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沙孟海人物简介
- 2、现代人物沙孟海简介
- 3、到处溪山如旧识,此间风物属诗人什么意思
- 4、200字左右的名人简介
- 5、满江红书法
- 6、吴昌硕的篆刻弟子都有谁。。。
- 7、沙姓起源及简介 姓沙的名人有哪些
- 8、西泠印社的简介
- 9、西泠印社历任社长的生平及艺术造诣简介
沙孟海人物简介
沙孟海沙孟海(1900年-1992年),原名文若,字孟海,号石荒、沙村、决明。鄞县沙村人,出生于浙江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二十世纪书坛泰斗。于语言文字、文史、考古、书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曾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陈玉龙曾评价:“纵观20世纪中国书坛,真正凭深厚书法功力胜出,达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数康有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几人。”中文名:沙孟海别名:文若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鄞县沙村出生日期:1900年逝世日期:1992年职业:书法家、篆刻家毕业院校:浙东第四师范学校代表作品:《集王圣教序》字:孟海号:石荒、沙村、决明故居所在地:杭州市龙游路15号主要职务:西泠印社社长人物简介沙孟海(1900-1992年),原名文若,字孟海,号石荒、沙村、决明,鄞县沙村人。出生于名医书香之家,幼承庭训,早习篆刻,曾就读于慈溪锦堂学校,毕业于浙东第四师范学校。1922年,沙孟海到上海担任家庭教师期间,有幸接触令他十分仰慕的康有为、吴昌硕等大师,对以后沙孟海的书法和篆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25年他任教商务印书馆图文函授社,其间,从冯君木,陈屺怀学古文学,使他学艺大进。章太炎主办的《华国月刊》,多次刊载他的金石文字。曾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考古学会名誉会长等职。其书法远宗汉魏,近取宋明,于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苏轼、黄庭坚诸家,用力最勤,且能化古融今,形成自己;独特书风。兼擅篆、隶、行、草、楷诸书,所作榜书大字,雄浑刚健,气势磅礴。沙氏学问渊博,于语言文字、文史、考古、书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人物年表1900年,沙孟海出生于沙村,自幼爱好书法、篆刻。1920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先后任宁波屠姓、蔡姓的家庭教师,又一度执教鄞县(现鄞州区)梅墟求精小学,以所入养家,资助众弟求学。1925年,赴沪进修能学社教书,后任教商务印书馆图文函授社。其间,从冯君木、陈屺怀学古文字学,从吴昌硕、马一浮等学书法篆刻,获益良多,书艺大进,章太炎主办的《华国月刊》多次刊载其金石文字,名声渐著。1928年至1929年上半年任职浙江省政府。1929年夏,应聘任广州中山大学预科教授。1931年春起,历任南京中央大学、教育部、交通部秘书。1941年6月,在重庆经陈布雷推荐,在蒋介石侍从室二处任职,从事应酬笔墨文字,业余仍坚持书学研究。1946年至1948年应蒋介石请,参与编纂《武岭蒋氏宗谱》。1949年春,躲避蒋介石等纠缠,拒去台湾。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任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兼调查组组长。1954年,兼任省博物馆历史部主任,擘划“浙江历史文物陈列”。1963年,任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科教授。1979年,任西泠印社社长。尚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会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省文联委员等职。1992年6月,鄞州区人民政府于东钱湖畔建沙孟海书学院。10月10日逝于杭州。人物成就但求平正30岁以前,沙孟海先生临写的碑帖有《集王圣教序》、《郑文公碑》、《张猛龙》等。这一阶段,可称为但求平正阶段。综观沙先生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在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楷书作为先生书作的主要书体占据着首要地位。而其精工小楷尤甚多。这可能与先生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有着重要关系。务追险绝进入中年以后,随着学养的日渐丰厚和阅历的渐次拓展。沙孟海先生多用功地关注字的“体势”和章法的“气势”。当然,原有精耕细作的楷书不是全然放弃,偶作楷书。譬如48岁所作《修能图书馆记》和50岁所作《叶君墓志铭》即是中年时期楷书的优秀作品,也是沙先生的得意之作。但以楷书为主的创作转向以行草为主的创作是沙孟海先生“既知平正,务追险绝”的艺术观念的转换之始,从以往的以“尚韵”为主的追求到对北碑一派“尚势”为主的追慕,沙先生将自己的艺术观念融于帖学与碑派的熔炉里,燃烧着,冶炼着,企冀艺术个性化的涅盘与再生。沙先生也深知,帖学与碑派是书法艺术不同类型的两种风格,尽管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姻缘关系和千丝万缕的艺术内在的相同规律,然而毕竟尚韵崇势,各领风骚,既非互相对立,也不能相互替代。要在帖学与碑派中融化自我,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实非容易之事。但撷取意态挥洒的帖学和雄浑朴拙的碑派之长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古代崇碑尚帖的书法艺术家都从此中领悟到艺术的无限玄机,使自己的艺术个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宣泄。这一时期沙先生的作品可谓是“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时期,横跨时近四十年。概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大人相进入1980年代以后,随着“新时期”文艺事业的复苏,沙孟海先生迎来了他书法艺术蓬勃向上的春天。沙先生精神勃发,满怀激情地投入到书法艺术创作之中。先生说:“自从林彪、‘四人帮’被粉碎以来,全国形势大好,文艺得到了春天。我虽80之年,还是壮心未已,正想与中年人一道来继续上进,昌硕先生讲‘谓我何求颡有眦,八十翁犹求不已’。”这一时期,沙先生的创作进入一个鼎盛时期:“既能险绝,复归平正。”陈振濂先生在《沙孟海书法篆刻论》文中分析沙先生190年代书风特征时说:“有意为之强调气势和刻意求全的强调技巧,逐渐地为炉火纯青地信手拈来所代替。一切犹豫、彷徨和偶有小获的喜悦,被一种更为大气的风度所淹没。”先生这个时期的作品,行草书和擘窠大字占据了先生鼎盛时期的主导地位。也正是行草书和擘窠大字使人们看到了有希望的当代书坛。这一时期的作品,是先生千折百磨后的峰回路转,归于平正,一派玄机。先生的书法风格由秀逸儒雅到浑厚华滋最终归于古拙朴茂,一如草木之由春之绚丽多姿到夏之煊赫灿烂而人于深秋的豪迈深远最终归于冬之空旷无际。先生结字的斜画紧结,不主故常;用笔的侧锋取势,迅捷爽利,锋棱跃然;线条的浑厚朴拙,于纵横之间任其自然,令人羡叹不已。董其昌云:“渐老渐熟,渐熟渐离,渐近于平、淡自然,而浮华利落矣。姿态横生矣,堂堂大人相独露矣。”此语可为沙孟海先生独特书法艺术风格写照。故事逸闻故事逸闻一:“大雄宝殿”补题款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匾额,是1953年宝刹修葺时,浙江书法界泰斗张宗祥推举沙孟海题写的,因沙孟海善书擘窠大字。然而,1957年,当他的三弟、时任浙江省省长的沙文汉被打成“右派”后,他作为兄长,题写的匾额也不能继续存在了。一个旗帜鲜明的决定很快做出:把沙文若(沙孟海字文若)三字从匾额上抹去!于是,在“整修内部,暂停参观”之后,万千游人面对的已是一块没有题款的“大雄宝殿”匾。好在游人中杭州人的比重不算太大,而杭州游客中清楚匾额来历的也不太多,如果不是一个突发事件,这种格局也许将长远地存在。1970年,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在周恩来陪同下访问杭州,游了湖看了戏之后,西哈努克提出要到灵隐寺进香。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提出这个要求无可厚非,但对中国当局却无疑是一个大难题。1966年6月红卫兵运动发起后,灵隐寺的菩萨也成为攻击的目标,当时周恩来以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名义给浙江省委发了电报,指示“暂将灵隐寺封闭,留待运动后期处理”。到这时,灵隐寺仍在继续封闭之中。但西哈努克的要求又不便拒绝,周恩来几经权衡,决定开放灵隐寺,让西哈努克入庙进香!西哈努克如愿以偿,可谁也不会想到,亲王在进入大殿前会盯着“大雄宝殿”四个字,问陪同参观的中方官员:“这几个字是谁写的?为什么没有题款?”中国官员吃了一惊,他没有估计到西哈努克会有这样的汉学功底。他看了看周恩来,惴惴地告诉亲王:这字是古代传下来的,已经不知何人书写了。西哈努克不再声响,似乎已经接受了“无名氏作”的观点。但周恩来却接受不了,他知道这块匾额的书写者并非古人而是沙孟海,那个为党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的沙文威的大哥沙孟海。他找来了当时的省革委会负责人,说了这么一段话:沙文汉是沙文汉,沙文若是沙文若嘛!怎么能够因为沙文汉是右派,连沙文若的名字也抹去呢?不能搞株连。这不是党的政策!周恩来的指示得到了贯彻,浙江当局很快派人找到沙孟海,要他去补一个名字。按一般人的看法,这当然是“很抬举你了”,可沙孟海不,他的倔劲又上来了。他说:“要么重写一块匾。名字就不补了。”来人好不尴尬,但是写字的事又相强不得,你总不能摁着别人的手腕吧?事出紧迫,他们只好请来另外一个人,拼凑了“沙文若”三个字补上。字写得不协调,很难看,但“大雄宝殿”的匾额上,“沙文若”三个字到底还是出现了。故事逸闻二:沙孟海与蒋介石蒋介石故居丰镐房内报本堂,堂前两侧有一副引人瞩目的柱对,上联曰:“报本尊亲是谓至德要道”,下联曰:光前裕后所望孝子顺孙。这副楹联,主题鲜明,对仗工整,颇见文字功夫,挂在祖堂之前,十分贴切。但是,这副楹联的作者是谁,过去人们从未深究,由于它由蒋介石亲书,所以,总以为作者就是蒋介石,对外也就这么介绍。其实非也,这副楹联的真正作者是著名学者、当代书法泰斗沙孟海先生。1946年,沙孟海应时任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朱家骅之邀,在教育部任秘书,当时用的名字叫沙文若。蒋介石知道他擅长金石,对谱牒也颇有研究,特地请他重修《武岭蒋氏宗谱》。沙孟海无法推辞,只好从命。历时两年余,于1948年12月告成。这次修谱,挂名的大总裁是国民党元老、书法家吴敬恒,总编纂是蒋介石的陈布雷,沙孟海只列在4个编纂之一,但实际上做文字工作的主要是沙孟海,所以新谱定稿时,蒋介石在司职名单中亲笔加上“特聘武进吴敬恒先生为总裁,主其事,慈溪陈君布雷、鄞县沙君文若为编纂,襄其成”。把沙文若提到了副总编纂的地位,以示慰藉。进谱之日,蒋氏宗祠热闹异常,挂灯结彩,大摆酒席,吴敬恒、沙孟海等被邀上座,参与宴请。蒋介石想为故居的报本堂增添匾额,于是趁此机会,请吴敬恒题写堂额,请沙孟海设计一副堂前楹联。吴敬恒所书的堂额上首注有“民国第一戍子”,标明题额的时间。沙孟海设计的楹联,由蒋介石书写后,制匾挂于堂前两侧。1949年1月下旬,蒋介石在发动内战全面失败的情况下,被迫第三次下野回乡。当时许多人写文章,说他那次回乡,办了一件大事,即重修蒋氏宗谱。沙孟海对这种说法加以否定。他说:“家谱早在1948年12月蒋介石下野前即已修好,下野后只是请我另编一本简谱,只收载他直系一支,而且还未完成。由于宗谱全本体积太大,不便携带和翻阅,蒋介石准备离开家乡,远去台湾,所以需要一本易带易翻的小谱。”当时沙孟海已离开国民政府,为此,蒋介石派人到处打听沙孟海的下落,找到后,几次召沙到溪口,除谈小谱以外,还探问家乡先贤全祖望的遗迹及一些地方掌故,并要沙陪同参观宁波天一阁。沙孟海怕蒋介石把他留在身边,委他职务,就找个借口,离开溪口,到上海进行写作。那年4月,蒋介石匆促离乡,蒋氏小谱只在中华书局排印了几页样本,即不了而了,沙孟海与蒋介石的关系也就此结束。故事逸闻三:沙孟海与四兄弟老大沙孟海曾任国民政府总统府秘书,与蒋介石、蒋经国、朱家骅等国民党上层人物有过许多交往;老二沙文求是大革命期的广州市委秘书长,广州起义时与陈铁军烈士一块壮烈牺牲;老三沙文汉是共产国际的红色间谍,长期从事对国民党军队的策反工作,“重庆号”起义、第二舰队起义都倾注了他的心血,解放后出任浙江省第一任省长,政绩斐然却又遭受到难以名状的冤屈;老四沙文威是李克农、潘汉年手下的谍海干才,以国民党专员的身份在国民党宫垒中隐匿了十八年,利用沙孟海的掩护为革命做了许多甚有贡献。沙孟海少时家境窘迫,诸弟辍学使他有一种强烈的负疚感。1919年师范毕业后,他就把诸弟一个一个接到外地读书。先是二弟文求,再是三弟文汉,再是四弟文威。至1926年,除了年岁尚幼的五弟沙文度,其余三个兄弟都已出外读书。二弟文求高中毕业后先考入上海大学,后来文求要求转学复旦大学物理系,尽管复旦学费甚巨,沙孟海仍毫不犹豫地支持弟弟实现了自己的意愿。困厄的家境迫使年轻的书法家通宵达旦地拚命,过起了鬻文卖字的生涯。当时上海滩仕宦商贸每遇婚丧寿宴,多喜欢馈赠书画艺术品,雅而不俗。那阵他的书法在上海滩已经有点名气了,又只有二十几岁,出手快,有急需赶时间的活计,人们总喜欢找他,生意日渐红火。他干脆请书界前辈朱祖谋先生列了一个“润格”,“明码标价”。这种鬻文卖字度日的清贫生活,沙孟海觉得不足言道,他只希望自己的四个兄弟能够健康顺利地成长,能够过上安定的生活。故事逸闻四:两篇电文定乱局抗日战火很快燃烧起来了。武汉会战后,日本军部特派一个叫川本芳太郎的大佐专赴北平,敦促吴佩孚出山。川本为了便于接触吴佩孚,还拜吴佩孚为师,时相过从,不时试探。川本懂得洪宪劝进的故事,于是乎,“大帅府”霎时热闹空前,来自全国各地“拥吴出山”“挽救大局”的电报纷至沓来。吴佩孚出山之事在国民党政府中造成很大震动。朱家骅在一个星期天的清晨紧急求见蒋介石,蒋介石听完汇报一脸阴沉。朱家骅献策道,一是他以中央委员会秘书长的名义给吴佩孚发一个电报,晓以大义,阻止他出山。朱家骅认为第二种方法要好一些,蒋介石微微点了点头。这时,沙孟海经同乡陈布雷介绍,已在朱家骅手下当秘书,起草电文的任务就落实给他了。沙孟海当然知道朱家骅交付的担子有多重,平时他并不喝茶,但那天晚上,他却浓浓地泡了一杯。凝笔静思,仿佛有一股神力在左右他的笔毫。一篇五百余字的四六骈文一挥而就。文中庄严声明“春秋大义”,敦促吴佩孚千万要以民族为重,不要“一失足而成千古恨”。朱家骅对电文极满意,当即令人将电文急送吴佩孚的老友张芳岩,发给吴佩孚。吴佩孚正在就“出山”与川本商定程序,当随从将他请进密室,将朱家骅的电文递交给他时,这位戎马一生的将军仿佛遭了电击。他反复诵读着那朗朗上口的电文,一种自责的情感笼罩了他的身心。川本正在焦急地等待这位大帅做出最后的决定,他已经向东京报告吴佩孚同意出山,东京要求他确定举行就职典礼的日期。然而,当他把东京的意思提出后,吴佩孚却不紧不慢地提出了就职的条件,那就是:成立一支由吴直接指挥的三十万人的军队,日军撤出华北。川本没想到紧要关头吴佩孚会来上这一手,于是吵着要剖腹自杀,但是没等他拔刀,吴佩孚已经甩开袖子走了。1938年12月18日,汪精卫公开投敌,朱家骅得悉汪精卫派特务欲拉吴佩孚下水的情报后,又叫沙孟海起草了第二个致吴佩孚的电文。不久,朱家骅收到吴佩孚通过张芳岩交北平地下人员拍回的一个电报,言词恳切:“仆虽武人,亦知大义,此心安如泰山”。这表示了他在大是大非上的立场。在以后的日子里,尽管日本特务计出多端,吴佩孚却终于没有“出山”。人物评价一生亲历民国以来现代书法的发展,50岁以前书法广涉篆、隶、真、行、草各体,晚年尤精行草书,气酣势疾,刚健有力,韵味沉厚,雄浑遒劲,卓然成家,被誉为“书坛泰斗”。擘窠榜书被称为“真力弥满,吐气如虹”。治学严谨,对书法学、古文字学、篆刻学、金石学、考古学都有精到研究。在书法上沙孟海受康有为、吴昌硕影响,代表了北碑雄强一路而开一代风气,无论篆隶楷草,在书法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尤以行草书最佳。即使在沙先生在耄耋之年仍治学严谨,有口皆碑:在他的关门弟子中,虽谈不上哪个最令他省心,门下众多弟子,吕国章,朱关田、祝遂良,陈振濂等都没少在他的严谨中深受其教,尤其是年纪最小的弟子叶飞(字常凡),一直是最令沙先生头疼的学生,因为年少不能与其他学生一同上课,只能手把手的辅导,这对于一个八十高龄的沙先生来说,无疑是一件操劳费神的事情。好在叶飞自幼聪慧,悟性极高,即使是学龄远超过他的师长们也是倍加喜欢。沙先生一生尤善擘窠榜书,海内无匹,被世人誉为“真力弥满,吐气如虹,海内榜书,沙翁第一”。其作气势宏大,点画精到,富现代感,以气胜,且字越大越壮观,此非胸有浩然之气不能致也,为当代书风典范。在篆刻上,青年时代的沙孟海就有幸得到了吴昌硕、赵叔孺的教导。在赵叔孺“为圆朱文,为列国玺”的印风影响下,沙孟海也对圆朱文印及列国玺有着多年的潜心研究,且能师承有法,高致绝伦,复博涉陈秋堂、赵之谦、吴让之的治印风格,深得其理。他的印作得到了篆刻大师吴昌硕的高度评价:“虚和秀整,饶有书卷清气。蕙风绝赏会之,谓神似陈秋堂,信然。”老一辈书家、北京大学书画协会会长陈玉龙说:当代书家如沙孟海、林散之、李志敏等人的作品,飘然出尘,云海_郁,都十分朦胧,让人浮想连联翩。主要作品主要著作著有《近三百年的书学》、《印学概述》、《浙江新石器时代文物图录》、《兰沙馆印式》、《印学史》、《沙孟海论书丛稿》、《沙孟海书法集》、《沙孟海写书谱》、《中国书法史图集》,并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卷》等。诗词作品万宽春缕如丝织锦华,龙游居子一梦暇。同书宝殿枝头月,自卷珠帘影底花。心味不缘虚竹苦,情肠应是老槐嗟。谁家墨池清光在,耐得风吹西子沙。书法作品后世纪念因病逝世1992年10月10日,当代书坛泰斗、著名学者沙孟海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杭州逝世,享年93岁。诞辰110周年纪念2010年6月11日,沙孟海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在沙老故居——浙江宁波鄞州区沙孟海书学院举行。沙老的儿子沙茂世、沙更世及其他亲属,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朱关田,民盟省委会副主委、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浙江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民盟浙江华夏书画学会会长陈振濂,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孟云生等出席了活动开幕式。民盟省委常委、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赵雁君宣读中国书协给大会发来的贺信,陈振镰教授代表沙老弟子讲话,沙老长子沙茂世代表亲属好友在会上发言。参加这次活动的专家学者和领导、亲朋好友约300余人。民盟浙江华夏书画学会副会长钱大礼、余成、李春生等代表民盟浙江华夏书画学会也专门到会祝贺。诞辰111周年纪念昨天,纪念沙孟海先生诞辰111周年研讨会举行,我市20多位著名书画家及沙老亲属等满怀深情地追忆了沙老的艺术人生、艺术品格和学术精神。诞辰115周年纪念今天,是书坛泰斗、金石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篆刻家沙孟海先生115周年诞辰纪念日。为表达对沙孟海先生的缅怀之情,传播他的求知精神,今天,由省书协沙孟海研究委员会、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宁波市沙孟海书学院主办的“书坛泰斗文化丰碑——沙孟海先生115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分别在杭州和宁波启幕。沙孟海1900年生于鄞县。今天,沙孟海的故乡宁波也同时举行了纪念活动和学术研讨会。沙孟海书院沙孟海书院坐落在景色宜人、风光旖旎的宁波东钱湖畔,一座青砖碧瓦、具有民族特色的三层楼房掩映于湖光山色之间,散发着阵阵醉人的翰墨香味,近300平方米的展览厅和可容纳200余人的多功能厅,位于主楼之后,为前来书学院进行学术研讨和作品交流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场所。“翰墨香凝干秋绩,柳荫育成万杆绿。”这就是沙孟海书院真实写照。交通:在宁波汽车东站乘K901路(八工区方向)至东钱湖管委会下,往回走少许路即到。沙孟海故居沙孟海祖居(沙氏故居)是沙孟海及其四位弟弟幼年生活的地方,位于宁波市鄞州区塘溪镇沙村,靠近梅溪水库半山腰处,距离宁波市区约50公里,距离塘溪镇中心约3公里,现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鄞州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坐北朝南,总面积574平方米,内部陈设沙孟海及4位兄弟的生平和用品,为一典型浙东民居。现故居有专人看管,并对社会免费开放(每周一闭馆),经常有市民在闲暇时前往。欲前往的人士可乘坐公交620、660、668路到塘溪镇公交车站下车,然后步行或打车前往。自驾人士可以到宁波象山港高速塘溪出口下,往塘溪方向,穿过镇中心,到梅溪边转西南,即沙村方向,沿公路到底即可。(故居在半山腰处修有小型免费停车场,约可停放8-10辆小车)。沙孟海解放后长期居住在杭州,即现杭州市下城区龙游路15号(靠近北山路与环城西路交叉口),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现代人物沙孟海简介
沙孟海简介沙孟海,原名文若,本名孟海,是石黄、沙村、觉明人,鄞县沙村人。出身名医书香门第,自幼接受宫廷训练,早年学习篆刻。曾就读于慈溪金堂学堂,毕业于浙东第四师范。1922年,沙孟海到上海做家教时,有幸接触到他十分推崇的康有为、吴昌硕等大师,对沙孟海的书法和篆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25年,他在商务印书馆图形函授社任教。在此期间,他向冯和陈起淮学习古代文学,使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华国月刊》由章太炎赞助,多次出版他的碑文。曾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委、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长、西陵印刷学会会长、西陵书画院院长、浙江省考古学会名誉会长等。他的书法起源于汉魏,近及宋明,为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苏轼、黄庭坚所用。他尽了最大的努力,他能够将过去转化为现在,形成自己。独特的书风。他还擅长篆刻、隶、行、曹、楷书,所列大字苍劲有力,气势磅礴。沙学识渊博,在语言、文史、考古、书法、篆刻等方面都有较深的研究。沙孟海年表沙孟海,1900年生于沙村,自幼爱好书法和篆刻。1920年毕业于浙江第四师范。他在宁波当过涂、蔡的家庭教师,曾在鄞县的秋景小学任教,以养家糊口和帮助弟弟们读书。1925年赴上海深造,任教于能源社,后任教于商务印书馆图文函授社。其间,师从冯、陈起淮学习古文字学,师从吴昌硕、学习书法、篆刻,收获颇丰。他的书法技巧有了很大的进步,章太炎发表金石学《华国月刊》余次,使他的名声渐起。1928年至1929年上半年,在浙江省政府任职。1929年夏,应聘为广州中山大学预备教授。1931年春起,任南京中央大学、教育部、交通部秘书。齐新书网1941年6月由推荐到重庆,在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办公室工作。他从事娱乐写作,业余时间仍坚持书法研究。1946-1948年,应蒋介石之邀,参与《武岭蒋氏宗谱》的编纂。1949年春,他从蒋介石等人手中逃脱,拒绝去台湾省。中国自浙江大学成立以来一直是该校中文系的教授。1952年任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委、调查组组长。1954年兼任省博物馆历史部主任,策划“浙江省历史文物展”。1963年任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教授。1979年任西陵印刷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1992年6月,鄞州区人民政府在东钱湖畔成立沙孟海书画院,10月10日病逝于杭州。沙孟海的成就但在邱30岁之前,沙孟海先生就已经写了《集王圣教序》、《郑文公碑》、《张猛龙》等题字。这个阶段可以称为寻求正义的阶段。纵观沙老师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在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楷书作为老师书法的主要风格,占据了第一的位置。而且它的精工特别高。这可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当然,最初的强化楷书并没有完全被抛弃,偶尔也会作为楷书使用。比如48岁写的《修能图书馆记》,50岁写的《叶君墓志铭》,都是中年时期楷书的优秀作品,也是沙老师的得意之作。但从楷书到草书的转变,是沙孟海“知其然而行之,求其危”艺术观念转变的开始。从之前的“崇韵”到北碚派的“崇势”,沙先生将自己的艺术理念融入到铁学和北碚派的熔炉中,燃烧熔炼,希冀艺术个性的涅_与再生。沙老师也知道,铁学和北派是两种风格不同类型的书法艺术,虽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姻关系,有着艺术固有的相同规律,但毕竟是互为表里,既不对立,也不能互相替代。在书法和碑学中融化自己,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并不容易。但是,完全可以捕捉到平板电脑派大胆简约的特点。崇碑敬帖的古代书法艺术家,体会到了艺术的无限神秘,艺术个性得到了彻底的宣泄。
到处溪山如旧识,此间风物属诗人什么意思
一、“到处溪山如旧时;此间风物属诗人”——出自沙孟海的行书《到处溪山》七言联。
这个书法作品表达了作者闲适随遇而安的思想。
这个到处可不是现在的到处的意思。
所到之处,无论是哪里,不管有没有溪流山谷,在内心里他都觉得美如溪流山谷。
如同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作者就是抱着大隐的心境,所到之处皆溪山。
二、作品鉴赏:
虚和秀整,饶有书卷清气。蕙风绝赏会之,谓神似陈秋堂,信然。
——吴昌硕
沙孟海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书坛泰斗级的人物,他的书法雄强磅礴,气象万千,绚烂明媚。
本联即为沙孟海晚年书法的典范。此联上联不知出处何在,下联出苏东坡《蜡梅一首赠赵景贶》诗。该联文镌于西湖湖心亭上,广为世人所知。
上款人“达堂”应为马国权,香港书法家,西泠印社社员,沙孟海时任西泠印社社长,故上款处有“社兄”之谓。
三、作者简介:
沙孟海(1900-1992),原名文若,字孟海,号石荒等,浙江鄞县人。著名书法家。曾任中山大学预科教授、浙江大学教授、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西泠印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学识渊博,曾与前辈学者况蕙风、朱疆邨、章太炎等多所过从。精通文字学、金石学,工于书法。他先学篆书,后学北碑。师从吴昌硕,作书注重气魄。其字笔画浑厚,气势雄伟,擅用侧锋,今草中吸收章草笔意。笔墨重拙,气势弘大,又精细高雅,可以代表其行草书法风格。著有《沙孟海论书丛稿》、《沙孟海书法集》、《中国书法史图录》、《沙孟海文史类稿》等。
释文:到处溪山如旧识,此间风物属诗人。达堂社兄法家正腕。沙孟海写于亚湖寓斋,年八十七
200字左右的名人简介
为你奉上,请你参考!
1:李叔同:弘一法师(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祖籍浙江,客居天津。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号弘一。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2: 林风眠(1900—1991)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蒂戒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3: 沙孟海(1900-1992) 原名文若,中年后以字行。号石荒、沙村、决明、兰沙等。浙江鄞县人。
早年从冯君木学古典诗文,从吴昌硕习书法、篆刻。后又与著名学者朱疆村、况蕙风、章太炎、马一浮等交往,受益良多。曾就读于慈溪锦堂学校,毕业于浙东第四师范学校。曾为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1963年起在浙江美术学院兼课,1979年起为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导师。历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考古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4:
夏衍(1900-1995),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祖籍河南 开封,1900年10月 30日生于浙江省余杭县(今浙江杭州)彭埠镇严家弄,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杰出的革命文艺家、社会活动家和电影艺术家。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5岁:
5: 潘天寿(1897-1971)早年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又号雷婆头峰寿者。浙江宁海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曾任上海美专、新华艺专教授。1928年到国立艺术院任国画主任教授。 1945年任国立艺专校长。1959年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他对继承和发展民族绘画充满信心与毅力。为捍卫传统绘画的独立性竭尽全力,奋斗一生,并且形成一整套中国画教学的体系,影响全国。他的艺术博采众长,尤于石涛、八大、吴昌硕诸家中用宏取精,形成个人独特风格。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而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
名人简介:
一、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
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去世,享年57岁 。
二、牛顿
艾萨克·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爵士,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全才”,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光学》。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定律》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
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他通过论证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与他的引力理论间的一致性,展示了地面物体与天体的运动都遵循着相同的自然定律;为太阳中心说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并推动了科学革命。
三、爱迪生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年2月11日—1931年10月1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米兰镇,逝世于美国新泽西州西奥兰治。发明家、企业家。
爱迪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利用大量生产原则和电气工程研究的实验室来进行从事发明专利而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人。他发明的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电灯对世界有极大影响。他一生的发明共有两千多项,拥有专利一千多项。爱迪生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9名。
四、钱学森
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五、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校(现东北大学)。“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贝多芬
百度百科—牛顿
百度百科—爱迪生
百度百科—钱学森
百度百科—鲁迅
满江红书法
《满江红》书法作品如下(作者:沙孟海):
沙孟海先生书写的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的书法。《满江红·怒发冲冠》是一首气壮山河、光照日月的传世名作,抒发作者扫荡敌寇、还我河山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
沙老采用浑厚、峻险、豪迈之笔书写,笔法与内容浑然一体,感情强烈。形、义、情很好地交织在了一起,成为了沙老很有感染力的书法艺术作品。
沙孟海书院:
沙孟海书院坐落在景色宜人、风光旖旎的宁波东钱湖畔,一座青砖碧瓦、具有民族特色的三层楼房掩映于湖光山色之间,散发着阵阵醉人的翰墨香味。
近300平方米的展览厅和可容纳200余人的多功能厅,位于主楼之后,为前来书学院进行学术研讨和作品交流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场所。“翰墨香凝干秋绩,柳荫育成万杆绿。”这就是沙孟海书院真实写照。
吴昌硕的篆刻弟子都有谁。。。
他的弟子有很多,比如王个簃、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赵云壑等。
吴昌硕简介:
吴昌硕(1844.8.1 —1927.11.29),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老缶、缶道人等等,浙江湖州安吉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他集“诗、书、画、印”为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在绘画、书法、篆刻上都是旗帜性人物,在诗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
绘画题材以花卉为主,亦偶作山水。前期得到任颐指点,后又参用赵之谦画法,并博采徐渭、八大山人、石涛和扬州八怪诸家之长,兼用篆、隶、狂草笔意入画,色酣墨饱,雄健古拙,亦创新貌。其作品重整体,尚气势,主张“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气魄”,富有金石气。讲求用笔、施墨、敷彩、题款、钤印等的疏密轻重,配合得宜。
吴昌硕热心提携后进,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赵云壑、王个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
吴昌硕作品集有《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诗作有《缶庐集》。
苏州名家-吴昌硕弟子 老西冷印社社员-张寒月篆刻张寒月(1906~2005)本名政,字莲光,又字兆麟,别署寒月斋主。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分 ...
1、王个簃(1897-1988),名贤,字启之,江苏省海门市人。16岁到南通求学,笃好诗文、金石、书画。27岁由诸宗元介绍,去上海为吴昌硕西席,兼从吴学书画篆刻,为入室弟子。曾任上海新华艺术大学、东吴大学、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上海美专教授兼国画系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画院副院长、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美术家协会和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上海文史馆馆员等职。沙孟海先生曾说,“王个簃是吴昌硕衣钵传人。”他在七十余年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全面继承和发展吴昌硕画派艺术,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师吴而不囿,探索创新,开创了新的风格。王个簃先生是诗、书、画、印的全才,且有个性。为当代留下了宝贵的艺术珍品。 王个簃先生的金石书画艺术发展过程可分三个阶段,早年追随吴昌硕的艺术风格,浸淫于传统文化的探求;中年外师造化,深入生活求新创;晚年重构新局,开笔墨设色新境界。
2、潘天寿(1898-1971),浙江宁海县人,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颐、阿寿、雷婆头峰寿者等。平生积极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工作,为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为培养美术人材等方面作出了可贵的贡献。解放后,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浙江分会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等职。 1924年,年仅27岁的潘天寿在上海认识了年近80的吴昌硕,结下了一段难忘的师生之情。潘天寿原名天授,吴昌硕因此称他为“阿寿”。潘天寿虽然当时年纪轻,但就诗与画的观念,却和吴昌硕的心意很近,老人很高兴,还专门写下了一幅对联:“天惊地怪见落笔,巷语街谈总入诗。”
3、赵子云(1874-1955),号云壑、泉梅老人,江苏苏州人。工人物,能作一笔画,凡写人面及手,描画颇工,至衣褶则如草符篆,一笔而就,自成一家。 擅长花卉、山水、书法和篆刻,得吴昌硕真传,吴昌硕曾评价说:“子云作画信笔疾书,如素师作草,如公孙大娘舞剑器,一本性情不知修饰”。
4、李苦李(1877-1929),名祯,字晓湖,别号苦李,以号行,祖籍绍兴,其祖镜湖公作客江西,定居南昌,先生亦生于此。幼年丧父,家境贫困,却酷爱书画篆刻艺术,常向邑中藏家借阅书籍,学乃大进。1904年应友人诸贞壮约,去南通翰墨林书局,初为会计,后任经理。由于他为人敦厚朴实,坦诚谦和,寓所西园便成了当地文人墨客雅集的场所。先生除擅长书画外,亦精篆刻,首开南通书画印的风气。四十岁后由诸壮贞引荐,曾从吴昌硕为师,艺术风格深受缶老影响。其篆刻从刀法、篆法、章法上都恪守缶师,先生印作,缶老曾有题跋:“观诸作俱见苦心,白文佳处已能达到。朱文宜加学力,封泥蜕本当时时玩之,必有进步,刻印只求平实,不求纤巧,巧则去古雅远矣,吾知苦李胸中必谓然也。”缶老此跋,诚对治印者的至理名言。此外缶老还为苦李书画作启介绍:“苦李老弟以事来炉,出示近作,绘事笔意卓绝,设色高雅合乎古法。超以象外,是人之所最难能也,而苦李能之,真异军特起者……”
5、王一亭(1867-1938)名震,号白龙山人、觉器,浙江吴兴人,画家。早年曾任商务买办,入同盟会,资助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为上海商界名人。一生虔信佛教,为近代上海著名居士,曾任中国佛教会执行委员兼常委,连任上海居士林副林长、林长,上海佛学书局董事长、并积极致力于各种慈善事业。诗画方面的著作传世者甚多。早年学画得徐小仓指点,后与任颐、吴昌硕友善。能画人物、花鸟、走 兽、山水、尤擅佛像。好像内听说他擅长篆刻。
6、诸乐三(1902年-1984年) 我国现代著名书画家、篆刻艺术家、杰出的美术教育家、吴昌硕弟子、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浙江省政协常委、西泠印社副社长、西泠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浙江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第四次文代会特邀代表。原名文萱、字乐三、号希斋,别署南屿山人。浙江省安吉鹤溪村人。幼受其父诸献庄先生熏陶,酷嗜书画篆刻,诸乐三先生19岁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就读,拜吴昌硕为师,成为吴昌硕入室弟子,于课余攻习书画篆刻。复随晚清举人、儒医曹拙巢学诗文。
7、赵石(1874-1933),又名古愚,字石农,号古泥,以号行。又号泥道人。江苏常熟人。自小在邻村小药铺当学徒,三年无所成,愤极而奔姑苏寒山寺,欲削发为僧,未为所纳,不得已乃返回其父药肆工作。业余奋发习书练刻,奉手於缶庐弟子李钟(字虞章),得其指引,遂窥门径。年二十,客沈石友家,为其治印刻砚,得观沈氏所藏,学艺日进。吴昌硕与沈石友为莫逆交,时过沈寓,见古泥英年劬学而善之,曰:『当让此子出一头地。』收录门下,乃授以治印诀。古泥既师吴氏,又潜心古代封泥,摄其神髓,以朴茂奔放为尚,章法迂回宛转,用刀刚劲有力,面目自具。尝言:『摹印之法,求诸金石文字及篆法则易得,徒讲刀法则难成。』又云:『一切技艺,胸中皆不可无书,有书而後可。』邓散木曾论其与缶翁印艺之别曰:『缶庐治印侧重刀笔,故其章法往往有支离突兀者。赵(石)於章法别有会心,一印人手,必先篆样别纸,务求精当,少有未安,辄置案头反复布置,不惜积时累日,数易楮叶,必使安详豫逸,方为奏刀,故其所作平正者无不揖让雍容,运巧者无一不神奇变幻。然其初年之於缶庐固亦步亦趋,未敢少越规范也。吴主圆转,赵主廉厉,迨缶庐既老,大江南北已吴赵各树一帜,学吴而不为吴氏所囿,其惟赵氏—人,岂特青冰蓝水已哉!』以圆转廉厉为缶翁古泥两家特色,此言良是;然谓缶翁章法往往支离突兀,不免阿私之说耳。古泥治印四十余年,所作数以万计,有自钤《拜缶庐印存》四十卷,至诸家辑谱,有沈氏师米斋《赵古泥印存》、庞氏兰石轩《泥道人印存》、陈氏所辑《赵古泥印存》、王哲言《槐荫层晖庐藏印选》,流布甚广。师法其艺者,遍江南各地,号曰『赵派』或『虞山派』,弟子之擅名者,有邓散木等。其女赵林,篆刻得家传,极遒健爽利,女印人中仅见也。古泥篆刻而外,兼善书法吟咏。其书深得颜鲁公法,骨力洞达,神似翁同稣,翁以相国高名,求书接踵,不暇给即倩古泥代之,人莫能辨。诗亦可诵,其《摹印》一首云:『铁印封泥器字篇,文何丁邓未精研。湖州老缶人中杰,独辟鸿蒙篆学天。』《刻石有感》云:『摩挲昌化青田石,刻画秦朱汉白文;输与梁间双燕子,自来自去掠清芬。』有《泥道人诗草》二卷传世。古泥貌奇古,颇类传说中八仙之汉锺离,健於谈论,而胸怀坦荡,极重言诺,人以是益推重之。沈禹钟《印人杂咏》有诗咏之云:『道人笔力挽江河,得力封泥猎碣多。到死不遗来世债,有涯都付铁消磨。』并注曰:『古泥才气横溢:……时人求其刻者接踵於户,晚年作印,常汲汲顾景,必尽其意乃止,语人曰,余不欲欠来世债也。
不知道全不全,只了解到这么多。
沙姓起源及简介 姓沙的名人有哪些
导读: 沙姓是中国人口较多的第二百一十六位姓氏,在山东和东北地区比较集中。当今沙姓人群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32%,总人口大约有40万。那么,沙姓的起源是什么?沙姓氏怎么来的?历史上姓沙的名人有哪些呢?姓沙的明星有哪些?快点随我了沙下沙姓起源及简介吧。
沙姓起源及简介
沙姓渊源有三支:古沙国、子姓和姜姓。
第一支源出古沙国。古沙国在元城之沙亭,故地在今河北大名东南,春秋时名琐,国人以国为氏,后裔不明。
第二支出自子姓。沙随,西周古国(故地在今河南宁陵北石桥乡),春秋初灭于宋,成为宋邑。宋国始祖微子启之后裔食采于沙邑,以邑为氏。子姓沙氏的历史大约有3000年。
第三支系出自姜姓。夙沙氏,炎帝神农氏时诸侯国,故地在今山东胶东地区,始煮海水为盐,为炎帝所灭,其后以国为氏,后有沙氏。
历史上沙姓的分布和迁移
明朝时期,沙姓大约有2万8千人,排在大姓姓氏中第二百五十位以后。广东是沙姓第一大省,约占沙姓总人口的35%。其次分布于江苏、浙江、山东、宁夏、河北等地。
当代沙姓的分布
当代沙姓的人口大约有40万,为第二百一十六位大姓姓氏,约占全国人口的0.032%。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山东、黑龙江、辽宁、江苏,这四省大约占沙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于广东、河南、上海、宁夏、天津等地。山东居住了沙姓总人口的27%,为沙姓第一大省,目前全国已经形成由渤海湾连接东北地区的一大片沙姓人口分布区。
沙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216)表明:在黑吉、辽宁大部、内蒙古东部、鲁苏皖大部、河南东部、陕西西部、宁夏、天津、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四川北部、广东南端、广西东北,沙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以上,最高可达0.7%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5.3%,居住了大约69%的沙姓人群。
历史上姓沙的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沙姓历代名人17名,占总名人数的0.04%,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二百八十位;沙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04%,排在并列第二百一十八位;沙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09%,排在并列第一百五十一位;沙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06%,排在并列第一百七十六位。
沙姓历代被载人史册的重要人物有:元朝松江万户府达鲁花赤沙全;明朝涉县知县沙玉;清朝画家沙馥;当代水利学家沙玉清,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沙千里,书法家、艺术教育家沙孟海。
沙姓人群总的血型分布是:O型占32.4%,A型占28.1%,B型占30.2%,AB型占9.3%。
姓沙的明星有哪些
沙宝亮、沙溢等。
西泠印社的简介
西泠印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发起创建,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国际性的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
社址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南麓,东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里西湖,南接外西湖。占地面积7090平方米,建筑面积1750平方米。印社建筑虽然没有传统的纵横格局,但亭台楼阁皆因山势高低而错落有致,一层叠一层,井然有序,堪称江南园林之佳作。 主要建筑有柏堂、竹阁、仰贤亭、还朴精庐等,均挂匾披联,室外摩崖凿石林立,名人墨迹触目可见。内建中国印学博物馆,收藏历代字画、印章多达六千余件。
1961年,印社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认定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西泠印社被国家批准为正式出版单位。1999年,由西泠印社筹建的中国印学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2001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由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景点介绍
西泠印社位于孤山南麓,亭台楼阁依孤山的山势而建,随处可见摩崖题刻,幽静清雅。其中的中国印学博物馆内,藏有大量名贵印章和字画,值得你细细品味。因为是《盗墓笔记》中吴邪古董店的原型,也有不少书迷前来探访。印社虽不大,但建筑不少,且充满人文气息。进门先有柏堂、竹阁、印廊,穿过石牌坊踏着石阶上山,可见观乐楼(吴昌硕纪念馆)、石交亭、剔藓亭、题襟馆等建筑,还有池塘和遍布书刻的石洞“小龙泓洞”。山上有间石室收藏有东汉“汉三老石碑”,是上世纪初印社社员齐力赎回的国宝;山顶还有一座刻有佛经和佛像的华严经塔,是印社的标志性建筑。园内植物茂盛、幽静清雅,常能见到坐在亭廊中打牌下棋的当地阿伯们。来此走走看看,或是在茶室喝茶聊天,很是惬意。西泠印社是海内外高水准的金石篆刻研究团体,这里的展馆有售卖印章和字画,若有兴趣,可选一方印章请师傅刻上名字留作纪念。
开放时间
全年 09:00-17:00;16:30清场
优待政策
补充说明:1、【免费说明】游客凭有效证件在景区开放时间内免费参观
交通攻略
距WE1314路西泠桥站200m,步行<5min
西泠印社,1904年创建于浙江杭州西湖。社址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南麓,东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里西湖,南接外西湖。占地面积7090平方米,建筑面积1750平方米。印社建筑虽然没有传统的纵横格局,但亭台楼阁皆因山势高低而错落有致,一层叠一层,井然有序,堪称江南园林之佳作。 主要建筑有柏堂、竹阁、仰贤亭、还朴精庐等,均挂匾披联,室外摩崖凿石林立,名人墨迹触目可见。内建中国印学博物馆,收藏历代字画、印章多达六千余件。
该社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吴隐、叶铭发起创建,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现已发展为一个国际性的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
1961年,印社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认定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西泠印社被国家批准为正式出版单位。1999年,由西泠印社筹建的中国印学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2001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孤山路31号。
【百度百科】西泠印社,1904年创建于浙江杭州西湖。社址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南麓,东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里西湖,南接外西湖。占地面积7090平方米,建筑面积1750平方米。印社建筑虽然没有传统的纵横格局,但亭台楼阁皆因山势高低而错落有致,一层叠一层,井然有序,堪称江南园林之佳作。 主要建筑有柏堂、竹阁、仰贤亭、还朴精庐等,均挂匾披联,室外摩崖凿石林立,名人墨迹触目可见。内建中国印学博物馆,收藏历代字画、印章多达六千余件。
该社由浙派篆刻家丁仁、王禔、吴隐、叶铭发起创建,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现已发展为一个国际性的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
1961年,印社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认定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西泠印社被国家批准为正式出版单位。1999年,由西泠印社筹建的中国印学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2001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孤山路31号。
给你留下西泠印社的【官网地址】http://www.xlys1904.com/
再给你留下西泠印社的【客服电话】400-888-1904
【盗墓笔记吧小伙伴对西泠印社的介绍】杭州人上来啰嗦一下:
西泠印社的原址现在还在西湖边的孤山上,貌似是个研究所的样子,人也不多,的确没什么可能开小店。但是山下面就是西湖景区,对面是浙江省博物馆,博物馆旁边是文澜阁藏书楼,藏书楼边上就是楼外楼饭店,也就是天真、胖子和阿宁吃西湖醋鱼的地方。这一带还是有不少小店的。至于有没有古玩店,我倒也没注意。
话说我从小住西湖边,这一带也是隔三差五会去玩的,现在在盗墓里看到这样的地名,亲切感油生啊~~~~
【我的碎碎念】怎么样够全吗,够吗够吗,别谢我我只是看到西泠印社误以为你是喜欢盗墓笔记的小孩子
西泠印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国际性的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
社址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西泠印社被国家批准为正式出版单位。1999年,由西泠印社筹建的中国印学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2001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由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扩展资料:
影响:
“人以印集,社以地名”,西泠印社因地邻西湖西泠桥而名。“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西泠印社是中国研究金石篆刻最负盛名的民间学术团体。
篆刻艺术是中国独特的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它融书法与镌刻艺术于一炉。印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但由实用走入艺术领域,则是在唐代以后了。
一代巨匠吴昌硕先生曾说:“浙派盛行于世,社之立盖有来由矣”。印社的产生得益于浙派的形成。清乾隆时,以一代宗师丁敬为首的浙派印人“西泠八家”崛起,风格古朴苍劲,力追秦汉,开一代新风,于乾、嘉、道时期,称雄印坛100余年,成为印学史上的一个高峰。
百年以来,印社在社员的苦心经营下,已形成规模。在孤山西端尽头营造出一个精巧雅致的园林景观,印社北枕孤山,南望湖中三岛,为湖山绝胜处。更融人文意趣山水园林于一体,“占湖山之胜,撷金石之华”可谓人杰地灵。
印社范围内各类建筑数量不少,但由于印社总体构思精巧,尺度合理,给人以一种亲切可人的感觉。竹阁、柏堂、山川雨露图书室、宝印山房、四照阁、观乐楼等俱依山辟建,掩映在绿树丛中,又以金莲池、印泉、闲泉、石坊、华严经塔、阿弥陀经幢、石交亭、剔藓亭、小龙泓洞等点缀其间,巧妙布置,如治印般,疏密有致,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在印社之仰贤亭、凉堂、题襟馆、三老石室等处则收藏了印社社员历年收集的诸多碑刻精品,尤其是存放在苍劲古朴的三老石室中的“汉三老讳字忌日碑”,这是浙江迄今发现的历史上最早的一通碑,距今已近2000年,这在江南地区十分难得。
文人结社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形态之一,如晚明的复社,近代则有柳亚子、陈三立等诗人的南社,梁思成等人的中国营造学社等。他们在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传播先进思想方面都起过重要作用,也取得了很高的学术成就。
印社也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开中国印人结社之先河,故有“天下第一社”之称。百年以来,西泠印社已由一个纯民间学术团体发展成一个国际性的学术机构,继吴昌硕后任社长的先后有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期间历代名人辈出,如来楚生、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钱君陶等等。
作为一个学术社团,西泠印社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不但在国内外印学界和书画界独树一帜,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更是颇具影响,已为《辞海》、《新华词典》等多种权威辞书机构所记载和认定。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内涵,重大的国际影响和社会声誉,全国只此一家。
作为一个民间的印学社团,西泠印社成立之始就具有独特的号召力,其原因是社员多为名家,且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就连日本的篆刻家也慕名远涉重洋前来入社,这是历史所形成的全国性和国际性。
近百年来,西泠印社共有社员近400人,现有社员250余人,分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多为全国和各地著名篆刻家、书画家、鉴定家及学者。社员中还包括小林斗庵、梅舒适、金膺显等日本、韩国、新加坡的20多位国际篆刻书画界知名人士。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历任社长的生平及艺术造诣简介
西泠印社简介
创建于1904年的西泠印社,是中国成立最早的著名印学社团,以篆刻书画创作、研究的卓越成就和丰富的艺术收藏在海内外久享盛誉。印社自成立以来,名家荟萃,人才辈出,首任社长是近代中国艺术大师吴昌硕,历任社长为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
在西泠印社走过了100年历程之后,真正意义上的“西泠印社史研究”、随之而来的是“西泠印社史学史研究”才刚刚开始。这并不是说过去100年特别是80年代以后,关于西泠印社社史研究就没有丝毫的成果积累; 也并不是说在过去,西泠印社史研究所需要的资料(文献与实物)以及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就没有一丁点收获。关于前者,各种有分量的单篇论文也已不下十余篇,特别是在西泠印社八十周年与九十周年之际涌现出来的印社史研究论文与著作,已经有相当的水准。而在最近,关于印社景点遗址的修缮,印谱、印泥的品牌说明等研究,更是披露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实。而关于后者,则历次社庆论文集,以及集中在《西泠艺报》上的许多回忆文章,更是不断在提醒、呼唤、揭示、加固我们的曾经模糊的记忆,告诉我们在这100年里,其实曾经有过如此丰富多彩的社员人际交往与印社与社会的交往。这些珍贵的回忆录与亲历记,为西泠印社社史的撰写,必将会起到不可或缺的重大史料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