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捷克斯洛伐克人口,苏联派25万军队,6小时就将其灭亡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27 11:35:09 浏览2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捷克斯洛伐克为什么解体?

捷克斯洛伐克解体是因为其内部的两个主要民族国家捷克和斯洛伐克关系不和导致的,在捷克斯洛伐克内部捷克一直发展迅速,并且还一直帮助斯洛伐克,而斯洛伐克在很早之前就有独立的想法,这才导致捷克斯洛伐克解体。捷克斯洛伐克成立于一战后,是在一战后新的国际秩序上建立起来的,领土超过12万平方公里,人口接近1600万。而建立后的捷克斯洛伐克其实发展很快,到二战时期就是当时欧洲著名的工业强国了,拥有自己完善的工业体系。而二战后捷克斯洛伐克曾经创造年均10.9%的经济增速,是整个华约发展最快,最发达,最有钱的国家了。虽说大多数的国家在分裂的时候都会伴随着纷争,甚至是冲突,人们往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使得之前亲如一家的兄弟成为了兵刃相见的仇人,但是同根同源的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成为了世界上少有的例外。他们之间的分离,更多的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自保手段,因此他们的分家快速且和谐,可谓做到了快刀斩乱麻,对两个国家来说,都是最好的结果。

斯洛伐克人口和面积多大?

斯洛伐克面积为49037平方公里,人口为545万人,斯洛伐克族占81.5%,匈牙利族占8.3%,罗姆族(吉卜赛人)占2%,其余为捷克族、卢塞尼亚族、乌克兰族、德意志族、波兰族、俄罗斯族等。官方语言为斯洛伐克语。居民大多(约62%)信奉罗马天主教。人口密度111人/平方公里。匈牙利族多聚居在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边境处,吉卜赛人多居住于斯洛伐克东部。
斯洛伐克的位置境域
斯洛伐克位于欧洲中部内陆、原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东部。属于内陆国,北临波兰,东接乌克兰,南界匈牙利,西南与奥地利接壤,西连捷克。面积为49037平方公里,在欧洲43国位居第27位,与丹麦、瑞士和荷兰的面积相当,东西长428公里,南北宽226公里。

苏联派25万军队,6小时就将其灭亡


苏联派 25 万军队,6 小时就将其灭亡
中国古代有句话叫“普天下不是王土,率土之滨不是王臣”,这句话典型上是唯我独尊。因此,在古代,任何背叛中国的人基本上都必须出兵灭绝。而这句话在现代国家,尤其是那些强国、大国,也是唯我独尊的。最典型的是,下面的国家将倒向西方。结果,苏联派出 25 万军队,在 6 个小时内摧毁了它。现在这个国家已经一分为二了。
这个国家是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位于欧洲核心,被称为欧洲十字路口。在欧洲古代,它不是一个国家。捷克斯洛伐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成立。它融合了捷克和斯洛伐克,面积超过 12 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 1500 万,它也是欧洲的一个中等国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在 1939 年闪电袭击了捷克斯洛伐克。几个小时内,24 名教师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的数百万军队是徒劳的。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捷克斯洛伐克在苏联的帮助下赶走了德国入侵者,并建立了与苏联相同的制度。战后,他还加入了华约,成为华约的主要成员,仅次于苏联和南斯拉夫。
捷克斯洛伐克拥有强大的工业基础,也是近代欧洲著名的工业国家。因此,它也是战后华约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然而,在 20 世纪 60 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经济出现了问题,苏联模式走向了死胡同。因此,捷克斯洛伐克经济发展缓慢,内部矛盾重重。
因此,在亚历山大·杜布切克成为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导人后,他开始改变,积极学习西方的市场化经验。布拉克的春天开始了,试图改变苏联的模式,重新实现经济发展。改革开始后,苏联意识到捷克斯洛伐克的危险,因为如果这种改革继续下去,它将是市场化的,并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发生变化。
那么捷克斯洛伐克很快就会成为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国家,然后它就会倒在西方,那么这对华约来说不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吗?这对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来说是不可容忍的,苏联在军事上比美国更强大,更不允许国家背叛自己。
于是,1968 年8月 20 日,苏联开始向捷克斯洛伐克军队集结 25 万军队和 1000 多辆坦克,采取德国战术,在凌晨突然袭击并发动战争。首先,派遣特种部队潜入,迅速占领机场和其他核心设施,然后 25 万军队进入捷克斯洛伐克。不到 6 个小时,布拉格被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被占领,国家被摧毁,这显示了当时苏联的实力。
苏联占领后,支持苏联的古斯塔夫·胡萨克再次担任捷共中央第一书记,回到苏联模式。在接下来的 20 年里,由于苏联的强大控制,捷克斯洛伐克一直不敢移动。直到 1991 年苏联解体,捷克斯洛伐克立即反应依靠西方,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发达国家。现在捷克斯洛伐克已经消失,分为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共和国。

斯洛伐克面积和人口是多少?

人口数量:545万人,国土面积 :49037 平方公里。
斯洛伐克人口为545万人,斯洛伐克族占81.5%,匈牙利族占8.3%,罗姆族(吉卜赛人)占2%,其余为捷克族、卢塞尼亚族、乌克兰族、德意志族、波兰族、俄罗斯族等。官方语言为斯洛伐克语。居民大多(约62%)信奉罗马天主教。人口密度111人/平方公里。匈牙利族多聚居在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边境处,吉卜赛人多居住于斯洛伐克东部。
斯洛伐克的经济
斯洛伐克早年为农业区,基本无工业。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执政期间在斯逐步建立了钢铁、石化、机械、食品加工及军事工业,缩小了同捷在经济上的差距。1989年剧变后,斯根据联邦政府提出的“休克疗法”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导致经济大衰退。1993年1月斯独立后,推行市场经济,加强宏观调控,调整产业结构。

斯洛伐克面积和人口是多少?

斯洛伐克面积49037km2、人口数545万。
斯洛伐克共和国,简称斯洛伐克,西北临捷克,北临波兰,东临乌克兰,南临匈牙利,西南临奥地利,是位于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斯洛伐克面积为49037平方公里,在欧洲43国位居第27位,与丹麦、瑞士和荷兰的面积相当,东西长428公里,南北宽226公里。
据斯洛伐克统计局3月16日公布数据,截至2018年底,斯洛伐克总人口为545.04万,全年新增人口7301人,其中自然出生3346人,外来移民3955人。斯洛伐克族占85.8%,匈牙利族占9.7%,罗姆(吉卜赛)人占1.7%,其余为捷克族、乌克兰族、日耳曼族、波兰族和俄罗斯族。
经济建设:
早年为农业区,基本无工业。之后逐步建立了钢铁、石化、机械、食品加工及军事工业,缩小了同捷克在经济上的差距。1989年后,提出的“休克疗法”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导致经济大衰退。1993年1月独立后,推行市场经济,加强宏观调控,调整产业结构。
近年来,不断加强法制建设,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大力吸引外资,逐渐形成以汽车、电子产业为支柱,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市场经济。

斯洛伐克人口面积多大

截至2022年6月,斯洛伐克人口546万人,国土面积4.9万平方公里。
斯洛伐克共和国简称斯洛伐克,是欧洲中部的内陆国。东邻乌克兰,南接匈牙利,西连捷克、奥地利,北毗波兰。国土面积4.9万平方公里。属海洋性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温带气候。
年平均气温11.8℃,年均降水量400毫米。斯洛伐克全国分为8个州,下设140个市、2890个村镇,首都为布拉迪斯拉发。截至2022年6月,斯洛伐克人口546万人。人口密度111人/平方公里。
斯洛伐克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于2006年被世界银行列入发达国家行列。并于2007年12月21日成为申根公约会员国。
斯洛伐克首都:
布拉迪斯拉发(Bratislava),位于多瑙河畔小喀尔巴阡山麓,人口43万,是斯洛伐克最大的内河港口和政治、经济、文化及石化工业中心。
市内建有斯洛伐克科学院和大学城等文化机构。布拉迪斯拉发由新、老两个城区组成。旧城区名胜古迹众多,其中最古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当属布拉迪斯拉发城堡。这里原是古罗马人建造的要塞。新城区,横跨多瑙河的铁索大桥飞架南北。

  ★捷克共和国 有多少人口

截至2019年,捷克共和国有1065万人口。
其中约90%以上为捷克族,斯洛伐克族占2.9%,德意志族占1%,此外还有少量波兰族和罗姆族(吉普赛人)。官方语言为捷克语。主要宗教为罗马天主教。
捷克人为捷克共和国的主体民族,占人口总数的94.2%。捷克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为三个分支: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波希米亚分支占人口总数的90.4%,摩拉维亚分支占人口总数的3.7%,西里西亚分支占人口总数的0.1%。斯洛伐克人占人口总数的1.9%,波兰人占0.5%,德意志人占0.4%,匈牙利人占0.1%,罗姆人占0.1%,其他少数民族占2.8%。
扩展资料
捷克旅游景点:
1、卡尔什特因城堡
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波西米亚国王查理四世创建于1348年。这座城堡是保管王权标记以及波西米亚加冕王冠,神圣的圣物和其他皇家财宝的地方。卡尔什特因城堡位于布拉格西南方30公里的卡尔什特因村上方,是捷克共和国最著名、游客最多的城堡之一。
2、特热比奇犹太社区及圣普罗科皮乌斯大教堂
位于中世纪的堡垒赫萨城的脚下,建筑的核心部分包括3个10世纪的有中间广场的长方形会堂。历史上圣普罗科皮乌斯大教堂若干次被重修。在最近的研究工作中,在墙上18世纪的画下,又发现了12世纪壁画,一批有价值的文物收藏在此教堂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捷克

捷克国家人口

截止至2019年是1065万。
捷克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为三个分支: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波希米亚分支占人口总数的90.4%,摩拉维亚分支占人口总数的3.7%,西里西亚分支占人口总数的0.1%。斯洛伐克人占人口总数的1.9%,波兰人占0.5%,德意志人占0.4%,匈牙利人占0.1%,罗姆人占0.1%,其他少数民族占2.8%。
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问题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作为一个民主、统一的民族国家于1918年成立,但少数民族问题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给捷克斯洛伐克造成了十分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大部分斯洛伐克人一直拒绝接受由总统马萨里克提出的统一的“捷克斯洛伐克民族”的观点,并要求斯洛伐克被理解为一个独立的民族;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尤其是德意志族,也不愿意接受统一民族国家的构想。
300多万名德意志人在奥匈帝国解体后被迫留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即使他们有自己的教育体系(包括高等院校)、政治和文化机构,而且从1926年起,德意志人参与了政府工作,但仍然不愿意接受少数民族的地位和待遇。匈牙利人、波兰人和罗塞尼亚人也不希望成为受到些微差别对待的少数民族。
出于上述原因,20世纪30年代,居住在捷德边境地区——苏台德地区的德意志人与纳粹德国联合搞独立,1938年的“慕尼黑协议”将德意志人居住的捷“苏台德地区”割让给了德国。接着,斯洛伐克人也提出了自治的要求,1939年3月4日,斯洛伐克议会宣布成立独立的国家。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捷克
波兰3800多W,捷克1000多W,斯洛伐克540W,奥地利820W,匈牙利1000W,德国8200W,瑞士750W,列支敦士登3.5W
1065万(2019年)。
其中约90%以上为捷克族,斯洛伐克族占2.9%,德意志族占1%,此外还有少量波兰族和罗姆族(吉普赛人)。官方语言为捷克语。主要宗教为罗马天主教。
捷克的民族构成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在发生变化。如今,捷克人为捷克共和国的主体民族,占人口总数的94.2%。
扩展资料
国家介绍
捷克共和国(捷克语:?eská republika),简称“捷克”,国土面积78866平方公里,与德国,奥地利,波兰,斯洛伐克四国接壤,是位于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
在捷克的国际通用称呼方面,虽然习惯上英语多数是以Czech Republic称呼之,但事实上在一份1993年时公布的官方文件中,捷克外交部要求世界各国在地理用途上提及捷克这地区时,应该用Czechia(相对捷克语中的?esko)这名称来称呼之,而Czech Republic则保留,作为官方文件时使用,其国际代码为CZ。
5~6世纪,斯拉夫人西迁至该地区,公元623年建立萨摩公国,公元830年建立大摩拉维亚公国。 1198年建立波希米亚王国。1419~1437年,捷克地区爆发了反对罗马教廷、德意志贵族和封建统治的胡斯运动。1620年,被哈布斯堡王朝吞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瓦解,1918年10月28日与斯洛伐克联合建立捷克斯洛伐克,1960年改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89年成立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1993年1月1日起与斯洛伐克和平地分离,成为独立主权国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捷克

斯洛伐克是那个国家

斯洛伐克是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介绍:斯洛伐克共和国,简称斯洛伐克,西北临捷克,北临波兰,东临乌克兰,南临匈牙利,西南临奥地利,原是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东部,自1993年1月1日起,斯洛伐克成为独立主权国家。该国地势北高南低,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历史文物景点多,旅游资源丰富。此外斯洛伐克是世界上城堡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从古城堡遗迹到保存完好的博物馆收集品一应俱有,2006年斯洛伐克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斯洛伐克在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从2004年5月1日起成为欧洲联盟的一员,在2007年12月21日成为申根公约会员国。2009年1月起加入欧元区。
斯洛伐克共和国,简称斯洛伐克,是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西北临捷克,北临波兰,东临乌克兰,南临匈牙利,西南临奥地利,原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东部,自1993年1月1日起,斯洛伐克成为独立主权国家。该国地势北高南低,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历史文物景点多,旅游资源丰富。此外斯洛伐克是世界上城堡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从古城堡遗迹到保存完好的博物馆收集品一应俱有,2006年斯洛伐克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斯洛伐克在2004年3月29日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从2004年5月1日起成为欧洲联盟的一员,在2007年12月21日成为申根公约会员国。2009年1月起加入欧元区。
斯洛伐克作为这个地区的称呼首次有证可考的是在15世纪。16世纪这个称呼经常被使用,斯拉夫人在5世纪就已在此定居,从9世纪开始他们称自己是斯拉夫人,因此这个名字有可能在15世纪前就已经被使用。
是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西北临捷克,北临波兰,东临乌克兰,南临匈牙利,西南临奥地利
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学习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
狭义: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理解、探索、实验、实践等手段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是一种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和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例如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知识的过程。
广义:是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为方式。
社会上总会出现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一些人嘴上埋怨着老板对他不好,工资待遇太低什么的,却忽略了自己本身就是懒懒散散,毫无价值。
自古以来,人们就会说着“因果循环”,这话真不假,你种什么因,就会得到什么果。这就是不好好学习酿成的后果,那么学习有什么重要性呢?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水平的人,就会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更会渐渐明白自己是什么样的能力。了解自己的能力,交到同水平的朋友,自己个人能力越高,自然朋友质量也越高。
在大多数情况下,学习越好,自身修养也会随着其提升。同样都是有钱人,暴发户摆弄钱财只会让人觉得俗,而真正有知识的人,气质就会很不一样。
高端大气的公司以及产品是万万离不了知识的,只有在知识上不输给别人,才可以在别的地方不输别人。
孩子的教育要从小抓起,家长什么样孩子很大几率会变成什么样。只有将自己的水平提升,才会教育出更好的孩子。而不是一个目光短浅的人。
因为有文化的父母会给孩子带去更多的在成长方面的的帮助,而如果孩子有一个有文化的父母,通常会在未来的道路上,生活得更好,更顺畅。
学习是非常的重要,学习的好坏最终决定朋友的质量、自身修养和后代教育等方面,所以平时在学习中要努力。
捷克斯洛伐克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国家,从名称上看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这是一个二合一的国家,也就是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而它总共不到七十年的历史也刚好分成两部分,从1918年独立到1939年捷克被德国吞并为前半部分,从1945年苏联把德国从捷克领土上赶走,到1993年捷克和斯洛伐克各自成为主权国家为止。
捷克斯洛伐克是奥匈帝国崩溃之后在它的领土上诞生的一个新国家。但这个新国家却在各方面都继承了太多旧帝国的色彩。首先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由捷克部分和斯洛伐克部分组成,其中捷克部分在旧奥匈帝国属于内莱塔尼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奥地利部分。而斯洛伐克通常也被成为“上匈牙利”,是匈牙利王国领土的一部分。其中斯洛伐克首都符拉迪斯拉发原本被叫做普雷斯堡,在历史上长期作为匈牙利王国的首都。比如说前不久在北京举行的“茜茜公主展”里展示的那副玛利亚特蕾莎女王加冕画像里的那座城堡,画的就是普雷斯堡。
(在奥匈帝国的历史上,捷克属于橘色的奥地利部分,而斯洛伐克属于淡黄色的匈牙利部分)
既然这两部分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而且在最近的历史阶段里它们还分属奥匈二元君主国的两个不同部分,那么它们为什么会在1918年结合在一起呢?首先捷克虽然作为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是捷克人一直对奥匈帝国的二元体制耿耿于怀,因为按照1860年的改革计划,奥地利帝国应该进行彻底的联邦制改革,变成多瑙河联邦或者奥地利合众国。即使不做这样的改革,至少也应该是奥地利、波希米亚、匈牙利三元君主国。但是当波希米亚的议会在1871年10月10日通过《基本条款》,要求对整个帝国进行彻底的联邦制改革的时候。奥匈帝国外交大臣博斯伊特却在匈牙利首相安德拉希伯爵的支持下否决了《基本条款》,终结了奥地利帝国的进一步改革。
(捷克军团的宣传明星片,胡斯战士的传统!)
此后的捷克作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争中捷克和帝国的其他各个组成部分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随着战争的进行协约国和同盟国都开始拉拢对方国土上的反对派。同盟国支持爱尔兰、乌克兰、波兰的独立势力。而协约国则拉拢中欧同盟国领土上的独立派,其中长期作为捷克政坛上的边缘人物,流亡在巴黎的马萨里克博士就在协约国的支持下组成了捷克民族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甚至在名义上得到了俄国从奥匈帝国俘虏中招募的捷克军团的指挥权,1918年甚至被协约国承认为成员国之一
斯洛伐克共和国,简称斯洛伐克,西北临捷克,北临波兰,东临乌克兰,南临匈牙利,西南临奥地利,原是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东部,自1993年1月1日起,斯洛伐克成为独立主权国家。该国地势北高南低,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历史文物景点多,旅游资源丰富。此外斯洛伐克是世界上城堡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从古城堡遗迹到保存完好的博物馆收集品一应俱有,2006年斯洛伐克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斯洛伐克即斯洛伐克共和国(The Slovak Republic),西北临捷克,北临波兰,东临乌克兰,南临匈牙利,西南临奥地利,是位于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 斯洛伐克是世界上城堡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景点有巴尔代约夫古城保护区、斯皮什堡等,从古城堡遗迹到保存完好的博物馆收集品,一应俱有。
最初在今天的斯洛伐克定居的是凯尔特人,前5世纪开始他们被属于日耳曼人的部落排挤,从1世纪到5世纪今天的斯洛伐克是罗马人和日耳曼人的边界,这里发生了多次边界战争。
500年左右斯拉夫人的祖先来到这里。
5-6世纪,西斯拉夫人在斯洛伐克定居。
7世纪中斯洛伐克是当时萨摩公国(Samo)的中心。
8世纪时这里出现了尼特拉公国,公元830年后成为大摩拉维亚帝国的一部分。833年它成为大摩拉维亚的中心部分。
906年帝国灭亡后,沦于匈牙利人统治之下,后为奥匈帝国的一部分。
11世纪斯洛伐克成为匈牙利王国的一部分,1526年随匈牙利归奥地利君主管辖,由此1867年成为奥匈帝国的一部分。
16世纪和17世纪内当东南欧大部分地区被鄂图曼帝国占领时,匈牙利王国的实际组成部分只有今天的斯洛伐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瓦解,1918年10月28日,斯洛伐克和捷克一起组成捷克斯洛伐克,领土也包括今天匈牙利的一部分,这些地区的主要居民是匈牙利人,现匈牙利境内也有部分说斯洛伐克语的地区。
1939年3月,捷克斯洛伐克被纳粹德国占领,后成立了傀儡政权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今捷克共和国,但不包括当时德裔人占多数的苏台德区)、斯洛伐克国。
1945年5月9日,斯洛伐克在苏军帮助下获得解放。
1948年2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开始全面执政。
1960年改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1969年起,斯洛伐克成为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一个联盟共和国之一。
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政局开始发生变化,捷克共产党失去政权,之后,斯洛伐克的分离倾向日益明显,1992年通过全民公投,1993年1月1日斯洛伐克宣布脱离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史称“天鹅绒分离”(Velvet Divorce)。
1990年3月,改国名为捷克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同年4月改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
1992年12月31日,捷克斯洛伐克联邦解体。
1993年1月1日起,斯洛伐克共和国成为独立主权国家。
2003年5月17日至18日斯洛伐克举行全民公投,92.45%的公民支持加入欧洲联盟。420万选民中只有52.15%参加投票。
2004年3月29日斯洛伐克加入北约,2004年5月1日加入欧洲联盟。
斯洛伐克位于欧洲中部内陆、原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东部。属于内陆国,北临波兰,东接乌克兰,南界匈牙利,西南与奥地利接壤,西连捷克。面积为49037平方公里,在欧洲43国位居第27位,与丹麦、瑞士和荷兰的面积相当,东西长428公里,南北宽226公里。
斯洛伐克地势较高,领土大部分位于西喀尔巴阡山山区,西南和东南有小片平原。北部是西喀尔巴阡山脉较高的地带,大部分海拔1000-1500米,山地占据了国土的大部分地区。[1]该国最高的山峰是塔特拉山,也是喀尔巴阡山脉最高峰,海拔2655米,位于该国和波兰的边界。
气候特征
斯洛伐克属海洋性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温带气候,四季交替明显。全国平均气温9.8℃,最高气温36.6℃,最低气温-26.8℃。年降水量500-700毫米,山区1000毫米以上。[1]
水文
斯洛伐克全境主要河流有瓦赫河、赫朗河等,属多瑙河流域。多瑙河流经斯洛伐克南部边境,是斯洛伐克与匈牙利、奥地利的界河。
时区
斯洛伐克属于东一区。比格林尼治时间早1小时;比北京时间晚7小时。每年3月至10月实行夏令时,期间当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晚6小时。
森林
斯洛伐克森林面积占全境三分之一。山地南坡为阔叶林,北坡为混交林和针叶林。[1]
油气
斯洛伐克油气资源并不丰富,拥有的多为小型油田,零星分布在喀尔巴阡山脉及东部地区。斯洛伐克石油开采集中在扎里霍平原,年产量约为5.3万吨。[1]
褐煤
斯洛伐克最重要的煤炭区是位于上尼特拉的汉德洛瓦、齐盖尔、诺瓦茨盆地等地区,总蕴藏量为1.5亿吨,年开采煤炭和褐煤约350万吨。[1]
铁矿
斯洛伐克铁矿资源主要分布在皮什-格美尔地区,矿床包括鲁德那尼、斯洛温基和斯莫尼克等,但开采量只能满足国内需求的10%。[1]
水资源
斯洛伐克水资源丰富。全国水资源总量为501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9279立方米。斯洛伐克河网稠密,均属多瑙河支流,河流全长367公里,大部分河流发源于山区。[1]
金属矿
铜矿含铜量较低,位于鲁德那尼和格尔尼查等地区;镁主要开采区委耶萨瓦-鲁贝尼克-赫努斯塔等地区;金矿开采历史悠久,霍德鲁夏地区金矿含金量较高。[1]
非金属矿
陶瓷矿位于米哈洛夫策附近,是欧洲最大的用于电陶瓷和建筑陶瓷生产的矿床;膨润土开采主要集中在克雷姆尼察附近;菱镁矿位于鲁多霍里山脉南侧,主要用作耐火原料。