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清代陶瓷风格特征
- 2、清朝各时期瓷器有何特点
- 3、清代官窑瓷器的特点
- 4、清朝民窑青花有什么特征
- 5、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瓷器的特点与区别
- 6、清代瓷器有哪些特点?
- 7、清代五彩瓷器的特点
- 8、光绪瓷器,清朝光绪时期的瓷器有何特征
- 9、清朝康熙瓷器有些特点
清代陶瓷风格特征
1、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2、清代瓷器的造型,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3、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
5、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缚。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镀点,古装仕在高警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
6、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
7、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
清朝各时期瓷器有何特点
1、顺冶时期--17年
顺治时期的瓷器,该时期由于明末的战乱,官窑处于衰败期,直到顺治八年统治者才有精力和能力恢复生产御用瓷器,以致传世的顺治御窑瓷器极少见,精致之作很少见。
2、康熙时期--61年
康熙御窑瓷器釉面光涓细腻,胎土淘练精细、胎体和其他各代的同体节器物相比都要重实,胎釉结合较好,器物内壁的釉面和外壁基本一致。器型奇伟浑厚,新创器型也较多。
3、雍正时期--13年
雍正时期被认为是清季盛世之一,清雍正官窑瓷器,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虽然仅存13年,但精湛绝妙,无与伦比,尤其是颜色釉方面成就卓越,仿古创新,新添十数种鲜艳的新釉色,代表了雍正官窑的最高水平,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
4、乾隆时期--61年
粉彩瓷器的质量不如雍正时期那样的秀丽淡雅,但在装饰工艺上渐趋繁缛,形制上丰富多样,特别是用于陈设的各种大器型,如转颈瓶,转心瓶,天球瓶,扁瓶,多角瓶等甚为流行。这些工艺繁复,色彩浓艳明丽的器皿是乾隆彩瓷制品中的杰出代表。
这一朝的官窑瓷以丰富,多彩的品种和制作精美而著称于世。由于乾隆元年至二十年,依然有唐英等卓越的督陶官和大批管理人才与能工巧匠。
5、嘉庆时期--24年
景德镇制瓷已明显不如乾隆朝,本朝留存下来的嘉庆官窑传世品数量相对减少,而且制作质量不十分高,各种品种风格基本与乾隆朝瓷器相似,创新之作极少。
6、道光时期--30年
在清代景德镇瓷业历史上,道光朝经历了不少波折。无论是瓷器造型还是釉彩方面和制作方面,都有一种不尽人意的草率作风。
7、咸丰时期-10年
景德镇陷入战乱,咸丰初年,太平军在长江江西的广泛活动,使御窑场烧造的部分瓷器无法运出江西。
咸丰五年,太平军石达开等在江西与清军作战,景德镇御窑厂在战乱中被迫停烧,传世的为咸丰景德镇官窑瓷应为咸丰五年前烧造,这一阶段,似乎可看成是清代中期与晚期瓷器的分野了
8、同治时期--13年
经历了咸丰朝激烈的战乱之后,至同冶五年。景德镇御窑厂终于恢复了烧造,由于连年战事,当地窑业元气大伤。
景德镇御窑厂官窑瓷器的烧造仅仅为勉强应付朝廷的一种公务,至于同冶民窑瓷,更是粗制滥造。
9、光绪时期--34年
这一时期烧造的瓷器数量很大,传世品也极为丰富,品种也十分丰富。其间有许多书本朝官款。
10、宣统时期--4年
宣统朝距现代仅一步之遥,本朝烧造成量可能有限,品种也不多,主要有青花,五彩,粉彩及各颜色釉器等。
从传世品看,宣统官窑瓷烧造质量均较高,不管品种,样式,釉彩皆仿前朝,与光绪器基本相似,但同类作品制作比光绪器精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瓷器
清朝时期陶瓷文化,汉族劳动人民瓷器烧造水平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光耀灿烂的一页。今天王掌柜来聊聊离我们现在最近的清朝各时期的瓷器特点。
1、顺冶时期
顺治时期的瓷器,该时期由于明末的战乱,官窑处于衰败期,直到顺治八年统治者才有精力和能力恢复生产御用瓷器,以致传世的顺治御窑瓷器极少见,精致之作很少见。
因此顺治时期所烧制的瓷器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被人们重视与认识,历史上文献记载也不多。故这一时期的无款瓷器常被笼统地称为“明末清初”瓷,或者把明末崇祯青花瓷归为顺治青花,或者将顺治青花瓷中质地细腻、青花发色翠蓝的“上品器”归为康熙时期。
2、康熙时期
康熙御窑瓷器釉面光涓’细腻,胎土淘练精细、胎体和其他各代的同体节器物相比都要重实,胎釉结合较好,器物内壁的釉面和外壁基本一致。器型奇伟浑厚,新创器型也较多。
熙是历史上在位最长的皇帝,他在位时期的瓷器早中晚期风格区别明显,早期基本沿袭前朝,特指康熙二十年(1861年)以前景德镇生产的御窑瓷器,总体风格上和顺治御窑瓷器接近:仍是传统的青白色,釉汁凝厚、个别有混浊现象。
康熙中期一般指康熙二十年至四十五年(1706年),器物的色料和胎釉都表现出精工的特点。瓷器的釉面为莹润的粉白色或柔和的浆白色,青花呈色鲜艳青翠,五彩则趋于浅淡。受西方技术的影响,珐琅彩瓷器在康熙三十五年创烧成功,进而也成功地烧制出粉彩。总体上看明代和清初瓷器上的各种风格几乎不再出现。
康熙晚期习惯上指康熙四十五年以后,器物釉面以更细腻的青白色为主,习惯上称之为硬亮青釉,以区别于明代的亮青釉,青花以灰暗浅淡、晕散不清为特征。
康熙朝的瓷器是清代景德镇瓷器的重点之一,无论从造型,品种,釉色彩绘诸面,康熙制瓷都具有较高水平。
从造型看,挺拨硬朗,雄奇魁伟者颇多,尤其是大件琢器,小件作品中,细巧秀丽者也不在小数,康熙官窑瓷的主要特色在于颜色釉方面,康熙早期以此为主,康熙晚期创烧了珐琅彩和粉彩。
青花在早中晚期有许多不同风格的作品,其中以“翠毛色”和“宝石蓝”为最隹。
3、雍正时期
雍正上承康熙,下启乾隆,是奠定“康乾盛世”的关键人物,一位出色的皇帝。
雍正时期被认为是清季盛世之一,清雍正官窑瓷器,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虽然仅存13年,但粗湛绝妙,无与伦比,尤其是颜色釉方面成就卓越,仿古创新,新添十数种鲜艳的新釉色,代表了雍正官窑的最高水平,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至今没有人能够超越。
雍正的审美和品味是公认的好,有清一代,雍正瓷器是最完美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构思别致,每尖器皿都有多种式样。小件器皿线条柔和含蓄、轻巧俊秀,追求实用与美观的统一。大件琢器端庄典雅,讲究线条变化,质朴古拙,刚中带柔,注重上下比例之间的协调、空间关系的适度、整体的统一,可以说厚重古拙与轻盈秀丽兼而有之,达到了“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的程度。
雍正时期在仿古方面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体现了高超的制瓷技巧。景德镇御窑厂受雍正皇帝的影响,仿烧前朝作品达到高潮,尤以仿烧宋代五大名窑的色釉及明代永乐、宣德、成化这三朝的青花最具水准。
总体风格轻巧俊秀,精雅圆莹,这一时期的粉彩最为突出,大肆盛行,从而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
雍正粉彩不仅白地彩绘,还有各种色地彩绘,如珊瑚红、淡绿、酱地以及墨地等。
4、乾隆时期
乾隆瓷器与康熙、雍正齐名,合称“清三代”,是我国瓷器集大成的时期,为清代瓷器制作的鼎盛期,也是清代景德镇达到极盛的时代。也是清代瓷业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处于我国传统制瓷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这时粉彩在彩瓷的领域中取代了五彩的地位。这一时期粉彩瓷器的质量虽不如雍正时期那样的秀丽淡雅,但在装饰工艺上渐趋繁缛,形制上丰富多样,特别是用于陈设的各种大器型,如转颈瓶,转心瓶,天球瓶,扁瓶,多角瓶等甚为流行。这些 工艺繁复,色彩浓艳明丽的器皿是乾隆彩瓷制品中的杰出代表。
这一朝的官窑瓷以丰富,多彩的品种和制作精美而著称于世。由于乾隆元年至二十年,依然有唐英等卓越的督陶官和大批管理人才与能工巧匠。
乾隆早期官窑瓷的烧造与雍正朝官窑的烧造水平几乎不相上下,如果不施款,很难区分前后。
从品种看,除了珐琅彩是官窑在宫廷加工烧制外,其佘品种也有仿制。当时有所谓的“官古瓷”和“假官古瓷”等品种,实即是民窑所烧的上等器,这类作品不断在当地烧制。
从整体看,他们的制作水平在官,民窑之间,是乾隆民窑的代表作品。鸦片战争之后,战乱很多、政局动荡、外资入侵、市场缩小,景瓷生产也受到严重推残,延续500多年的御器厂也随着清祚的倾圯而寿终正寝。
5、嘉庆时期
景德镇制瓷已明显不如乾隆朝,本朝留存下来的嘉庆官窑传世品数量相对减少,而且制作质量不十分高,嘉庆朝早期官窑均落款“大清乾隆年制”,直至喜庆四年,乾隆“驾崩”,一切才从头开始,这是一种传说,嘉庆朝品种比前朝大大减少,各种品种风格基本与乾隆朝瓷器相似,创新之作极少。
6、道光时期
在清代景德镇瓷业历史上,道光朝经历了不少波折。无论是瓷器造型还是釉彩方面和制作方面,都有一种不尽人意的草率作风。
不过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道光官窑依然有着其自身特色。同前朝嘉庆和以后几朝的作品综合比较,仍相当出色,不少作品甚至远胜过嘉庆朝瓷器。
道光官窑分两种类型,一种六字款,“大清道光年制”。一种是“慎德堂制”款器,从制作品看,彩瓷质量高于颜色釉瓷器,这是因为颜色釉在嘉庆朝已趋衰落,此时已回天无力,而彩瓷则如终是乾,嘉以来主流产品。
从工艺看彩瓷属于低温绘彩,相对易制作。因而理当然地优于颜色釉,青花瓷在青料呈色,绘画等方面依然保存着前朝风格,有些作品可与乾隆瓷并驾齐驱。
从整体看,“慎德堂制”款器制作质量普通较高,所以“慎德堂制”官窑款似乎更值得后人珍视。
7、咸丰时期
景德镇陷入战乱,咸丰初年,太平军在长江江西的广泛活动,使御窑场烧造的部分瓷器无法运出江西。
咸丰五年,太平军石达开等在江西与清军作战,景德镇御窑厂在战乱中被迫停烧,传世的为咸丰景德镇官窑瓷应为咸丰五年前烧造,这一阶段,似乎可看成是清代中期与晚期瓷器的分野了。
8、同治时期
经历了咸丰朝激烈的战乱之后,至同冶五年。景德镇御窑厂终于恢复了烧造,由于连年战事,当地窑业元气大伤。
景德镇御窑厂官窑瓷器的烧造仅仅为勉强应付朝廷的一种公务,至于同冶民窑瓷,更是粗制滥造。
仅仅维持着商品瓷的烧造质量。由于本朝官窑恢复于同冶五年,因而可以推断,传世同冶官窑瓷均为五年后产品。
从咸丰五年至同冶五年,共历十年,经过这十年停烧,景德镇官窑瓷的制作风格起了较明显的变化,最突出的变化是同冶官窑瓷与以后的光绪,宣统瓷有许多相似之处,与道光,咸丰瓷共同越来越少,有明显的近代瓷特征。
无论是青花,颜色釉,彩瓷看均与光绪,宣统瓷器接近,许多作品如不施款,难区分¨同¨,¨光¨。同冶朝民窑瓷器中,无款器占有一定比重,而篆款者几乎都为图章款。
许多款识上未书¨大清¨二字,有的写成¨大清年制¨,有的人写干支款¨某某年制¨有人以为这类缺朝号者是同光间作品,同治朝品种蓝本与前朝相同,但质量继续下降,近代瓷特征明显。
9、光绪时期
光绪朝距今仅100年多,光绪末年距今不足百年。这一时期烧造的瓷器数量很大,传世品也极为丰富,品种也十分丰富。其间有许多书本朝官款。
有落慈禧寝宫“储秀宫”和“大雅斋”款的作品。由于光绪朝距今较近,传世瓷器的品种,数量均十分丰富,可以认为与传世的历朝历代官窑瓷相比。
传世光绪官窑瓷器的数量可能最多。从制作的质量看,比同冶官窑瓷器略胜一筹,光绪朝景德镇民窑业是异常活跃,在一种崇古,仿古之风影响下,当地民窑中大量出现了仿明永乐,宣德,成化及后朝的仿品。
清康熙,雍正,乾隆以后至嘉庆,道光等朝官窑瓷,许多仿品的乱真程度相当高,光绪朝瓷器与前朝基本相似,仍是以粉彩,青花为主流
10、宣统时期
宣统朝距现代仅一步之遥,本朝烧造成量可能有限,品种也不多,主要有青花,五彩,粉彩及各颜色釉器等。
从传世品看,宣统官窑瓷烧造质量均较高,不管品种,样式,釉彩皆仿前朝,与光绪器基本相似,但同类作品制作比光绪器精细。
宣统民窑瓷器在传世中出现较小,这并不是烧造少,本朝烧造仅3年,但距今时间近,损毁面不致太大,因而必有许多器物存世,由于许多的瓷器不落款,所以在鉴定中可能被划归光绪或民国。
宣统朝瓷器无特别创新,但彩瓷新品种浅绛粉彩在光绪流行后,此时仍继续发展,还烧造了停烧已久的珐琅彩瓷器。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1、康熙时期创新之作独树一帜。琢器中如琵琶尊、马蹄尊、象腿尊、凤尾尊、观音尊、太白尊、苹果尊、杏叶尊、棒棰瓶、布布橙、倒载、柳叶以及凸腹花觚等都是前代少有的器形。
2、雍正时期在器形的创作方面也是丰富多彩的,如双陆尊、三羊尊、虬耳尊、鹿头尊、络子尊、牛头尊、蒜口绶带如意尊、撇口橄榄瓶、太白坛、菊瓣盘等。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窑及永、成瓷器不仅胎釉、纹饰维妙维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乱真。
3、乾隆时期比较突出的造型有转颈瓶、转心瓶、转带瓶、花篮、扇子及书式印盒、书式金钟罩等。这一时期无论创新、仿古都达到了高潮,所仿铜、石、漆、玉、竹、木器以及象生物品均十分相似。
4、嘉庆、道光以后,则大多因袭旧制,很少见有创新之作。造型从精美蜕变为粗笨,已逐渐失去前期的优秀传统。
扩展资料珍贵:12万件清代瓷器登陆黄埔港
2018年12月13日,在黄埔港一隅,6个堆放在岸边的白色集装箱引人注意。随着集装箱门被缓缓拉开,清朝“泰兴号”沉船事件中散失海外的12万件古瓷器,历经196年再次回到祖国的怀抱。
过去3年时间里,为了促成这批清代德化古瓷器回到故里,中国企业家郑长来和其团队经过多轮洽谈磋商,最终成功从英国联邦贵金属公司一次性购入,经过1个月运输到达黄埔港。
据悉,这些瓷器大都是18世纪至19世纪初在福建德化生产的专供出口的青花瓷,以青花盘、碗、杯、碟、罐、盖碗等日用瓷器居多,瓷器上的纹饰多为富有民族气息的生活图案。
其中,更有不少瓷器属于典型的德化青花瓷种类,包括灵芝纹青花盘碗碟、“晨兴半名香”青花盘、梅雀图青花盖碗,兰、竹和菊青花盘,青花小汤匙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代瓷器
清代官窑瓷器的特点
清代官窑瓷器的特点
1. 瓷质细腻均匀
清代官窑瓷器的特点之一是瓷质细腻均匀。由于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清官窑瓷器的窑变得更加均匀,细腻的瓷质成为了其突出的特点。而这也是其与明代瓷器不同之处之一。
2. 繁复多样的纹饰
清代官窑瓷器的纹饰更加繁复多样。无论是官窑三彩、五彩、及其他官窑的瓷器,其纹饰都十分灵动,且深具艺术感。统治者的权力象征和民族文化的体现也在其中得以展现。
3. 器型大胆新颖
清代官窑瓷器的器型也具有大胆新颖的特点。清代官窑瓷器种类繁多,器型也各异。其中以景泰蓝为代表的低温彩瓷器,造型以厚壁深胎、口大肚厚、胎质坚实、釉层厚实细滑而著名。
4. 颜色清新自然
清代官窑瓷器的颜色清新自然。清代官窑瓷器倡导 “ 以素为美 ” ,其艳丽的色彩不同于明代的繁华多彩。官窑五彩、三彩所用的颜料尤其鲜艳,其五彩为紫、绿、黄、褐和碧,三彩为黄、绿、紫三种颜色。
5. 做工精细匀称
清代官窑瓷器的做工更加精细匀称。其中官窑三彩以手工勾勒为主,色彩层次分明、平添了一份质感,而官窑五彩中的鹧鸪纹更是手法独特、栩栩如生。
6. 窑口与刻款
清代官窑瓷器的窑口及刻款也是其独特之处。清代官窑瓷器制作比较严谨,每个器物下面都必须刻上官窑的清晰标志,用以标记其正品,而且窑口上一般也会印有专门的标志。
7. 瓷器技术不断革新
清代官窑瓷器的制作技艺不断革新。由于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都处于一种新的变化时期,因此官窑瓷器在技术上的创新也十分迅速,使得清代的官窑瓷器更加多样化。
8. 官窑瓷器追求自己的审美主张
清代官窑瓷器追求自己的审美主张。作为皇家瓷器制造场所,清代官窑瓷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更注重其艺术价值,尝试向更高的审美方向发展,寻求新的美学体验和价值。
综上所述,清代官窑瓷器具有瓷质细腻均匀、繁复多样的纹饰、器型大胆新颖、颜色清新自然、做工精细匀称、窑口及刻款独特、不断革新的技术和独特的审美主张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清代官窑瓷器在当今收藏界备受青睐。
清朝民窑青花有什么特征
瓷器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发明,到底产生于何时,学术界有争论。有人认为在商代就有。我所在的单位70年代就展出过一个尊,当时我还不太懂什么叫瓷器,有个专家说这就叫瓷器。我说这瓷器与现在的瓷器不一样,他说是不一样,那时候的很粗糙,就是表面上有一些玻璃质的东西,所以有的专家说这种瓷器应该叫原始瓷,但也有的专家认为这是陶器中偶尔出现的。至于到底是怎么出现的,这是专家的事,与我们无关。总之原始瓷是在两晋之前产生的,叫原始青瓷。到了两晋以后,开始出现了白釉、酱釉,以及唐代的秘色瓷和湖南长沙的釉下彩,还有宋代的五大名窑,都是人工将颜色做到瓷器上,是人可以控制的。这些在收藏界叫老窑瓷。到元代时就出现了青花、釉里红及红绿彩。今天我主要说青花瓷。有的专家认为青花瓷产生在唐代,也有人认为产生在宋代。到元代,青花瓷就已经成熟了。
咱们现代的收藏者大多数收的是元、明、清的瓷器。近百年的瓷器叫新瓷。从瓷器上来讲,有单色釉、彩绘釉。彩绘中青花瓷是数量最多的,从元代到清代直到现在近700年中,青花瓷是瓷器中的主流。
讲青花瓷必须先提青花料,青花料中蓝色的是氧化钴,属于釉下彩。什么是釉下彩?其制作工艺简单讲就是把坯拉出来后,等干了用氧化钴往上画,画完后罩上一层釉,再入窑,1260度一次烧成。在上一讲当中我提到过“九方五法”。
1、九个方面中,其中第四方面就是彩。已故的著名瓷器鉴定家孙瀛洲老先生,对元、明、清的瓷器鉴 定有很深研究,他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中孙老通过对青花的观察,把青花的颜色分出了二十几种。如果我们把青花的颜色弄清楚,对我们的鉴定及辨伪会有很大好处。青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种颜色呢?因为在数百年中,青花瓷生产是主流,所以在很长时间里,不同历史阶段的青料来源和质地不同,再加上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对于青花瓷的发色的质量、呈色的色调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正因这样,青花所呈现的质量、色调、风格必定有明显的差别,艺术效果也必然出现强烈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差异为鉴定青花瓷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所以鉴定者对青料来源、品位、发色、呈色的来龙去脉有所了解是鉴定青花的基础。当我们拿起一件青花瓷时,第一眼看到的是它的造型,接着见到的就是青花的艺术效果,这是直观感受。结果常用明丽、鲜艳、灰暗、晕散、清丽、规整、刻板、呆滞等词进行概括,这些概括的词语的形成,是青花的发色质量、呈色色调与绘画艺术的综合体。什么是发色?什么是呈色?这两种色是怎样的关系,受什么条件的制约?这是要向大家介绍的。发色是青料在焙烧过程的化学变化,呈色是青料烧成后所呈现的直观感受。呈色的色调有以下几个制约因素:第一是发色,第二是胎骨,第三是釉子。胎骨就是釉里面的胎子,胎子发黄,发白,松软与坚硬都对青花有一定影响。釉子质量的好坏、颜色和厚薄都对呈色有影响。发色的制约因素:第一是青料,第二是施用技术,第三是焙烧温度。施用技术就是在画的时候,画功怎么样。如果蘸的颜料都一样,画线用力均匀,青花烧出来后就是一个颜色,否则青花就会出现深浅不一的颜色。再一个是焙烧温度,应该是1260度。同样的青料,如果温度过高,颜色发黑;温度过低,有点发绿。还有一点特殊的情况,就是单纯的青花瓷,它的发色、呈色都一样时,如果经过二次焙烧,即再进一次炉后,颜色要比没进二次炉的深,像后来的青花红绿彩、豆彩等。再说青料,青料受三方面影响,第一是成分,第二是提纯,第三是配制。我主要说成分问题。成分主要是氧化钴,它发出的颜色是蓝色的,其中含有一定的氧化锰,还有一种三氧化二铁,简称氧化铁。钴的含量越高,蓝色就越正,含量少就发灰。锰含量高时,青花就蓝中泛紫或蓝中泛红。氧化铁含量高时青花的发色就发黑。孙老先生把青花的颜色分出二十多种,他有时一看颜色就知道大概是什么年代的。
在没有断代之前,你必须把明清时期的皇帝都记住。如果年代断到哪里你都不知道的话,那怎么行呢?明前期的皇帝,“洪建永洪宣”即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建文与洪熙时没有瓷器。“三代正景天”即正统、景泰、天顺,这三朝有人叫“空白期”,又叫“黑暗期”,说这个时期没有瓷器。我不同意这两种叫法,我就叫“明三代”。因为这个时期确实有瓷器。“成弘正德续”是明中期,即成化、弘治、正德。成化瓷在明代是最突出的。“中晚嘉隆万”是嘉靖、隆庆、万历,我们称之为中晚期。“泰昌天启崇”,即泰昌、天启、崇祯,我们叫明后期,其中泰昌时期没有瓷器,因为他一共当了29天皇帝。明朝是277年,也有人算的是276年,我编的顺口流说是“270年”仅是个概数。清代有10位皇帝,即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清朝是以清三代的瓷器为主。下面我就按时代的顺序给大家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因为明代开国的皇帝朱元璋定年号为洪武,所以洪武时的青花瓷叫洪武瓷。由于元末的战乱,明开国初在瓷器生产上没有太大成就。我收藏一件高足酒盅,它的发色较稳定,基本上没有晕散,呈色是靛蓝色。我一开始就把它定到了洪武前期,后来请我师傅耿老看过后,他说这个花卉画法叫一笔点画,就是一笔画下,属于大写意。胎土是淡土黄色,质地较松软,造型很粗糙,所以可以看成是元末明初的瓷器。元末明初多事,开国之初,百废待兴,恐于瓷业无暇顾及,所以瓷器生产多于继承少于发展。此时的青料都是国产的,呈色的基调是淡蓝色,但由于质量与提纯不是很好,所以淡蓝之中泛灰暗的色调。总之洪武前期青花瓷的质量不高,与元末瓷器很难区别,在学术界内认为这是一个过渡,所以在鉴定当中,就有了“元末明初”一说。这个酒盅口径是4.8厘米,高也是4.8厘米,属于民间的小器。我得来的时候碎成九块,还有短缺,后来经过修复。这件东西说实在的很不值钱,但是对于我来讲,我就这一件,基本上还算完整,重要的问题是它是元末明初的标本。在鉴定当中,我们就可以此为参考,上可推想到至正,下可联想到永乐、宣德,所以我认为我这个酒盅是精彩的东西。洪武时期青花瓷产量少,也没有见到过书写官窖款的官窑器。据说那时有官窑器,但是没见过有款字的,所以您要是见到了“大明洪武年制”款的瓷器,您就把它说成假的是没问题的。
我除了鉴定还搞修复,我把陶瓷修复分成六步,叫六步修复法。
2、其中第四步叫补配,就是把碎片粘接起来后再把它的短缺与裂缝补平。“六步法”主要用于修陶器。至于修瓷器,一般仅用到第四步,后面的仿色和做旧两步,因材料等原因,就不去做了。今天我带来的复原瓷片,就是这样做的。
洪武之后的永乐、宣德时期,青花器有了长足的发展,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使用了苏泥勃青(或叫苏勃泥青、苏麻离青)。苏泥勃青是一种进口青料,含钴和铁的比例较高,而锰的含量较低。发色浓重,易晕散,但散得自然。呈色的基调是青蓝色,浅处为天蓝色,深处是靛蓝色,浓重处出现铁钴斑。出现铁钴斑是苏泥勃青的特点。喜收藏的人将苏泥勃青简称为苏料。苏料有什么特点呢?一般来讲苏料要深入胎骨,是凹下去的。我们这样看的话是黑颜色的,但是你迎光侧视的时候就不是这个颜色了。侧着看,一是你可以看出它比较往下凹,二是它反的光不是黑光,而是锡光。如果不是苏料的话,你迎光侧视还是黑光。所以大家再见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希望你们侧着看。这个呈靛蓝色和出现铁钴斑的地方,一般咱们用手摸是凸凹不平的。它的凸凹不平没有规律,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工料,二是修胎,没有规律。到了清末同治年间的时候,比较大的那种器型,你摸着它也不平。但是那个不平跟这个不平不一样,这个不平没有规律。同治年间的你摸起来不平是有规律的,就好像波浪似的,行话里面叫作波浪釉儿。那个是釉子的问题,这两个咱们要给分开了。平心而论呢,铁钴斑的出现应该属于原料和工艺上的问题,就是不足。然而这种不足,在鉴赏者的眼睛里既不认为是美中不足,也不认为它是瓷不掩瑕,而认定它是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就像哥窑一样。大家都知道俗话说的蹦磁儿,就是上面开了好多片儿的烧坏了的瓷器。但是当时宋代的那位工匠很了不得,他就把这个缺点变成了优点,而且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所以,我们认为在鉴定是不是永宣瓷的时候,这个铁钴斑是鉴定时候的依据,而且是重要的依据之一。
这个碗叫作缠枝莲花蝴蝶碗,也是我修的。碗上的青花是青蓝色的,就是蓝中有点儿泛青灰。颜色有深有浅,浓重处有钴斑。碗的胎子薄,一会儿我还要说为什么薄的问题。胎子薄,修胎很规整,釉色是青白色的,而且很滋润。这个器足的外墙是外撇式的,向外撇。另外就是这个地方叫作内折角,在内折角这个地方有积釉,颜色是虾青色的。足内的这个底釉儿是镶白色的,两处的釉子不一样,它泛白而且薄。所以这个碗我们可以认为是永乐中晚期的瓷器。苏料易晕散,所以用它来画细线或者人物的眉毛眼睛这些细微的地方都不太适应。但用它来绘画大小的花朵或是枝叶呀,具有一定的特色。这一件叫作喜鹊登枝,它更能够体现苏料的特点。这个颜色显得更重一些,而且刚才我也说了它这上面的苏料的钴斑比那个明显。像这个画的喜鹊,很明显的就叫作晕散。它本来画的很清楚,但是因为这个料往旁边散,所以看起来有些模模糊糊。这就是苏料的特点。原来有人讲永宣不分,即永乐和宣德的瓷器不分。实际上能不能分呢?有些地方还是能够分的。就拿这两个碗比较,这两个碗个头儿差不多。我们在鉴定当中有一种方法叫作手头儿。什么叫作手头儿呢?就是把这两个碗拿起来用手一掂,这个碗比较重一点儿,这个碗的手头儿就显得比它轻。为什么它重它轻,这就是胎子的问题了。永乐时候的碗腹部比较薄,宣德时候的碗腹部比较厚。这个怎么去判断它呢?有时候咱们拿笔写不出来,用嘴说也说不清楚。你要这么摸,你这么一摸,就摸出这个厚,那个薄。所以说永宣这两个时期的瓷器还是能区分的。刚才我说的这个苏料,可能是郑和七下西洋给带回来的。到今天为止也找不到那个产地。后来因为郑和不下西洋了,这个苏料的来源就断了。在明前期的时候,具有这样特征的青花瓷也就逐渐地没了。
到了成化年间,又出现了一种新的青料,叫平等青。平等青出现以后,青花艺术就出现了另外一种崭新的面貌。咱们先对前面所讲的苏泥勃青料有一个小结。因为苏料它这个特殊的艺术效果,到了明正德的时候,就开始有人仿制。以后,明代的后期、清代、民国,一直到了今天,都有人仿制。所以,有些人说他买到了宣德的东西,咱们说它是假的,他上当了。那么,对于这个苏料到底怎么样来断定它,就三点。刚才实际上我讲过了,咱们再重复一遍。第一,就是看这个黑斑的斑痕是不是自然。这怎么讲呢?因为没有这个苏料了,那么钴斑就出不来,怎么办?就用笔往上面点,用一些黑颜色的料往上面点。点出来的话你看着就不自然。第二,就是这个黑斑是不是深入胎骨,也就是说这个黑斑是在它的表面呢,还是深入到了胎里面了。第三,就是我介绍的那个迎光侧视有没有锡一样的颜色。这三点请大家能注意。因为后来没有这个料,即使你再点染,说实在的你也达不到当初那个效果。大概在六七年前吧,有人请我去看东西,拿了这么大的一个碗。我就说你这个是假的,而且我说碗底下写了六个字--“大明宣德年制”。他说:“您怎么知道的?”我说:“你这个是宣德碗。”“是呀,我这个就是宣德碗。”我说:“但是你这个碗是假的。”而且我更清楚,这种碗是在80年代的时候景德镇复制的东西。结果传来传去,就传成了真的了,按真的去卖去了。据说他花了大概是5万块钱。
成化初年,据说这种苏料还有一点儿。但是这类的瓷器我还真没有见到过。成化时期的瓷器,大多数青花的艺术效果是淡雅柔和、缥缈脱俗的这么一种风格。这种淡雅沉静的风格是后人喜爱成化瓷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这个时期所使用的青料的名称叫作平等青,也叫坡塘青。这种青料产于江西瑞州。产生这种平等青青花艺术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种青料的含铁量少,而锰的含量相对来讲比较多;发色稳定,或者趋于稳定,没有飘浮感;呈色是蓝泛青灰;这个时期瓷器的胎子是洁白的,釉儿是又肥又透,用平等青就可以画出比较细的纹饰来了。所以色泽显得淡雅、柔和,给人一种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缥缈的感觉,使人感到这个成化瓷有一种神秘感。这就是成化青花瓷的魅力所在。
这件东西我管它叫作全株花卉图文碗。有人说这个碗上画的叫作秋葵,因为我不懂植物,这个是不是秋葵我就不敢说了。我就把它叫做花卉吧,全株花卉。它的花色基本上是稳定的。呈色是蓝中泛点儿灰,蓝泛青灰,浓重处有黑蓝色。但是它决不往下凹,它是平的。釉质滋润,胎子是白的。你要是学鉴定的话,要先看瓷片儿,你从瓷片儿上一看就看清楚了。釉色是白的当中泛着青,白中泛青。用手摸它的表面,有的地方往上鼓,但是没有往下凹的感觉。这些都属于平等青的特色。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全株花卉。花卉应该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有根、杆、枝、叶、花,在其他任何的一个朝代之中,他们画的花卉都没有根,唯独成化的时候画的花卉有根。这是成化时期画花卉的特点。所以说有了这个特点,我们对于鉴定成化瓷又找到了一个证据。成化时期的瓷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官窑器和民窑精品没有什么太大区别。根据这件标本的图样,还有釉色、釉质、青花等方面来看都是成化民窑器。说实在的,成化民窑器精品比官窑器还难得。当时我得到这个瓷片儿的时候,对这块瓷片怎样断代我是比较犹豫的。它是不是真的成化瓷?尤其是后面这个款子,写的是“大明成化年造”。它的字体比较潦草,也不规整。后来按照孙瀛洲老先生所讲的方法,用15倍的放大镜看它的款字这个地方。它的釉面儿里面气泡儿密集,像蒙蒙云雾。这种现象是成化瓷所特有的。出于慎重,我又请耿老过了目,耿老说这是成化瓷。所以这块儿残片咱们就把它定为成化民窑的精品。孙瀛洲先生对成化瓷有一个精辟的评价,他认为成化瓷器胎质细腻纯洁,白釉莹润如脂,色彩柔和,笔画流利,造型轻灵秀美,表里精致如一。
成化瓷在瓷器发展史上占据着一席之地,很重要。在瓷器鉴赏当中有一句话叫“明看成化,清看雍正”,也就是对于瓷器来说明朝最好的就是成化瓷,清朝最好的是雍正瓷,这就足以证明陶瓷界对成化瓷器的重视和珍爱。正是由于成化瓷器受到了后代人的青睐,所以从嘉靖的时候就有人仿制,以后历代均有仿制,一直到现在。其中以清雍正时仿的最精细,他们在葩、形、釉、彩、绘、款儿等各个方面都很注意,都追求成化的风格,效果相当不错,几乎可以乱真。
雍正时的瓷器有写“大明成化年制”款的,那是仿品不能叫赝品。因为它外边是粉彩,粉彩是康熙时才有的。它的款子写得相当漂亮,但是与真的成化瓷一比,它的破绽就出来了。到了晚清,很多瓷器上都写着“大明成化年制”或是“成化年制”。我在鉴定过程中,经常有人说他的瓷器是成化的,我说不是,因为它上面的字非常潦草,不能单纯看款子还要看其他方面。另外,成化年间的瓷器没有“成化年制”这样的四字款,倒有“大明年造”或“大明年制”。
在鉴定中还有一句话叫成弘不分,即成化、弘治这两个时期的瓷器不分,因为这两个时期的瓷器在质量上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成化朝的皇帝叫朱见深,他在当太子时娶了一个妃子姓万,万妃比他大18岁。后来朱见深当了皇帝,没有把她立为皇后,但是万妃在后宫的势力大于皇后。万妃曾经生了一个儿子,但是3岁就死了,以后她再也没有生育。可能是处于一种嫉妒心理,后宫的妃子凡是怀了孕的她都要让人坠胎。后来朱见深在后宫的御书房见到了一个宫女,这个宫女是当初广东的一个小方国的公主,国被灭后就被弄到宫中当了宫女,结果这个宫女就怀孕了。万妃对一个宫女不是太注意,当显形以后万妃知道了,就命人用钩子把胎儿从母体中钩出来。钩出来以后就要弄死,当时被太监保护起来,宫女也被保护起来了。到这个孩子5岁的时候,朱见深就感叹自己无后,此时太监就借机告诉他说,你有儿子。这不是我杜撰的,我查过明史,明史后妃传中有一段记载,上面说弘治皇帝头顶上有一块地方没有头发,是用钩子钩的。朱见深的儿子叫朱樘。
为什么我要说这么一段历史呢?原因是:首先,万妃在后宫的势力很大,朱见深又很敬重万妃。万妃喜好小巧清秀的物件,其中就包括瓷器。明看成化,一看它的青花;二看它的斗彩,就是在胎的上面,比如想画一个鸟,可能只画腿和头,但身子不画,然后罩上一层釉去烧,烧完后由其他的颜色把身子补齐了再烧。现在最有名的是斗鸡碗、斗鸡杯、斗鸡缸,像这样的东西在拍卖行大概一对就一百多万。所以说当时成化的瓷器恐怕与万妃有一定的关系。
第二,朱樘可以说是九死一生才当上皇上,他对民间的疾苦有所了解。他当了皇帝以后或多或少地减轻了一些民间的负担,对烧瓷也不再强令如何。这就形成了弘治时期所接受的东西大都是成化的,因为他自己没有什么创新,这就是成弘不分的一个原因。
?拿出一个碗片这个是弘治时期的碗,我给它起的名叫“踏青舞蹈”,这也是民窑器。它的青花花色不太稳定,有晕散,尤其是口内的内沿更明显。呈色是灰蓝色,色调比较浅淡,釉面白灰色中间闪着青,足内折角是虾青色。足的外墙有两道弦文,两道弦文之间有距离。上边一道弦文比较轻淡,下边一道弦文比较粗重。碗的画面可能是8个年轻的男子,在这个碗片上可以见到4个,因为这是半个碗,所以可能是8个。他们身上穿的都是长衫,翩翩起舞,舞姿舒展优美,动作协调一致。背景是一片比较平坦的土埠,还画着很多的柳枝,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片融融春日踏青的祥和气氛。这是一幅写实的民俗画,从整个画面看,文饰线条豪放秀逸,较之成化器显得深沉一些。画人物像从元代就有,那时大多数以画成人为主,到宣德时期也有画小孩的,但是不多。但到了成化年间画男孩和年轻男子的题材就多了。刚才我指的这两条线叫弦文。在明前期,主要是洪武、永乐年间没有双线,或者是一道,或者是画的花,双弦文是从宣德时开始有的。再有鉴定时要注意上限,就是什么时候这东西开始出现的,这很重要。在它出现之前的东西如果有了它还没出现时候的特征,那么肯定是假的。这个就是在宣德时期出现的双弦文。还有一个特点是这 两条线一轻一重,上边的轻下边的重。这种特点从宣德就有,到了成化时很明显,而到了弘治时就不太明显了,再往后就没有这种特征了。所以我又编了一个顺口溜,叫:“宣德时有双边线,成化规矩靠底边,上线轻细下浓重,直到弘治还可见”。“成弘不分”,确实很难分,但是有些细微的地方还是可以看出区别的。例如,成化时期的花色是“蓝泛青灰”,而弘治时期的花色相对成化来说就要浅淡一些;成化时期的色调是灰蓝色,而弘治时期的色调显得比较深沉,弘治时期出现的铁钴斑比成化要多。刚才我们讲了明中期的平等青。下面我再说三点:第一,关于刚才讲的气泡问题。观察气泡,是起源于孙老先生,但是孙老所指的是成化时期的瓷器,其他时期的瓷器孙老没有讲,而且这件事我问过耿先生,耿先生说孙老没有讲过别的。我对气泡也仔细观察过,只有成化时期的瓷器特征特别明显,其他时期的瓷器上的气泡找不出规律。所以有人问我看气泡行不行,我只能说您自己总结,如果您总结出来,我想学反正我没总结出来。第二,胎色。由于烧制的工艺不同,胎色也不同。一般讲,明代的胎色是肉红色,清代的是青白色。你对着阳光看,胎子厚的看不见,薄的完全可以看见。凡是明代的里边泛的都是肉红色,清代的是青白色,这就是明代瓷器和清代瓷器胎色的不同。如果有人拿来一件成化瓷,比较薄的,你实在看不出来就看里边,只要是青白色的就是假的。第三,关于内折角。内折角就是底面与足墙的夹角。这个夹角里边有积釉,就是上釉的时候积得比较多,多了以后就呈现出一种虾青色。这是明代中期以前经常出现的,现在的仿品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是仿品的积釉与真品的积釉有两点不同。第一,它不是虾青色而是淡绿色,即使能接近虾青色也是泛绿的。第二,明代虾青色的线有些窄,而后仿的比较宽。
皇帝都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只有弘治--朱樘只有一个皇后,而且他只有一个儿子叫朱厚照。这个孩子娇生惯养,弘治死了以后,他当了正德皇帝。17岁登基34岁就死了,一共当了16年皇帝。这个正德皇帝无所作为,主要是吃父辈的家底。所以他在瓷业上没有什么建树。但是正德一朝的瓷器生产还是继承了成化的遗风。从青花瓷来讲,正德前期的瓷器与弘治瓷器基本相似,只不过正德时期的黑斑显得更多一些,平等青也没有了。此时又出现了两种新的青料,一种叫回青,另一种叫石子青。据说回青产于西域,具体是哪儿不知道。
正德时期也有一些新东西,出现了新造型,例如锦墩、笔架、佛前五供,都是从正德时开始有的。在款子方面,出现了藏文和回文,回文主要是阿拉伯文。此外,仿制前朝的东西从正德开始。在这里我想讲一下仿品与赝品的区别,仿品从学术界来讲叫“寄托”。正德皇帝要崇敬他的前辈,所以要仿宣德瓷器。现在的仿品与赝品的区别是价格,这个碗仿的是成化的,卖的是市价,那就是真的。如果你按成化价买下来,就冤了。这样区分是因为瓷器没有假的,只要价格合理就不叫赝品。这是我对赝品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明朝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皇帝一共占了99年,将近一个世纪。在明瓷器史上又是一个突出阶段,出现了许多新的器形,文饰也增加了。民窑的精品和官窑器基本相似,最为突出的就是使用了回青。回青是正德时期出现的,据记载,回青是进口青料。回青中的氧化锰含量很高,而氧化铁的含量很低。回青的特点是“散而不收”,就是花色散,所以它必须与石子青配合使用。石子青的特点是花色“沉而不亮”,不散。把散与不散的混在一起使用,呈色就 有一点青中泛紫。但是据历史记载,配料比率是不同的,分为上青、中青、下青三个等级。上青主要用于混水,颜色清亮;中青用于设色,则笔路分明。这是一种新的瓷器绘画技法,叫“双沟填色”,是成化时期出现的。就是先画两条线,颜色较重,再在两条线间添上较浅的颜色。到了景德镇就叫“混水”。成化时期由于“双沟填色”的绘画技法刚出现,所以还不成熟,那时的双沟填色填的几乎与勾勒的颜色一致,有时分不清。到了隆庆时期,技法与配料都已经成熟,画的最好的是隆庆朝时期的。指着瓷片 这块就是隆庆时期的,是真正的官窑。隆庆时的选料、精炼的技术都很纯熟了,所以青料的花色是纯正稳定,呈色是蓝中泛紫,色调浓重鲜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它就是用的双沟填色。它的线条非常流利自如,轮廓线与填色的色调非常协调,修胎也很规整。釉色是白泛微青,釉层微厚,釉面细润,光洁平整。器足内是六字双行的“大明隆庆年造”楷书款,中锋运笔,顿挫有力,结构庄重严谨。我再说一个问题,指着瓷器这个是永乐时期的,底足里边的釉子发白,质量远不如器身。到了明中期,它的底釉与器身的釉完全一样,到了中晚期它的底釉的光洁度和亮度都要比器物本身的好,不止官窑,民窑的精品也是这样。
我今天介绍的都是比较细微的地方,搞鉴定要从点到面进行突破,很小的地方就能反映出对与错。现在仿品仿得再好,在某些点上肯定与那时候的不一样。从底釉上来看,不管有字没字,与器身一样时,我决不会把它放到明中晚期。如果底釉比器身的釉还好,就不可能把它放到明中期去,只能考虑它是明中晚期的。到了万历时,回青虽然还在使用,色调与以前也差不多,但是在其他方面都不行了。所谓明代走下坡路就是从万历时开始的,整个社会衰落瓷器生产也跟着衰落,而且此时回青的来源也渐渐的没了。所以到了明万历中期,瓷器的质量越来越差,到了晚期,大多数瓷器已经平淡无奇了。
在明万历时期又出现了两种青料。一种叫珠明料,另一种叫浙料,这两种料都是国产的。珠明料产于云南,浙料产于浙江。珠明料在元代时已经出现了,直到现代珠明料还在使用。这两种料也分上、中、下三个等级,含钴、锰量较高,含铁量较低,发色都很稳定。
浙料的呈色是青中泛红,回青料是青中泛紫,这就是两种料的不同之处。在明天启时期用的主要是浙料和珠明料。此时把青花的料分出几个色阶,就是把青花料分出浓淡。在“双沟填色”刚出现的时候,只能分出浓淡两种颜色,到天启时就可以分五种颜色叫五彩青花。由于色阶多了,画面表现力也更丰富。指着一个瓷片这个叫“龙凤呈祥碗”。青花的呈色是灰蓝,以黑蓝色为主,其中有的地方模糊不清。它的灰蓝色里泛着一点红,釉面呈青白色,外边画的是一条龙和一只凤,里边画的是一只羊,羊在商代时就是现在的“祥”,所以我把这碗叫“龙凤呈祥碗”。釉面泛青一直延续到康熙二十年,在这之前所有瓷器的白色地方都泛青。到康熙十年后,釉面都是白的。如果给你拿来一件明代的瓷器整个是白的,您就不要信。又拿出一件瓷器,这是垂钓图文碗,它的画风非常好,它的青花就是五彩青花,画面把远近都表现出来了。而康熙之前的画面,基本都是
清朝民窑青花特征包括:胎釉、青料、造型和纹饰
胎釉
清初青花瓷器胎体厚重呈灰白或灰黄色,瓷化程度较好,胎釉结合紧密,多数釉面呈鸭蛋青,透明度较差,光泽度不强,个别釉面有缩釉,大部分有酱口。
同时许多大件琢器底部不施釉,修胎也不太规整,盘碗底部厚重,口沿逐渐扁薄,圈足稍微向内收,有的器物足沿经过工匠仔细修琢后,还出现有泥鳅背现象,较光滑,底边还带有窑红即火石红。
青料
清初青花瓷器大部是使用国产浙料绘制,大致有青翠淡雅与灰篮等种,总体呈色稳定,少数趋于灰暗,也有一些青花晕散和纹饰模糊现象。
造型
清初青花瓷器多以生活用器为主,陈设器为辅,造型侧重于实用性,基本是延续明代的传统式样,形制上还多具有明代古朴浑厚之遗风。
纹饰
清初青花瓷器的青花纹饰质朴自然,绘画一反已往单线平涂的方法,而是釆用多线平涂的技法,讲究匀称,疏密有致,相互辉映,粗犷豪放。
同时纹饰题材丰富,常见有动物纹、植物纹、山水图、博古图等,龙纹高大雄壮,矫健有力,有腾云驾雾之势,麒麟纹常和挺拨的巴蕉叶画在一起,相映成趣,而且蕉叶纹中常留白。
扩展资料:
清代早期景德镇窑的瓷器生产,也像明代推行“官搭民烧”的制度,这不仅充分释放了民窑的生产潜力,调动了工匠的积极性,提高了民窑作坊的规模及烧造精细瓷器的技术。
而且由于当时官窑民窑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无形中也刺激了民窑青花瓷器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清初青花瓷器生产以民窑居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瓷器的特点与区别
康熙时期的瓷器特点:
1、从制作工艺上看,有粗、细之分。这主要是指旋胎及底足的处理。康熙时期的瓷器旋胎比较规整,器壁外处理平整,器物的内部少有精细的处理,常见手拉胎的痕迹。器物的底足大多很规矩,底足处理圆润、光滑。而光绪朝的瓷器在旋胎上胎体较康瓷轻薄一些,特别是器物底足的处理,棱角不很清晰,有拖泥带水的感觉。在胎质方面。康熙朝的瓷器的胎质可以用细密、洁白、坚实来形容。光绪朝瓷器的胎质比较粗松,呈灰黄色。?2、画工方面,康熙朝的瓷器线条流畅,特别注意起笔落笔的顿挫,线条犹如钢条,直线和弯曲都刚劲有韧性。绘画造型准确,诗书画印,完美结合。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等诗文常整文搬上画面。书法多楷书,字体秀美、工整。绘画的内容有人物、山水、花卉、龙凤等题材。光绪朝瓷器的线条柔软、较细,力度不强,虽也有起落笔的提顿,但相比之下则显得无力。在绘画的内容上也少有创新。?3、另外釉质也有一定的不同。康熙朝的瓷器多表面平整光滑,釉质较厚,半透明、呈淡青色。光绪朝瓷器釉质较薄,表面不平整,常有瑕疵。
4、康熙时期独创的冰梅青花。冰梅纹,又称冰裂梅花纹,是清代康熙时期独创的一种青花纹饰。
雍正瓷器造型特点是: 1、隽秀尔雅,小巧玲珑,以盘、碗、杯、碟和小件器物为主。器型比例协调,有所谓的“曲线美”。2、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厚重。3、釉色品种繁多,釉面有桔皮纹,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4、窑变红釉,由这时开始出现,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交织一起,兰色多于红色。5、炉钧釉,也是从这时开始的,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两种颜色交错在一起。6、青花色调为青白和粉白。青花颜色层次不如康熙时多,一般的只有2一3个深浅颜色。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艳。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绘人物、景物,都明显缩小,画面聚收。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在施彩的纹饰周围,侧视往往可见白釉地衬托处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
乾隆年间瓷器特点有: 1、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优美,但仍比嘉、道时期的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前期器型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后期则显呆滞。此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 嘉庆 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样夕长余者皆 为依次递减,每况愈下。2、前期胎体细润,后期渐趋粗糙。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兰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兰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4、炉钧釉到乾隆时与雍正时不同,其颜色由松石绿和深兰色组成。5、法琅彩也称“古月轩”或叫“ 瓷胎画珐琅 ”,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书的兰料款。
清代瓷器有哪些特点?
清代是封建社会瓷器发展的最后时期,制瓷业进入了黄金时代,特别是乾隆时期,大量的瓷器珍品相继出现,品种相当齐全,制作上也非常精良。各种单色釉如天蓝、粉青、窑变、霁蓝、霁红、郎窑红、豇豆红、胭脂红、乌金釉、鳝鱼黄、蟹甲青、茄皮紫和茶叶末等,可谓五光十色、变化万千。
自乾隆以后,我国瓷器由兴盛走向衰落。“臧窑”代表了康熙前期景德镇瓷器的制作水平,《景德镇陶录》记载,“康熙年臧窑,厂器也,为督理官臧应选所造。土埴腻,质莹薄,诸色兼备;有蛇皮绿、鳝鱼黄、吉翠、黄斑点四种尤佳。其浇黄、浇紫、浇绿、吹红、吹青者亦美。”康熙时期的瓷器造型多样,品种丰富,表现题材广泛,如红艳夺目的铜红釉,绚丽多姿的五彩,鲜艳纯净的青花,崭露头角的粉彩,以及创烧成功的珐琅彩瓷等,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雍正皇帝十分喜爱瓷器,《清史档案》中曾记载,“雍正七年八月初七日郎中海望持出菊花瓣式茶壶一件,奉旨:作木样交年希尧,照此款式作祭红、祭青釉色烧造。”雍正时期瓷器的特点是瓷质莹洁,工艺精细,器型隽秀,优美典雅,品类繁多,釉色齐备。乾隆嗜古成癖,精于古物鉴赏,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制瓷技术的发展。
“唐窑”代表了乾隆时期的制瓷水平,《景德镇陶录》卷五记载,“仿肖古名窑诸器,无不媲美;仿各种名釉,无不巧合,萃工呈能,无不盛备;又新制洋紫、法青、抹银、彩水墨、洋乌金、珐琅画法洋彩;乌金:黑地白花、黑地描金;天蓝、窑变等釉色器皿。土则白壤而埴,体则厚薄惟腻,厂窑至此,集大成矣。”另外,乾隆时期的“象生瓷”,在制作上几乎与原物难以分辨,令人爱不释手。例如仿花生、胡桃、藕、莲子、石榴、蟹、海螺等,千姿百态,五彩缤纷。仿木纹釉的水桶和碗等色泽十分接近木材本色,如果没有很高的制瓷工艺技巧是很难达到这种程度的。
清代五彩瓷器的特点
康熙五彩瓷器特点
冷锋Neil
关注
本文由冷锋编辑整写,如果不妥或者沟通请联系本人。
清初,康熙年间在北京皇城设造办处,归内务府所管。清代粉彩、五彩瓷器等,均是由景德镇造模拉胚做成半成品,而后送入宫廷造办处由宫廷画师专填彩描摹再次烧造。由于皇帝的喜爱,很多造办处所产精美瓷器亦有皇帝参与设计。
由于康熙五彩瓷的名贵,从嘉靖朝开始到民国时期以至今日,一直都是被仿制的对象。对于这种状况,Neil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些康熙五彩瓷器特点以便进行对比和识别:
...展开
工具原料放大镜聚光手电
康熙五彩瓷器特点分步阅读
1
/5
1、胎体。康熙五彩瓷的胎体与康熙其他瓷器品种一样,胎质坚硬细密,瓷化程度较高,且洁白如玉。器物造型端庄稳重,器物无论大小,重量的比例合宜。后仿制的瓷胎无坚硬感,略显疏松,与之相比重量不是过轻就是过重。
2
/5
2、釉面。康熙五彩瓷的釉面纯净细润,胎与釉结合甚密,光泽自然柔和。后放者釉面浑浊不清,釉面的光泽显得漂浮,胎与釉的结合不够紧密。
3
/5
3、彩料。清代初期五彩瓷的彩色用料一般使用明代遗留下来的旧颜料,因此有些色彩仍然带有明代材料的特点,有坚硬感,侧视下的釉面与彩有五光十色的光晕,俗语称其为“蛤蜊光”,即便是在白釉地的五彩瓷中,环绕在彩色纹饰的周围,也闪着类似彩虹一样的光晕,这种光晕是因为年代的久远而自然形成的。后仿者釉面的彩色带有新彩的特点,无自然形成的光晕。
4
/5
4、纹饰。康熙五彩瓷的纹饰画面有浓淡深浅的变化,并有阴阳向背的立体感,笔道自然流畅,刚健有力,绘画工致精丽,生动传神,改变了明代嘉靖、万历时只重色彩而不讲究造型的粗率画风。其施彩较明代均匀,勾勒轮廓所用线条以焦墨为料,笔锋劲挺有力,后用油墨彩料,笔触圆润柔和。后仿者纹饰的层次不清,笔道显得无力、呆板,因为是可以的模仿,往往线条生硬,画面多是有形无神
光绪瓷器,清朝光绪时期的瓷器有何特征
清朝光绪时期的瓷器有何特征 光绪时期官窑产青花瓷的特征:
1、光绪时期官窑青花胎质细腻洁白,其中仿制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较多,光绪青花较康熙青花轻,瓷胎壁较雍正青花厚,硬度不及乾隆青花。 2、光绪青花瓷碗和盘胎壁比胎底薄,对着光源透过胎壁能看到背面的青花,而胎底则看不到。釉面莹润稀薄,呈现白中闪青色,而民窑青花釉面普遍比官窑青花 的厚,但是不够平整,存在波浪釉现象。 3、光绪官窑青花装饰手法;主要有单线平涂、单线平涂加点染法,其中前者多用来仿制康熙缠枝莲纹,后者则仿制康熙、雍正、乾隆青花纹饰的画法。 4、光绪 青花有较多层次,与康熙青花不同的是,光绪青花发色在釉中,而康熙青花发色在釉下。常见纹饰有龙凤纹、万寿无疆、喜、寿等吉祥纹样。 5、器形上,光绪官窑青花多沿袭前朝样式,其中帽筒居多,常见器形有赏瓶、茶壶、碗、盘、玉壶春瓶、各式盖罐、菱花式尊、缠枝莲纹成套餐具等。 大清光绪年制瓷器落款有哪些 光绪官窑款识以楷书为主,楷、篆并用。官窑瓷器的款识通常采用双行六字楷书“大清光绪年制”款,双行四字“光绪年制”楷款少见。楷书款近似颜柳笔法,峻峭飘逸,锋芒毕露。篆书款少见,多为“大清光绪年制”三行六字。篆款笔画圆润,与道光篆书款相似。有堂名款的光绪瓷器也不少,如有落“大雅斋”、“玉海堂”、“宜春堂”、“济世堂”、“天海堂”、“乐敬堂”、“满福堂记”、“长春宫制”、“储秀宫制”、“坤宁宫制”等的瓷器,其中以落“大雅斋”款的瓷器最为精美。
民窑也大多书写“大清光绪年制”的楷书款,但书写潦草、字体歪斜,位置不正。民谣款还有落具体年号的,如“光绪辛巳年制”、“光绪十五年上月完立”、“光绪辛丑廿七年置”、“光绪九年世忠堂”、“光绪二十八年陶工仿制”等多种,年款一般不加圈框。光绪民窑的伪托款多用“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谢谢 清光绪时期的瓷器有何特征 1、光绪瓷器鉴定造型特征:光绪瓷器除了沿用传统样式外,新创的器型有官窑荷叶式盖罐和加铜丝提梁的茶壶,以及器体较大的盆、碗、面盆、花盆及“大雅斋”款的瓶、盆之类,制作规整,样式较多。
2、光绪瓷器鉴定胎体特征:胎体仍然厚重,但和同治时相比,质量略提高;瓷土筛廉较细,胎质较为慎密。仿康熙的器物,胎质粗细兼有,和康熙时相比,胎薄体轻,硬度不足,民窑器多粗糙不规。 3、光绪瓷器鉴定釉面特征:釉汁稀薄,釉面欠莹润,质地松软,色调白中略微泛青,也有部分釉面为纯白色,和现代瓷釉面相接近。 4、光绪瓷器鉴定纹饰特征:光绪纹饰非常丰富,凡是在清代能见到的纹饰,光绪朝都有绘制。官窑青花纹饰画法有三种。第一种单线平涂法,此法应用很广,其中以仿康熙雍正的缠枝莲纹最多,这是工匠将传统画法简化;第二种为单线平涂法加点染法,用于仿清三代青花,在画风上多带有光绪特点,在点染上更加程式化;第三种是光绪朝流行画法,多用于创新作品,纹饰清新,笔法细腻,风格朴实,具有绢画效果~ 现在的光绪瓷器拍卖价格是多少 近年来清代中晚期瓷器的拍卖行情,嘉庆、道光、同治、光绪四朝的官窑精品价格飙升迹象明显。2010年香港苏富比、佳士得秋拍的两场私人收藏专拍中,分别有两件道光瓷器成交价创道光瓷价格之最:戴润斋旧藏的一对清道光粉彩仿剔红雕漆锦地万福图盖罐以782万港币拍出;放山居收藏的一对清道光黄地粉彩花卉五福宫碗以662万港币易主,可见道光瓷器精品的价格已经不低。中国市场上道光瓷器2001年价格才过百万元,10年来,价超百万元的不足60件。由此可见光绪时期的瓷器上涨是必然的事情,目前为什么拍卖的较少,主要是藏家深藏不露,待价而沽。
光绪瓷器一般价格是多少 光绪瓷品种太多,且有官窑民窑之分,以一概全是不对的。要以物论价。
光绪瓷器底款有什么特征 光绪瓷器鉴定款识特征:光绪官窑款识以楷书为主,楷、篆并用。官窑瓷器的款识通常采用双行六字楷书“大清光绪年制”款,双行四字“光绪年制”楷款少见。楷书款近似颜柳笔法,峻峭飘逸,锋芒毕露。篆书款少见,多为“大清光绪年制”三行六字。篆款笔画圆润,与道光篆书款相似。有堂名款的光绪瓷器也不少,如有落“大雅斋”、“玉海堂”、“宜春堂”、“济世堂”、“天海堂”、“乐敬堂”、“满福堂记”、“长春宫制”、“储秀宫制”、“坤宁宫制”等的瓷器,其中以落“大雅斋”款的瓷器最为精美。谢谢
如何准确的区分康熙和光绪瓷器 很明显,康熙寓意吉祥,画风画法铿锵有力,因为两个时代的朝廷能力和背景不一样所致。你大概了解一下历史就行。具体点很多比如山水,龙,人物头和脚,衣服等都有很大区别
清光绪时期瓷器有怎样的特点 光绪时期官窑青花胎质细腻洁白,其中仿制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较多,光绪青花较康熙青花轻,瓷胎壁较雍正青花厚,硬度不及乾隆青花。
光绪青花瓷碗和盘胎壁比胎底薄,对着光源透过胎壁能看到背面的青花,而胎底则看不到。釉面莹润稀薄,呈现白中闪青色,而民窑青花釉面普遍比官窑青花 的厚,但是不够平整,存在波浪釉现象。
光绪官窑青花装饰手法主要有单线平涂、单线平涂加点染法,其中前者多用来仿制康熙缠枝莲纹,后者则仿制康熙、雍正、乾隆青花纹饰的画法。光绪 青花有较多层次,与康熙青花不同的是,光绪青花发色在釉中,而康熙青花发色在釉下。常见纹饰有龙凤纹、万寿无疆、喜、寿等吉祥纹样。
器形上,光绪官窑青花多沿袭前朝样式,其中帽筒居多,常见器形有赏瓶、茶壶、碗、盘、玉壶春瓶、各式盖罐、菱花式尊、缠枝莲纹成套餐具等。
收藏天下运营回答,望采纳
光绪(77)有何(10)
清朝康熙瓷器有些特点
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是清代青花瓷器中造型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形式更是变化多样,层出不穷,一种器型往往有多种不同的式样,以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条件为依据,千姿百态,仿古创新,既有陈设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种文具、茶具、象生瓷、瓷塑及仿古铜器式样祭器、外销瓷等。外销瓷在当时对外贸易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主要是表花、五彩两个品种,基本都是民窑器,用色偏浓重,造型高大,纹饰也适应于国外市场的需求,规整繁缛,并有许多创新式样。
康熙晚期青花则指康熙四十年(1701)以后的产品。其青花呈色由中期的青翠色向浅淡灰暗过渡,有的似呈色不稳,出现晕散现象,类似雍正初年产品。表面釉色与雍正时完全一样,均为青白釉。清代康熙时瓷器的胎釉,胎色细白,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与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体最重。此外,这一时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两种白釉,器内、口缘、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较稀薄,往往见有小缩釉现象;底部还现有坯胎中旋纹痕迹。器身施亮青釉,其釉莹润光亮,胎釉结合极坚密。一件器皿施两种釉,是清代康熙年间生产的瓷器的最大特点。康熙时期,碗口外撇,但弧度没有明代大,腹深但显得瘦小,圈足开始变矮。
康熙瓷器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普遍古拙,胎体比较厚重,同样大小的器物,要比清朝其它时期的器物要重些。较大型作品采用分段成型整体组合的技法,修胎工艺精细,交接处不留痕迹。康熙五彩的主要颜色有红、黄、紫、绿、蓝、黑等,很少用青花,描绘精致;另一特征是在康熙后期的作品中,人物面部只用轮廓勾出而不填彩。 模仿前代名瓷也是这一时期的生产特点。如在造型上模仿古代铜器,在风格特点上模仿各大名窑的釉色纹饰等。这种模仿,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多种颜色釉的出现,如“臧窑”出产的蛇皮绿、鳝鱼黄、吉翠、浇黄等等。康熙四十四年,朗廷极任江西巡抚,兼管窑务,史称“郎窑”。在其任职期间,大力推动瓷器革新,豇豆红、郎窑红、胭脂红、祭红、洒蓝、瓜皮绿、孔雀蓝、豆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