家讨论剧本,最终由他拍板定谳,这其中需要的是相当的识见和魄力。三十六集红剧反复修改、审查,累计近百集,夜以继日,前后数年。这期间历经波折,面对各种责难,毫不动摇。电视剧播出之后,后六集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学者丁维中认为:“红”剧全然改变甚至抽掉了以“理”为基础的金玉良缘和以“情”为基础的木石前盟的对立冲突;这条重线索处理的失当,是导致全剧性失败的关键之一。“红”剧的全部,看不出黛玉哭哭啼啼,吵吵闹闹的深刻原因;中部,宝黛爱情的情节断了线;直到最后,宝钗还在争取“备选”入宫,而贾母竟对木石前盟原想“恩准”,打算选择咯血不止、病入膏肓的黛玉为“宝二奶奶”,如此等等,不仅缺乏逻辑根据,而且根本上改变了宝黛爱情悲剧的性质。参加87版红楼梦播出后学会研讨会的专家们则一致认为:虽然,高鹗的续作劣于雪芹的原著已有定评,多有悖于原著也为世人所知,但它毕竟通过了时间的考验淘汰了众多的续书流传至今。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符合了人们审美心理的需求,补全了《红楼梦》,而且因为它以个别情节的精彩描写确立了自身的价值,越剧《红楼梦》的成功又大大强化了人们对高续的接受和认同。因此,改编者明智的态度,应该是尽可能吸收高续合理的部分,使其最大限度地接近曹雪芹的美学理想,并将故事尽量敷演得合乎事理人情。电视剧虽然以前八十回正文伏线,“脂批”的提示、红学研究成果为强有力的改编依据,但终于未能补续出超过高鹗水平的结尾。伴随着批评,流言四起:87版《红楼梦》之所以对后四十回进行颠覆性的改编,是因为在当时的红学阵营中,周汝昌一派较冯其庸、李希凡一派占明显上风;而冯其庸、李希凡之所以不当87版《红楼梦》的顾问,是因为他们对后四十回的改编相当不满……而事实上,《红楼梦》剧组在北京饭店举行成立仪式,同时发布顾问委员会名单,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各大报都曾发表。当时的顾问名单中并没有冯、李两位。个中原因并不是因为剧本,剧本是半年之后才写好的。李希凡曾公开表示,《红楼梦》不可改编,曹雪芹之所以用小说这个体裁来写《红楼梦》,不是用绘画,不是用诗歌,不是用戏曲,就是因为他找到了小说这个最佳载体,《红楼梦》剧组不可能找一个公开反对改编的学者做学术顾问。红学大家、当时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冯其庸要求顾问人选须经他同意,亦被剧组认为是一个不可能满足的要求。至于著名红学专家周汝昌也不可能为后40回如何改拿主意,当时他在美国。今人很难想象,在当时,后40集究竟如何拍是一个有高度风险的政治难题。为了规避风险,剧组曾经想过A版、B版的方案:A版对后40回进行颠覆性的改编;B版严格遵照广为流传的120回本;A版先拍,B版后拍。但到了拍摄后期,运转了几年的剧组已将散场。670万的拍摄经费,在当年是天文数字。但其中,中央电视台投资的七八十万,主要用于建大观园一期,大观园所在的北京市宣武区政府投资近100万,余下由一位山东农民企业家投资,但钱迟迟不能到齐。剧组在北京西山租了一个部队厂房搭景,每搭一个景之前,一定要考虑的因素是这个景可以拍多少场戏。像太虚幻境一类,只能用一次景而且花费不菲的情节,只好忍痛舍掉。三位主角——欧阳奋强、陈晓旭和邓婕拍一集的报酬是300元,剧组经常出外景,一个考虑就是为了给演员们争取到额外的外景补贴。拍到后期,三位主角还是嫌片酬太少,联合起来罢工,要求把报酬从一集三百元提高到一集八百元……A、B版计划很难执行下去。中央电视台台长戴临风当众决断:就按A版拍,出了事,我担着。 态度坚决,语出铿锵。此前,他大胆启用了年轻的编剧周岭,创造性地进行改编,恰当地处理了原续作的情节衔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的确需要勇气。戴临风的表态无疑是对年轻探索者的保护,为此,周岭和戴临风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周岭后来回忆说,认识戴临风以来,戴身边的人就从来没有叫过他“戴台长”或者“戴老,大家全都叫他“老戴”,包括《红楼梦》剧组当年那些小妮子和小男孩们。其中可见戴临风在整个红剧工作人员心中的亲和力。可以说,没有戴临风,就不会取得87版《红楼梦》播出的成功。1987年,当《红楼梦》播出后,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反响,可谓是一炮而红。紧接着海内外购片者纷至沓来,这对于当初那些说三道四、自命不凡的专家们,无疑是开了个玩笑。正如戴临风所写得那样:“众口同声皆道好,虽存瑕点玉尤真,但愿微解其中味,不负雪芹一片心。”然而,戴临风并不居功,在片中只以“总监制”冠名,其高风亮节,堪为后世楷模!1990年,戴临风再拍《三国演义》,于十年后的1994年播出同样取得成功,和红剧一样至今在全国各大电视台播出,不仅影响了几代人,也改变近百演员的人生命运。2003年《红楼梦》剧组20年后在《艺术人生》再聚首,83岁的戴临风就作为特别嘉宾来到了“大观园”,大家见面唏嘘不已,激动不已,对于参与红剧的拍摄无不感到自豪。 1982年,62岁的戴临风被免去副台长的职务,被任命为中央电视台的顾问。1985年,他正式从顾问的位置离休。戴临风晚年不幸罹患老年痴呆症,一向风趣、诙谐的老人,只能呆呆地坐在椅子上。2009年春节刚过初七晚上(1月30号),89负的戴临风悄然去世,享年89岁。纵观戴临风的一生,有人感慨说:“一个在延安保卫战中立功授大奖的八路军老战士,却没有军衔;一个在党中央宣传部门工作敢说真话的老干部,却被打成了右派;一个使近百名演员火起来的老领导,最终自己却站不起来了……”

红楼梦后四十回

谁知道《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真相,麻烦告诉我一下,先谢啦
红学研究历来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律:几乎每一位研究《红楼梦》的,他(她)的所有文章,总是在有意无意间向着一个目标坚定不移的挺进,那就是《红楼梦》的后四十回究竟是怎样的?而且,到末了,这个问题总是会成为其研究的中心或者成为困扰其一生的梦。
老实说,我也逃脱不了这个规律的折磨。也因此,我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在汇集了自己关于小说的所有理解和感悟之后,力图在脑海中延续出那些人物后来的悲欢离合聚散始终来。
不要小看这种思考,它是艰难的也是痛苦的,但更是快乐的。而正是在经历这样无数个冥想之夜后,我决定尝试着写出完整的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大致故事情节,遵循的基本原则有两个:一是曹雪芹先生彻底而尊重事实的大悲剧精神,即使后来贾府中兴也是隐含着悲剧色彩的,不过是又一轮悲欢离合的开始罢了;二是力图人物的行为逻辑符合前八十回的定位。
我想这样一来,我写出的后四十回的故事就不至于太不靠谱。 还需要说明的是,之前的两篇文章《曹著红楼梦后四十回故事梗概之上》和《曹著红楼梦后四十回故事梗概之下》我已经做过尝试,但经过之后的思索和朋友的提醒,感觉还是有不尽合理和疏漏之处,毕竟《红楼梦》的人物和线索太过于复杂过于多了。

而且,分两部分看完,既不方便也不过瘾,因此,决定修改完善并合二为一,也作为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个暂时性的小结吧。毕竟,以我目前对小说的理解,我的续就是这么点水平。
好了,不废话了,开始: 1.转眼三年过去。 一转眼,老太妃一年国丧以及贾敬三年家丧已满,三年过去了,此时的贾宝玉已经十九岁,而林黛玉已经十八岁了。
贾母已经在暗暗筹划二人的婚事。贾琏因为疑心尤二姐之死是王熙凤所为,对王熙凤渐渐冷淡,并逐步发展为冷言冷语,虽经平儿从中调和也无济于事。
贾琏对平儿倒是越来越好了。 2.贾探春“和亲”远嫁番邦。
朝廷因与海域番邦有争端,为避免兵戈相见,决定和亲。因为贤德妃贾元春的缘故,当今皇上对贾府女儿的才德修养一直很是欣赏,为此,皇上钦点从贾府女儿中选一人“以皇贵妃之妹”身份和亲。
彼时,贾迎春已嫁中山狼孙绍祖,惜春年幼且才学不及探春,只有探春入选,被迫远嫁,从此天各一方。贾探春“和亲”之日,贾府老幼洒泪相送,贾宝玉则郁闷不已,深恨朝廷无能,拿女孩做挡箭牌。
但贾探春虽然远嫁,却凭借自己的才干,成为番邦一位广受尊敬的王妃,也算善果,此是后话。 3.史湘云出嫁。
继贾探春和亲远嫁之后,史湘云也与订婚的卫家公子卫若兰成婚。卫若兰是一位谦谦君子,气质高雅,与纯真开朗的史湘云琴瑟相和相得益彰,婚后生活幸福美满。
4.贾政升官。 贾探春和亲远嫁,虽然是骨肉别离,但于贾府而言,却也是一番荣耀,毕竟,继贾元春成为皇妃之后,贾探春也成为了番邦的王妃,为朝廷做出了贡献。
而此二女皆贾政之女,为此,贾政官升一级,做到了工部侍郎,也就是建设部副部长。 5.贾元春怀孕与贾宝玉、林黛玉的婚事。
伴随着贾探春和亲远嫁,以及贾政的升迁,贾府似乎又进入到了新一轮的“上升通道”,而更加令人惊喜的是,这个时候,皇妃贾元春怀孕了。这不仅对于皇室来说是喜讯,对于贾府来说更是天大的喜讯,这意味着贾府从此与皇室有了骨肉血脉的联系,贾府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必将得到极大的巩固和提升。
为此,贾母决定喜上加喜锦上添花,遂与贾政、王夫人和王熙凤私下商议,莫若等皇妃贾元春喜诞皇子或公主之后,就让贾宝玉与林黛玉成亲。彼时贾宝玉二十岁,林黛玉十九岁,既避免了贾珠那样的年幼成亲导致的早夭,更应和了贾妃之喜。
只是怕贾宝玉过于欢喜而更不专心读书,也怕贾宝玉和林黛玉相处过于尴尬,暂时不对外公布。贾政很是赞同这门亲事,王夫人虽然内心不情愿,却也不敢辩驳。
王熙凤一直担心如果薛宝钗成为贾宝玉妻子,自己荣国府管家奶奶的地位不保,此时心愿得逞,自然欢喜。 6.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
迎春、探春、史湘云出嫁,薛宝钗搬走,大观园已经十分冷清,贾宝玉郁闷不已,好在有林妹妹相伴,不幸之中大幸也。贾宝玉和林黛玉其时心迹已明,相处得含蓄自然而默契。
林黛玉从王熙凤以及平儿处隐约预感到她和贾宝玉不过一年就要成亲,反而有意疏远宝玉,并暗示宝玉少来潇湘馆,因此,二人表面反而疏远了。 7.忠顺亲王的反击。
就在贾府顺风顺水之时,贾府的政敌也是“坏了事”的忠义亲王老千岁的政敌的忠顺亲王从一贯贪赃枉法的贾雨村处看到了扳倒贾府的希望。于是,王府长史唆使手下陆续收罗和买通了被贾雨村发配的门子以及贾琏和王熙凤的心腹小厮兴儿和旺儿,获得了能够治罪于贾府的证据,包括: 贾珍和秦可卿的“爬灰”,贾琏国丧家丧期间偷娶尤二姐,贾雨村迁就薛蟠命案以及帮助贾赦为非作歹,王熙凤干预张金哥婚姻官司致使两人丧命,王熙凤不守妇道欺夫虐妾并买凶告状及杀人未遂,以及贾府家风严酷致使多人死亡有失国戚风范等事件。
忠顺亲王作为皇室近亲,本来就有在宗人府议事的特权。忠顺亲王将这些事情写成密折,呈报给了极为重视厚德仁孝以及极为欣赏贾府厚德仁孝的皇上。
面对证据确凿言之。
红楼梦后40回,续的很好?今天看到某红学家说,大多数学者认为红楼
高续红楼后四十回到了近代才主流认为是伪作,之前为什么没人发现?说明其中有它的好处.而最近有些研究认为后四十回非高续作而为原稿整理,也是一派观点.试问有多少人是接受了后40是伪作然后读后楼,或读后才发现40是伪作?很多看不起后40的读者是事前带着有色眼镜看后40的,所以觉得狗尾续貂,如附骨之疽.平心而论,后40有其魅力的.说下个人意见:十多年前初级阶段读红没觉得后40多么坏,中期阶段读熟后觉得后40坏的果然人神共愤,百无一是.但时间到了现在再读,觉得后40这样已经很好了,虽然有些段落很令人失望,但无妨也有些段落很美好.我想,随着年龄渐增,感受经历时间沉淀之后,你会对不只后40也有前80都将新的体会的.后40现在看不下去那就听之任之,先欣赏前80吧.。
红楼梦后40回
我不知道你是在哪听来的,周汝昌先生要续写《红楼梦》是绝对没有的事,就是写,也不会是40回,应该是30回,因为周汝昌先生一直强调《红楼梦》应该是108回,是前78回加后三十回,一共108回.要说他要写一些对《红楼梦》人物结局的一些个人看法到是可信的,他自己也说过要写这样的书。
对于周汝昌先生对《红楼梦》的造诣,我个人还是很佩服的,我听过50多期的关于《红楼梦》的百家讲坛,其中周汝昌先生的是8集,他自己说自己绝无续写《红楼梦》的意思,有没有这么高的学问。周汝昌先生把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红楼梦》,他对《红楼梦》的理解很有见地,我个人也很喜欢《红楼梦》到现在大概看了20多遍,对我来说,现在对《红楼梦》的理解才刚刚开始。
求红楼梦前四十回读后感三篇500字以上红楼梦前四十回读后感三篇字
字号:大 中 小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这是我第一次看红楼梦,不是很明白.但是也有我自己的一番感受,现将它陈列下来: 第一回并没有多少情节,主要讲了三件事:一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来历.宝玉是石头下凡.这块石头因“无材补天”被女娲抛弃在青埂峰下,又四处游荡,到警幻仙子处做了神瑛侍者,遇见一株绛珠仙草,日日为她灌溉甘露,后来又被一僧一道携了投胎下凡做人,他就是贾宝玉.那株绛珠仙草也跟了石头下凡,她就是林黛玉.二是有个叫甄士隐的知识男士,有三岁的女孩英莲,视若掌上明珠.甄士隐有一天做白日梦,梦里看见一僧一道携着一块美玉去投胎.甄士隐看那美玉上有“通灵宝玉”四字.醒来后就忘了此梦.不久,士隐的女儿失踪;家又遭火灾.因此悲观厌世而出家.三是穷知识分子贾雨村,常在甄家串门,被甄家丫头娇杏爱上.由于甄士隐的资助,贾雨村中举而做官. 我就在想,那甄士隐家境也算不错,而且也没做什么亏心事,怎么就没有吉人天相呢?最后却做了个和尚.而那贾雨村因有甄士隐相助,他才有钱上路,考中进士,做了知府.不久因徇私被革职,到林如海家做家塾教师.在贾政的极力帮助下,他又官复原职,一上任,便昧著良心,全然不顾自己曾许下的“务必”将英莲“寻找回来”的诺言,任凭恩师甄士隐的女儿落下火坑.贾赦想买石呆子家的古扇,石呆子不肯,贾雨村便讹石呆子拖欠官银,拿他到衙门问罪,把扇子抄了来,送给贾赦.你们看看,这样的人,枉费当年甄士隐对他的期望! 嗨,真像《好了歌》里说的那样: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红楼梦后四十回
当然不一样,续书里面的结局是绝对不对的,本来就不是一个人写的啊 ,他的那个续书是为了维护封建正统思想,并不是按照曹雪芹的本意啊,
比如,其实黛玉应该有很大的可能是自沉于寒潭,黛玉和史湘云所联的句子“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即使暗示其结局,并且黛玉是早夭,而且是在宝玉成亲之前就去世了,可是叙述完全违背了这个意思,
还有王熙凤,按照脂批,王熙凤之后曾沦落到狱神庙,死去后用草席裹身。可是徐书上说,她死在了贾府,同时还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作孽太多,似乎有什么乱七八糟的人来索命似的,这简直就是在放屁!
第五回的判词 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明明就是在暗示贾府最后的树倒猢狲散的结局,可是续书竟然将这个结局里逆反了,真是令人愤怒啊,曹公的本意,心血全被糟蹋了。
根据脂批和很多老红学家的研究,宝玉的爱情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是对于黛玉,但是周汝昌先生认为,宝玉对于黛玉是怜惜而不是爱情,你看黛玉的判词 堪怜咏絮才 明明就是一个怜字是核心
然后在后期,其实和史湘云的感情是核心,宝玉和湘云重逢就是个主线,可是在续书中完全没有提到,似乎湘云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但是恰恰湘云是作者投入心血最大的角色之一。
最后,如果你注意看的话,其实前八十回的内容中,有很多地方都是在隐晦的批判,隐隐讽刺朝廷,比如,形容宝玉的那首《西江月》,用的就是似贬实褒的手法,是否愚顽怕读文章就是不肖呢,你应该知道。可是最后的四十回就不是了。 明显的是在维护封建正统的思想,
我介意你如果真的疑惑,可以去读一读周汝昌先生的著作,,他是研究了红楼梦六十几年的老红学家,我非常敬佩他

红楼事件(红楼梦中扒灰事件)


贾宝玉的爱情|暗恋篇|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红楼梦》中,贾宝玉一生最重要的三个女人非秦可卿、林黛玉和薛宝钗莫属。分别对应他的暗恋、爱情和婚姻。贾宝玉对三人都有情,只是不同阶段,不同人生,三人的感情侧重并不同。那么,这三种爱情,哪种更值得拥有呢?简单说说我的看法。本文需要分三个篇章。
暗恋篇:“扒灰”秦可卿
(第五回)那宝玉刚合上眼,便惚惚的睡去,犹似秦氏在前,遂悠悠荡荡,随了秦氏,至一所在……早有一位女子在内,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许配于汝。今夕良时,即可成姻。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秦可卿判词描述她的死因源于“扒灰”。而贾宝玉对她超乎寻常的感情其实就是“扒灰”,只是她的死与贾宝玉(荣)无关,而是贾珍(宁)的过失。
“淫”字代表情感和欲望。预示贾宝玉和贾珍对秦可卿产生的“不伦之情”。
每个男孩从儿童跨越到少年,都有一个短暂的暗恋对象,是他(们)第一次两性觉醒。有些人刻骨铭心,有些人过后就忘了。这种感情太快,太模糊,更多是动物本能对异性的一种窥视,是每一个男孩子必然经历的人生阶段。类似初恋,不涉及道德伦理。
贾宝玉对秦可卿的这段感情,找个耳熟能详的比喻,曾经觉得姜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挺合适。但再读《红楼梦》,会发现那里边人物的年龄层偏大了,过了儿童到少年的衔接阶段,进入青春叛逆期,那他们的感情是初恋。其实,还是意大利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部电影讲的最好。导演视角正好卡在男孩从儿童到少年,刚刚对异性唤醒欲望的短暂时间。
早在三百年前曹雪芹已经通过贾宝玉,将视角对准了人生成长最关键的这个太多人忽略,弹指即过的人生阶段。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放在现在也极少有人碰触到的人生节点。
贾宝玉对秦可卿这段永远说不出口,却在梦中实现一切的情感,没有人如曹雪芹一般写得深刻而真实。
(第十三回)如今(贾宝玉)从梦中听见说秦氏死了,连忙翻身爬起来,只觉心中似戮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奔出一口血来。
秦可卿死,贾宝玉气血攻心喷出一口鲜血,足以证明其感情之真。那种“心中似戮了一刀的不忍”,十个字描写痛彻心扉。
秦可卿在贾宝玉感情路上的地位,无人可以替代,什么侄儿媳妇,身份辈分的差异,贾宝玉想不到。秦可卿是否知道也不重要。连林黛玉和薛宝钗,当时在贾宝玉心中,也只是姐姐妹妹之情。
“扒灰”这个词不美,但“扒灰”确实存在。在贾珍一逞兽性致死秦可卿前,曹雪芹还写了一段“扒灰”,就是贾宝玉对秦可卿的“不伦之情”。
事实不容置疑,贾宝玉的辈分对秦可卿产生感情,用“扒灰”形容不过分。但以感情而论,警幻仙子说他“意淫”,非常贴切。贾宝玉之情,由秦可卿开始,不丑陋!
「文/君笺雅侃红楼」 ???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990/2018 ;
《红楼梦》程乙本?·启功校订;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

金口玉言赢得理想城市的著名隋朝

核心提示:韩擒虎用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赢得了理想之城,赢得了数万大军激战却未能实现的战绩,可见他的胆识和口才是过人的。韩擒虎人如其名凶。名片姓名:韩擒虎别名:韩子通,又名韩济、韩济宝。生卒年:公元538-592年家乡:河南省东源汽车:黄斑绿小马武器:长枪性格:军事上骁勇善战,政治上低调求生。爱好:尚未确定朝代:隋朝家庭背景:男性家庭。老板:隋文帝荣誉称号:尚竹国历史评价:韩擒硬,贾首战,势如雷霆,锋超震电。经典之战:摧毁陈楠古迹:韩都、汉王庙。现居地:河南省新安县签名:不只是“抓老虎”,我还抓过“龙”!“韩擒虎外,楼张丽华。”杜牧台城曲被后人铭记。不清楚这首诗是让我们了解了韩擒虎,还是因为韩擒虎我们才注意到这首诗。我们只能说韩擒虎的传奇。韩擒虎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以勇气和力量著称。他能流传后世的经典战役并不多。然而,是陈平之战让他的名字被载入了历史名人录。隋朝结束了三百年的分裂,中国统一了。这一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他的真名是什么?韩擒虎,光听他的名字,就很有气势。史书记载他“仪容雄伟,英姿飒爽。”虽然是夸奖,但可想而知他绝对不是帅哥,长相可能比较吓人,和名字很配。书中还记载,他的本名是韩杰宝,不管是什么俘虏,名字都很直白,很真实。可想而知,他的父母对他的期望很大,也体现了韩国家庭崇尚武力的传统,没有文化背景。但这个名字很符合他的人生经历,因为他曾经抓过皇帝。抓皇帝的工作在历史上可不是小事。比抓老虎豹子威风多了。不管是抓虎还是抓豹,他的名字肯定不是韩基。虽然只去掉了一个字,但是这个名字却意味深长得多。但是隋书?韩擒虎传里第一句就叫它“汉纪”,那么他叫什么名字呢?原来,在唐代,唐高宗唐元的祖父的名字中有一个“虎”字,所以“虎”字在唐代是人名的禁忌词。年,英中与吕布交战的虎牢关,在唐朝改为“武老关”。连老虎都不能叫老虎,得叫“大虫”,一直延续到宋代。负责三国演义的编辑恰好是唐太宗的妹夫孙昌无极。他更关心这种禁忌,所以他去掉了韩擒虎名字的尾巴。可以知道,隋书把自己的名字写成了韩济,省略了虎字,其实情有可原。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封建时期等级制度的严格程度真的是不可思议。同时,这个禁忌也让我们意识到一件事:连皇帝祖先的名字都这么忌讳,那么韩擒虎后来活捉陈后主,真的是一件大事。这一事件的规模超出了我们今天许多人的想象。韩擒虎能跻身隋朝四大开国大将之列,也正是因为这一战。出于忌讳“老虎”的原因,唐朝留下的史书中有些地方甚至称韩擒虎为韩杰宝。这大概是因为虎豹连称吧。在我们看来,古人的禁忌规则真的很无聊,毫无意义。我相信韩擒虎不会这样改他父母的名字。如果他还活着,他会非常生气。北周的将军“舌战”韩擒虎的父亲是北周的将军韩熊。曾任洛、豫等八州刺史,声望很高。所以韩擒虎是认真的,他对你比对蓝更有好感。除了以勇气闻名,韩擒虎还喜欢读书,这比他父亲好多了。他认为一个武将如果没有一点经典知识,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所以他读了几百部经典,但只需要大致了解,不拘泥于章节和句子。这个记录在隋书。从这一点来说,他是相当配得上诸葛亮的读书要旨的,但在今天,他并不是一个好学生。“学文习武好了就卖给皇族”。因为家庭背景好,接触皇室并不难。此外,韩擒虎能够以一敌百,通情达理,作战高超。因此,当时的北周文帝宇文泰见到他非常赏识,认为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军,并下令群臣多与他交往,以便与部队学习交流。某种程度上,宇文泰这样做不排除拉拢人才的嫌疑。爸爸是将军,德高望重;我儿子很勇敢,很有前途。这样的人才怎么能浪费呢?不管宇文泰的心思如何,总之,由于他的器重,韩擒虎那一代将领有了施展才华的地方。有了皇帝的老儿做靠山,韩擒虎的仕途就无法阻挡他了。经过几次战斗,他很快成为总督和秘书处的官员。父亲去世后,韩擒虎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并被朝廷授予新沂县城主的称号。受到礼遇的韩擒虎也为北周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率领北周军队多次击败陈和北齐对江北的进攻,在各国的名声越来越大。韩擒虎最引以为豪的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金庸城。当时北周的邻国北齐,国土面积小,土地少,军队弱。而且北齐皇帝治国不勤,国内政治极其腐败。北周武帝宇文邕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亲自上阵,名义上是把北齐所有的人民从水火中拯救出来,实际上是在扩张自己的领土。皇帝们都出去了。这场战斗的规模一定不能小,结局一定不能失败。但军队攻打金庸城时,被北齐大将杜谷永业挡住了去路。说起来,金庸城的镇守将军杜古永锵也不是个好脾气的人。他是北齐老牌名将,诡计多端,神出鬼没,难以对付。看到周冰被围困,他号召军民团结起来,共同保卫这座城市。发动群众作战一直是强有力的战术,所以北周军队多次猛攻,都攻不下。不仅伤亡惨重,旷日持久的攻城战也消耗了大量粮草。一旦补给困难,军队的士气就开始不稳定。宇文邕急得不行,战败后一定不能撤退!不然皇帝的面子往哪里去?在这种“前有铜墙铁壁,后有敌军增援”的形势下,韩擒虎出现了,他要求独自进城投降敌人。今天的人很难理解,为什么敌人仅凭一个人的几句话就能停止战斗,古人太好骗了。那时候民风淳朴,战争持续时间长。自然要先权衡形势是否对自己有利,活下去最好。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所以才有像韩擒虎这样的简单的战士。韩擒虎一个人骑马进了戚颖,在脖子上挂着一把剑的氛围里,他依然威风凛凛,他的英雄气概咄咄逼人。直接指出齐王的昏庸和腐败,指出形势,齐国迟早要灭亡,而北周在宇文雍的统治下会越来越强大,金庸之城迟早会被周军攻占。在这种形势下,明智的选择只能是放弃战争,为了光明的未来而放弃黑暗,这样既能保住性命,又能保护将领的头衔。经过韩擒虎的一番合理劝说并符合形势,独孤永业最终决定投降如果说打仗不仅要靠勇气,还要靠运气,那么隋书年的韩擒虎绝对是一个幸运的将军。公元581年,北周宰相隋文帝从景帝的孤儿寡母手中夺取土地,改为建立隋朝。韩擒虎并没有像历史上称赞的忠臣那样与隋文帝决一死战。可能他也是认清了北周是大势所趋,所以淡定地继续为隋文帝效力。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杨迪后来接连杀死了几个开国英雄,但只有韩擒虎能够死得其所。他知道,只有在政治的漩涡中保持低调,才能和平地生存下去。隋文帝隋文帝是一个很有野心的皇帝。统一中国是他的长期愿望。自从他登上王位,隋文帝就开始计划对陈楠的战争。隋朝建立以来,韩擒虎奉命出任庐州总经理,庐州是陈楠与隋国接壤之地,所以有人得出隋文帝非常看重韩擒虎的结论。事实上,当陈楠从梁朝手中接过皇旗时,就已经注定了这个王朝的先天发育不良。很难相信陈楠会主动进攻隋朝。而且,作为一个掌权的将军,韩擒虎的地位非常尴尬。隋文帝怎么会把他放在身边?如果历史就这样发展下去,韩擒虎很可能会被免职或者被杀,但是上帝太偏爱他了。韩擒虎就任泸州经理后,并没有考虑这些事情。相反,他立即着手扩充水军,训练军队,建造船只。与此同时,他秘密派遣间谍从陈楠收集信息,收买江南人民的心。在泸州驻扎几年后,韩擒虎勇敢和坦率的名声传遍了长江。每个人都喜欢这位平易近人的将军,甚至在陈楠的士兵中,许多人也不把韩擒虎视为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