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的总纲是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31 21:04:22 浏览1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八纲辨证的概念

八纲辨证 中的八纲:就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八纲辨证:医生对通过诊法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变位置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中医有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其实是六刚辨证:表里、寒热、虚实,而阴阳是总纲,表、热、实为阳;里、寒、虚为阴。所以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里面说:“医道虽繁,一言以蔽之,曰阴阳而已。”意思就是医道虽然广大,但是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阴阳。
所以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分辨表里、寒热、虚实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医里四诊八纲的八钢指的是什么?

八纲,指的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是归类病证类别的纲领,是八纲中的总纲。表里是辨别病位浅、深的两个纲领。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中医八纲指阴阳、表里、虚实、寒证。这是中医临床辨证最基础的。
八纲指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阴阳为总纲。
八纲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医者通过四诊掌握的各种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综合分析,对病变部位的浅深、疾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以及疾病的类别等情况作出判断,称之为八纲辩证。八纲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辩证方法,是各种辩证的总纲。
1、表里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位病势的纲领。
表证:是指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而引起的证候。特点是起病急、病位浅、病程短、变化快,多见于外感病初期。
里证:是指病邪深入脏腑,影响到气血,病势较深重的病证。特点是起病缓、病程长、病位深、变化慢,多见于内伤病或外感病的中、后期。
鉴别要点:寒热的特点,舌象脉搏的变化。
表证:发热、恶寒同时并见,舌苔变化少,脉浮。
里证:只发热、不恶寒或只恶寒不发热,舌苔变化较多,脉沉。
2、寒热 寒热辩证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寒证和热证能够反映机体阴阳的盛衰。
寒证:由阴寒之邪引起或因机体功能衰退所引起的诸证为寒证。(有表寒、里寒)
热证:由阳热之邪引起或因阴虚所引起者为热证。(有表热、里热)
临床表现是千变万化的,同一病人可以同时出现寒证和热证,出现寒热夹杂现象,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疾病危险阶段可出现假寒、假热现象。
3、虚实 虚实辩证是辨别人体邪正盛衰的纲领。
虚证:反映人体正气虚弱而邪气也不太盛,是指人体的脏腑功能减退,以虚弱、衰退、病程长为特点,多见于慢性病。
实证:反映邪气过盛而正气未衰,邪正相争剧烈,是邪气亢盛、正气未虚的证候,以脏腑功能亢盛为特点。
病人身上同时存在正虚邪实两方面病变,称为虚实错杂,病程发展中,一定条件下,虚证和实证可以互相转化。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假象。
鉴别诊断:表虚、表实、里虚、里实、虚热、实热、虚寒、实寒。

4、阴阳 阴阳是八纲的总纲。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表里寒热寓于阴阳虚实之中,又能概括这六个方面。阴阳辩证能够将所有疾病,分为阴阳两种性质相反的证候,从而准确地制定治疗原则。
阴证:凡临床表现出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特征的均属阴证,反映了人体功能衰退的病理变化。
阳证:凡临床表现为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特征的均为阳证,反映了人体功能亢进的病理变化。
阳证转变为阴证,一般为病情加重;阴证转变为阳证,一般为病情减轻。

什么是阴阳虚实辩证?

周易的哲学原理,它是用一种抽象的辩证逻辑模型来描述宇宙的规律,其中两种最基本的逻辑要素就是阴和阳,八卦和64卦都是由这阴阳两仪衍生和重叠起来的。
阴、阳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如天与地、上与下、动与静、寒与热、虚与实、散与聚等等,不仅互相排斥,而且互为存在的条件。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阳蕴含于阴之中,阴蕴含于阳之中。阴阳一分为二,又合二为一,对立又统一。
阴阳哲学所揭示的哲学原理包括阴阳互根互存、互生互变、互引互斥、物极必反等。这种观念显然与西方哲学追求一个所谓的“固有的、永恒的定理”的思维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在周易的阴阳哲学看来,西方哲学所谓的“永恒的真理”根本就不存在。
周易的阴阳哲学所揭示的是宇宙的永恒变化,事物并不存在固有的、永恒的属性。用佛教的话说,一切都是因缘假合,是暂时的!从佛教的角度看,阴阳两仪的衍生和不同方式的重叠,就是某种暂时的因缘假合。
阴阳两仪的衍生和不同方式的重叠,象征了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别和变化,以及事物内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差别和变化,由此而对人产生吉凶悔吝的价值差别。
阴阳虚实辩证,是中医基础理论里面,八纲辨证的一部分。
八纲辨证,指的是阴阳、虚实、寒热、表里。
这是四组相对的中医概念,同时也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
中医核心考点全攻略-第2篇 中医诊断学08八纲辨证01表里、寒热、虚实、阴阳
结合中医理论,星火阳光总结了一套阴阳虚实辩证的方法:中医辨证施治是治疗的根本,否则就是盲目治疗。辩证施治就是根据身体的症状表现,判定阴阳虚实,以便于调理阴阳气血的虚实状态,达到气血平衡、脏腑平衡、身心平衡的最佳状态。阴阳、虚实、寒热、表里是中医辩证的八个纲要,故中医建立了八纲辨证的理论。
(1)阴阳
阴阳是有形与无形,是能量与物质,代表万物的形质与性质。阴阳在人主身心、形志、气血。身为阴、心为阳,形体为阴、情志为阳,气为阳、血为阴,所以中医时刻把握气血,以气血为辩证治疗的根本。
(2)表里
表里是阴阳对应的部位和位置,用以辨别症状的部位与位置。表里又是阴阳气血所体现的部位。
表里身与心为表里、脏腑与经脉为表里;脏腑表里,肝与胆为表里,心与小肠为表里,脾与胃为表里,肺与大肠为表里,肾与膀胱为表里,包络与三焦为表里;经脉表里足阳明、太阴为表里,足少阳、厥阴为表里,足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足之阴阳表里。手阳明、太阴为表里,手少阳、心包为表里,手太阳、少阴为表里,是谓手之阴阳表里。
(3)寒热
寒热是气血、身体的寒热状态。寒为阴,热为阳。寒多阳虚,热多阴虚。寒热表里是用以辨别寒热所在脏腑、经脉的位置。
(4)虚实
虚实是气血、寒热数量的多少。阴阳虚实是阴阳二气的多少,表里虚实是阴阳气血在身体脏腑、经脉具体位置的多少。如肝气虚就是肝部气血亏虚,反之肝气实就是肝部气血淤滞。
1、 如何辨别阴阳虚实?
阳虚症状与现象:
寒湿体质:气息郁闷,身劳乏力,怕风恶寒,昏睡无神,耳聋目盲,腹中坚结,不欲饮食,大便溏泄,肾虚遗尿,尿频遗精。下半身容易发生不适的症状(以肚脐为界限)。
阴虚症状与现象:
燥热体质:上热下寒、寒热不调,头晕目眩,口干无津,口渴多饮,口苦干呕,盗汗阴虚,饮食不佳,气虚乏力,眼干耳鸣,失眠多梦,心中烦满,胸胁支满,便秘燥结,上半身容易发生不适的症状(以肚脐为界限)。
高血压为阴虚,伴有头晕脑胀症状。
糖尿病为阴虚,伴有乏力、口渴、头晕、消谷善饥等症状。

八纲辨证的总纲是

一、八纲的内容及含义
1、阴阳
阴阳是中医八纲辨证的总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讲,“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辨证将一切疾病分为阴阳两大类。如肾阴虚、肾阳虚,心阴虚、心阳虚等。
阴阳两纲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证、热证、实证为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
2、表里
表里是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是一对相对的概念。
狭义的表里,是指身体的皮毛、肤腠、经络为外,脏腑、骨髓为内。外有病属表,内有病属里。
从病势深浅上讲,表证病浅而轻,里证病深而重;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表里辨证适用于外感病,可察知病情的轻重深浅及病势趋向。
3、寒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的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4、虚实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实。虚实辨证可为治疗提供依据,补虚泻实。
二、辨证应用
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对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和盛衰、人体正气的强弱等进行概括和分类,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分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四对纲领。临床应用如通过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经络检测辨证出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具体结果来确立病性、指导治疗。

中医里什么是表里什么是虚症是实症

中医讲究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是将望闻问切四诊得来的资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疾病所在的部位深浅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在八纲之中又以阴阳为总纲,即以阴阳统率表里、寒热、虚实。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
辨别表证和里证的方法就叫表里辨证。它是辨别疾病发生部位的浅深和病情轻重的一种方法。一般地说,表证病位比较浅,多数情况起病比较急,病程短,病情也比较轻,是致病因素影响人体引起多种疾病的初期阶段。这时病人可以有发烧、怕冷、头痛、全身不适、脉浮等表现;里证则是相对表证来说的。简单地说来,凡是不属于表证的一切证候都属于里证。比如常见的便秘、胃痛、失眠等所反映的证候,都属于里证。由于里证可以涉及到人体内各脏腑组织,所以说,里证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
虚实辨证,是分析辨别疾病过程中邪正盛衰的方法。凡是人体正气不足,抗病力比较弱的病证,都可称为虚证,这类证候在大失血或者患慢性病的病人身上最容易见到;而病邪嚣张,抗病能力仍然比较强,邪正斗争激烈的病证就叫做实证。

中医的阴阳与虚实

中医的阴阳与虚实

阴和阳


阴和阳。阴即阴性,阳即阳性。阴阳是把疾病一分为二的思维。正邪斗争,正邪交争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可以用阴阳来总概括。


人生了病,正邪斗争往往体现出两种状态,不适太过急是不及。太过则表现为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这类太过的病征,即称为阳证。


如其是不及,则呈现出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等不及的状态,这类不及的病征,便称为阴证。


临床上不管疾病怎么复杂多变,但就整体概括起来无非阴阳,一般来说不是阴就是阳。


虚和实


虚指人虚,实指病实。黄帝内经“精气夺为虚,正气不足为虚,邪气盛为实”。如病没有好,而人的精力正气已有所不支,病体反映出一派虚衰之象,即称为虚证。

相反,若病势在发展,而人的精力未衰,病体反映出一派充实的征象者,便称为实证。

中医治病一个核心就是“扶正祛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个是治病的大法则。原则不能错,错了,治疗的方向相反就容易把病治坏。这个是原则问题,不能搞错。

虚实、寒热、表里和阴阳的关系

兼夹关系


虚实、寒热和表里一样,也都有阴阳的特性。不过,寒热对应阴阳是固定的,而表里和虚实就不一定。寒就是阴,热就是阳,这个没得说。


寒热虚实和表里混杂在一起的情况也是比较多见的,


例如:虚+寒者=阴,虚+热=阳


实+热=阳;实+寒=阴


所以,


阳证,可包括:热、实或亦热亦实、或不热不实、或热而虚者。


阴证,则可有或寒、或虚、或亦寒亦虚、或不寒不虚、或寒而实者。


总结我们看下面表格,一览无遗。

请问中医中的八纲辨证法是谁提出来的呀?

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最先提出,清程钟龄在《医学心悟》加以了完善。近代医家祝味菊等据其观点首创八纲辨证说。沿用至今。
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经过分析与综合而出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辨证纲领 它是根据病人的整体证候表现之总和概括出来的规律 不是具体谁提出
八纲辨症法是人们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总结出的八种辨别疾病和治疗大纲。非一人所创。
中医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表里辨病证部位和病势深浅;寒热辨病证性质;虚实辨邪正盛衰;阴阳则统摄六纲,为八纲之总纲。由于八纲辨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包含了其他多种辨证方法的共同特点,起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故为辨证论治的核心理论和基本方法,在中医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简史 :
八纲渊源于战国时期《内经》,《内经》提出了寒热、虚实的概念。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概括并区分病证。明代王执
中将虚实阴阳表里寒热称为"治病八字";张景岳则明确提出以阴阳为"二纲",以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之说。清代,程锺龄进一步阐发了八纲的涵义,提出审证治病不过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近代《医学摘粹》(1897)提出"八纲"一词。1949年以后随辨证论治学术地位的确立,八纲在辨证论治中的核心地位及重要作
用得到充分肯定。

八钢中做基本的辩证纲领是什么

八纲辨证概念
八纲,就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医生对通过诊法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进行分析综合,从而辨别病变位置的浅深,病情性质的寒热,邪正斗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的阴阳,以作为辨证纲领的方法,称为八纲辨证。
中医学在历史上所形成的辨证分类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八纲辨证。八纲是从各种具体证候的个性中抽象出来的带有普遍规律的共性,即任何一种疾病,从大体病位来说,总离不开表或里;从基本性质来说,一般可区分为寒与热;从邪正斗争的关系来说,主要反映为实或虚;从病证类别来说,都可归属于阳或阴两大类。因此,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临床表现尽管极为复杂,但运用八纲对病情进行辨别归类,则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所以八纲是辨证的纲领。
八纲辨证的意义
八纲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概念,用八纲辨别归纳证候,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八纲概念在中医学中应用的一个方面。
八纲中的表和里,是用以辨别疾病病位最基本的纲领;寒热虚实,是用以辨别疾病病因病性最基本的纲领;阴与阳则是区分疾病类别、归纳证候的总纲。由于八纲是对疾病过程中机体反应状态最一般的概括,是对辨证诊断提出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要求,通过八纲可找出疾病的关键,掌握其要领,确定其类型,预决其趋势,为治疗指出方向。
八纲辨证是辨证的基础,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有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适用 于临床各科、各种疾病的辨证,而其他辨证分类方法则是八纲辨证的具体深化。
八纲辨证是从八个方面对疾病本质作出纲领性的辨别。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八纲辨证只是把各种证候简单、截然地划分为八个区域。由于八纲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可变的,其间可以相兼、错杂、转化,如表里同病、虚实夹杂、寒热错杂、表证入里、里邪出表、寒证化热、热证转寒、实证转虚、因虚致实等,并且有可能出现证候的真假,如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真实假虚、真虚假实等。这就大大增加了八纲辨证的复杂程度,从而可组合成许多种较为具体的类证纲领,如表实寒证、表寒里热证等,于是扩大了对病情进行辨证的可行性、实用性。临床上的证候尽管复杂、多变,但都可用八纲进行概括。
当然,八纲辨证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应该说还是不够深刻、具体的,如里证的概念就非常广泛,八纲尚未能提示到底是何脏何腑的病变,又如寒与热不能概括湿、燥等所有的病理性质,虚证、实证也都各有种种不同的具体病变内容。因此,八纲毕竟只是"纲",八纲辨证是比较笼统、抽象的辨证,临床时不能满足于对八纲的分辨,而应当结合其他辨证分类方法,对疾病的证候进行深入地分析判断。
我们不能把八纲辨证仅仅理解为只是几类较为笼统证候的简单归纳,而应认识到八纲的概念通过其相互关系,较为突出地反映了辩证法的思想,中医学的许多辨证观点都是通过八纲的关系而体现出来的。理解了八纲之间的辨证关系,就可认识到疾病中的各种事物是处在相互联系的矛盾之中、变动之中,矛盾着的事物不仅有对立面的存在,并且是与对立面相对而确定的,彼此间有中间、过渡阶段,而且可以互相转化等等。因此,八纲概念的确立,标志着中医辩证逻辑思维的完善,它反映了逻辑思维的许多基本内容,抓住了疾病中带普遍性的主要矛盾。这对于其他辨证方法的学习,对于临床正确认识疾病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八纲辨证源流
《内经》中并无“八纲”这一名词,但其具体内容已有散在性论述,且基本确定了其相互间的辨证关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已具体运用八纲对疾病进行辨证论治,如方隅在《医林绳墨》曾说:“仲景治伤寒,着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然究其大要,无出乎表里虚实阴阳寒热,八者而已。”
到了明代,八纲辨证的概念与内容,已为许多医家所重视和接受。如陶节庵《伤寒六书·伤寒家秘》中说:“审得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真切,复审汗下吐温和解之法,治之庶无差误。”王执中《伤寒正脉》亦说:“治病八字,虚实阴阳表里寒热,八字不分,杀人反掌。”张三锡《医学六要》也说:“锡家世业医,致志三十余年,仅得古人治病大法有八,曰阴、曰阳、曰表、曰里、曰寒、曰热、曰虚、曰实。”张景岳《景岳全书·传忠录》中有“阴阳篇”、“六变篇”之称,即所谓“二纲六变”,并以二纲统六变,他说“阴阳既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其将二纲六变作为辨证纲领的观点。因此,将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者作为辨证的纲领,实际上是形成于明代。
八纲基本证候
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是四对既互相对立而又互有联系的八个方面证候。其实,它们并不是完整而具体的证,只是对病情的大体分类而已。
一、表里辨证--简述、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表里证鉴别要点
二、寒热辨证--简述、寒证、热证、寒热证鉴别要点
三、虚实辨证--简述、虚证、实证
四、阴阳辨证--阴阳是类证的纲领、阴阳有具体的辨证内容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八纲中,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自概括一方面的病理本质。然而病理本质的各个方面是互相联系着的,即寒热病性、邪正相争不能离开表里病位而存在,反之也没有可以离开寒热虚实等病性而独立存在的表证或里证。因此,用八纲来分析、判断、归类证候,并不是彼此孤立、绝对对立、静止不变的,而是相互间可有兼夹、错杂,可有中间状态,并随病变发展而不断变化。临床辨证时,不仅要注意八纲基本证候的识别,更应把握八纲证候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将八纲联系起来对病情作综合性分析考察,才能对证候有比较全面、正确地认识。
八纲证候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可归纳为:
证候错杂:证候错杂是疾病某一阶段的证候,不仅表现为病变部位既有表又有里,而且呈现寒、热、虚、实相互交错,表现为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临床辨证应对其进行综合考察。
证候转化:八纲中相互对立的证候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证候转化,大多是指一种证候转化为对立的另一种证候,本质与现象均已变换,因此它与证候的相兼、错杂、真假等概念皆不相同。但应看到,在证候转化这种质变之前,往往有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在真正的转化之先,又是可以呈现出相兼、夹杂之类证候关系的。包括:表里出入、寒热转化、虚实转化。
证候真假:某些疾病在病情危重阶段,可以出现一些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必须认真辨别,才能去伪存真,抓住疾病的本质,对病情作准确的判断。包括:寒热真假、虚实真假。
八纲证候关系之证候真假
(一)寒热真假:当疾病发展到寒极或热极的时候,有时会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一些假象,如"寒极似热"即为真寒假热;"热极似寒"即为真热假寒。
1、真寒假热:是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证候。其产生机理是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逼迫虚阳浮越于上或格越于外,亦称戴阳证、阴盛格阳证。其临床表现既有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一派真寒之象,又有面赤、身热、口渴,脉大的热象,但面虽赤,仅颧红如妆,时隐时现,与热证之满面通红不同,身虽热而反欲盖衣被,或自感烦热而胸腹必无灼热,下肢必厥冷,口虽渴但不欲饮或不多饮或喜热饮,与热证之渴喜冷饮不同,脉虽浮大但按之必无力,与热证之脉洪大有力不同,由此可以判定其面赤、身热、口渴、脉大均为假热。
2、真热假寒: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产生机理 为邪热内盛,阳气郁闭于内而不能外达,致四肢厥冷,且热越盛肢厥越严重,即所谓“热深厥亦深”亦称阳盛格阴证。其临床表现:高热烦渴饮冷,口鼻气热,咽干口臭,甚则神昏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痢下重,舌红苔黄而干,脉数有力等一派热证,但又会出现四肢厥冷、脉沉的寒象。虽肢冷而不恶寒、反恶热,且胸腹必灼热,脉虽沉但必数而有力,由此可以判定肢冷、脉沉均为假寒。
真假寒热辨别要点:1.了解疾病发展全过程,一般情况下假象多出现在疾病的后期,而真象多始终贯穿疾病全过程。2.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 、皮肤和面色方面,而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是如实地反映了疾病的本质,故辨证时应以里证、舌象、脉象等作为诊断的依据。3.假象毕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热之面赤,是面色白而仅在颧颊上浅红娇嫩,时隐时现,而真热的面红却是满面通红;假寒常表现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却是大热,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真寒是身踡卧,欲得衣被。
(二)虚实真假:当病情发展到比较严重阶段或比较复杂时,有时会出现真假疑似的情况,即所谓"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
1.真虚假实:极虚之病,可能出现虚假的实证表现。《顾氏医镜》:“心下痞痛,按之则止,色悴声短,脉来无力,虚也;甚则胀极而不得食,气不舒,便不利,是至虚有盛候。”这是一例久病脾虚腹胀的病例,当虚到极点时,会出现胀满拒食,胸闷气逆,大便不畅等实证症状。但此腹胀不似实证之不减,会时胀时减 ;腹胀满必不拒按,或按之痛减,或按之软,这与实胀之硬满拒按不同。虽气不舒必有气短息弱;大便虽闭但腹部不硬,且脉必无力、舌体淡胖而苔不厚腻,故此胀为假实。这 些假实之症,实因正气虚甚,气机不运所致。
2.真实假虚:即大实之证,可能会出现虚假的虚证表现。《顾氏医镜》:“聚积在中,按之则痛,色红气粗,脉来有力,实也;甚则默默不欲语,肢体不欲动,或眩晕昏花,或泄泻不实,是大实有羸状”。这是一侧腹部有实邪积聚之病例,严重时会出现虚假的虚象。虽默默不语但语必声高有力,不同于虚证之语声低微。少气懒言 ,虽不欲动,但动辄有力、动之反舒,不似虚证,动则加剧;虽泄泻不实,但泻后多感腹部反舒,不似虚证,泄后更加神倦无力;而且脉必有力,舌质苍老,舌苔厚腻。故其静然少动等均为假 虚之象,其机理是实邪壅盛,阻遏气机,而外呈不足之象。
虚实真假辨别要点:虚实真假总的关键所在,
做基本的辨证纲领就是以人民做中心做了这项工作。
八分钟就基本都变成他们,就是关于社会的发展和眼光,不理解指令。
八纲辩证是阴、阳、里、表、寒、热、虚、实八类证候。
病位的浅深——表里,病邪的性质——寒热,邪正的盛衰——虚实,病证的类别——阴阳。
因任何一种症候,基本上都可以用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进行归纳,确定病变部位,性质,及正邪力量的对比等情况,所以说其属辩证的总纲。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表证和里证的辨别一般是通过观察疾病的寒热、脉象、舌象的变化得出,具体来说脉浮多为表证,脉沉多为里证,发热恶寒多为表证,发热不恶寒多为里证,舌苔变化少为表证,舌苔变化多为里证。
阴、阳虚损会导致阴虚或阳虚。阴虚的临床表现为潮热、盗汗、消瘦、低热、五心烦热、脉细数等,阳虚表现为神疲乏力、口淡不渴、少气懒言、四肢畏寒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纲辨证

第五讲 中医是如何利用阴阳学说看病的(下)

一、 八纲分阴阳

中医最为基础的纲领性辨证方法—— 八纲辨证 。还有针对 外感发热性 疾病为主的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针对 内科疾病为主 的脏腑辨证;用以 指导针灸临床 的经络辨证;以及



所谓“八纲辨证”, 就是 首先要辩清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即。 而八纲之中, 阴阳为总纲, 故当 以阴阳统率 表里、寒热、虚实。里、虚、寒属阴证,表、热、实属阳证。

(一)辨表里

中医所讲的辨表里,是对病变部位、病变层次的辨识。 表里就是阴阳。 皮毛筋肉相比,皮毛就是表,筋肉就是里;筋肉六腑相比,筋肉就是表,六腑就是里;六腑五脏相比,六腑就是表,五脏就是里。实际上,中医对表里证的辨识,更加重视的、更有临床价值的是在诊治外感病时,对病位表里的判断。

辨表里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表里证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都是截然不同的;表里判断不清,导致误治的后果也会十分严重。?

在表之病,多由外邪入侵所致;在里之疾,常与气血不和有关。?

外邪入侵,正邪交争,矛盾性质属于敌我矛盾;气血不和,邪从内伤,矛盾性质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治表邪,以发汗驱邪为首务,多求速效,所谓“治外感如将”。 治里证,以调和气血为重点,常须缓图,所谓“治内伤如相”。

表证不解而攻里,正气本在表奋力抗邪,体内却遭毒药而混乱不堪,邪气必然乘机而入,病情也会随之加重。里证不和而攻表,体内气血不和,不治里而反攻表,徒耗正气,里证更甚。

在表在里,究竟如何判断呢?

两条判别的依据, 一是恶寒,二是脉浮 。

恶寒就是怕冷 ,不过这种怕冷 即便 多盖上很厚的衣被也不管用 , 仍然寒战不止。但凡见到 恶寒的症状,一定说明有邪在表。所谓 "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脉浮就是脉象非常表浅 ,手刚刚接触到寸口皮肤,就可以感觉到很强的脉动,用力按下去之后,脉的力度反而减小。也是正气奋起抗邪之象。

(二) 辨寒热

▌病案1 ?

患者,男,58岁。患“胃病”近30年,在某医院行胃肠钡剂造影,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于前日晚餐饮少量白酒后,当晚11时许胃脘部突然阵发性绞痛.向右胁放散.伴嗳气泛酸.口苦口干,喜手按压,面青肢冷,身微出汗,饮热开水疼痛可缓解。舌质红润,苔淡黄、厚腻,脉象弦紧而数。

这是广西中医学院方显明老师的一则医案。这例患者出现的胃痛,究竟是寒,是热,还是寒热错杂?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患者口苦口干,舌红苔淡黄厚腻,脉数,似乎都是热证的表现。当该患者到某医院门诊就医时,应诊医生也是根据上述“热象”,结合胃脘痛,向右胁放散的症状特点,诊断为“肝火犯胃型胃痛”,予龙胆泻肝汤治疗。

但是服药1剂后,胃痛加重,伴脘腹作胀,嗳气频作,纳呆,恶心,泛吐清涎,大便不畅。问题出在哪儿呢?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患者除了上述热象外,有一个症状格外的引人注意,就是 “饮热开水疼痛可缓解”。

再结合一些其他的表现如 舌虽红但润泽不干,胃脘部疼痛为绞痛,面青肢冷 等等,可以判断患者当前出现的疼痛,其性以寒为主。再有经服寒凉药龙胆泻肝后,疼痛加重的反应,可以进一步确诊疼痛是因寒而起。再结合全身症状综合诊断,该 患者属寒热错杂夹湿,当前治疗当以散寒为主。

▌病案2

杨某,女,30岁。初患上腹疼痛,发高热,大便秘结。病已4日。曾用灌肠法通便,反致腹痛、吐泻、手足厥冷、烦躁不安、面青、脉微。经服大剂附子理中汤(重用附子),服后病情加剧。症见:面青,神烦,肢冷,吐泻,发热,口臭气粗,烦渴引冷,口唇焦燥。舌呈紫色,脉象闭伏。细审之:手背虽冷,但手心灼热。

该患者表面看来,面青,肢冷,脉沉,都是寒象;又见发热,口臭气粗,烦渴引冷,口唇焦燥,都是热象。似乎寒热并见,其实不然。该患者的问题,是体内阳热之气太盛,阴气弱小,根本无力制约亢盛的阳气,反而被阳气排斥在外,从而出现了 体内真热,体表假寒的 表现。即所谓真热假寒。

二、 用阴阳确定疾病治疗原则

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阴阳失调 。因此, 调整阴阳,补不足,泻有余,回复阴阳的相对平衡 ,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1) 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阴阳偏胜,即阴邪或阳邪的过盛有余,为实证,故治疗原则为“损其有余”又叫“实则泻之”。 包括热者寒之和寒者热之两个方面。?

①?? 热者寒之 : 阳胜则热,属实热证 ,宣用寒凉药以制其阳,治热以寒,即“热者寒之”。

表热感冒用双黄连口服液;

里热要分脏腑:肺热咳吐黄痰,用鱼腥草片,或急支糖浆;肝热目赤肿痛,用龙胆泻肝丸;

心火舌体溃疡、心烦失眠,用朱砂安神丸或莲子心泡水;

胃火旺口苦口臭用黄连上清丸或牛黄清胃丸

凡此种种,都是“热者寒之”的应用。

②?? 寒者热之 : 阴胜则寒,属实寒证, 宜用温热药以制其阴,治寒以热,即“寒者热之”。

表寒感冒用感冒清热颗粒;

寒邪入里要分脏腑:肺寒咳嗽,痰白清稀,用通宣理肺丸治疗;胃寒胃痛,用良附丸治疗;肝寒小肠疝气少腹冷痛,用天台乌药散治疗等。凡此种种,都是“寒者热之的应用。

由于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即阳热盛易于损耗阴液。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即阴寒盛易于损伤阳气。故在调整阴阳的偏胜时。应注意有无相应的阴或阳偏衰的情况存在。

若阴或阳偏胜而其相对的一方并未构成虚损时,即可采用“损其有余”的方法。

若其相对一方有所偏衰则当兼顾其不足,配合以扶阳或益阴之法。扶阳可用干姜、肉桂等,益阴可用百合、乌梅、雪梨等。

2)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阴阳偏衰,即阴气或阳气的虚损不足,为虚证,故治疗原则为“补其不足”又叫“虚则补之”。 包括扶阳益火和滋阴壮水两个方面。

①?? 扶阳益火( 益火之源、阴病治阳): 若 阳虚不能制阴而导致阴盛者属虚寒证, 不宜用辛温发散药以散阴寒,须用“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方法,即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唐代王冰对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的注语。就是用辛热药治寒证,但寒反而更严重,这不是属于外感寒邪的寒证,而是肾阳(真阳)不足的虚寒,所以应该 温补肾阳药来补火之本 ,从而来消退阴寒偏盛,又叫“阴病治阳”,这里的“阴病”,不同于“阳胜则阴病”里的“阴病”含义。

“阳胜则阴病” 的“阴病”指的是阳邪盛导致的阴气不足,而在 “阴病治阳” 中的“阴病”,强调的是阳虚引起的“虚寒证”,其性质属阴而称为“阴病”,由于是阳气虚引起来的,所以要“治阳”,就是要“补阳”。

②?? 滋阴壮水 ( 壮水之主、阳病治阴): 阴阳偏衰,即阴或阳的虚损不足,或为阴虚,或为阳虚。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 属虚热证 ,一般不能用苦寒药直折其热,须用“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的方法,即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唐代王冰对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注语。意即用苦寒药治疗热证,而热不退,反见增重,这不是有余的实热证,而是肾阴(真阴)不足的虚热,故治疗应滋阴补肾水之本,从而来消退阳热偏盛。又叫“阳病治阴”,这里的“阳病”,不同于“阴胜则阳病”里的“阳病”的含义。

“阴胜则阳病”的“阳病”指的是阴邪盛导致的阳气不足,而在“阳病治阴”中的“阳病”,强调的是阴虚引起的“虚热证”,其性质属阳而称为“阳病”,由于是阴气虚引起来的,所以要“治阴”,就是要“补阴”。

三、 用阴阳分析药物的性能

阴阳用于疾病的治疗,不仅用于确定治疗原则,而且也用来概括药物的性味功能,作为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

采用中药治疗时,我们就是 利用药物的某种偏性,来纠正人体内出现的相应的问题。 以寒药治热,以热药治寒;以补药治虚,以泻药治实。 如果医生对疾病的寒热辨别不清,以寒为热,以热为寒,用药必然会错。后果轻则无效,重则害人,不可不谨小慎微。

药物的性能 ,一般地说,主要依据其气(性)、味和升降浮沉来决定,而药物的气、味和升降浮沉,又均可用阴阳来归纳说明。

药性: 主要指寒、凉、热、温四种药性,又称“四气”。 其中寒凉者属阴(凉次于寒),温热者属阳(温次于热)。一般来说,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大多属于寒性或凉性,如栀子、黄芩等。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如干姜、附子之类。

五味: 即指甘、辛、酸、苦、咸五味。 有些药物具有涩味等,所以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习惯上仍然称为五味。 其中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如辛辣能宣散,行气活血,为阳;甘味,有补益作用,为阳;酸味,有收敛固涩之效,为阴;苦味,有泄火燥湿作用,为阴。咸味软坚散结,人血分、入肾脏,为阴。 这里的“涌”是“通”的含义,涌泄理解为通泄,即向下排泄。 淡味附属于甘,有健脾淡渗利湿功效,为阳。

升降浮沉: 即升是上升,降是下降, 浮为发散,沉为收敛和泻利便等。 大凡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上行向外,其性多升浮,升浮者为阳;而具有泻下、清热、利尿、重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等功效的药物,多下行向内其性皆沉降,沉降者为阴。

总之, 治疗疾病,就是根据病证的阴阳偏胜偏衰情况,确定治疗原则。再结合药物性味的阴阳属性,选择相应的药物,以纠正由疾病引起的阴阳失调状态,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