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书法滚滚长江东逝水各名家作品
- 2、名家书法作品
- 3、颜真卿书法作品赏析
- 4、名家的书法作品
- 5、名家颜真卿经典的书法作品欣赏
- 6、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及其作品有哪些
- 7、现代名家田蕴章毛笔书法作品欣赏
- 8、古代名家书法作品欣赏
- 9、书法名家的作品欣赏 [古代书法名家及作品]
- 10、草书名家书法作品欣赏
书法滚滚长江东逝水各名家作品
书法滚滚长江东逝水各名家作品如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滚滚长江东逝水解析:该词是一首咏史词,它纵观历代兴亡盛衰,以英雄豪杰的成败得失抒发人生感慨,豪放却不失含蓄,高亢又不失深沉,表现出一种旷达超脱乃至“大彻大悟”式的人生观和历史观,令人读来荡气回肠。
这首词虽基调慷慨悲壮,但可以让读者在感受苍凉悲壮的同时,又静享该词所营造的宁静淡泊的气氛,让人领悟到高远的意境与深刻的人生哲理。
经典总是需要传承的,在书法领域以该词作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作品多不胜数,接下来,就带大家欣赏几幅比较有代表性的书法家笔下的滚滚长江东逝水书法。
滚滚长江东逝水书法欣赏一:孔德文楷书书法作品《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作品来源:易从网孔德文,中国书法家协会沧州市分会会员,是楷书名家田英章的入室弟子。
孔德文老师多年来致力于楷书的创作与发展,他博采众家之长,自创新意,在书法领域可谓是独树一帜。
孔德文先生为人和善,性格开朗达观,就是因为这样的性情,让他能够从容地创作书法作品。细品孔德文楷书书法,雄秀端庄,用笔浑厚强劲,轻松自然,
字体干净利落,书风沉稳严谨,韵味十足,无懈可击,尤其是他那娟秀如珠、空灵飞动、苍劲俊雅的蝇头小楷,具有极高的艺术与收藏价值。
滚滚长江东逝水书法欣赏二:榜书名家石荣禄书法作品《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作品来源:易从网
石荣禄:字石峰,号天山居士,别署荣石斋主,1959年出生于有着灿烂文化的中原古城,慈善书画家,幼承家风训导,痴迷书法,多年来临池不辍,
现任中国榜书家协会河南分会常务副主席,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直文联委员、省直书画家协会会员、河南天山美术馆馆长、中原翰林书画院院长、慈善协会民营分会副会长。其榜书作品《善缘》被韩国前总理吴明收藏。
作为当代著名的书法家,石荣禄可以说是既有文人的妙语,更有匠人的巧手,妙悟即来自文人的修养和灵性,巧手便得于长期的模仿与苦练。在书法艺术异常火热的今天,书法家石荣禄的书法作品,绝对是您装饰、送礼、收藏的最佳选择。
名家书法作品
名家书法作品如下:
1、南宋文天祥
文天祥的这幅行书《陋室铭》,结体清瘦,虽为行书却多为方笔,一笔一画尽显骨力,字迹洋洋洒洒,没有一丝刻意做作。文未著名文天祥三个字笔笔坚挺,顶天立地,真的做到了字如其人,书为心画,可以看到他的节气町骨。
2、元代赵孟頫
赵孟頫《陋室铭》,行书,纸本,共19行,86字,49*131cm,广东省博物馆藏。全篇字间距稀疏有致,字形扁方,转折处棱角分明,字势宽博开张,笔法坚实厚重,笔力遒劲有力,体现出古朴生拙之美!
3、元代泰不华
泰不华篆书作品欣赏《陋室铭》卷,纸本,纵36.9cm,横113.5cm。作者时年43岁,其书法兼善篆、隶、楷。篆法师宋徐铉,下笔多用方折,行笔圆活遒劲,结构疏朗工稳,末笔多作尖锋,即“悬针”笔法。此为迄今所见泰不华唯一的篆书真迹。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文人,能写如此齐整秀逸的汉字古体,实属难能可贵,此卷曾刻入《海山仙馆帖》。
4、明代文徵明
本幅作者署款:“嘉靖三十二年岁在癸丑七月初五日,徵明书,时年八十有四。”说明这是文徵明84岁时所作的行书,其用笔沉稳含蓄,人书俱老,飘逸绝尘,堪称是古代行草精品中的精品,代表着行草书法的巅峰水平,令人爱不释手。所书内容与原文略有出入,当是文徵明默写致误。
颜真卿书法作品赏析
颜真卿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在于他将篆书的笔意引入到楷书与行草之中,创立了完全不同于王羲之楷书方笔的楷书圆笔,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颜真卿书法作品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颜真卿书法作品赏析
1.《祭侄文稿》
这是颜真卿行 草书 的代表作。当时正值颜真卿半百。书法界有说字如其人。颜真卿出生忠烈之家,为人大气凛然,这种精神同样寄托于书法作品中。从建稿起,经过后期修文改善,正反映出颜真卿行文构思特点,详尽交代文路始末,将情怀完全抒于行文,文笔神采飞扬,走笔雄浑,凸显特色,舒畅写实,将所有的运笔和收线都做到恰到好处。全篇运用圆润强健的笔法,秉承篆书的流转神采,从开头到结尾,撰文中虽然实在毛笔的墨汁干枯时再醮墨,导致墨色因停顿有新墨开始,墨汁有浓有淡,变化万千,但是整篇 文章 一笔完工,行文流畅。此帖被后世书法界赞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2.《麻姑仙坛记》
颜真卿曾游览于南城县麻姑山一座古坛时,在土壤里中发现螺蚌壳化石。他便有感而发,为此著作《抚州南城麻姑山仙坛记》。这并不单是为了记叙这件事情,而是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这个碑文行文庄重严厉、雄浑娟秀,深受历代书法家的推崇,成为颜真卿六十多岁时的又一力作。这部作品是颜真卿楷书风格已经有所造诣的时候的作品,后期欧阳修评价这部作品时说道,这幅碑文俊秀雄浑,运笔精悍,笔画强劲有力,后世常常赞叹此碑为“天下第一楷书”。
3.《东方朔画像赞》
《东方朔画像赞》是颜真卿楷书的力作,碑文记载汉朝名士东方先生画像,当时颜真卿正值46岁。苏轼曾高度评价这幅碑文,指出在颜真卿所有的作品当中,只有这部作品现实了清俊与雄浑的风格。字里行间不乏清晰与深渊,与其他版本截然不同,但都不如颜真卿这部作品深刻、隽永。明朝更有人赞誉这部作品的书法峻峭力拔、奋笔求张,认为这确实是颜真卿的又一力作。
4.《颜勤礼碑》
本部作品的全称为《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护军颜君神道碑》,这幅碑帖是颜真卿在71岁的时候为他的曾祖父颜勤礼所作的神道碑,主要用于古人墓前开阔道路所用,修建石柱来作为标志,将这个标志称为神道,就是所说的墓碑。碑文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颜氏祖辈们所做的生前功德,并记载颜家后世子孙的丰功伟绩,现在这副碑文已经被定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5.《多宝塔碑》
全称是《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这幅碑文就是颜真卿早期的得意之作,书写严谨真实,承接虞、褚的风格,同时借鉴唐人当时的书法风格而作,这显示出颜真卿在虚心求教的同时,有特别注重汲取民间艺术的优势特征,将整篇碑文构造严密结构,字里行间雄浑娟秀,收笔饱满,字正方园,入笔苍劲有力又活灵活现,这是他继承传统书法风格的代表作。
颜真卿的书法特点
1.入笔坚实,行文刚劲,但也不缺雄浑与妖娆
“颜体”的初步形成阶段是在颜真卿50岁以前。这时候的作品如《多宝塔》等,从行文中可以看出,颜真卿主要风格是用笔稳健、雄厚,入笔坚实,行文刚劲,笔墨浓厚,而且字的结构凸显紧实、刚正、稳健,将文字写的天圆地方,字里行间不乏清晰、深远之特色。颜真卿还力求雄浑与妖娆的相结合的境界,每次入笔都刚劲有力,运笔尽显妖娆。他最主要的作品还是以真书、草书为主,偶尔涉猎隶书、篆书之类的作品,但为数不多。颜真卿从初唐开始,但又超脱初唐的旧有风格,自立“颜体”,这是受张旭的影响颇深。
2.精准把握字体书写,体现磅礴字体
“颜体”形神兼具且走向成熟实在颜真卿从50岁后至65岁,这段时间颜真卿将所有情感寄托于书法,反复推敲“颜体”,要求自己的书法要有形有神,反复操练,终于取得成就。从这段时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加大腕部的力量,中锋运笔,采用篆籀的手法,圆转藏锋,犹如印泥版字体。笔画形成园头细尾,直画凸显待发弓箭的气势。每一个字都遵照横细竖粗的书写 方法 ,在钩捺的尾端都将笔锋转细,凸显刚劲之势。在写捺的时候,则采用一波三折的运笔原则,将每一种转钩都写得饱满、霸气,弧度均匀,饱满有力。颜真卿在书写折笔的时候,则采用提笔和暗转的风格。从字的构造来看,字正大气,入笔平实稳健,字形严谨。书法上的成就已经到了不可多得的境界,颜真卿已然摒弃了之前的楷书风貌,创立出变法新意,雄浑妖娆的“颜体”。
3.书法主题凸显哲理,寓情于书法当中
在颜真卿晚年的作品如《颜勤礼碑》《颜家庙碑》《李玄靖》等典型碑刻中,颜真卿主要注重将鲜活的生机寄托于老辣的行文中,使行文充满活力,使行文疏中有密、密中显梳,将炉火纯青的书写功力彰显无遗,在雄浑圆厚的书法风格中透露自己的豪放不羁。颜真卿晚年更多的是将对生命的感悟和体会彰显于书法作品中,并将生命哲学与书法连贯汇通,运用笔墨的动势生命哲学活灵活现的表达出来,使行文彰显着盎然的生机与活力。
颜真卿历史地位
颜真卿作为中国书法楷书的三个重要人物之一,在中国书法史上的拥有崇高地位。然而,颜楷书法在后代的传承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继承。纵观历史,学颜能化又出新意者,千年来惟有东坡一人而已。有清以来的数百年间,学颜楷书大家有钱沣、谭延闿、华世奎等,而以钱沣最为成功。“学楷当学颜,学颜当学钱”。学颜先从南园书法入手似乎成了定律。但颜体是一座丰碑,越一步便非故我,守住程式只会步入僵化。从继承的角度来看,钱南园楷书的笔画过于平滑光洁,特别是横和竖这两大笔画,少了些浑厚和自然。结构有些造作,显然这是对颜体 楷书书法 的简单化处理。简单化的理解导致了简单化的技巧方式,其实遗憾就出在这里。往往平正的东西,使我们容易觉得简单,但大道又往往蕴于平正之中。钱南园的行书比楷书好得多,虽然还是典型的颜面,但一股浩然正气扑面而来,这可能和书体有一定关系。后人对二王和颜真卿的理解都存在着大问题。从平正这条路创出自己的风格是很难的,如果具备技巧难度还能拓而广之,就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赵子昂是个例外,董香光也是个例子,但他们走的还是二王流美的行书路子,这种成功的个案实在太少。
钱南园的楷书博大也有,气象、格局也不错,但篆籀味没了,古朴少了,生动活泼也式微了。钱南园是一位勇士,他选择几乎不太可能成功的颜体为其艺术旨归,而结果也证明了他并未成功。如果将颜鲁公比作一颗耀眼的行星,仰望时,会发现它的旁边还有钱南园这颗不算晦暗的卫星。诸如卫星的还有吴琚之于米南宫,俞和之于赵子昂,吴宽之于苏东坡等。
颜真卿书法作品赏析相关文章:
★ 颜真卿书法
★ 当代颜体书法名家作品欣赏
★ 颜真卿的书法特点是什么
★ 精练的颜体书法作品图片欣赏
★ 楷书作品欣赏大全
★ 贾景德颜体楷书作品欣赏
★ 颜真卿的颜体书法风格
★ 厚德载物书法颜体书法
★ 毛笔颜体书法作品
★ 春联颜体书法作品欣赏
名家的书法作品
以下是其中几个代表性的名家和作品:
1、王羲之《兰亭序》: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其《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柳公权《柳体》: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其所创的“柳体”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种流派,以其流畅、自然、简洁的风格著称。
3、翰林院大学士赵翼《二王庙题记》:赵翼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其《二王庙题记》以其雄浑、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著称,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
4、颜真卿《祭侄文稿》:颜真卿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其《祭侄文稿》以其气势磅礴、力度雄浑、笔势遒劲的风格著称。
5、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欧阳询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其《九成宫醴泉铭》以其笔势雄健、气韵生动、造型丰满的风格著称。
以上仅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几个代表性名家和作品,还有其他一些著名的书法家和作品,如米芾的《富春山居图》、张旭的《兰亭集序》等,都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名家颜真卿经典的书法作品欣赏
颜真卿是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创作出来的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为颜体。颜真卿的书法作品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与风格。下面是我整理的名家颜真卿经典的书法作品。
名家颜真卿书法作品图片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颜真卿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颜真卿优秀的书法图片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
柳公权的文学成就 颜真卿在《颜真卿集》中所撰的作品,大多系实用性文字,言辞率真慷慨,意直气壮,生动感人,对唐代古文运动有促进作用。为后世所称颂的《论百官论事疏》、《与郭仆射书》等,宏词沉郁,忠节之言,如见其人,充分体现了颜真卿的忠烈刚直品节。
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及其作品有哪些
我国最著名的书法家有:
1、王羲之,其代表作为《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威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2、颜真卿,其代表作为《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侄文稿》是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
《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
且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
3、米芾,其代表作为《蜀素帖》
《蜀素帖》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于元祐三年(1088年)创作的行书绢本墨迹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蜀素帖》为作者在蜀素上书其所作各体诗八首而成,其作品内容即为当时的游记和送行之作。其艺术风格则以和谐变化为准则,天真自然为旨归,通体笔法跳荡精致、结体变化多端、笔势沉着痛快。
《蜀素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人称“天下第八行书”。
4、赵孟頫,其代表作为《胆巴碑》
《胆巴碑》又称《帝师胆巴碑》,为中国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碑书墨迹。赵孟頫(1254~1322) 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
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碑稿为纸本,楷书,纵33.6厘米,横400厘米,内容为记述帝师胆巴生平事迹,是赵孟頫奉元仁宗命书写的碑文, 《南阳法书表》《式古堂书画汇考》《壬寅销夏录》、《三虞堂书画目》等书均有著录。
此卷书于延祐三年(1316),书法点画顾盼有致,用笔遒美峻拔,为晚年碑书之笔。
卷后有清姚元之、杨岘、李鸿裔、潘祖荫、王颂蔚、王懿荣、盛昱、杨守敬题跋,并钤有许乃普、叶恭绰等收藏印记。现藏故宫博物院。
5、王铎,其代表作为《拟山园帖》
《拟山园帖》,共十卷,清代个人丛帖。清顺治八年至十六年(公元1651-1659年)王铎之子无咎撰集,古燕吕昌摹,张翱镌。帖名行书。此帖全刻王铎一家之书,共103种,其中大多为临古之书。王无咎传留大量的王铎书迹,因而所选皆精湛。
刻者亦一时名手,而其它王书刻帖均不如此本为佳,帖后有张缙彦、龚鼎孽及无咎题跋。张缙彦跋曰:“文安公书法妙天下,藉茅太史括所藏书及墨苑家所流传汇集此本,有缺略模糊必求别本正字补之,备极龙跃虎卧猊攫象搏之致,文安四十年精力尽在此矣。
近代玄宰、子愿两先生戏鸿、来禽二帖,坛坫海内,昔卫夫人见右军书叹:"此子必掩我名",此本出,惜两公不及见也。”故此帖无论是所选之帖还是摹刻方面,都极为精妙,远胜《琅华》、《银湾》、《诗酒论》、《二十帖》等帖。
6、吴昌硕,其代表作为《西泠印社记》
《西泠印社记》是1914年,西泠印社成立十周年,作为首任社长,吴昌硕亲自撰书的。今天杭州西湖孤山上的同名石碑,就是根据这件作品刻的,一直被西泠印社视若珍宝。
只要知道吴昌硕,或了解西泠印社、爬过孤山的人,都知道这篇著名的《西泠印社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泠印社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拟山园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胆巴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蜀素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兰亭集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祭侄文稿
中国的文字始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书法艺术也从甲骨文开始。历经2000多年的沿袭和发展,不同时期的书法艺术都表现着不同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价值取向。
汉字的起源
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贾湖遗址文化已出现了原始文字性质的符号,距今8000—9000年,早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卜辞4000多年,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雏形。
汉字的发展史
甲骨文--金文--大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汉字楷书发源于东汉,第一个成熟的楷书大家是钟繇。钟繇楷书是在刘德升的行书基础上, 经过筛选提炼改造而成的。钟繇的楷书,自然流 丽,平淡真淳,多天工而少人为,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钟繇所处的时代,玄学时代还没有到来,本土的道家及 道教文化,正处于成熟的发酵期。他以道家思想,来指导书 法的创作与创造,把书法与大自然相互对照,贯通书法的钟 灵毓秀气脉。运用道家“道法自然”的理论,来指导书法创 作,钟繇可谓功不可没。
还有一种说法,楷书是王次仲发明。王次仲以楷字法 局促,遂引而伸之为八字之分,故号八分。南齐名臣萧子良 说,灵帝时,王次仲饰隶为八分。王次仲“发明楷书说”, 实则隶书的另一种说法而已。楷书还有正书、真书等名 称,名同而实不同。
汉字载体的变化
甲骨——青铜器——竹简——帛书——纸张
汉字载体发展史
1、文房四宝:
湖笔(浙江湖州)、徽墨(安徽徽州)、宣纸(安徽宣城)、端砚(广东端州)。
2、造纸术
(1)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纸的应用更广泛。
(2)3世纪初传入越南;7世纪初传入朝鲜、日本、印度。大约在12世纪,造纸术传入欧洲。
3、印刷术
(1)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之一。
(2)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3)20世纪80年代,王选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历史上的书法家
“楷书四大家”: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及元朝赵孟頫。
“宋四家”: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苏门四学士”:北宋文学家秦观(秦少游)、黄庭坚、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
中国十大书法家
王 羲 之
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广采众长,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
晋 王羲之《兰亭序》
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
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颜 真 卿
颜真卿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又得笔法于张旭,还与怀素一起探讨书法。
他对二王、褚遂良等书法都进行深入研究,吸取其长处,彻底摆脱了初唐的风范,创造了新的时代书风。颜真卿的书体被称为“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誉。
唐 颜真卿 《自书告身帖》
颜真卿的真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
用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这一书风,大气磅礴,多力筋骨,具有盛唐的气象。
米 芾
米芾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其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米芾平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
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
宋 米芾《蜀素帖》(局部)
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
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
赵 孟 頫
赵孟頫,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
赵孟頫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他在书法上的贡献,不仅在他的书法作品,还在于他的书论。他有不少关于书法的精到见解。
他认为:“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
元 赵孟頫 小楷《心经》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在临写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颇有意义的事实:“前人得到古碑帖数行,专心学习,便能闻名于世”。
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赵孟頫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王 铎
王铎,崇祯十七年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清顺治九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岁,葬于河南巩义洛河边,谥文安。
王铎工正、行、草书,得力于钟繇、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笔力雄健,长于布局。有北宋大家之风。当时书坛流行董其昌书风,王铎与黄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提倡取法高古,于时风中另树一帜。
在书法上王铎是一位各体皆能、风格多样的书法全才。无论是伟岸遒劲的大楷、高古朴厚的小楷书,还是他那飞腾跳踯的行草书,在晚明书坛上都应说是一流的。正书在王铎作品中不多见,源于唐人而能自出胸襟。
明 王铎 《草书诗九首》(局部)
王铎的书法上追“二王”,尤以王献之为主,此外广泛涉猎魏晋唐宋诸名家,对《阁帖》的研究最为深入,师古临帖是独具特色。其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
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
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称“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
董其昌
董其昌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特别是他以禅论书,对书法的用笔、用墨、结构章法和意境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把质朴无华、平淡自然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风格。
董其昌的书法,吸收古人书法的精华,但不在笔迹上刻意模仿, 兼有“颜骨赵姿”之美。
董其昌的书法成就也很高,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
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
董其昌把禅宗思想运用到书法艺术创作之中,以“平淡自然”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把握了意境的本质特征和内涵。所谓“平淡”是在稀少、简淡、朴素中包蕴无穷的意趣,有味外味、韵外韵,让人咀嚼不尽。平淡的实质是自然天真,是真性灵的自然流淌。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
王羲之的传世墨迹可以让你对"精采绝伦"四个字有深刻的体会。书圣就是书圣,他的作品美仑美奂,无雷同乏味之嫌:朴素如姨母,清俊如奉橘,痛并快乐(指书写时的痛快感)着的丧乱,遒劲古幽的黄庭,当然更有达到书艺化境的 "频有哀祸"帖,而又怎能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八字可逮?
2、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年),唐代大臣、书法家,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山东临沂市费县)人。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工篆隶,母亲殷氏亦长于书法。
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他变古法,开新风,把在民间酝酿已久的书法革新运动推向新阶段。他突破了东晋以来一直统治书坛的清俊妍美的书风,开创了具有盛唐风貌的刚健雄厚、雍容壮伟、大气磅礴的新书风。
书法初学褚遂良,兼得二王和初唐四大家的书艺特点,后又学张旭笔法,广泛吸收民间书家的风格,集众之长,熔于一炉,逐渐形成了筋骨层的“颜体”新风貌。笔法上大大加强腕力的作用,笔画上清劲丰肥,竖笔多相向,结构庄重正大,笔致圆转深厚,布局充实茂密。整体上充满质朴豪迈的气概和刚健丰伟的气度,给人以厚重的浮雕感。他的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圆劲激越、诡异飞动。这博大精深的书法成就与他正直的人品也不无关联。
传世书迹,碑刻有《多宝塔碑》、《麻姑仙坛记》《颜勤礼碑》、《中兴碑》、《李元靖碑》等,行书有《争座位帖》,书迹有《自书告身》及《祭侄稿》。后人辑有《颜鲁公文集》。
3、柳公权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人,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由於他也被皇帝封为河东郡公,因此後人也称他「柳河东」。他是颜真卿的後继者,後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
“柳体”字结体谨严端庄,笔力遒劲峻拔,独具风神,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极大。其书名与颜真卿并重,合称“颜柳”。“柳体”与“颜体”同以筋骨具备著称,世有“颜筋柳骨”之说,然字形风貌却有明显的差异。“颜体”肥硕丰润,圆紧浑厚,刚健雄强,竖笔相向,布局满密笃实,显出雍容大度的气派;“柳体”则瘦挺劲媚,骨力遒健,结构劲紧,棱角外捉,竖笔不相向,布局疏密得当,表现出清利高雅的气质。两种书体皆受到学书者的崇尚,成为练习楷书基本功的理想范本。
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学习楷书最喜爱的范本。《金刚盘若经》、《神策军碑》,亦为最著名书碑。书迹《送梨帖题跋》,笔致清晰自然,神采生动天真,耐人寻味。
4、王献之
王献之(344-386) 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与父齐名,人称“二王”。南朝宋,齐,梁,陈之间,人多崇尚他的字。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草书名作《中秋帖》,列为清内府“三希”之二,笔划连续不断,世称“一笔书”。
5、欧阳询
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
欧阳询善正书、行书。尤其正书,对后世影响较大。笔力刚劲,笔划方润,纤细得中,给人爽利精神之感觉,被誉为“欧体”。
碑刻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虞恭公温彦博碑》。行书墨迹有《张翰》、《卜商》、《梦奠》等帖。还编有《艺文类聚》一百卷。
6、米芾
米芾(fú)(1051~1107),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湖北襄阳,长期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其绘画擅长枯木竹石,尤工水墨山水。以书法中的点入画,用大笔触水墨表现烟云风雨变幻中的江南山水,人称米氏云山,富有创造性。米芾传世的书法墨迹有《向太后挽辞》、《蜀素帖》、《苕溪诗帖》、《拜中岳命帖》、《虹县诗卷》、《草书九帖》、《多景楼诗帖》等,无绘画作品传世。著《山林集》,已佚。其书画理论见于所著《书史》、《画史》、《宝章待访录》等书中。米芾学者书法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他临摹的对象由唐代颜、柳、欧、褚上溯魏晋,更远追先秦咀楚文、石鼓文与鼎铭,其泛览博观、多方取资是前人所罕见的。
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王羲之。颜真卿,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书法各有千秋
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书法家,其中以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苏轼最为出色。
王羲之被称为"书圣",晋代人,他7岁开始练习书法,后在秦汉书法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风格,作品平和自然,奇逸豪放,是承前启后的书法家。
欧阳询是唐代人,受晋代王羲之的影响,他吸收了北朝碑刻和其他唐代书法家的长处,形成了"险劲"而"平稳"的书法风格。
颜真卿也是唐代人,书法刚健有力,气势雄伟,富于创新。柳公权是唐代与颜真卿齐名的书法家,作品受王羲之和颜真卿的影响较大,风格清瘦、秀丽。
苏轼是宋代大文学家,学问渊博,书法苍劲、豪放。他不固守于前代书法家的章法,主张"书无常法",同时还主张要有见识,学识丰富才能使书法有长进
张旭 唐代大书法家,以草书而闻名,称他为“草圣”。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一家。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
著名书法家有王羲之、黄庭坚、颜真卿、钟繇、柳公权等。
一、王羲之
1、人物简介
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代表作介绍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威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二、黄庭坚
1、人物简介
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2、代表作介绍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行书,墨迹纸本,纵32.8厘米 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
三、颜真卿
1、人物简介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
2、代表作介绍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是唐天宝十一年(752年)由当时的文人岑勋撰文、书法家徐浩题额、书法家颜真卿书丹、碑刻家史华刻石而成,是楷书书法作品。现今保存于西安碑林第二室。
此碑共三十四行,满行六十六字,内容主要记载了西京龙兴寺禅师楚金创建多宝塔之原委及修建经过。整体秀美刚劲,清爽宜人,有简洁明快,字字珠玑之感。用笔丰厚遒美,腴润沉稳。
横细竖粗,对比强烈;起笔多露锋,收笔多锋,转折多顿笔。结体严谨道密,紧凑规整,平稳匀称,又碑版精良,存字较多,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下手,入其堂奥。
四、钟繇
1、人物简介
钟繇(yáo)(151年-230年),字元常。豫州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钟繇擅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人都曾经潜心钻研其书法。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2、代表作介绍
又名《戎路表》、《戎辂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钟繇六十八岁时写。内容为得知蜀将关羽被杀的喜讯时写的贺捷表奏。此系最能代表钟书面貌的一帖。《宣和书谱》说:“楷法今之正书也,钟繇《贺克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
五、柳公权
1、人物简介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朝中期著名书法家、诗人,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
柳公权的书法以楷书著称,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
2、代表作介绍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是唐会昌元年 (841年)由时任宰相的裴休撰文,书法家柳公权书丹而成,为楷书书法作品。现今保存于西安碑林第二室。
《玄秘塔碑》共28行,每行54字。叙大达法师在德宗、顺宗、宪宗三朝所受恩遇,以纪念大达法师之事迹而告示后人。其结体紧密,笔法锐利,筋骨外露,阳刚十足,字迹如刀刻一般,且笔画粗细变化多端,风格特点显著。
《玄秘塔碑》为柳公权书法创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柳体”书法的完全成熟,历来被作为初学书法者的正宗范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书法家
现代名家田蕴章毛笔书法作品欣赏
田蕴章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名家之一,他创作的书法作品有非常高的艺术特色与魅力。在我国现代的书法发展中,他的书法风格起到了促进的作用。下面是我整理的现代名家田蕴章毛笔书法作品。
名家田蕴章毛笔书法图片 田蕴章,字存文,蟠逸斋主人,1945年生于天津,原籍河北省河间县卧佛堂乡河西村,是田荫亭之长子、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副教授、中国书法协会会员、天津书法家协会理事、南开区政协学委、市公安局特邀监督员。田蕴章强烈抨击当代歪风邪说,强调中华文化走正统之路。他在北方网录制的书法节目《每日一题每日一字》,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得书风为之一正。
名家田蕴章经典的毛笔书法欣赏 曾赴日本、香港、台湾讲学办展,为日《每日新闻》称作“中国之一流书道家”。近年来,专心於课堂讲授,致力于书学研究,著有《九成宫醴泉铭探源》、《欧楷解析》、《真行草每日一字》《墨海双帆》、《楷书抱冲斋诗稿》、《诗词书法邮资明信片》等行世,曾於天津电视台录制播放八十集书法讲座,博得盛赞。其作品入选北京荣宝斋《孙子兵法百家书》、《唐诗百家书》等权威性刊物,楷书作品还被中南海等国家重要部门收藏,成为当代著名书法教育家和当代正统派书家代表人物之一!
田蕴章的家庭背景 祖父田士杰(1881~1953),名俊岩,字晓峰,艺名士杰,以艺名行。河北省河间县卧佛堂乡河西村人。幼年善读攻书,长于欧书小楷,惜字迹无传。曾于河间县衙任职文书,专事抄写工作。
父亲田荫亭(1915~1997),字悦川,号省骄,原籍河北省河间卧佛堂乡河西村。自幼承继家学,随父田士杰、胞兄田起山学习书法,聪敏过人,精勤不辍,楷、行、草书俱佳,尤以行书为最。行书兼精颜(真卿)、黄(庭坚)、赵(孟頫)、潘(龄皋)诸体,风华婉转,潇洒流畅。并于攻书之余兼画兰草,其兰草高迈超俗,富有书卷气,同道称之为“书画兼善”、“囊括众美者也”。其子蕴章、英章皆蒙其教诲,后成书家。
古代名家书法作品欣赏
古代书法名家作品,非常优美精秀的书法作品,跟着我一起进入古代书法名家的书法世界吧。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代名家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古代名家书法作品欣赏
古代名家书法作品图片1
古代名家书法作品图片2
古代名家书法作品图片3
古代名家书法作品图片4
古代草书大师十大家
一、张芝
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诞称他为“草圣”。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
张芝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历史上已传为佳话。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张芝“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煮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后人称书法为“临池”,即来源于此。尤善章草,有「草圣」之誉,当时的人珍爱其墨甚至到了「寸纸不遗」的地步。评价相当高,尤以草书为最。
张芝书法的原迹流传极少,只有宋刻的《淳化阁帖》卷二载张芝五帖,这些是真品还是伪品,众说纷纭,至今难以论定。
二、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汉族,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序》等。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被后人誉为“书圣”。
三、王献之
王献之(344年-386年),东晋书法家、诗人,字子敬,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为与后世书法家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象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但是宋代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四、孙过庭
孙过庭,648年生,703年逝世,字虔礼,其籍贯有二说:一说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一说富阳(今杭州西南部)人。一般均称富阳人,可是他自称吴郡(今江苏苏州)人。陈子昂为其作墓志铭,谓过庭“四十见君,遭谗慝之议。”他是唐高宗、武则天时人,官右卫胄曹参军、率府录事参军。擅长书法和书法理论,他博雅能文章,真行草书尤工。草书师法“二王”。“工于用笔,俊拔刚断”(《书断》),如“丹崖绝壑,笔势坚劲”(唐韦续《续书品》)。以草书擅名,尤妙于用笔,隽拔刚折,尚异好奇。他又善于临摹古帖,往往真赝不易分辨。唐高宗曾谓过庭小字足以迷乱羲、献,其逼真可知。陈子昂《祭率府孙录事文》说:“元常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把孙书迹,比作魏的钟繇,可见对孙氏的书法造诣推崇备至。过庭又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著有《书谱》,深得书法之旨趣。至今流传,成为学习草书的楷范。宋高宗评述:“《书谱》匪特文词华美,且草法兼备。”可见此《书谱》不但书法浓润圆熟,而且文中有很多精辟的独到见解,可以说是书文并茂的典范。他还书有《千字文》、《景福殿赋》等。他的名迹《书谱》,墨迹本,孙过庭撰并书。书于垂拱三年(687),草书,纸本。纵27.2厘米,横898.24厘米。每纸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余字。衍文70余字,“汉末伯英”下阙30字,“心不厌精”下阙30字。《书谱》在宋内府时尚有上、下二卷,下卷散失后,现传世只上卷。孙氏在数十年的书法实践中,认为汉唐以来论书者“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因撰《书谱》一卷,于运笔评加阐述,故唐宋间亦称为《运笔论》。《书谱》真迹,流传有绪,原藏宋内府,钤有“宣和”、“政和”。宋徽宗题签。后归孙承泽,又归安岐,后归清内府,旧藏故宫博物院,现藏台湾,俗称真迹本《书谱》。有影印本出版。《书谱》是中国书学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书法论著,提出他著名的书法观:“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为书法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是与他在书法理论上的成就相统一的。孙过庭书法,上追“二王”,旁采章草,融二者为一体,并出之己意,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
五、张旭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其母陆氏为初唐书家陆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孙女。陆氏世代以书传业,有称于史。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卓尔不群,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与李白、贺知章相友善,杜甫将他三人列入“饮中八仙”。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赞之:“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这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的真实写照。难怪后人论及唐人书法,对欧、虞、褚、颜、柳、素等均有褒贬,唯对张旭无不赞叹不已,这是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
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六、怀素
怀素(737~799),唐代书法家。俗姓钱,字藏真,湖南零陵郡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卒于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因他出家为僧,书史上称他“零陵僧”或“释长沙”。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他也能做诗,与李白、杜甫、苏涣等诗人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他的草书,出于张芝、张旭。唐吕总《读书评》中说:“怀素草书,援毫掣电,随手万变”,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怀素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忽发出家之意”,父母想阻也阻止不了。他在《自叙帖》里开门见山他说:“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喜笔翰。”他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十分惊人的。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蕉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乾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在长安怀素声誉青云直上,歌颂他草书的诗篇有37篇之多。他的草书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圣母帖》、《论书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四十二章经》、《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笔》等等。其中《食鱼帖》极为瘦削,骨力强健,谨严沉着。而《自叙帖》其书由于与书《食鱼帖》时心情不同,风韵荡漾。真是各尽其妙。米芾《海岳书评》:“怀素如壮士拨剑,神采动人,而回旋进退,莫不中节。”唐代诗人多有赞颂,如李白有《草书歌行》,曼冀有《怀素上人草书歌》。
七、黄庭坚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后擢起居舍人。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羁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党执政,屡遭贬,死于宜州贬所。
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早年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与苏轼并称“苏黄”,有《豫章黄先生文集》。词与秦观齐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龙榆生《豫章黄先生词》。词风流宕豪迈,较接近苏轼,为“江西诗派”之祖。主要墨迹有《松风阁诗》、《华严疏》、《经伏波神祠》、《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苦笋赋》等。书论有《论近进书》、《论书》、《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有《山谷词》。
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黄庭坚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
八、董其昌
明代后期著名画家、书法家、书画理论家、书画鉴赏家。“华亭派”的主要代表。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卒于明毅宗崇祯九(1636)年,他字玄宰,一字元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人称“董华亭”。万历进士,授编修,官至礼部尚书。华亭(上海松江)人。一作上海人(上海在唐为华亭县地,清属松江府。华亭、云间、松江、上海、娄县俱为一地)。
董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他的书法并没有一味受这两位书法大师的左右。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自成一体,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书为宗法,备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康熙曾为他的墨迹题过一长段跋语加以赞美:“华亭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褚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每于若不经意处,丰神独绝,如清风飘拂,微云卷舒,颇得天然之趣。尝观其结构字体,皆源于晋人。盖其生平多临《阁帖》,于《兰亭》、《圣教》,能得其运腕之法,而转笔处古劲藏锋,似拙实巧。……颜真卿、苏轼、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于晋人。赵孟頫尤规模二王。其昌渊源合一,故摹诸子辄得其意,而秀润之气,独时见本色。草书亦纵横排宕有致,朕甚心赏。其用墨之妙,浓淡相间,更为绝。临摹最多,每谓天姿功力俱优,良不易也。”据说,康熙还亲自临写董书,致使董书得以风靡一时,出现了满朝皆学董书的热潮。一时追逐功名的士子几乎都以董书为求仕捷径。在康熙、雍正之际,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他书法家无法比拟的。
清代著名学者、书法家王文治《论书绝句》称董其昌的书法为“书家神品”。谢肇称其“合作之笔,往往前无古人”。周之士说他“六体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苏,入乎米,而丰采姿神,飘飘欲仙”。
九、王铎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号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谭渔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幼时家境十分贫寒,过着"不能一日两粥"的生活。明朝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累擢礼部尚书。王铎身逢乱世,仕途多变,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祯帝自缢于景山。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待为东阁大学士。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顺治九年病逝故里。福王南京称制等待为东阁大学士。入清官至大学士,擢礼部尚书。铎博学好古,工诗文。画山水宗荆、并、丘壑峻伟,皴擦不多,以晕染作气,傅以淡色,沉沉丰蕴,意趣自别。山水花木竹石,皆用书中关纽。间作兰、竹、梅、石,洒然有物外趣。尤擅书法,行草宗二王,正书师钟繇,亦多自出胸臆,有《拟山园法帖》,诸体悉备,名重当代,学者宗之,顺治三年(1646)作《渔舟萧闲图》,收入《历代名贤画粹》;顺治七年(1650)作《雪景山水图》,收入日本《支那名画宝鉴》;顺治八年(1651)罢官归里,作《兰石图》卷、《山水卷》,分别收入《新版世界美术全集》、《支那名画宝鉴》。顺治九年卒,享年六十一岁,谥文安。
王铎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以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铎草书诗卷跋》中说:“元章(米芾)狂草尤讲法,觉斯则全讲势,魏晋之风轨扫地矣,然风樯阵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赵、董辈所能及也。”他的墨迹传世较多,不少法帖、尺牍、题词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拟山园帖》和《琅华馆帖》。
其书法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深受欢迎。日本人对王铎的书法极其欣赏,还因此衍发成一派别,称为“明清调”。他的《拟山园帖》传入日本,曾轰动一时。他们把王铎列为第一流的书法家。提出了“后王(王铎)胜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十、傅山
傅山,明万历三十五年至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07──1684,78岁),字青主,号真山,山西阳曲(今太原)人。是我国明末著名的学者、书法家、诗人、医学家。傅山出身于书香门第,祖上多有文名,但至其父,家道开始中落。傅山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兄与弟都是平常之人,惟独傅山自幼聪敏,博文强记,勤奋好学,善于思考。他继承家学,并发扬光大,著有《霜红龛集》四十卷。
在诗、文、书、画诸方面,傅山皆善学妙用,造诣颇深。其知识领域之广、成就之大,在清初诸儒中,无出其右者。傅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他的书法初学赵孟頫、董其昌,几乎可以乱真。他的《上兰五龙洞场圃记》为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作,与宋人风范毫无二致。宋代文人喜欢用生辟的字眼和典故,傅山也是如此。他学富五车,积学深厚,又颇具个性,加之书法界有了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和倪元璐等诸名家的影响,傅山的书法更是具有一种奇特的怪味。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他的人生观和审美观起了决定性作用。他对颜真卿的人品书品推崇倍至,简直是五体投地。他写大字喜用颜体,如《集古梅花诗》,就是写小楷也用颜体,如《逍遥游》。邓散木《临池偶得》中说:“傅山的小楷最精,极为古拙,然不多作,一般多以草书应人求索,但他的草书也没有一点尘俗气,外表飘逸内涵倔强,正象他的为人”。他的颜体写得非常好,流传至今的颜体大字楹联和榜书多件,皆端庄遒劲,刚健有力。他总结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于直率毋安排”的经验。
傅山草书的线条和语言上有很多自己的东西,连绵气息排山倒海,情感比王铎更充沛。他以大草形式写行草,增加了联绵的线条与组合,更加丰富,更有表现力。
书法名家的作品欣赏 [古代书法名家及作品]
在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极为的灿烂,在不同的时代,都出现了非常著名的书法名家,让我们一同来欣赏这些书法名家的作品吧。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代书法名家及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古代书法名家及作品欣赏
古代书法名家及作品图片1
古代书法名家及作品图片2
古代书法名家及作品图片3
古代书法名家及作品图片4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名录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涌现大批书法家受到了人们的景仰,他们的作品备受书法爱好者的喜欢和收藏,那哪些作品值得我们去收藏呢?古代着名的书法家有那一些呢?
王羲之(321-379):东晋。字逸少,山东琅玡人。其书法成就卓越,有“书圣”之称。
王献之(344-388):字子敬,羲之第七子。正、行、草、隶各体皆能,与其父并称“二王”。
王珣(350-401):字元林,琅玡人,官至尚书仆射。善行草。
羊欣(370-442):南朝宋。字敬元,山东人。沈约评其隶书:献之之后,可以独步。
薄绍之:南朝宋。宋敬叔,安徽丹阳人。书学王献之,风骨秀异,行草倜傥。
王增虔(426-485):南朝齐。山东人,羲之四世族孙。善正、行书,丰厚淳朴而有气骨。
贝义渊:南朝梁。浙江吴兴人。其书精严遒劲,笔势流动。
郑道昭(?-516):北朝北魏。字僖伯,开封人。其书笔力雄健,结字宽博。
智永:隋初。王羲之七世孙,浙江绍兴为僧。勤学苦练,继承祖法,闻名当时。
丁道护:隋代。官至襄阳祭酒。善正书,方严遒劲。
欧阳询(557-641):唐初。字信长,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楷书最工,世称“欧体”,代表了初唐书风。
虞世南(558-638):唐初。字伯施,余姚人。承智永亲授,工行草、正书,外柔风刚,自成一格。
褚遂良(596-659):唐代。杭州人,官至中书令。其正书卓绝,行草婉畅,自成一家。
李世民(599-649):即唐太宗。其独好王羲之书法,以行书为最工。
颜昭甫:唐代。字周卿,陕西西安人。善篆、籀、草、隶各体。
李灵夔:唐高祖第十九子,封鲁王,历官五州刺史。书法以善草隶知名。
陆柬之:唐代。吴县人,虞世南之甥,官至着作郎。其书行、隶,自成风格。
孙过庭:唐代。字虔礼,苏州人。工草书,学王羲之,对正、草书法,有精辟见解。
王知敬:洛阳人,武后时,官太子家令。工行、草,善署书。
钟绍京:字可大,江西赣县人。因善书,武后为帝时,诸宫殿榜及九鼎铭,皆出其手。
薛稷(649-713):唐代。字嗣通,山西荣河人,官至太子少保。其书体遒丽,得褚遂良为多。
贺知章(659-744):唐代。字季真,浙江绍兴人,官至秘书监。其书法以草隶见长。
李邕(678-747):唐代。字泰和,扬州人。书法以行草见长,其书能脱旧习。
吕向:唐代。字子回,甘肃人。善草隶,能一笔环写百字。玄宗召入翰林,以才称。
张旭:唐代。字伯高,苏州人。精楷书,尤善草书,逸势奇状,连绵回绕,自创风格。
张怀瓘:唐代。江苏泰州人。官至翰林院供奉。曾撰《书断》,为重要书法理论着作。
史维则:唐代。字天问,苏州人,官翰林学士。善写八分、飞白书,为当时八分书大家。
李白(701-762):唐代。字太白,甘肃秦安人。其书笔法超放,出规入矩,飞舞自得。
徐浩(703-782):唐代。字季海,浙江绍兴人。其楷法圆劲肥厚,自成一格。
颜真卿(709-785):唐代。字清臣,山东人。其楷书磊落巍峨,行、草书亦刚劲多姿。
李阳冰:唐代。字少温,河北人。工篆书,后学篆者多宗其法,有“笔虎”之誉。
怀素(725-785):唐代。湖南长沙人,出家为僧。以善狂草知名,随手万变,而合乎法度。
柳公权(778-865):唐代,字诚悬,陕西人。工楷书,用笔方圆兼使,另成一家,世称“柳体”。
韩择木:唐代。官工部尚书。工八分、正书,《宣和书谱》评其“能追蔡邕遗风”。
杨凝式(873-954):五代。字景度,陕西华阴人。善行草,结体新奇,一变唐法。
林鼎:五代吴越。字焕文,福建闽侯人,官至丞相。尤以书写草隶知名。
应之:五代南唐。僧,原姓王,闽人。以善书知名。
李建中(945-1013):宋初。字得中,开封人。书法善行楷,草、隶、篆、籀、八分书亦妙。
文彦博(1006-1097):北宋。字宽大,山西汾州人。善书,笔势清利。
蔡襄(1012-1067):北宋。字君谟,福建人。其正楷、行书端重婉美,草书自成一体。
王寿卿:北宋。字鲁翁,河南开封人。工篆书,书法名动京师。
张友正:北宋。字义祖。书学晋、唐,宋神宗赵顼曾评其草书为当朝第一。
吕天策:北宋。字彦发,江苏人。书法各体都能,草隶书尤为着名。
薛绍彭:北宋。字道祖,陕西西安人。工行草,笔致清丽,颇得晋唐法度。
苏轼(1037-1101):北宋。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人,官至礼部尚书。其书法擅行、楷。
黄庭坚(1045-1105):北宋。字鲁直,江西人,官至中书舍人。书工行、草,用笔纵横,自成一格。
赵佶(1082-1135):即宋徽宗。善书、画、行、楷纵逸,自变法度,创瘦金书。
王庭筠(1156-1202):金代。字子端。书法宗米芾,用笔豪放,行笔急速,变化自如。
张即之(1186-1263):南宋。字温夫,安徽人。其书清劲严整,尤善写大字。
赵孟頫(1254-1322):元代。字子昂,浙江人。其书尤精正、行书,人称“赵体”。
鲜于枢(1256-1301):元代。字伯机,北京人。其书法以正、行,草知名。
钱良右(1278-1344):元代。字翼之,苏州人。书篆书、隶、真、行、小草,知名于时。
郑元佑(1292-1364):元代。字明德,四川人。工书法,善写行楷。
康里巙巙(1295-1345):元代。字子山,新疆人。善行草书,以骏快着称。
宋克(1327-1387):明初。字仲温,苏州人。书法气韵隽秀,尤以章草和小楷知名。
宋广:明代。字昌裔,河南南阳人。工草书,尤擅章草,能自辟蹊径。
宋璲(1344-1380):明代。字仲珩,浙江浦江人。善书篆、隶、楷、草各体。
沈度(1357-1434):明代。字民则,上海人。善楷、隶,风格圆润平稳,称“台阁体”。
张绅:明代。字士行,山东人,官至浙西布政使。工书法,善写大、小篆。
詹希原:明代。字孟举。以书法名世,时宫殿、城门边匾,多出其手。
任道逊:明代。字克诚,官至太常卿。善作直径数尺的大字。
张骏:明代。字天骏,上海松江人,官至礼部尚书。书善草、篆、隶各体。
姜立纲:明代。字廷宪,浙江瑞安人,仕至太常寺卿。其楷书尤为清劲方正。
李东阳(1447-1516):明代。字宾之,湖南人。书法长于小篆,亦工隶、行、草书。
祝允明(1460-1526):明代。字希哲,号枝山,苏州人。其小楷谨严浑朴,狂草亦自成面目。
吴承恩(1500-1582):明代。字汝忠,江苏淮安人。善书法,楷书略带行意,劲秀潇洒。
陈鎏(1508-1581):明代。字子兼,江苏人,官至布政使。善写行草、小楷,自成一家
。
顾从义(1523-1588):明代。字汝和,上海人。嘉靖中,诏选善书者,名第五,亦精鉴赏。
陈克昌:明代。杭州人,嘉靖进士,官至建昌府同知。工书法,善真、行、草书。
邢侗(1551-1612):明末。字子愿,山东临清人,官至陕西太仆卿。其书大字雄健,小字劲秀。
王铎(1592-1652):明末。字觉之,河南人。工行草书,用笔遒劲,另树一帜。
冒襄(1611-1693):清初。字辟疆,江苏人。书擅行草,行笔刚中见秀,独具一格。
郑簠(1622-1693):清初。字汝器,南京人。擅隶书,自成风格,以洒脱见长。
孙岳颁(1639-?):清代。字云韶,江苏人,官至礼部侍郎。康熙每有碑版,皆由他代笔。
蒋衡(1672-1743):清代。字湘帆,江苏人。以楷书写《十三经》,历12年完成。
王澍(1668-1739):清代,字篛林,江苏人。书法造诣极深,尤长于篆书,浑厚有力。
范永琪:清代。字凤颉。浙江鄞县人,乾隆举人。工书法,学汉唐篆隶。
黄树谷(1701-1751):清代。字松石,杭州人。工书法,以写篆隶知名于时。
庄有恭(1713-1767):清代。字容可,广州人,乾隆初廷试第一。书法圆劲,为时人珍视。
刘墉(1719-1804):清代。字崇如,山东诸城人,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书法功力颇深,貌丰骨劲。
梁同书(1723-1815):钱塘人,官侍讲。书法自立一家,善作大字,魄功雄厚。
王文治(1730-1802):清代。字禹卿,江苏人。书法长于草、楷、行书,字体清秀,名动一时。
翁方纲(1733-1818):清代。字正三,北京人。善隶书,尤精鉴赏、考证,着名碑帖多经他题跋。
钱伯垧(1738-1812):清代。字鲁斯,江苏人。其书用笔劲健,结体秀美,为时所重。
钱沣(1740-1795):清代。字东注,昆明人,乾隆进士。工正楷与行书,皆浑厚有力。
张廷禄:清代。字雪川,湖南湘阴人,乾隆副贡。以草书最着名。
王大鹏:清代。字露仲,北京人。书法时誉满京师,力学米芾、赵孟頫。
邓石如(1743-1805):清代。初名琰,安徽人。书法以篆字成就最高,亦工隶、楷。
钱坫(1744-1806):清代。字献之,上海人。工篆书,结体工稳,笔法凝练。
永瑆(1752-1823):清高宗十一子,封成亲王。工书法,悬腕作书,十分得法。
铁保(1752-1824):清代。字冶亭,满洲人,乾隆进士。时书法与刘墉、翁方纲齐名。
伊秉绶(1754-1815):清代。字组似,福建人。善隶书,用笔劲健沉着,兼写楷、行书。
阮元(1764-1849):清代。字伯元,江苏人。官至体仁阁大学士。长于行楷,又精鉴赏。
李庄来(1768-1817):清代。字章有,江苏武进人,贡生。工书法,善篆隶行草。
高□(1769-1839):清代。字子才,浙江人。书精小楷。江浙一带名胜碑版,多出其手。
包世臣(1775-1855):清代。字慎伯,安徽人。工书,用笔以侧取势,倡导北碑。
邓廷桢(1776-1846):清代。字维周,南京人,官至巡抚。善书篆体,结体匀称,用笔圆劲。
林则徐(1785-1850):清代。字元抚,福建人,官至两江、两广总督。尤长小楷,为时所重,功力精深。
梅植之(1794-1843):字蕴生,扬州人,道光时举人。其书法跌宕遒丽。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湖南人,道光进士,工欧柳,善行书,有清刚之气。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阴人,清大臣。书法遒劲挺拔。
左宗棠(1812-1885):湖南湘阴人,官至军机大臣。书法以行书、篆书见长。
杨沂孙(1813-1885):江苏常熟人,官至凤阳知府。善篆隶,南北驰名。
王维珍:咸丰进士。楷书学欧阳询,行书学米芾、董其昌,自成一家。
杨岘(1819-1896):字见山,浙江人。精研流碑,工隶书,善于变化。
张裕钊(1823-1894):湖北武昌人,官内阁中书。工魏碑,创新意。
俞樾(1829-1906):浙江德清人。善篆隶,有金石气,名闻当时。
赵之谦(1829-1884):浙江绍兴人。书画、篆刻无一不精,行楷尤为精美。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江苏常熟人,咸丰状元。书法闻名当时。
徐三庚(1826-1896):浙江上虞人,曾为道士。善篆书,有声于时。
看了上述知识,你是不是已经了解的古代书法名人呢?是不是也想收藏一副他们的作品呢?
草书名家书法作品欣赏
草书 不是最早的字体,它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因此结构简省,笔画连绵。下面我带给大家的是草书名家 书法作品欣赏 ,希望你们喜欢。
草书名家书法作品欣赏欣赏:
草书名家书法作品欣赏1
草书名家书法作品欣赏2
草书名家书法作品欣赏3
草书名家书法作品欣赏4
草书名家书法作品欣赏5
行草书法艺术:
行草作为一种特殊的字体,形成于汉代。吐鲁番文书中的行草字体多出现在契约和官方文书最后的批文部分,如《高昌延昌年间兵部残奏》《高昌延昌廿七年某月兵部条列买马用钱头数奏行文书》《高昌延昌廿七年四月廿九日兵部条列买马用钱头数奏行文书》《高昌延昌廿七年六月某日兵部条列买马用钱头数奏行文书》《高昌延昌廿七年六月廿九日兵部条列买马用钱头数奏行文书》《高昌延昌廿七年七月十五日兵部条列买马用钱头数奏行文书》《高昌延昌廿七年七月兵部条列买马用钱头数奏行文书》《高昌延昌廿七年八月十五日兵部条列买马用钱头数奏行文书》。这些文书的批文部分所出现的“伯雅”“绍徽”“欢”“僧道”“奇乃”“佛图”“养生”“患”“乐”“庆儒”“友”,都属于行草书体,非常具有个性,倚侧多姿,形态多样。在吐鲁番所出土的文书中,除了上述字体以外,尚未发现甲骨文、金文、大篆等文字,就是小篆,由于难于辨识,不方便使用,也只是在一些官方文书的印鉴上使用。在这批上奏文书中也没有发现小篆字体,就连带有隶书意味的楷书也没有出现,或许由于出土文书的随机性,能证明这些的文书还未发现吧,这还有待考古专家们的进一步发掘。
这批上奏文书,有的保存比较完好, 书法字体 比较清晰,如《高昌延昌廿七年六月廿九日兵部条列买马用钱头数奏行文书》《高昌延昌廿七年四月廿九日兵部条列买马用钱头数奏行文书》《高昌延昌廿七年六月某日兵部条列买马用钱头数奏行文书》《高昌延昌廿七年七月十五日兵部条列买马用钱头数奏行文书》等,这些兵部买马的上奏文书,虽然内容不完整,但整篇的字体和章法还是比较清楚的。但是也有些文书残损比较严重,如《高昌延昌十四年残奏一》《高昌延昌十四年残奏二》《高昌时间不详都官残奏一》《高昌时间不详都官残奏二》等,虽然破损厉害,但从仅存的字体和同墓出土的其他文物,也可以判断出它们所处的年代。据孟宪实先生研究,这批上奏文书有的通过绾曹郎中和高昌令尹上奏给高昌王,有的直接上奏给高昌王,但从书法艺术的视角看,这批文书不管是否经过绾曹郎中和高昌令尹,最终都是要上呈给高昌王看的,所以书写这批文书的书写者的书法功底肯定不低,甚至代表着当时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所以通过研究这部分文书文本的书法艺术,可以看出当时在高昌官方文书中所使用的书法艺术水平。上至所好,下必行之,也可以说这部分上奏文书的书法艺术水平不但代表着当时书法艺术的官方通用水平,也直接影响着民间书法的价值取向。
从出土文书中的字体演变来看,不仅内地字体的演变和书法艺术的发展能迅速及时地影响和传播到西域地区,而且西域地区的书家所进行的笔法上的探索和创新的尝试也可能使内地书法家受到启发。如王羲之被称为“书圣”,王体书法历来是书法界的瑰宝,但是从吐鲁番出土的文书中看到,类似王体的书法字体在吐鲁番地区早已出现,只是后来被王羲之发现,并进一步提高升华而已。试想如果没有边疆书法的创新和探索,王羲之这种书体的出现可能还要往后拖延,“书圣”花落谁家,还未可知啊!唐代着名书法家颜真卿曾经在河西任职,河西距离高昌较近。在吐鲁番出土的文书和墓砖中有很多与颜真卿书法风格相近的书法作品,尤其是行书作品,所以可以推断颜真卿也从高昌地区汲取了丰富的营养。高昌地区书法艺术的发展深受内地书法艺术的影响,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内地书法艺术的发展,高昌地区与中原内地互相影响,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