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国大典教案,《开国大典》教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06 14:20:44 浏览1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开国大典》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开国大典》教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开国大典》教案 篇1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教学时,我们依据课文的叙述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乐曲激趣
  1、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激发学习兴趣。
  2、启发渲染:
  这是一首战斗的乐曲,它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那么,新中国诞生时是怎样的盛况呢?大家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开国大典》这篇课文。
  3、如果把开国大典改成开国典礼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旨在制造悬念,吸引学生读文。)
   二、自主学习,提出问题
  1、用你喜欢的读书习惯快速阅读课文。如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等等。
  2、运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记忆字形。
  3、联系语境或查阅资料理解新词。
  4、这篇课文记叙了哪几个场景?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5、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6、你最喜欢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为什么?
  7、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你能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如果不能,在书上做上记号。
  8、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激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三、合作讨论,释疑解难
  1、以疑难问题为类别,让学生自由组合若干小组。
  2、推荐各讨论小组讨论问题:
  如,第一小组:学习6个生字的音、形、义,结合语境理解新词;第二小组:理清段落结构,归纳段意;第三小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四小组:讨论记叙的顺序。
  3、各个讨论小组在主持人的主持下,展开讨论:学生先汇报学习成果,然后就疑难问题展开讨论。讨论时,可以自由发言,相互提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主持人记下已解决的问题和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咨询的准备。
  4、各个小组在全班交流讨论成果。
  5、问题咨询与小结。
   四、探究领悟,升华情感
  1、出示句子: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2、引导学生围绕这句话提出探究的问题,如:
  ⑴ 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⑵ 如果把流去的流字换成走字,表达的效果一样吗?为什么?
  ⑶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⑷ 你读了这句话,内心充满着怎样的激情。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探究,领悟新中国的成立的确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总结探究的方法。
  4、在课文中找出还需探究的句子,继续探究。
   五、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试一试,自己能找到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读一读,看一看吗?如果找到并读了,把篇名记下来。
  2、写一写,依照课文的写法,记叙你喜欢的一个场面。
   【设计特点】
  本案例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现代教育传媒技术等手段,通过设疑、讨论、探究、释疑等步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导学过程中,抓住课文重点,紧扣含义深刻的句子,采用自读自悟、升华情感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了三维目标。
《开国大典》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开国大典》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2、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水平。
  3、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
  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
  (根据会场、典礼、阅兵、XX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案【三篇】

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无 我整理了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开国大典教案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和抄写课文的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4、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想象整个“开国大典”的场面,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点
  1、能比较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体会比喻句、排比句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新中国、热爱解放军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教学准备:
1、制作相关课件;
2、从课外书籍或网络中查找有关开国大典的课件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理解部分词意,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 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1.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
  2.解释课题,齐读课题。(“开国大典”就是创建国家时举行的重大典礼。)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在这一部分,主要是扫清字词障碍,对课文内容有个基本了解)
  1、练习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
  ⑴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⑵ 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
  2、质疑解疑:
  (简单问题当时解决,和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随着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感受“大典”。
(在这一部分,主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感受“大典”的盛况)
  1、练习分段:
  ⑴ 学生默读思考,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
  ⑵ 学生讨论:
  (明确: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2、合作研读,体会情境(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思考题)
(1)假如你是一名记者,或是一名群众,当时的哪一个场景让你终生难忘?
(2)根据选项,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在组内说说当时的情景。
(在这一环节,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体现尊重学生、唤醒、激励学生参与意识,追求有序、有情、有效、有趣课堂。)
(四)总结全文
1、评价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况;
2、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群众进场,阅兵式和群众*三个部分,进一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3.整体了解作者记叙开国大典的方法,初步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1.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收获,教师小结。
  2.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出示学习任务
  1、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2、同桌讨论、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课文有关段落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自学时间8---12分钟,视学生自学情况而定)
(在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学生自学 (教师巡视并相机参与部分讨论)
 四、检测学情 (分四个部分)
  一、出示填空练习题,巩固第一部分的学习内容。
 {{{(使学生明确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参加的总人数等问题。)
  开国大典于 年 月 日在 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 __,估计总数__________。会场在__________。主席台设在__________。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也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我主要设计了三个小环节,即1、理脉络;2、说内容;3、抓重点语句,具体就是)
  1、请学生默读第二部分,自主理清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
  2、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主体部分。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3.找出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1)重点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排比:在这段话中,有四个“传到”。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
  (2)请学生对比地读读下列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出示对比句) (第一组句子)
  a、下午三点整,会场上发出一阵掌声,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人的目光看向主席台。
  b、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出示这组句子,意在通过重点词的分析比较,让学生体会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和新中国的无比热爱。) (我出示的第二组句子就是……)
  a、三十万人脱帽站立,抬起头,看着国旗。
  b、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通过这组句子的对比,意在让学生体会中国人民为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4.指导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人民群众那种(激动、兴奋、喜悦)的心情。
  5.根据板书练习背诵第七自然段。
  三、精读第三部分
  1.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
  2.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3.小组合作,讨论试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四、精读第四部分 (在这一部分,我也是设计了三个小环节,1、划一划;2、读一读;3、通过换词语的方法体会句子意思,具体就是)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3.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其中一句是: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两股红流(*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光明(光亮)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重点:“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让学生练习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句子包含的意思。
  五、总结全文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初步学习表达的方法: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a.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b.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c.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
  五、课堂训练
1、试着体会本文用词准确、比喻贴切的特点以及场面描写的方法,可以抄录有关句子,然后模仿写一写。
2.让学生说一说读后的感受。
3、背诵、抄写课文第7自然段。(视时间而定,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课后完成)
附板书设计:
   会场布置
   毛主席出现
大典盛况
开国大典 { 宣告成立
   宣读公告
   阅兵仪式

开国大典教案二
设计理念: 针对教材特点,我主要以引导学生紧扣开国大典各个场面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及群众反应的句子为线索,通过品读句子,体会词句间浓浓的感情,受到情感感染,学到场面描写的方法,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笔。力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地学语文。 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作者以“会场布置→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仪式→群众*”为写作思路,以大会盛况(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为写作重点,通过几个场面的描写,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对领袖毛泽东的无比热爱之情。本组课文以“走近毛泽东”为人文主题,以“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以引导学生通过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体会毛泽东的领袖风采和凡人情怀为教学重点,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四篇课文。在本组的其他三篇课文中,我们感受到通过人物描写刻画的伟人和凡人毛泽东,本课则主要通过场面描写刻画了毛泽东的领袖风采,这为本组语文园地的习作训练作了一定铺垫。 学生分析: 《开国大典》这篇文章篇幅较长,要在课内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说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我认为可以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长文短教。课堂中再有机地拓展到课外内容,从各方面了解祖国成立的相关资料,了解旧中国屈辱的历史,再一次体会当时举国上下,人们当家做主的那种自豪的感情。 开国大典距今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对小学生来说,从语言文字去感知当时庄严、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与对新中国、毛主席的热爱之情是有相当的难度。为此,需要搜集中国人民遭受压迫、奴役的文字材料和影像资料,教学时可利用声像资料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体会心情、激发感情,再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反复研读,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飘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3、重点学习典礼仪式这一部分,并初步学习场面描写,了解场面描写的特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场面描写,了解场面描写的特点来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首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借助课外资料,使学生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一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扣关键词,引出“大典” 课件依次出示:“1949年10月1日”, “北京”, “开国大典”等内容,引导生用这三个内容说一句话,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进入新课。看老师板书课题,并点明:“典”是本课的生字,请伸手和老师一起书写,并留意笔顺。 【设计意图: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迅速提取课文中的关键词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指导书写课题中的易错字,扎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二、以图引路,深化“大典” 1、“典”在这儿怎么理解?“典”字前有个“大”字,这是个怎么样的典礼? 2、课件出示图片(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师进行入情入境的解说,加深学生对那一段历史的了解。再引导带着这份理解读课题。 【设计意图:紧扣课题中“大典”二字,将典礼的盛大与旧中国受奴役、受压迫的画面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体会这一典礼意义的重大。】 三、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开国大典,去体验新中国的成立带给人们的无限欢跃,去感受这一典礼意义的重大。请同学们看到课文,快速浏览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用他的语言记录了开过大典的哪些内容?(总结开国大典的四个场面:“会场布置、大会盛况、阅兵仪式、群众*”。) 【设计意图:在第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一个粗略的把握,在此基础上,通过真正走进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写作思路,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四、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要想真正感受开国大典的气氛,就必须走进这一个个的场面之中,让我们先走进“典礼仪式”这个场面。用心默读课文的5—10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感受会场的气氛,把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气氛的语句用横线画下来。(引导生抓住描写毛主席动作和群众反应的语句感受气氛的热烈庄严。) 逐句品析: 1、出示: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A、“排山倒海”的掌声是怎样的掌声呢? B、除了听到了掌声,还看到了目光,这里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进行描写,在描写“目光”时用了一个词语?找到了吗?(“一齐”)这三十万人一齐把目光投向了主席台,就是为了看我们的领袖毛主席,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C、三十万人的动作一样,有人指挥吗?可以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不约而同”)引导读。 2、出示: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A、又是“一齐”。30万人一齐欢呼,一齐欢跃,你能想象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吗?此时你就在会场,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都说,眼前有画面,心中有画面,就一定能读好。谁来读? B、这令人激动不已的宣告传得远吗?你怎么知道?(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谁能通过朗读把声音传得更远一点。 C、接下来听老师读,看能听出什么不同吗?“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人一齐欢呼起来。它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听出不同了吗?哪一句更好?一齐读,读出这气势,读出这情感。 3、出示: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A、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师激情讲解这歌词的意义,深化情感。 B、这声宣告怎能不激动人们的心?谁再来读这句宣告? 4、出示: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A、发现了吗?仍然是“一齐”,一齐做什么?这里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描写?(动作)联系上下文,我将“瞻仰”改成“仰望”五星红旗可以吗?(瞻仰是指恭敬地看,怀着严肃而崇敬的心情看)。 B、关于“看”的词语我们学过不少。考考大家:向四周看——环视;向下看——俯视;集中注意力看——注视;从高处向远处看——眺望。今天我们又收录了一个新的词语“瞻仰”。 C、这面红旗能高高地飘扬在祖国的上空容易吗?五星红旗地徐徐升起,也就意味着,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D、(课件出示各种场合升起的国旗的图片)师叙述,激发情感并指导朗读。 5、出示: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A、从这掌声里你又听出什么来了?这掌声就是人们心情的流露。带着这份热爱,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 B、(影片播放)提问:看到主要人物谁了?听到什么了?影片和我们文章的写法一样,它将镜头对准了毛主席和群众。课文学到这儿,“典礼的盛况”这一场景要在群众的掌声中结束了,此时,你们一定读懂了会场上那一阵阵的掌声、欢呼声,那掌声,那欢呼都是因为,在这一天,读:“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C、从此,我们中华民族这一文明古国又将无比骄傲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再读。 【设计意图:整个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看(看多媒体)、读(多种形式读)、划(抓关键词句)、想(想象画面)等学习方法,力求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之中突破本课难点。】 五、回顾小结,写法指导 1、归纳写法:“典礼盛况”仅仅是开国大典中的一个场面,说说,这个场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了体现典礼的热烈庄严,围绕这些小场面,作者主要写了谁?(毛主席和群众)这些对人物细节的描写就是场面描写中的“点”,要写好一个场面,就必须做到“点面结合” 2、从“面”入手 我们联系生活实际,同学们都参加过大扫除吗?回忆一下,大扫除的现场给你什么感觉?我们用一个词语概括:热火朝天 3、突出“点” 下面我们要做的关键就是把大扫除这一场面写清楚写具体,谁来告诉我,大扫除现场的这份热火朝天,是通过谁传递给我们的?(劳动中的同学们)这么看来,要把这一场面写好,我们就得从他们身上入手,紧扣人物的细节展开。 场面呈现: A、出示班级大扫除画面看,师讲解:这是一个班上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大扫除,画面上出现的人物真不少,说说,你注意到谁了? B、有一个同学注意到了正擦窗户的那位女孩,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大屏幕出示),同学们默读,思考:说说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D、接下来请同学们从这个场面中挑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抓住场景中人物的细节,试着写一写,这里的词语库还为你们准备了不少词语。注意了:相机捕捉的仅仅是某些瞬间,你们在作文的时候,好好回忆一下,自己在活动所看的情景,发挥适当的想象与联想,放手写。 5、生开始作文并展示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的生活学习场景入手,用学到的场面描写方法进行练笔,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突出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的宗旨。】 六、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同学们,把你们写的这些片段串起来就是一篇不错的描写场面的作文,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开国典礼》的其它场面,相信能在充分地感受到典礼的热烈与庄重的同时,对场面的描写也会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与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的有效总结,为第二课时更深入地学习做准备。】

开国大典教案三

一、教材分析   《开国大典》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为人文主题,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为语言训练目标,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四篇课文。其中,《开国大典》记叙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全文共15个自然段,场面描写是课文的一大特点: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队伍*等众多场面都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激动万分,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严、隆重、热烈气氛。记叙详实、条理清楚、用词准确是课文的另一大特点。   由于课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学生对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背景知识了解甚少,因此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为教学的难点。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本课采用“把握特点,突出重点,以读为主,扎实训练”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    4.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自主预习课文,收集“开国大典”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一)释题导入,引出“大典”。    1.揭示课题,板书:开国大典,指导书写“典”字。    2.解释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典”。    1.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开国大典的,记叙了哪些场面?    2.学生交流归纳。   (三)重点研读,感受“大典”。    1.默读课文5——10自然段,看看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2.交流感受。    3.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引导深入研读: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4.根据学生感悟灵活切入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感情诵读。    语段一: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引导学生抓住“排山倒海”、“一齐”等词语体会群众的热情及对毛主席的热爱之情。]    语段二: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引出重点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引导学生抓住“一齐欢呼”、“一起欢跃”等词语体会人民的激动之情,体会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3)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语段三: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引导学生抓住“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头瞻仰”体会人民群众的心情。     (2)感受人们肃然起敬的原因,体会“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写话,交流,体会情感,抒发心声。     (4)感情朗读。   (四)课堂总结,铭记“大典”。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开国大典》教案三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群众参加开国大典的激动、迫切的心情。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开国大典时人民群众的反应来感受中国人民为新
  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人民群众参加开国大点的激动、迫切的心情。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激动、自豪的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开国大典》,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复习提问:
  师: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指名回答)
  师: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开国大典的哪些场面? (学生回答,师课件引导学生回顾)
  过渡: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开国大典,一起体验新中国成立给人们带来的无限欢欣,去感受开国大典的重大意义吧!
  二、新授
  (一)学习“群众入场”部分
  1、师提出学习目标: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回答,师课件出示句子:“工人队伍中,??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3、指导朗读。
  师:谁来读一读,注意读出当时人民群众参加开国大典时激动、迫切的心情。
  (二)学习体会“典礼的主体仪式”部分
  过渡:在人民群众的热切企盼中,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了主席台上,开国
  1、课件出示要求:请大家细读5-10自然段,画出描写“参加开国大典的仪式时,
  人民群众的反应”的句子。并思考: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默读思考。
  3、集体交流。
  三、课堂总结。
  四、练笔。
  如果你参加了开国大典,你会怎样描写当时的场面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想一想,试着把它写下来。 篇二   一、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升国旗→放礼炮→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阅兵式→群众*。)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通过分析比较,想想哪些场面写得特别详细?哪些场面写得较为简略? (领悟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写作特点。)
  (1)教师适时引导
  (阅兵式最能体现开国大典的盛况。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很多。)
  (2)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的含义,体会思想感情。
  理解1:“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重、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传遍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看书上插图:这是董希文的红色经典油画《开国大典》,形象逼真地再现了毛主席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诞生了的生动而宏大的场面。
  指导朗读:把重点词语表达的感情通过恰当的停顿、节奏、轻重处理用声音表现出来。
  自己读、朗读、齐读
  指导背诵第七自然段。
  理解2:“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理解3:“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威武,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着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
  理解4:“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人民子弟兵无比信赖和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想象描绘的画面,带着体会到的情感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体会写作方法: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二、学习第三部分
  1.齐读第三部分。
  思考:从这一部分中,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典礼持续时间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队伍。)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可以象征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2.指导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三、总结全文 篇三   一、引入新课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介绍时代背景
  (放一段《开国大典》*片断然后介绍。)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二、学习生字新词
  要求:
  1.自己读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反馈交流
  1.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场面?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开国大典的?
  (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根据会场、典礼、阅兵、*四个动人场面写的。)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
  四、学习第一部分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读完这段你有什么感受?
  理解重点句
  “总数达三十万人。”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向海上的波浪。”
  (理解: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到会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五、布置作业

《开国大典》教案

【 #教案# 导语】《开国大典》一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以下是 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开国大典》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盏、栏”等12个生字。
  2.正确理解并读写“爆发、旗帜、检阅、制 服、坦克、距离、汇集”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4.感受大典的盛大场面,学习课文的记叙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难点
  感受大典的盛大场面。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梳理文章脉络。
  3.朗读课文,感受典礼的盛大。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绣红旗》,请同学们欣赏。
  2.这首歌唱的是江姐和她的战友们在敌人的监狱里绣红旗的情景。歌曲里有这样的歌词:“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绣呀绣红旗。热泪随着针线走,与其说是悲不如说是喜。多少年多少代,今天终于盼到你,盼到你。”“今天”终于盼来了什么?
  3.请知道的同学说一说,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4.江姐和战友们在敌人的监狱里,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心情万分激动,于是就绣起了五星红旗。他们盼的就是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那一天,就是1949年的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
  (板书:开国大典)
  5.学生齐读课题,教师释题:“大典”是什么意思?——盛大而隆重的典礼。那么开国大典就是为了庆祝国家的建立而举行的盛大而隆重的典礼。
  6.多少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终于迎来了开国大典的那一天,请你们说一说,看到这四个字你的心情如何?(激动、自豪、欣慰、高兴、兴奋)
  7.过渡: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开国大典”的那一天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根据老师给出的自学提示自由朗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学习生字词。
  A.出示生字词。
  生字:盏 栏 汇 爆 宣 帜 阅 制 坦 距 隆 射
  词语:灯盏、爆发、旗帜、检阅、制 服、坦克、距离、汇集
  B.分别指名读生字和词语,相机正音。
  C.小组内互相介绍疑难字词,并分享识记方法。
  D.理解疑难字词。(学生互助解词)
  E.开火车轮读生词。
  三、感知整体,梳理脉络。
  1.过渡:参加开国大典的人员多,场面大,怎样才能把当时那种宏大的场面写出来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盛大的典礼写清楚的。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文中写了开国大典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读后小组讨论。
  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文中写了开国大典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给每个场面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这一场面的。
  2.检查各小组完成情况,点拨指导。出示:
  入场(1-4)——典礼(5-10)——阅兵(11-13)——游 行(14、15)
  3.指名完成情况较好的小组介绍经验:说说自己的小组是怎样划分着这些场面的。(抓段首的中心句)
  四、进入会场,感悟“盛大”。
  1.请同学们读第1-4自然段,思考:从哪些方面能看出典礼的盛大?结合每个自然段分别说一说。
  2.全班交流,明确:
  A.第一自然段:人数众多——总数达三十万人;到场人物地位重要。
  B.第二自然段:会场大——天安门广场,世界上的城市中心广场。
  C.第三自然段:会场布置热闹喜庆。
  D.第四自然段:群众急切、激动的心情。
  3.课文中还写了大典之前的哪些内容?生自由读课文,指名交流。(时间、地点和出席的人员。会场的布置。)
  (1)通过读,了解有哪些人参加了开国大典?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领导,有代表,有……)
  (2)在参加开国大典的人群中,最多的要数到工人和农民,在课文第4自然段中写到他们都来自哪里?(学生读相关的语句)(板书:群众进场)
  (3)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能感受到人们的心情怎样?(激动、沸腾、难以平静……)
  (4)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师指导朗读:要读好关键词“直奔”“赶”等。)
  (5)想一想怎样读才能更好地表现出人们的激动心情呢?谁来读一读?
  (6)教师评价,小结:读得很好,我听出了人们的心情是那样激动,久久不能平静啊!
  4.过渡:群众队伍中,许多人都是很早就往这儿赶。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已经……(学生接读)
  五、巧设情境,总结升华。
  1.下午三点整,毛主席走上主席台。现在,请同学们从屏幕上见证这一伟大的时刻。
  2.听着毛主席庄严的宣告、看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你肯定有很多的感触、很多话想说,请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别感受开国大典中五个激动人心的场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场面描写中以点带面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回顾,衔接新课
  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的革命者英勇奋战,不屈不挠,前赴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迎来了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
  2.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开国大典进行时的哪些环节?(入场——典礼——阅兵——游 行)
  3.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融入到天安门广场的群众队伍中去,去感受大典现场的气氛,去感受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
  二、参加典礼,感受自豪。
  (一)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毛主席的言行和群众反应的语句,认真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作简单批注。
  (二)试着把感受有感情地读出来。
  1.自由读一读自己画出的部分。
  2.同位相互读一读,评一评。
  (三)分析语言,体会本文内涵
  1.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谁先来把你的感受深的部分汇报一下?
  2.品读第一个场面——典礼前,毛主席出场。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1)读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个词或哪句话感受到的?
  预设:
  生1:我从“爆发”“排山倒海”这两个词感受到人民群众热爱毛主席。
  请你读一读,让同学们听出你的感受好吗?(生读)
  生2:我从“一齐”一词也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毛泽东主席的热爱。
  师引导深入体会:“一齐”,就是不约而同,这是三十万人的“一齐”,这三十万人是由不同身份不同职业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组成的。这三十万人都想第一时间看见毛主席,所以,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的一刹那,立刻牵动了全场群众的心。作者用词是多么精准,一个“一齐”就表达了三十万群众对领袖热爱的不约而同。让我们用读来表达心中的那份欣喜和热爱吧!
  (2)同学们从“爆发、排山倒海”等词感受到了毛主席的伟人形象。那么,这些词语运用的好不好?为什么?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人们那种急切想见到毛主席的迫切心情)
  (板书:举行典礼)
  3.品味第二个场面——典礼中,毛主席的庄严宣布(6、7自然段)出示:
  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1)自由读课文,读出感受,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2)从“欢呼”“欢跃”可以看出人们非常激动、兴奋。谁能说说人们为什么如此激动、兴奋呢?
  (3)学生说,教师引导,(板书: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出示:
  火烧圆明园、1937年日军侵华在南京大屠 杀、旧中国苦难人民流离失所的图片。
  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历经千难万险,在血雨腥风中,坚强不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赶走了侵略者,*了三座大山,迎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
  新中国终于成立了,当家做主的人们怎能不欢呼、欢跃呢?
  (4)引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全场三十万人的欢呼还不足以表达全中国人民的兴奋吗?——学生读: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5)小结:如此宏大、壮观的场面作者用这样的句式,就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多么精当的场面描写!让我们把这样的文字铭记在脑海吧!
  4.品读第三个场面——升国旗,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预设:①“站”,指人民当家作主。②“肃立、抬起头、瞻仰”这些词语说明了人们都很郑重,很恭敬,心里都非常不平静,可能是眼前浮现出了战火硝烟中那些付出宝贵生命的英烈们。
  (2)师评价,(板书: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引导:一个“站”字,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中国人民大家做主的姿态。以前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饱受欺侮和凌 辱,不屈的中华儿女,拼死抗争,敢于血洒疆场,不惧马革裹尸,终于有了新中国的成立,所以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在那一刻,人们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引读第8自然段)
  PPT图片: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杨靖宇刘胡兰
  5.品读第四个场面——阅兵式
  (1)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预设:“整整齐齐、完全一致”“钢铁巨人”“相等的距离”“相同的速度”,我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了解放军的威武雄壮。
  我从“一字形”“人字形”这两个词中,看出了炮兵和空军的英姿。
  (2)评价,引导: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你此时此刻也在天安门广场上,你也亲眼目睹了我人民军队的雄姿,再结合这些词语想一想,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出示: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 潮接着一个高 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①你认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阅兵式场面的壮观?
  (“不断地”“差不多”“喊哑了”“拍麻了”这些词语都表现出阅兵式的精彩。)
  (板书:阅兵式中)
  ②结合课文描述想象检阅时的令人鼓舞的场面。
  ③感情朗读,再现万众欢腾的场面。
  6.品读第五个场面——群众游 行
  (1)出示:
  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2)反复朗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
  (板书:群众游 行)
  (3)想象画面,体会人民的幸福心情。
  (4)感情朗读,感受情感。
  三、整体回顾,揣摩写法
  1.大典的场面深深感染着你我,大典的盛况让亿万人民群众欣喜若狂。我们推感受到了大典那激动喜庆的气氛,感受到了毛主席那伟大的形象,我们为祖国骄傲。我们更加崇敬毛主席。
  2.这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请同学们结合板书回顾一下这些场面描写的共同特点——集中写了毛主席的言行和群众的反应(结合图来理解)。毛主席就是这个场面的点,典型的言行突出了伟人形象;人民群众就是场面描写中的面,即突出了场面的宏大,又烘托了毛主席的伟大形象,这就是“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我们在今后可以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写文章。
  四、推荐影片,课外拓展
2.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接着写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及广场的情况,再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最后讲了游 行队伍。
  在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望和学习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
  我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分两课时进行设计与教学。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理清课文顺序并对会场情况这个场面进行了品读,初步感受到了会场的隆重与热烈的气氛以及人们当时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第二课时则继续品读其他三个场面。
  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目标去学。
  在品读文本解决问题大环节,我提出统领全篇的大思路:“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画出描写人物活动的语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并把感受批注在旁边,再有感情的朗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独立完成后再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进行汇报,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我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此外我还特别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比如课文第七自然段,我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和想象场面情景有机结合,读读、想想、读读,在读好感情 色彩强烈的句子的基础上,进而朗读全段,并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最后回读全文,总结全文。不但让学生从人文角度去归纳概括,更主要的是要联系文章总结场面描写的方法。这也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了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本课重在体会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教完《开国大典》一课后,我反复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自己有了可贵的进步,也留下了些许遗憾。我作出以下反思:
  执教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较明确。在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概括出开国大典的几个场面,然后直奔重点,学习“典礼”这一部分。既整体把握,也紧扣重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堂课中,我结合预设的学习目标,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如: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在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学生能准确抓住重点词,体会人们因新中国成立激动而兴奋的心情。如学习“升国旗”部分,学生也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体会句子包涵的情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体会“站”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对文本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再如课文第5自然段到第14自然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在这部分中,“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体会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接下来让同学们交流,彼此启发,使思想拓展,思维活跃起来。同学们就是在这样一种相互合作交流中,情感得以交融,从而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些都与我的预想一致。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还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的闪光点,及时地进行评价。对课堂上出现的失误及时进行自我批评与反思。课堂的开放、民主,平等得以体现。
  课后反思时,我深刻地意识到: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层次性。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必须要充分地学生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与评价,才能体会首都人民的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离不开教师的指朗读指导。“细节决定成败”,是我上课后得到的教训。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只有关注课堂细节,生成才能别样精彩。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一、二两段的内容。
  2、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高兴、激动的心情。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高兴、激动的心情。
  教学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排比、比喻仿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协商、迎风招展、四面八方、排山倒海、爆发、瞻仰、诞生、肃静、飘拂。
  2、用文中的一句话解释开国大典的意思。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读后思考: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
  时间:1949年10月1日。
  地点: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
  参加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市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共30万人。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要点:参加典礼有各方代表,总人数30万;会场广阔;主席台布置庄严、隆重;入场的群众队伍涌动如潮。)
  3、投影或小黑板揭示句子:
  比较: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挤得满满的,成了一个人海。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挤得满满的,到处是举着红旗的人。
  ⑴ 两句句子哪一句好,为什么?
  (体会课文原句运用比喻,不仅写出人多的气势,而且表达出人们喜悦激动的心情。)
  ⑵ 朗读这句句子,读出喜悦、兴奋。
  4、第4节中还有哪些句子反映了人民群众参加典礼的喜悦心情?找到句子后试着练习,然后朗读一句给大家听。
  评价重点:
  ⑴ 句子有没有找对?
  ⑵ 有没有读出喜悦心情?鼓励学生竞读。
  齐读第4小节。
  三、学习第二段
  1、理清典礼仪程:
  ⑴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⑵ 用上先再接着等关联词语,简要述说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找出典礼过程中反映人民群众心情的句子。(共6处。)
  引读:老师略读连接内容,学生齐读描写群众心情的.句子,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3、理解句子,训练说话、朗读:
  ⑴ 这是怎样一种心情?(激动、兴奋、喜悦。)人们为什么那么激动?请联系课文用上人民群众为而欢呼或激动说一兵句话。
  (如人民群众为升起第一面五星虹旗而内心激动;为新中国成立而欢呼;为有了自己的领袖而欢跃)
  ⑵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五星红旗升起来表示什么?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什么意思?
  (新中国成立了,人民翻身作了主人,不再受压迫,从此过上幸福生活。句子指出了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朗读这句话,读出自豪、扬眉吐气。
  ⑶ 课文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
  随机比较句子: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插传遍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与课文原句比哪句好?为什么?(体会排比气势,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汛传遍祖国山山水水、四面八方,激动着全中国人民的心。)朗读排比句,读出自豪、扬眉吐气的气势。
  4、熟读6~8节,试背诵。(背不出的允许看书)
  四、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4题。
  2、总结学习方法:
  (理清写什么,反映了怎样的心情?)
  3、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并能仿写一两句:
  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全场30万人,为_____而_____;为_____而_____;为_____而_____。

26课开国大典教案

《开国大典》: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记叙文
第一课时
  ↘谈话激情,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的10月1日是什么日子吗?
    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简单汇报已有知识。
   ②过渡:(出示图片:中国贫穷落后、人们衣衫褴褛的情景。)
    师:在旧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过着暗无天日、牛马不如的生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浴血奋战、不懈的奋斗努力,我们终于翻身解放了,从此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1949 年10月1日,是我们新中国的诞生之日。这一天,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新中国举行了她那隆重的开国大典。(出示图片:开国大典的情景。)
    师: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一天,去看一看当时的情景,感受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盛况吧!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练习读课文,自学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a.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b.反馈自学生字词情况。
     正确连线,解释词语,练习造句,找出近义词:
      擎 檐 瞻 
     qǐnɡ qínɡ zhān yán
     擎着:往上托;举。(造句练习)
     瞻仰:恭敬地看。(造句练习)
     分别找出“汇集”、“擎着”、“提着”的近义词。
   ②质疑解疑。
    简单问题当时解决,和理解课文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随着深入学习课文时再解决。
  ↘细读课文,品味理解
   ①练习分段。
    a.默读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
    b.学生讨论。
     明确: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第1段: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
     第2段:大典中毛主席宣告、升国旗、宣读公告。
     第3段:阅兵式盛况。
     第4段: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
     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②披文入境。
     此时此刻,你就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几个难忘的镜头?为什么?
     明确七个镜头:
     大典前的会场;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大典结束。
   ③合作研读。
    请选拍相同镜头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合作给这些照片配上解说词(口头准备)。
  ↘布置作业
   ①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②小组合作完成解说词:将讲解说词准备成文字稿(可以结合收集的课外资料)。
  
                     第二课时
  ↘回顾导入
   快速阅读全文,说说课文大意。
  ↘研读交流
   交流给“难忘镜头”配写的解说词。
   ①交流“大典前的会场”的解说词。
    a.出示相关图片,小组代表解说,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从他们的解说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b.出示填空,使学生明确开国大典举行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参加的总人数等问题。
      开国大典于年月日在举行,参加典礼的成员有__,估计总数__________。会场在__________。主席台设在__________。
    c.说说从他们的解说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可以从天安门广场布置和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场景来谈。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出示: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体会参加大典群众的激动和热切的心情。)
     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体会开国大典时盛大的场景。)
    d.试背给你留下印象较深的语句或段落。
   ②交流“毛主席宣告”、“升国旗”、“读公告”的解说词。
    a.小组代表解说,出示相关图片、录像。说说听了他们的解说,你有什么感受?
    b.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加深理解、体会、感受。
     请你对比地读读下列句子,说说你的感受。(出示对比句)
    (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发出一阵掌声,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人的目光看向主席台。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体会人民群众对毛主席和新中国的无比热爱。)
    (2)三十万人脱帽站立,抬起头,看着国旗。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体会中国人民为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c.通过展开思维想象,加深理解、体会、感受。
     请你展开想象,当听到毛主席庄严的宣告时,当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全中国人民和海外的中华儿女又是怎样的情景、怎样的心情呢?
     明确:毛主席的宣布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这句话震动了全中国,震动了全世界,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激动、自豪。
    d.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加深理解、体会、感受。
      在典礼进行中,有几处写了掌声?从这三次不同的写法中你体会到什么?
      当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表达了人民对毛主席的无比热爱。)
      当国旗升起,礼炮响起时,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会场上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表达了人民对新中国的热爱。)
      当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时,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表现了社会各界人士对毛主席的拥护。)
    e.试背你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③交流“阅兵式”、“群众游行”、“大典结束”的解说词。
    a.小组代表解说。
    b.观看相关录像资料。
    c.评价解说词。
     读读下列语句,再评价哪组的解说词配写得好。
     (1)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2)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3)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这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4)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后无比幸福的心情。)
    d.试背给你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④交流”大典结束”的解说词。
    a.小组代表解说。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光明(光亮)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也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回归全文
   过渡:1949年的开国大典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岁月流转,中国的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足;中国科技的发展了,我们也实现了飞天梦;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我们也要举办举世闻名的奥运会了……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每到她生日这一天,我们就用最真挚的形式为她庆祝!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一次地回味那令人难忘的日子吧!
  ↘布置作业
   ①试着体会本文用词准确、比喻贴切的特点,可以抄录有关句子。
   ②收集毛泽东主席的生平资料后想一想:人们为什么对他如此地崇敬、热爱?

幼儿园中班国庆节教案三篇

【 #教案# 导语】十月一日是国庆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举国欢庆的日子;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快乐的节日气氛,知道尊敬国旗,在升旗时立正、行注目礼等知识。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设计思路:
  十月一日是国庆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举国欢庆的日子;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快乐的节日气氛,知道尊敬国旗,在升旗时立正、行注目礼等知识特设计了本活动。活动中通过观看天安门升旗仪式和运动员得冠军时的升旗活动来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感,萌发做中国人的自豪感。
  目标:
  1、知道五星红旗是中国的国旗,代表我们的国家,有热爱祖国,尊敬国旗的情感。
  2、掌握词:五星红旗、国旗、尊敬。
  3、能大胆在同伴中交流,发言,有为国争光的愿望。
  准备:
  1、国旗及各国国旗的图片。
  2、有关升旗的录像。
  3、红、黄腊光纸若干,双面胶。
  过程:
  1、谈话“我是中国人”,激发幼儿的兴趣。
  2、出示各国国旗的图片,让幼儿找出我们国家的国旗。
  3、观察、认识五星红旗,知道五星红旗是我们国家的国旗。
  国旗是什么颜色的?(红色)上面有什么?(有五角星)有几颗大五角星?几颗小五角星?
  讨论:为什么要有国旗?国旗代表什么?
  幼儿相互交流话题一:
  在什么地方见过国旗?(在电视上面,在小学里面……)
  话题二:
  你有没有看到过升旗?(有,奥运会上运动员得奖牌时就有升旗的;还有小学的哥哥姐姐们早上也要升旗的,他们是敬礼的)是怎么样的?(他们都是看着国旗的,一动也不动的……)
  4、观看升旗活动,知道升国旗时要立正,不讲话,向国旗行注目礼。
  5、模拟升旗仪式。
  6、手工活动:做国旗。 篇二   活动目标:
  1、知道10月1日是我们国家的国庆节。
  2、初步了解我国建国以来取得的重要成就。
  3、激发幼儿做中国人的自豪感。
  活动准备:
  1、"开国大典"、"祖国新貌"、"大阅兵"的记录片片段。
  2、手工材料:彩色皱纸、浆糊、剪刀等供制作、布置环境用。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感受节日的气氛,知道国庆节。
  师:这几天我们的周围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鲜花、彩旗?为什么很多地方都挂上了五星红旗?
  师:国庆节是几月几日?这是个什么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里会举行一些什活动?我们为什么要过国庆节?
  2、组织幼儿观看影片,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国庆节的意义。
  ⑴观看"开国大典"片段,教师边看边讲。
  ⑵观看"祖国新貌"和"大阅兵"片段。让幼儿了解我国建国后取得的重大成就,武器装备的更新,国防科技的发展,激发幼儿做中国人的自豪感。
  ⑶提问:影片里有些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这么高兴?有哪些新式的武器?有了新式的武器可以怎样?
  ⑷教师进行小结: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纪念日,称为"国庆节"。每年国庆节祖国各地都要组织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来展示新中国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3、组织幼儿为国庆节制作装饰物。 篇三   活动目标:
  1、认识五星红旗,知道它是我国国旗。
  2、理解国旗的象征意义。
  3、感受升国旗时的庄严气氛和对国旗的敬重。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见过国旗,观看过幼儿园的升旗仪式。
  物质准备:世界各国国旗卡片、国旗飘飘课件、天安门升旗仪式视频、自制升旗flash,制作国旗材料。
  活动过程:
  (一)观察不同国旗。
  1、观察不同国旗。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这些是什么呢?有几面国旗呢?你最喜欢哪一面国旗?为什么?
  (二)认识五星红旗,知道它是我国国旗。
  1、认识五星红旗。
  教师:在这些国旗里,老师最喜欢的就是这面国旗了,老师为什么喜欢这面国旗?(因为它是我们中国的国旗)你们喜欢吗?它是什么样子的?这面国旗是什么颜色的?上面有什么?(这面国旗是红色的,上面有5颗金*的五角星)国旗上的这些五角星是一样大的吗?(不是,有1颗大五角星,还有4颗是小五角星)它们是怎么排列的呢?是排成一条直线的吗?(4颗小星弯弯的围着大星)五颗五角星排列在国旗的哪个角上呢?(用动作表示左上方)
  2、知道五星红旗是我国国旗。
  师:这面由五颗五角星组成的红旗就是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哪个国家的?我们中国的国旗名字叫什么?
  (三)理解国旗的象征意义。
  1、讨论在哪里见过国旗。
  师:小朋友,你在什么地方见过五星红旗?(幼儿园里每星期一都会举行升旗仪式、车子、船、打仗、厂里……)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么多地方都有我们的五星红旗吗?因为他们非常热爱我们的国家。)
  2、看PPT各个地方的国旗,知道国旗代表中国的地方。
  教师:看,国庆节到了,街道上也都挂起了五星红旗在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呢!
  教师:为什么这么多地方都有我们的五星红旗呢?说明这些地方都是我们中国的,中国的地方都可以挂起五星红旗。
  3、看PPT运动员、宇航员衣服上的国旗标志,知道国旗代表中国人。
  教师:除了小朋友说到的地方,还有哪些地方有国旗呢?我们看,(运动员)你找到五星红旗了吗?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有五星红旗呢?因为这些运动员是中国人,到外国去参加比赛,看,他们比赛的怎么样?为什么?(我们的五星红旗挂的,是冠军,第一名。)教师:(杨利伟)它是谁啊?它是那个国家的人啊?(中国人)你怎么知道的?
  教师:我们小朋友是那个国家的人?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国人可厉害了,看,这是什么?你还看到了什么,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航空母舰)。
  教师:这么多地方都有五星红旗说明这些都是我们中国的!中国棒不棒!中国真棒!
  4、看PPT*等图片,进一步了解国旗代表中国,要扞卫中国的领土。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这里是哪里?(这里是*,是在大大的海洋里的一个小岛)教师:你们知道*是哪个国家的吗?(对啦,是我们中国的。)但是,现在有一个国家日本想把这个岛抢过去,你们同意吗?那我们应该在*上插上我们的五星红旗?看,五星红旗插上去了,现在*是中国的啦,我们一起大声说:"*是中国的!"
  (四)感受升国旗时的庄严气氛和对国旗的敬重。
  1、观看升旗仪式,感受庄严气氛教师:五星红旗代表中国,在我们的首都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每天都会举行很隆重的升旗仪式,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看看是谁在升旗?是怎么升旗的?旁边的观众是怎样看升旗仪式的?(他们都是看着国旗的,站的一动也不动的)师幼小结:观看升旗仪式时要站神气,不讲话,眼睛看着国旗。
  2、全体起立进行升旗仪式。
  教师:我们现在也来进行一次升旗仪式,看升旗仪式的时候要立正,不讲话,眼睛看着国旗。现在请全体起立,升国旗,行注目礼,唱国歌。
  (五)制作国旗,庆祝节日。
  1、幼儿制作国旗。
  师:马上要国庆节了,我们一起来制作国旗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吧。看,后面的小篮子里也有五星红旗,先想一想五颗星在国旗的哪里?我们一起去制作吧。
  2、幼儿手举国旗歌唱庆祝。
  教师:让我们一起去把做好的五星红旗布置在教室里,为祖国妈妈庆祝生日吧!
  活动延伸:
  1、环境创设:师幼一起装扮活动室,营造国庆节欢庆气氛。
  2、家园共育: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我国国旗的小故事。
  3、领域渗透:学习《娃哈哈》等歌颂祖国的歌曲。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开国大典教学反思(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篇1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了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本课重在体会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由课题导入中心的回忆,即文章的重点:开国大典的隆重、规模盛大、庄严、热烈。这部分的提出由学生对大典这一词的解释的回忆展开,整篇文章的内容也就是围绕这一点来突出加以描绘的。因此一上来就提纲挈领地抓住了要害,把握住重点。其次就是由学生边默读边找出文章描写这一隆重、热烈、庄严、盛大氛围的语句加以体会,说明理由。学生的自我学习,内化过程从中得以体现。
看一看。播放“开国大典”的有关录像镜头,让学生仔细观察,把学生带到这感人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初步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人们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比一比。课文第三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一段按照典礼进行的顺序来写。在第三段中,“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可让学生找出这些词,展开想象,深刻挖掘。具体教学如下:读熟课文,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的顺序。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比较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分别采用齐读、轮读、边读边鼓掌的形式读。语调要高昂,情绪要饱满,体会出人们无比高兴、自豪、激动的心情。接下来与伙伴交流就可以相得益彰,彼此启发,使思路拓展,思维活跃起来,许多细小的地方学生都能独具慧眼体察到。如:红旗、红灯笼、掌声、呼声、鸣炮、起早步行几十里参加大典等等都能自然而然地提到。同学们就在这样的一种相互协作,你我共享成果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达到最佳状态。学生的语言训练机会增多了,情感也得以交融,朗读起来由感而发,水道渠成。学生对于当时的那种场面、那种气氛、人们内心的激动的情感就会由衷地感悟到。
如果课后再添加一个“写一写”。在读熟课文,理解了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以《——欢乐的夜晚》为题写一个片断。写出节日夜晚灯火、焰花、彩旗交相辉映的情景。再写参加活动人员的表现,及观众的表现等,学以致用,将文章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效果应该会更好。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篇2 我上了《开国大典》一文,感受颇深,现总结如下几点体会:
1.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资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异常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必须数量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我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必须的阅读方法。
2.注重学生阅读本事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经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本事。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教学法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授法,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法。启发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引起学生智力的进取性”“凡是能够引起学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选用有助于学生构成自学本事、自学习惯的教学方法,且避免单一。如理解文章资料选用填空、练习、默读划句复述等教学方法;体会文章用词之确切,则采用了比较品读遣词造句的方法。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导生领会人民当时的心境与情感,并有意识地安排了“让生自读课文,理解加评注”这一教学环节,让生在进取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学会知识,掌握阅读技能。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篇3 《开国大典》是鲁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的就是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盛况,表达了人们无比激动和自豪的心境。这篇文章算是第六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了。所以拿到这篇课文时,我无从下手,不仅仅是因为课文篇幅很长,还因为这篇课文知识点太多,并且还有很多的写作点。所以我一向等着老教师们讲完之后再着手讲。上周三我就开始讲这一课。把本课的生字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可是一向苦于没有思路,再加上运动会,另外自我也有点排斥,所以就这样被拖延到今日才讲。
询问了对面的程教师,她说这篇课文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讲,这篇课文就是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一步一步来进行的,只要理清顺序一段一段地来讲就能够了。每一段的知识点让孩子划一划、做一做笔记。上课前,我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书上记录得密密麻麻,生怕有一点知识点被遗漏,因为毕竟是五年级了。还恐怕知识点教错,今日在说课的时候,我就发现自我犯了严重的错误,率领的“率”的笔顺以及毕业的“毕”的笔顺,在教学生时竟然都写错了,还好严肃的“肃”和电钮的“钮”笔顺总算教对了。五年级,知识的严谨性由不得我们有半点含糊。有询问了办公室的两位老教师才着手讲这一课。
今日这节课的上课思路我觉得还算清醒,可是还总觉得这篇课文操作的有些地方很欠妥当,但又想不出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够补救。自认为比起第一次教五年级,这次称得上是“教有所痕”,怎样能更巧妙地教学本课,还需继续努力探索。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篇4 执教《开国大典》一课后,我反复回忆自我的教学过程,发现自我有了可贵的提高,也留下了些许遗憾。结合香港友谊学校的领导、专家和兄弟学校的教师点评之后,我作出以下反思:整节课,我时时留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教师的教态,语言都比较得体,学生在相对放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和谐课堂”。执教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较明确。在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概括出开国大典的几个场面,然后直奔重点,学习“典礼”这一部分。既整体把握,也紧扣重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堂课中,我结合预设的学习目标,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如: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课文资料;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课文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资料;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资料。“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在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学生能准确抓住“一齐、欢呼、欢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等词,体会人们因新中国成立激动而兴奋的心境。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篇5 今天,我所讲的内容《开国大典》,这离孩子们可以说比较远,理解起来有必定的困难,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当然在网上找了一些“开国大典”的录像筹备给孩子们看。课上,我们刚把课文读完两遍,一个学生便迫不及待地对我说:“老师,您带我们到多媒体教室来上课确定有录像,先让我们看看吧”“你想看什么录像?”我问。“开国大典隆重的场面呀,老师是什么样的呀?”孩子的一句话让我打了个冷战,因为作者把开国大典的盛况描写得既明确又活泼,而此刻我的学生没有用自己的头脑去理解,去想象,而是在等我给他们放录像。我长吁了一口吻,要求学生们一边听读,一边闭目想象,睁大灵动的眼睛,到语言文字中去看,去想象。努力使原文字成为语言形象。这些形象,包含着学生对语言意义的溶解,对语言情绪的感悟,以及语言内涵的感悟。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知识和形象的原始积聚,并在与新的知识进行同构、重组及与学生语言、学生情绪发生碰撞中促使学生进行新的摸索,发明新的形象,从而使句子的内涵变成具体的形象在眼前浮现,化作了逼真的情绪在心中涌动。最后,在学生想象、表述的基础上我才给孩子们看了《开国大典》的录像,看看自己想象中的开国大典的场面与录像中的开国大典的场面有什么异同?孩子们兴趣很高,说得头头是道。
这节课,我在为我学生精彩的表现鼓掌的同时我也在反思:多媒体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情势,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能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作为语文教师,我也充分认识到了多媒体的运用对语文教学带来的可喜变更,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多次运用多媒体来上课,然而今天我在品尝了多媒体带来的甜美滋味的同时,也确实感觉到了一些苦涩味道。多媒体教学手腕在创设教学情境的同时有时也会无意抹杀课堂的活泼性及孩子们的想象力。因此,我以为,多媒体教学的实行,要考虑学科的张力和可发明性,任何手腕都是为更好地教学服务的,而现在涌现了一种“怪”现象,有的老师要讲公开课,不是先想教案怎么写,而是先考虑课件怎么找?怎么做?如果在语文课堂中这样使用多媒体,那么它带来的丧失,绝非“东施效颦”一词可以了之的。我们不否认多媒体教学手腕在语文学科带来的巨大作用,更不是要在语文教学中拒绝多媒体。多媒体进入语文课堂是大势所趋,但对语文学科而言,它存在的弊端也是不可疏忽的,这需要我们选择性地运用,让多媒体能更好地施展他的作用。

祖国在我心中班会记录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祖国在我心中班会记录,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祖国在我心中班会记录   活动目标:
  活动重难点:
  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
  活动对象:
  三年级一班学生
  活动形式:
  知识竞赛、诗歌朗诵等
  活动准备:
  1、推选主持人
  2、排练相关节目
  3、制作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了解祖国
  主持人:男: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女:我们的祖国风光秀美!
  男: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女:我们的祖国人杰地灵!
  男:我们爱您,歌颂您!
  合:我亲爱的祖国!
  合:《祖国在我心中》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主持人男: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祖国妈妈也有自己的生日。在送走了奥运年之后,我们很高兴又迎来了祖国母亲的生日。首先,我要问一问,你们了解自己的祖国吗?下面我先来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
  二、歌颂祖国
  主持人女:看来,这些问题难不倒大家,同学们对自己的祖国了解得还真不少。
  刚才我们提到,我们的国家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至今已走过了xx个春秋,大家想知道xx年前,共和国成立时,举国欢庆的情景吗?让我们共同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
  (播放视频《开国大典》)
  主持人男:同学们,刚才的场面壮观吗?(生:壮观)
  是呀,就从那一刻起,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中国像一只巨龙,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主持人女:然而,那时的中国经济严重落后,国家事业百废待兴,政府和人民面对一个满目疮痍的面孔,但是中国人民并没有因此退缩,他们勇往直前!
  主持人男: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取得经济发展的喜人成果,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日益提高。
  主持人女:下面我们来感受建国63年来农村的巨变。
  请欣赏情景故事《三代人的童年》
  (剧本)
  主持人男:通过上面的故事,我们感受到了祖国由穷变富,由弱变强的光辉历程,我们为祖国的日益强大感到骄傲。
  主持人女:同样令全国人民骄傲的还有2008年在北京成功举办的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和祖国接连发射的神舟五号、六号、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接下来,让我们重温那精彩的瞬间。有请我们的小记者出场,听听他们带来的报道。
  (报道材料)
  三、维护祖国版图完整
  作为中环人民共和国的一员,你对钓鱼岛事件如何看待的?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了我们的祖国不被外强侵略,每一个小学生都要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
  四、祝福祖国
  全体同学诗朗诵《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诗朗诵材料)
  主持人男:祖国您好!
  我们感谢您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
  主持人女:对您的祝福有千言万语,在活动即将结束的时刻,让我们亲手制作贺卡,写下对祖国妈妈的祝福,贴在许愿墙上吧!(配乐《今天是你的生日》现场制作,表达心愿。
  结束语:同学们,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
  祖国在我心中,明天祖国枝头累累的硕果必将有我们的颜色,明天共和国的大厦上,必将闪烁我们汗水的晶莹。
  下面让我们以《歌唱祖国》这首歌结束此次班会。
  祖国在我心中主题班会教案   班会时间:9-27
  班会地点:初二(*)班教室
  参加人员:初二(*)班全体学生
  班会目的 :
  1、回顾历史,牢记中华民族曾经承受过的深重灾难,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2、正视当前现实,反对霸权,牢固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发的坚定信念.
  3、培养学生理性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的爱国守法观念.
  4、展望未来,要高瞻远瞩,以民族发展大计为重,刻苦学习,努力拼搏,报效祖国.
  二、程 序:
  1、奏国歌。
  2、男女主持人主持。
  3、视频:日本侵略者在华犯下的滔天罪证。
  4、爱国名人故事.、爱国格言、图片“神州七号”。
  5、学生合唱《歌唱祖国》。
  6、班主任老师作班会总结,学唱《我的中国心》
  7、主持人宣布主题班会结束。
  三、具 体 步 骤
  主持人:全体起立,奏国歌。
  主持人甲: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沉淀了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
  主持人乙:五千年的历史画卷记录了中华儿女澎湃的热血。
  主持人甲:历史的车轮驱散了战争的硝烟。
  主持人乙:唯有一份份记忆在我们心头萦绕不去。
  主持人甲:让我们重温历史。
  主持人乙:请看视频《南京大屠杀》
  主持人甲:同学看了之后有什么感谢?(学生谈感受)
  主持人乙:为了新中国的成立,多少中华儿女甘洒热血写春秋。
  主持人甲:让我们来讲讲他们的故事吧!
  (爱国名人知多少)
  主持人乙:历史上,多少中华儿女像热爱自己的母亲那样热爱自己的祖国。
  主持人甲:屈原抱石投江,为的是祖国。
  主持人乙:文天祥慷慨悲歌,为的是祖国。
  主持人甲:请听他们的爱国格言。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收集到的爱国格言)
  主持人乙: 这是中国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主持人甲: 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主持人乙:六十x年,祖国建设日新月异。
  主持人甲:六十x年,人民生活富庶安康。
  主持人乙: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
  主持人甲: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
  主持人乙:经历一次又一次考验。
  主持人甲: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主持人乙:让我们记下祖国前进的步伐吧!
  主持人甲:请看祖国建设新成就。
  主持人乙:申奥成功、神州五号上天,是中华儿女献给伟大祖国母亲的厚礼。
  主持人甲:千言万语颂不完祖国建设新成就。
  主持人乙:千歌万曲唱不完我们对祖国的热爱。
  主持人甲:请欣赏歌曲《歌唱祖国》。 (合唱:《歌唱祖国》)
  主持人乙:我们的心中怀着凌云壮志。
  主持人甲:我们的肩上担着浩荡乾坤。
  主持人乙:新时代的曙光照耀着我们的征途。
  主持人甲:21世纪的清风伴着我们自信的脚步。
  主持人乙:让我们用坚实的脊梁托起明天的太阳。
  主持人甲:让我们用稚嫩的肩膀挑起明天的希望。
  班主任总结:通过这次班会,我们明白了祖国与我们血脉相通,荣辱相系,爱国主义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努力学习,赤心报国必将成为同学们今后学习生活中最永恒的主题!明天祖国枝头累累的硕果必将有我们的颜色,明天共和国的大厦上,必将闪烁我们汗水的结晶。让我们在《我的中国心》中结束此次班会。

语文开国大典教学反思通用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我整理的语文开国大典教学反思(通用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开国大典教学反思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堂课中,我结合预设的学习目标,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如: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课后,我意识到: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层次性。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第七自然段时),必须要充分地学生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与评价,才能体会首都人民的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离不开教师的指朗读指导。
  同时我还发现朗读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一篇文章只要朗读得有感情,学生自然而然就能体会到思想感情,教师要指导学生的朗读,少不了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极有帮助,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因此,教师的范读十分的重要。
  语文开国大典教学反思2   这节课,我在为我学生精彩的表现鼓掌的同时我也在反思:多媒体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情势,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能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
  作为语文教师,我也充分认识到了多媒体的运用对语文教学带来的可喜变更,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多次运用多媒体来上课,然而这天我在品尝了多媒体带来的甜美滋味的同时,也确实感觉到了一些苦涩味道。多媒体教学手腕在创设教学情境的同时有时也会无意抹杀课堂的活泼性及孩子们的想象力。
  因此,我以为,多媒体教学的实行,要思考学科的张力和可发明性,任何手腕都是为更好地教学服务的,而此刻涌现了一种“怪”现象,有的老师要讲公开课,不是先想教案怎样写,而是先思考课件怎样找?怎样做?如果在语文课堂中这样使用多媒体,那么它带来的丧失,绝非“东施效颦”一词能够了之的。我们不否认多媒体教学手腕在语文学科带来的巨大作用,更不是要在语文教学中拒绝多媒体。多媒体进入语文课堂是大势所趋,但对语文学科而言,它存在的弊端也是不可疏忽的,这需要我们选取性地运用,让多媒体能更好地施展他的作用。
  语文开国大典教学反思3   课文《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了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本课重在体会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教完《开国大典》一课后,我反复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我作出以下反思:
  整节课,我时时留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学生在相对放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和谐课堂”。
  教学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在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概括出开国大典的几个场面,然后直奔重点,学习“典礼”这一部分。既整体把握,也紧扣重点。
  在这堂课中,我结合预设的学习目标,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如: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学生能准确抓住重点词,体会人们因新中国成立激动而兴奋的心情。如课文第5自然段到第14自然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在这部分中,“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体会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接下来让同学们交流,彼此启发,使思想拓展,思维活跃起来。同学们就是在这样一种相互合作交流中,情感得以交融,从而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同时,我也深刻地意识到: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层次性。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必须要充分地学生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与评价,才能体会首都人民的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这都离不开教师的指朗读指导。
  语文开国大典教学反思4   xxxx年11月15日,语文名师工作组的教学研讨活动如期在XX小学举行,我执教了五年级的《开国大典》。
  课前我作了 精心的准备,熟悉教材。准备让学生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按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找出四个隆重而盛大的场面:典礼前的会场、典礼仪式、阅兵式、群众xxx。心想学生读了课文就能弄懂的就不用花费太多功夫了。应该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教学”,要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课文重点、难点的突破上,透过典礼仪式中一个个场面(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的场面,毛泽东宣布新 中国成立的场面、群众听到宣告欢呼欢悦的场面、群众瞻仰国旗升起的场面),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 中国人民为新 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 思想感情。
  可事与愿违,由于对学情的把握不充分,课堂的起点没有找准,刚上课第一个环节就卡壳,学生找不出场面描写。在能容纳100多人的多媒体教室里坐满了听课语文老师,看着他们的眼神我紧张了,有些局促不安,语无伦次的走完了过场。时间也过了一大半。匆匆忙忙进入典礼仪式中去感受毛主席伟人的风采以及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为了紧扣语言文字进行教学,突出新课标中的“语用”。我简单的理解为抓住典礼仪式中的某些语句、词语反复地读,对比着读,创设情境地读,想象画面来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就可以了。殊不知在不知不觉中落入了“截句”模式化的教学中去了。对文本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对场面描写的方法只字未提,本末倒置。所以副校长在评课时指出: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可以截句体会,要考虑文章的整体感;不是所有的句子都可以有感情地朗读,要考虑具体的语言情境。这就是当头棒喝。课后细细反思,自己的教学还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
  1、用好教材,挖掘文本。如本课中场面描写的方法在课文教学分析中就要渗透。特定的地点、一定的景物、人物的活动,这三者的综合就构成了场面。如果在学习典礼前的会场再铺垫,在下工夫,可能场面的概念学生就清晰明白了。其次,场面描写的方法在学习典礼仪式时也要点明:毛主席的宣告和升国旗就是一点一面的结合。把方法讲清楚了,在本单元 作文训练中“选取一个场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才不会盲目的迁移。
  2、加强学习而不盲目模仿,探索一条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之路。语文的课改一浪又一浪, 专家名师众说纷纭,可谓是百家争鸣。有时课听多了,竟不知自己要怎么上了。怎样用他山之石来攻玉,怎样把新课标中“语用”的理念具体落实到每一堂语文课中,让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与情感态度的结合恰到好处还得再摸索。
  3、抓住学生学情,找准起点,努力提高课堂的驾驭能力。如本课在导入新课后,我检查了预习的情况,问学生课文读熟了吗?学生说三遍。当时我心里就咯噔了,却还言不由衷地鼓励学生们肯定读得滚瓜烂熟。浏览课文成了无效的过场,如果在这里给学生再多一点读书的时间,学习的效果可能就会好得多。而不是一味的背着自己的 教案走。
  4、情感朗读的指导要紧扣文本特点,培养学生听说的能力。我往往是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忽略了文本的特点,叙述平淡的语言也加以了有感情朗读的指导。情感态度的泛滥,冲淡了课文语言文字的运用训练,收到的却是一种做作、无病呻吟的效果。
  虽然说没有完美的课,但提高课堂效率,打造有效的语文课堂,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有心,把课后的反思运用到今后的语文教学中。百尺竿头一定会更近一步。
  语文开国大典教学反思5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相关的历史史实学生了解太少,很难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情感。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感悟新中国成立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喜悦与自豪,我抓住“大典”的中心环节,充分利用视频资料,让同学们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感受人民群众激动、兴奋的心情。
  学生观看了毛主席的讲话视频,听到毛主席的宣告时产生的那种激动、兴奋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心情进入到课文中去。在文字中去感受人民翻身当家作主人的骄傲,自豪,学生带着情感进入文本,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词,如“升国旗”部分,“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让学生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体会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接下来交流讨论,彼此启发,使思维活跃起来。
  课后在读熟课文,理解了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以《欢乐的夜晚》为题写一个片段,写出夜晚灯火焰花交相辉映的情景,再写参加活动人员的表现,学以致用,将文章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效果应该会更好。
  语文开国大典教学反思6   今日,我上了《开国大典》一文,感受颇深,现总结如下几点体会:
  1、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2、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教学法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授法,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法。启发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引起学生智力的积极性”“凡是能够引起学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选用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学能力、自学习惯的教学方法,且避免单一。如理解文章内容选用填空、练习、默读划句复述等教学方法;体会文章用词之确切,则采用了比较品读遣词造句的方法。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导生领会人民当时的心情与情感,并有意识地安排了“让生自读课文,理解加评注”这一教学环节,让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学会知识,掌握阅读技能。
  4、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
  使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在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开国大典”的电视录像,让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具体体会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及人民的情感时,又再次出现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灯,目的都是为引导学生入境,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的距离,使其学得有趣味。
  5、教学环节设计以人感知事物的规律为依据
  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如教第二段时,默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尔后,抓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并品读优美词句;最后再有感情朗读全段,加深对全段文章的理解。如此,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最基本方法,并有效地结合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语文开国大典教学反思7   《开国大典》是一篇精读课文,以回顾历史,感受新中国成立时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为主题。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主要写了“会场情况、典礼过程、阅兵式、群众游行”这四个部分,其中典礼过程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它是按奏国歌、宣告、升红旗、鸣礼炮、读公告这样的过程进行的。通过描写广场上人民群众的动作、神情,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领袖毛泽东的无比热爱之情,以及对新中国成立的无比自豪和激动的心情。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让语文课成为“语言”的课堂。让孩子亲近文本,以各种方式的读,默读、自由读、朗读、引读,以及体现自读自悟的个性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走进字词,在字词理解、语言感悟中体味语文,发现语文的美。让孩子感受意象,以想象训练丰富语言感悟,生发形象。努力让语文课成为“情感”的课堂。语言文字中群众的情与教师情、学生情,在语言教学的生成过程中,形成一个具有震撼力的情感场,让孩子的情感在文字上舞蹈,我始终认为情感是文字的旋律,文字是情感的体操。教学中时时突现情感的魅力,师生撞击、音像刺激、气氛感染,以情促悟。
  整堂课主要本着新课程理念中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让学生自己说,通过自己找重点字词感悟体会,再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当时人民群众的激动、自豪,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实现语文性和人文性的真正统一。
  语文开国大典教学反思8   《开国大典》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 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接着写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及广场的情况;再接着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最后讲了游行队伍。考虑到该文章篇幅较长,如果要在一节课内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两节课都无法完成。因此,我让学生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再有机地拓展到课外内容,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一上来就由课题导入中心的回忆,即文章的重点:开国大典的隆重、规模盛大、庄严、热烈。这部分的提出由学生对大典这一词的解释的回忆展开,整篇文章的内容也就是围绕这一点来突出加以描绘的。因此一上来就提纲挈领地抓住了要害,把握住重点。其次就是由学生边默读边找出文章描写这一隆重、热烈、庄严、盛大氛围的语句加以体会,说明理由。学生的自我学习,内化过程从中得以体现。
  看一看。播放“开国大典”的有关录像镜头,让学生仔细观察,把学生带到这感人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初步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人们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画一画。本文第二大段,讲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天安门城楼的布置等情况。教学这段时,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引导学生画一画“丁字形广场,并按书上讲的方位标上相应的位置名称。再说说各位置上的设施。这样学生通过动笔画,对此段内容就有了较清楚的了解。
  比一比。课文第三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一段按照典礼进行的顺序来写。在第三段中,“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可让学生找出这些词,展开想象,深刻挖掘。具体教学如下:读熟课文,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的顺序。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比较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可分别采用齐读、轮读、边读边鼓掌的形式读。语调要高昂,情绪要饱满,体会出人们无比高兴、自豪、激动的心情。接下来与伙伴交流就可以相得益彰,彼此启发,使思路拓展,思维活跃起来,许多细小的地方学生都能独具慧眼体察到。如:红旗、红灯笼、掌声、呼声、鸣炮、起早步行几十里参加大典等等都能自然而然地提到。同学们就在这样的一种相互协作,你我共享成果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达到最佳状态。学生的语言训练机会增多了,情感也得以交融,朗读起来由感而发,水道渠成。学生对于当时的那种场面、那种气氛、人们内心的激动的情感就会由衷地感悟到。
  写一写。在读熟课文,理解了内容的基础上,可让学生以《——欢乐的夜晚》为题写一个片断。写出节日夜晚灯火、焰花、彩旗交相辉映的情景。再写参加活动人员的表现,及观众的表现等,学以致用,将文章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语文开国大典教学反思9   师:出示句子: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同人民的心──齐欢跃起来。”
  大家细细读读《开国大典》里的这段话,体会句子意思,想一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了哪些地方,在你面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生自读、体会、想象。)
  师:谁把这句话读一读,其他人一边听一边闭目想象,在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指名朗读句子,其他人闭目想象。)
  师:谁说说,这宣告、这声音传到了什么地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这声音传到城市,大街小巷彩旗飞扬,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大家敲着锣,打着鼓,欢呼新中国的诞生,欢庆人民的解放。
  生:这声音传到农村,田间地头,村前村后,到处锣鼓喧天,人们都拥出家门,欢呼着,高喊着,一个个激动万分,不少人高兴得热泪盈眶。
  生:这声音传到学校,大家拿着鲜花, 挥着彩带,放着鞭炮,唱啊,跳啊,喊啊 好像要让这个消息传遍全世界。
  (其他学生发言略。)
  【反思──教会联想】
  人们脸上的兴奋,人们心中的激动,是再怎样描述也不过分的。但是学生仅仅从作者提供的 句子,还是难以深切感受的。
  但从上述片断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对人们无比激动、无比高兴的感悟是深刻的、形象的、真切的。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就是抓住了课文中集中表达人物情感的重点句子,借助想象,显化形象,物化情感,从而使学生借助形象的画面,深刻地感受了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语言描述的形象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实现,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没有想象与联想、也就没有语言的感悟。儿童认识长于感性,侧重于形象思维。小学生阅读最感兴趣的是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那美妙的景色、丰满的人物、真切的事物,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可引导凭借联想,借助想象、还原语言描述的形象,补充语言潜在的形象,延伸语言相关的形象,使学生产生丰富而真切的心理视像,通过对语言的感受,体验,形成对语言的感性认识,并进入语言的形象中去观察,去倾听,去触摸,去感知,去领悟,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客的“直观”感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是《开国大典》中的重点句子,它集中表现了获得了新生的中国人民无比激动、无比欢乐的思想感情。这句话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形象,但其形象是隐含的、潜藏的,如果不引导透过语言文字去展开想象,创造形象,那蕴涵于其中的思想感情学生就难以得到具体的感知和深切的感受,正因为如此,就要求学生一边听读,一边闭目想象,睁大灵动的眼睛,到语言文字中去看。这样,在学生眼前,是丰富的语言形象:城市里“大街小巷彩旗飞扬,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农村中,“田间地头,村前村后,到处锣鼓喧天”,“个个激动万分”;学校里,人们“挥着彩带,放着鞭炮”;……这些形象,包含看学生对语言意义的溶解,对语言情感的感悟,语言内涵的体悟。这样引导,能充分调动学生知识和形象的原始积累,并在与新的知识进行重构、重组及与学生语言、学生情感产生碰撞中促使学生进行新的探索,创造新的形象,从而使句子的内涵变成具体的形象在眼前显现,化作了真切的情感在心中涌动。
  可见,对一些蕴涵丰富形象的词句,可设法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语言文字有关的表象。使语言与活性的形象建立起联系,使语言在鲜活的形象嫁接中获得生命活力。这样,当学生凭着作品语言,跨越广袤空间去神游时,作品就成了学生心中美丽的画卷了。
  语文开国大典教学反思10   《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
  全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应该说,这条纵线,让学生摸出来并不难。而要学生体会大典的盛况和人们激动和兴奋的心情,则有点困难。
  学校里没有开国大典的录象资料,怎样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体会呢?
  课文第十二小节,描述了海军、步兵、战车师、骑兵师以及空军接受人民共和国检阅的壮观场面。这部分内容篇幅较长,学生读的时候,比较容易倦怠。怎么办呢?
  我灵机一动:“同学们,为了让全国人民看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中央电视台要现场录制阅兵式的盛况,现在紧急招聘解说员。时间推移到了五十三年前的9月。在座的同学都可以应聘。应聘的同学只要介绍一种兵种通过主席台时的情景。我是中央电视台负责开国大典录制工作的导播。我招聘解说员,不看外貌,只听声音。看看谁能把话说清楚,谁介绍得最有气势,谁最能临场发挥。现在,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准备准备。”
  同学们很积极地读起课文来。基础差一点的,在照着课文说;好一点的,在课文描述的基础上自由发挥了。同学们纷纷演练起来。
  五分钟后,我请同学上台解说,底下同学可以向台上同学发出挑战。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每一兵种的最佳解说员。“现在通过主席台的是……”解说一个接着一个,底下的同学则成了广场上的群众,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跟着激动兴奋起来,课堂掀起了一个不小的高潮。
  在欢呼声与掌声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愉悦,创设情境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